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主: p470121

[轉貼] 電動車 – Volvo進化 2019年邁向電動車廠

  [複製鏈接]
 樓主| 發表於 2020-4-18 12:49:00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9年1月13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馬斯克太空事業 裁員10%

經濟日報 編譯黃淑玲/綜合外電

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個人投資的太空事業SpaceX計劃裁員約10%,理由是公司積極發展全新一套事業,需要重新定位。SpaceX現有員工6,000多人,11日發出的聲明並未詳述人力精簡數字,但知情人士透露裁員幅度為一成。

這家位於加州洛杉磯地區的太空公司以民間資金發射火箭已有數次成功的經驗,顧客包括美國太空總署(NASA)和美國空軍。不過這類將補給品送上國際太空站、發射商業衛星進入地球軌道等火箭發射服務,在馬斯克看來,只是他要達到更遠大的目標的墊腳石。

馬斯克的太空夢終極目標在達陣火星。SpaceX在聲明中說:「超級困難的挑戰橫亙前方」,裁員的原因之一是,必須集中資源來「開發航行於星球間的太空船」。另外,公司也計劃推出衛星通訊網,為全球提供網際網路服務。SpaceX認為,這些發展目標,個別嘗試都有機構因而破產,因此,SpaceX必須成為更加精實的公司。

評析
馬斯克個人投資的太空事業SpaceX計劃裁員約10%,理由是公司積極發展全新一套事業,需要重新定位。
 樓主| 發表於 2020-4-18 12:49:22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9年1月13日聯合報,供同學參考

比亞迪王傳福:2030年大陸汽車全面電動化完全可行

聯合報 記者戴瑞芬╱綜合報導

大陸汽車銷量在增長28年後,去年首次出現下滑,但是電動車卻保持60%以上的高速增長。大陸電動車龍頭廠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表示,大陸電動汽車市場將迎來更大規模的爆發,2030年將可實現全面電動化。

王傳福12日在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2019)上表示,當前在發展電動汽車的首要任務就是要儘快制定汽車全面電動化的中長期發展規劃時間表。

王傳福建議,在全面電動化的路線上,一定要分領域、分車型,實現循序漸進、分步推進。

中國證券網報導,工信部從2009年起開始為推進新能源汽車提供財政補貼,但導致2016年「騙補」弊端,去年起財政補貼將逐步退場,預計2020年之後全面取消。也因此,去年汽車整體銷量在增長28年後,首次出現下滑;不過,電動車卻逆勢成長逾60%。

王傳福認為,電動汽車市場開始從政策的單輪驅動轉向「政策+市場」的雙輪驅動。他透露比亞迪電動車銷售在2017年之前有70%的銷量主要在北上廣深等政策紅利受惠的一線城市;但到2018年發生了根本的改變,儘管北上廣深銷售總量還在增長,但比例在下降,而在非限購、非限行的城市,銷量占比卻已大幅提升到50%。

他因此認為,大陸電動汽車市場今後還將迎來更大規模的全面爆發。

據公安部統計,截至2018年底大陸汽車量達2.4億輛,其中,新能源汽車達261萬輛,占汽車總量的1.09%,與2017年相比,增加107萬輛,增長70.00%。而純電動汽車有211萬輛,占新能源汽車總量的81.06%。從統計趨勢來看,近五年新能源汽車年均增加50萬輛,呈加快增長趨勢。

王傳福認為,汽車全面電動化一定要分領域、分車型,實現循序漸進、分步推進。一是公車和計程車可以最先實現全面電動化,會起到節能減排和示範效應。二是城市物流、環衛等卡車全面電動化,替代燃油卡車的技術能力和市場基礎。

此外,私家車全面電動化會是在2030年,因為私家車涉及到購置成本、基礎設施、不同地區的消費理念和接受程度的不同等因素,適合最後實現全面電動化。

評析
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表示,大陸電動汽車市場將迎來更大規模的爆發,2030年將可實現全面電動化。
 樓主| 發表於 2020-4-18 12:49:39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9年1月13日聯合晚報,供同學參考

功能性自駕車 多人座正夯

聯合晚報 編譯季晶晶/綜合報導

德國車廠設計的自駕車,已由拉風豪華的概念車變成盒狀外形的人員載運車輛,凸顯出自駕車研發競賽已出現轉變,雖然短時間內無法占據公路,但很可能未來幾年就能在限定區域內提供運輸服務。

彭博資訊報導,生產賓士車的德國車廠戴姆勒(Daimler)四年前在美國拉斯維加斯推出的自駕概念車,主打奢華內裝以寵愛有錢嬌客跨入汽車的未來新境界;該車廠今年重返拉斯維加斯消費電子展(CES)時走實用風:氣泡造型的自駕計程車,希望能在市區各地安全可靠地載運人與物。

管理顧問業者羅蘭貝格公司合夥人伯恩哈德說:「這些車輛的技術複雜度中等,以低速行駛,比傳統汽車易於生產製造。整體而言,特殊用途的自駕車有很大的潛力。」

羅蘭貝格預估,短程自駕車2020年時可達約100萬輛,2025年前可能增加一倍至250萬輛。雖然僅占全球交付量的一小部分,但已超過全球最暢銷豪華車款賓士的去年銷售量。

今年在CES和其他地方登場的主要概念車,包括戴姆勒的電動無人車Vision Urbanetic,最多容納12人、外型可變換為貨車。

博世(Bosch)自駕巴士概念車的設計是4人用,可提供預訂、推薦和旅遊情報等服務,用戶可透過博世的電子支付平台付費。

福斯的Sedric最新概念車是一款迷你校車,或4人座自駕計程車,適合共享或個人使用,可能2025年前後上路。

寶馬汽車(BMW)支持的新創事業May Mobility推出六人座電動車,行駛於底特律市中心公路,可將工人由停車場送到辦公室。

自駕車上路後會碰上的路況經常難以預測,所以技術障礙仍大。博世和戴姆勒已在加州矽谷以自動化共享服務,聯手進行測試。

評析
德國車廠設計的自駕車,已由豪華的概念車變成盒狀的人員載運車輛,凸顯出自駕車研發走實用風
 樓主| 發表於 2020-4-18 12:50:17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9年1月14日工商時報,供同學參考

半吊子政策 電動化恐壓垮台灣汽車業

工商時報 陳信榮/台北報導



政府劃下2040年全面停止汽柴油車產銷的紅線,2022年起也將大幅加嚴新車油耗標準,想藉此引導廠商增加產銷電動車。但有目標卻無配套,電動車成本居高不下,卻遲遲盼不到政府的補貼紅利,攸關電動車推廣的充電基礎設施仍然「缺」很大,國內車廠無力也不敢貿然投入電動車開發。

倘若任由此「半吊子」政策推展下去,車廠只能擴大進口電動車應付,進一步壓縮國產車生存空間,最終將壓垮台灣汽車工業。

行政院2017年底突然宣布2040年全面禁售燃油汽車的目標,能源局接著在去年10月大幅修改「車輛容許耗用能源標準」,將2022年以後各品牌產銷新車的平均油耗標準大幅加嚴至每公升20.9公里,國內車廠坦言,「政府不顧產業現況執意推行,業者只剩無奈!」

車廠業者直言,每公升20.9公里的油耗標準,就連油電複合動力(Hybrid)車都做不到,政府訂此目標無異告訴所有車廠,「不用作無謂的掙扎!」

面對僅剩不到3年就要實施的油耗新規,各車廠私下開玩笑地說:「大家都無為而治,以不變應萬變」,因為根本不知如何對應,只能消極以待。

業者透露,代理代工豐田品牌車的和泰、國瑞汽車,這3年還可以透過銷售更多油電車,儲存油耗積分,為現有汽油車在2022年以後銷售「續命」,但積分終究會有用完的一天;其他車廠,光應付當下國產車市占銷量下滑就已經焦頭爛額,2022年的新政根本無餘力多想。

更有車商心存僥倖,認為有機會如同機車強制加裝ABS政策,在民怨沸騰下,於實施前夕臨時喊卡,屆時2022年超嚴油耗規定、2040年全面禁售燃油車政策,也可能因「選票考量」出現轉圜,現在就大舉投資對應新法規的,不就成為傻瓜笨蛋。

業者坦言,政府仿效歐美先進國家限縮燃油車產銷,以推廣電動車政策,但卻只學了半套,有目標卻沒有配套,「有棍子、卻沒有蘿蔔」,要產業如何配合?

業者指出,台灣現行電動車銷售雖然免稅,但車價還是遠遠高於一般燃油車,若沒有提供相當的誘因(如給予高額補貼),很難說服民眾購買;但補貼始終只聞樓梯響、不見政策下來,更遑論台灣的電動車充電設施「缺很大」的殘酷現實。

車廠直言,電動車造價昂貴,政府又沒有任何積極獎勵購車政策,車廠大舉投資導入生產,只會淪為賣不出去的廢鐵;若2022與2040年的新政真的執行,車廠只能透過增加進口電動車銷售,逐步減少國產汽車產銷,最終讓汽車工業全數退出台灣。

評析
政府仿效歐美先進國家限縮燃油車產銷,以推廣電動車政策,但卻只學了半套,有目標卻沒有配套
 樓主| 發表於 2020-4-18 12:50:32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9年1月14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雙福擴大電動車與自駕車合作

經濟日報 編譯任中原/綜合外電

福特(Ford)與福斯(Volkswagen)等兩大汽車業巨擘將於本周宣布,雙方將加強聯盟關係,可能擴大到電動車與自駕車科技合作。

金融時報與彭博資訊等媒體報導,福特和福斯將在15日於底特律登場的北美國際車展上宣布這項消息,合作重點仍聚焦於商用車,屆時將宣布更多細節,並將證實雙方正在討論一系列的合作計畫。「雙福」的最初合作只聚焦於商用車輛的合作,但從去年6月起開始協商擴大結盟。

雙方的初步協商重點在於,福特將如何採用福斯的MEB平台電動車科技授權,即電動車的滑板型底座,可以在底座上進行多種車身設計;福斯已展示MEB平台如何能夠成為掀背車、運動型多用途車(SUV)、小巴等車款的基礎,並已宣布未來五年將對電動車投入300億美元。福斯也可能與福特的自駕車步門Argo AI合作。

福斯已經與多家汽車廠商協商MEB科技授權事宜,希望同業能普遍使用,使福斯能夠大量採購原料,並將平台授權給競爭廠商。

這也將是全球汽車巨擘攜手的最新案例;汽車製造商都尋求共同合作,希望能在競爭激烈、又屬資本密集的汽車業裡,共同分攤開發新科技的投資成本。

福特若與福斯深化合作,將可降低電動車開發成本,並把資源轉用於自駕車等科技領域;福特已保證將對電動車投資110億美元。雙方也可能討論自駕車部門的合作。

評析
福特與福斯雙方將加強聯盟關係,可能擴大到電動車與自駕車科技合作。
 樓主| 發表於 2020-4-18 12:50:44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9年1月14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電動車2030年產銷估逾1500萬輛

聯合報 大陸新聞中心/綜合報導

日前在北京舉行的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上,業界人士稱,隨著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到2030年中國電動汽車產銷將超過1500萬輛;不同級別的自動駕駛基本普及,其保有量將達到8000萬輛。

中新社報導,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理事長陳清泰在主題為「全球零排放與全面電動化」的該論壇上表示,電動汽車是新一輪工業革命的標誌性、引領性產品。它是智能交通、智慧城市的基本單元;是把綠色能源、智能電網、新一代移動通訊、共享出行鏈接在一起的節點,從而推動能源革命、信息革命、交通革命和消費革命。

業內預期,到2025年電動汽車的性價比將超過燃油車,市場將以強大的力量驅動電動汽車發展和能源結構轉型。陳清泰認為,以上預測要變成現實,涉及能源結構調整、智能電網建設、交通基礎設施升級、新一代移動通信支持、產業鏈的調整和改造等。需要做好頂層設計,把汽車、能源、通信、交通、城市進行綜合考慮,實現技術協同、規畫協同等,有序推進。其中,打破壁壘、放開市場,加強跨學科、跨行業的協同創新至關重要。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執行副理事長歐陽明高在論壇上預計,2019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將有以下發展趨勢;市場進入真正的優勝劣汰階段;汽車變革與能源、交通、環保革命的協同進一步增強;物流領域將是交通電動化新重點;氫能產業前景可期等。

評析
電動汽車是新一輪工業革命的標誌性、引領性產品。它是智能交通、智慧城市的基本單元
 樓主| 發表於 2020-4-18 12:50:56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9年1月14日世界日報,供同學參考

中國汽車銷量去年下降6%  20年來首跌

世界日報 中國新聞組╱香港14日電

連續多年增長後,世界頭號汽車市場的中國車市面臨歷史性銷量滑坡,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公布最新數據,中國汽車銷量去年下降6%至2270萬輛,出現至少20年來首次年度下跌。

貿易摩擦、股市崩盤、貨幣貶值、消費信貸收縮......都讓消費者猶疑。據香港文匯報報導,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表示,汽車製造商面臨的壓力越來越大,汽車銷量下滑可能會加快不合格企業的擠出進程,其中一些可能會在年內退出市場。

上周汽車市場最吸引人的消息,一是全球電動汽車巨頭特斯拉在上海的工廠動工,今年年底前開始生產,另一個是吉利汽車去年銷售不達標,被多間投行下調目標價,股價單日急挫11.3%,錄得4年來最大單日跌幅。

據報導,大肆擴張的車企僅是個別,實際上整個行業已出現滑坡。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汽車類商品零售額自去年5月首次出現同比下降後逐月擴大,到11月同比降幅已達10%,前11月總銷售額同比下降1.6%。據中金公司估算,自2017年3季度開始,乘用車銷售顯露疲態,月度環比開始持續為負。

上汽通用總經理王永清表示,今年車市表現低迷,除購置稅優惠政策退場外,還因為近兩年驅動車市增長的三四線城市房價上漲,對汽車消費產生擠出效應。「房價一高,車市就不好。」

報導說,中金公司首席經濟學家梁紅預計,去年汽車銷售價格平均下跌6%,鑑於銷售仍乏力、庫存高企,未來一段時間汽車價格仍會下降。王永清則認為,如果沒有特殊政策出台,高速增長的風光時代可能不復返。

評析
中國汽車銷量去年下降6%至2270萬輛,出現至少20年來首次年度下跌。
 樓主| 發表於 2020-4-18 12:51:14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9年1月15日工商時報,供同學參考

電動車衝刺 福特尬日產

工商時報 陳穎芃/綜合外電報導

今年電動車市場競爭加劇,各家車廠都搶在本周底特律車展發表電動車宣言。福特宣稱有16款電動車正在開發中,並預告明年將有「大驚喜」。日產汽車也預告,今年春天上市的第三代Leaf Plus單次充電行駛里程是第一代的3倍以上。

福特執行長哈克特(Jim Hackett)13日於底特律車展現場表示:「我們先前已宣布對電動車投資龐大經費,目前有16款新車正在研發設計中。未來一年我們將發表大驚喜。」

