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主: p470121

[轉貼] 電動車 – Volvo進化 2019年邁向電動車廠

  [複製鏈接]
 樓主| 發表於 2018-12-1 14:37:36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3月23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亞洲業者搶料 瞄準加澳

經濟日報 編譯任中原/綜合外電

亞洲電池製造商正積極參與澳洲與加拿大鈷礦的初期開發計畫,鎖定電池的材料來源,以搶搭電動車帶來的商機。日本及南韓電池廠商的興趣最濃,中國業者也不落人後。

鈷是鋰離子電池內電解質的主要材料。由於中國與全球最大鈷產國剛果已建立深厚的供應鏈,日、韓業者因而聚焦於澳洲及加拿大的鈷礦開發計畫,與中國電池業者一較長短。

南韓鮮京創新公司2月已與澳洲礦業公司簽訂七年供料計畫,協助澳礦公司為尚未決定的投資計畫募集資金,而這項計畫最早也要到2020年才能生產鈷料。

業者指出,至少有十多家澳洲及加拿大礦業開發公司正在與電池及汽車製造業者洽談供應合約,其中一些礦區要到2019-21年才能投產;包括澳洲的Aeon金屬、北方鈷業與鈷藍公司,還有加拿大兩家公司。

不過澳、加的鈷礦開發計畫多屬中、小型,年產量約1,000到5,000公噸;全球鈷料的市場規模預估到2023年時,將達到到15.7萬公噸。

中國北京當升材料科技公司也與澳洲Clean Teq礦業公司簽署五年的供料合約。全球最大鈷生產商嘉能可集團上周也同意未來三年將鈷料產量的三分之一售予中國格林美電池回收公司。

評析
亞洲電池製造商正積極參與澳洲與加拿大鈷礦的初期開發計畫,鎖定電池的材料來源
 樓主| 發表於 2018-12-1 14:37:51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3月23日MoneyDJ新聞,供同學參考

BMW:2020年開始大量生產電動車,寧德為中國合作廠

記者 賴宏昌 報導

Thomson Reuters報導,BMW集團執行長Harald Krueger 22日在法說會上表示,BWM將等到2020年第五代技術出爐後才會開始量產電動車。他指出,第五代電動車技術至少較第四代享有10%以上的成本優勢。

Krueger透露,寧德時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CATL)將是BMW在中國市場的電池合作夥伴。BMW表示,因應未來的量產計畫、公司已投入上億歐元的研發經費開發第六代技術。BMW是在2013年發表電動車、目前在全球10個廠房進行生產,主要是以油電混合動力車為主。

鴻海(2317)於去年3月代子公司富泰華工業(深圳)有限公司公告取得寧德時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股權。

根據官網公布的投影片資料,BWM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PHEV)/純電動車(BEV)自發表以來累計銷售量超過23萬台、當中有10萬台是在去(2017)年完成,今年預估將成長40%至14萬台。今年迄今(截至2月為止),BWM電動車銷售量為15,061台。

BMW預期2025年集團全球年度銷售量將有15-25%是屬於PHEV/BEV。

IONITY GmbH去年11月發布新聞稿宣布、2020年底以前將在歐洲設立400個高速充電站。IONITY成立於2016年,股東包括福特、BMW、戴姆勒以及福斯(Volkswagen)。

BMW集團3月21日表示,2017年研發預算為61.08億歐元、今年預估最多將上看70億歐元,主要是用來開發新車、電動車以及自駕車。BMW計畫在2025年底以前推出25款電動車、當中有12台將是純電動車種。

評析
BMW計畫在2025年底以前推出25款電動車、當中有12台將是純電動車種。
 樓主| 發表於 2018-12-1 14:39:40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3月24日聯合晚報,供同學參考

臉書個資風暴 馬斯克刪特斯拉臉書帳號

聯合晚報 編譯田思怡╱綜合報導

劍橋分析公司爆發濫用臉書個資醜聞後,由WhatsApp共同創辦人艾克頓(Brian Acton)發起的刪除臉書帳號(#deletefacebook)運動在社群媒體引起熱烈討論,連電動車特斯拉(Tesla)和太空公司SpaceX創辦人馬斯克(Elon Musk)也加入戰局,他在推特追隨者的激將下,帥氣刪除了Tesla和SpaceX的臉書官方帳號。

23日早上,馬克斯推文嘲諷揚聲器品牌Sonors表示將暫停在臉書上做廣告一周。

馬斯克推文:「什麼是臉書?」馬斯克的追隨者挑戰他說:「你若是真男人,就把SpaceX臉書帳號刪掉。」

馬斯克回應,他「不知道」SpaceX有臉書頁面,「我從來沒看過,馬上就沒有了」。

另一名追隨者指出Tesla也有臉書頁面,馬斯克回應:「看起來很無聊。」在他推文的幾分鐘後,Tesla和SpaceX的臉書官方頁面都被刪除。這兩個頁面各有大約250萬追隨者。

馬斯克隨後推文:「我不用臉書,而且從來沒用過,因此別以為我是殉道者,或者我的公司會遭到重大打擊。我們沒有下廣告,因此不在乎。」

不少人也呼籲馬斯克刪除臉書旗下Instagram的帳號,馬斯克回應,只要Instagram保持獨立,繼續用或許OK。

馬斯克和臉書創辦人祖克柏過去打過口水戰。祖克柏去年暗示馬斯克對人工智慧(AI)發展過度擔憂,馬斯克在推特回應,祖克柏「對此主題的了解有限」。

2016年,SpaceX一枚火箭在發射台上爆炸,毀了臉書一枚價值2億多美元的通訊衛星。

評析
馬斯克在推特追隨者的激將下,帥氣刪除了Tesla和SpaceX的臉書官方帳號。
 樓主| 發表於 2018-12-2 15:23:37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p470121 於 2018-12-2 15:25 編輯

轉貼2018年3月25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寧德曾毓群 寫創業神話

4經濟日報 記者李仲維/綜合報導

去年12月底,胡潤發布「大中華區獨角獸指數」,寧德時代以人民幣1,000億元(約新台幣4,625億元)的估值名列第五,僅僅花了七年就即將登陸A股市場,從零到千億,寧德神話的背後,有公司創辦人曾毓群的傑出經營,也有國家政策的支撐與產業環境的變遷。

繼鴻海集團大陸子公司富士康工業互聯網股份有限公司(FII)之後,全球最大電動車電池製造商「寧德時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預估將成為陸股「閃電上市」第二股。曾毓群持有寧德時代29.23%的股份,上市後,他的身家將飆升至人民幣數百億元。

造富奇蹟中,曾毓群抓住兩個機會,一是消費類電子行業的浪潮,二是新能源汽車的崛起。

曾毓群出生在福建寧德的一個農村家庭,後來考上上海交通大學船舶工程系,畢業後被分配至福建一家國企。可是,僅僅在國企待了三個月,他就辭職了。

曾毓群到廣東一家電子廠當工程師,扔掉鐵飯碗的他,簡直被視為是奇葩。東莞新科磁電廠當時隸屬於全球最大的獨立硬碟磁頭供應商SAE。在新科,曾毓群一幹就是十年,當時正是大陸電子產業OEM的起步階段,曾毓群成為投身其中的第一批本土人才。憑著出色的專業能力和膽識,他31歲便成為最年輕的工程總監,而且是第一位大陸籍總監。

作為當時公司最年輕的的工程總監,曾毓群一直頗受重用。有一次,SAE執行總裁梁少康找曾毓群幫忙考察一個電池項目,曾毓群到深圳跟專家討論了一天,回來寫了一份報告,認為的確有可行性。梁少康之後透露他的真實目的:拉曾毓群一起做電池。

但曾毓群並沒有答應,當時他正與獵頭接洽,打算從新科離職去深圳一家公司當總經理。

梁少康深知曾毓群的才華,又找曾毓群的頂頭上司陳棠華做說客。在三番兩次下,曾毓群終於被說動。1999年,梁少康、陳棠華、曾毓群等人組建的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在香港註冊成立,並在廣東東莞成立首家工廠。

2011年,曾毓群開始轉型升級。在老家寧德成立寧德時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轉型做電動汽車、儲能鋰離子電池體系的研產生產。簡單說,從小電池—手機電池,轉型做大電池—汽車電池。靠著10多年在新能源電池領域的經驗,寧德時代一開始就走不一樣的路,就是靠技術來打開市場。

2016年,寧德時代產值達人民幣140億元,利潤30億元。這個數字,在中國大陸位居第一。

回憶起創業之初的往事,曾毓群坦言當時去做電池的決定,「完全是一種衝動」。如果沒有這次衝動,就不會有後來的兩次創業故事;如果沒有這次衝動,堪與國際巨頭抗衡的大陸電池企業或許就不會這麼早誕生。

評析
寧德時代僅僅花了七年從零到千億,有曾毓群的傑出經營,也有國家政策的支撐與產業環境的變遷。

 樓主| 發表於 2018-12-2 15:24:14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3月26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運輸出包 特斯拉挪威交車放緩

經濟日報 編譯鍾詠翔/綜合外電



在特斯拉(Tesla)再過幾天就將發布投資人緊盯的每季銷售數字之際,執行長穆斯克表示,已要求放慢本季在該公司全球第三大市場挪威的交車速度,以因應當地的物流問題。

穆斯克24日在推特宣布,為因應電動車部落格Electrek的報導,已要求挪威團隊放慢本季的交車速度。Electrek指出,根據挪威好幾家媒體的報導,特斯拉在挪威用來運車的卡車,已因各種安全原因,被當局在盤查時要求駛離道路超過六次,而有一台未被當局欄下的卡車最後發生車禍,兩輛Model S遭撞毀。

Electrek指出,特斯拉正難以找到能遵守挪威道路要求的運輸業者。除了安全問題之外,特斯拉也與以較會造成汙染、Euro 3等級卡車的運輸業者合作運車。

特斯拉代表則說,正努力解決問題,但穆斯克24日在推特上說:「我剛剛已要求我們的團隊放慢交車,顯然大批產量與交車量正超越當地的物流運能,客戶的幸福與安全比本季多交一些車重要得多」。

Electrek指出,這項運輸問題在本周顯得特別重要,因為特斯拉在每季第三個月的交車量最大,最後一周更是如此。現在還不清楚特斯拉有哪些車款的交車、及有多少交車數量會受影響,但Electrek引述註冊資料指出,特斯拉1至2月在挪威僅交付300多輛車,3月就已交付近1,000輛車。

挪威是特斯拉全球第三大市場,僅次於美國和中國,去年來自挪威的營收躍增逾一倍至8.23億美元。挪威不對購買電動車課稅、也不對電動車收取道路通行費,政府還大舉投資充電設施。

特斯拉正遭遇量產平價電動車Model 3的瓶頸,該公司已延長量產的達標時間。

分析師:七成鐵粉沒買Model 3
特斯拉(Tesla)許多粉絲都高度期待平價車款Model 3,但分析師發現,多達70%的特斯拉「鐵粉」都還沒掏錢買一輛。

財經媒體MarketWatch報導,伯恩斯坦公司(Bernstein)分析師薩克納吉表示,最近一批擁有購車優先權、也就是已擁有Model S與Model X的車主中,只有不到30%選配並訂購Model 3。

這批車主也是繼特斯拉員工之後、能優先購買Model 3的第二波客戶。

薩克納吉指出,若數據正確,購買率就會比他去年7月調查時的預測還差。他當時的調查顯示,所有Model S和Model X車主中,多達69%表示,可能或非常可能在Model 3的預訂階段就購買。

Model 3在亮相後就湧入大量訂單,買主要先繳訂金1,000美元,但可在交車時再決定是否確定購買,這筆訂金也可以在付了訂金的買主放棄購買後,退還給消費者。

去年底特斯拉執行長穆斯克表示,當時Model 3約取得45.5萬張訂單。

薩克納吉認為,特斯拉「鐵粉」不捧場的原因可能有三點。

首先是選配種類少,特斯拉目前只提供一種Model 3選配,但未來特斯拉還將提供其他選配方案,例如穆斯克已經承諾推出3.5萬美元的基本方案,讓現有車主願意先等待。

其次是時機不對,車主可能在等Model S或Model X租賃合約到期、或等著把現在擁有的車款賣掉之後再買新的平價車款。

第三是有些人可能還在等特斯拉開放Model 3的租賃方案。

評析
穆斯克已要求放慢本季在特斯拉全球第三大市場挪威的交車速度,以因應當地的物流問題。
 樓主| 發表於 2018-12-2 15:24:28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3月26日MoneyDJ新聞,供同學參考

日產衝刺電動化車款!2022年度全球年銷量要增至6倍

記者 蔡承啟 報導

日產汽車(Nissan)23日發布新聞稿宣布,計畫在2022年度結束前將電動化車款年銷售量提高至100萬台、將達現行的約6倍水準。日產所稱的電動化車款包含「Leaf」等電動車(EV)及搭載日產自家混合技術「e-POWER」的車款(以下稱e-POWER車),2017年日產的EV和e-POWER車銷售量為16.3萬台。

日產指出,在2022年度結束前,將研發8款EV新車款,其中在中國市場部分,各品牌將積極推出EV化車款;在日本市場部分,將推出EV版輕型車(指排氣量未滿660cc的車款)。

日產表示,在主力市場日本、歐洲的新車銷售中,預估電動化車款銷售佔比將在2022年提高至40%、2025年升至50%;在美國市場部分,預估2025年電動化車款銷售佔比將提高至20-30%、中國市場為35-40%。

在高級車品牌Infiniti部分,預估於2021年度以後開賣的新型車款都將為EV版或是搭載e-POWER,2025年Infiniti全球銷售量中、半數以上要為電動化車款。

