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主: p470121

[轉貼] 電動車 – Volvo進化 2019年邁向電動車廠

  [複製鏈接]
 樓主| 發表於 2019-3-3 12:37:27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6月8日中央社,供同學參考

特斯拉車禍初步報告 撞車前時速114公里

中央社華盛頓7日綜合外電報導

針對3月在加州一輛特斯拉(Tesla)Model X車禍,調查人員今天表示,這輛車啟動自動輔助駕駛狀態下,撞上高速公路護欄之前幾秒鐘,一度加速到時速71英里(114公里)。

彭博報導,美國國家運輸安全委員會(NTSB)針對3月23日這起車禍提出初步報告。報告指出,撞車前一分鐘,偵測到駕駛人雙手僅有34秒的時間放在方向盤上。

新興的自動駕駛技術逐漸成形之際,這項調查再度將它的潛在缺點放在聚光燈下檢視。

NTSB另一項調查是優步(Uber)一輛自動駕駛汽車3月18日於亞利桑那州撞死行人的車禍。調查顯示,車子的感應器已偵測到被害人,但車子卻沒有因前方遇到障礙而啟動煞車。

加州山景市(Mountain View)3月23日發生特斯拉車禍,喪命駕駛人是38歲的蘋果公司華裔工程師黃偉(Wei "Walter" Huang,音譯)。車子撞上高速公路護欄前,正啟動「自動輔助駕駛」系統(Autopilot)。

根據NTSB報告,在撞車前6秒鐘,車上電腦並未偵測到駕駛人的雙手放在方向盤上。

英國「衛報」報導,車禍發生之後,特斯拉公司曾經指出,駕駛人曾收到多次警告訊息,要求他將雙手放在方向盤上,並表示他在車子撞上護欄前最後5秒鐘沒有動作。

不過NTSB報告指出,這些警告訊息是在車禍發生前的15分鐘發出。車禍前60秒內,駕駛人雙手分別有3次放在方向盤上,不過最後6秒鐘沒有。

報告並指出,車子撞上護欄時,並沒有啟動「防撞煞車」或「緊急轉向動作」。

評析
根據NTSB報告,在撞車前6秒鐘,車上電腦並未偵測到駕駛人的雙手放在方向盤上。
 樓主| 發表於 2019-3-3 12:37:46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6月8日科技新報,供同學參考

通用汽車拿下本田電動車電池訂單  
有望大幅降低電動車成本

作者 linli

美國汽車廠商通用汽車與日本汽車廠商本田簽訂合作協議,為後者供應電動車高階化學電池,包括電池和模組供應協議,以加速雙方電動車業務發展,此次合約能在 2020 年後大幅降低雙方的電動車製造成本。

當各種傳統汽車廠商紛紛進軍電動車市場,電動車零組件的供應就變得十分關鍵,特別是電動車核心零組件的電池部分,通用汽車在 2017 年第三季推出 EME 1.0 動力電池品牌產品線,電池體積比目前市面動力電池更小,充電時間更快,為電動車提供更多動力。

根據雙方的合作協議,基於通用汽車的下世代電池系統展開合作,本田從通用汽車採購動力電池和模組,此次合作將支持雙方各自的電動車產品線,以形成規模效應,提升製造效率,為客戶提供最大價值。

動力電池是電動車各種零組件中成本最高的部分之一,定價在 1 萬美元到 1.2 萬美元,相當於通用汽車旗下 Chevrolet Bolt EV 電動車的 30%,為了降低電動車的製造成本,通用汽車增加投資動力電池,目標是在 2021 年將電動車的價格降低五成。

通用汽車和本田將在電動車業務展開更多合作,通用汽車提供電池和相關模組,主要配置在兩家公司北美市場銷售的電動車產品。全新的動力電池產品線將在 2021 年前後投產。

通用汽車全球產品開發、採供、供應鏈執行副總裁 Mark Reuss 表示,與本田達成的長期合作關係證明了通用汽車有能力打造一個商業前景廣闊的電動產品業務線,通用汽車有數十年的電氣化經驗和戰略性的電動車汽車投資,帶給客戶更好的解決方案。本田營運總監兼總經理 Takashi Sekiguchi表示,除了雙方正在進行的電池聯合開發的合作,還會繼續朝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努力。

另外通用汽車和本田還在合作開發氫燃料電池,將在 2020 年成立氫燃料電池生產製造合資公司,搭載這種電池的電動車有望在 2020 年上市。

評析
為了降低電動車的製造成本,通用汽車增加投資動力電池,目標是在 2021 年將電動車的價格降低五成。
 樓主| 發表於 2019-3-3 12:38:23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6月9日工商時報,供同學參考

外資車企在陸加速生產電動車

工商時報 李書良/綜合報導

隨著中國政府落實新能源汽車政策,各大外資車廠紛紛加速中國電動車生產計畫。通用汽車承諾到2023年推出20款新能源車型,奧迪也計畫在2019年推出首款中國製電池電動汽車。

全天候科技報導,目前各大外資車企正加速布局中國電動車市場,通用汽車中國總裁錢惠康近日在上海出席活動時表示,通用汽車已加入多家全球汽車製造商的行列,將夥同兩家中國合資企業在接下來的5年中,共同生產20款新能源車型。

另外,奧迪中國總經理魏永新也公開表示,奧迪的首款中國製電池電動汽車將於明年投產,未來4年裡在中國共計製造5款新能源汽車,其中4款為純電動汽車,1款是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

除了通用及奧迪之外,其他外資汽車製造商也盯上中國電動車市場。5月10特斯拉(上海)有限公司以1億元人民幣註冊資本正式成立,象徵著特斯拉正式進駐上海,進軍中國市場。福特和大眾等全球知名品牌同樣不甘落後,都已加大中國電動車市場的投入力度,以因應競爭對手的挑戰。

報導指出,中國汽車市場的變化與官方政策有很大關係。今年2月間,中國政府推出5項新能源汽車相關政策,其中最重要的政策要屬2018年補貼政策。

中國財政部等4部門發布的政策指出,從2018年起將新能源汽車地方購置補貼資金,逐漸轉為支援充電基礎設施建設和營運、新能源汽車使用和運營等環節。這項補貼政策從2018年2月12日起實施,2018年2月12日至2018年6月11日為過渡期。

評析
福特和大眾等全球知名品牌,都已加大中國電動車市場的投入力度,以因應競爭對手的挑戰。
 樓主| 發表於 2019-3-3 12:38:40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p470121 於 2019-3-10 10:13 編輯

轉貼2018年6月11日科技新報,供同學參考

特斯拉的 OTA 如此神通廣大
會像蘋果一樣玩「計劃報廢」嗎?

作者 雷鋒網

特斯拉從來都不缺新聞,除了 Model 3 產能不足、特斯拉缺錢、Autopilot 時不時「發瘋」以外,最近特斯拉還因為《消費者報告》又上了一次頭條。

這家美國權威雜誌發現,大紅的 Model 3 煞車距離居然比福特 F-150 大型皮卡貨車(pickup)還長。Elon Musk 接受《消費者報告》的批評並承諾近期會有解決方案。結果不到一週,特斯拉就經由一次OTA 升級搞定了這個問題,《消費者報告》重新測試後發現,升級後的 Model 3 煞車距離居然一下短了 5.8 公尺。

這聽起來有些匪夷所思:你的車下載了幾行程式碼,就突然間變安全了?

這在幾年前根本是天方夜譚,就連許多分析師都認為 Musk 用了「前所未聞」的怪異方法。《消費者報告》負責車輛測試的主管 Jake Fisher 就表示:「我從來沒見過哪輛車經過一次 OTA 升級就能提升賽道性能的。」

Navigant Research 的 Sam Abuelsamid 則將 Model 3 的煞車風波視為特斯拉品質管理的大問題。一次 OTA 就能讓車輛煞車性能大漲,也說明「Model 3 的生產肯定出了什麼大問題」。

身為一家汽車製造商,特斯拉不是應該在《消費者報告》之前發現 Model 3 煞車差的問題嗎?

眼下,我們並不了解 Model 3 的煞車為何表現不佳,也許 Musk 永遠不會給答案。不過,這次「煞車門」背後暴露的問題還是不禁引人聯想。

用 OTA 升級車輛特斯拉已玩了很多年,一次升級包幾乎能管控車輛的一切,從 Autopilot 系統到觸控螢幕介面的 UI。去年,特斯拉甚至還透過升級包提升了用戶車輛的續航力。

這次 OTA 升級卻讓用戶感覺略微怪異,原來 Musk 只要「彈個指」,就能直接深入車輛內部,控制你的煞車。不禁讓人感慨:特斯拉的管轄權可真大。

在 OTA 升級這件事上,特斯拉可謂遙遙領先。不過,跑在前面也意味著一旦遇到問題,沒有人能提供經驗,只能自己解決。

最近,特斯拉就遇到了麻煩,一名用戶在特斯拉官方論壇發文,「特斯拉是不是讓我們的車降速了?」該用戶認為,今年 5 月中旬的升級讓他的 Model 3 沒有以前快了。

「我感覺升級後 Model 3 加速變慢了,不像以前有強烈的推背感。」這位用戶寫道。「特斯拉是不是故意降了車速,我能把丟掉的性能要回來嗎?」

這還不只一個用戶反映,許多人都覺得升級後 Model 3 加速沒有以前那麼猛了,有些用戶甚至想到陰謀論去,他們覺得特斯拉降低 Model 3 的性能是為了賣高配性能版(幾乎同時間公布)。「特斯拉就是想消滅 3.5 萬美元的基礎版 Model 3,好讓大家都去買 8.7 萬美元的頂配版。」另外一名用戶寫道。

不過,這些用戶只是感覺車變慢了,誰都沒能拿出證據。特斯拉澄清稱,特斯拉升級什麼都沒動,公司發言人承諾,「Model 3 的加速性能沒有變化」。

這一連串事件是不是讓你想到另一件科技界「大案」?對,就是 iPhone 降速門。一再逼問下,蘋果也不得不承認確實對系統動了手腳,還「美其名」說是為 iPhone 的續航力著想,而特斯拉透過 OTA 控制一切的能力,讓它與蘋果站在同一陣線。

一位業界人士指出,最看重的品質是產品性能,但隨著產品數位化加快,定義品質的主導力成了軟體。由於萬物互聯,軟體成了別人心血來潮後任意修改的玩物。

鑑於現代科技許多都依賴實體之外的因素,因此定義什麼是「軟體」也成了難題。Model 3 升級這件事上,「用戶買的其實不是汽車、手機,更不是行動房屋或醫用植入材料。你買的是一個接口,或說某個公司打造的生態平台一部分,而這個平台不斷變化。」

特斯拉這種流動性恐怕就是論壇用戶心生恐慌的原因。但這憂慮不會持續太久,消費者的過激反應會慢慢平復,就像當年大家反對手機追蹤自己的運動路線。

2015 年的福斯排放門也是個好例子。德國巨頭用軟體偷偷隱藏了車輛實際排放值,事件曝光後福斯遭到嚴厲抨擊,不但要交巨額罰款,銷量還大幅下降。不過到了 2017 年底,福斯就回血了。

消費者「善於遺忘」的特性並不意味特斯拉在這種問題前刀槍不入,畢竟特斯拉是一家車廠,現階段需要大量私人投資來維持運轉。

這樣看來,特斯拉反而異常脆弱,因為特斯拉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科技感,一旦形象崩塌就沒什麼特別了。當然,這也是 Musk 的既定策略,只有保持特斯拉的曝光率,他才能融到更多資金。其他廠商也想跟 Musk 取經,但大多都畫虎不成反類犬。

凱利藍皮書出版人 Karl Brauer 指出,過去 6 年,OTA 成了特斯拉吸引用戶的法寶,畢竟在聯網情況下就能提升車輛性能,誰願意開車到 4S 店(註:指集汽車銷售、維修、配件和資訊服務為一體的銷售店)讓工人將自己的愛車拆得七零八落?

「對那些 geek 來說,能在自家車庫透過軟體升級就完成召回相當酷。」Brauer 說。

對蘋果用戶來說,如果他們對手上的 iPhone 不滿意,還能買三星或 Google 產品,而在汽車業,能提供特斯拉這樣完美體驗的只此一家,其他廠商也在拚命追趕,但更新速度太慢,且經常帶來更多麻煩。

Brauer 指出,想打消用戶的擔憂,特斯拉就必須變「透明」;如果特斯拉告訴用戶不能或說不會改變什麼,用戶的疑問就會消失得無影無蹤。

但是,廠商可沒這麼傻。

「理想狀態下,每次廠商都應該提供用戶一份綜合性日誌,包含 OTA 升級的所有改變。」Bruaer 說,「不過,廠商不願暴露所有祕密,這就會影響透明性,也許這就是方便的代價吧。」

(本文由 雷鋒網 授權轉載)

評析
一次 OTA 就能讓車輛煞車性能大漲,也說明Model 3 的生產肯定出了什麼大問題

 樓主| 發表於 2019-3-3 12:38:57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6月11日科技新報,供同學參考

馬斯克露口風  特斯拉 8 月將線上更新完全自動駕駛功能

作者 linli

電動車製造商特斯拉公司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在 Twitter 表示,特斯拉計劃 2018 年 8 月上線第九代車載系統軟體,此次升級最重要的是啟用無人駕駛功能,即完全自動駕駛功能。

2016 年 10 月後生產的特斯拉電動車都已安裝無人駕駛功能所需的所有硬體和零組件,選購這功能的用戶必須在購買電動車時多支付 8,000 美元,但軟體系統方面並沒有完全開放無人駕駛功能,只有在特定路況下才能啟動輔助駕駛。但馬斯克表態並非承諾到 2018 年 8 月之後特斯拉電動車能成為應付各種路況的無人駕駛車,只要從軟體層面啟用部分功能,最終可達成全自動無人駕駛。

無人駕駛全面市場應用還為時過早,特別是考慮到特斯拉還牽涉到幾起無人駕駛電動車交通事故調查,馬斯克宣布 2018 年 8 月上線無人駕駛功能讓人頗感意外。雖然特斯拉一直將目前已應用的輔助駕駛功能名稱定為自動駕駛(Autopilot),但使用過程並沒有達成真正的自動駕駛或無人駕駛,只是加入用於感知路況的硬體,在特定狀況下輔助司機駕駛,收集的資料用於無人駕駛功能的研發。目前至少有兩起交通事故的初步調查顯示,特斯拉的自動駕駛功能在事故發生時有明顯過錯。

最近一次發生在美國加州的交通事故調查,更引發媒體與馬斯克之間長達數週的爭論,馬斯克認為媒體對事故報導有偏差,只關注無人駕駛功能的安全性,但目前無人駕駛的行駛資料表明,安全性已經高於人類駕駛。在輿論壓力大且外界質疑尚未平息時,特斯拉依然如期上線無人駕駛功能,可見對技術實力的信心。但何時能推出完全不需人類干預的無人駕駛功能,尚無明確的時間表。

特斯拉公司已經將無人駕駛部門的大部分精力都放在提升安全性方面。無人駕駛分為 5 類,最高等級是完全自動駕駛,即在任何路況任何天氣下,無人駕駛系統可操控行駛,無需人類干預。馬斯克提及的無人駕駛功能是否指的是最高等級的無人駕駛還不得而知,但在整個產業而言,目前還沒有哪家公司能做到最高等級的無人駕駛。

特斯拉提供的解決方案更傾向於在封閉路況或簡單路況,無人駕駛系統可完全操控行駛,比如停車場,在複雜路況下仍只能當成人類駕駛的輔助系統。

特斯拉將推動無人駕駛的相關技術應用,從輔助駕駛逐步升級到完全無人駕駛,但任何新技術的應用都會面臨質疑,一旦發生任何事故都會被媒體大規模的報導,目前無人駕駛功能的不完善之處,在開啟這功能的同時,駕駛者即使在沒有操控車的狀況下依然需要保持專注,以防止意外發生。最近幾起事故發生的原因,多是因為駕駛者對無人駕駛或輔助駕駛功能過於依賴,行駛中將雙手從方向盤移開,沒有專注觀察路況,即使無人駕駛系統發出危險警報也無法阻止事故發生。

評析
特斯拉 8 月上線第九代車載系統軟體,此次升級最重要的是啟用無人駕駛功能,即完全自動駕駛功能。
 樓主| 發表於 2019-3-10 10:11:34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6月12日工商時報,供同學參考

電池金屬價跌 電動車大廠歡呼

工商時報 陳穎芃/綜合外電報導

《金融時報》報導,鋰、鈷等電池金屬價格歷經前兩年漲勢後,近日終於開始下滑,令特斯拉(Tesla)及其他電動車製造商樂觀預期電動車即將走向平價大眾市場。

過去8年來電池技術日益精進促使車用電池價格下滑。據統計,2010至2017年車用電池價格下滑79%,但近兩年原物料價格上漲令電池製造商成本增加,連帶提高電動車零件成本。