去年1到9月福特獲利年減27%,導致去年股價下跌39%,因此福特為了扭轉頹勢不得不加速發展電動車。

哈克特表示:「獲利萎縮的原因之一是車款老舊。福特現有車款和同業相比普遍老舊,但我們將成為業界車款最新的車廠。未來旗下75%的車款都將翻新。」

福特先前已宣布2022年前將投資110億美元,推出40款油電混合或全電動車。在擴大投資電動車之餘,未來5年福特也將節省140億美元成本以維持獲利。

當年率先推出全球第一台電池電動車Leaf的日產汽車也不落人後,近日宣布今年春天即將上市的第三代Leaf Plus不僅行駛里程倍增,性能也會增強。

2017年上市的第二代Leaf單次充電可行駛150英里(約241公里),但第三代Leaf Plus拉長至226英里(約364公里),媲美特斯拉Model S、雪佛蘭Bolt EV及現代Kona EV。在加速度方面,Leaf Plus馬力從147增強至217,扭力也從174增強至250。

儘管日產尚未公布Leaf Plus售價,但目前第二代Leaf起價2.9萬美元是市面上最便宜的全電動車之一。

日產北美執行長雷佛特(Denis LeVot)於今年消費電子大展(CES)上預告,2020年前日產將透過旗下兩大品牌推出8款電動車,且未來3、4年日產電動車單次充電行駛里程將拉長至300英里(約483公里)。

評析
福特已宣布加速發展電動車,目前有16款電動車正在開發中,並預告明年將有「大驚喜」。
 樓主| 發表於 2020-4-18 12:51:30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9年1月15日中央社,供同學參考

福斯向川普示好 砸250億在美生產電動車

記者林育立柏林14日專電

美國總統川普一再威脅歐洲汽車工業果真奏效,德國福斯汽車宣布,將在美國興建電動車廠,總投資額8億美元(約新台幣250億元),預計可創造1000個工作機會。

福斯集團(Volkswagen)去年賣出1080萬輛車,比前一年增加0.9個百分點,連續3年蟬聯全球最大車廠。

不過,川普多次揚言對歐洲進口車祭出報復性關稅,施壓德國車廠擴大在美國的投資,讓德國汽車工業相當緊張。

上月初,福斯執行長迪斯(Herbert Diess)在華府會晤川普時,承諾將增加在美國的投資,向川普示好。

市場也盛傳,福斯與美國汽車大廠福特(Ford)明天將底特律汽車展,正式宣布商用車、電動車等領域的結盟計畫。

福斯今天表示,將在美國田納西州的查塔努加(Chattanooga)廠投資8億美元,預計從2022年起生產電動休旅車ID.CROZZ。福斯原本就在查塔努加廠生產房車和休旅車。

迪斯強調,這個投資案是福斯集團北美戰略重要的一環。

福斯計劃在2022年前,在德國、捷克、美國的查塔努加、中國的安亭和佛山等8座工廠建立全新的電動車製造平台MEB,目標是在2025年前,每年的電動車銷售量達到100萬輛,成為全球電動車的領導者。

評析
福斯將在美國興建電動車廠,總投資額8億美元,預計可創造1000個工作機會。
 樓主| 發表於 2020-4-18 12:51:44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9年1月15日蘋果日報,供同學參考

凱迪拉克2021年推電動車 比特斯拉便宜百萬

財經中心/台北報導

特斯拉勁敵出現!通用汽車旗下凱迪拉克總裁史蒂夫-卡萊爾(Steve Carlisle)表示,將於2021年正式銷售一款價格比特斯拉Model X更便宜的電動SUV,估售價5萬美元起(約154.18萬元台幣),較Model X至少10萬美元(308.36萬元台幣)省下一半價錢。

新浪網報導,卡萊爾在底特律舉行的北美國際汽車展前夕的新聞發佈會上表示,該豪華品牌將在2021年現有新車型全面上市後開始生產這款電動SUV。

卡萊爾表示,這款中型豪華SUV的售價將與類似的汽油車型相當,價格在5萬美元左右,高配版價格更高。

凱迪拉克公司表示,整個行業正走向電動化,汽車製造商必須以與汽油車相當的價格銷售電動汽車,否則就無法實現電動車的銷量。

特斯拉正準備推出價格較低的Model Y,後者是一款小型SUV。卡萊爾表示,通用正以特斯拉的汽車為基準,開發自己的電動版本。他承認,特斯拉已做了很多工作來推廣電動汽車,並在消費者心目中獲得了一席之地。

評析
凱迪拉克這款中型豪華SUV的售價將與類似的汽油車型相當,價格在5萬美元左右,高配版價格更高。
 樓主| 發表於 2020-4-18 12:52:13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9年1月15日鉅亨網,供同學參考

特斯拉在3大關鍵領域大幅領先其他汽車製造商

鉅亨網編譯張祖仁

ARK Invest 創辦人兼 CEO Catherine Wood 週一 (14 日) 指出,特斯拉 (TSLA-US) 雖然沒有出席今年的底特律車展,但這家電動車製造商在三個關鍵類別中已居領先地位。

她認為,傳統汽車製造商一直在大規模投資車輛電氣化,但特斯拉在電池技術、人工智慧和數據收集方面處於產業領先地位。

Wood 表示,「我們相信,交通產業正在大規模轉向電動車,而特斯拉領先其他企業好幾步。」她補充指出,其他汽車生產商很難追趕得上,因為電動車直接存在特斯拉的「DNA」中。

Wood 旗下以科技為主的投資基金 2018 年收穫頗豐,並在 2019 年持續這股上升趨勢,她認為特斯拉占有成本優勢,因為它為 Model S、Model X 和 Model 3 車型生產自有的電池。而其他汽車廠商還需要進行垂直整合。

此外,特斯拉使用的電池類型讓它比其他汽車製造商更具優勢。特斯拉車輛使用圓柱形鋰離子電池,一如在消費類電子產品中常見的款式,而非軟包式薄膜鋰離子電池。

Wood 說,「因此,特斯拉的成本曲線就像消費性電子產品一樣快速下降,這遠遠低於軟包式薄膜鋰離子電池。」她說,「從工程的角度來看,他們做出一件令人驚奇、沒有人認為是可能的事情。這讓他們遠遠領先於競爭。」

Wood 表示,她預計其他汽車製造商將轉向 Nvidia (NVDA-US) 尋求解決之道,但她批評該晶片製造商的「設計節奏」。

她說,「除了特斯拉之外,其他業者都會採用 Nvidia,但他們的設計節奏更像是 3-5 年。」「而特斯拉是每一年到兩年就會更新設計,兩者動態完全不同。」

Wood 說,特斯拉還從自有的客戶那裡收集上百億英里的數據,並且每季繼續收集超過 10 億英里的數據。她補充說,谷歌母公司 Alphabet (GOOGL-US) 的 Waymo 排在第二位,擁有的道路數據大約只有 2 億英里。她強調,「這就是驅動自駕車的基礎,而這正是我們發展的方向。」

評析
特斯拉在電池技術、人工智慧和數據收集方面處於產業領先地位,大幅領先其他汽車製造商。
 樓主| 發表於 2020-4-18 12:53:13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9年1月15日MoneyDJ新聞,供同學參考

電動車需求為鎳市提供支撐 只待中美貿易糾紛化解

記者 黃文章 報導



投資專家Matthew Bohlsen在投資網站《InvestorIntel》撰文表示,在中美貿易關係緊張對峙以及大陸經濟放緩的大環境下,鎳價也來到相對的低點;但只要中國以及全球經濟沒有陷入嚴重的衰退,一旦中美之間的貿易爭端能夠獲得解決,鎳價也就將可以迎來復甦。

報導指出,2018上半年全球不鏽鋼生產數據強勁,一度帶動鎳價創下三年新高;但下半年在中美貿易戰以及全球經濟擔憂加重之下,鎳價也轉而回落,最終全年下跌了16%。

但鎳市仍不乏來自基本面的支撐,根據麥肯錫(McKinsey)的研究報告,預估2025年全球電動車產量將會達到3,100萬輛,與此同時,用於電動車電池的高純度鎳的需求也將從2017年的3.3萬噸大增至2025年的57萬噸,增長幅度達到17倍。

全球仍有七成的鎳是用於生產不鏽鋼,是鎳最主要的消費來源,因此不鏽鋼的生產也與鎳價息息相關,不鏽鋼生產則同時會用到高純度鎳以及較低品質的鎳。

世界金屬統計局的最新報告表示,2018年1-11月,中國大陸的不鏽鋼出口量為350萬噸,與上年同期相當,前四大的出口地區包括南韓(17%)、台灣(15%)、越南(12%)與印度(6%),合計佔了大陸不鏽鋼出口的半數比重。

同期,大陸的不鏽鋼進口量也從上年同期的90萬噸幾乎倍增至170萬噸,特別是來自印尼的進口量從上年同期的30萬噸大增至110萬噸,因包括大陸在內的投資令印尼不鏽鋼產能大增的影響,如浙江青山鋼管有限公司就在印尼投產了大型的不鏽鋼廠。

澳洲工業部的報告表示,全球鎳產量的強勁增長將會令鎳價受控,但鎳的需求也存在潛力,特別是受到電動車的帶動,電池部門的需求將快速增長。報告預估鎳價將從2018年平均的每噸13,655美元,略微上漲至2019年的每噸13,950美元,但2020年鎳價預期將再下滑至每噸13,750美元。

另一方面,高盛對未來12個月的鎳價預估則是從每噸18,000美元大幅下調至12,500美元,稱鎳市需求雖然有來自電動車市場的明亮前景,但來自印尼的新增供應也將大幅成長,將對鎳價構成壓力。

聯合國旗下機構國際鎳研究組(International Nickel Study Group, INSG)的數據顯示,2017年全球鎳需求量為218.4萬噸,並預期2018與2019年全球鎳需求量將分別為235萬噸與242.2萬噸,分別將年增7.6%與3%。

日本最大鎳生產商住友金屬礦業公司(5713.JP)鎳銷售以及原材料部門總經理大山正則(Masanori Ohyama)表示,相比於2017年全球鎳市的供給短缺77,000公噸,2018年鎳市的供給缺口預計將擴大至93,000公噸;不過,受到印尼低等級鎳鐵產量增長的影響,預期2019年鎳市的供給缺口將會削減至49,000公噸。

評析
只要全球經濟沒有嚴重衰退,一旦中美之間的貿易爭端能夠獲得解決,鎳價也就將可以迎來復甦。
 樓主| 發表於 2020-4-18 12:53:26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9年1月16日工商時報,供同學參考

新能源車布局升級 恒大入主NEVS

工商時報 譚有勝/綜合報導

恒大造車布局又有大動作,該集團旗下恒大健康15日宣布,以9.3億美元收購國能電動汽車瑞典有限公司(NEVS)的51%股權,並獲得多數董事席位,成功入主這家總部位於瑞典的全球性電動汽車公司,凸顯其在新能源汽車技術布局中將再上一層樓。

恒大健康股價15日收盤跌0.67%,報14.82港元。

大陸新能源汽車市場競爭愈加激烈,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近期正式動工,曾收購美國電動車公司Faraday Future(FF)的恒大集團也在15日又有新一步的動向,引起市場高度關注。

據新浪財經報導,恒大健康宣布,收購NEVS的51%股權。NEVS總部位於瑞典,由瑞典籍華人蔣大龍通過其控制的國家現代能源控股出資創立。2012年9月,NEVS宣佈收購原瑞典薩博汽車(Saab)的核心資產,並完全繼承該公司的智財權與造車技術。

薩博汽車曾是知名高端汽車製造商,因經營不善於2011年12月面臨破產清算,最終被NEVS收購,交易價格為18億瑞典克朗,約為2.56億美元。

自NEVS取得薩博新能源汽車的一系列成果後,NEVS在瑞典已擁有世界頂尖水平的電動車研發中心,擁有超過500人的全球研發團隊和多元化的國際管理團隊,員工超1,800人。該公司所擁有的車聯網、電動車生產技術或是恒大此次收購的主因。

恒大公告指出,NEVS是大陸發改委和工信部核准的新能源汽車生產資質10家企業之一,已有兩款達到量產條件的純電動汽車車型,並擁有瑞典特羅爾海坦以及大陸天津生產基地,且近期正計劃籌建上海生產基地。

恒大此次交易將分兩次支付,第一期的4.3億美元在2019年1月15日已完成支付,餘額在2019年1月31日以前支付。

評析
NEVS所擁有的車聯網、電動車生產技術或是恒大此次收購的主因。
 樓主| 發表於 2020-4-18 12:53:42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9年1月16日自由時報,供同學參考

中美車市失速 車企單打獨鬥out 合縱連橫將全面啟動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

近來美中貿易戰的負面影響,使最大市場中國與美國的車市一片低迷,加上汽車共享服務的興起等,全球汽車市場將備受挑戰。而日趨重要的純電動車與自駕車,將成為各家廠商的開發目標,透過強化擅長領域,並尋求合作的可能。

《日經》報導指出,全球的新車銷量中,美中兩國即佔了一半(中國佔3成、美國佔2成),近來兩國汽車市場的低迷,將對零部件供應等供應鏈産生巨大影響。而消費動向的轉變從「擁有」趨向「使用」,促使汽車共享服務的興起,也將動搖新車市場。

據相關統計,2018至2022年新車市場的年均增速將為2%,較2011至2017年的3.7%幾乎下降一半。相關德國調查也顯示,在世界各地的主要城市,以轎車代步的方式減少,預估到2050年利用共享汽車移動的比例將從2015年的約7%提高至28%左右。

因應上述市場變化,各國開始通過制定環保政策,以推動燃油車轉向電動車。中國從2019年開始實施新能源車積分政策,要求汽車廠商必須生産一定比例新能源汽車。新能源車被視為將切實增長的領域,中國2018年的新能源車銷售量較去年同期大幅增長了6成以上,達125萬輛。

各家車企也開始合作開發電動車與自駕車,透過選擇優勢與集中的策略來推進銷售。本田和通用汽車合作自駕車技術開發。電動車方面,由豐田、馬自達、鈴木和日野汽車等共9家日本車企結盟。

在銷售與合作層面,鈴木專注於開拓其佔據優勢的印度市場,在電動化等新一代技術開發層面,計劃活用與豐田的一系列合作。豐田也將活用鈴木的銷售網路,致力於中國等其他新興國家市場。此外,日産汽車、法國雷諾和三菱汽車聯盟則將分佔優勢市場。三菱汽車致力開拓印度尼西亞等東南亞市場,擅長純電動汽車技術的日産則將深耕中國市場。

評析
各家車企開始合作開發電動車與自駕車,透過選擇優勢與集中的策略來推進銷售。
 樓主| 發表於 2020-4-18 12:53:54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9年1月17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總價都不知道就下訂
保時捷電動跑車接單破360台

經濟日報 記者邱馨儀╱台北報導

台灣保時捷於2018年11月正式啟動『Porsche全新純電跑車Taycan 預購專案』,消費者只需透過線上註冊並支付新台幣88,000元押金,即可優先擁有訂購Porsche Taycan的保留席次,可享率先入主首批到港保時捷純電跑車尊榮名額。

