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主: p470121

[轉貼] 電動車 – Volvo進化 2019年邁向電動車廠

  [複製鏈接]
 樓主| 發表於 2019-2-13 20:17:08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5月22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超級電池工廠 車商新戰場

經濟日報 編譯鍾詠翔/綜合外電

發展電池科技不光是找到讓電動車更容易充電的方式,方便車主長途駕駛,也牽涉全球產業競爭與合作的複雜競賽,使電池成為汽車產業競爭的下一個戰場。

目前全球大約有250萬輛電動車,國際能源總署(IEA)預估,到2025年電動車的數量將擴大至介於4,000萬到7,000萬輛,帶動全球電動車強勁成長的因素是各國政府對傳統燃油車的法令,以及電池成本下滑。

不過,金融時報專欄作家巴特勒(Nick Butler)指出,在哪裡生產電動車的問題仍未解決,且這個問題很大程度取決於在哪裡製造電池,這兩個生產地點可能會很接近。

商業邏輯是把生產地點設在需求強勁、且政策鼓勵消費者揚棄燃油車的地區。業者也需要專業人才和土地,畢竟生產電動車並不簡單,而一座「超級電池工廠」通常占地面積大,有空間擴廠,交通也便捷。

巴特勒認為,最重要的是或許鄰近研發基地,對充電系統來說,深入了解涉及的技術是基本要求。目前沒有多少國家符合最後一項要求,除了美國與中國以外,德國、英國及法國是主要選項,日本和印度也試圖跟中國搶占亞洲市場。

隨著電動車日益普及,電池會擴大生產,使用範圍也會擴大至輕型車輛以外的領域,觸角延伸至運輸部門其他領域,當然也會延伸到能源業務。

評析
帶動全球電動車強勁成長的因素是各國政府對傳統燃油車的法令,以及電池成本下滑。
 樓主| 發表於 2019-2-13 20:17:21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5月22日科技新報,供同學參考

Tesla 自動化教訓  汽車製造業難成熄燈工廠

作者 黃 嬿

Tesla 的 Model 3 出貨不如預期,導致外界對 Elon Musk 的企圖心打上問號,同時凸顯汽車製造業的複雜性超乎想像,且矽谷從錯誤中修正的思維,對於講究步步嚴謹的汽車生產過程而言並不一定適用,哈佛商業評論(Harvard Business Review)點出問題,指出基於人類的舊方法不一定適用於機器人,因此要享受自動化帶來的好處,必須重新設計流程以充分利用機器人的技能。

報導指出,現在汽車工廠大部分自動化任務已經得到解決,因此要仰賴新技術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必須發明全新的製程和設計流程,譬如塗裝廠的自動化程度已超過 90%,但仍然是整個工廠中成本最高,空間最密集的程序之一,雖然機器人執行大部分任務,但過程與 30 年前沒有什麼不同。BMW 汽車進入塗裝車間需要 12 小時,涉及 100 多台機器人,接著車輛必須在工廠內行駛 4 英里,整個流程才算完成。

為了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將需要開發新的製程,譬如只要在汽車上塗一層薄膜,然後進行烘烤,就像陶瓷窯,目前正在汽車研究實驗室進行測試。或者按客戶訂單的顏色對整個車身進行 3D 列印,完全免除對傳統塗裝車間和板金車間的需求。無論如何,要降低生產汽車的成本,不是讓機器人取代人類就好。

今天三分之二的汽車工人都在組裝流程,很難被自動化,因為現在汽車的客製和複雜性更需要人類的靈活性。大多數工廠同時生產幾款車型,而這些車型的組合通常會根據需求而變化。就算能夠重新編碼機器人和機器以適應工廠生產計畫的日常變化,但這個過程很昂貴。

裝配線上還有一些人類更適合的任務,例如處理汽車線束的連接與安裝工作,如車輛神經系統的複雜問題。電動和自動駕駛車與現今的汽車相比,電氣系統將需要更快,更可靠地傳輸更多數據,裝配廠可能需要處理更多的電線和連接器。為了實現自動化操作,需要一個新的流程,可能是無線的方式,電子系統通過電子模組運作或透過雲端連接。

新的協作機器人也很重要,可與人類合作執行危險或重複的任務,或者需要特殊的敏捷性以在緊密或難以到達的地方工作。協作機器人價格相對便宜,通常在 5 萬美元以下,且很容易重新編碼,組裝線上的工作人員通常可以自行重新編碼快速重新分配任務,安全性也較高。

外骨骼也是一種選擇,工人藉由這些半機械式的裝置,可以舉重物,或在執行重複的頭頂裝配任務時緩解身體上的壓力。隨著許多工業化經濟體的生產工人平均年齡上升到 40 歲以上,這種可穿戴式自動化變得尤為重要。總之,通用汽車(GM)總裁 Roger Smith 提出的熄燈工廠或許可在其他領域實現,但不是在汽車工廠。

評析
要享受自動化帶來的好處,必須重新設計流程以充分利用機器人的技能。
 樓主| 發表於 2019-2-13 20:17:41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5月22日中央社,供同學參考

特斯拉Model 3煞車瑕疵 美權威雜誌不推薦

中央社紐約21日綜合外電報導

具影響力的美國雜誌「消費者報導」今天表示,特斯拉(Tesla)的Model 3車款有重大瑕疵,煞車甚至比大型皮卡貨車還慢,因此不予推薦。消息一出使得今天特斯拉股價漲幅收斂。

路透社報導,電動車大廠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週末推文,指特斯拉初步目標是供應價格更高、更具利潤的完整版Model 3,讓特斯拉的股價上漲達4%。

路透社報導,特斯拉正努力扭轉產量下滑局面,且面臨自家車款發生車禍及外界對他們財務狀況質疑日增的壓力,因此Model 3被視為特斯拉獲利能力的關鍵。

不過「消費者報導」雜誌(Consumer Reports)拒絕推薦Model 3,批評Model 3煞車距離過長,且中央觸控螢幕很難用。

「消費者報導」表示,儘管他們的測試發現許多Model 3令人喜愛之處,且開起來讓人感到興奮,但Model 3卻有「重大瑕疵」。

消費者報導指出,Model 3在時速60英里(時速100公里)的煞車停車距離為152英尺(46公尺),「遠不如」雜誌所測的任何同期車款,煞車距離甚至比福特F-150大型皮卡貨車(pickup)還長7英尺(約2.1公尺)。

特斯拉則表示,他們自家測試顯示,使用不同輪胎情況下,Model 3的煞車距離為126英尺到133英尺(約38到40公尺)不等。

評析
消費者報導拒絕推薦Model 3,批評Model 3煞車距離過長,且中央觸控螢幕很難用。
 樓主| 發表於 2019-2-13 20:17:56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5月22日MoneyDJ新聞,供同學參考

低價Model 3再等等!
馬斯克:若現在出貨 特斯拉會死掉

記者 郭妍希 報導

特斯拉(Tesla Inc.)推出平價電動車「Model 3」、標準基礎版的美國定價僅35,000美元,原意是想藉此力拼大眾市場。然而,毛利率太低的問題卻讓特斯拉卻步,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在推出要價78,000美元的高效能Model 3後坦承,現在就製造35,000美元版本代價實在太高,特斯拉恐因此「死掉」(die)。

馬斯克20日透過Twitter回應網友提問時表示,在製造汽車時,首要任務就是達成生產目標,然後理順流程、讓成本達標。現在就立即出貨定價最低的Model 3,會讓特斯拉虧錢並死亡。估計在達成週產5,000台的目標後,還要再等3-6個月,35,000美元的Model 3才能開始出貨,特斯拉也可繼續存活。

馬斯克剛在週末宣布要推78,000美元配備長程電池、全時四輪傳動系統(All Wheel Drive)雙馬達的Model 3性能版,速度比同等級BMW車款還快、最高可達每小時155英里,單次充電里程為310英里。

目前Model 3是全美最熱銷的電動車,超過450,000人已支付1,000美元的訂金(可退還)。根據馬斯克上週發送給內部員工的信件,Model 3的日產量很有機會在當週超過500台,比起4月份跳增了75%之多。

由於特斯拉現在七天無休,全力生產Mode 3,這也代表該款車種的週產量已可超過3,500台。馬斯克才剛在數週前坦承,Model 3的週產量僅稍稍超過2千台。

另一方面,CNBC、MarketWatch報導,Berenberg證券分析師Alexander Haissl 18日則發表研究報告指出,Model 3的毛利率其實還不錯、令人意外,拜人力成本下滑、公司有效運用資本和原料之賜,預估整個產品週期的毛利率將超過25%。他預測,特斯拉股價有望因此飆漲80%、來到500美元。

Haissl直指,Model 3採用較為低廉的電動馬達,也沒有像是氣壓懸吊系統、全鋁合金車身等零件,因此材料成本遠低於Model S。此外,Model 3因為自動化程度較高、自製零件較少,每台的人力成本大約只有1,000美元,也明顯低於Model S的超過4,000美元。

特斯拉在馬斯克推出要價78,000美元的高效能版Model 3之後,21日股價應聲跳漲2.77%、收284.49美元。

評析
由於特斯拉現在全力生產Mode 3,這也代表該款車種的週產量已可超過3,500台。
 樓主| 發表於 2019-2-13 20:18:51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5月23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煞車距離過長 特斯拉Model 3爆瑕疵

經濟日報 編譯林奕榮、謝汶均/綜合外電

美國權威評測機構「消費者報告」雜誌21日指出,特斯拉(Tesla)電動車Model 3車款有「重大瑕疵」,煞車停止距離比大貨卡還長,不予推薦。但特斯拉執行長穆斯克表示,將透過韌體更新改善煞車問題。

穆斯克宣布即將推出高價版Model 3,帶動特斯拉股價21日盤中大漲5.3%,但「消費者報告」的消息一出,特斯拉股價漲幅收斂,收漲2.8%,22日早盤重挫2%至約278美元。「消費者報告」是美國購車族最有影響力的資訊來源之一,之前曾給特斯拉Model S歷來最高等級的評等,提高特斯拉的可信度。

