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主: p470121

[轉貼] 電動車 – Volvo進化 2019年邁向電動車廠

  [複製鏈接]
 樓主| 發表於 2019-11-10 20:18:37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10月30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華德動能結盟日本住友 台灣電動巴士賣向國際

經濟日報 記者邱馨儀、楊文奇/台北報導

台灣電動車產業受到國際矚目,電動大巴廠華德動能與車王電與日本住友商事、台灣住友商社簽署合作備忘錄,將透過台日產業合作,將台灣電動車與智慧儲能系統推向國內外市場,除了台灣日本以外,儲能系統將擴及東南亞市場。

這是國內電動巴士儲能系統首次與國際大廠合作的案例。

華德動能標下欣欣客運雙北市第一條電動公車標案,昨(29)日正式交車,這也是台北市首批12輛「66」電動公車上路,公車路線從木柵動物園出發,終點站為松山車站,往返里程約31.5公里,即日起至31日免費試乘,11月才會正式收費。台北市長柯文哲強調,四年內將有400輛電動公車上路。

不僅為華德動能挹注今年營收1.44億元,並且啟動雙北綠能公共運輸,華德動能在南台灣的標案1.3億元可望在明年初交車,外銷市場並隨即啟動。欣欣客運未來還想要再採購16輛電動車,雖然採購必須公開招標。隨著華德生產的電動巴士開始交車,董事長蔡裕慶表示,車王電及華德動能集團很有信心能拿下標案。

車王電持有華德電能達五成的股權,華德動能結合車王電建置完成結合創能、儲能、用能(三能)之智慧微電網系統於欣欣客運電動大巴木柵充電場站。此充電場站整合市電、太陽能、鋰電儲能櫃及電動車充電機,並藉由雲端智能行控中心充份掌握及控制行車資訊、太陽能發電量、儲能狀態及耗能資訊,將成為國內首座大型智慧節能電動車充電場站示範場域。

評析
華德動能結盟日本住友,將台灣電動車與智慧儲能系統推向國內外市場,儲能系統將擴及東南亞市場。
 樓主| 發表於 2019-11-22 20:10:48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10月30日科技新報,供同學參考

特斯拉通知客戶 電動聯結卡車 2020 年交付

作者 linli

特斯拉發表電動聯結卡車Tesla Semi 時曾引起巨大的關注,這款電動車能有效降低運輸業的成本,吸引許多物流和零售廠商預訂,但根據預訂 Semi 電動聯結卡車的用戶透露,卡車預期交付日期在 2020 年,也就是特斯拉開始生產這款產品的一年之後,再度引發外界對特斯拉新車產能的擔憂。

特斯拉 Semi 電動聯結卡車 2017 年 11 月開始預訂,和其他電動車一樣,發表後即開放預購,但距離量產還有很長一段時間。雖然新車交付遙遙無期,但特斯拉憑藉出眾的產品性能吸引大量消費者預訂,特別是物流和零售公司,特斯拉 Semi 電動卡車獲得巨大的關注。全球最大零售商沃爾瑪超市先後兩次預訂,共計訂了 45 台 Semi 電動卡車,沃爾瑪還計劃將特斯拉電動車組成全美首個純電動車的物流服務車隊。

隨著 Model 3 產能逐步提升,特斯拉的產品量產時間表上,下一款將進入大規模量產的就是 Semi 電動卡車,發表時特斯拉表示這款產品將在 2019 年開始量產,交付時間未定。

NFI 工業公司預訂了 10 台 Semi 電動卡車,物流業務副總裁 James O’Leary 透露,預訂卡車之後,他們已接到特斯拉的消息,新車將在 2020 年交付。

對 2019 年量產計畫,外界也持懷疑態度,特斯拉的財務狀況緊張,甚至有華爾街分析師認為特斯拉長期虧損消耗大量現金,遲早會破產,但特斯拉在 2018 年第三季首次盈利。

新車投產需要大量資金,工廠和新的生產線都需要資金支持,特斯拉如何在資金狀況緊張的狀況下保持資金投入是關鍵,Semi 預售訂金將是重要的資金來源。2017 年開放預售時,每台卡車訂金為 5,000 美元,隨著訂單越來越多,特斯拉將訂金提高到 2 萬美元,其中創辦人系列特別款需要預付 20 萬美元全款才能預訂。

Semi 電動聯結卡車按照續航里程分為 480 公里和 800 公里兩個版本,定價分別為 15 萬美元和 18 萬美元。

評析
根據預訂 Semi 電動聯結卡車的用戶透露,卡車預期交付日期在 2020 年
 樓主| 發表於 2019-11-22 20:11:26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10月31日蘋果日報,供同學參考

Jaguar最新全球廣告
伊娃‧葛林與I-PACE純電跑旅亮相

吳凌祺/綜合報導

英國Jaguar原廠近日在電視、電影院、數位、平面及社群媒體上,發表與知名女演員伊娃‧葛林(Eva Green)合作的最新全球廣告,與她一同入鏡的還有另一位非比尋常的合演明星。電影《007 皇家夜總會》及電視影集《英國恐怖故事》女星伊娃.葛林在這部最新廣告影片中,與一頭代表品牌象徵意義的美洲豹及全新的Jaguar I-PACE高性能純電跑格SUV一同登場。

在影片中,伊娃與一頭由電腦合成的美洲豹伴隨行走,最後在閃電交加的暴風雨中駕駛她的I-PACE呼嘯而去,離開前淡定地說了一句:「這就只是電 - 沒什麼好怕的!」。

I-PACE是Jaguar史上首款純電量產車,優異表現被認為是特斯拉真正的勁敵。這款採用創新電池驅動的跑旅可在短短4.5秒內從靜止衝刺至時速60英哩(96公里/小時),一次充電則可行駛292英哩(約468公里)的長距離。

這一系列廣告隨後也將出現E-PACE小型SUV及F-PACE中型SUV身影,而演出陣容還包括電視影集《邊橋迷案》的男星托爾.林德哈特(Thure Lindhardt)。

評析
I-PACE是Jaguar史上首款純電量產車,優異表現被認為是特斯拉真正的勁敵。
 樓主| 發表於 2019-11-22 20:11:39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10月31日自由時報,供同學參考

曾擔心馬斯克報導  Panasonic社長:未影響特斯拉營運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

電動車廠特斯拉(Tesla)股價因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的言行而大幅波動,馬斯克日前的特斯拉下市言論,讓他失去董座位置。特斯拉電動車電池獨家供應商、Panasonic社長表示,雖然擔心對於馬斯克的相關報導,但了解特斯拉營運並未受影響。

《路透》報導,Panasonic社長津賀一宏今(31)表示,過去曾擔心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的報導,但也發現,特斯拉的業務運營,並沒有受馬斯克的言行影響。

津賀一宏說,雖然馬斯克的言論無法預測,但Panasonic將繼續監督特斯拉的業務,並與特斯拉密切合作。

津賀一宏並稱,正和特斯拉進行談判,提高美國內華達州特斯拉「超級工廠」(Gigafactory)的產能至35GWh以上。

馬斯克最近的不穩定行為,除了發表特斯拉下市言論,引起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對馬斯特提出詐欺訴訟,還包括嘲諷美國證交會是「放空致富委員會(Shortseller Enrichment Commission)」、在採訪中吸大麻,並宣稱已在上星期卸下了所有特斯拉的頭銜,原因是為了「看看會發生什麼事情」。

評析
津賀一宏說,雖然馬斯克的言論無法預測,但Panasonic將繼續監督特斯拉的業務,並與特斯拉密切合作。
 樓主| 發表於 2019-11-22 20:11:57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10月31日科技新報,供同學參考

馬斯克 Twitter 又有驚人發言 自爆刪除特斯拉所有頭銜

作者 數位時代

先前因為馬斯克(Elon Musk)在 Twiiter 推文要讓特斯拉下市,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因此指控他發出有誤導性的聲明,最後讓馬斯克不得不辭去董事長職位。

美國時間週一(10/29),馬斯克在 Twitter 稱,上週已刪除所有在特斯拉的頭銜,想看看會發生什麼事。上週達成盈利的第三季財報發表後,馬斯克讓許多看衰他的批評者啞口無言,而這次刪除頭銜的舉動,特斯拉方面沒有發表任何評論。

馬斯克:我把所有頭銜都刪了
特斯拉投資者關係網站顯示,馬斯克目前的頭銜是執行長(CEO),而特斯拉官網的個人簡介頁面,先前顯示馬斯克擔任執行長、產品設計師及董事長 3 種不同頭銜。

美國時間週一,馬斯克在個人 Twitter 寫:「上週把我在特斯拉的所有頭銜都刪了,我現在在特斯拉什麼都不是,目前為止看來一切都很好。」

根據美國許多州法律的規定,一家企業至少要有總裁、財務總監、執行秘書等 3 位高層管理人員。過了不久馬斯克又新增一條推文:「依照法律要求,企業必須有總裁、財務總監和執行秘書。看來,我必須保留第一個,否則監管當局會感到困惑。」

言行舉止不穩定,特斯拉投資人很擔憂
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推文,是因為先前馬斯克在 Twiiter 發推文想讓特斯拉下市,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指控他發有誤導性的聲明,並提起告訴。最後雙方以 2,000 萬美元(約新台幣 6.2 億元)和解,並辭去特斯拉董事長一職。

其實一開始 SEC 是想禁止馬斯克擔任任何上市公司高層。馬斯克過去包括公開吸食大麻等種種不穩定的情緒及言行舉止,都讓華爾街分析師以及投資人很擔憂,甚至建議特斯拉再請一位左右手協助馬斯克。

上週特斯拉公布財報時,營利、正現金流的好成績,讓許多批評者一時啞口無言。對馬斯克刪除特斯拉頭銜的舉動,截稿前特斯拉沒有發表任何評論。

(本文由 數位時代 授權轉載)

評析
上週達成盈利的第三季財報發表後,馬斯克讓許多看衰他的批評者啞口無言
 樓主| 發表於 2019-11-22 20:12:09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10月31日科技新報,供同學參考

新型電動車無線充電系統 傳輸功率達 120kW

作者 Emma stein

在 15 分鐘甚至更短時間內,透過無線充電系統讓一輛電動車充滿電聽起來很瘋狂,但相關技術已經離現實越來越近了。

電動車是運輸業未來趨勢,但想加速見到電動車滿街跑的情景,除了電動車出車量要盡快超越汽油車外,充電系統也要跟上發展腳步。我們可以看到該領域有大量成果推出,比如高速衝電機、機器人智慧充電手臂、讓車輛邊行駛邊充電的高速公路、導電水泥等,今年 6 月,澳洲一家公司 Talga 就透過在混凝土中添入石墨烯,研發出高度導電水泥。

那麼一輛電動車充飽電需要多久?以全球賣最好的電動車 Nissan Leaf 為例,使用充電輸出功率 7kW 的家用充電站,將電量從零充到滿約需 4 小時。

現在美國能源部橡樹嶺國家實驗室(ORNL)科學家希望這一時程能再縮短些,至少要開發出充電輸出功率高達 350~400 kW 的系統,換句話說,要能在 15 分鐘或更短時間內將電動車充飽電。

最近,該實驗室繼 2016 年 3 月帶來充電輸出功率 20kW、充電效率 90% 的無線充電系統後,最近展示了充電輸出功率達 120 kW、充電效率達 97%的新款無線充電系統,電力透過兩個相距約 15 公分的磁性線圈產生之磁場隔空傳輸,能量傳遞後轉換回直流電儲存在車輛電池組中。

科學家相信,無線充電輸出功率即將達到他們的最終理想目標,研究人員還在持續完善技術,希望最後可以應用在高速公路上讓電動車動態充電。

當然世界各地都在努力開發電動車的無線充電系統,日前,台達電也從美國能源部(DOE)獲得專案補助金,與美方合作開發出充電 10 分鐘就能讓電動車跑 180 英里(約 290 公里)的高速充電機,充電輸出功率甚至已經達到 400kW。

評析
在 15 分鐘甚至更短時間內,透過無線充電系統讓一輛電動車充滿電,相關技術已經離現實越來越近了。
 樓主| 發表於 2019-11-27 15:19:00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11月1日自由時報,供同學參考

百度、福特攜手共推無人駕駛 在貿易戰中找新出路

編譯羅綺/綜合報導

美國汽車廠商福特(Ford)與中國搜尋引擎巨擘百度宣佈,將聯手在中國進行為期兩年的無人駕駛測試計畫。預期最快於今年底在北京開展首輪無人駕駛試驗,未來可能拓展到其他城市。

福特和百度在聯合聲明中表示,他們的目標是在兩年的測試期結束時,能推出Level 4等級的自動駕駛技術,也就是在相對簡單的路況下實現無人駕駛,而車輛亦可完成所有駕駛和環境監測功能,在自動駕駛時,司機不必介入;而最高級別Level 5,則是車輛在所有情況下,均能自行駕駛。

百度近年積極在中國研發自動駕駛技術,2017年成立了無人車駕駛技術開發聯盟「阿波羅計劃」,喊出在2020年要讓無人車在中國上路;去年更掏出100億人民幣成立的「阿波羅基金」(Apollo Fund),要在未來三年內投資約100家無人車公司。

福特在去年7月加入阿波羅平台,目前是阿波羅理事會成員之一,平台成員還包括現代汽車、賓士汽車母公司戴姆勒、Nvidia、微軟雲端、Grab、Intel等70個合作夥伴。今年6月,百度進一步跟福特簽署戰略合作意向書,在車聯網、AI等領域展開更深層合作。

福特無人駕駛部門總裁Sherif Marakby表示,無人駕駛測試的啟動是福特與百度合作的里程碑,能夠讓福特抓住中國市場的新機會,提供更創新的出遊方式,改善出遊的安全性、便利性;百度副總裁、智慧駕駛事業群總經理李震宇則表示,百度擁有領先的無人駕駛技術和對中國市場的了解,福特擁有專業的汽車製造經驗,雙方的合作將用技術定義未來出遊方式。

受美中貿易戰衝擊,福特在中國市場的銷量下跌,除了在無人駕駛方面積極與百度合作外,為提振中國市場業績,福特還將在未來兩年內大規模投資電動車,以滿足中國市場的需求。

不過福特並不是第一家在中國進行自動駕駛測試的國際車廠,早在7月份德國汽車廠商戴姆勒已搶下頭香,獲得北京政府的許可證進行無人駕駛測試。

評析
福特與百度將聯手在中國進行為期兩年的無人駕駛測試計畫。最快今年底在北京開展試驗。
 樓主| 發表於 2019-11-27 15:19:14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11月1日中央社,供同學參考

瞄準電動車與自駕商機 傳福斯與福特將擴大合作

中央社記者林育立柏林1日專電

汽車工業面臨龐大的轉型壓力,德國媒體盛傳,歐美兩大汽車集團福斯(Volkswagen)與福特(Ford)正打算結盟,在電動車、自動駕駛和引擎等領域深化合作。

德國「商報」(Handelsblatt)今天頭版報導,繼福斯與福特今夏宣布合作推出商用車後,福斯正準備收購福特旗下自駕公司Ford Autonomous Vehicles LLC一半的股份,引進福特以省油著稱的燃油引擎,與福特聯手生產美國消費者喜愛的皮卡車(Pick-ups),並開放福特使用福斯領先業界的電動車製造平台MEB。

