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主: p470121

[轉貼] 電動車 – Volvo進化 2019年邁向電動車廠

  [複製鏈接]
 樓主| 發表於 2020-3-8 16:13:03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11月29日蘋果日報,供同學參考

特斯拉中國銷量大減?中國車商:中國數字不要信

北美中心/綜合外電報導

中國乘用車市場訊息聯席會(簡稱乘聯會)周二表示,美國電動車公司特斯拉(Tesla)上月在中國銷量急瀉,全月只出售211輛汽車,較去年同期大減7成。消息一度衝擊Tesla股價,公司緊急澄清有關講法嚴重失實。威馬汽車(WM Motor)首席執行長沈暉指,乘聯會數據切勿盡信。

曾任快意佳士拿、吉利汽車高層的沈暉,周二在廣州南沙出席一場科技研討會時,形容乘聯會的數字「不是經常準確」,而中國的汽車銷售數字「一向是個謎」,因為生產商向乘聯會申報數據時,「你想報什麼數字也可以」,意味乘聯會不做核實。

目前,中國是全球最大電動車巿場,共有123萬輛電動車行駛,而歐洲和美國分別只得82萬輛和76萬輛。在中國,一輛Tesla普通版Model X,定價約13萬元(美元、下同,約400萬元台幣)。

沈暉2015年自立門戶創立威馬後,曾揚言把公司發展成「中國福特」,在電動車巿場分一杯羹。沈暉指出,威馬主攻中價路線,與Tesla高價定位不同,不會視對方為直接競爭對手,亦歡迎對方進軍中國。沈暉沒有正面回應威馬何時上巿,只強調公司與Tesla一樣,正專注改善訂單付運問題。

Tesla周三在美國股價,已由前一日336元低位,回升至347元以上水準。乘聯會未回應評論。

評析
威馬汽車首席執行長沈暉指出,乘聯會的數字「不是經常準確」,而中國的汽車銷售數字「一向是個謎」。
 樓主| 發表於 2020-3-8 16:13:17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11月29日MoneyDJ新聞,供同學參考

怕了川普!福斯將在美國闢新廠、生產電動車

記者 陳苓 報導

新版北美自貿協定(NAFTA)再發威!福斯(Volkswagen)揮軍電動車,為了卡位美國市場,打算在美國設立新廠,目前正在尋找合適地點。

路透社報導,福斯本月稍早宣布,2023年前將斥資近440億歐元(500億美元)發展電動車、自動駕駛、新移動服務,並探詢和美國車廠福特汽車合作的可能性。福斯計畫2020年發售電動車,為了達成此一目標,該公司將先在海外生產,之後改到美國新廠製造。

新上任的福斯美國區執行長Scott Keogh週三(28日)表示,福斯2020年將推出售價3萬~4萬美元的電動車,為此需要新的工廠。福斯在美國田納西州已有工廠,生產Passat和Atlas等車款,田納西廠仍有足夠空間,是新廠可能的落腳地點之一,但是不必然在此設廠。

福特電動車新廠地點還沒選定,電動車電池供應商已經搶先設點。

韓媒BusinessKorea、Pulse報導,南韓第三大電動車電池商SK Innovation,週一(26日)宣布董事會通過提案,將斥資1.14兆韓圜(11億美元),在美國喬治亞州的傑克森郡設立電動車電池工廠。新廠年產量為9.8GWh,預定明年初動工、2022年量產。

SK Innovation新廠地點和福斯的田納西州工廠,距離只有240公里。川普推動修訂NAFTA,依據新版NAFTA,車廠若想在北美享有零關稅,在地製造是必要條件。新NAFTA規定,新車必須有75%零件在北美生產,而且製程員工至少有40%時薪須達16美元,才能獲免稅待遇。這表示若要符合規定,車廠不能使用南韓、中國、歐洲製造的電動車電池。

評析
新版NAFTA再發威,福斯揮軍電動車,為了卡位美國市場,打算在美國設立新廠,目前正在尋找合適地點。
 樓主| 發表於 2020-3-8 16:13:42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11月30日中央社,供同學參考

以獎勵為誘餌 中國監控百萬輛新能源車

中央社 台北30日電

中國力推新能源車,背後隱藏個人隱私風險,外媒指有110萬輛車的數據遭到官方監控。事實上,中國早在2017年就建置了新能源車大數據平台,官方並以獎勵為誘餌,讓外國車廠交出數據。

美聯社報導,逾200家汽車製造廠傳送包括地點資訊在內的多項訊息給背後由中國官方支持的數據監控中心。這些車廠包括特斯拉、福斯、BMW、賓士母公司戴姆勒集團、福特、通用汽車、日產、三菱及蔚來汽車。

值得注意的是,幾乎所有的消費者對此都不知情,即使他們感到不悅,卻別無選擇。一名特斯拉車主無奈表示,在中國關心隱私是沒用的,如果認真在意這些問題的話,根本無法在中國生活。

根據中國官媒先前披露的資訊可發現,中國是有計畫地在掌握這些新能源車的數據。名為「新能源汽車國家大數據聯盟」的平台在7月18日慶祝成立一週年,並宣布平台已接入了102萬4905輛新能源汽車。

聯盟秘書長、電動車輛國家工程實驗室副主任王震坡透露,監控分析的資訊包括每日上線的車輛數量、不同類別車輛上線情況、充電熱力分布、車輛運行軌跡,以及行駛里程、時長、充電情況等61項數據。

前述所得訊息被以「月報」的形式展現,為政府提供宏觀政策制定依據,對企業發展提供數據支撐。王震坡說,以監測平台百萬輛的新能源汽車即時運行數據為基礎,「在國內乃至國際上都屬於首創」。

中國政府恣意掌握個人的新能源車數據屬「中國特色」。一名律師表示,其他政府或執法機關通常僅能在特定的犯罪調查中取得這些資訊,在美國一般還需要法院的命令。

上海市新能源汽車公共資料獲取與監測研究中心副主任丁曉華堅稱,監測計畫並非為了加強國家監視,但在正式請求下,可和政府或安全機關分享數據,目前還沒有和檢警、法院分享資訊,但曾用於協助政府調查車輛火警。

根據了解,特斯拉等外國車廠一開始並未和中國政府分享數據,但中國祭出獎勵措施,讓這些企業配合。一名中國政府的顧問表示,車廠一開始以一堆理由拒絕,給獎勵後就配合了,「這是它們利潤的一環」。

這些大數據或也有助中國本土企業獲得專利訊息,美聯社舉例,混合動力車如何在燃氣和電池供電之間切換的機密資訊,這可能會讓中國政府支持的汽車製造商得以與外國車廠進行商業競爭。此外,這些數據也可以帶來其他新的收入。

除獎勵外,中國政府也透過其他法規迫使外國車廠配合數據收集。一項「新能源汽車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溯源管理暫行規定」8月1日已上路,將進口電動汽車統一納入電池溯源管理平台。

評析
中國早在2017年就建置了新能源車大數據平台,官方並以獎勵為誘餌,讓外國車廠交出數據。
 樓主| 發表於 2020-3-8 16:14:13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12月1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福斯與特易購合作 於英國廣設充電站網路

經濟日報 記者陳律安╱綜合外電

德國福斯汽車與英國零售巨擘特易購(Tesco)結盟,要在英國建設最大的免費充電站網路。

雙方周五(30日)宣布,將在未來三年內於英國特易購超市最多600個據點的停車場,設置近2,500個充電站。

英國福斯董事歐佛向CNBC表示,公司希望透過讓消費者不再對車子何時何地能充電感到焦慮,來鼓勵人們擁有電動車。

他說:「住公寓的人可能想買電動車卻不可行,因為他們必須將車停在路旁,現在他們能說『事實上,我每周會去特易購購物兩次』,突然間這(擁有電動車)變得可行。」

英國汽車製造商與交易商協會數據顯示,英國「替代能源車種」2018年掛牌量超過12萬輛,較去年同期上揚22%。

充電站將由營運商Pod Point負責建置,消費者在特易購的大型據點能選擇免費的7千瓦(KW)充電座,或須付費的50千瓦快速充電。

福斯集團先前表示,福斯品牌到2025年應該要能賣出百萬輛電動車。該集團本月稍早宣布,將在2023年前,投資440億歐元,開發電動車、自動駕駛及新的行動服務。

評析
德國福斯汽車與英國零售巨擘特易購(Tesco)結盟,要在英國建設最大的免費充電站網路。
 樓主| 發表於 2020-3-8 16:14:45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12月2日工商時報,供同學參考

歐洲電池產能 7年拚增20倍

工商時報 陳穎芃/綜合外電報導

全球電池產能至今有65%集中在亞洲,但最新調查發現近來歐洲及亞洲電池大廠相繼在歐洲設廠,可望推動歐洲電池產能在2025年前擴大20倍,達到年產能90吉瓦時(GWh)。

提出這項預測的能源研究機構伍德麥肯茲(Wood Mackenzie)分析師古塔表示:「歐洲及亞洲多家電池製造商都擴大歐洲事業規模,在當地興建廠房。」

以瑞典新創業者Northvolt為例,該公司先前宣布將在瑞典興建電池廠後,10月又宣布將在波蘭興建組裝廠,預計波蘭廠將在明年投產,初期年產能約1萬個電池組。目前尚未完工的瑞典廠,也估計年產能將在2023年前達到32吉瓦時。

Northvolt表示:「公司決定增建波蘭廠是為了滿足與日俱增的歐洲電池需求。」

Northvolt也宣布和德國豪華車廠寶馬(BMW)及資源回收業者Umicore合作,打造封閉電池生命循環,將廢棄電池的原料回收再投入電池生產。

今年10月,德國化工巨頭巴斯夫(BASF)也宣布在芬蘭興建車用電池廠,預計2020年投產後年產能可供應30萬台電動車,且芬蘭廠將採用風力及生質能等再生能源發電。

除了歐洲業者之外,亞洲電池製造商也將歐洲視為未來製造據點。大陸鋰電池製造商孚能科技在9月募資10億美元後,近日傳出2021年前在德國興建電池廠的消息。LG化學、三星SDI及SK Innovation等韓國業者也積極前進歐洲市場。

外媒報導,LG化學在波蘭興建的電池廠預計今年完工,目標年產能供應10萬台電動車。

評析
近來歐洲及亞洲電池大廠相繼在歐洲設廠,可望推動歐洲電池產能在2025年前擴大20倍
 樓主| 發表於 2020-3-8 16:15:50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12月2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大咖聯手推電動車實驗

經濟日報 編譯陳律安/綜合外電

優步(Uber)、日立、英國能源網路(UK Power Networks)等數間大企業結盟,明年初開始在英國進行為期三年的全球最大商用電動車實驗計畫,希望解決充電站不足的問題。

這項名為「Optimise Prime」計畫將在2021年底前於大倫敦地區推出3,000輛電動車,搜集駕駛習慣及旅程相關數據,設計出最佳的充電站網絡,並釐清何時有最大的電力需求。

充電基礎設施即便在全球最大的城市仍舊相當有限,而本實驗計畫獲得的數據將分享給科技與汽車業,供企業及政府在投資及決策時參考。

選擇英國作為實驗地點的原因,在於該國對電動車的鼓勵政策。英國預計到2030年電動車占新車銷售30%,現在僅占1.7%。

優步目前於英國約有6.5萬名駕駛,計劃在2025年全電動化。日立的角色是利用其物聯網平台,蒐集並解讀數據。

無獨有偶,德國福斯汽車與英國零售巨擘特易購(Tesco)結盟,將在未來三年內於英國特易購超市最多600個據點的停車場,設置近2,500個充電站。

評析
Uber、日立、英國能源網路等大企業結盟,明年在英進行商用電動車實驗計畫,解決充電站不足的問題。
 樓主| 發表於 2020-3-8 16:16:07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12月2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日產案…法、日領袖不同調

經濟日報 編譯易起宇/綜合外電

法國總統馬克宏和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日產汽車前董座高恩遭逮捕後首次會面,馬克宏向安倍表示,希望雷諾和日產的聯盟關係能維持下去,但安倍告訴他,此聯盟的未來應由公司決定,而非政府。

馬克宏和安倍11月30日在阿根廷的20國集團(G20)峰會場邊會面,會後馬克宏透過其辦公室聲明重申,將致力維護此聯盟的存續,以及雷諾集團的穩定。然而,安倍卻透過發言人表示,儘管維持一段穩定的關係很重要,但他認為,聯盟的未來應交由民間部門的股東決定,日本政府不會預先判斷聯盟的未來。

高恩遭逮捕已經開始影響日產的汽車業務。日產原本計劃在11月30日開始的洛杉磯汽車展上發表新款的Leaf電動車,但擔心活動失焦,已決定將延後發表日期。日產發言人表示,公司之所以會決定延後發表,是為「確保這項重要的產品發表能獲得應有版面」。

雷諾和日產由高恩建立,在他督導下,聯盟關係已締結近20年,但這項盟約給予法方的權力高於日方,讓日方長年感到挫折。雷諾持有日產43%股權,而日產僅擁有雷諾15%不附表決權的股份。

評析
馬克宏重申,將致力維護此聯盟的存續,然而,安倍卻表示,聯盟的未來應交由民間部門的股東決定
 樓主| 發表於 2020-3-8 16:16:23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12月3日工商時報,供同學參考

洛杉磯車展 電動車成焦點

工商時報 陳怡均/綜合外電報導

展期將持續到本月9日的2018洛杉磯車展,電動車仍為吸睛主題,德國奧迪(Audi)等車廠相繼發表預計來年推出的電動車或油電混合車,估計2020年底以前共有100款電動車即將面市。但令人擔憂的是,市場是否有足夠的買家因應此波電動車供應熱潮。

本屆洛杉磯車展會場上充斥著許多全新運動休旅車以及跨界休旅車(CUV),包括現代(Hyundai)的最新三排8人座休旅車Palisade、日產(Nissan)升級版Murano、起亞(Kia)新一代車款Soul等。