國際能源總署(IEA)在今年5月曾表示:「電動車市場起飛的前提是製造商能平價取得穩定的鈷礦供應量。」

特斯拉執行長穆斯克(Elon Musk)也在6月表示,特斯拉目標在兩年內讓電池成本降至每千瓦小時100美元以下,但強調成敗關鍵在原物料價格。所幸近日鋰、鈷價格隨著礦業公司擴大產能而開始走跌。

據礦業情報公司Benchmark Mineral Intelligence統計,大陸生產的硫酸鈷均價在今年5月下滑9.8%,是去年7月以來首度下滑。

研究機構Metal Bulletin資料也顯示,大陸生產的鋰礦價格在上周下滑3.4%,目前價位在每公噸12.6萬至13萬元人民幣,低於5月的14萬元人民幣,若與去年10月的16萬元人民幣相比跌幅更明顯。

投資機構Julius Baer商品研究主管洛克(Norbert Rucker)表示:「我們認為鋰、鈷價格將依循一貫的商品價格循環,那就是高價吸引礦業擴大供應量。」

全球最大鈷礦供應商嘉能可(Glencore)已宣布,未來3年內鈷礦產量將增加1倍以上。BMO資本市場也預期,全球第二大鋰礦供應商SQM將在2022年前,將鋰礦產量增加3倍。

評析
特斯拉目標在兩年內讓電池成本降至每千瓦小時100美元以下,成敗關鍵在原物料價格。
 樓主| 發表於 2019-3-10 10:11:47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6月12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寧德時代 全球車載電池一哥

經濟日報 記者賴錦宏/綜合報導

中國企業正在席捲純電動汽車(EV)電池市場。位於福建的「寧德時代」新能源科技(CATL)在成立後的第7年成為全球最大車載電池生産商,其借助中國的外資限制政策和規模優勢實現快速擴張。

日經中文網,包括全球第3大車載電池企業比亞迪(BYD)等在內,中國企業在全球車載電池市場佔6成以上份額。2019年中國將實施汽車廠商須生産一定比例純電動汽車的政策,正式迎來真正純電動汽車時代,依託國家戰略的中國企業已早開始謀求掌握主動權。

豐田等全球大型汽車廠商要麼自主生産核心零部件電池,要麼依賴技術實力佔優勢的日本或南韓大型電池廠商供貨。但熟悉中國汽車市場的瑞穗銀行主任研究員湯進指出,「這一戰略已經漸漸行不通了」。

其背景是電池製造技術在最近幾年快速進步,與液晶面板和光伏電池一樣,「設備産業化」趨勢愈發明顯。能夠進行大量生産、資金實力雄厚的企業越來越佔據優勢,技術領先的日韓企業的處境則越來越嚴峻。全球最大的汽車零部件企業德國博世2月因投資負擔過重而決定縮小電池業務。

「寧德時代」2011年成立,原是從日本電子企業TDK的電池子公司中剝離出來而成,負責車載電池業務。TDK曾向美國蘋果等企業供應電池。

「寧德時代」從德國博世、大陸集團(Continental AG)、法國法雷奧集團 (Valeo)等全球零部件巨頭大量挖來技術人員,與其他企業拉開差距,鞏固基礎。有相關人士表示「僅從博世就挖來了20人」。

在此基礎上,「寧德時代」還與政府攜手,借助以優厚待遇引進海外超一流人才的「千人計劃」,聘請美國電池行業的權威博閣仁(Robert Galyen)擔任首席技術官(CTO)。「寧德時代」被稱為「與國家合力打造的企業」。

與「寧德時代」一同成為領頭羊的還有比亞迪。比亞迪同時開展車載電池和純電動汽車業務。其作為中國純電動汽車的先驅,佔據大陸純電動汽車市佔率的首位。

評析
寧德時代成為全球最大車載電池生産商,其借助中國的外資限制政策和規模優勢實現快速擴張。
 樓主| 發表於 2019-3-10 10:11:59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6月12日中央社,供同學參考

蘋果傳攻自駕車 神經網路技術露玄機

中央社記者鍾榮峰台北12日電

蘋果深耕自駕車技術。外媒報導,蘋果工程團隊開發機器學習演算法,深耕自駕車神經網路技術,用來分析駕駛影像以及辨識交通路況等。

國外科技網站Patently Apple報導,一項專利內容顯示,蘋果工程團隊正在開發下世代交通工具,透過建立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的系統和演算法,去判定自動駕駛車神經網路(neural networks)的可靠度。

報導指出,為了讓自駕車的神經網路分析影像,在交通運輸過程中,自駕車系統會蒐集不斷增加的訓練影像資訊,其中偵測性神經網路扮演重要角色,應用在分析道路影像、導航影像、辨識駕駛路線周遭物體或是行人等。

國外財經網站CNBC先前報導,蘋果資深人工智慧研究員和機器學習研究科學家揭露了蘋果在自動駕駛車應用偵測行人和騎腳踏車者的相關3D技術。

報導指出,蘋果研究人員提出一種可只透過光達技術就可進行3D偵測的技術,名為VoxelNet,透過複雜的電腦視覺和人工智慧運算來實現,可應用在自動駕駛車領域。

蘋果也正在深耕自駕車關鍵光達(LiDAR)技術。外媒先前報導,蘋果在自駕車上裝配許多感測元件或光達裝置,可以在行進時偵測前方是否有障礙物。相對地,自駕車也可被道路上裝設的感測元件或是光達裝置偵測到,相互運作提升自駕車的行進效率。

工研院產業經濟與趨勢研究中心(IEK)日前表示,包括日產(Nissan)、豐田(Toyota)、福特(Ford)、本田(Honda)等,積極推出自動駕駛技術應用。

評析
蘋果工程團隊開發機器學習演算法,深耕自駕車神經網路技術,用來分析駕駛影像以及辨識交通路況等。
 樓主| 發表於 2019-3-10 10:12:12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6月12日MoneyDJ新聞,供同學參考

鈷太貴、電池廠改著重鎳  鎳價今年飛漲21%、庫存縮

記者 郭妍希 報導

車用電池相關材料的投機熱度,最近從關鍵材料鈷、鋰轉移到另一項重要原料──鎳,使鎳擠入今(2018)年表現最優秀的工業金屬與資產類別。

華爾街日報11日報導,倫敦金屬交易所(LME)的鎳期貨價格,年初迄今已飛漲21%,一反過去因供給過剩的疲弱走勢。目前電池應用僅佔鎳總需求的3%,但花旗相信,隨著電動車日漸普及,電池的需求佔比將在未來15年一口氣拉升至最多40%。

由於鈷的主要供應國──剛果,政治不穩又使用童工,鈷的供給堪慮,導致價格被炒高,愈來愈多業者開始青睞鎳成分較多的電池。鎳成分較高的車用電池,能增加單次充電的里程數、佔據的空間又較少,獲北京政府青睞。除此之外,電池等級的鎳合金,品質要求比不鏽鋼還高,部分分析師認為,這應會拉高鎳價。法國興業銀行金屬研究部主管Robin Bhar預測,鎳價需上升17%至18,000美元,大型生產商才有動力增產可用於電池的鎳。

最近這一個月,包括鋰、鈷等電池原料報價,漲勢都已降溫。雖然鎳的市場規模遠比鈷、鋰大,部分分析師仍警告,鎳價或許已經衝過頭。不過,倫敦金屬交易所、上海期貨交易所的鎳礦庫存下滑,1-5月的合併庫存共計萎縮逾20%,顯示電池業者和投資人仍在積極買進鎳。避險基金Massar Capital Management投資長Marwan Younes說,庫存若持續下滑,那麼鎳的降價壓力就會相對溫和。

車用電池需求強勁,關鍵材料鈷報價飆翻,促使廠商調高鎳在電池的佔比、降低鈷用量。俄羅斯採礦商Norilsk Nickel先前曾預測,到了2025年,電池業界一年將消耗超過50萬噸的鎳。

路透社3月6日報導,Nornickel在2017會計年度財報中直指,50萬噸的Class 1等級鎳(指品質最高的鎳,大多用來生產不銹鋼),相當於當前全球消費量的將近一半。Nornickel並說,電動車日益普及,電池廠商也將開始拉高陰極材料中的鎳比例,這會讓Class 1鎳的需求一路增強至2025年。該公司近期將著手降低鈷庫存。

Metal Bulletin 3月6日報導,一名大型企業的內部人士認為,鈷報價一旦衝破每磅40美元、漲速就可能減緩,因為電池商未來可能會受不了鈷價過高、想辦法降低用量。供應商內部人也坦承,客戶對鈷價太高抱怨連天,這恐怕會促使電池業者尋找替代方案。

評析
車用電池需求強勁,關鍵材料鈷報價飆翻,促使廠商調高鎳在電池的佔比、降低鈷用量。
 樓主| 發表於 2019-3-10 10:13:58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6月13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陸新能源車補貼 看續航力

經濟日報 記者林宸誼╱綜合報導



經歷四個月的政策過渡期之後,大陸新的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昨(12)日實施,續航里程長的新能源車型將享受到更高的補貼,續航150公里以下的新能源汽車將取消補貼。

央廣網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大陸新的補貼政策方向十分清晰,是引領汽車廠商加快步伐升級產品,同時推動新能源汽車產業向前發展。

大陸財政部等四部門今年2月聯合發布「關於調整完善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補貼政策的通知」,提出新能源汽車補貼的新方案,並設立為期四個月的政策過渡期,到昨天為止。

新的補貼方案分出了續航里程區間,純電動車續航150到300公里車型補貼分別下調約20%到50%不等,低於150公里續航的車型將不再享有補貼;續航里程300到400公里及400公里以上車型,補貼分別上調2%到14%不等。

大陸汽車工業協會發布的最新數據,今年5月,新能源乘用車銷售年增114.5%;新能源商用車年增192.7%。

中汽協秘書長助理許海東表示,政策過渡期期間,商用車銷量受到補貼政策影響變化較大。

澎派新聞報導,受到汽車廠商定價和銷售策略的影響,新能源乘用車受到的影響則會比較小。

消化補貼退坡〈退場〉的壓力,企業一般會採用三種辦法,首先是適當提高銷售價格;其次是挖掘自身潛能;最後是要求電池企業降價。

裕隆電動車 等吃大陸補丸
【記者邱馨儀/台北報導】裕隆公司表示,幾年前納智捷所推出的MPV電動車款續航力已達200公里,隨著科技與技術的創新,今年納智捷在大陸將發表的電動房車續航力將在300公里以上。

大陸官方相關新能源車的補助辦法,也是以政策導引科技進步,由於業者可望克服續航力的問題,相關零組件廠應該不至受到衝擊。

業者指出,原本電動車續航力一般平均是200到250公里,但電動車電池的效能與續航力是各家車廠競爭的重點所在。

評析
新的補貼方案,續航里程長的新能源車型將享受到更高的補貼,續航150公里以下的將取消補貼。
 樓主| 發表於 2019-3-10 10:14:59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6月13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車電需求…鎳價飆高峰

經濟日報 編譯洪啟原/綜合外電

剛果鈷礦開採法規趨嚴帶動鈷價大漲,促使車用電池製造商改用鎳為原料,在需求殷切與市場炒作下,鹹魚翻生的鎳價漲至近四年高點。

鎳是首屈一指的工業金屬,也是2018年表現最亮眼的資產之一。倫敦金屬交易所(LME)的鎳期貨價格已大漲21%,主因是中國電池製造商和投資人預期鎳會短缺,紛紛大舉囤積。

過去數年來鎳是表現最差的商品之一,因為鎳的供應遠超過汽車製造或營建等產業的需求。由於汽車電池這類的新興科技被大肆炒作,促使汽車電池對鎳的需求飆升,從今年扶搖直上的鎳價格,便可看出其中端倪。

分析師表示,目前車用電池對鎳的需求僅占整體市場3%。但部分金屬產業人士預測,隨著愈來愈多業者轉向使用電動車,車用電池對鎳的需求會進一步升高。花旗集團(Citigroup)分析師預測,在未來15年內車用電池對鎳的需求可能飆升,攀抵整體需求的40%。

法國興業銀行(Societe Generale)的金屬研究主管巴爾(Robin Bhar)說,「如果車用電池對鎳的需求無限量飆升,很快鎳就會供不應求」。

評析
隨著愈來愈多業者轉向使用電動車,車用電池對鎳的需求會進一步升高。
 樓主| 發表於 2019-3-11 19:46:19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6月13日蘋果日報,供同學參考

特斯拉4絕招 擺脫生產地獄

【吳國仲╱綜合外電報導】

特斯拉可以改變「生產地獄」的惡名了嗎?Model 3去年7月開始出貨,一直達不到生產目標,產量和虧損是外界質疑特斯拉之處。為擺脫惡名,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不斷調整Model 3產線,最近1次停工,增加了新產線、改善烤漆房通風,並調整全廠設備,馬斯克說,「可望在6月底達到每周生產5000輛的目標。」據《彭博商業周刊》指出,特斯拉在沖壓(Stamping)、組裝、車椅和品管4大領域,有革命性的創新。

首次引進高端沖壓
特斯拉採用德國舒勒(SCHULER)高端伺服沖壓機,將巨大鋼捲變成Model 3車體鈑件,全世界只有35台用於汽車製造,特斯拉宣稱是美國首次引進,得以產出Model 3葉子板等獨特的部件,品質比一般製程優異。

前2款的Model S轎車及Model X休旅車,生產都曾卡在沖壓程序,馬斯克不想重蹈覆轍。

自動化組裝達95%
全球車廠的組裝自動化程度不一,不過即使最先進工廠,還是要靠人遞送零件,或安裝到機器上,特斯拉可能在這個領域跑太快。

馬斯克4月承認,他必須撤掉複雜的零件運送系統,用人力來取代;輸送帶的各式機器人不是撤掉就是重新編程。即便如此,特斯拉還是說,Model 3車體產線自動化程度達95%,包括零件運送、裝載及焊接。

建車椅工廠不外包
車廠總是不愛車椅,因為耗時費工,需要不同程度的技能與材料來製造。特斯拉之前將Model X車椅外包,因為設計太複雜,生產趕不上進度,馬斯克決定不再假手他人。

特斯拉建了自己的車椅工廠,處理所有旗下所有車椅生產。新廠的產能已超越2018年需要的生產目標。

品管精確度達公釐
在整條車體產線,有47具機器人部署在各掃描站,測量每輛Model 3上1900個測點,確保與設計規格匹配,精確度達0.15公釐。

扭力測量,也是自動記錄在每顆鎖緊的螺絲上。在最後的賽道試駕,錄音機測量試車手易忽略的微小車體及路面噪音。所有資料都記錄在每輛車的車輛識別碼(VIN),使服務中心能將問題的成因追回到工廠,確保不再發生。

評析
特斯拉在沖壓(Stamping)、組裝、車椅和品管4大領域,有革命性的創新。
 樓主| 發表於 2019-3-11 19:46:31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6月13日科技新報,供同學參考

特斯拉的危機還是轉機?馬斯克大刀裁員 3 千人

作者 黃 敬哲

馬斯克終於承認對產能的誤判,將裁員近 3 千多人,近 9%。

近年來,華爾街對特斯拉的看法已逐漸負面,尤其產能問題一直沒有辦法被解決,馬斯克本人有不時傳出一些負面消息,特斯拉恐怕真的到了關鍵時期。而近日傳出,特斯拉不僅停止大量招募人才,更打算一舉裁員 9%。目前特斯拉擁有超過 3.7 萬名員工在 5 年內膨脹了 12 倍。

據《彭博社》報導,彭博分析師表示,特斯拉此舉是為了因應財務壓力,目前該公司已虧損近 54 億美元,且不可能就此為止,未來一年內,將可能再損失 13 億元。儘管馬斯克頑強的表示不再舉債,但今年可能還需要近 20 億美元的注資。穆迪投資者服務公司在 3月份下調了特斯拉的信用評級。

裁員是必然發生的
不過馬斯克也強調正因公司需要結構轉型所以才大舉裁員,以應付財政困境,甚至實現營利。但目前分析師對於特斯拉的財務仍不樂觀,除了 Model 3 之外,還有正在興建的汽車及電池廠,甚至未來允諾的電動卡車,這可能還需要超過百億美金才有辦法實現。分析師也指出,為了實現獲利的承諾,大幅裁員其實也是意料中的事。