知情人物指出,今年4月接掌福斯執行長的迪斯(Herbert Diess),將在11月16日向監事會報告未來10年的投資計畫,並正式宣布與福特的結盟。

福斯的自駕技術,目前主要由旗下的奧迪(Audi)負責,但研發成果不及谷歌(Google)的子公司Waymo,而且美國對自駕車上路測試的規定不像歐洲這麼嚴格,福斯期盼透過與福特合作,有朝一日追上Waymo的領先地位。

德國汽車工業執全球汽車工業的牛耳,不過此刻面臨巨大的轉型壓力,迪斯日前才坦言,10年後德國汽車工業依然領先的機會只有一半。

報導指出,結盟是為了降低研發成本,但福斯與競爭者分享電動車等核心技術,還是讓不少業界人士感到意外。

評析
德國媒體盛傳,福斯與福特正打算結盟,在電動車、自動駕駛和引擎等領域深化合作。
 樓主| 發表於 2019-11-27 15:19:34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11月1日MoneyDJ新聞,供同學參考

Panasonic瀉10%!貿易戰影響特斯拉用電池、砍部門獲利

記者 蔡承啟 報導

Panasonic 10月31日於日股盤後公布今年度上半年(2018年4-9月)財報:車用電池銷售大增,提振合併營收較去年同期成長3.9%至4兆81億日圓,不過因美國車用電池工廠(供應特斯拉(Tesla)需求的工廠)啟用費用增加,拖累合併營益小幅萎縮0.7%至1,952億日圓、合併純益下滑4.5%至1,136億日圓。

Panasonic維持今年度(2018年4月-2019年3月)財測預估不變;合併營收預估將年增4.0%至8.3兆日圓、合併營益預估將年增11.7%至4,250億日圓、合併純益預估將年增5.9%至2,500億日圓。路透社報導,分析師平均預估Panasonic今年度營益將為4,325億日圓。

Panasonic指出,4-9月期間車用鋰離子電池佔大半比重的「能源事業」部門營收較去年同期大增27%至3,322億日圓,不過營損額自去年同期的21億日圓大幅惡化至157億日圓。

Panasonic將今年度「能源事業」部門營收目標自7,580億日圓上修至7,880億日圓(將年增40%)、營益目標則自291億日圓下砍至221億日圓(將年增99%)。

日經新聞報導,Panasonic社長津賀一宏於10月31日舉行的財報說明會上表示,美中貿易戰毫無疑問的會對特斯拉用電池帶來影響。

關於「能源事業」收益惡化原因,津賀一宏指出,「特斯拉用電池的部分材料為中國製,因此受到了關稅的影響。」

不過津賀一宏對能源事業前景抱持樂觀態度,稱「特斯拉的車輛產量正呈現增加、已跟上電池生產的節奏」。

評析
津賀一宏對能源事業前景抱持樂觀態度,稱「特斯拉的車輛產量正呈現增加、已跟上電池生產的節奏」。
 樓主| 發表於 2019-11-27 15:19:44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11月1日MoneyDJ新聞,供同學參考

邊開車邊充電!現代車廠研發太陽能車頂、明年問世

記者 陳苓 報導

汽車綠能技術再進化!南韓現代汽車集團研發出太陽能車頂,駕駛可以一邊開車、一邊用車頂的太陽能板充電,更加環保。

CNBC、Pulse報導,現代汽車和關係企業起亞汽車週三(10月31日)宣布,未來該公司車輛將加裝太陽能板,發電電力可作汽油車、電動車、油電混合車的輔助電力來源。如此一來可以增加行駛里程數、提高能源效益、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現代汽車開發出三款太陽能車頂,第一款是多晶矽太陽能板,可以安裝在油電混合車的車頂,預計2019年問世。第二款為汽油車設計,具備半透明的車頂。第三種仍在測試中,可用於電動車的車頂和引擎蓋。

現代汽車集團引擎暨設計部門副總Jeong-Gil Park說,未來現代車輛將整合多種發電技術,以太陽能打頭陣。以後車輛不再被動消耗能源,也能主動發電。

車廠力推綠能之外,南韓政府也計畫在當地的新萬金(Saemangeum)海堤,打造全球最大的再生能源發電廠之一,發電量達4GW。估計其中3GW為在岸太陽能發電廠,1GW為離岸風力發電廠。

評析
南韓現代汽車集團研發出太陽能車頂,駕駛可以一邊開車、一邊用車頂的太陽能板充電,更加環保。
 樓主| 發表於 2019-11-27 15:20:01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11月2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特斯拉CEO:我把電動車變成手機遙控車了!

經濟日報 記者湯淑君╱綜合外電

新聞網站Business Insider報導,電動車大廠特斯拉(Tesla)執行長穆斯克(Elon Musk)1日在推特上發文宣稱,即將推出的軟體更新,可讓特斯拉車主在某些情況下用手機遙控開車。

穆斯克在這則推文中寫道:「車子會開往你手機所在地點,並且像寵物一般跟著你,你只要按下特斯拉應用程式(App)上的召喚(summon)按鈕即可。」

他還說:「你以後也能用手機從遠端遙控駕車,就像操縱大型遙控模型車(RC car)似的,但必須在視線範圍內。」

穆斯克表示,大約六周後,特斯拉的AutoPark軟體功能就會發布更新,這種功能讓電動車自動停車,需駕駛員從旁協助之處「很有限」。他說,軟體更新後,也將賦予特斯拉電動車自動找尋、選擇停車場的能力,無需駕駛員協助。目前這項功能只能辨識可能的停車場選項、供駕駛員自行挑選,然後把車子開入選定的停車場。

此外,特斯拉上周推出新的Autopilot功能,稱為「自動駕駛導航」(Navigate on Autopilot),可建議變換車道、導航公路交匯處,並在駕駛員監視下引導車子從公路入口匝道到出口匝道。Autopilot的功能還包括維持車子在車道上行進,並根據周遭交通流量調整車速。

評析
穆斯克在推特上發文宣稱,即將推出的軟體更新,可讓特斯拉車主在某些情況下用手機遙控開車。
 樓主| 發表於 2019-11-27 15:20:19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11月2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車輛減排…HYBRID是務實選擇

經濟日報 記者邱馨儀/台北報導

政府將在2040年禁售燃油車,但相對於歐洲的電動車定義採取廣義的純電動車與HYBRID油電車等多元的方式,和泰車雖然強調將會配合政府政策以及母廠的開發計畫,引進適合的產品,但仍舊認為在解決空汙的過程中,HYBRID是現階段最務實有效率的選擇。

不過和泰認為不是要全面放棄燃油車才能解決空汙的問題。畢竟純電動車雖能降低汙染,但也並非完全零汙染,台灣是以火力發電為主的,禁售燃油車會將空氣汙染轉為集中排放,而非零排放。

和泰認為,應該是回歸提升車輛能源使用效率,比較能符合節能減碳的美意。

車輛公會的成員就建議政府可以參考國際上對電動車的定義,歐洲禁售燃油車是指禁售傳統內燃機車輛,而電氣化車車輛則有五類:一是純電動車、油電混合車(HEV)、插電式油電混合車(PHEV)、增程式電動車(REEV),與氫燃料電車(FCEVs)。

因此以歐洲的法規,HEV、PHEV、REEV是可以繼續販賣的,和泰車希望環境能更好,但也希望政府的法規能更務實,才能達到效果。

豐田汽車去年已經正式對外宣布電動化車輛計畫,規劃2025年前後在全球銷售的所有車型全部推出純電動、混合動力車款。豐田將在2020年到2025年導入10款以上純電動車、預估2030年電動化汽車銷量將達550萬輛,占總數的50%,其中占大多數的為混合動力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車,約450萬輛,純電動車和燃料電池合計100萬輛。

評析
和泰認為不是全面放棄燃油車才能解決空汙,應是回歸提升車輛能源使用效率,較能符合節能減碳的美意。
 樓主| 發表於 2019-11-27 15:20:33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11月2日自由時報,供同學參考

土耳其汽車關稅120%! 傳特斯拉暫停進軍計畫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

電動車廠特斯拉(Tesla)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曾在今年5月表示,計畫今年在土耳其進軍土耳其,但土國媒體日前報導,由於土國對美國的汽車關稅,不僅民眾放棄購買特斯拉電動車,特斯拉也暫停在土耳其開設店面的計劃。

土耳其媒體《Dünya》報導,在土耳其對美國進口車關稅升至120%後,土耳其消費者放棄購買特斯拉電動車,特斯拉也暫停在土國開設店面的計畫。

S&S Motors總經理Ferhat Albayrak表示,因為土耳其的進口車稅,土國的特斯拉新訂單沒有增加,加上特斯拉暫停在土國開設店面,土耳其普通消費者幾乎無法購買特斯拉。

特斯拉對此報導尚未發表評論。

電動車媒體《electrek》指出,土耳其對美國進口車的關稅,可能將嚴重影響土國消費者對特斯拉的需求,因此讓汽車製造商難以證明,投資土國市場是合理行為。

而特斯拉已在10月取得上海臨港裝備產業區的工業用地,計畫打造集研發、製造、銷售等功能於一體的特斯拉超級工廠(Gigafactory 3),有分析師指出,特斯拉在中國上海建廠,將有利特斯拉縮短從製造到銷售的周期與成本,同時也可幫助特斯拉避開美中貿易戰關稅。

評析
在土耳其對美國進口車關稅升至120%後,特斯拉也暫停在土國開設店面的計畫。
 樓主| 發表於 2019-11-27 15:20:45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11月3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穆斯克:特斯拉「可能不會」接受沙國資金

經濟日報 記者陳律安╱綜合外電

特斯拉執行長穆斯克說,由於沙國異議記者哈紹吉之死,特斯拉「可能不會」收沙國的錢。

特斯拉在8月時躍上版面,因為當時穆斯克說要讓特斯拉以420美元的價格下市,且其後又解釋曾與沙國主權基金多次接觸,要讓特斯拉私有化,且沙國主權基金已透過公開市場收購特斯拉近5%的股權。

不過先前接受科技新聞網站Recode訪問時,穆斯克被問及對於哈紹吉之死的看法,他說:「對,我的意思是,這聽起來真的很糟,所以說...這不好,這很糟糕。」

被問及在哈紹吉遭害後,是否還會接受來自沙國的資金,穆斯克稱「我想我們可能不會了」。

矽谷充斥著沙國的資金,不過穆斯克也提到,沙國「還是有很多好人」,不要一竿子打翻一船人。

評析
穆斯克說,由於沙國異議記者哈紹吉之死,特斯拉「可能不會」收沙國的錢。
 樓主| 發表於 2019-11-27 15:21:00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11月3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穆斯克:特斯拉皮卡 將帶有電影《銀翼殺手》的未來感

經濟日報 記者陳律安╱綜合外電

穆斯克接受科技新聞網站Recode訪問時表示說,特斯拉未來的皮卡將有著電影《銀翼殺手》那種酷炫未來感。

穆斯克說,這是近來最讓他最感到熱血沸騰的產品,被問及消費者是否會買單時,穆斯克說:「你知道,其實我不知道人們會不會買這輛皮卡,但我不在意。」

他又說:「我的意思是,到頭來我在意,你知道的。當然我在意,我們想讓汽、柴油皮卡從路上消失。」

穆斯克表示,皮卡一直是他想要生產的車輛,但若產品反應不好,只吸引一小群人,未來可能會生產較傳統一些的皮卡。

穆斯克也提到了未來將生產的四款跑車,他說這將是「從各種面向衡量最快的跑車。」

穆斯克說:「很重要的是,要有輛比最快的汽油跑車更快的電動跑車,這有助於應對汽油跑車的光環。所以我認為這件事很重要,可以凸顯電力是最棒的架構。」

評析
穆斯克表示特斯拉未來的皮卡將有著電影《銀翼殺手》那種酷炫未來感。
 樓主| 發表於 2019-11-27 15:21:11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11月3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穆斯克左酸蘋果已失往日榮光
右嗆福特撐不過下次蕭條

經濟日報 記者易起宇╱綜合外電

特斯拉執行長穆斯克又再度開砲了,這次他的目標是蘋果和福特汽車。

彭博資訊報導,穆斯克在2日播出的科技網站Recode的廣播節目中,一邊說蘋果的產品已經有些失去往日榮光,一邊又說福特汽車的事業遭遇嚴重困難。

他說:「蘋果過去真的端出許多會讓人們感到興奮的產品。他們現在雖然還是做出不錯的產品,但就是少了一點東西。我不認為人們有必要跑到店裡,就為了iPhone 11(他明顯指的是iPhone XS)。」

而對於福特,穆斯克重申他過去就講過的一個觀點,他說:「特斯拉和福特是唯二撐過上一次經濟蕭條、沒有破產的兩家美國車廠。然而,下一次,福特可能就沒那麼幸運。」

評析
穆斯克一邊說蘋果的產品已經有些失去往日榮光,一邊又說福特汽車的事業遭遇嚴重困難。
 樓主| 發表於 2019-12-8 15:16:56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p470121 於 2019-12-8 15:19 編輯

轉貼2018年11月3日自由時報,供同學參考

亂發推挨告又丟董座 馬斯克大嘆一年老了5歲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

對於被外界封為是真人版「鋼鐵人」的特斯拉(Tesla)創辦人馬斯克(Elon Musk)來說,今年是命運多揣的一年。馬斯克自己也坦承,這是他職業生涯裡最糟糕的一年,一年就像老了5歲,讓他非常痛苦。

馬斯克在接受科技網站Recode專訪時表示,馬斯克談到這一整年時說「這真的很糟,今年感覺像是老了5歲,我職業生涯中最糟的一年,極度的痛苦。」

馬斯克因為在推特上口無遮攔,先前一度鬧出了特斯拉下市風波,最後不僅挨告還為了與美國證管會(SEC)達成和解,被迫要辭去董座並罰款4000萬美元。

馬斯克表示,過去一年,他為了衝刺特斯拉Model3產量,一週工作可能超過120小時,「如果你每週工作120個小時,你可能變得有點發瘋。」而且公司每個員工週工時也都超過100個小時,沒有一天能夠休息。

被問到為何如此拚命,馬斯克則認為,不拚命,特斯拉可能就會消失,而他認為特斯拉不能消失,因為特斯拉在發展未來的可持續交通運輸及能源生產上,就有極重要的角色,而且特斯拉也能夠逼迫其他車廠跟進發展電動車。


他也認為,特斯拉已經將可持續的能源發展向前推進了至少穩年,可能接近10年,只要它們繼續前進,他們將可推進20年,「這將會讓這個世界大大不同」。


評析
馬斯克自己也坦承,這是他職業生涯裡最糟糕的一年,一年就像老了5歲,讓他非常痛苦。

 樓主| 發表於 2019-12-8 15:19:49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11月4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特斯拉擬砸60億美元擴產