「消費者報告」表示,Model 3的煞車距離太長,中央觸控螢幕難以使用,因而拒絕推薦這款電動車。這本雜誌的評測報告指出,測試過程雖發現特斯拉Model 3有許多討喜之處,駕駛體驗也非常愉快,但這款車卻存在「重大瑕疵」。

報告表示,Model 3在時速100公里時,從踩下煞車到完全靜止需要的距離為46公尺(152呎),「遠不如」此次測試的任何車款,甚至比福特F-150大型貨卡還多了7呎。

報告也指出,Model 3在高速行駛的過高風力噪音等問題,降低了其道路測試的分數。不過,「消費者報告」讚揚Model 3的單次充電里程,優異的加速性能能成為寶馬(BMW)3系列與奧迪(Audi)A4等豪華房車的強勁競爭對手。

針對Model 3的煞車問題,穆斯克在推文中說:「這個問題看起來可以靠韌體更新解決,我們將於近日推出韌體更新…藉由進一步修正,我們可以改善煞車距離,使煞車距離超過原先的規格」。

特斯拉正力圖解決生產瓶頸及旗下車款捲入的車禍事件,市場對該公司的財務也愈來愈抱持懷疑態度,升級版Model 3因而被視為特斯拉獲利的關鍵。

評析
消費者報告表示,Model 3的煞車距離太長,中央觸控螢幕難以使用,因而拒絕推薦這款電動車。
 樓主| 發表於 2019-2-16 15:38:16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5月23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特斯拉Model 3不是真正平價車 而是豪華車

經濟日報 記者林聰毅╱綜合報導

特斯拉Model 3的售價是3.5萬美元起跳,理當是為大眾市場生產的電動車,但這種情況實際上尚未發生。

根據CNN報導,事實上特斯拉尚未以3.5萬美元的底價賣出一輛Model 3。許多顧客想要買這款車,但須耐心等待,因為特斯拉要先生產更高價的車款,售價5萬到6萬美元。

就在上周末,特斯拉執行長穆斯克宣布Model 3的特別高性能版,售價為7.8萬美元。他在推文中說明為何他不急於生產較低價的Model。

穆斯克20日推文說:「運送(最低限度的)成本立刻(將)使特斯拉賠錢與死亡。」

特斯拉長久以來一直不隱諱這項事實,即基本款Model 3的優先順序較低,因為公司生產線的產能已滿載。

目前,特斯拉的訂購網站顯示,這些配備較小電池組的平價車,要到今年底才會交車。因此,想要買標價3.5萬美元基本款Model 3的消費者,必須耐心等待。

報導並指出,隨著功能增加,Model 3的售價也迅速攀升。例如,黑色以外的任何顏色須增加1,000美元,跑車輪圈再加1,500美元,若想要特斯拉宣傳的主要賣點「加強型自駕系統」,須再加5,000美元。

若加購所有選項配備,一輛長程高級Model 3的售價將高達6萬美元,這還不包括目前尚未推出的全輪驅動功能。

如此一來,就非常類似BMW的3系列及賓士的C系列,這兩款車的底價從3萬到4萬美元不等,最高可達6.6萬美元。

目前,特斯拉的買家可獲利得7,500美元電動車扣抵稅額,但這項優惠在汽車製造商銷售首批20萬輛電動車後開始逐步取消。對特斯拉的買家而言,可能是在今年某個時點開始逐步取消,確切時間取決於這家製造商的交車速度。

當然,成為豪華品牌不見得是壞事,高級車不僅尊榮,而且比大眾市場車好賺。這也是通用汽車(GM)、福特(Ford)及飛雅特克萊斯勒分別積極生產凱迪拉克(Cadillac)、林肯(Lincoln)及愛快羅密歐(Alfa Romeo)的原因。

因此,在特斯拉開始銷售普羅大眾真正負擔得起的汽車前,它應該與這些品牌一起被歸類為「豪華車」。

評析
特斯拉尚未以3.5萬美元的底價賣出一輛Model 3,因為特斯拉要先生產更高價的車款,售價5萬到6萬美元。
 樓主| 發表於 2019-2-16 15:38:28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p470121 於 2019-2-24 13:44 編輯

轉貼2018年5月23日聯合報,供同學參考

陸降汽車關稅  特斯拉、保時捷、豐田火速降價

聯合報 記者戴瑞芬╱綜合報導

因應大陸進口汽車降關稅,知名電動車品牌特斯拉火速啟動了降價策略。特斯拉強調關稅下調後,定價策略透明,所有車型將全面降價,其中,特斯拉MXP100D的降價幅度超過人民幣9萬元,相當每輛車價降近新台幣45萬元。

同時,汽車關稅7月下調公告發布後,保時捷開始評估中國汽車關稅新政,將宣佈調價措施;豐田汽車表示將下調出口至中國的汽車價格;寶馬稱,對中國下調汽車進口關稅的公告表示歡迎,在進行價格評估後將作出積極回應;大眾汽車則將評估進口車關稅下調對中國市場的影響並採取相應行動。

市場估算進口奧迪Q7車價至少便宜人民幣4萬,寶馬X3降價人民幣5萬。

華爾街見聞報導,分析稱,降關稅後在華銷售的進口車銷售價格將降低8%左右。

雖然進口汽車關稅預定自7月1日起實施,不過,特斯拉中文微信公眾號官方宣佈,無論車輛何時清關,所有未交付車輛,將會按照新關稅下的車價交付;同時,少量准現車享受調整後的價格,可儘快提車,無需等待至7月1日。

評析
因應大陸進口汽車降關稅,特斯拉火速啟動了降價策略,所有車型將全面降價

 樓主| 發表於 2019-2-16 15:38:40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5月24日聯合報,供同學參考

德國漢堡率先成為歐陸 第一個禁柴油車城市

聯合報 記者許祖菱╱綜合報導

德國第二大城漢堡(Hamburg)成為歐陸第一個為了對抗空汙而禁止部分柴油汽車上路的城市。漢堡兩條主要幹道將在5月31日起,禁止歐盟五期標準(含)之前的柴油自用車及卡車行駛,預計將影響21萬4000輛柴油車,即漢堡市超過三分之二的領牌柴油車。

美國有線電視公司(CNN)報導,德國有數十個城市廢氣排放量超過歐盟制定標準,德國最高法院今年2月裁定,主要城市有權自行決定是否禁止柴油車上路。

漢堡當局23日表示,多虧法院裁定,政府現在才能下令「依計畫執行舊款柴油汽車行駛限制」。公車和管制路段居民的車輛不在此限。

漢堡政府已裝設約100個告示牌,提醒駕駛禁令即將施行,並提供替代道路選項。但有批評人士警告,漢堡的目前柴油車禁令的形式,只會讓城市其他地區的廢氣量增加。

除了柴油車禁令外,漢堡政府也鼓勵市民多多騎乘腳踏車,並在城市內加裝數百個電動車充電站。

「歐洲汽車製造業協會」提供數據顯示,德國有近三分之一(約1500萬輛)汽車是由柴油驅動。大部分2016年之前出售的柴油車,都屬於漢堡本月底將部分禁止的車輛。

英國倫敦去年10月也宣布,不符合歐盟廢氣排放標準汽車必須支付10英鎊(約台幣400元)有毒廢氣稅;今年2月更進一步宣布,在倫敦兩個區一共九條街,於平日早上7時至10時、下午4時到7時間禁止柴油汽車行駛,違規者罰130英鎊(約台幣5300元)。

評析
除了柴油車禁令外,漢堡政府也鼓勵市民多多騎乘腳踏車,並在城市內加裝數百個電動車充電站。
 樓主| 發表於 2019-2-16 15:38:52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5月24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德國第二大城 要開始禁柴油車

經濟日報 記者謝汶均╱綜合報導

德國第二大城漢堡為了降低空氣汙染,將成為第一個對柴油車祭出部份禁令的歐洲城市。

政府官員表示,自5月31日起,將禁止老舊柴油車和卡車開上漢堡市中心的主要道路,漢堡另一條主要道路也將禁止老舊柴油卡車開上路。

漢堡市已設置約100個指標,提醒駕駛相關新法規,並提供替代路線。該市也實施其他改善空氣品質的措施,例如鼓勵民眾多騎腳踏車,並為電動車設置數百個充電站等。

自福斯於2015年承認排廢造假後,來自民眾的壓力持續升高,要求當局改善都市空氣品質。不過,該國強而有力的汽車產業也大力遊說,反對政府對該產業祭出禁令。

評析
德國第二大城漢堡為了降低空氣汙染,將成為第一個對柴油車祭出部份禁令的歐洲城市。
 樓主| 發表於 2019-2-16 15:39:07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5月24日MoneyDJ新聞,供同學參考

本田傳找上寧德時代研發EV電池  日廠GS聞訊慘跌

記者 蔡承啟 報導

日經新聞24日報導,本田汽車(Honda)將和全球最大車用電池廠寧德時代新能源科技(簡稱寧德時代或CATL)攜手研發使用於電動車(EV)主力車款的新型電池。本田將和寧德時代在「Fit」等級的小型EV上進行合作,該款小型EV將在2020年代前半(2025年前)在中國等地開賣,年銷售量目標為數十萬台、有望成為本田最暢銷的EV車款。

本田和寧德時代將共同研發上述小型EV所需的電池,且將控制電池尺寸大小,續航距離預估為300km,且價格會壓低至200多萬日圓左右的水準、以促進其普及速度。

報導指出,本田目前已開賣油電混合車(HV),2017年本田全球新車銷售量中,HV等電動式車款銷售量約26萬台、佔整體比重4%,而本田計畫於2030年將包含EV在內的電動式車款銷售量佔比提高至約65%。本田HV所需的電池目前是從和GS Yuasa合資設立的企業進行採購,而此種合作模式今後也將持續。