除了休旅車之外,電動車更是洛杉磯車展的焦點,像是奧迪發表純電概念車Audi e-tron GT concept。只不過無論是完全電動車或是油電混合車,消費者的態度明顯保守許多,2017年電動車與混合車銷售僅占整體美國車市的4%。隨著特斯拉致力提升Model 3產量以因應需求,有助於今年此比重上揚,但預估也只占市場的5%。

《Green Car Journal》雜誌編輯與發行人寇根(Ron Cogan)表示:「電動車究竟能滲透車市到多少程度,至今尚未定論。」他同時也是年度綠能車大獎的發起人,今年在洛杉磯車展上由本田(Honda)Insight油電混合車奪得此殊榮。

寇根指出,成本、里程和基礎設施等皆是市場對電動車接受度緩慢成長的原因,例如電動車要價不菲、完全電動車通常有里程限制,再者目前公共充電網路也尚未建構完善。

即便如此,車廠對電動車的熱情有增無減,紛紛提出大量生產電動車計畫。福斯(Volkswagen)在洛杉磯推出完全電動廂型車I.D. Buzz,並宣布將在美國設立第2座電動車組裝廠。豐田與馬自達擬攜手在阿拉巴馬州據點打造新電動車。

通用大砍銷量不佳的車款,表示將提高電動車產能,明年至少推出2款車,到2023年共計推出逾20款電動車。

評析
洛杉磯車展,電動車仍為吸睛主題,但令人擔憂的是,是否有足夠的買家因應此波電動車供應熱潮。
 樓主| 發表於 2020-3-8 16:17:21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12月3日中央社,供同學參考

傳中國同意調降美國車關稅 大振特斯拉、BMW士氣

中央社 華盛頓/上海2日綜合外電報導

美國總統川普今天推文表示,中國已同意降低美國汽車關稅,對出口汽車到中國的電動車大廠特斯拉汽車公司(TeslaInc)及BMW而言,無疑是一大福音。

路透社報導,20國集團(G20)阿根廷峰會落幕後,川普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達成90天貿易戰停火協議。川普推文表示:「中國已同意降低並移除美國出口到中國的汽車關稅。現行關稅為40%。」

若此言為真,將大振美國汽車製造商士氣。美中貿易戰越演越烈之際,中國針對美國多樣商品祭出報復性關稅,7月更對美國汽車徵收40%關稅,重創美國車廠。

中國是全球最大汽車市場,美國去年出口價值約100億美元的客車至中國,北京今年加徵的關稅舉措,迫使許多美國汽車製造商大幅提升產品價格。

此外,中國今年調降大部分的進口車關稅至15%,但對美國汽車仍維持40%關稅,使特斯拉和福特汽車公司(Ford Motor Co.)旗下品牌林肯(Lincoln)等美國車廠處於競爭劣勢。

北京如今同意調降汽車關稅,對福特汽車及在美國生產豪華車出口到中國的BMW等車廠而言,將是一大福音。

中國對進口電動車加徵關稅,大幅衝擊正在上海設廠的特斯拉,特斯拉只能自行吸收關稅帶來的額外支出,以降低車款價格。如今關稅有望降低,對特斯拉而言無疑也是好消息。

評析
北京如同意調降汽車關稅,對福特汽車及在美生產,出口到中國的BMW等車廠而言,將是一大福音。
 樓主| 發表於 2020-3-8 16:18:10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12月3日MoneyDJ新聞,供同學參考

特斯拉Model 3日產千輛達陣,拚連兩季獲利

記者 陳瑞哲 報導

電動車專業網站electrek.co上周五報導,根據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寫給員工的信,Model 3電動車已達成每日量產一千輛的里程碑。

馬斯克進一步勉勵員工,證明特斯拉有能力穩定維持Model 3產出速度在這個高水平,並同時維持高品質,是所有員工下一階段最重要任務。

特斯拉第三季雖然再度達成Model 3單周量產5,000輛目標,但扣除廠房因升級停工的時間,當季Model 3每周平均產出僅有4,300輛,為馬斯克目前最想克服的瓶頸。

路透社報導,特斯拉上季靠著Model 3創造現金流,成功轉虧為盈,該公司已矢言本季要創連續獲利紀錄,能否維持Model 3在高量產水平仍是關鍵。

特斯拉上周五攀升2.73%至350.48美元,月線累計收漲3.9%。

評析
根據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寫給員工的信,Model 3電動車已達成每日量產一千輛的里程碑。
 樓主| 發表於 2020-3-8 16:18:49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12月4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川普:陸同意降低汽車關稅

經濟日報 編譯林聰毅/綜合外電

在美國與中國達成貿易戰休兵90天的協議後,3日又傳出局勢進一步和緩的好消息。美國總統川普2日表示,中國已同意「降低與取消」(reduce, reove)在美國生產的汽車進口關稅,可望嘉惠特斯拉、戴姆勒(Daimler)及寶馬(BMW) 等在美國設廠的汽車製造商,激勵全球汽車類股3日盤中大漲。

川普並未在推文裡說明其他細節,中國外交部也拒絕評論關於調整汽車關稅的消息。不過專家認為,川普這則推文可能是暗示中國將取消對美國進口汽車課徵、25個百分點的報復性關稅。

這項消息激勵全球汽車類股3日盤中大漲,特斯拉漲3.5%,通用漲3.3%,福特也漲逾2%,歐洲汽車類股指數則躍漲3%,BMW、福斯及戴姆勒分別漲4%到5%。

中國7月全面調降汽車進口關稅稅率,從25%降至15%,但幾天後又提高在美國生產的汽車進口關稅提高至40%,以報復美國對中國進口產品加徵關稅。中國上周說,若美中未出現貿易爭端,美國進口車的關稅稅率原為15%,並呼籲協商出解決方案。

知情人士透露,早在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於G20會議會見川普前,中國官員已討論過降低美國汽車進口關稅的可能性,但調降的幅度與時間尚不清楚。美國目前對中國進口車課徵27.5%的關稅。

根據美國人口普查局,中國去年從美國進口價值約102億美元的新車與中古車,遠多於2008年的11億美元。美國去年則從中國進口約16億美元的新車和中古車。

若此事獲證實,一直是中國市場前十大進口車品牌的戴姆勒與BMW,將受惠尤大,受惠程度也將甚於福特汽車和通用汽車等美國車廠。分析師指出,對中國而言,調降在美生產的汽車關稅不代表對美國讓步太多,因為受惠最多的是德國車廠,且有利中國車廠藉由自由貿易拓展海外市場。

評析
川普這則推文可能是暗示中國將取消對美國進口汽車課徵、25個百分點的報復性關稅。
 樓主| 發表於 2020-3-8 16:19:07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12月4日中央社,供同學參考

汽車零碳排 福斯首提淘汰燃油車時間表

中央社記者林育立柏林4日專電

聯合國氣候會議正在波蘭召開,歐洲最大汽車製造商福斯(Volkswagen)宣布,2030年將推出最後一款燃油車,全面朝電動車邁進。這是福斯第一次提出淘汰燃油引擎的具體時間表。

為了將地球平均氣溫的升幅控制在攝氏2度內,各國在2015年簽署巴黎氣候協定,目標是本世紀下半葉不再使用化石燃料,這個協定從此成了汽車工業規劃未來藍圖的基準。

福斯11月中旬宣布,未來5年將在電動車、自動駕駛和數位化領域投資440億歐元(約台幣1兆5000億元)。

福斯策略長約斯特(Michael Jost)4日在德國「商報」(Handelsblatt)主辦的汽車高峰會表示:「我們力挺2015年簽署的巴黎協定。」

他表示,如果到了2050年,街上不再看到燃油引擎汽車,2040年就得賣出最後一輛燃油車,也就是說,最後一款使用汽油或柴油的新車,將在2025年左右開始研發,預計2030年代初上市。

巴黎協定讓汽車工業面臨減碳壓力,約斯特表示,福斯目前主要押寶純電動車,相形之下,油電混合動力只是過渡期的產品,在福斯產品線扮演次要的角色。

不過,電動車要達到真正的零碳排,從生產到開車用的電都必須來自再生能源,約斯特因此表示,未來福斯計算汽車耗能的方式,將從每行駛100公里的油耗,改成包含生產過程在內整個生命週期的耗能,明年底推出的第一款低價位純電動車I.D. Neo,將完全用綠電來生產。

未來一、二十年逐步淘汰燃油車,對向來以燃油引擎自豪的德國汽車工業可說是革命性的變革,約斯特表示:「對福斯這樣的超級巨輪來說當然不容易,不過,我們正在往目標邁進。」

評析
福斯第一次提出淘汰燃油引擎的具體時間表,2030年將推出最後一款燃油車,全面朝電動車邁進。
 樓主| 發表於 2020-3-8 16:19:22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12月4日中央社,供同學參考

陸媒:中國正商討調降美國汽車關稅

中央社 台北4日電

中美貿易戰暫時休兵,陸媒報導,中國相關部門正討論降低美國進口汽車關稅的可能性,年底前有望見到結果。統計指出,美國知名電動車品牌特斯拉10月份銷量暴跌70%,僅211輛。

路透社報導,20國集團(G20)阿根廷峰會落幕後,美國總統川普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達成90天貿易戰停火協議。川普推文表示:「中國已同意降低並移除美國出口到中國的汽車關稅。現行關稅為40%。」

這項消息尚未獲得中國官方證實。不過,陸媒證券日報今天指出,有資深汽車行業專家透露,相關部門正討論降低美國進口汽車關稅的可能性,但目前尚不知下調關稅的具體幅度和時間表。

這名專家強調,預計會降至加徵關稅前的稅率水平,年底前有望見結果。

中國在7月1日曾主動將進口汽車關稅從25%降至15%。然而受貿易戰影響,自7月6日起,對多數列入中方加稅清單中的美國進口汽車,在15%稅率的基礎上將關稅提升至40%。

資料顯示,2017年中國汽車進口額高達510億美元,其中135億美元來自北美,包括非美國製造商生產的車型。根據中國乘用車協會的數據,2017年中國從美國進口的汽車達28.02萬輛,占進口汽車總量的10%。

美國2017年向中國出口的轎車和輕型卡車總價約95億美元,但中國祭出報復性關稅後,美國出口中國的轎車和輕型卡車的數量大幅下降,使得歐洲和日本的出口商的出口優勢顯著提升。

在中美貿易爭端的大背景下,美系車在中國的表現遭遇挫折。數據顯示,截至今年10月份,主流美系車企長安福特累計銷量為33.55萬輛,較去年同期下滑48.3%;廣汽菲克方面共銷售10.61萬,年下滑達36.3%。

上汽通用儘管前10月累計銷量108.91萬輛,仍難掩6.9%的跌勢;至於美國知名電動車品牌特斯拉,第3季在中國的銷量僅為3169輛,下滑37%;10月份更是暴跌70%,銷量跌至211輛。

有汽車專家表示,中國市場競爭日趨激烈,自主品牌產品和品質不斷上攻,美系車優勢日益疲軟。此外,在中美貿易摩擦的情況下,確實會影響到中國消費者的購買熱情。

評析
中國相關部門正討論降低美國進口汽車關稅的可能性,年底前有望見到結果。
 樓主| 發表於 2020-3-8 16:20:59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12月5日工商時報,供同學參考

川普再威脅 終止電動車補助

工商時報 陳穎芃/綜合外電報導



美國總統川普上周威脅砍斷通用汽車一切政府補助後,如今打算更進一步在2020或2021年全面終止電動車補助,震驚美國汽車業,也令外界擔心美國電動車發展受阻。

白宮首席經濟顧問庫德洛(Lawrence Kudlow)周一表示:「基於白宮政策,我們打算終止一切聯邦政府補助。除了電動車之外,諸如再生能源及其他在歐巴馬時代實施的補助都將取消。美國是個自由市場。」

然而,現行的電動車補助是根據美國在2008年通過的《能源改善及延長法案》,因此外界質疑川普能否單方面下令終止補助。

歐巴馬政府當年為了鼓勵電動車發展,立法擴大電動車補助。根據2008年法案,凡是購買新款電動車或插電式油電混合車的車主,都能獲得每台2,500至最高7,500美元的減稅額度。估計支出10億美元。

自2010年起,凡是購買特斯拉、雪佛蘭及日產等品牌電動車的美國車主都可獲得補助。根據法案,補助車輛上限為每家製造商20萬台,一旦達到上限後補助額度將逐漸縮減。

今年7月特斯拉已宣布達到補助車輛上限,通用也預計在今年底前達到上限,福斯、福特等其他車廠距離上限則還有多年時間。倘若川普下令全面終止補助,這些車廠將受到龐大衝擊。

顧問公司AlixPartners今年研究顯示,全球汽車產業預計在2023年前投資2,550億美元,開發超過200款電動車。由於車用電池成本昂貴,因此這些電動車多半賠本銷售,換句話說政府補助是電動車市場成長不可或缺的助力。

上周通用宣布北美關廠裁員後,川普已揚言取消對通用一切補助。Edmunds.com分析師艾斯維多(Jeremy Acevedo)表示:「假設川普採取激烈手段全面終止汽車業電動車補助,對通用來說反而有利。」

評析
川普總統上周威脅砍斷通用汽車一切政府補助後,如今打算更進一步在20或21年全面終止電動車補助
 樓主| 發表於 2020-3-8 16:22:52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12月5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盛寶銀2019驚人預言:蘋果併特斯拉、鮑爾遭免職

經濟日報 記者湯淑君╱綜合外電報導

財經新聞網站MarketWatch報導,盛寶銀行(Saxo Bank)年度「驚人大預言」(outrageous predictions)出爐,包括蘋果公司將收購電動車大廠特斯拉、美國總統川普將開除聯準會(Fed)主席鮑爾、美國公司債市場將掀起信用骨牌倒下的連鎖反應、德國陷入經濟衰退、脫歐(Brexit)協議在英國國會陣亡等。

