樓主: p470121

[轉貼] 電動車 – Volvo進化 2019年邁向電動車廠

  [複製鏈接]
 樓主| 發表於 2019-4-14 15:18:36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7月19日中央社,供同學參考

馬斯克將興建中國第一條超級高鐵

中央社台北19日電

美中貿易爭端雖仍未解,中國貴州省銅仁市與美國超迴路列車運輸科技公司(HTT)今天在貴陽舉行真空管道超級高鐵研發產業園項目簽約儀式。這是HTT與中國簽署的第一份超級高鐵建設協議。

超迴路列車(Hyperloop)是由特斯拉汽車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提出與主導的超級高鐵計畫,HTT則在這個項目負責客運部分。

HTT曾宣稱,如果超迴路列車在真空管運行兩公里,時速將可達到每小時1100公里。

超迴路列車未來若能達到每小時1200公里的商轉速度,從北京到上海只需要一小時。

中新社報導,合作協議由銅仁市政府下屬國有企業銅仁交通旅遊投資集團與美國HTT簽訂。根據協議,銅仁市政府與HTT公司將分別以1:1的出資比例在銅仁市成立合資公司,共建真空管道超級高鐵研發產業園。

第一階段,雙方將共同建設一條不超過10公里的商業真空管道超級高鐵線路;第二階段,雙方利用第一階段成果,完成相關必要的規章和規定,在此基礎上延長線路,使長度適用於商業營運。如項目進展順利,雙方將共同努力在銅仁建設一個配套產業園。

據報導,超級高鐵是一種以真空管道運輸為理論基礎,集成磁懸浮、低真空等技術的現代交通工具,具有超高速、高安全、低能耗、噪聲小、汙染小等特點。

評析
超迴路列車未來若能達到每小時1200公里的商轉速度,從北京到上海只需要一小時。
線上購物賺取回饋 蝦皮、淘寶、家樂福、Agoda、Booking、Trip、ETmall、PChome眾多購物網站都適用
 樓主| 發表於 2019-4-14 15:18:54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7月19日MoneyDJ新聞,供同學參考

日韓欲搶進中國電動車電池市場 中國廠恐遭屠殺?

記者 陳苓 報導

2020年中國電動車補助將全面退場,原本備受保護的中國電動車電池業,將面臨日韓業者的直接競爭。陸媒悲觀預測,日韓大軍來襲,2020年中國電池廠可能只剩寧德時代和比亞迪,其他恐怕都瀕臨淘汰。

東亞日報、搜狐汽車、中國電源報導,韓廠LG Chem週三(18日)宣布,2023年前將斥資2兆韓圜(18億美元),在南京打造第二家電池廠,預定今年十月破土動工,明年十月量產,2023年每年產能達32GWh,可供53萬輛高性能電動車使用(充電一次可跑320KM)。

中國電動車電池的保護政策預定2020年退場。目前中國電動車的售價,半數靠政府補助,韓廠電池一直被排除在北京的補助名單之外,搶不到中國車廠訂單。LG Chem高層表示,目前為止,未能和中國車廠簽下電動車電池的供給合約,正為2020年補貼廢止後的市場預作準備。

中國工信部部長苗圩明確指出,2020年後新能源汽車補貼將全面退場。屆時陸廠必須和日韓業者同台競爭。中國車廠主管透露,日韓電池成本更低,更為穩定,得到眾多車企的青睞。中國確實有做得好的電動車電池企業,但是成本壓不不去。

業內人士指出,寧德時代、比亞迪等中國電動車電池廠快速崛起,一方面受益於中國政策對新能源汽車和產業鏈的大力扶持,另一方面北京把日韓廠擋在了門外,讓這些業者無法染指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

有分析認為,隨著Samsung SDI、LG Chem、SK Innovation成功入選中國政府白名單,日廠Panasonic等未來也有望躋身白名單。等到2020年,除了寧德時代和比亞迪兩大巨頭有實力對抗外,中國其他電池廠商恐怕都將瀕臨死亡或邊緣化。

北汽新能源公司副總經理原成寅說,目前企業除了提升產品品質以外,沒有別的方法,不能再指望國家再封鎖市場五年,因為國家其實從2010年到2017年已經扛了七年,解決了很多中國新能源汽車及電池企業在起步階段面臨的問題。

當前中國電動車電池營運已經逐漸轉緊,普遍面臨毛利率下滑、資金鏈緊張、帳期延長等諸多壓力。寧德時代招股說明書顯示,產能利用率連年下滑:2017年鋰離子電池產能利用率為75.54%,2015年和2016年的利用率分別為96.92%、92.37%。有專家預測,寧德時代未來或將面臨市場過剩和競爭加劇的風險。

評析
寧德時代、比亞迪快速崛起,一方面受益於政策大力扶持,另一方面北京把日韓廠擋在了門外
 樓主| 發表於 2019-4-14 15:19:16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7月19日MoneyDJ新聞,供同學參考

車用鋰電池夯、豐田追加蓋2座廠;產能將擴增至5倍?

記者 蔡承啟 報導

豐田汽車(Toyota)旗下子公司「Primearth EV Energy (PEVE)」甫於今年1月時宣布,為了因應引領環保車市場的油電混和車(HV)需求持續增加,將興建新廠房,將HV用鋰離子電池產能擴增至現行的3倍。不過產能增至3倍還是不敷需求,PEVE宣布將追加建新廠,進一步增產HV用鋰離子電池、產能據悉將擴增至現行的5倍。PEVE為豐田和Panasonic合資設立的車用電池製造商。

PEVE 18日宣布,為了因應HV需求增加,將在旗下宮城工廠(宮城縣黑川郡)內追加興建2座HV用鋰離子電池新廠房(宮城第6工廠和宮城第7工廠)、該2座新廠預計於2021年內啟用生產。

PEVE的宮城工廠內目前有3座廠房(宮城第1-3工廠)、該3座廠房皆生產HV用鎳氫電池,而PEVE於2016年10月24日宣布,將在宮城工廠內興建第4座廠房(宮城工廠內首座鋰離子電池廠房),並預計於2019年下半年啟用生產、年產能約20萬台;之後PEVE於2018年1月16日宣布,將在宮城工廠內興建第2座HV用鋰離子電池廠房(宮城第5工廠),預計2020年上半年啟用生產,年產能約20萬台。

除上述宮城工廠的廠房之外,PEVE目前已透過大森工廠(靜岡縣湖西市)供應鋰離子電池給豐田HV車款「Prius」使用、該大森工廠鋰離子電池年產能約20萬台。

PEVE未公布上述宮城第6、第7工廠的產能規模,而據日經新聞、日刊工業新聞指出,該2座新廠年產能應各為20萬台,也就是說,待宮城第6、第7工廠啟用量產後,PEVE整體HV用鋰離子電池年產能將擴增至現行(20萬台)的約5倍水準、達約100萬台的規模。

