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主: p470121

[轉貼] 電動車 – Volvo進化 2019年邁向電動車廠

  [複製鏈接]
 樓主| 發表於 2018-9-23 20:00:09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p470121 於 2018-9-23 20:05 編輯

轉貼2018年2月7日科技新報,供同學參考

彭博報告:到 2025 年,中國將坐擁全球 99% 電動公車

作者 Emma stein

據彭博新能源財經(BNEF)一份研究報告顯示,全球近一半公車將在 2025 年前全面電動化,而中國會是該趨勢領導者。

截至 2017 年止,全球有 38 萬 6 千輛電動公車在路上呼嘯,但到了 2025 年,這數字將攀升 3 倍至 120 萬輛,等於全球有 47% 公車將全面電動化。其中,彭博新能源財經報告作者兼 BNEF 分析師 Aleksandra O’Donovan 表示,中國由於明確的城市政策與支持,將成為此一趨勢領導者,占比高達99%。

《evobsession》報導,號稱中國矽谷的深圳擁有超過 1,200 萬人口,而他們已在 2017 年底完成 100% 電動公車轉型,高達 16,359 輛,這數字遠超過北美 5 大公車車隊的總數,政府總補貼金額達 4.9 億美元。

除了深圳,中國還有無數城市都在電動公車轉型路上全力衝刺,從 2017 年年初看起,1 月,廣東陽山投入 40 輛純電動公車營運;2 月,開封宣布 610 輛純電動公車準備陸續投入使用;3 月,北京增加了 70 輛雙層電動公車;4 月,廈門投入 200 輛全新純電動公車;7 月,瀋陽宣布 2 年內現有 2,300 輛柴油公車將全數淘汰並更換為電動公車;11 月,廣東佛山市禪城區宣布計畫要在 2018 年底淘汰所有柴油公車,2020 年時全面電動化。

上述幾個例子還只是冰山一角,Tim Dixon 於《evobsession》文章整理出更多項目。

雖然電動公車成本比傳統柴油或燃氣還要昂貴,但如考慮燃料消耗與維護費用,總體成本就比舊型公車還便宜,加上電池價格逐漸下降,預計到 2026 年,某些電動公車前期成本已足以和柴油公車競爭。

不過成本仍然是轉型的最大障礙,阻止其他國家的政府交通部門加速投資。哥倫比亞大學一份在 2016 年發表的報告指出,電動公車成本雖然比柴油公車貴 30 萬美元,但一輛電動公車每年節省費用約 39,000 美元,相當於增加公車 12 年使用壽命。

除了中國,紐約也在努力推出更多電動公車,管理美國紐約市公共運輸的機構大都會運輸署(Metropolitan Transportation Authority,MTA)於上月初宣布,他們正在測試 10 輛電動公車車隊,通過測試後就會準備再訂購 60 輛。哥倫比亞大學報告也估算,如果將 MTA 旗下管理的傳統燃料公車都轉為電動公車,每年將減少紐約市內 57.5 萬噸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評析
全球近一半公車將在 2025 年前全面電動化,而中國會是該趨勢領導者。

 樓主| 發表於 2018-9-23 20:01:46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2月7日MoneyDJ新聞,供同學參考

特斯拉需求大
柱狀電池供不應求、韓廠擬擴產回應

記者 陳苓 報導

特斯拉和Panasonic合資興建的超級電池廠(Gigafactory),據傳生產不順,Panasonic只好把日本廠的產能,都拿來滿足特斯拉需求。Panasonic產能吃緊,其他業者轉往韓廠下單,Samsung SDI和LG Chem滿手訂單,都有意擴充產能。

韓媒BusinessKorea、Investor報導,業界消息透露,特斯拉和Panasonic位於美國內華達州的超級電池廠,太陽能發電供電不穩,阻礙生產,儘管特斯拉尋求外部供電,但是工廠地處沙漠,輸電不易,難以正常生產。受此影響,Panasonic日本廠生產的圓柱狀電池,全數供應給特斯拉,無暇顧及其他客戶,這些業者只好轉單韓廠。

相關人士透露,Samsung SDI在南韓、中國、馬來西亞的電池廠全都產能滿開,此種情況已經持續好幾個月。有鑑於需求大增,該公司計畫在原有工廠內,增設新的產線。不過細節尚未敲定,將視市況做出最後決定。

外傳Samsung SDI打算把舊款的18650電池產線,改為新款的217000電池產線。21700是圓柱狀電池,電量比前代18650增加50%,獲得特斯拉平價車款Model 3欽點使用。由於特斯拉需求極大,全球217000電池多供貨給特斯拉,使得此種電池供不應求,Samsung SDI和LG Chem看準商機,打算增產回應。

南韓電池廠銷售大躍進,2016年兩家韓廠排名還在全球6~10名之間,2017年擠進前五強。SNE Research數據顯示,2017年全球電動車電池出貨量排行榜上,LG Chem和Samsung SDI分別拿下第四、第五名。

MoneyDJ新聞去年8月1日報導,特斯拉宣佈與松下在超級工廠量產用於Model 3中的21700型號電池(其中的「21」指電池直徑為21mm,「70」指長度為70mm,「0」代表圓柱體型的電池)。據瞭解,特斯拉使用的21700型電池系統的能量密度在300Wh/kg左右,比原來Model S使用的18650電池能量密度提升20%以上,單體容量提升35%,系統成本降低10%左右。

業內分析人士指出,相較其他型號,除了保持了18650型電池所具有的高可靠性和穩定性,21700型還兼具了經濟性。物理尺寸的增加不僅可以提升能量密度,同時也會影響到循環壽命等性能。根據有關測算,容量每提升10%,循環壽命約會降低20%,不斷加大尺寸,安全性上也存在風險;而21700型可能是目前可量產電池中能量密度最高且成本最低的電池。

評析
Panasonic日本廠生產的圓柱狀電池,全數供應給特斯拉,無暇顧及其他客戶,這些業者只好轉單韓廠。
 樓主| 發表於 2018-9-23 20:02:04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2月7日MoneyDJ新聞,供同學參考

豐田、鈴木合攻印度  2020年擬推小型電動車

記者 陳瑞哲 報導

豐田與鈴木結伴,計畫2020年在印度推出小型大眾化電動車,並將進一步推廣至全球其它市場。

豐田與鈴木的電動車合作案主要受政策引導,據豐田印度子公司常務董事Tachibana表示,小型電動車是跟上政府燃油效率標準的最佳選擇,但對於大型車而言,省油又低排放的油電混合車則較為理想。(Economic Times)

知情人士指出新電動車可能交由鈴木位在印度古吉拉特邦(Gujarat)的廠房生產,除此之外,該人士還說豐田打算在2022年,將旗下八成車種電動化。Tachibana對此不至可否。

中國目前是全球電動車銷售的領先者,印度遙遙落後,不過印度計畫2030年全面改用電動車,預料將可加速趕上。根據產業研究顧問公司Frost & Sullivan的估計,中國2017年電動車銷售量年增54.4%、來到54.1萬輛。第二名的美國電動車銷售量不到中國的一半,僅19.9萬輛、年增26.8%。

評析
豐田與鈴木計畫2020年在印度推出小型大眾化電動車,並將進一步推廣至全球其它市場。
 樓主| 發表於 2018-9-23 20:02:25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2月7日MoneyDJ新聞,供同學參考

LIT連7跌止步
鈷礦生產有變、剛果施壓外商重談合約

記者 陳苓 報導

非洲國家剛果是鈷礦生產大國,該國把鈷當成搖錢樹,剛果國營礦業公司放話,要和外國合資企業重談合約,未來更計畫把所有礦場收歸國有。

路透社、華爾街日報報導,剛果國營礦業公司Gecamines主席Albert Yuma,6日在南非開普敦的礦業會議上,痛批在剛果採礦的外國業者,多年來一直竊取Gecamines財富,鈷價提高讓他們有充分理由,和外商重新協商合資企業的契約。Gecamines的終極目標是收回剛果所有礦場的100%所有權。

剛果是礦業大國,富含鈷、銅、鑽石、黃金的礦藏。Gecamines營運不善,多數資產都售予外資,成立合資企業。

Yuma向華爾街日報表示,剛果從礦業生產中獲益過少,指控外商在成本和生產數據動手腳,以便短繳股息和權利金給剛果政府。他說審計結果發現,數家外商涉及不法活動,他不願指明有哪些業者,只說等到三月份審計結果出爐,會公布更多細節。

目前還不清楚Yuma的說法代表政府政作法轉變,或只是談判策略,以取得更有利的合約。不過剛果政府態度日趨強硬,已經讓在該國開採的外國礦商備感憂心,嘉能可(Glencore)、洛陽鉬業(China Molybdenum)、Ivanhoe等外商可能受到影響。

嘉實XQ全球贏家報價系統顯示,6日Global X Lithium & Battery Tech ETF(LIT)上漲2.34%、收34.97美元。之前LIT連續七日收低。

在此之前,剛果國會才通過法案,把鈷列為戰略原物料,調高鈷的稅率。本案尚需剛果總統簽字,才有法律效力。

Mining、INN、marketMogul 1月報導,剛果是鈷的最大生產國,全球有2/3的鈷來自剛果。依據現行的剛果稅法,鈷是基礎金屬,出口稅率2%。剛果礦業部長Martin Kabwelulu表示,該國擬修改稅法,把鈷改列「戰略原物料」,變更生效後,鈷的出口稅率將一口氣增至5%。目前法案仍在國會審議。

電動車熱潮使得鈷價飛漲,估計每輛電動車內的鋰電池需要15公斤的鈷原料。2017年倫敦金屬交易所(LME)的鈷價大漲132%,從年初的每噸32,500美元,年底升至75,500美元。

評析
剛果國營礦業公司放話,要和外國合資企業重談合約,未來更計畫把所有礦場收歸國有。
 樓主| 發表於 2018-9-23 20:03:03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2月8日MoneyDJ新聞,供同學參考

特斯拉Q4虧損低於預期  本季末拚週產2,500台Model 3

記者 賴宏昌 報導

CNBC報導,特斯拉(Tesla Inc)於美國股市7日盤後公布2017年第4季(截至2017年12月31日為止)財報:總營收報32.9億美元、優於Thomson Reuters調查的32.8億美元分析師預估值;經調整後的每股虧損3.04美元、優於市場預期的3.12美元虧損金額。特斯拉第4季淨損6.75億美元、創史上單季最大虧損紀錄。

根據特斯拉7日發布給股東的信件內容,2017年第4季Model S、Model X交車量合計達28,425台、創單季歷史新高,分別較2016年第4季、2017年第3季成長28%、10%。Model 3為1,542台。2017年第4季特斯拉整體交車量合計為29,967台。

2017年第4季Model S、Model X淨訂單量逼近第3季所創下的單季歷史最高紀錄,全年度遠高於2016年,並未受到Model 3問世的影響。特斯拉指出,儘管量產過程遇到阻礙、2017年第4季Model 3淨訂單量呈現持穩。

特斯拉在去年8月發表財報時說Model 3每週產量將在2017年底達到5千台,最新說法是今年第1季底將達到週產2,500台目標、2018年第2季底才會拉升至5千台。

截至2017年第4季底為止的自由現金流量為負2.76797億美元。作為對照,截至2017年第3季底、2016年第4季底為止的自由現金流量分別為負14.16996億美元、負9.69821億美元。

特斯拉2017年營收報118億美元、年度有機增長率為55%,預估今年的營收成長率將遠高於2017年。

特斯拉預期2018年內的某個時間點季度營益將出現可持續的正數。2018年Model S、Model X交車量預估合計將達到10萬台。在Model 3客戶按次計費的挹注下,超級充電站業務將在2018年開始創造營收。

特斯拉第4季資本支出金額為7.87億美元,多數用來擴充Model 3以及Gigafactory 1生產線產能。特斯拉指出,部分Model 3的資本支出款項已推遲至2018年第1季。

特斯拉預估2018年資本支出將略高於2017年,多數將用來支應Gigafactory 1、Fremont工廠擴產以及擴充店面、服務中心、超級充電站。特斯拉指出,2017年超級充電站新增338座、全球累計達到1,128座。

特斯拉於去年11月宣布買下未上市自動化製造設備生產商Perbix Machine Co Inc(Thomson Reuters)。特斯拉表示,Perbix成立於1976年、現已成為集團成員,負責設計、打造高度自動化量產製造機械。Perbix的加入將可協助特斯拉更有效率地提升Model 3產量。

截至2017年第4季底為止特斯拉的現金水位為33.67914億美元、較2016年底縮減0.7%。

特斯拉7日在正常盤逆勢上漲3.30%、收345.00美元;盤後續漲0.44%至346.51美元。

評析
儘管量產過程遇到阻礙、2017年第4季Model 3淨訂單量呈現持穩。
 樓主| 發表於 2018-9-27 19:56:30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2月8日MoneyDJ新聞,供同學參考

汽車業進入CASE世代
滴滴與12家車商合推電動車共享

記者 賴宏昌 報導

全球頂尖汽車聯盟「雷諾-日產-三菱(Renault-Nissan-Mitsubishi)」7日宣布與中國行動運輸平台商滴滴出行簽訂合作備忘錄,雙方將就中國電動車共享計畫尋求合作。

依據聯盟所公布的2022年戰略計劃,雷諾-日產-三菱預估三家公司的合併營收將在2022年底達到2,400億美元、屆時年度銷售量將超過1,400萬台,遠高於2017年的1,060萬台。聯盟將利用共通的電動車平台與零件、對全球市場推出12款純電動車款。

滴滴出行7日宣布與下列12家頂尖車商攜手發表開放的新能源汽車共享平台:北汽新能源電動車(BAIC BJEV)、比亞迪(BYD)、長安汽車集團、奇瑞汽車集團、東風乘用車公司、中國第一汽車集團、吉利汽車、華泰汽車、江淮汽車、起亞汽車、雷諾-日產-三菱、眾泰汽車。

根據GM Insights的預估,2017-2024年期間全球汽車共享市場平均年成長幅度將高達34%、中國市場年增幅預估將超過40%。

日經亞洲評論日前報導,汽車業正進入「CASE(連結、自主駕駛、共享、電動)」世代,主要車廠負責人一致認為目前正處於百年一遇的革命時期。

滴滴出行上個月宣布,繼滴滴研究院、滴滴美國加州研究院之後將再成立人工智慧實驗室(AI Labs),藉以加大AI前瞻基礎研究並加快推進全球智慧交通前沿技術發展。滴滴副總裁葉傑平指出,滴滴透過AI與大數據技術、目前已可以提前15分鐘預知需求變化且準確度高達85%。

滴滴出行於去年底宣布完成最新一輪超過40億美元的股權融資、以進一步加大對AI交通技術的投入,加速推進國際化以及包括新能源汽車服務在內的創新業務。

沙烏地阿拉伯國家石油公司(Saudi Aramco,沙特阿美)企業規劃部副總裁Yasser Mufti在接受英國金融時報專訪時表示,相較於電動車、自駕車,共乘趨勢將會帶來更為立即性的威脅。沙特阿美為全球最大石油生產商。

根據軟銀集團公司(SoftBank Group Corp.)7日公布的投影片資料,目前每天平均有2,500萬人使用滴滴出行的服務。

福斯集團(Volkswagen Group)旗下全資子公司MOIA去年底在柏林TechCrunch Disrupt會議上發表專為共乘市場設計的六人座電動車。這台號稱是全球首款電動共乘車續航力超過300公里、30分鐘的充電時間即可讓蓄電量回升至80%。