根據盛寶銀行的預言,2019將是人人開始為「錯誤行徑付出代價」的年頭。

盛寶銀行首席經濟學家 Steen Jakobsen說:「 這波龐大的信用循環在2018年尾已開始顯現緊繃壓力,明年隨著各國央行重新開始規劃,將會撕裂已開發市場。畢竟,央行從2008年以來大印鈔票,只把債務大洞愈挖愈深,如今債務已膨脹到遠超出他們所能控制的範圍。」

盛寶銀行剛公布年度「驚人大預言」名單,名單上所列的是不太可能發生的事件,但若萬一發生,可能會撼動整個投資界。以下摘錄其中一些預言:

1) 蘋果將取得融資,以每股520美元的價碼併購特斯拉。盛寶銀行股票策略主管Peter Garnry表示,這並不是太離譜的預測,因為蘋果坐擁2,370億美元的現金,而且亟需「擴大其生態系」。他說:「蘋果擁有財力可實現馬斯克(特斯拉執行長)的夢想,確保特斯拉不必苦於短期內在資本支出和創造現金流之間取得平衡。」

2) Netflix將遭到企業信用吃緊壓力打擊。Garnry認為,2019年將在美國公司債市場看到一波「信用骨牌倒下狂潮,先倒下的是奇異公司(GE),該公司可能落得聲請破產保護的下場,震波將擴散到整個金融體系。而市場一旦察覺Fed貨幣政策正常化已造成金融情勢急縮,企業融資成本將大增,進而使Netflix財務槓桿備受關切,更糟的是,不良連鎖反應將從公司債蔓延到高收益債,導致「追蹤美國高收益債市的ETF出現黑色星期二」。

3) 川普將開除Fed主席鮑爾。盛寶銀行外匯策略主管John Hardy預測,到明年夏季,Fed在今年12月升息決定將證明是錯誤的行動,把美國經濟和華爾街股市推落懸崖,川普於是將鮑爾免職、改任命明尼蘇達聯邦準備銀行總裁卡斯哈里(Neel Khashkari)接掌Fed。美國通膨率將飆到6%,而Fed政策利率將卡在1%動彈不得,儲蓄者變成輸家。

其餘預測包括:歐盟核心國批准給予義大利債務赦免、英鎊在脫歐混亂局面中貶到與美元平價、德國陷入經濟衰退、澳洲房市崩盤迫使當局推量化寬鬆(QE)並將四大銀行收歸國有、一場太陽風暴造成2兆美元災損等。

評析
盛寶銀行年度「驚人大預言」出爐,包括蘋果將收購電動車大廠特斯拉、川普將開除聯準會主席鮑爾
 樓主| 發表於 2020-3-8 16:23:10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12月5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特斯拉Model 3 挺進英國

經濟日報 編譯洪啟原/綜合外電

繼11月在巴黎、巴塞隆納等歐洲城市展示Model 3後,電動車大廠特斯拉(Tesla)3日也在英國部分門市展示這個平價車款,並邀請預購的消費者前往參觀,希望在正式推出前刺激需求。

電動車新聞網站Electrek報導,特斯拉正在英國部分門市展示Model 3,例如倫敦的皇家公園門市及曼徹斯特南方門市,並在3日邀請預購Model 3的英國消費者前來參觀。

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曾在最近一次法說會上表示,歐洲的消費者今年年底可開始預購Model 3,並計劃在明年1月為歐洲市場生產大批Model 3汽車,預計2月和3月交車。此外,據傳特斯拉也曾打算大幅提高電動休旅車Model Y的產量。

特斯拉11月在歐洲32個城市巡迴展示Model 3,代表Model 3正式進入歐洲市場,但展示地點卻獨漏英國,因英國為右駕,車輛靠左邊前行而駕駛座在右邊。

評析
特斯拉11月在歐洲32個城市巡迴展示Model 3,代表Model 3正式進入歐洲市場
 樓主| 發表於 2020-3-14 20:39:13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12月5日自由時報,供同學參考

福斯、福特談聯盟 計畫在兩方工廠製造車款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

川普主張美國製造,而德國汽車公司福斯汽車(Volkswagen)可能會讓川普笑得合不攏嘴,該車廠除了日前宣告會在美國設立電動車工廠外,再度對外宣佈要在福特汽車(Ford)的美國車廠製造汽車,以加深兩方的聯盟。

福斯汽車執行長Herbert Diess受邀到美國和川普會面,而在會後他透露了福斯正在和福特進一步的商討聯盟。依照Herbert Diess說法,聯盟後福斯有計畫運用福特的美國工廠製造汽車,而聯盟後雙方並不會相互持股,不過可以使用彼此的製造平台,因此福斯有望在美國的福特工廠製造。

「我們正在和福特進一步的協商,創立一個真正的跨國汽車聯盟,這將可以加強美國的汽車產業。」Herbert Diess說道,藉由聯盟,福特也可以加強在歐洲的市場。此外,Herbert Diess透露福斯還有意在美國設立新的汽車工廠。

對於兩間車商聯盟,福特執行長Bill Ford不願意透露太多,僅表示協商很順利,但是在有更明確的條件出現以前,他不會向外界透露太多。

評析
福斯除了在美國設立電動車工廠外,也要在福特汽車的美國車廠製造汽車,以加深兩方的聯盟。
 樓主| 發表於 2020-3-14 20:39:30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12月5日中央社,供同學參考

汽車零碳排 福斯首提淘汰燃油車時間表

中央社記者林育立柏林4日專電

聯合國氣候會議正在波蘭召開,歐洲最大汽車製造商福斯(Volkswagen)宣布,2030年將推出最後一款燃油車,全面朝電動車邁進。這是福斯第一次提出淘汰燃油引擎的具體時間表。

為了將地球平均氣溫的升幅控制在攝氏2度內,各國在2015年簽署巴黎氣候協定,目標是本世紀下半葉不再使用化石燃料,這個協定從此成了汽車工業規劃未來藍圖的基準。

福斯11月中旬宣布,未來5年將在電動車、自動駕駛和數位化領域投資440億歐元(約台幣1兆5000億元)。

福斯策略長約斯特(Michael Jost)4日在德國「商報」(Handelsblatt)主辦的汽車高峰會表示:「我們力挺2015年簽署的巴黎協定。」

他表示,如果到了2050年,街上不再看到燃油引擎汽車,2040年就得賣出最後一輛燃油車,也就是說,最後一款使用汽油或柴油的新車,將在2025年左右開始研發,預計2030年代初上市。

巴黎協定讓汽車工業面臨減碳壓力,約斯特表示,福斯目前主要押寶純電動車,相形之下,油電混合動力只是過渡期的產品,在福斯產品線扮演次要的角色。

不過,電動車要達到真正的零碳排,從生產到開車用的電都必須來自再生能源,約斯特因此表示,未來福斯計算汽車耗能的方式,將從每行駛100公里的油耗,改成包含生產過程在內整個生命週期的耗能,明年底推出的第一款低價位純電動車I.D. Neo,將完全用綠電來生產。

未來一、二十年逐步淘汰燃油車,對向來以燃油引擎自豪的德國汽車工業可說是革命性的變革,約斯特表示:「對福斯這樣的超級巨輪來說當然不容易,不過,我們正在往目標邁進。」

評析
福斯第一次提出淘汰燃油引擎的具體時間表,2030年將推出最後一款燃油車,全面朝電動車邁進。
 樓主| 發表於 2020-3-14 20:39:49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12月5日MoneyDJ新聞,供同學參考

奧迪到2023年將投資140億歐元進行汽車電動化

記者 陳瑞哲 報導

福斯旗下豪華車品牌奧迪(Audi)周二宣布,到2023年將投資140億歐元在車輛電動化與數位化,以及自駕車科技的研發。

與此同時,奧迪還計畫採取重整作為來提高獲利,希望有系統性進行汽車電動化,並集中資源於未來發展上。整體來看,奧迪預估未來五年資本支出將來到400億歐元。(BusinessInsider)

福斯策略長Michael Jost同日亦宣告,電動車是未來發展主軸,2026年將看到該公司最後一代仍以燃油引擎驅動的汽車。(路透社)

美聯社報導,白宮周二召集德國主要車廠領導人開會,希望說服車廠增加投資美國。福斯執行長Herbert Diess於會後表示,已在考慮借用福特產能在美國生產汽車,雙方正在協商合作。

評析
奧迪宣布,到2023年將投資140億歐元在車輛電動化與數位化,以及自駕車科技的研發。
 樓主| 發表於 2020-3-14 20:40:07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12月6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馬士基訂零碳排時間表

經濟日報 編譯陳律安/綜合外電

隨著全球暖化問題愈來愈嚴重,全球各大企業意識到自身責任,包括丹麥航運集團馬士基(Maersk)及德國福斯汽車紛紛喊出零碳排的時間表。

全球最大航運公司馬士基計劃在2050年前,將淨碳排放降到零。馬士基表示,為達成這個目標,需要引擎製造商、造船商及新科技供應商在內的整個產業鏈,在2030年前研發出零碳排放船隻。馬士基過去四年已經投資約10億美元在更有效率的能源解決方案。

集團營運長托夫特表示:「我們必須放棄化石燃料,找到不同種類的燃料,或不同的方法驅動船隻。這不是另一個刪減成本的行動,而是關乎存亡的行動,而我們的表現必須優於同業。」

托夫特也說,未來五到十年至關重要,將在創新及船隊科技上投入大量資源。

無獨有偶,歐洲最大車廠福斯也提出淘汰燃油車的時程表,表示2026年推出的下一代汽柴油車款將是最後一代,而傳統內燃機引擎的應用將「降到最低」。福斯策略長約斯特說,到了2050年後,只會在一些缺乏充電設施的地方看到汽柴油車。

約斯特指出,公司力挺巴黎氣候協定,推出能降低或消除有害排放物的產品。

福斯已開始推出首波電動車,包括明年將問世的保時捷Taycan。

評析
隨著全球暖化問題愈來愈嚴重,包括丹麥航運集團馬士基及德國福斯汽車紛紛喊出零碳排的時間表。
 樓主| 發表於 2020-3-14 20:40:22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12月6日中央社,供同學參考

避貿易戰風險 特斯拉上海廠明年下半投產

中央社上海6日綜合外電報導

上海市政府今天表示,美國電動車製造商特斯拉(Tesla)計畫明年下半年在中國開始投入生產。這顯示特斯拉在全球最大汽車市場中國的業務拓展正向前推進。

上海市政府在微信官方公眾號發布聲明說,市長應勇前往特斯拉位在上海東南部臨港開發區的設廠地點視察後,鼓勵特斯拉加速建廠。

彭博報導,特斯拉在上海設立的Gigafactory 3工廠,將是上海市歷來規模最大的外資設廠計畫。截至目前,特斯拉代表尚未就這項消息發表評論。

總部位在加州巴羅艾托(Palo Alto)的特斯拉,在上海設廠的土地面積超過200英畝(約80公頃),設廠成本預估達數以十億計美元。

特斯拉在中國的首座海外工廠,將有助他們避免受到進口車輛面臨的一些風險所影響,例如中美貿易緊張造成的關稅調高。

中國是特斯拉在美國以外的全球最大市場,但由於在中國銷售仍須仰賴進口,因此特斯拉在當地銷量一直受限。

特斯拉10月發布第三季財報時也表示,中國對於自美國進口的車輛課徵40%關稅,對特斯拉的銷售帶來衝擊。

評析
特斯拉在中國的首座海外工廠,將有助他們避免受到進口車輛面臨的一些風險所影響
 樓主| 發表於 2020-3-14 20:40:36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12月6日中央社,供同學參考

全球CO2排放量持續攀升 2018年增長2.7%

中央社巴黎5日綜合外電報導

科學家今天指出,主要源自燃燒化石燃料的全球二氧化碳(CO2)排放量,今年將增長2.7%,這代表全球對抗氣候變遷「完全偏離軌道」。

全球CO2排放量在2014年至2016年保持穩定,2017年增加1.6%,這使各界認為,儘管全球經濟不斷成長,人造溫室氣體排放量最終來到頂峰。如今最新研究指出,2018年全球CO2排放量將較去年增加2.7%。

近80名科學家組成團隊的共同研究結果,發表在「開放獲取地球系統科學數據」(Open Access Earth System Science Data)期刊上。

英國東安格利亞大學丁道爾氣候變遷研究中心(Tyndall Centre for Climate Change Research)主任、研究主筆勒克瑞(Corinne Le Quere)聲明表示:「全球CO2排放量的增長,使巴黎協定(Paris Agreement)設定的目標處於險境。」

各國在2015年簽訂的巴黎協定要求,全球氣溫升幅要控制在距離工業革命前水準「遠低於」攝氏2度。

目前為止,光是全球均溫上升攝氏1度,世界各地就出現更多致命熱浪、乾旱、洪水,以及海平面上升釀成的超級風暴。

挪威奧斯陸的國際氣候與環境研究中心(Centre for International Climate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研究主任、共同研究人皮特斯(Glen Peters)說:「排放量將持續攀升,空談也正在增加,但目標並非如此,我們完全偏離軌道。」

「雖然在乾淨能源和電動車方面取得正面進展,但目前規模太小,不足以影響化石燃料使用的增長。」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問題小組(IPCC)日前指出,假設全球升溫要限制在攝氏1.5度,全球CO2排放量就要在2030年減少50%,2050年則要實現「淨零」(net zero)的無額外排放目標。

評析
全球CO2排放量在2014年至2016年保持穩定,2017年增加1.6%,2018年較去年增加2.7%。
 樓主| 發表於 2020-3-14 20:40:53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12月6日中央社,供同學參考

全球CO2排放量持續攀升 2018年增長2.7%

中央社巴黎5日綜合外電報導

科學家今天指出,主要源自燃燒化石燃料的全球二氧化碳(CO2)排放量,今年將增長2.7%,這代表全球對抗氣候變遷「完全偏離軌道」。

全球CO2排放量在2014年至2016年保持穩定,2017年增加1.6%,這使各界認為,儘管全球經濟不斷成長,人造溫室氣體排放量最終來到頂峰。如今最新研究指出,2018年全球CO2排放量將較去年增加2.7%。