經濟日報 編譯林奕榮/綜合外電

電動車大廠特斯拉準備在未來兩個會計年度投資近60億美元,以擴大產能並研發新車款。另外,特斯拉也計劃在中國建造「超級工廠3」,目標是在中國的產量達到每周3,000輛Model 3。

申報文件顯示,特斯拉預計未來兩年分別投資25億及30億美元,但生產目標「取決於許多不確定因素,包括法規批准、供應鏈受限以及工廠上線的步調」。

為了應對關稅,特斯拉準備在上海生產Model 3,因為該公司目前在中國銷售的車輛全為出口,受到關稅衝擊,包括美中貿易爭端導致的高額關稅。

申報文件並指出,美國證管會(SEC)正在調查Model 3的生產目標。此外,美國司法部今年稍早也要求特斯拉主動提供Model 3生產方案,以及執行長穆斯克曾提出的下市計畫。不過特斯拉表示,迄今為止的政府調查均未認定有任何違法情事。

特斯拉指出:「本公司無法預測調查結果或影響,一旦當局決定採取法律行動,有可能對本公司事業、營運成果、展望、現金流和財務狀況產生負面衝擊。」

特斯拉拉抬產能和Model 3中型房車交車量之際,仍持續燒錢,未來幾年也有多項重大計畫。

去年特斯拉已發表電動連結車,但之後透露的消息不多,也尚未說明如何生產。另外,特斯拉也準備生產跨界運動休旅車Model Y、貨卡以及第二代Roadster跑車,號稱加速和極速都將超越市面上的對手。

評析
特斯拉計劃在中國建造「超級工廠3」,目標是在中國的產量達到每周3,000輛Model 3。
 樓主| 發表於 2019-12-8 15:20:06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11月4日自由時報,供同學參考

涉虛報Model 3產量?特斯拉證實收到美證交會傳票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

日前外媒指出,美國電動車大廠特斯拉(Tesla)遭美國聯邦調查局(FBI)及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懷疑該公司可能涉及謊報Model 3產量,以誤導投資人。現傳特斯拉證實,該公司已收到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的傳票,但強調該公司並未涉及任何違法的行為。

綜合外媒報導,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日前曾表示,該公司Model 3於2017下半年產量將達10萬至20萬輛,然而該公司該年卻僅產出2700輛,讓FBI及SEC懷疑特斯拉涉虛報Model 3產量誤導投資者。

對此,特斯拉上週五(2日)表示,該公司並未收到如司法部在內的多家政府機構所發布的正式傳票,但有收到司法部要求特斯拉自願提供相關訊息請求,目前該公司已提供相關訊息,並接受調查。

另外,特斯拉同時也證實,該公司已收到SEC發出的傳票,其傳票內容,包含提供先前馬斯克對特斯拉私有化的聲明、2017年Model 3生產率預測與Model 3相關的其他公開聲明資訊等。對此特斯拉強調,在目前所進行的調查中,任何政府機構都沒有得出特斯拉涉及任何違法的行為。

特斯拉股價上週五(2日)收在346.41美元,漲幅0.62%。

評析
特斯拉遭美國FBI及SEC懷疑該公司可能涉及謊報Model 3產量,以誤導投資人。
 樓主| 發表於 2019-12-8 15:20:18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11月5日蘋果日報,供同學參考

賈躍亭數百億電動車夢 將破滅

財經中心/台北報導

美系電動車特斯拉正因執行長馬斯克失言之際影響股價,不過中系電動車法拉第未來(Faraday Future, FF)想趁機超過特斯拉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因如今FF面臨金主恒大投資生變、大幅裁員、3大主要創辦人在1年內有2人相繼離職等困境,香港經濟日報更以「FF窮得只剩下賈躍亭?」分析公司現況,道盡風光一時的創業家一夕之間身陷困境。

2014年算是樂視控股創辦人賈躍亭經營管理能力最被外界肯定的一年,他先後獲得《富比士》雜誌中文版評為「2014年中國上市公司最佳CEO」;也在《中國證券報》第16屆上市公司金牛獎中獲最佳領袖獎,風光之極下賈躍亭宣布樂視「SEE計劃」,將打造「FF超級汽車」以及汽車網際網路電動生態系統,當時誰也沒能料到這個計劃推動不到4年就生變。

在20億美元(約614.76億元台幣)的投資計劃泡湯後,法拉第未來與其最大股東恒大健康陷入了法律糾紛。公司表示,恒大近期採取的行動,導致公司正在經歷「異常的財務困難」。惟恒大健康此前也發表公告指,法院仲裁已駁回合資公司欲剝奪恒大方面融資同意權的申請。

因為資金壓力過大,法拉第未來面臨組織調整節流。即便對美國電動汽車製造商特斯拉來講,此舉也並不輕鬆,在財力盡將官走散的壓力下,最近,法拉第未來已讓新員工停薪留職至年底,舊員工則要減薪。據FF官方證實,美國總部1300人中僅保留500人左右,其他員工將會長期休假。

雪上加霜的是,賈躍亭的戰友們也鬆動。據路透報道,FF聯合創辦人Nick Sampson宣布離職,加上今年7月負責政府關係的創辦人聶天心離職,公司在一年多內,FF公司3位聯合創辦人中已有兩人離職,目前該公司創始人中只剩人在美國籌資的FF行政總裁賈躍亭。另有外媒指出,在法拉第未來高級副總裁一職的Peter Savagian也已辭職,他曾是通用汽車集團電動車總負責人,在FF生產製程中扮演的角色極具份量。

市場上對於FF可望獲得金援的消息不斷放送,去年更曾傳出賈躍亭在內部員工大會上宣布,法拉第未來已完成規模逾10億美元(約300億元台幣)的融資,但消息傳出來不到1年,從FF離職的創辦人曾對外透露公司仍身陷財務危機;最近新浪網又有報導,指一位自稱為Faraday Future 總監的網友「科技人IVAN」在網上發佈了一組賈躍亭在FF美國總部接待多個潛在投資人、私募基金(PE)和國際一線供應商的照片。

IVAN甚至傳出FF和美國頂級投資銀行Stifel Financial Corporation簽約的消息,Stifel的作用類似投融資行業里的FA(財務顧問),這家機構將會對FF的資產做出評估並向其他投資機構推薦。而在宣傳這項消息時,IVAN甚至公開賈躍亭接待金主們的照片,直言「2017年這個時候我們的估值已達近50億美金,此刻我們離量產僅臨門一腳,估值肯定翻倍!」言下之意指FF目前估值應該能達百億美金。

不過,相關照片的「金主們」都只有背影,參觀的工廠可能也因為裁員顯得空盪盪的,甚至連簡報內容都用人身借位的方式遮住,新浪網直評「拍攝角度也是挺高超的」,FF能否撐過這個冬天也還是未知數。

評析
如今FF面臨金主恒大投資生變、大幅裁員、3大主要創辦人在1年內有2人相繼離職等困境
 樓主| 發表於 2019-12-15 11:48:43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11月5日科技新報,供同學參考

別再相信馬斯克的承諾了  特斯拉全自動駕駛還早

作者 雷鋒網

一週前,特斯拉官網悄悄撤下「全自動駕駛」(full self-driving)選項,無論 Model 3、Model S 還是 Model X,都只剩下「增強自動駕駛輔助」選擇。

對此,特斯拉 CEO 伊隆•馬斯克(Elon Musk)也在 Twitter 澄清,「全自動駕駛」引起太多困擾,因此才下架。全自動駕駛功能準備好之前,不會再出現選單中。

特斯拉販賣「全自動駕駛」這個概念已兩年多,還向用戶收取 3,000~5,000 美元的所謂「全自動駕駛」升級費。雖然下架這個選項,但「矽谷鋼鐵人」可沒有退款的打算。

這確實有損公司形象,在許多人眼中,特斯拉畫大餅圈錢的行為可算得上「詐欺」了。

直到「全自動駕駛」選項下架前,特斯拉官網還在宣傳這個功能。

「你要做的就是坐進車裡,然後告訴它要去哪。你的特斯拉會自動找到最佳路線,控制車輛在城市街道行駛(即使缺乏道路標線),辨識複雜的交通號誌、停止標誌,游刃有餘地通過複雜的十字路口和各種迂迴道路。當然,車輛密集的高速公路也不在話下。」

VSI Labs 創始人 Phil Magney 就曾表示:「特斯拉開賣所謂全自動駕駛選項已兩年多,不過掏錢的用戶卻什麼都沒等到。馬斯克總是暗示這項功能一兩年後就會上線,但現在特斯拉恐怕離這目標還有一段距離。」

在這裡,我們有個疑問,那就是「全自動駕駛升級的時間表,馬斯克是不是過於樂觀?」

當然,特斯拉的光環效應確實讓他有恃無恐。身為一家不走尋常路的汽車製造商,有龐大的粉絲基礎,這些粉絲很多都已轉化成特斯拉用戶。也就是說,馬斯克相信自己的「信徒」願意為「未來願景」等待,即使這次「遠征」需要兩年甚至更長時間。

最近,媒體採訪時發現,許多特斯拉顧客將「全自動駕駛」選項看成眾籌計畫,他們願意花幾千美元支持這個計畫最後取得成功;當然,他們也理解並接受計畫有風險,最終產品可能延期甚至永久跳票。

看到這裡,恐怕全世界汽車廠商都是羨慕嫉妒恨的表情,誰不想擁有特斯拉的人氣。

除了被粉絲追捧,特斯拉在工程師圈裡也是神一般的存在。一位匿名車界人士就表示:「特斯拉可不是一家大型 OEM 廠商。」

這意味著,與其他老牌汽車巨頭相比,特斯拉可承擔不起兩套平台,一套專供 ADAS、一套服務全自動駕駛。向用戶收取數千美元的全自動駕駛升級費用肯定是特斯拉的商業決策,這是特斯拉未來車型研發的現金池。

雖然有點強詞奪理,但這套邏輯還是說得通。不過,如果你是個認真的客戶,恐怕還是想不通,為何大家都乖乖進了馬斯克的「圈套」。

身為科技行業從業者,你相信特斯拉的車能透過 OTA 升級到全自動駕駛「究極形態」嗎?馬斯克準備的算力、冗餘和感測器真的能支撐這套系統嗎?

林利集團資深分析師 Mike Demler 指出,「2016 年馬斯克畫這個大餅時我就懷疑了」。「從馬斯克的聲明來看,他自己恐怕都不理解全自動駕駛到底是什麼意思。」Demler 強調。「熟悉自動駕駛的人都知道,特斯拉現在的技術根本無法做到『全自動駕駛』,車輛硬體已從 Mobileye EyeQ3 換成輝達,未來甚至可能會直接使用自主設計的 SoC。」

「早期 Autopilot 系統就是為 Level 2 而生,Musk 敢畫那麼大的餅也讓人難以置信。我懷疑特斯拉的自主晶片也就支援一部分 Level 3 功能,跟凱迪拉克 Super Cruise 類似。」Demler 補充。

我們理解透徹 ADAS 系統了嗎?
眾所周知,自駕車需要的算力相當龐大,不過這並非問題的全部。因為所有感測器供應商都一清二楚,現在連 ADAS 都沒完全理解,更別說全自駕車。

自動駕駛交通和汽車安全公司 Analog Devices Inc.(ADI)副主席 Chris Jacobs 就指出,全自動駕駛的門檻依然非常高,其中最明顯的就是相關立法及保險政策缺乏,而這兩大問題現在根本沒有解決的跡象。不過,同樣重要的還有感測器,必須擁有更高解析度並有更棒的演算法輔助。

「如今 ADAS 系統更像一套警報系統。」Jacobs 說。「即使達到 Level 3 等級,我們依然有很長的路要走。」

值得一提的是,許多車型搭載的雷達依然相當「原始」,探測範圍和解析度都不及格。

Jacobs 對新一代「圖像雷達」寄予厚望,稱之為「真正有用的東西」。他希望這種產品能扮演關鍵角色,不過 2020 年之前難以普及。

被問及光學雷達時,他表示這種感測器在達到「車用級性能、價格和耐用度前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不過,他也相信光學雷達未來會扮演獨一無二的角色。

想像一下,夜晚在德國不限速高速公路以時速 200 英里狂奔,突然前方出現一個卡車輪胎,這時車輛光學雷達就得在超低反射率下發現目標,鏡頭和雷達可承擔不了這個任務。「恐怕 2025 年之後光學雷達才能釋放真正的威力。」Jacobs 說。不過他也認為,光學雷達是全自駕車的必要條件。

感測系統另一個關鍵零件是「慣性測量裝置」(IMU)。

在 Jacobs 看來,IMU 是「無名英雄」,它對推算定位應用和導航至關重要。在自駕車上,IMU 扮演穩定器角色,因為車輛駛入隧道時鏡頭必須應對不同光照條件,會變得不穩定,雷達波會在隧道壁上跳躍反彈,而這時 IMU 就成了定海神針。

在光學雷達的問題,馬斯克則選擇「與全世界為敵」,他認為光學雷達完全沒有必要。不過 Demler 表示,馬斯克並沒有外界說的那麼固執。「在帕羅奧圖我看過特斯拉的祕密產品,頂部可是裝了 Velodyne 光學雷達呢。」Demler 說。

未來會有針對特斯拉的集體訴訟嗎?
Magney 指出,「特斯拉從未透露是否退還前兩年用戶交的錢,畢竟特斯拉並未放棄『全自動駕駛』研發,也許未來某一天付費用戶真能收到 OTA 推送。」不過,跳票次數實在太多了。

Magney 懷疑,「也許特斯拉正擔心付費用戶來次集體訴訟,況且未來政府也有可能質詢特斯拉販售未來服務的行為。無論特斯拉動機如何,官網撤下『全自動駕駛』選項,證明這項功能一時半刻難推送。」

車界專家看來,特斯拉如果不升級車輛硬體,根本達不到全自動駕駛。當然,沒人會質疑特斯拉的能力,但也沒人敢斷定,實現這個目標馬斯克要燒掉多少錢。

Demler 表示:「Autopilot 問題不斷的情況下,我希望 Musk 身邊的智囊團能告訴他別再吹牛全自動駕駛功能了。畢竟已經有多起針對 Autopilot 的案子,特斯拉可不想被無休止的訴訟消耗精力。」

可以肯定的是,全自動駕駛選項官網下架並不意味 Musk 會隱藏這個計畫。

Magney 斷定,「雖然負面新聞不斷,但特斯拉肯定會繼續升級增強版 Autopilot 功能。特斯拉最近就推了 V9 ,這比我想像快得多。雖然從技術來說,不太符合 SAE 的 Level 3 定義,但有些功能確實相當強大。」

新的演算法和增強版安全功能是 V9 升級的亮點。「舉例來說,特斯拉現在提供強悍的盲點探測功能。」Magney 總結。「我不希望特斯拉降低 Autopilot 升級的頻率(每 6 週升級一次),而 V9 絕對是 Autopilot 史上最重要的升級。」

沒人能說出特斯拉自研 SoC 與全自動駕駛功能之間的直接關係,在 Magney 看來,這塊 SoC(其實就是 AI 加速器)可能會對特斯拉的全自動駕駛發揮重要的輔助功能。不過 HW 3.0 一天不來,全自動駕駛功能可能就無法上線。

「我還相信,特斯拉會融入基於地圖的定位功能,以提升增強版自動駕駛和全自動駕駛的安全和性能。」Magney 補充。「更重要的是,高清地圖加入會幫助做到更多先進功能。」

Demler 還指出,「我見過太多對 Level 4 / 5 何時落地的理性推測了,但這並不阻礙各家公司的研發進度。」

「近期還有個最重要的趨勢,那就是業內合縱連橫,比如本田與通用合作,豐田牽手 Uber。」Demler 強調。這意味著,特斯拉想獨自走向全自動駕駛,困難會大到難以想像。

不過,特斯拉的宣傳可不願停下來。

據了解,雖然下架「全自動駕駛」選項,但官網描述還是有一段:「我們很高興宣布,今天之後在特斯拉工廠生產的所有車型──包括 Model 3,都將擁有支援全自動駕駛的硬體,安全等級比人類駕駛員高得多。車上搭載的 8 顆鏡頭提供 360 度視角,探測距離更達 250 公尺。同時,12 顆最新升級的超音波感測器會輔助視覺系統,將車輛探測物體的距離提升一倍。此外,擁有更強處理能力的前置雷達可提供額外數據,在大雨、大霧、沙塵等惡劣天氣時保證車輛安全。」

這樣的宣傳在未來是否也會被特斯拉移除呢?