中國政府會對採用當地廠商電池的EV提供補貼,也讓有意搶攻中國這塊全球最大EV市場的日美歐車廠紛紛找上中國電池廠合作。日產預計在2018年於中國開賣的EV也將採用寧德時代的電池。

GS與本田合資設有從事車用鋰離子電池製造/銷售/研發的子公司Blue Energy,GS、本田持股比重分別為51%、49%。

本田傳出找上陸廠研發EV電池,也讓當前的車用電池供應商GS股價聞訊慘跌。

評析
本田傳出找上陸廠研發EV電池,也讓當前的車用電池供應商GS股價聞訊慘跌。
 樓主| 發表於 2019-2-20 14:41:00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5月25日工商時報,供同學參考

特斯拉成箭靶 CEO怒轟媒體

工商時報 吳慧珍/綜合外電報導

電動車龍頭特斯拉近來負面新聞纏身,創辦人兼執行長穆斯克(Elon Musk)痛批媒體為衝點閱率及賺廣告收益,做出偏頗報導,他打算開辦類似Yelp.com的點評網站作為反擊,號召大眾給記者與新聞機構的報導可信度打分數。

特斯拉近幾周來負面消息不斷,包括寄予厚望的親民款Model 3難產,車廠的工作環境受到質疑,內建半自駕系統Autopilot的電動車鬧出人命,引來政府部門介入調查。

不滿特斯拉屢屢成為箭靶,火冒三丈的穆斯克周三在推特砲轟媒體,他怒批新聞記者是在「衝點閱率」的壓力下做出這樣的報導,為了討好其他汽車同業和石油公司等廣告主而立場偏頗。

這位特斯拉執行長推文寫道:「假仁假義的媒體巨頭總是聲稱在報導真相,實則是包裹糖衣的謊言,這也是它們再也得不到大眾尊敬的原因。」

穆斯克因而決定仿照商家評價網站Yelp,成立評量媒體業的網站,大眾可針對每篇報導的真實性進行評分,也能追蹤記者、編輯與發行商的公信力表現。

他打算將此網站命名為Pravda,這係前蘇聯時期共產黨黨報的名稱。

穆斯克經常透過推特發出驚人之語。今年4月愚人節,他居然拿自己一手創立的特斯拉開玩笑,說這家電動車大廠瀕臨破產,雖然事後澄清他不是認真的。

最近他也槓上投資之神巴菲特,嘲弄股神的「投資護城河」之說過時。巴菲特回擊時,暗諷常有顛覆性舉動的穆斯克,無法顛覆他的糖果事業,穆斯克隨即回應要開一家糖果公司。

種種事例反映出,只要有人對他的事業提出質疑,無論對方是媒體、分析師或投資人,穆斯克都不惜公然對抗,而且樂此不疲。

本月初特斯拉的法說會上,穆斯克對分析師的提問感到不耐甚至拒答,引起華爾街譁然。

評析
只要有人對他的事業提出質疑,無論對方是媒體、分析師或投資人,穆斯克都不惜公然對抗,而且樂此不疲。
 樓主| 發表於 2019-2-20 14:41:10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5月25日中央社,供同學參考

電動車為法國汽車業未來4年重點

中央社記者曾依璇巴黎25日專電

10年前的經濟危機,讓法國汽車產業一度陷入苦戰,如今景氣明顯漸漸好轉,政府和產業界同意合作,把未來4年發展重點放在具有前景的電動車上。

費加洛報(Le Figaro)報導,法國汽車產業和相關設備業者,包括雷諾集團(Renault)、寶獅雪鐵龍集團(PSA)、米其林集團(Michelin)、法雷奧集團(Valeo)、佛吉亞公司(Faurecia)、Plastic Omnium公司等代表,近日在法國經濟暨財政部齊聚,簽署2018年到2022年的汽車產業契約。

這份契約重點在於電動車發展,簽署代表都同意在2022年之前,努力把100%電動車的年度銷售量增加為目前的5倍。

去年,電動車在法國的銷量超過3萬輛,因此具體目標是在4年內達到至少每年售出15萬輛,估計屆時將有超過60萬輛溫室氣體零排放的車在法國路上行駛;此外,預料可充電的混合動力車銷量也會增加。

專門在政府機構和業界之間協調的汽車產業平台(PFA)主席夏泰爾(Luc Chatel)說,要達到目標,需要各方積極投入,企業要投資數十億歐元以發展電動車和混合動力車,政府則要發展充電站,並提供足夠的稅務誘因,還要精進研發和技術能力。

根據報導,供大眾使用的充電站數量現有約2萬座,應可於2022年達到10萬座,政府也承諾持續獎勵購買電動車。

報導還提到,法國汽車產業整體發展看好,預料會大幅增加工作機會,因為生產線和營銷、售後服務都需要人力。

費加洛報今年4月曾報導,中國是目前全球電動車的最重要市場,尤其當局希望加強控制空氣污染,正好刺激電動車發展。

評析
法國政府和產業界同意合作,把未來4年發展重點放在具有前景的電動車上。
 樓主| 發表於 2019-2-20 14:41:28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5月25日中央社,供同學參考

特斯拉上海廠傳選址確定 加入陸國產車市場

中央社 上海25日電

美國電動車大廠特斯拉在上海設立的公司10日取得營業執照,陸媒報導,特斯拉已確定選址上海臨港,不只製造電池也將生產汽車,面對中國市場時將可大幅降低生產成本。

隨著中美貿易談判進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4月在博鰲論壇宣示開放,表示將大幅放寬市場准入,其中包括放寬汽車行業的外資持股比例限制。一直想獨資設廠的特斯拉(Tesla)成為第一批受益者。

根據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特斯拉(上海)10日拿到上海浦東新區市場監管局核發的營業執照,這家公司由特斯拉汽車香港有限公司100%持股,是第一家以台港澳法人獨資身分建廠的公司。

財新網報導,一名接近上海市政府的人士表示,特斯拉與上海市政府已在今年5月簽署相關意向文件,特斯拉將在上海生產國產車,地址就選在上海臨港,北臨浦東國際航空港,南接洋山國際樞紐港。但特斯拉未對這些消息評論。

特斯拉想在中國設廠由來已久,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曾表示,2016年會在中國設廠,近年也曾傳出與中國不同的地方政府磋商建廠事宜。

報導說,特斯拉以進口車形式在中國銷售,價格要比在美國本土高出近一倍。以特斯拉75D Model S為例,該車型在美國售價約為人民幣38萬元(約新台幣176萬元),在中國售價則接近71萬元(約新台幣328萬元)。如果特斯拉實現本地化生產,有助提高在中國市場銷量。

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日前發布「就制定新的外商投資負面清單及製造業開放問題」的回應稱,汽車行業將分類型逐步開放,2018年取消專用車、新能源汽車外資股比限制;2020年取消商用車外資股比限制;2022年取消乘用車外資股比限制。通過5年過渡期,汽車行業將取消全部外資限制。

評析
特斯拉已確定選址上海臨港,不只製造電池也將生產汽車,面對中國市場時將可大幅降低生產成本。
 樓主| 發表於 2019-2-20 14:41:42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5月25日MoneyDJ新聞,供同學參考

電動車需求將起飛  瑞銀估2025年鈷供給需增至少九成

記者 陳瑞哲 報導

瑞銀看好電動車需求將起飛,這將推升車用鋰電池的關鍵原料鈷(Cobalt)的需求大幅增加,未來供給恐嚴重吃緊。

瑞銀表示,2017年鈷約在100,000噸達成供需均衡,後幾年會供大於求,但隨著電動車需求增加,鈷最快在2022年從供給過剩轉為供給不足。(路透社)

據瑞銀預測,電動車市場需求大約會在2020年左右飆升,來到2025年,鈷的產出至少須增加90,000噸才能滿足需求,對照2017年成長九成以上。

鈷的需求成長已導致價格狂飆,從2016年2月每噸2.2萬美元起漲,現在每噸已超過9萬美元,成長逾四倍之多。

據花旗最新預估,鈷價未來二年有望再漲兩成,今年第四季可能先挑戰十萬美元的關卡。

評析
鈷的需求成長已導致價格狂飆,從2016年2月每噸2.2萬美元起漲,現在每噸已超過9萬美元,成長逾四倍之多。
 樓主| 發表於 2019-2-20 14:41:58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5月25日MoneyDJ新聞,供同學參考

電動車電池需求帶動 全球鋰需求估年增20%

記者 黃文章 報導

普氏能源資訊5月24日報導,全球最大鋰礦商智利化學礦業公司(Sociedad Quimica y Minera de Chile, SQM)執行長索爾米尼哈克(Patricio de Solminihac)表示,全球鋰需求正以創紀錄的速度增長,該公司預計今明兩年全球鋰需求都將增長20%。他指出,今年第一季的平均鋰價達到每噸16,400美元,正是反映了供應吃緊的影響,並預計今年上半年鋰價仍將維持高檔。

索爾米尼哈克表示,鋰需求的增長主要是被電動車市場的電池需求大增54%所帶動,而很顯然供應面無法趕上需求的增速,因此造成價格的飆升。該公司已經在快速提高產能,SQM去年碳酸鋰年產能4.8萬噸,預期今年底將達到7萬噸,2019年底將進一步提高至12萬噸,為達成此一階段目標該公司也將投資約2億美元。

SQM還有最後一個階段的6萬噸產能擴充計畫,預計將投資2.5億美元,將該公司的年產能從12萬噸再提高至18萬噸,這一階段的產能預計會在2021年初上線。SQM資深商業副總裁希門尼斯(Daniel Jimenez)表示,未來十年,全球鋰產業將需要100-120億美元的投資,才能夠滿足電動車市場爆發所帶動的需求增長。他預估,未來十年全球碳酸鋰的需求將增長60-80萬噸。

