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主: p470121

[轉貼] 電動車 – Volvo進化 2019年邁向電動車廠

  [複製鏈接]
 樓主| 發表於 2019-9-26 17:03:48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10月2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更嚴苛的碳排放標準 將影響汽車業和就業

經濟日報 記者陳律安╱綜合外電

歐洲汽車製造商協會(ACEA)周一(1日)提醒,若排放標準變嚴格,會影響汽車產業,並降低就業。

周三歐洲議會將對提案投票,看是否要在2030年前,將新車碳排放降低45%,較先前歐盟提案的降低30%更嚴苛。

ACEA指出,它們認同應該要讓技術升級,生產零排放車種,但轉變應該要慢慢來,而不是新法規突然上路,要求一步到位。

ACEA秘書長喬納特表示:「碳排放標準愈嚴格,對社會經濟層面的影響愈大。」

喬納特指出,降低碳排放必須透過提振電動車銷售達成,但目前需求依舊疲弱,電動車銷售僅占去年歐盟汽車銷售約1.5%。

他認為,歐盟要整個動起來,鋪設充電的基礎建設,並提供消費者換替代車種的誘因。

評析
ACEA認同應該要讓技術升級,生產零排放車種,但轉變應該要慢慢來,而不是新法規突然上路,要求一步到位。
 樓主| 發表於 2019-9-26 17:04:01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10月2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德電動車充電業者Hubject與中國星星充電簽署合作協議

經濟日報 記者杜宗熹╱綜合報導

德國電動汽車充電服務公司Hubject表示,該公司已經與中國星星充電簽署合作協議。Hubject正在開發充電點地圖和支付技術。根據協議,星星充電在中國的2萬個充電點將加入Hubject的網絡,Hubject則將為星星充電進入競爭激烈的電動車充電市場提供支持。

路透報導,這項協議幫助將Hubject的充電點網絡擴大到10萬個以上。該公司去年獲得融資,並在大陸和美國進行擴張。

Hubject的七家股東包括福斯汽車、賓士汽車母公司戴姆勒、寶馬汽車(BMW)、西門子、博世公司、Innogy和EnBW。這些公司寄望電池驅動汽車將逐步取代以汽油為燃料的汽車。

Hubject的執行長Christian Hahn在聲明中說,星星充電是該公司在大陸找到的完美合作夥伴,星星充電將幫助Hubject在大陸這個重要市場,推行Hubject以客戶為導向的願景。

評析
Hubject為星星充電進入競爭激烈的電動車充電市場提供支持,星星充電幫助Hubject推行以客戶為導向的願景。
 樓主| 發表於 2019-9-26 17:04:16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10月2日自由時報,供同學參考

馬斯克和SEC和解 特斯拉股價反彈逾17%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

上星期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控告電動車廠特斯拉(Tesla)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詐欺,最終雙方達成和解,事件圓滿落幕帶動特斯拉股價反彈,大漲超過17%。

今日(台北時間10月2日)美股收盤,特斯拉股價大漲17.35%,漲45.93美元,報310.70美元。美國時間上星期5(9月28日)馬斯克陷入詐欺案風波,使特斯拉股價跌幅接近14%,股價也跟著跌破300美元,今日反彈一舉收復所有失土,而單日漲幅17.35%也是2013年5月份以來的最佳單日表現。

而在SEC事件結束後,特斯拉也將於本星期公開產量報告,其中Model 3的產量至關重要,是車廠能否開始獲利的關鍵指標。根據《Electrek》透露,第3季特斯拉Model 3產量預計約落在53000輛,和上一季相比有187%的成長,而總計下來特斯拉第3季共生產了約8萬輛電動車。

此外,馬斯克也於近日向員工發送電子郵件,信心喊話表示特斯拉即將開始獲利,暗示Model 3產量已經達標。

評析
SEC與特斯拉,最終雙方達成和解,事件圓滿落幕帶動特斯拉股價反彈,大漲超過17%。
 樓主| 發表於 2019-9-26 17:04:31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10月2日自由時報,供同學參考

單日暴漲17% 知名賣空者:特斯拉仍是最大單1股票泡沫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

隨著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29日宣布與SEC和解,該公司週一股價反彈逾17%,可說是回補上週五的14%跌幅。不過,知名空頭機構Stanphyl Capital創辦人Mark Spiegel仍認為,特斯拉充滿地雷,依舊是市場最大的單1股票泡沫。

據《Market Watch》報導,儘管特斯拉股價在重挫後隨即反彈,但Mark Spiegel近期卻仍在發給投資者的公開信中表示,特斯拉充滿許多地雷,而基於3大原因,該公司仍是最大的單一股票泡沫。首先,特斯拉沒有任何「護城河」,也就是沒有任何有意義或可持續的專有權;再者,特斯拉不斷損失大量資金,在面對各種大規模競爭湧現的同時,情況只會變得更糟;最後,就是該公司執行長馬斯克非常不值得信任。

而根據《Institutional Investor》報導,Mark Spiegel指出,馬斯克是1位了不起的股價推動者,但卻是1名糟糕的企業主管,而此次與SEC和解,也被迫他只能作為特斯拉的1位高層,此外,他也表示,以特斯拉當前的經營方式,該公司的財富最終仍將消退。

據了解,馬斯克與SEC和解,需辭去特斯拉董事長職位至少3年,並支付4千萬美元罰金。

評析
知名空頭機構Stanphyl Capital創辦人Mark Spiegel認為,特斯拉充滿地雷,依舊是最大的單1股票泡沫。
 樓主| 發表於 2019-9-26 17:04:53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10月2日自由時報,供同學參考

大股東看好特斯拉營收破兆 建議馬斯克「少發推特」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

美國電動車廠特斯拉(Tesla)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因其8月發出稱將「讓特斯拉私有化」的推特,遭美國證券管理委員會(SEC)提告詐欺,許多投資人也對馬斯克提起訴訟,馬斯克則在上月29日和SEC達成和解。特斯拉的主要股東對此表示,若馬斯克少發點推特,將有益於投資者。

《CNBC》報導,特斯拉大股東拜倫(Ron Baron)今(2)表示,特斯拉有8成機會,在3年內成為價值600億美元的公司,而其電動車加上電動車電池業務,到2030年的營收可能達1兆美元。

拜倫預測,特斯拉未來可能成為最大汽車公司,「每年將銷售1000萬到1500萬輛車」,且如果馬斯克少發點推文,會更有益於特斯拉的投資者,「少點溝通將使投資者受益」。

《CNBC》指出,拜倫是特斯拉堅定的支持者,從2014年起就是特斯拉的大股東,其每股平均成本為219.70美元,且拜倫曾在5月表示,特斯拉的股價將會大漲20倍,儘管實際上截至週一收盤時,特斯拉股價從今年5月14日至今僅上漲約3%。

特斯拉股價則在10月1日收盤上漲17.35%,至每股310.70美元。

評析
特斯拉大股東拜倫表示,如果馬斯克少發點推文,會更有益於特斯拉的投資者,少點溝通將使投資者受益。
 樓主| 發表於 2019-9-26 17:05:06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10月2日自由時報,供同學參考

未減稅、沒補貼 消費者恐買不起電動車

記者楊雅民/台北報導

攤開市售純電動車價格,高「貴」不親民,政府2040年擬推動車輛全面電動化,以目前全球純電動車的售價,沒補貼、沒減稅,普羅的消費者恐怕買不起。

以台灣目前市占率最高的特斯拉(Tesla)為例,入門的Model S電動車每輛售價高達359萬元,頂級的Model X每輛要價則高達約667萬元。

BMW i3純電動車每輛售價也要188萬元起,就連凱勝綠能代理、在台灣組裝的中國比亞迪e6H電動車,每輛建議售價也高達210萬元。

裕隆集團自主品牌納智捷LUXGEN純電動車,每輛售價至少也要百萬元起跳,業者直言,「平價純電動車不可能存在」。

至於目前市售油電混合車和汽油車價差大約落在10~20萬元間,Camry 2.0經典款每輛91.9萬元起,油電混合車2.5經典款每輛106.9萬元。

車商認為,電動化車輛並非一蹴可幾,短期之內應透過補貼或減稅等措施逐步改變國人購車習慣。可針對電動化車輛提高補助額度,亦可考慮透過汽燃費隨油徵收來改變民眾用車及購車習慣,提高民眾購買電動化車輛的意願。

同時加速導入電動車核心技術並將之國產化,否則難保台灣車輛電動化的結果,屆時台灣將充斥著中國來台組裝的電動車滿街跑,品質及安全性都令人擔憂。

評析
以目前全球純電動車的售價,沒補貼、沒減稅,普羅的消費者恐怕買不起。
 樓主| 發表於 2019-9-26 17:05:21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10月2日自由時報,供同學參考

2040年全面電動化? 國內車商剉咧等

記者楊雅民/台北報導

行政院「空氣污染防制行動方案」祭出2040年台灣新售汽車全面電動化,車商憂心,目前台灣大多數電動汽車皆是進口車,若欠缺配套,國產車廠恐被打死,消費者也買不下昂貴的進口電動車。

車商表示,目前國產車主要品牌仍以販賣汽油車為主,僅有裕隆(2201)集團旗下自主品牌納智捷LUXGEN生產少量純電動車和油電混合車型,大多數的電動化車輛皆是進口車。

受制國外母廠 難導入核心技術
而且,台灣大多數的車廠決策都必須受制於國外母廠,在考量市場規模及政策的補貼措施下,大多數母廠難以將電動車核心技術導入台灣,這也間接影響國產電動化車輛的普及。

車商說,行政院指的汽車全面「電動化」定義是什麼?歐洲環境署定義的電動化車輛涵蓋純電動車(BEV)、油電混合電動車(HEV)、插電式複合動力電動車(PHEV)、增程式電動車(REEV)、氫燃料電池電動車(FCEV)等5種類型。

台灣汽車全面電動化若侷限在純電動車(BEV)恐怕難以和國際接軌,且歐美研究資料顯示,特斯拉Tesla Model S P100D平均二氧化碳排放量比傳統燃油小車Mitsubishi Mirage來得多,HEV、PHEV、REEV等節能車輛約能減碳50%,可立即改善空氣污染問題。

台灣電力主要來自於火力發電,故政府在構思未來車輛電動化的策略上,應廣泛將各種形式的電動車全部納入,並同時考量未來能源政策的調整,才能真正產生降低空污的成效。

其次是充電基礎設施的建置,目前台灣公有充電站覆蓋率不足,除了公有充電站不好找,私人充電柱的安裝也是充滿挑戰,社區大樓常常遇到電動車影響公電契約容量之問題而被拒絕安裝,若不適時修法(如公寓大廈管理條例),多方面的條件都不利於電動化車輛的普及。

評析
台灣車廠都受制於國外母廠,大多數母廠難以將電動車核心技術導入台灣,這影響國產電動化車輛的普及。
 樓主| 發表於 2019-9-26 17:05:37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10月3日工商時報,供同學參考

特斯拉產量衝高 獲利在望

工商時報 陳穎芃/綜合外電報導

美國電動車大廠特斯拉(Tesla)公布上季(9月底止)電動車產量衝破8萬台創新高,其中最受矚目的Model 3產量也達5.3萬台,合乎特斯拉先前設定產能進度,也代表實現獲利的營運目標在望。

受到產量與銷量均創歷史新高的激勵,特斯拉繼周一暴漲17%後,周二跳空開高報315.87美元,大漲1.7%。

特斯拉執行長穆斯克(Elon Musk)上周六發布內部信件表示:「特斯拉非常接近獲利。為了確保一切順利,大家明天一定要完美執行生產計畫。」由於周日正好是上季結算日,因此穆斯克這番話已暗示上季產量傑出。

特斯拉表示,上季電動車產量共80,142台,超越前兩季總和,創歷史新高。其中上季Model 3產量達53,239台,剛好落在特斯拉設定的5萬至5.5萬台目標範圍內,且高於前一季的約29,000台。

特斯拉上季電動車總出貨量達83,500台,較去年同期的26,150台暴增逾2倍,其中Model 3出貨55,849台,Model S交車14,470台,Model X也賣出13,190台。

Model 3去年推出就被外界視為特斯拉打入主流市場成敗關鍵,無奈生產線持續面臨技術瓶頸,導致產量難以提升。這段期間穆斯克多次發言失當,導致特斯拉股價劇烈動盪。

穆斯克先前在推特發文宣稱公司下市資金到位,使美國證交會(SEC)上周控告穆斯克詐欺,並請求法院下令穆斯克辭退職務,導致公司股價在上周五暴跌13%。

所幸穆斯克與證交會達成和解,穆斯克及特斯拉分別支付2千萬美元罰金。根據和解內容,穆斯克留任執行長,但至少3年內不得擔任董事長。特斯拉須指派一名獨立董事長及兩名獨立董事加入董事會。

穆斯克和解與特斯拉上季產量料將創新高的雙重好消息激勵投資人信心,推動特斯拉股價周一暴漲17%,創5年多來最大單日漲幅。

CFRA Research分析師尼爾森(Garrett Nelson)表示:「2千萬美元罰金對穆斯克來說只是筆小數目,不僅能讓他留任執行長,也讓特斯拉改善企業管理制度。」

評析
特斯拉上季電動車產量共80,142台,超越前兩季總和,創歷史新高,其中Model 3產量也達5.3萬台。
 樓主| 發表於 2019-9-26 17:06:13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10月3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Model 3交車量 不如預期

經濟日報 編譯鍾詠翔/綜合外電



特斯拉公司(Tesla)2日表示,第3季共生產8萬142輛電動車,不僅比第2季多出50%,並創新高,平價車款Model 3的周產量也達標。然而,Model 3上季交車量少於市場預期,股價2日早盤下跌2%。

特斯拉說,上季共生產5萬3,239輛Model 3,幾乎是第2季的兩倍,也符合該公司8月預估的產量5萬至5.5萬輛。

在上季的最後一周,該公司生產逾5,300輛Model 3。特斯拉第2季總共生產5萬3,339輛電動車,包括2萬8,578輛Model 3。

不過,特斯拉上季共交付5萬5,849輛Model 3,比分析師預測的5.6萬輛少,拖累特斯拉股價2日早盤下跌2%,報304.21美元。特斯拉表示,第3季共交出8萬3,500萬輛車。

該公司上月一直在衝刺交車,比以往季末投入更多精力,執行長穆斯克多次預估上季可望獲利。

上季Model S和Model X的產量為2萬6,903輛,略高於第2季。 該公司表示,儘管遭遇美中貿易戰持續升溫的逆風,但第3季仍能增加Model 5和Model X的產量。貿易緊張導致中國對特斯拉課40%的進口關稅,而其他汽車則課15%。

電動車情報網站Electrek引述知情人士報導,特斯拉在9月最後兩天半的產量超過2,000輛,使上季產量擴大至8萬輛左右,上季產量幾乎等於前兩季總和。

儘管Model 3的產量有些起伏,且顯然未達成周產6,000輛的目標,但產量季增加187%仍令人刮目相看。特斯拉並且維持全年生產10萬輛的目標不變。

評析
儘管Model 3的產量有些起伏,且顯然未達成周產6,000輛的目標,但產量季增加187%仍令人刮目相看。
 樓主| 發表於 2019-9-26 17:06:28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10月3日聯合新聞網,供同學參考

2040年全面電動化? 台灣電動車可行嗎?