除上述宮城工廠、大森工廠之外,PEVE生產據點還有日本境宿工廠(靜岡縣湖西市)以及位於中國的「科力美汽車動力電池有限公司(CPAB、Corun Peve Automotive Battery)」、「新中源豊田汽車能源系統有限公司(STAES、Sinogy Toyota Automotive Energy System)」。

PEVE於4月4日宣布,CPAB將興建第2座廠房、增產車用鎳氫電池,新廠預計2020年上半啟用生產、年產能約11萬台。

PEVE目前整體電池年產能為160萬台,其中鎳氫電池為140萬台、鋰離子電池為20萬台,而PEVE之前宣布計畫將整體電池年產能提高至210萬台,而追加此次最新公布的增產計畫計算,待宮城第6、7工廠啟用量產後,PEVE整體電池年產能將增至250萬台。

PEVE生產的電池主要供應給豐田HV「Prius」等車款使用。

豐田社長豐田章男於2017年12月13日表示,計畫在2030年將電動式車款(包含電動車EV、燃料電池車FCV、油電混合車HV和插電式油電混合車PHV)佔全球新車銷售量比重提高至50%以上水準。具體來說,是計畫在2030年賣出550萬台電動式車款,其中EV/FCV為100萬台、HV/PHV為450萬台。

評析
PEVE宣布將追加建新廠,進一步增產HV用鋰離子電池、產能據悉將擴增至現行的5倍。
 樓主| 發表於 2019-4-14 15:19:27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7月21日工商時報,供同學參考

補貼減少 陸電動車電池業 面臨洗牌

工商時報 李書良/綜合報導

近年來,在大陸政府大力支持下,大陸的電池製造行業迎來迅猛發展,創造出了寧德時代和比亞迪等重量級選手。然而,投行伯恩斯坦(Sanford C. Bernstein)表示,隨著大陸政府改革補貼政策以滿足下一代交通更嚴格的技術需求,大陸電動汽車電池行業將面臨殘酷洗牌。

中新網報導,在伯恩斯坦調查的逾25家大陸電動車電池行業公司中,只有寧德時代、比亞迪擁有足夠的規模、人才和產品,可以確保在未來安全生存。

「這個市場(指大陸)得到了大量的補貼,政府向每項技術和每個希望在該市場拚搏的公司提供資金。」伯恩斯坦全球分析主管馬克紐曼(Mark Newman)說:「如今隨著政府試圖取消這些補貼,你將看到誰才是真正有價值、能夠存活的電池廠商。」

報導稱,大陸政府正計畫縮減對汽車製造商的援助,在最新補貼措施於今年6月份生效後,大陸將加快開發續航能力更強的電動汽車,這需要更大的、能量密度更高的電池,而開發和量產這些電池的難度相當高。

對此,大陸電池製造商最近已提出警告稱,整個行業格局可能重新洗牌。國軒高科董事會祕書表示,公司預計未來1到2年的競爭將更加激烈,導致行業洗牌,大陸電動車電池市場並將從2020年上半年開始進入「更加健康的發展階段」。

評析
隨著大陸改革補貼政策,以滿足下一代交通更嚴格的技術需求,電動車電池行業將面臨殘酷洗牌。
 樓主| 發表於 2019-4-14 15:19:41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7月21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特斯拉供應商 停用古巴鈷

經濟日報 編譯洪啟原/綜合外電

路透報導,特斯拉電池製造商Panasonic已終止與一家加拿大供應商的合作關係,因後者提供的鈷從古巴進口,而古巴正面臨美國制裁,目前Panasonic也無法查明從古巴進口的鈷有多少最後用於特斯拉電池上。

路透引述知情人士報導,生產特斯拉電池使用的鈷,有一部分是加拿大供應商Sherritt國際公司在古巴開採的。Panasonic回應表示,由於供應商在製造過程各個階段混合使用從不同來源取得的鈷,因此無法得知用在特斯拉電池上的鈷,有多少是這家供應商在古巴開採得來的。

Panasonic發言人表示,「Panasonic決定和加拿大供應商終止合作關係」,但未明說是哪家供應商,也說今年2月才開始透過這家供應商取得鈷,並用在Model S和Model X這兩款電動車的電池上。

這名發言人說:「Panasonic已向美國財政部的外國資產管控辦公室(OFAC)尋求指引,請教美國對禁止古巴物品進口範圍的解釋。」古巴因在50多年前將部分美國資產收歸國有,遭到美國制裁。

特斯拉接受路透訪問時,並未透露自家電動車電池是否用到古巴的鈷,也不回應使用古巴的鈷是否違反美國制裁等問題。特斯拉發言人說:「特斯拉企圖在不久的未來達成不使用鈷的目標。」

評析
特斯拉電池製造商Panasonic已終止與一家加拿大供應商的合作關係,因後者提供的鈷從古巴進口
 樓主| 發表於 2019-4-14 15:20:17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7月21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摩根大通:特斯拉股價年底前將暴跌40%以上

經濟日報 記者洪啟原╱綜合外電報導

摩根大通(JP Morgan)分析師布林克曼(Ryan Brinkman)20日預測,特斯拉股價年底將大跌,主因外界高估特斯拉股價以及電動車市場競爭加劇,

布林克曼重申對特斯拉股票評級仍為「減碼」(underweight),並表示其他車商的電動車可能採取激進定價策略,也說特斯拉的「商業模式跟其他業者有所區隔,它有吸引人的產品組合和尖端技術,但此優勢將被更高的營運風險和股價被高估的問題抵銷」。

布林克曼說:「更該關注的是電動車市場競爭加劇的問題,汽車製造商寧願在合法、符合監管規定且遵循法規的前提下銷售電動車,藉此補助獲利更高的內燃引擎車,而非透過銷售電動車獲利。」

今年來截至本月19日為止,特斯拉股價總計上揚3%,但遜於標普500指數的上漲5%。特斯拉股價20日以下跌2.1%作收。布林克曼對今年12月特斯拉股票目標價維持在為180美元,代表將自本月19日重挫44%。

布林克曼對特斯拉第2季財報持審慎的態度。根據特斯拉網站,特斯拉將於8月1日發布第2季財報。特斯拉本月2日表示,在6月第四周已經達成一周生產5,000輛Model 3的目標。

布林克曼說:「即使特斯拉預定的生產率有所改善,我們仍應繼續關注自由現金流有大量流出的可能。此外,特斯拉為了增產,可能要多付出加班費、更高的電動車運費以及其他費用,這似乎毫無效率可言,因此特斯拉的利潤令人擔憂。」

