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主: p470121

[轉貼] 電動車 – Volvo進化 2019年邁向電動車廠

  [複製鏈接]
 樓主| 發表於 2019-1-11 17:12:05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p470121 於 2019-1-14 14:04 編輯

轉貼2018年4月19日MoneyDJ新聞,供同學參考

Model 3組裝問題不大?分析師:電池產量才是瓶頸

記者 郭妍希 報導

特斯拉(Tesla Inc.)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正在積極擴充Model 3產能、希望6月底前每週能生產6,000台Model 3,然而分析人士直指,Model 3的組裝其實沒有太大問題,電池生產才是關鍵。

CNBC 18日稍晚報導,Oppenheimer分析師Colin Rusch在接受專訪時指出,Model 3最大的瓶頸,其實是電池的生產效率、而非組裝本身。就他所知,採用新款2170型號電池以及一些化學變化,似乎帶來一些品質問題,電池產量多寡應是真正的瓶頸。

市場稍早曾傳出,馬斯克正在積極擴充Model 3產能、希望6月底前每週能生產6,000台Model 3,比原定目標還要多出一千台。特斯拉最近才宣布,截至4月3日為止當週,Model 3生產量終於來到2,020台,雖仍少於原定的2,500台目標,但週產5,000台的目標,應有望在接下來三個月達陣。

不過,美國中古車資訊權威雜誌「凱利藍皮書(Kelley Blue Book)」主編Matt DeLorenzo表示,從特斯拉過去的紀錄來看,若他們想要把週產能拉高至6千台,則肯定得聘雇更多員工並改善管理機制,甚至要找夥伴共同組裝。

CNBC曾於1月25日引述內部人士爆料,超級電池廠「Gigafactory」的製造問題,比特斯拉先前坦承的還要嚴重,可能導致Model 3延後交車、電池還恐出現品管疑慮。

特斯拉內部工程師和前任員工提到的問題包括,截至2017年12月中旬為止,該公司仍在手工製作一部份的電池,甚至得向鋰電池供應夥伴Panasonic借兵協助這項組裝作業。不只如此,負責品管的員工經驗不足,部分電池出廠時,恐有嚴重缺陷。

特斯拉嚴正否認了消息。路透社、MarketWatch、TechCrunch等外電報導,特斯拉25日發言人表示,CNBC的新聞是一篇充滿錯誤又誤導人的文章,在產能全開之前,生產過程中總有一部分必須用手工完成,這在之前就有詳細說明過。

發言人痛批,CNBC暗指特斯拉可能會把電池有疑慮的汽車交給客戶,是完全錯誤、跟所有證據和事實相左的謬論,而單靠不願具名、且未提供證據的消息人士,就發出這樣的報導,更是非常不負責任的行徑。過去六個月來,Model 3電池在生產過程中,從未出現過任何安全疑慮。

特斯拉去(2017)年坦承,Gigafactory超大電池廠出了些問題,導致生產進度落後。不過,馬斯克去年11月1日在財報電話會議上聲稱,製造問題正在順利解決中,會盡快讓Model 3交車。

評析
Gigafactory的製造問題,比特斯拉先前坦承的還要嚴重,可能導致Model 3延後交車、電池還恐出現品管疑慮。

 樓主| 發表於 2019-1-14 14:03:44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4月19日MoneyDJ新聞,供同學參考

特斯拉利多  陸設廠有望
"大到不能倒"  美政府將救?

記者 陳苓 報導

資金窘迫、新車生產不順的特斯拉,終於出現利多!中國17日宣布放寬對外國車廠的限制,未來特斯拉可能無需與中企攜手,就能在中國設廠。

electrek、華爾街日報報導,中國是特斯拉的第二大市場,特斯拉有意在中國設立工廠,曾和上海政府洽談,卻因為合資企業問題卡關。中國政府規定,外國車廠若要在中設廠,必須和中企籌組合資企業,雙方各自持股50%,並分享獲利技術。特斯拉不願設立合資企業,設廠受阻,選擇從美國進口車輛。這表示特斯拉需繳交25%關稅,墊高出售成本。

如今北京逐漸鬆綁相關限制,未來特斯拉無須設立合資企業,就可望在中設廠,可以省下25%的關稅成本,對特斯拉是一大利多。其他車廠如通用汽車(GM)、福斯(Volkswagen)多年前就和中企合作,難以脫身。LMC Automotive分析師Jeff Schuster說,他不認為哪家車廠有辦法終止合資企業,回復單獨營運,要脫身很不容易。特斯拉是一大贏家,只要該公司有足夠資金在中國設廠。

與此同時,特斯拉資金快燒完,有外資認為,特斯拉「大到不能倒」,政府可能會出手相救。CNBC報導,摩根士丹利(大摩)分析師Adam Jonas 18日報告稱,2017年底,特斯拉在美國雇用37,543人,預估2019或2020年時,雇用員工人數將增至近5萬人。

Jonas指出,市場也許沒意識到,特斯拉比較偏向於大到不能倒。該公司多數人力都在美國、員工橫跨多州。一般而言,一份車廠工作能夠支撐美國經濟的其他七個職缺。先前金融危機時,美國當局曾替通用汽車和克萊斯勒紓困,著眼點正是車廠聘用人數極多,放任不管會衝擊經濟。

評析
中國宣布放寬對外國車廠的限制,未來特斯拉可能無需與中企攜手,就能在中國設廠。
 樓主| 發表於 2019-1-14 14:04:54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4月21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全球電動車銷售 帶勁

經濟日報 編譯謝汶均/綜合外電

根據一項最新調查,全球今年電動車銷量將上看160萬輛,主要受到中國政策大力支持,以及歐洲和美國的銷量成長帶動。

彭博新能源財經指出,2017年中國占全球電動車總銷量的49%,預料今年也將維持相似的占比,歐洲今年則將成為全球第二大電動車市場。

電池電動車與插電式混合動力電動車的銷量差距已加大,在2017年售出的所有電動車中,電池電動車的占比達64%。隨著日產電動車Leaf和特斯拉Model 3的銷量提升,此趨勢可能會延續至今年。

在中國,汽車製造商正準備迎來將於2019年開始實施的電動車配額制,此政策將使中國車市往純電動車方向又邁進一步。

另外,日經新聞報導,泰國也正積極發展電動車,各大車商紛紛在當地生產電動車及混合動力車所需的電池,主因是泰國市場正興起,政府的獎勵措施也刺激生產對環境友善的車輛。

戴姆勒集團(Daimler)計劃在2019年初,為旗下的賓士在泰國設置4.8萬平方公尺的電池廠,專門為賓士在泰國的電動車部門組裝電池。

賓士目前的電池生產業務全部集中在德國的一座廠房。

評析
全球今年電動車銷量將上看160萬輛,主要受到中國政策大力支持,以及歐洲和美國的銷量成長帶動。
 樓主| 發表於 2019-1-14 14:05:17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4月22日科技新報,供同學參考

逃不出產能地獄,特斯拉近兩個月市值縮水 16%

作者 商業周刊  楊少強

「特斯拉(Tesla)有成為(市值)1 兆美元企業的潛力。」馬斯克(Elon Musk)曾如是說。不過這位執行長若想實現願望,得先解決財務危機。

最近一個月,特斯拉市值平均每天縮水近 3 億美元,最新財報顯示 2017 年虧損創史上新高。對沖基金維拉斯資本(Vilas Capital),3 月底給投資者信中稱,「特斯拉 3 到 6 個月內就會破產。」

截至 4 月 16 日,特斯拉股價為 291 美元,比一年前下跌逾 3%,同時間美股大盤那斯達克則上漲逾21%。不到兩個月其市值縮水 16%,顯示投資人心生疑慮。

特斯拉過去是媒體寵兒,是《富比世》(Forbes)雜誌「全球最具創意公司」第一名;漫威(Marvel)超級英雄電影《鋼鐵人》,主角東尼‧史塔克(Tony Stark),更以馬斯克為原形。為何近來卻被看衰?

其實,特斯拉虧損不是新聞。從 2010 年股票上市至今,特斯拉沒有一年賺錢。但這不妨礙市場追捧:如今它市值是最初上市時的 27 倍,在虧損最嚴重的 2017 年,特斯拉市值成長 40%。

Q1. 特斯拉一直賠,以前不是問題,為何現在是?
電動車普及,被取代性高

但近來它股價與市值滑落,虧損、現金流不足等老問題,又成關注焦點。該如何看待特斯拉現在與未來?可從以下五個問題做解讀。

兩個答案:一是沒有「夢」;二是將被取代。

「特斯拉很久沒有編『夢』了。」政大科技管理與智慧財產研究所教授邱奕嘉說。過去網路公司虧損,還能靠「本夢比」遮掩。特斯拉當初主打電動車,確實引起潮流。但隨著概念普及,效益逐漸遞減,特斯拉又忙於生產,無暇再造新「夢」,虧損就突顯出來。

更重要的是,特斯拉已非獨家。2017 年,Model S 是全美國最暢銷電動車,共賣出 27,000 輛,緊追在後的雪佛蘭「雷光」(Bolt),只少不到 6 千輛。「特斯拉被取代的可能性很大。」邱奕嘉說。

Q2. 為何市場特別關心特斯拉量產是否達標?
能否量產攸關成本與主流

量產數字,牽動其規模經濟與營收來源。

邱奕嘉分析,特斯拉一開始想做超跑(豪華跑車),但一般超跑不須建充電站。特斯拉既是超跑又要建充電站,成本先天較高,只有走向規模經濟,才能壓低平均成本。「前提是產量要先衝出來。」

但這正是特斯拉的問題。今年第一季特斯拉目標是每週生產 2,500 輛 Model 3,最新公布指標是 2,000 輛,仍未達標。

無法量產,意味著無法壓低平均成本,今年 4 月財經網站《尋找阿爾發》(Seeking Alpha),比較特斯拉 Model 3 與傳統車廠油電混合車,結論是前者成本更高,這表現在:前者售價是後者近 2 倍、充電時間是後者加油時間 10 倍以上、充飽電後行駛距離只有一般汽車一半,以及每年 1,000 美元的電池折舊,「那些認為電動車較便宜的投資者,恐怕要三思。」

無法量產也很難成為主流。特斯拉一年在全球賣出約 11 萬輛車,只等於通用汽車(GM)在美國不到兩週銷量。如今特斯拉在大本營美國的市占率 0.3%,通用汽車是逾 17%。

另外,無法量產意味著收入受限,只好靠舉債。今年 3 月底信評機構穆迪(Moody’s)調降特斯拉債信評等,理由正是「無法量產」。財經網站 CNBC 3 月底引述分析師皮爾森(Sam Pierson)所說,2018 年獲利豐厚的交易之一,就是「做空特斯拉債券。」

Q3. 既然大家均知問題在無法量產,為何不能改善?
非工廠起家,生產效率差

特斯拉已意識到此問題,2016 年從奧迪(Audi)挖來老將當生產資深副總裁,就是要解決生產問題。不過生產效率仍有待提升。

據調查記者霍伊姆(Travis Hoium)描述,特斯拉工廠內的生產場景是:工人徒手組裝零件,各種原料散落在地上,生產線以蝸牛速度前進,「看不出效率何在。」

更根本問題是特斯拉違背「比較利益法則」,生產也需講專業化。例如台灣的和碩從華碩獨立,或緯創離開宏碁,生產效率皆提高。因為他們代工接單,就須把優秀人才調入生產。

特斯拉目前是品牌與生產合一,「二者合一,優秀人才一定去做品牌。」邱奕嘉說。特斯拉並非做工廠起家,資源又被挪去做品牌,生產專業化就無從談起。這是無法量產的根本原因。

Q4. 亞馬遜過去也一直賠錢,為何市場看好亞馬遜,看衰特斯拉?
光靠舉債,缺其他獲利品

亞馬遜和特斯拉最大差別是:亞馬遜過去雖不斷虧損,始終保有正的淨營運現金流。因此雖不賺錢,仍有資金拓展業務,撐到今天主宰市場。

特斯拉不只虧損,淨營運現金流大部分皆負值。這意味著無法從日常業務獲得現金,只好舉債。截至 2017 年第 4 季,債務利息就占特斯拉毛利三分之一。

此外,除了電商,亞馬遜還有雲端、電子書閱讀器、電視機上盒等。特斯拉缺乏其他可獲利產品,即使生產電池的子公司太陽城(Solar City),淨營運現金流也是負值。

最後,亞馬遜能重創傳統零售業,特斯拉卻沒有這種功力。傳統車廠不只已投資電動車,有些在自駕車領域甚至超越特斯拉。研究機構航行研究(Navigant Research),公布 2017 年自駕車競爭力排行榜,通用汽車、Google 及戴姆勒分居前 3,墊底的就是特斯拉(第 19 名)。

縱使馬斯克近日聲稱,2018 年第三季起現金流將由負轉正,但市場懷疑此說法,擔心只是曇花一現,因為看不出來現金流轉正會是長期趨勢。

Q5. 倘若特斯拉無法改善上述問題,未來會如何?
4 條路,賣給車廠反雙贏

本刊綜合專家看法,特斯拉有 4 條路:一是繼續當像法拉利那樣的超跑,二是轉型像 BMW 那樣量產大眾化,三是等電動車普及後,轉型生產某個零件,不再整車製造。就如個人電腦普及後,英特爾(Intel)做處理器一樣。

第四條路是把自己賣掉。「特斯拉還是個值錢貨,未來被賣掉的機會很高。」邱奕嘉分析,它賣給傳統車廠是雙贏。因為傳統車廠有專業生產線,特斯拉不須再擔心量產,可專心發揮自己比較優勢──技術與品牌,傳統車廠也不用另外投資電動車與自駕車。

沒有可持續的獲利模式,理念再崇高也是枉然。就如霍伊姆分析蘋果時說,「有效率的供應鏈,才能把創辦人賈伯斯(Steve Jobs)的理想,轉化為有利可圖的現實。」若特斯拉想成為馬斯克口中「1 兆美元企業」,除了理念口號,恐怕還須找出現實裡可持續的獲利模式,才有未來。

(作者:楊少強;本文由《商業周刊》授權轉載)

評析
無法量產,意味著無法壓低平均成本,也很難成為主流,也意味著收入受限,只好靠舉債。
 樓主| 發表於 2019-1-14 14:05:42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4月23日科技新報,供同學參考

特斯拉工廠工人受傷頻繁,勞工問題引關注

作者 linli

電動車製造商特斯拉因財務狀況陷入危機而遭到調查,該公司打造的自動化生產模式和自動駕駛技術也頻頻陷入爭議,現在特斯拉又遇到了新麻煩,該公司位於加州的製造工廠被曝出工人頻繁受傷,勞工狀況堪憂。

特斯拉推出的多款電動車主要是由該公司位於加州 Fremont 的工廠負責組裝和製造,也是該公司應對產能困境的最重要環節,加州工作安全監督機構在 2018 年 4 月 20 日發表報告稱,該機構正在調查特斯拉 Fremont 製造工廠最近發生了一起安全事故,在這起事故中一名工人因下顎受傷住院治療。據悉這名工人並非特斯拉的員工,而是有承包商聘用的軋機操作人員,在工作的過程中,他被移動的滑行車撞倒後受傷,滑行車是特斯拉製造工廠中在裝配電動車的過程中用於移動零組件的裝置。整個調查可能會持續 6 個月的時間,涉及該工廠內任何可能違反工作場合安全條例的行為。