聯合新聞網 記者陳威任/專題報導

行政院針對日益嚴重的空汙問題,去年底提出空汙防制行動方案,其中拍板2030年新購公務車輛及公共運輸大巴士全面電動化、2035年新售機車全面電動化,階段性目標則是2040年新售汽車將全面電動車化。但除了基礎建設沒有配套外,從燃油車想要一步到位轉換成電動車,在使用習慣上的轉變也將為民眾帶來不便。除了電動車外,是不是還有其他選項呢?

立委趙天麟日前在立法院總質詢時提出,參考國外在推動電動化的過程中,除了電動車款(EV)外,也多半會將油電車(HEV)及插電式油電車款(PHEV)等節能環保車納入納入電動化範疇,如果能夠將電動化車輛定義放寬為「環保車」,將更有助於提升政策可行性。

如果以歐美先進國家做為參考對象,目前世界各國喊出電動化目標,最為積極的是北歐的挪威,預計2025年將只能販售零排放汙染的車輛。其他包括荷蘭(2025年)法國、英國(2040年)、日本(2050年)及德國(未明訂)等國也同樣積極朝向電動化,但不同於挪威的零排放,其他國家都以禁止販售傳統的汽/柴油引擎為主要方向。

也就是說,大部分國家鼓勵的電動化,除了純電車款外,其實也將油電車、插電式油電車、增程式電動車及氫燃料電池電動車等納入,歐洲環境署也是以上述五種動力列為電動化車輛的認定解釋。

但台灣目前在電動車方向上則較為含糊,雖然喊出2040年全面電動化,但除了缺少充電基礎建設的配套規畫外,究竟電動車的定義為何?目前也是較不明確。其實以台灣在電動車領域的代工經驗、加上幅員有限、大都會之間的距離短,相較於歐美等地擁有更好的優勢來發展電動車,但綜觀目前台灣汽車市場,電動車的比例仍相當低,而且絕大多數的電動車都是價位偏高的進口車款,目前純電車款僅BMW及TESLA。

目前台灣市場如果以純電車款來說,僅自主品牌LUXGEN目前有電動車生產規劃,但目前仍沒有真正量產市售的國產電動車,如果政策方向僅將「純電動車」列為唯一目標選項,將導致台灣市場只能全面仰賴進口車款,國產車廠將瞬間被打趴。

另一個電動車發展的問題,在於充電基礎設施的建置,公有充電站覆蓋率不足外,私人充電柱的安裝也是充滿挑戰,舊建築大廈可能因為管線老舊而無法安裝充電柱,社區大樓則是必須必須面對管委會這關,想要在私人車位上裝充電樁並非易事,多方面的條件都不利於電動化車輛的普及,針對這些議題,都需要政府積極完成修法(如:公寓大廈管理條例)。

相較於目前問題尚多的純電車發展,筆者更看好油電車款及插電式油電車,除了售價門檻相對較低外,即便沒有電也能靠內燃機運作,不至於一夕之間改變多年用車習慣,而且在節能減碳上也不比純電車款來得差,其實更適合當前的台灣汽車環境。

以過去曾在台灣市場販售的油電車及插電式油電車來看,包括TOYOTA、LEXUS、BMW、Mercedes-Benz、VOLVO、Mitsubishi、Hyundai、Nissan、Infiniti及Ford等品牌都可提供,台灣大多數的車廠決策都必須受制於國外母廠,而在考量市場規模及政策的補貼措施下,大多數技術母廠難以將電動車核心技術導入台灣,這也間接影響國產電動化車輛的普及,如果可以透過誘因及鼓勵,讓車商能順勢向母廠爭取國產化更多環保節能車款,應該會比卻乏規劃、只想一步到位的電動車口號來得更加可行。

在油價創下47個月來新高的同時,絕對也是正視未來關於汽車工業發展規劃的時刻。除了政府的支持外,也可針對電動化車輛提高補助額度,增加民眾購買電動化車輛的意願,或可考慮透過汽燃費隨油徵收,來逐漸改變民眾用車/購車習慣,藉此培養使用者觀念及意識,分階段設立目標逐步實現。

評析
大多數技術母廠難以將電動車核心技術導入台灣,這也間接影響國產電動化車輛的普及
 樓主| 發表於 2019-9-26 17:06:45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10月3日自由時報,供同學參考

馬斯克辭職後 特斯拉新董座可能是他...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

電動車廠特斯拉(Tesla)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日前以辭去特斯拉董事長職務至少3年和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和解,而特斯拉董事會傳出,部份成員希望由21世紀福斯執行長、媒體大亨梅鐸(Rupert Murdoch)之子擔任新任特斯拉董事長。

《紐約時報》2日報導,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將於45天內辭去特斯拉董事長職位,而SEC另要求特斯拉應增加兩位獨立董事。特斯拉董事會則傳出,部份成員希望董事成員之一、媒體大亨梅鐸之子詹姆斯‧梅鐸(James Murdoch)接任特斯拉董事長職位,但此提議尚未被認真討論,而詹姆斯‧梅鐸也未必是所有董事會成員的首選。

目前詹姆斯‧梅鐸尚未對此報導發表評論。

詹姆斯‧梅鐸自2017年以來一直擔任特斯拉董事會成員,且未曾提議自願擔任主席。今年5月,特斯拉股東美國退休金顧問公司(CtW Investment Group)和顧問機構Glass Lewis,皆遊說股東們投票反對詹姆斯‧梅鐸再次當選董事會成員,因其認為詹姆斯‧梅鐸缺乏汽車業或綠能技術經驗,以及其管理的21世紀福斯子公司新聞集團(News Corp)曾在2016年發生性侵醜聞。

哈佛大學法學院教授、公司治理專家Lucian Bebchuk表示,特斯拉增加兩名新獨董可能對公司有幫助,但作風強勢的馬斯克,通常很難讓獨立董事表達自己的主張,主要股東也可能會降低獨立董事作為監督執行長行為和決策的效力。

評析
特斯拉董事會傳出,部份成員希望由媒體大亨梅鐸之子擔任新任特斯拉董事長。
 樓主| 發表於 2019-9-26 17:06:58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10月3日自由時報,供同學參考

特斯拉難逃貿易戰波及 中國製車成本高6成

編譯廖振堯/綜合報導

電動車大廠特斯拉(Tesla)近期稍微緩解壓力,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與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和解詐欺告訴,昨日公開的Model 3交付數量也超越預期目標。然而,特斯拉也表示美中貿易戰正打擊特斯拉的競爭力,其中國製造的車款成本高出約6成,或是得承受40%進口關稅稅率。

特斯拉昨日在宣布Model 3相關數據時,也提到貿易戰影響成本、打擊競爭力。特斯拉在7月時宣布將在上海設立工廠,是電動車公司進軍中國的先鋒,但昨日卻指出受關稅影響,在中國製造完全相同的車款,成本會高出55%至60%。

特斯拉早前表示,為反應美中雙方第1輪關稅的影響,會提高20%在中國的售價,昨日則表示會加快上海廠的建設來應對成本上升、貿易緊張的局勢。上海廠預計2年後可以開始生產,5年後可達年產量50萬輛。

但特斯拉仍充滿信心,稱:「我們的車款要出口到中國需要繳40%關稅,而其他汽車只要15%,加上美中局勢緊張,種種不利因素下Model S和Model X交付量還是有顯著成長。」

特斯拉股價繼週一暴漲17%後,週二收跌3.1%至301.02美元。

評析
特斯拉指出受關稅影響,在中國製造完全相同的車款,成本會高出55%至60%。
 樓主| 發表於 2019-9-26 17:07:13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10月3日中央社,供同學參考

電動車趨勢當道 巴黎車展注入科技業新血

中央社巴黎2日綜合外電報導

年度巴黎車展將於4日開幕,今年會場上,汽車業高層將與不尋常人士並肩推銷,那就是亟欲打入電動車產業的數以十計科技專家,原因是電動車被許多人視為終極的聯網裝置。

電動車是今年巴黎車展(Paris Motor Show)的主角。不僅賓士(Mercedes-Benz)和奧迪(Audi)等高級車廠牌終於加入戰局,現場也將有數以十計的新創企業展示自動駕駛車產品。

法國汽車同業公會理事長夏泰爾(Luc Chatel)1日對汽車業高層表示:「這些新車每輛都需要1億程式碼行數(LOC),是一架波音(Boeing)飛機所需的5-6倍。」

汽車業熱衷於電動化革命,一部分是情勢使然,因為監管當局和地方政府試圖減緩許多大城市面臨的霾害問題。

在歐洲,由於歐洲聯盟(EU)將自2021年起採取嚴格的二氧化碳排放限制,加上「柴油門」造假醜聞案後氣排測試標準更嚴格,各家車廠目前持續加緊腳步以符合法規。

繼投入數以十億計美元資金開發新電池,且仍不確定投資能回收,企業如今又押注電動車產業,認為這將有助提升他們的獲利。

由於電動車馬達比汽車引擎更耐用,且活動零件更少,因此安裝和售後服務需要的人力少很多。

但車廠大老闆知道,若要充分開發持續聯網的未來電動車潛力,他們無法單靠己力。

谷歌(Google)、諾基亞(Nokia)和法國資訊科技專家源訊公司(Atos)等科技企業,今年都將派員參加巴黎車展,訴求是協助車廠度過汽車業巨變。

雷諾-日產-三菱聯盟(Renault-Nissan-Mitsubishi Alliance)執行長戈恩(Carlos Ghosn)1日發表專題演講時說:「顯然每家公司都希望每件事自己來。…行動產業爆炸,車廠將在其中扮演一定角色,並和其他業者結盟。」

戈恩預言:「車展上見到的車廠將越來越少。」他預期到了2022年終,雷諾-日產-三菱聯盟賣出的1400萬輛車中,有10%將是全電動車。

評析
電動車是今年巴黎車展的主角,賓士和奧迪等高級車廠牌終於加入戰局。
 樓主| 發表於 2019-9-26 17:07:26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10月4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英脫效應…汽車業未來會更慘

經濟日報 編譯任中原/綜合外電

美國汽車製造業9月銷售悽慘;大家都須繫好安全帶,因為未來還將更壞。由於消費者的偏好已經從房車轉向SUV,因此美國汽車市場惡化毫不令人驚訝。但投資人不應認為這就是谷底,全球汽車製造業前面的路只怕更難走。

美國開徵關稅,並威脅將採取進一步的貿易行動,影響已開始顯現。福特執行長哈克特已表示,鋼鋁國安關稅可能會把稅後盈餘吃掉10億美元。原料成本上升,廠商非得將新增成本轉嫁給消費者不可。美國汽車售價已經愈來愈貴,平均售價上漲約2%,即每輛車漲約700美元;其中本田漲價4.6%,福特漲價約3.2%。

汽車業不僅在美國市場表現不佳,接下來還要面對英國「脫歐」的衝擊。豐田警告,如果英國「硬脫」,英國廠每周7,800萬美元、一年40億美元的營收將被「攪亂」。

川普一再強調中國是美國貿易行動的第一目標,所引發的不確定性將使車廠不願擴大成本支出;加上國際油價持續上漲,全球電動車形成新趨勢,且能源使用效率相關法規愈來愈嚴,汽車製造業成本勢必增加,獲利率將萎縮,前途更加坎坷。

面對前途崎嶇難行,業者的策略之一就是轉向中國市場。中國過去兩年汽車銷售成長雖然減緩,但至少還在成長。豐田將把Prius油電混合車的科技轉移給中國合資夥伴,日產已表示要以中國為最大的市場。

但日本車廠並未在中國市場取得優勢地位,而且2016及2017年的銷售量也不亮麗;現在中國需求成長減緩,業者還想爭取市占率,當非長久之計。

評析
全球電動車形成新趨勢,且能源使用效率相關法規愈來愈嚴,汽車製造業成本勢必增加,前途更加坎坷。
 樓主| 發表於 2019-9-26 17:07:41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10月4日蘋果日報,供同學參考

特斯拉出運了!
銷量殺入全美前5 只輸日本雙田

吳國仲╱綜合外電報導

先是美國最暢銷電動車,再來是賣最好的豪華車。特斯拉Model 3如今已竄起為全美國銷量最好的房車之一。

各大車廠本周公布總銷量,9月為止的1季,特斯拉Model 3銷售量在全美房車(不分價格、尺寸)排第5,只輸給豐田COROLLA、CAMRY及本田CIVIC、ACCORD。

彭博報導,這份排名並不完美,因為特斯拉並未公布美國銷量,上季數據包含一部分加拿大出貨。

但在美國人偏好跨界車、SUV和卡車的趨勢下,作為房車型態的Model 3能竄起並不容易。在單季總銷量排第5,就電動車來說史無前例;對去年掙扎於量產Model 3的特斯拉來說,也是重大進展。

特斯拉的競爭對手已經感受壓力,美國最暢銷的豪華房車賓士C系列,上月銷量驟減24%,今年1-9月減少28%。

雖然市面已有不少電動車或油電車,但特斯拉是第一且唯一打入日、韓車廠主宰前10大暢銷房車的純電車,而且價格還比其它大眾車款貴。

最頂級版本Model 3,目前賣得最好,平均售價逼近6萬美元(約184萬台幣)。特斯拉說,作為電動車普及的關鍵,3.5萬美元(約107萬台幣)起跳的較便宜版本可能在年底問世。

