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主: p470121

[轉貼] 電動車 – Volvo進化 2019年邁向電動車廠

  [複製鏈接]
 樓主| 發表於 2020-5-31 16:20:46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9年1月24日自由時報,供同學參考

特斯拉第2波裁員   大砍Model S、X生產及員工

編譯廖振堯/綜合報導

電動車大廠特斯拉(Tesla)為提升Model 3產量,應對可能的客戶、獲利下滑,在上週五宣佈裁員7%,今日細節曝光,首當其衝的便是較高價位的舊款Model S及Model X,不僅縮減生產時數,相關員工也將裁員近7%,特斯拉股價自上週五以來已蒸發約20%。

特斯拉發言人表示:「在近期宣佈不再接受75 kWh版本的Model S、X訂單後,我們可以簡化生產且提高效率,相對的Model S、X的生產時數也將減少,使Model 3更能靈活變化。我們將在下週財報會議上提供更多細節。」

此外,特斯拉的離職協議要求被解雇的員工,承諾不以任何方式詆毀特斯拉公司、產品、人事的聲譽,並避免與大眾或在職員工分享離職協議細節,且需透過個別仲裁來解決離職協議相關的爭議,而非集體訴訟特斯拉。

據《CNBC》報導,1位前工程師確認特斯拉近幾個月大幅改進了Model 3生產流程。另1位離職員工表示,Model S、X的夜間生產時程已經取消,部份員工遭裁員,剩餘則調到日班作業。員工指出,目前看來最職位最穩的便是Model 3生產人員及工程師,其他每個部門的員工,從工廠工人、人力資源管理到接待員都難以倖免。

本次裁員為特斯拉7個月內第2次解雇數千名全職員工,前次為去年6月重組中解雇約9%員工。特斯拉週三股價開低走低,收跌3.79%,自上週五首度透露新裁員行動以來已蒸發約20%。

評析
本次裁員為特斯拉7個月內第2次解雇數千名全職員工,前次為去年6月重組中解雇約9%員工。
 樓主| 發表於 2020-5-31 16:21:01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9年1月24日自由時報,供同學參考

蘋果「泰坦」自駕車計畫 裁員逾200名員工

編譯王惠慧/綜合報導

財經媒體「CNBC」報導,消息來源指出,蘋果公司的「泰坦」(Titan)自駕車計劃,本週已經解雇了超過200名員工;蘋果發言人證實上述消息,並表示蘋果仍在自駕車領域看到機會。

蘋果發言人表示,「蘋果擁有1個非常棒的團隊致力於蘋果的自主系統(autonomous system)和相關技術,此團隊2019年將專注在幾個關鍵領域,一些小組將轉移到公司別的部門,支援機器學習等其他的計劃。」

去年蘋果挖角了電動車大廠特斯拉的老將,前首席工程師、負責Model 3生產的菲爾德(Doug Field)與蘋果副總裁曼菲爾德(Bob Mansfield)共同領導「泰坦」團隊;報導指出,公司內部認為,本週最新的異動是在新的領導階層上任後,預料之內的組織重組。

雖然蘋果表示仍看好自駕車前景,但該報也指出,最近幾個月蘋果高層已經很少提到汽車計劃的前景,而且蘋果在自駕車領域的研發,似乎也已經從原本預期的硬體轉為發展軟體。

評析
雖然蘋果仍看好自駕車前景,但在自駕車領域的研發,似乎已經從原本預期的硬體轉為發展軟體。
 樓主| 發表於 2020-5-31 16:21:17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9年1月24日MoneyDJ新聞,供同學參考

電動車前景看好 電池金屬將推動金屬需求增長

記者 黃文章 報導

智利銅礦商安托法加斯塔(Antofagasta Plc)1月23日公佈生產報告表示,2018年第四季,該公司銅產量創新高達到22萬噸,較上年同期的177,800公噸增加23.7%,主要受到旗下桑迪奈拉(Centinela)銅礦的礦石品位(礦石中的金屬含量)提高令產量大增68%的帶動,這也令該公司2018全年的銅產量年增3%至725,300公噸。此外,該公司去年鉬產量則是年增30%達到13,600公噸。

安托法加斯塔維持2019年銅產量目標在75-79萬噸不變,最多將較去年增產9%,此外也預計將生產24-26萬盎司的黃金,以及11,500-12,500公噸的鉬。該公司今年資本支出預計為12億美元,主要用於旗下最大銅礦洛斯佩蘭布雷斯(Los Pelambres)的擴張項目,預計該項目可以令銅產量增加每年6萬噸。安托法加斯塔是全球前十大銅礦商之一,1888年在倫敦證交所上市,至今已經有130年歷史。

惠譽集團旗下信用市場數據、分析工具和風險服務供應商惠譽解決方案(Fitch Solutions)商品分析師歐利瓦維萊斯(Diego Oliva-Velez)1月23日報告表示,作為全球最大的金屬消費國,中美貿易關係緊張對大陸的金屬生產以及消費都難免造成影響,但大陸的長期的需求增長展望並不會受到太大衝擊。不過,在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增多的影響下,礦商對大型投資項目將會更加保守,該行預期今年的資本支出主要集中在設備的升級,以及現有礦場的擴充等,新礦的探勘仍將較少。

歐利瓦維萊斯預估,電池金屬將是未來帶動金屬需求增長的主要動力來源,因預期電動車產業將快速增長的影響。此外,中國生產商也預期將會從磷酸鋰鐵(LFP)電池的生產逐漸轉向鎳錳鈷(NMC)三元材料電池的生產,因三元材料電池價格更高且用途更廣,並預計三元材料電池的產量在2027年將會超過磷酸鋰鐵電池。三元材料電池約含有60%的鎳,對三元材料電池的需求增長,也將會影響到鎳的探勘、開採以及銷售等各個環節。

麥肯錫(McKinsey)報告預估2025年全球電動車產量將會達到3,100萬輛,而用於電動車電池的高純度鎳的需求也將從2017年的3.3萬噸大增至2025年的57萬噸,增長幅度達到17倍。不過,由於礦商看好電動車市場的需求,鎳的供應也將大增。高盛(Goldman Sachs)最新報告就將未來12個月的鎳價預估從每噸18,000美元大幅下調至12,500美元,稱鎳市需求雖然有來自電動車市場的明亮前景,但來自印尼等新增供應也將大幅成長,將對鎳價構成壓力。

評析
電池金屬將是未來帶動金屬需求增長的主要動力來源,因預期電動車產業將快速增長的影響。
 樓主| 發表於 2020-5-31 16:21:38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9年1月25日工商時報,供同學參考

陸補貼退場 動力電池產業恐洗牌

工商時報 李淑惠/台北報導

不畏中美貿易戰,2019年動力電池需求持續成長,根據TrendForce綠能研究(EnergyTrend)最新調查,雖然全球汽車市場從2018年開始進入衰退,但新能源車依舊穩定增長,推升動力電池需求,大陸市場在供給大於需求之下,預期補貼政策退場之下,洗牌加劇,前五大廠商的集中度將進一步拉升。

EnergyTrend資深研究經理呂理舜指出,在中國補貼政策帶動下,中國新能源車成長速度高於全球,但受到2018上半年出貨速度過快的影響,下半年中國新能源車出貨速度開始放緩,連帶使得電池產業的市場需求逐漸降溫,不過新能源車滲透率持續上升,2019年中國新能源乘用車電池需求將從2018年的30GWh,成長至54GWh,年增率將近80%。

至於在供給端,中國整體動力電池產線的最大總產能在2018年底已達到134GWh,2019年更有機會達到164GWh。在供給大於需求之下,隨著中國補貼政策逐步退場,2018年下半年產業開始洗牌,呈現強者越強的態勢,包括寧德時代、比亞迪等,持續穩定擴張;但重度仰賴地方需求,且較少打進全國性車廠的電池供應商,包括沃特瑪等等,則在產業洗牌的過程中將率先出局。

EnergyTrend預期,2019年在新產能持續開出下,電池產業將持續洗牌,供應將更集中在前五大廠商。在2020年中國補貼政策完全退場前,產業仍需持續仰賴補貼來精進電池技術,往高能量密度發展,才有機會在即將進入成熟期的電動車產業中,累積足夠競爭力。

評析
2019年在新產能持續開出下,電池產業將持續洗牌,供應將更集中在前五大廠商。
 樓主| 發表於 2020-6-6 18:51:12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9年1月25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蘋果裁減自駕車研發員

經濟日報 編譯湯淑君/綜合外電

財經新聞網站CNBC報導,知情人士透露,蘋果公司祕密研發自駕車的部門「泰坦計畫」(Project Titan)本周已解僱逾200名員工。蘋果證實確有此事,但強調自駕車仍有商機。

一名知悉詳情的蘋果發言人承認確有此事。他表示,蘋果內部有一支團隊專門研發自動駕駛系統和相關技術。因這支團隊2019年的工作聚焦於幾項關鍵領域,一些小組將調往其他部門,支援機器學習和其他橫跨蘋果各部門的計畫。

發言系統表示,蘋果相信自駕系統潛在巨大的機會、蘋果具備獨特的能力可貢獻所長,這是歷來最具雄心的機器學習計畫。

蘋果在2018年8月延攬特斯拉(Tesla)工程部副總裁暨蘋果老將費爾德(Doug Field)與曼斯菲德(Bob Mansfield)共同領導「泰坦」團隊。內部人士認為,新領導者上任後,人事調整是預料中事。一些「泰坦計畫」員工也受這波整頓影響,仍會待在蘋果,只是調往別的部門。

蘋果執行長庫克最近表示,健康相關事業是公司未來成長的關鍵。他之前接受訪問時表示,未來回顧「蘋果對人類最大的貢獻」,答案會是「健康」。

蘋果主管近月以來對汽車事業展望保持緘默,外電指出,蘋果縮減相關計畫,焦點從當初外界盛傳的自駕車轉向車用的軟體。

評析
蘋果主管近月以來對汽車事業展望保持緘默,焦點從當初外界盛傳的自駕車轉向車用的軟體。
 樓主| 發表於 2020-6-6 18:51:28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9年1月25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特斯拉高階車減產 市場憂

經濟日報 編譯黃淑玲/綜合外電

電動車大廠特斯拉(Tesla)減少訂價與利潤都較高的Model S房車和Model X休旅車產量,引發市場對這兩種車款市場需求的疑慮。

另外,日前大舉裁員,平價車款Model 3產量又不夠多,投資人開始擔心特斯拉的生存能力。

彭博資訊報導,知情人士透露,特斯拉調降Model S與Model X的每日產量目標。

特斯拉發言人也證實減少兩車款的生產時數。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先前宣布,14日起停止接受Model S和Model X入門低配車款的訂單。主要是提高生產線效率,提供更多差異化的Model 3。

受此消息影響,特斯拉股價23日收盤重挫3.8%至287.59美元。

專家指出,特斯拉減產利潤高的Model S和Model X、生產更多Model 3,但最近幾個月Model 3的生產、成本及交車都還是問題,卻減產更高價車款,特斯拉很難證明自己可從競爭激烈的市場裡脫穎而出。

最便宜的Model 3一輛要價約4.5萬美元,比美國典型的新車售價貴約1萬美元,但在平價電動車市場,特斯拉面對的挑戰卻與日俱增。通用汽車(GM)等更大的車廠正加速生產電動車,且價格、尺寸和風格都能和特斯拉匹敵。

馬斯克上周宣布將裁員7%,但售價較低的Model 3交車量增加,讓特斯拉仍面臨營利壓力。

Loup創投公司主管孟斯特指出,特斯拉最近決策顯示不想把未來植基於高階車款之上,希望主打中價格曲線的3.5萬美元甜蜜點,但特斯拉的產品距離該價格仍有很長一段距離。

評析
馬斯克上周宣布將裁員7%,但售價較低的Model 3交車量增加,讓特斯拉仍面臨營利壓力。
 樓主| 發表於 2020-6-6 18:51:54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9年1月25日聯合報,供同學參考

2040年 全球近半數轎車是電動車

聯合報 大陸新聞中心/綜合報導

國際能源署23日在北京發布《世界能源展望2018》。報告認為,全球電力需求增長的20%將來自中國的電動機需求。到2040年時,全球所有能源需求增長都將來自發展中經濟體,全球近半數轎車都會是電動車。

新華社報導,國際能源署首席能源模型官勞拉.科齊在當天召開的發布會上表示,對於更依賴輕工業、服務業和數字技術的經濟體,電力日益成為首選「燃料」。至2040年,全球近半數轎車都會是電動車,電力在最終能源消費中的佔比將增至近三分之一。

報告顯示,隨著太陽能光伏競爭力日益增強,其裝機容量在2025年前會超過風電,2030年左右超過水電,2040年前超過煤電。可再生能源發電佔比將從當前的25%增長到40%左右。中國核電發電量在2030年前將超過美國和歐盟。

2017年全球無電人口首次降至10億以下。但國際能源署預計到2040年仍有逾7億人用不上電,他們主要位於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農村定居點。

在油氣方面,報告認為,轎車石油消費將在未來五年左右達到峰值。不過,石化、卡車、飛機和船舶工業依然會使石油需求處於上升趨勢。

至2025年左右,美國在全球油氣產量增長中的比重會達到一半以上。全球近五分之一的石油和四分之一的天然氣產自美國。頁巖革命會給傳統油氣出口國帶來巨大壓力。

天然氣將超越煤炭成為全球能源結構中的第二大燃料。2030年全球的天然氣使用量將增長45%。

評析
到2040年時,全球所有能源需求增長都將來自發展中經濟體,全球近半數轎車都會是電動車。
 樓主| 發表於 2020-6-6 18:52:06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9年1月25日聯合新聞網,供同學參考

Tesla Model 3來勢洶洶!
Nissan Leaf今年還是歐洲最暢銷電動車嗎?