MOIA計畫於2018年底在德國漢堡推出共乘服務、初期規劃將配置200台。MOIA執行長Ole Harms表示,公司希望藉由這項服務能讓城市減少100萬台的用路車輛。

評析
汽車業正進入「CASE(連結、自主駕駛、共享、電動)」世代,目前正處於百年一遇的革命時期。
 樓主| 發表於 2018-9-29 21:30:54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2月8日MoneyDJ新聞,供同學參考

非洲兩大銅產國產量增長 銅需求將隨電動車成長

記者 黃文章 報導



路透社報導,非洲最大銅產國剛果民主共和國礦業協會2月7日公布的數據顯示,2017年,該國銅產量年增6.9%至109萬噸,鈷產量年增15.5%至73,940公噸,黃金產量年增2.7%至23.27公噸。該國是全球第五大的銅產國,礦產出口佔該國出口收入的98%。該國也計畫持續提高其銅產量,國際商業資訊研究(BMI Research)報告預估,民主剛果銅產量佔全球比重將從2016年的4.7%提高至2021年的5%。民主剛果也是全球最大的鈷礦生產國,佔全球產量的半數比重。

非洲第二大銅產國尚比亞礦業部長亞魯馬(Christopher Yaluma)則是表示,該國的銅產量目前受困於電力的供應不足,銅礦產業只能夠得到所需電力的70%;預期在電力供應問題解決之後,該國的銅產量將能夠很快提高至150萬噸。尚比亞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17年,該國銅產量較上年度的774,000公噸增加10.2%至852,608.7公噸,主要因為銅價去年大漲三成激勵礦商生產的影響。

在尚比亞經營的主要外國礦商包括瑞士嘉能可公司(Glencore PLC)、加拿大巴瑞克黃金公司(Barrick Gold Corp.)、加拿大第一量子礦產公司(First Quantum Minerals Ltd.),和印度韋丹塔資源集團(Vedanta Resources)等。

韋丹塔資源集團在尚比亞當地的事業單位KCM執行長Steven Din表示,該公司計劃未來三年將尚比亞當地的的銅產量提高四倍,主要的產量增長將是來自於該公司在當地的旗艦礦場康科拉銅礦。Din表示,公司計劃投資10億美元,將康科拉銅礦的產量在未來三年提高三倍。KCM 2017財政年度銅產量從上年度的4.9萬噸提高至9.4萬噸,該公司並計劃未來三年將產量提升至40萬噸。

國際銅業協會發佈的2018年銅行業展望報告表示,隨著多款新型電動汽車推向市場,電動汽車有望在2018年迎來爆發式增長。報告預估,在技術改良、價格下調和充電樁普及的推動下,到2025年,預計六分之一的車輛將由電力驅動。按電動車市場佔有率排序,前十大市場分別為中國、美國、挪威、英國、法國、日本、德國、荷蘭、瑞典和加拿大,前十大合計的市場佔有率總計達95%。

電動汽車高度依賴銅材,其銅材需求量有望從2017年的18.5萬噸增至2027年的174萬噸。電動汽車的多個關鍵部件都用到銅,如電池、電機、充電站以及配套設施等。每輛傳統汽車通常要用掉23公斤銅,混合動力電動汽車要使用40公斤銅,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要使用60公斤銅,而純電池驅動電動汽車則需要多達83公斤的銅。

評析
在技術改良、價格下調和充電樁普及的推動下,到2025年,預計六分之一的車輛將由電力驅動。
 樓主| 發表於 2018-9-29 21:31:07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2月8日科技新報,供同學參考

Lyft 聘請特斯拉高層擔任 COO,與 Uber 爭搶全美市占率

作者 36Kr

據彭博社報導,Lyft 聘請特斯拉高層喬恩‧麥克尼爾(Jon McNeill)擔任首席營運長。

麥克尼爾是特斯拉全球銷售和服務總裁,是該公司很有影響力的人。麥克尼爾於 2015 年 11 月加入特斯拉,並在體育用品公司 Lululemon 董事會任職。他是特斯拉唯一有年度現金激勵計畫的高層,他的薪酬與 2017 年下半年銷售業績掛鉤。但因特斯拉 2017 年下半年業績不佳,他的總薪酬在 2017 年降至 234 萬美元,比 2016 年同期下降 64%。

特斯拉週三(2/7)的財報電話會議時,馬斯克表示,麥克尼爾的部門近期將直接向他匯報,「目前還沒有計畫尋找代理人」。特斯拉曾表示要拓展自家叫車服務,但馬斯克 2016 年宣布以來,這方面少有動作。在週三電話會議時,他重新提及這件事。他說,特斯拉希望經營一個共享的自駕車隊,就像 Uber 和 Lyft 的聯合車隊。

Lyft 方面,麥克尼爾將彌補前任 COO 雷克斯‧提本斯(Rex Tibbens)的空缺。

麥克尼爾在 Lyft 的職責將包括維護用戶滿意度,這對叫車公司而言是很重要的業務。該公司正嘗試增加乘客和司機,同時保持成本控制。此外,麥克尼爾還是保險公司 Censio 創始人,他可能會幫助 Lyft 為司機提供保險。

麥克尼爾任職之後,將幫助 Lfyt 在全美擴張,跟 Uber 爭奪市占率。

Uber 是 Lyft 最大的競爭對手。2017 年,Uber 遭遇連續醜聞,前 CEO 卡拉尼克黯然出局,公司處於嚴重的動盪。Lyft 趁勢崛起,抓住機會取得很多原本 Uber 的市占率,Lfyt 宣布 2017 年市占率提高了 50% 以上。Lyft 週三發表的聲明表示,用戶訂單量增加一倍以上。此外,Lfyt 2017 年 10 月和 11 月還獲得 15 億美元融資,投資方為 Alphabet 旗下投資公司 CapitalG。
(本文由 36Kr 授權轉載)

評析
Lyft 聘請特斯拉高層麥克尼爾擔任首席營運長,將幫助 Lfyt 在全美擴張,跟 Uber 爭奪市占率。
 樓主| 發表於 2018-9-29 21:32:06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2月8日《北美智權報》204期,供同學參考

自動駕駛關鍵技術:LiDAR

【吳碧娥╱北美智權報 編輯部】

由Reed Exhibition主辦的第10屆汽車電子技術展「Automotive World 2018」,剛於2018年1月在東京落幕,觀察AUTOMOTIVE WORLD 2018可發現,「光達」(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簡稱LiDAR)是汽車大廠及新創公司布局自動駕駛的重要技術,雖然目前LiDAR的效能與價格還未能達到普及的程度,但在2018年到2020年之間,較低價的LiDAR可望問世!

AUTOMOTIVE WORLD是由汽車技術相關的展會及高峰技術論壇組成,是亞洲規模最大的汽車技術博覽會,主要涵蓋了汽車電子技術、車聯網技術、EV/HEV/FCV技術、汽車輕量化技術、汽車配件加工技術等重要領域,今年有來自世界各地超過2,500家的汽車整車廠商、汽車零件製造商參展,展覽期間舉辦近350場研討會,總參觀人數達到11.5萬人。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同時也舉辦了第一屆「日本國際自動駕駛技術展」(1st Autonomous Driving Technology Expo),匯集最新的傳感器、雷達、AI/半導體與測繪技術。

LiDAR是自動駕駛的關鍵技術
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資深產業分析師施雅茹表示,觀察AUTOMOTIVE WORLD 2018可發現,LiDAR是新創公司布局自動駕駛的重要技術,但目前LiDAR的效能與價格,還無法達到多數車廠可接受的狀態,但在2018年到2020年之間,較低價的LiDAR可望問世。



圖三、未來兩年智慧車發展重點 (圖片來源:光寶,MIC整理(2018年1月))

LiDAR技術成為各家廠商差異化重點
光達(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簡稱LiDAR)即光探測與測量,是一種結合雷射((LASER))、全球定位系統(GPS)和慣性測量裝置(Inertial Measurement Unit,簡稱IMU)三種技術的系統,LiDAR可透過光測量距離,比雷達更精確,成為自動駕駛汽車的關鍵技術,Google、百度、Uber等無人駕駛汽車研發團隊都運用LiDAR作為感測器,結合圖像識別等技術對路况進行判斷。LiDAR最早的商業應用是在飛機上的機載雷射探測和測距系統,近幾年則以無人車的應用最熱門,主要的LiDAR廠商包括美國的Velodyne和Quanergy、德國IBEO,以及以色列Innoviz、加拿大LeddarTech和Phantom Intelligence,還有美國Aerostar和TriLumina等新創企業。而福斯(Volkswagen,VW)、日產(NISSAN)、豐田(TOYOTA)等傳統的汽車廠商也紛紛開始採用LiDAR研發無人駕駛汽車,豐田公司甚至已自行研發一套LiDAR系統,其他公司的自動駕駛實驗多數仍使用美國Velodyne的LiDAR。

工研院產業經濟與趨勢研究中心(IEK)電子與系統研究組資深分析師范哲豪指出,在2018年美國消費性電子展(CES 2018)中,Velodyne展示多款固態Lidar,包括最近推出的VLS-128,擁有128個雷射通道和最佳的自主車輛感應技術,具備長距離、高分辨率和最寬環繞場的三重優勢,能讓自主車輛在低速城市環境下以高速行駛的傳感器。此外還有固態LiDAR“Velodyne Velarray”,可實現一系列ADAS和自主應用的隱藏和低輪廓檢測。外形小巧同時兼顧成本效益的Velarray,具有業界領先的3D視野。Velodyne並與法國高階無人駕駛高級電動車廠商NAVYA合作,攜手打造世界上第一輛無人自駕出租車。這輛配備10個LiDar、4個雷達和6個攝影機的“Autonom Cab”,將能夠乘載6名乘客。

Innoviz推出兩款固態LiDAR
以色列的Innoviz Technologies是LiDAR傳感解決方案的領先供應商,截至去年11月,Innoviz已獲得8,200萬美元融資,投資方包括美國汽車零件製造德爾福汽車(Delphi Automotive PLC)、加拿大汽車零組件供應大廠麥格納(Magna International)、360 Capital Partners、中國耀途資本、Naver、三星催化基金(Samsung Catalyst)及軟銀韓國風險投資公司(SoftBank Ventures Korea)。

Innoviz的LiDAR技術,採用的是該公司專有的系統,微電子機械系統(MEMS)和探測器設計,提供業界最準確、最長距離的自主車輛傳感能力。而Innoviz旗下兩款固態LiDAR InnovizPro與InnovizOne,分別將在2018年第一季和2019年上市。

LeddarTech將於2018年推出首批樣品
LeddarTech是加拿大LiDAR領先廠商,截至2017年9月,已獲得來自德爾福、歐司朗(Osram)、瑪涅蒂•瑪瑞利(Magneti Marelli)以及IDT(Integrated Device Technology)等投資方總額高達1.01億美元的C輪融資。

LeddarTech所研發的LiDAR控制晶片LeddarCore,可以從近13億個樣本和算術運算中,每秒生成高達24.5萬個數字化波形(digitized waveforms),這些波形使用LeddarTech專有的信號處理算法進行演算,每秒可執行超過250億次操作,藉此獲得完整的LiDAR數據資料,實現最先進的ADAS和自動駕駛應用。LeddarCore LCA2已經被提名為CES 2018「汽車智能和自動駕駛技術」以及「嵌入式技術」兩個項目的創新大獎,這款突破性的晶片,將是第一款能夠實現LiDAR大規模量產的的3D固態LiDAR,能夠滿足汽車行業在成本、性能和可靠性方面的嚴格要求,最快能在2020年實現固態LiDAR的大規模商業化應用。LeddarTech目前正在研發LeddarCore LCA3,將於2018年推出首批樣品。

除了LiDAR之外,HD/ 3D地圖是2018年各國發展自動駕駛的另一項重要關鍵技術,軟硬體廠商與政府間皆積極投入建構技術與合作伙伴,施雅茹預期,高精度地圖是自動駕駛的成功要素,將成為未來兩年的發展重點。

【詳細內容請見《北美智權報》204期;歡迎訂閱《北美智權報》電子報】

評析
除了LiDAR之外,HD/ 3D地圖是2018年各國發展自動駕駛的另一項重要關鍵技術
 樓主| 發表於 2018-9-29 21:33:18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2月9日聯合報,供同學參考

特斯拉財報 上季虧損創新高

聯合報 編譯易起宇、謝汶均/綜合外電



電動車大廠特斯拉七日發布財報,上季虧損創歷來新高,但平價車款Model 3的產量可望在第二季底前達標,執行長馬斯克並預期今年內將首度出現持續性營業利益。

馬斯克說,在下個月前將可解決困擾Model 3的電池生產問題,「從現在起的四、五個月,步上相當顯著的正現金流量軌道。」他發函股東說,「在營運規模維持高水準情況下,今年將是特斯拉蛻變的一年」、「Model 3與能源產品同步增產,同時嚴密控制營運支出,我們應該會在二○一八年的某一時點使營業利益持續性轉正」。

特斯拉能否長期存續取決於售價三點五萬美元起跳的Model 3,該公司說,目前產能維持在一月修正的目標,也就是在三月底前達到每周生產二五○○輛,第二季底前達到每周生產五千輛的里程碑。

但特斯拉也提及很難準確預測產能,暗示仍可能面臨生產延遲。特斯拉上季僅交貨一五五○輛Model 3,遠低於分析師預估的四一○○輛,反映這款受到高度期待的新車尚未對特斯拉的營收帶來助益。

特斯拉上季虧損創下歷來新高,並表示今年支出還會略增。特斯拉截至去年十二月底的第四季營收為卅二點九億美元,優於前年同季的廿二點八億美元,也略高於分析師預估的卅二點八億美元。但淨損從一年前的一點二一億美元擴大為六點七五億美元,但扣除部分項目後每股虧損為三點○四美元,略少於分析師預期的每股虧損三點一二美元。

特斯拉上季資本支出七點八七億美元,低於預測,但公司指出,因佛蒙特工廠和內華達的超級電池廠將增產,今年資本支出將比去年的卅四億美元「略為增加」。

評析
平價車款Model 3的產量可望在第二季底前達標,馬斯克預期今年內將首度出現持續性營業利益。
 樓主| 發表於 2018-9-29 21:34:07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2月9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特斯拉大賠 專家籲務實點

經濟日報 編譯湯淑君/綜合外電



特斯拉既有能力把Roadster電動跑車送上外太空,難道沒辦法把Model 3平價電動車運往經銷商的展示廳?