近80名科學家組成團隊的共同研究結果,發表在「開放獲取地球系統科學數據」(Open Access Earth System Science Data)期刊上。

英國東安格利亞大學丁道爾氣候變遷研究中心(Tyndall Centre for Climate Change Research)主任、研究主筆勒克瑞(Corinne Le Quere)聲明表示:「全球CO2排放量的增長,使巴黎協定(Paris Agreement)設定的目標處於險境。」

各國在2015年簽訂的巴黎協定要求,全球氣溫升幅要控制在距離工業革命前水準「遠低於」攝氏2度。

目前為止,光是全球均溫上升攝氏1度,世界各地就出現更多致命熱浪、乾旱、洪水,以及海平面上升釀成的超級風暴。

挪威奧斯陸的國際氣候與環境研究中心(Centre for International Climate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研究主任、共同研究人皮特斯(Glen Peters)說:「排放量將持續攀升,空談也正在增加,但目標並非如此,我們完全偏離軌道。」

「雖然在乾淨能源和電動車方面取得正面進展,但目前規模太小,不足以影響化石燃料使用的增長。」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問題小組(IPCC)日前指出,假設全球升溫要限制在攝氏1.5度,全球CO2排放量就要在2030年減少50%,2050年則要實現「淨零」(net zero)的無額外排放目標。

評析
全球CO2排放量在2014年至2016年保持穩定,2017年增加1.6%,2018年較去年增加2.7%。
 樓主| 發表於 2020-3-14 20:41:17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12月6日《先探投資週刊》2016期,供同學參考

2019電池產業投資關鍵法則

文/馮欣仁

隨著電動車大廠特斯拉量產逐步穩定,以及賓士、BMW、福斯、豐田、通用等傳統車廠也開始投入電動車量產行業,將帶動整體產業鏈蓬勃發展。中國將從明年起實施雙積分制;所謂的雙積分制,分為「油耗積分」與「新能源積分」,即是迫使車廠開始生產新能源車(純電動或是插電式油電車),將加速電動車產業鏈。

根據國際能源署(IEA)統計,到二○四○年,全球將有三億輛電動車,屆時對於電池相關材料需求勢必大增。未來電動車要取代傳統燃油車,除了靠各國政府獎勵補貼措施之外,關鍵仍在於電池成本必須降低,由於電池成本占整台電動車高達四成,唯有壓低電池成本才能讓消費者有意願去換購親民且經濟實惠的電動車。

正極材料攸關電池成本
正極材料、隔離膜、負極材料與電解液為鋰電池四大關鍵材料;其中,正極材料為主要材料,占了電池成本五○%以上。正極材料不僅作為電極材料參與電池中的電化學反應,並且是電池中鋰離子的主要來源,其活性與鋰離子分布等指標是影響鋰電池性能表現的最大關鍵。因此,在正極材料的選用必須考量能量密度、功率密度、適用電壓、與電解液之間的安定性、可逆的電化學反應等條件。

目前鋰電池的正極材料主要有鈷酸鋰、錳酸鋰、鎳酸鋰、三元材料、磷酸鐵鋰等,各國家與各個廠商對正極材料的選擇不盡相同,日本和韓國主要開發錳酸鋰(LMO)和鎳鈷錳酸鋰三元材料(NCM),中國則偏向磷酸鐵鋰(LFP)發展。相較於磷酸鐵鋰電池、錳酸鋰電池,三元電池的容量高、壽命長、電瓶重量輕;在容量與安全性方面比較均衡,因此,近來逐步獲得電動車廠商採用,如美國電動車大廠Tesla即是使用Panasonic所提供的鎳鈷鋁(NCA)三元材料,未來將朝向高鎳低鈷的趨勢發展。根據統計,到二○二○年車用三元材料需求將達二○萬噸,年均增速將達到五四%。

生產正極材料的廠商,日本主要是日亞化、日本電工、住友金屬礦山、戶田工業等;國內廠商則是有康普、美琪瑪、立凱KY、長園科、台塑鋰鐵材料科技、尚化等。中國則因享有地利之便,在正極材料占有領導地位,主要業者包括寧波杉杉股份、當升科技、廈門鎢業、天津巴莫、湖南瑞翔、寧波金和、湖南升華、湖南長遠鋰科、貴州安達等。其中,杉杉股份旗下的杉杉能源將於長沙建置十萬噸電池正極材料產能,不僅是全球規模最大的正極材料生產基地,未來更可以滿足八○萬輛新能源汽車需求。

日商主導隔離膜市場
除了正極材料之外,隔離膜是決定電池性能、安全性和成本的重要材料,隔離膜的主要作用是使電池的正負極分隔開,防止正負極接觸而發生短路。由於隔離膜的安全性、滲透性、孔隙度及膜厚度將互相影響離子傳導度及機械強度,所以不同的產品必須應用不同的設計方式,如單層、雙層及三層的隔離膜。在四大鋰離子電池材料中,隔離膜的成本占比僅次於正極材料,約為十~十五%,在一些高端電池中,隔離膜成本占比更高。目前全球隔離膜主要集中在日商手中,目前旭化成為龍頭、東麗株式會社緊追在後,其他還包括宇部興產與住友化學。

【本文未完,全文詳情及圖表請見《先探投資週刊》2016期】

評析
由於電池成本占整台電動車高達四成,唯有壓低電池成本才能讓消費者有意願去換購電動車。
 樓主| 發表於 2020-3-14 20:44:55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p470121 於 2020-3-14 20:49 編輯

轉貼2018年12月7日鉅亨網,供同學參考

特斯拉有錢了?
預計使用現金和股票還可轉換公司債

鉅亨網編譯黃意文

《彭博社》報導,根據取得的債券交割通知書,電動車製造商特斯拉告知持有該公司可轉換債券 (Convertible Bond) 的債權人,若他們在明年 3 月債券到期時,選擇轉換債券成股份,特斯拉將以 50% 股票和 50% 現金的比例支付債權人。

該交割通知日期為11 月 30 日,涉及 3 月初到期的 9.2 億美元可轉換公司債,股權轉換價格為每股 359.88 美元,特斯拉 (TSLA-US) 股價週四 (6 日)收於每股 363.06 美元。

特斯拉今年第3 季的正現金流為 8.81 億美元,與今年稍早的現金情況大為不同,今年初,特斯拉因 Model 3 陷入生產瓶頸,因而燃燒大量現金以達到生產目標。

該公司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 在 11 月下旬的訪問中表示,當時公司大量燃燒現金,一度朝破產只差幾週之遠。特斯拉已順利度過此瓶頸,預計第 4 季 Model 3 的生產量和交貨量將持續提升,預期未來將持續繳出正向現金流表現。

利用現金和股票償還債務的決定,可能代表者特斯拉對未來營運充滿信心,將可在未來實現盈利可持續性。

特斯拉在第 3季繳出歷史新高的利潤,並且似乎已將 Model 3 生產瓶頸的困境拋在腦後。在截至 9 月 30 日的 1 季中,該公司擁有約 30 億美元的現金。彭博分析師預測,特斯拉第4 季將產生 3.6 億美元的自由現金流,明年第 1 季的自由現金流預估將為 1.1 億美元。


馬斯克在 10月 24 日的財報會議上表示,公司未來可以實現盈利能力,但他提出警告,因明年第 1 季有較高金額的債券將到期,因此該季可能會是例外,但在那之後,公司可以實現持續獲利。


馬斯克在財報會議上指出,目前公司的營運計劃為償還債務,並且不再進行融資,將致力於減少債務負擔和降低公司的整體槓桿率。

評析
利用現金和股票還債的決定,代表特斯拉對未來營運充滿信心,將可在未來實現盈利可持續性。

 樓主| 發表於 2020-3-14 20:50:32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12月7日科技新報,供同學參考

激進的特斯拉和開著特斯拉睡著的人們,錯的究竟是誰?

作者 愛范兒

Autopilot 一直是特斯拉引以為傲的配置,在傳統汽車還處於「手扶腳踩」的階段,特斯拉已經具備「自己動」的技能了。

當然這也不能說明傳統車企不行,特斯拉智慧化超前有多方面的因素。

一.傳統造車和新造車的理念不同。這個「理念不同」其實很廣泛:
1.傳統車企在創新升級上「大象轉身難輕盈」,有心無力,慢慢來。
2.傳統思維局限,創新能力匱乏。
3.安全量產才是關鍵,不冒進。

二.電車智慧化的先天優勢。
傳統車企的產品主要還是以燃油車為主,在燃油車的底子上實現智慧化,尤其在自動駕駛車身控制等方面都存在劣勢。相反的是,電就像血液,能夠很好的帶動車輛智慧化的脈搏。不是油車不努力,是先天弱點太明顯。

特斯拉專注電動汽車十餘年,主流車企雖然早有涉獵,但也只能說剛剛起步。術業有專攻,傳統主機廠善「油」,特斯拉會「電」,特斯拉憑藉多年摸索掌握了很多核心科技。

起始跑道不同,至於最終是不是殊途同歸,短期內政策和市場還不完全一致。

智慧化肯定是沒錯的,能源形式上,筆者相信以後電>油。

三.最後才是所謂的技術不行,你看看近幾年有多少人從傳統車企跳出投身新造車就知道了。
人才流失,是傳統車企面臨的一大窘境。

大概就是這三方面因素互相影響,這才造成了「特斯拉領先」的現狀,不是一句傳統車企不努力或者特斯拉很厲害能籠統概括的。

激進的特斯拉們和保守的傳統品牌,兩派局面,由此誕生。

激進意味著風險,意味著要面臨更多的未知,當然還有外界褒貶不一的看法。

11 月 30 日凌晨,一輛特斯拉 Model S 以每小時 70 英里(約 112km/h)的速度在馬路飛馳,車內駕駛已經處於睡眠狀態。執勤警車一路追趕,並以鳴笛和閃警燈的方式要求其停車,均未果。

警察判斷車輛正處於自動駕駛模式,於是機智地利用自動駕駛的特性,採用「首尾包夾」的辦法,逼停了這輛特斯拉。事後了解到,駕駛是酒後開車,開啟自動駕駛功能後就睡著了。

警車跟隨這輛特斯拉一共跑了 7 分鐘,開了 11.2 公里。

加州高速巡警發言人阿特•蒙特爾向媒體表示:「我們掌握自動駕駛技術實在是一件好事,然而,即便車輛可以自動駕駛,我們仍然需要在清醒時使用這項技術。駕駛也需要明白即便車輛自動駕駛,也有責任保持對車輛的控制。」

雖然不像 Autopilot 之前的幾起人命事故那麼嚴重,但「自動駕駛是不是放縱駕駛開車喝酒或者睡覺」再次引發了討論。

特斯拉的駕駛手冊裡這樣寫道,「Autopilot 並不適合昏昏欲睡的駕駛使用,因為駕駛必須掌控方向盤,專心致志,且隨時準備接管。」

與其他駕駛輔助技術的初衷一樣,如果司機出現疲勞駕駛等情況,Autopilot 的許多安全功能都可以幫助緩解問題。

其實在早年,特斯拉對於 Autopilot 的宣傳字眼都是自動駕駛,Autopilot 直譯也是自動駕駛的意思。由於事故頻發,才被加上了「輔助」二字。不客氣地說,激進的特斯拉在早期把 Autopilot 做為賣點進行宣傳的時候確實是存在問題的。

不過特斯拉也有自己的檢測機制,著名音樂製作人兼特斯拉車主 Zedd 曾經在 Twitter 上為特斯拉發聲:「我曾經深夜在高速公路上開車時使用 Autopilot 後睡著了,但車輛發出警報並關掉了音樂讓我醒來。如果沒有它,我可能已經死亡。」

按照特斯拉的安全邏輯,當 Autopilot 工作時,如果駕駛雙手離開方向盤,系統沒有檢測到方向盤上有壓力時,車內便會每隔幾秒鐘發出警報,警報會持續一分鐘左右,危險也很有可能在這一分鐘內發生。

如果駕駛遲遲不接管方向盤,一旦周圍環境允許,車輛便會減速並自動停靠在路邊。但最近這次事件報警機制為什麼沒有被觸發,各方都沒有做出回應。

儘管如此,依舊有很多特斯拉車主「放飛自我」,濫用 Autopilot 輔助駕駛,甚至耍盡小聰明規避報警機制,會睡覺的還是睡覺。

個人觀點,在 L4、L5 自動駕駛還沒有完全普及之前,做為廠商在功能設置上有義務要考慮人性,牽涉到倫理問題需要三思,能和特斯拉 Autopilot 媲美的凱迪拉克超級巡航系統剛進中國就被叫停了。

這不是因噎廢食,而是安全至上。其實這是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各位怎麼看使用 Autopilot 睡著的事情呢?特斯拉有沒有責任,還是車主應該為自己的行為買單?