聯合新聞網 記者張振群/綜合報導

美國豪華車廠Tesla(特斯拉)去年不僅創新紀錄於全球交付245,240輛各式電動車,同時入門級車款Model 3生產漸入佳境後,也立即成為美國最暢銷豪華及電動車款,鋒芒也早已經蓋過先前全球平價電動車銷售霸主Nissan Leaf。所幸的是,Tesla Model 3去年尚未進軍歐洲市場,使Nissan Leaf依舊能在此地區稱王。

Nissan汽車日前發出新聞稿表示,隨著消費者對電動車的需求日益漸長,Nissan Leaf去年在歐洲市場的銷售也不斷飆升。光是2018年於歐洲地區就賣出超過40,000輛的Nissan Leaf電動車,當中12,000輛還是只有挪威單一市場所貢獻。因此,Nissan Leaf不僅是挪威、英國等市場賣最好的電動車,也是目前歐洲地區最暢銷的電動車。

不過去年產能已經突破14萬輛的Tesla Model 3,日前不僅已經確認歐規車型並預計在今年2月底開始交車。面對強勁的銷售對手,Nissan Leaf也推出電池容量且續航力更高的Leaf e+ 3.ZERO Limited Edition版本應戰,除換上高達62kWh的鋰離子電池容量,單程續航力也提升至239Miles(約385km)。

至於鋰離子電池容量為40kWh的Nissan Leaf 3.ZERO車型,則將控台8吋影音訊息顯示螢幕(附導航功能)、Nissan Connect EV應用程式等列入配備。同時還增加多種車輛外觀配色、對比車色、個性化配備可選,增強Nissan Leaf在歐洲市場的銷售吸引力。只是面對來勢洶洶的Tesla Model 3,今年歐洲最暢銷電動車版圖是否會有所改變,相信最快年中答案就會浮現。

評析
Nissan Leaf不僅是挪威、英國等市場賣最好的電動車,也是目前歐洲地區最暢銷的電動車。
 樓主| 發表於 2020-6-6 18:52:27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9年1月26日蘋果日報,供同學參考

特斯拉又出包 帳篷工廠違規遭罰款

財經中心/台北報導

美國電動車製造商特斯拉(TESLA)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先前為了讓Model 3每週產出5000輛的目標,在加州佛利蒙特工廠的外部,架起了一座巨型帳篷,並且裝置了生產線,快速建設Model 3生產線。

然而這座工廠被員工投訴指控特斯拉違反加州的生產安全規定,而加州政府收到了特斯拉員工的投訴,對帳篷工廠的生產安全問題展開了調查。據國外媒體報導,特斯拉因為這座違規的帳篷工廠已遭加州政府部門罰款近3萬美元,約新台幣92.17萬元。

由於Model 3生產進度嚴重落後,讓特斯拉在提升產量方面遭遇困難,特斯拉最早設定Model 3每週產出5000 輛,但是這個目標遲至2018年7月才達陣。

根據Business Insider報導,加州職業安全和健康部在2018年6月特斯拉帳篷搭建之時,到2018年12月期間就已記錄到了特斯拉公司帳篷工廠的6起違規事件。

根據加州相關管理部門的說法,特斯拉在建造帳篷工廠之前沒有獲得許可,也沒有檢查它是否存在潛在的安全的問題,另外特斯拉更沒有就帳篷中的緊急疏散程式進行適當的員工培訓,或是培訓如何應對高溫工作環境。

此外,加州監管部門還發現,這座帳篷工廠使用了裸露的金屬棒材和鋼筋。

特斯拉負責環境、健康和安全的副總Laurie Shelby在一份給科技媒體的聲明中表示,特斯拉將對加州職業安全與健康管理局的調查結果提出質疑。

Laurie Shelby表示,對特斯拉跟我來說,沒有什麼比我們員工的健康和福祉更重要的了。她還表示,加州政府檢查並不是因為發生了生產事故或傷亡,實際上,上述機構在特斯拉公司建設帳篷工廠的過程中就進行了檢查。

Laurie Shelby說,過去6個月我的EHS團隊和運營領導者對於帳篷裝配線,在整個新生產線上實施安全規定,這不僅使特斯拉所有的生產線符合現有標準,還降低了員工面臨的安全風險。

至於這座帳篷工廠的瘋狂想法則是將特斯拉公司的產能提高了約50%,並幫助實現了馬斯克為Model 3制定的大膽的生產目標,而馬斯克也曾指出,這不僅幫助特斯拉避免了破產倒閉,還使特斯拉兩年來第一次實現單季獲利的模式。
至於特斯拉過去曾多次被指控存在工作場所安全問題,加州政府單位的相關部門正在進行多項調查。。

特斯拉為了提高Model 3的產量,馬斯克和特斯拉採取了不計成本的做法,除了快速建設帳篷工廠之外,還緊急從歐洲空運了生產線設備,生產線的安裝速度也是行業內史無前例的。

另外,馬斯克還從其他車型的生產線抽調了員工,增援Model 3部門,馬斯克還說,這根本就是生產地獄。

評析
特斯拉在建造帳篷工廠之前沒有獲得許可,也沒有檢查它是否存在潛在的安全的問題
 樓主| 發表於 2020-6-6 18:53:10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9年1月28日MoneyDJ新聞,供同學參考

電動車領軍 銅可望成為全球電氣化浪潮的贏家

記者 黃文章 報導



金拓新聞(Kitco News)1月26日報導,CopperBank Resources Corporations執行主席高華斯維克(Gianni Kovacevic)表示,在包括電動車等電氣化浪潮的帶動下,未來30年,電力佔全球終端能源消費的比重將會從目前的19%攀升至50%,而銅將會成為這一波浪潮的贏家。並且,從選股的角度來說,銅礦商與金礦商的差別並不大,因為所有的大型銅礦商也都生產相當多的黃金,而隨著金礦的發現越來越困難,未來可能大部分的黃金都將會來自於銅礦的副產品。

路透社報導,作為全球第五大的銅儲備國,美國去年的銅礦項目總計吸引了超過11億美元的投資,今年並預計將會有四座銅礦投產,主要就是因為看好電動車市場的影響,因電動車的銅用量是傳統汽車的兩倍。全球最大上市銅礦商美國自由港麥克墨倫公司(Freeport-McMoRan Inc.)執行長阿克森(Richard Adkerson)表示,該公司預計明年將斥資8.5億美元對旗下的亞利桑那銅礦進行擴張。

根據聯合國旗下機構國際銅研究組(International Copper Study Group, ICSG)以及星展銀行的報告,未來四年美國的銅產量預估將會增長8%,包括內華達礦業公司(Nevada Copper Corporations)、塔塞科礦業公司(Taseko Mines Limited)、THEMAC Resources Group Limited,以及精益礦業公司(Excelsior Mining Corporations)等中小型礦商都計劃在2020年以前投產新的銅礦。

中小型礦商可能會成為新一波美國銅產量增長的主力,因這些礦商所開發的銅礦也相對較小,較少遭遇來自環保團體以及當地居民的反對阻力,使得銅礦的開發項目較易通過。作為明顯對比的是力拓(Rio Tinto)與必和必拓(BHP Group Limited)等大型礦商,兩家公司自2001年起就嘗試推動位於亞利桑那州大型的決心銅礦(Resolution Copper mine),但至今未果,專家預期該礦投產可能要到2030年以後。

惠譽集團旗下信用市場數據、分析工具和風險服務供應商惠譽解決方案(Fitch Solutions)報告表示,全球精煉銅需求量預期將穩定增長,主要受到電力產業需求成長、電動汽車產量增加,以及全球經濟增長展望較為積極等因素的影響。報告預估,2018-2027年,全球精煉銅的需求量將從2,360萬噸增加至2,980萬噸,年均增長率為2.6%。

報告也指出,在中國電網基礎建設以及全球電動車生產的帶動下,未來幾年銅市將是供給短缺的局面。報告預估2018年銅市的供給缺口為24.7萬噸,而直到2021年銅市都將維持供給短缺的市況。一些用銅量極大的產業在未來可能快速發展,包括每輛電動巴士將要用到300公斤的銅,以及每百萬瓦的風力發電就要用到9公噸的銅。

評析
未來30年電力佔全球終端能源消費的比重將會從目前的19%攀升至50%,而銅將會成為這一波浪潮的贏家。
 樓主| 發表於 2020-6-6 18:53:37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9年1月29日工商時報,供同學參考

連2季獲利?特斯拉將揭曉

工商時報 顏嘉南/綜合外電報導

特斯拉(Tesla)預計30日美股盤後公布第四季(至2018年12月底止)業績,該公司第三季意外轉虧為盈後,市場預期特斯拉可望連續兩季呈報獲利,不過獲利恐難超越第三季的水準。

美股28日早盤特斯拉股價跌1.5%,報292.92美元。2019年開年迄今,特斯拉股價累計下跌約10%。

即便特斯拉第四季只有些微獲利,也能消除市場對特斯拉電動車的需求憂慮。高盛在最新報告指出,維持電動車需求穩定不墜是特斯拉的一大考驗,需求萎縮是特斯拉最大的問題。

特斯拉執行長穆斯克(Elon Musk)上周預警第四季獲利恐不如第三季,引發股價大跌。雖然市場普遍預期特斯拉可望接連兩季獲利,然RBC資本市場分析師認為,特斯拉第三季或許已是「獲利觸頂」,故將特斯拉的股票投資評等下修至「賣出」,意味「夢該醒了」。

特斯拉經歷顛簸的2018年,該年發生的重大事件包括穆斯克大戰空頭、媒體和主管機關。投資人預料將仔細檢視第四季業績,在法說會觀察有關2019年表現的蛛絲馬跡。

華爾街預期特斯拉第四季財報按一般公認會計原則(GAAP)和調整基礎計算,皆能呈報獲利。特斯拉第三季以GAAP計算的每股盈餘為1.75美元,分析師原本預估特斯拉會繼續虧損。

據FactSet調查分析師意見,預估特斯拉第四季調整後每股盈餘為2.19美元,相較於2017年同期的每股虧損3.04美元。GAAP獲利估計達1.23美元,反觀2017年同期則為每股虧損4.01美元。

此外,蒐集分析師意見的線上平台Estimize預估,特斯拉第四季調整後獲利為每股2.07美元。

在營收部分,FactSet預期特斯拉第四季營收為71.3億美元,大幅優於2017年同期的32.9億美元。Estimize則估計70.6億美元。

評析
維持電動車需求穩定不墜是特斯拉的一大考驗,需求萎縮是特斯拉最大的問題。
 樓主| 發表於 2020-6-6 18:53:52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9年1月29日自由時報,供同學參考

安全問題惹議 傳瑞典將禁止特斯拉販售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

美國電動車大廠特斯拉(Tesia)利空消息不斷,近日更有消息傳出,瑞典以安全問題為由,將暫停該公司汽車在國家販售。

特斯拉本週將公佈去年第4季財報,華爾街分析師紛紛預期該公司恐因產品價格下調、中國與歐洲交車延宕問題,以及投資人沙烏地阿拉伯主權財富基金退出等因素,使今年第1季虧損達250萬美元。

與此同時,中國媒體也引述《彭博》指出,瑞典將以安全角度重新評估特斯拉駕駛系統升級,且不排除暫停該公司汽車在瑞典國內銷售,為其再添利空消息。

《路透》此前引述數據供應商Refinitiv便指出,截至17日,華爾街分析師對特斯拉去年第4季的獲利預期還在6280萬美元,但面對該公司18日又宣佈最多恐削減7%全職員工,其股價當日盤中便大跌13%,多位分析師也轉向下調財測。

今年以來已有至少6家券商下調特斯拉目標價、2家將其評級下調至賣出。而當前市場也持續擔心該公司新款Model 3汽車有多大盈利能力以應對市場競爭。

評析
瑞典將以安全角度重新評估特斯拉駕駛系統升級,且不排除暫停該公司汽車在瑞典國內銷售
 樓主| 發表於 2020-6-6 18:54:07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9年1月29日MoneyDJ新聞,供同學參考

特斯拉獲上海官方力挺,建廠資金陸續到位

記者 新聞中心 報導

新京報報導,電動車大廠特斯拉(Tesla)在上海超級工廠實際性動工後,開始尋求中國大陸本地資金的支持。據悉,在上海市政府的重視和大力支持之下,目前上海部分銀行已為特斯拉上海工廠提供了低息貸款,與特斯拉簽署貸款協定。在此之前,馬斯克還與大陸一家知名地產企業高層進行了私人會面,內容涉及要求其出資20億美元建設工廠及購買生產線,但目前並未達成實質性進展。

依照規劃,上海超級工廠建成後,特斯拉計畫在初始階段每週生產約3,000輛Model 3,在完全投入營運後年產量將攀升至50萬輛純電動整車;未來上海超級工廠將為大中華區生產入門款Model 3、Model Y。

不過,在美國總部,特斯拉的狀況卻不容樂觀。1月18日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以內部信的形式宣佈裁員7%,僅保留臨時工和必要的供應商。對於此次的裁員計畫,馬斯克表示,作出此次裁員決定之前,特斯拉已在採取各種成本削減措施,希望提高利潤率和擴大盈利能力。他在內部信中表示,特斯拉需要在未來幾個月裁員的同時,提高Model 3的產量,並在工程製造方面做出許多改進。

評析
在上海市政府大力支持下,目前上海部分銀行已為特斯拉上海工廠提供了低息貸款,與特斯拉簽署貸款協定。
 樓主| 發表於 2020-6-6 18:54:25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9年1月29日鉅亨網,供同學參考

出手時機太巧妙!沙國主權基金「對沖」特斯拉

鉅亨網編譯羅昀玫

英國《金融時報》週一 (28 日) 報導稱,持有 4.9% 特斯拉股份的沙烏地阿拉伯主權財富基金 (PIF) 已在摩根大通的協助下,於 1 月 17 日盤後為所持股權進行對沖安排。

近期特斯拉危機四伏,除了 1 月 11 日執行長馬斯克 (Elon Musk) 創辦的 SpaceX 公司日前宣佈裁員 10% 過後,1 月 18 日特斯拉還宣布裁減 7% 員工,以因應縮減成本與重組計劃。1 月 17 日沙國主權基金卻進行對沖特斯拉股票,出手時機點安排得可謂恰到好處。

特斯拉即將在美東時間週三 (30 日) 公布去年第四季財報,如今對沖消息傳出亦引人遐想。該報導稱,沙國主權財富基金完成對沖後,PIF 雖仍持有上述股份,但無論屆時股價有任何波動,對投資組合的影響將很有限。

去年鬧得沸沸揚揚的特斯拉私有化,沙國主權財富基金成為重要頭條新聞之一,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 (Elon Musk) 計劃將特斯拉私有化的過程中,據悉與沙國主權財富基金接觸不斷,但最終尚未談妥正式合作,就被馬斯克無預警推文爆雷,最終合作計畫無疾而終。

事實上,特斯拉近期正處於關鍵時刻,除了裁員消息外,特斯拉近期該公司傳出計畫減產  Model S 和 Model X 車型,並增加較平價 Model 3 型號電動車的產量外,特斯拉在今年美國聯邦電動汽車稅收抵免逐步淘汰後,還將面臨銷售困境。今年三月即將到期的 9.2 億美元可轉換債券也恐將衝擊特斯拉的現金流。

高盛分析師 David Tamberrino 近期發布的一份報告提到:「美國聯邦電動汽車稅收抵免逐步淘汰和 Model 3 項目重組的因素,我們認為 2019 年將成為特斯拉及其股票另一波動的一年。」

Needham 分析師 Rajvindra Gill 本週表示,特斯拉的毛利率將在 2019 年落至 19.6 %,營收成長將從 2018 年的 84% 下降至 2019 年的 23%。

沙國主權基金對特斯拉股份進行對沖安排的消息傳出,特斯拉 (TSLA-US) 週一股價一度下跌 1.5%,爾後收斂跌幅,過去 12 個月跌幅 15%,大於同期 S&P 500 7% 跌幅和道瓊指數 6.9% 跌幅。

評析
特斯拉近期除了裁員消息外,在今年美國聯邦電動汽車稅收抵免逐步淘汰後,還將面臨銷售困境。
 樓主| 發表於 2020-6-6 18:54:42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9年1月30日蘋果日報,供同學參考

電動車與天然氣車,誰的發展潛力高?