馬斯克在公開信中強調,獲利不是特斯拉的目標,推動世界清潔能源轉型才是,但為了實現這樣的使命,特斯拉必須展現出能持續獲利的能力。特斯拉強調,被裁的員工不包含生產線,不會影響到 Model 3 產能。為了資遣這些員工,將會額外付出近 1.5 億美元,但未來每季約可以節省約 8 千萬美元。馬斯克表示感謝,這些員工的付出,說再見是困難的。

市場對馬斯克裁員的消息大致上仍保持正面的態度,其股價也隨之上揚,空頭被挫敗。但不少分析師仍然保守對待,儘管馬斯克甚至透露會在 8 月上線完全自動駕駛系統,但這消息令人錯愕。其對手戴姆勒曾表示,此技術至少還要 5 年才能成熟,且目前還無法得知馬斯克所說的完全自動駕駛細節到底為何。

無論如何,市場正拭目以待。也有輿論擔憂,自動駕駛系統這樣的命名,可能會誤導駕駛人降低對行車安全的注意。

評析
馬斯克強調正因公司需要結構轉型所以才大舉裁員,以應付財政困境,甚至實現營利。
 樓主| 發表於 2019-3-11 19:46:45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6月13日MoneyDJ新聞,供同學參考

民眾對Model 3熱情不減!本季交車量遠優、毛利Q3轉正

記者 郭妍希 報導

「Model 3」電動車量產不順,一直是特斯拉(Tesla Inc.)的一大惡夢,但這並未澆熄民眾熱情,最新調查顯示,Model 3交貨量不斷增加、出乎市場意料之外。

barron`s.com 12日報導,Keybanc Capital Markets分析師Brad Erickson發表研究報告指出,他最近調查了全美20家特斯拉銷售中心,發現Model 3的交貨量明顯增加,自4月中旬以來,每週交貨量已從先前的16-19台跳增至30-34台,估計4-6月當季的交貨量有望拉升至30,000-35,000台,遠高於他先前預估的20,000-25,000台。

基於這些數據,Erickson決定把Model 3今(2018)年的交車量預估值,從原本的98,182台上修至118,182台,且這款電動車的毛利率,應該第三季就能由負轉正。

特斯拉股價在該公司宣布要裁員9%、以便提升獲利能力之後,12日股價應聲跳漲3.21%、收342.77美元,創3月12日以來收盤高。

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甫於6月5日於在股東大會上說,Model 3的週產能「極有可能」(extremely likely)在6月底前達到5,000台,且特斯拉以一般公認會計原則(GAPP)計算的盈虧,將在第三季轉虧為盈,現金流量也會在第三、四季呈現正值。

消息傳來帶動特斯拉股價於6月6日飆漲9.74%、收319.50美元,創3月16日以來收盤高。這是特斯拉自2015年11月4日以來最大單日漲幅。CNBC 6月6日報導,根據金融科技機構S3 Partners的估算,這意味著放空特斯拉股票的投資人,一天之內就損失了10.7億美元。當時放空特斯拉的部位總額已達90.3億美元,比第二名的亞馬遜(Amazon.com)多出約16億美元。

除此之外,馬斯克6月10日還承諾要在8月更新「Autopilot」、提供完整自駕功能。他並說,新版「Roadster」電動車若選搭「SpaceX」組合包,車身將無縫整合最多10個小型火箭推進器,可急遽改善加速、最高速限、剎車與拐彎的表現,甚至可讓特斯拉電動車起飛。

評析
Model 3量產不順,並未澆熄民眾熱情,最新調查顯示,Model 3交貨量不斷增加、出乎市場意料之外。
 樓主| 發表於 2019-3-11 19:46:58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6月14日工商時報,供同學參考

特斯拉拚獲利 裁員9%

工商時報 顏嘉南/綜合外電報導

電動車大廠特斯拉(Tesla)周二宣布裁員約9%或3,500人,主要是受薪階級員工,生產線勞工不受影響,目的在降低成本和實現獲利,又不影響Model 3生產工作。

周三美股早盤特斯拉股價上漲1.24%,報347.06美元。

特斯拉執行長穆斯克(Elon Musk)周二在寫給員工的備忘錄表示,特斯拉上個月承諾簡化管理結構,裁員是執行方法之一。

穆斯克表示,「為了簡化管理結構,以及降低成本和創造獲利,我們做了困難的決定,擬裁減公司大約9%的員工。裁員主要影響受薪階級員工,不包含生產線,所以不影響公司未來幾個月實現Model 3生產目標的能力。」

特斯拉設下每周生產5,000輛Model 3的目標,穆斯克上周表示可望在6月底前達標,如果生產力持續維持,便能在第3季和第四季呈報獲利。特斯拉創立15年來未曾有過年度獲利。

CFRA分析師李維(Efraim Levy)表示:「如果特斯拉在第三季和第四季轉虧為盈,獲利可能也只有一時,因為該公司正加緊生產腳步。裁員可能只實現短期盈餘,無法帶來長久獲利。」

特斯拉表示裁員影響生產線勞工之外的所有部門,該公司正在研發多款新車款。穆斯克計劃在明年3月推出新款休旅車Model Y,並自2020年上半年開始投產。此外,半掛式電動卡車Tesla Semi和新款超跑Roadster,也將於2020年生產。

研究機構AutoPacific分析師沙利文(Dave Sullivan)表示:「特斯拉在努力提升成長和推出新車款之際,很難同時達成獲利。此時似乎不是恰當的裁員時機,裁員可能只會讓生產延誤更嚴重、加重壓力和造成士氣更低落。」

2017年底特斯拉約有3.75萬名員工,今年1月特斯拉積極徵才,員工總人數約達4萬人。

評析
特斯拉裁員9%,主要是受薪階級員工,目的在降低成本和實現獲利,又不影響Model 3生產工作。
 樓主| 發表於 2019-3-11 19:47:12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6月14日MoneyDJ新聞,供同學參考

淳紳控拜騰電動車侵犯昶洧專利,於美國加州提訴

記者 新聞中心 報導

淳紳(4529)投資香港昶洧集團致力拓展電動車事業布局,惟該公司指出,拜騰汽車於今(2018)年2月美國拉斯維加斯消費性電子展(CES)中推出全新電動休旅概念車BYTON Concept,其宣傳內容所提及之性能與設計,已涉及侵犯昶洧集團所取得認證之專利技術,集團將於美國加州地區對拜騰提起必要法律訴訟,並針對拜騰侵權造成昶洧的利益損害提出合理賠償。

公司指出,拜騰電動休旅概念車BYTON Concept涉及侵犯昶洧集團所取得認證之專利技術,相關內容包括一、透過內建感應鏡頭辨識,可以執行手勢控制功能,不需要觸碰儀表板螢幕,即可操控畫面內容;二、車內49吋曲面LCD儀表板取代傳統儀表板,拜騰稱其為「共享全面屏」(Shared Experience Display);整片儀表板能夠切分為三塊小螢幕顯示,並且依照駕駛人及乘客的需求變換小螢幕的顯示位置。上述兩項功能及設計,昶洧集團在2015年的法蘭克福車展推出的電動概念車中,就已經對外公開展示,並於去(2017)年1月及2月取得美國3項專利技術認證。

公司進一步表示,拜騰電動車在美國加州地區之宣傳內容,已侵犯昶洧集團擁有的編號9561724美國專利,對昶洧集團的權益造成傷害,為了捍衛智慧財產權以及集團全體同仁及股東之權益,將於美國加州地區對拜騰提起必要之法律訴訟,並針對拜騰侵權所造成昶洧集團之利益損害提出合理賠償,也期盼未來不再有類似事件發生。

評析
淳紳控拜騰電動車侵犯昶洧專利,於美國加州提訴,並針對侵權造成昶洧的利益損害提出合理賠償。
 樓主| 發表於 2019-3-19 15:44:38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p470121 於 2019-3-24 16:01 編輯

轉貼2018年6月14日MoneyDJ新聞,供同學參考

鈷稀缺沒差?馬斯克:旗下電池鈷用量不到3% 次代是零

記者 郭妍希 報導

特斯拉(Tesla Inc.)電動車「Model 3」產量逐漸上升、預估6月底就可達到週產5,000台的目標,不少人擔憂,車用電池關鍵材料──鈷,供給相對稀少,或許會成為Model 3擴產的絆腳石。不過,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特地回應表示,旗下電池的鈷使用量已低於3%,次代電池用量還將降至零!

CultureBanx 12日報導,Model 3的電池量產不順,是導致擴產行動面臨瓶頸的主要原因,這或許有部分是受到鈷供給不足的影響。

報導稱,根據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的資料,美國2017年的鈷產量僅650公噸,遠不如剛果生產的64,000公噸。剛果政治動盪不安、又有使用童工的問題,讓鈷的供給相對不穩。

然而,鈷卻是車用鋰電池陰極的關鍵材料,可讓陰極在有限的空間內聚集大量電力。也就是說,若沒有鈷,電池的效能表現通常較差。

對此,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13日特地透過Twitter回應表示,旗下車用電池的鈷用量已不到3%,預計次世代電池的鈷使用量會降至零。

事實上,車用電池相關材料的投機熱度,最近已從關鍵材料鈷、鋰轉移到另一項重要原料──鎳,使鎳擠入今(2018)年表現最優秀的工業金屬與資產類別。

華爾街日報6月11日報導,倫敦金屬交易所(LME)的鎳期貨價格,年初迄今已飛漲21%,一反過去因供給過剩的疲弱走勢。目前電池應用僅佔鎳總需求的3%,但花旗相信,隨著電動車日漸普及,電池的需求佔比將在未來15年一口氣拉升至最多40%。

由於鈷的主要供應國──剛果,政治不穩又使用童工,鈷的供給堪慮,導致價格被炒高,愈來愈多業者開始青睞鎳成分較多的電池。鎳成分較高的車用電池,能增加單次充電的里程數、佔據的空間又較少,獲北京政府青睞。除此之外,電池等級的鎳合金,品質要求比不鏽鋼還高,部分分析師認為,這應會拉高鎳價。法國興業銀行金屬研究部主管Robin Bhar預測,鎳價需上升17%至18,000美元,大型生產商才有動力增產可用於電池的鎳。

不過,電池材料供應巨擘Umicore卻大潑冷水,直指將鈷從電池中移除的構想,恐怕是癡人說夢。

英國金融時報、路透社報導,Umicore執行長Marc Grynberg 2月12日直言,若拉高鎳的比例,勢必會降低電池的穩定性,也會影響到電池壽命和充電速度。鈷能夠彌補鎳所缺乏的穩定度,在這個世界上,沒有比鎳更能增加能量密度的元素,而最能穩定物質的元素,則非鈷莫屬。他直言,未來三十年,電池界都無法完全捨棄鈷(this is not going to happen in the next three decades)。

難道人們只能任採礦商獅子大開口?Grynberg表示,若能將用舊後隨手丟到抽屜裡的16億支手機全數回收,從中萃取出的鈷,應可供應上百萬台電動車所需。他直指,尚未被開發的鈷資源,其實多到令人吃驚,事實上,全球開採出來的鈷之中,約10%是被用到智慧型手機。

評析
特斯拉旗下車用電池的鈷用量已不到3%,預計次世代電池的鈷使用量會降至零。

 樓主| 發表於 2019-3-19 15:44:55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6月15日工商時報,供同學參考

穆斯克買股護盤 反擊空頭

工商時報 吳慧珍/綜合外電報導

電動車大廠特斯拉執行長穆斯克(Elon Musk)甫宣布裁員,隨即自掏腰包2,500萬美元,接連2天大買自家股票護盤,此策略性舉動料在對抗空頭,向員工與華爾街傳遞他對特斯拉前景依舊樂觀的訊息。

根據特斯拉周三向美國證管會(SEC)遞交的文件,穆斯克在本周二、周三共買進7.25萬股特斯拉股票,出手價位介於每股342美元和347美元之間,2天購入的股票總值約2,490萬美元。

面對投資人排山倒海的疑慮,穆斯克不只一次砸大錢買進自家股票,反擊唱衰特斯拉的空頭部隊。5月初這位科技怪傑才豪擲1,000萬美元,以每股不到300美元的價位,購進3.3萬股特斯拉股票。

穆斯克原本就是特斯拉最大股東,據美國財經媒體MarketWatch報導,本周的買股行動之前,穆斯克在特斯拉的持股比例約19.8%,另添購7.25萬股之後,他的持股數擴大到3,400萬股。

值得注意的是穆斯克的買股時機,就在他出手前不久,特斯拉宣布人力調整計畫,旗下4.6萬員工要裁減9%。這家電動車龍頭因親民款Model 3產量遲遲無法達標而陷入低潮,亟思改善生產效能與獲利能力。

穆斯克在周二裁員消息一發布後,立馬出手狂買自家股票,護盤之意不言而喻,另外藉此舉向內部員工與唱衰特斯拉的空頭大軍喊話,他對公司的未來依舊樂觀。

儘管穆斯克展現信心,無法抹煞特斯拉是美股頭號做空目標的事實。據金融分析公司S3 Partners的數據,特斯拉的空單部位達128.2億美元,占其流通在外總股數的22%。蘋果是空頭狙擊的第2大美股目標,第3是亞馬遜,第4是網飛。

不過S3 Partners指出,自6月1日以來,特拉拉股價反彈18%,空頭賣家因此慘虧20億美元。

即便如此,美國對沖基金Kynikos Associates創辦人查諾斯(Jim Chanos)等空頭炒手仍認為,特斯拉仍有獲利方面的基本面問題。

評析
穆斯克在周二裁員消息一發布後,立馬出手狂買自家股票,護盤之意不言而喻
 樓主| 發表於 2019-3-19 15:45:06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6月15日MoneyDJ新聞,供同學參考

EV夯、2035年銷量有望飆增14倍  PHV更猛、暴增30倍

記者 蔡承啟 報導

日本市調機構富士經濟(Fuji Keizai)14日公布調查報告指出,2017年全球EV(電動車)/PHV(插電式油電混和車)/HV(油電混和車)銷售量年增24.6%至324萬台,其中EV銷售量暴增58.3%至76萬台、PHV大增33.3%至40萬台、HV成長14.3%至208萬台。

富士經濟指出,當前EV/PHV/HV市場仍由HV扮演領頭羊角色,不過今後重心將逐漸移向EV,預估今後HV僅將呈現緩和增長,EV、PHV則將在2025年以後加速成長,年銷售量有望在2025年追上HV,之後將擴大差距。

富士經濟指出,2035年EV全球銷售量預估將暴增至1,125萬台,將較2017年跳增近14倍(增加1,380%)。其中中國EV市場預估將在2018年以後呈現急速擴大,加上2020年左右隨著外資車廠在中國生產的EV車款陸續開賣,市場有望進一步擴大,而受中國EV需求持續擴大影響,預估將讓歐洲、印度加快推動EV。

富士經濟表示,2035年PHV全球銷售量預估將擴大至1,243萬台、將較2017年暴增30倍(成長3,007%),且預估中國將在2030年成為全球最大PHV市場(目前最大市場為歐洲)。

另外,2035年HV全球銷售量預估為420萬台,將較2017年成長102%。

日產汽車(Nissan)3月23日宣布,計畫在2022年度結束前將電動化車款年銷售量提高至100萬台、將達現行的約6倍水準。日產所稱的電動化車款包含「Leaf」等電動車(EV)及搭載日產自家混合技術「e-POWER」的車款(以下稱e-POWER車),2017年日產的EV和e-POWER車銷售量為16.3萬台。

豐田汽車(Toyota)社長豐田章男2017年12月13日表示,計畫在2030年將電動式車款(包含EV、FCV、HV和PHV)佔全球新車銷售量比重提高至50%以上水準。具體來說,是計畫在2030年賣出550萬台電動式車款,其中EV/燃料電池車(FCV)為100萬台、HV(油電混合車)/PHV(插電式油電混合車)為450萬台。豐田當前HV/PHV年銷售量為147萬台。

評析
當前EV/PHV/HV市場仍由HV扮演領頭羊角色,不過今後重心將逐漸移向EV
 樓主| 發表於 2019-3-19 15:45:16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6月15日MoneyDJ新聞,供同學參考

不鏽鋼與電池需求強勁 鎳市供給缺口預期擴大

記者 黃文章 報導

路透社6月14日報導,日本最大鎳冶煉商,同時也是第二大銅冶煉商的住友金屬礦業公司(Sumitomo Metal Mining Co., Ltd.)鎳銷售部門總經理大山正則(Masanori Ohyama)表示,今年全球鎳市的供給缺口預估將從上年度的72,000公噸擴大至88,000公噸,主要由於不鏽鋼以及電池部門需求強勁的影響。住友金屬預估,2018年全球鎳需求量將年增7.3%至229.8萬噸,供應量則預估年增6.8%至221萬噸。