預購活動正式開跑僅短短兩個月時間,旋即引起國內消費者的廣大迴響,吸引不少喜愛熱衷體驗新世代綠能科技的客群與搶先下單預購,台灣保時捷表示截至目前為止已接獲多達360張預購訂單,顯見國內市場對於Porsche全新純電跑車Taycan的殷切期待。

台灣保時捷發表Porsche Cayenne E-Hybrid,為保時捷的電動車時代掀起序幕。台灣保時捷去年11月宣布,Cayenne E-Hybrid純電模式可行駛44公里,而首部電動車Taycan將於2020初進入台灣。保時捷並以8.8萬元的訂金價開放消費者獲得優先購車權。

電動車時代即將來臨,除了特斯拉之外,傳統車廠開始投入電動車市場已成趨勢,其中性能車品牌保時捷更挾著原有的品牌形象投入電動車,純電動車Taycan今年9月發表後,2020年初即將進入台灣市場,在此之前保時捷已開始著手進行充電站的建置規劃,預計15分鐘充滿80%的高壓快充據點將在全省經銷展示中心設立,保時捷的積極投入也使得電動車的實用性進一步獲得車廠的印證。

此外保時捷有意將純電動車售價設定在特斯拉Model S的售價之下,一場電動車戰爭即將展開。

台灣保時捷看好台灣的電動車市場,主要是特斯拉在台灣有相當不錯的銷售成績,可見台灣對於電動車已有認同,而且保時捷已有相當大的客戶認同,再加上積極建置充電設施,未來電動車的前景看好。

而且目前已有不少消費者積極詢問有關保時捷純電動車的銷售時程,並要求要第一個購買,二個月的時間已有360位消費者在不確知價格的情況下將可以8.8萬元的訂金取得優先購車的權利,這也反應台灣電動車市場的熱度。

評析
台灣保時捷已接獲多達360張預購訂單,顯見國內市場對於Porsche全新純電跑車Taycan的殷切期待。
 樓主| 發表於 2020-4-18 12:54:07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9年1月17日蘋果日報,供同學參考

福斯與福特合作 預計2022年推首款新車

林浩昇 / 綜合外電報導

車壇中兩大汽車巨頭Volkswagen及Ford將攜手的合作案,在去年雙方發出共同聲明之後,於昨(16)北美車展中正式發布未來進一步的結盟細節,這項合作最主要是針對兩家公司的商業用車領域進行整合與策略結盟,但並不包含任何交叉持股協議,並預計在2022年起開始提供雙方一同開發的中型Pick-up貨卡車,以及商用貨車。

另一方面,兩家公司也不排除其他進一步合作的計畫,並簽署了一份合作意向書,未來將針對自動駕駛車、移動服務及電動車的合作逐漸鋪路。Ford的首席執行長Jim Hackett表示:「兩公司合作不僅能提升新車開發及生產效率,還讓我們有機會在其他領域攜手,共創下一個移動時代。

而Volkswagen首席執行長Herbert Diess也表示:「Volkswagen和Ford利用雙方資源優勢,加上集結創新能力及市場互補的地位,將能有效提高兩公司在商用車輛的競爭力。」

就目前而言,Volkswagen和Ford在全球市場都已開拓了相當穩固的商用車銷售市場,Ford的Transit及Ranger、Volkswagen的T系列商旅車及Amarok,都是相當成功的全球戰略車種,去年光是兩公司的商用車,在全球就累積銷售了120萬輛新車。

至於在未來,Ford將首先為兩家公司設計中型卡車,並預計在2022年開始量產,並陸續為歐洲市場設計大型商用廂型車;而Volkswagen則打算主導都會商用車的開發計畫。

評析
這項合作最主要是針對兩家公司的商業用車領域進行整合與策略結盟,但並不包含任何交叉持股協議
 樓主| 發表於 2020-4-18 12:54:21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9年1月18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馬斯克喊停特斯拉消費者轉介優惠 以降低成本

經濟日報 記者陳律安╱綜合外電

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17日推文表示,特斯拉的消費者轉介計畫將於2月1日告終。

這項消費者轉介優惠為,特斯拉車主給朋友一組轉介代碼後,便能享有六個月特斯拉超級充電站的免費充電服務。馬斯克表示,終止轉介是為了降低該計畫的成本,「這會對那些車輛帶來太多成本,特別是Model 3」。

特斯拉近來已推動好幾項撙節措施,以提振利潤與獲利能力。特斯拉上月底調降中國市場的Model 3價格,本周則停止販售最低價版本的Model S房車及Model X休旅車。

特斯拉也正嘗試提高在中國市場的市占率,馬斯克近來也出席上海超級工廠的動土儀式,預定今年下半年開始部分生產。

評析
特斯拉近來已推動好幾項撙節措施,以提振利潤與獲利能力,終止轉介是為了降低該計畫的成本。
 樓主| 發表於 2020-5-30 16:46:43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9年1月18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文在寅總統宣示:南韓要邁向「氫經濟」

經濟日報 記者林聰毅╱綜合外電

韓聯社報導,南韓總統文在寅17日在蔚山的一場集會中宣示,將打造「氫經濟」列為政府的施政目標。

他在會晤包括現代汽車在內的氫氣相關企業領袖時說:「政府有堅定的決心(打造)氫經濟。」

南韓政府在16日甫宣布一項野心勃勃的計畫,要在不到四年的時間使南韓的氫動力汽車增至8萬輛。

現代汽車是全球氫燃料電池電動車(FCEV)的翹楚之一。 韓國目前只有大約2,000輛氫氣氫燃料電池車,但財政部16日表示,力拚在2022年增至8萬輛。

文在寅在蔚山舉行會議說:「有別於會產生溫室氣體和粉塵的碳,氫氣是一種乾淨能源,所產生的副產品只有水。此外,氫氣汽車在行駛時具有淨化粉塵的作用。」 蔚山是位於首爾東南方410公里的工業城,是許多氫氣企業的大本營,包括現代汽車的廠區。

文在寅並宣布,要到2030年前使南韓的氫動力汽車增至180萬輛。他說,為達此目標,政府將開始對燃料電池計程車和卡車提供補貼。

首爾當局還將與當地政府合作,在2022年前將燃料電池電動公車的數量增至2,000輛,並從2021年開始以燃料電池巴士取代全部820輛警用巴士。

根據青瓦台發布的文在寅講稿內容,「一旦氫燃料汽車的數量在2030年前達到政府設定的目標,南韓每年的粉塵將比現在減少約3萬噸(或約10%)」。

文在寅近來不斷強調氫氣做為新能源來源的重要性,而他在17日的宣示,象徵南韓政府首次將邁向氫經濟當成官方目標。

文在寅說:「氫是一種隨處都可找到的無窮盡資源。 目前,最常見的能源是從化石燃料提煉而來,但由太陽、風力和生物能源所產生再生能源,將來會更普及。」

評析
文在寅不斷強調氫氣做為新能源來源的重要性,要在不到四年使南韓的氫動力汽車增至8萬輛。
 樓主| 發表於 2020-5-30 16:47:03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9年1月18日蘋果日報,供同學參考

蘋果減少招聘 傳放棄開發電動車

于倩若╱綜合外電報導

蘋果(Apple)主力產品iPhone買氣不如預期,業績表現走疲,為撙節成本,傳將減少部分部門人員招聘,甚至放棄電動自駕車開發,代號「泰坦」(Titan)的研發計劃恐變沉沒的鐵達尼號(Titanic),產品還沒面世就胎死腹中。

研究機構LYNX EQUITY STRATEGIES分析師拉杰庫瑪(KC Rajkumar)和尼薩(Jahanara Nissar)表示,聽到業界傳言,蘋果可能放棄秘密研發的電動自駕車計劃。 他們認為,如果情況屬實,蘋果將少了一個新成長途徑,並代表iPhone銷售疲軟可能已嚴重到必須透過終止研發計劃和裁員等方式,來收緊非核心項目支出的程度。

市場解讀:收緊非核心
美國財經資訊平台彭博引述知情人士的報導,蘋果執行長庫克(Tim Cook)本月稍早發給投資人的信函談到公司最近經營瓶頸,尤其是在中國,隔天在會議上也向員工坦白困境。

在會議中,被問及公司是否會採取凍結招聘等措施,庫克回答他不認為這是解決方案,但坦承有些部門將減少招聘,目前尚未決定是哪些部門,惟蘋果人工智慧團隊等關鍵部門將繼續以強勁速度增聘新員工。他強調,一個部門對蘋果未來的重要性並非以聘僱率來衡量。

庫克也說,縮減招聘不影響德州奧斯丁新設辦公室及洛杉磯地區的擴張計劃。蘋果正在洛杉磯壯大其原創影音內容團隊。

蘋果發言人對傳言不予置評。蘋果過去10年大幅招聘人手,但近年來員工人數增長放緩。在最近一個財年增加約9000人,員工人數達到13.2萬人。而在前一個財年,蘋果大約增加7000人。

評析
蘋果iPhone買氣不如預期,為撙節成本,傳將減少部分部門人員招聘,甚至放棄電動自駕車開發
 樓主| 發表於 2020-5-30 16:47:22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9年1月18日科技新報,供同學參考

矽奈米粒子可助鋰電池一臂之力,電池容量有望增 10 倍

作者 Daisy Chuang

通常智慧型手機的電量會在一天之內用罄、電動車續航里程則平均不到 500 公里,目前電池容量著實不高,但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有望改變這一現狀,該團隊在鋰離子電池陽極添入矽奈米粒子,成功研發出電池容量超過 10 倍的矽-鋰電池。

鋰離子電池是目前電池儲能系統技術龍頭,消費型電子產品、電動車或是儲能系統都可以看到它們的身影,只不過該電池還是存在許多挑戰,像是電解質易燃、容量不高與壽命短等問題,這些都是科學家想逐一突破的課題。

其中矽可說是大幅提升鋰電池容量的陽極好幫手,不管是吸收鋰離子的效果還是在地殼上的含量,都比現在鋰電池採用的石墨陽極還要好,若採用 100% 矽陽極,電池容量理論上可以增加 70%,但事情總是沒有想像中那麼簡單,矽在充電時體積會膨脹 300%,放電時又會縮小恢復正常,只要充電一次矽材料就會不堪負荷碎成粉狀,大幅限制矽含量。

因此現在各國科學將都想要克服這項挑戰,像是先前挪威能源技術研究所將矽奈米粒子與未命名材料相結合,使矽顆粒能承受較大的體積變化,有望將電容量提升最高 5 倍;美國 Sila Nanotechnologies 公司則採用石墨-矽奈米複合材料,運用多孔支架為矽挪出可膨脹與縮小的空間,解決膨脹問題並讓電池容量提高 20%。

顯然這些研究都跟奈米技術有關,將矽製成奈米級的晶體、線狀或管狀或許就可以防止矽材料在充放電時受損。

而此次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也善加利用奈米技術,並想藉此得知目前技術可以把多小的矽材料放入鋰電池陽極中,阿爾伯塔大學化學家 Jillian Buriak 指出,團隊想觀察不同大小的矽奈米粒子在充放電中如何變化。

為了得出答案,團隊以 3、5、8 和 15 nm 四種不同直徑長度的矽奈米粒子進行實驗,將奈米粒子均勻放入高電導石墨烯氣凝膠之中,最後發現最小、約三十億分之一公尺的奈米粒子拔得頭籌,Buriak 對此表示,研究發現,將奈米粒子縮小有助科學家控制矽的膨脹與縮小等應變。

根據團隊在《Chemistry of Materials》發表的研究,在電流密度達每克 400mA 下,新電池經過 500 次充放電之後表現仍良好,比容量達每克 1,100mAh,容量也能維持在 90%。

由於研究初步有成,阿爾伯塔大學下一步則計劃找出更便宜、更快速的矽奈米粒子製造方法,希望可盡快將該技術整合到現在的鋰離子電池製程,或許未來哪一天,電池充電速度與電池重量就能減少 10 倍,電動車續航里程也能增加 10 倍。

評析
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在鋰離子電池陽極添入矽奈米粒子,成功研發出電池容量超過 10 倍的矽-鋰電池。
 樓主| 發表於 2020-5-30 16:47:44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9年1月19日工商時報,供同學參考

特斯拉裁員7% 穆斯克:未來路艱難

工商時報 陳穎芃/綜合外電報導

電動車大廠特斯拉執行長穆斯克(Elon Musk)18日宣布,為了節省更多成本以壓低電動車Model 3的價格,將把正職員工裁員7%,逾三千人將失業。穆斯克坦言未來將「相當艱難」,同時預警第四季(去年12月底止)獲利將不如第三季。

受此消息衝擊,特斯拉18日股價早盤暴跌6.4%,每股325美元。

穆斯克18日發布的內部信件中表示:「我必須確定大家知道所有事實及數據,並了解公司未來之路相當艱難。」他強調除了透過裁員來節省開銷,「沒有其他路可走」。

穆斯克表示:「特斯拉必須做出這些成本節約措施,同時增加Model 3產量,未來幾個月也將進行多項製造工程改良。」

這是特斯拉近7個月來第二度裁員。去年6月特斯拉已裁員6%,這回再裁7%員工。特斯拉並未公布確切裁員人數,但穆斯克在去年10月推文中曾表示員工總數4.5萬人,依此推算這回裁員3,150人。

今年以來特斯拉為了壓低電動車價格、加速電動車普及市場,已不斷節省開銷,促成公司在上周宣布美國所有車款全面降價。這段期間特斯拉除了裁員之外,也宣布終止顧客推薦優惠專案,因為這類優惠「讓電動車成本大增」。

穆斯克表示:「今年5月起我們必須在所有區域市場推出中價位Model 3,因為我們必須將客群拓展到更多買得起特斯拉的消費者。」目前Model 3起價是4.4萬美元,但穆斯克表示最終目標是將Model 3價格降至3.5萬美元。

在各家傳統汽車大廠夾殺下,特斯拉要持續壓低成本又推動產能成長著實不易。該公司日前公布上季出貨量9.1萬台,低於分析師預期,也讓投資人擔心獲利難以延續。

去年第三季特斯拉信守承諾達到3.1億美元獲利,是創業15年來第三次季度獲利。穆斯克18日表示:「上季高價位Model 3出貨量可望讓公司在困境中幸運創造些許獲利。」但他預警上季獲利將不如前一季。

評析
特斯拉必須做出這些成本節約措施,同時增加Model 3產量,未來幾個月也將進行多項製造工程改良。
 樓主| 發表於 2020-5-30 16:48:40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9年1月19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特斯拉要裁員7% 股價重挫

經濟日報 編譯余曉惠/綜合外電



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18日向員工表示,將裁撤約7%、超過3,000名全職員工,以降低成本、讓公司用更便宜的價格販售Model 3,並警告「前路艱困」。初步數據顯示,特斯拉去年第4季獲利將較第3季下滑,股價在18日早盤應聲重挫約7%。