特斯拉工廠的安全事故發生在 2018 年 4 月 9 日,由 Bloomberg 報告,隨後加州工作安全監督機構確認了這一消息。

近日,一家非營利性的新聞機構對特斯拉製造工廠的工人受傷狀況進行了調查,調查的結果令人感到震驚,工人在工作過程中受的傷包括背部勞損、重複性壓力傷害和嚴重頭痛,還有工人因為黏合劑的煙霧而生病,經過調查後發現 2016 年特斯拉的傷害率超過了產業平均水準,但特斯拉並沒有按照加州勞動法要求如實上報安全事故和工人受傷狀況。

特斯拉公司在官網回應稱,上述報告在計算工人受傷率時錯誤了加入了製造工廠發生的意外傷害事故,信息來源也是不準確的信息。

加州工作安全監督機構還透露已啟動了針對特斯拉第二次調查,但沒有說明具體的內容,在調查結束之前不會公開任何訊息。

特斯拉公司發表聲明稱,非常重視和關注製造工廠的傷害事故,承諾與政府監管機構合作,對公司而言,沒有什麼比每天在特斯拉工作的員工的安全更重要。但對於 2018 年 4 月 9 日的工人受傷事件,特斯拉表示這名員工不在其監督的範圍內。受傷的工人是承包商僱傭的員工,開展工作的過程應該在承包商的監督之下,同時也應該由承包商負責報告和處理在這名工人發生的意外。

外界對於特斯拉的質疑不僅僅是勞工狀況問題,還包括電動車裝配線的設計問題,曾擔任美國白宮職業安全和健康管理局主席的 David Michaels 表示,如果員工在工作的過程中受傷,那說明製造系統不能按照預期的方式工作,或者設計不好,工人受傷就表明製造系統沒有安全預期的方式工作。

特斯拉公司 CEO Elon Musk 表示,該公司一直致力於解決產能問題,提升 Model 3 電動車產能,調試生產線的過程堪稱煉獄,為了提高工作效率,他也搬到了工廠睡覺。

特斯拉在一年前還作為新興電動車公司廣受讚譽,在過去幾個月的時間麻煩不斷,Model 3 交付量低於預期導致公司持續虧損,製造工廠發生的意外事故導致評級機構調低了特斯拉的信用評級。另外聯邦交通管理部門還在對特斯拉公司自動駕駛系統涉及的車禍進行調查。

評析
特斯拉又遇到了新麻煩,該公司位於加州的製造工廠被曝出工人頻繁受傷,勞工狀況堪憂。
 樓主| 發表於 2019-1-17 15:02:12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4月24日科技新報,供同學參考

解讀 Tesla  專家指矽谷文化不適用汽車製造業

作者 黃 嬿

大規模的汽車製造業是一項最複雜且資本密集的產業,必須在設計與生產階段打造高度規範化的流程,才能應對諸多挑戰。通常在發表新車產線之前,設計會先行好幾年,之後還要對原型車與製造設備不斷測試,因此所有員工必須有紀律的遵守政策與作業程序。但矽谷文化完全不是這樣,專家認為文化衝突是 Tesla 在汽車製造業碰壁的原因之一。

據 Ars Technica 報導,相對生產汽車,軟體很容易修正並分發給客戶,軟體產業的價值在於創意與快速迭代。Tesla 執行長 Elon Musk 早期在軟體產業發財,自然會將相同的原則應用在汽車生意。一名汽車產業退休人員形容 Musk 的作風,直言他的方法就是即使在設計未到最後定案之前,就可以開始打造,反正都是測試版,甚至給付錢客戶的也一樣。Tesla 的原則就是要快。

這種快速迭代的方式,可在軟體產業運作,因為工程師只要更改一行代碼,然後單擊按鈕就可以重新構建整個項目。但物質生產不是那樣,汽車設計決策必須轉化為物理工具,需要花費數月時間構建和微調。

業界認為 Tesla 的作風對供應商而言是一場惡夢。一名供應商曾表示遇過最糟糕的客戶就是 Tesla。汽車研究中心分析師表示,大部分汽車製造商在設計車款時都會製作原型模具,以便測試並看模具是否適用,但 Tesla 直接進入產線,跳過這個階段,在業界看來就是缺乏基本製造業的經驗。

不過若 Musk 聽取專家建議,他大概就不會創立 Tesla,且如果他聽從傳統智慧,就不太可能發現優化製程的方法,特別是針對打造全電動車的公司適用的方式。Musk 選擇忽略傳統智慧,到現在 Tesla 也賣出數十萬台車,且還有數十萬人在等著要買 Model 3,Tesla 對更廣泛的汽車產業有深遠的影響,逼迫其他汽車製造商認真看待電動車。

報導認為,至少短期內,Tesla 的實驗並非生產車輛的最有效方式,現在還是 Tesla 的學習階段,關鍵在於 Musk 能否應用過去學到的教訓,以有紀律的方式應對未來,無論 Model 3 早期生產實驗價值為何,長期而言 Tesla 要打造有競爭力的價格與品質的產品,還是必須學習傳統汽車製造商的智慧,那不是件容易的事。

Tesla 的優勢在於電池與軟體,還有忠誠的粉絲,以及 Musk 這個世界最強的行銷專家之一,代表很多人或許會為了駕駛 Tesla 多花錢,Tesla 就有機會擺脫其他汽車製造商面臨的利潤壓力,即使事實上 Tesla 製造流程沒有其他競爭對手那麼有效率,這種衍生價值可能也可為 Tesla 帶來獲利。

評析
Tesla 的優勢在於電池與軟體,還有忠誠的粉絲,以及 Musk 這個世界最強的行銷專家之一
 樓主| 發表於 2019-1-17 15:02:22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4月24日科技新報,供同學參考

解開鋰電池固體電解質介面成分  盼打造全新電池技術

作者 EnergyTrend

雖然鋰離子電池已經是當今儲能主流,但是其充放電的分子與原子基礎科學至今還是個謎。

而根據美國能源部阿貢國家實驗室在《Nature Catalysis》研究指出,研究團隊已突破性地得出電極與液態電解質之間的固體電解質介面(solid-electrolyte interphase,SEI)化學成分。阿貢國家實驗室材料科學部門(MSD)化學工程師 Dusan Strmcnik 表示,這將有助於提高團隊對電池壽命的預測能力,而這對電動車製造廠商至關重要。

長久以來科學家都致力於破解鋰離子電池 SEI,但只知道電池充電時形成會形成 SEI,在石墨電極上產生千分之公厘厚的薄膜,而該薄膜可保護介面發生有害反應,同時讓鋰離子在電極跟電解質之間穿梭,因此對於鋰離子電池來說,性能良好的 SEI 為必要條件。Strmcnik 指出,電池效率與壽命取決於 SEI 品質,假如科學家可以找出其化學性質與獨立成分規則,即可藉由 SEI 提升電池效率。

因此阿貢國家實驗室與丹麥哥本哈根大學、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和 BMW 集團的組成國際研究團隊,並成功解開鋰離子電池 SEI 常見化學物質氟化鋰(lithium fluoride)。

實驗和計算結果指出,電池充電過程中會產生氟化氫(hydrogen fluoride)電化學反應,從電解質轉變成固態氟化鋰並生成氫氣,這類反應高度依賴石墨、石墨烯和金屬等電極材料,證明電池催化劑的重要性。

該團隊也同時研發新型檢測氟化氫濃度方式,由於氟化氫是由濕氣與鋰鹽(LiPF6)形成的有害物質,該檢測方法在 SEI 未來科學研究居關鍵地位。研究員 Nenad Markovic 表示,該研究日後將在 BMW 電池研發中心測試,研究下一步則是計劃設計全新鋰離子電池技術,為當今鋰離子電池開闢另一條道路。

(本文由 EnergyTrend 授權轉載)

評析
計劃設計全新鋰離子電池技術,為當今鋰離子電池開闢另一條道路。
 樓主| 發表於 2019-1-17 15:02:32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4月24日MoneyDJ新聞,供同學參考

高恩:電動車續航力問題已解決 接下來拚壓低售價

記者 賴宏昌 報導

日經亞洲評論4月24日報導,雷諾日產三菱聯盟(Renault-Nissan-Mitsubishi)執行長高恩(Carlos Ghosn,見圖)上週五在香港表示,50萬台電動車的實際使用數據顯示,每位車主平均每天的行駛里程數約50公里。他說,這意味著只要電動車的續航力能超過300公里、消費者的疑慮將可獲得紓解。雷諾Zoe電動車(EV)的實際續航力超過300公里。日產預計在2019年推出的Leaf EV續航力約362公里。

Ghosn說雷諾日產三菱聯盟接下來在電動車領域的努力方向將是壓低售價。他說,Leaf目前的售價不適合搶攻中國市場。Ghosn還提到,阿里巴巴、滴滴出行、優步(Uber Technologies)以及亞馬遜(Amazon.com)都對無人駕駛車的開發抱持高度興趣。他指出,美國電動車平均一個月的充電費用約250美元、但人類駕駛成本預估至少達15,000美元。

全球頂尖汽車聯盟「雷諾-日產-三菱(Renault-Nissan-Mitsubishi)」2月7日宣布與中國行動運輸平台商滴滴出行簽訂合作備忘錄,雙方將就中國電動車共享計畫尋求合作。

依據聯盟所公布的2022年戰略計劃,雷諾-日產-三菱預估三家公司的合併營收將在2022年底達到2,400億美元、屆時年度銷售量將超過1,400萬台,遠高於2017年的1,060萬台。聯盟將利用共通的電動車平台與零件、對全球市場推出12款純電動車款。

Waymo(Alphabet Inc.旗下單位)旗下的自駕卡車已開始在美國喬治亞州首府亞特蘭大進行測試。Waymo指出,自駕車的原理基本上是一樣的,但滿載卡車和拖車在煞車、轉彎和盲點等情境與轎車有所不同。

UPS(UPS.US)2月宣布正與Workhorse Group(WKHS.US)攜手設計零排放送貨卡車。UPS表示,50台未來將加入車隊陣容的插電式純電動貨車即便在沒有補貼的情況下、其取得成本仍將與傳統燃料驅動卡車相當。Workhorse表示,這款電動卡車是公司與UPS在過去4年努力開發的結晶、每次充電後可行駛100英里(相當於160.9公里)、適合跑市區以及近郊的路線。

評析
只要電動車的續航力能超過300公里、消費者的疑慮將可獲得紓解。
 樓主| 發表於 2019-1-17 15:02:43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4月25日中央社,供同學參考

陸汽車產業對外資鬆綁 目光聚焦北京車展

中央社 北京25日綜合外電報導

全球汽車製造商今天在北京推銷最新款電動車及運動休旅車。在這個全球最大汽車市場中,國產車大行其道,但中國近期對外資鬆綁,承諾為外國車商開放比較公平的經營環境。

德國福斯汽車(Volkswagen)、戴姆勒集團(Daimler)、豐田汽車(Toyota)和福特(Ford)等業內巨擘,今天在北京車展展示超過1000多款車型及數十款概念車。

法新社報導,北京這次活動估計將有數千車迷現身廣大的展覽中心,電動車及高燃油運動休旅車料成焦點。

日產汽車公司(Nissan)展示了第一輛「中國製造」、專為中國客群打造的電動車,這輛4門的逸軒.純電(Sylphy Zero Emission)車款,續航里程達338公里。

BMW集團則計劃,2020年於中國的合資公司開始打造第一輛全電動運動休旅車,名為iX3。

彭博(Bloomberg)報導,今年車展特別重要,因為中國20年來限制外資進入國內汽車市場,如今卻開始對外開放。此外,電動大型車人氣漸旺、中美貿易戰不斷醞釀也都是原因。

北京當局和華府間日益升溫的貿易戰可能讓各家車商高層憂心忡忡,一點風吹草動都會令他們擔心,進軍中國的計畫恐怕戛然而止。

但北京上週宣布,他們將把汽車業外資入股限制鬆綁,外界認為,這可能是對美國總統川普遞出橄欖枝,川普曾指責中國的汽車產業政策。

評析
中國近期對外資鬆綁,承諾為外國車商開放比較公平的經營環境。
 樓主| 發表於 2019-1-17 15:02:56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4月25日中央社,供同學參考

福斯擬豪擲逾5千億 搶攻陸電動車市場

中央社北京25日綜合外電報導

德國汽車巨擘福斯汽車集團(Volkswagen)宣布,2022年前將斥資180億美元(約新台幣5364億元),在中國大陸投資電動和自動駕駛車,將龐大賭注押在這個兵家必爭之地。

福斯新任執行長迪斯(Herbert Diess)昨天在北京召開記者會說:「中國是我們第2個家。」中國將成為全球「最大」的電動車市場。

法新社報導,他還說,福斯和中國合資企業夥伴投入的資金,將「使移動載具更潔淨、安全且更有智慧,以真正改善人類生活」。

迪斯說,全球最大汽車製造商福斯在2021年前的目標,是在「中國至少6個車廠」生產電池驅動的汽車。

此外,迪斯也宣布將與中國合資企業安徽江淮汽車集團(JAC)成立一個名為「思皓」(SOL)的新汽車品牌。這個品牌將生產一款電動運動休旅車,充一次電的續航力可達300公里。

去年中國汽車總銷量約為2890萬輛,中國汽車市場的規模可望很快就會趕上歐美市場。

福斯最近宣布將成立一個專責中國市場的業務部門,預計未來8年將在中國推出大約40款新車。

今天登場的北京車展,是迪斯接替穆勒(Matthias Mueller)出任執行長的第一個海外行程。

福斯2015年坦承造假全球1100萬輛柴油車的廢氣排放數據後,迄今尚未擺脫陰霾。

評析
福斯在2021年前的目標,是在「中國至少6個車廠」生產電池驅動的汽車。
 樓主| 發表於 2019-1-20 15:36:09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4月25日中央社,供同學參考

淳紳電動車組裝測試 量產車最快6月公開

中央社記者田裕斌台北2018年4月25日電

淳紳在取得中國大陸發改委特許批准資質審查後,目前開始進行首批量產車款的組裝測試作業,淳紳預估,若組裝順利,第一批量產車款最快在6月就能對外公開。

淳紳去年8月收購中國大陸同高科技69.12%股權,引進雷射焊接以及機器人滾邊的高端科技,整合上下游產業,厚植生產實力,並在正式量產後,打造以工業4.0為核心的高效率自動化電動車產線。

淳紳指出,目前組裝的車輛是結合機械手臂和人工作業,先以半自動方式進行,並檢測零組件和機台的密合程度,以提升量產時的良率水準。

淳紳表示,過去曾經引發討論的車頭品牌LOGO,尺寸和位置都有做過微調,整體外觀和第一代的概念車有所不同,不過仍維持圓潤流線的車身設計,至於在桃園觀音建廠計畫,土地變更申請可望在近期內就會有好消息傳出,屆時公司將加快腳步,打造電池包廠以及組裝廠,配合電動車2019年底開始的量產規畫。