住友金屬預估,2018年日本鎳需求量將年增7.0%至184,200公噸,供應量則預估年增4.1%至194,900公噸,日本鎳市場預估將有公噸的10,700供給剩餘。今年全球鎳市供應量的增長主要來自於中國大陸與印尼的鎳生鐵產量增加,但高品質精煉鎳的供應仍將相對吃緊。鎳生鐵是用於替代不鏽鋼產業中的原鎳或常規鎳鐵的低純度鎳鐵合金。根據瑞銀發表的研究報告,在全球的鎳供給量當中,有半數為鎳鐵合金與鎳生鐵,並不適合用來生產電池。

國際鎳研究組織(INSG)報告表示,2016以及2017年,全球鎳產量分別為198.9萬噸與207.6萬噸,並預期2018年全球鎳產量將達222.7萬噸;2016以及2017年,全球鎳消費量分別為203.3萬噸與219.2萬噸,並預期2018年全球鎳消費量將達234.4萬噸。住友金屬則稱,2016以及2017年,全球鎳產量分別為204.9萬噸與207萬噸,消費量分別為207.9萬噸與214.2萬噸。

標普高盛商品指數(S&P GSCI)今年以來上漲7.2%,主要受到能源指數上漲10.6%,以及農產品指數上漲6.6%的帶動,基本金屬指數則僅小漲0.1%。但基本金屬當中,鎳價今年以來上漲19.8%表現居冠,因倫敦金屬交易所的鎳庫存降至4年新低,反映市場需求強勁的影響。去年全年鎳價上漲約20%,主要因為全球經濟改善,以及受到電動車市場長期前景的激勵。

英國商品研究所(CRU)分析師芬奇(Michael Finch)報告表示,中國公司旗下印尼不鏽鋼廠將大量投產。其中,中國青山鋼鐵集團旗下的印尼青山不鏽鋼有限公司今年底的不鏽鋼產能預估將達到300萬噸/年,此相當於全球不鏽鋼板產能的6%。此外,中國德龍鎳業旗下印尼德龍的不鏽鋼廠也預計在2019年投產。芬奇估計,待2021年青山以及德龍兩家不鏽鋼廠達成完全產能之後,其產能將達到500萬噸/年,約相當於全球產能的10%。

評析
在全球的鎳供給量當中,有半數為鎳鐵合金與鎳生鐵,並不適合用來生產電池。
 樓主| 發表於 2019-3-19 15:45:33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6月15日智動化第37期,供同學參考

轉動全球電動車市場的關鍵:馬達動力系統

【作者: 王景新、籃貫銘】

如果沒有台灣的機電供應鏈,全球的電動車市場就不會發展得這麼順利,它可能會晚個好幾年,而且量產的能力還會大打折扣。幸運的是,特斯拉(Tesla)找上了台灣,它與馬達供應商富田電機展開合作,雙方花費了數年的時間,終於開發出專用的馬達動力系統,讓其產品可以順利推出,更重要的是,性能卓越。也由於富田的大力投入,直接帶動了全球電動車的發展,更讓台灣的電動車供應鏈有了最關鍵的一塊。

另一家馬達製造商晟昌機電,在多年鑽研工具機市場並取得優異的成果後,也決心發展電動車的動力系統,為的就是要讓台灣站在全球電動車供應鏈中最具主宰性的地位。而透過不斷在人才與技術的提升,晟昌機電已在今年4月取得了IATF16949認證,同時也是台灣電動大巴的動力馬達最大的供應商,目前也正積極拓展產能已佈局中國的電動車市場。

從供應鏈的角度來看,富田電機與晟昌機電的一舉一動都將對電動車市場的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而本刊特別專訪了這兩家領先業者,一探其最新的技術進展與策略佈局,以洞悉電動車馬達動力系統技術的最新趨勢與市場發展。

2005年七月,特斯拉創辦人之一、技術總監JB Straubel先後吃了德國、日本、韓國馬達大廠的閉門羹,來到位於台中神岡區的富田電機,與總經理張金鋒商談電動車大夢。富田在變頻馬達、伺服馬達有多年經驗,電動車只是伺服馬達的一種應用而已,而且富田也有產業設備自動化的系統整合能力,張金鋒有自信的說:「利用馬達及電力系統讓車子動起來應該不難!」

今年七月,富田與特斯拉攜手合作滿13年。目前特斯拉Model S及Model X車款所有電動車動力馬達訂單,已經讓富田在去年底就預告今年提前滿單。

當年,特斯拉第一輛電動車利用跑車品牌蓮花的底盤,因此將全部心力都放在動力系統,於是向富田提出馬達容量密度必須達一般工業用馬達三倍以上,也就是在一樣的體積及重量裡,一般馬達約75匹馬力,現在則要挑戰225匹馬力。但傳統馬達要做到225匹馬力,至少會重達400多公斤,既要想辦法減輕重量,又要增加馬力、提高效率、有效散熱,讓一開始以為問題不大的張金鋒,整整花了三年才搞定,最後為特斯拉Roadster量身打造的馬達,只有五十公斤。

當時,馬達轉子多為製程省時且適合大量生產的鋁鑄,但鋁的熱傳導性差,富田全力研發導電率能高出40%的銅鑄轉子取代鋁鑄,且銅鑄轉子因為溫度較低,也可以縮小及減少散熱系統,更能提高馬達的輸出效率,成為技術突破轉捩點。

「那顆馬達現在已經退休了,180kW,一顆成本新台幣20萬元。」張金鋒說,電動車除了要馬達小、效率高,更至關重要的是,不良率必須達到五個ppm(Parts Per Million,百萬分之一)以下。他分析,一般產品可以容許千分之一的不良率,但電動車是用來載人的,製程良率不可兒戲。

張金峰表示,台灣在零部件動力系統極具競爭力,包括:原材料端矽鋼片、齒輪、鋼棒材、銅導線的漆包線等,原始材料具備,加上我國精密加工、動力系統的供應鏈完整,「只要整合,我們就有機會。」

富田耗時四年研發,成功將電動車動力系統的馬達、驅動器及差速器三合一,規格化打造全球首創電動車的標準引擎,促使現有電動車更輕、更快、續航力更好,還能加速車廠推出新款的速度,顛覆現有電動車生態。

「我不敢貿進,開這個案子要花60萬元美金,可是我們不整合浪費掉的不只60萬元美金,這錢一定要花。還好一次就整合成功。」張金峰說。

張金鋒解釋,過去電動車動力系統包括:馬達、驅動器及差速器三項關鍵零組件,體積大而笨重,影響行駛效率。將其三合一,空間、重量、成本都同步減少三分之一。

張金鋒極言,台灣有很好的單一零件供應商,除了做零件、也應該要做系統,例如:奧迪與福斯的汽車共用底盤,富田就是以這種相同概念,要做模組化、標準化,把原歐、美車的內燃機引擎取出,把電動車供電系統、驅動器放進去。可視車輛本身是2000c.c.,還是3000c.c.,再變動規格。

富田這套三機一體設備,零組件加系統幾乎全是自家產製,只有齒輪是由和大工業提供。張金鋒表示,和大是很好的加工廠商,希望以類似結盟方式,??聯手,打造最好的產品推銷到國際市場。目前該設備350KW的驅動器(相當450匹馬力)定價約在4000美元,現在同樣規格光是獨立的驅動器就要12萬台幣,所以價格上也有優勢。

張金鋒預估,目前全球電動車總量已經超過200萬台,估計到2040年全球將有4500萬台電動車。富田也將於6月23日在銅鑼廠區舉辦30週年暨第一期廠區落成啟用典禮,穩健邁向下一個新里程碑。

晟昌機電強攻電動車 不排除推自有品牌
晟昌機電是台灣世界級工具機主軸馬達領導品牌的最佳代表,產品遍銷美國、歐洲、亞洲等地,2016年初取得ISO9001:2015證書;因應新能源電動車馬達的需求,2017年初導入IATF16949:2016教育訓練與輔導,去年底通過IATF16949認證,成立電動車驅動器研發團隊,積極研發製作電動車用驅動器。晟昌機電總經理彭昭群表示,晟昌機電強攻電動車三大區塊,不排除推自有品牌。

晟昌近年來不斷開發新產品配合市場需求,為求更高品質產品驗證,除CE安規認證外,SVM及SPMA系列伺服馬達已取得CUL(美加區域安規認證)。另外,為求更高標準製程,同時斥巨資架設SP01主動式電能回生型動力計,媲美歐、美、法等原裝大負載動力計。

彭昭群說,晟昌在馬達領域耕耘20多年,近八年發展趨動器(變頻器)正是瞄準電動車的大未來。他說,台灣有大約1200萬台汽油機車,是空汙的主要來源之一;而且,以電動車公車來說,每公里較傳統公車可省下五元,累積下來相當可觀。這些都是電動車發展的利基。

電動車可分為電動機車、乘用車、公共運輸三大區塊;其中,公共運輸又再細分為大巴、中巴、小巴、物流、微型麵包車等。晟昌強攻三區塊應用,「不過乘用車我們台灣的機會比較小,只能靠關鍵零組件。」彭昭群在公司會議室白板對《智動化》分析其戰略。「電池、驅動器、電機(減速機)這是電動車發展的三電,除了電池我們都可以做得很好。」他認為,過去汽柴油車時代,中國大陸受限於引擎、變速箱技術不足,只能與歐美國家車廠合作,「現在他們想靠電動車來『彎道超車』。」

專利製程技術 解放銅轉子產能極限
2020年電動車的電池技術預估將有重大突破,將是電動車放量普及的關鍵一年。彭昭群自認,現階段晟昌一個月可以產出2000顆電動車的關鍵零組件——銅轉子,但這產能不足以應付屆時大量的銅轉子需求,粗估至少要將銅轉子產能提升至一個月20萬顆。「製程技術結合壓住、燒結兩者優勢(晟昌專利),銅轉子的良率提高,產能增加。」

晟昌目前在電動車公共運輸領域相當亮眼,供應高雄市港都客運百台電動巴士,「已經上路跑八個多月,很穩定。」每次充電只需15分鐘,比一般同型車需四小時快很多。

電池技術將攸關電動車是否能如期大眾化,彭昭群舉例,現在一台中型巴士造價800萬,電池價格就要400萬,「所以誰能夠製造續航力高、安全性高的電池,誰就是世界首富。」晟昌在不排除與電池業者合作,產製自有品牌電動車。

「做了不一定有機會,但不做就沒機會。所以一定要做。」彭昭群說。

電動車上路相關的法令配套措施他也有心得,「無人駕駛適合固定路徑,像是公車。」因為人的反應一定不如AI,所以要開放電動車無人駕駛上路,就一定要全面無人化。他認為,不可能無人駕駛和有人駕駛在同一條路上行進。

麾下節能馬達如林,彭昭群說,晟昌SP01最大測試連續扭力達3000Nm,伴隨主動式電能回生,有效省電80%。透過SP01,馬達性能與參數,包含:功率因素、效率、電壓、電流、額定功率、溫升、過負載能力、扭力常數、反電動勢常數等皆能全盤解析。而且,晟昌SP01還能依不同客戶的實際使用環境下,評估出性價比最高的馬達;目前此套設備在CUL安規認證的目擊測試中被UL認證機構使用;驗證設備也認證美國最大油泵全系列伺服馬達並成功取得UL認證,數據與美國UL認證實驗室數據相符,是邁入工業4.0最佳夥伴。

晟昌整合國內優質控制器與驅動器,所開發的工具機專用主軸馬達,品質媲美歐、美、日大廠,深受客戶讚賞。彭昭群說,因應全球環保節能趨勢,晟昌領先市場投入研發,包括節能伺服馬達、水冷伺服馬達、大扭力DD馬達等節能產品,成功外銷包括德、日在內等30餘國。另外,晟昌也開發一系列零組件如C軸馬達、DD馬達、線性馬達等,同樣也獲得國內外知名企業採用。

晟昌這幾年跨足汽車產業也打下很好的基礎。彭昭群說,晟昌在節能馬達領域居領導地位,為拓展電動車市場,投入相當多資源進行創新研發,目前國內電動大巴的動力馬達,晟昌市占第一,通過IATF16949認證,可說如虎添翼。

晟昌機電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於1995年,成立之初鑑於台灣工具機出口值在世界排名第四、第五,卻沒有自己的主軸馬達控制器。關鍵性零件需仰賴進口,整體而言相當可惜,當初即整合國內優質的控制器與驅動器,研發工具機專用主軸馬達,由於產品特性與品質媲美,歐、美、日本主軸馬達,深受客戶讚賞,在國內廣為工具機廠及控制器所使用,且遍銷美國、歐洲大陸等地,備受肯定。

特斯拉帶動全球市場 電動車馬達需求水漲船高
儘管量產的速度不如預期,但特斯拉的熱銷已讓全球傳統車廠意識到人們對於電動車的接受度遠高於他們的預期,此時唯有加速旗下自有電動車產品的上市時程,才可以避免在此一市場轉換潮裡,陷入被邊緣化的危機。根據的ACEA (歐洲汽車製造商協會)的統計,2018年第一季在歐盟市場就銷售了69,898輛的電動車,相較於去年同期成長47%。

因此,包含福特、福斯、奧迪和豐田等一線車廠,都正在加大純電動車的投資,不僅增加更多的車款,同時在產量能力上也在積極布局中。而隨著眾車廠的力道加大,電動車馬達的需求也將跟著水漲船高。Technavio的分析師預測,從2018年到在2022年之間,全球電動車用馬達市場將以20.79%的年複合成長率成長。

而這波趨勢也將會是台灣馬達業者的龐大商機,尤其台灣的馬達業者不僅具備優異的製造與整合技術,更將憑藉著先期投入的經驗,在全球競爭裡佔有一席之地,富田和晟昌就是最好的例子。

評析
由於富田的大力投入,直接帶動了全球電動車的發展,更讓台灣的電動車供應鏈有了最關鍵的一塊。
 樓主| 發表於 2019-3-19 15:45:53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6月17日聯合晚報,供同學參考

啥米! 澳洲廢電池回收僅3%

聯合晚報 編譯郭宣含╱綜合報導

澳洲廢電池回收率僅3%,但廢電池中卻有95%的原料可回收。澳洲唯一鋰電池回收業者呼籲電子業和政府莫再把電池丟到垃圾場,回收廢電池除了可避免破壞環境,更帶來經濟效益。

維多利亞省電池工廠「Envirostream」內,有200個用塑膠布封住的大桶,裝滿160噸的扁電池。該廠共同創辦人麥肯齊( Andrew Mackenzie)表示:「裡面有好多設備,我們拿到筆電電池、電動器具電池、電動牙刷電池、汽車電池、搖控器電池、電話電池。還會有更多電池送來這裡,因為國內還沒有電動車市場,儲能市場也幾乎不存在。」

麥肯齊和企業夥伴波希爾(John Polhill)2017年創立回收公司,充分利用可能會淪落到垃圾場的廢電池。目前澳洲每年廢電池回收率僅3%,半數由Envirostream負責。

澳洲環境能源局2015年的研究發現,廢棄鋰離子電池在今年可能攀升到1.8萬公噸,到2034年可能增至一年15.4萬公噸。維省政府2016年收到一份澳洲電池回收計畫書,報告指出據信該省至少有兩處垃圾場起火肇因自廢棄鋰電池。

Envirostream的電池來自垃圾站、醫院的社區回收站,以及合作夥伴非營利環保組織「地球方舟」(Planet Ark)與澳洲回收機構「移動部隊」(Mobile Muster)。

接著,Envirostream公司以人工方式將電池分類,雖然這個過程很麻煩卻相當重要。鎳鎘電池的外觀跟鹼性電池一樣,但無法在廠內處理,必須運到海外。鉛酸蓄電池也需運到另一間澳洲加工廠處理。

留下來的電池會被絞碎,這樣才能將裡面的鋼、銅和鋁回收。一堆堆含鋰的黑色金屬混合物也會被收集,準備賣回給電池製造商。整個過程中,原電池中有95%的材料可回收。

麥肯齊和波希爾表示,政府需推廣電池管理計畫,這樣製造商才會被迫回收處理廢電池。澳洲環保局會議4月同意即刻追蹤電池計畫和太陽能板,聯邦政府也在審查相關法律。維省政府已發出禁令,明年7月1日起嚴禁將電子廢棄物丟到垃圾場。

麥肯齊表示,可是業者等不及相關計畫生效,呼籲盡早使用回收材料,因為經濟好處多多。他說:「如果你是電池製造業者,你可以將產品回收,降低輸入流的成本,那為什麼還會樂見電池淪落到垃圾場?」