評析
特斯拉是第一且唯一打入日、韓車廠主宰前10大暢銷房車的純電車,而且價格還比其它大眾車款貴。
 樓主| 發表於 2019-9-26 17:07:57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10月4日蘋果日報,供同學參考

馬斯克曾威脅董事會 若逼迫和解就辭職

財經中心/台北報導

美國電動車廠特斯拉(Tesla)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因涉在推特發文說已準備好資金,要讓特斯拉私有化的PO文,嫌誤導投資人而遭美國證管會(SEC)控告詐欺,馬斯克為此付出巨額的罰款與3年內不再擔任特斯拉董事長的條件,與SEC和解。

但是根據《紐約時報》報導指出,先前馬斯克就在是否與SEC和解的問題上,曾經威脅特斯拉董事會,如果堅持要求自己和解,則將辭去特斯拉職務,並且拒絕條件優厚的和解內容,導致將自己與特斯推向更難的困境中,因而付出更大的代價。

據美國《紐約時報》網站報導指出,在馬斯克最後決定是否和證交會和解之前,他曾打電話給特斯拉董事會表示,如果董事會堅持他與特斯拉和美國證交會簽署和解協議,他將辭去公司職務。

馬斯克還要求董事會對外稱讚自己的正直人品。只是馬斯克威脅董事會要辭去的職務,究竟是執行長還是董事長,目前尚不得而知。

雖然馬斯克態度強硬,但到了第2天特斯拉的律師又請求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給該公司一個機會,因為這次得到了馬斯克的勉強同意。

因此特斯拉與馬斯克在周六與該委員會和解,除去同意各自支付2000萬美元的罰金外,馬斯克還同意辭去該公司董事長職務,但繼續擔任首席執行長一職。

另外,據多家媒體報導,事實上,美國證交會原計劃和馬斯克達成和解協定,證交會已經草簽了和解協定內容,馬斯克需要支付1000萬美元,約新台幣3.07億元的罰款,2年之內不得擔任特斯拉董事長一職。

但是令人驚訝的是,面對一份並不苛刻的和解協議,馬斯克拒絕進行和解,特斯拉的律師給證交會律師答覆電話,隨後證交會召集人馬,迅速起草了訴狀,狀告馬斯克誤導投資人、構成證券欺詐。

證交會還要求法庭禁止馬斯克在任何上市公司任職。

根據外媒引述多位元知情人士指出,馬斯克顯然是特斯拉公司最重要的資產,董事會面對馬斯克的威脅做出了妥協,即拒絕和證交會簽署協定。

然而在不久之後,特斯拉公司的律師再一次走進了證交會大樓,他們帶去的資訊是馬斯克同意新的和解方案。

第2份和解協議要比第1份更加嚴苛。馬斯克以及特斯拉公司必須各自支付2000萬美元的罰款,另外禁止馬斯克擔任特斯拉董事長的時間也從2年變成了3年。只是馬斯克仍然可以擔任特斯拉的執行長。

至於馬斯克的態度為何有180度大轉變?根據報導指出,週五早間,馬斯克拒絕和解方案的消息引發了資本市場的震動,市場擔心證交會未來會讓馬斯克徹底下台,當天特斯拉股價暴跌了14%,而特斯拉股價暴跌改變了馬斯克的想法。

在最終簽署和解協議之後,讓特斯拉股價出現了大幅反彈。

由於馬斯克對於是否與SEC和解的問題上,固執了48小時,這給他本人和特斯拉公司帶來了巨大代價。

面對第1次和解協議被拒絕,證交會開出了更加苛刻的條件迫使對方接受。

證交會還要求特斯拉董事會增加兩名獨立董事,選舉一位獨立董事擔任董事長。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法學院教授John C. Coffee Jr.表示,馬斯克拒絕了條件非常優厚的第1份和解協議,這本身就已經說明他需要受到制約和監控,主要是馬斯克在法律上已處於相當不利的位置,但又無法證明自己的清白,馬斯克又顯得十分敏感。

評析
馬斯克拒絕了條件非常優厚的第1份和解協議,這本身就已經說明他需要受到制約和監控
 樓主| 發表於 2019-9-26 17:08:14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10月4日自由時報,供同學參考

拚自駕車市場 本田將砸840億與通用汽車合作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

隨著越來越多汽車製造商投入自駕車研發,日本汽車大廠本田汽車(Honda)今也宣布將斥資27.5億美元(約新台幣844.14億元)與通用汽車和其自動駕駛部門Cruise Holdings達成合作。

據《日本經濟新聞》報導,面對電動車市場崛起,本田汽車決定向Cruise Holdings投資7.5億美元,並在未來12年內投入20億美元作為商業資本,希望此合作能幫助其擴展無人駕駛、共享汽車等服務。

據了解,本田與通用汽車早在2013年就開始合作開發燃料電池汽車、2017年共同為汽車生產零組件,並在今年開發電動汽車電池,而該電池充電速度快、續航力也較現有產品更長,進而提升日本在電動汽車領域落後的地位。

事實上,除了本田與通用汽車外,越來越多德國汽車大廠也紛紛投入電動車領域,其中包括戴姆勒旗下賓士(Mercedes-Benz)、寶馬(BMW)、奧迪(Audi)和保時捷(Porsche)等,有分析師便預測,當前電動車龍頭特斯拉(Tesla)的市佔將在未來10年內從12.3%跌至2.8%。

評析
Honda將斥資27.5億美元與通用汽車和其自動駕駛部門Cruise Holdings達成合作。
 樓主| 發表於 2019-9-27 15:02:38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10月4日《先探投資週刊》2007期,供同學參考

電池龍捲風暴

【文/馮欣仁】

為了不讓美國電動車大廠特斯拉專美於前,德國二大豪華車廠賓士、Audi均不約而同地在九月份推出自家首款電動車,其中,賓士所推出名為EQC的電動休旅車(SUV),售價約四.九萬美元,相當接近特斯拉的入門車款Model 3,據了解,目前已經累積超過二千張訂單,預計二○一九年就能交車。此外,超跑保時捷也計畫在二○二二年前,投資六○億歐元開發電動車技術。

除豪華品牌外,平價品牌對於電動車未來的發展也加緊腳步,福斯汽車集團日前發表了嶄新MEB模組化電動車底盤平台,並會在二○一九年推出首款新車福斯ID。尤其,這具MEB模組化底盤平台將會廣泛應用在集團旗下各品牌,預計二○二二年底就能累積二七輛不同品牌與形式的電動車款。

根據國際能源署的全球電動車展望,一七年全球電動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數量超過三○○萬輛,比一六年增加五四%,預計到二○三○年電動車的數量將達到一.二五億輛。隨著越來越多傳統車廠跨入電動車領域,將促使鋰電池與相關材料如(正負極材料、隔離膜與電解液)需求只增不減。

歐洲車廠積極跨足EV
日本調查機構矢野經濟研究所調查報告指出,因德國自二○三○年起、英國和法國自二○四○年起將禁售內燃式引擎(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車,讓各家車廠將加快腳步推出電動車等環保車新車款、有望提振車用鋰電池市場持續呈現增長,預估二○二○年車用鋰電池市場規模將擴大至一一九.七GWh、將較一六年成長一.五七倍,到二○二五年有望進一步擴大至二五四.九GWh。

面對電動車等終端需求逐步成長,促使電池相關業者無不加緊腳步擴產。全球最大車用鋰電池廠寧德時代自從今年六月十一日掛牌以來,股價一度飆漲至最高九五.○八港元,雖然受到美中貿易戰影響,近期股價回落至七三港元附近,短線跌幅約二三%,較中國車用零組件股或是汽車股來得輕微,顯示出市場對於電動車的前景依然抱有期待。

隨著不斷提升電動車產能,德國汽車廠商對亞洲供應商的依賴程度也越來越多,特別是電池供應商。因此,日前BMW也找上寧德時代合作,雙方簽署十一.六億美元合約。LG化學也斥資十六.三億美元在波蘭建造歐洲最大的電動車電池工廠,無非是看中福斯、雙B等車廠未來搶進電動車這塊大餅。

當前電動車普及率無法有效加速,最大關鍵仍在於電池成本居高不下,鋰電池當中所涵蓋的鈷、鋰、鎳等金屬原料,往往易受到國際局勢或人為炒作而出現波動。日前日本電池大廠Panasonic已宣布計畫在二~三年內量產鈷用量減至現行一半的圓筒型鋰電池,可望大幅降低電池成本,進而使得電動車的車價不再是高不可攀。

高鎳三元電池將蔚為主流
為了解決成本上漲的問題,同時往高能量密度(大於二○○Wh/kg) 產品推進,電池芯廠積極導入鎳錳鈷(NMC)與鎳鈷鋁(NCA)等正極材料,增加鎳金屬的使用量,相對的鈷金屬的比重也會逐漸降低。若按照鎳錳鈷的比例,三元電池又可以分為111、523、622、811等型號。由於鎳主要作用為提升能量密度,目前在高鎳三元動力電池領域,Panansonic幾乎是獨霸。Panasonic應用在特斯拉Model 3上的圓柱型電池,透過改良高鎳正極材料和矽碳負極材料的應用,使電池能量密度實現了二○%的提升。

【本文未完,全文詳情及圖表請見《先探投資週刊》2007期】

評析
根據彭博新能源財經研究,明年全球市面上插電式油電車及純電車,將大增20%至216款。
 樓主| 發表於 2019-9-27 15:02:56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10月5日聯合報,供同學參考

電動車行動服務 豐田軟銀合資新公司

聯合報 東京記者蔡佩芳/四日電

日本汽車大廠豐田(Toyota)和軟銀(Softbank)宣布,將成立合資企業莫內科技(Monet Technologies),利用電動車結合物聯網,提供行動服務。

兩家公司的董事長四日在東京共同舉行記者會。豐田董事長豐田章男表示,現在正面臨百年一度重大改革的時代,汽車成為社會系統的一部分,豐田由汽車製造商轉變為行動相關服務公司,軟銀在轉型中是不可或缺的存在。軟銀集團董事長孫正義說,與全球最大汽車公司豐田的合作讓他非常興奮,莫內科技是雙方一起跨出的第一步,未來還將有第二波、第三波的合作。

莫內科技將整合豐田用於連網車輛的資訊基礎建設,以及軟銀用來收集分析智慧型手機及感應器的物聯網平台。軟銀持股百分之五十點二五、豐田持股百分之四十九點七五,由軟銀副社長宮川潤一擔任執行長,初期資本額為廿億日圓,未來將追加至一百億日圓。

莫內科技將使用豐田自駕電動車e-Palette,推出餐飲等行動服務;或是能在車上提供醫療檢驗的醫院接駁車、行動辦公室等。雙方預計在今年度開始提供全國公家機關及民營企業派車服務;到二○二○年下半年,豐田正在開發中的次世代無人電動車也將導入這項服務。

評析
豐田和軟銀將成立合資企業莫內科技(Monet Technologies),利用電動車結合物聯網,提供行動服務。
 樓主| 發表於 2019-9-27 15:03:30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10月5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日兩大車廠 揪伴攻自駕車

經濟日報 編譯易起宇/綜合外電



日本兩大車廠豐田(Toyota)和本田汽車(Honda)相繼宣布將與其他公司合作開發自駕車等技術,豐田將與軟體銀行(Softbank)結盟,本田則與選擇與美國通用汽車(GM)合作,凸顯日本車廠都正在加速投入這塊已被美國科技和汽車業者主宰的市場。

豐田汽車4日與軟銀共同宣布,將成立合資公司莫內科技(Monet),以開發自駕車、聯網汽車及新的運輸服務。初期資本額為20億日圓(1,750萬美元),軟銀將持股50.25%,豐田持股49.75%。軟銀6月也曾投資GM Cruise共22億美元。

豐田與軟銀的結盟初期將聚焦於日本的隨選運輸服務,包括車上飲食、配有醫療檢驗裝置的醫院接駁車等,但豐田表示,未來兩家公司有可能攜手進軍全球更多市場。

本田汽車也在3日宣布,將投資7.5億美元在通用(GM)的自駕車子公司GM Cruise,承諾未來12年將投資20億美元,以研發可量產的全自動自駕車。本田將持有該公司5.7%股權。

華爾街日報指出,豐田和本田的決定,反映出長年自豪於自身卓越技術、不理其他公司發展的日本車廠,文化也出現轉變。本田執行長八鄉隆弘一直在積極洽談交易,尤其專注在電動車和自駕車方面。豐田汽車也一直和自家供應商一起研發自駕車和人工智慧(AI)技術,同時併購一些科技新創公司。

本田的交易中較令人意外的是,本田2016年12月曾揭露正與Google母公司字母旗下自駕車公司Waymo洽談合作,但兩公司尚未宣布任何具體計畫。

Waymo發表聲明表示,公司仍持續與本田討論合作機會,並也和其他車廠洽談。

豐田和軟銀雖迄今在行動技術上未有任何大型合作,但兩公司都正在為自駕車和汽車共乘等服務研發技術,並也都與Uber、Grab、滴滴出行等叫車服務公司進行合作與投資。

評析
豐田和本田的決定,反映出長年自豪於自身卓越技術、不理其他公司發展的日本車廠,文化也出現轉變。
 樓主| 發表於 2019-9-27 15:03:47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10月5日蘋果日報,供同學參考

油價近逼百美元 電動車迎接爆炸成長

吳國仲╱綜合外電報導

原油價格進逼每桶100美元,對砸巨資開發電動車的各大車廠來說,「正是時候」。

國際油價上個月創4年新高, 迫使消費者評估傳統引擎及電動車的相對成本。傳統車廠將在2019年大推電動車,油價上漲將成渦輪助力。

雷諾和日產汽車總裁戈恩(Carlos Ghosn)在巴黎車展上表示:「油價越高,推廣電動車的助力越大」。

各界關注特斯拉Model 3產量之際,亞、歐、美汽車廠都將在2019年搶攻電動車市,從市區小車到高性能跑車都有。

德國雙B和奧迪的新車都已上膛,奧迪今年稍晚將開賣e-tron休旅車,賓士EQC將在2019年接棒,BMW旗下的Mini也將推出備受期待的Mini Electric掀背車。