評析
淳紳在取得大陸發改委特許批准資質審查後,若組裝順利,第一批量產車最快在6月就能對外公開。
 樓主| 發表於 2019-1-20 15:36:20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4月26日中央社,供同學參考

北京車展 中國電動車商嶄露頭角

中央社 北京26日綜合外電報導

北京國際汽車展覽會昨天開幕,在全球車商使出渾身解數宣揚對中國電動車市場未來大計的同時,卻也將發現中國本地同業其實早已向前奔馳。

法新社報導,本地汽車製造商和業界新貴在本週這場行業盛事中賣弄自家最新款式插電模式電動車。轎車和運動休旅車之外,還有未來感十足且最新裝置一應俱全的超跑。

北京決策當局已力推巿場走向電動化,對消費者和車商軟硬兼施,車商須滿足銷售配額,購車民眾則有補貼。

中國政府希望減少對進口石油的依賴並降低汙染,兩者對北京當局來說都是優先戰略目標。中國政府已經宣布計劃逐步淘汰化石燃料汽車,只是時間表尚未定案。

雖然欠缺能夠躋身全球舞台匹敵的車商,這項轉變順手推舟,提供中國政府在全球最大汽車市場中培養本土大廠的嶄新機會。

旗下擁有賓士(Mercedes-Benz)的戴姆勒集團(Daimler AG)執行長柴奇(Dieter Zetsche)在車展中向中國電動車商表示歡迎說:「沒競爭時,人會變懶。」

評析
在全球車商宣揚對中國電動車市場未來大計的同時,卻發現中國本地同業其實早已向前奔馳。
 樓主| 發表於 2019-1-20 15:36:30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4月27日科技新報,供同學參考

特斯拉再失核心高層
自動駕駛部門負責人跳槽英特爾

作者 linli

特斯拉電動車的自動駕駛系統因車禍正在調查,該部門的負責人 Jim Keller 日前被曝已離職,將加入晶片巨擘英特爾(Intel)。

特斯拉公司在 2018 年 4 月 26 日表示,自動駕駛系統部門負責人 Jim Keller 將離職,加入一家專注於半導體的公司。據知情人士透露,Jim Keller 新東家就是在自動駕駛晶片市場野心勃勃的英特爾。Intel 公司沒有對此發表評論。

Jim Keller 在 2016 年加入電動車製造商特斯拉,之前曾在晶片製造商 AMD 任職,擔任自動駕駛硬體部門副總裁。2017 年 6 月接替僅任職 6 個月的 Chris Lattner 成為特斯拉自動駕駛部門負責人。

特斯拉公司聲明稱,Jim Keller 加入公司之前,職業生涯和熱情都在半導體工程技術,離職之後他加入的公司,將有機會專注於他最喜歡的領域。

Jim Keller 是特斯拉自 2018 年以來失去的眾多高層之一,其他離職的高層還包括銷售主管和 CFO。

自動駕駛系統是特斯拉應用在電動車的最新技術,可讓電動車能在路況簡單時無需司機操控而自動行駛,CEO Elon Musk 在 2017 年底表示,完全無人駕駛系統將很快商用。但由於該部門的管理層人員變動頻繁,特斯拉公司沒能實現承諾。第一位主管 Sterling Anderson 在 2017 年 1 月離職,隨後特斯拉從蘋果公司招募了 Chris Lattner 掌管這部門,任職僅 6 個月就選擇離職,Jim Keller 在出任主管不到一年的時間也離開了特斯拉。

特斯拉公司的自動駕駛系統部門除了不斷遭遇人事變故之外,系統的安全性也備受質疑,在 2018 年 3 月舊金山南部的一起車禍中,開啟自動駕駛系統的特斯拉電動車發生嚴重車禍導致駕駛死亡,這起車禍由美國國家運輸安全委員會和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員調查。特斯拉堅稱自動駕駛系統不存在過錯。這是特斯拉無人駕駛系統涉及的第二起致命事故。

特斯拉公司表示管理層的變動不會影響該公司在自動駕駛領域的投資,未來還將不斷加大投資,建立全球頂尖的管理團隊,開發最先進的自動駕駛晶片。

對 Jim Keller 新東家英特爾而言,招募了一位有成功經驗的管理者,他在半導體產業擁有豐富的任職經歷,曾幫助 AMD 開發晶片與 Intel 競爭,在 AMD 和特斯拉的工作之前,他還曾任職 Digital Equipment 公司,參與蘋果公司早期的 iPhone 和 iPad 晶片開發工作。

據悉 Jim Keller 將擔任 Intel 平台工程副總裁,負責硬體產品開發,涉及圖形、人工智慧和網路傳輸等領域。他還將與老搭檔 Intel 首席晶片架構師 Raja Koduri 合作,他們曾在蘋果和 AMD 有過合作經歷,將聯手開發新產品。

評析
Jim Keller 新東家就是在自動駕駛晶片市場野心勃勃的英特爾。
 樓主| 發表於 2019-1-20 15:36:41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5月1日聯合報,供同學參考

自駕車進展崎嶇 台灣如何超越

聯合報 記者林彥呈整理

美國電動車大廠特斯拉三月在美國加州發生一起疑似因自駕系統失靈的死亡車禍,此外,近年大舉投入自駕車開發的UBER也發生自動駕駛衝撞行人的首例。自駕車接連發生重大事故,不禁令人思索,我們距離自動駕駛的未來還有多遠?其間又有多少障礙需要跨越?

加州車輛管理局今年一月底公布在自駕車領域舉足輕重的「自駕車脫離報告」(Autonomous Vehicle Disengagement Reports),揭露各家業者在截至去年十一月的一年間道路測試狀況。從報告可看出,在通往全自動駕駛的路徑上,各家業者的發展落差甚大,而賽道上的領先者們更能感受到其中難以突破的瓶頸,尚有諸多阻礙有待克服。

首先是路況,自駕車並非僅是一輛自動化駕駛的交通工具,還需要與道路基礎設施的緊密配合,對此需要的是在路況較差的場域上測試的數據,以及穩定的通信與交通信號設施的即時交互資訊等。

其次是天候,對於自動駕駛而言,環境的影響很大,不同的氣候狀況需要不同的感測與控制系統,而要克服這樣的狀況意味著需要在車上安裝更多不同的感測器,並改善導航與地圖數據。

最後則是過渡時期的人機互動。物物之間可以透過電子訊號傳遞訊息,但人與物之間勢必要尋找一個更加安全的互動方式,不論是對人類駕駛或是路上的行人均是如此。簡言之,傳輸、感測與演算等問題將是左右自駕車能否走入商業化的關鍵。

經濟部正在推動「無人載具科技創新實驗條例」,期待能透過實驗場域,促進自駕車技術的提升。然而,面對各國與大廠們投入許多資金與資源,嘗試解決上述的自駕車問題,除閉門研發外,或許應更積極加入國際級的技術聚落,如在加州設立路測中心,以世界級的標準,驗證台灣的技術能耐。

( 本文由范秉航口述)

評析
在通往全自動駕駛的路徑上,各家業者的發展落差甚大,尚有諸多阻礙有待克服。
 樓主| 發表於 2019-1-20 15:36:58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5月3日工商時報,供同學參考

特斯拉電動卡車被告抄襲設計

工商時報 陳穎芃/綜合外電報導

電動卡車製造商尼可拉汽車(Nikola Motor)周二在亞利桑那州控告特斯拉(Tesla)專利侵權,因為特斯拉推出的電動卡車Semi涉嫌抄襲尼可拉設計。尼可拉指控特斯拉混淆消費者及投資人,依此求償20億美元。

特斯拉發言人表示:「這場官司顯然對大家都沒好處。」尼克拉發言人表示:「本案已進入司法程序,因此我們拒絕回應。」

2014年創立的尼可拉在2016年5月發表兩款卡車,其一是全電動卡車,其二是油電混合卡車。今年1月該公司宣布將在亞利桑那州投資10億美元興建廠房。

尼可拉周二於官司文件中表示,去年11月特斯拉發表電動卡車Semi前夕,尼可拉根據網路上流出的Semi照片推論特斯拉抄襲專利設計,發出警告信函要求特斯拉排除侵權疑慮後再發表Semi,但特斯拉置之不理,迫使尼可拉訴諸法律。

尼可拉指出多項電動卡車專利設計遭到特斯拉抄襲,諸如Semi的車頭擋泥板、擋風玻璃、中段車門及整體車身設計都和尼可拉電動卡車相似。

尼可拉也表示2016年公司發表油電混合卡車後,特斯拉隨即透過獵人頭公司挖角尼可拉工程部主管,足以顯示特斯拉有意抄襲卡車設計。

尼可拉認為Semi「在市場上造成混淆」。尼可拉表示:「特斯拉的侵權行為已影響本公司招募投資人與合作夥伴,因為現在投資人會選擇和推出相似產品的特斯拉合作。」

尼可拉打從創立以來便注定要和特斯拉成為死對頭,因為兩家公司名稱皆源自交流電之父尼可拉‧特斯拉(Nikola Tesla)。

今年4月尼可拉對外宣稱,旗下電動卡車收到的預購訂單總額超過80億美元,但這些訂金能「百分百退費」,並強調尼可拉「不會拿顧客的錢來周轉事業」,諷刺特斯拉Model 3收了將近10億美元訂金卻遲遲不出貨。

評析
尼可拉從創立以來便和特斯拉成為死對頭,因為兩家公司名稱皆源自交流電之父尼可拉‧特斯拉(Nikola Tesla)。
 樓主| 發表於 2019-1-20 15:37:15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5月3日工商時報,供同學參考

太陽能安裝事業 拖累特斯拉

工商時報 鍾志恆/綜合外電報導

《華爾街日報》報導,特斯拉面對的財務難關一個接一個,除了電動車生產遇瓶頸外,其住宅屋頂安裝太陽能板的事業,正面臨安裝數量持續放緩困擾,除了可能無法兌現其對投資人許下的承諾外,美國新稅法對太陽能板安裝產業構成新風險。

特斯拉在2016年買下的太陽能事業SolarCity,去年因為太陽能板安裝量下滑,銷售大受衝擊。特斯拉曾對投資人與分析師掛保證,SolarCity能達成投資報酬等目標,因此SolarCity去年業績不振,外界好奇特斯拉會否向SolarCity挹注現金來兌現支票和支撐其財務需求。如此一來,只會加重特斯拉的財務壓力。

Sanford C. Bernstein近期報告指出,SolarCity是特斯拉面對的三大風險之一。因為其銷售難以提升和債務違約可能性增加,極度需要現金周轉。特斯拉其餘兩個風險為電動車產量遇瓶頸和電動車需求放緩。

特斯拉最近警告,美國新稅法可能減少投資人投資再生能源計畫的意願,整個太陽能產業都因此受影響。

特斯拉拒絕公開SolarCity財務細節,只表示該業務去年產生正向現金流,和協助提升特斯拉的家用電池Powerwall和商用電池Powerpack等2個儲能電池產品的吸引力。

對於外界的揣測,特斯拉發表聲明表示,SolarCity沒有成為公司的現金負擔,該事業去年的現金流為正數,預期今年會維持這狀況。

即使如此,外界認為對特斯拉來說,SolarCity在財務上連小小狀況都不能出現,因為特斯拉目前負債100億美元,部份原因是為併購SolarCity而來。

評析
SolarCity是特斯拉面對的三大風險之一,因其銷售難以提升和債務違約可能性增加,極度需要現金周轉。
 樓主| 發表於 2019-1-20 15:37:24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5月3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日產北美銷售重摔28% 撤美攻陸

經濟日報 編譯任中原/綜合外電

日產汽車4月北美銷售劇減28%,其實不應意外,因為所有日本車廠的銷量都差。

日本豐田、日產及本田「三大」一直在美國車市搶地盤,總市占率一度超越通用、福特及飛雅特克萊斯勒美國「三大」的總合。但日產銷售成長主要靠獎勵辦法,去年4-12月期間日產銷售獎勵占總行銷成本的90%,因此銷售劇降只是遲早的事。

日產銷售量在前幾個月已經動搖,4月又碰到兩項不利因素:一是4月的銷售日數比去年少了兩天,二是主管階層大幅改組。

4月的「災難」,令人不禁要問各大車廠是否考慮攜手從美國市場撤退。日產執行長高恩已表示,將加重新興市場的銷售,因為美國等已開發市場已經達到頂峰。

日產轉出美國的策略相當合理,因為美國貿易政策不確定;只要關稅一提高,便將對日產在美國的營運面臨風險。日美貿易順差中汽車占80%,當然是美、日雙邊貿易談判中的熱點。而且4月日產全電動車LEAF銷售量雖增加10%,但綠能車輛在美國市場的展望已經褪色。

日產如果當真有所行動,中國將是重要目標。雷諾-日產-三菱已於3月跟中國的滴滴出行叫車公司敲定協議,拓展批量銷售、汽車租賃及汽車共享業務。管理階層預測在中國的銷售成長率將達二位數字,而綠色車輛策略也使日產的forte鋰電池科技有用武之地。

日產在美國市場銷售不佳之際準備轉向中國,因是正確的方向,投資人應該可寄予厚望

評析
日產在美國市場銷售不佳之際準備轉向中國,因是正確的方向,投資人應該可寄予厚望
 樓主| 發表於 2019-1-20 15:37:45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5月3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德國車廠電動車來勢洶洶   特斯拉準備好了嗎?