澳洲企業可能也不再有選擇機會。一直到不久前,澳洲的廢棄鋰電池都輸往大陸處理,但中國嚴控廢棄物輸入,意味澳洲必須尋求離澳洲更近的回收辦法。

波希爾認為,澳洲不該把國內的廢棄議題扔給國外處理,呼籲澳洲應該即時投資在地設備和人才,這麼做不僅可負起環保責任,也對經濟有益處。

評析
回收廢電池除了可避免破壞環境,更帶來經濟效益,廢電池中卻有95%的原料可回收。
 樓主| 發表於 2019-3-19 15:46:02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6月18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特斯拉Model S驚傳自燃意外

經濟日報 編譯洪啟原/綜合外電

特斯拉(Tesla)電動車驚傳自燃意外,英國知名導演麥可莫里斯(Michael Morris)上周末駕駛特斯拉Model S時,開到半路突然起火燃燒,所幸火勢及時撲滅,未造成人員傷亡。特斯拉表示,這是極為不尋常的起火事件,已展開調查。

特斯拉發言人告訴每日郵報說,該公司正在調查這起事件,但他堅持特斯拉電動車的起火機率比汽油車低很多,該公司已協助當地政府的調查,也很慶幸客戶沒有受傷,但這是一起極不尋常的事件,將會持續進行調查,以了解發生原因。

特斯拉並引用美國消防協會(NFPA)和聯邦公路管理局(FHWA)的數據指出,特斯拉電動車起火的機率比汽油車至少低十倍。而且特斯拉電動車的電池組均有安全措施設計,降低起火機率,但若真的起火時,火勢蔓延也會比汽油車來得慢,讓駕駛人與乘客有機會下車,撤離事故現場。

這輛起火的特斯拉Model S 車主麥可莫里斯,是美國知名女星瑪莉麥柯馬克(Mary McCormack)的先生。她說,事發當時麥可莫里斯正在加州聖莫尼卡大道路上開車,火苗瞬間從前駕駛座旁的輪圈竄起。

評析
特斯拉的電池組均有安全措施設計,降低起火機率,但若真起火時,火勢蔓延也會比汽油車來得慢
 樓主| 發表於 2019-3-19 15:46:12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6月18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日組國家隊 開發新電池

經濟日報 編譯李孟宗/綜合外電

日本新能源及產業技術綜合開發機構(NEDO)表示,汽車製造商豐田、日產、本田與電池製造商GS Yuasa、Panasonic等23家公司,參與政府主導的一項全固態鋰電池開發計畫,目標是在五年內讓這款新一代電池商業化,以與中國競爭對手相抗衡。

日本官方的研究管理機構NEDO表示,日本將斥資100億日圓開發固態鋰電池,並將商業化時程設在2022年財政年度,希望能使日本維持在該領域的初期領先地位。固態鋰電池可能成為比現行電動車所用的電池更安全且功能強大的替代產品,充電速度為當前電動車電池三倍。

現行電動車是使用「液體電解質」的鋰電池。Panasonic長久以來是這電池的全球領導廠商,但是據東京顧問業者電子系統研究(Techno Systems Research)指出,Panasonic今年的鋰電池市占率將從2014年的44%下滑至16%,現在的市場霸主是中國的寧德時代新能源科技公司。

液態鋰電池提供的續航里程數相當有限,成本也較高;相形之下,固態鋰電池不僅續航力更強,也沒有液體電解質外洩風險,因而更加安全。此外,固態鋰電池積體更小巧,使汽車外型的設計更富彈性。

日本這項計畫的最終目標,是希望在大約2030年前將電池組的成本降至每千瓦小時1萬日圓(90美元),約為目前鋰電池成本的三分之一。這項研究的另一目標是在10分鐘完成充電,也是目前鋰電池所需時間的三分之一。

豐田汽車公司在這項計畫扮演主要角色,在全球擁有最多相關領域的專利申請,更是在去年秋季將研發人員擴編50%至約300人。豐田方面表示:「我們想要有重大突破,並將此技術投入實際應用。」

評析
固態鋰電池不僅續航力更強,也沒有液體電解質外洩風險,因而更加安全。
 樓主| 發表於 2019-3-19 15:46:24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6月18日中央社,供同學參考

使用25%再生材質 富豪汽車拚2025年達陣

中央社奧斯陸18日綜合外電報導

富豪汽車(Volvo)今天宣布,自2025年起,旗下車款所使用的塑膠原料,將至少含25%的再生材質。富豪這項反污染計畫受到聯合國高度肯定。

富豪汽車永續部門主管特姆普拉(Stuart Templar)告訴路透社,汽車儀表板或地毯將以漁網或舊瓶罐等物品重製而成的再生塑膠為材,但不影響安全性能或品質。

他說:「我們認為這樣做有助企業經營發展。」

為降低污染,許多大型公司也正在設計可回收利用的產品。而富豪汽車則更向前邁出一步,計畫於生產線中投入更多的再生材質。

富豪汽車屬中國浙江吉利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所有,總裁暨執行長塞繆爾森(Hakan Samuelsson)於聲明中表示:「富豪汽車致力減少全球環境足跡。」

富豪汽車表示,目前正與塑膠生產廠談判,以落實「2025年起,富豪旗下每款新車所用的塑膠,至少含25%再生材質的目標」。

富豪汽車去年表示,2019年起逐步停止推出傳統只以汽油為動力的車輛,改推電動車或混合動力車等新車款。

這間公司上個月指出,富豪計畫2025年將旗下5成車款轉為全電動車。

評析
富豪汽車自2025年起,旗下車款所使用的塑膠原料,將至少含25%的再生材質。
 樓主| 發表於 2019-3-19 15:46:35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6月19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偏執才能生存」 穆斯克要特斯拉員工都注意

經濟日報 記者林奕榮╱綜合報導

電動車大廠特斯拉周一因小型火警導致生產作業短暫中止數小時後,執行長穆斯克在發給員工的電子郵件中引用前英特爾執行長葛洛夫(Andy Grove)的話「偏執狂才能生存」,希望所有人都能注意任何異常事物。

穆斯克表示,這起小火警是「難以解釋的怪異事件,可能只是意外,但就如同葛洛夫所說,偏執狂才能生存,希望所有人對於任何不符合公司最大利益的事情都保持警戒。」

特斯拉發言人證實這封電子郵件確實是由穆斯克發出,並表示在車身焊接作業區的空氣濾清器出現燜燒狀況,幾秒鐘就被撲滅,隨後生產作業已經恢復,人員和設備都沒有重大損傷。

特斯拉目前正全力提升產量,希望達成穆斯克在5月股東會時宣布的目標,把Model 3生產量提高到每周5,000輛。

另外,美中貿易衝突也讓特斯拉受影響;據JL Warren Capital報告,北京當局的報復性措施包括對進口美國純電動汽車加徵額外關稅,特斯拉上周末已停止接受中國買家S和X車型的新訂單。S和X車型價格上漲15%,代表車價將上漲約12,000至15,000美元,這將「顯著損害需求」。

評析
特斯拉目前正全力提升產量,把Model 3生產量提高到每周5,000輛,達成穆斯克在股東會宣布的目標。
 樓主| 發表於 2019-3-21 17:26:58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6月19日聯合報,供同學參考

從「特斯拉在台灣活不了」談起

聯合報 台北市電腦公會理事長童子賢

台灣想力推新創產業,但這需要活絡資本市場,鬆綁法規。舉例來說,如果店家每天都被警察臨檢,客人不敢上門,這生意怎麼做?還在虧錢的公司不能在台上市的規定,是否把自己卡死了?美國電動車大廠特斯拉(Tesla)這種企業在台灣就會被卡死。

產業與資金是國際化的,自由流動很正常,若從負面解讀,有些人會說外商是來台灣搶錢,台灣企業若到美國、中國大陸上市,也有些人會罵不根留台灣。事實上,從正面解讀,國外企業來台灣掛牌是看好本地市場,台灣企業走出去上市,則是走向國際化,事情都有一體兩面。

台積電也發行美國存託憑證,且外資持股六至七成以上,台灣人可投資台積電,外國人也可以。在地球村的年代,資金、產品、服務很難迴避國際化,這就是自由市場,資金本身是要競賽的,不管是上海、深圳或紐約證交所,都要彼此競爭。

許多人說,在台掛牌本益比不高,像深圳或上海股市,平均本益比都從廿三倍起跳,但台股曾有本益比四十倍的年代,我們必須檢討為何目前台股本益比太低,要如何活絡市場?這是證券監管單位的責任,只不過目前監管單位心態常常是防弊比興利濃。

再舉個例子,美國有所謂的大眾募資,新創者可以在網路平台上募得所需資金,我有個朋友的女兒從事工業設計,需要五千美元進行試作,在網路募資之後,得到五倍以上的資金。

若場景拉到台灣,有哪一個學生可以在網路上募到廿萬至卅萬元?監管單位會說你在吸金。美國矽谷之所以成為全球新創企業的基地,生生不息,與上述現象有關。

評析
美國矽谷之所以成為全球新創企業的基地,生生不息,與新創者可以在網路平台上募得所需資金有關。
 樓主| 發表於 2019-3-21 17:27:10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6月19日MoneyDJ新聞,供同學參考

神預測?馬斯克:特斯拉空軍若不想賠錢 最好3週內回補

記者 郭妍希 報導

特斯拉(Tesla Inc.)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上週末透過Twitter警告,特斯拉股票空軍若不想賠錢,最好在3週內趕緊回補空單。

馬斯克還在18日透過推文表示,特斯拉需要另一條組裝線才能讓Model 3週產量達成5,000台的目標,為此打造一座新廠房已是不可能任務,因此團隊決定在兩週內興建一座巨大帳篷。

特斯拉18日股價應聲勁揚3.53%、收370.83美元,創2017年9月20日以來收盤高。

馬斯克先前就曾多次對空軍示警。在2012年,他警告放空特斯拉的投資人,將承受「猶如海嘯般的虧損」(tsunami of hurt),而特斯拉股價就在一年後飆漲近500%。馬斯克5月份也曾在買下大批特斯拉股票後預測,放空者會面臨本世紀最大損失。

馬斯克最新預測更為特別,因為他直接設下期限,預測股價何時會大漲。事實上,3週後正好也是季底,屆時特斯拉會公布受到高度矚目的交車與生產數據。

特斯拉是全世界放空程度最高的股票之一。然而,6月以來,特斯拉已狂飆逾30%,空軍慘虧。

馬斯克6月5日聲稱,Model 3的週產能「極可能」(extremely likely)在6月底前達到5,000台,且特斯拉將在第三季轉虧為盈,現金流會於第三、四季呈現正值,啟動特斯拉股價這波狂飆走勢(相關新聞見此)。馬斯克6月12日並宣布要裁員9%,隔天又向美國證管會(SEC)揭露已購入72,500股自家股票(每股購入金額介於342.44-347.44美元)。

另外,CNBC報導,馬斯克18日在寄送給員工的電子郵件中表示,位於加州Fremont的電動車組裝廠17日因為一場小火災,不得不將車體的焊接組裝線暫停數小時,幸而當時並無人員靠近起火點,設備也未嚴重受損。

馬斯克18日並沉痛表示,公司內部有某個高層,因不滿自己未被拔擢,竟蓄意破壞公司營運,影響層面相當廣泛,當中包括改變內部產品的編碼、將數據偷渡給外部人士等。他要求員工未來數週加倍警醒,別在Model 3週產能擴充至5,000台的關鍵時刻受到干擾,若是看到類似的異常情況,一定要趕緊向他通報。

評析
特斯拉是全世界放空程度最高的股票之一,6月以來,特斯拉已狂飆逾30%,空軍慘虧。
 樓主| 發表於 2019-3-21 17:27:22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6月20日聯合報,供同學參考

麥格納、北汽合資 生產高端電動車

聯合報 大陸新聞中心/綜合報導

世界知名汽車供應商麥格納和北汽集團以及鎮江市政府18日舉行簽約儀式,麥格納與北汽將在江蘇省鎮江市成立技術合資公司與製造合資公司,致力打造高端智能純電動汽車開發與製造中心。

新華社報導,新成立的合資公司將是在大陸宣布擴大汽車行業對外開放、逐步取消汽車企業合資股比限制的背景下,成立的首批汽車合資企業。

根據協議,麥格納與北汽集團將利用北汽新能源鎮江工廠進行智能化改造升級,從事高端智能純電動汽車生產製造,計畫2020年投產,年產量可達18萬輛。兩家合資公司還將開展高端智能純電動車共享平台的開發,及根據客戶需求進行具體車型產品定製,並提供整車製造服務。

「新合資公司對麥格納而言具有非凡的歷史意義。我們將首次在奧地利格拉茨以外的地區為客戶提供整車工程及整車製造服務。」麥格納國際首席執行官唐.沃克說,「麥格納在整車解決方案上的專長,尤其是電動車方面的製造經驗將為中國汽車市場貢獻力量。」

北汽集團董事長徐和誼表示,北汽新能源與麥格納成立合資公司,符合兩家公司在中國大陸發展的戰略需要。雙方基於開放共享的戰略,致力新一代智能電動汽車的共同開發,有助於進一步提升新能源汽車行業的整體研發和製造水準。

中國是目前世界領先的電動汽車市場。2017年北汽集團新能源汽車年產銷突破10萬輛。麥格納是全球最大的汽車供應商之一,在全球29個國家擁有328家製造工廠,為奔馳、寶馬等多個國際品牌提供產品開發和生產製造服務。

評析
麥格納在整車解決方案上的專長,尤其是電動車方面的製造經驗將為中國汽車市場貢獻力量。
 樓主| 發表於 2019-3-21 17:27:35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6月20日科技新報,供同學參考

特斯拉工廠再傳失火 揪出內鬼搞破壞又偷敏感資料

作者 Nana Ho

特斯拉(Tesla)的 Model 3 產量近日好不容易開始上軌道,但加州工廠 17 日又發生火災,導致生產線被迫暫停數小時。由於特斯拉加州工廠過去 4 年來至少發生過 4 起火災,這也讓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質疑有內部員工刻意破壞的可能性。

19 日的報導中,CNBC 披露馬斯克近日寄給所有特斯拉員工的一封信,雖然特斯拉官方不願對信件內容發表評論,但許多不同部門的員工已向 CNBC 證實信件的真實性。

這封信中,馬斯克提及近日發現一名對公司經營進行廣泛且蓄意破壞的員工,包含用假帳號對特斯拉製造操作系統直接更改代碼,同時還將大量高敏感數據提供給未知第三方。雖然該名員工的整體行為規模尚未明朗,但光是他承認的部分就已相當糟糕,至於做出這些行為的動機,該名員工表示,是因為一直未得到希望的升遷。

由於這種內部破壞的情況可能比目前看到的還多上許多,特斯拉未來調查也將繼續深入,弄清楚究竟該名員工是單獨犯案還是有其他共犯,以及是否與外部組織合作;馬斯克指出,大多數情況下,偷竊產品、洩露機密、瀆職或製造破壞的原因都很簡單,像是想報復公司某個人或整間公司,但偶爾情況會更嚴重。

「就如你們所知道的,許多組織都希望特斯拉玩完,其中包括華爾街賣空者,他們已損失數十億美元,且一直在承受更多損失,還有石油和天然氣公司──這些在世界上擁有最多財富的產業,並不是那麼喜歡特斯拉推動太陽能和電動車的目標。另外還有許多競爭對手的柴汽油車商,如果他們願意在排氣量大幅造假,或許也願意以其他方式作弊?」

馬斯克表示,未來幾週特斯拉的生產速度將會提高到每週 5,000 輛,他認為這是外部勢力有最強烈動機阻止事務進行的時候,因此也呼籲員工保持警惕,若有發現任何可疑事物都可呈報。

這並非馬斯克第一次在事故後針對人為破壞可能原因進行調查,2016 年 SpaceX 火箭引擎測試時爆炸,他便和 SpaceX 執行長 Gwynne Shotwell 深入調查人為破壞的可能性。

評析
未來幾週特斯拉的生產會提高到每週 5,000 輛,馬斯克認為這是外部勢力有最強烈動機破壞的時候
 樓主| 發表於 2019-3-21 17:27:51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6月20日MoneyDJ新聞,供同學參考

東芝攜CBMM研發EV鋰電池  續航拚增至3倍  

記者 蔡承啟 報導

東芝(Toshiba)19日發布新聞稿宣布,旗下事業公司Toshiba Infrastructure Systems & Solutions已和雙日(Sojitz)、巴西礦山公司Companhia Brasileira de Metalurgia e Mineraca(CBMM)締結共同研發契約,將共同研發使用鈮鈦氧化物(NTO、Niobium Titanium Oxide)的鋰離子電池用負極材,目標是研發出具備高能源密度、可進行急速充電的電動車(EV)用次世代鋰離子電池材料。