日本方面,受益於本田推出CLARITY插電式油電車及URBAN純電車,銷量將持續上揚。日產將開賣暢銷車款LEAF的長程版本。

佔全球電動車銷量將近一半的中國,為了因應特斯拉及外國車廠登陸,比亞迪、北京汽車等在地車廠都將擴大產品陣容。

頂級超跑也要加入戰局,英國ASTON MARTIN正在籌備電動版RAPIDE跑車,每小時極速將達249公里。

根據彭博新能源財經研究,明年全球市面上插電式油電車及純電車,將大增20%至216款。

全球汽車銷售中,純電及插電式油電車的比例仍低,但成長驚人;第2季出貨年增77%至41.1萬輛。即便油價上漲前,明年第2季即可望再成長49%。

英國電動車租賃公司octopus執行長霍爾斯(Fiona Howarth)表示:「我們已經看見需求超越供給,高油價會提升成長力道。電動車將來得比預期快」。

原油今年上漲27%來到每桶85美元以上,多數交易員預期美國制裁伊朗,將刺激油價今年底衝到100美元。原油上漲已經反映到汽油,美國每加侖均價逼近3美元,2014年來首次。

電動車賣不賣得動,充電便利性是個關鍵。歐洲各國公用事業正砸錢擴大充電網,中國也有全國性的基礎建設計畫。

西班牙最大電力公司IBERDROLA執行長嘉蘭(Ignacio Galan)說:「這是我們必須提供的公共服務,我們不想成為電動車發展的瓶頸。」

評析
根據彭博新能源財經研究,明年全球市面上插電式油電車及純電車,將大增20%至216款。
 樓主| 發表於 2019-9-27 15:04:08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10月6日工商時報,供同學參考

穆斯克諷SEC「空頭致富委員會」

工商時報 蕭麗君/綜合外電報導

特斯拉執行長穆斯克(Elon Musk)與美國證券交易管理委員會(SEC)才剛達成和解不久後,前者又大放厥詞,公開嘲諷SEC圖利空頭,應改名為「空頭致富委員會」(Shortseller Enrichment Commission)。穆斯克的爭議推文勢必再度點燃他與SEC的戰火。

穆斯克周四推文暗示,SEC幫助放空特斯拉的投資者大賺一筆,他譏諷「我只想說空頭致富委員會做得好,如此改名真是恰到好處!」

向來作風狂妄,喜歡挑戰權威的穆斯克,已不是第一次公開槓上主管機關。年初他曾以一起特斯拉致命車禍,公然槓上聯邦安全調查人員。

不過,上周末才與SEC達成和解的穆斯克,再度對該機關嗆聲,則是將他的挑釁作風拉到新的層級。

穆斯克曾在8月7日發表一則推文,聲稱已確保資金來源無虞,將對特斯拉私有化。但隨後後又以股東反彈為由,取消下市計畫。整起鬧劇也促使SEC上月對穆斯克提告,指控他的作為已誤導投資人與違反證券法。

雙方最後在上周六達成和解,穆斯克同意辭去董事長一職,並在3年內不得回任。不過兩造和解還未獲得聯邦法官同意。

專家指出,穆斯克推文可能違反他與SEC和解時的原則之一。過去曾擔任SEC律師,目前任職於Murphy & McGonigle的克林姆(Stephen Crimmins)認為,穆斯克此舉顯然已破壞他與SEC的協議。

前SEC主席皮特(Harvey Pitt)表示,雖然穆斯克推文並無違反證券法,不過他仍認為此舉是「幼稚、自戀、愚蠢、謬誤與任性」。

評析
上周末才與SEC達成和解的穆斯克,再度對該機關嗆聲,則是將他的挑釁作風拉到新的層級。
 樓主| 發表於 2019-9-28 19:26:36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10月6日工商時報,供同學參考

鋰多不怪 天齊收購智利SQM

工商時報 楊日興/綜合報導



大陸鋰企近期動態頻繁值得關注,兩大巨頭贛鋒鋰業、天齊鋰業將陸續赴港上市、斥資擴廠,而天齊鋰業收購智利最大鋰生產商SQM的交易本周四(4日)也獲得智利反壟斷法院獲准。

路透報導,智利反壟斷法院周四批准天齊鋰業收購SQM 24%股權的交易案,據悉交易規模將為41億美元。根據天齊鋰業和智利反壟斷監督機構的協議,天齊鋰業不能提名任何高管或員工進入SQM董事會,且天齊鋰業未來與SQM或其對手Albemarle所達成的任何與鋰相關的交易,都必須告知監管機構。

天齊鋰業對此發布聲明稱,預計將在2018年Q4完成對SQM的交易。

當前天齊鋰業與贛鋒鋰業角逐市場龍頭的競賽十分激烈,兩家企業目前均在A股掛牌,並著手進入H股,擴大募資能力以增加手牌。

贛鋒鋰業今年2月便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近期消息指出,贛鋒鋰業將於10月11日在香港掛牌上市。但新浪港股報導,由於當前港股市況不佳,贛鋒鋰業將以招股價下限16.5港元定價。

贛鋒鋰業9月底時也和電動車企特斯拉簽下3年採購協議,且贛鋒鋰業當時也公告,將以不超過5億元人民幣(下同)的自有資將,建設年產2.5萬噸電池級氫氧化鋰項目,預計該項目能進一步擴大公司高端鋰鹽產品的產量和市占。

天齊鋰業也於8月20日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計畫將募資淨額的90%用於SQM股份收購的再融資。同時,天齊鋰業也在9月初公告,將以自籌資金的方式投資約14.31億元來新建一座年產量達2萬噸的碳酸鋰工廠。

華夏時報報導,兩家鋰業巨頭分別以不同報告宣稱自己是業界的龍頭。贛鋒鋰業引用英國商品研究所數據稱,按產能計,截至去年底,公司是中國最大、全球第三的鋰化合物生產商,全球最大金屬鋰生產商。

而天齊鋰業則用Roskill報告稱,按去年銷售收入計,公司是中國最大、全球第二的鋰生產商。按去年產量既,公司是中國最大、全球第三的鋰化合物生產商。

評析
天齊鋰業收購智利最大鋰生產商SQM的交易,4日也獲得智利反壟斷法院獲准。
 樓主| 發表於 2019-9-28 19:26:55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10月6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石化產品 將撐起原油需求

經濟日報 編譯洪啟原/綜合外電

國際能源總署(IEA)報告指出,全球塑膠和石化產品將成為石油需求的關鍵推手,到2050年將占石油需求成長近半,有助抵銷汽車燃油消耗趨緩的問題。

路透報導,儘管各國政府努力減少汙染並降低碳排放量,但IEA預期印度和中國等新興國家的經濟成長仍將推升石化產品需求大增。據IEA的報告,2050年全球汽車燃油需求將趨緩,主因是有更多電動車和高效能內燃機面世,但石化產品需求增加可望抵銷這個問題。

IEA署長畢羅說:「石化部門是全球能源爭論的盲點,但石化產品未來無疑會成為石油需求成長的關鍵推手。」這份報告預估,2030年石化產品將占全球石油需求成長的三分之一,到2050年左右增加的需求中更有一半是來自石化產品。去年全球石化產品原料對石油的需求為每日1,200萬桶,大致占全球原油需求12%。

預料2050年石化產品原料對石油的需求將成長至每日1,800萬桶,且多數需求將來自中東和正在興建大型石化廠的中國。石油業者埃克森美孚和皇家荷蘭殼牌計劃在未來數十年內興建新的石化廠,主因是看好塑膠製品的需求大增。

塑膠製品近來面臨審查趨嚴,如塑膠廢棄物流入海中危及海洋生物生命,促多國全面或部份禁用或對一次性塑膠袋課稅。但IEA的報告也指出,政府努力推動回收以減少碳排放,對石化產品的成長影響甚微。

評析
全球塑膠和石化產品,到2050年將占石油需求成長近半,有助抵銷汽車燃油消耗趨緩的問題。
 樓主| 發表於 2019-9-28 19:27:31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10月6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搭上順風車...油價飆升 電動車順勢搶市

經濟日報 編譯任中原/綜合外電



在多家汽車廠商正準備在2019年推出多種電動車及油電雙混合車之際,國際油價也正朝向百元大關邁進,正好為新能源車輛(NEV)的需求加足馬力。

國際油價5日盤中小漲,西德州中級原油11月期貨漲0.4%至每桶74.64美元,布侖特原油12月期貨維持平盤於每桶84.59美元左右。高盛指出,油市的供應緊縮認知將在本月攀峰,帶動市場買進長天期期貨,可能使現貨價格維持在80美元之上,但明年油市將出現溫和的供過於求。

不過,愈來愈多專家預估油價近期將漲破每桶100美元,此時正值亞、歐、美各大車廠都計劃明年推出新款電動車,低價車及高檔車兼備。

雷諾─日產集團董事長高恩表示,「油價漲愈高,電動車的順風就愈強」。

例如,德國奧迪今年底將開賣E-Tron休旅車,賓士明年將推出EQC車款,寶馬(BMW)也計劃推出電動迷你掀背車,日本本田將推出Clarity充電式油電混合車及Urban電動車,日產也將推出Leaf長行程車款;中國的比亞迪及北京汽車也將推出新款車。

彭博資訊統計,明年全球充電式油電車及純電動車款將增加20%,達216款。

今年上半年全球充電式油電車及電動車總銷量比去年同期增加77%,達41.1萬輛。英國Octopus租車公司表示,對電動車的需求已超過供給,油價上漲「將使成長更快」。

明年不僅有更多新款電動車上路,充電基礎設施也將加速普及。歐洲各大電力公司都對充電站投入鉅資,中國也訂出全國性充電站新建計畫。充電網路普及,也將使消費者更放心購買電動車。

評析
國際油價也正朝向百元大關邁進,正好為新能源車輛(NEV)的需求加足馬力。
 樓主| 發表於 2019-9-28 19:27:51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10月6日蘋果日報,供同學參考

兩大歐洲車廠夾擊 硬闖Tesla加州大本營

張紫茵/洛杉磯報導

最新款奧迪(Audi)電動車E-Tron﹑捷豹(Jaguar)I-PACE﹑吉普(Jeep)概念車Sandstorm…...雖然距離洛杉磯國際車展開幕還有一個多月,但不少車廠已偷步在加州第二大規模的橘郡車展(OC Auto Show)展出新車。多個歐洲品牌今年加強電動車攻勢,尤其著眼電動SUV市場,勢要跟加州代表特斯拉(Tesla)一爭長短!

「電動車是將來大趨向」,汽車雜誌《Motor Trend》編緝Christian Seabaugh表示,雖然美國已經退出 《巴黎氣候協定》,但減排仍然是大勢所趨。所以,各大汽車品牌皆積極研發電動車,以電動SUV市場最為積極。歐洲兩大豪華汽車品牌奧迪及捷豹,皆不約而同推出首款電動SUV,奧迪的E-Tron及捷豹的I-PACE,成為場內焦點。

車展內最引人注目的,必定是推出不到一個月、豪華品牌奧迪旗下首款純電動SUV「E-Tron」。E-Tron外型走成熟奢華風,內置95kWh鋰離子電池,官方網頁指,經30分鐘高速充電後,可持績行走約160里(約260公里),比對手Model X還要多15里(約25公里)。車展內職員指,廠方未公佈具體續航能力,但據外間估計,其雙電動馬達及電子液壓煞車控制系統,可讓電池延長30%電力,料續航能力達到250里(約400公里)。

E-Tron上月在舊金山首次亮相,正式接受預訂,料明年第二季出貨。配置方面,走奢華路線,只有Premium Plus及Prestige兩個版本,價錢由7.48萬元(美元、下同,約230萬元台幣)起步。雖然在橘郡車展中未能試駕,但單憑外表及數據,仍然值得車迷期待。

英國老牌豪華車廠捷豹,今年也「跟風」推出電動SUV「I-PACE」。雖然該品牌近年才開始發展SUV,而燃油版F-PACE口碑不俗,故車廠首次涉足純電動車,便以SUV為主打。與奧迪相比下,I-PACE外型充滿未來感,突顯電動車型格,價錢由6.95萬元(約214萬元台幣)起步,明年初出貨。

續航能力方面,I-PACE使用快速充電45分鐘,可充至約8成電量,完全充滿電後,可行駛292里(約470公里)。在橘郡車展上更大方開放試駕,記者試坐時,除了電動車一貫的寧靜,車頂特大天窗也頗有Tesla影子;唯獨後座空間偏狹窄,以SUV來說不夠舒適寬敞。

除了電動車外,車展內共13個品牌、近百款新車皆開放試駕,入場人士可攜駕照到試駕中心親身體驗。此外,場內還設專區展示商業用車如貨車、中巴﹑拖拉車等,對車迷來說特別新鮮。

評析
多個歐洲品牌今年加強電動車攻勢,尤其著眼電動SUV市場,勢要跟加州代表特斯拉一爭長短。
 樓主| 發表於 2019-9-28 19:28:03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10月6日聯合晚報,供同學參考

丹麥冷卻系統 可省80%能源

聯合晚報 編譯季晶晶/路透哥本哈根5日電

哥市7年內目標 全球首個碳中和城市
全球逾70大城市誓言在2050年前告別化石燃料,停止排放會導致氣候變遷的二氧化碳,丹麥首都哥本哈根認為它還能更進一步,7年內、也就是2025年前就轉型成功,成為第一個碳中和城市。

哥本哈根官員承認,需重新思考和設計動力來源。官員的努力包括擴大公共運輸系統和自行車道、整修能源效率欠佳的建築、投資研究更潔淨的科技,並鼓勵使用電動車。另外,這裡的60萬市民幾乎人人有自行車,自行車專用道長達375公里,市府並加強興建自行車停車場。

該市氣候專案總監艾波加爾德說:「大家可能覺得哥本哈根在全球舞台上無足輕重。但讓外界看到轉型可能完成,極為重要。」他對大致達標很有信心。

哥本哈根數據顯示,該市2007年排放137噸二氧化碳,比2005年大減40%,每人平均排放量約2.2噸,是全歐最低。減排主因是改用當地自家電力公司HOFOR的風力發電。

HOFOR已投資數十億歐元,要在2025年前設立360座風力發電機,供應市區多數電力需求,很快會取代現有的火力發電廠。

HOFOR說,哥本哈斯也新建地區性冷卻系統,引海水為大樓和家戶降溫,相較於傳統空調,減少80%的能源消耗。該市目標是,2025年前全靠風力、太陽能、地熱能、垃圾、木材和其他生質能發電。