(本文由 愛范兒 授權轉載)

評析
Autopilot 並不適合昏昏欲睡的駕駛使用,因為駕駛必須掌控方向盤,專心致志,且隨時準備接管。
 樓主| 發表於 2020-3-14 20:50:47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12月7日科技新報,供同學參考

Semi 取得重要試駕用戶 特斯拉致力將其推向市場

作者 雷鋒網

特斯拉 Semi 電動卡車有望成為卡車界的革命性產品,目前特斯拉正在尋求用戶回饋,以便更快推向市場。

據外媒 electrek 報導,特斯拉正為重要用戶試駕電動半掛卡車,而這個重要用戶就是艾伯森公司(Albertsons Companies)。特斯拉提供艾伯森一輛 Semi 樣車,並讓他們試駕。

艾伯森是美國最大食品和藥品零售商之一,也是喜互惠(Safeway)的所有者,有一支 1,400 多輛卡車的重要船隊,並可能成為特斯拉電動卡車計畫的大客戶。目前艾伯森公司宣布訂購 10 輛全電動特斯拉 Semi 卡車,要用於南加州船隊。

特斯拉本身沒有製造半掛卡車的經驗,因此他們聘請一些在其他公司從事半掛卡車專案的工程師。

傑羅姆‧吉倫(Jerome Guillen)曾領導特斯拉 Semi 卡車計畫一年多,後來被提拔為特斯拉汽車業務總裁。進入特斯拉之前,他也曾領導戴姆勒的 eCascadia 電動卡車專案。

雖然網羅不少人才,但特斯拉對卡車業還需要更多了解,吉倫表示會與客戶密切合作,推出這款電動卡車。

透過艾伯森的試駕,似乎可看出特斯拉正致力於將 Semi 卡車推向市場。

去年發表半掛卡車時,特斯拉表示,計劃於 2019 年推向市場,但現在特斯拉還沒有更新具體的時間表。

價格方面,根據特斯拉去年公布的資料,續航 300 英里和 500 英里的常規版本車型分別為 15 萬美元和 18 萬美元,此外,特斯拉還推出 20 萬美元的創始者版(Founders Series)。

特斯拉 CEO 馬斯克表示,預計正式生產版的 Semi 電動卡車更高效,續航接近 600 英里。至於 Semi 更多細節,特斯拉將於 2019 年公布。

(本文由 雷鋒網 授權轉載)

評析
特斯拉 Semi 電動卡車有望成為卡車界的革命性產品,目前正在尋求用戶回饋,以便更快推向市場。
 樓主| 發表於 2020-3-14 20:51:28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12月8日蘋果日報,供同學參考

特斯拉工人指控待遇差 
投訴事件可能在矽谷引發連鎖反應

財經中心/台北報導
 
美國電動車大廠特斯拉(Tesla)遭員工指控薪水低、工作環境差、常強制加班、不給組工會等問題,美國全國勞資關係委員會(NLRB)將就美國汽車工人聯合會(UAW)針對特斯拉電動汽車公司提起的一系列訴訟展開審理,由於此案涉及特斯拉不公平對待工人和有關安全方面的投訴。

外媒報導指出,由於UAW訴特斯拉案可能對矽谷其他企業產生巨大影響,因此最近有些事態發展值得關注,因此矽谷不少科技大廠正挫著等後續的相關發展。

由於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與UAW之間的爭議關係已經持續了2年多,而特斯拉否認所有關於限制工會組織的相關指控,也否認曾試圖阻止員工討論安全問題,並對支持工會的工人進行報復。

但是根據外媒報導指出,如果美國汽車工人聯合會若是在上次事件佔上風,這種連鎖反應可能會影響矽谷的所有科技公司。

事實上,馬斯克先前曾炮轟該工會,2017年5月,在回應針對NLRB的訴訟時,馬斯克在Twitter上寫出「沒有什麼能阻止我們汽車廠,特斯拉團隊投票加入工會,如果他們願意,(明天)就可以這樣做。」

這在法律上是允許的,但特斯拉工人們從來沒有進行過類似投票,UAW也未評論他們是否會或何時會舉行投票,因此,從去年夏天開始的聽證會,今天在奧克蘭的NLRB辦公室將繼續進行,雙方的律師也將向行政法法官AmitaTracy提出額外的案情摘要。

雖然這起案件的最終獲勝者可能需要數年時間才能完成,至於法官的裁決要求或繼續提起上訴,但當裁決結果公佈時,其可能在整個矽谷和其他地方產生深遠的連鎖反應。

但如果擁有40萬成員的UAW佔上風,連鎖效應不一定會影響到在美國運營的其他美國汽車製造商,畢竟許多人已經加入了工會,還有些人則在非工會和支持保障就業權的工廠工作。

至於其他科技公司也能感受到這種影響,畢竟,如果特斯拉的員工最終被組織起來,亞馬遜、谷歌(Google)和其他非汽車科技龍頭的員工可能會大膽效仿。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專門研究勞工問題的教授Harley Shaiken 指出,UAW與特斯拉的勞資糾紛裁決將具有歷史性意義,而在此發生的事情將不僅僅影響特斯拉本身,未來將有可能成為組建工會的少數高科技公司之一,但它只是汽車業的初創企業,而不是傳統的底特律汽車製造商。”
由於特斯拉所在的領域正是結合傳統工業和傳統企業的顛覆者,特斯拉更是再生能源技術的創新者,也是汽車製造業的創新者。

馬斯克創立的公司特立獨行,他不僅想要改變汽車行業,其SpaceX更希望能改變宇宙航太事業甚至於太陽能產業的SolarCity與隧道挖掘工程The Boring 產業業。

為了實現這些目標,他所有員工在被錄用時都會獲得股權獎勵,而且他們還可以根據業績獲得額外獎勵,這些獎勵可以是現金形式,也可以是股權形式。特斯拉表示,它還提供慷慨的產假和陪產假,6種醫療計劃選擇,以及每月130美元的通勤補貼。

但是在另一方面UAW指出,市值約為610億美元的特斯拉,其核心就是一家汽車製造商,其約1萬名全職員工已經擁有合法組織工會的權利,但其努力受到了阻礙。

隨著特斯拉繼續增加其Model3電動車產量,讓這個問題已變得更加嚴重,最近更由於生產混亂,導致該車型的推出速度才有所放緩。

特斯拉表示,Model3電動車月產量將從最初的5000輛提高到7000輛。

評析
特斯拉否認所有關於限制工會組織的相關指控,也否認曾試圖阻止員工討論安全問題
 樓主| 發表於 2020-3-14 20:51:50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12月8日科技新報,供同學參考

揭密特斯拉超級電池工廠  這裡是機器人的世界

作者 愛范兒

今年特斯拉風波不斷,馬斯克先在 Twitter 掀起私有化鬧劇,又在直播抽大麻,多位高層相繼離職,公司股價動盪……

所幸上一季特斯拉終於轉虧為盈,利潤達 3.12 億美元,一切似乎走向正軌,也包括了掌握未來特斯拉產能命脈的超級電池工廠 Gigafactory 1。

早在 2013 年,特斯拉就宣布自建電池工廠的計畫,Gigafactory 1 最終選址內華達州,總投資超過 50 億美元。

目前 Gigafactory 1 整體建築結構占地面積超過 18 萬平方公尺,多層作業區面積超過 46 萬平方公尺,但 Gigafactory 1 尚未完全竣工,現在僅完成 30%。

如果工廠完工,Gigafactory 1 將成為全球物理面積最大的建築,使用面積則僅次於波音艾弗雷特工廠(Boeing Everett Plant)。雖然還未完工,但工廠 2016 年就開始投產,部分 Model 3 電池就是在這裡生產,最近外媒 The Verge 走進特斯拉這家位於荒漠之中的超級電池工廠。

透過 The Verge 的鏡頭,可以更直覺感受這座超級電池工廠的大,灰色的走廊似乎看不到盡頭。生產車間的主色調為白色和特斯拉標誌性的紅色,這裡是機器人的世界,充斥著機器的轟鳴聲。

不知道為什麼,這座巨大的工廠幾乎不需要人工監督,就達到「無人駕駛」。
參觀 Gigafactory 1 的記者 Sean O’Kane 感歎。正如馬斯克的描述,Gigafactory 就是「一台打造機器的機器」,工廠的組裝線上是機器人承擔大部分的工作。

在 Gigafactory 1 工作的機器人主要有 3 種。自動引導車(AGV)可根據地面磁鐵或導航路標移動或改變路徑,能安全避開人類和障礙物,順暢無阻地穿梭於工廠裡。

另外一個機器人是自動駕駛智慧車(AIV),可負荷 60 公斤貨物,續航時間長達 19 小時,且會自動充電。

M-900iB 機器手臂則跟很多汽車工廠的機器手臂類似,這款機器手臂每個組合可有效負荷 700 公斤,單個機器手臂可負荷 360 公斤。

但高度自動化也不能完全取代人力,Gigafactory 1 籌建之前就承諾為當地帶來 6,500 個工作機會,並在 2020 年達到每年 35 兆瓦的電池產能,每年生產 20 萬輛特斯拉電動車。

目前 Gigafactory 1 有望提前完成目標,目前特斯拉工廠已有 7,000 多名員工,此外松下公司也租用 Gigafactory 1 的一部分為特斯拉生產電池電芯,並額外僱用 3,000 多人。

松下也為電池生產帶來先進的機器,馬斯克稱松下這些機器讓電池生產速度「比機槍射出的子彈速度還快」。

特斯拉今年電池產能超過 20 兆瓦,很有可能提前達到 2020 年的目標,屆時全球 60% 鋰電池產量都將來自特斯拉,Gigafactory 1 也會成為全球最大的鋰電池工廠。

現在 Gigafactory 1 生產的產品有 Model 3 電池、特斯拉汽車的動力傳動系統及兩款太陽能蓄電池 Powerwall 和 Powerpack。

儘管這些產品都已公開發表,但出於保密原因,參觀記者不允許拍攝具體的生產流程,而工廠工人也是透過玻璃窗口來監管電池生產。

這座投資超過 50 億美元工廠的設計也很考究,為了與周邊環境融合,採用鑽石形狀外觀,屋頂和周圍山頂都鋪設了太陽能面板。同時為了抵禦地震,工廠以 4 種不同的結構建立在 4 個獨立地基上,一個地基的花費就高達 1,600 萬美元。

雖然目前特斯拉主要產能都由加州費利蒙工廠承擔,但 Gigafactory 能讓特斯拉以更低成本量產汽車,包括讓特斯拉轉虧為盈的入門級電動車 Model 3,Gigafactory 是保證 Model 3 不再跳票的關鍵。

特斯拉也在籌建更多 Gigafactory,在紐約水牛城建設 Gigafactory 2,負責製造特斯拉太陽能屋頂瓦片和太陽能模組等產品。

第三家 Gigafactory 則坐落在中國,根據上海環境部門的公告: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計畫(一期)建成後,生產車型包括 Model 3 和 Model Y,目標年產 25 萬輛純電動整車。

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最終目標是年產量最大達 50 萬輛,《證券日報》援引業內人士消息稱,整個計畫投資或許超過 100 億美元。

按照馬斯克的計畫,還會開設十幾間 Gigafactory,不過這些超級工廠可能不都由特斯拉來建設。對特斯拉來說,Gigafactory 不僅決定了 Model 3 等的產能是否跟上,也寄託了馬斯克對可持續交通和能源生產的願景。特斯拉營運副總裁 Chris Lister 表示:

Gigafactory 對實現公司的使命至關重要,這個使命超越了電動車,目標是要推動世界向可持續能源轉型。
這座沙漠中的工廠正讓馬斯克的目標越來越近,未來馬斯克或許不需要擔心產能問題,而操心到在工廠過夜,還得靠大麻來緩解壓力了。

(本文由 愛范兒 授權轉載)

評析
Gigafactory 就是一台打造機器的機器,工廠的組裝線上是機器人承擔大部分的工作。
 樓主| 發表於 2020-3-14 20:52:05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12月9日鉅亨網,供同學參考

馬斯克的噩夢:特斯拉車主蜂擁購買保時捷電動車

新聞來源/華爾街見聞

對於高端電動車粉絲來說,2019 年,會是高潮不斷的一年。捷豹的純電動跑車 型 SUV I-Pace 已經面世,奧迪首款純電動汽車 e-tron SUV 將於第二季上市,賓士也有首款純電動 SUV EQC。

保時捷也不甘落後,首款全電動跑車 Taycan 正在靜待買家,對特斯拉來說,這不是什麼好事情,因為對 Taycan 最感興趣的群體,正是特斯拉的車主。

CNET 報導稱,保時捷北美公司總裁及 CEO Klaus Zellmer 稱,這款電動跑車收到的預訂單數「非常驚人」:「如果所有預訂的客戶都購買了這款車,我們第一年就能賣光」。

Klaus Zellmer 並未透露具體的訂單數,不過他表示,大量的預訂客戶,並不全是保時捷的老主顧。預訂 Taycan 的客戶中,超過一半的客戶都不曾購買保時捷產品。「從我們的消息來看,他們都是其他品牌的顧客,比如奧迪,寶馬,或是梅賽德斯奔馳。排在第一的是特斯拉,這是很有趣的事情,因為這證明有興趣購買特斯拉的人,他們的好奇心明顯是不會得到滿足的。」

傳統車企紛紛轉型、發展電動汽車和自動駕駛技術,先驅特斯拉的地位遇到了重大挑戰。雖說第三季特斯拉交出了不錯的業績成績單,Model 3 交付量環比大增 203.8%,自由現金流轉正並創下 15 年新高的 8.81 億美元,但市場仍然不乏擔憂。執掌綠光資本的 David Einhorn 就表示,第三季已經是特斯拉的巔峰狀態,該公司已經透支了客戶的大部分需求。

Quartz 還提到了保時捷相對於特斯拉的一個關鍵優勢:保時捷不會輕易推遲交付。在保時捷最初的計劃中,Taycan 的年產量預計是 20000 台,而保時捷 CEO Oliver Blume 本月對德國媒體 WirtschaftsWoche 表示,公司有意提高這一數目——「如果 Blume 釋放了這一信號,他就有能力做到。」類似 Model 3 那樣的危機,或許不太可能發生在 1948 年開始造車、2002 年開始生產 SUV 的保時捷身上。

不過也有分析師仍然看好特斯拉的先發優勢。今年 9 月,伯恩斯坦分析師 Toni Sacconaghi 分析電動車市場狀況後認為,特斯拉仍是「無與倫比的品牌」,公司受到的競爭壓力有些被誇大了,主要的對手至少要到 2020 年才會進入市場。

今年以來,受到 Model 3 生產困境和馬斯克怒斥投資者、放言私有化等一系列事件的影響,特斯拉股價大幅波動。截至上周五收盤,特斯拉年內累漲 15%。

評析
傳統車企紛紛轉型、發展電動汽車和自動駕駛技術,特斯拉的地位遇到了重大挑戰。
 樓主| 發表於 2020-3-14 20:52:47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12月10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車廠超結盟 雙福攜手同行

經濟日報 編譯洪啟原/綜合外電



知情人士透露,德國福斯汽車(VW)明年1月可能宣布和福特汽車加強結盟關係,簽訂一項超廣泛結盟計畫,包括共用汽車組裝廠、合併行銷及經銷業務及共同開發產品等,甚至可能合作開發自駕與電動車,以落實美國在地生產,避免自家汽車受新一輪關稅波及。