(本文由 雷鋒網 授權轉載)

評析
特斯拉官網悄悄撤下「全自動駕駛」選項,無論 Model 3、 S 還是 X,都只剩下「增強自動駕駛輔助」選擇。
 樓主| 發表於 2019-12-15 11:48:56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11月5日科技新報,供同學參考

股東向特斯拉董事會施壓  要求嚴格監督馬斯克的行為

作者 linli

2018 年 11 月 1 日特斯拉部分股東向該公司董事會致信,要求其對管理體系進行全面的調整,以加強對 CEO 伊隆•馬斯克(Elon Musk)的監督,後者近期的一系列對外公開言論,與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的爭議導致特斯拉股價大幅波動,引發投資者的不滿。

此次向特斯拉致信的股東包括美國多個州政府的投資官員,要求特斯拉董事會一個制定全新的管理體系,明確部分董事會成員離職的時間,以完成董事會的人力調整,同時還應該永久明確董事會主席和 CEO 並不能由同一人擔任。之前馬斯克長期擔任特斯拉的董事會主席和 CEO。

特斯拉已經與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達成和解協議,就該公司 CEO 馬斯克在其個人 Twitter 稱特斯拉將繼續私有化。此言論導致特斯拉公司股價大幅波動,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指控其操縱股價。雙方達成和解協議後,馬斯克和特斯拉公司分別支付 2,000 萬美元罰款,未來 3 年內馬斯克不得擔任該公司董事長,同時還必須在董事會中增加兩位董事會成員,建立監督馬斯克公開言論的體系。

股東在信中稱,經過過去幾個月的觀察,特斯拉公司的董事會必須進行有效的改革,目前的董事會沒有履行其監督 CEO 的指責,董事會和公司管理委員會已經啟動董事會成員調整計畫,確認幾位董事會成員的離職時間,包括馬斯克的弟弟 Kimbal Musk 和 Valor Equity 創辦人 Antonio Gracias,立即解除 Steve Juretson 的職位,這些成員都是馬斯克多年的好友或者親人,無法對其進行有效的監督。目前特斯拉董事會中一共 9 名成員,包括 Elon Musk,其中有 5 位與馬斯克有非常緊密的私人關係。

但股東的施壓或許還能對特斯拉的董事會成員構成產生實質性的影響,此次致信的股東持有的特斯拉股票占比為 0.55%,馬斯克持股比率高達 20%,即使他不擔任董事長,也對該公司有巨大的影響力。

評析
特斯拉部分股東向該公司董事會致信,要求其對管理體系進行全面的調整,以加強對 CEO 馬斯克的監督
 樓主| 發表於 2019-12-15 11:49:06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11月7日中央社,供同學參考

蘋果自駕車傳新進展 自動偵測交通技術有眉目

中央社記者鍾榮峰台北7日電

蘋果傳打造電動自駕車有新進展。外媒報導,蘋果研發自動偵測交通行徑技術,可偵測車輛暫停與分析交通號誌變化,提供交通狀況給駕駛參考。
國外科技網站Patently Apple報導,一項專利顯示,蘋果開發自動偵測交通行徑技術,可偵測行進中前方車輛是否暫停、以及暫停的時間,也可自動偵測前方車輛暫停的車燈變化等。

報導指出,若輸入交通號誌燈變化的時刻,相關技術可以進一步分析行進中交通狀況。

蘋果布局電動自駕車技術的傳言持續不斷。國外科技網站MacRumors先前引述天風國際證券分析師郭明錤投資筆記預期,蘋果可能在2023年到2025年期間推出Apple Car。

報導引述郭明錤預期,蘋果Apple Car的先進駕駛輔助系統(ADAS)將具備Level 4甚至Level 5的自動駕駛能力,屆時蘋果可能採用台積電5奈米或是3奈米製程技術的晶片,因應自動駕駛需求。

外媒去年9月報導,傳出蘋果代號Titan(ProjectTitan)、預計推出電動車的計畫。不過,蘋果對此口風非常緊,一點訊息都不肯透露。

蘋果積極深耕車用技術。國外科技網站PatentlyApple日前報導,一項歐洲專利顯示,蘋果積極研發車用全景視野感測以及資料壓縮系統,未來有機會應用在自動駕駛車領域。

外媒先前報導,蘋果提出一套名為VoxelNet的技術,可以更精確並方便偵測行人,可應用在自動駕駛車領域。

蘋果也深耕車用擴增實境(Augmented Reality)技術,外媒先前報導,蘋果開發可應用在汽車擋風玻璃的擴增實境技術,相關圖解式的透明圖可以顯示在汽車的擋風玻璃上,即時提供駕駛相關行車資訊,進一步達到擴增實境的效果。

評析
蘋果研發自動偵測交通行徑技術,可偵測車輛暫停與分析交通號誌變化,提供交通狀況給駕駛參考。
 樓主| 發表於 2019-12-15 11:49:20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11月7日MoneyDJ新聞,供同學參考

特斯拉3週飆31%!馬斯克:未來所有季度現金流都為正

記者 郭妍希 報導

特斯拉(Tesla Inc.)上週公佈了令人驚喜的獲利結果,激勵股價勁揚,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在財報電話會議上冷靜回應分析師問題,也讓投資人振奮。馬斯克在最近一場訪問中樂觀表示,特斯拉「未來所有季度」(all quarters going forward)都將產出正向的現金流。

MarketWatch、MoneyJournals等外電報導,馬斯克在上週五(11月2日)釋出的Recode Decode Podcast網路節目中表示,他在特斯拉的每週工時又降回至能夠合理應付的80-90小時,Model 3的生產困境已經順利解除。

馬斯克說,特斯拉一直到9月左右,都還經常面臨「這個問題一定要解決、否則死定了」的狀況,但他認為這樣緊急的狀態已經不再出現。

馬斯克指出,對特斯拉來說,週產5千台Model 3如今已變得相當輕鬆,該公司想把產能拉高至週產6千台、甚至7千台,同時繼續控制成本。

馬斯克並表示,未來所有季度,特斯拉都會擁有正向現金流。也就是說,該公司目前並不需要吸引更多外部投資。

馬斯克並透露,他規畫要在幾年內推出一款電動皮卡貨車(pickup truck)。這款皮卡車將深具未來性,就好像科幻電影《銀翼殺手》(Blade Runner)描繪的未來車輛。

特斯拉6日終場小跌0.1%、收341.06美元;股價自10月22日起漲迄今、漲幅已多達31%。

評析
週產5千台Model 3如今已變得相當輕鬆,特斯拉想把產能拉高至週產6千台、甚至7千台,同時繼續控制成本。
 樓主| 發表於 2019-12-15 11:49:31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11月7日鉅亨網,供同學參考

特斯拉Q3財報已是頂峰
綠光資本Einhorn持續看空

鉅亨網編譯凌郁涵

知名特斯拉 (TSLA-US) 空軍、綠光資本 (GLRE-US) 總裁 David Einhorn 表示,特斯拉在今年第三季已經來到最高水平,價格較高的 Model 3 銷售量將會在未來逐漸減少。

這位對沖基金經理認為,特斯拉現在正處於盈利高峰期,並維持對該公司的空頭看法。Einhorn 表示:「我們相信特斯拉已經耗盡了大部分高價版 Model 3 客戶的需求,這已經是特斯拉最好的財報結果。特斯拉正在面臨一連串的競爭、監管、人力資源、車輛質量和資本結構問題。」

特斯拉上個月的第三季財報中獲利超越分析師預期,Model 3 出貨量達 56,000 輛,平均售價接近 60,000 美元。自收益以來,特斯拉的股價飆升了 16%,但 Einhorn 並未因此改變想法。

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曾表示,特斯拉將從現在開始盈利並帶來自由現金流。為了實現這一預測,他將不得不依賴市場對於遠程電池和高階版本汽車的強烈需求,該款汽車單價可達 70,000 美元。

而對於先前承諾推出的 35,000 美元 Model 3 版本依然尚未實現。馬斯克曾表示,如果特斯拉在實現更高的生產水平之前推出低價款汽車,那麼公司將「虧錢而死」。

馬斯克在上個月亦曾表示:「在我們製造 35,000 美元的汽車並將其作為毛利率的一部分之前,還有更多的工作要做。」

特斯拉股價在週二 (6 日) 的交易中上漲 1.9%。

除了公司本身內部的挑戰,特斯拉也面臨來自其他競爭者向是奧迪、保時捷、賓士和捷豹等大廠來勢洶洶的電動車產品。此外,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和司法部也已經開始調查馬斯克對 Model 3 產量相關的公開聲明,當局認為這些聲明可能遭到灌水。

評析
綠光資本Einhorn 表示,特斯拉Q3財報已是頂峰 ,價格較高的 Model 3 銷售量將會在未來逐漸減少。
 樓主| 發表於 2019-12-15 11:49:43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11月7日MoneyDJ新聞,供同學參考

鈷價有望反彈?全球最大礦脈偵測出輻射、暫停販售

記者 郭妍希 報導

鈷生產巨擘嘉能可(Glencore Plc)位於剛果共和國的加丹加礦業(Katanga Mining Ltd.),因產出的鈷礦被偵測出少量輻射,將暫停販售。加丹加礦業即將在明(2019)年成為全球最大的鈷礦供應源,鈷價也因市場供給大增而備受壓抑,如今加丹加鈷礦因輻射停售,有望帶動鈷價反彈。

英國金融時報、路透社等外電報導,加丹加礦業6日宣布,旗下產出的鈷礦,被偵測出含有超過出口允許量的鈾,因此決定暫停出口。不過,該公司強調,這批鈷礦不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此次出口暫停事件,會讓加丹加的鈷礦營收認列時點,從今年第四季及明年第1-2季,延遲到明年下半年。

鈷價今年走勢疲弱,就是因為剛果共和國產量大增的關係。Metal Bulletin Ltd.數據顯示,鈷礦一度在今年4月衝上每磅43.7美元的高峰,但上週已滑落至每磅33.5美元,跌幅多達23%。

根據加丹加估計,受到停售影響的鈷礦總共有1,472噸,而今年截至第三季為止,該礦場的鈷產量已達6,500噸,相當於全球25%的供應量。嘉能可是全球最大鈷生產商,加丹加礦場佔其1/4的非洲鈷產能。今年1-9月期間,嘉能可在剛果生產了25,700噸的鈷。

加丹加計畫打造一座離子交換系統、藉此移除鈷中的鈾礦,成本預料將達2500萬美元,要等到明年第二季底才能準備完畢。在這段期間內,該公司會繼續採掘鈷和銅。

鈷主要應用於車用電池,雖然特斯拉(Tesla Inc.)等電動車廠都在努力減少鈷用量,但將之完全移除恐造成安全疑慮。這是因為,鈷在電池中扮演安定元素的角色,能夠讓電池在充電、放電的循環中保持穩定。

顧問機構Benchmark Minerals Intelligence分析師Caspar Rawles說,這對還未鞏固好明年鈷礦供應的汽車製造商來說,肯定會帶來疑慮。他直指,許多中國買家因為預期鈷價還會下跌,今年紛紛縮手不買,假如這些業者決定再次出手建立庫存,將對鈷價產生明顯影響。

評析
鈷在電池中扮演安定元素的角色,能夠讓電池在充電、放電的循環中保持穩定。
 樓主| 發表於 2019-12-15 11:49:55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11月7日MoneyDJ新聞,供同學參考

鋰市需求強勁 但產量增長預期將令市場供給過剩

記者 黃文章 報導

普氏能源資訊11月6日報導,阿根廷鋰生產商Livent Corporation執行長格拉夫斯(Paul Graves)表示,鋰市的需求強勁,預期2019年的鋰價還會較今年略高,該公司現有的鋰產量都已經銷售完畢,甚至預計明年第二季投產的中國大陸5,000噸/年的新生產線產量也已經被預訂。該公司明年底以前還會有另外一條生產線投產,屆時該公司在大陸的氫氧化鋰產能將達到20,000噸/年,全球產能將達到30,000噸/年。

10月11日甫上市的Livent Corporation(LTHM.US)11月5日公布,該公司第三季獲利較去年同期的2,550萬美元增加至3,000萬美元,調整後每股盈餘為22美分,符合分析師的預估。該公司對今年的營收預估則是從4.3-4.6億美元,收窄至4.4-4.5億美元。該公司執行長格拉夫斯表示,鋰需求未來幾年仍將增長,公司將持續專注於強化客戶關係,以及增加對新產能以及新技術的投資。

儘管在電動車以及消費電子產品的帶動下,鋰電池的需求持續成長,但生產商的供應增長也相當快速。英國商品研究所(CRU)預估,2018年鋰市將有22,000噸的供給過剩,全球的鋰需求量預估為277,000噸。分析機構Wood Mackenzie則是認為,在短中期鋰市將供給過剩的前提下,鋰價可能會有所回落。

此外,中國大陸取消了一些新能源汽車的補貼,主要希望汽車生產商能夠更專注於技術的提升,而不是仰賴政府的補貼來運營,這也對鋰需求造成衝擊。今年第二季,大陸新能源汽車的銷量為26.5萬輛,雖然較第一季的14.8萬輛增加,但與去年第四季37萬輛的銷量相比則有明顯滑落。今年上半年,大陸新能源汽車的銷量仍年增94%,但分析師稱此低於原先預期。

智利化學礦業公司(Sociedad Quimicay Minera de Chile, SQM)執行長索爾米尼哈克(Patricio de Solminihac)表示,全球鋰需求正以創紀錄的速度增長,主要是被電動車市場的電池需求大增所帶動。SQM資深商業副總裁希門尼斯(Daniel Jimenez)則預估,未來十年全球碳酸鋰的需求將增長60-80萬噸。