東芝2008年推出採用鈦酸鋰的鋰離子電池產品SCiB,之後在2017年成功試作出在負極材使用NTO的高容量次世代鋰離子電池(以下稱次世代SCiB),而和現行採用石墨的鋰離子電池負極材相比,NTO負極能發揮2倍的能源密度,東芝並計畫於2020年度量產次世代SCiB。

鈮是稀有金屬的一種,CBMM為全球最大的鈮生產/銷售商,雙日為CBMM的股東之一、且是CBMM的日本市場總代理商,東芝期望藉由和雙日、CBMM合作,壓低鈮採購成本,研發出性能、價格皆能兼顧的產品。

產經新聞報導,東芝目標是研發出在相同尺寸下、續航距離可增加至現行3倍的電池產品。

日經新聞報導,東芝期望藉由和雙日、CBMM合作,研發出容量可較現行提高5成的鋰離子電池,搭載在EV上,充6分鐘電就可跑320km。據報導,三菱汽車的i-MiEV及鈴木的EV皆採用了東芝的鋰離子電池,且東芝去年和鈴木、DENSO在印度設立電池合資公司,計畫投資200億日圓在印度設廠。

評析
東芝目標是研發出在相同尺寸下、續航距離可增加至現行3倍的電池產品。
 樓主| 發表於 2019-3-22 19:51:38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6月21日MoneyDJ新聞,供同學參考

「FCV三國時代」來臨!現代結盟奧迪,力抗豐田、本田

記者 蔡承啟 報導

日經新聞報導,南韓汽車巨擘現代汽車(Hyundai Motor)20日宣布,將和福斯(VW)旗下高級車品牌「奧迪」於燃料電池車(FCV)的研發上進行合作,期望藉此分擔鉅額的研發費用,力促FCV的普及。

根據現代汽車發布的新聞稿內容指出,現代汽車和奧迪將共同享有雙方FCV相關的專利(包含今後申請的專利在內)以及燃料電池堆(Fuel Cell stack)、氫氣供應裝置和馬達等核心零件。

現代汽車副會長鄭義宣指出,「和奧迪的合作,是活化FCV市場和發展相關產業的轉捩點」。

現代汽車於今年3月開賣新型FCV「NEXO」,集團公司Hyundai Mobis擁有可年產3,000台核心零件的生產體制;另外,奧迪負責福斯集團整體FCV的研發工作,計畫在2020年代初期小規模量產SUV車款FCV。

南韓媒體中央日報日文版21日報導,現代汽車和奧迪結盟預估將對整體FCV市場結構帶來重大影響。現代汽車、豐田汽車(Toyota)和本田(Honda)是當前最積極研發並推廣FCV的車廠,且豐田和本田已分別籌組聯盟,而現代結盟奧迪,也宣告「FCV三國時代」將正式展開,力抗豐田、本田陣營。

據報導,豐田已和BMW結盟研發FCV平台、目標在2020年之前商用化;本田和通用(GM)設立合資公司,計畫攜手生產FCV用燃料電池系統。

路透社報導,現代汽車期望藉由和奧迪合作,為「ix 35」等FCV銷售增添動能、並期望藉此降低成本。


豐田汽車5月24日宣布,為了因應計畫在2020年以後將燃料電池車(FCV)全球年銷售量提高至3萬台以上水準的目標,決議將增產FCV關鍵零件,計畫在愛知縣豐田市的本社工廠廠區內興建新廠房、增產燃料電池堆(Fuel Cell stack),且也計畫在愛知縣三好市的下山工廠內增設用來儲存氫燃料的高壓氫氣槽專用產線。上述新廠預計於2020年左右啟用。

豐田並未公布上述新廠的產能計畫,不過據時事通信社指出,為了能滿足FCV年銷量3萬台以上的目標,豐田計畫將燃料電池年產能提高至3萬台以上水準、將達現行(約3,000台)的10倍。

評析
為了能滿足FCV年銷量3萬台以上的目標,豐田計畫將燃料電池年產能提高至3萬台以上水準
 樓主| 發表於 2019-3-22 19:51:50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6月21日科技新報,供同學參考

特斯拉首座歐洲超級工廠會在哪?
馬斯克:德國是很好的選擇

作者 linli

電動車製造商特斯拉拓展海外市場的一個重要策略就是在海外建廠,能有效提升產能,擴大與供應商的聯繫,還能獲得許多政府政策的支持。特斯拉將在歐洲建設首座海外超級工廠,多國也對電動車製造領域的明星拋出了橄欖枝。據了解德國在特斯拉超級工廠的爭奪戰處於領先位置,在歐洲建設超級工廠也是特斯拉進軍歐洲市場的重要戰略之一。

由於歐洲各國都發表一系列支持電動車產業發展的政策,加快電動車的推廣和普及,預期到 2025 年歐洲電池市場的規模將達 2,500 億歐元,包括 CATL、三星等亞洲電池供應商都已增加投資歐洲市場,設立分公司拓展業務。海外廠商發展勢頭迅猛,也使歐洲各國政府和企業界代表呼籲關注本土投資。

特斯拉也非常看重歐洲市場,首席執行長 Elon Musk 在個人 Twitter 回應,德國是歐洲建廠的最佳選擇之一,可能建在德國與法國的邊境較合理,靠近比利時。目前特斯拉在德國普呂姆開設營運中心,此地距離法國大約 100 公里,距離比利時約 30 公里。

特斯拉在 2017 年收購的汽車製造公司 GROHMANN 總部也位於普呂姆,Grohamann 除了生產汽車,還可生產製造晶片的機械,安全氣囊感測器和動力轉向控制器、鋰電子模組等,同時該公司還承擔特斯拉美國超級工廠使用的裝配機器人製造。選擇考慮工程製造部門建設超級工廠,對特斯拉而言,能有效降低零組件的運輸成本,提升生產效率和靈活性。

之前特斯拉曾透露將再投資新建 3 座超級工廠,主要合作方是日本電池供應商松下,後者是特斯拉 Model 3 電動車的動力電池獨家供應商。暫不清楚特斯拉是否會和松下共同投資歐洲超級工廠。

歐洲電池供應鏈的競爭日趨激烈,歐洲最大汽車製造商福斯選擇了 LG 化學、三星和 CATL 為電池供應商,這表明亞洲廠商在歐洲電池市場處於主導地位。為了獲得更多政府政策支持,CATL 正與當地政府溝通,達到本地化生產。德國的 TerraE、瑞典的 Northvolt 都宣布在歐洲建立大型鋰離子電池工廠的計畫,面臨與亞洲其他廠商在技術和供應鏈方面的競爭。

評析
特斯拉進軍歐洲的重要戰略之一是在歐洲建超級工廠,而德國在超級工廠的爭奪戰處於領先位置。
 樓主| 發表於 2019-3-22 19:52:12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6月22日科技新報,供同學參考

馬斯克嘆抓不完的內鬼  
正突顯特斯拉更嚴重的問題

作者 數位時代

特斯拉(Tesla)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這幾天陸陸續續發了兩封信給全體員工,告訴大家近來公司抓到了內鬼,不僅盜取機密文件,甚至工廠的離奇火災也可能案情不單純。

先前特斯拉一直沒有透露該名員工的資訊,20 日正式採取法律行動後,馬斯克口中的內鬼身分就此曝光,他甚至還在 Twitter 表示:「老鼠屎還有很多。」員工心懷不滿就能輕易在生產線搞破壞,這起事件不僅讓人看見馬斯克在管理上潛在的問題,也讓人對一向聲稱透明安全的特斯拉產品安全性,充滿了不安與懷疑。

特斯拉控告破壞員工,對媒體散布不實言論
根據特斯拉訴訟文件顯示,這名被抓到搞破壞的員工是前技術員馬丁‧特里普(Martin Tripp),他在 2017 年 10 月進入特斯拉工作,根據官方說法,特里普因為不滿公司將他調職後未指派重要職位,且工作態度好鬥又具破壞性,心懷不滿才會暗中搞破壞。

上週日馬斯克給員工的公開信表示,有員工蓄意竄改特斯拉製造運作系統 (Tesla Manufacturing Operating System)的代碼,並將大量敏感數據傳送給不知名的第三方機構。根據訴訟內容,特斯拉表示馬丁‧特里普承認寫了破壞特斯拉製造系統(MOS)的惡意程式,並將部分機密資料定期外流給第三方,外流的機密文件還包括特斯拉生產系統的照片及影片。

此外,馬斯克更指控馬丁‧特里普對媒體散布不正確的資訊,「他跟媒體說特斯拉部分 Model 3 的電池有瑕疵,但事實上並沒有。」特斯拉訴狀說到:「他還造謠新生產設備遲遲無法上線,且誇大生產的報廢率。」

馬斯克:老鼠屎不只一顆
這已不是馬斯克第一次面對公司內部蓄意破壞的問題,2016 年他創立的另一家航太公司 SpaceX,獵鷹 9 號火箭發射的過程發生了爆炸意外,這起事件也被懷疑是人為蓄意破壞,對馬斯克來說,員工背後的小動作一直是他揮之不去的威脅。

根據馬斯克自己的說法,目前發現的破壞行為只是開端,20 日他在 Twitter 寫到:「還有更多」,暗指公司內部的破壞事件不只一樁,「公司內的幾顆老鼠屎,不會阻礙特斯拉達成目標。」並表示以公司 4 萬名員工的比例換算,1,000 人裡就有一顆老鼠屎,那麼至少還有 40 人沒被揪出。

鋼鐵人愛說場面話,無法保護第一線員工
從這起事件也能看出特斯拉員工不滿的能量,《衛報》2017 年曾對特斯拉的工作環境、勞動條件進行調查,發現工廠生產線員工受傷的機率極高,有員工更表示,馬斯克喜歡說一些漂亮的場面話,但對員工的承諾往往無法實現。

傳出員工受傷事件後,馬斯克曾發信給員工:「文字無法表達我對你們安全和幸福的關心,希望今後你們無論有任何傷病都要告知我,沒有例外。」看似充滿關懷與溫情背後的事實是,「那只是說說而已,都是公關手段罷了。」員工透露馬斯克喜歡把話說得很好聽,但從來不曾親自關懷員工傷勢。

「這位億萬富翁說話過於樂觀,雖然這些好聽話可讓粉絲興奮不已,但對第一線打拚的工人來說,他嘴上說的諾言都只是傷害。」馬斯克過於樂觀的態度一直被外界批評,例如他曾在去年說 The Boring Company 已獲得紐約政府「口頭許可」,要打造連結華盛頓與紐約之間的超高速管道列車(Hyperloop),話說得好聽又漂亮,但費城市長辦公室發言人卻說:「馬斯克完全沒有跟市府當局接觸。」更不用說他曾承諾要在 2017 年測試一輛完全自動駕駛的汽車,以及喊出 Model 3 在 2017 年產量會達到每週 5,000 輛,這些承諾統統跳票。

小小員工就能竄改關鍵系統,特斯拉品管備受質疑
這次特斯拉的內鬼風波,除了讓外界看見馬克思管理公司的不周全,也不禁讓人擔心特斯拉汽車的安全性。試想僅一名心懷不滿的員工,就能輕易進入製造車輛的關鍵系統,竄改代碼還洩露給第三方,不禁讓人質疑,這是一家以製造自動駕駛、號稱高科技安全透明的公司嗎?

再先進的技術與設備都無法防範系統被竄改,讓人擔心特斯拉自駕車的安全性是不是真的有嚴格把關,如果車輛因員工報復鬧出人命怎麼辦?這些疑問是馬斯克解決家務事之餘,必須提出更完善的內部制度,來說服大眾自家產品的安全性及品質。

(本文由 數位時代 授權轉載)

評析
再先進的技術與設備都無法防範系統被竄改,讓人擔心特斯拉自駕車的安全性是不是真的有嚴格把關
 樓主| 發表於 2019-3-24 15:58:06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6月25日MoneyDJ新聞,供同學參考

銷售速度史上最快!現代1-5月環保車銷量已突破10萬台

記者 蔡承啟 報導

韓聯社24日報導,根據汽車業界指出,2018年1-5月期間南韓汽車巨擘現代汽車(Hyundai Motor)/起亞汽車(Kia)環保車(包含油電混合車HV、電動車EV、插電式油電混合車PHV和燃料電池車FCV)全球銷售量較去年同期大增12.7%至10萬5,336台,年間累計銷售量突破10萬台的速度為史上最快。

其中,1-5月期間現代/起亞HV全球銷售量為7萬8,460台、佔整體環保車銷售量比重達74.5%,其次依序為EV的1萬3,446台、PHV的1萬3,270台和FCV的160台。

據報導,現代/起亞目前在全球販售的HV車種有6款、EV有5款、PHV有4款、FCV有1款。現代/起亞計畫在2025年結束前合計販售38款環保車,目標是成為僅次於豐田(Toyota)的全球第2大環保車廠。

現代汽車20日宣布,將和福斯(VW)旗下高級車品牌「奧迪」於FCV的研發上進行合作,期望藉此分擔鉅額的研發費用,力促FCV的普及。現代和奧迪結盟,也宣告「FCV三國時代」將正式展開。

評析
現代和奧迪結盟,於FCV的研發上進行合作,也宣告「FCV三國時代」將正式展開。
 樓主| 發表於 2019-3-24 15:58:19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6月26日科技新報,供同學參考

特斯拉電動車再被質疑
電力轉化損耗率太高以致並不環保

作者 linli

特斯拉電動車受各方熱愛的重要原因就是電動車更環保,比傳統的燃油車碳排放量更低,這也是各國積極推廣電動車的主要原因。但據能源分析機構 Engaged Tracking 的報告顯示,特斯拉的電動車使用過程中,創造的溫室氣體並不比其他燃油汽車低,關鍵問題就是電能來自煤和天然氣,且轉化過程消耗率非常大。

提到電動車,所有人想到的第一印象就是環保,電力驅動的車行駛時可達零排放,傳統的燃油汽車主要依靠汽油或柴油燃燒供能,行駛中會釋放大量溫室氣體。在可持續發展的戰略下,各國都開始積極推廣電動車,制定逐步淘汰燃油汽車的時間表,以特斯拉為代表的電動車製造商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契機。

但電動車並非想像中真正達成零排放。英國能源分析機構 Engaged Tracking 調查後發表報告稱,特斯拉電動車的排放量並不比其他汽車更低,也就是說電動車並不是真正環保。

據 Engaged Tracking 報告顯示,一台英國汽車平均每年行駛里程為 7,800 英里,平均碳排放量為 1.5 噸,調查發現特斯拉 Model S 電動車每年排放量與普通汽車相同。有這問題的不僅是特斯拉電動車,還包括其他使用英國發電站電能的電動車,因英國有五成電力來自煤和天然氣。

電動車帶來的高排放量主要是由於煤和天然氣等化石燃油轉化為電能時能源損耗率非常高,大約只有三成化石燃油能源能轉化為電能,其他會變成無用的熱能。電能在傳輸過程還會二次損耗,同時電動車充電電路非常複雜,同樣也會能量損耗。這意味著電動車的能源利用率非常低,即使在最後一個環節做到零排放,也不能達到環保目的。特斯拉電動車比其他電動車更大,能耗更高,故帶來的排放量也更高。比如 BMW i3 這類的小型電動車平均每年碳排放量為 1.3 噸,同樣行駛里程,比特斯拉 Model S 的能源利用率高出 15%。

特斯拉公司發表聲明稱,Engaged Tracking 的研究結論不公平,因特斯拉 Model S 比普通英國汽車體積大很多,性能更強,必然會消耗更多能源,任何公平的調查結果都表明特斯拉電動車產生的二氧化氮比其他任何燃油汽車更少。

評析
電動車的能源利用率非常低,即使在最後一個環節做到零排放,也不能達到環保目的。
 樓主| 發表於 2019-3-24 15:58:33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6月26日MoneyDJ新聞,供同學參考

電動車與科技產品帶動  鋰電池需求估將大幅成長

記者 黃文章 報導

《MINING.com》6月25日報導,英國羅斯基爾資訊服務公司(Roskill Information Services Limited)最新報告表示,在電動車以及手機、筆電等科技產品的帶動下,鋰電池的需求可望大幅成長。報告指出,2017年,可充電電池的鋰需求約佔到鋰總需求的46%,而預期至2027年此比重將會提高到83%。2017年,汽車部門的鋰需求為34,000噸碳酸鋰約當量,而預估在2020年以前,汽車部門的鋰需求量就可以倍增。雖然鋰電池的需求將有爆發,但鋰在玻璃與陶瓷等傳統的工業需求也將穩定增長。

全球最大鋰礦商智利化學礦業公司(Sociedad Quimica y Minera de Chile, SQM)執行長索爾米尼哈克(Patricio de Solminihac)表示,全球鋰需求正以創紀錄的速度增長,主要是被電動車市場的電池需求大增所帶動。該公司已經在快速提高產能,SQM去年碳酸鋰年產能4.8萬噸,預期2018年底將達到7萬噸,2019年底將進一步提高至12萬噸,為達成此一階段目標該公司也將投資約2億美元。