呂錫民/工研院能環所前研究員

美國頁岩氣革命掀起全球能源結構大撼動,不但美國成為能源自給自足國家,並且也成為全球能源主要供應國,更是世界能源價格下降的主要驅動力。尤其是天然氣是一種最清潔的化石能源,在減緩地球暖化趨勢下,天然氣已成為各國追求永續經營的使用能源對象。

2016年,台灣新政府上台,制定能源結構目標,其中天然氣發電占比,更從2015年的33%提升至2025年的50%。在耗能(12%)與溫氣排放(14%)占比居高不下的運輸部門,又豈可自絕於天然氣燃料使用之外。

與石油比較,天然氣燃燒時釋放更低水平的二氧化碳、硫、氮氧化物、灰分。其次,由於天然氣燃燒產生更低水平的氮氧化物和顆粒物質,因此對煙霧和酸雨的形成有著顯著的減少,這對防止作物、野生動物和人類呼吸系統的損害是有絕對的貢獻力。

交通運輸部門的廢氣排放已成為目前最突出的環境與社會經濟問題。溫室氣體排放增加導致氣候變化加劇,污染城市健康問題日益嚴重,以及與石油供應和價格相關的政治與社會的不穩定性等諸多因素,使得交通運輸部門正朝著尋找替代燃料的方向而努力當中。

車輛引擎的排放物,如氮氧化物(NOx),主要是由燃燒機構及可能的廢氣後處理所決定。天然氣的主要成分為甲烷,甲烷是最簡單的烷烴,只有一個碳原子,因此沒有所謂的「碳-碳」鍵。甲烷的簡單化學結構使其成為先天的一種清潔燃燒燃料。以天然氣為燃料的車輛可以協助各種環境問題的解決。

當以天然氣當作車輛燃料時,會導致排放氣體顆粒(PM)排放的降低,且具低毒性。另一項優勢為,天然氣車也可以與垃圾填埋場或廢水生產沼氣相混合燃燒使用,具備不會增加大氣中溫室氣體二氧化碳濃度的環保效益。

天然氣普遍蘊藏於全世界,也是一種最清潔的化石能源,當作運輸燃料的環保效益是無庸置疑的。然而展望未來,電動車是天然氣車的強烈競爭者,因為電動車更為環保、單位能源價格最低、另外更具有儲電效益。在全球運輸部門電力化與自動化的今天,毫無疑問地,電動車的發展潛力要高於天然氣車許多。

評析
電動車是天然氣車的強烈競爭者,因為電動車更為環保、單位能源價格最低、另外更具有儲電效益。
 樓主| 發表於 2020-6-6 18:55:45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9年1月31日工商時報,供同學參考

特斯拉衝買氣 2車款再降價

工商時報 陳穎芃/綜合外電報導

電動車大廠特斯拉(Tesla)繼1月初宣布旗下所有車款全面降價後,29日開始銷售降價的Model S及Model X。今後Model S及Model X所有款式皆採用100千瓦時(kWh)電池,盼能加速特斯拉產量及出貨量成長。

特斯拉今年以來挑戰不斷,在公司努力壓低Model 3價格希望加速普及市場的同時,電動車產量及出貨量卻不見明顯成長,且公司負債也日漸沉重。

如今Model S及Model X休旅車統也推出採用100千瓦時電池的版本後,特斯拉只須透過雲端軟體升級就能區分不同價位之間的性能與行駛里程,可望加速產量及出貨量成長。

這項消息早在外界預料之中,因為今年以來特斯拉為了安定投資人信心已動作頻頻。特斯拉執行長穆斯克(Elon Musk)先是在1月10日宣布停產採用75千瓦時電池的入門款Model S及Model X,隨後又在1月18日宣布裁員7%以節省成本。

當時穆斯克已坦言特斯拉面臨的未來「相當艱難」,使公司不得不在7個月內進行兩次裁員計畫。此後特斯拉又宣布加州廠Model S及Model X生產線將縮減生產時數,令外界更加擔心公司前景。

29日開始銷售的100千瓦時電池Model S最低價8.5萬美元,並透過軟體將單次充電行駛里程限制在310英里(約500公里)。採用100千瓦時電池的Model X最低售價8.8萬美元,單次充電行駛里程上限為270英里(約435公里)。

至於特斯拉透過軟體升級推出的「加長里程款」、「高性能款」等Model S及Model X高階款式,售價自9.3萬至13.7萬美元不等。

除了Model S及Model X之外,特斯拉也不忘繼續朝Model 3價格降至3.5萬美元的最終目標前進,因為這個價格被視為Model 3普及市場的門檻。

穆斯克日前表示:「今年5月起我們必須在所有區域市場推出中價位Model 3,因為我們必須將客群拓展到更多買得起特斯拉的消費者。」目前Model 3最低價格4.4萬美元。

評析
除了Model S及Model X之外,特斯拉也不忘繼續朝Model 3價格降至3.5萬美元的最終目標前進
 樓主| 發表於 2020-6-6 18:56:22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9年1月31日工商時報,供同學參考

福斯尬Tesla 秀祕密武器

工商時報 鄭勝得/綜合外電報導

為了迎戰電動車大廠特斯拉(Tesla),德國汽車巨擘福斯(Volkswagen)未來5年內計劃投入300億歐元研發電動車,並打算推出名為「MEB模組化底盤平台」的祕密武器,希望利用此平台作為基礎,在2025年前打造50款不同電動車型。

每當各大車廠發表新款電動車時,投資人總愛拿這些汽車與特斯拉旗下車款比較,好奇市面上是否真會出現一款「特斯拉剋星」,討論面向涵蓋價格、外觀與電池續航力等。

事實上福斯早在2015年底便積極研發對抗特斯拉的祕密武器,只不過這款武器並不是一台電動車,而是生產電動車的模組化底盤平台。

分析師指出,此平台可用於生產福斯旗下多數電動車款,可望為該公司帶來極大優勢。汽車諮詢公司FEV Consulting主管布赫曼(Johannes Buchmann)表示:「此平台不只是福斯電動車設計與製造的模板,這對於整間公司、供應鏈與製造品質都將帶來極大衝擊。」

內情人士指出,福斯在2022年前預計在三大洲八間工廠開始啟用MEB平台,並希望推動此平台成為「業界標準」。福斯正與多家車廠洽談當中,未來可能開放此平台供其他車廠使用。

消息人士指出,此平台能大幅減少電動車生產時間與成本。福斯一台燃料汽車約需26~32小時建造,但利用MEB生產一台電動車僅需16小時,生產成本則節省35%。

據統計,福斯旗下12個汽車品牌去年僅賣出四萬台電動車,該公司希望在2025年前將電動車銷量提升至300萬台,約占屆時全球汽車預估銷量的1/4。

事實上,福斯過去在傳統燃料汽車便採用類似平台而獲得極大成功。自2012年起,福斯利用名為「MQB」的平台生產逾5千萬台燃料汽車。福斯希望複製燃料汽車的成功經驗,藉由打造MEB平台稱霸電動車市場。

評析
福斯未來5年內計劃投入300億歐元研發電動車,在2025年前打造50款不同電動車型。
 樓主| 發表於 2020-6-6 18:56:39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9年1月31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福斯車銷量 蟬聯世界第一

經濟日報 編譯陳律安/綜合外電

德國福斯汽車的銷量持續稱霸全球,去年共交出1,080萬輛車,豐田汽車以1,060萬輛敗下陣,也輸給雷諾-日產-三菱聯盟的1,076萬輛。

豐田26日表示,受日本以外地區需求拉抬,2018年銷量提升2%至1,060萬輛,但仍無法從福斯手中奪回失去的冠軍寶座;福斯2016年起便從豐田手中奪走銷量桂冠至今。福斯日前表示去年銷量成長0.9%,比其他對手更能抵禦產業放緩的衝擊。

但若扣除福斯重型卡車的銷量,總銷量則落至1,060萬輛,敗給沒販售重型車輛的雷諾-日產-三菱聯盟。

日產去年銷量下滑2.8%至約570萬輛,為近10年來首見衰減,而前董事長高恩因財務不檢深陷囹圄,更添許多挑戰。不過雷諾-日產-三菱聯盟去年總銷量年增1.4%,當中電動車累積銷量更大增34%。

福斯之所以能連續兩年穩坐龍頭,主要是在全球最大車市中國獨占鰲頭,然而中國市場反成各車廠的挑戰,因去年陷入近30年來首度萎縮,今年恐將也處於熄火狀態。福斯及BMW已對今年車市發出預警,指貿易爭端將讓已降溫的全球經濟雪上加霜。全球更嚴苛的排廢標準迫使車廠販售更多電動車,但其獲利較傳統內燃機車輛低。

信評機構惠譽在報告中說:「全球汽車製造商正採取行動,以限縮幾個市場環境惡化的衝擊,並因應新車銷售下降對獲利及創造現金帶來的壓力。」但惠譽也提到,現在許多車廠進入這個景氣循環階段時,「處境比上次下滑時要好」。

福斯正押注小型跨界車T-Cross、喜悅汽車的Tarraco,以及奧迪休旅Q3大改款維持需求,抵禦日漸增強的逆風。福斯汽車旗下獲利貢獻最多的奧迪,將在今年稍晚推出首輛全電動車E-tron,挑戰特斯拉的霸主地位。

評析
若扣除福斯重型卡車的銷量,總銷量則落至1,060萬輛,敗給沒販售重型車輛的雷諾-日產-三菱聯盟。
 樓主| 發表於 2020-6-6 18:57:08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9年1月31日自由時報,供同學參考

便宜自駕車時代將來臨? 華爾街沒這麼樂觀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

電動車大廠特斯拉(Tesla)和叫車公司Uber、通用(GM)、Goolge母公司Alphabet等正投入研發自駕車,但特斯拉和Uber在去年皆發生死亡車禍,華爾街投資者已開始認為,正式推出無人自駕車的日子可能還很遠。

《AXIOS》30日報導,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汽車分析師Adam Jonas預期,當前離全自動駕駛車推出的日子還很遠,於近日將通用汽車自動駕駛汽車部門Cruise Automation的價值,從115億美元降至90億美元。

但大摩技術分析師給Brian Nowak認為,Alphabet的自動駕駛汽車部門Waymo價值達370億美元,若引入機器人、物流和許可證收入,則可高達1750億美元。Jonas對此表示,由於Waymo擁有Google卓越的數據分析功能,通用的Cruise和Waymo之間的巨大價值差距很符合現實。

《AXIOS》指出,鑑於技術挑戰和市場現實,市場對於特斯拉和其他廠牌汽車能成功推出自駕車的已經越來越悲觀。

先前市場對於自駕車商業模式的預估,在無人駕駛的狀況下,每英里的成本將從現在的2.50美元或3美元,急劇下降到不到1美元,並因此釋放出更大的市場機會。

但Jonas稱,「如果更悲觀看待正式推出無人自駕車的時間,那個我們會得到有安全駕駛的自駕車,這代表無人自駕車經濟不會起作用...我們會得到1輛價值30萬美元、1人或兩人座的汽車,而不是3萬美元的無人車」。

評析
鑑於技術挑戰和市場現實,市場對於特斯拉和其他廠牌汽車能成功推出自駕車的已經越來越悲觀。
 樓主| 發表於 2020-6-6 18:58:26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9年1月31日鉅亨網,供同學參考

馬斯克:特斯拉將在今年夏天推出皮卡

鉅亨網編譯凌郁涵

特斯拉 (TSLA-US) 執行長馬斯克 (Elon Musk) 在公司週三 (30 日) 的 2018 年第四季財報會議上表示,特斯拉可望於今年夏天堆出皮卡。

馬斯克指出,特斯拉皮卡可能會在 2019 年的夏季亮相,並強調即將推出的皮卡與現今市場上的皮卡將完全不同。「特斯拉皮卡,我們可能準備在今年夏天推出。它將是非常獨特的,不同於市場上的任何東西。」馬斯克表示。

去年 12 月份,馬斯克就曾在推特上提到了他希望的皮卡設計,他表示將具有「雙馬達全驅和瘋狂的扭力,以及動態調整負載的懸吊系統作為標準配備」 此外,「皮卡也將有電源插座允許外接 240V,可以全日在野外使用高功率工具,無需發電機。」