澳洲工業部報告表示,傳統上相對較小的鋰市場近年愈發受到關注,因手機等電子消費產品以及電動車對電池的需求將持續帶動鋰的消費增長。全球以碳酸鋰約當量計算的鋰消費量從2012年的14.9萬噸增加至2017年的21.1萬噸,年均增長率為8%;至2027年,鋰消費量將大幅增長達到126.5萬噸,年均增長率將近5成,因預期電動車產業將快速發展的影響。

報告預估,未來十年全球電動車產量將迅速增長,2017年全球電動車產量已經倍增至200萬輛,而至2027年,全球電動車產量預期將會超過4,000萬輛。報告指出,在2007年,鋰電池的消費已經佔整體鋰消費的25%比重;而至2027年,鋰電池的消費將會佔到整體鋰消費的將近90%比重,主要都是源於電動車生產大幅增長的影響。

評析
全球鋰需求正以創紀錄的速度增長,未來十年全球碳酸鋰的需求將增長60-80萬噸。
 樓主| 發表於 2019-12-15 11:50:07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11月8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蘋果自駕車技術 跨步

經濟日報 國際中心/綜合外電

蘋果打造電動自駕車傳出新進展,科技網站Patently Apple報導,蘋果正在研發自動偵測交通行徑技術,可偵測車輛暫停與分析交通號誌變化,提供交通狀況給駕駛人參考。

根據報導,一項專利顯示,蘋果開發的這項技術可偵測行進中前方車輛是否暫停、暫停了多久,也可自動偵測前方車輛暫停的車燈變化等。

不只如此,若輸入交通號誌燈變化的時刻,相關技術可以進一步分析行進中交通狀況。

蘋果布局電動自駕車技術的傳言不斷,MacRumors曾引述天風國際證券分析師郭明錤投資筆記指出,蘋果可能在2023年到2025年期間推出Apple Car,而其配置的先進駕駛輔助系統(ADAS),將具備Level 4甚至Level 5的自駕能力,屆時蘋果可能採用台積電5奈米或是3奈米製程技術的晶片,因應自駕需求。

去年9月曾有消息傳出蘋果預計推出電動車計畫,名為「Project Titan」,不過蘋果對此口風非常緊,一點訊息都不肯透露。

蘋果也深耕車用擴增實境(AR)技術,有報導指出,蘋果正在開發可應用在汽車擋風玻璃的AR技術,讓相關圖解式的透明圖顯示在汽車的擋風玻璃上,能夠即時提供駕駛人相關行車資訊。

評析
蘋果正在研發自動偵測交通行徑技術,可偵測車輛暫停與分析交通號誌變化,提供交通狀況給駕駛人參考。
 樓主| 發表於 2019-12-15 11:50:20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11月8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奧斯頓馬丁執行長:內燃機將死的說法 過於誇大

經濟日報 記者陳律安╱綜合外電

英國豪華跑車製造商奧斯頓馬丁(Aston Martin)執行長帕爾默向CNBC表示,內燃機將死的說法,已被過度誇大。

奧斯頓馬丁順應電動車潮流,2019年將推出純電動車RapidE。旗下超豪華品牌Lagonda也將有電動傳動平台於2021年問世。

今年稍早,世界衛生組織報告指出,全球每年約700萬人死於汙染空氣中懸浮微粒導致的各種心肺疾病。全世界的民意代表,特別是歐洲的議員,如今都在推動降低汽車排廢。

帕爾默指出,汽車製造商還有很多時間研發及販售內燃機引擎。他說:「我不認為內燃機短期內會死去。電動車在某些情況下挺好的,但內燃機,特別是汽油引擎,還有很長的餘命。」

帕爾默還說,政治人物常向車廠提供解決方案,但其實他們更應做的是找出需要解決的問題。他說:「就我所知,政治人物通常不擅長科學。」

帕爾默提到,美國市場現在占奧斯頓馬丁營收約20%,超越英國成為最大單一國家市場。

帕爾默表示,「討厭看到」美國對來自歐洲及英國的進口車輛課稅,但美國總統川普對其貿易保護政策最終走向仍是曖昧不明。

評析
奧斯頓馬丁順應電動車潮流,2019年將推出純電動車RapidE,Lagonda也將有電動傳動平台於2021年問世。
 樓主| 發表於 2019-12-15 11:50:39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11月8日聯合報,供同學參考

新能源車發展 「要靠競爭性政策」

聯合報 大陸新聞中心/綜合報導

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正在上海舉行。11月7日,在博覽會期間舉辦的「全球汽車產業發展趨勢論壇」上,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產業協調司處長吳衛在演講中提到,中國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僅靠支持性、補貼性的政策不夠,還要靠競爭性的政策實現可持續的發展。

澎湃新聞網報導,吳衛在演講中指出,電動化智慧化將加速中國汽車產業走向高品質發展。目前在全球市場中,中國新能源汽車及動力電池企業市場表現突出,在全球前十企業中均占半數及以上席位。按照銷量資料,比亞迪位列新能源車整車企業第一位,北汽新能源是純電動車銷量第一位,寧德時代位列動力電池企業第一位。

「這表現了我國在新能源車方面勇於前進的戰略導向。」不過,吳衛也強調,現在的第一只是暫時的,而且中國企業的優勢並不明顯。

他表示,要實現新能源汽車產業可持續的發展,「僅靠支持性補貼性的政策是不夠的,還要靠競爭性的政策」。

在演講中,吳衛還回顧改革開放40年以來,中國汽車產業發生的變化:

首先是在產量和產業規模上,改革開放初期,中國汽車的產量在全球市場中幾乎可以忽略不計,而到去年中國汽車產量已經占到全球產量的30%。在世界500強企業中,有7席屬於中國的汽車企業,自主品牌中年銷量突破100萬輛的企業達到6家。

其次,在開放程度上,中國汽車產業對外開放不斷擴大,中國市場成為全球車企競爭發力的主戰場,外資車企加速擴大在華生產能力,並在研發體系建設、產業供應鏈培育、衍生業務拓展等領域全面擴展布局。國內企業不斷強化海外布局,設立研發中心,開展併購投資,加快融入國際市場。

「在跨國公司中,通用中國的銷量已經達到全球總量的40%,大眾達到了39%。這些公司在中國市場的變現決定了他們在全球市場的表現,沒有一個國際化的公司不看重在中國的發展。」吳衛說道。

吳衛也表示,中國的汽車產業仍有較大的發展空間,比如在品質上與國際企業仍有一定的差距,在出口能力上也有待提高。

「今年國家降低了汽車進口的關稅,將帶來市場的進一步豐富。而未來中國汽車出口要靠什麼呢?要靠在中國的外資企業進一步推動,不僅要在中國生產產品,還要在中國開發產品,然後銷往全球。」吳衛說。「在全球合作上,中國和外資企業應該更加注重研發端的合作,而不是僅僅是在製造端。」

評析
中國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僅靠支持性、補貼性的政策不夠,還要靠競爭性的政策實現可持續的發展。
 樓主| 發表於 2020-1-11 12:22:19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11月8日科技新報,供同學參考

Hyundai 汽車投資 Grab 電動車將加入租車平台

作者 linli

南韓汽車廠商 Hyundai 汽車向東南亞租車服務平台 Grab 投資 2.5 億美元,雙方將在電動車的推廣和應用上展開合作,2019 年將有 200 台 Hyundai 品牌的電動車進入 Grab 新加坡租車平台。

Grab 是東南亞最大的租車服務平台,南韓汽車廠商 Hyundai 汽車早在 2018 年年初就已經公開表示將對 Grab 進行投資,最終投資金額高達 2.5 億美元,是 Hyundai 最初投資意向金額的 10 倍。 Hyundai 對 Grab 不僅是投資,雙方還將在電動車推廣方面展開合作,共同在東南亞推出電動車租車服務,2019 年將有 200 台 Hyundai 電動車加入 Grab 新加坡租車服務中,未來將進一步擴張。

電動車應用在租車服務中能夠有效地降低營運成本,推廣更環保的出遊方式,未來 Grab 將在馬來西亞、印尼推出電動車車隊。

由於租車服務的興起,汽車廠商的產品銷量受到衝擊,轉而選擇投資租車服務公司,之前日本汽車廠商豐田也選擇了投資 Grab。

Grab 計劃在 2018 年年底之前募集 30 億美元,獲得 Hyundai 的投資後,該公司在 2018 年募集的資金總額已經超過了 27 億美元。

評析
Hyundai 汽車投資南亞租車服務平台 Grab2.5 億美元,雙方將在電動車的推廣和應用上展開合作
 樓主| 發表於 2020-1-11 12:22:52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11月9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穆斯克下台 特斯拉迎來女董座

經濟日報 編譯葉亭均/綜合外電



電動車大廠特斯拉宣布,創辦人穆斯克將卸下擔任長達14年的董事長職務,即日起由鄧霍姆(Robyn Denholm)接任,以履行穆斯克與美國證管會(SEC)為「下市案」達成和解的條件之一。穆斯克仍是特斯拉執行長和董事。特斯拉股價8日早盤漲2%。

特斯拉宣布,55歲的鄧霍姆立即出任董事長,她將在六個月通知期結束後,卸下目前擔任澳洲電信Telstra的財務長兼策略長職務。鄧霍姆2014年即進入特斯拉董事會,是九名董事中「唯二」女性。

鄧霍姆在聲明中表示:「我相信這家公司,我相信它的使命,而我也期盼協助伊隆(穆斯克)與特斯拉團隊實現永續獲利與提升長期股東價值。」

穆斯克在聲明中表示,鄧霍姆在「在科技與汽車產業有豐富經驗,而且她過去四年擔任特斯拉董事期間,在協助我們成為一家具獲利能力的公司方面貢獻卓著」。「隨著我們持續加速永續能源的來臨,我期盼與蘿萍(鄧霍姆)更密切共事。」

儘管47歲的穆斯克仍是特斯拉執行長與董事,但他自2004年4月為公司籌得750萬美元首輪資金以來,一直穩坐董事長大位的時代告終。穆斯克8月在推特聲稱要讓特斯拉以每股420美元下市且資金到位的事件,導致股價劇烈震盪,隨後遭證管會提告證券詐欺,9月雙方達成和解,條件之一即是穆斯克須辭掉董事長職位。

鄧霍姆的資歷豐富,曾在豐田汽車、昇陽電腦與瞻博網絡公司任職,大多是財務相關職位。

特斯拉發言人說,鄧霍姆將獲得一年30萬美元現金聘任費與8,000股票選擇權。

特斯拉過去幾月來處於動盪,因為穆斯克一連串脫序行為令市場擔心起他的治理能力,呼籲對他加強監督。聖塔克拉拉大學研究公司治理的法學教授戴蒙德(Stephen Diamond)說:「雖然鄧霍姆理論上是董事會的獨立成員,但她進入穆斯克團隊已有一段時間,這表明她將無法勝任壓制穆斯克最糟糕本能的工作,而這正是SEC和解協議的重點。」

評析
鄧霍姆的資歷豐富,曾在豐田汽車、昇陽電腦與瞻博網絡公司任職,大多是財務相關職位。
 樓主| 發表於 2020-1-11 12:23:37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11月9日自由時報,供同學參考

特斯拉新董座要注意3件事 包括「搞定馬斯克」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

電動車場特斯拉(Tesla)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因其言行時常不受控而影響特斯拉股價,傷害股東利益,最後促使馬斯克失去董事長職位,並改由前澳洲電信公司(Telstra)財務長的丹候姆(Robyn Denholm)接任。而丹候姆要如何領導特斯拉,《CNN》給出了3大建議。

1.「馴服」馬斯克
《CNN》指出,要讓馬斯克「聽話」可能非常困難,而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和馬斯克的特斯拉下市事件和解協議,便包括要求特斯拉公司及馬斯克「實施強制性控制措施,監督馬斯克與公司相關、以任何格式製作的所有訊息」。丹候姆需要確保,馬斯克確實在某種程度上謹慎行事。

2.顧用「心智成熟的人」管理公司的日常工作
一些投資者和分析師認為,特斯拉早該請一位經驗豐富的高級管理人才,如曾任Google母公司Alphabet執行主席的史密特(Eric Schmidt),和臉書營運長桑德伯格(Sheryl Sandberg),讓公司在提出創意的同時帶來秩序。而馬斯克創辦的太空公司SpaceX營運長紹特韋爾(Gwynne Shotwell)對公司的管理得當,即是最佳證明。

3.設定特斯拉的未來
雖然特斯拉的Model 3很受歡迎,讓馬斯克認為特斯拉未來所有季度將會都產出正現金流,但對於未來,馬斯克並未提供具體細節,而有明確的新車款推出時間表,不僅對潛在客戶和投資者,也對公司本身有幫助。

《CNN》指出,為了讓公司保持在正軌,特斯拉的決策應該基於商業角度而出,不是馬斯克個人所追求的目標,而馬斯克日前才表示,他希望做一輛像電影《銀翼殺手》(Blade Runner)有未來風格的貨車,而且並不在意銷量如何。

《CNN》表示,丹候姆的工作,正包括關心消費者的意願,並和馬斯克一起給特斯拉一個穩定的方向。

評析
丹候姆的工作包括關心消費者的意願,並和馬斯克一起給特斯拉一個穩定的方向。
 樓主| 發表於 2020-1-11 12:23:51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11月9日鉅亨網,供同學參考

槓上特斯拉?
傳福斯將推電動車 售價不到2.3萬美元

鉅亨網編譯許家華

消息人士透露,福斯 (Volkswagen) 計畫推出一款售價不到 2 萬歐元 (約 2.3 萬美元) 的電動車,並改造 3 家工廠以保障德國就業。

先前爆發排氣造假醜聞案的福斯,與其他車廠一樣為了符合嚴苛的排放規定而疲於奔命,上個月福斯執行長 Herbert Diess 還警告,德國汽車產業即將滅亡。

消息人士透露,福斯的電動車計畫「MEB 入門」與產量 20 萬輛的計畫將一併於 11 月 16 日董監事會議上討論,此外福斯也打算討論推出 10 萬輛中型房車「I.D. Aero」。

福斯拒絕回應此消息,但消息人士透露,福斯還打算在該會議上討論與電池製造商 SK Innovation 和福特 (F-US) 深遠的聯盟計畫。

隨著各城市開始封殺柴油車,車廠也被迫思考出路,以保障德國 60 萬個就業機會,其中車廠與其供應商就佔了 43.6 萬個就業機會。

消息人士透露,福斯漢諾威工廠 (Hannover) 預計打造一款電動車「ID Buzz」,該處也是負責生產福斯 T6 Van 的工廠。

為了釋出漢諾威工廠產能以供電動車使用,福斯將與福特合作,將廂型車生產工作將轉至土耳其的福特工廠。

消息指出,德國 Emden、Zwickau 和 Hanover 三地的福斯工廠都將轉成製造電動車。

評析
福斯計畫推出一款售價不到 2 萬歐元 (約 2.3 萬美元) 的電動車,並改造 3 家工廠以保障德國就業。
 樓主| 發表於 2020-1-11 12:24:09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11月9日科技新報,供同學參考

特斯拉與 Waymo:到底誰才是自動駕駛行業的第一種子選手?