另外,在自動駕駛車部分,日產計畫於2022年結束前在20車款上搭載能夠在高速公路單一車道上行駛的自動駕駛技術「ProPILOT」、並將在20個市場開賣,預估2022年搭載「ProPILOT」的車款年銷售量將提高至100萬台。

除日產之外,豐田等其他車廠也正加快車輛的電動化腳步。

豐田社長豐田章男2017年12月13日表示,計畫在2030年將電動式車款(包含EV、FCV、HV和PHV)佔全球新車銷售量比重提高至50%以上水準。具體來說,是計畫在2030年賣出550萬台電動式車款,其中EV/燃料電池車(FCV)為100萬台、HV(油電混合車)/PHV(插電式油電混合車)為450萬台。豐田當前HV/PHV年銷售量為147萬台。

本田(Honda)計畫於2030年將電動化車款佔全球銷售量比重提高至2/3;德國福斯(VW)計畫於2025年結束前推出50款EV,目標在2025年將EV佔全球銷售量比重提高至25%、相當於要賣出300萬台EV。

評析
日產計畫在2022年度結束前將電動化車款年銷售量提高至100萬台、將達現行的約6倍水準。
 樓主| 發表於 2018-12-2 15:24:51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3月26日MoneyDJ新聞,供同學參考

擴產至3倍還不夠?豐田傳建新廠、再倍增HV鋰電池產能

記者 蔡承啟 報導

豐田汽車(Toyota)旗下子公司「Primearth EV Energy (PEVE)」於今年1月時宣布,將興建油電混合車(HV)用鋰離子電池新廠房,目標在2020年上半年將HV鋰離子電池年產能擴增至現行的3倍。不過即便如此、仍不敷需求?PEVE傳將興建新工廠、目標將HV鋰離子電池產能再倍增(較擴增至3倍之後的產能再提高1倍)。PEVE為豐田和Panasonic合資設立的車用電池製造商。

日經新聞24日報導,為了因應需求急增,PEVE計畫在靜岡縣湖西市興建一座HV用鋰離子電池新工廠,且預計將在2023年左右啟用生產。報導指出,PEVE目前已計畫在2020年上半年將HV用鋰離子電池年產能擴增至60萬台(達現行的3倍),而上述新廠導入生產後,其年產能將再增加一倍以上水準。

Sankei Biz報導,以豐田HV車「Prius」用電池換算,PEVE計畫興建於湖西市的HV用鋰離子電池新工廠的年產能預估將達100萬台的規模。

HV是豐田電動化戰略的核心,豐田計畫在2030年將電動式車款(包含EV、FCV、HV和PHV)佔全球新車銷售量比重提高至50%以上水準、相當於要在2030年賣出550萬台電動式車款,其中HV/PHV(插電式油電混合車)銷量目標為450萬台、是2017年的3倍水準。

PEVE於1月15日宣布,為了因應引領環保車市場的油電混合車(HV)需求持續增加,將在宮城工廠廠區內興建HV用鋰離子電池新廠房,並預計於2020年上半年啟用生產,年產能約20萬台。該座新廠將成為宮城工廠第5座廠房、也是宮城工廠廠區內第2座鋰離子電池廠房(其他3座廠房為生產HV用鎳氫電池)。

PEVE於2016年10月24日宣布,將在宮城工廠內興建第4座廠房(宮城工廠內首座鋰離子電池廠房),並預計於2019年下半年啟用生產,年產能約20萬台。

除上述2座新廠之外,PEVE目前也透過大森工廠供應鋰離子電池給豐田HV車款「Prius」使用。大森工廠鋰離子電池年產能約20萬台,也就是說,待上述宮城工廠第5廠房完工量產後,PEVE鋰離子電池年產能將擴增至60萬台的水準、將達現行的3倍。

評析
豐田已計畫在2020年上半年將HV用鋰離子電池年產能擴增至60萬台(達現行的3倍),
 樓主| 發表於 2018-12-2 15:26:04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3月28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穆迪再降特斯拉垃圾級信評 B2降至B3

經濟日報 記者易起宇╱綜合報導

電動車大廠特斯拉投入巨資設法提升Model 3產量之際,信評機構穆迪昨(27)日將特斯拉的債信評等,由原本的垃圾級B2再往下調降。

穆迪公司宣布,特斯拉公司債的評等從原本的B2降至B3,非擔保證券從B3降至Caa1,展望為負向。

穆迪表示,這次調降評等反映了特斯拉Model 3的產量「嚴重不足」,負向展望則反映特斯拉可能必須進行巨額的短期籌資,以償還到期貸款並避免流動性短缺。

特斯拉原本寄望Model 3能助該公司從小眾豪華車公司轉型為主流企業,目前該公司正致力於達到6月底前Model 3每周產量5,000輛的目標,此目標的達成期限已延後兩次。該公司原本預計去年底前達到周產5,000輛,今年底前達到周產10,000輛。

評析
穆迪這次負向展望則反映特斯拉可能必須進行巨額的短期籌資,以償還到期貸款並避免流動性短缺。
 樓主| 發表於 2018-12-3 15:18:46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3月28日MoneyDJ新聞,供同學參考

特斯拉股債齊跳水!死亡車禍、流動性吃緊引關切

記者 郭妍希 報導

特斯拉(Tesla Inc.)近來飽受平價電動車「Model 3」生產效率低落、財務吃緊謠言所苦,股價血流不止,加州一場死亡車禍、引來主管機構關切,更讓特斯拉週二(3月27日)受重擊,股價慘跌逾8%、摔落一年低。

美國國家運輸安全委員會(National Transportation Safety Board)27日透過Twitter宣布(見此),3月23日一輛特斯拉電動車於加州Mountain View附近發生車禍,目前並不清楚自動控制系統當時是否啟用,已決定派人實地勘查,調查的重點包括撞擊後起火的狀況,以及從車禍現場吊離時、保持車輛安全的步驟等。

特斯拉27日應聲慘跌8.22%、收279.18美元,創2017年3月31日以來收盤低;3月迄今已重挫18.62%、年初以來則下挫10.33%。

另外,穆迪(Moody`s)則在27日收盤後調降特斯拉債信評等、將展望從「穩定」改為「負向」,理由是Model 3生產效率嚴重落後、公司財務狀況吃緊。
Zero Hedge報導,在穆迪調降信評後,特斯拉發行的債券殖利率應聲飆破7%、債券價格跟著下挫。

穆迪指出,特斯拉不但有龐大的負現金流,可轉債也即將到期(2017年11月、2019年3月分別有2.3億美元、9.2億美元的可轉債到期),公司面臨的流動性壓力不小。

另外,Model 3在2017年第四季僅生產了2,425台,預定今(2018)年3月底的週產量將達2,500台、6月底達到5,000台,遠不如特斯拉一年前的預估。該公司先前預估,2017年底週產量就可達5,000台、2018年底可達10,000台。

穆迪直指,特斯拉近期可能得大量募資,才能為即將到期的債券再融資、並避開流動性不足的命運。不過,若特斯拉能如期在3月底、6月底分別產出2,500台、5,000台Model 3,那麼流動性的問題應可迎刃而解。

評析
特斯拉近期可能得大量募資,才能為即將到期的債券再融資、並避開流動性不足的命運。
 樓主| 發表於 2018-12-3 15:19:13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3月28日MoneyDJ新聞,供同學參考

Waymo訂購兩萬輛Jaguar電動車,自駕叫車上路不遠了

記者 陳瑞哲 報導

谷歌母公司Alphabet旗下自駕車開發商Waymo周二宣布,將大幅擴充旗下車隊規模,顯示其叫車服務導入商業化已進入倒數階段。

Waymo計畫向Jaguar Land Rover採購最多20,000輛電動車,這些車輛將加裝自駕車套件,使之具備自駕能力。Waymo稱車隊成軍後,每日可應付一百萬次運送服務。(sky.com)

據Waymo執行長John Krafcik表示,自駕叫車服務初期將在鳳凰城100英里見方的區域營運,之後將往外拓展,至於下個城市選在那裡,他則沒再多說。(USAtoday)

Jaguar全新電動SUV「I-PACE」才剛發佈不久,就獲得Waymo青睞。Krafcik讚揚I-PACE超強的電池續航力,單次充電可跑240英里。

Waymo現以改裝過的克萊斯勒多功能休旅車做自駕車測試,但未來在叫車服務上,Waymo目前只打算使用I-PACE。

評析
Waymo向Jaguar 採購最多20,000輛電動車,這些車輛將加裝自駕車套件,使之具備自駕能力。
 樓主| 發表於 2018-12-3 15:19:35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3月28日MoneyDJ新聞,供同學參考

銅與鎳受惠電動車市場增長 鋅價長期可能落後

記者 黃文章 報導

金屬導報(Metal Bulletin)3月27日報導,Victorem Capital執行合夥人Erik Sardain表示,2017年全球銅市出現16.3萬噸的供給缺口,主要因為需求強勁增長,以及一些大型礦場因勞工糾紛導致產量下滑的影響。Sardain預估,2018年銅市仍將有小幅的供給缺口,並且未來幾年銅市的缺口還將繼續擴大,主要因為供應的增長較為受限,而需求面則預期將受到電動車市場的帶動而持續增長。

Sardain表示,今年銅市的供應仍然可能遭受一些風險,因兩大產國智利與秘魯有多處銅礦將進行勞工合約的更新,這些銅礦合計約佔全球產量的20%。2017年,必和必拓(BHP Billiton Limited)旗下位於智利的全球最大銅礦埃斯康迪達(Escondida)因為罷工而停產了43天。美國自由港麥克墨倫公司(Freeport-McMoRan Inc.)旗下位於印尼的全球第二大銅礦格雷斯堡(Grasberg)也遭遇到部分的罷工。

在需求的部分,最大消費國中國大陸今年的銅需求預估持平,因房地產部門的需求放緩有望被電力基礎設施的增長所抵銷。不過,銅價表現仍有可能走低,主要受到全球貿易問題以及政治不確定因素的拖累。

Sardain表示,今年全球新增的鋅礦產能約有60-70萬噸,但今年多數時間鋅市仍將較為吃緊。去年,包括大型鋅礦的關閉、嘉能可的減產,以及中國大陸的環保查核趨嚴等,令鋅市供應吃緊並使得庫存下降。他也預估,鋅價可能會在今年中達到高點,鋅價最高可能上漲至每噸4,000美元。不過,長期來看,鋅價沒有太多受益於電動車市場,表現可能落後於其他的基本金屬。

Sardain預估今年的鎳市將是供需平衡的局面,但長期的鎳市前景將較為強勁。他指出,雖然中國大陸的不鏽鋼生產將因為環保的限制而只有緩慢的增長,但其他地區如印尼等的生產則將增加,為鎳的需求提供支撐。去年,鎳價上漲約20%,主要因為全球經濟改善,以及受到電動車市場長期前景的激勵。

國際鉛鋅研究組織(International Lead and Zinc Study Group, ILZSG)報告表示,2017年全球鋅礦產量增長主要受到秘魯產量增加的帶動,歐洲、加拿大、墨西哥與土耳其的產量也增長,澳洲產量則是下滑。印度精煉鋅產量大增30.4%,但加拿大、中國、日本、韓國、秘魯等產量則是下滑。精煉鋅消費增長主要受到澳洲、巴西、中國、日本、台灣等消費增加的帶動;歐洲需求年減0.5%,美國需求則年增0.6%。2017年,大陸鋅精礦進口量年增26%至103萬噸,精煉鋅的淨進口量年增64%至66萬噸。

評析
去年鎳價上漲約20%,主要因為全球經濟改善,以及受到電動車市場長期前景的激勵。
 樓主| 發表於 2018-12-3 15:19:54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3月28日MoneyDJ新聞,供同學參考

比亞迪瀉10%!北京砍電動車補助、Q1獲利恐少90%

記者 陳苓 報導

中國新能源車的補助逐步退場,電動車廠備受打擊,比亞迪(1211.HK、002594.SZ)大砍獲利展望,消息一出股價跳水重挫10%。

嘉實XQ全球贏家系統報價顯示,台北時間28日下午2點17分,香港掛牌的比亞迪跳空大跌11.88%、報62.30港元,為2017年12月7日以來盤中新低。深圳掛牌的比亞迪股價也暴跌9%左右。

路透社、金融時報報導,比亞迪是中國知名電動車廠,股神巴菲特旗下的波克夏海瑟威(Berkshire Hathaway)是比亞迪的大股東之一。以亞迪表示,政府減少新能源車補貼,抵銷了銷售成長的利多,估計第一季獲利將年減75~92%。由此推算,第一季獲利將在人幣5千萬元~1.5億元之間,遠低於去年同期的人幣6.058億元。

去年比亞迪淨利就開始萎縮,2017年淨利下滑19.5%至人幣40.7億元。

北京希望中國成為電動車領袖,開始減少補貼,之後將轉而實行「雙積分制」(dual credits)。積分制以新能源車產出和表現為依據給分,當時比亞迪還樂觀表示,雙積分制有利大車廠,會淘汰掉競爭力弱的小廠。

Automotive Foresight主管Yale Zhang表示,政府補貼減少之後,民眾仍繼續購買新能源車,但是比亞迪困境顯示,電動車廠前景相當艱困。

CNBC、南華早報、東方網、新能源3月中報導,中國電動車政策原本採齊頭發展,民眾只要購買電動車,最多就能取得人民幣11萬元補貼,但是此種作法導致騙補猖獗,中國當局去年下砍20%補助,並宣布購車補貼將逐步退場,轉為雙積分制。