但當前的優先要務之一是降低能源用戶帳單,希望兼顧低價與碳中和。這個目標看來唾手可及:哥本哈根說,該市若達成氣候目標,住公寓裡的夫妻每年能源帳單可省下400丹麥克朗(約台幣1.9萬元)。艾波加爾德說,與建築和交通運輸等行業合作以設計商業模式相當重要。

評析
哥本哈斯也新建地區性冷卻系統,引海水為大樓和家戶降溫,相較於傳統空調,減少80%的能源消耗。
 樓主| 發表於 2019-9-28 19:28:17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10月7日工商時報,供同學參考

特斯拉恐變雷曼第二 股價蒙難

工商時報 吳慧珍/綜合外電報導

電動車大廠特斯拉上周五股價再度蒙難,先是執行長穆斯克推文嘲諷美國證管會(SEC)壞事,接著特斯拉被對沖基金明星操盤手安霍恩(David Einhorn)唱衰,恐成破產券商雷曼兄弟的翻版,特斯拉股價重摔逾7%。

執掌對沖基金綠光資本(Greenlight Capital)的安霍恩,當年有先見之明做空雷曼兄弟而聲名大噪,而今他再扮烏鴉,警告特斯拉與雷曼兄弟有不少雷同之處,恐步上這家倒閉券商的後塵。

安霍恩列舉的事證包括,2013年特斯拉的電動車Model S無法順利交車,這家電動車龍頭瀕臨破產,現金水位幾近枯竭,穆斯克甚至一度想把公司偷偷賣給谷歌來尋求解套。

安霍恩批評,穆斯克未將實情對股東坦承相告,而是以欺騙唬弄的手段度過危機。

安霍恩在周五致投資人的信中指出,特斯拉的欺瞞行徑,足堪與當年的雷曼兄弟相提並論。他寫道:「雷曼威脅空頭投資人,拒絕籌資,管理高層公開示意要私有化。結果數月後,雷曼高層的魯莽行為導致公司破產,股東、債權人、員工、全球經濟將為此付出慘痛代價。」

周五特斯拉股價即因穆斯克又在推特上逞口舌之快而走跌,他被SEC控告證券詐欺,好不容易以和解收場,豈料又發推文嘲諷SEC是「空頭致富委員會」。

隨後安霍恩警告特斯拉恐淪為雷曼第二的發言,將特斯拉股價徹底打趴,周五收跌7.05%,報261.95美元。特斯拉股價今年迄今累跌16%。

安霍安在致綠光資本客戶的信中透露,今年第3季,特斯拉是繼Brighthouse Financial之後,獲利最豐的空頭部位。

評析
特斯拉被對沖基金明星操盤手安霍恩唱衰,恐成破產券商雷曼兄弟的翻版,特斯拉股價重摔逾7%。
 樓主| 發表於 2019-9-28 19:28:37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10月7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穆斯克可從賈伯斯CEO經驗學到什麼?

經濟日報 記者湯淑君╱綜合外電報導

美國電動車大廠特斯拉執行長穆斯克(Elon Musk)有個人魅力、有遠見,也有膽識,常有人拿他與已逝世七年的前蘋果執行長賈伯斯相提並論。但近來穆斯克言行頻頻惹議,令人不禁想問,若換作是賈伯斯,他會怎麼做?

彭博資訊專欄作家諾瑟拉(Joe Nocera)6日撰文指出,賈伯斯曾被蘋果董事會逐出公司,當時他是個聰明但任性的小伙子,對部屬的領導作風是鼓勵與辱罵參半,久而久之對公司形成一股破壞力,嚴重到不得不請他走人。

在外闖蕩12年後,賈伯斯1997年重返蘋果時已42歲,雖然暴躁脾氣和鋒銳言辭可能不變,卻也展現出當年所欠缺的成熟,更懂得如何領導公司,把高階主管如庫克(Tim Cook)、艾夫( Jonathan Ive)、庫伊(Eddy Cue)等人組成一支合作無間的團隊,構思出夢幻產品並且成功執行。

穆斯克現在的年紀比賈伯斯回歸蘋果那年還長五歲,且成就了一些賈伯斯也辦不到的事情,例如不僅把火箭送上太空,還達成在陸地平台回收第一節火箭的壯舉。他也創立特斯拉,全球第一家全力投入電動車生產的公司,最新平價車款Model 3獲得好評。

然而,讓穆斯克抓狂的是,特斯拉股票遭到華爾街空頭大軍圍攻,不是因為嫌棄車子的品質,而是對該公司執行長的素質有疑慮。以這把歲數而論,賈伯斯已變得成熟,穆斯克卻仍像個憤青。

諾瑟拉指出,成熟的執行長不會敲鑼打鼓向放空股票的人士宣戰,而是以出色的營收和獲利擊退空頭大軍。他們會拿出具體績效讓市場滿意,使空頭自己知難而退,而不是像穆斯克那般大發謬論,呼籲禁止放空股票。

成熟的執行長也有能力留住重要主管,而不是眼睜睜看他們競相出走。據Business Insider報導,光是今年就已有 15 位高階主管離職,包括製造工程、人資、會計以及全球供應管理等重要部門的負責人。

成熟的執行長不會先誇下海口,卻又三番兩次無法達標,但承諾跳票已成為穆斯克2010年帶領特斯拉上市以來的標記。

成熟的執行長不必在工廠打地鋪睡覺,而是知人善任,聘用能幹的工廠管理者解決各種疑難雜症,讓裝配線運轉順暢。

成熟的執行長不會花太多時間在推特上大放厥辭。

成熟的執行長會組成一個結合專業能力與獨立性的董事會。但特斯拉董事會除穆斯克本人外,沒有一人具有汽車產業經歷,九人董事會雖號稱有七人是「獨立」董事,卻多半與穆斯克有交情,不是曾為他工作就是曾協助籌資。(穆斯克還曾讓他弟弟坐上董事席,成熟的執行長怎會如此? )

成熟的執行長也不會八字還沒一撇,就宣布已敲定協議要讓公司下市,爾後改口承認此交易並不存在,接著揚言若董事會接受與美國證管會(SEC)和解就當場辭職不幹,卻又在被庫班(Mark Cuban)說服後同意更嚴厲的和解條件,然後在法官批准和解案之前推文嘲諷SEC是「空頭致富委員會」,冒著15年來努力把電動車帶往大眾市場的心血付諸東流的風險。

諾瑟拉的結論是,傑出的創辦人未必是適任的執行長。特斯拉不能沒有穆斯克這位靈魂人物,卻也不堪他繼續恣意妄為。此刻正確的做法,是他放棄執行長職位,同時表明會繼續扮演關鍵角色,例如可擔任技術長或創意長,這讓董事會可另請能人來管理一家邁向電動車量產的公司,福特汽車前執行長穆拉里(Alan Mulally)是合理的人選之一。重要的是,撤換執行長事不宜遲。

當然,還有另一種可能,就是穆斯克行事作風開始像後期的賈伯斯。他可以變得更成熟。問題是這種蛻變不會一夕之間發生。

評析
特斯拉股票遭到華爾街空頭大軍圍攻,不是因為嫌棄車子的品質,而是對該公司執行長的素質有疑慮。
 樓主| 發表於 2019-9-28 19:29:03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10月7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豐田汽車嗅到機遇 考慮在大陸生產Lexus

經濟日報 記者杜宗熹╱綜合報導

日本豐田汽車(TOYOTA)因為擔心品質和利潤問題,一直反對將旗下高端汽車品牌雷克薩斯(Lexus)在大陸本地生產。但日前四位內部人士指出,為了拉動成長、並縮小與德國競爭對手在銷售上的差距,豐田正在考慮在大陸本土化生產Lexus的汽車。

路透報導,目前在大陸銷售的Lexus都是從日本進口。但在過去兩年中,豐田已開始研究如何在大陸本地化生產。去年豐田與其在大陸的兩家合資夥廣汽集團和一汽集團,討論了Lexus款型的問題。目前外界還不清楚,是豐田找上這兩家公司尋求合作,還是他們找上豐田。

本土化生產對於豐田汽車來說將是一個重大轉變,這要得益於中日關係好轉、以及大陸官方放開對於外資持股汽車製造商的規定。根據新規定,外國汽車公司可以用全資,或持有大陸業務的多數股權。

其中一名消息人士表示,「我們在這個問題上很矛盾」,但另一名消息人士說,「但沒有道理錯過這個機會」。不過,四位受訪的內部人士都拒絕具名,因為未獲授權與媒體交談。

在大陸官方取消對汽車行業外資所有權的限制後,特斯拉(Tesla)已獲得大陸政府的批准,將在上海建立一家全資所有的超級工廠。這是外資車商首次獲准在大陸獨立建廠。

根據一位內部人士的說法,豐田汽車最早在2011年至2012年,就曾考慮把Lexus的生產線轉至大陸。但該公司直到現在,都認為品質可能下降的風險太高,也不希望與中資合作夥伴利潤分成後,捨棄該品牌相對較高的利潤率。

兩位豐田內部人士稱,該公司已經分析了Lexus本地化的各種特定情況。「所有準備工作已經基本完成」、「我們現在就等管理層一聲令下」。

豐田偏愛的選項是擁有全部,或者大部分本地Lexus生產廠的所有權。因為如果只是要生產電動汽車的話,豐田立刻就能做到。

但在市場已經明顯放緩的情況下,大陸可能不會再讓別的品牌進入。包括標致雪鐵龍集團、福特汽車和現代汽車在內的一些外國車商,最近幾個月銷量均嚴重下滑。

豐田汽車內部的反對者亦指出,大陸7月將汽車進口關稅從25%降至15%,這是繼續通過進口方式,向大陸銷售Lexus的一個理由。他們還指出,距大陸最近的Lexus汽車廠位於日本最南部的九州島的北端,就算海運到上海,也只需兩天的時間。但儘管如此,豐田汽車高層對大陸本地化的支持已經不斷增強。

評析
為了拉動成長、並縮小與德國競爭對手在銷售上的差距,豐田正在考慮在大陸本土化生產Lexus的汽車。
 樓主| 發表於 2019-9-28 19:29:16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10月8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WayRay把擋風玻璃變導航

經濟日報 編譯 陳律安

對波諾馬瑞夫(Vitaly Ponomarev)來說,一場車禍,竟能變成8,000萬美元的商機。

現年30歲的他,自稱有良好的開車習慣,但2012年時,他駕著奧迪A6在莫斯科的外環道上,低頭看儀表確認行進方向,一個不注意一頭撞上了前車。這讓他不禁想:如果能找到方法,將導航投影到擋風玻璃上,駕駛就不必為了找路,將眼神自馬路上移開了。

六年後,波諾馬瑞夫創立的新創WayRay,從投資人募得8,000萬美元,包括保時捷及阿里巴巴都在列。汽車產業自駕車、電動車及車聯網的潮流,帶動了募資金額水漲船高。

2012年,汽車的抬頭顯示器已經在一些高級車上出現,能夠將速度或一些資訊投到擋風玻璃上。現在它更為普及,但還是有限制。一組鏡頭及鏡面占據了20公升的空間,投影面積大概跟iPad差不多。市面上有幾個售後市場產品,投影面積大概4-5英吋。

波諾馬瑞夫接受採訪時說:「這對擴增實境(AR)來說,很明顯太小。我們的做法不同,決定將整塊擋風玻璃都拿來投影,這樣一來虛擬圖案就會夠大,直接在相對應的物體上顯示。」

此外他的系統體積也比較小,僅不到3立方公寸。它在擋風玻璃的兩片玻璃間,夾了一片光感應樹脂,用來反映擴增實境,比方說導航方向,或是哪裡有空的停車位,並在天候不佳時顯示車前物體。

波諾馬瑞夫說,藉著募得的8,000萬美元,將於2019年底在德國設廠量產器材。之後將到中國建廠,畢竟這全球第一大車市有許多製造商,且中國招商局集團也是他的股東。

WayRay在2017年1月的拉斯維加斯CES電子展上,首次展示了產品。

但有人也會懷疑,到了本世紀中期,自駕車將席捲整個運輸產業,並成為一門價值7兆美元的生意後,為什麼還會有人要投資一個更大更好的導航系統呢?