「它會像一個真正的未來科技,就像科幻 (cyberpunk) 電影『銀翼殺手』裡具有未來主義風格的產品。我們想讓皮卡可以擺脫汽油和柴油。」馬斯克說道。

皮卡是目前美國最暢銷車型,對於特斯拉來說,皮卡車市場的潛在利潤豐厚。許多電動車製造商或是傳統汽車製造商都有計畫進軍皮卡市場。汽車製造商福特 (F-US) 就曾宣布,不久的將來,暢銷的福特 F-150 將推出全電動車款。

在某種程度上,皮卡車符合電動汽車的特性。例如,電動車具有巨大的扭力,對於用來運輸貨物的皮卡來說非常有用。

該公司目前銷售兩款轎車,高階的和較低價的 Model S,以及 Model 3。此外,特斯拉也推出了 Model X 三排運動型多功能車和商用貨車,並計劃在 2020 年底之前推出 Model Y 跨界休旅。

評析
特斯拉皮卡可能會在 2019 年的夏季亮相,並強調即將推出的皮卡與現今市場上的皮卡將完全不同。
 樓主| 發表於 2020-6-6 18:58:43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9年1月31日中央社,供同學參考

蘋果中國籍工程師竊自駕車機密 投奔中企前被捕

中央社加州聖荷西30日綜合外電報導

蘋果公司(Apple)一名硬體工程師竊取公司自駕車機密,遭美國當局控告。這是去年7月以來,第2起類似事件。

今年1月11日,同儕看到陳紀中(Jizhong Chen,譯音)在保密的工作區內用廣角鏡頭拍攝照片。根據加州聖荷西聯邦法院的刑事訴狀,他受雇於事發的半年前,到職時曾簽下嚴格保密協議。

檢方表示,陳紀中坦承拍攝並備份自駕計畫的手冊和原理圖等約莫2000個檔案到自己的硬碟中,但並未告訴蘋果他應徵了一家總部在中國的自駕車公司。

蘋果表示,陳紀中拍攝的資料如果公開,會帶來「巨大傷害」。政府取得的照片裡,有一張日期標誌2018年12月19日,拍攝蘋果自駕車構造圖,另一張2018年6月的照片,則拍攝自駕車線束組裝圖。

陳紀中告訴蘋果調查員,因為主管要他進入績效改善計畫,他才拍照,想用於申請公司內部其他工作;蘋果得知陳紀中應徵了中國對手公司之後,將他停職。

陳紀中後來告訴蘋果,他想回中國探視生病的父親。上週他準備搭上直航班機前,遭美國當局逮捕,1月25日,他以50萬美元現金和財產作為擔保後獲釋。

蘋果在2015年左右開始自駕車計畫,目標是開發能與特斯拉競爭的全自駕電動車。

去年7月,蘋果前員工張曉郎(Xiaolang Zhang)被控竊取蘋果自駕車機密文件,試圖投奔中國新創公司「小鵬汽車」。當時他對蘋果調查員的說詞如出一轍,也是表示打算回中國看家人。

評析
蘋果在2015年左右開始自駕車計畫,目標是開發能與特斯拉競爭的全自駕電動車。
 樓主| 發表於 2020-6-6 18:59:01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9年1月31日自由時報,供同學參考

傳吉利收購瑪莎拉蒂、愛快羅密歐 官方出面否認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

瑪莎拉蒂(Maserati)、愛快羅密歐(Alfa Romeo)要被中國汽車集團吉利收購?稍早義大利媒體報導,吉利有意收購上述2個汽車品牌,不過吉利官方已經出面否認傳聞。

中國《新浪汽車》報導,為了確認吉利收購瑪莎拉蒂、愛快羅密歐的消息正確與否,已和官方聯繫,而官方也否認了這項傳聞。

根據吉利官方說法,該集團未有收購瑪莎拉蒂、愛快羅密歐兩個品牌的計畫,也未和上述品牌接觸,現今品牌的首要目標,是專注在發展現有事業,提供用戶更佳的消費體驗。

瑪莎拉蒂和愛快羅密歐為飛雅特克萊斯勒汽車(FCA)旗下品牌,而吉利汽車則是因為收購Volvo後,握有Volvo技術並積極開發高階品牌,因此該項傳言特別引人注意。

評析
稍早義大利媒體報導,吉利有意收購上述2個汽車品牌,不過吉利官方已經出面否認傳聞。
 樓主| 發表於 2020-6-6 18:59:25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9年1月31日《先探投資週刊》2024-2025期合刊號,供同學參考

特斯拉登陸 志在龍頭寶座

文/馮欣仁

得益於Model 3量產順利,電動車大廠特斯拉在二○一八年全球共賣出二四.五萬輛車,然而,其一舉一動始終是市場矚目的焦點。去年十二月正當美股大幅回檔之際,特斯拉卻是少數股價能逆勢走揚的個股,一度衝上三七九.四九美元,逼近歷史最高價。

為了擴大銷量,日前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更與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會面,並正式宣布在中國上海設廠,第一期產能預計生產二五萬輛的Model 3、Model Y等系列車型,全部建成營運後年產能將達五○萬輛純電動車;這也象徵特斯拉在全球最大電動車市場中國放手一搏的決心。

特斯拉挑戰多 留意財報
不過,特斯拉股價好景不常,猶如坐雲霄飛車,近期三五二美元一口氣重摔至三○○美元以下,最低來到二七九.二八美元,短短不到一周時間,股價大跌二成,創近三個月新低價。股價之所以出現急殺的導火線,主要來自於日前宣布裁員七%,並調整生產線、減少高單價車款Model S、Model X的生產時數,市場解讀認為之所精簡人力,主要是因自動化達標,降低勞動成本,確保維持獲利狀態。

當前特斯拉所要面臨的內外挑戰仍不少,除了賓士、BMW、Audi、保時捷等傳統豪華車紛紛推出電動車款之外,因目前特斯拉最大市場仍在美國本土,單單去年在美國就賣出十九.七六萬輛,占八成的銷售量;不過,自今年開始美國聯邦政府將逐步縮減電動車減稅優惠,市場擔憂恐影響特斯拉銷量,對此,特斯拉也宣布旗下所有車款全面降價二千美元,無非是為了刺激銷量。此外,特斯拉也將正式終止全球超級充電站(Supercharger Station)免費充電服務,並大幅調漲價格。新版收費方式將按各地電價及需求電量,制定更合理價格,此一舉動市場認為可望提高特斯拉的獲利。

就財務面,特斯拉去年第三季出乎市場預料呈現獲利,而馬斯克日前卻表示,去年第四季的盈利可能會小於第三季。此外,特斯拉有一筆約九.二億美元的巨額債務即將到期,轉換股價為三五九.八七美元。如果公司股價不能夠有效拉升,那麼公司帳面上近三分之一的現金將被用於償付債務,恐不利於公司現金流量。因此,市場將高度矚目元月三十日特斯拉將公布上季財報,屆時將牽動股價表現。

神基、英利可望成供應鏈
長期以來一直是特斯拉電池獨家供應商的Panasonic,不過,日前卻傳出中國電池廠商天津力神與特斯拉簽訂合約,雖然公司出面否認,但隨著特斯拉在上海設廠之後,可望掀起新的供應鏈誕生。因應未來特斯拉在中國年產能達五○萬輛的規模,初期Panasonic計畫從雙方共同營運的美國內華達州「Gigafactory」超級電池工廠供應鋰離子電池給特斯拉興建中的上海工廠使用,未來Panasonic也不排除在中國設廠就近供應。對於寧德時代、LG Chem等中、韓電池大廠,也積極想爭取到特斯拉這位超級大客戶,不過,關鍵仍在於電池品質與效能是否可以與Panasonic相抗衡;畢竟電池是電動車最重要的命脈,特斯拉為了安全與品質勢必會謹慎評估新的電池供應商。

除了電池之外,在中國設廠的國內汽車零組件與車用電子廠商,若產品品質符合特斯拉標準、且價格合理,未來極有可能切入特斯拉供應鏈,像是生產汽車安全帶捲軸神基、車體沖壓件英利KY、窗簾皇田與端子胡連等可望受惠。對於原本就是特斯拉供應成員來說,例如:電池線束貿聯KY、減速箱齒輪和大、電池材料康普、車用鏡頭亞光、導線架順德、扣件恒耀等,是否會落實在地化生產,尋找中國當地的供應商,或是加大採購相關業者的產品,恐將牽動相關供應鏈未來營運表現。

【本文未完,全文詳情及圖表請見《先探投資週刊》2024-2025期合刊號】

評析
今年開始美國將逐步縮減電動車減稅優惠,對此特斯拉也宣布旗下所有車款全面降價二千美元。
 樓主| 發表於 2020-6-14 19:11:01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9年2月1日工商時報,供同學參考

穆斯克:特斯拉今年每季都要獲利

工商時報 鄭勝得/綜合外電報導

電動車大廠特斯拉(Tesla)30日盤後公布去年第四季(至2018年12月底止)業績,該公司連續兩季呈報獲利,執行長穆斯克(Elon Musk)更加碼承諾,今年將實現每季獲利的目標。但穆斯克長期戰友、財務長艾胡亞(Deepak Ahuja)恐怕無緣見證這番場景,因為他於財報發表會後意外宣布退休,該職將由財務副總裁科克宏(Zach Kirkhorn)接任。

穆斯克表示,艾胡亞未來幾個月仍將擔任財務長,之後才會將此職位交接給科克宏。事實上,這是艾胡亞第二次宣布退休,他於2015年首次退休,2017年3月時則宣布重回特斯拉,當時該公司正面臨高層出走潮與Model 3生產難關的雙重打擊。

特斯拉指出,去年第四季營收年增5.9%至72.3億美元,淨利則為1.4億美元,此為該公司首次連二季獲利。雖然特斯拉成功由虧轉盈,但該季獲利不如上季的3.115億美元。在排除特定項目後,每股盈餘為1.93美元,不如市場預估的2.20美元。分析師表示,若特斯拉去年最大挑戰是平價電動車款Model 3帶來的「生產地獄」,那今年最大難關將是如何保持獲利。

由於美國政府逐步縮減對於電動車的補貼措施,特斯拉為了提升需求而調降車輛售價,導致獲利更加困難。

穆斯克表示,為了維持公司獲利,特斯拉今年必須賣出36~40萬輛電動車,雖然此預估符合外界預期,但此數據比起去年全年的24.5萬輛高出不少。

但投資人與分析師對於穆斯克「今年每季獲利」的目標抱持懷疑態度,主因在於該公司現金流水平過低。穆斯克去年甚至指出,由於Model 3電動車生產速度過慢,導致Tesla差點破產。

特斯拉則回應,該公司去年第四季現金流從上季的30億美元攀升至37億美元,足以支付今年3月到期的相關債務。

評析
由於美國政府逐步縮減對於電動車的補貼措施,特斯拉為了提升需求而調降車輛售價,導致獲利更加困難。
 樓主| 發表於 2020-6-14 19:11:18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9年2月1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特斯拉財務長退休 股價挫

經濟日報 編譯葉亭均/綜合外電

電動車大廠特斯拉(Tesla)上季出現連續第二季的獲利,執行長馬斯克還承諾今年每季都要獲利,但坦承關鍵在於削減成本讓Model 3降價。此外,財務長將退休的消息令市場擔憂特斯拉主管離職潮,拖累股價1月31日早盤重挫4%。

特斯拉去年第4季獲利1.4億美元,但剔除特定項目後每股盈餘1.93美元,低於市場預估。上季營收成長5.9%至72.3億美元。

馬斯克還宣布56歲的財務長阿胡加(Deepak Ahuja)幾個月後將二度退休,由34歲的財務副總裁科克宏(Zach Kirkhorn)接任。特斯拉財務團隊過去一年來的高流動率讓投資人焦慮不已,更擔心無資深老將可約束馬斯克行為。

馬斯克對獲利前景表達信心,表示「就算全球經濟衰退,仍預期今年交車量將比去年高50%左右」。特斯拉計劃今年大幅增產,目標交車量為36萬至40萬輛。

評析
特斯拉財務團隊過去一年來的高流動率讓投資人焦慮不已,更擔心無資深老將可約束馬斯克行為。
 樓主| 發表於 2020-6-14 19:11:36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9年2月1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Model 3銷售表現 決定特斯拉2019成敗

經濟日報 記者林奕榮╱綜合外電

特斯拉第4季財報不如預期,路透熱點透視(Breakingviews )專欄作家Antony Currie認為,在執行長馬斯克帶領下,第4季獲利達1.39億美元,但這是因為削減成本而來,且獲利不到第3季的一半;Model 3的銷售狀況,將決定特斯拉今年的成敗。

特斯拉挑戰之一,是成長趨緩。儘管特斯拉全力促銷,希望客戶在12月底7,500美元全額抵稅優惠減半前購車,但第4季營收僅較前一季成長3.3%。其後,特斯拉也全面調降所有車款的售價。

這個狀況,可能代表美國市場對大眾車款Model 3的需求正在消退。雖然特斯拉開始銷售3.5萬美元車款時可能讓需求再度上升,但這個價格水準比目前車款的平均售價低了41%,必須極為暢銷才能彌補營收。此外,BMW、通用等競爭對手正大舉投資,試圖趕上與特斯拉之間的差距。

與此同時,汽車銷售的成本,增加速度比總銷售額還快。特斯拉正在削減支出,包括去年最後三個月減少近2億美元資本支出;本月初馬斯克表示,可能裁撤7%的人力。

截至去年底,特斯拉可動用的現金約為37億美元,但其中四分之一可能必須支付3月到期的可轉換債券,但問題在於是否足夠。銷售放緩和車價降低,可能代表特斯的自由現金流減少;此外,馬斯克或許得投入更多資金,用於Model Y和電動聯結卡車的研發。