Wood Mackenzie分析師Yujiao Lei認為,中國原本推廣所有車廠的電動車,如今開始出現選擇性。2018年補助獨厚高性能的電動車、而非低階車種。此外,雙積分制也有利高性能電動車。

雙積分制究竟是什麼?簡單來說,車廠生產越多汽油車,會消耗更多汽油,「油耗積分」隨之減少。相反地,生產越多續航力強、里程數高的環保車,「新能源積分」越多。車廠每年的油耗負分和新能源正分,必須抵銷歸零。負分車廠可向其他車廠購買多餘的正積分,如果積分未能歸零,就不能出售新車。

評析
政府補貼減少之後,民眾仍繼續購買新能源車,但是比亞迪困境顯示,電動車廠前景相當艱困。
 樓主| 發表於 2018-12-8 15:35:07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3月28日中央社,供同學參考

淳紳攻自駕車 測試車初期至少達Level 2

中央社記者田裕斌台北2018年3月28日電

淳紳(4529)布局自駕車,已將2台都會型小車運抵台灣,目前正在進行外觀偽裝以及功能調校,淳紳副總經理謝豐吉表示,初期至少能達到自動駕駛Level 2的標準。

根據美國汽車工程師協會(SAE)定義,Level 2的自動駕駛可以同時控制加減速、轉向兩項功能,Level 3則是在部分情境下可以完全不用人為操作,Level 4則是除了部分特殊情境,其餘都可以交由自動駕駛。

謝豐吉表示,已經和台灣的車用鏡頭以及雷達感測廠商談定合作項目,再加上NVIDIA的AI平台,以及自行研發的控制系統,初期至少能達到自動駕駛Level 2的標準,並將陸續實現Level 3,未來目標則是往更高階的Level 4邁進。

淳紳指出,台灣在自動駕駛的技術上其實並不輸國外車廠或科技公司,只是政府對自駕車的政策尚未明朗,何時能夠核准上路實測也是未知數,一旦相關法令通過後才能無縫接軌。

評析
淳紳布局自駕車,目前正進行外觀偽裝以及功能調校,初期至少能達到自動駕駛Level 2的標準。
 樓主| 發表於 2018-12-8 15:35:19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3月29日工商時報,供同學參考

特斯拉車禍 電池、自駕成調查重點

工商時報 陳穎芃/綜合外電報導

美國運輸安全委員會(NTSB)周二針對上周發生的特斯拉Model X致死車禍展開實地調查,但目前尚未確認事發當下車子是否處於自駕模式。而且肇事的特斯拉汽車鋰電池起火,為特斯拉供應車用電池的Panasonic也受到波及。

周三盤中Panasonic股價一度暴跌6%,收盤回到1,566日圓,當日跌幅5%。

加州公路巡邏隊表示,上周五(23日)一台Model X在加州山景城(Mountain View)附近的高速公路撞上水泥護欄,隨後接連被後方的馬自達及奧迪兩台車撞上,造成連環車禍。

Model X內建的鋰電池在車子撞上水泥護欄時瞬間起火,造成38歲駕駛傷重身亡,所幸另外兩台車的駕駛沒有受傷。由於鋰電池起火須經過評估才能進行滅火,因此現場救難人員還得先諮詢特斯拉工程師,才順利滅火並將車輛運離現場。

運輸安全委員會周二表示,目前調查尚未確認車禍發生時,Model X是否處於自駕模式。特斯拉周二也於官方部落格發文表示:「我們尚未釐清車禍發生當下的實際情形。」

特斯拉引述統計資料表示,美國Model X車主至今在上述路段以自駕模式行駛的次數累積達8.5萬次,但過去從未發生類似意外。特斯拉強調公司正努力修復肇事Model X車內電腦數據,希望進一步釐清案情。

今年以來特斯拉已有兩起車禍遭到運輸安全委員會實地調查,令外界更加質疑自駕技術的安全性。今年1月一台Model S在自動駕駛模式下撞上前方消防車,儘管這起車禍並未造成人員傷亡,但依舊遭到聯邦政府調查。

路透報導,美國只有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能以安全為由,下令汽車製造商召回瑕疵車,而運輸安全委員會頂多只能對業者提出安全建議。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在下令業者召回車輛前,必須先進行正式調查,因此目前特斯拉尚未面臨召回的風險。

評析
今年以來特斯拉已有兩起車禍遭到運輸安全委員會實地調查,令外界更加質疑自駕技術的安全性。
 樓主| 發表於 2018-12-8 15:35:33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3月29日工商時報,供同學參考

特斯拉被唱衰 股債暴跌

工商時報 蕭麗君/綜合外電報導

特斯拉禍不單行!繼日前傳出加州死亡車禍後,穆迪也以Model 3產量未能達標為由,再降其債信評級。在特斯拉股債不斷暴跌下,已有對沖基金預估它在4個月內就會破產。

穆迪周二宣布把特斯拉公司債評級從原本垃圾級的B2再降1等至B3、非擔保證券也從B3降到Caa1;展望從穩定降至負向。

該信評機構指出,特斯拉Model 3產能大幅落後,令該汽車業者無法從小眾的豪華電動車製造商順利轉型為主流汽車廠。

特斯拉目前正致力在6月底達成Model 3每周產能5千輛的目標;該目標完成期限已2次跳票。

穆迪在聲明中還警告,「特斯拉必須在近期進行龐大的增資行動,來為即將到期的債務籌措資金,並避免流動性出現不足」。

受特斯拉債信評等再遭調降的利空衝擊,股價周二收跌8.2%,周三早盤續挫5.4%,創下1年來最低價位。然而光是上月,特斯拉股價已狂瀉超過2成。至於它所發行的8年期債券殖利率也應聲飆漲至6.91%,逼近7%。

對沖基金Vilas Capital Management操盤手湯普森(John Thompson)日前在給客戶的公開信中表示,除非執行長穆斯克(Elon Musk),「能從帽子裏變出兔子」,否則特斯拉將在4個月內宣告破產。

湯姆森掌管的對沖基金規模高達2.5億美元,該基金目前最大的股票部位就是放空特斯拉。他解釋特斯拉瀕臨破產的原因包括公司估值過高、Model 3生產瓶頸未解,導致籌資日益困難。

評析
穆迪把特斯拉公司債評級從B2再降1等至B3、非擔保證券也從B3降到Caa1;展望從穩定降至負向。
 樓主| 發表於 2018-12-8 15:35:43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3月29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穆斯克光環褪色? 特斯拉債券跌至86美分

經濟日報 記者林奕榮╱綜合外電報導

投資人對特斯拉的信心,看似正急速下滑。過去一周來,特斯拉歷經電動車肇事致死事件和債信評級遭調降,債券價格周三跌至86美分,反映投資人已不完全相信投資特斯拉有利可圖。

去年8月特斯拉發債券時,投資人爭搶購買,對特斯拉量產Model 3的宏大企圖充滿信心,也深受穆斯克個人魅力吸引,無視特斯拉瘋狂燒錢和一再延誤產量目標。當時特斯拉發債共籌得18億美元,且利率創下歷史低點紀錄。

Diamond Hill投資集團的固定收益投資長Bill Zox指出,目前特斯拉的狀況「一天比一天糟」,「這就是負面反饋迴圈的本質,所有人都很擔心」。

特斯拉的困境在股市已非常明顯,周二和周三累計重挫15%,為2016年以來最大兩日跌幅。此外,特斯拉的借貸成本已竄升至近8%,可能衝擊關鍵時刻的籌資能力。

特斯拉成立15年來不曾繳出年度獲利成績,目前需籌資20億美元,支應現金和2019年到期的12億美元債務。特斯拉燒錢速度驚人,如果無法籌募額外資金,今年底現金便將告罄。彭博資訊推算,特斯拉每分鐘約燒掉6,500美元。

評析
過去一周,特斯拉歷經電動車肇事致死事件和債信評級遭調降,債券價格周三跌至86美分
 樓主| 發表於 2018-12-8 15:35:57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3月29日MoneyDJ新聞,供同學參考

特斯拉太執著自動化 Model 3組裝卡彈!現金3個月燒光?

記者 郭妍希 報導

特斯拉(Tesla Inc.)在主管機關要調查加州死亡車禍、穆迪(Moody`s)於27日收盤後調降特斯拉債信評等的衝擊下,股票血流不止,債券殖利率更一口氣衝破7%(相關消息見此)。分析人士直指,特斯拉對自動化太執著、成本飆高,估計現金恐怕三個月後就會燒光。

CNBC、Business Insider、barron`s.com等外電28日報導,IHS Markit數據顯示,在穆迪降評後,特斯拉去(2017)年8月發行的2025年到期、票面利率5.3%的公司債,殖利率應聲衝破7%關卡、來到7.7%。

摩根士丹利分析師Adam Jonas警告,特斯拉必須盡速改善Model 3的生產效率,否則就得用超高的成本向投資人募資。他直指,特斯拉股價急跌,就是在反應Model 3的擴產疑慮,這會直接衝擊該公司近期的現金需求、以及向市場募資的能力,而股價下殺,通常會招致更低的股價。

Jonas表示,對一家不斷透過外部募資來為經營策略提供奧援的企業來說,股票報價下滑,可能會讓股價波動更加惡化。話雖如此,Jonas仍相信,目前特斯拉股價頗具吸引力,是許多投資人等待已久的進場點,未來可逢低買進,建立「中性權值」(Equal-weight)的部位。

特斯拉股價28日跳空續摔7.67%、收257.78美元,創2017年3月23日以來收盤低;3月迄今已慘跌24.86%、年初迄今跌幅也高達17.21%。

為何特斯拉生產Model 3的效率一直拉不上來、財務又如此吃緊?Bernstein分析師Max Warburton、Toni Sacconaghi認為,特斯拉在組裝時用了太多機器人,成本軋不過來,恐怕是罪魁禍首。

Bernstein報告稱,特斯拉試圖讓最終的組裝流程高度自動化,對Model 3生產線太過雄心壯志,每組裝一輛車,花費的資本是傳統OEM的兩倍之多。特斯拉訂購了超多庫卡(KUKA Robotics)工業機器人,不但將沖壓、上漆、焊接的流程自動化,還試圖把最終的組裝工作(即把零件安置到車內)也交給機器人處理。然而,焊接、最終零件安裝及電池組的自動化組裝作業,卻讓特斯拉遇到麻煩。

自動化也無法為特斯拉節省成本。事實上,就連全世界優秀的日本汽車大廠,也因過於昂貴、品質欠佳等理由,不得不減少自動化的範圍。日本車廠的作法,是先把流程調到精確了、才會導入機器人,特斯拉卻反其道而行。

報告稱,假設最終的零件、內部裝潢、動力傳送系統的組裝須花費10小時,一般工廠會把自動化的比例壓低至不到5%,特斯拉卻試圖把比例拉高到50%。雖然這會讓工時減少一半、每輛車可節省150美元的組裝人員工資,但特斯拉每小時卻得花費100美元,聘請高級工程師來負責管理、寫程式和維修,等於公司僅省下50美元。

不只如此,將工廠高度自動化,每生產一輛汽車,資金成本會比一般廠房多出4,000美元,若自動化設備使用年限為7年,等於每輛汽車還得負擔額外550美元的折舊攤提費用。Bernstein實在無法看出將Model 3生產線自動化的經濟效益。

MarketWatch報導,長期看空特斯拉的避險基金Vilas Capital Management經理人John Thompson直言,特斯拉的損益表,是他看過最糟的,該公司無疑已瀕臨破產邊緣,由於Model 3交車出了問題,Model S、Model X需求又下滑,再加上本益比過高,特斯拉的募資難度恐將明顯上升。

特斯拉市值已是福特汽車(Ford)的兩倍高,福特去年生產了600萬輛車、繳出76億美元的淨利成績單,而特斯拉去年卻只生產10萬輛車、更面臨20億美元的虧損。不只如此,福特還握有120億美元的閒置現金可供緩衝,特斯拉的現金則可能在接下來三個月燒光。這麼荒謬的事,Thompson說在他的職業生涯中,從未見到過。

評析
對一家不斷透過外部募資來為經營策略提供奧援的企業來說,股票報價下滑,可能會讓股價波動更加惡化。
 樓主| 發表於 2018-12-10 18:55:54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3月29日MoneyDJ新聞,供同學參考

閃避貿易戰火,又一大陸新創電動車廠前進美國

記者 陳瑞哲 報導

中國小康工業集團旗下新創公司SF Motors進軍美國電動車市場,在中美貿易摩擦升溫的敏感時刻,SF Motors不僅成為最新赴美發展的中國車廠,且打算在美國落地生根。

SF Motors總部設在加州,已經在印第安納州買下一座高度自動化的工廠,年產能為50,000萬輛。據SF Motors總裁John Zhang表示,美國工廠將可為當地創造數百個工作機會。另外,SF Motors宣稱是唯一在中國與美國都有產線的電動車廠。(金融時報)

中國高科技崛起,令美國感到不安。美國總統川普上周決定對中國進口商品加稅,並限制大陸投資,中國車廠已感受到壓力。SF Motors跨海到美國設廠主要目的,正是想化解美國未來可能接踵而來的貿易制裁風險。

相較之下,美國車廠赴中國發展則遭遇諸多障礙,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上個月就曾抱怨說,美國有五家純陸資的電動車廠,但美國車廠到中國設廠卻必須合資。除此之外,美國進口中國汽車關稅僅2.5%,但中國進口美國汽車關稅高達25%,兩者相差十倍。