評析
JP Morgan預測,因外界高估特斯拉股價以及電動車市場競爭加劇,特斯拉股價年底將大跌
 樓主| 發表於 2019-4-21 15:18:03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7月21日蘋果日報,供同學參考

等不及特斯拉交車 Model 3訂單傳被取消25% 

財經中心/台北報導

美國電動車大廠特斯拉(Tesla)創辦人兼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在股東會宣告6月底前Model 3周產能上看5000台的目標。

馬斯克為了實現特斯拉每周生產5000輛Model 3的目標,要求工人加班延長工時,讓特斯拉終於在第2季的最後一個周,終於成功將Model 3的周產量提升到了5000輛。

就在特斯拉歡天喜地慶祝自己達成目標時,根據《騰訊網》引述外媒報導指出,市場分析師在日前透露許多消費者已經對Model3失去了耐心,並取消了大量預定訂單的消息,數量達到25%。這無疑是給馬斯克當頭一記悶棍。

根據美國投資公司Needham & Co分析師吉爾(Rajvindra Gill)透露,近期有關Model 3的取消訂單的數量大幅上升,退款額度甚至超過了新的預訂款額度;大約每4位Model3的預訂者中,就有1人已取消了訂單,該比例大約是1年前的2倍。

吉爾指出,用戶取消預定Model 3的具體原因有許多,包括車輛交付時間的一再跳票、美國聯邦稅收抵免每輛車7500美元優惠政策的到期,以及3.5萬美元基礎車型尚未開放購買等原因等。

特斯拉Model 3此前的預定政策為消費者需要支付1000美元訂金,預定這款車型,隨後特斯拉又通知北美用戶再支付2500美元。

先前完整訂單為下訂單之後超過3天就變成購車款,不再退還,至於最初的1000美元訂金則將轉為購買汽車的費用, 剩餘的款項則需要在車輛正式交付時支付。

目前,特斯拉Model 3的預計交付時間是4個月到1年,而基礎款車型則預計要到2020年才能交車,讓消費者等不及。

對此,特斯拉發言人否認了訂單取消量超過預訂量的說法,並指出吉爾報告中的Model 3交付等待時間已經過時,因為特斯拉已經在自己的官網明確列出Model 3不同車型的交付車時間是1~9個月。

事實上,吉爾一直以來都不看好Model S和Model X的銷量,尤其是在這2車型面臨來自豪華汽車品牌更激烈競爭的情況下更是如此。

特斯拉本月初指出,這2款車型上季度的交車數量再次提升,公司則繼續維持其10萬輛的交付目標不變。但吉爾相信特斯拉今年年底或許無法達到10萬輛Model 3的交車目標。
他指出,為了實現這一目標,特斯拉必需在下半年的交付車輛需要比上半年增加27%,除了產能之外,他對Model 3的真實市場需求也有所懷疑。

也由於現金流的持續減少,特斯拉的資本結構是不符合可持續發展的(unsustainable)的情況;吉爾預估,特斯拉到2020年將繼續燒掉60億美元,而且該公司股價被外界嚴重高估。

Needham &Co也將特斯拉的股票評級從持有下調到賣出,理由是Model 3的取消量可能會繼續上升。

評析
許多消費者已經對Model3失去了耐心,並取消了大量預定訂單的消息,數量達到25%。
 樓主| 發表於 2019-4-21 15:18:16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p470121 於 2019-4-24 20:59 編輯

轉貼2018年7月22日科技新報,供同學參考

卡車終極形態現身 瑞典 Einride 自駕電動卡車能成功嗎?

作者 雷鋒網

說起瑞典這個國家,大多數人的第一反應就是 IKEA。瑞典設計確實有一套,Volvo 的雷神之鎚頭燈等設計元素也成為汽車業的經典。現在,瑞典設計師又開始定義未來了。自動駕駛卡車新創公司 Einride 上週在古德伍德速度節(Goodwood Festival of Speed)推出第 2 款原型車 T-log,與第一款產品一樣,T-log 也是超級吸睛的大傢伙。

卡車終極形態?
既然要講未來卡車,那就先從 Einride 公司首款產品 T-pod 說起。這輛卡車採用顛覆性設計,不但沒有方向盤和油門、踏板,激進的 Einride 甚至直接取消擋風玻璃和駕駛座,整台車就像架在輪子上的大貨櫃。

T-pod 也順應潮流做成純電動,沒了駕駛座的車身比一般大貨車短了不少,僅 23 英尺(約 7 公尺)長。Einride 的資料顯示,T-pod 滿載重量為 20 噸(想想一堆電池,說明這輛車載重能力一般),除了全自動駕駛,還能由人類作業員遠端操控。

Einride 的野心可不小,準備 2020 年推出一套完整的交通運輸系統,包含 200 輛 T-pod 和配套充電設施。一旦投入使用,這套系統一年能運輸 200 萬個標準棧板的貨物。

與 T-pod 類似,T-log 也是一台電動自駕卡車,T-pod 那些顛覆性元素一個都沒少。不過,T-log 看起來更狂野,是專為巨型伐木場而生。效能方面,T-log 比前一代強不少,一次能拉 15 噸貨物。

不過,這樣的介紹也讓人起疑,這傢伙不是沒有駕駛座嗎?現在自動駕駛在沒有任何標線和指示牌的林場吃得開嗎?各種泥土和砂礫可不是鬧著玩的。

眾所周知,即使是被各種感測器、地圖資料和深度學習技術武裝滿身,自駕車的活動範圍也受到一定限制,可預測的環境才是歸宿。

不過,對 Einride 來說這個定律並不適用。自動駕駛系統方面,這家新創公司使用輝達的自駕軟體,目標是 Level 4;至於遠端操控技術,則選擇 Phantom Auto 方案。有了這項技術,遇見複雜的越野環境就方便多了。

Einride 表示,T-log 搭載的 300kWh 電池充滿電能行駛 120 英里(約 193 公里)。未來兩年還會不斷改進,2020 年正式上路後可能長得更科幻。

「斯堪地那維亞半島的國家伐木業是重點,整個交通量 20% 都與伐木業有關,而電動車能大幅減少碳排放。」Einride CEO Robert Falck 說,「我們想證明電動車也能承受最艱苦的工」作。

隨著各國排放政策收緊,電動卡車的時代確實不遠了。Elon Musk 就曾表示,如果要跑 100 英里的短途運輸,特斯拉 Semi 卡車每英里營運成本才 1.26 美元,而傳統柴油卡車就要 1.51 美元。西門子已開始在德國、瑞典和洛杉磯港試用電動卡車,不過驅動這些車的不是車載電池,而是上方的電線。除此之外,卡車市場還有一家名為 Nikola One 的公司,不過用的是氫燃料電池,無需受充電時間長的困擾。