華爾街日報等梅體報導,馬斯克在給員工的備忘錄中說:「特斯拉需要裁員,以在未來幾周提高Model 3的生產率,進行多處生產工程的改善。」 他表示,為了讓標準版Model 3售價降到3.5萬美元、還能維持正常運作,提高產量和改善設計是關鍵的環節。根據彭博資訊,特斯拉去年約有4.5萬名員工,這波裁員相當於裁撤3,150人。

特斯拉已在去年第3季意外轉盈,並曾預告第4季有望繼續獲利。根據這份備忘錄,未經會計師審核的初步數據顯示,特斯拉去年第4季的一般公認會計原則(GAAP)仍為獲利,但較第3季下滑。上季財報將於2月5日公布。

馬斯克表示,公司「別無選擇」,只能裁員,要讓特斯拉的產品具備成本競爭力,「面臨極為艱難的挑戰」。特斯拉為了盡可能吸引有能力負擔得起自家車款的消費者,從5月開始,必須「至少能在所有市場提供中等續航力版本Model 3」,此外,「要繼續在較低價版本的Model 3上取得進展」。

特斯拉去年6月曾裁員9%,當時特斯拉也處於提高Model 3產量以解決延誤交車的關鍵時期。

馬斯克把價格比起現有車款較平易近人的Model 3視為打入主流市場的產品,但至今售價遲遲無法降到他承諾的3.5萬美元。即使特斯拉1月調降所有車款售價,入門的Model 3售價至少要4.4萬美元。

美國提供電動車買家的7,500美元聯邦抵稅優惠將在今年分階段取消,對次馬斯克在備忘錄中說:「壓低Model 3價格愈來愈有其必要,因為7月1日聯邦抵稅優惠再度減半之後,我們的車款售價會比現在貴上1,875美元,等到了年底,抵稅優惠會完全取消。」

特斯拉股價18日早盤跌6.8%,報323.69美元。

評析
特斯拉需要裁員,以在未來幾周提高Model 3的生產率,進行多處生產工程的改善。
 樓主| 發表於 2020-5-30 16:49:02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9年1月19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特斯拉裁員是壞消息?眾分析師:沒那麼糟

經濟日報 記者湯淑君╱綜合外電

電動車大廠特斯拉(Tesla)宣布裁員,導致該股18日盤初應聲大跌近8%,但多位華爾街師表示,這消息並不像投資人所解讀的那麼負面,裁員對特斯拉而言也意味生產力提升。

Jefferies公司分析師Philippe Houchois在研究報告中寫道:「降低員額也意味生產力提升,依我們之見,這與成長率趨緩相符,但重點是生產力與流量改善的程度。」

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18日宣布,將裁減全職員工7%。若根據去年10月特斯拉總員額約4.5萬人計算,這相當於裁掉約3,150名員工。Jefferies估計,新一波裁員將影響3,200人至3,500人。

Houchois認為,特斯拉裁員「並不令人訝異」。Oppenheimer研究分析師Colin Rusch也在CNBC訪談中表示,這消息「並不是重大意外」,「我們認為,這既是積極的削減成本行動 …也有幾分是為今年力拚Model 3大量交車整軍待發。」

其他四位華爾街分析師,包括Baird的Ben Kallo、Wedbush的Dan Ives、Canaccord Genuity的 Jed Dorsheimer,以及Consumer Edge的Derek Glynn也認為,大致而言,裁減人力對特斯拉是好事。

Kallo說,成本控管是「特斯拉過渡到下一個成長階段」的關鍵。他表示,在特斯拉做此宣布之後,Barid準備趁股價下跌逢低買進。

Ives預期,一年或一年半後,「特斯拉將能變成更強、更賺錢的電動車公司」。

Dorsheimer認為,特斯拉2019年的展望變得更佳。

Glynn說:「繼多年來營運大幅虧損後,管理階層如今聚焦於達成每季獲利目標,這令人鼓舞。」

Rusch說:「我們絕不樂見一家成長型公司像這樣裁員,但我們並不過度擔心。」

不過,另有分析師對特斯拉裁員持負面看法。花旗集團分析師Itay Michaeli就對特斯拉展望存疑,他在研究報告中指出,特斯拉調降第4季財測並宣布裁員,支持「特斯拉(第3季)亮麗財報難以為繼的論點」。

特斯拉股價18日在紐約股市盤初大跌7.8%至320.4美元。

多家分析師給特斯拉更高的目標股價,Jefferies預期該股上看450美元,Oppenheimer認為可漲上418美元,Consumer Edge給的目標股價為350美元,Canaccord Genuity預估可漲抵323美元,Wedbush和Baird更分別把目標價訂估為440美元和465美元。花旗集團則認為會跌到284美元。

摩根士丹利分析師 Adam Jonas在特斯拉宣布裁員後發布報告,仍看好特斯拉未來展望。他寫道:「競爭對手在哪裡?」特斯拉在電動車市場占有競爭優勢,且市場正日益成長。摩根士丹利估計,去年特斯拉在電動車銷售額計占有率達90%,以銷售量計占有率達80%。

Jefferies和Oppenheimer也提到,特斯拉在電動車銷售方面遙遙領先其他汽車製造商。

Rusch認為,對手貨仍無法與特斯拉電動車匹敵,這將「延長特斯拉的機會窗口」,但他也指出,「Model 3年產量要放大到50萬輛,仍具挑戰性,需要擴大產能」。

Houchois預期,隨著Model 3價格點逐漸朝3.5萬美元靠近,而「競爭對手多半仍在較高的價格點陷入電動車負利潤的零和遊戲」 ,特斯拉可望繼續穩坐電動車市一哥地位。

評析
特斯拉調降第4季財測並宣布裁員,支持「特斯拉(第3季)亮麗財報難以為繼的論點」。
 樓主| 發表於 2020-5-30 16:49:17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9年1月19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陸補貼近尾聲 全球電動車銷量增幅恐腰斬

經濟日報 編譯黃嘉洵/綜合外電

全球電動車市場去年表現強勁,但隨著市場預料中國的電動車補貼優惠將邁入尾聲,今年銷量成長可能減半至30%。

根據澳洲麥格理銀行,今年全球電動車銷售將成長30%,遠低於去年57%的成長率,因中國正考慮削減電動車補貼。麥格理分析師透納(Matt Turner)說:「中國去年電動車銷售量年增85%突破100萬輛,在全球總銷量占比從前年的48%上揚至53%。但市場擔憂這股強勁的態勢可能無以為繼,因中國預料很快將宣布削減電動車補貼。」

中國2010年推出電動車補貼方案,但業界認為這項優惠可能在2020年逐漸終止,「市場一直預料政府將削減補貼額度,但媒體報導削減的幅度大於市場所料,介於42%至55%。」

透納說,基於中國市場的重要地位,全球其他國家將難以補足這個缺口。麥格理預估,美國電動車市場今年增速勢將趨緩,「我們假設成長率將趨緩至30%,但其中有太多不確定因素。」,歐洲今年的電動車銷售則預料將優於去年,因特斯拉Model 3搶進歐洲市場,加上日本及歐洲車商推出多樣化車款。

透納說:「往年12月電動車銷售通常表現亮眼,2018年也不例外,12月賣出全球電動車銷量達到破紀錄的27.9萬輛,使全年銷售達到200萬輛。」預估今年中國削減補貼將導致電動車銷量成長減速,但風險不大。

評析
隨著市場預料中國的電動車補貼優惠將邁入尾聲,今年銷量成長可能減半至30%。
 樓主| 發表於 2020-5-30 16:49:40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9年1月19日聯合晚報,供同學參考

限排立法!德高速公路將限速

聯合晚報 編譯郭宣含╱綜合報導

德國高速公路以能恣意飆高速聞名,但不限速的日子可能即將邁入歷史。德國政府委員會提出一項未來交通計畫草案,希望降低交通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以符合歐盟的要求。

該委員會提出許多建議以降低交通對環境造成的傷害,包括調高燃料稅、設電動車配額,希望德國能因此達到歐盟設下的排放目標。

許多新聞媒體在18日審視這些提案草稿,這些提案恐在德國引發爭論,德國高速公路部分路段數十年來無速限,駕駛可以盡情踩油門,完全展現車子的性能。

不過,德國若無法降低溫室氣體和有毒氮氧化物的排放量,將面臨歐盟重罰。德國交通的排放量自1990年以來便居高不下,因此成為降低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目標。

德國政府一方面要保護德國重要的汽車產業,但一方面也需要採取行動保護快速惡化的環境。德國汽車業因一系列的排放造假醜聞,近年受到打擊。

委員會草案建議將高速公路限速定為時速130公里、自2023年開始調高燃料稅、廢除柴油車的減稅。

評析
德國政府委員會提出一項未來交通計畫草案,希望降低交通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以符合歐盟的要求。
 樓主| 發表於 2020-5-30 16:50:00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9年1月19日科技新報,供同學參考

中國衝刺氫燃料電池的華麗冒險

作者 財訊

2009 年,受金融海嘯衝擊,有數百年石材工藝歷史的廣東雲浮縣決定轉型;當時,雲浮除了消費用品外,現代工業項目寥寥無幾。地方官員決定剷平一整座山頭,建立一個面積 13.4 百平方公里的工業園區,集中扶植燃料電池科技。政府大力採取補貼政策,相關供應鏈企業紛紛前來設廠,生產數千輛氫燃料電池的客車與小卡車。受開發成功的鼓舞,當地正計畫再剷平鄰近的兩座山頭,成立汽車製造廠和化工廠。

廣東國鴻氫能董事長馬東生說:「我們搬來時,這裡還是荒山,第一印象是這裡怎麼是這類生產的地方,但在中國這是特殊產業。」雲浮園區是中國工業政策的縮影──設計之初透過政府的高額補貼,開發與掌控新興產業;這些關鍵性的產業是「2025 年中國製造」轉向高階製造的樞紐。

國家補貼扶植產業  打造全球電動車霸主地位
美國國際戰略研究中心指出,過去 10 年,中國約耗費 588 億美元(約台幣 1.8 兆元)補貼汽車產業,打造出全球最大的電動車市場與電池霸主地位,超越日本與南韓。中國的太陽能市場也因補貼而擠入全球最大生產者行列,擊敗歐美對手。

現在北京當局也希望燃料電池重演戲碼──透過燃料電池和電動車減碳,降低中國對進口石油的過度依賴。燃料電池汽車要與小型電動車競爭可能不易,因為後者成本不斷下降,且在卡車與大巴等大型車上可扮演要角,也能在船隻與火車上有所發揮。

全球最大電池廠商之一的巴拉德動力系統公司執行長麥克尤恩(Randy MacEwen)說:「中國在太陽能、風力與電動車領域打開了補貼的水龍頭,資金、企業進入這些新市場,結果中國在這三方面一馬當先;我們預期在燃料電池汽車產業也會一樣。」

然而,中國衝刺燃料電池事業,也可能是一場豪賭。在一般電動車電池日益價廉,更易充電與蓄電之際,燃料電池汽車還缺乏競爭力。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就曾對燃料電池和氫能嗤之以鼻,形容它「蠢到無以復加」。

中國補貼機器的力量在深圳一覽無遺。深圳是中國部分科技龍頭的基地,這裡的計程車幾乎都是獲股神巴菲特青睞的比亞迪生產的國產車,公共汽車也全是電動車。

車廠限購國產電池  寧德時代躍登電池龍頭廠
2019 年全球近半數電動車和油電混合車會在中國售出,由於中國政府規定國產車廠商不得向國外廠商購買電池,中國寧德時代新能源科技公司(CATL)已取代樂金化學和國際(Panasonic),躍登全球電池生產商之首。寧德時代也與德國車商 BMW 和戴姆勒簽約,提供後者電池,也計劃在德國設廠。

一如 5 年前的中國電動車產業,中國的燃料電池產業原本也落在日、韓、歐、美之後。豐田 2014 年底推出第一款燃料電池車 Mirai,售價約 6 萬 5,000 英鎊(約台幣 259 萬元),而南韓現代車廠 2019 年也將以類似價格推出 Nexo 燃料電池車。

為急起直追,中國廠商 2018 年開始取得並整合外國科技,5 月比亞迪宣布與美國混合動力公司合作,生產氫能燃料電池客車在檀香山機場使用;11 月,中國最大的柴油機製造商濰柴動力出資 1 億 8,400 萬美元購買巴拉 20% 股權;本月濰柴也付給電池商 Ceres 動力 4,800 萬英鎊,同樣買下 20% 股權。

「中國市場規模之大,Ceres 無法忽視。」Ceres 執行長寇德威(Phil Caldwell)表示,「這些科技我們在歐洲談論很多,中國政府卻實際推動。他們能夠創造市場、創造需求,而且把這些科技的成本價格曲線往下推。」Ceres 計畫對濰柴科技移轉,聯合在山東投資設施。

巴拉德與濰柴的聯合投資目標是在 21 年前,每年至少生產 2,000 枚燃料電池供商業用電動車輛使用──這也是燃料電池問世迄今最大的手筆。巴拉德預期,2020 年時,消費者購買與操作燃料電池巴士的全部費用與一般電動車相同。

催生燃料電池汽車 2018  年斥資近台幣 4,000 億元
英美資源集團鉑金市場開發部門負責人歐顏(Benny Oeyen)參觀雲浮飛馳巴士廠時,站在一輛氫燃料電池客車旁,看著水從車子的排氣管流出,他說:「這是人類解決能源科技挑戰的答案,這項科技如今不再是簡報中的空中樓閣。」

中央連同地方補助,中國 2018 年在氫燃料電池汽車共斥資 850 億人民幣(約台幣 3,800 億元),有「中國電動車之父」稱號的中國科技部前部長萬鋼 2018 年表示,「下一個時代屬於燃料電池科技」時,中國將對電動車的支持推到新高。

業界指出,中國的電動車補助 2020 年前會逐步退場,但燃料電池補助至少會持續到 2025 年。補貼使中國提前 2 年達標──年生產 5,000 輛燃料電池電動車;業者說,中國可以在 2030 年達到 200 萬輛燃料電池汽車的生產目標,屆時可占全球電動車總數的 5%。

在目前的計畫下,燃料電池汽車廠商受到獲利保證,每輛車中央政府補助金達 3 萬美元,前提是至少要跑 2 萬公里、具備起碼的供電標準。車廠也有地方政府補助,數目因地而異。英美資源集團亞太營銷部門負責人孫國江說:「在現有補助之下,燃料電池電動巴士車製造廠從第一天開始就賺錢。」英美資源看好燃料電池起飛會帶動鉑金的需求。

補貼也吸引眾多中國企業插足燃料電池汽車,包括上海汽車集團和旗下客車製造車廠宇通;上汽集團燃料電池研究部門表示,當公司達到一萬輛燃料電池汽車目標時,價格會大幅下降;國營企業已經開始興建加氫站,中國能建集團即在江蘇如皋建立了全國最大的加氫設施。氫價在中國也高度補貼,售價比柴油便宜。