SQM還有最後一個階段的6萬噸產能擴充計畫,預計將投資2.5億美元,將該公司的年產能從12萬噸再提高至18萬噸,這一階段的產能預計會在2021年初上線。SQM資深商業副總裁希門尼斯(Daniel Jimenez)表示,未來十年,全球鋰產業將需要100-120億美元的投資,才能夠滿足電動車市場爆發所帶動的需求增長。他預估,未來十年全球碳酸鋰的需求將增長60-80萬噸。

路透社6月25日報導,世界最大銅生產商智利國家銅業公司(Codelco)旗下已經開採一世紀的丘基卡馬塔(Chuquicamata)露天銅礦面臨罷工威脅,該礦的六個工會當中已經有四個投票決定罷工,稱該礦的改造計畫缺乏工會的參與,可能損害到5,600多名工人的工作權,但目前還未決定罷工的日期。工會稱公司此前宣佈最多將裁員1,700名,但缺乏妥善的安排。

丘基卡馬塔露天銅礦去年銅產量33萬噸,佔智利國銅去年173.4萬噸銅產量的約兩成比重。該礦由於礦石品位下滑,已經決定將轉為地下開採,建成之後將成為世界上第一大地下銅礦。根據設計,地下礦深度將超過1,600公尺,分四層開採,地下礦巷道總長將達14公里,運輸車輸通道總長7.5公里,傳送帶總長6.5公里。

智利國銅旗下的一處小型銅礦薩爾瓦多(Salvador)的工會上週初步否決了公司所提的薪資合約(包括基本薪資上調1%以及9,363美元的獎金),薪資的協商也被推遲,該礦現有合約將於11月到期,增添該礦遭遇罷工的風險。智利國銅則表示,今年以來,公司已經與六個工會達成了新的薪資合約。薩爾瓦多銅礦去年銅產量6.2萬噸,約佔公司整體產量的4%比重。

評析
全球鋰需求正以創紀錄的速度增長,主要是被電動車市場的電池需求大增所帶動。
 樓主| 發表於 2019-3-24 15:58:44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6月27日MoneyDJ新聞,供同學參考

EV需求看俏!東芝傳擴增鋰離子電池產能5成

記者 蔡承啟 報導

日經新聞26日報導,東芝(Toshiba)計畫對日本國內的工廠投資近50億日圓、將鋰離子電池產能較現行提高5成。東芝目前利用日本柏崎工廠生產鋰離子電池,而東芝計畫將其鋰離子電池Cell月產能自現行的約100萬個擴增至150萬個。

東芝鋰離子電池目前供應給鈴木(Suzuki)小型車、東京地下鐵的車輛使用,而因看好來自電動車(EV)、鐵道的需求將擴大,因此決議進行增產。

東芝自家研發的鋰離子電池「SCiB」擁有充電時間短、壽命長等特性,而東芝目前僅利用日本國內工廠生產鋰離子電池,不過東芝去年和鈴木、DENSO在印度設立電池合資公司,計畫投資200億日圓在印度設廠、目標2020年啟用。

東芝6月19日宣布,將和雙日(Sojitz)、巴西礦山公司CBMM攜手研發鋰離子電池用負極材,目標是研發出在相同尺寸下、續航距離可增加至現行3倍的電池產品。

評析
東芝計畫對日本國內的工廠投資近50億日圓、將鋰離子電池產能較現行提高5成。
 樓主| 發表於 2019-3-24 15:58:57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6月27日MoneyDJ新聞,供同學參考

特斯拉皮卡車研發中!馬斯克:雙馬達、瘋狂扭力是標配

記者 郭妍希 報導

特斯拉(Tesla Inc.)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去(2017)年確認,在次世代電動車「Model Y」推出後,會跟進發表一輛電動皮卡車(pickup truck)。現在,馬斯克為了開發皮卡車,特地透露了一些細節,並向消費者尋求意見。

馬斯克26日透過Twitter指出(見此),特斯拉皮卡車的標配包括雙馬達四輪傳動系統(dual motor all-wheel drive)、瘋狂扭力,以及能依據裝載量適度調整的懸吊系統。另外,這款皮卡車的電源插座可整天使用高性能的240V電源工具,不需要額外的發電機。

在回應消費者建議時,馬斯克27日並說,這款皮卡車還會具備自動路邊停車功能,並配備360度環場攝像機與聲納。

Electrek 27日報導,看來特斯拉皮卡車並無清楚的發布時間表,但應是Model Y推出後,公司優先開發的車種。Model Y預計明(2019)年問世、2020年正式投產。

特斯拉為了在6月底前達成週產5,000台Model 3電動車的目標,正在如火如荼趕工,燒錢速度也相當快。投資人都在看,特斯拉能否不靠額外募資,就能撐住公司運作並轉虧為盈。

有趣的是,馬斯克最近還透過Twitter警告,特斯拉股票空軍若不想賠錢,最好在3週內趕緊回補空單。這次馬斯克的預測相當特別,因為他直接設下期限,預測股價何時會大漲。事實上,3週後正好也是季底,屆時特斯拉會公布受到高度矚目的交車與生產數據,馬斯克也許已掌握了一些資訊。

馬斯克曾在6月5日聲稱,Model 3的週產能「極可能」(extremely likely)在6月底前達到5,000台,且特斯拉將在第三季轉虧為盈,現金流會於第三、四季呈現正值。他6月12日並宣布要裁員9%,隔天又向美國證管會(SEC)揭露已購入72,500股自家股票(每股購入金額介於342.44-347.44美元)。

評析
特斯拉皮卡車並無清楚的發布時間表,但應是Model Y推出後,公司優先開發的車種。
 樓主| 發表於 2019-3-24 15:59:10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6月27日科技新報,供同學參考

澳洲研發導電混凝土初步有成
盼可用於電動車路面充電

作者 EnergyTrend

為達到不同承重要求與防火防水功用,混凝土廠商會添加各式材料與利用不同製程,近日澳洲礦商 Talga 利用石墨烯讓混凝土產生新功用,成功研發出高導電混凝土,可望實現未來電動車邊行駛邊充電夢想。

身為澳洲新興礦業公司,Talga 公司在瑞典開發石墨、生產高品質石墨烯。近期該公司更與英國研究開發(R&D)實驗室合作,在混凝土添入石墨烯並製出高導電水泥,其體積電阻係數為 0.05 ohm-cm,英國艾希特大學測試更指出,石墨烯混凝土的強度比一般混凝土高 146%,採用該技術也能進一步減少水泥使用量,預估每噸可減少 446 公斤二氧化碳排放。

Talga 總經理 Mark Thompson 表示,石墨烯功能就像電磁爐的加熱元件,用在混凝土可增強導電性。石墨烯雖然負載量低,但導電率非常高,可為導電混凝土商業化和永續開發鋪平道路。

Talga 指出,由於維修保養成本低、壽命也長,該技術可當成室內地板達到供暖效果,直接取代目前的鉛垂式熱水系統。且石墨烯水泥的功用也不僅有供暖,還可以用於抗靜電或屏蔽電磁波,可用在軍事重地或為橋梁、風機等設備提供防雷效果,日常生活也能用在路面融雪。這樣就不需要再使用鹽和除冰化學劑來融雪,這些方法都可能導致路面腐蝕或污染地下水,也可以省一筆購買化學劑的錢。

導電水泥也可說是讓電動車達成邊跑邊充電夢想的關鍵技術,未來也可望用於電動車充電或是無線充電,Talga 表示,未來將研究導電混凝土在路面充電的潛力,讓駕駛不管在行駛或停車狀態都可利用加熱、感測與導電混凝土充電。

石墨烯製程複雜、成本高,通常需要將石墨層層分離才能得出單層石墨烯,但石墨烯投資報酬率高,應用也相當廣泛,除了可用於資訊、能源、航太、運輸、醫療等產業,也同時是備選鋰離子電池陽極材料,Talga 先前指出,公司的石墨烯與市面鋰離子電池匹配度高,兩相結合後充放電功率與能量皆提高 20%,初始效率更達到 94%。

該公司表示,全球每年約有近 4,500 億美元投入混凝土市場,市場每年差不多有 50 億噸水泥,Talga 認為導電混凝土市場龐大。

目前研究導電混凝土廠商繁多,美國內布拉斯加大學林肯分校(UNL)也曾研發出導電混凝土,將混凝土與鋼屑、碳粒子相結合,擁有足夠導電性融化冰雪,而且還能保證人體不會觸電。該技術也利用磁鐵石代替一般石灰和沙子,可隔絕電磁波和手機的無線電頻率。

(本文由 EnergyTrend 授權轉載)

評析
導電水泥也可說是讓電動車達成邊跑邊充電夢想的關鍵技術,未來也可望用於電動車充電或是無線充電
 樓主| 發表於 2019-3-24 15:59:25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6月29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比亞迪大擴產 要砸千億元

經濟日報 記者李仲維/綜合報導

比亞迪宣布擴產目標,計畫在三年內將電池產能擴充近三倍,電池領域將累計投資達人民幣250億元(約新台幣1,169億元),不過昨比亞迪陸港兩地股價卻受挫。

財新網報導,比亞迪27日在青海西寧舉行青海南川動力電池工廠投產儀式,該工廠一期產能為10GWh(1,00億瓦),至2019年全部投產可達24GWh(240億瓦),將是全球規模最大的動力電池工廠。

比亞迪並宣布,2020年全球動力電池總產能預計可達60GWh,比亞迪現有動力電池年產能為16GWh。

彭博新能源財經預計,未來全球新能源車的電池需求將十分強勁,至2030年將超過1,500GWh。

比亞迪股價昨在A股收報人民幣46.01元,下跌1.08元,跌幅2.3%;港股收報港幣45.95元,下跌0.05元,跌幅0.1%。

比亞迪董事長兼總裁王傳福表示,電動化已經成為定局,各國禁售傳統燃油車的時間表已經陸續發布,新能源汽車行業將迎接更大的爆發。比亞迪西寧廠可滿足生產高能量密度、高精度產品的需求。

比亞迪副總裁、電池事業群CEO何龍指出,無論這塊電池處在世界的哪個角落,只要掃描電池上方的二維碼,就能了解該電池的一切資訊。西寧南川動力電池工廠全部投產後,預計將有40%至50%的比亞迪新能源車輛搭載「青海造」動力電池。

位於青海南川工業園的比亞迪動力電池工廠占地1,500畝,於2016年10月開工建設。採用比亞迪第六代動力電池生產線,由近百個機器人、智慧物流系統、以及MES資訊化管理系統組成,實現產線自動化和資訊化。

財新網分析,電池龍頭企業加速產能擴張,整個行業已出現結構性產能過剩。2017年大陸動力電池行業有效產能約為115GWh,動力電池的總裝機量36.9GWh,產能利用率僅有32%左右。

評析
比亞迪計畫在三年內將電池產能擴充近三倍,電池領域將累計投資達人民幣250億元
 樓主| 發表於 2019-3-24 16:00:02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6月29日MoneyDJ新聞,供同學參考

特斯拉員工爆料:Model 3交車要達標很難

記者 陳瑞哲 報導

特斯拉Model 3電動車第二季交車目標能否達陣,讓人霧裡看花,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這一廂信誓旦旦說機會很大,但另一廂的現場員工則透露完全不一樣的訊息。

路透社報導,特斯拉員工爆料,Model 3電動車產出進度仍舊落後,並不如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所言,能趕在本周六(第二季底)達成每周五千輛的預設目標。

有兩位員工指出,Model 3產線採兩班制(每班12小時),如果每班能產出300輛,本周(共14班)總計也只有4,200輛。另一名員工指出Model 3產線瓶頸還沒完全克服,周一每班還能生產305輛,但周三早上班產出又降至210輛,反映產線狀況時好時壞並不穩定。

無論如何,特斯拉為求達成目標,本周調派Model S與Model X產線員工支援,並下令周六所有Model 3產線員工都要出勤。特斯拉對上述報導不予置評。

馬斯克月初曾推文表示需要新增一條產線,Model 3每周產能才能達標,但由於設廠緩不濟急,因此臨時以帳篷暫代廠房。嘉實XQ全球贏家報價顯示,特斯拉周四收漲1.58%、報349.93美元。

評析
特斯拉員工爆料,Model 3電動車產出進度仍舊落後,不能趕在第二季底達成每周五千輛的預設目標。
 樓主| 發表於 2019-3-27 14:44:54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6月29日MoneyDJ新聞,供同學參考

銅與鋰將長期受惠電動車市場  鈷的重要性或降低

記者 黃文章 報導

普氏能源資訊6月28日報導,企業諮詢公司Alexa Capital共同創辦人瑞德(Gerard Reid)表示,在未來電動車的爆發增長當中,銅與鋰將成為金屬市場長期的贏家,鎳可以在中期受惠;而當前價格爆發的鈷,預計將只能短期受惠,因其高漲的價格將迫使生產商尋求替代原料。過去兩年來,鈷的價格已經上漲超過一倍,而全球有七成的鈷供應量是來自於剛果。

瑞德指出,預計至少未來十年間,電動車的電池仍將由鋰電主導,當然技術的進步最終有可能會引出更多的競爭產品。銅也是電動車市場增長的一大受益金屬,因電動車比傳統汽車使用更多的銅,且作為電動車基礎設施的充電樁也需要銅,視快速充電與否,每個充電樁的銅用量在1-10公斤不等。

雖然過去兩年來鈷價大幅上漲,但瑞德認為,可能在五年內鈷仍然較有前景,但之後將會被鎳所取代。未來鎳錳鈷(NMC)三元材料電池生產中,鈷的使用將大大降低,與當前1:1:1的NMC 111型電池相比,新一代的NMC 811電池,鎳錳鈷的比例將為8:1:1,鈷的使用量將減少70%。有報告稱至2026年,NMC 811電池將會佔到電動車電池市場的25%比重。

瑞銀的報告則稱,長期來看電池化學領域應該會有所突破,因此2025年以後的電池材料消耗率不能僅以目前情況進行推斷。不過,在當前的電池材料中,只有鈷面臨著儲量有限的問題,其他材料則產能是唯一瓶頸。以2025年電動車銷量達1420萬輛估算,鈷將是消耗率最高的材料,年消耗率為已探明儲量的5%。

鋰電池的命名以正極材料區分,目前主要的正極材料有磷酸鋰鐵、三元材料、鈷酸鋰、錳酸鋰、鎳酸鋰等。而鎳錳鈷電池(NMC)或是特斯拉使用的鎳鈷鋁電池(NCA),都屬於三元材料電池的一種。

全球最大鋰礦商智利化學礦業公司(Sociedad Quimica y Minera de Chile, SQM)執行長索爾米尼哈克(Patricio de Solminihac)表示,全球鋰需求正以創紀錄的速度增長,主要是被電動車市場的電池需求大增所帶動。SQM資深商業副總裁希門尼斯(Daniel Jimenez)預估,未來十年全球碳酸鋰的需求將增長60-80萬噸。

評析
在當前的電池材料中,只有鈷面臨著儲量有限的問題,其他材料則產能是唯一瓶頸
 樓主| 發表於 2019-3-27 14:45:06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p470121 於 2019-3-28 13:54 編輯

轉貼2018年6月30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寧德時代獲BMW大單

經濟日報 記者林宸誼╱綜合報導

全世界掀起電動車浪潮,但車用鋰電池面臨供應不足的窘境。德國BMW公司執行長克魯格宣布,已與大陸鋰電池製造商寧德時代公司簽署協議,將採購價值10億歐元(約新台幣359.7億元)的車用鋰電池,這將推動寧德時代在歐洲建設鋰電池工廠。

寧德時代昨(29)日收盤價人民幣71.96元(約新台幣335.7元),漲幅5.5%。

路透報導,BMW並不是寧德時代在歐洲或德國的第一個電池大客戶。今年3月,寧德時代成功中標成為福斯汽車鋰電池供應商;5月,寧德時代正式成為戴姆勒的鋰電池供應商,但戴姆勒未公布具體採購規模和金額。

寧德時代曾公開表示,計畫在歐洲建廠,有消息傳出,新工廠位址可能位於德國中部的城市,這次與BMW簽約後,將加快在歐洲建廠的進程。

騰訊科技、日經中文網報導,和全球汽車行業一樣,BMW也制定了發展電動車的計畫,總計今年前五個月,BMW在美國銷售的BMW和MINI品牌車輛中,電動車占到7%,電動車的銷量猛增六成。