關於自駕卡車發展的爭論
雖然自駕卡車市場進入百家爭鳴的大發展時期,但想真正落地,恐怕要解決的問題還很多。

一直以來,科技巨頭和風投機構都對自駕卡車信心十足。在他們眼中,最多 10 年,自駕卡車就會成為人人熟悉的產品,這巨變將為運輸業省下 3,000 億美元成本。

反對的聲音卻更猛烈。
但卡車司機和分析師很淡定,他們認為自駕卡車只是海市蜃樓。

物流巨頭 Zipline Logistics 創始人 Andrew Lynch 就表示:「我認為自駕卡車技術離成熟還有很長一段距離,現在說準備好都有些過於樂觀。」交通分析公司 Broughton Capital 也相信,自駕卡車未來 5 年甚至連高速公路都統治不了。

除了技術限制,自駕卡車還得過法律這關,如果出了事故如何劃分責任,又由誰來賠償呢?

而且,大量卡車司機丟掉工作也有可能造成社會動盪。拿美國來說,有 440 萬個工作崗位都與駕駛有關,其中卡車司機就占了 250 萬個。

(本文由 雷鋒網 授權轉載)

評析
雖然自駕卡車市場進入百家爭鳴的大發展時期,但想真正落地,恐怕要解決的問題還很多。

 樓主| 發表於 2019-4-21 15:18:29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7月22日中央社,供同學參考

馬斯克要在中國蓋的超級高鐵 遭質疑政績工程

中央社台北22日電

人口400多萬的中國貴州省銅仁市日前宣布與美國企業HTT合作,在當地興建一條比高鐵更快的超級高鐵,消息傳出後卻引發質疑,認為這又是一項讓老百姓背上沉重債務的政績工程。

銅仁市與美國超迴路列車運輸科技公司(HTT)19日在貴陽舉行真空管道超級高鐵研發產業園簽約儀式。超迴路列車(Hyperloop)是由特斯拉汽車(Tesla Motors)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提出並主導的超級高鐵計畫,HTT負責其中的客運部分。

北京新浪網昨天引述報導,被視為下一代軌道交通技術的真空管道超級高鐵(時速預計600至1200公里)與中國高鐵並非取代關係,而是著眼於跨洲際的交通需求,例如從上海到巴黎。

批評者質疑,由於計畫與建的營運里程短,只有10公里,加上零配件供應和技術完全依賴外商,這將使外商可漫天要價,造價將「高得無以復加」,「未來的命運,必然會無比凄慘」。

批評並指出,銅仁很窮,地區生產毛額(GDP)約人民幣990億元,人口相當的浙江省金華市GDP則為銅仁的3.9倍,興建超級高鐵只會增加老百姓的負擔。

另值得注意的是,銅仁市一般公共財政預算收入為65.64億元,一般公共財政預算支出則是399.48億元,財政預算支出是財政預算收入的6倍。在地方財政不樂觀的情況下,投入巨資到「極有可能打水漂的豪賭」中,當地官員未免太草率。

批評者認為,「由於大家都懂的原因」,過去數十年,中國各地都有許多這種「領導拍腦袋決策」的政績工程,政府資源高額投入後,最後的產出往往寥寥無幾,成就的只是紛紛升遷的官員。

對於外界的質疑,據陸媒網易財經,銅仁市官方回應說,HTT看中銅仁市所在的山區地形,想藉此測試、檢驗、優化原有的設計。

官員還說,正是因為銅仁市比較落後、欠發達,因此必須「彎道超車、後發趕超」,若「走東部地區走過的老路,我們會一直跟在後面」。

在財務方面,官員表示,經過前期評估,並不會為當地帶來財政負擔,但由於協議涉及商業祕密,無法透露詳細投資數額。

中新社稍早前報導,超級高鐵合作協議由銅仁市政府所屬國有企業銅仁交通旅遊投資集團與HTT簽訂。

根據協議,銅仁市政府與HTT公司將分別以1:1的出資比例在銅仁市成立合資公司,共建真空管道超級高鐵研發產業園。

評析
被視為下一代軌道交通技術的真空管道超級高鐵與中國高鐵並非取代關係,而是著眼於跨洲際的交通需求。
 樓主| 發表於 2019-4-21 15:18:41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7月23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WSJ:中國電動車產能過剩問題漸浮現

經濟日報 記者謝汶均╱綜合外電報導

在中國政府打造電動車科技強國的號召下,中國各地正興起由地方政府補助新創電動車製造商的熱潮,但分析師表示,這可能引發產能過剩問題。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三年前提出「中國製造2025」計畫,旨在提升十大重點領域的國內主導地位和全球競爭力,而電動車也包含在內。

中國最新的官方數據指出,中國目前有487家電動車製造商,其中大多是新成立的公司。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與中國建設銀行在6月宣布新成立了規模達470億美元的基金,用以資助電動車及其他高科技產業。地方政府也對電動車產業祭出豐厚補助,過去五年間,中國政府對電動車銷售的直接補助總額達150億美元。

兩年前開始涉入電動車領域的智車優行新創公司執行長瀋海寅預估,未來五年間,現有的電動車新創企業只有10%能存活下來,一些汽車產業分析師預估的數字更接近1%。

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中國商業與政治經濟部主任甘思德(Scott Kennedy)說,在補貼吸引下,不少公司均認為嘗試一下電動車領域,同時獲得政府支持,是可行的商業模式,即使這些公司從未有電動車產品上路。甘思德表示,當中央和地方政府不得不決定是讓失敗者倒閉、還是苟延殘喘的時候,電動車行業就到了關鍵時刻。

有鑑於成熟的外國和中國汽車製造商也在生產電動車,即使新創公司成功實現量產,也得面對激烈競爭。

中國市場去年銷售約77.7萬輛電動車,占全球電動車銷量近一半,但隨著這麼多電動汽車製造商加入搶食這塊大餅,供給過剩似乎難以避免。

評析
當中央和地方政府不得不決定是讓失敗者倒閉、還是苟延殘喘的時候,電動車行業就到了關鍵時刻。
 樓主| 發表於 2019-4-21 15:21:21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7月23日科技新報,供同學參考

如果特斯拉避免麻煩纏身的條件是走向平庸,馬斯克會接受嗎?