財經網站CNBC報導,福斯執行長戴斯說,他上周與戴姆勒(Daimler)、寶馬(BMW)等德國汽車業主管,一同出席在白宮舉行的汽車業主管會議後,與福特公司有深入會談。這場白宮會議旨在緩和貿易緊張,因為美總統川普先前威脅對歐洲進口車開徵新一輪關稅。

在全球汽車產業面對傳統競爭挑戰與面臨技術轉型風險之際,福特和福斯加強結盟,可讓彼此各自發揮強項、彌補雙方弱點。這項合作案最受矚目、可能也是影響最深遠的項目是,兩公司合力將自駕車和電動車推向市場,雙方均已投入數十億美元研發這兩個領域。

除了可能在廂型車和其他商用車合作外,福斯與福特也討論到可能共享美國和其他國家的汽車組裝廠。此外,雙方可能合併行銷和經銷業務,以利用各自的強項,一方面可使福特在美國市場取得領先,另方面,福斯將主宰歐洲和中國市場。

福斯和福特還可能共同研發其他部門產品,例如輕卡車,因為福斯在這方面一直無法擴大市占,但這正好是福特的強項。尋求合作綜效以戰勝傳統對手的汽車業者,並非只有福斯與福特。

評析
福特和福斯加強結盟,可讓彼此各自發揮強項、彌補雙方弱點,兩公司合力將自駕車和電動車推向市場。
 樓主| 發表於 2020-3-14 20:53:03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12月10日聯合報,供同學參考

從波蘭看台灣…台達:電動車將是能跑的儲能裝置

聯合報 記者吳姿賢/波蘭卡托維治報導

聯合國氣候峰會每年場外重頭戲「永續創新論壇」昨登場,各國企業、官員及民間組織,就如何利用電動車降低交通碳排量對談。台達資深副總裁鄭安是唯一受邀台灣企業代表,他說,「電動車未來是能跑的儲能裝置」,所剩電力可轉給居家使用,甚至賣給電力公司。

交通運輸為碳排一大來源,今年格外受氣候峰會重視,隨處可見電動車元素。穿梭會場的接駁巴士多半使用綠能,也開放民眾試乘電動車,路邊電動車充電樁更搶手,常出現車主排隊使用的畫面。

目前全球用電結構約四成來自核能及再生能源,其餘六成為碳排量較高的煤炭、石油、天然氣等。鄭安在論壇上與義大利、法國官員及國際企業領袖,共同倡議永續運輸。他說,若未來電動車普及,全球使用綠能比率將提高,可打造更乾淨的交通運輸,達到減碳效果。

但電動車增加,用電將面臨考驗。鄭安說,全球現有三百萬輛電動車,由於各國政策鼓勵,預估二○二○年起,電動車數量將顯著上揚,至二○三○年達一億五千萬輛。屆時電力需求大增,尖峰時刻恐衝擊電網設施。

鄭安表示,除了整合儲能、調度再生能源等技術,彈性應對充電需求以外,雙向電動車充電器更是未來解決問題的趨勢。例如,特斯拉充飽約有八十度電,而台灣家戶日用電量約十餘度,若停電可將電動車的電轉供居家使用好幾天,解決電力問題。

這場論壇極受重視,連氣候峰會大會主席、波蘭環境部副部長都前來關心。因今年峰會東道主波蘭為燃煤大國,也正為能源轉型傷透腦筋。波蘭目前將交通系統列為轉型重點,在峰會上強調發展電動交通的決心。

評析
電動車未來是能跑的儲能裝置,所剩電力可轉給居家使用,甚至賣給電力公司。
 樓主| 發表於 2020-3-14 20:53:16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12月10日科技新報,供同學參考

不介意更好的電動車出現
馬斯克:即使特斯拉因此破產,對世界來說還是好事

作者 Nana Ho

近日在接受 CBS《60 分鐘》(60 Minutes)節目採訪時,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被問及如何看待通用汽車(GM)轉往電動車發展,馬斯克似乎對此並不關心。儘管面對電動車市場日益競爭,馬斯克仍表示,他只是希望電動車能夠取得成功──即使那意味著特斯拉在競爭中落敗、甚至破產也是一樣。

2002 年將與人合夥創辦的 PayPal 轉賣給 eBay 以後,馬斯克在隔年創立了特斯拉,並且開始為推動電動車普及化而努力。儘管過程中一直不被同業看好,但這些年來徘徊在破產邊緣之間,特斯拉逐漸用豪華電動車累積起忠實的粉絲群,現在更努力在進入大眾市場。

在 10 月公布的最新財報中,特斯拉終於迎來 2013、2016 年之後的第三次的單季獲利,營收達到 68.24 億美元,淨利潤還達到刷新高的 3.12 億美元。

許多人都認為特斯拉成功了,但也有許多人並不是這麼看好。隨著傳統車商開始朝向電動車發展,市場將會變的日益競爭。日產、通用、BMW……幾乎所有車商都開始投入大量資金發展相關技術,福斯執行長迪斯(Herbert Diess)日前更對外表示,福斯將投資近 500 億美元開發電動、自駕和聯網技術在內的「未來車」,計畫透過磨練大規模生產的專業技術,來達到在未來幾年銷售數百萬台電動車的目標。

而大規模生產可能正是特斯拉的弱點。過去近一年間,面對 Model 3 如雪花般的訂單,特斯拉在量產上一直碰到許多問題,儘管近期產能終於開始達標,但一些專家也因此懷疑未來面臨傳統車廠的競爭,特斯拉是否還能保持電動車市場中的領導地位。

然而對於通用汽車在內的競爭者加入,馬斯克只是表示,特斯拉的目標是加速電動車和永續交通系統的出現,希望藉此幫助環境維持,因為這是人類面臨的最嚴重的問題。「如果有人加入競爭並製造出比特斯拉更好的電動車,而且因為真的太好了以至於特斯拉無法賣出汽車而破產,我還是覺得這對世界來說是好事。」

評析
馬斯克只是希望電動車能夠取得成功──即使那意味著特斯拉在競爭中落敗、甚至破產也是一樣。
 樓主| 發表於 2020-3-14 20:53:34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12月10日蘋果日報,供同學參考

馬斯克又開砲 上節目嗆聲SEC、想收購對手工廠

劉利貞/綜合外電報導

「鋼鐵人」馬斯克(Elon Musk)先前鬧出特斯拉(TESLA)「私有化」風波,10月才與美國證管會(SEC)協議和解,除了付出4000萬美元代價,還被勒令3年不得擔任董事長職務。但他本性依然不改,昨晚又在媒體前開砲了!

馬斯克周日接受CBS電視網節目《60 Minutes》專訪時,聲稱自己接受SEC的和解條件是因為尊重司法,「我想明確表達:我不尊重SEC。我不尊重他們」。同時,對SEC要求特斯拉強化監督他的溝通方式,他嗤之以鼻地表示,從上月和解後他在推特(twitter)的推文從未遭受審查。

馬斯克表示,特斯拉新任董座鄧霍姆(Robyn Denholm)是他親自挑選,並宣稱他不想再次擔任董事長,「我其實更喜歡完全不要掛任何職銜」。

由於特斯拉從不花錢在傳統廣告宣傳上,媒體對於馬斯克的報導,經常與特斯拉如何向市場行銷自身品牌的畫等號。今年來馬斯克言行頻頻脫序,9月在網路直播節目上抽大麻、喝威士忌,才重創形象並脫類公司股價下跌。不過,最近科技媒體record的訪談和Axios在HBO播出的深入專訪,似乎稍稍挽回了他的聲望。

此外,馬斯克在《60 Minutes》上提到,他有對通用汽車(General Motors)準備閒置的工廠有興趣。這家美國老牌車廠日前宣布將裁員1.47萬人,並在全球關閉7座廠房,以因應市場變化及銷售下滑。

馬斯克說:「我們可能會感興趣。如果通用打算出售或關閉工廠,我們或許會想接手。」

評析
媒體對於馬斯克的報導,經常與特斯拉如何向市場行銷自身品牌的畫等號。
 樓主| 發表於 2020-3-14 20:53:46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12月10日聯合晚報,供同學參考

電動車市占躍進 「銅」需求可期

聯合晚報 記者葉子菁/台北報導

早期因技術與成本的關係,電動機車普及率不高,但因環保意識抬頭與政府補貼,電動機車市占明顯攀升。根據TrendForce綠能研究的調查資料顯示,2018年台灣電動機車總量預估為7.8萬輛,市占率達8%,預估2019年的市占率可望達雙位數,將帶動銅的需求有爆發性成長。

不僅是電動機車風潮席捲全台,各類電動車輛的發展也在全球蓬勃進行中,甚至多國已訂出禁售燃油車輛的年限,歐洲主要國家的年限多在2025-2040間,而台灣政府則設定2035年。日本市調機構富士經濟(Fuji Keizai)公布其調查報告,全球電動車在2017年銷售量年增24.6%至34萬台,預估在2035年銷售量將暴增14倍至1,125萬台。

國票華頓投信表示,由於電動車發展已上軌道,投資人對相關產業的關注也明顯增加,但往往卻忽略掉一項基礎的投資標的,那就是「銅」;銅的導電性極佳,在車輛上主要用途在於佈線,平均一輛汽油動力車需使用23公斤的銅,而一輛純電動車則要汽油動力車近四倍的銅需求量。新加坡星展銀行(DBS)在《銅及其電氣化的未來》報告中預估,在2030年電動車對銅的需求量將從2017年的20.8萬噸增加至191萬噸,年增長率達19%。

此外,電動車所消耗的銅占全球總量的比重將從2017年的0.9%大幅躍升至8.2%。電動車將是銅另一個爆發性需求的主要來源,而供給方面難以大幅成長的情況下,未來供需結構可望由現行的供略過於求轉為供不應求。由於銅擁有基本面支撐,且價格處於歷史低檔區,中長期表現值得期待。

評析
電動車所消耗的銅占全球總量的比重將從2017年的0.9%大幅躍升至8.2%。
 樓主| 發表於 2020-3-14 20:53:59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12月10日自由時報,供同學參考

連降6個月!中國車市恐近30年來首次年度衰退危機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

中國車市陷入寒冬,中國乘聯會今公佈數據指出,11月廣義乘用車零售銷量較去年同期減少18%至205萬輛,為連續6個月下跌,同時也意味著,今年恐將創下1990年來首次年銷量下跌的紀錄。

據《華爾街見聞》報導,根據乘聯會數據指出,今年1月至11月乘用車累計銷量為2015.2萬輛,較去年同期下滑4%。其中,11月廣義乘用車零售銷量為連續第6個月下跌,國產狹義乘用車零售銷量也較去年同期減少18%至202萬輛。報告也指出,全年產銷負成長基本已定局,恐為28年來首次出現年銷量下滑。

乘聯會指出,隨著中國房市近年銷售帶來的債務激增和現金匱乏,購車等消費選項將連帶受擠壓。此外,製造業結構性壓力的增長,也同樣為車市低迷的原因之一。

而面對中國車市疲軟,此前也傳出,該國政府將推出購置稅減半計畫。但中國國家信息中心副主任徐長明卻也表示,因今年低迷局面較為嚴重,即便真的祭出購置稅優惠政策,估計也無法回到2015、2016年市場回彈的局面。

評析
中國車市陷入寒冬,11月廣義乘用車零售銷量較去年同期減少18%至205萬輛,為連續6個月下跌
 樓主| 發表於 2020-3-14 20:54:11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12月11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 再度砲轟SEC

經濟日報 編譯陳律安/綜合外電

早已和美國證管會(SEC)結下樑子的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又把砲口對準SEC,表示自己並不尊重該機構。另外他也說考慮購置通用汽車將閒置的廠房,衝刺產能。

馬斯克在CBS電視台9日播出的《60分鐘》節目訪問中,表示「我想聲明的是,我並不尊重SEC」。

馬斯克8月時一則準備讓特斯拉下市、並已確保資金來源的推文,引起SEC調查,最後他與該機構達成和解,且辭去董事長。馬斯克說,接任董事長的鄧霍姆由他一手挑選,他自己未來也不會想當董事長,最好「什麼職銜都不要有」。

他說,遵守和解條款出於對司法系統的尊重。他和SEC於10月達成和解後他的推文就未受公司審查。訪問聚焦特斯拉如何提振Model 3產能,馬斯克歸功大帳棚內搭的第三條產線。在提振產能方面,馬斯克說,願意買進一些通用汽車廠房。

評析
馬斯克說,自己並不尊重SEC,遵守和解條款出於對司法系統的尊重。
 樓主| 發表於 2020-3-26 19:32:58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12月11日科技新報,供同學參考

為電池儲能新星開路  澳洲研發全新鋁離子電池電極

作者 EnergyTrend

雖然現在大多電池研究重心都在鋰離子技術,但有望改寫電池遊戲規則的生力軍也陸續冒出,就好比澳洲新南威爾斯大學近期已為鋁離子電池打造全新電極結構,有效提高電極電化學性能與穩定性,可望加速該技術商業化進展。

鋰離子電池是當前使用範圍最廣的電池之一,從手機、3C 產品到電動車或是大型儲能電廠,鋰離子電池可說是無處不在,然而該技術也不是完美無缺,除了使用壽命短、成本較高之外,其安全性問題一直以來也為人詬病,這讓不少新型電池技術有機會挑戰鋰離子電池目前的地位。

鋁離子電池為備受看好的儲能新星,科學家看中鋁含量多,地殼中含量居金屬首位、占地殼總量 8.3%,再加上由於鋁擁有多種氧化還原形態,其理論體積容量也相當高。

但鋁離子電池至今尚未量產也不是沒有原因。雖然鋁離子電池運作方式跟鋰離子電池很像,放電時鋁離子會從陰極移動到陽極、充電時再回到陰極,只可惜科學家一直苦於找不到低成本又高效的電極。