經濟日報 記者易起宇╱綜合報導

穆斯克成立特斯拉有一個目的,要在十年內加速市場改用電動車。而在德國汽車大廠急起直追之下,這個願望不僅不再只是夢想,而且有取而代之之勢。

彭博資訊報導,以Jaguar上個月開始接受預購的電動跨界休旅車I-Pace為首,現在基本上每家主要車廠都正準備模仿推出特斯拉推出時髦的運動型電動車。而且不像特斯拉,這些車廠大多有著百年的推出新車經驗,而且能分散研發成本到其廣大的車款陣容。

而其中,特斯拉面臨到的最艱難挑戰將來自德國車廠,從福斯汽車目標大眾市場的I.D系列,到今年下半年奧迪的e-tron,再到明年賓士的EQ C跨界休旅車和保時捷的Mission E。

美國汽車零售商AutoNation執行長傑克森說:「就我所見,這些車都比特斯拉的任何車還要好。」保時捷上周宣布調高財測,並表示2025年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和電動車的銷量將會占整體出貨的一半。

不過IHS Markit分析師Stephanie Brinley表示,特斯拉仍會在電動車市場占有一席之地。「特斯拉擁有很好的起跑點,新的競爭並不會讓特斯拉前功盡棄。」

評析
特斯拉擁有很好的起跑點,新的競爭並不會讓特斯拉前功盡棄。
 樓主| 發表於 2019-1-22 14:39:34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5月4日工商時報,供同學參考

燒錢過快...特斯拉連虧5季

工商時報 陳穎芃/綜合外電報導



《華爾街日報》報導,在Model 3產量成長緩慢的情況下,特斯拉(Tesla)燒錢速度超乎分析師預期,但該公司周三宣稱Model 3周產量將在本季(4到6月)達到5,000台,使自由現金流在下半年恢復正值,營運有機會由虧轉盈。

由於燒錢速度過快,投資人擔心財務狀況,導致特斯拉股價周四跳空開低,報283美元,重挫6%。

特斯拉於周三盤後宣布上季虧損7.846億美元,是連續第5季虧損,儘管上季每股虧損4.19美元小於分析師預期。FactSet調查分析師預期特斯拉上季自由現金流為-8.9億美元,但實際結果為-10億美元。

上季來自顧客的預購訂金雖較前一季成長15%,但因Model 3產量成長緩慢,導致特斯拉繼續為擴大產能投入龐大支出,使現金部位在上季降至27億美元。

儘管如此,特斯拉執行長穆斯克(Elon Musk)周三依舊堅持公司暫時不需要募資,因為他相信Model 3周產量將在本季結束前達到5,000台。

回顧去年穆斯克曾宣稱Model 3總產量在去年下半達到20萬台,但至今一再跳票。上季Model 3產量只有9,766台,也未達到公司訂下的2,500台周產量目標。

穆斯克近日迫於產能壓力已親自坐鎮生產線監督,目標讓Model 3周產量在5月達到4,000台,以便在6月底前將周產量提升至最多6,000台。

然而,投資人對穆斯克多次信口開河已感到不耐煩。摩根士丹利分析師裘納斯(Adam Jonas)就在周三財報發表會上詢問特斯拉是否該募資以備不時之需。穆斯克回應:「不用。我實在不想這麼做。」

穆斯克強調除了Model 3周產量將如期達標之外,特斯拉也將縮減支出。穆斯克表示,今年特斯拉資本支出將從34億美元「稍稍」降至30億美元以下。

他也預期來自電動車租賃事業及太陽能事業的收入,將使自由現金流在下半年恢復正值,並宣稱公司有望在第3季或第4季恢復獲利。

評析
穆斯克強調除了Model 3周產量將如期達標之外,特斯拉也將縮減支出。
 樓主| 發表於 2019-1-22 14:39:46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5月4日聯合報,供同學參考

4大判斷!德汽車教父看好陸汽車業

聯合報 大陸新聞中心/綜合報導

正在舉行的北京國際汽車展覽會世界汽車行業的何種發展趨勢?德國著名汽車經濟專家杜登赫費爾(Prof. Dr. Ferdinand Dudenhoeffer)2日接受中新社訪問時表示,北京國際車展正在為未來的汽車發展制定標準。他分析,憑藉在電動車、自動駕駛等領域的快速發展,中國將有望競逐全球汽車行業領導者角色。

杜登赫費爾現為德國杜伊斯堡-埃森大學教授、該校汽車研究所創始人兼所長。其在汽車經濟領域有著深入研究,被德國媒體譽為「汽車教父」。

杜登赫費爾認為,與十年前相比,中國汽車行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他以北京國際車展為例指出,當2019年的底特律車展有可能因為缺少汽車展商而停辦,法蘭克福車展上的汽車品牌乏善可陳,日內瓦車展也讓人感到厭倦之時,北京國際車展擁有更大規模、更多汽車展商、更多觀眾。

在杜登赫費爾看來,本屆北京車展的三大看點包括:中國如何將自己打造為電動汽車市場翹楚、SUV在華發展情況、中國汽車業加大對外開放。

杜登赫費爾看好中國汽車業未來基於四個原因:

一是中國汽車市場體量深不可測。根據杜伊斯堡-埃森大學汽車研究所整理的數據,2017年中國市場共售出2420萬輛小轎車,已佔全球銷售總量的28.4%。

中國汽車市場仍有強勁的增長潛力,因為中國的經濟仍將保持增長。預測2025年中國的轎車總銷量將達到3450萬輛。

二是中國正在迅速擴大其在電動汽車領域的行業領導地位。中國正在研究高性能電池,從而掌握電動汽車的核心技術。

三是中國將成為自動駕駛汽車發展中心。即便未來仍有很長的路要走,自動駕駛已成為中國在電動汽車領域之外第二重要的主導產業。

四是中國在汽車出行服務方面具有競爭優勢。「滴滴出行」目前擁有4.5億用戶,成為中國最大的個人移動出行平台,中國有望成為全球移動出行服務的領導者。

杜登赫費爾認為,中國的經濟發展日新月益,在汽車服務行業,中國在跟歐洲的競爭中已經具備優勢。中國的市場規模對其汽車業發展是一項重要的驅動力。

評析
憑藉在電動車、自動駕駛等領域的快速發展,中國將有望競逐全球汽車行業領導者角色。
 樓主| 發表於 2019-1-22 14:40:05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p470121 於 2019-1-22 14:41 編輯

轉貼2018年5月4日聯合報,供同學參考

智能電動車 成全球汽車產業風向球

聯合報 大陸新聞中心/綜合報導

第十五屆北京國際汽車展覽會上,智能電動汽車正成為全球汽車產業的風向球。

作為中國智能電動汽車領域最早的創業者之一,蔚來公司創始人李斌受訪時表示,借助多年積累的汽車產業基礎和移動網際網路技術,智能電動汽車的快速發展為中國企業提供了一次趕超歐美車企的機會。

新華社報導,李斌表示, 與傳統燃油汽車相比,智能電動汽車的發展更依賴基礎設施的搭建和對用戶習慣的理解,歐美車企的優勢將在新一輪的競爭中被削弱。他說,當前不少中國汽車品牌已經在自動駕駛、人車交互等技術環節取得領先,越來越多的中國車企正在加入全球競爭中。

「智能手機普及的十年,也是中國手機品牌崛起的十年,類似的變化也很可能發生在智能電動汽車領域」。李斌認為,中國車企離用戶更近、對於創新的反應速度更快,在軟件和服務方面具備很強的競爭優勢。

他說,「2012年,我們已經能看到電力驅動、自動輔助駕駛、人工智能技術在汽車上的應用,智能電動汽車成為技術趨勢,汽車成為移動生活空間的可能性越來越高」。

經歷了四年的發展之後,蔚來已在汽車製造領域取得多項突破,獲得中國首批智能網際網路汽車開放道路測試牌照。它的首款電動跑車EP9屢次打破世界著名賽道電動汽車最快圈速紀錄,於去年年末發佈的ES8車型也陸續安排試駕和交付。

對於當下備受關注的無人駕駛和智慧交通,李斌表示新的技術趨勢和蔚來的發展理念不謀而合,即為用戶創造更好的駕駛體驗。

評析
第十五屆北京國際汽車展覽會上,智能電動汽車正成為全球汽車產業的風向球。

 樓主| 發表於 2019-1-22 14:40:17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5月4日MoneyDJ新聞,供同學參考

陸電動車補助後年退場
韓電池料重獲採用、業者加碼布局

記者 陳苓 報導

中國當局對電動車廠的補助,預料在2020年徹底退場。之前北京把南韓業者生產的電動車電池,排除在補助名單之外,讓韓廠流失大批訂單。如今補助將要退場,陸廠有望再次使用南韓電池,韓廠為此加碼投資、預做準備。

韓媒BusinessKorea報導,南韓三大電池廠LG Chem、Samsung SDI、SK Innovation原本和中國車廠有合作關係。不過2016年年中北京當局為了扶助中國的電池產業,電動車補助名單一再剔除韓廠。這表示中國車廠若使用韓廠電池,就拿不到補助,車廠因而不願使用,讓韓廠訂單跑光光。

2020年起,中國官方補助將退場。韓國業界專家預測,韓廠電池品質和價格具有競爭力,將重獲中國車廠青睞。韓廠說法也與此吻合,業界人士透露,據傳中國車廠和韓國電池廠開始檯面下協商,準備採用韓廠產品。

三大韓國電池廠動作頻頻,佈局中國商機。2016年SK Innovation暫停與中方設立電池合資廠,如今改口說旗下位於中國的關係企業SK Battery China Holdings更名SK Blue Dragon Energy,將投資864億韓圜。Samsung SDI第一季財報也說,準備迎接2020年中國補助退場。LG Chem表示,將投資2,394億韓圜,在中國打造電池材料合資廠。

評析
陸電動車補助2020年後退場,陸廠有望再次使用南韓電池,韓廠為此加碼投資、預做準備。
 樓主| 發表於 2019-1-26 15:00:44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5月5日工商時報,供同學參考

穆斯克傲慢法說 激怒華爾街

工商時報 陳穎芃/綜合外電報導

特斯拉執行長穆斯克(Elon Musk)周三財報法說會行為怪異,藐視分析師提問激怒華爾街。前任通用(GM)副董座盧茲(Bob Lutz)更直言穆斯克「快完蛋了」。

面對華爾街群情激憤,穆斯克周五在推特為自己辯護表示,他拒絕提問的分析師只是為了證明他們看空特斯拉的論調,而YouTube部落客才是代表投資大眾。

特斯拉周三公布連續5季虧損,且上季(1至3月)自由現金流負10億美元超乎外界預期。眼看Model 3產量成長緩慢,特斯拉如何化解資金危機無疑是華爾街最關注的議題,但穆斯克周三卻傲慢拒絕回應相關提問。

穆斯克周三於財報後的問答時段先是拒絕回應RBC資本市場的提問,接著又打斷投資機構Bernstein分析師薩克納吉發言。穆斯克表示:「這些問題實在太無聊。我受不了。」

但穆斯克卻花了足足15分鐘聽YouTube部落客羅素(Galileo Russell)發言。如此差別待遇激怒華爾街投資銀行。

羅素事後接受《金融時報》訪問時表示,特斯拉股價周四大跌6%完全是因為華爾街不滿被忽略,但他認為穆斯克拒絕回答無聊問題並沒有錯。

摩根士丹利分析師裘納斯表示:「華爾街的提問或許老掉牙,但對於一家財源枯竭又風險重重的公司而言,這些問題非常重要。」

周三財報結束後,不少分析師認為穆斯克行徑詭異像是一場鬧劇。儘管穆斯克過去也多次發表驚人言論,但分析師認為近日穆斯克變本加厲對公司一點幫助也沒有。

通用前副董座盧茲表示:「周三特斯拉財報的詭異情境是穆斯克典型風格。他不想討論現實中的財報悲慘數字,他只想用火星、超迴路列車、電動卡車、地下隧道等科幻計畫轉移大眾焦點。他覺得既然長久以來外界都吃這套,何必改變作風?他快完蛋了。」

評析
特斯拉如何化解資金危機無疑是華爾街最關注的議題,但穆斯克周三卻傲慢拒絕回應相關提問。
 樓主| 發表於 2019-1-26 15:00:57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5月6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電動車大夢的理想與現實

經濟日報社論

美國電動車製造商特斯拉2日公布第1季財報,儘管收入高於市場預期,但與去年同期相比接近兩倍的虧損,加上公司手上現金減少10.5億美元,遜於市場預期,種種利空因素影響,讓特斯拉股價盤後下跌近5%。特斯拉是電動車先驅,零組件供應部分由台灣供應,是電動車產業榮枯的指標;特斯拉發展得好壞,全球都關注。

展望第2季,特斯拉的營運有可能改善嗎?答案可能不樂觀。特斯拉的營運關鍵,在於大眾車款Model 3的量產能力。特斯拉在兩年前宣布售價3.5萬美元起的Model 3平價車款,立即引起轟動,獲得近50萬筆的預定。Model 3在2017年7月底首度交車30部,然而在2017第4季的整整三個月,僅出貨約1,600輛,遠遜於原訂每周生產5,000輛的目標。

特斯拉已將上述目標延後至今年6月前達成,但在4月最後一周,Model 3產能就只有2,270輛,因此外界不得不懷疑特斯拉在6月底前,能否達成每周5,000輛量產的能力。就我們觀察,就算今年6月底之前,特斯拉可以達成每周5,000輛量產,特斯拉在兩年前所提出的平價電動車夢想,也注定無法達成。特斯拉的夢碎,要從電動車的特性談起。

根據麥肯錫報告,電動汽車的電池成本已從2010年的1,000美元∕kWh降至2016年的227美元∕kWh,下降幅度約達八成。麥肯錫也預估在未來電池成本會繼續下降,美國電動汽車在無補貼的情況下,可能要到2025至2030年,才能達到真正平民的價位。

那為何特斯拉可以在2017年就推出3.5萬美元的Model 3?答案是,一個無法達成的自動化夢想。特斯拉的革命性創新,是使用原本用於筆記型電腦電池的圓柱形鋰離子電池當動力來源;這些鋰離子電池由日本Panasonic獨家提供。特斯拉原本計畫,透過自動化生產將鋰電池組合成電池組,可大量節省電池生產成本,這也是Model 3在計畫中可以達到平民價的主要原因。然而,特斯拉的夢想從來沒有成功過,特斯拉的電池組裝自動化生產線,從一開始就是「生產地獄」。

由於電池組自動化的失敗,特斯拉最後回到人工組裝,生產速度受限,因此現在Model 3產量還不及當初規劃的一半,並且由於電池組是人工組裝,無法透過自動化壓低成本,現在Model 3的售價,已經從當初的3.5萬美元上升到5萬美元上下,不再是大眾車的價格範圍。

可能的轉機是,特斯拉執行長穆斯克表示,自從中國4月中旬宣布將放寬外資車廠的設立限制後,特斯拉便開始計劃在中國設廠組裝車用電池。如果特斯拉的中國電池組裝工廠運作順利,那周產5,000量的目標,將很快就會突破。然而特斯拉目前持續燒錢的狀態,是否能撐到電池生產瓶頸突破,恐怕還有待觀察。再者,電池的生產確定由人工組裝後,3. 5萬的價格是鐵定回不去了,現在5萬美元的價格,都遠高於競爭對手的日產LEAF或者通用Bolt。

特斯拉的大眾電動車夢想,應該是暫時失敗了,但是特斯拉做為一個有科技創造力的電動車製造商的事實,不會改變。特斯拉的發展與台灣的產業供應鏈互動密切,雖然由於大眾車款的失利,暫時特斯拉無法提供台商夠份量的訂單,卻是台灣產業界切入電動車發展一個很好的練兵機會。

只是台灣產業界要注意的是,執行長穆斯克是一個夢想家,在配合他的夢想時,必須考慮到風險,Panasonic作為特斯拉獨家鋰電池供應商,為了Model 3量產所準備的擴產,都變成了蚊子生產線,根據Panasonic在2月公布的資料,去年4到12月,Panasonic因為特斯拉風險,營業額損失900億日圓,營業利益減少240億日圓。Panasonic是一家大公司,這樣程度的損失還挺得過去,台商多為中小企業,恐怕是吃不消。

評析
特斯拉是電動車先驅,是電動車產業榮枯的指標;特斯拉發展得好壞,全球都關注。
 樓主| 發表於 2019-1-26 15:01:13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5月7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護城河」之爭…巴菲特槓上穆斯克