評析
SF Motors不僅成為最新赴美發展的中國車廠,且打算在美國落地生根。
 樓主| 發表於 2018-12-10 18:56:10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3月29日科技新報,供同學參考

科學家未來想讓電動車在行駛途中進行無線充電

作者 Emma stein

電動汽車有朝一日能夠在高速公路上邊行駛邊無線充電,在不仰賴電池的情況下驅車數百英里甚至數千英里,這想法聽起來還很科幻,但有些工程師正在努力讓這件事變得更現實些。

目前,大多數電動車充飽一次電可行駛 100~250 英里(約 160~400 公里),具體續航力取決於型號。但就算是美國,如果放眼整個地區充電站點還是很少,要求車主開著一輛電動車長途旅行是非常大的挑戰。

這個問題可能會隨著容量更高的電池問世、無線電力傳輸技術發展而消失。過去兩年,科羅拉多大學波德分校電機與能源工程學系助理教授 Khurram Afridi 與其他工程師在努力研發以極高頻率的電場傳輸電力,也許有一天可以讓這類技術超越小型消費性電子產品,開始為更大型產品如汽車提供動能。

無線電力傳輸概念已令科學家著迷多年,比如在電磁場領域有多項革命性發明的天才發明家尼古拉‧特斯拉,就曾公開表演過遠距離傳遞能量的成果,他有多項相關專利及電磁學理論研究工作,是現代無通訊和無線電的基石。他也相信他能透過空氣傳送電力,可惜由於經濟困難(因為尼古拉懶得管法律保障,結果專利都被搶走了),導致研究項目未完成。

如今一些小型消費性電子產品已可裝備無線電力傳輸技術,但能傳輸大量電力的高頻技術還未開發成功,加上還要為高速行駛中的汽車隔空充電,難度提升不只一個層次;此外,智慧型手機無線充電只要 5W 功率,筆記型電腦可能需要 100W 功率,但一輛行進中的汽車需要功率以 KW 計。

大多數無線電力技術透過以循環方式的磁場傳遞能量,但這需要脆弱的鐵氧體(ferrite)來維持能量導向,成本昂貴,故 Khurram Afridi 考慮改以能大幅降低成本的電場傳輸能量。高速公路上可以另闢一條無線充電專用車道,有需要充電的電動車只要於該車道上行駛即可,電能則透過在馬路與車輛間的極小電容傳輸。

當然這麼小的電容不可能傳輸足夠能量,所以 Khurram Afridi 團隊提出改進方法:增加電場頻率。在他們的實驗中已經做到了以兆赫級頻率傳輸千瓦功率。研究人員正在努力開發原型,並試著將之擴展到潛在實際應用中。

一條能為電動車充電的高速公路離真實化遙遙無期,但作為一名科學家,Khurram Afridi 抱持樂觀積極的態度面對。

評析
智慧型手機無線充電只要 5W 功率,筆記型電腦可能需要 100W 功率,但一輛行進中的汽車需要功率以 KW 計。
 樓主| 發表於 2018-12-10 18:56:31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3月30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特斯拉股債雙跌 籌資更難

經濟日報 編譯任中原/綜合外電

特斯拉將於下周公布第1季Model 3交車數量,一翻兩瞪眼的時刻再度來臨;股價兩天內重挫15%,舉債利息成本也逼近8%,都嚴重打擊特斯拉的籌資能力。

特斯拉曾說,預期第1季底時每周Model 3平均產量已提升到2,500輛,但分析師依據調查及用戶領牌數據指出,實際產量仍低於公司預期。

目前特斯拉股價比華爾街平均目標價329.92美元低達77%,只比2016年12月的低80%稍好。空方正持續累積籌碼,空單部位已經逼近在外流通總股數的25%,為2017年5月底來新高,

債權人也對特斯拉執行長穆斯克翻臉,面額每單位1美元的債券已跌到只剩0.86美元。

鑽石山投資集團指出,特斯拉「一天比一天糟」,「完全是處於惡性循環,大家都非常擔憂」;估計公司債殖利率必須升到10-12%,才可能吸引投資人進場。

穆迪投資人服務公司分析師克拉克指出,特斯拉不僅今年需籌到20億美元以上的資金來燒,且2019年還有約12億美元的舊債到期。穆迪對特斯拉無擔保公司債的評等是Caa1,比「投資級」低七個等級。

評析
特斯拉不僅今年需籌到20億美元以上的資金來燒,且2019年還有約12億美元的舊債到期。

 樓主| 發表於 2018-12-10 18:57:27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3月30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雷諾傳與日產洽談合併 成立新汽車公司

經濟日報 編譯謝汶均/綜合外電



彭博資訊引述知情人士報導,雷諾汽車和日產汽車正洽談合併,成立新的汽車公司,以因應汽車業快速轉向電動車和汽車共乘業務等新趨勢。

雷諾目前持有43%的日產股權,日產則持有15%的雷諾股權。兩家公司的共同董事長高恩(Carlos Ghosn)正主導雙方協商,並將負責管理合併後的新公司。

兩家公司合併後,將更易統合資源,以順應汽車業的新趨勢。即便雷諾和日產長達20年的聯盟關係讓他們能結合彼此的資金,但所有權結構過於碎片化,讓雙方都無法從中獲得完整益處。

消息來源透露,雙方討論的交易形式是日產將提供雷諾股東合併後新公司的股票。日產股東也將以換股方式,取得新公司的股票。新公司可能會繼續把總部設在日本和法國兩地。

不過,知情人士認為,達成交易可能非常困難。法國政府擁有15%的雷諾股權,可能不願意放棄這些股權,或讓自己的地位被降低。據悉兩家公司談判已進行好幾個月,未必能成功。

麥格理集團分析師路易斯說:「在汽車業,公司的規模十分重要…法國政府是對這項合併案有最多疑慮的一方,日本政府也是,因為法國和日本都想把國家龍頭企業留下來。」路透曾於2月報導日產有意收購法國政府持股,遭兩家公司否認。

雷諾股價29日一度大漲8.3%,觸及逾十年盤中新高,市值約290億歐元。日產股價過去一年來下跌近2%,市值為4.6兆日圓(430億美元)。

評析
雷諾和日產正洽談合併,成立新的汽車公司,以因應汽車業快速轉向電動車和汽車共乘業務等新趨勢。
 樓主| 發表於 2018-12-10 18:57:51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3月30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雷諾日產商談合併 雙方政府不易點頭

經濟日報 編譯謝汶均/綜合外電

雷諾-日產聯盟的共同董事長高恩正全力促成兩家公司合併,成立一家獨立上市公司,可能在荷蘭或倫敦註冊上市、並在日本和法國兩地設有雙總部。但即使兩家公司已擁有多年的聯盟關係,要合併成一家公司仍會面臨重重阻礙。

兩家汽車公司分別是法國和日本的重要企業,因此新公司打算在日本和法國都設立總部的計畫,不太可能會讓兩國政府滿意。手中握有雷諾15%股權的法國政府,可能會堅持留下電動車工程技術,並堅持新公司在當地保證一定的工作數量。至於日本政府,高恩曾指出,只要法國政府仍是股東之一,日本就不會同意雷諾和日產更進一步合併。

此外,若新成立的公司在荷蘭或英國註冊上市,將享有更多資金來源。但由於兩家公司現有的法國或日本股東只授權投資在當地上市企業,這些股東可能因此得出售手中的股票。

然而,這項合併計畫仍然值得一試。雷諾和日產結盟近20年後,營業利潤仍然大幅落後戴姆勒和寶馬等同業。雷諾-日產聯盟計劃在2022年讓每年的綜效提高一倍至100億歐元。但由於難以計算兩家車商聯盟所須的確切成本,導致投資人沒有那麼看好兩家公司合併的綜效。若高恩不用討好兩邊股東,將能省下更多成本。

評析
即使兩家公司已擁有多年的聯盟關係,要合併成一家公司仍會面臨重重阻礙。
 樓主| 發表於 2018-12-13 16:22:35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3月30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動力方向盤恐失靈  特斯拉召回12.3萬輛Model S

經濟日報 記者林奕榮╱綜合外電報導

電動車大廠特斯拉主動召回全球約12.3萬輛Model S轎車,因發現特定螺栓在寒冷氣候下腐蝕可能導致動力方向盤失靈。

這是特斯拉歷來規模最大的召回行動,將要求2016年4月以前生產的Model S電動車回廠檢修。特斯拉表示,螺栓腐蝕導致動力方向盤失靈的問題,據信在美國可能影響的車輛不到0.02%。

截至去年底,特斯拉共賣出28萬輛電動車。特斯拉向客戶發送的電子郵件表示:「我們的電動車總共已行駛逾10億英里,目前不曾因這個零件引發傷亡或事故。」

特斯拉執行長穆斯克正面臨Model 3量產進度落後的挑戰,也需籌措現金。特斯拉原本設定Model 3的產量在第1季提高至每周2,500輛,否則將衝擊現金流以及量產平價電動車的進度;但信評機構穆迪認為特斯拉可能無法達成這項目標,把特斯拉的債信評級由原本的垃圾級B2降至B3。

特斯拉上周已鼓勵工廠員工提生產能,證明「仇視者」的看法錯誤。總工程師Doug Field向員工表示,看空和批評特斯拉的人,正不斷質疑公司實現執行長穆斯克量產平價電動車願景的能力,如果每天可生產超過300輛Model 3,將是個「不可思議的勝利」。

評析
因特定螺栓在寒冷氣候下腐蝕可能導致動力方向盤失靈,特斯拉主動召回全球約12.3萬輛Model S。
 樓主| 發表於 2018-12-13 16:22:47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p470121 於 2018-12-13 16:24 編輯

轉貼2018年3月30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聯邦快遞環保省成本  預訂20輛特斯拉電動貨車

經濟日報 記者楊文琪╱綜合外電報導

FedEx Corp. 宣佈預訂20輛特斯拉(Tesla)Semi 電動貨車,這批全電動貨車預計於2019年投入生產,並將由FedEx 零擔貨運業務部門 FedEx Freight 操作。

FedEx Freight總裁兼執行長 Mike Ducker 表示:「FedEx一直在全球網絡積極推動創新和永續發展,投資這款電動貨車有助我們實踐對改善道路安全的承諾,並同時減低對環境的影響。」

特斯拉指出,該款全新半掛式電動貨車將為駕駛帶來更好的體驗,除了提高安全水平,也大幅降低貨物運輸成本。其先進技術,包括車身攝影鏡頭及感應裝置,有助於檢測阻礙物;配備升級版自動輔助駕駛系統(Enhanced Autopilot),具有自動緊急煞車、自動車道保持系統及車道偏離警告。

特斯拉更指出,這款電動貨車可比柴油貨車節省高達一半的能源成本。

自2008年起,FedEx 透過替換更高效能的車輛,並增加採用電動車、燃料電池、天然氣、混合動力和環保卡車技術,一共節省了超過1.58億加侖的汽車燃料。

評析
特斯拉全新半掛式電動貨車將為駕駛帶來更好的體驗,除了提高安全水平,也大幅降低貨物運輸成本。

 樓主| 發表於 2018-12-13 16:23:00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3月30日MoneyDJ新聞,供同學參考

電動巴士前景佳!續航力強、充電一次跑近1800公里

記者 陳苓 報導

全球各大城市對抗空汙,積極添購電動巴士,如今電動巴士續航力大增,充電一次可跑將近1,800公里,前景看好。

CNBC、路透社報導,美國加州Proterra車廠生產的電動巴士,具備先進的強化碳纖維車體和高能源效益的傳動系統,測試顯示,充電一次最多可跑1,101英里(1772.21公里),續航力相當驚人。

電動車最大障礙是價格過高,如何壓低價格、並具備足夠里程數,成了打開市場的關鍵。Proterra商務長Matt Horton表示,該公司的電動巴士要價約75萬美元,一般柴油巴士則要價50萬美元。該公司已經削減營運成本,但是仍然需要說服客戶,電動巴士值得此種高價。Horton指出,如今重型電動巴士已有足夠效能,重點將放在繼續下砍成本。

重型電動卡車的發展瓶頸是,要是為了提高續航力採用大電池,電池重量會吃掉卡車的載運總重。不過電動巴士比較沒有此種困擾,Horton說,電動巴士就算坐滿乘客,也比裝滿貨物的重型卡車輕,比較不須擔心電池過重。該公司和韓廠LG Chem合力研發電動巴士電池,2016年共售出190輛電動巴士。

Proterra執行長Ryan Popple也說,兩年前該公司電動巴士最遠只能開250英里(402公里),一年前提高到600英里(966公里),如今來到1,100英里,效能出現可觀進展。

電動車風潮銳不可擋,有機構預測七年之後,全球將近一半的公車都將改用電動巴士。

Oilprice 2月8日報導,Bloomberg New Energy Finance(BNEF)研究稱,去年全球電動巴士銷量為38.6萬輛,估計2025年將增至120萬輛,屆時全球99%的電動巴士都在中國。BNEF分析師Aleksandra OˋDonovan表示,中國全力支持電動巴士、當地城市積極採用,將引領此一市場。

目前全球市區公車多半以柴油和天然氣為動力,電動巴士可望奪走柴油和天然氣巴士的部份市佔。儘管電動巴士初期購置費用高於柴油和天然氣巴士,BNEF研究發現,電動巴士的總體擁有成本(total cost of ownership)較低,也就是說,雖然電動巴士定價較高,但是電動巴士的燃料和維修費用較低,可以拉低總體成本。

評析
電動車最大障礙是價格過高,如何壓低價格、並具備足夠里程數,成了打開市場的關鍵。
 樓主| 發表於 2018-12-13 16:23:12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3月31日工商時報,供同學參考