發展燃料電池對中國來說有幾項好處,其一是減低對進口能源及原物料的依賴。鋰電池需要鈷、鋰與鎳等金屬,而大多數燃料電池只需要鉑金,而鉑金供應無虞,當觸媒用每千瓦也只需 0.5~0.6 公克。伯恩斯坦(Bernstein)顧問公司分析師蓋特(Paul Gait)說:「南非布許維(Bushveld)北緣所產鉑金,足供整個燃料電池汽車產業的電力所需。」

中國的氫能或許也可自給自足。氫多半從甲烷等石化燃料中產生,也可用電分解水生產;電解雖非能源有效利用之道,但電若免費,何樂不為?北京過去 10 年對再生能源的投資浪費了很多電力,原因是間歇性的風力與太陽能無法妥善地整合到電網。江蘇南通安思卓科技集團總經理倪海寧說,中國可以不花太大的代價,將部分浪費的能源用來製造氫能。

去除補貼考驗生存  政府負責出錢卻未創造需求
因為無法整合到電力網,估計中國每年浪費的再生能源產能約在 150 兆瓦左右,國際氫能燃料電池協會副祕書長王菊說,它可發動 1,800 萬輛燃料電池客車,「中國不必擔心氫能供應問題」。

儘管如此樂觀,若考慮到投入電動車的資金,燃料電池汽車面對的競爭勢必強烈。根據伯恩斯坦公司估計,21 世紀中期全球電動車市場預料增長 10 倍,達到 5,000 億美元規模,而 2023 年時售價將與汽油引擎汽車相同;這是沒有政府補助的情況。IDTechEx 顧問公司董事哈羅普(Peter Harrop)說:「這對燃料電池車來說益發困難;這不是迎頭趕上的問題,而是要追上一直跑在你前面的東西。中國為防萬一,對每匹賽馬都押注。」

批評者也提出警告:中國急衝燃料電池汽車,可能重蹈電動車的覆轍──政府出錢造成巨量生產,但卻未在需求上著力。目前,中國國內電動車車商已超過 100 家。

沒有補貼能否生存?廣東國鴻氫能董事長馬東生遲疑地說:「依賴補貼去除不易。」他也承認如果整個實驗失敗,「最好的燃料電池汽車只是廢鐵」。但他堅持一旦公司的年產量突破 10 萬輛,燃料電池大客車就能與電動車競爭。他說:「我們的策略從第一天開始就是走出政府補貼、繼續生存;我們的目標:抑低價格、全面商業化生產。」

(本文由 財訊 授權轉載)

評析
過去 10 年,中國約耗費 588 億美元補貼汽車產業,打造出全球最大的電動車市場與電池霸主地位
 樓主| 發表於 2020-5-30 16:50:18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9年1月20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特斯拉調漲全球充電價格 平均看漲33%

經濟日報 記者黃嘉洵╱綜合外電

美國電動車大廠特斯拉(Tesla)本月底將正式終止全球超級充電站(Supercharger Station)免費充電服務,並大幅調漲價格。新版收費方式將按各地電價及需求電量,制定更合理價格,特斯拉並表示將把額外營收用於擴增充電據點。

電動車新聞網站Electrek報導,自去年11月起,所有購買特斯拉的車主皆須遵循超級充電站的新版付費規則。在這段過渡期,特斯拉提供部份免費服務,但這些充電優惠將自本月底全面終止。

隨著新制正式上路,超級充電站將按每千瓦時(kWh)或每分鐘計費,Electrek發現各地的超級充電站因此價格大漲。新版充電規定淘汰以往依據國家/地區的計價方式,因地制宜按照各地電價及需求索費,為每個充電站制定更全面的充電價格。估計此舉讓全球大部分地區的充電價格上漲約33%。

特斯拉已在去年調漲美國充電價格,部分地區價格漲幅直逼100%,大部分則上漲20%至40%。如今在特斯拉進一步調漲全球充電價格之際,美國將面臨二次漲價。例如,紐約上回調漲的充電價格為每kWh要0.24美元,如今將增加到0.32美元,漲幅達33%。加州則從每kWh要價0.26美元,漲到0.32至0.36美元之間。

海外超級充電站調漲後大部分費率將介於0.28美元至0.32美元之間。挪威作為特斯拉的重點市場,擁有最密集的超級充電站,充電價格從1.4挪威克朗上調至1.86挪威克朗。

特斯拉再次堅稱不會成為「以營利為導向的車廠」,發言人回應Electrek:「我們調漲各地超級充電站價格,是為了進一步反應各地電價差異及使用率。隨著特斯拉日漸普及,我們每周將持續擴增超級充電站,讓更多車主能以遠低於油價的花費及零排放享受長途駕駛。特斯拉貫徹一直以來的立場,超級充電站不是以營利為目的。」

目前全球已有1,422個超級充電站及超過1.20萬個超級充電樁,特斯拉表示,今年將運用超級充電站的營收將充電據點擴增一倍。

評析
特斯拉已在去年調漲美國充電價格,部分地區價格漲幅直逼100%,大部分則上漲20%至40%。
 樓主| 發表於 2020-5-30 16:50:39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9年1月20日自由時報,供同學參考

衰事連連!裁員過後 特斯拉284億債券將到期...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

電動車大廠特斯拉(Tesla)18日宣布重組生產線裁員消息,導致股價大跌後,仍屋漏偏逢連夜雨,面臨債券到期的危機,如果特斯拉的股價在未來1個多月沒有起色,將使公司3分之1的現金蒸發。

《CNBC》報導,特斯拉有9.2億美元(約新台幣283.7億元)的可轉換公司債將在3月1日到期,其換股價為359.87美元,意思是說如果特斯拉的股價每股超過359美元,則部份債券可轉為股票。

然而特斯拉在18日以每股302.26美元作收,重挫12.97%,如果股價沒有在3月初時漲至259美元,則特斯拉必須以現金支付,使公司的現金蒸發3分之1。

《彭博》報導,特斯拉早前曾表示,債券持有人可在期限前拿回現金及股票各半,不過這是在股價高於359美元的狀況下。如果在3月1日時前特斯拉的股價無法成長16%以上,則特斯拉將別無選擇,只能支付現金。

對於特斯拉可能的債務問題,執行長馬斯克在電話會議中強調:「特斯拉當前的營運計劃,就是要償還債務;我們不要繼續融資,而是把它們都付清,減少債務及公司的整體槓桿。」

評析
特斯拉面臨債券到期的危機,如果股價在未來1個多月沒有起色,將使公司3分之1的現金蒸發。
 樓主| 發表於 2020-5-30 16:50:57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9年1月21日工商時報,供同學參考

法政府要求 雷諾、日產整併

工商時報 蕭麗君/綜合外電報導

《日經新聞》20日報導,法國政府代表團已通知日本當局,將尋求雷諾汽車與日產汽車公司整併,其中最可能的是將其納入單一控股公司的保護傘下。

包括法國政府指派的雷諾董事維亞(Martin Vial)在內的該代表團,並還要求任命日產汽車下一任董事長。日產汽車並未對此消息立即發表評論。

日產汽車前董事長高恩(Carlos Ghosn)去年11月19日被日本警方逮捕,並遭拘留逾兩個月。高恩被日本檢方指控,截至2018年3月為止的8年期間涉嫌短報薪酬,並且還在全球金融危機期間,把個人投資虧損短暫轉移到日產公司帳上。不過高恩全盤否認日本當局的所有指控。

然而自從該醜聞爆發,日產已撤換高恩的董座職務。目前法國政府已通知雷諾在未來幾天舉行董事會,決定取代高恩的人選。

法國財長拉梅爾(Bruno Le Maire)在接受《星期日報》專訪提及高恩的繼任人選時,認為米其林集團執行長盛納德(Jean-Dominique Senard)是領導雷諾的理想選擇。

他表示,雖然最後決定取決於提名委員會遞交給董事會的人選提案,再由董事成員進行定奪,不過拉梅爾強調,「身為日產股東之一的法國政府,將有其發話權。我可以說盛納德在汽車業方面有卓越的能力。」

雷諾曾在1999年派高恩收購當時營運狀況岌岌可危的日產,不過因為擔心日產的財務體質不佳,最後改透過協議,與日產互相交換持股形成聯盟合作關係。雷諾擁有日產43%股權,日產則有雷諾15%持股。

至於法國政府又握有雷諾15%持股,是該汽車公司最大股東。

評析
法國政府代表團已通知日本當局,將尋求雷諾汽車與日產汽車公司整併
 樓主| 發表於 2020-5-30 16:51:25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9年1月21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巴菲特進軍鋰礦 可滿足特斯拉在內電動車需求

經濟日報 記者林奕榮╱綜合外電

「股神」巴菲特的波克夏公司已簽署協議,將在加州地熱井開採鋰礦:若開採計畫成功,每年可望開採9萬公噸碳酸鋰,價值15億美元,也能確保美國的汽車製造商和電池商供給無虞。

消息人士指出,波克夏已與特斯拉討論過供應鋰的議題。

目前美國的碳酸鋰主要倚賴智利和澳洲,本土唯一的供給,來自Albemarle公司經營的內華達Silver Peak。

波克夏能源公司再生能源部門副總裁Eriv Bessellng表示:「汽車製造商進一步拓展電動車市場之際,我們認為北美的(鋰)供給有利可圖。」

據傳波克夏可能與Salton Sea Industries公司合作開採鋰礦,但Eriv Bessellng拒絕評論。

金融時報引述募資文件表示,Salton Sea Industries「有潛力成為與智利、阿根廷『鋰礦三角區』抗衡的來源」。

特斯拉對Salton Sea早有興趣,2014年時也曾試圖以3.25億美元收購由地熱井開採鋰礦的Simbol Materials公司,但遭拒絕。

評析
目前美國的碳酸鋰主要倚賴智利和澳洲,本土唯一的供給,來自Albemarle公司經營的內華達Silver Peak。
 樓主| 發表於 2020-5-30 16:51:43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9年1月21日自由時報,供同學參考

便宜電動車跳票?福斯主席:維持低價很困難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

德國福斯汽車(Volkswagen)經歷廢氣排放醜聞打擊後,奮力重振旗鼓,曾矢言要擴大生產「便宜」的電動車,不過福斯汽車主席卻在20日表示,福斯產線重心轉向電動車,將使汽車變得更加昂貴,這將不可避免地導緻小型車市場價格大幅上漲,未來恐非人人得以負擔。

福斯汽車主席潘師(Hans-Dieter Poetsch)向德國《世界報》(Welt)表示:「福斯汽車的目標是十分明確的,就是讓更多人能夠使用電動車,這也代表價格也要使更多人負擔得起。」不過他也承認,電動車的價格,很難與目前福斯入門款車種價格相同。

潘師對此的解釋是,由於電動馬達成本的關係,電動車的售價難以與當前的汽車價格雷同,因此電動車的引進使自小客車的價格「明顯上漲」恐怕是「不可避免」。

由於福斯汽車過去曾因柴油車排放數據造假醜聞,也就是「排放門」事件而造成重大損失,以及歐盟2030年前新車款排碳需減少37.5%的規定,福斯開始大舉進入電動車市場。福斯汽車執行長迪斯(Herbert Diess)去年11月時曾躊躇滿志地表示,福斯將延續過往「大眾」策略,入門款電動車售價不會超過新台幣70萬元。

不過現在潘師現在表示,不但低價策略難以維持,歐盟2030年的減碳目標也比原本預期的要困難。

評析
由於電動馬達成本的關係,福斯電動車的售價難以與當前的汽車價格雷同
 樓主| 發表於 2020-5-30 16:52:49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9年1月21日自由時報,供同學參考

股神巴菲特進軍鋰礦?「波克夏」否認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

關於股神巴菲特(Warren Buffett)將在美國加州投資,提煉鋰礦作為電動車電池原料的報導,巴菲特擁有的控股公司「波克夏海瑟威」(Berkshire Hathaway)對此予以否認。

波克夏海瑟威的發言人Jessi Strawn向《路透》表示:「目前公司並沒有與任何人,簽署任何關於允許在加州地熱井開採鋰礦、或其他任何資源的協議。」

全球電動車市場不斷成長,稍早外媒引述消息人士稱,波克夏海瑟威旗下的能源公司BHE Renewables已與電動車大廠特斯拉(Tesla)討論合作事宜,成為特斯拉電池供應商;另外與加州政府簽約,每年可提煉價值新台幣45億元的鋰。

經過《路透》的查證後,波克夏海瑟威透過電子郵件對此予已否認,至於特斯拉,由於美國仍為週日(20日),故未能即時回復。

評析
目前波克夏並沒有與任何人,簽署任何關於允許在加州地熱井開採鋰礦、或其他任何資源的協議。
 樓主| 發表於 2020-5-30 16:53:09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9年1月21日科技新報,供同學參考

北美車展趨勢
傳統廠商全線押注電動車 挑戰特斯拉

作者 linli

2019 年在底特律舉行的北美車展聚集了全球各大傳統汽車廠商,從日本日產(Nissan)到美國福特(Ford)、通用,均宣布更多電動車產品線計畫,展示多款將在未來 3 年發表的電動車新品。電動車製造商特斯拉(Tesla)將面臨巨大的挑戰,後者當日股價交易價格下跌 3.7%。

福特在北美車展宣布,計劃到 2022 年投資 110 億美元發展電動車業務,推出 40 款純電動和混合動力車,電動車業務將成為未來重要的成長動力,目前有 16 款新車正在設計和開發,2020 年會給消費者帶來非常大的驚喜。2018 年 1~9 月,福特汽車的利潤比 2017 年同期下降 27%,過去一年股價累計下跌 39%,已跌到 2012 以來最低價。福特產品線面臨最大的問題就是銷量較大的車款發售時間均較長,新品市場迴響平平,投入巨資押注電動車產品線也是一場豪賭,同時福特還在大規模重組公司,計劃未來 5 年透過裁員和精簡產品線,削減 140 億美元營運成本。

精簡產品線同時,福特也電動化現有的核心產品線,未來所有型號車款都將提供燃油和電動兩版本供消費者選擇,新款 Focus 已全線電動化升級,每款新品都提供電動版選擇,其他車款如 Fiesta、Transit 也提供純動力電池版和插電式混合動力版,目前已在歐洲市場推出,2020 年還將推出純電動版的經典車款 Mustang。

通用汽車則計劃將高階品牌凱迪拉克(Cadillac)轉型為高階電動車品牌,這是確保該平台在未來市場競爭獲得成功的唯一機會,新一代電動車平台 BEV3 平台首款新品將是凱迪拉克品牌電動車,北美車展時展示凱迪拉克純電動 SUV 概念車,這款新品還沒命名,很快會進入量產。

日本廠商 Nissan 本次北美車展展示 IMs 和 Infiniti QX,展現了未來龐大的電動車推廣計畫,Nissan 北美 CEO Denis Le Vot 表示,電動車業務的關注點並非在是否發展,而是什麼時候發展。Nissan 是全球第一家大規模量產電動車的大型汽車製造商,2011 年 Leaf 電動車上市後就成為全球最暢銷的電動車之一,隨著特斯拉 Model 3 和雪佛蘭 Bolt EV 等競爭對手出現,Nissan 失去了電動車市場的優勢。