作者 雷鋒網

如果要用一個詞評價過去一年的特斯拉,恐怕「無聊」是最佳選項,特斯拉確實有些疲於奔命。即使特斯拉帶來驚豔的新 Roadster 超跑和 Semi 電動卡車,這些聲浪還是被各式各樣的問題淹沒。

特斯拉陷入一場全面戰爭,不得不應付四面八方射來的冷箭,從汽車製造到機器人試驗再到融資及與媒體全面僵化的關係。說起來,這場全面戰爭也非常符合特斯拉的調調,一場戰爭從突然爆發到休戰到戰火重燃再撤退的全過程,通常都在一週甚至一天內發生。

特斯拉 CEO 伊隆‧馬斯克(Elon Musk)也成了不折不扣的「扛霸子」,前一分鐘還在「暴打」做空特斯拉的對沖基金,後一分鐘又回到弗雷蒙特的帳篷工廠趕 Model 3 的生產進度。

中間他還時不時發兩條 Twitter 和反對者互嗆。這樣的生活周而復始,成了 Musk 每天的必修課,不知「矽谷鋼鐵人」是否已將這種生活當成樂趣。

戰爭就是地獄,比 Musk 常掛在嘴邊的「生產地獄」更可怕,誰也說不清已將「生產地獄」過成新常態的特斯拉,能在這種煎熬的環境下撐多久。

戰爭同樣還伴著化不開的濃霧和眾人看不透的混亂。只有硝煙散盡,才能從一片狼藉的戰場窺見到底發生了什麼事。雖然這比喻有些太過,但反思一些極端衝突時卻非常有效。

可惜的是,能在殺紅眼的情況下保持淡定的公司並不多見。

盈利還是破產?
對於盈利問題 Musk 也下了命令,特斯拉要在今年下半年轉虧為盈,而上次特斯拉見到「回頭錢」還是 2016 年第三季,可惜當時淨利潤只有可憐的 2,200 萬美元。

自此之後,特斯拉的虧損就不斷擴大。不過 Musk 好像一點都不擔心,今年第一季特斯拉只有不到 30 億美元現金的情況下,Musk 依然要求公司投入一切資源來達成 Model 3 週產 5,000 台的目標。

員工這次沒讓老闆失望,Model 3 終於在 6 月底跨過週產 5,000 台的門檻。為了達成這個目標,特斯拉恐怕沒少犧牲,從不顧一切在廠區建設巨型帳篷容納生產線就能看出來。雖然背離了所謂的「產業最優方案」,但這次局部戰鬥中,特斯拉算是贏得勝利。

至於未來幾個月能否守住週產 5,000 台的勝利果實,現在沒人敢打包票。

不過,這就是特斯拉的現實。一家市值達 500 億美元的巨頭,不得不燒錢達成一個個看來很傻的目標。雖然對特斯拉來說這也算是里程碑時刻,但特斯拉在泥沼中奮力掙扎的身影,已經讓我們忘了 Musk 野心勃勃的願景。

現在,3.5 萬美元的標準版 Model 3 依然遙遙無期,畢竟對特斯拉來說,7.8 萬美元的高性能版 Model 3 才是填補利潤黑洞的最好方案。對 Musk 來說,糟糕的事可不只一件,他還得承受高層出走、全自動生產方式受阻、負債累累和資金緊張等多方面壓力。

其實,擺在特斯拉面前的原本可以是另一種現實。雖然走上這條路意味著主角光環會變弱,但矽谷鋼鐵人肩上的壓力會小得多(當然,若選了這條路,Musk 可能就沒有鋼鐵人稱號了)。我們可稱之為「Musk 的失樂園」,再不濟也比現在的地獄強。

2017 年時,雷鋒網曾認為特斯拉和 Musk 在 Model 3 的問題應該三思,畢竟這是一款脫離特斯拉實際的薄利多銷車款。一家在高階電動車市場如魚得水的廠商,為什麼非要自降身價來低利潤且殘酷異常的薄利多銷車款市場插一腳呢?

當你能輕鬆成為電動車市場的 BMW 或保時捷,為什麼又非要轉型成福特,去市場拚殺那不到 10% 的可憐利潤?

答案也很簡單,Musk 想拯救世界。當然,從另一個角度解讀,Musk 魯莽推出 Model 3 還是因為不了解汽車行業,即使吃了這麼大的虧,現在他也依然懵懵懂懂。

雖然木已成舟,但還是忍不住想,如果當年 Musk 選了另一條路,現在的特斯拉又會是什麼光景?

那些老劇本的「如果」
如果特斯拉當初將 Model 3 定位為入門級豪華車呢?如果特斯拉敢承認廉價小型電動車市場較狹窄,將 Model 3 的客戶群定義為想要一輛小號 Model S 的人呢?

據了解,其實特斯拉本可將年產目標定在 5 萬台左右,這樣每週只需完成 1,000 台,且還能稍微拉高定價,但 Musk 非要通吃市場,不願將低階電動車市場讓給日產和雪佛蘭。而與兩家車界老油條相比,特斯拉的生產製造能力怎一個「弱」字了得。

如果特斯拉沒在 300 美元股價前被沖昏頭,繼續像股價 150 美元的公司那樣低調行事,賺足現金借勢而動呢?畢竟 Musk 手裡握有 20% 特斯拉股份,即使股價比現在低,他也依然是億萬富翁。

如果特斯拉沒給 Model 3 定下這麼高的目標呢?畢竟當年在 Model S 和 X 就吃過虧,早該預料到各種瓶頸會出現。

如果 Musk 及早放棄重新發明汽車製造的瘋狂想法,像豐田一樣老老實實生產 Model 3 呢?

如果 Musk 不胡思亂想,盡早斷了生產電動卡車的念想,將主要精力集中在核心業務呢?

如果特斯拉在核心業務──Model S 和 X 合計銷量穩定一年 10 萬台時,緩個兩年再跳進 Model 3 這「虎穴」呢?

如果 Musk 沒有玩票式開了 The Boring Company 公司,不賣火焰噴射器並涉足其他亂七八糟的計畫呢?如果除了 SpaceX,Musk 將一半精力投注在特斯拉呢?

這樣的特斯拉會褪去傳奇色彩,但前路不會那麼驚險
顯然,這樣的特斯拉會稍顯無趣或瘋狂,不過依然能成為美國近幾十年來唯一在巨頭夾擊中生存下來的新汽車公司。如果讓你選,你是願意見到年產 15 萬台電動車、穩步推進的特斯拉?還是想擁抱直接將產量目標提升到 100 萬台,然後瘋狂推進的特斯拉呢?