經濟日報 編譯林聰毅/綜合外電

「股神」巴菲特在波克夏股東大會上,出現與特斯拉執行長穆斯克唇槍舌戰的意外插曲,兩人從強調價值投資的「護城河」(moat)理論之爭,到互嗆要在糖果事業一較高下。

巴菲特在這場年度股東會上,認為穆斯克說「護城河已『站不住腳』(lame)的說法是錯的」。

巴菲特說,很多企業仍有護城河,包括波克夏旗下的See's糖果部門,穆斯克可能顛覆了某些領域,但「我不認為他在糖果領域會顛覆我們」。

穆斯克則在推特上回嗆,他「將成立一家糖果公司,且將令人大吃一驚」,「我是超級、超級認真的」。巴菲特則回應說,穆斯克不會跟進投資糖果事業,但若他想開糖果店,「我接受挑戰」。

這場戰火是由穆斯克先挑起。他上周說護城河的概念已「站不住腳」,而且不適當(quaint),「若你對抗入侵敵人的唯一壁壘是護城河,你堅持不了多久,真正重要的是創新,這是保有競爭力的核心要素」。

巴菲特的價值投資以「護城河」聞名,即企業應擁有競爭優勢,為競爭者豎立進入壁壘。

評析
巴菲特的價值投資以「護城河」聞名,即企業應擁有競爭優勢,為競爭者豎立進入壁壘。
 樓主| 發表於 2019-1-26 15:01:28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5月8日科技新報,供同學參考

破天荒!特斯拉要定期公布 Autopilot 安全數據

作者 雷鋒網

近日特斯拉公布了第一季財報,雖然特斯拉營收達 34.09 億美元,遠高於去年同期的 26.96 億美元創下歷史新高,但淨虧損也擴大至 7.85 億美元,不過特斯拉 CEO 伊隆‧馬斯克(Elon Musk)也有好消息要宣布,那就是特斯拉現金餘額還有 27 億美元,夠燒一陣子了。

除了財報數據之外,Musk 還公布了幾個備受關注的決定,其中之一就是特斯拉將按季發布輔助駕駛系統 Autopilot 的安全報告。據了解,Musk 並未詳細說明這份報告到底涉及什麼內容,特斯拉發言人也拒絕透露更多細節。至於未來會不會有獨立第三方機構加入安全報告的審查項目,更是不得而知。

此舉不但是業界首創,也代表特斯拉對待 Autopilot 數據態度的重大轉變,之前 Musk 一直將這些數據「藏在深閨」,未來,其他廠商可能也會迫於壓力跟隨特斯拉發表安全報告。

電話會議上,Musk 強調,特斯拉一直宣稱的 Autopilot 能降低車主捲入車禍的機率這點「毋庸置疑」。

採集數據上,特斯拉「毫不手軟」,如果它的車輛經過一家建築公司,鏡頭可能就會拍張照回傳資料庫。另外,特斯拉的電動車還會記錄車禍現場數據。即使 Autopilot 處於離線狀態,車輛照樣會採集數據,美其名是「訓練車輛的機器學習功能」。

「特斯拉的 Autopilot 統計數據毫不含糊,這套系統確實提升了車輛安全性。」Musk 說。公布數據報告能讓大眾清楚了解「Autopilot 的安全等級,是在不斷變好還是繼續變差」。

要確切評判 Autopilot 到底提升多少車輛安全性並不容易。特斯拉和 Musk 宣傳中經常用到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的數據,稱 Autopilot 能將事故率降低 40%。不過,這個數據的真實性最近飽受質疑,連 NHTSA 都主動撇清關係。對 NHTSA 的回應,特斯拉不予置評。

Musk 選擇公布 Autopilot 數據可能也是為了應付外界不斷高漲的批評聲。今年 3 月的 Model X 致命事故後,Autopilot 面臨越來越嚴格的審查。如果真如 Musk 所言,Autopilot 是救命神器,那麼這透明化措施會對未來交通法規的制定發揮積極作用,那些針對特斯拉的批評也會徹底消失。

「在我看來,全球每年因為車禍有 120 萬人被奪去生命,但你在新聞能看到幾次?幾乎很少。」Musk 說。「不過,如果一輛自駕車出了問題,馬上就會上頭條。事實上,媒體不該渲染自駕車出事的新聞,而是多寫自駕車到底有多安全。不過,這樣的文章寫了也沒有點擊量。所以,媒體只能用聳動標題來誤導讀者了。」Musk 並沒有點名到底是哪篇文章惹他生氣。

Musk 指出,現在的問題不只是這些「聳動的標題」在「誤導」讀者,還在影響公共政策的制定。「監管者也得回應公共和媒體的壓力」,Musk 說。「如果媒體繼續用自動駕駛不安全來誤導大眾,恐怕自動駕駛的發展之路會坎坷不斷」。

除了定期發表 Autopilot 安全報告,電話會議時 Musk 還提到特斯拉的自動駕駛共乘車隊。雖然無法預估未來幾年有關自動駕駛法規的變化,但 Musk 認為從技術層面來看,明年底特斯拉的自動駕駛共乘車隊就能成型,這個車隊會融合 Uber、Lyft 和 AirBnB 的特色。

車隊組建完成前,Musk 還得繼續翻越全自動駕駛這座高山,畢竟特斯拉在賣車時就宣稱自家車輛在硬體已符合全自動駕駛的要求,未來只需 Autopilot 軟體升級包就能解鎖全自動駕駛封印。可惜現實卻相當殘酷,現在的 Autopilot 更應該與凱迪拉克 Super Cruise 歸屬同一類,不過是一套較先進的駕駛員輔助系統罷了。

之前 Autopilot 一直沒什麼進展,Musk 的自動駕駛橫越美國計畫也推遲了。不過,最近他再次承諾,稱該計畫年內會正式成型,用到的自動駕駛技術會盡快推送給用戶。Musk 還反覆重申,現售的特斯拉車型完全能 Hold 住自動駕駛功能,雖然他曾提到想換裝更強大的電腦來滿足數據計算的需求。

對 Autopilot 的使用率問題,特斯拉一直相當謹慎。本次電話會議,Musk 破天荒表示,Autopilot 的使用率不斷提高。搭載該功能的車型在高速公路行駛時有三分之一甚至一半路程都開著 Autopilot。

「不過,一旦媒體報導負面新聞,Autopilot 的使用率就會驟降。」Musk 補充。「這樣其實是讓用戶陷入險境,也是讓我生氣的原因。」Musk 之前就吐槽過這個問題,媒體的負面報導會引發一系列蝴蝶效應。

「我還發現一個問題,每次發生嚴重的事故,通常都是老用戶,他們太自滿了。」Musk 補充。「他們習慣了這套系統,而非不理解 Autopilot 到底能幹什麼,他們甚至覺得自己比特斯拉還了解 Autopilot。」

對系統的過度自信確實是個問題,3 月的致命事故中,駕駛聽到多次警告都沒有趕緊控制車輛。

一些專家認為,如果駕駛能集中精神開車,就不會出事了。不過與凱迪拉克的 Super Cruise 不同,特斯拉車型只關注駕駛在方向盤沒使勁,而只要放上一個橘子或插一瓶礦泉水就能騙過系統。Model 3 特斯拉設計了一顆小型鏡頭,也許未來它能用來監控駕駛,不過現在特斯拉還沒觸發這顆鏡頭。因此,未來如何監控駕駛,讓他們開車時不分心,恐怕是特斯拉要過的下一個難關。

(本文由 雷鋒網 授權轉載)

評析
特斯拉將按季發布 Autopilot 的安全報告,代表特斯拉對待 Autopilot 數據態度的重大轉變。
 樓主| 發表於 2019-1-26 15:01:39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5月9日工商時報,供同學參考

穆斯克砸千萬美元買股 教訓空頭

工商時報 吳慧珍/綜合外電報導

電動車龍頭特斯拉執行長穆斯克(Elon Musk)上周五推文嗆聲,要火燒做空特斯拉股票的空頭,果然所言不虛。據申報文件披露,穆斯克周一自掏腰包砸下近千萬美元,買進3.3萬股特斯拉股票,出手教訓空頭的意味濃厚。

照美國財經雜誌《巴隆周刊》(Barron's)估算,穆斯克周一以每股298.5美元買進特斯拉股票,總值約985萬美元。這是他自去年3月以來最大手筆的買股動作,當時他以每股262美元的價位購入特斯拉股票,總值約2,500萬美元。

特斯拉創辦人穆斯克係透過信託方式間接買股,老早是特拉斯最大股東的他,經過周一的加碼增購後,持股比例擴大逼近20%。

特斯拉成立15年來沒有一年獲利,仍在等待轉虧為盈,最近4個季度中的3季更燒掉超過10億美元現金,特斯拉也因而淪為空方箭靶。

《巴隆周刊》引述金融分析機構S3 Partners報導,特斯拉上周三(2日)發布財報後,翌日特斯拉空頭部位暴增近40萬股,致使總數累積突破4,000萬股,是該電動車龍頭有史以來頭一遭。

穆斯克在上周三的財報電話會議脫稿演出,不是打斷分析師的提問,就是將分析師的問題斥為「無聊」,索性拒而不答,傲慢態度惹惱華爾街。他甚至這樣告訴投資人,要是這麼擔心股價波動,就不要買特斯拉的股票。

穆斯克接著上周五在推特發文,砲口對準特斯拉的空頭投資人。他暗批,鋪天蓋地做空特斯拉太不真實,「如果你還站在空方,我建議墊起腳尖一聲不響地離場。」

特斯拉股價周一收漲3%報302.77美元,多少收復穆斯克上周電話會議表現荒腔走板後的失土,市值推升到514億美元,比通用汽車還高出1.9億美元。但特斯拉今年來已跌2.8%,過去1年的跌幅累達5.7%。

評析
穆斯克周一自掏腰包砸下近千萬美元,買進3.3萬股特斯拉股票,出手教訓空頭的意味濃厚。
 樓主| 發表於 2019-1-26 15:01:56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5月9日科技新報,供同學參考

美國打造電池用 MRI,免拆解精準檢測電池狀態

作者 EnergyTrend

電池包裝完成後,通常要拆解才能查看電池構造與損害,但近日美國紐約大學科學家團隊打造一種更簡單的檢測方法,研製出電池用磁共振攝影(MRI)機器,不用拆卸電池就能查看電池內部狀況與構造瑕疵。

3C 產品與日俱增跟電動車崛起,人們越來越需要安全與高效電池,但電池檢測方式仍停滯不前,紐約大學化學系教授 Alexej Jerschow 表示,目前只有一些工具能在受限狀況下,才能在不損壞電池情況進行診斷,而團隊研發的新型機器,能以非侵入式技術提供更快速與可拓展檢測方法。

近年來鋰離子電池安全頗受爭議,同時也突顯電池設計與製造困難,檢修時工程師也往往得拆解電池來診斷電池狀況,又或者即使拆卸後也檢測不出瑕疵在哪,因此紐約大學與羅徹斯特理工學院電池原型中心(Battery Prototyping Center)合作,想要找出不拆解電池就能準確檢測的方式,可望提升將來電動車安全性。

舉例來說,醫學發展至今也有許多非侵入方式檢查,像是磁共振攝影,利用磁場原理得出高解析度影像,不用解剖就可檢查人體器官與狀態並讓醫師診斷更精準,而團隊也採用相似過程,藉由測量電池電化學周圍的微小磁場變化,檢測電池是否健康。

根據其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研究,團隊用該技術檢查不同狀態鋰離子電池,包括不同電池壽命和損毀狀況,並將電池周圍的磁場變化與不同電池狀態相比對,得出電池充電狀態和其他電池缺陷。其中電極彎曲與缺陷以及小異物都是製造過程可能產生的瑕疵。

RIT 電池原型中心科學家 Matthew Ganter 表示,為確保電池品質和安全,電池製造過程非常重要,同時也可以為企業省下大量成本,並防止電池將來發生災耐性故障。另一科學家 Christopher Schauerman 則指出,這項工作不僅可加強整體電池產業,還能進一步增強紐約不斷增長的儲能體系。

Jerschow 也表示,隨著該技術越來越成熟,該機器未來可望預測電池故障和電池壽命,並促進開發下一代高效率、高容量、壽命更長或快充電池。

(本文由 EnergyTrend 授權轉載)

評析
美國紐約大學研製出電池用磁共振攝影(MRI)機器,不用拆卸電池就能查看電池內部狀況與構造瑕疵。
 樓主| 發表於 2019-1-30 15:31:56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5月10日中央社,供同學參考

鋰電池儲能系統 可望驅動綠能新經濟

中央社記者韓婷婷台北10日電

台灣預計2025年邁向非核家園,再生能源將扮演重責大任,而再生能源為瞬變性,需要儲能系統來提升電網的穩定度,鋰電池儲能系統被視為驅動台灣下一波綠能產業新經濟的機會。

工研院材化所組長陳金銘今天在中油舉辦的台灣中油智慧綠能加油站論壇上表示,因應全球暖化、節能減碳、降低空汙及非核趨勢,全球都在尋找兼顧環保又能帶動經濟的新能源解決方案,在新能源中鋰電池儲能系統包括移動式儲能系統與固定式儲能系統。鋰電池儲能系統將是驅動台灣下一波綠能產業新經濟的機會。台灣有沒有機會在該領域發展出像半導體一樣數兆元的市場產值,值得令人期待。

陳金銘表示,2025全球電池儲能系統產值約2000億台幣,鋰電池為目前應用主流及未來發展趨勢。依據DOE分析,2015年新建置的電池儲能系統達0.62GWh,其中鋰電池占94%,預估2024年全球電池儲能系統市場達14GW。

根據富士經濟調查,全球電池儲能系統在2015年的13億美元,到2025年成長5倍達74億美元。其中家庭儲能系統24億美元,工商業儲能系統達18億美元,電網儲能系統達32億美元。

已經宣布將禁售燃油汽車的國家包括荷蘭與挪威(2025年)、德國與印度(2030年)、法國與英國(2040年),因此電動車時代將來臨。

台灣也將在2030年公車全面電動化,2035年禁售燃油機車,2040年禁售燃油汽車。2025年再生能源達成20%。陳金銘指出,大規模太陽光電與風力發電併入電力系統,其間歇性會對電網造成不穩定,需要鋰電池儲能系統來穩定電力電壓與頻率。

根據IEK 調查資料,2016年全球車用鋰電池產值達新台幣4000億元,預估2020年全球車用鋰電池產值將高達1兆2000億,產業界看好鋰電池儲能系統將是驅動台灣下一波綠能產業新經濟的機會。

台灣中油煉研所所長何永盛表示,台灣在綠能、電池等領域都很強,但欠缺一個拉動力,中油希望也願意做為這個拉動者,如果能夠解決空汙的問題又能扶植新興的一個產業,創造一個新的出海口,絕對是大家的期許。

評析
再生能源為瞬變性,鋰電池儲能系統被視為驅動台灣下一波綠能產業新經濟的機會。
 樓主| 發表於 2019-1-30 15:32:09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5月10日科技新報,供同學參考