Model S逾12萬輛召修 特斯拉股價挨打

工商時報 林國賓/綜合外電報導

美國電動車大廠特斯拉(Tesla)周四美股盤後發布重訊,宣稱因動力轉向零件問題將在全球召修12.3萬輛的Model S,將是該公司史上最大規模的主動召修行動。

特斯拉流年不利,最近利空消息接二連三,儘管此次為預防性的召回,並非因產品瑕疵造成事故而被動召回,但仍然打擊市場投資信心,特斯拉股價盤後一度重挫近4%,將正規盤強彈逾3%的漲幅全數吐光。

特斯拉特別強調,此次主動性召回的車型為2016年4月前出廠的Model S,總共約12.3萬輛,召修原因係螺栓可能因嚴寒氣候環境鏽蝕斷裂,進而導致動力轉向系統故障,美國地區可能有出現此一問題的車還不到萬分之2,而且至今未因此傳出任何事故或受傷的意外。

此次召修僅限Model S,Model X與Model 3不受影響,截至去年底特斯拉累計已賣出約28萬輛的Model S。

特斯拉先前曾有2次大規模的召修行動,2015年因安全帶問題召修9萬輛Model S,去年則因手煞車問題召回5.3萬輛的Model S與Model X。這次大規模的召修來得不是時候,因為公司營運目前正面臨許多路障,包括平價車款Model 3擴產速度牛步與現金部位即將斷炊等重大挑戰。

信評機構穆迪本周宣布調降特斯拉的信評,降評主因為該公司今年首季Model 3產量拉高到周產2,500輛的產能目標將會跳票,此一問題影響至鉅,不僅將造成財務惡化,同時也將危及特斯拉攻進大眾汽車市場的戰略布局。

特斯拉預計將於下周公布今年第1季的產量與交車數據。

本周稍早又傳出聯邦政府主管機關將對特斯拉汽車一起死亡車禍展開調查,相關利空夾擊下,引爆特斯拉股債雙殺,這恐使該公司籌資更加困難。

特斯拉股價本周失速急跌,光是周二與周三短短2個交易日就暴跌近16%,3月月線總計重挫近22%。

評析
因動力轉向零件問題將在全球召修12.3萬輛的Model S,將是特斯拉史上最大規模的主動召修行動。
 樓主| 發表於 2018-12-13 16:23:24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3月31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特斯拉股價大跌 顯示股市風向已變

經濟日報 記者湯淑君╱綜合報導

過去一周來,電動車大廠特斯拉(Tesla)的股價重挫12%,原因仍舊不脫生產顧慮、死亡車禍調查、自駕車未來蒙上陰影等。除了這種種舊憂之外,另增添一種新愁:特斯拉債券也大跌。

信評機構穆迪(Moody's)將特斯拉信用評等從「B3」降至「B2」,且展望為「負向」,理由是 Model 3的生產達不到目標,同時財務狀況吃緊。特斯拉燒錢和債台高築不是新聞,但突然間,投資人覺得事態嚴重。

何以致此?巴隆周刊(Barron's)的分析指出,特斯拉並非個案,預料未來數月會有更多企業發現自己陷入類似的情況。利率升高加上美國景氣循環已進入末升段,意味高債負公司的股價開始承受下跌壓力。當前的大環境傾向獎賞相對而言債負較輕的個股。

近幾年來,上市公司的債務一直不是投資人關切的焦點,因為在聯準會(Fed)維持利率在歷史低點、美國10年期公債殖利率也漲不動之際,資金成本低到幾乎可免費取得,讓企業能大肆舉債投資擴張,無須擔心借貸成本。但現在不同了,10年期公債殖利率已比一年前攀升0.36個百分點,Fed的基準利率也從1%提高到1.75%,借貸成本已逐步回升。

Edward Jones分析師華恩說:「即使利率只是緩緩攀升,也可能對高負債企業構成壓力。」

評析
利率升高加上美國景氣循環已進入末升段,意味高債負公司的股價開始承受下跌壓力。
 樓主| 發表於 2018-12-16 15:32:54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3月31日聯合晚報,供同學參考

SEMI:車用半導體年複合成長5.8%

聯合晚報 記者林超熙/台北報導

隨著汽車智慧化發展,從連網功能、ADAS先進駕駛輔助系統、電動節能至自動駕駛等無不仰賴先進車電設備支持,汽車內所含半導體元件數因而大幅提升。SEMI(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表示,根據最新研究報告,2020年全球車用半導體的產值將以5.8%的年複合成長率增加,達到 487.8億美元。

這股正向成長動力,也使得車用市場成為半導體與微電子等相關廠商,成為最具吸引力的產業焦點。

SEMI將於4月9日再次舉辦「 Mobility Tech Talk #2 — 前瞻未來車用半導體」論壇,邀請Strategy Analysis、Yole Développement、瑞薩電子、X-FAB、IHS Markit等相關領域的重量級專家,從市場趨勢與技術突破的角度切入,搶攻商業。

近年來自動駕駛系統被廣泛運用於車外環境自主偵測,如光達感測器、雷達感測器、超音波感測器、影像系統與導航(GPS) 等相關設備。而半導體與微電子也應用在創新自動駕駛技術上,如先進駕駛輔助系統、圖像處理器、應用處理器、感測器、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DRAM)和快閃記憶體(NAND Flash)等。

Yole Développement的一份最新報告指出,在2032年前,自駕車的生產量將從今年的7,000輛成長至180萬輛,帶動相關感測元件及系統市場大幅成長,上看900億元的市值。Yole進一步指出,電動車或油電混合車對於高效率低功耗的需求也帶動新型功率半導體元件如SiC、GaN等市場的大幅成長,在5年內將達逾200億美元的產值。

SEMI於今年初成立智慧汽車技術推動聯盟,聚集產業供應鏈上下游領導企業,聚焦於全球車用半導體產業趨勢,透過規劃多元的論壇與活動,提供完整平台以促進不同領域間精英的交流與資源整合。

評析
2020年全球車用半導體的產值將達到 487.8億美元,也使得車用市場成為最具吸引力的產業焦點。
 樓主| 發表於 2018-12-16 15:33:25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4月1日工商時報,供同學參考

特斯拉死亡車禍 半自駕有開著

工商時報 顏嘉南/綜合外電報導



美國電動車大廠特斯拉(Tesla)上周五承認,Model X休旅車上個月在加州發生死亡車禍,當時半自駕系統Autopilot是開啟的狀態,再次引發外界對自駕技術安全性的疑慮。

不過特斯拉亦表示,依據行車紀錄顯示,駕駛在發生撞擊前並未採取任何動作,而且事發前駕駛的雙手並未放在方向盤上。

特斯拉表示:「在意外發生之前,有6秒的時間未偵測到駕駛的雙手握住方向盤,而且在距離水泥護欄還有150公尺和5秒的反應時間,駕駛沒有採取任何動作。」

特斯拉並未說明為何Autopilot沒有偵測到水泥護欄。Autopilot允許駕駛在特定情況下雙手可離開放向盤一段時間,但特斯拉要求車主隨時握住方向盤。

Model X休旅車事故發生在3月23日,駕駛在加州山景城(Mountain View)附近101號公路撞上水泥護欄,之後被兩輛車追撞並起火,38歲的Model X駕駛隨後便在醫院身亡。

美國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和美國運輸安全委員會(NTSB)正在調查本案。NTSB指出,Autopilot允許駕駛不理會特斯拉的警告,長時間不把手放在方向盤上。

NTSB的官員亦發現,Autopilot可用於非設計的道路,而且手握方向盤監測系統並不是有效衡量駕駛警覺性的方法。

特斯拉上周五表示:「Autopilot無法防止所有意外,這項標準幾乎不可能達成,但是可以降低意外發生機率。該系統確實能為汽車駕駛和乘客、行人和腳踏車騎士帶來更安全的環境。」

特斯拉指出,在美國所有汽車製造商的所有車輛,每8,600萬英里發生一起汽車死亡事故,對於特斯拉,包括已知的行人死亡事件,配備Autopilot的汽車每3.2億英里出現一件死亡意外。

評析
Autopilot允許駕駛在特定情況下雙手可離開放向盤一段時間,但特斯拉要求車主隨時握住方向盤。
 樓主| 發表於 2018-12-16 15:33:38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4月1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特斯拉自駕車奪命 產業蒙陰影

經濟日報 編譯劉忠勇、易起宇/綜合外電

美國電動車大廠特斯拉(Tesla) 坦承,上周Model X釀成死亡車禍前數秒時,半自駕的Autopilot系統是開著的。近期自駕車接連肇禍,使自駕技術的安全性引發更多質疑。

電動車大廠特斯拉上周股價跌逾一成,原因反映生產顧慮、死亡車禍調查、自駕車未來有疑慮等外,債務問題也導致該公司債券大跌。

這起上周發生的死亡車禍,是由蘋果華裔工程師黃偉(音譯)在加州山景市(Mountain View)一○一號公路駕駛Model X南下,先撞到分隔島,再被另兩輛車追撞而起火,卅八歲的駕駛黃偉送醫後不治。

特斯拉表示,行車紀錄顯示,在碰撞六秒前未偵測到駕駛手握方向盤,儘管當時距離分隔島尚有五百呎,且有五秒鐘可反應,但駕駛並無動作。特斯拉表示,取得車內電腦後可獲知進一步資訊。

美國國家運輸安全委員會(NTSB)指出,Autopilot容許駕駛不顧特斯拉警告而長時間不手握方向盤。官員發現,Autopilot可用於非系統設計的道路,而監測駕駛人手握方向盤的系統並非測知駕駛警覺性的良好辦法。

特斯拉近來發生的倒楣事一樁接一樁。特斯拉卅日宣布,將主動召回十二點三萬輛Model S,因為動力方向盤元件的問題。而今年一月,洛杉磯一輛Model S衝撞前方消防車,駕駛告訴消防隊員他當時車輛時速約一○五公里,且自動駕駛系統啟動中。

在特斯拉最新的這場事故之前,Uber也剛好發生了另一場致死事故,一輛進行自動駕駛測試的車輛,撞死一名在路邊牽著腳踏車的路人。Uber目前已暫停車輛測試,美國聯邦運輸機構也正在調查事故原因。

Uber的事故讓美國國會議員呼籲對自駕技術進一步管制,並促使豐田、輝達(Nvidia)等公司暫緩自駕車測試。在各大車廠和科技公司都投入大把鈔票在自駕技術的時候,這些事故恐將傷害到大眾對自駕技術的觀感。

評析
Uber的事故讓美國會議員呼籲對自駕技術進一步管制,並促使豐田、輝達等公司暫緩自駕車測試。
 樓主| 發表於 2018-12-16 15:33:55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4月1日世界日報,供同學參考

特斯拉「轉型年」雪上加霜

世界日報 編譯黃秀媛/綜合31日電

特斯拉電動車公司 (Tesla)今年2月宣稱,2018年將是其「轉型年」,但是,這個一年前仍被視為將造成汽車工業革命的後起之秀,最近卻連連碰壁,甚至連公司未來的發展也遭到質疑。

不只普及版的特斯拉Model 3生產目標連連延誤,特斯拉的自動駕駛科技也光芒暗淡,公司業務仍繼續虧損,高層主管也相繼離去。

光是過去一周特斯拉的問題就急遽惡化。穆迪公司認為特斯拉燒錢燒得太凶,降低它的信用等級。這種隱憂嚴重得讓一些分析家懷疑特斯拉今年底就會金盡財枯。

特斯拉27日和28日股價分別暴跌8%,雖然29日止跌回升,可是過去不到三個星期股值已跌失將近四分之一。

由於擔心特斯拉還不了債,它的債券也淪為垃圾等級,2025年到期的債券一塊錢只能賣到大約88分錢。

此外,本月23日一輛特斯拉X型轎車在加州公路撞到分隔牆起火燃燒,駕駛人喪生,使其科技受到質疑。

連對特斯拉最樂觀的野村Instinet證券公司分析師夏哈,29日上午都把特斯拉最高預期股價大砍80元,降到420元。當天收盤價為266.13元。

夏哈當時說,特斯拉只要能避免可能損害品牌形象的召回行動,就不會有問題;五個小時後,特斯拉宣布召回2016年4月前製造的12萬3000輛S型轎車,因為其螺栓在寒帶可能鏽蝕,導致動力轉向系統失靈。

特斯拉創辦人馬斯克(Elon Musk)以高遠願景和雄心大志吸引投資人,卻未能建立務實的生產流程,使特斯拉的生產目標一再破滅,也損及他的信譽。

一些投資者認為特斯拉是典型的誇大宣傳品牌,極度仰賴政府環保津貼,2003年成立以來還沒有賺過錢,去年只賣出略超過5萬輛車。但是,其股價高到讓公司市值接近去年賣出的300萬輛車,並有128億元盈利的通用汽車公司。

即使特斯拉能夠增加產能,穆迪仍警告電動車市場競爭正在加劇,特斯拉卻沒有持久的科技優勢。

評析
即使特斯拉能夠增加產能,穆迪仍警告電動車市場競爭正在加劇,特斯拉卻沒有持久的科技優勢。
 樓主| 發表於 2018-12-16 15:34:14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4月1日工商時報,供同學參考

拚24天上市! 寧德時代IPO 可望飆新紀錄

工商時報 李書良/綜合報導

繼富士康工業和藥明康得後,大陸的動力電池系統提供商寧德時代,可望成為第三家在A股上市的新經濟企業,並同時打破前兩者紀錄,成為從預先披露到上會僅花費24天的「光速上市」企業。