另外,削減成本過頭可能對特斯拉造成傷害。目前已有許多車主在社群媒體抱怨軟體瑕疵、烤漆不佳等狀況,還有寒冷天候影響電池續航力等問題。

如果Model 3的海外銷售理想,在歐洲、中國市場大量交車,特斯拉有望度過難關;如果少了Model 3熱銷提振,馬斯克將苦於展現特斯拉的存續實力。

評析
如果Model 3的海外銷售理想,在歐洲、中國市場大量交車,特斯拉有望度過難關
 樓主| 發表於 2020-6-14 19:12:32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9年2月1日蘋果日報,供同學參考

特斯拉努力省錢 加州大本營將裁員逾千人

劉利貞/綜合外電報導

美國電動車大廠特斯拉(TESLA)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1月18日發信向員工表示,計劃在全球裁減7%人力,而彭博最新報導披露,特斯拉將在加州大本營裁員超過1000人。

根據特斯拉本周提交加州政府的文件,特斯拉將在費利蒙市(Fremont)的組裝工廠裁員802人、在萊斯羅普市(Lathrop)的設施裁員137人,並在位於帕羅奥圖市(Palo Alto)的總部裁員78人。

費利蒙市為特斯拉目前唯一1座組裝廠所在地,據特斯拉表示,該廠預計裁減的人員職位大多是銷售顧問、生產助理和產線管理人員等。

馬斯克上月宣布將進行裁員時聲稱,此次裁員舉措是有必要的,因為特斯拉的產品對大部份消費者來說依然太昂貴。這是特斯拉7個月內第2波裁員行動,2018年7月特斯拉才宣布要裁減7%人力。

在周三的財報說明會上,馬斯克也示意,特斯拉將聚焦於削減支出,致力向市場推出價位更低的Model 3版本新車。他說:「我們必須堅持不懈地固守成本,才能打造出平價汽車而不致於破產。這是我們裁員的目的,我們必須全力以赴,因為這是生產出平價汽車的唯一辦法。」

加州政府要求企業準備裁員50人(或)以上,須先行申報。特斯拉的銷售和服務中心遍布加州各處,本周所提交的申報文件人數,仍未涵蓋在當地全部裁員人數。

另外,特斯拉海外首座生產基地、上海超級工廠(Shanghai Gigafactory)於1月7日舉行動土典禮,馬斯克親赴上海出席,並在事後獲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接見。馬斯克當時也在推特(twitter)上提到,上海廠旨在為消費者打造可供負擔的Model 3和Model Y汽車。

評析
特斯拉將聚焦於削減支出,致力向市場推出價位更低的Model 3版本新車。
 樓主| 發表於 2020-6-14 19:12:51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9年2月1日信傳媒,供同學參考

震驚華爾街!
特斯拉面臨四大挑戰 財務長拋下馬斯克閃辭

邱立玲

儘管特斯拉去年第四季連續第二季獲利,執行長馬斯克設定今年每一季都賺錢的目標,但是這家美國電動汽車大廠的財務長卻無預警閃辭,嚇傻華爾街一堆人!

接下來,美國聯邦抵稅優惠將結束後Model 3售價勢必反彈至新高,要如何提振電動車下降的需求,以及降低美國生產成本,這些都是特斯拉今年要面臨的巨大挑戰。

分析師和投資人也不樂觀,他們認為,特斯拉去年最大挑戰如果是平價電動車款Model 3帶來的「生產地獄」,那今年最大的挑戰將是如何保持獲利。特斯拉1月31日收漲0.6%至307.02美元,今年來股價大致持平。

30日盤後特斯拉公布,2018年第4季每股盈餘為1.93美元,雖低於分析師預期的2.20 美元,但遠優於2017年同期的每股虧損3.04 美元。第四季營收72.3億美元,比上年同期的32.9億美元暴增1.2倍,並超過市場預期的70.8億美元。

特斯拉今年將遭遇多重逆風
儘管2018年全年還是虧了10億美元,但馬斯克說:「去年絕對是特斯拉歷史上最具挑戰性的一年,也是最成功的一年。」並設定今年每季都獲利的目標。

馬斯克並預計加州超級工廠的Model 3每周產量預計將在今年年底達到7000 輛。除非中國上海工廠遭遇意外挑戰,否則特斯拉的目標是在2019年第4季至2020年第2季之間,Model 3車款年產量將超過50萬輛。」

然而,展望今年,特斯拉說,業績將遭遇多重逆風襲擊,包括中國零件進口關稅提高、旗下車款降價2000美元,以抵抗聯邦免稅政策到期的衝擊等。

目前,特斯拉處於關鍵時刻,卻在發布季報時傳來財務長Deepak Ahuja 退休的消息,這位老將離職後,將由財務副總 Zach Kirkhorn接任財務長。

財務長在關鍵時刻出走,震驚華爾街
特斯拉財務長Ahuja在關鍵時刻出走,震驚華爾街投資人。《富比士》雜誌報導,股市分析師Jim Collins指出,去年9月特斯拉的首席會計師僅僅在到職一個月後求去,當時分析師就對特斯拉的財務狀況感到疑慮。

如今,被華爾街認定為財務界老手的Ahuja,在特斯拉面臨公司營運的重要決策點上離開,更是啟人疑竇。

Ahuja的出走,也更讓外界放大檢視當前特斯拉的四大挑戰:抵稅優惠即將結束、降低成本、提高平價車款Model 3產量,以及債務危機。

特斯拉今年面臨四大挑戰
第一、需求下降:馬斯克表示,為了維持公司獲利,特斯拉今年必須賣出36~40萬輛電動車,該數字雖符合市場預期,但是比起2018年全年的24.5萬輛高出47%以上。

只是在目前電動車需求下降的情況下,應該很難達到該銷售目標。路透專欄作家Antony Currie認為,美國市場為目前特斯拉主要獲利來源,平價車款Model 3的需求正在減弱,而這將是馬斯克面臨的重大挑戰。

高盛近期也說特斯拉正面臨需求下降的問題。高盛稱:「裁員和獲利縮水的消息曾打擊特斯拉股價大跌 13%,如果是別家公司祭出裁員以削減成本的措施,一定會受華爾街青睞,然而,對特斯拉來說,這只是提醒華爾街一個事實:特斯拉車的需求恐怕正在減少。」

第二、美國補貼逐步退場:由於美國政府逐步縮減對於電動車的補貼措施,特斯拉為了提升需求而調降車輛售價,導致獲利更加困難。今年美國聯邦電動汽車的7500美元稅收抵免優惠將逐步退場,未來稅收抵免補助額將每兩季減半,並在明年初以前結束。

根據路透報導,汽車情報網站Edmunds分析師Jessica Caldwell 表示,聯邦抵稅補助結束後,一輛特斯拉的售價將來到歷史新高。面對這樣的困境,她認為2019年特斯拉很難再做出具有創造力的前瞻性策略。

第三.現金流跟債務問題:馬斯克去年曾表示,由於Model 3電動車生產速度過慢,導致特斯拉差點破產後,特斯拉眼前需要償還3月1日到期的 9.2 億美元債務,再度引起投資人關注特斯拉的現金流問題。

對此,特斯拉1月30日保證說手頭有足夠的現金來支付今年3月到期的債務,去年第四季現金流從上季的30億美元攀升至37億美元,足以支付今年3月到期的相關債務。

第四、降低生產成本:在降低美國生產成本方面,特斯拉宣布2019年計劃將營業費用的成長率壓低在10%以內,該公司1月10日也宣布全球裁減7%的正職員工,這是7個月內第二波裁員行動,公司希望藉此壓低Model 3的成本。然而,降低人力成本對品質管控會有不良影響,網路上已傳出有車主抱怨後車廂設計不良、軟體瑕疵、烤漆不佳、以及電池續航力有瑕疵等消息。

特斯拉剛走過生產地地獄的2018年,2019年將迎來更艱鉅的挑戰,都有賴馬斯克的智慧逐一化解。

評析
當前特斯拉的四大挑戰:抵稅優惠即將結束、降低成本、提高平價車款Model 3產量,以及債務危機。
 樓主| 發表於 2020-6-14 19:13:08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9年2月3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分析師:5個理由 此刻不宜看衰特斯拉

經濟日報 記者湯淑君╱綜合外電

特斯拉(Tesla)是個評價兩極化的公司,一些學者專家頻頻預言這個電動車大廠來日不多,特斯拉卻總是能證明自己後勁十足。

上周特斯拉股價又演出雲霄飛車走勢,先是周三盤後隨盈餘季報發布重挫4%,周四盤初卻又強彈。歷經一周來的震盪起伏,特斯拉股價全周上漲5.1%。但股價波動劇烈,也令投資人對特斯拉的未來半信半疑,憂喜交加。

特斯拉去年負面消息不斷,但這家公司交出的成績卻令投資人刮目相看。特斯拉去年第4季每股盈餘78美分,由前年同季每股虧損4.01美元轉盈。儘管又一位高階主管出走顯示人才留不住的問題,但特斯拉也宣布大舉整頓人事,包括在加州裁員千人,獲投資人正面解讀為提升獲利能力之舉。

MarketWatch股市分析師瑞夫斯(Jeff Reeves)2日發表專欄文章指出,特斯拉這檔股票後市該看好或看壞,見仁見智。依他之見,這是一檔不應短線操作、宜長期布局的個股。瑞夫斯並舉出以下五個理由,說明特斯拉為何「馬力持久」,有本事「一再證明看衰者看走眼」:

1. 基本面尚可
去年第4季財報數字雖未達標,但特斯拉在先前宣布裁員時已預告當季獲利會縮水,並以削減人力成本減輕獲利萎縮的顧慮。再者,特斯拉重申今年Model 3每周產量提高到7,000輛的目標不變,分析師也維持全年營收預測在逼近300億美元的水準,較去年的215億美元提升。

股價波動是常態,特斯拉表現起伏應以平常心看待,畢竟像特斯拉這種成長型公司,在過渡至量產階段的過程中難免跌跌撞撞。但長期成長趨勢亮眼,加上努力提升獲利能力,至少就目前而言,獲利下滑可能是暫時現象。

2. 股票估值無關緊要
一些投資人質疑,即使今年獲利更穩定可靠,也不足以合理化特斯拉500億美元的市值,尤其與市值在伯仲之間的通用汽車(GM)相比,通用年產量可是以數百萬輛計,特斯拉卻僅年產數萬輛,能比嗎?

瑞夫斯指出,高成長股的價值未必能用傳統估價指標衡量出來。例如電子商務巨人亞馬遜本業長年陷入虧損,股價本益比高得驚人,但過去五年來市值成長約四倍,如今超越8,000億美元。這顯示投資人願給潛力股更高的估值,而特斯拉在前景亮麗的電動車市具有領先優勢,又沒有通用那麼沉重的員工退休金包袱,且相對而言較不受貿易戰威脅。

3. 資金也還充裕
最近引起市場議論紛紛的一個問題是:特斯拉股價漲幅是否夠大、足以降低一批9.2億美元可轉換債券將於3月到期的衝擊?

但瑞夫斯指出,特斯拉財力遠比媒體呈現的情況穩固。截至去年底,特斯拉擁有37億美元現金,較9月底的7億美元水位大增,儘管該公司可能運用部分現金投資業務成長與生產,但至少目前並無資金匱乏之虞。

4. 馬斯克仍掌方向盤
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是個爭議性人物,曾在節目訪談中抽大麻、推特推文也惹議,甚至遭證管會裁罰辭去董座且三年內不得回任。但不可諱言,他是特斯拉靈魂人物,且為持有3,380萬股(約占特斯拉發行在外總股數20%)的大股東,並曾承諾他將是「最後一個出脫股票者」,意味將長期領導這家他所創辦的公司,繼續為公司打拚。

從電動車到另類能源,馬斯克懷有長期願景。或許一些華爾街人士沒耐心等他實現願景,但馬斯克既有資源也有意志努力讓它成真。

5. 馬斯克有實力強的友人作後盾
億萬富豪甲骨文(Oracle)創辦人艾里森持有價值10億美元特斯拉股票,馬斯克胞弟Kimbal Musk也是特斯拉大股東。而且,如同亞馬遜創辦人貝佐斯和蘋果創辦人賈伯斯,馬斯克也是個極具魅力的企業領導人,擁有忠誠的支持者長期力挺。這些人顯然願意跳脫短期股價波動、放眼特斯拉長遠的未來。

評析
一些學者專家頻頻預言這個電動車大廠來日不多,特斯拉卻總是能證明自己後勁十足。
 樓主| 發表於 2020-6-14 19:13:27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9年2月3日蘋果日報,供同學參考

電動車主好慘 Model 3門都打不開

吳國仲╱綜合外電報導

極地渦旋(polar vortex)襲擊美國,導致不分品牌電動車的續航力大減,許多美國車主在社群網路及論壇上抱怨。特斯拉(TESLA)車主更慘,因Model 3的特殊開門機制,結冰連門都無法開啟。

去年8月才牽Model 3的紐澤西審計員派托(Ronak Patel)說,過去幾天大概開了150英里(約公里241公里)。他說:「我最擔心的是,才停一晚續航力就掉20-25英里,開去上班又多耗了5-10英里。」

這是電動車的先天缺陷,特斯拉不是唯一。

彭博新能源財經(BNEF)分析師莫西(Salim Morsy)說,特斯拉用的是Panasonic製造電池,這並非專用,雪佛蘭BOLT和日產LEAF也會發生。

他表示,特斯拉的特殊設計,才是其獨有問題。

為了顧及車體流線,Model 3的開門手把與車門切齊。開啟車門,需要「按壓」手把的一端,拉另一端才能開啟,一旦結冰手把就難以按壓。

波士頓軟體工程師法康(Andrea Falcone),在推特PO她結冰的手把,抱怨:「我無法整天等這輛蠢車」。

加拿大的嚴寒氣候比美國還早,促使許多Model 3車主在網路PO影片,教其他車主「自救」手把結冰的問題。

執行長馬斯克1月25日推文表示,特斯拉正在準備軟體更新,以因應氣侯嚴寒。

評析
執行長馬斯克1月25日推文表示,特斯拉正在準備軟體更新,以因應氣侯嚴寒。
 樓主| 發表於 2020-6-14 19:13:42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9年2月5日鉅亨網,供同學參考