波諾馬瑞夫指出,等到自駕車變成日常生活的一環時,擴增實境螢幕更顯得實用。「不用分心駕駛,但還是會看窗外,並需要一些額外資訊,比方說該區域建築的細節,或是在塞車時約個會。」他預期,如果乘客同意透過擋風玻璃看廣告,未來搭乘自動駕駛的計程車可能會便宜得多,甚至免費。

波諾馬瑞夫說,WayRay的投影系統生產成本約數百美元,但一旦其特殊擋風玻璃大量量產,並裝到量產車上,價格應該與一般前擋相去不遠。他也提到,WayRay要成為車廠認證的供應商,應該還需數年之久。

(取材自彭博資訊)

評析
WayRay將整塊擋風玻璃都拿來投影,這樣一來虛擬圖案就會夠大,直接在相對應的物體上顯示。
 樓主| 發表於 2019-9-28 19:29:51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10月8日世界日報,供同學參考

賈躍亭、許家印鬧翻 欲踢恆大出FF 「救命恩人被反咬」

世界日報 香港新聞組/香港8日電



恆大集團董事局主席許家印於今年6月成為賈躍亭新的白衣騎士,旗下恆大健康以近68億元購入時穎,變相成為美國電動車公司Faraday Future(FF)的最大股東。但「蜜月期」剛滿百日不久,恆大健康就被反咬一口,公司昨日發通告指,賈躍亭半年便耗盡8億美元(約62.4億港元)資金,日前更向香港仲裁中心提出仲裁,要求撕毀雙方所有協議,謀踢恆大出局。

大公報報導,105天前,恆大健康以67.46億元購入時穎,後者於去年11月30日曾與FF原股東(實際控制人為賈躍亭)成立合資公司Smart King,並承諾在三年內出資20億美元,獲取Smart King的45%股權。而FF原股東則以集團擁有的技術資產及業務入股,持股33%。據悉,Smart King全資擁有FF。

根據時穎與FF原股東訂立的協議,時穎在今年5月25日已提前支付年底前應付的8億美元。值得留意的是,在恆大投資FF的交易中,還有一個關鍵的對賭條件,即FF在必須明年首季實現量產。

「本以為可以坐等FF91順利量產,未曾想等來的是賈躍亭的資金告急通知。」恆大健康在新聞稿中直言。今年7月,賈躍亭提出時穎的8億美元已基本用完,要求再提前支付7億美元,恆大健康與賈躍亭簽訂補充協議,同意在滿足支付條件的情況下,可提前支付。

恆大健康表示,賈躍亭利用其在Smart King多數董事席位的權利操控Smart King,在沒達成合約付款條件下,便要求付款,更以此為藉口提出仲裁,以及解除所有協議,剝奪時穎在相關協議下的權利。

有業內人士分析,賈躍亭的兩項要求,相當於讓他可隨便出售Smart King股份,攤薄和稀釋恆大股份。該名人士認為:「恆大是賈躍亭的「救命恩人」,賈躍亭卻對恆大忘恩負義,不排除是賈躍亭在難以如期兌現量產承諾,可能失去控制權的背景下走的一步險棋」 。

明報報導,此次雙方鬧翻源於賈躍亭及恆大成立的合資公司Smart King為「同股不同權」,恆大在持股45%下只擁有12%投票權,賈躍亭一方擁有33%股權卻控制88%投票權,故賈躍亭以「小股操盤」擁有FF實際控制權。

評析
此次雙方鬧翻源於合資公司Smart King為「同股不同權」,賈躍亭以「小股操盤」擁有FF實際控制權。
 樓主| 發表於 2019-9-29 13:58:25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10月9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IEA:石化產品未來將成石油需求主要動能

經濟日報 記者陳律安╱綜合外電

國際能源署(IEA)署長畢羅(Fatih Birol)周一(8日)向CNBC表示,如塑膠等石化產品,將是未來石油需求最主要的動力來源。

他向CNBC表示:「當我們談到原油需求、原油需求來到高峰、以及油市動態時,我們僅關注汽車,這是完全錯誤的。」

他說:「當我們放眼未來10-15年,原油需求成長一個最重要的動能,將來自石化產品。」

IEA在上周發表的報告指出,新興經濟體(如中國及印度)蓬勃的成長,將帶動塑膠及其他石化產品的需求。

與此同時,受到電動車崛起,以及內燃機更具效率的影響,運輸業的原油需求到2050年將逐步放緩。然而缺少的需求,將由石化產品補上。

埃克森美孚及殼牌未來數十年,看準新興市場對於塑膠的爆炸性需求,皆計畫投資新的石化廠。

畢羅說,就算(石化產品)永續發展的要求,可能損害成長,但仍無損它未來是石油需求的重大來源。

近來許多國家的政府都致力於降低石油及天然氣產業的汙染及碳排放,也有不少國家因為塑膠傷害海洋生物,開始減塑策略。

評析
當我們放眼未來10-15年,原油需求成長一個最重要的動能,將來自石化產品。
 樓主| 發表於 2019-9-29 13:58:38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10月9日自由時報,供同學參考

止不住的跌勢 特斯拉市值1週蒸發百億美元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

電動車大廠特斯拉(Tesla)董事長馬斯克(Elon Musk)失言風波不斷,繼上週四(4日) 嘲諷SEC是「空頭致富委員會」後,被對沖基金綠光資本(Greenlight Capital)唱衰,並批其欺騙行為如同「雷曼兄弟」,導致該公司上週五(5日)股價重挫7%。本週一(8日)續跌4.35%,收在2017年3月以來新低,讓特斯拉股價市值在近1週內蒸發超過100億美元。

綜合媒體報導,儘管市場普遍不看好特斯拉,但麥格理資本(Macquarie Capital)仍看好特斯拉,認為其後勢仍大有可為。格理資本分析師Maynard Um認為,特斯拉的產品獨樹一格,其電動車與儲電市場的品牌號召力強大,具有破壞性成長潛力,因此給予特斯拉「優於大盤」的投資評級,目標價430美元。

在麥格理資本給予特斯拉「優於大盤」的投資評級的消息傳出後,也讓特斯拉在盤後交易中反彈回升約1%。

特斯拉8日股價收在250.56美元,跌幅4.35%。

評析
儘管市場普遍不看好特斯拉,但麥格理資本(Macquarie Capital)仍看好特斯拉,認為其後勢仍大有可為
 樓主| 發表於 2019-9-29 13:58:52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10月10日工商時報,供同學參考

特斯拉車安全 股票不安全

工商時報 鍾志恆/綜合外電報導

美國電動車大廠特斯拉在其部落格搶先發文表示,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給予Model 3最高的5顆星安全評級,為美國歷來最安全車輛。但諷刺的是,特斯拉股票對投資人來說一點也不安全,其股價周一大跌並且創19個月新低。

特斯拉股價周一大跌4.35%收250.56美元,創去年3月初來新低。股價從8月7日高點下滑到周一止累計下跌34%,早已陷入技術性熊市裡。光10月1日以來就連續5個交易日收黑,短線累計下跌逾19%。周二早盤強勁反彈2.5%,報每股257美元。

NHTSA沒有即時證明特斯拉發表的內容。CNBC網站早在9月中已報導特斯拉Model 3獲得完美的5顆星評級。

特斯拉在周日發表的文章裡表示,Model 3在NHTSA所有類別和分類項目裡都得到5星評級,並且是NHTSA歷來所測試過的所有車輛中,駕駛與乘客在車禍中受傷機率最低。特斯拉以此標榜Model 3為美國有史以來最安全的車輛。

除Model 3外,特斯拉還指出Model S轎車和Model X跨界車,在受傷機率最低的排行中分別名列第2位和第3位。特斯表示這3款電動車是NHTSA所評估過的最優秀車輛。

特斯拉強調,沉重的電動車用電池組裝置在每輛電動車的底盤,有助穩定車輛的重心而加強其穩定度,降低在車禍發生時出現翻車的風險,從而減少對車內乘客的傷害。

特斯拉還指出其電動車前方的防撞緩衝區設計,能有效地吸收撞擊力來提高安全性。

儘管如此,NHTSA和國家運輸安全委員會(NTSB)仍各自調查特斯拉的自動駕駛輔助系統Autopilot,以釐清該系統跟多起特斯電動車嚴重車禍的關係。

看在對沖基金明星操盤手安霍恩(David Einhorn)眼裡,特斯拉股票一點也不安全。他上周唱衰特斯拉可能成為雷曼兄弟的翻版而導致其股價上周重挫。

評析
Model 3為美國歷來最安全車輛,但特斯拉股票一點也不安全,其股價周一大跌並且創19個月新低。
 樓主| 發表於 2019-9-29 13:59:08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10月10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同為創業夢想家 布蘭森給穆斯克兩項建議

經濟日報 記者林聰毅╱綜合外電報導

維京集團(Virgin Grooup)創辦人布蘭森(Richard Branson)以同為創業夢想家的身份,對近來麻煩纏身的特斯拉(Tesla)創辦人穆斯克提出兩個建議:「學會授權與多睡一會兒。」

在被CNBC的杭格福德(Nancy Hungerford)問到可以給穆斯克什麼建議時,布蘭森先是猶豫了一下,然後說,他應該學會授權。 布蘭森說:「我認為他可能需要學會授權的藝術。」「他得為自己找時間、為自己的健康和家人找時間。他是一個非常有創意的人,但他不應該睡得很少,他應該在身邊找一個很棒的團隊。」

布蘭森說,他之所以「生活愉快和長壽」的原因之一,是他找到了「很棒的人」來經營他的公司,而他只過問重要議題。

布蘭森以學生創業家崛起於商界,之後創立了控制逾400家公司的維京集團。穆斯克則與布蘭森同被視為有創意與願景的創業家。

穆斯克利用其商業和科技的創新方法,創辦了電動車先驅品牌特斯拉。穆斯克還提出了一個名為Hyperloop的超高速運輸系統想法,以及成立一家名為SpaceX的太空旅遊公司,而布蘭森和維京是穆斯克在此領域的直接競爭對手,因為他們都在發展Hyperloop和太空旅遊計畫。

然而,有別於布蘭森的是,穆斯克是一位爭議性人物,特別是因為他愈來愈乖張的行為和推文,從他對英國洞穴潛水員的孌童癖的指控,到聲稱將讓特斯拉下市。下市風波並使他本人與特斯拉分別遭美國證管會罰款2,000萬美元。

布蘭森說:「我們談過了!」他已和穆斯克坐下來「談過這個問題」,暗示他可能已傳授這位年輕創業家一些如父親般的建議。布蘭森重申,學習更佳的授權藝術,將可以戰勝「他(穆斯克)的一個缺點」。

評析
維京集團創辦人布蘭森以同為創業夢想家的身份,對穆斯克提出兩個建議:「學會授權與多睡一會兒。」
 樓主| 發表於 2019-9-29 13:59:23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10月10日聯合新聞網,供同學參考

每十分鐘就能賣出一輛!
Nissan Leaf成歐洲最暢銷電動車

聯合新聞網 記者黃俐嘉/綜合報導

Nissan在2017年十月為Leaf帶來了第二代大改款車型,而在此之前,其第一代車型自2010年開賣以來,已在全球熱銷超過30萬輛,更成為了世界電動車的銷售霸主!至於第二代車型,則延續上一代的好評,持續拓展其銷量版圖。

第二代Nissan Leaf亦在去年底登陸歐洲市場,而在今年年初曾有外電報導,全新Leaf在當時就已接獲超過10,000張來自歐洲的訂單,近期原廠又表示,Nissan Leaf自今年一月至八月在歐洲共售出超過26,000輛,等於平均每13分鐘就有一台Leaf在歐洲被賣出,成為全歐洲當前最暢銷的電動車!

Nissan Leaf在歐洲的某些國家,如包括奧地利、法國、德國、荷蘭、葡萄牙、西班牙等,都有相當亮眼的銷售表現,不僅如此,Leaf在挪威的熱銷程度,除了讓他在該國國內成為最暢銷的電動車外,其銷量更是擠下其他內燃機車輛,晉升全挪威最受歡迎的車款。

第二代Nissan Leaf在外型上變得更加俐落有形,也呈現出特有的現代化與科技感裝扮,搭載40kW的鋰電池組,在歐洲WLTP標準測得之最大續航距離為270公里(日本JC08標準則為400公里)。

其所搭載的電動馬達(EM57),可輸出最大馬力147hp/32.6kgm,採用3kW與7.5kW的充電座進行充電時,需分別花上16小時及5.5小時才能將電池充滿電,但若是使用50kW快速充電座,僅需要充電40分鐘就能夠將電量充至80%。

此外,現行版Nissan Leaf導入可讓油門輕鬆切換加速或剎車的e-Pedal電子油門技術,以及能夠在高速巡航時自動跟隨前車的ProPilot半自動駕駛技術,並支援Stop & Go與自動停車功能。

評析
Leaf在挪威的熱銷,除成最暢銷的電動車外,銷量更擠下其他內燃機車輛,晉升全挪威最受歡迎的車款。
 樓主| 發表於 2019-9-29 13:59:35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10月11日工商時報,供同學參考

麥格里力挺 特斯拉補血

工商時報 鍾志恆/綜合外電報導

儘管電動車大廠特斯拉股價近期來持續下滑,但麥格里研究(Macquarie Research)最新發表的報告認為其股價已跌得夠深,因此把評等列為表現優於大盤表現,並看好股價能大反彈逾70%,消息讓特斯拉周二收紅,中止連跌5天的走勢。

特斯拉股價周二大漲近4.9%,收在262.8美元,中止10月初來連續5個交易日收黑的跌勢。周三早盤上漲1%報265.5美元。

麥格里分析師烏姆(Maynard Um)認為,在電動車市場裡,特斯拉是一家具顛覆性技術的成長型企業,該公司擁有與眾不同的電動車產品和強大的品牌知名度。

他認為特斯拉將可達成生產目標,從而看好其下半年就能出現獲利能力。

麥格里把特斯拉目標價設在430美元,以周一收盤價計算,特斯拉將大漲72%。

以特斯拉執行長穆斯克(Elon Musk)8月在推特發文計畫以每股420美元將特斯拉私有化來看,麥格里的目標價較穆斯克的估算還要高出10美元。

烏姆看好特斯拉的理由,主要是該公司有足夠現金償還到期債務。

他認為特斯拉有多元化的現金流來源去解決還債問題,因此認同穆斯克說特斯拉沒必要籌措更多資金的說法。他估計特斯拉下半年因美國政府潔淨能源的稅賦減免,讓營收得以增加5億到6億美元之間。

另外,Model 3銷售持續上升而增加其現金流,還有其未使用的債務能力達12億美元。

評析
麥格里把特斯拉目標價設在430美元,看好的理由,主要是該公司有足夠現金償還到期債務。
 樓主| 發表於 2019-9-29 13:59:53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10月11日中央社,供同學參考

福斯:EU汽車減排目標過大 恐喪失10萬工作機會

中央社法蘭克福11日綜合外電報導

福斯汽車集團(Volkswagen)執行長迪斯今天表示,歐洲聯盟(EU)對汽車製造商設定的減少碳排放目標過於雄心勃勃,可能產生反效果,喪失10萬個工作機會。

迪斯(Herbert Diess)告訴南德日報(Sueddeutsche Zeitung),倘若歐盟部長設定2020年至2030年間將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少40%,「我們工廠約1/4個工作機會將於10年內消失-總計10萬個工作機會」。

歐盟部長9日商定,2030年汽車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少35%,而非汽車製造商、柏林和東歐政府期望的30%。

儘管德國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稱這項折衷方案「可以接受」,但德國汽車工業協會(VDA)主席馬蒂斯(Bernhard Mattes)認為這項協議「過於雄心勃勃」且「拿工作機會當賭注」。

迪斯更詳細敘述,二氧化碳排放量逐漸減少將使電動車的增長速度趨緩。與內燃機車輛相比,電動車生產過程的人力需求較低。

他表示,反之,快速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將「幾乎無法控制」,由於「2030年前超過一半車輛將是電動車」,恐連帶影響工作機會。

迪斯警告:「如此劇烈減量意味著一項痛苦的革命,而非可控制的過渡期。」他並說:「德國將不再是生產小型平價車輛的地方。」

評析
歐洲聯盟對汽車製造商設定的減少碳排放目標過於雄心勃勃,可能產生反效果,喪失10萬個工作機會。
 樓主| 發表於 2019-9-29 14:00:12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10月11日中央社,供同學參考