證券時報昨(31)日報導,從事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系統、儲能系統的研發、生產和銷售的寧德時代,其3月12日晚間在中國證監會網站上公布的首次公開發行招股說明書指出,擬在創業板上市,募集資金131.2億元人民幣(下同),所募得資金將用於動力鋰電池的生產基地、動力與儲能電池研發的建設。

根據招股書顯示,寧德時代在2017年的營收、淨利處於雙雙增長的狀態。其中,營業收入為199.97億元,年增逾34%;淨利潤39.72億元,年增31.4%。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3月份以來,備受市場關注的獨角獸企業回歸A股的話題,不斷出現新的進展。

最先是鴻海集團旗下富士康工業互聯網(FII)在大陸首發通過,從招股書申報稿上報之日算起,僅用36天就成功通關,創下A股IPO(首次公開發行)的歷史新速度。稍後,被市場視為大陸生物醫藥領域潛在獨角獸、有醫藥界「華為」稱號的藥明康得,也只用了50天就過關。

本周將有7家企業在A股首發上會,其中,寧德時代將於4月4日周三闖關。市場人士指出,若寧德時代能順利過會,那麼其自3月12日預披露更新到上會只用了24天,再度創造A股IPO的新速度。

報導稱,僅3月份1個月的時間,A股市場就出現了3家企業快速通關上市,說明大陸政府扶持優質企業在境內掛牌上市的決心。其中,最先達陣的富士康工業可說是指標案例。

由於2017年大陸企業在A股IPO平均得花15個月的時間,這次富士康工業享受官方提供「綠色通道」的快速通關禮遇,除了惹來不少陸企眼紅,一度引起各界對於其程序是否符合規定的質疑,業界也因此宣告今年是大陸的「獨角獸元年」。

評析
寧德時代打破紀錄,成為從預先披露到上會僅花費24天的「光速上市」企業。
 樓主| 發表於 2018-12-16 15:34:27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4月2日中央社,供同學參考

特斯拉逕公布車禍資訊 美聯邦當局不滿

中央社 華盛頓1日綜合外電報導

特斯拉昨天表示,上月發生的Model X死亡車禍,車上啟動自動輔助駕駛系統。國家運輸安全委員會今天對特斯拉逕自公布車禍資訊表達不滿。

路透社報導,國家運輸安全委員會(NTSB)發言人歐尼爾(Chris O'Neil)在聲明中表示,委員會「必須得到特斯拉(Tesla)的配合,才能解碼車上錄得的資訊。我們關於特斯拉車輛的每項調查,特斯拉在協助解讀車輛資訊上一向很配合」。

歐尼爾說:「然而,特斯拉發布調查資訊,國家運輸安全委員會對此感到不悅。」

特斯拉發言人對此婉拒評論。

這輛車上月在加州山景市(Mountain View)附近撞上水泥分隔島,駕駛送醫後不治。

歐尼爾說:「國家運輸安全委員會將檢視這場車禍的各個層面,其中包括駕駛曾對自動輔助駕駛系統的疑慮。」

他說:「我們將找出車禍的可能原因,下一次公布最新調查進度,可能會是我們發布初步報告的時候,這通常是在完成實地調查工作的數週內。」

評析
國家運輸安全委員會今天對特斯拉逕自公布車禍資訊表達不滿。
 樓主| 發表於 2018-12-16 15:34:51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4月3日工商時報,供同學參考

愚人節玩過頭!
穆斯克開玩笑:特斯拉破產了

工商時報 陳穎芃/綜合外電報導

電動車大廠特斯拉(Tesla)執行長穆斯克(Elon Musk)周日在推特發文表示「特斯拉破產了」。雖然這是愚人節玩笑話,但因特斯拉正處現金枯竭的敏感時期,且上周末公布Model X車禍數據引來主管機關批評,令外界格外關注。

穆斯克於推文中表示:「儘管我們已努力籌錢,還使出最後絕招賣復活節彩蛋募款,但我們還是遺憾宣布特斯拉已經完全破產。你們絕對無法相信我們有多窮。」

特斯拉預計本周發表第1季銷售報告,但外界焦點卻放在Model 3生產進度。特斯拉先前誇下海口宣稱Model 3周產量將在第2季結束前達到5,000台,但目標遙不可及,也讓特斯拉資金日漸耗盡。

特斯拉上周五公開3月23日Model X車禍詳細資料。根據特斯拉修復肇事Model X車內系統後取得的數據,Model X內建的半自駕系統Autopilot在車禍發生前處於開啟狀態,且車禍發生前6秒駕駛手未握方向盤。

這起車禍發生在加州山景城(Mountain View)附近的高速公路,當時Model X撞上水泥護欄,隨後接連被後方的馬自達及奧迪兩台車撞上,造成連環車禍。Model X內建鋰電池在車子撞上護欄時瞬間起火,造成38歲駕駛死亡。

特斯拉上周五公布的數據也顯示,車禍發生前駕駛仍有5秒反應時間,且從駕駛座到水泥護欄之間的500英尺距離沒有障礙物阻擋視線,但駕駛卻未即時做出反應。

特斯拉主動公布車禍資料卻引來美國運輸安全委員會(NTSB)批評。委員會周日表示:「過去委員會每回調查特斯拉車禍時,該公司都全力配合提供車輛數據,但委員會不滿這回特斯拉公開調查細節。」

評析
特斯拉正處現金枯竭的敏感期,且上周末公布Model X車禍數據引來主管機關批評,令外界格外關注。
 樓主| 發表於 2018-12-18 15:17:42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4月3日工商時報,供同學參考

比亞迪 擬分拆電池業務上市 與寧德時代一較高下

工商時報 康彰榮/綜合報導

比亞迪準備分拆電池業務上市。比亞迪鋰電事業部副總經理沈晞日前表示,比亞迪正在做動力電池的業務剝離工作,預計2018年或2019年初會拆分完畢,2022年或2023年,比亞迪的動力電池公司會獨立上市。

北經商報報導,沈晞是在3月31日舉行的2018珠三角未來汽車供應鏈創新論壇上,提出上述說法。業界人士認為,比亞迪電池業務被已啟動IPO的寧德時代超越、滑落到第二後,欲將電池業務拆分並獨立上市,這將是比亞迪補回缺失的戰略機會,而規模化也是攤薄成本、分攤風險的手段。

報導指出,依靠電池起家的比亞迪,多年位居全球充電生產商寶座,鎳鎘電池、手機鋰電池出貨量全球第一。2017年,比亞迪該業務收入年增19.37%,佔總收入比重為8.28%。不過,在大陸鋰動力電池市場,雖然比亞迪電池業務早於寧德時代,但它的封閉體系反而讓後者迅速佔領市場,其中鋰動力電池出貨量在2017年被寧德時代超越。

比亞迪在3月27日公布的年報顯示,年營收增長2.36%,但獲利(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年減19.51%。其中,新能源補貼以及燃油汽車銷量的下降是造成淨利潤下滑的主要原因。受此影響,2018年第1季,儘管新能源車銷量相較去年同期實現2倍的成長,但預計淨利潤仍將下降75.24%~91.75%。

報導引述比亞迪相關人士指出,新能源汽車補貼「退坡」對於比亞迪電動大巴盈利影響最大,每輛純電動大巴補貼將下降13.5萬元人民幣,這對比亞迪欣能源汽車業務盈利造成比較大的影響。

報導指出,比亞迪動力電池業務放開僅是行業整合的開始,通過產能擴張和兼併收購,在雙積分即將實施、欣能源車補貼退坡、動力電池技術門檻提高等因素綜合推動下,2018年被認為是動力電池行業的分水嶺。

評析
雖然比亞迪電池業務早於寧德時代,但鋰動力電池出貨量在2017年被寧德時代超越。
 樓主| 發表於 2018-12-18 15:17:57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4月3日中央社,供同學參考

蘋果傳攻自駕車 這兩項技術露玄機

中央社記者鍾榮峰台北3日電

蘋果傳深耕自駕車技術。外媒報導,蘋果布局交通方向偵測辨識技術,車輛感測元件可辨識道路改道訊號或手勢;此外蘋果在共乘或計程車相機系統也有新花樣。

國外科技網站Patently Apple報導,一項專利內容顯示,蘋果在交通方向偵測辨識(Traffic Direction Detection Recognition)技術有新進展。

這項技術透過執行車內的感測元件,可以蒐集車外部環境、車輛週遭、例如行人定位、或是駕駛無預期道路改道的前方障礙或是分隔島等位置數據,一套感測模組可以蒐集並處理多顆感測元件的數據。

報導指出,這套交通方向偵測辨識系統,可以隨著車輛行進交通改道的附近區域時,就開始執行作業,感測元件可以分析辨識車輛行進時的道路改道狀況,分析包括改道訊號或是改道手勢等。

車輛內建的感測元件,可以解讀或是分析交通指揮者的手勢,視之為特定指令,進而車輛可機動地執行相關道路改道行進路線。

另一方面,蘋果也深耕相機系統技術,可以應用在共乘或是計程車服務領域。報導指出,相關相機系統分布在車輛內,乘客可以透過相關互動式視訊裝置,指示或是選擇上車或是下車位置、選擇停車地點、或是避免特定物體等。

乘客也可以選擇是否分享車內的視訊內容給遠端者,遠端一方的使用者也可以透過視訊內容觀察車輛週遭狀況。

蘋果在辨識偵測行人技術已有明顯進展。國外財經網站CNBC先前報導,蘋果提出一套名為VoxelNet的技術,可以更精確並方便偵測行人,可應用在自動駕駛車領域。

外媒先前也報導,蘋果布局自動導航技術,可讓車輛自動地按照導航行駛路線。相關技術整合感測設備,可在導航過程中監測行駛路徑的特徵,車輛導航系統也與感測設備相互運作。

評析
蘋果布局交通方向偵測辨識技術,車輛感測元件可辨識道路改道訊號或手勢。
 樓主| 發表於 2018-12-18 15:18:14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4月3日中央社,供同學參考

台灣自駕車技術實力 可達Level 4

中央社記者田裕斌台北3日電

特斯拉(Tesla)開啟電動車及自駕車大門,財團法人車輛研究測試中心(ARTC)表示,台灣在ADAS(先進駕駛輔助技術)已有Level 4的水準。

根據美國汽車工程師學會(SAE)定義,Level 2的自動駕駛可以同時控制加減速、轉向兩項功能,Level 3則是在部分情境下可以完全不用人為操作,Level 4則是除了部分特殊情境,其餘都可以交由自動駕駛。

台灣車輛研發聯盟(TARC)主委暨ARTC總經理黃隆洲表示,近年來無人駕駛技術成為各界投資焦點,根據麥肯錫顧問公司研究,全球自駕車市場預估至2030年可達6.7兆美元,全球也有超過30家科技業者及車廠投入研發,台灣擁有半導體產業的優勢,對落實自駕車技術有絕對利基。

黃隆洲指出,在4月11日至4月14日舉辦的台北國際汽車零配件與車用電子展覽會中,TARC將展出9大技術,包括熱影像行人偵測技術、光達暨影像融合類行人辨識系統、駕駛模擬平台、行人安全應用、幸福CarJ智慧行車服務、電動車汰役電池儲能應用、輕型電動巡軌車、自動快充電動機車共享系統及鋁合金電池殼體等9大技術。

除了靜態展出台灣自駕車的科技成果外,TARC也將安排實車體驗,展示包括前方車輛、行人、機車、車道線、交通號誌等辨識技術,ARTC表示,體驗車技術層次約在Level 2,且在不進行交通管制的情況下讓自駕車混入車流行駛約1.7公里。

ARTC主管說,目前由ARTC整合各項技術的測試車已有Level 4的自駕能力,不會輸給特斯拉,但因ARTC屬財團法人無法自行造車,未來將把相關技術技轉廠商,目前以納智捷(Luxgen)態度最為積極。

評析
財團法人車輛研究測試中心(ARTC)表示,台灣在ADAS(先進駕駛輔助技術)已有Level 4的水準。
 樓主| 發表於 2018-12-18 15:18:26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4月3日MoneyDJ新聞,供同學參考

鈷價直逼10萬美元大關  供需要平衡、恐得再花點時間

記者 郭妍希 報導

鈷(Cobalt)作為車用電池、iPhone等智慧機電池的關鍵原料,供給至今依舊短缺,今(2018)年以來已大漲逾20%、從去年年初起算更飆漲近3倍,如今已逼近每噸10萬美元的歷史天價。分析人士直指,鈷大多數都產自政局不穩的剛果共和國、供給狀況令人擔憂,且能夠替代的原料也不多。

華爾街日報、MINING.com報導,受到需求穩定、供給充滿不確定性的影響,倫敦金屬交易所(LME)的鈷報價,上週已觸及每噸94,750美元,直逼100,000美元整數大關,顯示有更多歐洲和北美的投資人,已經注意到鈷這項原料。相較之下,同樣也用於電池的鋰,今年迄今報價僅持平,而銅的報價則下滑逾7%。

掌控鈷全球60%礦源的剛果,最近才剛實施新稅制,新的法令取消對採礦公司的保護,還對鈷加徵更為昂貴的稅負與權利金。不只如此,由於剛果當地有使用童工的惡習,部分企業不敢大量使用剛果生產的鈷。有些人希望能以其他金屬取代,但Capital Economics原物料經濟學家Simona Gambarini認為,目前電池業者還無法完全避掉鈷。

部分人士認為,在剛果以外地區的小型礦商開始投產前,鈷的供需恐難恢復平衡。First Cobalt Corp.執行長Trent Mell說,想要看到這樣的供需平衡市況,恐怕得再花點時間。