提升電池製造及組裝技術 特斯拉收購Maxwell

鉅亨網編譯張祖仁

特斯拉 (TSLA-US) 週一 (4 日) 表示,計劃以 2.18 億美元收購能源技術公司 Maxwell Technologies (MXWL-US)。

特斯拉將以全部換股方式以每股 4.75 美元的價格收購該公司 4590 萬股股票。這筆交易比 Maxwel 週五每股 3.07 美元的收盤價溢價 55%,並且估值約為 2.18 億美元。

特斯拉在聲明中表示,「我們一直在尋找對業務有意義的潛在收購,並支持特斯拉加速世界轉向永續能源過渡的使命。」

Maxwell 生產超級電容器,這是一種可以存儲並快速提供大量能源的設備。特斯拉 CEO 馬斯克是電動車技術的粉絲。馬斯克過去曾表示,這項科技可能比電池更可能成為電動車技術突破的源泉。馬斯克甚至曾在推特上說過他曾計劃在史丹福大學對此進行研究。

Maxwell 還擁有製造電池組件的流程,該流程的效率明顯優於目前業內常用的組件。

Oppenheimer 分析師 Colin Rusch 在報告中表示,即使與目前市面上最好的電池製造方法相比,這個流程也可以顯著降低電動車的生產成本。

Colin Rusch 在報告中指出,「由於特斯拉致力於降低電動車價格以在能夠保持毛利率的同時擴大其市場普及率,因此電池成本、重量和性能將是關鍵驅動因素。」

Colin Rusch 分析,Maxwell 在製造方面的知識產權「加上其超級電容器技術的應用,似乎可能成為推動特斯拉電池組裝設計和性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特別是在依賴制動再生能源以實現系統經濟性的重型車輛上。」

評析
特斯拉一直在尋找對業務有意義的潛在收購,並支持特斯拉加速世界轉向永續能源過渡的使命。
 樓主| 發表於 2020-6-14 19:14:01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9年2月7日中央社,供同學參考

德研究:全球掛牌電動車首度超過200萬輛

中央社記者林育立柏林7日專電

根據德國汽車業專家的統計,去年全球掛牌的純電動車和油電混合動力車首度超過200萬輛,尤其中國、美國和荷蘭呈現高度成長。

根據德國汽車管理中心(Center of Automotive Management)日前發佈的電動車產業年度報告,中國是世界第一大電動車市場,去年一共賣出120萬輛電動車,較前一年成長62%,而且95%都是國產品牌。

受惠於特斯拉(Tesla)入門車款Model 3上市,排名第二的美國,掛牌數在去年也成長了86%,達36萬輛。

挪威靠開採原油致富,卻也是最積極推動電動車的歐洲國家,除了租稅獎勵,政府還在全國廣設充電樁,讓車主免費停車和充電。

挪威去年一共賣出了7萬3000輛電動車,比德國、英國和法國都多,在歐洲名列第一,等於每兩輛掛牌的新車就有一輛是電動車。

荷蘭也透過各種獎勵方式,鼓勵民眾購買電動車,去年有2萬7000輛掛牌,數量是前一年的3倍。

繼去年的210萬輛後,汽車管理中心的負責人布拉澤爾(Stefan Bratzel)預測,今年全球掛牌的純電動車和油電混合動力車可望達270萬輛。

德國豪華車廠戴姆勒(Daimler)和奧迪(Audi)今年將推出新款的電動車,布拉澤爾因此預測,德國的電動車市場今年將成長33%,達9萬輛。

不過,他強調,從2020年開始,德國和歐盟電動車的掛牌數才會顯著增加。

評析
去年全球掛牌的純電動車和油電混合動力車首度超過200萬輛,尤其中國、美國和荷蘭呈現高度成長。
 樓主| 發表於 2020-6-14 19:14:21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9年2月8日中央社,供同學參考

寧德時代德國電池廠規模 將超越特斯拉

中央社記者林育立柏林7日專電

中國電池大廠寧德時代的主管透露,未來在德國的電池芯廠,規模將比電動車先驅特斯拉(Tesla)還大,以滿足歐洲汽車工業對車用電池的強勁需求。

德國「商報」(Handelsblatt)報導,寧德時代歐洲區總裁曾特葛拉夫(Matthias Zentgraf)日前在波洪(Bochum)舉行的一場電動車論壇表示,寧德時代在德國設廠生產電池芯,初期的產能規劃是14吉瓦時(GWh)。

他透露,最遲從2026年開始,產能將擴充到3位數字,遠遠超越特斯拉目前的20吉瓦時。

寧德時代看好歐洲市場,與歐盟最近通過的嚴格汽車碳排標準有關,各大車廠被迫生產更多的電動車以符合規定。

其中,德國車廠BMW已向寧德時代下了40億歐元的訂單,福斯(Volkswagen)也向南韓的樂金化學(LG Chem)、三星(Samsung)和寧德時代下單,訂購總值480億歐元的電池芯。

去年,寧德時代首度超越日本的松下(Panasonic)成為世界第一大電池芯廠商。目前寧德時代的產能已達25吉瓦時,曾特葛拉夫預估到了2020年,總產能可達100吉瓦時。

寧德時代的德國廠位於中部圖林根邦的首府艾福特(Erfurt),預計2021年開始量產,這也是德國第一座電池芯工廠。

評析
寧德時代未來在德國的電池芯廠,規模將比特斯拉還大,以滿足歐洲汽車工業對車用電池的強勁需求。
 樓主| 發表於 2020-6-14 19:14:41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9年2月9日中央社,供同學參考

蘋果轉型 秘密布局電動車等新科技

中央社記者鍾榮峰台北9日電

iPhone銷量不如預期,蘋果稱霸智慧型手機市場風光不再,外傳蘋果積極開發新科技,電動車、通訊模組、混合實境光學、可捲曲螢幕與智慧織布技術等最新科技領域,都有蘋果秘藏絕技。

一.規劃電動車 傳打造機器人系統
蘋果傳正開發機器人系統,整合行動充電系統和小型基地台,相關機器人系統除了可用來搬運電動車,系統內無線充電功能也可以對電動車充電。

外媒報導蘋果正進行代號Titan(Project Titan)的電動車計畫,並從特斯拉(Tesla)、福特(Ford)、賓士(Mercedes-Benz)、通用(GM)、飛雅特克萊斯勒汽車公司(Fiat Chrysler Automobiles NV)、A123 Systems等,挖角汽車業和電池廠商的工程師好手;國外科技網站MacRumors先前也引述天風國際證券分析師郭明錤投資報告預期,蘋果可能在2023年到2025年期間推出Apple Car。

有關電動車傳聞,蘋果不評論,也不表態。

二.強攻半導體 鎖定通訊模組晶片
蘋果似乎積極招攬通訊模組相關人才,計畫開發自己的通訊模組晶片;不過無線通訊模組設計相對複雜,蘋果iPhone內建自身通訊模組晶片的推出時程,預估最快要到2021年才會明朗。

蘋果也傳出徵求具有感測元件特殊應用晶片(ASIC)架構設計能力的專業人員,協助開發新款感測元件的ASIC架構和相關感測系統,未來可以用在蘋果產品。蘋果可能自力開發電源管理晶片(PMIC)。

蘋果早已深耕半導體領域,除了設計應用在iPhone的A系列處理器、以及應用在Apple Watch的S系列處理器,還有應用在AirPods的W系列無線晶片,以及在新款Mac筆電中的T系列處理器等。

三.開發新光學技術 混合實境和自駕車看仔細
蘋果傳提出一套可改善光達(LiDAR)應用的技術方案,可整合光達技術與垂直共振腔面射型雷射(VCSEL)技術,應用在混合實境(mixed reality)、3D感測、動作辨識、機器人和自駕車領域。

外媒先前報導,蘋果深耕自駕車應用光達技術,蘋果研究人員提出一種只透過光達技術就可進行3D偵測的技術,名為VoxelNet,透過複雜的電腦視覺和人工智慧運算來實現。

四.布局可捲曲螢幕 未來iPhone可折疊
蘋果傳積極布局可捲曲螢幕,使用者可以透過捲曲螢幕或是讓螢幕角度傾斜的方式,操作特定的應用功能。例如使用者可以在捲曲螢幕的背後,用手指觸摸滑動,捲曲螢幕前方顯示的內容也可以跟著滑動。

蘋果投入可折疊iPhone的技術,未來iPhone顯示螢幕可彎曲,可能採用液態金屬材質。蘋果設計的可捲曲螢幕可以像紙一樣捲成圓柱中空形狀,也可以摺疊成三角形狀。

相關可撓式顯示螢幕不僅可設計在裝置的側邊,也可具備觸控感測功能,除了顯示資訊,也能進一步產生觸覺按壓的效果,未來應用在其他iOS裝置以及MacBook產品的側邊。

五.深耕智慧織布技術 手套手錶感測血壓心跳
蘋果傳深耕可應用在手套的智慧織布技術,內建電路與壓力感測元件,可讓使用者戴上手套後,透過有線或是無線傳輸方式,與Apple Watch和iPhone等一同操作。內建在手套中的感測元件可以具備血壓感測、呼吸偵測和心跳檢測功能。

蘋果布局可應用在未來Apple Watch錶帶的智慧織品,透過結合電路元件的智慧織布,未來Apple Watch錶帶可以具備感測和控制按鍵等功能。

蘋果更開發具絕緣隔熱且有傳導能力的繩束材質,未來可應用在頭戴式裝置、耳機、家具以及電動椅領域。

評析
天風國際證券分析師郭明錤投資報告預期,蘋果可能在2023年到2025年期間推出Apple Car。
 樓主| 發表於 2020-6-14 19:15:00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9年2月9日蘋果日報,供同學參考

電動車易受氣溫影響 太冷太熱都降低續航力

林宜萱/綜合外電報導

美國公路協會(AAA)證實,氣溫對電動車電池影響顯著,大大影響行車距離。氣溫降至攝氏零下6度時,僅是發動車輛,就消耗12%電力;開啟暖氣後,續航力更減少41%。而氣溫到達攝氏35度時,耗電量也出現改變。

美國上周因極地渦漩發威,多地氣溫嚴寒,許多電動車車主駕駛到半路,因電力耗盡被困雪地或選擇先行棄車。公路協會因此測試五種車型,包含BMW i3s、雪佛蘭Bolt EV、日產Leaf、特斯拉Model S和福斯e-Golf,發現氣溫對電動車的影響,遠比想像中大,各車型的測試結果相差不遠。氣溫攝氏零下6度時,發動一輛充滿電的電動車,立刻損失12%電量;開啟暖氣並駕駛車輛,續航力大減41%,也就是說原本滿電狀態可開238英里的電動車,僅能跑140英里。

炎熱天氣也對電量有影響,惟效果沒有寒冷天氣大。在攝氏35度時不開冷氣駕車,續航力下降4%;若開冷氣將車內維持攝氏21度左右,可行距離則減少17%。

寒冷對電動車影響較大,主要是因為暖氣。研究者指出,使用燃料的傳統汽車可以利用廢熱為車廂維持溫度,電動車則全靠電池供給加熱系統。此外,福斯汽車的工程師葛威(Timothy Grewe)說,鋰離子電池的正常溫度約為攝氏21度,過於低溫時,將影響蓄電時的化學反應,導致電量實際並未充飽。

大多數新型電動車都可透過手機應用程式,預先設定暖車時間。專家提醒,可以在電動車接上充電線時,透過充電電源暖車,而不是靠電池加熱;並儘量將電動車停在車庫,有暖氣的車庫更好。電動車對任何耗電配備都很敏感,無論是空調或車燈。

評析
美國公路協會(AAA)證實,氣溫對電動車電池影響顯著,大大影響行車距離。
 樓主| 發表於 2020-6-14 19:15:16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9年2月10日工商時報,供同學參考

印尼電動車市場起跑

工商時報 鄭勝得/綜合外電報導

為了減低對於中國大陸市場的依賴,現代汽車打算砸下鉅資在印尼設立工廠並生產電動車,而印尼政府則計畫制定電動車法規表達歡迎之意。

韓國現代汽車(Hyundai)去年12月時宣布,該公司計畫砸下8.8億美元在印尼興建東南亞首座工廠並生產電動車,目的在於減低對於中國大陸市場的依賴程度。而為了迎接這筆投資案的到來,印尼當局打算於近日推出規範電動車的首部法規,希望提升電動車銷售並促進國內相關產業發展。

由於大陸市場汽車業競爭加劇,加上中韓先前外交關係緊張導致汽車銷售下滑,使得現代汽車開始將擴張眼光轉往印尼。

現代汽車表示,該公司「考慮運用各種方式擴張新市場」,其中當然也包括東南亞在內。現代汽車在東南亞並未成立任何汽車工廠,但在越南設有組合裝配業務。

印尼工業部副部長哈里揚托(Harjanto)指出,現代汽車計畫在印尼建造一座年產量約25萬輛汽車的工廠,其中包括電動車在內。未來在新工廠生產的汽車,其中53%將出口至東南亞與澳洲等地,其餘的47%則用於供應國內市場。

現代汽車自我評估表示,在印尼想打造自家銷售網路是其中一大困難。而現代起亞智庫副總裁李寶城(Lee Bo-sung,音譯)亦指出,日本汽車同業豐田與本田早已稱霸東南亞,使得其他企業難以攻入該市場。

據汽車研究機構LMC Automotive數據顯示,去年1至10月期間,現代僅賣出1,372輛汽車,遠低於豐田同期賣出的463,565輛。

政府研擬首部電動車法規
消息人士指出,雖然印尼政府對於現代汽車投資計畫充滿期待,總統佐科威(Joko Widodo)更於1月14日時與部會首長開會商討電動車首部法規事宜,但各部會對於電動車未來發展卻爭執不下。

部分官員建議,印尼一開始便應卯足全力推動純電動車發展。但也有人認為,在現行充電站不足的考量下,經歷油電混合車的過渡階段在所難免。

印尼海洋事務統籌部長盧胡特(Luhut Pandjaitan)指出,該國政府打算先推動電動機車,最快將於今年上路,而之後再慢慢衍伸至電動公車與私人電動汽車領域,但他並未給予明確進度表。