隔行如隔山,賓士退出家用能源儲存市場

作者 藍 弋丰

汽車大廠積極搶進電動車同時,也往往會想到是否同時經營同樣應用鋰電池的電池儲能,一方面電動車淘汰的電池可用做電池儲能應用,可說一石二鳥,一方面未來電動車很可能結合智慧電網,成為電網調度資源之一,讓傳統車廠可跨足能源領域,再說,傳統車廠的電動車大敵特斯拉(Tesla)正是這樣做。不過,隔行如隔山,賓士(Mercedes-Benz)小試水溫之後,快快停損,於 2018 年 4 月底停止生產家用能源儲存電池產品,解散美國能源儲存部門。

特斯拉 2015 年推出 Powerwall 產品,在家用能源儲存市場可說搶盡所有目光,但整個市場仍然只是一場行銷大戲,特斯拉真正贏得的是行銷曝光與品牌形象,實際上 Powerwall 的出貨量並沒有太大實質影響力。雖然如此,產業界仍然期望能有人能出來當「特斯拉殺手」,2016 年 4 月,賓士母公司戴姆勒(Daimler)決定出來響應產業界的期待,成立子公司賓士能源公司(Mercedes-Benz Energy GmbH)推出家用電池儲能產品,一方面強挑特斯拉,一方面也與德國本身的分散式能源大廠松恩(Sonnen)競爭。

戴姆勒當時計劃於 2017 年初進軍美國市場,2016 年 11 月更宣布在美國成立獨立子公司美國賓士能源公司(Mercedes-Benz Energy Americas),專門銷售家用電池儲能產品,挖角松恩的美國執行長波里斯‧馮‧波爾曼(Boris von Bormann),計劃藉由松恩已經在美國市場經營 3 年的經驗,單挑特斯拉的 Powerwall,並很快與美國住宅太陽能安裝商 Vivint 合作,以期快速攻入市場。當時賓士雄心壯志,宣稱結合賓士的品牌、全球市場規模、製造供應鏈,能一舉攻占這個成長中的新市場。

可惜事與願違,一年半之後,馮‧波爾曼離職,美國賓士能源也未能攻進美國能源市場,賓士宣布將停產能源儲存產品,關閉美國賓士能源,員工將轉移至戴姆勒企業體其他事業。

賓士能源失敗的原因相當基本,電動車用電池需要能短時間輸出大量電力,還要能應付開車出門在外的所有狀況,例如適應各種天氣情況,在天寒地凍中仍要可運作,但家用儲能電池在溫暖的家中,不會結凍,不會移動,根本不需要這麼高的規格,用電動車用電池來打造家用儲能系統,顯然「好過頭」,成本不划算。特斯拉也面對同樣的問題,其二代 Powerwall 推出一年半後,不得不於 2018 年 4 月默默將 Powerwall 起價從 5,500 美元調升 400 美元至 5,900 美元。

電動車快速反應的需求,與轉移用電時間的儲能需求也有根本特性上的不同,這也是為何電動車主要採用鋰鈷鎳錳三元聚合物鋰電池,而分散式能源大廠松恩、辛普利菲電力公司(SimpliPhi Power)則主要採用磷酸鋰鐵電池。應用方式不同,注重的電池特性不同,連最佳化管理的方式也完全不同,松恩宣稱其電池產品於其智慧管理下可讓電池衰退程度降至最低,壽命可延長遠勝過各主要競爭對手,長期使用下來更有成本優勢。

賓士的電池能源產品也並不適合美國市場,一方面美國家庭用電高於德國,一方面德國客戶購買能源儲存系統主要用來儲存自家屋頂太陽能發電自用,美國用戶的用途則更多元,有人用來當備用電源,有人用來轉移用電時間避開尖峰用電,有人用來配合需求反應(demand response)服務,有人則用來打造完全獨立的微電網。為了適應美國的多元用途,美國賓士能源在逆變器、管理軟體與應用介面都得重頭來過,最初採用 SMA 逆變器,後來更換多次逆變器供應商,最終主要改為施耐德電機(Schneider Electric)。

過去部分產業界認為發展電動車的車廠很容易就能進軍能源儲存領域,但事實卻不然,隔行如隔山的情況下,賓士面對許多意外挑戰,最終總公司不得不壯士斷腕,撤出美國能源儲存市場。

不過,戴姆勒仍將積極進軍電動車領域。在德國,能源事業將轉型改為主攻大型電網級能源儲存市場,此市場可應用未來電動車較普及一段時間後,預期將汰換下來的大量電動車二手電池。至於家用儲能市場,還是留給分散式能源的專家如松恩去經營了。

評析
特斯拉真正贏得的是行銷曝光與品牌形象,實際上 Powerwall 的出貨量並沒有太大實質影響力。
 樓主| 發表於 2019-1-30 15:32:32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5月11日工商時報,供同學參考

特斯拉再傳車禍 調查聚焦電池起火

工商時報 陳穎芃/綜合外電報導

美國運輸安全委員會(NTSB)2個月內已兩度因特斯拉電動車死亡車禍而介入調查。繼3月在加州發生的Model X車禍後,這回調查的是周二(8日)在佛羅里達州發生的Model S車禍,且這回重點放在電池起火。

佛州警方表示,周二晚間在佛州羅德岱堡(Fort Lauderdale)有輛Model S失速撞上水泥牆,隨即造成車身起火。位於前座的兩名18歲青少年未及時逃生而身亡,後座一名青少年摔出車外,目前仍在醫院急救中。

由於3月在加州發生的Model X車禍同樣是在高速公路撞上護欄後起火,造成38歲駕駛身亡,讓鋰電池安全再度受到外界質疑。

運輸安全委員會周三表示將指派4人小組展開調查,並強調初步調查重點在「電動車電池起火後的緊急救難是否恰當」,包含消防隊及拖吊車的處理方式等。

佛州警方表示周二車禍起因可能是車速過快,並未提到Model S本身的問題。運輸安全委員會也表示,特斯拉自動駕駛系統Autopilot不在這次調查範圍內。

委員會主席桑沃特(Robert Sumwalt)表示:「委員會過去經常調查新興運輸科技,例如商用飛機鋰電池起火事件,目的是了解這類新興科技在交通事故中造成的影響。」

特斯拉稍早發布聲明表示:「我們尚未從肇事Model S中取得詳細數據,但至今掌握的資訊顯示Model S是在高速行駛時發生車禍,而當時並未啟動Autopilot系統。」

評析
美國運輸安全委員會這回調查的是,8日在佛羅里達州發生的Model S車禍,且重點放在電池起火。
發表於 2019-1-31 21:52:10 | 顯示全部樓層
謝謝大大分享,受益良多
 樓主| 發表於 2019-2-1 20:04:03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5月12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Panasonic擬揪特斯拉攻陸

經濟日報 編譯洪啓原/綜合外電

Panasonic看準中國飆升的電動車需求,考慮與美國電動車大廠特斯拉(Tesla)聯手在中國生產電池。

Panasonic目前在日本及內華達州的超級電池工廠生產特斯拉的電池芯(cell),特斯拉再用這些電池芯生產電動車電池組(pack)。

Panasonic的營運重心已從低利潤的消費電子產品轉移,而生產電動車電池芯攸關車載事業營收能否按預定計畫,在2022年3月止的年度倍增至2.5兆日圓。

Panasonic社長津賀一宏在財報法說會中表示:「特斯拉未來可望在中國大量生產,而我們可以合作生產。」這是Panasonic首次正式承認,可能在全球最大車市為特斯拉電動車生產電池芯。

不過,日經新聞報導,Panasonic也日漸憂慮特斯拉這個合作夥伴所造成的風險,對於是否要答應更多承諾感到躊,例如對中國電池廠的態度就更為保守,表明希望先明確評估情勢後再行決定。Panasonic預估,在止於2019年3月的年度,電池芯銷售將驅動營業利益成長11.7%,達到4,250億日圓(38.7億美元)。

此展望與路透訪調分析師平均預期的4,297.6億日圓大致相符,但低於三年前Panasonic訂定的4, 500億日圓目標,該公司歸咎於日圓勁升導致海外獲利因匯損而減少。

評析
Panasonic看準中國飆升的電動車需求,考慮與特斯拉聯手在中國生產電池。
 樓主| 發表於 2019-2-1 20:04:34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p470121 於 2019-2-4 12:44 編輯

轉貼2018年5月13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特斯拉拚銷量 Model 3頻改款

經濟日報 編譯林奕榮/綜合外電

有意購買特斯拉電動車Model 3的車主,本周開始可選購原本僅在高階車款才有的規格,包括雙馬達、全時四輪驅動(AWD)版本和性能版,明年可能推出配備智慧懸吊系統的Model 3。

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在推特貼文表示,本周末將開始接受雙馬達AWD和性能版Model 3的預訂,預定七月開始生產,智慧氣壓懸吊(Smart Air Suspension)版本可能明年問世。

目前為止Model 3預購車款只有後輪驅動版本,特斯拉已承諾將推出和其他車款相同的AWD版,配備雙馬達,可提供更好的循跡控制。

此外,馬斯克曾暗示,「性能版」Model 3可能搭載「狂暴模式」,大幅提升加速性。

智慧氣壓懸吊系統目前僅限於Model S和Model X,可自動調整車身高度,搭載這種系統的Model 3可能明年開始生產。

特斯拉承諾添加這些功能已有一段時間,但為了提升生產效率,目前僅開放生產後區版本的Model 3。即使如此,Model 3的生產進度仍一再落後原來目標,且傳出許多零件必須重新製作。

特斯拉陷入生產瓶頸之際,資深車輛工程副總裁費爾德(Doug Field)卻在此時告假;特斯拉發言人表示,費爾德留職停薪,「只是要休息一段時間充電,陪伴家人」。

評析
馬斯克表示,本周末將開始接受雙馬達AWD和性能版Model 3的預訂,預定七月開始生產

 樓主| 發表於 2019-2-1 20:04:56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5月13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法拉第未來新廠 傳落腳廣州

經濟日報 記者杜宗熹/綜合報導

大陸樂視創辦人賈躍亭私人投資的電動車公司法拉第未來(Faraday Future,簡稱FF),最近有新進展。FF成立四周年的內部郵件流出,表明FF還將全面登陸中國大陸,而FF中國總部也會在廣州設立,廣州工廠很快就會如期開工。但對於上述內部信說法,FF不予置評。

澎湃新聞網報導,郵件稱FF團隊近期有來自福特、特斯拉等公司的人才加盟,負責如財務和IT 等關鍵領域,FF在美國加州的工廠,已經展開當地生產和技術保障的大規模人員招聘,將迎來漢福德工廠的正式建設和首批生產設備安裝。

目前,賈躍亭所帶領的FF,正全力推進首款量產車型FF91的生產,按照計劃,這款車需要在今年底前實現量產和交付。

FF關係企業廣州睿馳智能汽車,於5月9日出資成立了廣州睿馳汽車銷售,註冊資本人民幣5,000萬元(約新台幣2.4億元),法定代表人為王志剛。

睿馳汽車成立以來動作頻繁,在大陸已設立四家全資子公司,新的銷售公司具體經營範圍包括汽車銷售、汽車零配件批發、汽車零配件零售、國際貨運代理;貨物進出口(專營專控商品除外)及技術進出口。

按照FF方面的說法,FF關係企業睿馳汽車在廣州南沙買地,實際上是賈躍亭為把「FF技術、產品和知識產權引入國內,助力汽車產業轉型升級國家戰略的具體實施步驟之一」。

該郵件表示:「儘管面臨質疑和批評,FF依然構建準確預判未來產業趨勢的公司願景和使命。電動化、智能化、智能化、互聯網化和共享化是FF思想體系的核心。」

不過,賈躍亭去年「榮登」大陸「全國法院失信被執行人名單」,大陸媒體指出,連賈躍亭太太、大陸影星甘薇也緊隨其夫「入榜」,指其涉及人民幣14.03億元(約新台幣67億元)的欠款及違約金等。

評析
賈躍亭所帶領的FF,正全力推進首款量產車型FF91的生產,這款車需要在今年底前實現量產和交付。
 樓主| 發表於 2019-2-1 20:05:22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5月13日中央社,供同學參考

100年前的電動車 愛迪生也曾參一腳

中央社記者田裕斌台北13日電

特斯拉(Tesla)引領電動車風潮,但實際上,電動車早在100年前就已問世,1900年美國道路行駛的汽車中,有1/3是電力驅動,發明大王愛迪生更在電動車發展史上參一腳。

福特汽車(Ford)表示,和今天類似的是,電動車的價格在當時也遠高於燃油汽車,在1912年一輛燃油汽車售價約650美元(約新台幣2萬元),電動汽車則約1750美元(約新台幣5.2萬元),福特創辦人亨利.福特(Henry Ford)在製造燃油汽車的同時攜手湯瑪斯.愛迪生(Thomas Alva Edison),希望和電氣化發明家一起研發便宜且實用的電動車。

福特早在1913年就設計了一款概念電動汽車,採用船舵一樣的控制桿操控方向,電池組則安裝在座位下方,另外一款則是在1914年製造的概念電動車,採用福特著名Model T的方向盤、車架、懸吊系統和前軸,電池則是與今日大多數的汽車一樣放置於車輛前方。

不過,隨著20世紀初美國德州大面積開採油田,汽油價格不斷下降,燃油汽車變得更受歡迎,加上當時電池技術依舊有限,電池充電時間太長,導致電動汽車在1935年之後逐漸退出市場。

福特說,1960年代的環境污染和全球能源危機不斷加劇,讓人們重啟對環境保護的重視,電動汽車的研發才迎來了第二個春天,福特當時製造出了一款純電動概念車Comuta,最高時速可達60公里,充滿電後能夠以40公里的時速行駛60公里。

福特在1998年進一步推出純電動力的運動皮卡Ranger,採用用鉛酸電池,以72公里的時速可以行駛140公里;1999年部分地區推出鎳氫電池動力車型,以72公里的時速可以行駛185公里,當時還配套推出3年的租車服務,使用者每個月最低只需支付155美元(約新台幣4600元)的租金。

福特進一步在2004年推出第一款混合動力運動休旅車(SUV)Escape Hybrid,這也是美國汽車製造業中生產的第一款混合動力車型,2005年,這款車加入了紐約計程車大隊,並在同年獲得「北美年度風雲車」獎項;同年Focus油電車面世,運用氫和氧將化學能量轉為電能驅動引擎,只產生水和熱能,行駛里程可以達到300公里,最高時速可以達到129公里。

福特表示,截至目前為止,已在美國市場銷售超過60萬台電動車,並在全球獲得了1000多項電氣化方面的專利,許多專利還成為了汽車業界的標準,也已在美國迪爾.伯恩、英國道頓和中國大陸南京設有3個核心電氣化設計開發中心,並在電氣化領域的諸多方面都擁有雄厚的實力。

評析
電動車早在100年前就已問世,1900年的汽車有1/3是電力驅動,愛迪生更在電動車發展史上參一腳。
 樓主| 發表於 2019-2-1 20:05:35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5月14日科技新報,供同學參考

Model 3 加入資料採集計畫,特斯拉自駕測試車隊愈見壯大

作者 雷鋒網

自動駕駛市場先發制人和贏家通吃這兩大特徴讓各家公司都加快研發腳步,對自動駕駛系統來說,資料是重要的財富。

採集資料方面,特斯拉有明顯優勢,因為路上行駛的 Model S 和 Model X 都屬於特斯拉的「測試車隊」,其他自動駕駛廠商只能靠測試車,多則數百輛,少則只有幾輛。