彭博Gadfly專欄作家丹寧(Liam Denning)指出,特斯拉兌現2018是「轉型年」的承諾,就必須設法儘快解決Model 3生產線瓶頸問題,否則就只能繼續從市場籌資。

丹寧指出,日前SpaceX火箭成功發射升空是一件了不起的事,順利把一輛特斯拉Roadster跑車送上太空軌道,更是行銷宣傳上的神來之筆,但對投資人而言,一輛Roadster飛上天際,倒不如10萬輛Model 3停在加州費利蒙車廠外等著交貨來得踏實。

特斯拉仍維持Model 3生產目標不變,未再往後延,讓投資人鬆了口氣。但特斯拉並未提供更新的資料,說明目前的生產進度如何。這點令投資人不安,擔心既定的生產目標是否野心過大。

每家矽谷公司在事業擴張的過程中,都面臨如何擴大規模的難題,特斯拉也不例外。

特斯拉預計今年將銷售10萬輛Model S和X電動車,意味在這方面的成長是零。

其他方面似乎也乏善可陳。例如18.9%的毛利率,就汽車產業而言,是相當弱的數字。即使上季營收比一年前躍升44%,乍看下很耀眼,但毛利增幅卻不到1%,更何況淨損還達到歷來最糟的水準。

特斯拉若想取信投資人砸重金開發新車是值得的投資,並兌現2018是「轉型年」的承諾,就必須設法儘快解決Model 3生產線瓶頸問題。

評析
特斯拉若想取信投資人,並兌現2018是「轉型年」的承諾,就必須設法儘快解決Model 3生產線瓶頸問題。
 樓主| 發表於 2018-9-29 21:34:21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2月9日MoneyDJ新聞,供同學參考

不鏽鋼與電池帶動 全球鎳消費估年均增長4%

記者 黃文章 報導

普氏能源資訊2月8日報導,英國羅斯基爾資訊服務公司(Roskill Information Services Limited)在報告當中表示,2017~2027年期間,全球的鎳消費量預估將取得每年約4%的增長,主要受到不鏽鋼與電池部門需求增長的帶動;不過,報告也稱,由於印尼冶煉廠推進量產,預估同期全球精煉鎳的供應增速將會超過需求的增速。

Roskill報告稱,印尼冶煉廠的投資規模顯示,未來幾年全球精煉鎳的供應增速將會高於需求增長,這會令鎳市逐漸由小幅的短缺轉為溫和的過剩。報告表示,2014年印尼鎳產量僅2.4萬噸,但2017年預估已經增加至17萬噸,並預估至2027年印尼的鎳產量將會增加至55萬噸。

印尼2014~2016年實施長達三年的鎳礦出口禁令,要求礦商在國內建設冶煉廠,以提高礦業的生產價值。印尼能源與礦物資源部煤炭和礦物總局局長班龐(Bambang Gatot Ariyono)表示,截至2017年10月份,13座鎳冶煉廠已開始運營生產,在該國建設冶煉廠的投資額大約達到50.3億美元。

Roskill報告預估,2017年,不鏽鋼部門約佔全球鎳消費量的七成比重,未來十年不鏽鋼部門的鎳消費量預估將年均增長2.5%,主要受到中國大陸與印尼產量增加的帶動。而隨著電動車市場的成長,電池部門的鎳需求量也將快速增加,未來十年預估將年均增長20%;至2027年,電池部門的鎳消費量預估將達到50萬噸,將佔到鎳市總需求的1/3比重。

路透社上月公布的一項調查顯示,分析師對2018年全球鎳市供給短缺的預估上調至5萬噸,平均鎳價的預估為每噸11,704美元。不過,法國興業銀行(Societe Generale)分析師巴哈爾(Robin Bhar)表示,來自印尼與中國大陸的供應增加,預期將令鎳市不虞匱乏。惠譽信評(Fitch Ratings)旗下國際商業資訊研究(BMI Research)預估,全球精煉鎳產量將從2017年的189萬噸,增加至2018年的192萬噸,主要的增長來自於大陸、俄羅斯以及澳洲等國。

評析
全球的鎳消費量預估將取得每年約4%的增長,主要受到不鏽鋼與電池部門需求增長的帶動
 樓主| 發表於 2018-9-29 21:34:37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2月9日MoneyDJ新聞,供同學參考

陸1月乘用車銷量年增7%,新能源車則年增達4倍

記者 新聞中心 報導

上證報報導,大陸乘聯會公佈,今(2018)年1月廣義乘用車(轎車+微型客車+MPV+SUV)合計銷量227.24萬輛、年增7.1%;其中,1月新能源車銷量達3萬輛、年增400%。

作為車界黑馬,吉利汽車1月銷量創歷史新高,達15.51萬輛、年增51%,並達公司2018年全年銷量目標158萬輛的10%。其中,熱銷車型全新遠景、帝豪GL、博越、帝豪GS分別銷售2.01萬輛、1.52萬輛、3.04萬輛、2.01萬輛,年增36%、49%、51%和94%。

在榮威RX5、榮威RX3等互聯網汽車的帶動下,上汽榮威1月銷量近5萬輛、年增57%,帶動上汽乘用車(自主品牌平台)整體銷量升至7.3萬輛、年增88%。上汽榮威表示,2018年純電動超級轎跑SUV榮威光之翼的量產車、全球首款純電動互聯網休旅車榮威Ei5也將上市,可望進一步提升上汽自主品牌綜合競爭力。

廣汽集團1月產銷數據顯示,其合計銷售汽車21.02萬輛、年增25.11%。其中,自主品牌廣汽乘用車1月銷量為6.12萬輛、年增32.33%。而受哈弗H6、VV5、VV7等暢銷車型帶動,長城汽車1月銷量也達到11萬輛,年增20.61%。

除自主品牌車持續熱銷,新能源車市場在2018年1月也迎來開門紅。1月比亞迪全系銷量4.22萬輛、年增47%。其中,在秦、唐、宋DM等主力新能源車型帶動下,比亞迪新能源車1月銷售7,151輛、年增1082%。根據比亞迪2018年純電動汽車產品戰略,2018年將陸續推出e5 450、秦EV 450、宋EV 400、元EV 360四款新車型。

除此之外,福田汽車1月新能源車產銷量分別為522輛、154輛,分別年增141.67%、49.51%。另外,江淮汽車1月銷售純電動乘用車3,621輛、月增94.57%;江淮汽車內部人士表示,與大眾合作的純電動車擬在2018年上半年的產品會發佈,量產將在2018年下半年。

評析
今年1月廣義乘用車合計銷量227.24萬輛、年增7.1%,其中,新能源車銷量達3萬輛、年增400%。
 樓主| 發表於 2018-9-29 21:35:01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p470121 於 2018-11-11 09:21 編輯

轉貼2018年2月9日MoneyDJ新聞,供同學參考

電動巴士將起飛!BNEF:2025年獲全球半數公車採用

記者 陳苓 報導

電動車風潮銳不可擋,有機構預測七年之後,全球將近一半的公車都將改用電動巴士。
Oilprice 8日報導,Bloomberg New Energy Finance(BNEF)研究稱,去年全球電動巴士銷量為38.6萬輛,估計2025年將增至120萬輛,屆時全球99%的電動巴士都在中國。BNEF分析師Aleksandra OˋDonovan表示,中國全力支持電動巴士、當地城市積極採用,將引領此一市場。

目前全球市區公車多半以柴油和天然氣為動力,電動巴士可望奪走柴油和天然氣巴士的部份市佔。儘管電動巴士初期購置費用高於柴油和天然氣巴士,BNEF研究發現,電動巴士的總體擁有成本(total cost of ownership)較低,也就是說,雖然電動巴士定價較高,但是電動巴士的燃料和維修費用較低,可以拉低總體成本。

BNEF並說,鋰電池價格不斷降低,2026年電動巴士將能和柴油巴士一較高下。

美聯社先前報導,倫敦、洛杉磯、巴黎、墨西哥城、西雅圖、哥本哈根、巴塞隆納、溫哥華、米蘭、基多、開普敦和奧克蘭等全球主要城市市長2017年10月23日在巴黎開會,承諾自2030年起禁止汽油/柴油車在多數地區行駛。報導指出,市長們允諾逐步禁用內燃機,以便降低城市空氣與噪音污染、提升經濟生產力並減少污染相關死亡。

Thomson Reuters報導,上述12個大城市(總人口數逼近8千萬)承諾自2025年起僅採購零排放巴士。根據2017年10月23日發布的「零化石燃料街道宣言」,市長們誓言推廣步行、騎乘自行車以及使用大眾運輸工具。倫敦表示它目前擁有歐洲最大電動巴士車隊、當中有超過2,500台油電混合動力巴士出自中國比亞迪(BYD)以及英國Alexander Dennis。

評析
鋰電池價格不斷降低,2026年電動巴士將能和柴油巴士一較高下。


 樓主| 發表於 2018-9-29 21:35:12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2月10日聯合報,供同學參考

馬璽達發展電動車 領先印度同業

聯合報 記者許祖菱╱綜合外電報導

今年印度新德里旗艦車展上,電動車成為矚目焦點。儘管電動車在印度因為昂貴價格、充電設施不足,使得大部份印度駕駛望之卻步,印度唯一的電動車製造廠馬璽達(Mahindra Electric)執行長巴布仍表示,馬璽達堅信電動車產業未來將起飛。他說:「我們早在政府宣告(汰換柴油車)之前,就已經開始投資了。」

法新社報導,印度空汙問題嚴重,有12.5億人口暴露在危險等級霧霾之中。總理莫迪為打擊空汙,宣布2030年將全面改用電動車。根據官方去年5月報告,印度透過推廣汽車共乘以及電動車,可將能源需求砍掉64%,並在2030年降低37%碳排放量。

今年新德里車展參展大廠多對生產電動車持保留態度,但有少數幾家車商躍躍欲試。印度是亞洲第三大經濟體,同時是世界第五大汽車市場,2016年共賣出400萬輛新車,預計到2022年銷售量可望增加到700萬輛。

車商馬璽達自2010年以來,投資7500萬美元(約台幣22億元)製造電動車,未來3年還將再投入9000萬美元(約台幣26.6億元)增加產量。其他有意加入電動車市場的車廠,也希望壓低生產成本競爭。

印度風神鈴木(Maruti Suzuki)計畫在2020年推出電動車。鈴木和日本電子產品大廠東芝(Toshiba)已經共同投資1.8億美元(約台幣53億元),建立一間鋰電池工廠;印度塔塔(Tata Motors )汽車公司去年9月也簽訂合約,將供應印度政府1萬台電動公務車。

印度政府向塔塔汽車所購買的電動車,每台要價1萬5500美元(約台幣46萬元)。這是印度當局首度購入電動車,要取代現在多達50萬輛燃油公務車。塔塔汽車也在進行電動巴士實驗,並想辦法將自家最受歡迎的低價車款「Nano」改造為電動車。

印度是全球空氣汙染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儘管電動車在印度前景看好,路上絕大多數車輛仍是燃油車。車商在新德里車展上指出,印度推行電動車最大的阻礙是充電站不足。

美銀美林證券預測,2025年電動車將占全球市場12%。

評析
印度透過推廣汽車共乘以及電動車,可將能源需求砍掉64%,並在2030年降低37%碳排放量。
 樓主| 發表於 2018-9-29 21:39:16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2月13日工商時報,供同學參考

壟斷全球鈷礦供應 陸要主導電動車產業

工商時報 楊日興/綜合報導

電動汽車產業蓬勃發展,受政策帶動,大陸已掌握電動車電池重要原料鈷的供應,鈷最大生產國剛果民主共和國(下稱民主剛果)有逾9成的產量輸往陸資企業,陸企基本壟斷當地中間銷售網路,大陸政府也儲備大量的鈷,彰顯想成為電動車時代核心國的意圖。

鈷是鋰離子電池的重要原料,常運用於包括筆電、手機、電動車等產品,而對用量大、正在迅速起飛的電動車行業,鈷的重要性更不可言喻,故引起大陸國企投入大量資源爭奪鈷供應鏈。

華爾街日報報導,民主剛果的鈷供應量占全球54%,鈷交易商Darton Commodities數據更指出,該國約94%生產的鈷出口至陸資冶煉廠。大宗商品調研機構CRU Group數據稱,陸資生產的精煉鈷化學品市占已達77%,並有望迅速成長至90%以上。

報導稱,陸資企業主導該國鈷交易的中間網路,近年更積極擴大產量。洛陽欒川鉬業在前年從美國礦業大廠費利浦手中買下民主剛果中一座大型銅鈷礦。中國有色礦業集團和當地國營企業正合資開發銅鈷礦。浙江華友鈷業去年開始從大型礦業商手中購鈷,並擴大購買量。

政府是陸企縱橫其中的關鍵。從鈷礦生產到電池製造各環節,大陸官方都大量投資,並以補貼本土電池商的方式排擠外國競爭者,企圖完權主導電動車電池產業。同時,大陸國家物資儲備局庫存約5,000噸的鈷,約全球15天的供應量,而該局在原油僅存備約3天的全球供應量。

業內巨頭也關注大陸政府舉動。坐擁3,000噸鈷的大礦商Cobalt 27執行長Anthony Milewski表示,大陸想成為電動車主導者的意圖很明顯。探勘公司First Cobalt執行長Trent Mell也指出,大陸敏銳投入鈷開採到電池製造環節,企圖掌握整個生態圈。

摩根士丹利估計,今年電動汽車中鈷的使用量將達到11,320噸,預計2025年達到62,940噸。湯森路透數據顯示,鈷價從2015年底以來上漲230%。

評析
從鈷礦生產到電池製造各環節,大陸官方都大量投資,企圖完權主導電動車電池產業。
 樓主| 發表於 2018-10-2 14:23:53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2月14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陸新能源車補貼 門檻提高

經濟日報 記者李仲維/綜合報導



大陸新能源汽車財政補貼新政出爐。大陸財政部、工信部、科技部及發改委等四個部委提出調整新能源車財政補貼政策,提高電池系統能量密度門檻,新規自2月12日實施。

大陸財政部披露《關於調整完善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補貼政策的通知》,從三個方面調整完善推廣應用補貼政策。

一是提高技術門檻要求。進一步提高純電動乘用車、非快充類純電動客車、專用車動力電池系統能量密度門檻要求,鼓勵高性能動力電池應用,電池系統質量密度介於105至160Wh/kg的車型按0.6倍、1倍、1.1倍及1.2倍補貼。

二是完善新能源汽車補貼標準。根據成本變化等情況,調整優化新能源乘用車補貼標準,合理降低新能源客車和新能源專用車補貼標準。燃料電池汽車補貼力度保持不變,燃料電池乘用車按燃料電池系統的額定功率進行補貼,燃料電池客車和專用車採用定額補貼方式。

三是分類調整營運里程要求。對私人購買新能源乘用車、作業類專用車(含環衛車)、黨政機關公務用車、民航機場場內車輛等申請財政補貼不作營運里程要求。其他類型新能源汽車申請財政補貼的營運里程要求調整為2萬公里,車輛銷售上牌後將按申請撥付一部分補貼資金,達到營運里程要求後全部撥付,補貼標準和技術要求按照車輛獲得行駛證年度執行。

通知規定,新能源汽車納入《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推薦車型目錄》(簡稱目錄)後,銷售推廣方可申請補貼。

評析
大陸新能源汽車財政補貼新政出爐,提出調整新能源車財政補貼政策,提高電池系統能量密度門檻。
 樓主| 發表於 2018-10-2 14:24:06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2月14日MoneyDJ新聞,供同學參考

鈷太貴   電池商不想用?
Umicore:別傻了,30年內都不可能

記者 郭妍希 報導

車用鋰電池的關鍵材料──鈷(Cobalt),報價飆翻天,電池製造商紛喊吃不消,南韓電池大廠三星SDI(Samsung SDI)傳已開始調整鋰電池的製作材料,希望能降低鈷的用量,甚至完全不使用鈷。不過,電池材料供應巨擘Umicore卻大潑冷水,直指將鈷從電池中移除的構想,恐怕是癡人說夢。