Nissan 未來將增加電動車業務投入,2022 年推出 8 款純電動車,與合作夥伴雷諾(Renault)、三菱(Mitsubishi)推出 4 款電動車。Nissan 高階品牌 Infiniti 電動車戰略更大膽,2021年開始 Infiniti 所有車款都將提供電動版,大約需要兩到三年逐步淘汰傳統燃油動力傳動系統。

雖然特斯拉沒有參加北美車展,但在電動車產業的影響力給所有傳統汽車廠商頗大壓力,每家車廠的新品似乎都有一個共同目標──挑戰特斯拉。從發表電動概念車、量產計畫到針對電動車的裝配生產線,各大汽車廠商都在增加電動車投入。

凱迪拉克總裁 Steve Carlisle 表示,他確實研究了特斯拉的產品,與凱迪拉克現有的產品比較,特斯拉為電動車普及做了許多工作。Steve Carlisle 的態度代表傳統汽車廠商對特斯拉的態度發生顯著的變化,以往許多傳統汽車廠商的高層很少給予特斯拉正面評價,且從不以特斯拉的產品為主要競爭對手。但特斯拉多款產品持續熱銷,各地區市場增加對電動車的政策扶持力度,特斯拉成了每家想進軍電動車市場的廠商不得不重視的頭號對手。

評析
從日產到福特、通用,均宣布更多電動車產品線計畫,展示多款將在未來 3 年發表的電動車新品。
 樓主| 發表於 2020-5-30 16:53:25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9年1月21日MoneyDJ新聞,供同學參考

對抗陸廠!豐田、Panasonic傳將攜手生產EV電池

記者 蔡承啟 報導

彙整日本媒體20日報導,豐田汽車(Toyota)、Panasonic計畫攜手生產電動車(EV)用電池,雙方將在2020年設立一家生產EV用等車用電池的新公司,期望藉由合作、提高成本競爭力,對抗抬頭的中國廠商等競爭同業,且豐田、Panasonic也將攜手進行全固態電池等次世代電池的研發。豐田、Panasonic預計會在本週內(1月21日起的當週內)正式發表上述消息。

報導指出,豐田將對上述車用電池生產新公司出資51%、Panasonic為49%,且Panasonic除了供應美國特斯拉(Tesla)需求的工廠之外、其餘車用電池工廠(位於日本兵庫縣、中國大連的5處車用電池據點的生產設備)將移交給新公司管轄。

據報導,該家新公司將在2020年代前半(2025年前)正式量產EV用電池,且除了豐田子公司大發(Daihatsu)之外,生產的EV電池也可能將供應給和豐田攜手進行EV基礎技術研發的馬自達(Mazda)、SUBARU等車廠使用。

豐田、Panasonic於2017年12月13日宣布,雙方已達成共識,將開始就車用角形電池事業的合作可能性進行檢討評估。

豐田社長豐田章男2017年12月13日表示,計畫在2030年將電動式車款(包含電動車EV、燃料電池車FCV、油電混合車HV和插電式油電混合車PHV)佔全球新車銷售量比重提高至50%以上水準。具體來說,是計畫在2030年賣出550萬台電動式車款,其中EV/FCV為100萬台、HV/PHV為450萬台

豐田汽車副社長寺師茂樹於2017年12月18日舉行的事業說明會上宣布,計畫在2030年結束前砸下1.5兆日圓用於研發、生產使用於電動車(EV)等車款的車用電池。

日本民間調查機構矢野經濟研究所公布調查報告指出,2025年全球車用鋰離子電池市場規模預估將擴大至214.5GWh、將較2017年跳增2.7倍(增加274%),其中EV用市場預估將較2017年飆增267%至185.6GWh(佔整體比重達86.5%)、PHV用市場將暴增333%至26.1GWh(佔比重12.2%)、HV市場將暴增239%至2.7GWh(佔比重1.3%)。

日本市調機構富士經濟(Fuji Keizai)公布調查報告指出,在中國、歐洲、美洲需求加持下,預估2035年全球電動化車款(xEV;包含電動車EV、插電式油電混合車PHV、油電混合車HV、輕型HV(Mild-Hybrid;48V)和燃料電池車FCV)市場規模(銷售量)預估為6,341萬台、將較2017年(442萬台)飆增13.3倍(增加約1,330%)。

評析
豐田、Panasonic計畫攜手生產電動車用電池,期望藉由合作、提高成本競爭力,對抗中國等競爭同業
 樓主| 發表於 2020-5-30 16:53:42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9年1月21日科技新報,供同學參考

電動車前景佳  2018 年全球總銷售達 171 萬輛

作者 Daisy Chuang

全球電動車市場銷售持續增溫,前景看俏,繼 2017 年電動車總銷售超過 100 萬輛,2018 年更突破 40%、抵達 171 萬輛,預計未來還會持續成長,摩根大通分析指出,2025 年全球純電動車和混合動力車銷售將占新車總量的 40%。

隨著環保意識與政策鼓勵,各國的電動車銷售量與日俱增,根據 Inside EVs 資料,2018年全球電動車總銷售已達 1,713,957輛,與同期相比增加 40%。

而以電動車市場分布來說,目前中國電動車銷售仍占全球最大比率,該國電動車去年銷量達 125.6 萬輛,與 2017 年相比增長 61.7%,其中純電動車銷售量高達 98.4 萬輛,摩根大通預計,2020 年中國電動車銷售將占全球的 59%,雖然會在 2025 年微幅下滑至 55%,但還是市場最大宗。

美國電動車銷售量也不可小覷,得益於去年特斯拉交付 14 萬輛 Model 3 與加州電動車熱潮持續,Inside EVs 指出,去年全美電動車銷售已達 361,307 輛,雖然在新車銷售中僅占一點點的 2.6%,但與 2017 年相比已增長 80%。

只不過以電動車在新車銷售占比來看的話,挪威略勝一籌,2018 年在該國 147,929 輛新車登記中,高達三分之一是全電動車,假如再加上混合動力車,電動車比例或許可以過半。

對於此佳績不少外媒也不意外,挪威政府為了推廣電動車,不僅免除電動車的進口與銷售稅,電動車主也不用繳交車輛登記費用、可享用免費充電站,電動車在部分城市停車更是不用錢等,形成電動車在挪威滿街跑的狀況。

冰島電動車銷售在新車比例則僅次於挪威、占 12%,該國在 2018 年賣出 3,439 輛插電式電動車,同期相比增長 15%;瑞典插電式電動車銷售量則占 8% 位居第三,且該國電動車發展潛力大,去年新增 1,090 輛純電動車,與 2017 年相比成長高達 227%。

目前已有許多國家推出禁售燃油車時程表,為此各國也正努力推廣民眾採用電動車,這讓當地的電動車銷售大幅增加,像是丹麥雖然在 2018 年僅售出 4,583 輛插電式電動車,但與同期相比增加 261%,創下 2015 年以來最佳成績。

荷蘭電動車銷售在 2018 年也表現不俗,根據荷蘭車輛協會 Rai 和 Bovag 的數據,2018 年荷蘭共售出 24,024 輛插電式電動車,可說是 2017 年的 3 倍,其中純電動車銷售占比更在 12 月更高達 30.4%。

展望未來,若汽油與柴油的價格上升、節能減碳趨勢持續,將會有愈來愈多傳統車廠投入電動車研發,如今豐田、日產、福斯、Audi、BMW、賓士、福特、通用等傳統車廠都正研發插電式混合動力或是純電動車,彭博能源財經(BNEF)更統計,未來兩年將會有 85 款新電動車上市,讓全球電動車款提升到 357 款。

只是電動車發展也無法一路順遂,在政府大力推廣電動車同時,電動車充電站部署與電力系統也要同時到位,電動車續航里程與充電時間因素也會進一步影響市場成長,這些都還有賴各大車廠的發展與持續研發。

評析
根據 Inside EVs 資料,2018年全球電動車總銷售已達 1,713,957輛,與同期相比增加 40%。
 樓主| 發表於 2020-5-30 16:54:03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9年1月22日工商時報,供同學參考

少了補助 特斯拉降價壓力大

工商時報 陳穎芃/綜合外電報導

眼看美國政府即將停止提供電動車補助,今年美國需求勢必降溫,讓特斯拉(Tesla)不得不趕在今年上半壓低Model 3價格,但分析師認為3.5萬美元低價Model 3的目標不可能實現。

自從特斯拉在去年底達成周產量5千台目標,成功爬出「生產地獄」後,該公司便將目標轉向節約成本、提升效率,希望持續壓低Model 3價格,以實現電動車普及市場的夢想。

2016年特斯拉發表Model 3以來便多次宣稱最終售價將降至3.5萬美元,而這個價格也被視為電動車普及市場的門檻,但目前Model 3價格仍舊偏高。

市面上最低價的Model 3是中程二輪傳動款,售價4.4萬美元起。長程四輪傳動Model 3售價5.1萬美元起,而高階版Model 3售價6.3萬美元起。

由於美國政府提供的7,500美元電動車補助將逐漸退場,外界擔心Model 3降價速度太慢將使美國需求萎縮。

投資機構Wedbush分析師伊福斯(Dan Ives)認為,今年上半來自歐洲的預購需求可望彌補美國需求減弱,但中程Model 3勢必得在下半年開跑前降價才能撐過去。

投資機構Oppenheimer管理總監羅施(Colin Rusch)表示,特斯拉必須將Model 3價格降至3.5萬美元,才能達到華爾街預期的成長速度,但他認為3.5萬美元的目標非常難達成。

特斯拉為了壓低價格已在上周宣布裁員7%,以公司最新員工總數推算,裁員人數約3,100人。這項消息讓特斯拉股價在上周五暴跌13%。

投資機構Canaccord分析師多施艾默(Jed Dorscheimer)及羅施都認為,特斯拉先前力拚Model 3產能成長時聘用大批額外人力,如今裁員只是讓人力規模回歸正常水平而已,對成本節約的功效不大,反而是Model 3再不降價恐怕大事不妙。

投資機構Needham分析師吉爾(Raji Gil)表示,目前為止特斯拉接獲的Model 3訂單有高達90%都是想買3.5萬美元的標準配備。假設特斯拉遲遲無法將售價降至3.5萬美元,恐怕引發大批顧客取消訂單。

評析
由於美國提供的7,500美元電動車補助將逐漸退場,外界擔心Model 3降價速度太慢將使美國需求萎縮。
 樓主| 發表於 2020-5-30 16:54:39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9年1月22日自由時報,供同學參考

打入歐盟市場!Model 3獲准在歐洲銷售 2月起開始交車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

美國電動車大廠特斯拉(Tesla)Model 3車款已獲准能在歐盟銷售,該公司預計將於下月(2月)開始在歐洲交付新車。

根據歐盟規定,汽車商一旦在歐盟成員國獲得出售車輛許可,那麼該車商就能在整個歐盟範圍內銷售該車輛。據《彭博》報導,特斯拉Model 3車款目前已通過荷蘭車輛管理局(RDW)的歐盟環保標準,並將在下月在荷蘭銷售Model 3,這也意味著,特斯拉也將可以同時在歐盟任何1個成員國銷售Model 3。

Model 3基本款在歐洲售價將由5萬8800歐元(約新台幣207萬)起跳,而較貴Model S型號基本款,最便宜也要8萬9000歐元(約新台幣313萬)。

不過,儘管特斯拉Model 3排除萬難獲得在歐洲市場銷售的入場劵,但該公司挑戰仍未結束,報導指出,特斯拉後續仍將面臨與傳統汽車廠商Audi、BMW、Mercedes-Benz激烈競爭。日前歐洲傳統車廠宣佈,將在未來幾年內砸下近3000億美元(約新台幣9.2兆)來發展電動車和電池,意味著特斯拉面臨的競爭也將日益加劇。

評析
特斯拉Model 3已獲准能在歐盟銷售,預計將於2月開始在歐洲交付新車。
 樓主| 發表於 2020-5-31 16:15:37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9年1月22日自由時報,供同學參考

傳中電池廠成供應商 特斯拉否認:未簽任何類型協議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

電動車廠特斯拉(Tesla)的中國上海工廠日前正式開工,有消息人士透露,特斯拉已和中國天津力神電池簽署初步協議,該公司將為特斯拉上海廠供應電池,但特斯拉對此回應,沒有和天津力神簽署任何類型的協議。

《路透》今(22)報導,有消息人士透露,電動車廠特斯拉已和中國天津力神電池簽署初步協議,天津力神將為特斯拉上海廠供應電池,但2家公司尚未確認訂單規模,特斯拉要求的電池規格也尚未知。

據《新浪科技》,特斯拉發言人對此回應,該公司沒有和天津力神簽署任何類型的協議,特斯拉已收到天津力神的報價,但未近一步處理。

目前日本松下電器(Panasonic)為特斯拉的電池獨家供應商,日本《日刊工業新聞》報導,松下電器(Panasonic)正在和特斯拉協商,從雙方合作的美國內華達的超級電池工廠(Gigafactory),向特斯拉上海組裝廠供應鋰電池。

評析
特斯拉沒有和天津力神簽署任何類型的協議,特斯拉已收到天津力神的報價,但未近一步處理。
 樓主| 發表於 2020-5-31 16:16:05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9年1月22日科技新報,供同學參考

特斯拉 Model 3 獲准在歐洲發售

作者 linli

據 Bloomberg 報導,電動車製造商特斯拉獲准在歐洲銷售 Model 3 電動車,將最暢銷的車款帶入奧迪(Audi)、BMW、賓士(Mercedes-Benz)等傳統汽車廠商主導的市場,新車將從 2019 年 2 月開始交車。

據特斯拉透露,荷蘭車輛管理局已批准 Model 3 銷售,長續航版本將從 2019 年 2 月開始交車,美國市場特斯拉也是首先推出長巡航版 Model 3,定價最低的版本還未開始交車。

歐洲市場對特斯拉來說至關重要,執行長伊隆·馬斯克(Elon Musk)透露特斯拉前景不樂觀後,裁員計畫也在啟動,Model 3 的發售能有效提升業績。這是特斯拉首次針對大眾市場推出的電動車,即將在中國和歐洲市場交車,也是特斯拉未來一年最大的成長動力,特別是 2019 年 1 月 1 日後,特斯拉美國客戶購車的聯邦稅費補助降低到 3,750 美元後,寄望歐洲和中國市場成為電動車業務的推動力來源。

Model 3 將在歐洲市場面對傳統汽車廠商的競爭,特別是在 Audi、BMW、Mercedes-Benz 主導的中高階汽車市場,歐洲中高階轎車市場規模是美國同等級市場規模的兩倍多。2018 年 Model 3 成為最暢銷的中高階轎車,超過 Audi Q5、BMW 3 系和其他知名車款。特斯拉吸引許多中高階轎車市場的客戶,甚至還有部分對中高階轎車不感興趣的消費者,許多普通車款的消費者升級時都會關注電動車或混合動力車,進而支出更多預算,特斯拉已在消費者心中確立一以技術為主導的新車種。