作者 雷鋒網

自動駕駛大潮襲來之後,業界競爭可一刻都沒停歇。各家公司中,起步最早的 Waymo 和擁有主角光環的特斯拉是絕對的種子選手,雙方都在爭奪自動駕駛業的「聖杯」──Level 5 全自動駕駛。

脫胎於 Google 登月計畫的 Waymo 10 年前就率先起步,眼下 Waymo 的自動駕駛計程車已在鳳凰城郊區收費營運,而擁有數十萬輛「準」自駕車的特斯拉則不缺數據,藉助領先的整車 OTA 功能,未來伊隆.馬斯克(Elon Musk)動動手指就能讓用戶坐上全自駕車。

最近,一向說話大膽的馬斯克又立了一個「flag」,他再次信誓旦旦稱特斯拉將在 2019 年實現全自動駕駛。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對自動駕駛的承諾不能太當真,特斯拉跳票簡直是家常便飯(不久前特斯拉還從官網撤下「全自動駕駛」系統的相關描述)。

馬斯克接受 Recode 採訪時表示:「雖然聽起來有些過於自信,但我想不到哪家廠商能在自動駕駛超過特斯拉。」

很快地,Waymo 就和特斯拉較起勁,前者第一個拿下加州全自駕車測試執照,方向盤後不再需要安全司機了。

接下來,我們就對 Waymo 和特斯拉這兩大種子選手的實力進行一番比較。

Waymo
要比歷史,Waymo 肯定更勝一籌。

Waymo 在自動駕駛領域已深耕 10 年,今年 Waymo 自駕計程車服務也正式在鳳凰城上線,至於各種里程碑式的成績,Waymo 更是冠絕全球。

今年 7 月,Waymo 宣布未來會集中力道將自駕計程車服務推向更多城市,同時切入個人市場,並在物流領域發力,同時成為城市公共交通方案的「最佳拍檔」,而在這四大方向中,Waymo 的自駕卡車其實已風生水起。

據了解,十年以來,Waymo 累積超過 1,000 萬英里的自動駕駛測試里程,腳步遍布全美 25 個城市,跨越多種地形和氣候環境。

除此之外,Waymo 還有強大的模擬器,能在虛擬世界訓練自動駕駛系統,挑戰各種複雜的情況。據了解,Waymo 的模擬器每天就能累積 1,000 萬英里的測試里程,測試總里程超過 70 億英里。

當然,Waymo 工作並非十全十美,測試車還是不夠果斷,而這種優柔寡斷的「性格」是車輛換道時的大忌。除此之外,Waymo 還專注於優化車輛的路徑規劃功能,以便幫助乘客更高效的通勤。

不久前,Waymo 成為加州 60 家拿下自動駕駛測試牌照公司中第一個撤除安全駕駛員的公司,而加州今年 4 月才剛在政策端放寬標準。

拿到這張重要執照後,Waymo 在加州多座城市的 35 輛測試車可以更進一步了。

不過加州車管所主管 Jean Shiomoto 還是先給 Waymo 打了一劑預防針,他表示:「加州努力多年才達成此里程碑,在自動駕駛技術發展的過程中我們依然會將大眾安全牢記於心,如果哪家廠商違反規則,我們會立即收回執照。」

特斯拉
特斯拉初版 Autopilot 誕生於 2014 年,當時特斯拉使用的還是 Mobileye 提供的系統,2 年後才換用自行研發的產品。

Autopilot 確實是同類產品中的翹楚,但現在更適合高速和其他有限的場景,且司機雙手必須緊握方向盤。前不久,Autopilot 升級到 V9,新功能上線讓車輛能自行上下高速公路。未來,特斯拉可能還會透過新版增強「召喚」功能。

2016 年10 月,特斯拉電動車的自動駕駛套件進入「Hardware 2.0」時代,這套系統是自行研發,包括 8 顆監測鏡頭及超音波感測器和 GPS 等設備。

馬斯克當時就宣稱,Hardware 2.0 已支援全自動駕駛,未來只需軟體升級包和更強大的電腦就行;之後,特斯拉還放出不少駕駛員的測試影片。

除此之外,特斯拉還大讚 Autopilot 的強大,聲稱在該模式下,每 334 萬英里才會發生一起事故。如果關掉 Autopilot,這數據會迅速縮水到 192 萬英里。

與 Waymo 不同,特斯拉並不會定期公布 Autopilot 模式下車輛的累積行駛里程。不過,有報導稱 Autopilot 的半自動駕駛累積里程今年 6 月時已突破 12 億英里,而在「影子模式」(該模式 Autopilot 不控制車輛,但會採集數據),累積里程更高達 16 億英里。

2016 年時,Musk 就曾定下 60 億英里的測試紅線,突破這關卡後,特斯拉的自動駕駛技術可能就會「破繭成蝶」。

與其他製造商不同,特斯拉並不使用自動駕駛感測器三大法寶之首的光學雷達。本週馬斯克對此再次解釋,他認為「這星球上的生物都靠視覺來導航,圖像辨識搭配神經網路和監視鏡頭就夠了,有了監視鏡頭你就能像超人一樣開車了。」

今年 8 月,馬斯克還分享了麻省理工研究員 Lex Freeman 的圖表,顯示搭載 Hardware 2.0 的特斯拉車輛超過 20 萬台。

如果特斯拉的自駕計程車服務最終結出碩果,馬斯克一夜之間就能擁有一支無比強大的車隊,這是靠外購車輛改裝的 Waymo 無法匹敵的。

(本文由 雷鋒網 授權轉載)

評析
自動駕駛大潮襲來之後,業界競爭可一刻都沒停歇,起步最早的 Waymo 和特斯拉是絕對的種子選手
 樓主| 發表於 2020-1-11 12:24:23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11月9日科技新報,供同學參考

不讓亞洲專美於前  歐洲電池製造業料成長 20 倍

作者 EnergyTrend

隨著再生能源與電動車崛起,電池重要性與日俱增,各國都想要在電池市場分一杯羹,Wood Mackenzie 報告便指出,到了 2025 年,歐洲電池製造業預估將成長 20 倍,電池製造量有望年增 90GWh。

在環保意識與節能減碳世界趨勢下,電動車技術近年來蓬勃發展,其中電池為電動車命脈,亞洲則為主要生產地、全球市場比例已超過 65%,大多集中在中國與南韓。歐盟為了不讓電池技術過於依賴他國,先前已宣布撥款數十億歐元,資助歐盟各大車廠研發車用鋰離子電池與設廠。

因此歐洲電池廠計畫如雨後春筍般冒出,像是特斯拉前員工創辦的瑞典電池公司 Northvolt 就在 10 月宣布預計於波瀾建造電池製造中心,將組裝瑞典 Skellefteå 公司的電池模組,望創造 100 個工作機會,初步產能估為每年 1 萬個電池模組,工廠則預計在 2019 年完工。該公司另一座電池製造廠則處於開發階段,產能預計在 2023 年可達到 32GWh。

德國化學產品巨擘巴斯夫(BASF)10 月也宣布將於芬蘭建立鋰電池陰極材料工廠,且為滿足電動車電池需求,更與俄羅斯礦商 Norilsk Nickel 公司達成鎳和鈷材料供應協議,預計將於 2020 年底開始生產,年產能約可供應 30 萬輛電動車。

Wood Mackenzie 儲能分析師 Mitalee Gupta 指出,目前部分歐洲與亞洲電池供應商正透過設立工廠與製造中心,逐步擴大歐洲電池廠規模。中國鋰離子電池製造商 Farasis Energy 9 月獲得 10 億美元融資後,也傳出計劃在 2021 年前於德國設廠;路透社先前也指出,中國電動車與電池大廠比亞迪也擬於歐洲打造電池生產線。

南韓三大電動車電池製造商也想叩關歐洲市場,LG Chem 已在波蘭建造電動車電池廠,年產能料可滿足 10 萬輛電動車;Samsung SDI 與 SK Innovation 也分別計劃在匈牙利打造電池廠,前者預估年產能可供應 5 萬輛電動車,後者將會提供戴姆勒與賓士電動車電池,預計每年製造量可在 2020 年起達到 7.5GWh。

現在已有不少國家訂定禁售燃油車時程表,基本上未來就是電動車當道,如果無法握有電池開發、生產與製造等技術,可能就無法推出亮眼的電動車與掌控市場。因此歐洲電動車市場在逐年擴大的同時,歐洲各廠也加快步伐努力研發技術與建設電池工廠。

得益於各界研發、電動車與綠能趨勢,之後鋰離子電池成本也會逐年下降,EnergyTrend 研究顯示,2016 年車用鋰電池價格約在每 KWh 400~600 美元,但在 2018 年已下降至每 KWh 250~300 美元,預計 2019 年將進一步跌破 200 美元大關。
(本文由 EnergyTrend 授權轉載)

評析
Wood Mackenzie 報告指出,到了 2025 年,歐洲電池製造業預估將成長 20 倍
 樓主| 發表於 2020-1-11 12:24:36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11月11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歐洲汽車業憂心被英國脫歐拖累 創新恐將落後美中

經濟日報 記者陳律安╱綜合外電

脫歐拖累了歐洲車廠,因為他們需要分神面對相關問題,無法專心應對汽車業面臨的重大科技挑戰。

CNN引述德國車廠高層主管報導,英國脫歐將導致區域落後給亞洲及美洲,因為這阻礙了營運、對合作形成威脅也消耗資源。

福斯資訊長霍夫曼在葡萄牙里斯本的網路高峰會向CNN Business表示:「脫歐的辯論攫取了整個歐洲,這無法加速科技成長,對我們形成干擾。」

歐洲汽車製造商協會指出,歐洲汽車產業每年在創新上投入540億歐元(613億美元)。這讓它成為歐洲在研發領域上的領頭羊。

如今這樣的研發開支蒙塵。英國汽車生產商與經銷商協會指出,英國上半年在新車種及廠房的投資重摔了47%。

整個汽車產業都在加緊研發電動車及自駕車。霍夫曼說:「從科技的角度來看,中國及美國將寫下未來。」

由於英國與歐盟仍未談妥脫歐及未來貿易關係,市場開始擔憂硬脫歐的發生。英國工業集團預期,新的英國及歐盟間的關稅,將耗費歐洲汽車業至少50億歐元。硬脫歐會讓汽車業頭痛,因為海關檢查會拖慢交貨,讓時間抓得剛好的供應鏈出現問題。

另外一個風險就是支持創新的學術研究計畫,也將受到英國脫歐的打擊。歐盟在區域內支持了幾個由產學合作的運輸及汽車研究計畫。

英國商業、能源及產業策略部數據顯示,從2016年英國脫歐公投後,部分歐盟至英國大學的研究資金滑落。

一些汽車業更說,如果脫歐後的條件會抹去獲利,將撤離英國。

評析
脫歐拖累了歐洲車廠,因為他們需要分神面對相關問題,無法專心應對汽車業面臨的重大科技挑戰。
 樓主| 發表於 2020-1-11 12:24:48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11月11日自由時報,供同學參考

如同巴菲特獨一無二!特斯拉大股東:馬斯克不需受成人監管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

電動車廠特斯拉(Tesla)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日前因其言行風波挨告,且為與美國證管會(SEC)達成和解,被迫辭去董座並罰款4000萬美元(約新台幣12億3088萬)。外界認為,馬斯克的失控舉措並不是專業執行長應有的行為,因此呼籲特斯拉應對馬斯克實施「成人監督」;對此,億萬富翁、特斯拉大股東拜倫(Ron Baron)認為,馬斯克不需要「成人監督」。

根據《CNBC》報導,馬斯克日前辭去特斯拉董事長職位,改由前澳洲電信公司(Telstra)財務長丹候姆(Robyn Denholm)接任。有外媒給予丹候姆領導特斯拉的建議,其中一項建議是,丹候姆需要求特斯拉及馬斯克「實施強制性控制措施,監督馬斯克與公司相關、以任何格式製作的所有訊息」等成人監督的做法,以確保馬斯克在某種程度上謹慎行事。

對於馬斯克是否需要受到「成人監督」? 拜倫認為,馬斯克不需要「成人監督」,並認為馬斯克是一名成功人士,就如同巴菲特(Warren Buffett)、貝索斯(Jeff Bezos)等成功人士一樣,獨一無二。

特斯拉股價9日收在350.51美元,跌幅0.25%。

評析
拜倫認為馬斯克是一名成功人士,就如同巴菲特、貝索斯等成功人士一樣,獨一無二。
 樓主| 發表於 2020-1-11 12:25:50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11月12日中央社,供同學參考

蘋果傳提升電池防護 未來iPhone或電動車可應用

中央社記者鍾榮峰台北12日電

蘋果在電池技術傳新進展。外媒報導,蘋果提升電池防護,可保護電池在碰撞、磨損、掉落時繼續使用,有機會應用於下世代iPhone,或是未來的電動車領域。

國外科技網站Patently Apple報導,一項歐洲專利顯示,蘋果深耕電池技術,可提升電池在碰撞、磨損、掉落時的防護,也可因應極端氣候的環境。

報導指出,消費者使用行動裝置越來越頻繁,電池設計需要兼顧輕薄短小、容量和續航力增加,以及耐撞防摔等功能,蘋果在相關電池設計可兼顧這些要求。

報導指出,蘋果相關電池技術可應用在下一世代的iPhone、iPad、MacBook和Apple Watch產品,未來也不排除進一步應用在電動車領域。

蘋果積極深耕電池新技術。外媒先前報導,蘋果布局互動型電池顯示器,在電池內裝環境溫度感測元件,使用者可透過相關設計,掌握電池在各種環境下的溫度變化。

蘋果也持續開發燃料電池系統,不僅可提供電能,透過特殊型介面,更可應用在可攜式運算裝置。蘋果也開發燃料電池狀態系統的電源供應、以及可反覆充電的設計內容。

蘋果也在層狀電池系統技術(laminar battery system)上獲得專利,可提供更多的能源容量,電池容積比可更高,電池續航力可更長,充電速度可更快。

外媒先前報導,蘋果曾與採礦廠商洽談,可能首次直接從礦商採購長期的鈷金屬,以確保電池關鍵原料供應。

評析
蘋果深耕電池技術,可提升電池在碰撞、磨損、掉落時的防護,也可因應極端氣候的環境。
 樓主| 發表於 2020-1-11 12:26:08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11月13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Panasonic聚焦低速自駕電動車
搶進將高速起飛的市場

經濟日報 記者黃淑玲╱綜合外電

下個世代新型態的運輸大趨勢是:移動是為一種運輸「服務」(MaaS),消費者使用車輛提供的運輸服務,而不擁有車輛本身。

日經新聞報導,日本電子大廠Panasonic為參與這個新型運輸大勢,目標在2030年進軍低速、電動自動車輛領域,例如,在人口較少的鄉鎮地區推出運送年長者的電動自動車,在都會區開發自駕低速運輸科技等等。