韓國時報、中央日報、The Investor 12日報導,三星SDI製作的車用電池,有鎳鈷鎂、鎳鈷鋁兩種款式,該公司目前已將兩種電池的鎳比重拉高至90%以上,鈷的佔比僅有5%。三星一名資深主管說,現在公司的目標,就是要把鈷完全從電池移除。

除此之外,三星也打算回收已經不堪使用的鋰電池,從中萃取鈷等關鍵材料,未來將投資國內外的資源回收商,並簽訂長期供應合約。

鈷價去(2017)年一飛沖天。MINING.com 12日報導,倫敦金屬交易所(LME)的鈷報價去年底飆升至每噸75,500美元,年增幅高達129%,主要就是受到供給吃緊疑慮日增、電池需求跳高的帶動。

為全世界供應超過半數鈷的剛果共和國,最近才剛調高了鈷的稅負和權利金,因此這款金屬的報價,今年勢必會持續走揚。根據顧問機構CRU的估算,到了2026年,電動車產業對鈷的需求,會從去年的12,000公噸膨脹至95,000公噸。德國豪華車商BMW最近也預估,2025年該公司對電池材料的需求,應會成長10倍之多。

三星、LG Chem、SK Innovation最近都在拉高電池中的鎳比重,降低鈷用量。但看在電池材料供應巨擘Umicore眼裡,這樣的做法可能導致電池不穩,且對車用電池而言,鈷的存在有其必要性。

英國金融時報、路透社報導,Umicore執行長Marc Grynberg 12日直言,若拉高鎳的比例,勢必會降低電池的穩定性,也會影響到電池壽命和充電速度。鈷能夠彌補鎳所缺乏的穩定度,在這個世界上,沒有比鎳更能增加能量密度的元素,而最能穩定物質的元素,則非鈷莫屬。他直言,未來三十年,電池界都無法完全捨棄鈷(this is not going to happen in the next three decades)。

難道人們只能任採礦商獅子大開口?Grynberg表示,若能將人們用舊後隨手丟到抽屜裡的16億支手機全數回收,從中萃取出的鈷,應可供應上百萬台電動車所需。他直指,尚未被開發的鈷資源,其實多到令人吃驚,事實上,全球開採出來的鈷之中,約10%是被用到智慧型手機。

評析
鈷報價飆翻天,電池製造商紛喊吃不消,三星SDI傳希望能降低鈷的用量,甚至完全不使用鈷。
 樓主| 發表於 2018-10-2 14:24:21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2月15日科技新報,供同學參考

欠缺中國合作夥伴,傳特斯拉上海設廠計畫受挫

作者 Unwire Pro

自 2017 年 6 月傳出特斯拉(Tesla)有意於上海設廠後,雖然特斯拉一度非常接近跟上海政府達成協議,但根據《彭博》(Bloomberg)最新報導指出,由於特斯拉並未找到合適的中國當地合作夥伴,因此尚未能與上海政府達成設廠協議。

《彭博》指稱,雖然雙方已討論過在中國當地組裝的可能性,但由於中國政府要求外資企業需在當地尋找合作夥伴,並需由當地企業占主要股東地位,因此一直渴望自行掌握所有生產步驟的特斯拉,並未能與上海政府達成共識。

目前須付 25% 進口稅
2017 年 10 月,一度傳出上海政府與特斯拉達成協議,容許特斯拉獨資於上海自貿區設廠的消息,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一直表示特斯拉可在 2020 年於上海出產,但不排除時間可能會有變動。目前, 特斯拉一直在尋找機會於中國生產電動汽車、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和燃料電池汽車在內的新能源汽車等銷售,雖然特斯拉可在中國當地銷售,但 25% 的進口稅令其稅後單價高達 83.5 萬人民幣,大大影響特斯拉在當地的競爭力。

(本文由 Unwire Pro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Tesla)

評析
由於特斯拉並未找到合適的中國當地合作夥伴,因此尚未能與上海政府達成設廠協議。
 樓主| 發表於 2018-10-12 21:04:29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2月16日科技新報,供同學參考

戴森再下一城,計劃量產三款電動車

作者 Unwire HK

繼戴森( Dyson)早前公布旗下首款電動車,他們決定再下一城,計劃將大量生產第二及第三款電動車。據《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消息,戴森的首款電動車將在 2020 年前以較少產量推出,而第二及第三款電動車將以大產量進入市場,以進一步建立品牌,便於日後推出更多電動車。

據戴森內部消息,首款電動車只會生產少於 1 萬部。有分析指出,首款電動車是讓戴森熟習製車流程,以及與材料供應商建立長遠關係的產品。而公司創辦人 James Dyson 爵士亦向媒體證實,有關車款價位偏高,但不會是跑車車款。

另一位消息人士表示,該公司將不會按原定計畫,在首款電動車中使用固態電池技術,而是將有關技術預留到進行大量生產的第二及第三款電動車。而戴森也向外媒證實,負責固態電池開發的主管 Ann Marie Sastry 已離開公司。發言人並沒有進一步解釋原因,僅表示公司不會介入員工的個人決定。

與傳統液態電池相比,固態電池的充電速度更快,而且性能更好。各大車廠早已在這個技術領域進行競賽。戴森一直將固態電池的開發過程保持機密,因此暫時未知 Ann Marie Sastry 的離開將對開發進度造成多大影響。

雖然戴森並無公開旗下的電動車將在哪裡生產,但 James Dyson 曾對《路透社》表示,為減少物流成本,他們將在同一個地方生產電池及電動車,同時指遠東將是一個理想的市場。有分析指上述言論,意味著戴森電動車有機會在中國生產。

(本文由 UnwireHK 授權轉載)

評析
戴森的首款電動車將在 2020 年前以較少產量推出,而第二及第三款電動車將以大產量進入市場
 樓主| 發表於 2018-10-12 21:04:43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2月17日中央社,供同學參考

全球電動車逾300萬輛 年成長55%

中央社記者林育立柏林16日專電

德國的研究指出,全球目前有320萬輛電動車,去年上路的電動車數量較前一年大幅成長55%,其中以中國市場成長最快。

巴登符騰堡邦太陽能暨氫能研究所(ZSW)表示,在全球320萬輛電動車當中,中國就佔了120萬輛,排名第1,其次是美國的75萬輛,日本和挪威排名第3和第4,分別有20萬和19萬輛。

從廠牌來看,中國的比亞迪和北京汽車集團是世界上最成功的電動車製造商,去年各有10萬輛新車掛牌,其次是美國特斯拉(Tesla)的8萬7000輛、德國BMW的6萬8000輛和福斯(Volkswagen)的5萬2000輛。

在研究所負責電化學能源科技部門的狄爾梅茲(Werner Tillmetz)表示,電動車新車的掛牌量,在去年成長了55%,增幅與過去幾年一樣高,「照這個趨勢發展下去,到了2025年,每年電動車掛牌的數量將超過2500萬輛。」

他指出,這個數字大致符合許多車廠的既定目標,「在短短的7年內完成生產線的調整,屆時生產的汽車每4輛將有1輛是電動車。」

評析
全球目前有320萬輛電動車,去年上路的電動車數量較前一年大幅成長55%,其中以中國市場成長最快。

 樓主| 發表於 2018-10-12 21:04:59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2月20日科技新報,供同學參考

多次跳票  特斯拉 Model 3價格優勢可能不再

作者 雷鋒網

自特斯拉 Model 3 以 3.5 萬美元的價格嘗試攪動電動車市場時,業界曾經頗為擔憂。隨著 Model 3 成為更多使用者的選擇,這是否會對 3 萬美元至 4 萬美元區間的同類競爭者市場造成壓力?

至少目前看來,特斯拉對 Model 3 按期交付的困難已讓這個可能性越來越小。

外媒報導,特斯拉近期已對 Model 3 的交付時間表和相關規格價格多次調整,從調整能明顯看出,Model 3 至少在今年一整年不會以 3.5 萬美元交付大部分產品了,這意味著 Model 3 目標市場的波動,以及對同類市場造成的競爭格局影響。

儘管備受爭議,但不論如何,特斯拉拿到 50 萬台 Model 3 預訂量的成績依然可圈可點。不過不少預訂者已無法用 3.5 萬美元買到一輛 Model 3 了,交付價格最終至少會從 3.5 萬美元起跳,但這種價格波動會影響多少用戶還未知。

據一家機構之前的調查資料顯示,大部分 Model 3 的定價已接近 5 萬美元。可是要知道,Model 3 預訂用戶中有部分是衝著 3.5 萬美元才買的。

此外,美國很多使用者甚至還將當地減免的 7,500 美元稅款也包進預算裡,來評估 Model 3 的購買決策。

而這群用戶,恰恰是受特斯拉 Model 3 價格波動影響最大的人群。上週,特斯拉官方稱將標準電池包量產時間推遲到 2018 年底,電池包的順利量產是確定特斯拉能否按照 3.5 萬美元如期交付 Model 3 的關鍵。原因在於,目前特斯拉的長續航電池組還需要用戶另外支付 9,000 美元費用。

現在的情況是,似乎沒有哪個購買搭配標準電池包的 Model 3 用戶得到 7,500 美元的全額減免稅款,但他們仍能拿到部分減免,前提是產品不再推遲交付,而後者,恰恰充滿不確定性。

據外媒分析,特斯拉多次跳票以及價格優勢下坡,或許會為同類競爭者開啟一扇門,進而改變電動車市占率版圖。這些競爭者包括雪佛蘭 Bolt 電動車、現代 Loniq 電動車,尤其是日產 Leaf 等,後者預計將能交付更大的量產額。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雪佛蘭、現代等紛紛推出電動車租賃業務。目前,雪佛蘭 Bolt 電動車的月租賃價格在 220 美元到 330 美元。用戶可隨時向當地經銷商取得車輛的庫存資訊。近期,日產也發表了 Leaf 的租賃項目,月租賃價格 229 美元起。而特斯拉 Model 3 還沒有啟動這項服務。

(本文由 雷鋒網 授權轉載)

評析
特斯拉多次跳票以及價格優勢下坡,或許會為同類競爭者開啟一扇門,進而改變電動車市占率版圖。
 樓主| 發表於 2018-10-12 21:05:57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2月20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振興國產車市 電動車是關鍵

經濟日報社論

去年台灣汽車掛牌逾44萬輛,不但較前年增加1.1%,並超出業界原先預估的掛牌量,更寫下2006年以來新高,但在這亮麗的數字背後,卻隱藏著危機。去年我國國產車的全年市占率首度跌破六成,業界預期今年很快就會見到單月進口車比重突破五成的新局面,近年國內車市掛牌數表現平穩,但國產車的占比卻持續走跌,顯露出本土汽車業者發展正面臨艱巨的挑戰。

2004年國產車的市占率高達87%,我國車輛工業產值在2005年時達到最高峰,當年的年產值2,309億元。隨著國產車市占率持續下滑,我國車輛工業產值也跟隨走低,近年常在2,000億元以下遊走,前年為1,906億元,年衰退8.4%,去年前六月產值亦較前年同期衰退8.33%。反映在國內的相關產業供應鏈表現上,十多年間,我國車輛產業的就業人口減少了2.1萬人。

國產車發展走到今天的困境,可從供給與需求兩方面來看。在供給面上,過去在國產車發展達到顛峰時,年產量逾44萬輛,但近年只剩下20餘萬輛,遠低於國內業者每年70餘萬輛的產能。在規模經濟逐漸流失下,國產車與進口車的售價逐漸拉近,加上國產車推出新車款的速度偏慢,在進口車的快速壓境下,不少消費者因此轉向選擇進口車。不少汽車業者近年陸續放棄國產,改為直接從國外引進新車款,進一步加速了國產車市占率的崩跌。

對消費者來說,能以與國產車相差不遠的價格購買進口車,改投進口車的懷抱,是合理的消費選擇,尤其近年來消費者愈來愈重視車輛安全,在包括氣囊等主、被動安全配備上,進口車的配置往往更容易受到消費者的青睞,加上進口車在國外的撞擊測試影片、成績與安全評比,較國產車擁有更高的透明度,這些都是進口車市占節節上升的原因。

在上述原因影響下,部分消費者以國「慘」車來揶揄車商,反映出近年國產車愈來愈弱勢的消費文化。對於國產車的市占持續走跌,政府與業界均不能等閒視之,因為這牽涉到數千億元產值的供應鏈發展,也影響了國內的就業市場。振興國產車市除了要能維持國產汽車供應鏈的發展,也必須讓消費者願意埋單,買到價廉物美的國產車。

振興國產車市,電動車勢必是要角。國產車即將迎來從傳統燃油車轉向電動車的新挑戰,政府已訂出2040年汽車產業全面電動化的政策目標,但實施細節卻付之闕如,相較於法國、挪威、荷蘭、英國等國家推動電動車上路,已從基礎建設、立法、稅負等方面著手,我國對於推動電動車仍停留在政策宣示階段,不但步調過慢,也缺乏明確的推動方向。

我國電動車產業發展速度雖慢,但潛力無窮,除了已擁有多家世界級的電動車零組件廠商,加上電動車需要充電站等後勤建置配套,國內業者有實力也有機會和國外廠商一搏。發展電動車不僅有助產業發展,也能改善空汙問題,政府必須儘速公布電動車產業發展的配套細節,讓廠商依循明確的遊戲規則加速投資與布局。

除了政府的支持,國產車要贏回市占,業者必須在品質與後勤支援上,端出更能吸引消費者目光的牛肉。舉例來說,國人關心汽車的安全性,國產車在安全配備上必須讓消費者擁有完整的選擇空間,國產車的撞擊等安全測試,要能與歐、美、日等市場擁有相近甚至更好的測試標準,相關資訊也應更公開透明,讓消費者能判別比較。

汽車與相關供應鏈是製造業的重要一環,對我國外銷與內需市場均有貢獻,亦能幫助國內的就業市場。振興國產車市,業者寄望政府伸援手的同時,也應同步提升自身的產品競爭力。自助加上人助,國產車仍有可為。

評析
我國對於推動電動車仍停留在政策宣示階段,不但步調過慢,也缺乏明確的推動方向。
 樓主| 發表於 2018-10-21 19:03:58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2月22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這一波需求…讓鋰和鈷金屬原料估漲到2020年

經濟日報 編譯湯淑君/綜合外電

從電動車、智慧型手機到筆電,各式各樣的裝置都使用鋰離子電池,使鋰和鈷這兩種金屬原料的需求旺盛,在長期供應緊繃的情況下,價格看漲。

美洲鋰公司(LAC)顧問貝瑞說,電動車銷售「正以二位數的複合成長率增加,加上再生能源的生產成本持續陡降,這些鋰離子電池關鍵原物料正位於上漲周期的初升段,漲勢可能延續到2020年代。」

一大需求來源是電動車產業。特斯拉平價電動車Model 3已開始出貨,富豪(Volvo)也已宣布逐步淘汰純汽油車,計劃2019年推出新電動車和油電混合車。

Global X研究主管賈可伯預期,電動車興起,「將需要大量的鋰和電池」,投資鋰礦商、煉製廠和電池業者,獲利前景亮麗。

信評機構Weiss Ratings資深主編布羅吉克指出,未來兩年,全球鋰需求可望增加7.5萬公噸,預估新增供應量僅2.5萬至3萬公噸。

貝瑞表示,電池需求占40%的鋰市場,一般預期,到2025年,鋰市場規模將成長為現在的四倍,電池占鋰需求比重將升至60%至70%,雖不至於出現「結構性短缺」,但「最慢2020年市場供應將吃緊」。