鈷的報價漲翻天,三星、LG Chem、SK Innovation等電池業者大喊吃不消,最近都在拉高電池中的鎳比重,降低鈷用量。但看在電池材料供應巨擘Umicore眼裡,這麼做卻可能導致電池不穩,且對車用電池而言,鈷的存在有其必要性。

英國金融時報、路透社報導,Umicore執行長Marc Grynberg 2月12日直言,若拉高鎳的比例,勢必會降低電池的穩定性,也會影響到電池壽命和充電速度。鈷能夠彌補鎳所缺乏的穩定度,在這個世界上,沒有比鎳更能增加能量密度的元素,而最能穩定物質的元素,則非鈷莫屬。他直言,未來三十年,電池界都無法完全捨棄鈷(this is not going to happen in the next three decades)。

難道只能任採礦商獅子大開口?Grynberg表示,若能將人們用舊後隨手丟到抽屜裡的16億支手機全數回收,從中萃取出的鈷,應可供應上百萬台電動車所需。他直指,尚未被開發的鈷資源,其實多到令人吃驚,事實上,全球開採出來的鈷之中,約10%是被用到智慧型手機。

評析
若拉高鎳的比例,勢必會降低電池的穩定性,也會影響到電池壽命和充電速度。
 樓主| 發表於 2018-12-18 15:18:41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4月4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特斯拉Model 3生產難達標 創辦人睡工廠督軍

經濟日報 編譯劉忠勇、余曉惠/綜合外電

特斯拉(Tesla) Model 3生產「地獄」的災難還未過去,創辦人馬斯克為解決生產延遲的問題,又開始「回到工廠睡覺」。據估計,Model 3第一季最後一周的產量可達二二○○輛,仍不如馬斯克原訂第一季結束時要達到單周二五○○輛的目標 。

馬斯克二日推文透露這個訊息,重演特斯拉上次Model X 的情況。他當初也是帶睡袋在生產線督軍,便於在場處理狀況。

投資人目前最關注的就是特斯拉將於數日後公布的Model 3第一季生產數字。彭博開發的追蹤系統評估,特斯拉第一季可生產九二八五輛Model 3,最終一周的產量可能衝高至二二○○輛,但仍不如馬斯克所訂的目標。

彭博這套系統的資料,取自用戶和特斯拉向美國主管機關註冊的車輛識別碼(VIN)。評估結果顯示,特斯拉把Model S 和Model X產線人力調度至Model 3之後,Model 3最近幾周產量大幅增加,但因這項數據波動頗大,平均下來單周約生產一一九○輛。

值得注意的是,分析師普遍認為特斯拉的周產量無法達到二五○○輛。巴克萊分析師認為當前一周產量大概在一五○○至一七○○輛;德意志銀行更加悲觀,認為當前周產量剛剛達到一一○○輛。

第二季對特斯拉恐怕仍是艱困的一季,內華達州電池廠生產線存在問題、加州工廠暫停生產,各地車主抱怨交車日期延後。特斯拉近日遭遇連串壞消息,上月發生涉及自駕系統的致命車禍、公司投資評等遭穆迪調降。特斯拉股價二日盤中一度跌逾百分之八,收盤時跌幅收窄至百分之五點一。

評析
特斯拉 Model 3生產地獄的災難還未過去,馬斯克為解決生產延遲的問題,又開始回到工廠睡覺。
 樓主| 發表於 2018-12-20 20:39:41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4月4日工商時報,供同學參考

特斯拉首季產量增4成

工商時報 陳穎芃/綜合外電報導

近來受一連串負面消息重創的特斯拉(Tesla)終於傳來利多,特斯拉執行長穆斯克(Elon Musk)為了確保Model 3盡速提高產能,已撤換生產部主管,決定親自下場監督,今年第1季產量並大增4成,優於市場預期。

特斯拉公布今年首季產量達34,494台,較去年同期大增40%,其中Model 3產量達9,766台,特斯拉並重申3個月內Model 3的周產量可達5,000台,受此消息激勵,特斯拉股價周二強勁反彈,大漲2.5%,至263.20美元。

周一收盤特斯拉股價下跌5%至252.48美元,與去年9月的389.61美元歷史高點相比下跌35%。今年以來特斯拉股價每況愈下,3月跌幅22.4%是2010年12月以來最大單月跌幅。

去年投資人高度預期Model 3將讓特斯拉打入主流市場,使特斯拉股價一度飆漲,不料產能瓶頸與零件瑕疵一再耽誤Model 3量產進度。穆斯克最初宣稱Model 3周產量能在去年底達到5,000台,但去年第4季他又向投資人改口表示,特斯拉將在今年第2季結束前達成這項目標,並在第1季率先達到周產量2,500台的里程碑。

汽車評論網站Jalopnik在周一引述消息報導,截至今年第1季結束為止,Model 3周產量僅達到2,000台,令外界質疑特斯拉又要食言而肥。

特斯拉為了Model 3已投入大量資金,導致公司負債累累。眼看資金日漸耗盡,向來老神在在的穆斯克也開始焦急。

The Information網站報導,穆斯克近日已撤換掌管Model 3生產進度的資深工程部副總裁菲爾德(Doug Field),決定親自下場監督生產線。

特斯拉發言人表示:「現在特斯拉的當務之急就是提高Model 3產能,因此穆斯克決定投入個人時間親自盯進度,至於菲爾德則改為領導車輛工程團隊。」

特斯拉上周四宣布Model S動力方向盤螺栓零件有腐蝕疑慮,召回全球12.3萬台。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也在上周五宣布,將正式調查特斯拉自動駕駛系統Autopilot,因該系統牽涉先前在加州發生的一起致死車禍。

評析
現在特斯拉的當務之急就是提高Model 3產能,因此穆斯克決定投入個人時間親自盯進度
 樓主| 發表於 2018-12-20 20:40:22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4月4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特斯拉突破瓶頸 「順產」有譜

經濟日報 編譯劉忠勇、余曉惠/綜合外電



特斯拉(Tesla) 3日公布,第1季底最後一周(即上周)生產2,020輛Model 3,少於原訂第1季結束時產量要達到單周2,500輛的目標,但仍維持在第2季底前達成每周生產約5,000輛的目標不變,且表明今年不須再從市場籌資,特斯拉股價3日盤中應聲大漲4.6%。

特斯拉3日表示,第1季共生產8,180輛Model 3,少於彭博蒐集數據後估算的8,786輛。

特斯拉上季Model 3產量雖未達標,但在聲明中表示,上季已能藉由迅速化解生產與供應瓶頸,提高Model 3的每周產量一倍,因此預期第2季的Model 3產量將「快速」增加,「約三個月」後每周能生產5,000輛,維持第2季底的產量目標不變。

特斯拉說,由於Model 3生產速度加快,因此今年除了標準的信用額度之外,不需要再發行股票或債券籌資,破除先前外界對特斯拉今年可能須擴大籌資的疑慮。特斯拉股價3日盤中應聲大漲4.6%至264.06美元。

特斯拉創辦人穆斯克2日於推文透露,為解決生產延遲的問題,他已「回到工廠睡覺」親自督軍,讓人想起特斯拉上次推出Model X時,穆斯克當初也是帶睡袋在生產線督軍,便於在場處理狀況。

此前彭博開發的追蹤系統估算,特斯拉第1季可生產9,285輛Model 3,最後一周的產量可能衝高至2,200輛,平均下來單周約生產1,190輛。彭博這套系統的資料取自用戶和特斯拉向美國主管機關註冊的車輛識別碼(VIN)。

不過,第2季對特斯拉可能仍是艱困的一季,內華達州電池廠生產線存在問題、加州工廠暫停生產,各地車主抱怨交車日期延後。特斯拉近日遭遇一連串壞消息,上月在加州發生一起涉及自駕系統的致命車禍、公司投資評等遭穆迪調降。

特斯拉也仍擁有忠誠投資人,例如Zevenbergen資本投資公司從特斯拉掛牌上市以來就持有特斯拉股票,其基金經理人認為,特斯拉的產品需求依然強勁,也相信特斯拉的產量目標與展望。

評析
由於Model 3生產速度加快,因此今年除了標準的信用額度之外,不需要再發行股票或債券籌資
 樓主| 發表於 2018-12-20 20:40:42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4月4日科技新報,供同學參考

特斯拉 Model 3 制霸美國電動車市場
銷量狠甩居次的 Chevy Bolt EV

作者 黃 彥鈞

特斯拉(Tesla)公布了 2018 年第 1 季的生產資料,也一舉將 Model 3 推上美國最暢銷電動車的寶座,而且第 2 名通用汽車(GM)的 Chevy Bolt EV 完全不是對手。

雖然特斯拉並未打破單季的交車紀錄,但也在 2018 年第 1 季交付了 8,180 輛 Model 3。由於目前 Model 3 只有在美國上市,所以可以將全部的數量都記在美國市場的成績單上。Model 3 在市場上大獲全勝,海放第 2 暢銷的電動車款。排在後面的是通用汽車的 Chevy Bolt EV,同期僅有 3,375 輛,還不到 Model 3 的一半。

雖然官方紀錄上通用的 Chevy Bolt EV 名列第 2,但實際上 Model S 和 Model X 有可能位居第 2 和第 3,這也代表特斯拉可能在美國市場達成囊括電動車前 3 名的大滿貫。特斯拉並未詳細列出每季交車紀錄的區域,不過從年報的地區營收預估,約莫有 40% 到 50% 的 Model S 和 Model X 位於美國市場。根據這項預估,代表第 1 季特斯拉在美國市場交付了大概 4,700 到 5,900 輛 Model S,以及 4,000 到 5,000 輛 Model X。即使兩者都遠低於 Model 3,還是能輕鬆擊敗 Chevy Bolt EV。

總而言之,Model 3 毫無疑問的雄踞美國電動車龍頭,而特斯拉很有可能坐擁美國前 3 大暢銷電動車款。就算把充電式混合動力車加進來計算,美國最暢銷的豐田汽車(Toyota)的 Prius Prime 照樣不是對手。Prius Prime 第 1 季交出 6,468 輛,還是略遜 Model 3 一籌。Model 3 精采的表現只不過是開場而已,2018 年第 1 季特斯拉的產能足足比 2017 年第 4 季成長了 40%。如果特斯拉能維持這樣的產量,那不只能打破原有的紀錄,而且其他電動車完全沒有機會追上。

唯一可能改變 2018 年電動車市場排名的,大概是特斯拉主動放緩美國市場的交車速度。因為購買電動車可以獲得的 7,500 美元聯邦減稅優惠將會在電動車賣出 20 萬輛後取消,而 Model S、Model X 和 Model 3 加起來已經逼近這個上限,也許特斯拉會考慮減緩交車來讓稅收減免取消的時間從第 2 季延到第 3 季。

評析
Model 3 毫無疑問的雄踞美國電動車龍頭,而特斯拉很有可能坐擁美國前 3 大暢銷電動車款。
 樓主| 發表於 2018-12-20 20:41:03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4月4日中央社,供同學參考

李書福成為戴姆勒大股東讓德國不安

中央社駐特派員柏林特派員林育立/4月4日

2月底,中國吉利汽車董事長李書福入股德國戴姆勒(Daimler)汽車集團成為最大股東,消息傳出震撼德國政壇,吉利持股之高連戴姆勒高層也感到意外。

以賓士車聞名的戴姆勒是德國汽車工業的龍頭,可以預見這筆交易案後,德國對中資只會更加防備。

李書福想入股戴姆勒傳聞已久,不過這次入股的過程卻啟人疑竇,事前絲毫沒有風聲,然後突然就跨過持股3%和5%須向監理機關通報的門檻,直接入股戴姆勒9.69%成為最大股東。

從媒體目前披露的內情來看,李書福顯然得到金融圈的暗助,持股之高連戴姆勒執行長柴奇(Dieter Zetsche)都感到驚訝,德國媒體因此用「偷偷摸摸接近」來形容這筆交易。

李書福的不請自來,讓這個德國代表性的汽車大廠馬上遇到難題。

首先,李書福手上已握有富豪(Volvo)汽車,對德國另一家大廠BMW也表示過興趣,如今成為戴姆勒大股東,顯然最終目標在打造世界級的汽車集團。可是戴姆勒與富豪是競爭者,況且富豪與吉利有技術移轉關係,戴姆勒絕不可能與富豪合作,平白失去原先的領先優勢。

其次,李書福著眼於戴姆勒在電動車和自動駕駛的核心技術,期待戴姆勒與吉利合作。問題是,戴姆勒在中國與北京汽車和比亞迪已有密切的夥伴關係,而這兩家是吉利的競爭者,為了避免陷入利益衝突,戴姆勒在中國不需要多一位夥伴。

柴奇被問到這點時即說:「如果一個女人想跟我去度假,只有我太太有興趣一起來,我才會去。」

無論如何,戴姆勒視中國為最重要的市場,高檔的賓士車全世界賣得最好的就是中國。去年,戴姆勒在中國賣出了近60萬輛車,早就領先對手BMW,在豪華房車市場與奧迪(Audi)平起平坐。

現在戴姆勒多了李書福這位野心勃勃的大股東,又得同時與原來的合作夥伴保持良好關係,等於戴姆勒在中國將走在鋼索上,誰也不敢得罪。

汽車工業是德國的經濟命脈,吉利入股戴姆勒在德國當然也是政治問題。中國官方在吉利投資的幕後扮演什麼角色?政府是否有必要修法,提高交易透明度,避免這樣突然冒出來的收購再次發生?