Panasonic根據為美國電動車大廠特斯拉(Tesla)生產電池的經驗,現在要獨立發展一個平台,做為可載運旅客或貨品車輛的基礎,再結合電動車新創公司,成立團隊來研發製造車體零組件。

日經指出,車輛所有權的觀念改變後,銜接各種不同類型運輸的「無縫出行服務」,預期將快速增長。在Panasonic之前,豐田(Toyota)和軟銀十月初宣布聯手瞄準自駕車運輸服務市場。本田(Honda)和通用汽車(General Motors)也聯手開發自駕科技。

Panasonic著眼的「低速」運輸這個領域,預測會在2030年左右得到「快速」成長。

除運送人員之外,Panasonic認為相關科技也能運用於物流,將貨品由各鄰近的發貨中心送到客戶家中。物流服務已因而被列為Panasonic自動車輛事業發展中程計畫的重要一環,與電池研發並駕齊驅。

去年10月,Panasonic已經開始在福井縣測試小型電動自駕車。今年3月,在京都與京阪巴士合作,測試自動駕駛的高爾夫球車。

顧問公司PwC估計,到2030年之前,在美國、歐盟和中國的MaaS市場可達1.4兆美元。

評析
日本電子大廠Panasonic為參與新型運輸大勢,目標在2030年進軍低速、電動自動車輛領域
 樓主| 發表於 2020-1-11 12:26:22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11月13日自由時報,供同學參考

向特斯拉宣戰! 福斯將生產5000萬輛低價電動車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

福斯汽車(Volkswagen)執行長Herbert Diess向外媒表示,福斯汽車打算大舉進軍電動車市場,將生產5000萬輛電動車,且價格便宜,此番宣告很明顯是劍指全球電動車龍頭特斯拉汽車(Tesla)。

《財星》(Fortune)報導,Diess向美國的汽車新聞週刊Automotive News表示,未來幾年電動車市場前景可期,將會大幅投資,建立專門生產電動車的工廠,並號稱已訂購了「5000萬輛份」的電動車電池。

這項野心勃勃的計畫,說明了福斯汽車已漸漸地從2015年排廢造假事件的陰霾中走出來,在此之前,福斯就已表示將在2022年前生產27款不同車型的電動車。

相較於動輒要價新台幣數百萬的特斯拉電動車,福斯聲稱其入門款的電動車售價將不會高於22700美元(約新台幣70萬元)。

福斯汽車在2017年時銷售了1070萬輛汽車,保持了世界最大車商的地位。除了福斯以外,高級車商奧迪(Audi)及賓士(Benz)也已進入了電動車的市場。

評析
福斯汽車打算大舉進軍電動車市場,將生產5000萬輛價格便宜的電動車
 樓主| 發表於 2020-1-11 12:26:38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11月13日中央社,供同學參考

IEA:新生產投資若不足 石油供應恐吃緊

中央社倫敦13日綜合外電報導

國際能源總署(IEA)今天表示,電動車和較節能技術在2040年前減少運輸對石油需求的程度超乎原先預期,但若對新生產投資不足,全球仍可能面臨供應吃緊的局面。

總部設在巴黎的國際能源總署在2018世界能源展望(World Energy Outlook)報告中說,在2040年前,全球對石油的需求估計不會攀抵顛峰。

國際能源總署的核心目標是在2025年前,將石油需求增長控制在年平均日增約100萬桶,接著在2040年前,以年平均日增25萬桶的較穩定速度成長,到了2040年,全球對石油的需求將達到每日1億630萬桶巔峰。

國際能源總署說:「相較於去年的展望報告,新政策方案已將2040年的石油需求上調超過每日100萬桶,很大程度是因為美國近期成長速度較快和節能政策的改變。」

國際能源總署認為,在2040年前,約有3億輛電動車將上路行駛,與一年前推估無異。不過,國際能源總署如今預測,這些車輛將使全球對石油的需求日減330萬桶,高於上一次在世界能源展望報告估計的250萬桶。

國際能源總署說:「節能措施對於約束石油需求增長更為重要,提高非電動車的節能效果可望使全球2040年的石油需求日減超過900萬桶。」

在2040年前,交通運輸對石油的需求料將從2017年的每日4120萬桶增至4490萬桶;工業和石化需求則將從每日1780萬桶增至2330萬桶。

國際能源總署說,全球石油需求增長將來自以中國和印度為首的開發中國家,至於發達經濟體對石油的需求則估計在2040年前,每年平均日減超過40多萬桶。

就供應端而言,已是全球最大產油國的美國將主導石油產量增長到2025年,每日增產520萬桶。美國目前產量為每日1160萬桶。

國際能源總署希望美國減產石油,讓石油輸出國家組織(OPEC)成員國市占率在2040年前從當前的30%增至45%。

國際能源總署說,無論需求是否攀抵巔峰,都有必要尋求新的供應來源。

評析
電動車和較節能技術在2040年前減少運輸對石油需求的程度超乎原先預期
 樓主| 發表於 2020-1-11 12:27:00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11月13日科技新報,供同學參考

特斯拉新董事長到任,登霍爾姆是何許人也?

作者 雷鋒網

美國時間 11 月 13 日,「鋼鐵人」馬斯克正式走下特斯拉董事長之位,繼任者是羅賓‧登霍爾姆(Robyn Denholm),她將成為特斯拉史上首位女性董事長。

馬斯克擔任特斯拉董事長 14 年的時間裡,雖然充滿爭議,但不得不承認他是特斯拉最重要的靈魂人物,可說沒有馬斯克,就沒有今天的特斯拉,馬斯克也已成為特斯拉的標誌之一。馬斯克任內,帶領特斯拉打造出受消費者歡迎的電動車型,引領電動車的發展潮流;帶領特斯拉市值成功超越美國傳統汽車巨頭福特、通用,最近又成功超越 BMW。

對特斯拉如此重要的靈魂人物,為何離開掌舵者之位?繼任者又是什麼來頭?特斯拉未來會怎麼樣?

馬斯克因何卸任董事長?
馬斯克喜歡發推,且什麼都敢發,外界認為是「口無遮攔」,馬斯克卸任也是禍起 Twitter。

時間回到今年 8 月,為了幫特斯拉創造出最佳的執行環境,馬斯克發推稱正考慮以每股 420 美元私有化特斯拉。

消息頓時炸開了鍋,特斯拉部分成員對此極為不滿,投資者也普遍質疑,吃瓜群眾圍觀看熱鬧,最嚴重的是,此舉招來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的調查。

9 月  27 日,SEC 稱起訴馬斯克,指控其涉嫌證券詐欺,因馬斯克在特斯拉私有化事宜有虛假和誤導性陳述,並選擇性捨棄關鍵的事實。特斯拉私有化消息引發市場混亂,傷害了特斯拉投資者的利益。

但僅兩天,9 月 29 日,SEC 和馬斯克便達成和解,馬斯克免於被起訴,但要 45 天內辭去董事長,3 年之內不得再擔任。此外,還需繳 2 千萬美元罰款。

如今 45 天期限已至,馬斯克正式卸任。

新董事長是何許人也?
相比馬斯克,登霍爾姆在汽車圈和科技圈顯得沒沒無聞,但是她的來頭著實也不小。

擔任特斯拉董事長之前,登霍爾姆的最新經歷是澳洲最大電信公司 Telstra 的首席財務長和戰略部門負責人。

她也曾在豐田汽車工作過 7 年,擔任財務主管。隨後她跳槽到 Sun Microsystems 任職近 10 年,可說在汽車業和科技業累積了豐富的經驗,雖然她並不是直接跟技術打交道。

早在 2014 年,登霍爾姆就進入特斯拉董事會,成為獨立董事。此次當選特斯拉新任董事長,「前任」馬斯克也表達了期待:

登霍爾姆擁有科技業和汽車業的廣泛經驗。過去 4 年,她一直擔任特斯拉董事,在幫助我們變成獲利公司的過程有重要貢獻。在繼續加速發展可持續能源的過程中,我期待與登霍爾姆更緊密合作。

此外,業界人士也評價:「十多年職業生涯,不管在哪家公司,登霍爾姆幾乎都在和財務打交道。怎麼賺錢、怎麼花錢、怎麼保證和提高股東價值,登霍爾姆是老手。」

登霍爾姆的上任,能否為特斯拉帶來獲利,是外界最關心的話題。

馬斯克卸任,會對特斯拉產生影響嗎?
有人認為馬斯克卸任董事長,可能代表特斯拉「馬斯克時代」的終結,但事實並非如此。

馬斯克雖然卸任董事長,但他還繼續擔任特斯拉董事和 CEO,在董事會依舊占據中心地位,擁有很大話語權。

德國 NordLB 銀行分析師法蘭克‧施沃普(Frank Schwope)認為新董事長不可能影響馬斯克的行為,因為登霍爾姆屬於馬斯克核心圈,不可能阻撓他的決策。

外媒認為,基於保護特斯拉的「馬斯克基因」和保證中小投資者的利益,登霍爾姆是兼顧這兩方面的最佳董事長人選,而馬斯克依舊是特斯拉的靈魂人物。

(本文由 雷鋒網 授權轉載)

評析
馬斯克還繼續擔任特斯拉董事和 CEO,在董事會依舊占據中心地位,擁有很大話語權。
 樓主| 發表於 2020-1-11 12:27:32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11月13日MoneyDJ新聞,供同學參考

IEA:車子越來越省油  汽車用油需求2025年觸頂

記者 陳苓 報導

電動車日益普及和汽車油耗減少,將打壓原油需求。國際能源署(IEA)估計,儘管未來汽車總數將增,但是汽車用油需求將在2025年觸頂,之後逐漸下滑。

金融時報、路透社報導,IEA的核心情境(central scenario)預測,2025年為止,日均原油需求平均每年增加100萬桶。2025年後原油需求增速放緩,2040年全球日均原油需求只會增加25萬桶、至1.06億桶。

汽車數量和原油需求向來攜手成長,不過這種情況可能即將改變。IEA預測,2040年全球汽車總數將增加80%至20億輛,但是汽車用油需求將在2025年觸頂。目前全球每日消費將近1億桶原油,其中2,140萬桶用於汽車,2020年代後半,汽車用油需求將微增至2,300萬桶,之後汽車用油需求將減,2040年降至2,140萬桶左右。

汽車用油需求減少,最主要原因是傳統汽車的能源效益提高、更為省油。IEA估計,非電動車的能源效益增加,促使2040年原油需求日減900萬桶。另外,電動車也是原因之一,IEA估計,2040年全球將有3億輛電動車上路,原油需求將日減300萬桶。

評析
電動車日益普及和汽車油耗減少,將打壓原油需求,IEA估計汽車用油需求將在2025年觸頂,之後逐漸下滑。
 樓主| 發表於 2020-1-11 12:28:04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11月14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全球原油需求 估2040年見頂

經濟日報 編譯葉亭均/綜合外電

國際能源總署(IEA)13日發布「2018年世界能源展望」,預測全球原油需求將在2040年見頂,原因是電動車與更多省油技術將大幅減少運輸相關的石油需求。但IEA也警告,若新的產油投資不足,全球仍將面臨原油供應短缺。

IEA預期,全球油市需求要到2040年才會見頂,預估直到2025年,平均每年原油需求成長量約為每日100萬桶,接著在2040年之前,以每日25萬桶的年增幅穩定成長,屆時需求將攀抵每日1,063萬桶的高峰。

報告指出,車用石油量將在七年內見頂,「2025年後,燃油效能措施與替代性燃料會持續抑制需求」。IEA認為,2040年將有約3億輛電動車上路,導致石油需求減少每日330萬桶。

IEA表示:「燃油效能措施對於抑制原油需求成長更為重要,在2040年,非電動車的燃油效能改善可免除每日逾900萬桶的石油需求。」

IEA指出,中國與印度等開發中國家是帶動全球原油需求成長的因素,不過直到2040年,已開發經濟體的原油需求預期平均每年減幅為每日逾40萬桶。

關於供應面,報告顯示美國已是全球最大石油出口國,2025年的產量將比目前的每日1,160萬桶增加520萬桶,屆時美國生產的石油與天然氣將約占全球石油與天然氣產量成長的一半。但IEA也警告,世界正遭遇太過仰賴美國頁岩油迅速成長的風險,無論石油需求是否見頂,都有必要增加原油供應的新來源。

IEA說,分析顯示,未來幾十年的石油消費量將持續增加,主因是石化產品、卡車及航空的需求成長,但近期要滿足這些需求,意味著傳統石油計畫的批准數量須比當前的低水準倍增。

IEA也指出,到2030年時,天然氣將取代煤炭,成為全球第二大的能源來源。IEA在考慮到立法減少排碳並對抗氣候變遷的「新政策情境」下,全球天然氣需求到2040年時將每年成長1.6%,屆時的天然氣需求將比現在多45%。

IEA另估計,中國2040年可望挑戰歐盟的全球最大天然氣進口地地位,屆時將買進3,690億立方公尺的天然氣,較歐盟略少40億立方公尺,可望嘉惠俄羅斯管道天然氣供應商Gazprom等出口業者。

評析
IEA認為2040年將有約3億輛電動車上路,導致石油需求減少每日330萬桶。
 樓主| 發表於 2020-1-11 12:28:21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11月14日中央社,供同學參考

擺脫對亞洲依賴 德國力推電池芯國產化

中央社記者林育立柏林13日專電

電池芯是電動車的關鍵零組件,歐洲車廠目前仍仰賴韓國和中國廠商供應,無能力自製。德國政府宣布,未來3年將撥10億歐元(約新台幣350億元),挺歐洲廠商在地生產電池芯。

德國經濟部長阿特麥爾(Peter Altmaier)今天在柏林舉行的電動車會議表示,隨著汽車工業邁向電動化,目前電池芯的產量已無法滿足急遽增加的需求。

他說,到了2030年,全球對電池芯的需求將超過現在的10倍,歐洲有必要擺脫對亞洲供應商的依賴,「我們的目標是在2030年前,全球的電池芯有3成都來自歐盟」。

德國政府推動電池芯國產化已經有一段時間,阿特麥爾不願透露參與的廠商名稱,僅表示將有兩家跨國和一家本國的電池芯廠,未來可能仿效空中巴士(Airbus)的跨國生產模式,法國、波蘭、奧地利都有興趣,具體的投資計畫預計今年年底或明年第一季就會公布。

德國媒體盛傳,德國電池廠Varta、汽車製造商BMW、化工業龍頭巴斯夫(BASF)、美國車廠福特(Ford)、法國電池大廠Saft、比利時貴金屬生產與回收大廠Umicore都將參與投資。

電池是電動車的心臟,一輛電動車的成本有高達4成來自電池,但目前技術主要由韓國、日本和中國的廠商掌握。阿特麥爾一再強調,將核心的研發和製造能力留在歐洲,對歐洲汽車工業的重要性。