目前特斯拉已量產少部分針對歐洲市場的 Model 3,一個月前還在歐洲註冊了 Model 3  的車輛辨識碼,為量產做準備。歐洲市場發售的 Model 3 與美國市場基本相同,主要區別是充電連接埠,美國市場的 Model 3 採專用連接埠,歐洲市場版則是 Mennekes Type 2 插頭。

特斯拉在歐洲市場的野心不僅是銷售電動車,馬斯克在 2018 年 12 月時曾公開表示,計劃 2019 年在歐洲推廣超級充電站,涵蓋愛爾蘭、烏克蘭、挪威、土耳其等歐洲大多數國家和地區。為了迎接 Model 3 交車,現有超級充電站將升級到支援快速充電的聯合充電系統,新建的充電站則直接採用聯合充電系統。由於聯合充電系統可支援歐洲大多數電動車,外界猜測特斯拉是否會將充電站當作服務對外開放。

評析
特斯拉獲准在歐洲銷售 Model 3 電動車,新車將從 2019 年 2 月開始交車。
 樓主| 發表於 2020-5-31 16:16:20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9年1月22日中央社,供同學參考

瑞典跟進歐洲各國 2030年起禁售燃油車

中央社記者林育立柏林21日專電

瑞典政府跟進歐洲各國的腳步,宣布為減少碳排,履行巴黎氣候協定的承諾,2030年起將全面禁售燃油車。

剛連任總理的勒夫文(Stefan Lofven)今天在施政報告時表示,未來幾年,瑞典將大力投入電動卡車、大眾運輸和零碳排的鋼鐵廠,鼓勵民眾投資綠能,並從2030年起禁售汽油車和柴油車,目標是讓瑞典成為全球第一個零碳排的福利國家。

為了減少交通部門的碳排,對抗地球暖化,歐洲各國近年紛紛制定禁售燃油車的時間表。

腳步最快的是挪威,去年賣出的新車已經有將近一半是電動車,領先世界各國,預計2025年起禁售燃油車。

荷蘭、愛爾蘭、冰島和丹麥預計在2030年禁售燃油車,英國和法國則是從2040年起禁止銷售燃油車。

反觀汽車製造大國德國,目前還沒有淘汰燃油車的時間表,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力挺柴油車,認為碳排少的柴油車能幫助德國達到減碳的目標。

評析
瑞典跟進歐洲各國的腳步,宣布為減少碳排,履行巴黎氣候協定的承諾,2030年起將全面禁售燃油車。
 樓主| 發表於 2020-5-31 16:16:40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9年1月22日科技新報,供同學參考

電動卡車競爭升級  自動駕駛還有多遠?

作者 36Kr

2017 年 11 月,特斯拉發表旗下首款電動卡車 Semi,預定上市時間正是今年。特斯拉電動卡車上市的時間表還未更新,市場競爭已日漸升級。

2018 年底,荷蘭卡車製造商 DAF 將第一輛 CF 電動卡車交付荷蘭連鎖超市巨頭 Jumbo;德國商用車製造商曼恩將旗下生產的 eTGM 電動卡車交付保時捷,負責 LGI 物流集團與保時捷工廠之間的貨物運輸;繼去年推出兩款全電動 Freightliner 卡車後,戴姆勒公司於 2018 年底在洛杉磯交付首輛電動貨車 Freightliner eM2,Penske 卡車租賃公司將幫助戴姆勒正式投產前測試這款貨車。紛紛交付之外,還有摩拳擦掌的布局者。

2018 年,Volvo 共推出 3 款純電動卡車:FL Electric、FE 系列電動卡車(用於市區重型貨運和垃圾運輸業務)和 Vera 自駕電動卡車(用於港口和大型物流中心)。據了解,前兩款電動卡車都將在今年上市,FE 系列電動卡車將於年初在德國漢堡使用。據外媒報導,基於 FE 相關技術打造的電動卡車「VNR」已於去年底在美國加州開始為期一年的測試,預計 2020 年正式進入北美市場。

蛋糕看起來很大,大家都想分一杯羹。
去年 4 月,中國重汽集團全球首台純電動自駕集卡 HOWO-T5G(L4 階段)在天津港試營運。之前,福田、東風、一汽解放等商用車企均已著手布局推廣純電動重卡。

此外,電動車新創企業奇點汽車計劃於今年中推出首款產品,2020 年開設電動卡車工廠,並將年產量提高到 5 萬輛。

除了卡車巨頭和造車新勢力,入局者還有虎視眈眈的老牌車企。

以比亞迪為代表的整車企業純電動重卡產品,已相繼在中國交付並開啟試營運。據悉,2017 年,比亞迪憑藉兩單合計 52 輛純電動卡車訂單,成為全美最大純電動卡車製造商。去年 5 月,比亞迪與巴西廢棄物品管理公司 Corpus 簽訂 200 台純電動重卡訂單,這也是中國於海外市場斬獲的最大純電動卡車訂單。

據了解,日產汽車也與東風集團合資開發電子卡車產品線,雷諾汽車與華晨中國汽車控股有限公司的新合資企業計畫將於今年開始,擬在兩年內推出 3 款電動送貨車。福斯在 2018 德國漢諾威國際商用車展覽會推出電動卡車 E-Delivery,擬於 2020 年在巴西投產。

卡車自動駕駛還有多遠?
電動化同時,自動駕駛的潮流也席捲卡車界。

今年 CES 展,戴姆勒發表了搭載 L2 自動駕駛技術的 Freightliner Cascadia(重型長途卡車),將於今年 7 月量產。根據外媒報導,戴姆勒的自駕卡車將在 2019 年上路。

儘管 L2 技術離真正意義的自動駕駛還有距離,但仍是必要一步。

戴姆勒 1 月 8 日宣布,將在 2019 年投資 5 億歐元研發自動駕駛卡車,未來還會加速研發 L4 自駕卡車,並計劃雇用約 200 名員工研究自駕卡車運輸解決方案。

之前,Volvo 卡車主要在深礦開採、垃圾回收、農作物收割、特定長途運輸等方面運用自動駕駛技術,並研發 Platooning(車輛編隊)技術。去年 9 月推出的 Vera 自駕電動卡車(目前為概念車,尚處於研發階段)直接省略駕駛艙,僅保留了載具和拖車部分。

而特斯拉 Semi Truck 儘管質疑不斷,未量產就已拿下沃爾瑪、UPS、Anheuser-Busch 等訂單,也在於自動駕駛帶來的吸引力。據官方介紹,Semi Truck 安裝加強版 Autopilot,有自動緊急制動、自動車道躲避及後方車輛碰撞預警等功能。

兩條路都通了,但不好走
玩家前仆後繼,但無論卡車電動化還是自動化,都不是一片現成沃土,面臨的問題仍不少。

首先,在電動化過程,電池續航能力與限重問題,是電動卡車無法迴避的技術門檻。目前已上市的電動卡車續航能力有限,應用於長途貨運場景較困難。此外,由於電力驅動技術對貨品重量和體積有一定限制,這也將導致貨物限載量降低。電池研發是關鍵,生產成本居高不下接著帶來量產與銷售的價格限制,尤其是政府補貼退場後。

根據特斯拉公布的電動卡車 Semi 定價,300 英里續航里程版為 15 萬美元,500 英里版則要 18 萬美元。

沃特瑪創新聯盟生產的電動解放 JH6,僅電池部分成本就要台幣 409 萬元,整車價格超過 450 萬元。

如何解決電動卡車成本、里程及載貨量的協調,是後續關鍵所在,但也只是第一步。緊跟著的基礎設施鋪設(如卡車充電樁建設等)與商業模式運作(如電動卡車的獲利模型還不完善)等問題仍待進一步改善。

而自動駕駛技術大量應用於卡車的未來也迷霧重重。

技術上,自動駕駛還有很大升級空間,達到 L5 完全自動駕駛並不容易,服務自駕駛車普及商用的相關基礎設施也有待建設。

Volvo 卡車自動駕駛產品總監 Hayder Wokil 表示,「我們的自動駕駛策略是緩慢推進,為用戶和社會帶來價值的前提下,採用不同的自動化等級。最開始,Volvo 卡車會在封閉場景進行,然後運用獲得的發現再在公用道路展開自動化。」

如 Volvo 選擇應用於封閉場景,以降低危險性,但真正的道路環境如高速公路、城市道路等路況十分複雜,目前的自動駕駛仍面臨很大挑戰。

此外,在法律與社會風險層面,自駕電動卡車的事故責任認定、法律風險並不明朗,世界各國在自動駕駛立法方面依然滯後,尚未建立完善的法律體系。卡車駕駛自動化曾因對卡車司機造成職業威脅,遭司機強烈反對。根據外媒報導,之前,因有 140 萬卡車司機會員的美國國際卡車司機協會反對,美國通過的自動駕駛法案將卡車排除在外。

(本文由 36Kr 授權轉載)

評析
特斯拉 Semi Truck 未量產就已拿下沃爾瑪、UPS、Anheuser-Busch 等訂單,也在於自動駕駛帶來的吸引力。
 樓主| 發表於 2020-5-31 16:17:02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9年1月22日MoneyDJ新聞,供同學參考

搶特斯拉訂單!Panasonic傳擬從美國出口電池至上海廠

記者 蔡承啟 報導

日刊工業新聞22日報導,Panasonic將和美國電動車(EV)廠特斯拉(Tesla)展開協商,計畫從雙方共同營運的美國內華達州「Gigafactory」超級電池工廠供應鋰離子電池給特斯拉興建中的上海工廠使用。據報導,特斯拉該座上海工廠已動工興建,預計2019年度內可啟用生產,年產能為50萬台,且若生產上軌道,Panasonic也計畫將特斯拉所需的電池移至中國當地生產。

報導指出,目前特斯拉所需的EV電池全數由Panasonic供應,而上海工廠是特斯拉首座海外EV生產據點,目前特斯拉尚未敲定上海工廠所需的電池的供應商、且摸索向多家廠商採購的可能性,而電池為左右EV續航距離、安全性的關鍵零件,因此和特斯拉擁有實際往來成績的Panasonic擁有優勢。只不過從美國出口產品至中國、電池也為關稅對象,因此在美中貿易摩擦持續下,仍存在不安因素。

根據嘉實XQ全球贏家系統報價,Panasonic 21日大漲3.31%,收1,093.5日圓,創逾1個月來(2018年12月13日以來)收盤新高水準。

日媒20日報導,豐田汽車(Toyota)、Panasonic計畫攜手生產EV用電池,雙方將在2020年設立一家生產EV用等車用電池的新公司,期望藉由合作、提高成本競爭力,對抗抬頭的中國廠商等競爭同業。Panasonic除了供應美國特斯拉需求的工廠之外、其餘車用電池工廠(位於日本兵庫縣、中國大連的5處車用電池據點的生產設備)將移交給新公司管轄。

Panasonic於2018年10月31日將車用鋰離子電池佔大半比重的「能源事業」部門今年度(2018年4月-2019年3月)營收目標自7,580億日圓上修至7,880億日圓(將年增40%)、營益目標則自291億日圓下砍至221億日圓(將年增99%)。

關於「能源事業」獲利下修原因,Panasonic社長津賀一宏於2018年10月31日舉行的財報說明會上表示,美中貿易戰毫無疑問的會對特斯拉用電池帶來影響。津賀一宏指出,「特斯拉用電池的部分材料為中國製,因此受到了關稅的影響」。

評析
Panasonic將和特斯拉展開協商,從Gigafactory供應鋰離子電池給特斯拉興建中的上海工廠使用。
 樓主| 發表於 2020-5-31 16:17:17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9年1月22日中央社,供同學參考

虛火上升 中國新能源車賣得多問題也多

中央社台北22日電

中國大陸新能源汽車銷量2018年逆勢大增,乘用車銷售100.8萬輛,年增88.5%。不過陸媒調查發現,新能源車問題不少,促使中國消費者購車的最主要原因仍為財政補貼和不限牌的政策。

政策補貼之外,中國民眾對新能源車的信心並不高。證券日報這份針對民眾的調查發現,有65%受訪者稱擔心電池衰減影響續航;有22%受訪者認為貶值率高;10%左右的受訪者則對於電池後續品質保證沒有信心。

報導指出,新能源車保值率低、三電(動力電池、驅動電機和電機控制器)安全問題突出、召回比例高等問題,使該行業高速發展,卻有如「虛火上升」。

資料顯示,2018年全年共召回新能源車輛13.57萬輛,召回比例高達13.46%;3年車齡的新能源二手車保值率僅為47.5%。

據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統計資料顯示,2018年包括比亞迪、力帆、眾泰、路虎、華晨寶馬、北汽新能源、江淮汽車7大車企都召回過新能源車輛。此外,拓速樂汽車銷售(北京)有限公司也向國家市場監管總局主動備案,召回進口的特斯拉Model S系列汽車共8905輛。

中國中科院院士、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執行副理事長歐陽明高指出,目前,大陸在電池管理系統方面還存在精度不夠等問題,需要加大研發力度。

此外,大陸對電動車電池的相關規範也不精確。2015年4月,中國財政部、科技部等4部委提出新能源汽車商應提供品質保證期限,但對動力電池衰減至什麼程度進行更換、是否應免費更換,都未明確規定。

為增進消費者信心,不少新能源車企也都嘗試推出新能源汽車回購計畫。但由於更換電池的成本過高,且動力電池回收利用也缺少明確的盈利模式,多數車企施行一陣後便草草收場。

「新能源車」是指使用非常規車用燃料作為動力來源的汽車,包括混合動力汽車、純電動汽車、燃料電池電動汽車、氫發動機汽車等。

評析
陸媒調查發現,新能源車問題不少,促使中國消費者購車的最主要原因仍為財政補貼和不限牌的政策。
 樓主| 發表於 2020-5-31 16:17:31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9年1月22日MoneyDJ新聞,供同學參考

搶先寧德時代!陸電池四哥竄出、傳吃特斯拉上海廠訂單

記者 陳苓 報導

日廠Panasonic是特斯拉(Tesla)電動車電池的獨家供應商,特斯拉一直想分散供應鏈,據傳已和陸廠「天津力神電池」(Tianjin Lishen)簽訂初步合約,力神電池將供貨給特斯拉的上海工廠。

路透社報導,特斯拉的上海工廠本月初破土,目標今年底前量產平價電動車Model 3。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去年11月發布推文,表示上海廠的電動車電池將由當地供應,很可能向包括Panasonic等好幾個廠商下單,以便及時滿足需求。

如今消息人士透露,特斯拉和力神電池簽署了初步合約,不過尚未決定下單規模。力神電池宣稱,旗下客戶包括蘋果、三星電子、吉利汽車、現代汽車等。該公司2017年開始量產與Model 3同款的圓柱狀電池。其他爭取特斯拉上海廠訂單的業者,還有陸廠寧德時代(300750.SZ)以及韓廠LG Chem等。

Panasonic未雨綢繆,據傳明年將和豐田汽車(Toyota)攜手成立合資企業,生產電動車電池。倘若特斯拉真的減單,合資企業將可幫助Panasonic緩和衝擊。