《MINING.com》報導,管理諮詢公司麥肯錫(McKinsey & Company)5月24日發布報告表示,雖然電動車的發展預期將多方面重塑市場,但其對油氣產業的衝擊可能並不如預期那樣悲觀。報告指出,雖然電動車的成長將明顯降低汽車燃油的需求,但根據該公司的計算,如果美國半數上路的車輛都替換成電動車,天然氣發電的需求也將增長20%,甚至燃煤發電的需求也都能有所增加。

電動車市場要出現爆發也還有瓶頸需要突破。其一是充電站的用地需求,以中國大陸為例,該國計劃在2030年以前建設480萬座的充電站。其二是電動車的成本,麥肯錫報告指出,鑑於電池成本佔電動車成本的40-50%,電動車如果要達成與傳統燃油汽車相同的價格競爭力,則電池成本必須從當前每千瓦時220-225美元,降至每千瓦時100美元以下。

電池金屬(銅鎳鈷鋰)的開採能否滿足電動車市場的增長也是一個問號,麥肯錫預估,如果要滿足電動車市場的預期增長,全球礦商將需要投資1,000-1,500億美元以開採更多的金屬。但即使礦商願意作出投資,事情也並非一廂情願就能完成,因政府監管以及對環保的要求越來越高,新礦取得許可的時間大幅拖長,而礦產豐富地區如非洲與南美的政治風險也都不能忽視。

評析
鋰需求的增長主要是被電動車市場的電池需求大增54%所帶動,而很顯然供應面無法趕上需求的增速
 樓主| 發表於 2019-2-24 13:43:14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5月27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歐盟攻車用電池 要追趕中美

經濟日報 編譯劉忠勇/綜合外電

法國電池業者Saft 25日宣布將投資逾2億歐元(2.33億美元),與歐洲業者共同開發下一代的電池,在電動車用電池市場追趕亞洲和歐洲同業發展的腳步。石油大廠道達爾(Total)旗下的Saft和西門子、Solvay、Manz已於2月結盟,將研發並建立新一代的固態電池。

Saft表示,這批投資的資金一部分來自國際基金的挹注,一部分可能來自歐盟官方。歐盟官方已經表態支持發展歐洲電池業的計畫。

歐洲在發展電池業的腳步落後國際同業,隨電動車需求日增,歐洲汽車製造商因此得向Panasonic、三星SD和比亞迪等亞洲業者採購電池。

特斯拉在內華達州斥資50億美元興建Gigafactory,2020年啟用後將使全球電池產量大增近一倍,也讓美國在電池市場占有一席之地。歐洲執委會已宣布成立一套新的電池行動計畫,目的即是要解決車用電池無力量產的問題。歐盟官員表示,將在歐盟國家之中「建立有競爭力的、創新的、永續的電池製造計畫」。

在此計畫之前,歐盟去年10月也成立了歐洲電池聯盟,目的是在確保電池原料(如鈷和鋰)供應無虞。

此計畫也將在歐盟提供電池工程師和技術人員的訓練,並促成歐盟國家之間的企業合作。不料,德國汽車供應商博世公司(Bosch)今年初卻宣布退出電動車電池市場,認為自行投資生產電池風險太高。

評析
歐盟去年10月成立了歐洲電池聯盟,目的是在確保電池原料(如鈷和鋰)供應無虞。
 樓主| 發表於 2019-2-24 13:43:27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5月28日中央社,供同學參考

搶搭電動車商機  歐洲首座大電池廠有譜

中央社記者林育立柏林28日專電

電池是電動車的心臟,瑞典電池公司Northvolt得到德國工業集團西門子(Siemens)的奧援,近期將在瑞典北部興建歐洲第一座大規模的電池工廠。

Northvolt執行長卡爾森(Peter Carlsson)25日在慕尼黑表示,汽車的電動化將帶動鋰電池的需求,Northvolt預計2019年底試產,2020年量產,到2023年產能將達32GWh(GWh=10億瓦小時或100萬瓩小時),相當於40萬輛電動車所需的電池。

卡爾森說,這座電池廠利用瑞典低廉的電價,搭配歐洲的自動化生產技術,將可與亞洲的競爭者一較長短。屆時,電池芯的設計、生產、售後服務和回收,將採用西門子的數位工廠技術。

目前歐洲生產的電動車,主要從韓國的樂金化學(LG Chem)、三星公司(Samsung)、中國的寧德時代新能源科技公司等亞洲廠商進口電池芯,再組裝成電池模組。

歐洲沒有本土的電池芯廠商,等於汽車工業將核心競爭力拱手讓人,一直讓歐洲聯盟執行委員會和德國政府相當緊張。

Northvolt合作的夥伴包括瑞典國營的大瀑布電力公司(Vattenfall)、丹麥維斯塔斯風力系統公司(Vestas)、福斯汽車集團(Volkswagen)旗下的瑞典卡車製造商斯堪尼亞公司(Scania),未來生產的電池也可供貨給西門子。

評析
歐洲沒有本土的電池芯廠商,等於汽車工業將核心競爭力拱手讓人,一直讓歐盟和德國相當緊張。
 樓主| 發表於 2019-2-24 13:44:33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5月28日科技新報,供同學參考

看好電動車 5 分鐘快充電池  BP 砸 2,000 萬美元投資

作者 EnergyTrend

如果要將自家電動車充飽電,起碼得花 30 分鐘以上,如果充電速度停滯不前,可能會影響電動車推廣,因此目前已有多家企業著手提升電池性能研究,其中以色列新創公司 StoreDot 聲稱其電動車電池 5 分鐘即可充飽,續航里程還可達 480 公里。

該公司近日獲得英國石油巨擘 BP 麾下創投基金 BP Ventures 2,000 萬美元資助,BP 下游業務執行長Tufan Erginbilgic 表示,超快充電池是 BP 電氣化核心策略,StoreDot 技術或許能讓電動車充電速度縮短到跟一般汽車加油差不多。

有別於目前電動車與 3C 常用的鋰離子電池,StoreDot 的 FlashBattery 是一款有機化合物電池,透過有機化合物與奈米材料儲存電力,且材料是由天然且豐富環保有機原料製成,生產成本可比鋰離子電池更低。

研究利用有機化學合成肽分子打造「奈米點」(nanodots)材料,這種材料會形成多功能電極,讓電池充電速度跟超級電容一樣快,但放電速度跟鋰離子電池一樣緩慢,且與石墨相比,該材料具有更高燃點,可進一步降低電池風險。

目前許多電池產業將目光放至提升電池續航里程,但 StoreDot 則致力於提升電池充電速度,公司 CEO Doron Myersdorf 曾表示,快速充電是電動車普遍缺少的關鍵元素,而這或多或少是電動車仍未能普及的原因。

該電池設計也吸引不少汽車廠商或其他產業注目,2017 年 9 月 Daimler AG 卡車部門就已投資 StoreDot 6,000 萬美元。

由於在實驗室無法具備大規模生產能力,目前 StoreDot 正在進行集資計畫,希望可募集 4 億美元在美國建立工廠,預計該工廠最初將聘請 500 名員工,Myersdorf 表示,希望到 2025 年可生產 50 萬顆電池。

StoreDot 也正為智慧型手機研發快充電池,並計劃可在 2019 年將產品上市。該公司很早就開始研發類似技術,並在 2014 年公布其電池技術,可在短短的 30 秒內就把三星手機充飽,但當時電池體積大小跟手機本體一樣,不符合當今產業需求尺寸,而成本也是無法商業化的原因之一。

評析
快速充電是電動車普遍缺少的關鍵元素,而這或多或少是電動車仍未能普及的原因。
 樓主| 發表於 2019-2-24 13:44:46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5月28日中央社,供同學參考

淳紳電動車 獲比利時SOGEPA投資1.5億美元

中央社記者田裕斌台北2018年5月28日電

淳紳(4529)投資香港昶洧集團電動車吸引外資目光,比利時SOGEPA投資公司與昶洧簽訂投資框架協議,將投資1.5億美元。

昶洧集團執行長沈瑋表示,SOGEPA已參觀過贛州昶洧生產線,目前也有準備量產的電動車正在測試組裝,SOGEPA看好昶洧未來打進中國大陸以及歐洲的電動車市場,在短時間內決定砸錢投資。

昶洧表示,SOGEPA在5月初親自到昶洧贛州工廠參觀電動車的生產流程,並表示電動車在歐洲已經是不可擋的趨勢,所有傳統車廠都在轉型,除了歐洲之外,最看好中國大陸市場,因為官方政策的推動,電動車業者的競爭勢必越來越激烈,昶洧獲得的專利技術領先其他業者,性能設計也極具競爭力,更容易打進市場。

沈瑋指出,發展電動車需要龐大的經費,引進外資就是希望有更充裕的資金加速推動量產時程,SOGEPA的投資審核相當嚴格,原以為要花上好幾個月的時間,沒想到在參觀完工廠和電動車產線後,很快就決定投資1.5億美元。

SOGEPA在1984年成立於比利時瓦隆區,具有當地政府官方色彩,主要投資歐洲當地的鋼鐵企業,近年來則開始拓展投資項目到全球極具發展潛力的產業;沈瑋認為,比利時政府釋出極大善意,提供外國企業優越的投資環境,未來也考慮在瓦隆區設立歐洲研發總部及電動車工廠,以此為中心布局歐洲市場。

評析
發展電動車需要龐大的經費,引進外資就是希望有更充裕的資金加速推動量產時程
 樓主| 發表於 2019-2-24 13:46:20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5月28日MoneyDJ新聞,供同學參考

傳特斯拉從歐洲空運機器人!
Model 3電池擴產在即?