善用鎳礦資源
印尼政府全力扶植電動車產業,目的在於減低該國對於石化燃料進口的依賴,另一方面亦希望善用國內蘊藏豐富的鎳礦儲藏。

印尼擁有充沛的紅土鎳礦資源,這是電動車鋰電池的主要材料之一,因此吸引許多外國企業前來投資。今年1月初時,印尼位於莫羅瓦利工業園區(IMIP)工廠舉辦動工儀式,未來將大量生產鎳與鈷,投資金額高達7億美元。投資者包括大陸電池回收公司格林美(GEM)與日本阪和興業(Hanwa)等。

盧胡特表示:「此工廠預計花費16個月興建。在明年中前,此工廠便能開始提供製造鋰電池所需原料。」他指出,現代汽車相中IMIP工廠帶來的資源優勢,因此決心在印尼建造他們的電動車生產重鎮。

評析
印尼打算先推動電動機車,最快將於今年上路,而之後再慢慢衍伸至電動公車與私人電動汽車領域
 樓主| 發表於 2020-6-14 19:16:01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9年2月10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Model 3奪美最暢銷豪華車

經濟日報 編譯洪啟原/綜合外電

數據顯示,電動車大廠特斯拉的Model 3去年在全美銷售告捷,超越2003年創立以來至2017年的銷售總和,奪下全美暢銷豪華車冠軍,但仍有許多挑戰需要克服。

汽車雜誌Car and Driver數據顯示,入門售價剛降到4.29萬美元的Model 3,2018年全美銷量衝到14.6萬輛,Lexus的豪華跨界休旅車銷售11.2萬輛位居第二,寶馬(BMW)旗下的BMW 3和BMW 4以約7.6萬輛位居第三。 這讓人意想不到,因為根據購車諮詢網站Edmunds,去年全美電動車銷售僅占汽車總銷售1.12%。

Model 3表現卓越的原因在於豪車市場呈現高度分化,例如賓士和BMW皆推出價格相當、但差異不大的車款。有能力購買4.5萬至6.5萬美元新車的消費者,至少有11種BMW的車款可選擇,也可選擇價位差不多的Model 3。

市調公司J.D. Power資深副總裁貝茲指出,特斯拉將Model 3定位為電動豪華車品牌,可避免與上述他牌豪華車車款直接競爭。

十年前當其他汽車製造商試圖把電動車做得更實用,特斯拉已意識到做出酷炫的電動車很重要。未來特斯拉電動車也會以這個概念為發展基礎,並增添實用性。

不過,特斯拉正面臨法律挑戰,因為傳統汽車經銷商反對汽車公司直接販售汽車給顧客,因此特斯拉不能在部分州交車,顧客必須大老遠去其他州領車。

能否長期保持競爭力也是特斯拉的一大挑戰。奧迪和保時捷預計今年稍晚推出電動車,要與特斯拉較勁。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對此表示,「我們真正要競爭的對象是來自世界各地的大量汽油車,而不是特斯拉以外的電動車」。

評析
特斯拉將Model 3定位為電動豪華車品牌,可避免與上述他牌豪華車車款直接競爭。
 樓主| 發表於 2020-6-14 19:16:14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9年2月10日蘋果日報,供同學參考

電動車勢頭已展開 中長期成長性看好

陳俐妏/台北報導

Marklines統計,去年11月全球電動乘用車銷量22.03萬輛,年增63%,其中,中國市場銷量繼續走強,年增59%至13.56萬輛,同比增長59%,全球新能源車總銷量年成長更達68%達8.47萬輛,在2018年景氣及車市緩步下滑之際,電動車成長趨勢完全不受影響,今年在各大廠全力加入電動車市場下,電動車勢頭已展開,相關產業中長期成長性續看好。

日盛全球智能車基金經理人馮紹榮表示,電動車成長動能持續,今年1月14日美國底特律車展開幕,電動車成為車展上討論頭號話題。 今年電動車市場競爭加劇,各家車廠都搶在特律車展發表電動車宣言,福特宣稱有16款電動車正在開發中,通用汽車旗下的品牌凱迪拉克也公佈了新電動車架構的計劃,日產(Nissan)和Infiniti仍然計劃推出其電動汽車概念車。

日產於今年消費電子大展(CES)上預告,2020年前日產將透過旗下兩大品牌推出8款電動車,且未來3、4年日產電動車單次充電行駛里程將拉長至300英里,約483公里。

馮紹榮指出,隨著電動車的快速發展,ADAS晶片成長亦隨之加速,ADAS系統核心是演算法和晶片。IC Insights分析也顯示,全球車用IC市場在2014年成長11.5%,到了2015年下滑2.5%,隨後在2016年則以10.6%的成長率開始反彈,2017年至2021年的複合年成長率為12.5%,預計到2021年將達到436億美元,車用電子長期成長趨勢不變。

評析
今年在各大廠全力加入電動車市場下,電動車勢頭已展開,相關產業中長期成長性續看好。
 樓主| 發表於 2020-6-14 19:16:32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9年2月10日自由時報,供同學參考

德媒:電動汽車的未來將由中國說了算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

電動汽車這個行業的未來,將由中國說了算,德媒指出,羅蘭貝格國際管理諮詢公司在1項研究中表明,2018年上半年售出的電動汽車有一半是被中國顧客買走的,同時,在過去12個月裡,中國擴建充電基礎設施的力度超過其他任何1個國家,羅蘭貝格諮詢公司資深合伙人沃爾夫岡‧伯恩哈特進一步指出,在電動汽車領域,中國已經從生產線發展成為全球標準的行業實驗室,中國如今既是全世界最大電動汽車銷售市場,同時也是最大的生產基地。

《新浪》報導,據德國《法蘭克福評論報》報導,法國戰略局表示,中國正決定著汽車行業更長遠的未來,它在1項報告中聲稱,在過去10年裡,中國從無到有建立起電動汽車行業,而它可能很快使國際汽車市場重新洗牌。

法國戰略局專家貝朗熱蕾‧梅斯基認為,中國政府重視電動汽車技術,最主要的原因是為了減少對石油的依賴,並與西方汽車行業競爭。

報導指出,中國人知道,他們很難克服在常規內燃機方面的技術落後狀態,因此,他們把更多精力投入到未來的電動汽車中,他們為此制定了精確的生產目標、發放補貼,與西方公司建立合資企業。

羅蘭貝格諮詢公司的專家得出結論說,在為龐大的公路網安裝充電基礎設施方面, 中國在1年內把每百公里的充電站數量從2.5增加到5.7個,而德國每百公里只有4.5個充電站,美國更只有0.3個,這也影響了駕駛者購買電動汽車的意願,在中國有3分之2的受訪者認為可以轉向電動汽車,但在西歐,其比例卻不到3分之1。

中國如何快速推動電動汽車的發展,可以從電池與車載電腦2個領域來看,在電池領域方面,中國寧德時代去年市場佔有率達23.7%,超過日本市場領頭羊松下公司;在車載電腦方面,一系列中國初創企業都目標明確計劃在短短幾年內成為主要的國際供應商。

評析
中國如今既是全世界最大電動汽車銷售市場,同時也是最大的生產基地。
 樓主| 發表於 2020-6-14 19:16:47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9年2月10日自由時報,供同學參考

寧德時代放話:德國電池廠產能將在2026年超越特斯拉!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

中國電池大廠寧德時代(CATL) 歐洲區總裁曾特葛拉夫(Matthias Zentgraf)表示,寧德時代將在德國設廠生產電池,並稱該工廠最遲在2026年開始,產能將擴充到3位數字,其規模將遠遠超電動車先驅特斯拉(Tesla)的超級電池工廠(Gigafactory)。

綜合外媒報導,寧德時代將在德國艾爾福特(Erfurt)設立電池工廠,預計將於2021年投產。曾特葛拉夫日前在波洪(Bochum)電動車論壇表示,該德國電池廠初期規劃產能為14 GWh,預估在2026年開始,產能將擴充到3位數字。意味著寧德時代德國電池廠生產規模將比特斯拉的Gigafactory更大,後者目前生產的電池總容量為20 GWh。

寧德時代於去年已超越日本松下(Panasonic),成為全球第1大電池廠商。目前寧德時代的產能已達25 GWh,曾特葛拉夫預估,寧德時代總產能在2020年將可達到100 GWh。

評析
寧德時代德國電池廠最遲在2026年開始,產能將擴充到3位數,其規模將遠超特斯拉的超級電池工廠。
 樓主| 發表於 2020-6-14 19:17:02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9年2月11日工商時報,供同學參考

Model 3開進歐洲 穆斯克赴比利時坐鎮

工商時報 陳怡均/綜合外電報導

電動車大廠特斯拉(Tesla)首批Model 3已運抵歐洲,執行長穆斯克(Elon Musk)特地親赴歐洲坐鎮,監督當地交車情況。保時捷與奧迪等歐洲同業如臨大敵。

繼1月Model 3獲准在歐洲上路後,如今將數千輛Model 3已運抵比利時的澤布呂赫港(Zeebrugge),準備出貨予歐洲買家。

據消息來源指出,特斯拉已將大批新車運送至交車中心。該車廠向澤布呂赫港表達,希望能夠每周接收3,000輛Model 3,不過這是相當龐大的數量。

穆斯克9日親自坐鎮澤布呂赫港,監督現場情況。他在推特表示,接下來會前往位在荷蘭阿姆斯特丹的歐洲總部和蒂爾堡(Tilburg)的廠房,後者為特斯拉出貨Model 3的據點。他在推文說:「期待看見數千輛Model 3在運往歐洲車主的路上。」

穆斯克還擬前往奧斯陸,視察該公司在挪威的服務。以人均為計,挪威是特斯拉最大市場。

Model 3平價電動車正式進軍歐洲,令當地車廠繃緊神經。德國經理人雜誌(Manager Magazine)取得的奧迪高層和消息人士說法顯示,保時捷與奧迪透過還原工程研究Model 3,發現他們自家研發的電動車成本較Model 3高出太多。

保時捷與奧迪正在合力開發新一代電動平台,報告中提及兩車廠工程人員決定改變高階電動車平台(PPE),「因為特斯拉Model 3比他們想像的更好。」

為了撙節開銷,特斯拉在1月宣布裁員。路透引述消息指出,在此波裁員中,位在拉斯維加斯的出貨部門人力遭到大幅精簡,原本230人的團隊減少至僅剩150人,意即短期內特斯拉在美、加的交車速度將明顯減緩。

特斯拉的裁員行動可能引發投資人質疑,預料在電動車抵稅優惠到期後,Model 3在美國的需求將大受影響。特斯拉曾表示,本季將聚焦出貨至中國與歐洲的客戶。離職員工指出:「沒有足夠的出貨量,所以不需要一個團隊。」

評析
特斯拉首批Model 3已運抵歐洲,執行長穆斯克特地親赴歐洲坐鎮,監督當地交車情況。
 樓主| 發表於 2020-6-14 19:17:16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9年2月11日工商時報,供同學參考

寧德時代攜本田 開發純電動汽車電池

工商時報 黃欣/綜合報導

世界最大車用電池企業-寧德時代,日前宣布將與日本車廠本田攜手開發新能源電動車鋰電池,試圖透過積極開拓市場來力挽2018年底業績不振的陰霾。

日經中文網報導,根據協定,雙方將共同開發針對純電動汽車(EV)等的鋰離子電池。寧德時代今後將向本田推出的純電動汽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車(PHV)供應電池。此外,在2027年前,寧德時代將向本田供應56GWh的鋰電池,且為了配合本田的研究開發,寧德時代計畫在2019年上半年在日本栃木縣內建設基地。

事實上,早在2018年5月,市場就傳出本田將和寧德時代共同開發用於純電動汽車主力車型的新型電池,並聯合開發一款電動車,新車預計2020年上半年在中國和其他地區推出。報導稱,根據雙方協定,未來雙方合作開發的電動車也會在中國以及其他全球市場推出。

由於全球純電動車市場不斷擴大,屬於核心零部件的車用鋰電池也愈加重要。再加上電池重量和體積巨大,運輸成本高昂,在地化生產漸成趨勢。事實上,目前本田在中國銷售的多數純電動汽車皆採用寧德時代的電池。

2011年才成立的寧德時代是新興電池企業,其在2018年高歌猛進,一躍成為行業「獨角獸」。2018年6月11日正式在深交所上市,不僅一度刷新IPO最短過會時間紀錄,更創下2009年創業板正式設立以來金額最高的IPO。目前寧德時代市值已高達人民幣(下同)1,700多億,但受到大陸官方大幅縮減電動車補貼的影響,其2018年的利潤並不亮眼。

寧德時代1月底公布的2018年業績預告顯示,2018年公司淨利潤為35.31~37.50億元,較上年同期下降8.94~3.3%。

評析
寧德時代日前宣布將與本田攜手開發新能源電動車鋰電池,試圖力挽2018年底業績不振的陰霾。
 樓主| 發表於 2020-7-11 17:39:44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9年2月11日自由時報,供同學參考

2020年停止補貼 日經:中國車載電池企業恐只剩20家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

《日經中文網》報導,中國政府已提出將於2020年停止補貼電動汽車的方針,預測將掀起一波中國車載電池企業的淘汰浪潮,屆時能活下來的企業,估計只有20家左右。

中國政府近年來大力培育車載電池産業,提供了優惠政策及巨額補貼。像是中國政府提供電池企業建設工廠的費用、另外,只要中企每生産1輛純電動汽車,中國政府就給予人民幣6.16萬補貼(約合新台幣28.19萬)等,如此大餅也讓中國電池企業猶如雨後春筍般紛紛成立,據中國調查公司GGII統計,中國的車載電池企業2017年一度達到135家。

不過隨著近來中國經濟減速,中國政府也開始縮減補貼政策,甚至提出將在2020年停止補貼的方針,意味著中國車載電池企業今後恐將面臨嚴峻的局面。以目前排行全球車載電池的第3的中國廠商比亞迪為例,受惠中國政府補貼政策,讓2015年的淨利潤同比膨脹至6.5倍,在2016年的淨利潤猛增約8成。不過隨著中國政府開始轉為減少補貼的衝擊,也讓公司淨利潤大幅下滑,在2017年下滑2成,2018年預估將減少2-3成,暴露出公司對政府補貼的依賴。