肯定會有很多人投票給可持續發展,畢竟已有許多廠商發現,雖然電動車市場較狹窄,但利潤不低,所以穩扎穩打才是上上策。

確實,少了幾分星光,Musk 和特斯拉還是能活得好好,畢竟這個地球少了狂人也照樣運轉。此外,如果特斯拉股價沒有漲得這麼瘋狂,股東還能拿到點股息。

不過,Musk 依然毅然決然選擇了「雲霄飛車」,代價呢?當然就是特斯拉滿是風險的未來。

(本文由 雷鋒網 授權轉載)

評析
特斯拉陷入一場全面戰爭,不得不應付四面八方射來的冷箭,從汽車製造到融資及與媒體全面僵化的關係。
 樓主| 發表於 2019-4-23 21:47:39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7月24日工商時報,供同學參考

特斯拉拚虧轉盈 要求供應商退款

工商時報 顏嘉南/綜合外電報導



電動車大廠特斯拉(Tesla)要求供應商共體時艱,將合約金額打折,再退回部分先前支付的貨款,協助公司轉虧為盈,這項罕見的舉動凸顯特斯拉陷入絕望,並讓外界對該公司的現金部位感到憂慮。

據《華爾街日報》取得特斯拉上周發給某家供應商的備忘錄顯示,特斯拉要求供應商退回自2016年支付的大筆貨款,以協助特斯拉回復獲利。

由特斯拉全球供應經理發出的備忘錄指出,這項要求對特斯拉繼續營運十分重要,並將退款稱為是投資特斯拉,俾以持續維持雙方長期成長。

雖然特斯拉在備忘錄表示,所有供應商都被要求協助公司轉虧為盈,目前仍不清楚有多少廠商被要求將合約金額打折。

特斯拉婉拒對該備忘錄表示意見,但證實向供應商尋求降價,部分可追溯回2016年。特斯拉稱這項要求是採購協商的標準部分,以改善公司的競爭優勢,特別是在加緊生產平價電動車款Model 3階段。

特斯拉的要求加重外界對該公司的資金憂慮,特斯拉正致力達成Model 3的生產目標,燒錢燒得特別凶。Model 3經歷數個月生產延誤,終於在上季達成單周生產5,000輛的目標,如果產量能持續,將能為特斯拉帶來現金。

汽車製造商和供應商關係複雜,雙方在巨大的定價壓力下爭取最好的價格。供應鏈顧問表示,要求退回先前的貨款十分罕見。

任職汽車產業40年的製造顧問維拉格(Dennis Virag)直言,特斯拉的請求可能讓供應商的財務陷入險境,並危害未來的零件供應。

維拉格表示:「特斯拉的做法十分荒謬,凸顯該公司陷入絕望。特斯拉擔心自己的獲利,卻不管供應商的死活。」

特斯拉每季燒掉10億美元現金,第一季末帳上現金僅27億美元。

評析
特斯拉稱這項要求是採購協商的標準部分,以改善公司的競爭優勢
 樓主| 發表於 2019-4-23 21:47:53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7月25日工商時報,供同學參考

特斯拉殺價來真的

工商時報 顏嘉南/綜合外電報導

《華爾街日報》報導電動車大廠特斯拉(Tesla)要求供應商退回2016年起支付的部分貨款,引發市場憂慮,特斯拉周一澄清只要求不到10家廠商降價,但同時表示也在跟其他廠商殺價。

需錢孔急的特斯拉以罕見的手法爭取現金維持公司營運,引發周一股價收盤暴跌3.3%,收在303.2美元。周二早盤特斯拉股價上升0.46%,報304.6美元。

被問及是否要求供應商退回大額貨款,特斯拉發言人周一表示,公司要求不到10家廠商降低「2016年開始但尚未完成的長期計畫的款項」。發言人還補充道,任何價格調整有助特斯拉改善「未來的現金流,且不影響特斯拉在第三季實現獲利的能力」。

特斯拉亦表示,「協商是採購的標準程序,公司目前處在Model 3產量提升的有利位置,現正是改善此方面競爭優勢的好時機。特斯拉專注於達成永續的長期成本基礎,不只是尋求單季一次性的降價。」

特斯拉同時透露,目前正與供應商討論調整未來價格,將協助公司降低成本。

《華爾街日報》22日報導,特斯拉要求供應商退回先前支付的部分貨款,稱退款對公司「繼續經營至關重要」,款項可追溯回2016年,以協助特斯拉轉虧為盈。

就算供應商同意返還貨款,大多數廠商手邊可能也沒有閒錢。汽車供應鏈是競爭激烈和低利潤的產業,供應商有自己的供應商,口袋裏能拿出的錢有限,對特斯拉可能沒有多大實質幫助。

評析
特斯拉目前正與供應商討論調整未來價格,將協助公司降低成本。
 樓主| 發表於 2019-4-23 21:48:26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7月26日工商時報,供同學參考

工信部力挺 電動車銷量 2020拚200萬輛

工商時報 楊日興/綜合報導



大陸持續針對污染防治,擬定工業綠色化方案。中國工信部近日發布工業綠色發展3年計畫,內容指出,今年將加大去產能力度,壓減鋼鐵產能3千萬噸,並推廣新能源車,在2020年要達到目標銷量200萬輛。

人民網昨(25)日報導,工信部近日印發「決打好工業和通信業污染防治攻堅戰三年行動計劃」,將透過去產能、加大綠色製造改造等行動,追求工業綠色化、高質量化發展。

在去產能方面,該計畫提出,2018年再壓減鋼鐵產能約3千萬噸,爭取提前完成「十三五」期間削減鋼鐵產能1.5億噸的目標。此前大陸在2016、2017年已分別完成去鋼鐵產能6,500萬噸、5千萬噸的目標。

同時,該計畫也對工業重鎮河北省提出去產能目標,在2020年底前,河北鋼鐵產能需要控制在2億噸以內,以嚴防地條鋼復燃。此前針對河北周邊地區污染管制,大陸已經成立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污染防治領導小組,並由中國國務院副總理韓正擔任組長。

其中,河北省唐山市又成為觀察重點。唐山市2017年粗鋼產量為9,120萬噸,占全大陸鋼鐵總產量的11%。此前路透披露,唐山市政府已下令鋼鐵廠等相關企業減產,在今年3月至11月期間減產10%~15%,並在7月20日至8月31日進一步加大減排。

另一方面,工信部也希望透過新能源車等高端製造技術,完成工業綠色發展。工信部在3年計畫中提出新目標,2020年新能源車產銷量要達到200萬輛左右。

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顯示,大陸2017年新能源車產銷量分別為79.4萬量、77.7萬輛,較2016年分別增長53.8%、53.3%。而2018年1至6月份,大陸新能源車產銷量分別為41.3萬輛、41.2萬輛,比2017年同期分別增長94.9%和111.5%。專家預估,今年新能源車產銷量將突破100萬輛。

但此前有消息稱,大陸官方考慮在2019年進一步削減新能源車、電動汽車的補貼計畫,2019年的平均補貼有可能會比2018年降低逾3成。補貼削減之下,新能源車的產銷增速能否維持當前高水平,業界正高度關注。