記者 郭妍希 報導

特斯拉(Tesla Inc.)平價電動車「Model 3」在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親自下海監督組裝作業後,近來產能快速攀升。最新謠言顯示,特斯拉不惜砸下重本從歐洲空運機器設備至加州,目的就是要加快電池製造速度,讓Model 3產能達標。

路透社26日獨家引述未具名消息人士指出,特斯拉已將裝滿六架飛機的機器人與生產設備,從歐洲空運到加州,這種做法成本極高、頗不尋常,暗示Model 3遲遲無法量產、甚至將公司財務拖下水的現象,已讓馬斯克忍無可忍,迫切想要解決問題。據傳,空運設備的行動極其匆忙,錢也似乎不是問題,完全就是特斯拉以往的作風。

Model 3製作流程出問題,讓特斯拉無法順利達成產量目標,原本馬斯克預估今(2018)年第三季就不會繼續燒錢,如今承諾卻可能跳票。特斯拉第一季的自由現金流量為負10億美元,該公司5月稍早還透露,打算把加州Fremont汽車組裝廠,當作舉債的抵押品。

根據內部人士的消息,特斯拉位於德國的自動化機器製造子公司Grohmann Engineering,正在重做(rework)內華達州Gigafactory廠的電池生產線,希望能突破生產瓶頸。馬斯克曾在2月坦承,電池模組仍是Model 3主要的增產障礙,該公司對執行力有點過度自信。目前也不清楚新運來的生產設備,究竟何時才能運轉。機器人經常需要依據原料的品質、工作環境的溫度或濕度進行調整。消息顯示,測試材料品質、校正機器人的過程相當麻煩,是先前遭到特斯拉管理層低估的瓶頸之一。

馬斯克之前也曾表示,使用太多機器人,是生產Model 3的致命傷,人類才是問題的解答。華爾街日報記者Tim Higgins 4月14日推文直指,馬斯克坦承特斯拉在製造Model 3時,採用了太多機器人,未來需要更多人類來協助組裝。馬斯克也隨即回應表示,的確,過度自動化對特斯拉來說是個錯誤,更精確來說,是他個人犯的錯;人類的能力明顯遭低估。

CNBC、Business Insider、barron`s.com等外電3月28日報導,Bernstein分析師Max Warburton、Toni Sacconaghi發表研究報告稱,特斯拉訂購了超多庫卡(KUKA Robotics)工業機器人,不但將沖壓、上漆、焊接的流程自動化,還試圖把最終的組裝工作(即把零件安置到車內)也交給機器人處理。然而,焊接、最終零件安裝及電池組的自動化組裝作業,卻讓特斯拉遇到麻煩。

事實上,就連日本汽車大廠,也因過於昂貴、品質欠佳等理由,不得不減少自動化的範圍。日本車廠的作法,是先把流程調到精確了、才會導入機器人,特斯拉卻反其道而行。

不過,根據馬斯克先前發送給內部員工的信件(見此),Model 3的日產量很有機會超過500台,比起4月份跳增了75%之多。

由於特斯拉現在七天無休,全力生產Mode 3,這也代表該款車種的週產量已可超過3,500台。馬斯克才剛在數週前坦承,Model 3的週產量僅稍稍超過2千台。

評析
特斯拉從歐洲空運機器設備至加州,目的就是要加快電池製造速度,讓Model 3產能達標。
 樓主| 發表於 2019-2-24 13:46:32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5月28日MoneyDJ新聞,供同學參考

BMW開外國車廠首例  獲准在中國測試自駕車

記者 陳瑞哲 報導

德國豪華車廠BMW在上海拿到無人車測試執照,成為第一家獲准在中國本土道路上測試自駕車的外國車廠。

BMW上周日發佈聲明稿說,上海市經濟與信息委員會(Shanghai Municipal Commission of Economy and Information)已授予BMW 7系列客車執照,可在長度為5.6公里的公用道路上做測試。BMW計畫五月測試兩款車,年底前並逐漸增加測試車種至七款。(thenational.ae)

BMW計畫在2021年推出自駕車,取得測試執照是上市的第一步。BMW在上海已組成一支60多人的團隊來負責自駕車測試事宜。(autonewschina.com)

上海市今年三月開始釋出無人車測試執照,第一批優先發給中國新創電動車廠NIO與國營上汽集團(SAIC)。

德新社報導,BMW有60款自駕車在全球各地做測試,其中有一半車種在德國慕尼黑測試。

評析
BMW在上海拿到無人車測試執照,成為第一家獲准在中國本土道路上測試自駕車的外國車廠。
 樓主| 發表於 2019-2-24 13:46:58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5月29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全球賣最夯的Nissan Leaf 明年4月登台

經濟日報 記者韓化宇╱綜合報導

裕日車今(29)日召開法說會,總經理李振成表示,預計明年4月將引進全球賣最好的電動車款 Nissan Leaf 第二代,但價格可能不如市場預期平價,預計150萬元起跳,估每個月可銷出50台,將是裕日車開賣電動車的第一步。

裕日車第1季稅後淨利約11.11億元,較去年同期衰退22.95%,每股純益(EPS)為3.7元,低於去年同期的4.81元。裕日車今日平盤收在253元。

對於首季獲利不如預期,李振成解釋,今年銷售目標上看4.4萬台,但因新車大多在下半年才會發表,預估下半年營收才會有明顯的成長力道;至於今年第1季受到匯率侵蝕獲利,未來除非日幣大幅升值,對裕日車後續獲利影響有限。

電動車趨勢成形,裕隆集團旗下中華 、裕隆納智捷皆要推出電動車款,裕日車也不缺席,李振成表示,最快明年 4月就會引進台灣車市。 Nissan Leaf 電動車於2010年12月在日本問世,至去年底累積銷量達30萬台,是全球賣最好的電動車款。

法人關心電子設備配備是否增加成本?李振成強調,電子設備是一種趨勢,就像安全氣囊剛開始加入基本配備時,成本勢必增加,「但這是必要成本」,投入後才能帶動銷售量。

李振成表示,安全、排污法規要求愈來愈嚴格,對於車廠成本來說,短期一定使成本提高,但這是長期競爭必要的配備,也是必要的投入。

裕日車大陸轉投資金雞母「東風日產」前四月銷量39.6萬台,年增15.4%,預計全年銷售可達137萬台,年增9.5%。至於另一個大陸轉投資公司「廣州風神」認列狀況,李振成說,廣州風神去年認列新台幣55億元,今年銷售量比去年更好,樂觀預估可以再好一點,毛利率趨勢兩年差不多。

評析
Nissan Leaf 電動車於2010年12月在日本問世,至去年底累積銷量達30萬台,是全球賣最好的電動車款。
 樓主| 發表於 2019-2-24 13:47:17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5月29日MoneyDJ新聞,供同學參考

特斯拉Model 3海外交車確定延後至2019年

記者 陳瑞哲 報導

特斯拉Model 3產出終於慢慢步上軌道,不過之前量產延遲仍舊導致Model 3全球上市的時程延期至少半年。

Model 3目前只交付至美國與加拿大客戶,據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表示,亞洲與歐洲客戶還要等到明年才會看到Model 3交車。(electrek.co)

Model 3於2017年7月開始投產,但因遭遇瓶頸,晚了半年產量才明顯增加,否則按特斯拉原計劃,今年下半年就該輪到歐洲交車。

另外,特斯拉目前正全力衝高交車量,可能也暫時無暇顧到海外市場的客戶。

日前傳言指出,特斯拉為提高電池製造速度,不惜成本從歐洲空運生產設備至加州,務求兌現第三季Model 3的產出目標,以對投資人有所交代。特斯拉股價周一收高0.36%、報278.85美元。

評析
特斯拉目前正全力衝高交車量,不過之前量產延遲,Model 3全球上市的時程延期至少半年。
 樓主| 發表於 2019-2-24 13:47:36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5月29日MoneyDJ新聞,供同學參考

傳現代汽車打造電動車電池產線
加速電動車發展步伐

記者 陳苓 報導

國際車廠爭相卡位電動車市場,南韓現代汽車加入戰局,據傳正秘密打造電動車電池產線,以便自行生產電池,減少對供應商的依賴。

韓媒etnews報導,業界人士透露,現代汽車今年年初開始,招募了數名電池研發和生產人才,有意在位於南韓京畿道義王市(Uiwang)的實驗室內設置電池產線,並已經向多家廠商下單購買設備。當前現代汽車的電動車電池由LG Chem和SK Innovation供應,自行生產可以減少對供應商的依賴,加快電動車發展步伐。

消息人士預估,初期電池產量可能不到1 Gwh,一年只能供數百輛車輛使用;或許要兩年後才能用於大眾市場,估計會從能量密度較低的油電混合車電池開始。現代汽車發言人坦承,該公司正在打造電池產線,但是否認生產的電池將用於自家車輛。

全球車廠積極發展電動車,日廠豐田汽車(Toyota)和日產汽車(Nissan)都有自家的電池生產部門。

評析
現代汽車據傳正秘密打造電動車電池產線,以便自行生產電池,減少對供應商的依賴。
 樓主| 發表於 2019-2-24 13:48:16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5月30日科技新報,供同學參考

馬斯克來真的  要在這些地方建滿超級充電樁

作者 雷鋒網



不用 Facebook 的伊隆‧馬斯克(Elon Musk)總喜歡在 Twitter 搞動作,5 月 26 日,他置頂一條推文,公布特斯拉超級充電樁的擴建計畫。

公布的充電樁分布圖中,美國、亞洲、歐洲等地,密密麻麻分布著特斯拉的充電樁圖標,紅色充電樁為已有的充電樁,深灰色和淺灰色的充電樁代表即將建設的超級充電樁。點擊深灰色充電樁之後,還能看到具體的地址和大致完工時間。

看來,特斯拉的擴建計畫很早之前就開始準備了。

超級充電樁能讓車主半個小時內將電動車電量充至 80%。但是超級充電樁在全球的布建還不夠多,目前全球只有 1,200 個特斯拉充電站,總計 9,800 個超級充電樁。

Elon Musk 表示,希望在 2019 年底前在全球增加 1 萬多個超級充電樁。他最近還透露,特斯拉正在開發更強大的充電樁,將在「夏末」上市。目前,特斯拉的超級充電樁的充電功率是 120kW,新研發的充電功率則可達 240kW。除了超級充電樁,特斯拉也在為半掛式電動卡車 Semi 打造充電樁(Megacharger),並聲稱能在半個小時充滿電。