現在,特斯拉要再次擴大領先優勢。產能不斷爬升的 Model 3 也將加入 Autopilot 資料採集計畫,也就是說,只要有裝 Autopilot 套件的特斯拉電動車,都會成為行動資料採集站,而這些車輛數量可是以「萬」來計算。

去年 5 月,特斯拉正式開始從安裝 Autopilot 2.0 硬體的 Model S 和 Model X 車型採集影片資料。一年後,已拿到 50 萬張訂單的 Model 3 也加入行列(用戶也可以選擇不參加)。

特斯拉發給 Model 3 車主的資料採集要求如下:

我們一直努力提升車輛的自動化安全功能並嘗試儘快將自動駕駛帶給用戶。

為了實現這目標,我們需要使用您愛車搭載的鏡頭採集短片資料,以幫助車輛學習如何辨識道路標線、街道辨識和交通號誌等。我們得到的資料越多,您愛車的自動駕駛能力就越強。

但要澄清一點,我們採集的這些短片不會包含車輛辨識號碼。為了保護您的隱私,我們保證沒人能透過短片搜索到您的車輛資訊。

您同意我們採集影片資料嗎?如果您未來改變主意,可以隨時結束此項目。
是/否

為了讓這些功能正常工作,特斯拉也測量過車輛行經路段的相關資料,不過這些工作不會暴露您的隱私。特斯拉會將資料分享給合作夥伴以便提供更好的服務,但整個過程中我們不會採集或分享任何個人資訊。您同意我們採集這些資料嗎?如果您未來改變主意,可以隨時結束該項目。
是/否

不過,保護歸保護,特斯拉的系統並非萬無一失,去年就有車主進入 Autopilot 系統的除錯狀態。在該狀態下,車輛會隨機傳送車上鏡頭記錄的快照和 10 秒的 30 幀短片。當然,還有一些雷達記錄的快照。

(本文由 雷鋒網 授權轉載)

評析
只要有裝 Autopilot 套件的特斯拉電動車,都會成為行動資料採集站,而這些車輛數量可是以「萬」來計算。
 樓主| 發表於 2019-2-1 20:05:53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5月14日科技新報,供同學參考

松下恐不再投資特斯拉電池超級工廠
馬斯克宣布接 Model 3 新訂單

作者 Atkinson

根據《日經亞洲評論》報導,電動車大廠特斯拉(TESLA)電池超級工廠(Gigafactory)股東之一的日本松下電器(Panasonic),高層認為與特斯拉在電池領域的合作風險加大的情況下,目前考慮不再投資美國內華達州的特斯拉電池超級工廠。

報導指出,特斯拉 Model 3 產量遭遇瓶頸,這讓松下對合作前景感到猶豫。除此之外,松下也對美國政府在新能源產業態度表示不樂觀。即便上一個財年,松下銷量和利潤都有顯著成長,但電動汽車電池業務表現並不突出,造成這結果的原因和特斯拉也有關係。2018 年 4 月,特斯拉股價曾出現 20% 重挫,這也讓當時松下的股價暴跌超過 9%。

根據兩家公司訂立的計畫,2020 年之際,松下將在內華達州的超級工廠投資 50 億美元。截至目前,松下已負擔 2,000 億日圓(約 18.2 億美元)投資,對後續資金投入,松下高層表示,需要具體評估後再決定。

合作夥伴松下出現投資疑慮,特斯拉仍在此時於推特發文宣布,將在下週開始接受新一批 Model 3 訂單,Elon Musk 還表示,這次 Model 3 訂單,除了原本的後輪驅動版,還將接受四輪驅動的性能版 Model 3 訂單。

目前,特斯拉只生產後輪驅動版 Model 3,但特斯拉之前曾表示會生產四輪驅動的性能版 Model 3。四輪驅動版本 Model 3 設計有 2 個電動引擎,一個位於前輪,另一個位於後輪。特斯拉表示,這設計將使汽車有更好的牽引力控制性能。

Elon Musk 在 2018 年 4 月就曾表示,一旦 Model 3 每週產量達到 5,000 輛,特斯拉就可能在 7 月開始生產四輪驅動的性能版 Model 3。特斯拉最初計劃 2017 年底把 Model 3 產量提高到每週 5,000 輛,不過 Model 3 歷來多次沒有達到預期量產目標,之前還有報導指出,許多 Model 3 整車和零組件都有需翻修的情況。這次 Elon Musk 的宣布將會是事實,還是再次讓大家失望,有待後續觀察。

評析
特斯拉 Model 3 產量遭遇瓶頸,這讓松下對合作前景感到猶豫,不再投資內華達州的電池超級工廠。
 樓主| 發表於 2019-2-1 20:06:12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5月14日科技新報,供同學參考

外媒預期蘋果將會收購特斯拉  
馬斯克也將會無異議同意

作者 Atkinson

根據美國財經媒體《TheStreet》報導,蘋果近幾年已兩次調查電動車大廠特斯拉(TESLA),《TheStreet》大膽預測,未來蘋果會收購特斯拉。

《TheStreet》特別指出,特斯拉執行長 Elon Musk 眼光長遠,但目前特斯拉正因產能和融資問題掙扎,而蘋果對旗下產品有創新性的要求,儘管生產汽車和手機有很大不同,但蘋果仍可以在生產技術和資金方面幫助特斯拉提升產能,進而獲得收入,所以蘋果對特斯拉的興趣應該很大。

另外,目前特斯拉市值約 513 億美元,蘋果的現金儲備為 2,851 億美元。儘管蘋果在歷史上從沒有過如此大規模的購併案例,但從財務角度來看,蘋果收購特斯拉絕對可行。蘋果前執行長 John Sculley 曾在 2016 年採訪指出,如果蘋果想,當然可以買下特斯拉,因為蘋果一定有足夠財務能力。

至於,要讓 Elon Musk 接受交易就更容易了。根據關注特斯拉的華爾街分析師 Anton Wahlman 表示,一旦蘋果提出購併要求,Elon Musk 將「完全」、「無異議」接受這項提案,哪怕收購價低於特斯拉現在的市值。原因是,SpaceX 對 Elon Musk 來說,才是最想做的事,所以目前 Elon Musk 已經不需要汽車生意了。

評析
蘋果近幾年已兩次調查電動車大廠特斯拉,《TheStreet》大膽預測,未來蘋果會收購特斯拉。
 樓主| 發表於 2019-2-1 20:06:49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5月14日科技新報,供同學參考

Tesla 深陷事故調查泥沼 負責人確認已跳槽到 Waymo

作者 linli

據知情人士透露,在 Tesla 公司正在接受美國國家運輸安全委員會的車禍調查時,負責與該部門直接溝通的高層 Matthew Schwall 已經確認離職,加入 Tesla 的競爭對手 Waymo 公司。

Tesla 公司正在配合美國國家運輸安全委員會進行多起電動車事故調查,工程部門總監 Matthew Schwall 是主要的技術聯繫人,目前事故的調查還在進行中,據知情人士透露 Matthew Schwall 已經離職。

事實上 Matthew Schwall 自 2018 年 5 月 7 日開始已經進入新東家上班,進入了 Tesla 的競爭對手Waymo 公司,加入由前國家公路安全管理局副局長 Ron Medford 主管的安全小組,Matthew Schwall 入職 Waymo 後主要負責無人駕駛汽車的安全技術問題。

Tesla 公司表示,Matthew Schwall 的跳槽與正在進行的車禍事故調查無關,沒有發表更多評論。 Waymo 證實 Matthew Schwall 已經開始進入公司工作。

據 Matthew Schwall 的 LinkedIn 個人主頁資料顯示,他在 2014 年加入 Tesla,是該公司主要的技術聯繫人,負責與多個交通安全監管部門溝通。

由於涉及多個正在進行的事故調查,美國國家運輸安全委員會與 Tesla 公司的關係一直都非常緊張,2018 年 4 月美國國家運輸安全委員會表示 Tesla 在事故調查結果出爐之前擅自對外公開事故消息,違反調查的協議,已經將 Tesla 的工作人員排除在了調查團隊之外。

本週開始美國國家運輸安全委員會開始在佛羅里達州進行涉及特斯拉公司的第 4 起電動車交通事故調查,該機構表示,初步調查發現電動車的電池火災響應系統存在故障。

評析
在 Tesla正在接受美國國家運輸安全委員會的車禍調查時,負責的高層 Matthew Schwall 已經確認離職。
 樓主| 發表於 2019-2-4 12:44:57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p470121 於 2019-2-5 15:58 編輯

轉貼2018年5月14日MoneyDJ新聞,供同學參考

順應電動車潮流  勞斯萊斯宣示2040年棄燃油引擎

記者 陳瑞哲 報導

英國頂極豪華汽車品牌勞斯萊斯(Rolls-Royce)周日矢言,2040年將棄用傳統燃油引擎,屆時將只賣電動車。

截至目前為止,勞斯萊斯旗下所有車種均採用V12渦輪引擎,不過據勞斯萊斯執行長Torsten Müller-Otvos表示,所有車種2040年都將採用電動馬達,以符合歐洲法規與國際潮流。

電動馬達既安靜,出力又大,其實很符合勞斯萊斯汽車的設計理念。勞斯萊斯計劃在十年內推出第一輛電動車,但全部汰換燃油引擎,則需要更長時間。

包含英國、法國都已下令2040年將禁售汽柴油車,汽車工業大國德國也表態會推出類似政策。挪威、荷蘭更為積極,2025年就將禁售燃油車。除此之外,勞斯萊斯預期歐洲以外其它地區如美國與中東國家等重要市場,未來遲早都將跟進。

評析
勞斯萊斯計劃在十年內推出第一輛電動車,但全部汰換燃油引擎,則需要更長時間。

 樓主| 發表於 2019-2-4 12:45:11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5月14日中央社,供同學參考

吉利收購戴姆勒股權 恐因申報問題遭罰鉅款

中央社台北14日電

中國吉利汽車創辦人李書福取得賓士(Benz)汽車所有者戴姆勒(Daimler)公司近1成股權後,因太晚公布買入公司股份的訊息,恐面臨德國金融監管機關少則數百萬、多則數十億歐元的罰款。

德國之聲中文網引述德國法蘭克福匯報報導,李書福本應於2018年2月22日向德國金融監管局(BAFIN)公布他買入戴姆勒股票的訊息。但實際上他晚了一天,於2月23日才上報有關消息。

該報的消息來源是德國財政部和德國聯盟黨金融事務專員米歇爾巴赫(Hans Michelbach)之間的通信。隸屬德國社民黨主管金融事務的國務秘書蘭布雷特(Christine Lambrecht)在給米歇爾巴赫的信中透露,投資銀行摩根士丹利後來補交了相關通告。

吉利汽車集團就此解釋,資本市場在過去的任何時候都及時掌握了吉利在戴姆勒控股的消息,吉利通知資本市場有關其持有的投票權數量也一直都是準確的。德國聯邦金融監管局對吉利23日的通知內容從未提出任何異議。

不過BAFIN要求吉利補充2018年2月22日的情況,這項要求是聯邦金融監管局基於對政策條款的最新解讀提出的,而該解讀是2018年5月9日才首次公佈。

德國聯邦金融監管局對此沒有回應,德國商報引述該局發言人表示,李書福後來補交了相關通報,「我們現在正在評估是否有開出罰金的必要」。

按照德國目前的規定,如果是個人違反了資訊公布的時間規定,有可能最多被處以200萬歐元的罰款。而如果違規主體是企業,則罰款額度最高可達該企業年收益的10%。吉利汽車控股有限公司2017年年報顯示,該公司當年的全年總收益為人民幣927.61億(約新台幣4350億元)。

德國戴姆勒2月23日根據「德國證券交易法」公布訊息稱,浙江吉利控股集團已取得其9.69%股權,成為戴姆勒最大股東。當時媒體報導盛傳,吉利的資金並非如李書福所言都來自境外,而是主要源於「中國某地方國資」。

評析
按照德國目前的規定,如果違規主體是企業,則罰款額度最高可達該企業年收益的10%。
 樓主| 發表於 2019-2-4 12:45:27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5月15日工商時報,供同學參考

20萬名特斯拉車主 成自駕系統白老鼠

工商時報 陳穎芃/綜合外電報導

《華爾街日報》報導,特斯拉(Tesla)內建Autopilot半自駕系統的電動車已出貨超過20萬台,意味著至少有20萬名車主成了特斯拉自駕系統實驗的白老鼠,因為這套系統背後的人工智慧是靠車主及行人提供的數據來訓練。

這項大規模實驗進行至今,已有至少2名特斯拉電動車駕駛在Autopilot系統啟動的情況下車禍身亡,但特斯拉執行長穆斯克(Elon Musk)堅稱Autopilot系統不斷改良,並強調該系統提升行車安全。

叫車服務業者優步(Uber)及Alphabet旗下自駕車事業Waymo也分別展開自駕系統道路測試。儘管實驗規模比特斯拉小很多,但依舊還是讓無辜的受害者犧牲性命。

而優步的自駕車就在今年3月撞死行人,導致優步暫停自駕車測試,但預計未來幾個月內將恢復測試。

美國每年約有4萬人死於交通事故,其中多半是駕駛在開車時分心所致,這也是汽車業積極發展自駕系統的主因,但仍有不少人認為Autopilot這類自駕系統應像新藥研發一樣,先經過長期精密臨床實驗成功才能上市,而不是在上市後再拿車主及行人的性命安全來訓練人工智慧。

特斯拉多次對外宣稱,旗下電動車的安全性是一般美國車輛的3.7倍。確實就交通事故比例來看,特斯拉電動車比一般車輛安全,但目前資料不足以證明Autopilot是幕後功臣,因為也可能是車主本身具有安全駕駛習慣。

市調機構Rand Corp調查指出,美國車輛每行駛1.6億公里才會有一起死亡車禍。在整體比例如此低的前提下,實在很難進一步釐清自駕系統是否比人類駕駛更安全。

然而,多年來航空業及汽車業在自駕系統上的研究已發現,最危險的自駕系統是在全自駕模式故障時切換為手動駕駛。

Waymo就是基於這層考量,而放棄推出全自駕共乘服務。

評析
特斯拉電動車比一般車輛安全,但目前資料不足以證明Autopilot是幕後功臣
 樓主| 發表於 2019-2-4 12:45:40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5月15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特斯拉兩款主打車 有望在陸生產

經濟日報 記者戴瑞芬/綜合報導

特斯拉在上海獨資設廠,跨出大陸本土化生產的第一步,科技新報報導,特斯拉CEO穆斯克透露,特斯拉將於2020年在大陸生產電動車。外界猜測,Model 3或還未發布的全新車型Model Y不排除兩車均在大陸生產的可能性。

特斯拉首款大眾市場電動汽車Model 3,在4月底的北京車展中,首次在大陸市場公開亮相,雖然據特斯拉官方的規劃,Model 3最快進入中國市場也要等到2019年。