評析
工信部今年將壓減鋼鐵產能3千萬噸,並推廣新能源車,在2020年要達到目標銷量200萬輛。
 樓主| 發表於 2019-4-23 21:48:44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7月26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福特自駕車部門獨立門戶

經濟日報 編譯洪啟原/綜合外電

美國汽車大廠福特(Ford)24日宣布分拆自駕車部門,成為完全獨立經營的公司,希望有助能吸引外部投資者以加快自駕車事業發展。

福特表示,新成立的福特自駕車部門「Ford Autonomous Vehicles」組織架構有利於第三方投資,吸引大型投資人押寶這個成長潛能最大的事業,不過投資人並不會因此取得福特傳統汽車製造事業的股權。

福特此舉顯然試圖追上競爭對手通用汽車(GM)的腳步。

通用上個月宣布,軟銀投資通用自駕車部門GM Cruise 22億美元並取得該部門19.6%股權,此交易使GM Cruise估值上看115億美元。通用可運用這筆外部資金發展自駕車策略,而不必仰賴核心的汽車製造事業資金。

儘管福特獲利逼近歷史紀錄,加上有些分析師看好福特自駕車可媲美Google母公司字母的自駕車部門Waymo,但福特這幾年的股價並沒有因此上漲。

與此同時,儘管電動車製造商特斯拉(Tesla)和叫車平台優步(Uber)目前都賠錢,但這兩家公司自駕車部門的估值雙雙追上或超越福特自駕車。

RBC資本市場分析師表示,福特自駕車將是外部投資的先驅,將釋出福特自駕車部門的潛能,不過RBC也說,福特自駕車公司可能需要更多投資,無論是透過新的投資人還是以其他方法募資。

福特將在2023年前將投資福特自駕車40億美元,包括為先前收購的人工智慧公司Argo AI投入10億美元,用以發展自駕車系統。

評析
福特分拆自駕車部門,成為完全獨立經營的公司,希望有助能吸引外部投資者以加快自駕車事業發展。
 樓主| 發表於 2019-4-23 21:49:11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7月27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從特斯拉投資 看中國經濟轉型

經濟日報社論

美國川普總統在決定對中國發動貿易戰,用高關稅來打擊中國對美國出口的時候,忽略了一個正在出現的結構性翻轉的形勢,那就是在改革開放40年之後,中國正從世界最大工廠轉型為世界最大市場。

先談一則消息。特斯拉(Tesla)行政總裁馬斯克7月初與上海簽署純電動車項目投資協議,特斯拉將於有「上海杜拜」之稱的臨港工業區,獨資建設特斯拉超級工廠(Gigafactory 3),規劃年產50萬輛的純電動整車。特斯拉在上海建廠,被認為是上海新一輪開放的標誌性成果,財經各界有許多分析,多數仍與中國製造有關。但特斯拉這次是獨資建設集研發、製造、銷售等功能於一體的超級工廠,這個規模年產50萬輛純電動車的投資計畫,是上海有史以來最大的外資製造業項目。對特斯拉而言,此番來到上海並非為了貼近生產,而是要貼近市場。幾天後,馬斯克又去了北京,並已決定在北京設立中國區總部和美國之外的第一個研發中心。

中國改革開放自1978年開始,迄今年正好40年。這40年的年均經濟成長率為9.5%,讓中國GDP在全球的排名從1978年的第15位,到2010年時取代日本位居第二,就經濟發展模式而言,主要是對外(外需)導向的。具體的操作是:一、開放(針對資本、技術、原料、半成品);二、引入了資本、技術、原料、半成品這些中國欠缺的生產要素之後,先從特區再擴大為沿海,再進一步深入內陸,與中國具有相當豐富價廉的土地與勞動力結合;再配合三、政府職能,一方面對外資給予政策優惠,二方面強化基礎建設,後者,即為這個階段的主要改革內容。開放加改革40年,中國很快從一個落後的匱乏經濟體蛻變成了一個全球工廠,向全世界提供物美廉價的商品。

與此同時,也就在這40年中,在前述外需導向的運作模式下,中國的就業增加了,工資上升了,收入、財富增長了,中產階級形成了,規模也持續擴大了,合起來,就是一個愈來愈大的消費市場出現了。

──中國目前的中產階級大約已達5億人口規模,全球最大;

──中國消費零售總額,在2016年時為4.89兆美元,已超過美國的4.82兆美元,成為全球最大消費國;

──中國消費占GDP的比重已達59%,與發達國家如美國(70%)比,當然還有很大上升潛力。

相對於中國內需市場的持續快速擴大,過去40年高度仰賴外需拉動經濟成長的態勢正在出現重大變化:

──中國的出口依賴度,即中國出口占GDP的比重,已從2006年的高峰37.2%下降到2016年的19.6%;

──在出口依賴度持續下降的同時,中國對美出口占總出口的比重也從早年的20%以上降到了2016年的18.2%。

很明顯,川普總統現在對中國施以高關稅的貿易戰重拳,對中國經濟的衝擊效應已大大不如十年之前了,非但如此,卻反而可能引起「投資移轉」的效應,因為中國正在從製造大國轉型為消費大國,從世界工廠轉型為世界市場。

說回到特斯拉。特斯拉這次決定到中國大規模投資,顯然絕非川普所樂見,但馬斯克的決定,在商言商,考慮的主要是兩個「勢」,一是形勢所逼,二是大勢所趨。所謂形勢所逼,是美國對中國生產出口到美國的鋼鋁製品課徵高關稅,當然對特斯拉在美國的生產拉高成本,不如直接移到中國生產,還可以減少運輸成本;所謂大勢所趨,就是汽車作為一種體積大、重量重的產品,其生產地自然以貼近市場為宜,特斯拉到中國,自然是衝著這個全球最大也是最有潛力的市場。

很多人記憶中或許還留有二、三十年前盛況一時的廣州交易會,全球萬商雲集,賺的都是中國製造出口到全球的錢;2018年底,上海要舉辦第一屆中國進口博覽會了。從廣交會到上博會,其中的信息反映的是一個大格局的變化。

評析
特斯拉這次決定到中國大規模投資,並非為了貼近生產,而是要貼近市場。
 樓主| 發表於 2019-4-24 20:58:04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7月28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大賣空」主角艾斯曼放空特斯拉

經濟日報 記者謝汶均╱綜合外電報導

美國路博邁集團(Neuberger Berman)投資組合經理人艾斯曼(Steve Eisman)先前曾準確預測金融危機的到來,故事還被翻拍成電影「大賣空」,而他現在正在放空電動車大廠特斯拉。