對 BMW、戴姆勒、福特和福斯等創建的充電功率為 350kW 的快速充電站 Inoity,Elon Musk 似乎有點「看不上」。今年第一季財報會議,他直言沒有大容量的電池組,充電功率太高也沒意義。

Elon Musk 還表示,只要付費,特斯拉歡迎其他電動車製造商透過更改電動車充電配置來使用超級充電樁。

Elon Musk 此時宣布充電樁的擴建計畫,或許與最近 Model 3 產量提升有關。根據 Eletreck 報導,特斯拉 Model 3 目前產量達到每天 500 輛。

Elon Musk 最近另一個舉動也側面反映了 Model 3 的「生產地獄」得到緩解。同樣是 5 月 26 日,他在 Twitter 表示,Model 3 左駕車將在明年上半年在亞洲和歐洲先上市,右駕車則會在明年中上市。

5 月 20 日,Elon Musk 還宣布 Model 3  的「雙電機四輪驅動性能版」。除去 Autopilot 功能,雙電機四輪驅動版的 Model 3 價格為 78,000 美元。

不過,在他宣布後不久,美國《消費者報告》就表示要把 Model 3 從推薦榜單撤下,原因是他們的測試中,Model 3 高速行駛下的煞車性能非常不穩定,且制動距離過長。對於這問題,Elon Musk 則在 Twitter 表示將會透過韌體升級來改善。

超級充電樁的擴建,無疑是特斯拉長遠發展的前提。雖然這計畫已細節到有擴建地點和完工時間,但持續虧損的特斯拉是否能完成這計畫,不是 Elon Musk 在 Tiwtter 一兩句就能做到的。

(本文由 雷鋒網 授權轉載)

評析
超級充電樁能讓車主半個小時內將電動車電量充至 80%,但是超級充電樁在全球的布建還不夠多
 樓主| 發表於 2019-2-24 13:48:34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5月30日中央社,供同學參考

2040年全面電動車化 歐商:進度太慢

中央社記者潘姿羽台北30日電

行政院去年底拍板,2040年全面電動車化,除了響應能源轉型,也可減少空氣汙染;不過歐洲在台商務協會今天指出,台灣電動車的進程速度還是太慢了。

行政院去年底拍板,2030年公務車全面電動化,2035年禁售燃油機車、2040年禁售燃油汽車,也就是2040年,台灣將全面電動車化。

社會對於政府推動車輛電動化的進程有不同意見,也有部分聲音認為太過躁進,但歐洲在台商務協會(ECCT)低碳倡議行動委員尹容今天於「下一世代能源報告」記者會中對此發表意見,直指台灣2040年車輛全面電動化的計畫,進度非常慢,且會持續造成空氣汙染。

尹容指出,歐洲目標是20年後,電動車占所有車輛比重達50%,中國設定的目標更早,顯示台灣電動車的推動進度還是太慢。

尹容認為,台灣人口數約2300萬,註冊車輛數也達2300萬輛,數字非常龐大,耗費非常多能源、也製造二氧化碳;既然政府已經訂出明確的能源轉型路徑,不妨加速車輛電動化的進程,如果把目標時程訂定的更短,就可以更快達到轉型目的。

政府推動能源轉型,除了希望在2025年落實非核家園的承諾,發展潔淨能源、減少空氣汙染也是重要原因;尹容表示,台灣是很好的地方,但有著工業化非常密集的特色,如果要推動能源轉型,不只需要公部門的執行力,私部門也要共同努力。

台灣中油公司身為國營事業,率先響應政府能源轉型的策略,中油董事長戴謙於「下一世代能源報告」午餐會致詞時表示,中油已布局國內電動車充換電市場,並推動加油站設置太陽光電系統及儲能裝置,將加油站轉型為綠能站,成為多元能源補給站,並推動國內地熱能源的開發應用,公司將朝向「安全、乾淨的國際能源公司」願景邁進。

評析
既然政府已訂出明確的轉型路徑,不妨加速車輛電動化進程,如把目標時程訂的更短,就可更快達到轉型目的。
 樓主| 發表於 2019-2-24 13:48:56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p470121 於 2019-2-24 13:50 編輯

轉貼2018年5月31日工商時報,供同學參考

特斯拉自駕又出包 Model S撞警車

工商時報 林國賓/綜合外電報導

美國電動汽車大廠特斯拉(Tesla)再傳事故,一輛Model S電動車周二在南加州撞上停在路旁的警車,所幸警車上並無人員,受輕傷的肇事車主則將責任推給Autopilot自駕系統,若實情真如車主所說,這將是今年來第3起特斯拉在自駕模式下衝撞靜止警消車輛的交通事故。

這起事故發生在南加州濱海城鎮拉古納(Laguna),拉古納海灘警方表示,事故約發生在周二近中午,一輛Model S高速撞上停在路旁的巡邏警車,造成Model S車頭與警車後側車身嚴重損毀,所幸當時並無警員在警車上,肇事的車主也僅受輕傷。

這輛Model S的女駕駛宣稱,當時車子的車速約時速105公里,由於以自駕模式行駛,所以她正在看手機。

特斯拉則對此發表聲明指出:「公司向來一直明確表示,Autopilot並不保證可以避免發生意外。」特斯拉也無法立即證實這起事故發生時車子是處於自駕模式。

若事後證實車主所說為真,則這將是今年來第3起特斯拉電動車在自駕模式下撞上靜止的警消車輛,本月稍早一輛Model S在猶他州追撞一輛紅燈停車的消防車,今年1月南加州405公路上也發生類似的事故,同樣是Model S撞上靜止的消防車。

特斯拉執行長穆斯克(Elon Musk)向來以特斯拉為最安全的汽車自豪,但今年來特斯拉發生多起撞車與起火事故已引發媒體對特斯拉電動車安全的疑慮,穆斯克對此也相當傷腦筋。

本月中旬在猶他州的事故發生後,穆斯克即在推特發文抱怨媒體報導角度不公,「特斯拉電動車發生事故造成車主腳踝骨折竟然成為各大媒體的頭版新聞,而去年美國有約4萬人死於汽車交通事故卻幾乎沒人報導,媒體實在是亂報導。」

穆斯克還強調,「這起事故真正的重點在於一輛Model S以時速96公里高速撞上一輛消防車,駕駛僅腳踝骨折。」

評析
這是今年來第3起特斯拉在自駕模式下衝撞靜止警消車輛的交通事故。

 樓主| 發表於 2019-2-25 15:13:07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5月31日MoneyDJ新聞,供同學參考

Panasonic:Model 3瓶頸已大大改善;電池營收拚倍增

記者 蔡承啟 報導

日經新聞報導,Panasonic於30日舉行的事業說明會上表示,計畫在2021年度將以車用為中心的電池事業營收擴增至1兆1,250億日圓、將達2017年度的約2倍水準。據報導,Panasonic社內車用相關公司2018年度的設備投資額為2,410億日圓,其中大半將用於電池事業,且將加快與豐田汽車(Toyota)、特斯拉(Tesla)等現有顧客的合作。

路透社報導,Panasonic從事車用事業的社內公司「Automotive & Industrial Systems Company(AIS)」高級副社長田村憲司於30日舉行的事業說明會上表示,目前正持續進行研發,早晚會將車用電池的鈷使用量降至零。田村憲司表示,「圓筒型產品目前鈷使用量已降至非常低的比率、希望早晚降至零。角形產品也將刪減鈷使用量」。

鈷價格在2012-2016年期間於每噸3萬美元左右水準徘徊,不過因市場期待電動車(EV)普及,導致進入2017年以後鈷價格急飆,2018年3月時每噸價格暴漲至9.5萬美元。

另外,關於特斯拉(Tesla)新型EV「Model 3」的生產狀況,AIS社長伊藤好生於30日表示,「最近生產瓶頸已呈現相當程度的改善」。

伊藤好生指出,「2017年度(2017年4月-2018年3月)因Model 3生產稍微延遲,導致我們(Panasonic)也必須進行生產調整。不過為了避免電池Cell成為Model 3生產的瓶頸、會作出應對措施」。

Panasonic和特斯拉共同營運位於美國內華達州的「Gigafactory」超級電池工廠。

Panasonic社長津賀一宏在5月10日舉行的財報說明會上表示,希望能參與特斯拉的中國生產計畫。津賀一宏指出,「因特斯拉未來可能會在中國進行一貫式生產,而屆時希望能一起做(一起進行生產)」。

Panasonic於5月10日公布財報資料指出,因車用事業業績佳,提振2017年度合併純益大增58.0%至2,360億日圓,創10年來(史上最高紀錄的2007年度以來)新高水準。Panasonic並指出,因車用電池需求看俏,故預估2018年度(2018年4月-2019年3月)合併純益將成長5.9%至2,500億日圓。

評析
Panasonic目前正持續進行研發,早晚會將車用電池的鈷使用量降至零。
 樓主| 發表於 2019-2-25 15:13:36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6月1日工商時報,供同學參考

石油巨擘 急卡位電動車市場

工商時報 鍾志恆/綜合外電報導



金融時報報導,英國石油(BP)上周以2,000萬美元投資以色列超快充電池研發商StoreDot。雖然這跟英油每年在石油與天然氣上投資數十億美元資金相較是九牛一毛,但英油等全球石油大廠近期接連投資電動車相關科技,顯示石油大廠預期電動車最終促使全球石油需求衰退。

以色列創投Maniv Mobility合伙人撒克斯(Olaf Sakkers)說,油商一直試圖找出新的能源來取代石油成為金雞母。

除了投資StoreDot,英油同意跟大陸私募集團蔚來資本(NIO Capital)合作,在大陸投資「先進行動」技術。英油也在今年1月投資美國FireWire,這家公司是為電動車開發快速充電基礎設備。