據GGII統計,中國的車載電池企業至2018年,已從2017年的135家減至90家。日本瑞穗銀行國際營業部的主任研究員湯進預測,最終能存活下來的中國的車載電池企業恐將只剩20家左右。

評析
中國將於2020年停止補貼電動車的方針,預測將掀起一波中國車載電池企業的淘汰浪潮
 樓主| 發表於 2020-7-11 17:40:11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9年2月12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大摩:Rivian將動搖特斯拉的電動車支配地位

經濟日報 記者陳律安╱綜合外電

摩根士丹利(大摩)分析師喬納斯(Adam Jonas)表示,特斯拉在電動車的支配地位「無法維持」,很快會被新創公司Rivian打破。

喬納斯對電動車的看法,在華爾街很被看重。他預期Rivian「將成為下一個重要競爭對手,是一家有人才、資金瞄準快速成長的皮卡及休旅車級距、且沒有過往包袱的新創。」

喬納斯估計,特斯拉在美國電動車的市占約80%,攫取美國約90%的電動車營收。

Rivian總部位在底特律郊區,於去年11月洛杉磯車展上預先展示了R1T電動卡車的概念車。R1T續航里程可達400英哩,靠四具獨立馬達可實現全輪驅動。Rivian執行長史卡林表示,R1T還能以短短三秒加速至時速60英哩,最高拖曳能力達1.1萬磅。

喬納斯說,摩根士丹利堅信所有電動車的架構,需要像白紙一樣重新來過,以挑戰特斯拉,而不是採用現行代工生產(OEM)的架構。

評析
特斯拉在電動車的支配地位「無法維持」,很快會被新創公司Rivian打破。
 樓主| 發表於 2020-7-11 17:40:27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9年2月12日鉅亨網,供同學參考

特斯拉原第二大股東Q4持股砍半

鉅亨網編譯許家華

特斯拉 (TSLA-US) 第二大股東已拋售一半持股。

T. Rowe Price Group (TROW-US) 週一向 SEC 提交的文件揭露,截至去年 12 月 31 日,該資產管理公司持有特斯拉 898 萬股,即股權 5.2%,但與 9 月 30 日紀錄的持股量 1740 萬股或 10.2% 股權相比少了一半。

去年第二季底,T. Rowe Price 持有特斯拉股 1190 萬股。第三季底以 10.2% 股權成為第二大股東,僅次於馬克思 (Elon Musk)。

T. Rowe Price 證實他們減持特斯拉股份,但拒絕發表進一步評論。根據 S&P Capital IQ,減持後,T. Rowe Price 目前是特斯拉第四大股東。

該資產管理公司在第四季某些時點出售特斯拉股票,第四季特斯拉股價漲幅近 26%,但 S&P 500 大跌 14%。

若以此操作手法來看,在第四季出售看起來很有先見之明,因為特斯拉今年至週一股價下跌近 4.8%,同時期 S&P 500 卻上漲 8%。

特斯拉週一因獲投行 Canaccord 升級,且目標價調升至 450 美元,隱含漲幅超過 40%,週一收漲 2.3% 至 312.84 美元,然大摩認為特斯拉將面臨強大競爭對手 Rivian,其電動汽車市場的主導地位恐難持續。

評析
大摩認為特斯拉將面臨強大競爭對手 Rivian,其電動汽車市場的主導地位恐難持續。
 樓主| 發表於 2020-7-11 17:40:40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9年2月12日科技新報,供同學參考

歐車廠商拆解 Model 3 吃驚其成本控制模式

作者 linli

特斯拉的 Model 3 電動車已經開始於歐洲市場交車,身為旗下最有競爭力的產品,Model 3 進入歐洲市場後引發許多歐洲知名廠商關注,德國汽車廠商保持捷(Porsche)和奧迪(Audi)還拆了 Model 3,並對其進行細緻研究,特斯拉對成本的控制讓傳統汽車廠商感到驚訝。

汽車產業研究競爭對手的產品是每家廠商的必修課,研究主要方式之一就是購買競爭對手的產品並拆解,Model 3 顯然是電動車市場非常有競爭力的產品,自然也逃不過被競爭對手拆解的命運。

即使在 Model 3 量產初期很難拿到新車,一些汽車廠商也不惜代價重金購入 Model 3,希望搶先其他廠商研究 Model 3。德國媒體 Magazin 報導,約在一年前,德國汽車廠商購入兩台 Model 3,雖然當時特斯拉還沒有在歐洲市場推出這款電動車,但兩台 Model 3 已運到德國,買家包括德國知名汽車廠商奧迪和保持捷。隨後兩台 Model 3 被拆解。

奧迪和保持捷的工程師對 Model 3 進行逆向工程研究時,對特斯拉在電動車成本的控制留下深刻印象,甚至一定程度改變了奧迪和保持捷電動車業務的發展戰略,不得不調整升級現有的電動車平台。因與特斯拉相比,德國汽車廠商的成本太高,後續推出的產品很難與特斯拉競爭。

之前奧迪和保持捷已宣布將在電動車業務展開合作,採用 Premium Platform Electric(PPE)電動車製造平台,計劃在 2020 年或 2021 年啟動新款電動車量產,但 Model 3 的設計和成本結構顛覆了歐洲工程師的想像,甚至比他們以為的更好。為了與特斯拉展開競爭,奧迪和保持捷需要考慮如何降低成本,可能導致下世代電動車製造平台 PPE 延遲量產。

而奧迪公司的第一款電動車 e-tron 進度已比預計的遲,開發成本超過 20 億歐元,為追求獲利,這款產品在量產後至少需要售出 60 萬台,顯然對新款電動車而言,這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目標。e-tron SUV 電動車原計劃在 2018 年開始交車,奧迪對外稱由於軟體設計問題,導致交貨延期。

特斯拉 Model 3 最低定價僅 3.5 萬美元,雖然還沒開始交車,但特斯拉已證明電動車具備進入大眾市場的可能,特斯拉是市場唯一一家量產遠程續航電動車,且獲利的電動車製造商,而對電動車市場野心勃勃的傳統汽車廠商,至今都還沒辦法讓電動車業務賺錢,看來 Model 3 注定是為整個電動車市場帶來巨大影響的車款。

評析
保持捷和奧迪拆了 Model 3,並對其進行細緻研究,特斯拉對成本的控制讓傳統汽車廠商感到驚訝。
 樓主| 發表於 2020-7-11 17:40:53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9年2月12日MoneyDJ新聞,供同學參考

補貼明年終結!專家:陸車用電池廠或從90家減至20家

記者 陳苓 報導

中國政府從2012年起,砸下100億美元培植電動車電池產業,讓當地出現上百家廠商。不過政府的補貼政策從2017年起逐步退場,預計2020年全面終止。專家預測目前中國90家電動車電池廠中,或許只有20家能夠存活。

日經新聞報導,Realli Research數據顯示,以出貨量而言,2018年1~10月,全球前十大電動電池廠中,陸廠包辦了七名。但是日本電池廠消息人士說,沒有政府補助,陸廠不可能稱霸市場。北京當局祭出極為優厚的措施,例如每輛生產銷售的電動車、政府補助1萬美元,而且當局也承擔了電動車電池廠的多數成本。

高工產研(GGII)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約有135家本土車用電池廠,2018年減至90家。瑞穗銀行國際企業關係部門的首席研究員Tang Jin預測,最終大概只有20家業者能夠倖存。沃特瑪電池(OptimumNano Energy)2017年排名中國第三大電池廠,但是政府補貼刪減之後,沃特瑪電池撐不下去,2018年7月就暫停生產。外界估計,中國電池大廠寧德時代(CATL)、比亞迪(BYD)應可存活,但是過程中仍會受創。

比亞迪經理表示,電動車電池補貼結束,對大小企業都很痛苦,近來政策轉向,要淘汰不具科技實力的企業,比亞迪必須在補貼結束前,進一步提高競爭力。比亞迪技術仍落後日廠Panasonic和韓廠LG Chem等,補助退場不利該公司。從比亞迪盈餘變化也可看出,該公司高度仰賴政府補貼,2015年北京增加補貼電動車電池廠時,比亞迪當年淨利暴衝550%,2016年比亞迪淨利續增80%。但是2017年政府刪減補貼後,比亞迪獲利萎縮20%。2018年政府補貼下砍30%,比亞迪淨利估計續減20~30%。

評析
補貼政策預計2020年全面終止,專家預測目前中國90家電動車電池廠中,或許只有20家能夠存活。
 樓主| 發表於 2020-7-11 17:41:08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9年2月12日MoneyDJ新聞,供同學參考

印尼/澳洲趕搭鈷礦熱!但剛果供給飆、價格難好轉

記者 陳苓 報導

鈷是電動車電池的重要原料,剛果是鈷的最大生產國,全球2/3的鈷都在該國開採。可是剛果政治不穩、又使用童工採礦,引發爭議。不少電池廠轉向澳洲、印尼等國尋求鈷礦供給。

S&P Global Platts、金融時報報導,電動車逐漸普及,估計2029年鈷需求將成長四倍。諮詢機構CUR分析師George Heppel說,以供給的可取得程度來看,剛果對全球鈷礦的重要性,一如沙烏地阿拉伯對於原油。沒有其他地方像剛果一樣,能開採大量鈷礦。但是剛果政局動盪,又雇用童工開礦,讓電池業者憂心忡忡,部分廠商因而放眼其他地區。

去年韓國電池業者的投資部門LG International,購買澳洲鈷礦商Cobalt Blue的6%股權。上海鵬欣也斥資8,100萬澳幣,購買澳洲鈷礦商Clean TeQ的16%股權。另外,巴西礦商淡水河谷(Vale)也斥資20億美元,擴增加拿大的鎳鈷礦場。

但是近來鈷價暴跌,或許不利新礦場籌措資金。美銀美林11日報告稱,過去六個月來,鈷在所有原物料中跌幅最大,未來價格仍有下行壓力。鈷價激烈震盪,從去年初的每磅35美元、去年4月升至每磅43.70美元,去年底跌至每磅26.50美元,價格變動幅度創2008年以來之最。

Wood Mackenzie分析師Gavin Montgomery說,未來幾年剛果的新鈷礦供給,將如「海嘯」湧現,鈷價可能續跌。他預料,和加拿大、澳洲相比,印尼比較有望成為鈷鎳的新產線。中國不鏽鋼大廠青山和中國電池龍頭寧德時代,投資印尼的鎳礦處理場,希望每年除了鎳之外,還能產出2萬噸的電池用硫酸鈷(cobalt sulfate)。

評析
剛果是鈷的最大生產國,未來幾年剛果的新鈷礦供給,將如「海嘯」湧現,鈷價可能續跌。
 樓主| 發表於 2020-7-11 17:42:12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9年2月13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小貨卡走豪華風 成車廠金雞

經濟日報 編譯黃嘉洵/綜合外電



售價超過5萬美元的小貨卡在十年前實屬罕見,如今底特律三大車廠藉著拉抬小貨卡售價找到新收入來源,並發現美國消費者對配備強大引擎及豪華內裝的小貨卡趨之若鶩。

福特(Ford)、通用(GM)及飛雅特克萊斯勒(Fiat Chrysler)近幾年推出的小貨卡,售價已來到豪華汽車定價區間,配備豪華內裝、強大引擎、按摩椅和大尺寸觸控螢幕等高檔選項。部分小貨卡的定價已經超過7.5萬美元,比豪華車還貴。根據研究機構J.D.Power,車主去年平均以超過4.4萬美元的售價購入小貨卡,比十年前的花費高出61%,遠高於所有車款同期平均售價的28%漲幅。

通用和飛雅特克萊斯勒汽車上周公布的第4季財報,均顯示受到美國本土小貨卡強勁的銷售業績提振,也反映小貨卡定價上漲。福特1月表示,小貨卡去年第4季在美國銷售強勁,抵銷各海外市場的虧損。

底特律三大車廠如今把焦點放在小貨卡,期望能帶動今年成長,並為電動車及自駕車等未來發展重點挹注資金。轎車需求日益下滑也導致汽車業者相繼放棄獲利較低的小型車,側重利潤更高的小貨卡。

分析師說,通用和福特汽車去年獲利主要來自雪佛蘭Silverado和福特F系列小貨卡,儘管兩款車在全球銷售額占比分別僅10%至15%。

評析
美國消費者對配備強大引擎及豪華內裝的小貨卡趨之若鶩,三大車廠藉小貨卡找到新收入來源。
 樓主| 發表於 2020-7-11 17:42:28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9年2月13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特斯拉Model 3獲評最讓人滿意的車

經濟日報 記者黃嘉洵╱綜合外電

美國權威評鑑雜誌《消費者報告》公布,特斯拉Model 3榮登「最讓車主滿意的車」第一名,擠下保時捷911豪華跑車。

消費者報告近期調查超過50萬名車主「最令人滿意的車型」,根據結果公布十大最令人滿意的車型。位居亞軍到第四名的分別是保時捷911豪華跑車、現代Genesis G90及雪佛蘭Corvette跑車,特斯拉豪華轎車Model S排名第五,消費者報告將該車性能形容為「卓越」。

特斯拉Model 3摘下冠軍寶座,成為奧迪A4轎車及BMW 3系列的勁敵。消費者報告指出,92%的特斯拉Model 3車主表示,若重新購車,還是會再次購入同樣車款。

消費者報告的試車專家指出,「Model 3一流的操控性及即時加速力,讓駕車變成一種享受。」儘管如此,在消費者報告的豪華轎車總排名中,Model 3因「設計易分散駕駛注意力及駕駛時僵硬」,排名落後奧迪A4。

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向來對《消費者報告》的結果充滿信心,但去年該雜誌給予Model 3剎車系統負面評價後,馬斯克已在推文承諾,將升級軟體改善問題。

評析
消費者報告指出,92%的特斯拉Model 3車主表示,若重新購車,還是會再次購入同樣車款。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申請入學

本版積分規則

手機版|正通股民學校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Template by Comsenz Inc.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X3.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