鈷的供應情況比鋰更緊繃,可能面臨「有錢也買不到」的風險。First Cobalt的數據顯示,全球每年逾50%的鈷產量是用於鋰電池,預估此比率到2020年將超過60%。

目前約六成的鈷產自於戰火蹂躪的剛果民主共和國,而98%的鈷來自於煉銅和煉鎳的副產品,需費時多探尋新的供應源。

評析
各式各樣的電子裝置都使用鋰離子電池,使鋰和鈷的需求旺盛,在長期供應緊繃的情況下,價格看漲。
 樓主| 發表於 2018-10-21 19:04:14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2月22日工商時報,供同學參考

挖礦綁架 特斯拉雲端也遭駭

工商時報 顏嘉南/綜合外電報導

加密貨幣價格躥揚讓駭客下手的目標從機密資料轉移至運算能力。繼英國英傑華保險公司(Aviva)之後,電動車大廠特斯拉(Tesla)的雲端系統也遭到駭客「挖礦綁架」(Cryptojacking)。

資安公司RedLock周二指出,駭客入侵特斯拉的亞馬遜雲端服務AWS帳號,使用名為Stratum的加密貨幣挖礦軟體,利用AWS的運算能力來挖礦。RedLock並未說明駭客意圖挖礦哪種加密貨幣。

RedLock發現特斯拉遭到攻擊後已通知該公司,特斯拉也立即做出回應。特斯拉表示,客戶資料和汽車安全性並未受到影響。

特斯拉的發言人透過聲明表示:「公司設有漏洞獎勵計畫,鼓勵各方好手協助特斯拉抓漏洞。當我們發現這次事件的漏洞後,已在數小時內採取補救措施。影響僅限於內部使用的工程測試車,初步調查並未發現客戶隱私或是汽車安全受到威脅。」

RedLock的資安長庫瑪爾(Gaurav Kumar)表示,企業應該監督可疑的網路活動,避免網路系統遭受駭客入侵。分析顯示,亞馬遜、微軟和谷歌等雲端服務業者都善盡職責,2017年的重大入侵案都不是業者的疏失。

庫瑪爾補充表示,不過網路安全是大家的責任,組織機構必須負起監督之責,偵查可疑活動和流量。

RedLock先前也發現,Aviva和荷蘭SIM卡製造商金雅拓(Gemalto)的網路伺服器皆遭到駭客入侵,並植入比特幣挖礦軟體。

加密貨幣價格飆高讓駭客將目標轉移至竊取企業組織的電腦運算能力。

駭客在伺服器植入挖礦程式碼,讓受害者的電腦為其挖礦,也就是「挖礦綁架」(Cryptojacking)。

本月稍早,媒體披露駭客在網頁語音輔助軟體Browsealoud植入挖礦程式,英國、美國和澳洲政府網站皆成為受害者。

評析
RedLock發現特斯拉遭到攻擊後,特斯拉表示,客戶資料和汽車安全性並未受到影響。
 樓主| 發表於 2018-10-21 19:05:03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2月22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蘋果搶鈷 找上礦商簽長約

經濟日報 編譯鍾詠翔/綜合外電



據傳蘋果公司(Apple)正與礦商洽談智慧手機電池關鍵原料鈷長期採購合約,為蘋果首度直接跟礦商接洽。當前電動車產業蓬勃發展,鈷原料短缺的疑慮升高,蘋果此舉顯然是為了確保電池原料供應無虞。

彭博資訊引述知情人士報導,蘋果希望每年取得幾千公噸的鈷原料,談成五年或時間更長的合約。蘋果是全球鈷原料最大下游用戶之一,但到目前為止,蘋果都將採購這種金屬的業務交給電池製造商處理。

消息顯示,面對電動車電池需求快速升溫,蘋果希望確保iPhone、iPad等電池所需的鈷原料供應充沛。全球鈷礦產量大約有四分之一用來生產智慧手機電池。

其實不只蘋果,寶馬(BMW)、福斯(VW)和三星SDI等汽車和電子製造業者,也都積極爭取跟礦商簽長年合約,雖然BMW採購部門主管在2月初透露即將獲得十年供應合約,但到目前為止,業界仍未傳出重大採購合約的消息。

過去18個月國際鈷價飆漲逾兩倍,衝上每公噸80,000美元以上。目前全球鈷礦供應有三分之二產自剛果,剛果政權從未和平轉移,且採礦業仍大量僱用童工,國際特赦組織在2016年初的報告中就曾指控,蘋果的中國供應商向依賴童工的礦場採購鈷礦。鈷是生產智慧手機鋰離子電池的原料,每支手機大約需要8公克精煉鈷,但每部電動車電池的需求超過1,000倍。蘋果大約已經生產13億個電子裝置。

這一波...估漲到2020年
從電動車、智慧型手機到筆電,各式各樣的裝置都使用鋰離子電池,使鋰和鈷這兩種金屬原料的需求旺盛,在長期供應緊繃的情況下,價格看漲。

美洲鋰公司(LAC)顧問貝瑞說,電動車銷售「正以二位數的複合成長率增加,加上再生能源的生產成本持續陡降,這些鋰離子電池關鍵原物料正位於上漲周期的初升段,漲勢可能延續到2020年代。」

一大需求來源是電動車產業。特斯拉平價電動車Model 3已開始出貨,富豪(Volvo)也已宣布逐步淘汰純汽油車,計劃2019年推出新電動車和油電混合車。

Global X研究主管賈可伯預期,電動車興起,「將需要大量的鋰和電池」,投資鋰礦商、煉製廠和電池業者,獲利前景亮麗。

信評機構Weiss Ratings資深主編布羅吉克指出,未來兩年,全球鋰需求可望增加7.5萬公噸,預估新增供應量僅2.5萬至3萬公噸。

貝瑞表示,電池需求占40%的鋰市場,一般預期,到2025年,鋰市場規模將成長為現在的四倍,電池占鋰需求比重將升至60%至70%,雖不至於出現「結構性短缺」,但「最慢2020年市場供應將吃緊」。

鈷的供應情況比鋰更緊繃,可能面臨「有錢也買不到」的風險。First Cobalt的數據顯示,全球每年逾50%的鈷產量是用於鋰電池,預估此比率到2020年將超過60%。

目前約六成的鈷產自於戰火蹂躪的剛果民主共和國,而98%的鈷來自於煉銅和煉鎳的副產品,需費時多探尋新的供應源。

評析
電動車產業蓬勃發展,鈷原料短缺的疑慮升高,蘋果找上礦商簽長約是為了確保電池原料供應無虞。
 樓主| 發表於 2018-10-21 19:05:16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2月22日MoneyDJ新聞,供同學參考

Model 3帶旺 特斯拉高階電動車需求不減反增

記者 陳瑞哲 報導

Model 3交車進度嚴重落後,一直是特斯拉最頭疼問題,不過Model S 與Model X兩款高階車種近期也傳出交車時間拉長,反而卻是好事一件。

Electrek.com報導指出,Model S與Model X新車延後交車,但原因不是產線出現困難,而是需求增加所致,如果現在下單客製化新車,要等到六月才能拿到車。

此前有分析師擔心大眾化的Model 3可能瓜分Model S 與Model X的客源,但實際情形似乎剛好相反。特斯拉在第四季財報就曾指出,Model 3增加到店賞車人潮,可能進而增加其它兩款車種的業績。

另外,汽車新聞網站Automotive News Europe周二報導指出,Model S去年歐洲銷售量擊敗德國豪華車品牌,英國汽車市調機構JATO報告顯示,Model S歐洲銷售量跳增30%、來到16,132輛,對照頂級Mercedes-Benz旗下的S-Class僅成長3%至13,359輛,BMW 7系列更是下滑13%至11,735輛。

評析
Model S與Model X新車延後交車,但原因不是產線出現困難,而是需求增加所致
 樓主| 發表於 2018-10-21 19:05:46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2月22日MoneyDJ新聞,供同學參考

負責任鈷供給恐短缺  嘉能可姿態高、不願簽長期合約

記者 賴宏昌 報導

Thomson Reuters 21日引述三位鈷業消息人士談話報導,蘋果(Apple Inc.)正與嘉能可(Glencore)等主要鈷生產商洽談合約、希望能夠確保手機用鋰離子電池關鍵材料供應無虞。消息人士指出,汽車製造商、移動設備製造商和超合金(用來生產噴射發動機)製造商都對透過負責任採購管道取得的鈷可能出現短缺感到不安。

今年全球鈷需求量預估將超過11萬噸、當中有超過65%是來自剛果民主共和國。嘉能可執行長Ivan Glasenberg 21日在電話會議上被問到公司與蘋果的關係時表示,嘉能可並未簽訂供貨合約。他說,嘉能可不會簽訂任何長期協議、因為公司不想鎖定鈷價。嘉能可去年底表示,今年鈷產量預估約39,000噸。

英國金融時報去年12月報導,Glencore證實正與特斯拉(Tesla)、蘋果(Apple Inc.)以及福斯(Volkswagen)洽談供應合約。

根據嘉能可發布的財報,2017年Metal Bulletin鈷價(99.3%)年增108%。嘉能可2017年鈷產量年減3%至27,400噸。

Glasenberg 2月21日指出,全球汽車製造商目前對EV的累計投資金額已超過900億美元,美國、中國以及德國的投資金額分別為190億美元、210億美元以及520億美元。Glencore已宣布將在未來3年增產銅、鎳、鈷,幅度分別達到25%、30%、133%。

洛陽欒川鉬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3993.HK)1月31日表示,2017年純益初估將年增170.33-190.37%至17-19億元(人民幣),排除非經常性損益的淨利預估將年增236.87-269.92%至21.5-24.5億元(人民幣)。

洛陽欒川鉬業指出,2017年公司主要金屬產品(銅、鈷、鉬及鎢)的市場價格較2016年同期有較大幅度上漲。

嘉實XQ全球贏家報價系統顯示,洛陽欒川鉬業22日早盤逆勢上漲6.64%、暫收6.26港元。洛陽欒川鉬業去年大漲165.61%、今年迄今(截至2月22日早盤收盤為止)上漲24.50%。

評析
嘉能可不會簽訂任何長期協議、因為公司不想鎖定鈷價
 樓主| 發表於 2018-10-21 19:06:12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2月23日MoneyDJ新聞,供同學參考

特斯拉嗨!
Model 3量產漸入佳境  首度對新客戶接單

記者 陳瑞哲 報導

特斯拉首度開放新客戶下單訂製Model 3,意謂著Model 3產線狀況好轉,產出有望加速。

Model 3去年導入量產,但起初交車僅限定公司員工,以及擁有特斯拉電動車的既有客戶,如此做的用意是縮短售後回饋與校正時間,好進一步推展至新客戶。

財經網站Motley Fool經查證後,確認特斯拉周四已開始向新客戶推銷客製化Model 3,特斯拉發言人進一步表示現在下單,大概四周可以交車。

其它好消息還有,英國汽車市調機構JATO報告顯示,特斯拉豪華電動車種Model S去年歐洲銷售量跳增30%、來到16,132輛,分別擊敗Mercedes-Benz旗下S-Class的13,359輛,以及BMW 7系列的11,735輛。

Model 3已兩次落後量產目標,現在終於漸入佳境,激勵特斯拉股價周四勁揚3.86%、收在346.17美元。過去八個交易日,特斯拉累計漲幅達11.5%。

評析
特斯拉首度開放新客戶下單訂製Model 3,意謂著Model 3產線狀況好轉,產出有望加速。
 樓主| 發表於 2018-10-21 19:06:28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2月23日MoneyDJ新聞,供同學參考

鈷、鎳報價齊飆!Cobalt 27囤鈷策略奏效、股價漲翻

記者 郭妍希 報導

車用鋰電池的關鍵材料──鈷(Cobalt),需求超火熱,繼蘋果(Apple Inc.)傳出要跟嘉能可(Glencore)等採礦商直接購買數千公噸的鈷之後,加拿大鈷礦商Cobalt 27 Capital Corp.也宣布斥資7,000萬美元,向金屬商RNC Minerals購入魁北克Dumont鎳鈷礦場的特許使用權。

Yahoo Finance報價顯示,Cobalt 27在多倫多證券交易所掛牌的股票22日應聲跳漲4.67%、收13加幣,創1月26日以來收盤高;盤中漲幅一度多達5.48%。Cobalt 27在去(2017)年6月正式掛牌上市,迄今漲幅已超過40%。

RNC在消息公布後,股價在22日一開盤就飆漲12.5%,終場漲幅減至6.25%、收在0.255加幣。

鈷的報價在兩年前創下歷史低之後,至今已翻漲三倍之多,本週的每噸價格一度超過80,000美元、創下數十年高。鎳價也在電動車需求有望攀高的帶動下,過去六個月跳漲50%。

根據Cobalt 27發布的新聞稿,RNC的Dumont礦場蘊藏315萬噸的鎳、126,000噸的鈷,是全世界鈷鎳蘊藏量最大且未經開發的礦場。若產能全開,Dumont將會是全球第五大硫化鎳(nickel sulphides)礦脈,RNC預計最快2020年就可開始產出。

Cobalt 27擁有超過2,160公噸的實體鈷,以及七大鈷礦區使用權,未來會繼續投資跟鈷有關的使用權,以及蘊藏鈷的礦場。MINING.com報導,Cobalt 27執行長Anthony Milewski先前在接受專訪時曾指出,該公司不斷囤積鈷,是為了讓投資人有一個鈷的投機管道,目的就是如此簡單。

目前鈷的年產量只有大約100,000公噸,是鎳、銅的副產品,全球超過60%的鈷都來自剛果共和國。不過,剛果政治不穩、開採礦脈時又有使用童工的道德疑慮,鈷的供給狀況令人擔憂。

在嘉能可重啟位於剛果加丹加省(Katanga)的礦場、天然資源生產商Eurasian Resources Group (ERG)的剛果RTR鈷礦場今年稍晚上線,以及澳洲礦商Nzuri Copper的剛果Kalongwe礦場投產後,剛果勢必會加強控管鈷產出。

鈷的報價漲翻天,三星、LG Chem、SK Innovation等電池業者大喊吃不消,最近都在拉高電池中的鎳比重,降低鈷用量。但看在電池材料供應巨擘Umicore眼裡,這麼做卻可能導致電池不穩,且對車用電池而言,鈷的存在有其必要性。

英國金融時報、路透社報導,Umicore執行長Marc Grynberg 2月12日直言,若拉高鎳的比例,勢必會降低電池的穩定性,也會影響到電池壽命和充電速度。鈷能夠彌補鎳所缺乏的穩定度,在這個世界上,沒有比鎳更能增加能量密度的元素,而最能穩定物質的元素,則非鈷莫屬。他直言,未來三十年,電池界都無法完全捨棄鈷(this is not going to happen in the next three decades)。