荷蘭皇家殼牌(Shell)去年收購NewMotion,後者是歐洲最大電動車充電網絡營運商之一。法國道達爾(Total)透過2016年以11億美元收購的Saft電池業務來開發新一代電動車科技。

歐洲石油大廠紛紛投資電力供應鏈,是因為預期再生能源在全球能源市場的市占率愈來愈大。殼牌和道達爾就投資風力和太陽能等發電場來切入零售電力市場。

儘管如此,這兩家油商跟其他同業一樣,都對自動駕駛車和汽車共享等改變交通模式背後的科技有興趣。

全球逾半石油需求來自大眾與貨物的運輸,逾四分之一來自轎車。所有歐洲石油業巨擘都認為,交通上的石油需求可能在未來廿年內達至頂峰,然後開始長期緩慢下降。

英油在2月發表的年度能源展望報告預估,2040年全球路上行駛的電動車數量,將從目前約300萬輛,成長百倍至3億輛。雖然這仍僅占全球汽車總量的15%,但3成轎車將是電動車。

英油看好汽車共享跟自駕車結合一起後,因不用負擔司機費用,讓交通費可減少40%~50%,共享車數量將飆升,當中大部分會是電動車。

評析
歐洲石油大廠紛紛投資電力供應鏈,是因為預期再生能源在全球能源市場的市占率愈來愈大。
 樓主| 發表於 2019-2-25 15:13:53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6月1日工商時報,供同學參考

特斯拉Model 3 終獲消費者報告推薦

工商時報 鄭勝得/綜合外電報導

《華爾街日報》報導,美國評鑑雜誌《消費者報告》(Consumer Reports)日前以「煞車系統有瑕疵」等理由不推薦購買Model 3。為了改善此問題,特斯拉最近透過無線傳輸為Model 3進行軟體升級,使其煞車距離縮短至多20英尺,因此終於獲得該雜誌推薦。

特斯拉僅透過無線傳輸升級軟體,便能讓Model 3的煞車距離縮短。此為汽車業的一大突破,代表特斯拉能透過軟體提升汽車性能,而不必仰賴經銷商進行昂貴檢修。

《消費者報告》汽車測試部主管費雪(Jake Fisher)表示:「我在這個行業待了19年,測試的汽車超過1,000款,但我從未看過藉由無線傳輸軟體升級便能改善性能的汽車。」

該雜誌指出,Model 3軟體升級後的煞車距離縮短了19英尺,使測試分數從72升至77分,較該汽車組別獲推薦的最低得分還高出2分。

《消費者報告》先前以時速60英里為Model 3進行煞車測試,測出的平均煞車距離長達152英尺。該雜誌亦點出Model 3車內操作介面使用不便,因此不予推薦。

特斯拉執行長穆斯克(Elon Musk)周三在推文承諾,將對車內的使用者介面再次進行軟體升級。

事實上,特斯拉先前曾透過無限傳輸進行軟體升級,以改善自動輔助駕駛系統(Autopilot)功能或提高汽車加速性能。這讓特斯拉得以取得技術優勢,通用汽車等車廠則不斷追趕,試圖研發類似技術。

傳統汽車大廠過去花費不少時間與金錢,希望車主將汽車送進他們的服務中心檢修。飛雅特克萊斯勒汽車(FCA)集團上周便因軟體瑕疵在北美地區召回逾5百萬台汽車。但這類召回事件通常成本極高、成效也有限。

評析
特斯拉透過無線傳輸為Model 3進行軟體升級,使其煞車距離縮短至多20英尺,因此獲得該雜誌推薦。
 樓主| 發表於 2019-2-25 15:14:06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6月1日工商時報,供同學參考

2030年全球電動汽車 上看1.25億輛

工商時報 林國賓/綜合外電報導

財經媒體《CNBC》報導,國際能源總署(IEA)周三發布研究報告指出,2017年全球電動汽車總量約達310萬輛,在各國政府政策鼓勵下,2030年時全球電動汽車總數將暴增至1.25億輛。

根據IEA的統計,去年有在使用的全球電動汽車總量約310萬輛,較2016年激增54%。

在各國政府推動政策鼓勵消費者購買使用乾淨能源的政策扶植下,預計2030年時電動汽車的總量將來到1.25億輛,假使各國對抗氣候變遷與減少排放的政策更為積極,則屆時電動汽車總數甚至有機會挑戰2.2億輛。

在這份22年期的展望報告中,IEA認為,化石燃料汽車到2040年仍將是車市的主流,估計2035到2040年間全球化石燃料汽車的總量仍有約20億輛的水準。

IEA表示,雖然電池成本已大幅下滑,電動汽車的普及仍需各國政府政策的大力扶植,俾以帶動投資並協助車廠達到經濟規模。

IEA報告表示,「電動汽車普及最大的關鍵在於政策環境,全球電動汽車普及率前10大國家具備促進消費者採用電動汽車相關政策。」

IEA指出,中國大陸與歐洲將是全球電動汽車最普及的2大地區,在稅負優惠與補貼政策的刺激下,預估2030年時電動汽車占大陸整體車市的比重將超過25%,而歐陸的電動汽車占比估計也有23%。

美國方面,IEA表示,電動汽車的發展速度可能開高走低,像是在加州與其他採取零排放政策的州,電動汽車的市場滲透率將高速成長,但受到燃料稅率偏低與川普政府有意放寬汽車排放規定的影響,未來整體成長率將受到壓制。

挪威目前是全球電動汽車普及率最高的國家,去年電動汽車占其新車銷售的比重高達39%,整體車市以電力作為動力來源的汽車比重已達6.4%。

評析
2017年全球電動汽車總量約達310萬輛,2030年時全球電動汽車總數將暴增至1.25億輛。
 樓主| 發表於 2019-2-25 15:14:20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6月1日科技新報,供同學參考

先把特斯拉「蛇型」自動充電擺一邊,因為 BMW 無線充電要量產了

作者 愛范兒

懶真的是科技發展的核心動力,汽車充電少個插拔動作,對很多人來說都能提升巨大的幸福感。現在馬路上的純電和插電式混合動力車越來越多,儘管傳統充電樁的體驗還沒有盡善盡美,但新穎的充電方式已經成為各家工程師技術攻關的又一個方向。

先來說說特斯拉,雖然不是新鮮事,但現在看來依然非常有趣。

兩年前,特斯拉還沒大紅大紫時,馬斯克腦洞大開要造一個「機器人」為自家 Model S 充電。確切來說,這是一條「機器蛇」。為了保證柔軟性,它由一個個關節組成。

在馬斯克的預想裡,這種蛇形充電樁不使用時可「藏匿」於牆壁裡。等你把愛車停好需要充電時,車輛自動打開充電蓋,它會像一條冬眠甦醒的蛇爬出洞,將觸角伸入充電口。

如果能量產,這套裝置可為特斯拉布局超級充電樁省一大筆錢。可惜的是,兩年過去,馬斯克似乎忘了這件事,還是老老實實用超級充電樁吧。

不過相信一旦突破量產門檻,馬斯克這個瘋子一定不介意把這條「機器蛇」送進你家車庫。

很多人都知道,馬斯克還想過換電,但出於種種現實因素放棄了。多年之後的今天,蔚來選擇接棒,目前第一家換電站已落成,但質疑聲浪依然沒有停止。

其實在充電領域絞盡腦汁的不只造車新銳,以燃油車聞名天下的 BMW 也想乘著電氣化的東風搞大新聞。

就在 5 月底,BMW 宣布喊了許久的無線充電技術要在今年 7 月量產了。

正如其名,這套技術不需要電纜即可用交流電為 BMW 充電,而且和現在手機、電動牙刷無線充電屬於同樣的技術路徑。

BMW 會給你兩樣東西,一個充電底座和一套感應線圈。把充電底座安裝在車庫裡,感應線圈則固定在車輛底部,將車停在底座正上方,兩者距離在 8 公分左右,按下開關即可開始充電。

裝置充電功率為 3.5kW,充滿一台純電巡航 58 公里的 BMW 5 系插電式混合動力車需要 3 個半小時,這樣的充電速率算不上優秀。你可以透過 BMW 的手機 App 隨時查看充電進度。

不僅汽車,充電效率也一直是困擾消費電子產品無線充電的大問題,現在市面還沒有一款無線充電產品能和傳統線充媲美。

有意思的是,充電板和你的 BMW 透過無線通訊,車輛周邊的狀態會透過 360° 影像俯視圖的形式出現到你的中控螢幕。

彩色標示線會幫助你以正確的姿勢停下,稍有偏差也沒有關係,BMW 的官方數據是支援縱向 7 公分、橫向 14 公分的冗餘。

不過一切的美好建立在你擁有一個車位的前提下。

這塊充電底座無論室內室外都可以安裝,且在任何天氣條件下使用。因為這上面所有導電零件都具備防雨、防雪功能,當然也不害怕車輛輾壓。

官方表示,充電過程中,無線充電產生的電磁輻射範圍也僅限於汽車底盤。充電基板會時刻監控周圍環境,為了安全起見,一旦發現異物就會停止充電。

雖然充電效率不怎麼樣,但值得稱讚的是今年 7 月這套裝置就要投產了,BMW 計劃逐步在德國、英國、美國、日本和中國市場推出。

那麼問題來了,你的 BMW 5 系插電式混合動力車準備好了嗎?