BMW擴大投資 李克強:對外開放說到做到

中央社台北11日電

路透社報導,德國寶馬汽車(BMW)今天宣布計畫斥資36億歐元,收購中國合資企業華晨寶馬25%股份,將持股比例從50%,向上增至75%,並感謝中國總理李克強對此案的支持。

中國政府網發布,李克強昨天上午在北京接見BMW董事長克魯格(Harald Kruger)。克魯格此次來大陸,主要是為了擴大對中投資,在遼寧瀋陽「鐵西中德高端裝備製造產業園」建設華晨寶馬第三工廠。

李克強在會中說,寶馬公司是中國政府放寬汽車行業外商來中國投資股比限制後的首個受益者,可以說是「一馬當先」。他強調,這也表明中國推進開放不僅是「說到」,更是踏踏實實地「做到」。

發布稱,克魯格表示,寶馬集團把中國作為寶馬戰略的重中之重,中國是一個巨大的市場,美國和德國的市場加起來也比不過中國。「但在我們的戰略中,中國不僅是一個巨大的市場,更將成為一個世界性的生產基地,直接向世界其他市場出口汽車」。

他還說,未來在世界任何一個地方看到一輛寶馬iX3純電動汽車,都一定是「中國製造」;「寶馬集團在中國的成功,離不開中國政府穩定的政策環境支持」。

李克強回應稱:「請你相信,中國對外開放政策不僅不會變,而且開放的力度會更大,開放的水平會更高。」

BMW今天宣布斥資36億歐元,收購中國合資企業華晨寶馬25%股份,將持股比例從50%,向上增至75%,實際掌控主導營運,預計2020年完成。寶馬已與華晨簽署協議,原本於2028年到期的雙方合約將展延至2040年。

報導指出,BMW計劃於2020年在中國推出首輛純電動車,透過增資將可增加合營公司的產能及推出更在地化車種。

報導並引述一名汽車產業分析師指出,在中美進行貿易關稅戰之際,能在中國市場直接生產銷售汽車,對車商來說是莫大的激勵。

華晨寶馬2017年在中國的銷售量為38.4萬輛,營收達146億歐元(新台幣約5225億元),並享有13億歐元的盈餘。瀋陽第三工廠興建啟用後,年產能將可增加到52萬輛。

評析
寶馬集團把中國作為寶馬戰略的重中之重,中國是一個巨大的市場,美國和德國的市場加起來也比不過中國。
 樓主| 發表於 2019-9-29 14:00:38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10月11日信傳媒,供同學參考

特斯拉的馬斯克和蘋果賈伯斯…並不是同一種人

傅瑞德

把特斯拉(Tesla)創辦人馬斯克(Elon Musk)跟蘋果Apple傳奇人物賈伯斯(Steve Jobs)相提並論,經常是很能吸引目光的標題;但這種類比方式,對於進一步瞭解Tesla長年不斷的成就與混亂,並沒有太大的幫助。

因為他的無窮創造力與放言無忌,Elon Musk經常被外界拿來跟Steve Jobs比較。相較於Musk在網路上的活躍(以及有時候講話不經大腦),較早出道的Jobs當年顯然安靜多了;當然,這和他們各自所處的時代背景是緊密相關的。

相似之處
雖然Jobs提到過,他在1970年代的嗑藥經驗是「生命中影響最大的幾件事情之一」,但他應該不會像Musk一樣,讓自己被拍到抽大麻的畫面(精確的說,Musk抽的是煙草加大麻)、而且還在網路上播放。

這個年頭,就是要播無修剪、無馬賽克的影片才潮。

其實,他們二人還有另外一個相似的地方:Jobs在1985年被迫離開Apple,而Musk則被踢下Tesla董事會主席的寶座(但仍然是執行長)、並處以2,000萬美元的罰款,同時Tesla公司也另外被罰了2,000萬。

上述的結果,是Musk被指控在Twitter上發表有誤導嫌疑的推文之後,與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協議內容的一部分。

編按:所謂誤導,主要是Musk在8月7日的貼文中表示,該公司預定「在股價為US$420時讓股票下市」,並且已經「確認準備好了回購股票所需的資金」;但事後在SEC的調查壓力下,在8月24日以「股東抗拒」為由表示取消下市計畫。

SEC的新聞稿中指出,這兩筆2,000萬美元都會「被發還給遭受損失的投資人」;然而Musk的快嘴和這區區4,000萬的罰款,再怎麼樣都難以補回憑空消失的50億美元公司市值。

對於Musk和Tesla來說,或許最近被SEC狂電(嗯)並不一定是壞事。Jobs在1985年被Apple踢出大門之後,拍拍身上的灰塵,然後創立了皮克斯(Pixar)和NeXT兩家公司;12年之後,他不僅重回Apple,還帶領公司扭轉乾坤、浴火重生。

他過世7年後的今天,「Apple 2.0」已經成長為一家市值超過1兆美元的龐大企業。

或許Musk也可以參考一下同樣的作法:把握這個機會,另外開創一番事業、吸收更多經驗;然後重新帶領Tesla,完成將汽車產業從石油中解放出來的偉業。

如果真能做到這一點,Musk原本就多采多姿的履歷表將可以再度錦上添花……。但或許我們該面對的現實是,除了喜怒無常的性格之外,Jobs和Musk兩人其實並沒有那麼像。

不同之處
Jobs在離開Apple的時候僅僅30歲。在那之前,這位大學中輟生的商業經驗只有1976年和Steve Wozniak共同創立Apple、1980年讓公司股票上市,如此而已。如果你想進一步瞭解他過去的家族、學歷、心靈探索、以及旅行歷程,建議你讀讀他在Wikipedia上的傳記。

至於已經47歲的Musk,就沒有Jobs當年那麼青澀了(他也是中輟生,不過中輟的是史丹佛大學的物理博士學位)。他在2003年從創辦人Martin Eberhard 和Mark Tarpenning手上接下Tesla之前一年,就已經創立了SpaceX;在SpaceX之前,他創辦了X.com網路銀行,然後在2002年以15億美元用「PayPal」的名稱將它賣給了eBay。

之前他還有一些創業事蹟,但這裡就不再贅述了;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考他的Wiki頁面。

磨練與成敗
以Musk的學術背景和豐富的創業經驗來看,他在Tesla之前的產業經驗,跟Jobs離開Apple之後才創立Pixar和NeXT所獲得的磨練,在順序上和內涵上並不一樣。如果不管這些,而單純把他們兩人歸成同類,或許可以滿足某些網民的想像;但事實是,Musk並(還)沒有被踢出公司、也不是因為績效問題而受到懲罰。

於是問題來了:Tesla的績效究竟如何?如同我們過去知道的,一句話說就是「好壞參半」。往好的一半看,他們將有機會達成、甚至超過最近這一季生產50,000輛Model 3車款的目標,而且Tesla Model 3在今年七月也正式成為美國賣得最好的中小型豪華車款:

另外一個好消息是,Tesla位於美國內華達州Reno的工廠,已經成為全世界最大的電池工廠;而且根據他們的合作夥伴Panasonic指出,電池已經不再是Model 3量產時的障礙。

但在另外一方面,Tesla似乎正面臨著一股高級主管的出走潮。業界人士指出,2018年該公司有多達41位高級主管離職;此外,雖然Tesla的產能已經有些起色,但仍然屬於「見招拆招」的階段──最近為了擴充產能,他們甚至有一條產線是搭建在「帳篷」裡。

對於Tesla的生產線,筆者個人一直抱持著懷疑的態度;尤其是參觀過他們在美國加州Fremont的工廠之後,感覺更是如此。他們的工廠違反了多條汽車業界奉為圭臬的「豐田生產體系」(Toyota Production System,TPS)規範;而我在拿到訂購的Model S車款之後,對他們隨性而雜亂無章的服務方式也並不滿意。

Musk風格造就Tesla
然而,這也反映了Musk的個人風格。對於許多周遭的人、甚至對顧客來說,他做事的方式令人難以認同、甚至難以忍受;但他就是能讓公司在墜落邊緣保持平衡,並且達到了今天的成就。

如同許多觀察家所說的,這些徵兆往往在Musk身上都看得到:他說的一些話往往誇大其詞、尖酸刻薄、而且有誤導嫌疑;但如果換上一個「看起來比較正經」,但仍然繼續誤導大家,那麼這家公司還真的可能分崩離析,最後成為有想法、有技術,但卻因為出生太早而死在沙灘上的前浪。

Musk不應該拿來跟Jobs放在一起比較,因為他自成一格。他了不起的地方,在於一路上忽略各種規則、隨機應變、見招拆招,卻撐起了一個無與倫比的產業規模,甚至有辦法逼迫傳統車廠醒覺、接受「電動車將是未來」的概念。

許多競爭對手,尤其是德國車廠,最近都急於發表跟電動車相關的消息;例如Audi就在兩星期前的9月17日宣布,定價約75,000美元的電動休旅車「e-tron」即將在明年上市;其中只有20,000輛會分配給美國市場,這數字跟Tesla的產量剛好差不多。

同樣的,每一家車廠今後都會陸續推出至少一兩款電動車;在Musk的「逼迫」之下,他們完全沒有選擇。這一點,作為消費者的我們倒是應該感謝一下Musk才是。

在不斷的好運氣和Musk的手腕之下,Tesla在可見的未來仍會是唯一一家純電動車廠,而且註定會是電動車時代的成功先驅。

本文經吐納商業評論授權轉載

評析
除了喜怒無常的性格之外,Jobs和Musk兩人其實並沒有那麼像。
 樓主| 發表於 2019-9-30 19:39:03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10月12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鋰金屬龍頭贛鋒 在港上市首日破發

經濟日報 記者李仲維/綜合報導

贛鋒鋰業昨(11)日在港股上市,實現A+H兩地上市,惟股價上市首日就跌破發行價,股價大跌近三成,A股更是以跌停板收盤。

贛鋒鋰業成立於2000年,於2010年在A股上市,2017年按產能計,公司為全球第三大及大陸最大的鋰化合物生產商及全球最大的鋰金屬生產商。

根據贛鋒鋰業公布的H股招股結果,以下限價每股港幣16.5元發售,昨開盤不久就跌破發行價,收盤港幣11.7元,下跌4.7元,跌幅28.7%。

贛鋒鋰業昨A股收報人民幣26元,下跌2.89元,跌幅10%。

在過去八個月中,贛鋒鋰業A股價格一路下滑,已由年初的近53元跌至目前的30元以下。這也影響H股的發行價格。

國金證券指出,由於贛鋒鋰業H股與A股股價相比折價較多,短期內A股價格或還將承壓。

在9月底發布H股招股說明書前,贛鋒鋰業還接連公布多項供貨協議。

包括與LG化學簽約,計畫在2019至2025年間,向LG化學銷售共計9.26萬噸電池級鋰產品;公司還與特斯拉簽訂合約,未來三年將向特斯拉提供電池級鋰化合物,數量約為贛鋒鋰業電池級氫氧化鋰當年總產能的20%;與德國BMW約定,在未來五年向BMW指定的電池或正極材料供應商供應鋰化工產品。

贛鋒鋰業日前還公告,董事會同意公司以自有資金不超過人民幣5億元投資建設年產2.5萬噸電池級氫氧化鋰項目。

有分析稱,交易的密集宣布,或有助於公司尋找更多投資者,並助該公司進一步擴張。

評析
贛鋒鋰業實現A+H兩地上市,惟股價上市首日就跌破發行價,股價大跌近三成,A股更是以跌停板收盤。
 樓主| 發表於 2019-9-30 19:39:17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10月12日蘋果日報,供同學參考

特斯拉將擴大內華達超級工廠規模 
馬斯克還要自建員工住宅

財經中心/台北報導

美國電動車廠特斯拉(Tesla)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才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和解,但鋼鐵人馬斯克就是閒不下來,根據外媒報導指出,特斯拉位於內華達州的超級工廠已是全球最大的電池工廠,但是馬斯克希望再進一步擴張這個工廠的規模,並且自建員工住宅。

這是馬斯克是在日前同內華達州州長布賴恩.桑多瓦爾(Brian Sandoval)共同出席的一場科技和創新峰會上做出如上承諾的。據報導指出,馬斯克計劃未來將內華達超級工廠的員工總數提高到2萬人,幾乎目前規劃的1倍多。

馬斯克表示,特斯拉當初選擇內華達州打造首座超級工廠的具體原因,主要是內華達是一個以目標為導向的州,並擁有足夠的自由度。

馬斯克隨後談及這一地區的未來發展機遇時,他更透露未來這座超級工廠的員工數量將會明顯增長。

根據內華達州經濟發展部門先前公佈的資料,特斯拉超級工廠目前的員工總數在3000人左右,馬斯克表示這已經是6個月前的舊資料,如今超級工廠的員工總數已經達到了7000人,並將在未來達到2萬人。

特斯拉的超級工廠位於距離內華達里諾(Reno)市25英里處的一個工業園區,隨著特斯拉和其他一些企業的入住,該地區房價和租房價格也在近年來水漲船高。

對於這一員工總數的顯著增長,馬斯克相信住房需求和基礎設施有可能對超級工廠的發展構成障礙,因此特斯拉已經在考慮在當地投資建設員工的住房。

馬斯克說,員工總數增長的最大障礙是住房和基礎設施,因此特斯拉正考慮在超級工廠附近,利用高品質行動住宅的方式建立一個住宅綜合區域。

根據房產機構JohnsonPerkins Griffin的資料顯示,目前該地區公寓的空房率不足2%,平均月租金則在過去6年內累計上漲了超過50%,達到1318美元/月(約新台幣40910元),該地區的房屋售價也創下歷史新高,房屋售價中間價位達到了38.9萬美元(約新台幣1207.56萬元)。

分析師認為,如果特斯拉計劃未來繼續在此擴大投資的話,該地區的租房、售房價格只會有增無減。

特斯拉位於內華達州1號超級工廠現在已成為全球最大的電池工廠,每年產能達到20GWh,而且還在不斷增長。

當初特斯拉之所以選擇落戶內華達主要是因為當地政府為其提供近13億美元的稅務減免;而且,如果特斯拉完成約定的投資義務,那麼該公司還可以免除20年的銷售稅、10年的房產稅,並獲得數百萬美元的稅務抵扣額度。