而澳洲新南威爾斯大學的突破性技術在於新電極結合石墨與有機分子,以往科學家都沒有在電極中加入有機化合物,團隊指導教授 Dong-Jun Kim 博士表示,研究將氧化還原巨環化合物(macrocyclic compound)當作活性材料,成功設計出全新的可充式鋁電池電極。

根據團隊發表在《Nature Energy》的論文,該材料會讓電極形成層狀超結構,進而實現可逆插入與萃取陽離子型鋁錯合物(aluminium complex),且該電極也具有出色的電化學性能與穩定性,循環逾 5,000 次後仍能穩定運作。

巨環化合物──石墨電極也能進一步提升電極的比容量、電導率和表面負載,Kim 指出,新結構對於研究電化學儲能技術的科學家來說意義重大,只不過目前研究仍處於早期階段,團隊還需要再多加改進。未來在繼續研究鋁離子電池的同時,也會關注其他電池技術的潛力,並嚐試將氧化還原有機分子用於鋁、鎂、鋅和鈣等電池。

目前澳洲新南威爾斯大學已成功在鋁離子電池研究有所進展,並為低成本儲能技術開闢另一種可能,但這項技術何時能跨出實驗室,現在還不好說。

(本文由 EnergyTrend 授權轉載)

評析
澳洲大學已成功在鋁離子電池研究有所進展,但這項技術何時能跨出實驗室,現在還不好說。
 樓主| 發表於 2020-3-26 19:33:17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12月12日中央社,供同學參考

蘋果傳攻電動車 機器人無線充電露端倪

中央社記者鍾榮峰台北12日電

蘋果布局電動車傳新進展。外媒報導,蘋果(Apple)開發一套機器人系統,除了可搬運電動車外,也可進行無線充電。

國外科技網站Patently Apple報導,一項專利顯示,蘋果正在開發機器人系統,整合行動充電系統和小型基地台,這個機器人系統除了可用來搬運電動車外,系統內無線充電功能,也可以對電動車進行無線充電。

電動車內的電源電路、控制電路和無線充電電路等設計,可讓電動車具備行駛、煞車、加速等控制功能。

蘋果布局電動自駕車技術的傳言持續不斷。國外媒體日前報導,原特斯拉(Tesla)高階副總裁費爾德(Doug Field)回到蘋果,參與Apple Car計畫。

國外新聞網站CNBC日前引述前特斯拉員工和領英(LinkedIn)訊息報導,從2017年開始不少原先特斯拉的員工轉效蘋果,到今年目前為止,蘋果已經雇用至少46名來自特斯拉的員工。

CNBC分析,蘋果挖角不少特斯拉的員工,不僅是為了外界高度矚目的造車計畫,蘋果也需要軟體、螢幕、光電和電池相關的技術人才。

國外科技網站MacRumors先前引述天風國際證券分析師郭明錤投資報告預期,蘋果可能在2023年到2025年期間推出Apple Car。

外媒去年9月報導,傳出蘋果正進行代號Titan(Project Titan)的電動車計畫。但蘋果對此口風非常緊,一點訊息都不肯透露。

外媒先前指出,蘋果已從特斯拉、福特(Ford)、賓士(Mercedes-Benz)、通用(GM)、飛雅特克萊斯勒汽車公司(Fiat Chrysler Automobiles NV)、A123 Systems等,挖角汽車業和電池廠商的工程師好手。

蘋果也從福斯汽車集團(Volkswagen AG)、晶片大廠輝達(Nvidia)、以及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的自主系統實驗室(Autonomous Systems Lab),積極挖角在先進駕駛輔助系統(ADAS)以及自動駕駛系統經驗十足的工程師與主管。

評析
外媒報導,蘋果開發一套機器人系統,除了可搬運電動車外,也可進行無線充電。
 樓主| 發表於 2020-3-26 19:33:32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12月12日MoneyDJ新聞,供同學參考

馬斯克盼產業正向循環  考慮收購GM關閉的工廠

為了更積極朝電動車、無人車的趨勢發展,美國通用汽車(GM)在11月時,宣布進行業務重組計畫,要在明年底前裁掉15%的白領員工,以及關閉全球7個生產基地。

面對各家車廠積極布局電動車,特斯拉(Tesla)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認為競爭是好事,就算有一天特斯拉破產也沒關係,並透露未來考慮收購某些通用關閉的工廠。

馬斯克:考慮收購通用工廠
先前特斯拉在生產Model 3時產能遭遇瓶頸,為了解決「生產地獄」馬斯克不僅夜宿工廠,還在加州工廠旁的空地搭起帳棚,加開臨時生產線,最近接受外媒《60 分鐘》(60 Minutes)節目採訪時,他回憶:「從所有傳統標準來看,那些認為特斯拉會失敗的人是對的,但他們沒有想到特斯拉會在一個帳篷下,建立一條生產線。」

帳篷生產線的策略奏效,今年第三季的出貨數量高出華爾街預期,數量高達去年同期的兩倍,尤其最受外界關注的Model 3產量更達到5.3萬輛。節目中馬斯克表達對於通用汽車工廠的興趣,「我們很有可能會感興趣,如果他們(指通用)要把工廠賣掉,或是沒有打算再利用,那麼我們會接手。」他說。

特斯拉收購工廠早有前例,2010年通用汽車和豐田打算關閉位於加州的工廠,當時特斯拉以4,200萬美元的低價收購,如今這座工廠的員工數量不僅超越原來的工廠,每年還能生產超過30萬輛電動車。而收購工廠對特斯拉來說,比起自己從頭闢建可以省下不少成本,同時還能直接接手既有的設備,以及熟悉相關技術的員工。

電動車競爭正向循環,特斯拉破產也沒關係?
正因為Model 3產能問題逐步獲得改善,今年第三季也迎來睽違已久的單季獲利。然而許多傳統車商其實都有電動車研發計畫,賓士(Mercedes-Benz)、BMW、奧迪(Audi)都紛紛要推出電動車產品,在市場競爭日益強勁的態勢下,甚至有分析師認為電動車市場將出現一波翻轉,預估特斯拉在未來10年內,市佔恐下跌10%,2019年將會是特斯拉的轉捩點。

「特斯拉的意義,在於加速電動車以及永續交通的發展,」馬斯克在接受《60 分鐘》節目訪問時表示:「這是人類面臨的最嚴重的問題,我們正試圖幫助環境。」在透露有意收購通用關閉工廠的意願後,外界也好奇馬斯克如何看待日益強勁的競爭環境,「如果有人加入競爭,甚至製造出比特斯拉還要好的產品,因而讓我們破產,我覺得這對世界來說也是一件好事。」成功不必在我,馬斯克顯然看得很開。
(本文由數位時代授權轉載)

評析
收購工廠對特斯拉來說,比起自己從頭闢建可以省下不少成本,同時還能直接接手既有的設備
 樓主| 發表於 2020-3-26 19:33:57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12月13日聯合報,供同學參考

台灣首例!特斯拉自動駕駛 國道撞車

聯合報 記者張弘昌、張雅婷、董俞佳/連線報導

有自動駕駛功能的美國電動車品牌特斯拉,在台灣發生首件撞車事件。廿九歲林姓男子前晚駕車上國道三號後啟動自動輔助駕駛功能,因精神不濟、未注意路況,撞上當時停在國道內側車道處理事故的兩輛警車,所幸警員及時跳開,未造成傷亡。

根據交通部電動車小客車掛牌數統計,截至今年十月,特斯拉在台已有一千零九十五輛領牌。交通部表示,現行法規並未同意採全自動駕駛,若採用此模式上路為違法,不過目前裁罰重點仍在車輛的外在表現行為,例如車子未注意號誌、超速。

交通部還說,目前自駕在國際上分五級,一到二級是駕駛輔助系統,所有駕駛行為由駕駛人操控,一旦肇事,肇事責任仍是駕駛人,要到第五級才會將駕駛權移轉到車輛,為全自動駕駛;不過第五級在國內外都沒開放,目前大多在封閉空間試驗。

據了解,特斯拉在台灣的自動駕駛只開放到第二級,且只能在國道和快速道路上使用;啟動自動駕駛後,車輛會控制油門及方向盤,從頭到尾維持在車道正中間,也會根據前車狀況減速或緊急煞車。

國道公路警察局第六大隊竹林分隊前晚十時許接獲通報,國道三號北上九十九點三公里靠近寶山交流道路段內側車道有事故需排除,兩輛巡邏車與四名國道警察趕抵現場處理期間,林姓男子駕駛價值三百多萬元特斯拉轎車突然高速衝撞其中一輛巡邏車,巡邏車再推撞前方另輛巡邏車,所幸四名員警及時跳開閃避。

肇事的特斯拉轎車車頭凹陷半毀,兩輛巡邏車因高速撞擊受損。警方指出,林姓男子酒測值為零,林表示是公司業務員,前天早上六時上班到晚上十時下班,從苗栗竹南要開車北返汐止,擔心開車時精神不濟,上高速公路後開啟自動輔助駕駛,直到衝撞巡邏車後才驚醒。

評析
特斯拉在台灣的自動駕駛只開放到第二級,且只能在國道和快速道路上使用。
 樓主| 發表於 2020-3-26 19:34:16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12月13日蘋果日報,供同學參考

自動駕駛常誤判 上車須緊盯

林浩昇╱綜合報導

目前特斯拉在國內銷售的車款,主力車型為Model S轎跑車,以及近年相當受到家庭買家歡迎的Model X休旅車,兩車系都依據電池容量大小及性能輸出,分為75D、100D及性能化的P100D三種等級。

「現今科技風險仍大」
以Model S 75D來說,其在官網上的基本售價就要349萬2900元,若選配升級版的Autopilot自動輔助駕駛系統須加價15萬9000元;而Model X 75D五人座基礎價則為405萬7900元,選配6人座或7人座椅須額外加價。另外先前因產能供不應求,全球缺車的入門車款Model 3,官網上標示2019年可交車,售價約3.5萬美元,折合約109萬元台幣,而全新第二代Roadster跑車則尚未正式量產。

綜觀目前多數車廠提供的ACC主動車距控制系統,大部分仍無法在高速下針對靜止物體進行減速或閃避,而特斯拉也在Model S車款使用手冊中註明:「當行駛速度超過80km/h,前方跟隨的車輛駛離車道,而車道中仍有靜止物體時,可能不會因靜止的物體或車輛而進行減速」,這或許也是車主在未完全了解系統原理下,造成近期多起追撞靜止高速公路執勤車輛的發生原因之一。

汽車網站「CarStuff」總編輯楊欣儒表示:「自動輔助駕駛是Tesla近年主推、而且大眾普遍認知的科技,因此許多車主在邏輯上,認為上高速公路開啟後能萬無一失。」楊欣儒強調,事實上以目前國內允許的Level 2、甚至是國外的Level 3自動輔助駕駛等級來說,開車的人本身仍須對路況有較大集中力。」這也是許多車廠在系統使用溝通上的最大前提。

而被問及目前國內是否適合使用自動駕駛系統,楊欣儒表示雖全自動駕駛是許多車廠的發展遠望,但以現今科技程度及用車環境而言,仍然具有相當大風險,或許國內外有些網友會在網路炫耀成功用特斯拉自動駕駛從A點到B點,但不是人人都能如此幸運,且車上的偵測雷達或鏡頭,可能因惡劣環境如起霧、雨天、逆光等條件而誤判,而近期發生的多起疑似自動駕駛輔助系統造成的事故可以證明,現在電腦並沒有我們想像中可靠。

評析
以目前國內允許的Level 2自動輔助駕駛等級來說,開車的人本身仍須對路況有較大集中力。
 樓主| 發表於 2020-3-26 19:34:48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12月14日工商時報,供同學參考

Tesla強勢回歸 股價挑戰新高

工商時報 顏嘉南、林國賓/綜合外電報導



美國電動車大廠特斯拉(Tesla)今年股價走勢有如雲霄飛車,在克服幾次急漲急跌後如今又已逼近歷史高檔,這波短線漲幅已逾4成,不僅遠遠超過同期美股大盤表現,若2010年就緊抱特斯拉股票的投資人來說,投報率更超過20倍。

受到Model 3產量達陣以及營運由虧轉盈的利多刺激,特斯拉可謂是美股短線最剽悍的飆股,自10月初降至250.56美元收盤低點以來,迄今狂飆45%,同期標普500指數還下跌9%。特斯拉周四早盤開高,報373美元,上漲約1.5%。

過去3個月特斯拉股價躥揚37%,漲幅位居那斯達克100指數之冠,後者下跌8%。

此外,根據財經媒體CNBC的統計,若投資人在2010年特斯拉股票上市時就開始投資,以投資1,000美元計算,加計股利滾入再投資後,迄今持股市值將超過21,000美元,意即投報率超過20倍。

即便如此,據金融科技與分析公司S3 Partners數據顯示,特斯拉依然是空單餘額最高的美國上市股票,目前空頭部位將近104億美元。

空頭大軍瞄準特斯拉也與執行長穆斯克(Elon Musk)的言行有關。穆斯克屢屢抨擊空方狙擊特斯拉,10月他在推特狠批空方想要殲滅特斯拉,4天後特斯拉股價便跌至今年低點。

Piper Jaffray技術分析師強生(Craig Johnson)表示,特斯拉股價漲勢強勁,重挫空頭部隊。「特斯拉的空單餘額比率自4月以來逐漸下降,空方現在相當緊張。」

強生指出,如果特斯拉的股價能突破上壓,空單回補將推動特斯拉股價進一步上揚。若股價能突破390美元,暗示股價將能繼續上攻。站上390美元也代表特斯拉將刷新高點紀錄,超越2017年9月締造的389.61美元高點。

即便特斯拉股價近來節節走高,但也有分析師不為所動。Strategic Wealth Partners執行長泰普(Mark Tepper)表示,特斯拉的管理團隊仍然讓他感到擔心,特別是穆斯克,還有特斯拉的交車能力。

評析
如果特斯拉的股價能突破上壓,空單回補將推動特斯拉股價進一步上揚。
 樓主| 發表於 2020-3-26 19:35:05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12月14日中央社,供同學參考