難道只能任採礦商獅子大開口?Grynberg表示,若能將人們用舊後隨手丟到抽屜裡的16億支手機全數回收,從中萃取出的鈷,應可供應上百萬台電動車所需。他直指,尚未被開發的鈷資源,其實多到令人吃驚,事實上,全球開採出來的鈷之中,約10%是被用到智慧型手機。

評析
鈷價在兩年前創下歷史低之後,至今已翻漲三倍,鎳價也在過去六個月跳漲50%。
 樓主| 發表於 2018-10-21 19:06:52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2月23日MoneyDJ新聞,供同學參考

UPS挺電動車  2020年每4台新車將有一台用替代燃料

記者 賴宏昌 報導

UPS(UPS.US)22日宣布正與Workhorse Group(WKHS.US)攜手設計零排放送貨卡車。UPS表示,50台未來將加入車隊陣容的插電式純電動貨車即便在沒有補貼的情況下、其取得成本仍將與傳統燃料驅動卡車相當。

UPS全球車隊維護與工程部門總裁Carlton Rose表示,隨著電池、充電和智慧電網的進步,電動汽車技術正在迅速改進,讓UPS得以要求旗下送貨車輛做到「減排、消除噪音以及去除對柴油和汽油的依賴」。他說,這些純電動卡車將在白天送貨、利用晚上時間進行充電。

Workhorse表示,這款電動卡車是公司與UPS在過去4年努力開發的結晶、每次充電後可行駛100英里(相當於160.9公里)、適合跑市區以及近郊的路線。Workhorse 22日跳空大漲10.10%、收3.16美元。

UPS的測試路線主要集中在美國各地的城市路線,包括亞特蘭大、達拉斯和洛杉磯。

UPS目前在歐洲、美國總計擁有超過300台電動車以及將近700台的混合動力電動車。UPS日前向特斯拉(Tesla)預訂了125台(截至目前為止最大筆預定量)預計在2019年開始打造的全新電動半掛式卡車(聯結車)。

全球最大卡車製造商戴姆勒卡車(Daimler Trucks)旗下子公司三菱扶桑卡客車公司(Mitsubishi Fuso Truck and Bus Corporation,MFTBC)去年9月宣布、UPS將成為美國第一家eCanter用戶。eCanter是一台電池續航力可達100公里的三噸半電動卡車。與傳統柴油卡車相比,eCanter每跑1萬公里可省下1千歐元的營運成本。

UPS希望2020年每四台新添購車輛就有一台是非傳統燃料或先進科技車種。此外,UPS也設下「2025年四分之一用電量來自再生能源」的目標。
UPS 2016年有19.6%的地面運輸燃料是屬於非傳統汽油與柴油、2025年目標是將此佔比進一步拉升至40%。

特斯拉是在2017年11月發表電動半掛式卡車、預計投產時間點為2019年,包括百事公司(預定100台)、沃爾瑪(WalMart Inc.)、JB亨特運輸服務公司以及Sysco都已下訂單。

特斯拉曾指出,美國化石燃料消耗量當中,三分之一用在交通、另有三分之一是用在發電。特斯拉官網資料顯示,300英里續航力的電動半掛式卡車預估售價為15萬美元起跳、500英里續航力車款預估售價為18萬美元起。

評析
UPS目前在歐洲、美國總計擁有超過300台電動車以及將近700台的混合動力電動車。
 樓主| 發表於 2018-10-21 19:07:16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2月23日MoneyDJ新聞,供同學參考

惠譽:以目前生產速度來算、鈷可開採年限為57年

記者 賴宏昌 報導

商品諮詢機構CRU 2月22日宣布,2018年3月19-20日將有超過100位關鍵決策者以及逾40位專家演講人群聚倫敦,共同探索關鍵金屬的未來供應狀況、生產成本、價格和需求。這場會議將討論新能源技術如何影響未來金屬需求,研究銅、鋁、鈷、鉬、鉛、鋅、鎳、鋼、鋰、鈮等金屬的展望,討論主題將包括電池和再生能源、電動車、資源投資、回收和再利用、金融和戰略採購。

CRU表示,確定出席的企業與機構包括力拓(Rio Tinto)、英美資源集團(Anglo American)、安賽樂米塔爾(Arcelor Mittal)、Boliden、Teck、EDF、Pala Investments、Hydro、Aurubis、美國鋁業公司(Alcoa)、惠譽(Fitch Ratings)、法國興業銀行(Societe General)、國際能源署(IEA)。

惠譽日前發表報告指出,根據美國地質調查局的數據,以目前的生產速度來推算、鈷的已證實蘊藏量將在57年後耗盡。根據CRU的估算、預估到2021年底全球鈷產量將增加三分之一,屆時可開採年限將剩下42年。

CRU預期嘉能可(Glencore)的剛果民主共和國Katanga礦區產能開出後、鈷價將在2018年觸頂,預估到2025年為止的均價為28美元/磅、略高於2017年價格。

嘉能可已宣布將在未來3年增產銅、鎳、鈷,幅度分別達到25%、30%、133%。根據嘉能可發布的財報,2017年Metal Bulletin鈷價(99.3%)年增108%。嘉能可2017年鈷產量年減3%至27,400噸。

Thomson Reuters 2月21日引述三位鈷業消息人士談話報導,蘋果(Apple Inc.)正與嘉能可等主要鈷生產商洽談合約、希望能夠確保手機用鋰離子電池關鍵材料供應無虞。

消息人士指出,汽車製造商、移動設備製造商和超合金(用來生產噴射發動機)製造商都對鈷(透過負責任採購管道取得)可能出現短缺而感到不安。

評析
根據美國地質調查局的數據,以目前的生產速度來推算、鈷的已證實蘊藏量將在57年後耗盡。
 樓主| 發表於 2018-10-22 19:13:41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2月23日科技新報,供同學參考

Toyota 開發電動車新磁石,稀土用量成本大減

作者 Unwire HK

電動車發展一日千里,製作電池所需的稀土資源需求不斷攀升,加上全球約八成稀土資源都來自中國,為避免過分依賴單一供應來源,各大車廠紛紛開發新技術,避免受到市場壟斷制肘。而日本車廠 Toyota 率先開發出用於電動車電池的新型磁石,可望減少使用昂貴的「釹」,轉而使用較便宜的鑭與鈰等金屬。

據外媒報導, Toyota 此舉不僅可降低成本,更可讓他們在面對稀土短缺時,仍保持競爭力,以便達到 2030 年前,每年售出 550 萬輛電動車的目標。據 Toyota 研發與工程主管表示,若維持目前的釹金屬使用量,終將出現短缺,因此必須儘快開發替代材料。

釹金屬擁有強大的抗退磁能力,而透過新技術,Toyota 將鑭及鈰塑造成排列緊密均勻的晶體,再在外層塗上釹金屬,即可將釹的使用量大大降低,同時保有舊設計的抗退磁效果。而新技術更不需要使用其他稀土金屬,製造成本有望大幅降低。

該公司預計 2025 年,釹金屬將陷入供不應求狀態。現在釹金屬的價格已達每公斤 100 美元,用於替代的鑭與鈰僅 5~7 美元。Toyota 方面將要求其他供應商轉而生產新型磁石,希望在 10 年內成功應用於旗下電動車。

(本文由 Unwire HK 授權轉載)

評析
Toyota 率先開發出用於電動車電池的新型磁石,可望減少使用昂貴的「釹」,轉而使用較便宜的鑭與鈰等金屬。
 樓主| 發表於 2018-10-22 19:13:53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p470121 於 2018-11-11 09:20 編輯

轉貼2018年2月23日中央社,供同學參考

自駕搭載AI 陳良基:台灣產業找到新春天

中央社記者黃雅娟台北2018年2月23日電

電電公會、淳紳 (4529) 公司及桃園市政府今天簽署自動駕駛合作意向書,未來將整合產業資源搶占國際自駕市場。科技部長陳良基認為,自駕車就是台灣的機會,零組件產業可以找到新春天。

台灣區電機電子工業同業公會今天下午與淳紳公司及桃園市政府簽署自動駕駛合作意向書,由電電公會整合台灣車輛統整合聯盟(Taiwan V-Team,簡稱V-team)會員資源,未來將提供淳紳公司自駕車相關系統零組件及資源,並於桃園市政府提供的測試場域進行自駕功能驗證。

出席觀禮的科技部長陳良基致詞時表示,「今天的科技就是明天的經濟」,從去年開始推動人工智慧(AI),未來會變成各行各業的工具。「汽車電子,未來就是電子的汽車。」

陳良基表示,未來2030年自駕車比例可能超過2至3成,自駕車有望讓台灣科技產業再創高峰,同時桃園擁有全台灣中小型製造業最多的縣市,包括港商(ASMPT)先進太平洋公司的研發中心也進駐桃園,顯見國際大廠已經看到台灣的實力,台灣要勇敢在這個時機點投入。「自駕車就是台灣的機會」,台灣零組件可以找到新的春天。

淳紳公司董事長沈瑋致詞時指出,今年年底前預計要產出一萬輛自駕車,未來期待高科技項目能在台灣打出一片新天地。他也期許,台灣應該擺脫傳統低毛利做法,新科技、新技術能為產業創造更多利益,同業先進一起合作,「新的春天就來」。

根據電電公會提供資料顯示,2016年全球汽車電子產值達新台幣7.8兆元,預估2020年將到達9.71兆元。汽車電子在整車的成本占比,已增加約40%,未來將增至60%,顯示汽車電子產業未來的成長潛力。

電電公會表示,整合旗下V-team相關會員產品技術與資源,安裝至淳紳公司電動車樣車,開發自動駕駛系統技術載具平台,至桃園市政府提供的自動駕駛域進行功能測試驗證,整合產業上中下游與實際驗證,希望提升國內自動駕駛技術能力,在全世界搶占一席之地。

評析
科技部長陳良基認為,自駕車就是台灣的機會,零組件產業可以找到新春天。

 樓主| 發表於 2018-10-22 19:14:04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2月24日工商時報,供同學參考

Model 3順產 特斯拉首對新客接單

工商時報 陳怡均/綜合外電報導

特斯拉(Tesla)證實首度開放新客戶預約平價電動車款Model 3,一改過去只開放給員工和現有車主的限制,顯示這家電動車大廠已克服先前Model 3的生產瓶頸,加快組裝速度。

特斯拉表示,一批客戶周四已收到通知,告知客戶可遞交訂單並設定車輛配備。特斯拉估計,下單後約4周即可交車。這家矽谷車廠一般都是先向一個群組發送訂購邀請,然後再根據客戶訂單排入產線。

特斯拉並未透露究竟多少客戶收到此份通知,但這是該車廠首次開放給新客戶,先前只限員工或是特斯拉現有車主訂購。

先前Model 3產線面臨生產瓶頸,預定產量一再跳票,也令外界大失所望,如今新客戶也能訂購Model 3,代表生產線已漸入佳境、產量正持續增加的好消息。可惜的是,客戶目前只能訂購價格較高、配備較先進的長程版Model 3,而非價格最親民的標準版。Model 3是特斯拉執行長穆斯克(Elon Musk)積極發展的核心產品之一,希望藉此打入大眾市場,讓特斯拉不只是利基型的豪華車廠,同時是銷售電動車、太陽能板、蓄電電池的主流業者。自2016年發表平價電動車款Model 3以來,特斯拉已收到50筆輛預購訂單。

自去年7月開始生產Model 3後,特斯拉卻遭遇生產困境,導致出貨量遠遜於預期,難以達到先前訂立的出貨目標。

特斯拉今年1月表示,去年第4季出貨約1,600輛Model 3,遠遜於原訂單周生產5,000輛的目標。特斯拉已將此目標延後至今年6月前達成。周產量5,000輛的速度,1年可生產25萬輛。

評析
新客戶也能訂購Model 3,代表生產線已漸入佳境、產量正持續增加的好消息。
 樓主| 發表於 2018-10-22 19:14:38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2月24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現代豪華車Genesis 打敗奧迪、BMW

經濟日報 編譯易起宇、余曉惠/綜合外電



談到豪華汽車品牌,很少人會想到南韓現代汽車,但現代旗下的Genesis品牌今年卻擊敗德國眾多強敵,獲美國《消費者報告》評選為2018年最佳汽車品牌冠軍。

彭博資訊報導,雖然現代Genesis今年才登陸北美市場,但在22日公布的這份排行榜上,以總分1分之差將上次冠軍的奧迪(Audi)踢到老二,寶馬(BMW)、豐田凌志(Lexus)與保時捷(Porsche)分居三到五名,南韓同鄉起亞汽車(KIA)位居第六,再來是速霸陸(Subaru)、特斯拉(Tesla)、本田與豐田。

《消費者報告》(Consumer Reports)是美國權威性的獨立評測雜誌,其汽車測試主管費雪(Jake Fisher)表示,Genesis奪冠反映南韓車廠這幾年來的穩定進步,先是可靠度和省油表現,現在則是性能和豪華設備方面。Genesis僅兩款車—G80和G90—接受該雜誌評比,而奧迪和寶馬分別各有八款車受評。

費雪說:「南韓車廠多年來用心檢查出廠的每一輛車,而且這些公司真的打造出很具競爭力的車。從Genesis推出豪華運動休旅車(SUV)就可以看出這家公司正在實現這一點,因為豪華汽車市場最重要的就是SUV。」

在此報告中排名第八的特斯拉,是表現最佳的美國汽車品牌,但在環保轎車的評比上,冠軍卻由通用汽車(GM)的Chevrolet Bolt純電動車拿下。特斯拉的Model S因價格高,銷量不及一同受評的電動車或油電車,發揮的環保效益較少。

豐田的車款則在多個項目均為首選品牌,旗下車款Corolla被消費者報告評為最佳轎車、Camry為最佳中型車,Highlander為最佳中型SUV,Sienna則是最佳多功能休旅車(minivan)。費雪說,豐田在可靠性排第一,今年所有車款都增加自動緊急煞車系統(AEB)和汽車防撞系統更加分不少,試駕表現和操控性方面較差。

評析
現代旗下的Genesis品牌今年擊敗德國眾多強敵,獲美國《消費者報告》評選為2018年最佳汽車品牌冠軍。
 樓主| 發表於 2018-10-24 19:26:06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2月25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電池大戰!全球電動車業者搶原料

經濟日報 編譯任中原/綜合外電



從福斯汽車到特斯拉,全球汽車製造業者不僅搶攻電動車市場,也大肆搶奪電池所需的鋰、鈷原料,以確保電池供給無虞。

全球所有電動車製造業者都苦於鋰礦供給缺乏「適當的長期合約」。伍德麥肯錫分析師指出,許多汽車製造廠都高度擔憂會遭遇電池供給短缺困境。

全球前五大鋰電池供應廠有兩家在中國大陸,分別是寧德新能源科技(CATL)與比亞迪(BYD);大陸並掌控陰極/陽極材料、電解質溶液及分離器等鋰離子電池等四大關鍵性組件全球供給量的百分之五十到七十七。

日本Panasonic是全球最大電池供應廠,汽車廠在科技上也具有競爭力,但投資能力才是未來電池領域的競爭關鍵。日產汽車去年便與大陸金沙江資本公司合作,以提升成本競爭力,可能將向大陸業者採購電池。

豐田於元月斥資二點二四億美元,買下澳洲Orocobre的百分之十五股權,因為該公司在阿根廷開發鋰礦;豐田同時加強與Panasonic合作,使固態電池加速商業化,讓電池壽命及充電速度都超越鋰離子電池。