當然,州政府也將從這樣的合作中受益。內華達州政府當時預計,這處工廠將直接創造6500個就業機會,而加上間接帶動的就業,該項目創造的就業機會總數將達到2.27萬個。

如果考慮到馬斯克如今計劃將這一工廠規模擴張到2萬人,這一專案為當地直接、間接創造的就業機會和經濟規模效益則更加驚人。

評析
馬斯克希望再進一步擴張內華達州的超級工廠的規模,並且自建員工住宅。
 樓主| 發表於 2019-9-30 19:39:29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10月12日中央社,供同學參考

淳紳叩關歐洲 比利時主權基金首波投18.2億元

中央社記者田裕斌台北12日電

淳紳宣布,旗下香港昶洧電動車獲得比利時主權基金青睞,針對雙門小車專案,作為叩關歐洲市場的第一筆投資,投資金額5000萬歐元(約合新台幣18.2億元)。

淳紳表示,雙方已在10月初完成簽約,合作生產電動車,事實上,比利時主權基金今年5月就表達投資昶洧電動車的意願,預計投資1.5億歐元,協助昶洧在比利時成立子公司,並設廠生產電動車,根據合約內容,決定以雙門電動車作為首款量產車款。

淳紳董事長沈瑋表示,歐洲民眾對電動車的接受程度高,加上小型都會車適合歐洲的城市地形,決定用雙門小車做為叩關歐洲市場的第一項武器,預計2019年及2020年的第3季,就能分別在中國大陸及歐洲進入量產,比起房車和休旅車更有效率,也能在短時間內得到市場回饋。

沈瑋透露,比利時主權基金也表達,一旦小車專案順利完成,將著手進行房車、休旅車以及馬達產線的建置合作,投資金額也將視當時狀況進行新的評估。

沈瑋指出,比利時主權基金的完整投資計畫,包含中國大陸和歐洲兩個部分,目標在2019年3月底前募得4億美元的經費,為2020年底昶洧在香港或美國公開上市做準備。

評析
淳紳旗下香港昶洧電動車獲得比利時主權基金青睞,針對雙門小車專案,投資金額5000萬歐元。
 樓主| 發表於 2019-9-30 19:40:07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10月13日工商時報,供同學參考

賓士小心 特斯拉賣進全美前4

工商時報 鄭勝得/綜合外電報導



據汽車資訊網站Edmunds.com數據顯示,電動車大廠特斯拉第3季美國本土銷量成長迅速,直逼凌志(Lexus)、寶馬與賓士等三大傳統豪華車廠,並將奧迪與Acura等品牌甩在後頭。另外,日前傳聞21世紀福斯執行長詹姆斯.梅鐸(James Murdoch)可能接替穆斯克擔任該公司董事長一職,此消息一出立刻遭到穆斯克駁斥。

Edmunds.com估計,特斯拉美國第3季銷量達到64,727輛,雖低於凌志同期的78,622輛、寶馬71,679輛與賓士的66,542輛,但仍超越奧迪的59,447輛與Acura的41,830輛。

而特斯拉本月稍早自行公布美國等地第3季出貨量約為83,500輛,其中55,840輛屬於Model 3系列、14,470輛是Model S系列,而13,190輛是Model X系列。

Edmunds.com分析師阿塞維多(Jeremy Acevedo)指出:「特斯拉該季銷量領先多數豪華汽車品牌。由於Model 3系列價格為4.9萬美元起跳,特斯拉汽車平均售價實際上高於多數豪華車廠。」

阿塞維多亦表示,隨著特斯拉第4季產量持續創高,該公司汽車銷量可望繼續攀升、超越更多豪華車廠。此外,《金融時報》日前引述消息報導,媒體大亨梅鐸兒子詹姆斯.梅鐸可望取代穆斯克成為新任董座,但此消息隨即遭到穆斯克否認。穆斯克推文回應:「這篇報導並非事實。」

報導還指出,穆斯克屬意由現任董事會成員葛拉希亞斯(Antonio Gracias)接任董座,但擔心他的獨立性恐遭到外界質疑。

穆斯克近期就公司私有化爭議一事與美國證管會(SEC)達成和解。依照協議,穆斯克必須卸下董事長職位,董事會須另聘外部人士擔任董事長,而穆斯克與公司分別得支付2千萬美元罰款。

評析
特斯拉美國第3季銷量達到64,727輛,低於凌志同期的78,622輛、寶馬71,679輛與賓士的66,542輛
 樓主| 發表於 2019-9-30 19:40:46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10月13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特斯拉豪車美銷量 直追雙B

經濟日報 編譯黃淑玲/綜合外電



美國電動車大廠特斯拉(Tesla)傳來捷報,第3季在美國豪華房車銷售已直逼雙B。儘管各家研究機構引述的資料不同,導致特斯拉與傳統豪華車廠的排名有些許差異,但可以確定的是特斯拉在美國豪華房車市場上的競爭力已不容小覷。

各家研究機構對特斯拉的實際銷售量目前只能用「估算」,無法明確數字,是因為特斯拉是以每季公布「製造」(production)和「出貨」(deliveries)的數據,取代一般公布的銷售細節。

MarketWatch網站據汽車專業網站Edmunds.com的估計報導,特斯拉上季銷售量達64,727輛,已超越奧迪,排名第四,與前三大品牌雙B和凌志(Lexus)的差距也不會太大。Edmunds是以汽車登記資料和其他資訊來推估特斯拉的銷售量。

富比士(Forbes)則是援引研究機構Atherton Research的報告,估算特斯拉第3季銷量為69,925輛,首度超越賓士的66,542輛,排在凌志與BMW之後,拿到第三名。Atherton首席分析師蘇勤(Jean Baptiste Su,譯音)甚至預測,特斯拉本季有可能打敗BMW,成為亞軍。不過特斯拉並未證實這項數據。

Edmunds.com分析師艾克維多表示,以特斯拉Model 3售價至少一輛49,000美元的水準,特斯拉的總體平均交易價格會在主要豪華房車品牌之上。根據Edmunds.com的資料,凌志的平均價格每輛49,136美元,BMW為55,047美元,賓士54,833美元。特斯拉號稱「平價」的車款Model 3價位已拉近到豪華房車平均水準,市場因而得以擴大。

特斯拉以自身直營門市銷售車輛,不像其他廠牌汽車以傳統的特約經銷商販賣,因此Edmunds無法明確估算特斯拉的平均銷售價格。

鑒於特斯拉各車款上季的產量均達標,艾克維多說,特斯拉第4季會持續提升生產量,「我們可以預期特斯拉能在豪華房車市場上,繼續攻城掠地。」

評析
特斯拉第3季在美國豪華房車銷售已直逼雙B,表示特斯拉在美國豪華房車市場上的競爭力已不容小覷。
 樓主| 發表於 2019-9-30 19:41:12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10月13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陸企併智利鋰礦商 受阻

經濟日報 編譯洪啟原/綜合外電

智利憲法法院11日下令暫停中國鋰供應商天齊集團收購智利最大鋰生產商SQM公司的交易,並考慮受理反對此收購案的SQM控股股東提出的訴訟。

路透報導,SQM的股東指控,智利反壟斷法院4日批准天齊收購SQM 24%的股份,但並未給股東足夠的時間審視天齊和智利反壟斷監管機構FNE的協議內容。鋰是生產電動車電池的重要原料。

原先的協議內容擬限制天齊和SQM互換商業敏感資訊,但反對者認為這遠遠不夠。若收購案成立,天齊就有權取得SQM八席董事中至少三席董事席次,加深天齊可能藉機取得SQM內部文件並用於增加自己優勢的疑慮。

掌握SQM多數股份的三大股東10日要求憲法法院「立刻停止」這項協議,表示上周批准的這項判決是「根本是秘密進行」。天齊則表示,憲法法院受理審查這樁訴訟案「只是例行公事」。憲法法院將在22日開庭,聆聽雙方的辯詞。

SQM以往一直拒絕這項交易案,原因在於無法進一步限制天齊取得SQM的商業機密和敏感資訊。根據天齊和智利反壟斷法院的協議,天齊不能提名任何主管或員工成為SQM董事。

評析
智利憲法法院暫停中國鋰供應商天齊集團收購智利最大鋰生產商SQM公司的交易
 樓主| 發表於 2019-9-30 19:41:22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10月13日聯合報,供同學參考

馬斯克又有驚人動作!
申請特斯拉龍舌蘭商標

記者范振光╱綜合外電

電動車廠特斯拉創辦人馬斯克再度引人側目,他已經申請特斯拉龍舌蘭(Teslaquila)商標。

馬斯克今年愚人節在推特開玩笑,貼出他醉倒特斯拉Model 3旁邊的照片,還說已經破產,旁邊都是Teslaquila空瓶,臉上看得出乾掉的淚痕。

但他顯然不是純開玩笑,除了申請商標權,還畫好商標構想。

馬斯克先前接受串流轉播的電台專訪時曾抽大麻,有網友開玩笑說,特斯拉大麻(Teslaweed)何時推出?

如果特斯拉真的涉入酒精業,也不是馬斯克第一次從事怪異副業。他今年稍早宣布,賣出旗下Boring公司同名的火焰槍。

馬斯克8月間信口開河說,特斯拉要下市,還說資金沒問題,引發股價波動,美國證管會不久前提告,要求法院禁止他擔任上市公司主管。

本案後來和解,馬斯克與特斯拉將各自支付2000萬美元(約台幣6.2億元)罰款,馬斯克能續任特斯拉執行長,但必須在45天內辭掉董事長一職。

評析
馬斯克再度引人側目,他已經申請特斯拉龍舌蘭(Teslaquila)商標。
 樓主| 發表於 2019-9-30 19:41:34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10月14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特斯拉脫離低產能地獄

經濟日報 編譯易起宇/綜合外電

特斯拉(Tesla)無法穩定產量的日子似乎已經過去,在本季第4季一開始就展現強勁生產力,目前已生產超過11,500輛電動車,其中包括逾7,000輛Model 3。

美國電動車新聞網站Electrek引述知情人士報導,在截至12日止的本季內,Model 3生產約7,400輛。CNBC指出,這代表特斯拉本季的頭兩周裡,每周只生產3,700輛Model 3,不及單周產量目標5,000輛,但外界本來即預期特斯拉季初產能將會減緩。

雖然特斯拉尚未發表第4季的產量和交貨量預測,但該公司已表示計劃本季都用來改善Model 3產量,因此可預期產能至少溫和增長。下月將公布的特斯拉第3季財報也值得期待。

特斯拉上季交出該公司歷來最高的產量逾80,000輛車,包括超過53,000輛Model 3。最後一周共生產5,300輛Model 3,創下新高紀錄。

評析
特斯拉在本季一開始就展現強勁生產力,目前已生產超過11,500輛電動車,其中包括逾7,000輛Model 3。
 樓主| 發表於 2019-9-30 19:42:10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10月15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穆斯克脫序演出 重創特斯拉

經濟日報 編譯 林奕榮/綜合外電報導



電動車大廠特斯拉迄今為止的成就,創辦人暨執行長穆斯克(Elon Musk)居功厥偉。然而,穆斯克的光環似乎在消退,也讓外界再次開始探討,矽谷這種「強人領導」的理想最終是否可能危及公司。

穆斯克儼然成為這個議題的最佳個案分析範例;這家大型上市公司的執行長行事風格怪異,多次的預告均未實現,發表怪誕、沒有根據的陰謀論,在財報法說會公開槓上華爾街分析師。此外,穆斯克常在推特提出顯然是未經過濾的言論,例如聲稱英國一名救難人員是戀童癖。

穆斯克最嚴重的行徑,是他逕自在推特宣稱準備讓公司下市,且資金已經到位。這個消息讓特斯拉股價飆漲,但在外界高度質疑和批評後,穆斯克坦承所言不實。美國證管會(SEC)介入調查並提告後,雙方才剛同意和解,穆斯克竟又在推特發文諷刺SEC是「空頭致富委員會」,導致特斯拉股價崩跌。

特斯拉創立至今尚未轉虧為盈,許多投資者消費者都是衝著穆斯克塑造的夢想買帳。也因此,董事會面對這位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正面臨繼續容忍或是將他替換的兩難。

這個狀況,也凸顯矽谷新創公司「創辦人執行長」的強大權力。這種類型的領導者站在組織最頂端,即使面臨困境,董事會和投資人往往仍相信若不是這個強人,公司狀況會更糟。除了穆斯克,類似的例子還有推特的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多爾西,以及Uber創辦人兼執行長卡蘭尼克。

這些情況並非無意識的偏見,許多知名的創投公司都認為,由原始創辦人掌管的公司會運作得較好。安霍創投(Andreessen Horowitz)的何洛維茲(Ben Horowitz)表示,唯有創辦人擁有「道德授權」,能夠作出不受歡迎但必要的決策。支持穆斯克SapceX計畫的Founders Fund基金則表示,不能以一般的專業標準來評斷「前瞻型企業家」。

時至今日,穆斯克依然維持強勢。在與SEC和解前夕,穆斯克威脅特斯拉董事會,如果堅持和解他將辭職,迫使董事會屈服。和解最終成立,也是經過穆斯克點頭。

然而這個風波以及穆斯克後來對SEC的譏諷,讓特斯拉的股價大跌,也再度證明強人領導一旦失控的風險。依照和解協議,穆斯克將卸下特斯拉的董事長職務。特斯拉將增加兩名獨立董事,遴選其中一人擔任董事長,董事會也將密切關注特斯拉和投資人的溝通方式,並成立委員會監控公司重大訊息的發布。

然而,穆斯克仍將擔任執行長,且依然是特斯拉的最大股東,董事會是否能有效約束他的言行目前仍不可知。這場最新的風波,穆斯克看似避開了傷害,但特斯拉卻受到衝擊。

先前已有分析師指出,包括特斯拉在內,矽谷新創公司的成功確實仰賴創辦者,但這種模式在公司發展到一定規模後必須改變,以免危及公司營運。為免特斯拉在穆斯克單獨掌控方向盤時再度暴衝,並為他卸除過大的壓力,特斯拉董事會應該考慮為穆斯克尋找成熟、專業的副手。

評析
矽谷新創公司的成功確實仰賴創辦者,但這種模式在公司發展到一定規模後必須改變,以免危及公司營運。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申請入學

本版積分規則

手機版|正通股民學校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Template by Comsenz Inc.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X3.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