他說,歐洲生產的電池芯不一定最便宜,但規格一定要做到世界上最好。

根據德國經濟部的說帖,在德國和歐洲製造的電池芯,要達到能量密集度高、價格有競爭力、使用壽命長等國際水準,而且要符合生產低碳排和高回收率的環保標準。

為因應汽車工業的轉型,歐洲聯盟去年才成立綠色電池聯盟(Green Battery Alliance),已有260家企業加入,目標是打造歐洲的電池工業。

評析
德國政府宣布,未來3年將撥10億歐元(約新台幣350億元),挺歐洲廠商在地生產電池芯。
 樓主| 發表於 2020-1-11 12:28:56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11月14日中央社,供同學參考

西班牙擬跟進英法 2040年前禁售汽柴油車

中央社馬德里13日綜合外電報導

繼英國和法國之後,西班牙政府今天表示,希望從2040年起,禁售柴油和汽油新車。

社會勞工黨籍的西班牙總理桑傑士(Pedro Sanchez)政府,在能源轉型法草案中納入這項提案。此法要求,在2050年前,西班牙經濟達到完全「去碳化」(decarbonise)。

一年前,英國和法國雙雙承諾會在2040年前禁售汽柴油車,挪威則目標在2025年前,全面停用化石燃料車輛。

桑傑士政府並未擁有國會多數,要通過能源轉型法,勢必要取得他黨支持。

此法要求,2021年前需設置電動車充電站,居民超過5萬人的城市則需劃設「低排放量特區」。目前馬德里與巴塞隆納市中心的交通管制區已有類似區塊。

文件還指出:「2050年前,電動車系統只能完全仰賴再生能源。」

根據文件草擬的計畫,往後將禁發油氣田探勘和水力壓裂法採油的新執照,「贊助使用化石燃料」的補助也會停止。

桑傑士11日警告,氣候變遷是「全球最大挑戰」,必須「堅定且積極地行動」。

評析
繼英國和法國之後,西班牙政府表示,希望從2040年起,禁售柴油和汽油新車。
 樓主| 發表於 2020-1-11 12:29:22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11月14日自由時報,供同學參考

槓上墨西哥龍舌蘭產業 馬斯克擬出「特斯拉奎拉」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

電動車廠特斯拉(Tesla)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可能又惹禍上身,特斯拉在10月向美國專利及商標局(USPTO)提交了以墨西哥龍舌蘭酒(tequila)為發想的「特斯拉奎拉」(Teslaquila)商標申請,但遭到墨西哥龍舌蘭規範委員會(Consejo Regulador del Tequila,CRT)抗議,該委員會表示該商標「未經授權使用龍舌蘭酒的原產地名稱」。

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在今年4月於其IG帳號(現已關閉)上貼出有「特斯拉奎拉」標籤的龍舌蘭酒瓶,而特斯拉公司在10月向美國專利及商標局(USPTO)提交了「意圖使用『特斯拉奎拉』商標」的申請,顯示將來可能將該商標用於龍舌蘭酒產品,且也已在墨西哥、歐盟和牙買加提交類似申請。

《路透》今(14)報導,墨西哥龍舌蘭規範委員會聲明抗議「特斯拉奎拉」的商標,並稱「如果『特斯拉奎拉』是龍舌蘭酒,該酒必須與授權的龍舌蘭酒生產商聯繫、產品必須遵守某些標準,以及要求墨西哥的工業產權局授權...否則『特斯拉奎拉』便是未經授權,使用龍舌蘭酒的原產地名稱」。

該委員會也認為,消費者可能會因為「特斯拉奎拉」的商標,將龍舌蘭酒和其他的飲料相混淆。

特斯拉對此報導未發表回應。

《路透》指出,龍舌蘭酒屬頂級酒類行列,其產業價值數10億美元,而美國演員喬治‧克隆尼的高級龍舌蘭品牌Casamigos,在去年被世界最大蒸餾酒出產商、英國帝亞吉歐(Diageo)公司以高達10億美元的價格收購。

評析
特斯拉向美國專利及商標局提交了以墨西哥龍舌蘭酒(tequila)為發想的「特斯拉奎拉」(Teslaquila)商標申請
 樓主| 發表於 2020-1-11 12:29:40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11月14日科技新報,供同學參考

Autopilot 到底特別在哪  讓馬斯克甘願拿自己的車測試?

作者 雷鋒網

雖然特斯拉 CEO 伊隆•馬斯克(Elon Musk)經常立下一些看似不可能實現的承諾,但經歷幾次跳票後,他往往能神奇的實現目標,比如讓萬年賠錢的特斯拉盈利。

最近,他第 N 次提及特斯拉的全自動駕駛時間表,依然是那麼自信。這讓我們不得不重新審視,一直對光學雷達視而不見的特斯拉到底特別在哪,能走出一條與眾不同的自動駕駛之路嗎?

與其他廠商相比,特斯拉有一大隱藏優勢,就是販售的車型都是不折不扣的聯網車型,因此特斯拉能用這幾十萬台車採集的數據來訓練 Autopilot 系統,並找出自動駕駛的「門道」,隨後再透過推送提升龐大車隊的自動駕駛能力。

從核心來看,Autopilot 的工作原理與其他自動與半自動駕駛系統類似,即系統應用之前,特斯拉會從車輛感測器(比如前置鏡頭)採集數據。

隨後,Musk 會花錢找專業公司為圖像資料數位標記車輛和其他物體。接著,特斯拉會將一些圖像數據反饋給神經網路,讓它辨識各種形式(主要是其他車輛和行駛方式)。透過不斷訓練,神經網路的學習能力會越來越強。

這個過程就是自動駕駛行業普遍應用的「神經網路訓練」。消息人士表示,為了加快速度,特斯拉準備了成千上萬塊微型晶片(即 GPU)來同時訓練神經網路。

除了用鏡頭和雷達採集常規數據,Autopilot 團隊還能要求車輛採集特定數據,比如車輛相遇或從自行車、卡車旁經過時的數據,這樣一來,他們就能訓練神經網路自動辨識這些擦肩而過的物體。

Autopilot 模式打開時,軟體會將鏡頭、雷達和超音波感測器採集到的即時數據整合,而「訓練」許久的神經網路會試圖預測物體短期內的運動方向。基於神經網路的指導,軟體最終會決定車輛行駛路線。

不過軟體工作方式的細節,特斯拉和其他廠商卻有較大差別,且 Musk 還始終咬定光學雷達沒有必要,現有的鏡頭、雷達和超音波感測器就能提供充足的路面數據了。

行為複製
知情人士表示,即使 Autopilot 模式處在關閉狀態,鏡頭和其他感測器也能採集大量數據,供 Autopilot 團隊分析人類駕駛在各種情況下的駕駛方式並模仿。之後 Autopilot 就會利用這個附加因素規劃車輛在特殊情況下的駕駛方式,比如如何走曲線或躲避障礙,業界叫這種方法為「行為複製」。

不過,這種方式當然也有局限,教不會自動駕駛系統如何處理那些不易預測的危險情況,這也是許多公司依賴這項技術時小心翼翼的原因。

當然,特斯拉的工程師相信,只要能從規規矩矩的人類駕駛那裡拿到足夠的數據,神經網路就能學會如何直接預測最佳轉彎、煞車和加速時機(大部分情況下)。

一位參與 Autopilot 開發的技術人員表示,「你完全不需要其他東西來教導系統如何自動駕駛。特斯拉甚至認為未來的程式設計師連代碼都不用寫,在遇到特殊情況時,Autopilot 自己知道該怎麼做。」

事實上,「行為複製」這種方法已經被許多自動駕駛開發者放棄。他們擔心以這樣的方式依賴神經網路,一旦發生事故就很難推算出真正的原因,畢竟神經網路如何決定還是未解之謎。

人工智慧能完全接管車輛之前,特斯拉必須慢慢來。這就意味著會讓神經網路接手一部分代碼編制工作,特斯拉 Autopilot 願景團隊主管 Andrej Karpathy 稱為「軟體 2.0」。

知情人士表示,特斯拉的開發版 Autopilot 系統就依賴於這樣的神經網路,它能找出哪些感測器的讀數是一致的,這也是感測器融合的一部分(有些廠商也在利用這種方法,但與特斯拉有所不同)。據悉,在告訴 Autopilot 如何找到一致讀數的問題上,特斯拉神經網路的代碼創作能力已經比程式設計師強了。

「影子模式」
關於特斯拉「影子模式」的價值,業內也眾說紛紜。

說實話,這也是特斯拉的一大法寶,「影子模式」能在不影響車輛正常行駛的情況下執行實驗軟體。隨後,工程師就能以獲取的數據為基礎,比對實驗軟體和人類駕駛選擇的差異。同時,Autopilot 團隊還能在「影子模式」下比對軟體和人類在相同情況下所做反應的差異。

不過,在「影子模式」下,工程師就看不到路上其他車輛如何做出反應,因此外界批評該模式價值有限。此外,還有專家指出,特斯拉根本不知道人類駕駛的眼睛看到了什麼,也許人眼獲取的訊息比 Autopilot 要豐富得多,畢竟在目標辨識能力上,有時候感測器還是稍遜一籌。

最為關鍵的是,在現實中 Autopilot 可沒少犯錯,一旦駕駛分心,就有可能發生車毀人亡的悲劇。今年 3 月,就有一位蘋果工程師在 Autopilot 開啟的情況下丟了性命。痛定思痛,Autopilot 團隊也一直在努力,他們想阻止車輛撞上護欄,或者要給駕駛足夠的煞車時間。

在隨後的更新中,Autopilot 也進步巨大。內部數據顯示,面對路中間的靜止車輛時,它及時召喚出了自動煞車功能,而之前這一直是特斯拉最為頭疼的問題。

雖然特斯拉並未公布具體數據以支持自己的論據,但在 Musk 看來,當下 Autopilot 的自動轉向功能已經比人類駕駛更強大了。

CEO 玩命當白老鼠
當然,還有一點不同不能忽略,那就是 Musk 甘願為 Autopilot 當白老鼠。

每週他都會與 Autopilot 計畫的主管和工程師們開會,不過會場並非弗雷蒙特的辦公室,而是Musk 自己的 Model S 裡。

Musk 會在 Autopilot 模式下與員工通話,這樣做不但能節省時間,還能順道測試最新的開發版 Autopilot,有時他在路上遇到了問題,就會即時反饋給工程師們(Autopilot 躲避瘋狂大卡車的技能就是 Musk 親自主導的)。

事實上,Musk 比上面一段描述的還要激進,他的 Model S 簡直就是一台「測試機」,Musk 甚至能自行調整一些 Autopilot 的參數配置。消息人士稱,Musk 有時候會把車調得比公司的測試車還瘋狂,他會將 Model S 推向極限,車輛的自動跟車距離、變道果斷性都會讓人嚇出一身冷汗。

Musk 甘願這樣「奉獻」自己,也彰顯了 Autopilot 對特斯拉的重要性,畢竟這項功能對支持特斯拉股價意義重大。他還曾暗示,未來特斯拉可能會利用 Autopilot 開通自動駕駛叫車服務。

Autopilot 正式上線還不到一年時,一場致命交通事故曾給特斯拉潑了一盆冷水。當時,每週都會爆出與 Autopilot 有關的事故,而這些事故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駕駛過度依賴技術。

不過,Musk 可不在乎這些外部噪音。

他在內部大會上甚至慷慨激昂地表示,與其花十年時間打磨好了 Autopilot 再發表,還不如現在就去阻止事故並拯救生命,如果為了逃避法律責任就不去為這個世界做貢獻,完全是懦夫的行為。

「我們做的不是讓人舒服的事,而是真正正確的事。」Musk 說。

(本文由 雷鋒網 授權轉載)

評析
Musk表示與其花十年時間打磨好了 Autopilot 再發表,還不如現在就去阻止事故並拯救生命
 樓主| 發表於 2020-1-11 12:29:59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11月14日科技新報,供同學參考

特斯拉車輛的「生化武器防禦模式」不實際?
加州野火證明確實有用

作者 Nana Ho

許多人可能不知道,特斯拉 Model X 車款其實有「生化武器防禦模式」(Bioweapon Defense Mode),過去許多人都懷疑這只是馬斯克想出的另一個噱頭,但從最近的加州野火來看,這項功能或許有意外的妙用。

最近幾天,加州正面臨當地有史以來最具破壞性的野火,光是北部的坎普野火(Camp Fire)便有超過 6,700 座建築物被燒毀,接近 25 萬人被迫離開家園。儘管加州當局盡了最大努力,火勢目前仍然無法控制。

這樣野火肆虐的情況下,加州地區的空氣品質自然也受影響,但特斯拉車主在過程中發現駕駛特斯拉帶來的意外好處。

許多受野火影響地區的特斯拉車主指出,由於車輛的生物武器防禦模式,車內空氣質量有效獲得維持,儘管空氣品質因野火惡化,但坐在特斯拉車內的駕駛和乘客還是可以呼吸到清新空氣。

其中一位 Model X 車主 @Andrei Bulu 甚至在推特貼出幾張照片,顯示經過灣區時空氣品質如何受野火影響,啟動生物武器防禦模式後,車內空氣品質數字又如何顯著改善。

Model X 初登場時,馬斯克談及生物武器防禦模式功能,曾讓台下觀眾發出歡快的笑聲。當時馬斯克解釋,由於 Model X 有大型過濾器(HEPA),空氣過濾功能約是普通燃油汽車的 10 倍。

而後來推出的 Model S 車款,生物武器防禦模式又比一般高級汽車過濾器的效果提升 100 倍,特斯拉強調,這項功能能「去除至少 99.97% 懸浮微粒和氣態污染物,包含細菌、病毒、花粉及黴菌孢子。」

儘管特斯拉後來針對 Model X 的受控測試證實這項說法──受極端汙染(PM 2.5)的泡沫內,HEPA 過濾器只花了 2 分鐘便清潔乾淨車內空氣,並在接下來幾分鐘也清乾淨車輛周圍的空氣;不過許多懷疑者仍對這項功能的實用性有質問,認為所謂的「生物武器防禦模式」只是特斯拉的另一個行銷噱頭。

但如今看來,特斯拉車輛這項功能確實幫助車主在野火肆虐下仍可呼吸到乾淨空氣,而馬斯克也希望利用這項功能,協助載送災民從野火肆虐的地區逃離。

據了解,近日發給員工的電子郵件,馬斯克鼓勵特斯拉工作人員盡可能為正在進行的救援工作提供幫助,不需要擔心賠償問題。

不論瑪麗亞颶風肆虐波多黎各後提供 Powerwall 電池組協助當地重建、鉛水危機時為美國弗林特市學校出資購買水過濾系統,還是泰國面臨洞穴救援困境時趕工打造小型潛艇送往當地,多年以來,社會需要幫助的時候,馬斯克一直都願意透過旗下公司的力量伸出援手。

儘管有些協助被部分外界人士形容為公關手段,甚至批評為不切實際引來罵名,無論對馬斯克或旗下公司觀感為何,願意付出時間和金錢的努力仍是值得讚賞。畢竟這種吃力不討好的「作秀」,很多公司恐怕不見得願意去做。

評析
特斯拉車輛「生化武器防禦模式」功能,確實幫助車主在野火肆虐下仍可呼吸到乾淨空氣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申請入學

本版積分規則

手機版|正通股民學校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Template by Comsenz Inc.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X3.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