德國福斯汽車已對外徵求五年的鈷供給合約,但尚未找到供應商;BMW表示即將與供應簽署大宗的鋰、鈷供約,特斯拉也在與世界最大鋰生產商之一智利SQM公司洽談合約。

大陸汽車業者已經進行的鋰礦交易額已超過十億美元。長城汽車已與澳洲Pilbara礦業簽約,確保五年鋰原料供給無缺;比亞迪也與青海鹽湖鉀肥公司合作,從鹽湖中提取鋰材料製造電池。

電池另一項重要原料是鈷,但全球半數以上的鈷產自政局動盪的剛果,使汽車及電池業者更擔心鈷礦供給短缺;大陸也掌控在鈷礦供應鏈。

評析
全球汽車製造業者不僅搶攻電動車市場,也大肆搶奪電池所需的鋰、鈷原料,以確保電池供給無虞。
 樓主| 發表於 2018-10-24 19:26:32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2月25日工商時報,供同學參考

斥資90億美元
吉利入股近10% 成戴姆勒最大股東

工商時報 楊日興/綜合報導

以海外併購聞名的中國車企吉利再下一城,在斥資90億美元收購9.69%股權之後,成為賓士(Mercedes-Benz)母公司德國戴姆勒(DAIMLER)集團的最大股東。除了看中戴姆勒在業界的影響力之外,外界猜測電動車等未來趨勢也是吉利此次重金收購的主因。

華爾街見聞昨(24)日援引汽車商報報導稱,吉利集團董事長李書福強調,有媒體稱此次為李書福個人投資戴姆勒,此說法並不正確。吉利入股戴姆勒的資金來源是吉利海外公司透過海外資本市場安排,並沒有使用中國境內資金。他也表示,會長期持有戴姆勒股權,但並無進一步增持計劃。

去年底曾傳出吉利汽車有意收購戴姆勒最多5%股權,意在第3大股東位置,在吉利入股之前,戴姆勒的兩大股東為持股6.8%的科威特投資局、持股6%的貝萊德(BlackRock)。此次吉利一出手便收購近1成股權拿下最大股東之位,令人震驚。

從早期的澳洲變速箱巨頭DSI、英國計程車生產商錳銅到知名汽車品牌VOLVO,吉利均實現完全收購。2010年的VOLVO收購案吉利更不惜利用大量債務融資,也要完成交易,顯示吉利收購的決心。2017年,吉利更入股馬來西亞車企寶騰49%股權,並在年底成為VOLVO集團最大股東。

戴姆勒作為世界最知名的汽車集團之一,吉利此次入股引起外界關注其戰略目標。路透引述與李書福熟悉的人士稱,吉利的目標是和戴姆勒組成行業聯盟,以因應未來汽車新趨勢下的競爭。

目前在新能源汽車、自動駕駛等趨勢下,全球汽車產業已經開始洗牌,不少車企巨頭互相合作甚至尋求與科技企業支持。該人士表示,李書福認為,在未來車業新競爭下,現有製造商僅有1至3家能存活,製造商應當組成聯盟,投資未來。

中國證券報引述知情人士分析指出,吉利此次投資案獲得湖北地方政府支持,吉利可藉由入股戴姆勒接入其電池技術,並在武漢合資電動車企業。

報導稱,雖然李書福表示其收購資金並未來自中國,但鑒於賓士、VOLVO近期在電動化的大力投入,吉利也在去年收購飛天汽車公司,可彰顯李書福對未來汽車趨勢相當關注。

評析
吉利的目標是和戴姆勒組成行業聯盟,以因應未來汽車新趨勢下的競爭。
 樓主| 發表於 2018-10-24 19:26:46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2月25日工商時報,供同學參考

長城攜手寶馬 攻新能源車

工商時報 李書良/綜合報導

鑒於中國政府積極推展新能源車,並訂下時間表,中外車企此刻無不加緊尋求結盟。中國最大的運動休旅車生產商長城汽車宣布,將與德國寶馬(BMWG.DE)簽署意向書,雙方將對以合資公司模式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展開合作的可行性進行評估。

中國最大的純電動車廠商比亞迪,其董事長王傳福去年接受日本媒體採訪時表示,在中國政府「雙積分」政策推動下,2020年公共汽車將全面電動化,2025年重型卡車全面電動化,到2030年包括所有轎車在內,中國將全面普及電動汽車。

分析人士也預估,中國市場的電動車銷售量將從2016年的50萬輛,迅速增加至2025年的700萬輛。然而,中國車企最大的弱點是電池供給能力。在此背景下,目前中外車企正積極尋求結盟合作,外商希望藉此搶下中國電動車市場,中企則盼以此吸收國外先進汽車技術。

路透報導,長城汽車日前宣布與德國寶馬簽署意向書,雙方已就成立合資公司達成共識,其中包括長城汽車或其關聯方將會是合資公司的多數股東,而寶馬或其關聯方則為少數股東;合資公司將聚焦於新能源汽車的開發、採購與生產,以及其他相關活動。

長城汽車在公告上表示,如果雙方合資合作能夠順利實施,預期會提升公司技術水準和品牌溢價能力,有利於滿足消費者的需求,進一步開拓國內外新能源汽車市場。在簽署意向書後,雙方將進一步決定投資規模,建立商業模式及完成專案可行性研究。

報導稱,長城汽車與寶馬曾在2016年4月簽署關於探討和開發純電動汽車和傳統動力汽車可行性的保密協定,又於2017年2月簽署關於對MINI品牌汽車合作的可行性進行探討和評估的協定。

評析
長城汽車與德國寶馬成立合資公司,將聚焦於新能源汽車的開發、採購與生產,以及其他相關活動。
 樓主| 發表於 2018-10-27 19:41:08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2月25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鴻海郭台銘現身小鵬汽車 頭戴小紅帽試乘

經濟日報 記者林宸誼╱綜合報導

參與領投小鵬汽車一個月後,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頭戴小紅帽現身小鵬汽車研發總部。

澎湃新聞報導,小鵬汽車24日在官方微博發布,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到小鵬汽車研發總部,為小鵬汽車帶來了豐厚的「開工利是」。同時,郭台銘還參觀廠區並試乘了小鵬汽車G3車型。並與高管團隊長談兩小時。

官博發表評價指出,註定2018年會是互聯網和製造業牽手的不凡之年。

小鵬汽車董事長何小鵬表示,未來雙方會推進更多合作,但並未透露更多細節。

小鵬汽車是成立於2014年的新興造車企業。小鵬汽車計畫在2018年8月至2020年底,形成大批量生產能力,年產5萬至10萬輛汽車,預計在2020年底前實現年產20萬輛汽車。

目前,小鵬汽車已經實現量產,身居新型造車企業前列。

去年12月,占地3000畝的小鵬汽車智慧網聯科技產業園(肇慶基地)奠基動工。

2017年10月,小鵬汽車在美國拉斯維加斯舉辦的電子消費展上發佈了G3車型。彼時,何小鵬稱,G3是眾多新造車企業重第一個上公告的車型,在北京已經有一部分車型上牌運行,這在新造車勢力中是最領先的。

之前,全國乘用車市場聯席會的數據顯示,2018年1月小鵬汽車批發量已經達到39輛。

今年1月29日,小鵬汽車在香港宣布,啟動總額人民幣22億元的B輪融資,並獲得阿里巴巴集團、鴻海和IDG資本的聯合領投支持。

B輪融資完成後,小鵬汽車從資本市場融資規模將超過50億美元。

當時在儀式現場,鴻騰精密董事長盧松青曾表示,鴻海將運用在工業互聯網累計40多年的經驗與技術,協助小鵬汽車實現對科技與品質的極致追求和有效平衡,很高興深度參與到互聯網汽車發展的關鍵時期。

雖然,至今雙方尚未公開闡述具體合作方式,但已有端倪。

在官博的照片中,郭台銘頭戴的紅色鴨舌帽上,清晰地標注著「8K+5G生態」。8K為8K顯示,5G則為無線通訊技術。

鴻海目前借助在8K顯示和5G無線通訊,鎖定海量影像雲端大數據+工業互聯網應用,推動雲端儲存、雲端計算、雲端效能、無線傳輸和物聯網(IoT)等應用技術。

這與何小鵬對於小鵬汽車的創想不謀而合。

何小鵬曾表示,未來汽車作為移動終端會像智慧手機一樣,透過車聯網及智慧硬體替代掉很多傳統產品。因此,小鵬汽車試圖成為業內首個車內增加計算單元,並建立安卓系統的App Store,滿足使用者個性化需求的車企。不久後,他在小鵬汽車G3的發布會上宣佈,小鵬汽車本身的願景就是做全球智慧出行營運商。

從車聯網及相關硬體上看,雙方頗有融合空間。目前,小鵬汽車就試圖透過車輛收集即時行駛數據等方式,積累實際場景數據,推動包括自動駕駛在內的各項技術進步。同時,智慧出行將更加挑戰車輛的聯網及計算能力。

實際上,鴻海是很多整車企業的零部件及配套系統供應商,產品覆蓋廣泛,包括車載娛樂設備、汽車電動機械、中央控制安全等。

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富士康也已涉獵多年,早在10年前,富士康就已收購台灣的安泰電業,開始了汽車鋰電池動力系統的技術和研發製造。據悉,富士康為特斯拉電動汽車代工的零部件多達128個。

鴻海還曾與騰訊、和諧汽車成立基金投資了一家電動汽車初創企業Future Mobiliy Corporation,但富士康於2016年底退出。

但鴻海並沒有停止佈局新能源汽車。

2017年6月,鴻海與江蘇昆山達成合作,鴻海計畫總投資250億元在昆山建立多個項目,新能源電池便是其中重要一項。鴻海副總裁盧松青表示,此次與昆山簽約,目的在透過整合雙方電池研發資源,設立新能源汽車研發中心,重點突破新能源汽車關鍵動力的核心技術,並共同推進充電樁建設,為未來建設新能源整車研發製造基地奠定基礎

評析
未來汽車作為移動終端會像智慧手機一樣,透過車聯網及智慧硬體替代掉很多傳統產品。
 樓主| 發表於 2018-10-27 19:41:46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p470121 於 2018-11-1 15:55 編輯

轉貼2018年2月26日工商時報,供同學參考

北京汽車攜手賓士 布局新能源車

工商時報 賴瑩綺/綜合報導

大陸車企北京汽車近日宣布,以約58億元人民幣(下同)價格,將位於北京一處生產基地出售給北京賓士(Mercedes-Benz)。北汽表示,該交易除能使北京賓士產能提升,加大布局新能源車領域外,還將藉此加強與賓士母公司德國戴姆勒(DAIMLER)的戰略合作。

華爾街見聞報導,北京汽車23日公告指出,公司與公司非全資附屬公司北京賓士訂立協議,擬出售北京分公司位於北京一處生產基地資產和待轉讓合約項下的全部權利、所有權和利益給北京賓士,對價為58.37億元。

資料顯示,該工廠建設於2011年,整體占地面積106萬平方公尺,此前投產車型包括紳寶D70、D50、D80、X55、X35以及新能源EU260等,二期建設完成後產能達到30萬輛。

北汽表示,上述交易可使北京賓士迅速實現有效產能,加大布局新能源汽車領域外,公司還將藉此進一步加強與戴姆勒的戰略合作。戴姆勒持有北京汽車10.08%股權,此外還持有北京賓士49%權益。

同時,北汽與戴姆勒宣布,將擴大賓士乘用車的本土生產規模,以滿足未來中國市場的需求。雙方計畫投資超過119億元,打造北京賓士汽車新的豪華車生產基地。根據投資計畫,該新廠區將生產包括新能源電動車型在內的多款賓士產品,並將擁有完整的豪華車製造體系,進一步提高北京賓士整體產能。

本月初,戴姆勒獲大陸國家發改委批准,戰略入股北京新能源汽車。

評析
北汽與戴姆勒宣布,將擴大賓士乘用車的本土生產規模,以滿足未來中國市場的需求。

 樓主| 發表於 2018-10-27 19:41:59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2月26日科技新報,供同學參考

Tesla 電動卡車拿下 DHL 訂單,充電網路是挑戰

作者 linli

Tesla 電動半掛卡車出眾的性能和經濟性吸引了越來越多物流公司的關注,近日物流巨頭 DHL 確認訂購 10 台特斯拉電動半掛卡車,該公司看中的就是電動卡車能夠顯著降低運輸成本。

DHL 供應鏈運輸部門總裁 Jim Monkmeyer 確認,該公司已經訂購了10台 Tesla 電動半掛車,這批訂單大約在 2019 年開始生產。他表示,此次訂購電動卡車是一次嘗試,距離 DHL 將旗下的大部分卡車轉變為電動卡車還有數年的時間,但公司有將燃油卡車換成電動卡車的計畫,此舉可以大幅降低營運成本。

由於在燃油和電力之間的成本差異,維護成本上的優勢,大約在使用電動卡車兩年後所節省的成本就可以抵銷燃油卡車和電動卡車在購置費用上的差距,相對而言燃油卡車售價格較低,但營運成本較高。Jim Monkmeyer 在接受採訪時表示,DHL 預期根據不同能源的使用狀況和維護成本,使 Tesla 電動半掛車大約 18 個月的時間就能收回成本。到了 Tesla 電動半掛卡車在維護費用上的優勢,電動車的發動機組件數量更少且更簡單,便於日常的維護。

電動卡車的經濟性是吸引客戶的關鍵,DHL 在應用電動車方面有著豐富的經驗,該公司在各個地區交付貨品所使用的車輛大約有 5,000 台電動滑板車。

物流公司使用的卡車每年的行駛里程大約為 6.5 萬到 10 萬英里,Tesla 承諾該公司的電動卡車每英里營運成本可節省 20%,新款的電動半掛卡車每英里成本為 1.26 美元,在物流運輸行業柴油卡車平均每英里運輸成本為 1.51 美元。

燃油卡車和電動卡車在經濟性上的差距還會持續變化,燃油卡車的效率將會在未來不斷提升,到 2020 年,燃油卡車相對於特斯拉電動卡車的成本劣勢會非常小。DHL 表示,仍然考慮兩種動力卡車的營運成本,最終這兩種類型的車輛可以隨意切換同時營運。但應用電動卡車還需要面對的問題是充電裝置,以及物流公司如何將倉庫的加油站調整為超級充電站。

Jim Monkmeyer 表示,最大的挑戰是如何建立充電網路,如何獲得更多支援,DHL 需要在一個遍及各個地區的充電系統才能夠大規模應用電動卡車,這會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也是限制電動卡車應用的主要因素。

評析
DHL有將燃油卡車換成電動卡車的計畫,以大幅降低營運成本,最大的挑戰是如何建立充電網路。
 樓主| 發表於 2018-10-27 19:42:30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2月27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大摩預測鋰礦供過於求未來價格恐腰斬  鋰業股崩跌