另外,在「中國製造2025」大旗的指引下,中國企業有計畫性的在西方收購高科技企業,在歐洲投資和併購的動作未來只會加大。歐盟到底該如何立法,對來自歐盟以外的投資提高門檻,甚至仿效美國的外來投資審查委員會(CFIUS),限制敏感科技的輸出?

以上的問題,德國的輿論和政界還在找答案,並在歐盟層級尋求共識,無論最後具體的作法如何,可以預見德國對來自中國的投資防備將會愈來愈深。

評析
李書福著眼於戴姆勒在電動車和自動駕駛的核心技術,期待戴姆勒與吉利合作。
 樓主| 發表於 2018-12-20 20:41:26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p470121 於 2018-12-30 15:47 編輯

轉貼2018年4月5日世界日報,供同學參考

中國若報復增稅 特斯拉、寶馬、賓士蒙塵

世界日報 記者胡玉立/綜合報導

中國威脅對美國製造的汽車大幅增加關稅,但一旦中國基於報復增稅,受影響最大的不是底特律的汽車大廠,而是寶馬(BMW) 、賓士(Mercedes)等德國汽車製造商;最直接受創的美國汽車製造商,將是特斯拉(Tesla)。

中國目前已對進口汽車徵收25%關稅,但還不清楚新的25%關稅,是否加在現有關稅之上。中國限制外資所有權,西方汽車製造商為了避免現有的25%關稅,多數車廠早與當地企業合資;多數在中國銷售的西方品牌汽車,都是在當地生產。

中國不僅是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也是獲利能力最高的汽車市場之一,通用汽車(GM) 和福斯汽車(Volkswagen) 等早早打入中國市場的車廠,猶如挖到金礦。

只有豪華品牌高檔車,因為買家願意付錢買,成為例外。這就是為什麼寶馬和賓士汽車,將成為任何新關稅的最大受害者。

特斯拉的問題則屬於另一類。目前特斯拉的電動汽車都是在加州製造,因此受到現有25%關稅的限制;但該公司去年營收有17%來自中國。特斯拉創辦人馬斯克(Elon Musk)想避稅,卻不願失去控制權與中方合資,因此他明顯支持白宮對中國採取強硬新政策。

不論是北京或華府的關稅清單,目前都只是擬議階段。川普政府表示將在5月22日前接受企業建言,再於180天後做出決定。中國則尚未就它的報復措施設定時間表。

評析
一旦中國基於報復增稅,受影響最大的是寶馬、賓士與特斯拉。

 樓主| 發表於 2018-12-30 15:43:30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4月5日聯合報,供同學參考

陸官媒警告:新能源車 有過剩風險

聯合報 記者林則宏/綜合報導

新華社旗下的最新一期《瞭望》對大陸新能源汽車的失速發展提出警告說,二○○一年以來,大陸官方推出了對企業和消費者的補貼、技術研發扶持、稅收優惠等一系列扶持新能源汽車發展的政策,特別是政府的財政補貼成為推動新能源汽車消費的最大原動力。

目前全大陸已公開的新能源汽車產能規畫超過兩千萬輛,達到官方設定二○二○年發展目標的十倍,面臨嚴重產能過剩危機。

除中央政府補貼外,很多地方政府按一比一比率對新能源汽車進行配套補貼,兩級政府的補貼總額往往達到人民幣六萬至十萬元(約新台幣廿七萬至四十五萬元),一些小型電動車因此變成「零成本」甚至「負成本」。

文章稱,受高額補貼誘惑,大量企業不按市場實際需求過量生產,並吸引各類資本潮水般湧向新能源汽車領域,掀起一場全國性的「造車運動」。

除傳統車廠紛紛宣布「幾何級」的產銷增長計畫。如北汽新能源計畫二○二○年實現年產銷五十萬輛,比亞迪計畫到二○二○年投資人民幣一五○億元實現六十萬輛產能。

一批新興的互聯網企業也紛紛跨足軍新能源汽車市場,包括:樂視汽車、蔚來汽車、車和家等,京東、騰訊等等。甚至一些其他行業的龍頭企業也投入新能源汽車製造,如:格力集團、五糧液集團、中信集團、漢能集團等。

大陸國務院於二○一二年六月發布的《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二○一二~二○二○年)》設定的目標是,到二○二○年,純電動汽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年生產能力達兩百萬輛。但瞭望指出,據中國流通協會統計,二○一五年至二○一七年六月底,大陸已實際投入的新能源整車項目超過兩百個,相關投資金額超過人民幣一兆元,各家車廠已公開的新能源汽車年產能規畫超過兩千萬輛,為官方目標十倍。

評析
目前大陸新能源車產能超過兩千萬輛,達官方設定二○二○年發展目標的十倍,面臨嚴重產能過剩危機。
 樓主| 發表於 2018-12-30 15:43:44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4月5日中央社,供同學參考

無人車產業突圍 學者:以關鍵技術搶先機

中央社記者朱則瑋台北5日電

無人車產業是未來趨勢,各國無不想搶這塊大餅,交大教授吳炳飛表示,無人車產業台灣不能缺席,但目光不應放在整車製造上,建議以關鍵技術搶得供應鏈先機。

無人車結合人工智慧技術,實現完全不須靠人力駕駛,就能上路的目標,未來商機無限。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今年初發布「2018全球汽車產業未來趨勢報告」(PwC)時預測2030年時,55%新車都是電動車,40%的駕駛里程將透過無人車輛來完成。

無人車產業應用到5G、車聯網、智慧交通、環境感知等關鍵技術,台灣廠商在這方面都已經有投入研發。交通大學電機與控制工程學系教授吳炳飛說,無人車產業台灣不能缺席,不能等到正式上路才投入研發,這樣腳步就太晚了,政府也應跟企業合作,提供協助及輔導,並訂定相關法規,營造良好無人車產業發展環境。

不過,很早就投入無人車研究的吳炳飛說,台灣並沒有世界級的車廠,想搶無人車商機,目光不應放在整車製造上,因為光要維持規模經濟或是良率就很困難,要吃這塊大餅有難度,應把眼光放在打入無人車供應鏈中,以關鍵技術搶得先機,台灣在這方面就擁有不少優勢。

雖然無人車前景可期,但安全問題仍是社會最關注議題,UBER一台自動駕駛車輛行經在美國亞利桑那州時就發生車禍,造成對方死亡情形,導致整個測試計畫停擺,顯見不管是自駕車或無人車,要達成零肇事率還有一段路要走。

無人車要真正量產,正式商品化,吳炳飛認為時間點可能落在2025年,可能會在先進國家試行,台灣要同步上路「可能性非常低。」他說,台灣比起國外,機車多,且對交通規則不太遵守,機車在鑽車太過靠近車輛,就容易讓無人車反應不及,更何況遇到違規情形,「交給人駕駛都發生一堆車禍,怎麼能奢求無人車要零肇事率。」

「無人車一定比人來駕駛的還安全。」吳炳飛表示,只是就算無人車再安全,對這種新興技術,民眾還需要時間慢慢接受,久而久之大家才會開始習慣,台灣不必跟國外搶著要讓無人車全面上路,可以階段性地進行,先在環境比較單純的公園、園區裡測試,或是規劃無人車專用道,讓無人車可以在不受到台灣複雜路況影響下,安全行駛。

台北市政府目前已在北投士林科技園區,準備進行無人車載具測試,希望未來可以投入公共運輸系統;台中市水湳智慧城也將作為無人駕駛示範場域,工業技術研究院開發的中型巴士有機會率先上路試行。

評析
無人車產業台灣不能缺席,但目光不應放在整車製造上,建議以關鍵技術搶得供應鏈先機。
 樓主| 發表於 2018-12-30 15:43:58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4月6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自駕車發展成定局 看好電動車、自駕車、ADAS發展

經濟日報 記者馬瑞璿╱綜合報導

Uber、Tesla自動駕駛技術接連在3月引發重大車禍意外,多重利空因素前一陣子引發電動車、自駕車概念股沉重賣壓;然而,Tesla股價4月初跌到谷底之後,近二日股價反彈,5日股價甚至大漲6%、收在305.72美元,法人直言,電動車、自駕車已為全球汽車產業長程發展趨勢,並不會因為意外而改變發展方向,仍正向看待電動車、自動駕駛、ADAS(先進駕駛輔助系統)發展。

拓墣產業研究院分析師林雅惠指出,Uber、Tesla兩起事故對於自動駕駛的發展可從兩個面向來觀察。

首先,Uber是以高度自動駕駛為目標,目前仍沒有服務、產品面市,因此,事故的影響偏重各國對於自動駕駛法案推進,例如,美國自動駕駛法案於2017年9月發布草案,但本就基於安全考量而停留於表決階段,此次Uber事故將再度彰顯自動駕駛所存在的安全疑慮,與肇事責任歸屬模糊空間,恐將推遲法案通過,進而影響到預計2018、2019年自動駕駛車隊商轉的Waymo、Uber等廠商。

另一方面,Tesla現階段市場策略以輔助駕駛為目標,以往數起事故的確引發社會大眾對於自動駕駛系統的疑慮,但對於車廠而言,智慧化發展已是汽車產業趨勢,也不會因此次事故而因噎廢食,反而是在輔助駕駛系統的推廣上,車廠會更傾向於提升主動安全系統為訴求,必免過度宣傳自動駕駛帶來體驗,造成消費者過度期待。

Uber確切發生事故原因相關單位並未對外公布,但的確顯示出僅依賴環境感測器所能實現的自動駕駛程度仍有所侷限,亦突顯車聯網(V2X)技術為實現自動駕駛的重要感測資訊之一。

林雅惠表示,目前自動駕駛系統開發較著重於車身感測器精確度的提升與演算法優化,結合V2X技術,當車輛感測到道路中出現障礙物或突發狀況時,得以透過V2X技術即時提醒後方車輛,或車輛本身得向其他車輛發出航向訊息,以幫助其他車輛進行路徑規劃的準確判斷,無論是何種方式,V2X都是實現自動駕駛的重要輔助,有效提升自動駕駛系統安全性。

國內投顧法人也表示,雖然自駕車發展前途充滿挑戰,但電動車、自駕車仍為全球汽車產業長期明確趨勢,預期未來各大車廠仍會搭載更多感測器,並著重應用於自動駕駛的多感測器解決方案與演算法,台灣具技術含量優勢的相關供應商可望因此受惠,持續看好為升(2231)、和大(1536)、智伸科(4551)等個股。

評析
電動車、自駕車已為全球汽車產業長程發展趨勢,並不會因為意外而改變發展方向
 樓主| 發表於 2018-12-30 15:44:09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4月6日中央社,供同學參考

美中貿易戰開打 德國車廠將受連累

中央社記者林育立柏林6日專電

美國是德國車廠重要的生產基地,每年從美國出口數以10萬計的高級休旅車到中國,如果美中貿易戰真的開打,德國車廠將受到連累。

法蘭克福廣訊報(Frankfurter Allgemeine Zeitung)今天報導,中國打算對美國進口的汽車加收25%的關稅,由於美國汽車工業最主要的出口品就是德國車,每年賣到中國的數量高達28萬輛,在美國設廠的BMW和戴姆勒(Daimler)將受到衝擊。

報導分析說,BMW是美國最大的汽車出口商,位於南部史巴丹堡(Spartanburg)的BMW廠員工逾1萬人,每年生產的45萬輛有7成出口,其中大部分賣到中國,尤其X系列的休旅車特別受到歡迎。

戴姆勒在美國生產然後賣到中國的車,預估今年也將高達6萬5000輛,尤其GLE系列的豪華休旅車在中國銷售成績特別好。

相較之下,以電動車聞名的美國車廠特斯拉(Tesla),一年賣到中國的車只有1萬4000輛,通用(General Motors)和福特(Ford)兩大車廠乾脆直接在中國生產,如果中國對美國進口車除了原本徵收的25%關稅以外,再加碼25%的懲罰性關稅,德國車廠受到的衝擊將遠比美國車廠嚴重。

對於可能受到的影響,BMW正考慮將X5的生產線移到中國,不過目前還未定案,戴姆勒則不願表示意見。

德國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預計4月底訪美,夏天前訪問中國,貿易戰極可能是她與兩國元首會談的焦點。

評析
美國是德國車廠重要的生產基地,如果美中貿易戰真的開打,德國車廠將受到連累。
 樓主| 發表於 2018-12-30 15:44:20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4月9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美中貿易戰 特斯拉將是大輸家

經濟日報 記者易起宇╱綜合報導

特斯拉執行長穆斯克幾年前曾說過,長遠來看,特斯拉在中國將賣的車會比美國多,因為中國市場實在太大。然而,隨著美中貿易戰開打,特斯拉卻可能成為一大輸家。

Business Insider報導,中國在近來的美中貿易衝突中宣布,可能會對美國進口車輛,在現有的25%進口稅上再加課關稅,這對像特斯拉這樣在中國沒有設廠的車廠來說,將使其產品價格更高。

事實上,根據早先一些報導,特斯拉原本有意在中國設廠,但穆斯克不願讓中國參股,以致遲遲沒有下文。

這點違反到中國官方目前所堅持的政策,所有中國生產汽車的工廠都必須與中國企業合資,但穆斯克希望完全掌握大陸工廠的所有權。

巴克萊分析師強森表示,如果中國真的按照承諾對美國目前打算頒布的關稅採取報復行動,特斯拉將會是在貿易戰中受傷最重的美國車商,特斯拉在中國的買家可能必須付上50%的關稅。

評析
隨著美中貿易戰開打,特斯拉將會是在貿易戰中受傷最重的美國車商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申請入學

本版積分規則

手機版|正通股民學校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Template by Comsenz Inc.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X3.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