在挪威、馬來西亞等市場,BMW所銷售的BMW和MINI車輛中,電動車的比例已經超過了一半,2018年全年,BMW的電動車銷量目標是14萬輛。

BMW計劃2025年之前發售25款電動車(包括12款純電動汽車),之前一直從韓國三星SDI採購純電動汽車電池,不過為應對電池需求量增加,將增加採購對象,寧德時代將生產與BMW共同開發的電池單元。

寧德時代目前已成為全世界規模最大的車用電池製造商,今年6月11日正式登陸A股創業板,股票發行價格每股人民幣25.14元,上市後連續八個漲停板。

在大陸車用電池供應商中,比亞迪和寧德時代成為一對捉對廝殺的對手。比亞迪27日宣布在青海省西寧市啟動車用鋰電池新工廠,該公司向包括鋰原料的電池領域投入人民幣190億元。

評析
寧德時代曾計畫在歐洲建廠,這次與BMW簽約後,將加快在歐洲建廠的進程。

 樓主| 發表於 2019-3-31 09:02:40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6月30日蘋果日報,供同學參考

等了足足2年 特斯拉Model 3終接受下單

北美中心/綜合外電報導

加州電動車車廠特斯拉(Tesla)確認,美國和加拿大已預約購買Model 3的人,終於可以選擇車款配置和下單訂購。但想要購買目前最便宜的3.5萬元(約台幣107萬)基本電池款,就要再等一陣子。

特斯拉一名代表說,可供訂購的Model 3,只有配備長續航距離電池的3種車款可供訂購,即4.4萬美元起(約台幣134萬)的後驅款、4.8萬美元起(約台幣146萬)的四驅款,以及6.4萬美元起(約台幣195萬)最頂級的Performance性能款。配備標準電池、只售3.5萬元的基本款,預計還要多等待6個月至9個月才能下單。

該代表又說,已預約購買Model 3的人,訂購後驅款及四驅款,大概在3個月至5個月內取貨;最頂級的Performance性能款2個月至4個月內取貨,實際時間視預約時間和選擇哪種配置而定。

特斯拉在2016年3月開始接受Model 3預約後,已經接到超過45萬筆訂單,目標每周生產5,000台,但至今仍未達到生產目標。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在6月5日年度股東大會上表示,生產量有望在6月底之前返回正軌。

商業內幕網站取得特斯拉內部文件及兩名員工確認,截至6月19日,特斯拉今年已製造約3萬台Model 3。一名消息人士則向此網站透露,特斯拉本月截至6月19日,製造了6,000台Model 3。

評析
特斯拉確認,美國和加拿大已預約購買Model 3的人,終於可以選擇車款配置和下單訂購。
 樓主| 發表於 2019-3-31 09:03:07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6月30日蘋果日報,供同學參考

特斯拉上市8年沒賺半毛錢 股價卻大漲20倍

財經中心/台北報導

騰訊科技引述外媒報導,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幫助這家電動汽車製造商的股東狠狠賺了一大筆錢。8年前(2010年6月29日)進行IPO時,該公司股價僅為每股17美元,自那以來已上漲近2000%。

股票市場是在獎勵那些對如何在瞬息萬變的世界中生存下來,而不是專注於獲取短期利潤的公司,如果這些企業幾年內就被亞馬遜(Amazon)或Netflix這樣的科技巨頭壓垮,那麼它們當前的盈利就沒什麼太大意義。

自特斯拉IPO以來,標普500指數成份股中只有4檔股票的表現超過它。鑒於特斯拉從未實現過年度獲利,其股票表現更加令人印象深刻。該公司去年虧損近20億美元,在資本投資後花掉約34億美元現金。

隨著世界開始轉向電動汽車,投資者正在押注,馬斯克的公司將顛覆整個汽車行業,並獲得巨大的市佔。

即使特斯拉在第2季度末未能實現每周生產5000輛Model 3汽車的目標,而且由於令人失望的資料發布,該公司股價下周可能會大幅下跌,但自IPO以來依然在大幅上漲。

路透社日前報導,特斯拉位於加州Fremont的工廠工人表示,該公司輪班生產的Model 3依然無法滿足其預訂生產目標。

同樣的,另一個技術夢想家裡德•哈斯廷斯(Reed Hastings)以極低的盈利能力帶領Netflix實現了驚人的股本回報率。投資者相信,Netflix將在全球取得成功,並最終能夠推高股價。

去年,億萬富翁John Malone解釋為什麼他相信Netflix將主宰未來,他對Netflix在2018年內容支出方面高達80億美元的預測,以及數十億美元的現金消耗並不感到失望,事實上,他認為該公司的巨額投資對其成功至關重要。

馬龍在去年11月的自由媒體年度投資者會議上表示,互聯網使規模在媒體行業變得更加重要。在這個行業,規模一直很重要。這一切都與規模有關。

早在8年前特斯拉上市後接受採訪時,馬斯克就駁斥那些預言特斯拉無法生存下去的懷疑論者。他說,此時此刻,人們應該對特斯拉的未來更加樂觀,因為我們的每次轉彎都讓批評者感到困惑。在某種程度上,人們不得不厭倦犯錯。

8年後,特斯拉的市值達到587億美元,高於傳統汽車製造商通用汽車(General Motors)和福特(Ford),後者的市值分別為564億美元和441億美元。但馬斯克仍在抵制懷疑者,尤其是那些懷疑公司永遠不會獲利的人。

周五下午,特斯拉股價約為347美元,自該股上市以來已累計上漲近2000%。該公司股價正向去年9月份389.61美元的高峰反彈,不過要繼續沿著這條道路往上走,特斯拉需要掃清三大障礙:

1、持續盈利能力
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在過去的4個季度裡,特斯拉的淨虧損總計達23億美元,因為它投入了大量資金來提高Model 3的產量。不過,馬斯克承諾,公司將在今年下半年實現盈利,主要原因在於,它預計通過實現每週生產5000輛Model 3的目標,公司的現金流將轉正。

包括高盛分析師David Tamberrino在內的許多華爾街人士對此持懷疑態度。他在一份報告中重申自己對特斯拉股票的賣出評級,並認為,即使特斯拉達到了目標,考慮到Model 3生產速度的歷史波動性,以及斷斷續續的停工,2018年第3季度的生產速度能否持續下去。

2、全球增加生產
預計特斯拉將在未來1、2個月內宣布在中國建設超級工廠(Gigafactory)的計畫,它不僅可以供應電池組,還將為中國市場生產特斯拉車型。這將是特斯拉的第2家總裝工廠,隨之而來的是新的複雜挑戰。

如果中國工廠的產量目標未能實現會發生什麼?馬斯克會乘飛機前往那裡,睡在工廠裡,以推動團隊增加產量,就像他過去1個半月在加州弗里蒙特工廠所做的那樣?

對於特斯拉進軍中國市場是否會一帆風順,華爾街基本上保持沉默。Consumer Edge Research汽車分析師Jamie Albertine說,他認為特斯拉的擴張不會有問題。
他指出,在製造方面,特斯拉正得到顯著改善。他們的確經歷了很多成長的痛苦,但也學到了很多。

3、擴大產品陣容
2010年特斯拉上市時,馬斯克站在Model 3的原型車前,滿懷信心地談論著未來。自那以後的8年裡,特斯拉增加了Model X和Model 3等車型。接下來將是小型跨界多功能車Model Y,還有特斯拉電動半掛卡車、全電動皮卡車以及特斯拉跑車Roadster的最新版本。

從理論上講,擴大生產線是合理的,實際上,增加這些車型需要頻繁地對特斯拉弗里蒙特工廠和該公司計畫在世界各地建設的工廠裝配線進行改造。給特斯拉股票買入評級的Albertine對此持樂觀態度,部分原因是自從上市以來,這家汽車製造商已經走出了很遠。他說,他們在過去8年裡所能做的就是讓特斯拉成為強大的創新者。

評析
8年前(2010年6月29日)進行IPO時,該公司股價僅為每股17美元,自那以來已上漲近2000%。
 樓主| 發表於 2019-3-31 09:03:23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7月2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70歲身兼模特兒、營養師  穆斯克鋼鐵老媽從不服輸

經濟日報 編譯林奕榮/綜合外電

被譽為「鋼鐵人」的電動車大廠特斯拉執行長穆斯克,似乎驗證了「每個成功的男人,背後都有位偉大女性」俗諺。一手拉拔穆斯克長大成人的女性正是他的母親,目前仍擔任模特兒和營養師的梅依.穆斯克(Maye Musk)。

穆斯克敢於冒險創新,似乎繼承了家族血統。梅依表示,穆斯克的外祖父母,是史上唯一駕駛單引擎飛機從南非飛到澳洲的人,「他們從非洲一路飛越阿拉伯、亞洲到澳洲,完全沒有導航。還有誰能只憑地圖和羅盤就辦到?」

穆斯克是全世界最富有的人物之一,但梅依表示,他並非含著金湯匙出生。梅依22歲時嫁給穆斯克的工程師父親艾羅.穆斯克(Errol Musk),但31歲時離婚。此後便獨立撫育三名小孩。穆斯克曾在受訪時表示,父親出身富裕家庭,自己在工程學方面的天賦遺傳自父親,但「他為人很糟糕」。

梅依在加拿大薩克其萬出生,1950年時移民至南非普利托利亞,15歲時展開模特兒生涯,後來還在以南非語教學的課程拿到營養學學士學位,現在共能說四種語言。她說:「我知道時尚圈的生涯短暫,不想當個沒腦的金髮女孩,所以我修習科學,即使是用不同的語言教學,我也要拿到學位。」

梅依表示,認識她的人絕對不會羨慕她的生活,她經歷了許多艱困的日子。梅依說:「我得付房租,餵飽一家人。」曾有很長一段間,她擔任模特兒是為了維持生計,一度曾身兼五職,「貧窮會讓人努力工作」。梅依回憶,當時她分別在多倫多大學擔任研究員,並在營養學院、模特兒公司授課,還要走秀,演講,並開設私人授課課程。

梅依表示,自己從不怕老,她的母親也是。她說:「我母親98歲去世,她工作到96歲。我的母親不曾失去自信,我也一樣。」

今年70歲的梅依已經是十個孫兒的祖母,生活依然相當精彩。目前她仍擔任模特兒和營養師,過去六個月來為許多品牌代言、走秀,也登上了知名雜誌,她的Instgram帳號擁有17萬名追蹤者。梅依提供模特兒和營養諮詢時,招牌的附加標籤就是「#justgettingstarted」,堪稱「人生70才開始」的最佳代言人。
 樓主| 發表於 2019-3-31 09:03:34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7月2日MoneyDJ新聞,供同學參考

電動車充電變方便
韓折扣超市:3年內所有門市都能充電

記者 陳苓 報導

南韓連鎖折扣店龍頭E-Mart搶攻電動車商機,放話未來三年將在全韓國的140家E-Mart門市,裝設電動車充電站,讓充電設施更為普及。

Pulse、韓聯社報導,E-Mart 2日宣布本週將有4家據點啟用電動車充電站,分別是束草(Sokcho)、江陵(Gangneung)、龜尾(Gumi)、Geomdan門市。該公司目標2021年在全韓國門市裝置充電站。

E-Mart的新充電設施為該國首見的商用高速充電站(100kWh),只需40分鐘,就能同時能替18部車輛充飽電力。高速充電的費率為每kW 250韓圜(0.22美元),一般充電費率為173韓圜。

E-Mart計畫今年在十家門市裝設充電站,未來每年將在30家門市設立充電站,預估2021年為止在全韓140家據點設立充電站。

評析
南韓E-Mart搶攻電動車商機,未來三年將在全韓國的140家門市,裝設電動車充電站,讓充電設施更為普及。
 樓主| 發表於 2019-3-31 09:03:46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7月2日科技新報,供同學參考

破除不再投資傳聞
松下電器表示願意再投資特斯拉超級電池工廠

作者 Atkinson

儘管之前有日本媒體報導指出,受限於投資風險考量,電池大廠松下電器(Panasonic)可能不再投資電動車大廠特斯拉(TESLA)一手打造的電池超級工廠。不過《路透社》最新報導表示,松下電器 2 日開口,一旦特斯拉提出要求,松下電器會考慮繼續投資電池超級工廠,破除不再繼續投資的謠言。

據了解,目前松下與特斯拉聯合經營美國內華達州的電池超級工廠,並已向該廠投資約 16 億美元(約新台幣 489 億元)。松下汽車業務負責人伊藤佳雄(Yoshio Ito)2 日於一場媒體會議,回答關於公司是否會增加投資超級電池工廠時指出,當然會考慮追加投資,如果松下電器被要求這樣做。

日前特斯拉也表示,當地時間 7 月 1 日達每週生產 5,000 輛 Model 3 電動車的目標,達成時間只比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設定的最後期限晚了幾個小時而已。

現階段松下電器是特斯拉現有車型的獨家電池組供應商,日本和美國都設有電池超級工廠為特斯拉生產車載電池。最近特斯拉表示,隨著特斯拉 Model 3 車型生產加快,偶爾會出現電池供應不及的情況。目前特斯拉有擴大量產電池的計畫。面對擴產,松下電器就被視為理所當然的潛在投資者。

評析
目前特斯拉有擴大量產電池的計畫,面對擴產,松下電器就被視為理所當然的潛在投資者。
 樓主| 發表於 2019-3-31 09:03:57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7月2日科技新報,供同學參考

敵退我進,現代汽車跨足能源儲存市場

作者 藍 弋丰

汽車大廠積極搶進電動車市場的同時,往往想到同時經營一樣應用鋰電池的電池儲能,但是隔行如隔山,賓士嘗試的結果是鎩羽而歸,但其他汽車廠仍然繼續嘗試,趁賓士退出「敵退我進」,南韓現代汽車 2018 年 6 月宣布,將與芬蘭的動力系統公司瓦錫蘭(Wärtsilä)旗下的儲能軟體商綠鐵匠(Greensmith)合作,共同跨足電池能源儲存市場。

綠鐵匠成立於 2008 年,專營能源儲存最佳化與整合軟體,大股東包括美國電力公司(AEP)與意昂集團(E.ON),兩者也同時為其客戶。瓦錫蘭原本也是綠鐵匠客戶之一,雙方合作引擎與能源儲存複合式發電廠產品,產品中的電池儲能系統可充當緊急調度資源,當電網有突發需求時由電池快速反應,而不需頻繁的實際發動發電機組。2017 年 5 月時瓦錫蘭購併綠鐵匠成為旗下部門。

綠鐵匠已經於 9 國出貨超過 70 組大規模儲能系統,且這些專案中包括時程緊迫的案件,如加州因應亞里索峽谷天然氣儲槽洩漏事件後,儲槽關閉所造成的供電缺口,因而緊急發標購置能源儲存系統,綠鐵匠於接案 6 個月後就完成 3 組能源儲存裝置,容量規模分別為 20 百萬瓦(megawatt)、20 百萬瓦、30 百萬瓦,總容量 70 百萬瓦。

如今,現代汽車與綠鐵匠合作,宣布將發展電動車汰換下來的二手電池產品,共同打造從電池製造、電動車銷售、二手電池的定置儲能裝置應用,以及到最終電池除役回收的完整全球供應鏈。產品規畫為 1,000 度電儲能容量,由從現代 IONIQ Electric 電動車及起亞(Kia)Soul Electric 電動車汰換下來的二手電池組成,目前兩公司正在現代鋼鐵的廠房測試示範版本產品。

電動車電池的性能要求高,往往衰退八成就得替換,汽車大廠很直覺的聯想就是可將二手電池用在性能要求較低的其他應用,以回收電池的殘餘價值,但賓士的經驗顯示,電動車快速反應的需求,與轉移用電時間的儲能需求也有根本特性的不同,電動車主要採用鋰鈷鎳錳三元聚合物鋰電池,而分散式能源大廠松恩、辛普利菲電力公司(SimpliPhi Power)則主要採用磷酸鋰鐵電池。應用方式不同,注重的電池特性不同,連最佳化管理的方式也完全不同。

因此,現代汽車此次選擇對能源儲存軟體十分了解的綠鐵匠合作,借助綠鐵匠在能源儲存電池管理整合的長年經驗,以最佳化管理二手電動車電池。本來設計為電動車使用的電池,又已經性能衰退而需汰換,可能有各種小毛病,期望能透過軟體最佳化管理,迴避可能的問題,並透過整合管理將其性能轉變為適合能源儲存。

雙方的合作是否能成功還須經過實際案例的試驗,若能成功,未來電動車大量的二手電池就有了去處,能源儲存系統則有大量便宜的二手電池來源,有助於電動車與能源儲存兩個產業同時發展。

評析
南韓現代汽車將與芬蘭的儲能軟體商綠鐵匠合作,共同跨足電池能源儲存市場。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申請入學

本版積分規則

手機版|正通股民學校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Template by Comsenz Inc.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X3.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