科技新報報導,特斯拉最快將於2020年在大陸生產電動車,至於生產的車型,外界猜測平價的Model 3或是還未發布的全新車型Model Y,在大陸生產的可能性最高。

報導指出,特斯拉CEO穆斯克表示,未來的中國工廠每年將生產數十萬輛汽車,且特斯拉計劃未來在亞洲地區,會以中國為核心向周邊地區出口新車。

除了在大陸獨資建廠造車,穆斯克也透露,會在大陸再建一家超級電池工廠,報導指出,穆斯克在近日特斯拉首季財報會議上,就超級電池工廠表示,「目前已和中國政府討論建廠事宜,會很快對外更新更多細節。」

作為特斯拉最大的電池供應商,日本松下公司首席執行官津賀一宏在公司年度財報會議上表示,「特斯拉未來可能在中國開始全面生產,我們可能與其合作生產電池。」據了解,這是松下首次表示將在中國為特斯拉生產電池。

評析
特斯拉最快於2020年在大陸生產電動車,Model 3或是還未發布的Model Y,在大陸生產的可能性最高。
 樓主| 發表於 2019-2-4 12:45:54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5月15日中央社,供同學參考

特斯拉進行企業重組 加快Model 3生產

中央社舊金山14日綜合外電報導

美國電動車大廠特斯拉(Tesla)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今天告訴員工,公司正在重組以加快Model 3的生產。Model 3是成長快速的特斯拉獲利關鍵。

法新社報導,特斯拉在備忘錄中說:「為確保特斯拉為未來做好準備,我們正在進行全面重組。」

馬斯克指出,特斯拉計劃繼續快速地為關鍵生產職位招人。

特斯拉股價今天下跌3%,收291.97美元。

特斯拉除了有製造方面問題,資深行政主管也爆出走潮或減少工作量。Alphabet公司旗下的自動駕駛車公司Waymo昨天表示,特斯拉與美國安全調查單位聯繫的主要技術窗口施瓦爾(Matthew Schwall)加入Waymo。

特斯拉上週表示,工程資深副總費爾德(Doug Field)請長假充電。

馬斯克在月初的財報電話會議中表示,特斯拉朝幾個月後Model 3生產達標,以及今年底前達到獲利目標的道路前進。

馬斯克在電話中表示:「我們這個月會進行重組,調整公司結構,確保一切準備就緒來達成目標。」

評析
特斯拉除了有製造方面問題,資深行政主管也爆出走潮或減少工作量。
 樓主| 發表於 2019-2-4 12:46:23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5月15日中央社,供同學參考

車禍撞擊力 疑引發特斯拉鋰離子電池起火

中央社 蘇黎世14日綜合外電報導

瑞士消防隊員今天表示,10日南部一起與特斯拉(Tesla)電動車有關的致命事故中,車禍撞擊可能導致車輛的鋰離子電池(Lithium-ion)起火。

路透社報導,一名48歲的德國駕駛10日在瑞士南部蒂西諾邦(Ticino)高速公路時撞上中間分隔島,車輛側翻並起火燃燒,駕駛不幸身亡。

這場車禍是近日來影響特斯拉汽車公司的幾起事故之一。

蒂西諾消防隊在臉書專頁上表示:「鋰離子電池受到劇烈撞擊可能會導致一種『熱失控』(thermalrunaway)現象,也就是電池不受控地快速升溫。」

消防隊引述火災安全專家札卡瑞里(Guido Zaccarelli)的言論表示,在非常特殊的情況下,鋰離子電池能突然、不受控地升高溫度,在某種連鎖反應下導致電池和車輛全毀。

特斯拉發言人說:「我們對這起事故深感痛心,我們正在努力調查事故原因,並提供有關當局完全的協助。」

11日,一輛特斯拉Model S在美國猶他州南喬丹(South Jordan)高速撞上一輛卡車。此外,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也在調查上週在佛羅里達州奪走兩名青少年性命的特斯拉車禍事故。

評析
鋰離子電池受到劇烈撞擊可能會導致一種『熱失控』現象,也就是電池不受控地快速升溫。
 樓主| 發表於 2019-2-4 12:46:54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5月15日科技新報,供同學參考

大量主管離職 特斯拉進行管理層扁平化重組

作者 linli

特斯拉公司執行長伊隆‧馬斯克(Elon Musk)在 2018 年 5 月 14 日致信全體員工稱,為提升 Model 3 電動車產能,將重組管理層,推行扁平化管理體系,以應付大量主管離職給公司管理帶來的不穩定。同時他還確認工程總監 Doug Field 正在休假,另外一位工程技術主管 Matthew Schwall 已離職,加入 Waymo 公司的無人駕駛部門。

馬斯克在備忘錄稱為了確保特斯拉公司為未來的發展做好充分準備,將徹底重組。重組計畫的一部分,管理層將調整為扁平化體系,以提升溝通效率,促進部門合作,這對公司發展至關重要,同時還會招募更多員工。

扁平化管理體系意味著減少管理體系層級,由高層直接面對員工,減少中間層級的管理人員數量,一方面是應付眾多高層離職帶來的管理層不穩定,也是 Model 3 提升產能的關鍵時期提升管理效率。

馬斯克已在自己的職責範圍執行扁平化管理,之前他曾公開對外表示,為了提升 Model 3 產能,管理生產製造環節,他已搬到製造工廠睡覺。2018 年 2 月特斯拉銷售與服務部門總監 Jon McNeill 離職後,銷售、行銷、新車交付等工作都直接向 CEO 匯報。Jon McNeill 從特斯拉離職後加入 Lyft 公司擔任首席營運長。2018 年 4 月 Elon Musk 還直接接管電動車生產部門的管理工作,該部門原由工程總監 Doug Field 管理,備忘錄沒有透露更多關於 Doug Field 的消息,他曾是蘋果的高層,2013 年加入特斯拉。

過去 7 個月特斯拉至少有 9 位高級主管離職,包括工程部門高層 Matthew Schwall、財務總監 Eric Branderiz、財務副總裁 Susan Repo、自動駕駛部門硬體副總裁 Jim Keller、全球銷售、行銷、交付和服務總裁 Jon McNeill、電池技術高級經理 Celina Mikolajczak,電池品質和材料分析總監 Jon Wagner、全球金融服務副總裁 William Donnelly、投資者關係副總裁 Jeff Evanson。

目前特斯拉新車產能面臨巨大壓力,需要盡快提升產能,為現有其他業務線提供資金支持,並提振投資者信心。特斯拉的目標是在未來兩個月將 Model 3 產能提升到每週 5,000 台,如果能如期達成目標,就可能轉虧為盈。之前馬斯克曾表示,特斯拉有望在 2018 年第三季盈利。

提升產能、拓寬產品線給特斯拉帶來巨大的資金壓力,2017 財年大約持有 34 億美元現金,需要面對 94 億美元債務。評級機構 Moody 已將特斯拉的信用評級從穩定下調為負面,理由是 Model 3 產能嚴重不足,導致該公司財務狀況緊張。

特斯拉還要面對交通運輸部門針對四起事故的調查,評估特斯拉的電池技術和無人駕駛技術是否有安全隱憂。

評析
為提升 Model 3產能,將重組管理層,推行扁平化管理體系,以應付大量主管離職給公司管理帶來的不穩定。
 樓主| 發表於 2019-2-5 15:57:15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5月15日MoneyDJ新聞,供同學參考

特斯拉上海公司獲准設立  多家陸廠已進入供應鏈

記者 新聞中心 報導

證券時報報導,距離特斯拉(Tesla)CEO馬斯克(Elon Musk)在財報會議上談及特斯拉將在中國大陸興建超級工廠的一週後,特斯拉(上海)有限公司獲批成立。

據昨日大陸國家企業信用資訊公示系統獲悉,特斯拉(上海)已於5月10日獲得上海浦東新區市場監管局核發營業執照;新成立公司註冊資本為1億元(人民幣,下同),股東是TESLA MOTORS HK LIMITED(特斯拉汽車香港有限公司),出資比例為100%。

今年4月,大陸國家發改委公佈了放寬汽車行業外資股份比例限制的時間表,其中新能源汽車外資股比限制將於今年取消。業內人士認為,汽車合資股比的開放,意味著特斯拉在中國獨資建廠成為可能,目前大陸已有較多企業進入特斯拉的供應鏈體系,如果特斯拉在中國大陸建廠事項落實,將進一步推動特斯拉供應鏈的轉移。

不過,對於仍陷於虧損並且拒絕融資的特斯拉而言,要在中國大陸再興建一個新的超級工廠,資金上亦面臨挑戰。據瞭解,首座特斯拉超級工廠設在美國內華達州,特斯拉已累計投資50億美元用於建設費用,除特斯拉外,全球鋰電池主要供應商松下也是該工廠的主要投資方。

對於特斯拉未來在中國大陸建廠,不少機構持樂觀態度。華爾街某機構分析師亞歷山大•波特表示,預計未來中國將成為特斯拉的最大市場。資料顯示,2017年特斯拉在中國市場共售出1萬4,883輛電動車,在中國電動車市場佔據3%的佔有率,來自中國市場的營收占特斯拉總營收約17%。

華創證券近期在報告中指出,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除產品更容易被大陸消費者所接受外,特斯拉龐大的供應鏈採購,可能將因生產工廠設立在中國而更多地向中國遷移,如蘋果產業鏈越來越高比例中國化一般。當前大陸國內除傳統汽車零組件產業鏈非常健全以外,並已構建了在全球市場都具有競爭力的新能源汽車三大電(電池、電機、電控)的產業聚落。

從目前情況看,特斯拉的車身裝配件供應商來源以北美、日本以及臺灣相關企業為主;而在電池系統、零部件系統、鋰電設備等方面,A股上市公司旭升股份、鴻特精密、天汽模、海達股份、威唐工業等大陸國產零組件供應商也進入了特斯拉產業鏈。

評析
特斯拉龐大的供應鏈採購,可能將因生產工廠設立在中國而更多地向中國遷移
 樓主| 發表於 2019-2-5 15:57:26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5月16日工商時報,供同學參考

特斯拉車禍登頭版 穆斯克超火大

工商時報 顏嘉南、蕭美惠/綜合外電報導

猶他州消防部證實,上周末鹽湖城一起特斯拉Model S追撞紅燈停車的消防車事故涉及其半自駕系統。特斯拉執行長穆斯克在推特表示,他「超火大這起不過是造成腳踝骨折的事故登上頭版新聞,去年美國4萬人死於車禍都沒人報導。」

穆斯克接著說:「真正神奇的是這部Model S以時速60英里(97公里)撞上消防車,而車主只是腳踝骨折。這種高速撞擊通常會造成重傷或死亡。」

《華爾街日報》周二報導,特斯拉(Tesla)工程師要求在電動車內加裝感偵器,以提高Autopilot半自駕系統的安全性,但執行長穆斯克(Elon Musk)基於成本考量,且擔心裝置無效和干擾駕駛而拒絕建議。

特斯拉電動車近期發生多起車禍事故,據熟知內情人士透露,早在3月加州的死亡車禍發生之前,部分Autopilot的開發人員便擔心保持駕駛行車警覺的預防措施不足。

在2015年特斯拉推出Autopilot系統前後,工程師便不斷提出在車內加裝感偵器的建議,確保駕駛注意路況或雙手握住方向盤。

然而消息人士表示,包括穆斯克在內的特斯拉高層因為成本考量拒絕這項建議,同時也擔心裝置成效不彰,或是感偵器過於靈敏頻繁示警,致使車主反感。

對此特斯拉的發言人透過聲明稿表示,「特斯拉不只是鼓勵,也期望公司所有人提供批評和建議,確保我們能創造出路上最好和最安全的汽車。特別是Autopilot團隊的建議,公司的決策是依據能否提升安全性和帶給客戶最佳體驗,不是其他原因。」

《華爾街日報》的報導出爐後,穆斯克透過推特反駁,表示公司拒絕追蹤駕駛眼球的技術是因為效果不佳,不是因為成本。

特斯拉的車主手冊強調Autopilot有其限制,例如無法分辨直立物體。駕駛必須在觸控螢幕同意安全條款,保持警覺和控制車輛是駕駛的責任。

評析
特斯拉表示拒絕追蹤駕駛眼球的技術是因為效果不佳,不是因為成本。
 樓主| 發表於 2019-2-5 15:57:39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5月16日聯合新聞網,供同學參考

外媒預測蘋果將併購特斯拉

聯合新聞網 綜合報導

美媒《The Street》昨日(15)推出了一個熱門話題,預測2018年可能出現三個能攻佔頭條版面的重大併購,一是亞馬遜 (Amazon) 併購西爾斯 (Sears),其次為微軟 (Microsoft) 併購網飛 (Netflix),再來則是蘋果 (Apple) 併購特斯拉 (Tesla)。三項預測當中又以蘋果併購特斯拉的話題最引人關注。

特斯拉2017年第四季財報在今年三月出爐,一年內讓投資人虧損了1,448億台幣的消息震驚了眾人,當時即有投資專家分析,未來一年內若無法得到來自華爾街或其他投資者的資金,特斯拉應無法倖存。預計特斯拉在未來18個月內需要大約80億美元(約台幣2,331億)來維持營運虧損、資本支出以及營運資金需求等等。

隨著特斯拉面臨經營資金及產能提升的困境,蘋果意圖收購特斯拉的傳聞也頻頻傳出。美國商業網站《商業內幕》曾在今年初撰文分析蘋果併購特斯拉並非不可能發生的事,而據《The Street》的分析,從這兩家公司的本質則能看出這樁買賣的高度可能性:蘋果擁有特斯拉迫切需要的擴展知識,而特斯拉本身的創新特質則是蘋果一直所追求的。

報導指出,蘋果憑著iPhone,穩佔了絕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的市場,但智慧手機的市場競爭太過激烈,蘋果需要另一項創新產品來維持自己在這些先進國家的市占率。全球目前有超過7億支iPhone流通著,而電動車的發展勢不可擋,到了2023年預計將有3百萬台特斯拉在市面上。蘋果可以利用自身的生產知識和龐大的資金推動特斯拉的生產,進而變身成賺錢的汽車製造商。

從以下資訊中,更能看出這場併購的可行性。

1. 目前特斯拉的市值約為513億美元,蘋果則坐擁大約2851億美元的現金。就財務面來看,收購特斯拉的資金對蘋果來說只是小菜一碟。

2. 蘋果前執行長John Sculley曾在接受《TheStreet》採訪時說道:如果蘋果想要購買大公司,我確信他們只會尋找具有革命性意義的產品來進行,而特斯拉完全符合這項標準。

3. 研究特斯拉的專家 Anton Wahlman 也表示,馬斯克 (Elon Musk) 想把重心放在Space X上,太空計畫才是他的夢想,而不是汽車生意。

估且不論這場交易是否真能在2018年完成,已有許多傳聞指出蘋果近年已完成了兩次對特斯拉的收購盡職調查。

評析
隨著特斯拉面臨經營資金及產能提升的困境,蘋果意圖收購特斯拉的傳聞也頻頻傳出。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申請入學

本版積分規則

手機版|正通股民學校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Template by Comsenz Inc.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X3.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