德車廠電動車 未來將只用綠電生產

中央社記者林育立柏林13日專電

聯合國氣候會議正在波蘭舉行,以賓士車聞名的德國汽車製造商戴姆勒宣布,包括明年推出的電動休旅車EQC,未來德國的工廠將使用本國的風電生產,2022年前實現用電零碳排目標。

德國汽車工業全力投入電動車,而且標榜使用綠電生產,福斯(Volkswagen)日前才表示,明年底推出的第一款低價位純電動車I.D. Neo生產過程將使用綠電。

另一家大廠BMW的腳步更快,不僅用綠電打造電動車i3,預計2020年起,旗下所有工廠的用電100%來自綠電。

戴姆勒(Daimler)今天表示,與Statkraft能源集團簽署購電合約,未來的用電將來自本國的風場。這些在1999年到2001年間興建的風場,即將屆滿再生能源法保證收購的20年期限,電賣不出去就無法經營下去。

戴姆勒強調,透過購電合約的方式能讓這些風場繼續運轉,協助德國達成減碳目標。戴姆勒的目標是在2022年前,德國所有8座工廠的用電都是零碳排。

挪威國營的Statkraft集團以水力發電聞名,綠電的發電量位居歐洲龍頭。

近年Statkraft跨足購電合約(Power Purchase Agreement,簡稱PPA)事業,提供綠電給製造業和服務業,在德國代理的綠電裝置容量高達10000百萬瓦(MW),從規模來看也是領先同業。

評析
德國汽車工業全力投入電動車,而且標榜使用綠電生產
 樓主| 發表於 2020-3-26 19:35:19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12月14日MoneyDJ新聞,供同學參考

鈷報價腰斬!傳陸廠毀約、停止向嘉能可採購鈷

記者 郭妍希 報導

車用鋰電池的關鍵材料──鈷(Cobalt),因為中國產量過剩、導致全球報價腰斬,中國新能源材料公司格林美(GEM),傳出因為合約價遭跌破、已停止向嘉能可(Glencore)採購鈷。

路透社14日引述未具名消息人士報導,格林美及其子公司,原定要在今(2018)年向嘉能可採購13,800公噸的鈷,2019年、2020年還將分別採購18,000公噸、21,000公噸。但消息透露,格林美並未委託銀行開立信用狀,現在由於報價慘跌,因此決定不再向嘉能可進貨。目前不確定嘉能可是否打算控告格林美,但依據中國法律,外國企業若因合約遭毀、想要求償,勝訴機率並不高。

格林美並非唯一一家停止採購的業者,其他生產鈷化合物或車用鋰電池的陸企,也都不再購買鈷。嘉能可12月3日向投資人更新財測時也透露,部分客戶背棄了鈷的採購協議。

倫敦金屬交易所(LME)的報價顯示,鈷的CBD0期貨價格已較3月底的歷史高慘跌近5成、每噸報價如今只剩55,000美元。

鈷價今年走勢疲弱,跟剛果共和國產量大增也有很大關係。英國金融時報、路透社等外電11月報導,Metal Bulletin Ltd.數據顯示,鈷礦一度在今年4月衝上每磅43.7美元的高峰,但上週已滑落至每磅33.5美元,跌幅多達23%。

鈷主要應用於車用電池,雖然特斯拉(Tesla Inc.)等電動車廠都在努力減少鈷用量,但將之完全移除恐造成安全疑慮。這是因為,鈷在電池中扮演安定元素的角色,能夠讓電池在充電、放電的循環中保持穩定。

評析
鈷在電池中扮演安定元素的角色,能夠讓電池在充電、放電的循環中保持穩定。
 樓主| 發表於 2020-3-26 19:36:34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12月15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BMW、保時捷推超級快速充電 15分鐘充滿一輛車

經濟日報 記者陳律安╱綜合外電

下一代電動車可能只要花在加油站加桶油的時間,便能完成充電。

CNN Business報導,德國寶馬(BMW)、保時捷、西門子等企業表示,已經開發出一種科技讓超快充電成真。這幾家企業13日展示一個充電效率可達450千瓦(KW)的充電站,能夠在三分鐘內充進足以跑100公里的電力,充滿只需15分鐘。

Faraday機構科技轉移總監艾靈頓,這科技比現在市面上的科技好得多,然而在廣泛應用前,還有許多問題需要解決。

他說:「450千瓦比現在特斯拉的超級充電站(120千瓦)快上許多,基本上是現在市面上充電站的10倍快。」

漫長的充電時間是現有電動車的重大缺點,拖慢了行程,也讓無法在家充電的車主頭痛。艾靈頓說,下一代的科技將解決這個問題,「350至450千瓦的電力將讓充電時間可與現在的加油相比,讓使用電動車進行長途旅行與使用傳統燃油車一樣實際」。

然而,450千瓦充電座要成為實際選項,還有許多研發工作要做。艾靈頓表示,拼圖中欠缺的一塊,是要打造出可以承受如此充電量的車輛。他說:「我相信市面上目前還沒有能承受這麼大電量的車,同時也需要下一代的電池才能完整利用其能力。」

為了應對450千瓦的充電,BMW及保時捷打造了專用的測試車種。倫敦大學城市學院能源教授普倫指出,超級快速充電還有一些其他缺點,「如果非常快速地充電,效率會變差且傷害電池。」

這技術在緊急時能派上用場,但頻繁超級快充會損耗電池。

工程師還有另一個問題需要解決,那就是超級快充須耗費龐大電力。普倫說,一間有20個充電座的充電站,需要約六百萬瓦(MW)的電力,足敷一個小鎮所需。他說,這樣的電力一定要來自某個地方,必須來自電力網,若沒有重大改變在先,超級快速充電無法推出。

評析
德國BMW、保時捷、西門子等企業表示,已經開發出一種科技讓超快充電成真。
 樓主| 發表於 2020-3-26 19:36:56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12月15日中央社,供同學參考

中國降美國車關稅 特斯拉火速降價

中央社台北15日電

中國財政部昨天宣布調降美國進口汽車及零件關稅後,美國電動汽車商特斯拉(Tesla)火速跟進調降部分車款在中國大陸的售價,最高降幅達11%。

中國財政部官網14日公告,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辦公室決定對原產於美國的汽車及零組件暫停加徵關稅3個月。這也代表美車的關稅將從40%暫時恢復至15%。

公告一出,特斯拉中國官網昨天火速跟進調降Model S、Model X車型部分款式售價。其中,Model S 75D價格為人民幣74.23萬元(約新台幣332萬元),降幅約5%;Model S 100D價格為84.96萬元,降幅達11%;Model X 75D價格為79.68萬元,降幅7.5%;其餘售價不變。

因為貿易戰,中國於7月6日起對美車額外加徵25%關稅,美車銷售大受衝擊,當時特斯拉被迫調漲20%。

11月22日,特斯拉就曾全面降價,包括尚未上市的熱門新車Model 3,並稱調降價格是為了讓更多的中國消費者能夠享有特斯拉產品,因此選擇承擔大部分的關稅來幫助客戶降低購車成本。

德國車商BMW今天也宣布即日起調降在美國生產的X5、X6休旅車的中國售價,恢復至15%關稅的水平。

評析
中國調降美國進口汽車及零件關稅後,特斯拉火速調降部分車款在中國大陸的售價,最高降幅達11%。
 樓主| 發表於 2020-3-26 19:59:28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12月15日聯合晚報,供同學參考

領先全美 加州新公車2029年要零排放

聯合晚報 編譯徐榆涵╱美聯社加州14日電

加州空氣資源委員會14日決議,2029年前所有新公車必須零碳排放,環保人士推估,加州2040年前會全面淘汰排放溫室氣體的公車。

加州有1.2萬輛公車,雖然清潔能源公車的成本高於即將被取代的柴油和天然氣公車,但維修和燃料成本較低,支持者希望透過增加數千輛乾淨能源公車的需求,可促成其價格下降,最後導致卡車等重型車輛的價格降低。

加州目前擁有153輛零排放公車,另已加訂數百輛。其中大部分為電動車,雖然現在已有氫燃料電池驅動技術。

支持該項決議的環境法律組織「地球正義」律師馬丁尼斯(Adrian Martinez)表示,「每個州都能採取如此策略,加州率先採行,因為我們有很嚴重的空氣品質和汙染問題,但這是其他州能跟進的」。

除了現有的州和聯邦補貼,加州從福斯汽車因涉嫌利用軟體在廢氣排放檢驗造假所得到的和解金,皆可用於幫助大眾運輸機構吸收零碳排公車的部份較高成本。

大眾運輸的溫室氣體排放佔加州總排放量的40%,即使發電產業的排放大幅下降,加州碳排放總量仍持續增加。

加州需大福降低大眾運輸系統的碳排放量,以實現其積極的氣候變遷因應目標。

評析
加州需大福降低大眾運輸系統的碳排放量,以實現其積極的氣候變遷因應目標。
 樓主| 發表於 2020-3-26 19:59:43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12月15日鉅亨網,供同學參考

不只滿血!特斯拉重回高點 多頭:還會再漲

鉅亨網編譯許家華

分析師持續看漲特斯拉 (TSLA-US),即便該股票週四已經接近 52 週高點,但這波漲勢還能否持續下去?

《巴倫》專欄作家曾指出,特斯拉股價將在 385 美元遭遇阻力,且最新經濟數據顯示,中國經濟前景恐放緩,特斯拉股價週五大跌 2.9% 至 365.71 美元,本週漲幅收斂至 2% 左右。


近來各家分析師看好特斯拉,例如:

Baird 分析師調高目標價至 465 美元 (華爾街喊出特斯拉最高價的分析師)。
Oppenheimer 分析師 Colin Rusch 稱讚特斯拉現金流改善,給予「優於大盤」的評級,且 12 個月至 18 個月的目標價為 418 美元,較 Factset 的平均價位 326 美元高了 28%。

Jefferies 分析師上週將特斯拉評級自「持有」提高至「買進」。
Wedbush 分析師 Daniel Ives 週四晚間給予「優於大盤」的評級,目標價 440 美元。
但也非華爾街全體分析師一致看漲,因此華爾街對特斯拉的目標價平均接近 333 美元,仍低於目前股價。

至於 Ives,他讚揚特斯拉是過去 30 年來最具活力的技術創新者之一,並認為特斯拉已可媲美蘋果 (AAPL-US)、亞馬遜 (AMZN-US) 這一類令人欽佩的大企業,「因為這些公司在過去 10 年間徹底改變了消費者的購買習慣和行為。」他也為 Wedbush 追蹤觀察 Apple 公司。

中國降低美國進口車關稅,誰受益?
雖然投資者週二體現獲知此消息的興奮,推升通用汽車 (GM-US)、福特 (F-US) 當日股價,但《巴倫》專欄作者 Avi Salzman 認為,有鑑於中國整體銷售成長下滑,從長遠來看,非美車廠可能才是兩國調降關稅的最大受益者。

就算還沒調高關稅,福特就難以提升中國銷售表現,今年上半年的中國銷售量下降 26%。GM 表現較好,上半年銷售成長 4% 至 184 萬輛,但第三季銷售量仍下滑 14.9%。雖然關稅降低必然是一股支撐力,但福特無法再仰賴中國來提升銷售。特斯拉也一樣,恐怕要等到上海工廠竣工,銷售才會成為推動公司上漲的關鍵力量。

到頭說來,美國車廠並非休戰的最大受益者。
Kelley Blue Book 執行分析師 Akshay Anand, 表示,「在連續數月被中國不確定性困擾之後,調降關稅顯然有助於美國車廠,然而,全面降低關稅也有助於中國車廠出口至美國,以及 Mercedes 和 BMW 這些大量進口到中國的德國車廠。」

BMW 和 Mercedes-Benz 可能受益最大,因為根據《彭博》,美國前十大熱賣車款中,他們就佔了其中 6 款,且將之引進中國。

評析
有鑑於中國整體銷售成長下滑,從長遠來看,非美車廠可能才是兩國調降關稅的最大受益者。
 樓主| 發表於 2020-3-26 19:59:59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12月16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特斯拉發債 挺租車事業

經濟日報 編譯湯淑君/綜合外電

電動車大廠特斯拉(Tesla)14日發行總額8.37億美元債券,趁投資人信心回升時籌措資金,進一步支持旗下快速成長的租車事業。

近來債市波動加劇,且許多投資人年終時節無意買新證券,但特斯拉仍決定在此刻發行車輛租賃債券,是為了上季獲利創新高贏回投資人好感時把握機會籌資。今年來特斯拉負面消息不斷,包括生產進度延遲和執行長馬斯克一連串言行失當,都影響投資人信心。

這批債券是以特斯拉客戶支付的租車款以及租期屆滿後的預期售車收入作擔保,由於這些客戶擁有很高的信用評價,投資這些債券與其說是押注於特斯拉,不如說是押寶特斯拉財力雄厚的客戶。

這是特斯拉今年第二度發售車輛租賃債券,第一批在2月發行,籌資5.46億美元。這兩批債券都以特斯拉Model X和Model S電動車的租車付款作擔保,通常每部車售價約10萬美元。

發售車輛租賃債券,是汽車製造商為旗下租車事業籌措資金常用的方式。

製造商有時會取得銀行提供的信用額度,以確保在租車款尚未進帳時另有現金來源。車商發行車輛租賃債券,籌得的資金可用來逐步償付這些信用額度(或稱「倉儲融資」),或確認無貸款之需。

多年來,特斯拉倉儲融資規模已擴增到11億美元,年度租車營收從2014年的1.33億美元增至10億美元。截至9月底,特斯拉已從這個融資機制提出近6.6億美元,高於三個月前的5億美元左右。

第二批債券不僅發行規模較大,平均到期期限也較長;不過,用來償付債券的現金流中,售車收入僅占54%,比率低於第一批的67%。這讓投資人更放心,畢竟未來車輛轉售價值難以逆料。

評析
發售車輛租賃債券,是汽車製造商為旗下租車事業籌措資金常用的方式。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申請入學

本版積分規則

手機版|正通股民學校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Template by Comsenz Inc.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X3.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