艾斯曼表示,特斯拉創辦人兼執行長穆斯克是位「非常聰明的人」,但艾斯曼擔心穆斯克無法達成各個遠大的野心,「他有執行方面的問題」。艾斯曼說:「就我所知,他在自動駕駛方面毫無結果,而明年他又會在太空領域面臨激烈競爭。」

艾斯曼是少數幾位成功在金融危機前,準確放空次貸證券的投資人,更是作家路易士(Michael Lewis)暢銷書「大賣空」中的要角,在改編自此書的同名電影中,由演員史提夫卡爾(Steve Carell)飾演艾斯曼。

評析
大賣空主角艾斯曼先前曾準確預測金融危機,他現在正在放空電動車大廠特斯拉。
 樓主| 發表於 2019-4-24 20:58:28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7月31日工商時報,供同學參考

特斯拉將發表財報 市場憂CEO失控

工商時報 陳穎芃/綜合外電報導

特斯拉(Tesla)周三盤後即將發表上季(6月底止)財報,但執行長穆斯克(Elon Musk)在前次法說會發飆的場面至今仍令投資人餘悸猶存,不知這回他是否會正視分析師提問,還是又要大聊火星計畫來轉移話題?

眼前華爾街關注焦點依舊在Model 3生產進度,以及特斯拉能否達成在今年下半年獲利的目標。Cabot財富管理公司總裁兼投資長拉茲(Rob Lutts)表示:「我們都希望穆斯克別再提火星了。」

穆斯克的個人作風向來語不驚人死不休,但近來他在公開場合及社群媒體上的言論三番兩次引起爭議,不禁讓分析師質疑他是否刻意製造其他話題來掩飾特斯拉的營運危機。

日前泰國發生少年足球隊受困清萊鐘乳石洞的意外,穆斯克大動作派出工程師團隊與小型潛水艇前往支援救難,但遭英籍救難潛水員批評是作秀。穆斯克隨即在推特發文反諷該名潛水員有「戀童癖」,引來輿論抨擊,公司股價也受影響。

7月以來特斯拉股價下跌12%,儘管6月股價漲幅20%使特斯拉上季股價漲幅7%超越大盤,但長期走勢卻不樂觀。今年以來特斯拉股價下跌3%,反觀標普500指數上漲4.7%。周一開盤特斯拉股價下跌1%至293.27美元。

FactSet近日調查分析師預期,特斯拉上季營收可望年增43%至39.9億美元,調整後每股虧損2.78美元,大於去年同期的1.33美元。線上財測網站Estimize預期特斯拉上季營收39.1億美元,每股虧損2.68美元。

CFRA分析師李維(Efraim Levy)表示,穆斯克在上回財報砲轟分析師之後,這回可能會謹慎面對分析師提問,但「特斯拉向來出乎意料」。

評析
穆斯克在上回財報砲轟分析師之後,這回可能會謹慎面對分析師提問
 樓主| 發表於 2019-4-24 21:00:05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7月31日工商時報,供同學參考

《大賣空》主人翁...真的搞放空

工商時報 鄭勝得/綜合外電報導

電動車大廠特斯拉即將於周三(8月1日)公布第2季財報, 路博邁(Neuberger Berman)基金經理人、電影「大賣空」真實主角艾斯曼(Steve Eisman)卻表示他目前正放空特斯拉股票,原因是他看不見該公司價值,並批評特斯拉在自駕車領域做得不夠。

艾斯曼接受專訪時指出:「特斯拉執行長穆斯克非常聰明,但世界上聰明的人太多了,光聰明是不夠的,你必須具備執行能力,但他在這方面有問題。」

艾斯曼認為,特斯拉在自駕車領域欠缺進展,因此預測該公司未來股價將下跌並放空。

艾斯曼表示,穆斯克近來深陷一連串爭議,例如他曾痛批救援泰國足球隊的英國潛水員是「戀童癖」而拖累股價,引來「他不專心經營公司」的批評聲浪,而這也是此次財報表現受到高度關注的原因。

特斯拉近來股價表現欠佳。截至上周五(27日) 為止,特斯拉股價7月累跌13.4%。相較之下,那斯達克綜合指數同期上漲3%、標普500指數揚升3.7% ,道瓊工業指數更上漲4.9%。

財經預測網站Estimize預估,特斯拉第2季每股虧損將擴大至2.68美元,去年同期為虧損1.33美元。

另一方面,艾斯曼相當看好傳統車廠通用汽車的未來潛力。

艾斯曼在金融危機時精準預測次貸危機並放空相關證券而一戰成名,他同時也是麥可.路易士(Michael Lewis)暢銷書《大賣空》書中描繪的主角。

評析
艾斯曼認為,特斯拉在自駕車領域欠缺進展,因此預測該公司未來股價將下跌並放空。
 樓主| 發表於 2019-4-24 21:00:36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7月31日MoneyDJ新聞,供同學參考

特斯拉衝Model 3產量!Panasonic傳在美擴產電池3成

記者 蔡承啟 報導

日刊工業新聞31日報導,因特斯拉(Tesla)電動車(EV)「Model 3」生產問題解決、因此為了滿足特斯拉穩定週產5,000台以上Model 3的目標,Panasonic計畫在2018年年底將和特斯拉共同營運位於美國內華達州的「Gigafactory」超級電池工廠的鋰離子電池Cell產能較現行提高3成以上、屆時Cell年產能將達35GWh。

報導指出,截至2018年5月為止,Model 3的週產量還不到3,000台,不過特斯拉於6月底急速衝刺Model 3產量、一度達成週產5,000台的目標,而Panasonic計畫在「Gigafactory」內新設3條電池Cell產線、將產線數擴增至13條,且新產線的生產效率將較現行產線提高2-3成。

「Gigafactory」總投資額達約50億美元,其中Panasonic預估負擔約3成比重,主要從事電池上游工程「Cell」的生產,特斯拉則負責下游組裝工程。

特斯拉於7月2日宣布,「Model 3」於Q2最後一週達成週產5,000台的生產目標,且預估會在8月底前擴大至週產6,000台的水準。

另外,華爾街日報(WSJ)日文版31日報導,據多位關係人士透露,特斯拉已和德國、荷蘭當局展開協商,計畫興建歐洲首座特斯拉大型工廠。關係人士指出,上述協商仍屬於初期階段、也有可能無法達成共識。

特斯拉於7月宣布將在中國興建海外首座工廠,而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曾於6月時暗示很有可能將在今年內宣布歐洲的工廠興建地,之後馬斯克在推特推文表示,「德國是最有可能的選擇」。

評析
特斯拉已和德國、荷蘭當局展開協商,計畫興建歐洲首座特斯拉大型工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申請入學

本版積分規則

手機版|正通股民學校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Template by Comsenz Inc.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X3.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