力神電池在中國電動車電池市佔排名第四,遠遠落後龍頭企業寧德時代。

陸媒OFweek鋰電報導,2018年中國電動車電池裝機總量,排名前四的分別是寧德時代、比亞迪、合肥國軒、天津力神。寧德時代以23.43GWh高居榜首,市佔達41.19%;比亞迪裝機量為11.43GWh名列第二,市佔20.1%;合肥國軒緊隨其後,裝機量為3.07GWh,市佔5.38%

評析
馬斯克表示上海廠的電動車電池將由當地供應,很可能向好幾個廠商下單,以便及時滿足需求。
 樓主| 發表於 2020-5-31 16:17:51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9年1月23日工商時報,供同學參考

搶電池訂單!松下擬跟進特斯拉上海設廠

工商時報 賴瑩綺/綜合報導

日媒報導,日本松下電器(Panasonic)正與美國電動車大廠特斯拉(Tesla)協商,通過美國內華達州的特斯拉電池工廠Gigafactory,為特斯拉上海工廠供應鋰電池。等到特斯拉上海工廠的生產步入正軌後,松下計劃轉到中國生產電池。

日刊工業新聞22日報導上述內容。報導指出,松下旨在利用現有的超級電池工廠,來減少所需的新投資。但等特斯拉上海工廠的生產步入正軌後,松下計劃轉到中國生產電池。松下總裁津賀一宏日前表示,松下有可能跟進特斯拉在上海的生產,做出必要的投資。

松下一直以來都是特斯拉鋰電池的唯一供應商,其電池在日本和美國均有生產。不過在需求龐大的壓力下,特斯拉一直在尋求擴大電池供應來源。此前電池中國網提到,如果按照特斯拉透露年產50萬輛整車來推算,特斯拉對其上海工廠每年動力電池的需求量將達40GWh,同時對應設備需求為120億元人民幣(下同),對應電池採購金額超過280億元。

特斯拉CEO穆斯克(Elon Musk)日前曾提及,特斯拉將在中國的電池工廠製造並組裝所有的電池元件,而電池將在當地採購,很有可能來自包括松下在內的數家公司。之後松下回應表示,單憑一家公司不太可能滿足龐大的電力需求,將與特斯拉進行討論。

在全球動力電池出貨量前十的榜單中,中國電池企業占7席。其中,寧德時代比肩松下,另外6家分別是比亞迪、國軒高科、孚能科技、天津力神、比克電池以及億緯鋰能。

評析
等特斯拉上海工廠的生產步入正軌後,松下計劃轉到中國生產電池。
 樓主| 發表於 2020-5-31 16:18:16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9年1月23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特斯拉電池 中日鏈搶單

經濟日報 編譯黃淑玲、余曉惠/綜合外電

路透報導,美國電動車大廠特斯拉(Tesla)已經與中國天津力神簽訂初步合約,為特斯拉在上海的新廠供應電池,不過特斯拉稍後否認此報導,表示只收到對方的報價,尚未簽約。原本獨家供應鋰電池給特斯拉的日商Panasonic,也研擬向特斯拉上海廠供貨,顯示兩家公司都正積極爭取特斯拉上海廠訂單。

路透引述兩個消息來源報導指出,雙方已經簽約,不過訂單規模還未確認,力神還在研究特斯拉要求的電池規格。

但特斯拉發言人隨即否認這篇報導,表示之前雖然收到力神的報價,但沒有進一步行動,特斯拉並未以任何形式與力神簽署協議。天津力神也否認雙方已經簽約。

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在去年11月即曾推文宣告,特斯拉上海新廠的生產線,追求電池在地製造,並希望採取包括Panasonic在內的多家供應模式,以期確保供應時效。據了解,特斯拉考慮的其他電池供應商還包括:中國的寧德時代以及南韓樂金的電池事業樂金化學(LG Chem)。

日刊工業新聞則報導,Panasonic仍全力供應特斯拉上海新廠所需電池,以進一步深化雙方現有的合作關係,目前Panasonic的電池將會由美國內華達州的工廠出口到上海。不過報導指出,在美中貿易關係緊張下,Panasoic要把電池出口到中國,特斯拉和Panasoic可能需要取得美國政府的同意。

Panasonic總裁津賀一宏去年11月曾說,未來供應特斯拉電池的生產,終會移往中國。

評析
路透報導指出,雙方已經簽約,不過訂單規模還未確認,力神還在研究特斯拉要求的電池規格。
 樓主| 發表於 2020-5-31 16:18:35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9年1月23日自由時報,供同學參考

特斯拉給力!美國電動車2018年銷售成長逾8成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

隨著電動車與自駕車漸增趨勢,汽車產業面臨轉型,美國電動車市場的銷售成果也給出亮眼的成績。相關統計數據顯示,2018全年美國電動車銷售量較前年成長逾8成至361307輛,其中特斯拉就佔了一半以上。

《財經新報》指出,由於2018年油價動盪,以及傳出特斯拉(Tesla)Model 3產能與交貨量皆低於預期的消息,市場分析師並不看好2018年電動車美國市場,但特斯拉卻全年產出了139782台Model 3,加上Model S與Model X,2018年特斯拉銷售至美國的電動車超過5成。其次則是雪佛蘭(Chevrolet)共36325輛。

單一車款方面,豐田Prius Prime銷售27595輛,是僅次特斯拉Model 3的車款,其他前10名車款包括本田(Honda) Clarity PHEV 銷售18602輛,日產(Nissan)LEAF則售出14715輛,BMW 50e銷售8664輛,福特 Fusion Energi銷售8074輛。

先前美國電動車市場發展只能遙望歐洲,2015年發生衰退,2016年反彈成長36.6%,2017年成長又下滑至26%,雖創下美國市場電動車銷售歷史新高,整體美國電動車市場在全球電動車市場地市佔率也僅超過1%。

2018年的銷售成長,特斯拉雖功不可沒,卻也顯現了美國電動車市場一些隱憂,若排除特斯拉Model 3的銷售量,整體成長只剩下11%,對此其他車廠將進行產線調整,以跟上特斯拉的腳步。

而未來歐洲車廠也將陸續推出新款電動車,與特斯拉抗衡,預期2019年在各大車廠積極投入,可望打破市場由特斯拉1家霸占過半的不平衡現象,進一步衝高美國電動車市場規模。

評析
2018全年美國電動車銷售量較前年成長逾8成至361307輛,其中特斯拉就佔了一半以上。
 樓主| 發表於 2020-5-31 16:19:05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9年1月23日蘋果日報,供同學參考

綠色能源能夠徹底解決PM2.5空污問題?

呂錫民/工研院能環所前研究員

PM2.5是指懸浮在空氣當中,粒徑小於(或等於)2.5微米的「微粒物質(Particulate Matter, PM)」,大小相當於頭髮直徑1/20,很容易隨著呼吸進入肺部,然後擴散至血液循環系統,侵入身體各個器官,毒性累積結果,嚴重影響健康,甚至造成死亡。

PM2.5的人為污染源,可分為固定與移動兩種,前者主要為火力電廠、農業廢棄物燃燒及廚房油煙,後者為燃油運輸交通工具,如柴油車及二行程機車。

火力電廠為大型PM2.5燃燒物排放場,尤其老舊燃煤機組,應該優先列入淘汰名單,藉此機會,改建較清潔的燃氣機組,延役不需要燃料燃燒的核電廠,尤其期望離岸風電場早日完成,在冬季強烈季風下發電,也可避免嚴重霧霾的產生。

農業廢棄物或生質物燃燒,引發跨區域空氣污染,受到全球矚目,這些燃燒會排放大量PM2.5,對環境引響很大。尤其是,台灣在稻作之後,就地燃燒稻草,煙霧迷漫,燻眼嗆鼻,嚴重妨礙車輛駕駛。近年來,政府鼓勵土地掩埋稻稈,撒下益菌肥或腐化菌,露天燃燒農業廢棄物情況已有改善。

根據統計,台灣女性罹患肺癌比例遠高於男性,主要原因為吸菸與廚房油煙所致,因此應該避免吸入二手菸與油煙的場合,廚房加裝強力抽油煙機,減少高溫大火炒炸,皆是必要手段。

國際研究機構指出,肺癌第一類污染物就是柴油引擎廢氣排放,對人類致癌性早已獲得確認,降低柴油含硫量、改善引擎設計、加裝濾煙器、提升燃燒效率等措施,將有助柴油引擎廢氣排放濃度降低。

機車是台灣最普遍的交通工具,也是造成空污的主要來源,尤其是二行程機車要比四行程機車要來得嚴重,環保署希望在2019年,汰換所有二行程機車(目前估計尚有100萬輛),如果達標,可減少457公噸PM2.5的排放。

值得一提的是,行政院早已規劃在2040年以前,全面禁駛燃油車,取而代之的電動車,可杜絕交通運輸空污,繼創另一新興產業,包括機電、蓄電、充電等器具設備。

基本上,政府的大力宣導、提高排放標準、加強嚴格檢驗等措施,可促進民眾自覺,提升科技研發,造就綠色產業鏈興起,如再生能源、核能、電動車、儲能等,也唯有從能源使用上著手,才能以根本之道,徹底解決PM2.5空污問題。

評析
唯有從能源使用上著手,才能以根本之道,徹底解決PM2.5空污問題。
 樓主| 發表於 2020-5-31 16:19:32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9年1月23日鉅亨網,供同學參考

特斯拉財報前瞻
一文看懂華爾街關心的所有焦點

鉅亨網編譯許家華

特斯拉 (TSLA-US) 下週 (30 日) 將公布第四季財報,市場人士表示,特斯拉即使只有些微獲利,都可望消除投資者對這家矽谷車廠的擔憂。

若 GAAP 獲利,則是特斯拉連續的第二次獲利,因特斯拉去年 10 月的財報就令市場大感驚喜。

這回華爾街認為,特斯拉也可望接續 Q3 的好表現,在 GAAP 計算基礎上連續獲利,同時調整後每股純益 (EPS) 也可望獲利。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上週曾表示,預計第四季獲利略低於第三季,導致特斯拉股價下滑。

華爾街對特斯拉的 Q4 預期:
調整後 EPS:據 FactSet 調查,分析師預期上季特斯拉調整後 EPS 為 2.18 美元;此前 2017 年 Q4 同期則為每股虧損 3.04 美元。

營收:據 FactSet 調查,分析師預期上季為 71.3 億美元; 此前 2017 年 Q4 同期為 32.9 億美元。

特斯拉的財報焦點:
高盛分析師週二報告指出,「持續性需求是特斯拉真正問題。」

特斯拉開年以來下跌了 10%,過去 12 個月跌幅 15%,大於同期 S&P 500 7% 跌幅和道指 6.9% 跌幅。

高盛認為,特斯拉面臨需求下降的問題,上週裁員和獲利縮水的消息使得股價大跌 13%,如果是別家公司祭出裁員以削減成本的措施,一定會受華爾街青睞,但對特斯拉來說,這只是提醒華爾街一個事實:特斯拉車的需求恐怕正在減少。

為了確保獲利,特斯拉採用了一些措施,例如最近砍掉了更便宜款的 Model S 和 Model 改版車,也終止了一項長期的推薦計畫。

高盛表示,雖然我們認為,削減成本對一個資本高度密集的車廠是正確的舉措,但我們認為聚焦市場對於特斯拉的持續性需求,是更重要的事情。

高盛分析師維持特斯拉「賣出」的股票評級,目標價為每股 225 美元,是華爾街最看空特斯拉的觀點,且隱含跌幅 25%。平均而言,華爾街分析師目標價為 341.25 美元,評級「中性」。

特斯拉是否還能推出 35000 美元或接近價位的 Model 3,仍有待觀察。

上週五特斯拉股價暴跌,除了裁員和第四季獲利縮減的消息以外,馬斯克也稱「產品對多數人來說太貴,恐怕需要將售價降至 35000 美元。」,投資者認為這恐怕使股價承壓。

然而,一位技術分析師認為,這正創造了買進信號。

因為對特斯拉這種波動性大的股票來說,13% 跌幅的意義不像發生在通用 (GM-US) 或福特 (F-US) 那麼重要。

Orips Research 技術分析師 Zev Spiro 指出,特斯拉雖然波動幅度大,但仍在一個區間範圍,只要守住 245 美元的支撐力,該股就能保持中性趨勢,阻力介於 380 美元至 389.5 美元間。

Spiro 認為他看到特斯拉準備邁向更高點的訊號。他指出,特斯拉的走勢圖顯示,「2017 年 6 月開始,特斯拉出現複雜的潛在延續漲勢。」一旦突破阻力就會觸發。

Spiro 指出,週五的拋售潮成交量大,但在 295 美元至 300 美元間仍有小幅支撐力,「在這個水準有支撐和反彈力是正面的事。」他認為,這樣的價位可能會啟動一些積極買盤進場。

評析
特斯拉即使只有些微獲利,都可望消除投資者對這家矽谷車廠的擔憂。
 樓主| 發表於 2020-5-31 16:19:48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9年1月23日中央社,供同學參考

豐田攜手Panasonic 成立電動車電池新公司

中央社 東京22日綜合外電報導

日本汽車製造商豐田汽車與電機製造商Panasonic今天宣布,將共同出資成立專門製造車載電池的新公司,目標是研發容量更大且更安全電池,瞄準未來因電動車成長需求大增的市場。

日本經濟新聞報導,豐田汽車(Toyota Motor)跟Panasonic今天宣布,將在2020年底前成立專門製造供電動車等使用的車載電池公司;有關新公司的出資比率,豐田出資51%,Panasonic出資49%。

雙方將合作開發新一代的車載電池,打造一個能在全球技術革新競爭中勝出的體制。

這間新公司將納入Panasonic生產鋰離子電池(Lithium-ion battery)的設備,包括位於日本兵庫縣等4間工廠,但不包括供應美國特斯拉(Tesla)公司的電池工廠。

新公司期盼能在2020年代前半期開始,正式量產供電動車等使用的車載電池,容量約是複合動力車輛(Hybrid electric vehicle)車載電池的50倍左右。豐田和Panasonic共同出資,為屆時電動車市場擴大,車載電池需求將隨之增加,預做準備。

這間新公司將致力研發相較鋰離子電池,容量更大、更加安全的固態電池。

豐田在電動車量產腳步上較其他車廠來得慢,目前計畫到2030年時,在包括複合動力車輛的電動車銷售上,能成長到目前3倍以上。

這間新公司能讓豐田穩定獲得大容量電池,對Panasonic來說,在跟豐田共同分擔投資支出的同時,也能擴大未來的供貨對象。

車載電池市場目前以中韓企業為主競相進行大規模投資,包括中國的寧德時代新能源科技(CATL)及南韓的LG化學等;豐田與Panasonic希望藉由彼此合作,提高在成本與技術上的競爭力。

評析
雙方將合作開發新一代的車載電池,打造一個能在全球技術革新競爭中勝出的體制。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申請入學

本版積分規則

手機版|正通股民學校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Template by Comsenz Inc.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X3.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