經濟日報 記者劉忠勇╱綜合外電報導

摩根士丹利預測鋰礦將供過於求,鋰價到2021年面臨幾乎減半的風險,並調降多檔鋰業股票評級。在美掛牌的Albermarle和SQM周一收盤大跌逾7%。

摩根士丹利認為,由於供應增加,預計今年碳酸鋰價格將達到每噸14,000美元以上的頂峰,隨後將逐漸下跌,並在2021年減為每噸7,700美元。

摩根士丹利將鋰業巨頭智利SQM和Albemarle股票評級從「中性」下調至「低於大盤權值」。

鋰已是全球熱門的原物料,近兩年來價格上漲逾一倍,市場看好電動車普及將帶動鋰電池的需求。電動車大廠特斯拉正和SQM洽談供應合約,據高盛估計,一輛Model S電池使用的鋰超過1萬支智慧手機。

評析
特斯拉正和SQM洽談供應合約,據高盛估計,一輛Model S電池使用的鋰超過1萬支智慧手機。
 樓主| 發表於 2018-10-27 19:42:47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2月27日中央社,供同學參考

對手成為最大股東  戴姆勒高層不安

中央社記者林育立柏林26日專電

中國吉利汽車入股德國戴姆勒(Daimler)集團,成為最大股東。不過,由於吉利旗下的瑞典富豪汽車(Volvo)是戴姆勒的競爭對手,消息傳出,讓戴姆勒高層不安。

德國「商報」(Handelsblatt)報導,吉利在銀行團的協助下,運用金融操作技巧,上週五突然宣布入股戴姆勒9.69%,一口氣成為最大股東,消息傳出震撼戴姆勒高層。

一名經理說,原本以為吉利將持股5到6%之間,「這比我們原先想像的還多很多。」

報導說,吉利的董事長李書福,入股成功後爭如取戴姆勒監事會的席位,將為戴姆勒帶來麻煩,因為吉利不僅握有富豪汽車,同時也是富豪卡車(Volvo Trucks)的最大股東,兩者都是戴姆勒的直接競爭對手。

一名知情人士表示,監事會是討論公司未來戰略和最新車款的地方,「這些資訊我們不能和競爭對手的代表分享。」

此外,戴姆勒與北京汽車集團和比亞迪合作關係密切,與吉利的合作不在原先規劃內。這幾家公司在中國是競爭對手,戴姆勒高層擔心,吉利的入股將增加新舊夥伴之間發生衝突的風險。

戴姆勒在德國是指標性的企業,德國政府的態度也令人好奇。

德國經濟部長賽普利斯(Brigitte Zypries)告訴該報說,德國是開放的經濟體,歡迎任何符合市場遊戲規則的投資,吉利入股戴姆勒屬企業的決定,她不願評論。

不過,賽普利斯強調,投資行為必須合法,「德國的開放,不能被其他國家拿來作為工業戰略利益入侵的跳板。」

戴姆勒集團是德國最賺錢的公司,旗下包括賓士汽車(Mercedes-Benz)、戴姆勒卡車和戴姆勒巴士等品牌,去年營業額1640億歐元(約台幣6兆元),稅前淨利147億歐元(約台幣5000億元)。去年,戴姆勒在全球各地賣出了230萬輛車,其中中國就佔了50萬輛,是戴姆勒最大的市場。

評析
戴姆勒高層擔心,吉利的入股將增加新舊夥伴之間發生衝突的風險。
 樓主| 發表於 2018-10-29 15:22:18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2月27日MoneyDJ新聞,供同學參考

EV夯!東海碳素鋰電池關鍵材料傳擴產7成、營收拚倍增

記者 蔡承啟 報導

日刊工業新聞27日報導,東海碳素(Tokai Carbon)計畫投資50億日圓,階段性擴增鋰離子電池關鍵材料「負極材」產能,目標在2020年結束前將負極材產能較現行擴增70%。因電動車(EV)市場成長,因此東海碳素期望藉由增產建構穩定的供應體制。

據報導,在旺盛的鋰離子電池需求加持下,預估負極材將以年率約20%的速度持續呈現增長。報導指出,東海碳素2017年負極材事業營收年增12.3%至46億日圓,而東海碳素目標在2020年將負極材營收倍增至100億日圓。

EV商機夯,也讓日本鋰離子電池材料廠動起來、增產搶食商機,三菱化學、旭化成、Toray等日廠紛紛計畫擴增電池材料產能。

日本民間調查機構矢野經濟研究所2017年10月17日公布調查報告指出,因中國電動車(EV)市場急速增長、加上今後歐洲EV市場也預估將擴大,預估2020年全球鋰離子電池4大關鍵材料(正極材、負極材、電解液和分隔膜)市場規模將擴增至220億8,815萬美元、將較2016年跳增1.24倍(增加124%)。

評析
EV商機夯,也讓日本鋰離子電池材料廠,三菱化學、旭化成、Toray等日廠紛紛計畫擴增電池材料產能。
 樓主| 發表於 2018-11-1 15:53:21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2月27日MoneyDJ新聞,供同學參考

電動車竊喜!鋰恐嚴重過剩、2021年報價跌45% 類股倒

記者 郭妍希 報導

美國鋰礦生產商受到供給過剩疑慮的衝擊,週一(2月26日)股價全倒地,但電動車類股則往上攀高。

華爾街日報、英國金融時報、Investor`s Business Daily 26日報導,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通稱大摩)警告,鋰市場恐嚴重過剩,預估報價到了2021年恐大跌約45%,因此決定調降美國鋰礦商Albemarle Corp.、智利鋰生產巨頭Sociedad Quimica y Minera de Chile(SQM)的投資評等至「減碼」。

Albemarle 26日應聲下挫7.28%、收110.10美元。SQM的美國存託憑證(ADR)也重挫8.02%、收53.71美元,創2月8日收盤低。追蹤鋰礦、電池類股的Global X鋰電池技術ETF (Global X Lithium & Battery Tech ETF,代號為LIT.US)同步下挫3.41%、收35.96美元,創2月13日收盤低。

鋰報價下滑,則有利於特斯拉(Tesla Inc.)等電動車商。特斯拉26日終場勁揚1.53%、收357.42美元,創2017年10月18日以來收盤高。通用汽車(General Motors)26日同步上漲1.54%、收41.54美元。

SQM甫於1月17日宣布要大舉擴產,該公司當時表示,已跟智利監管機構Corfo和解,願付1,750萬美元及跟鋰價連動的權利金,而SQM的擴產計畫也獲監管機構核准,預計到了2030年,從智利阿他加馬沙漠(Atacama)產出的鋰礦,將額外增加349,553公噸。

SQM過去三年因為上述爭議,遲遲無法順利拉高產能,如今公司終於跟智利政府和解,市場擔憂供給若增加太快,恐衝擊鋰報價。大摩26日發表研究報告指出,預計到了2025年,智利佔全球的鋰供給量將拉升至1/3,澳洲、阿根廷的佔比也會同步推高,若世界各地的開採計畫都如期進行,那麼從2019年起,市場將嚴重過剩,今(2018)年會是短缺的最後一年。

鋰價過去兩年已大增一倍以上,主要是拜電動車需求成長之賜。根據高盛估算,每台特斯拉電動跑車「Model S」使用的鋰,比1萬支智慧型手機的電池還多。智利當局1月曾透露,特斯拉正在跟SQM洽談氫氧化鋰的供應合約。

不過,大摩26日警告,電動車的成長率恐不足以消耗掉智利增加的鋰產量,預估當地採礦巨擘的開採計畫,將在2025年讓全球鋰的年產能增加約50萬噸。

大摩直指,電動車對全球汽車銷售量的佔比,必須在2025年拉高至31%(目前還不到2%),才能消耗掉過剩的鋰。根據預測,到了2021年,鋰鹽(lithium carbonate)每噸報價將從13,375美元重挫至7,332美元,之後還恐繼續朝礦商的生產成本7,030美元滑落。

評析
鋰價過去兩年已大增一倍以上,主要是拜電動車需求成長之賜。
 樓主| 發表於 2018-11-1 15:53:31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3月1日MoneyDJ新聞,供同學參考

Panasonic無暇他顧!韓廠搶市佔、砸3億美元擴產

記者 陳苓 報導

韓廠Samsung SDI是小型充電電池(secondary battery)的霸主,近來充電電池的需求日增,強敵Panasonic又為了供應特斯拉需求,忙到焦頭爛額、無暇他顧。據傳Samsung SDI斥資3,000億韓圜擴產小型電池,以鞏固龍頭地位。

BusinessKorea 1日報導,業界消息指出,Samsung SDI位於南韓天安市(Cheonan)的小型充電電池工廠開始動工擴產,外界估計投資額高達2,000~3,000億韓圜(1.8億美元~2.7億美元)。主要增產近來炙手可熱的圓柱型電池。

小型充電電池的買氣日增,研調機構B3估計,電動工具、電動車、智慧手機等需求加持下,今年小型電池需求將提高13%、至72億組。其中小型圓柱型電池備受歡迎,出貨量從2014年的19億組,2017增至33億組。

外界估計,若加上中型電池的投資,Samsung SDI打算砸下1兆韓圜擴產電池。另一韓廠LG Chem也來勢洶洶,打算斥資1.5兆韓圜投資生產設備,計畫2020年前產能提高到70GWh。

在此之前,媒體就盛傳韓廠將擴產,不過當時還沒有詳細的投資金額。

韓媒BusinessKorea、Investor 2月初報導,外傳Samsung SDI打算把舊款的18650電池產線,改為新款的217000電池產線。21700是圓柱狀電池,電量比前代18650增加50%,獲得特斯拉平價車款Model 3欽點使用。由於特斯拉需求極大,全球217000電池多供貨給特斯拉,使得此種電池供不應求,Samsung SDI和LG Chem看準商機,打算增產回應。

業界消息透露,特斯拉和Panasonic位於美國內華達州的超級電池廠,太陽能發電供電不穩,阻礙生產,儘管特斯拉尋求外部供電,但是工廠地處沙漠,輸電不易,難以正常生產。受此影響,Panasonic日本廠生產的圓柱狀電池,全數供應給特斯拉,無暇顧及其他客戶,這些業者只好轉單韓廠。

相關人士透露,Samsung SDI在南韓、中國、馬來西亞的電池廠全都產能滿開,此種情況已經持續好幾個月。

評析
全球217000電池多供貨給特斯拉,使得此種電池供不應求,Samsung SDI和LG Chem看準商機,打算增產回應。
 樓主| 發表於 2018-11-1 15:53:40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3月1日中央社,供同學參考

躍身戴姆勒最大股東
李書福:無意影響公司策略

中央社記者林育立柏林28日專電

中國大陸吉利汽車董事長李書福入股戴姆勒(Daimler),成為賓士母公司的最大股東,引發利益衝突疑慮,但他表示,不會爭取監事會的席位,也無意影響公司的發展策略。

戴姆勒在德國是指標性的企業,官方對李書福的入股高度重視。德國「商報」(Handelsblatt)報導,李書福在柏林與總理府官員和執政黨高層會晤時表示,他投資戴姆勒是著眼於電動車和自動駕駛等汽車工業的未來,而非製造和引擎等「硬體」。

李書福向德國官員強調,他不會爭取戴姆勒監事會的席位,也無意影響戴姆勒的發展策略。

李書福還說,未來將好好經營富豪(Volvo),目前沒有用自己品牌打進歐洲市場的打算。

在德國,監事會不參與經營,但公司任何重要決策和規劃都要告知監事會。李書福是富豪的老闆,現在又成了戴姆勒最大的股東,如果他爭取成為戴姆勒監事會的一員,將引發利益衝突的疑慮。

在戴姆勒負責大中華區業務的董事唐仕凱(Hubertus Troska)今天在「商報」主辦的一場研討會上,稱讚李書福是一位「具有遠見的企業家」。

唐仕凱說,在中國的電動車領域,排名第一的是北京汽車,第二是比亞迪,第三是吉利,戴姆勒有這些夥伴,占了很好的位置。

他代表戴姆勒董事會強調:「我們正面看待李書福的入股。」

評析
李書福向德國官員強調,他不會爭取戴姆勒監事會的席位,也無意影響戴姆勒的發展策略。
 樓主| 發表於 2018-11-1 15:53:51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3月1日中央社,供同學參考

淳紳電動車有譜 2人座車款拚年底量產

中央社記者田裕斌台北1日電

淳紳發展電動車即將在年底有具體成果,董事長沈瑋表示,旗下贛州昶洧新能源以專案方式取得興建純電動車整車廠資格,預計年底2人座都會型小車進入量產。

中國大陸國家發展及改革委員會在2015年起開放申請純電動車生產資質,不過由於獲得資質的15家企業背景及技術受到外界質疑,發放計畫在去年6月喊停,也讓原本要申請的贛州昶洧受到影響,不過在今年2月國家發改委加速推動贛南蘇區振興發展計畫,點名支持贛州新能源,也讓贛州昶洧以專案方式取得資質,且是第1家取得生產許可的外資車廠。

沈瑋表示,目前贛州新能源有贛州政府官方投資占49%,淳紳則占51%,在獲准開始量產後,贛州昶洧預計今年底量產兩人座都會型小車,第一批量產預估1萬台,陸續在香港、台灣上市銷售,淳紳擁有兩地代理權,最快明年上市,新加坡、日本及東南亞也是未來計畫銷售的區域。

此外,淳紳希望在桃園取得15公頃地,每年有3至5萬台小車可以在台灣量產,並外銷國際。

淳紳表示,因應未來汽車代理銷售及建廠需求,今年起陸續將辦理增資,除了土地取得資金外,還要建置工業4.0自動化產線,整個資金需求超過新台幣50億元。

評析
淳紳希望在桃園取得15公頃地,每年有3至5萬台小車可以在台灣量產,並外銷國際。
 樓主| 發表於 2018-11-1 15:54:06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3月2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戴森攻電動車 亞洲是金主

經濟日報 編譯謝汶均/綜合外電

英國老牌家電大廠戴森(Dyson)在來自亞洲的需求支撐下,去年營收大增四成。這股強勁的營收成長動能,已成為戴森在2020年前打造自有電動車的有力武器。

戴森創辦人詹姆士戴森(James Dyson)表示,該公司的成長動力已轉向亞洲,亞洲地區去年為戴森帶來近四分之三的營收增幅。

根據戴森1日發布的聲明,2017全年營收大增40%至35億英鎊(48億美元),稅息前折舊攤銷前利潤(EBITDA)則較一年前成長27%至8.01億英鎊。

持續的營收成長將讓戴森有資金達成在2020年前打造電動車的目標。

戴森去年9月公布電動車研發計畫的初始投資,金額為10億英鎊,也曾承諾將投資相同金額來研發固態電池,並預期公司的整體支出將增加。

戴森重心正轉向發展自動化產品,詹姆士戴森1日暗示,即將打造的電動車會涉及一系列自動化技術,例如目前應用在吸塵機器人的360度相機,「我們嘗試打造能自動做事的產品」。他也有意加速旗下產品自動化的比率,包含讓使用者不須手動啟動或關閉產品。

戴森還未決定將於何處生產電動車,目前英國和亞洲都在考慮範圍內。

詹姆士戴森指出,公司的專業技術重心正歷經轉變,過去求才時十分重視硬體技能,現在則聘用更多擁有軟體技能的員工。

目前特別把重點放在擁有人工智慧(AI)技術背景的人才,但他發現,要在AI領域找到擁有足夠技能的人才「是個大問題」。

評析
戴森重心正轉向發展自動化產品,即將打造的電動車會涉及一系列自動化技術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申請入學

本版積分規則

手機版|正通股民學校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Template by Comsenz Inc.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X3.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