(本文由 愛范兒 授權轉載)

評析
BMW 無線充電要量產,這套技術不需要電纜即可用交流電為 BMW 充電
 樓主| 發表於 2019-2-25 15:15:15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6月2日中央社,供同學參考

飛雅特克萊斯勒計畫 逐步淘汰柴油引擎

中央社 米蘭1日綜合外電報導

飛雅特克萊斯勒執行長馬奇翁今天表示,這家汽車公司生產柴油車的日子已所剩不多,至少歐洲和其它重要地區的客用車將會如此。

馬奇翁(Sergio Marchionne)在義大利北部巴洛科(Balocco)的一場會議中向投資人與分析師透露,擁有吉普(Jeep)、瑪莎拉蒂(Maserati)等品牌的飛雅特克萊斯勒(Fiat Chrysler)計畫在2021年前,讓歐洲、中東與非洲(EMEA)的客用車逐步淘汰柴油動力引擎。

不過他指出:「我們會繼續將柴油科技應用於所有品牌的輕型商務車產品。」

吉普和瑪莎拉蒂兩品牌的最高主管曼利(MichaelManley)和庫尼基斯(Timothy Kunikis)表示,他們的部門計畫逐步以電動引擎取代柴油引擎。

馬奇翁還表示,飛雅特克萊斯勒集團在未來數年內,會在電動車部門投資90億歐元(約105億美元)。

據國際能源總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指出,全球電動車銷售在2017年成長54%。

評析
飛雅特克萊斯勒集團在未來數年內,會在電動車部門投資90億歐元(約105億美元)。
 樓主| 發表於 2019-2-26 16:02:17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p470121 於 2019-3-1 12:27 編輯

轉貼2018年6月3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特斯拉員工爆料 塗裝廠火災頻傳

經濟日報 編譯林奕榮/綜合外電

電動車大廠特斯拉(Tesla)股東會前夕,員工爆料稱塗裝廠近年來曾數度發生大火,影響Model 3生產,自動灑水和空氣濾清系統堵塞,也令他們擔心自身健康受損。

CNBC報導,五名在佛蒙特工廠的員工指稱,2014年以來工廠至少四度發生火災,包括今年4月,使當周Model 3的生產作業停擺好幾班。2016年1月則導致至少停工一天。

這些員工指出,火災的起因是特斯拉面臨產量壓力之際,清潔、保養不當,以及新進人員的訓練不足。兩位現任員工則表示,失火的危險以及空氣品質不佳,令他們對健康產生疑慮。

特斯拉執行長穆斯克在5月法說會時曾表示,影響組裝的風險中,塗裝廠僅次於組裝。公司發言人則稱,4月時發生的火警並不嚴重,對Model 3的產量幾乎沒有影響,並稱過去幾個月已進一步提升塗裝廠的安全和效率,且定期監控空氣品質以保障員工健康,同時也設置了適當的通風和個人防護設備。特斯拉預定5日舉行年度股東大會。

特斯拉是否能成功打入大眾市場,取決於平價車款Model 3的量產效率。穆斯克稱2017年底Model 3產量可達10萬至20萬輛,但實際產量僅2,685輛;此外,特斯拉宣稱今年3月底產量可達每周2,500輛的目標,也未達成。現任員工和消息人士均認為,塗裝廠的問題仍妨礙Model 3的生產。

評析
火災的起因是特斯拉面臨產量壓力之際,清潔、保養不當,以及新進人員的訓練不足。

 樓主| 發表於 2019-2-28 12:53:47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6月4日科技新報,供同學參考

避免未來鈷礦供不應求 松下將研發無鈷車用電池

作者 EnergyTrend

鈷是鋰離子電池中相當重要的過渡金屬,負責儲存與釋放電能,但隨著電動車發展,鋰電池需求逐年升高,鈷價位與用量也水漲船高,因此 Panasonic(松下)近日表示,因應鈷價上漲及未來鈷供應短缺可能性,公司已經開始研發無鈷電動車電池。

松下電動車電池部門負責人田村憲司(Kenji Tamura)說,公司已經大幅減少鈷用量並開始開發相關技術,目標是做出完全無鈷的電池。

松下為電動車廠特斯拉電池製造商,目前正在特斯拉美國內華達超級工廠(Gigafactory)打造車用電池,同時 Model 3 電池也全由松下生產。特斯拉在 5 月初指出,Model 3 鋰電池已經在大幅減少鈷用量狀況下達到高能量密度,且雖然電池鎳含量增加,但還能維持良好熱穩定性。

松下電動車部門總監伊藤好生(Yoshio Ito)表示,雙方都想大幅提高電池產量,希望可以在 6 月底達到每週出廠 5,000 輛 Model 3目標。而除了努力減少電池稀有金屬含量,公司還想與客戶簽訂合約,伊藤好生指出,這樣就可以避免材料價格暴漲風險。

鈷需求與日俱增導致價格飆漲,從 2016 年的每公噸 2.2 萬美元,現在已經達到每公噸 9 萬美元,瑞銀 24 日也指出,2017 年鈷需求量會在 10 萬公噸達到供需平衡,但是隨著電動車快速發展,最快會在 2022 年抵達供不應求局面,鈷產量至少得增加 9 萬公噸才能滿足需求,與 2017 年相比將增長 9 成以上。

(本文由 EnergyTrend 授權轉載)
評析
Panasonic表示,因應鈷價上漲及未來鈷供應短缺可能性,已經開始研發無鈷電動車電池。
 樓主| 發表於 2019-2-28 12:54:01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6月4日科技新報,供同學參考

怕輸給德國與中國  日本汽車商聯手研發電動車動力總成

作者 黃 嬿

為抵禦德國與中國汽車製造商的競爭,並跟上全球汽車電動化的腳步,豐田汽車和其他 10 家日本汽車公司聯合起來研究動力總成技術,日本媒體形容此舉相當罕見。

日經新聞報導,其中 9 家參與方互相是競爭對手,包括豐田、本田汽車的研究機構本田研發,以及日產汽車、五十鈴汽車、鈴木汽車、速霸陸汽車、大發汽車、馬自達汽車和三菱汽車。另外兩家公司是汽車零配件生產商愛信精機(Aisin)和 Jatco。

這 11 個合作夥伴已經成立一個名為變速器研究協會(TRAMI)的組織,目的在研究引擎和馬達傳輸動力最有效的方式,同時可提高燃油效率。

在汽車產業轉向混合動力和全電動車輛趨勢下,企業單打獨鬥很難抗敵,加上德國和中國的研究熱潮施壓,促起日本國內業者決定攜手合作。TRAMI 是日本汽車工業的第二個集體研究機構,第一個是 2014 年 9 家公司成立的內燃機研究協會。

TRAMI 成立的原因,是因為中國和德國的競爭對手加速前進,使得日本企業害怕若錯過機會,將被遠遠拋在後面。早在 50 年前,德國政府就開始主導研發動力總成聯合研究,中國最近也採取相應措施,結合慷慨的政府資金和歐洲公司提供的技術促進研究。

相反地,日本大學動力系統的基礎研究比專注在引擎的研究要少得多。由於缺乏合作,汽車公司的研究進度也受到阻礙。TRAMI 承諾改變這種情況,由每個製造商派出大約 10 名工程師,參與方將根據他們所面臨的挑戰決定不同主題,並將研究委託給日本的大學。

其中一個目標可能是透過減少金屬零件之間的摩擦來提高性能。橫濱國立大學和其他 8 所學校正在進行一項試驗,未來合作大學的數量也會增加。

報導指出,啟動動力總成基礎研究是有根據的,日本汽車製造商長期以來偏向內部製造動力傳動系統,包括自動變速器和無級變速器,因為它們直接影響著駕駛性能。原則上本田在內部製造兩種類型的變速器,而豐田有內部製造也有向 Aisin 採購。

但混合動力車需要特別複雜的動力系統,例如本田的車型根據駕駛情況利用引擎、馬達或兩者的動力。但電動車不需要變速器,因為馬達扮演這個功能,但即使所有汽車都是電動車,汽車製造商仍然需要高效的動力總成系統將動力從馬達傳遞到車輪。

TRAMI 負責人即言,混合動力車和電動車的崛起創造對更複雜技術的需求,已經超過單一公司可以自己處理開發的程度。

評析
為抵禦德國與中國的競爭,豐田汽車和其他 10 家日本汽車公司聯合起來研究動力總成技術
 樓主| 發表於 2019-2-28 12:54:14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6月5日中央社,供同學參考

不滿馬斯克 特斯拉股東欲拔除董座職務

中央社 舊金山4日綜合外電報導

美國電動車廠特斯拉明天將舉行股東大會,有行動主義投資人以公司策略、財務體質問題和董事會缺乏獨立性為由,準備投票反對3位董事人選,並拔除執行長馬斯克的董事長職位。

「洛杉磯時報」報導,最積極推動特斯拉汽車公司(Tesla Motors Inc.)董事會改革的股東是CtW投資集團(CtW Investment Group)。他們在寫給股東的宣傳信中表示,考量到特斯拉面臨的「策略和營運挑戰」及「持續惡化的財務表現」,有必要將董事會大幅改組。

這家退休基金管理公司還抱怨,現有董事會對特斯拉董事長暨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不該如此遵從」。

由於馬斯克持有21.9%的特斯拉投票股權,加上特斯拉股東過去壓倒性支持董事會,反對行動主義股東的訴求,因此極少人預期這類反對票會通過。

不過,擔憂特斯拉董事會缺乏獨立派聲音的股東預期,這次股東大會上出現的反對票將多到足以改變趨勢,迫使馬斯克和特斯拉更關心投資人的顧慮。

企業管理顧問集團葛拉斯路易斯(Glass Lewis)的北美研究部高級主管麥佛遜(Kern McPherson)表示:「我不確定是否會有任何人遭投票反對而離職,但我預期特斯拉很可能將必須回應高漲的反對票。」

葛拉斯路易斯目前建議特斯拉股東投票撤換3名董事,分別是21世紀福斯公司(21st Century Fox Inc.)的執行長梅鐸(James Murdoch)、創投企業家葛拉希亞斯(Antonio Gracias)和馬斯克的胞弟金波(Kimbal Musk)。

葛拉斯路易斯還支持股東通過一項無約束力的決議,任命獨立派董事長取代馬斯克,讓馬斯克僅保留執行長一職。

評析
有行動主義投資人以公司策略、財務體質問題和董事會缺乏獨立性為由,準備拔除馬斯克的董事長職位。
 樓主| 發表於 2019-2-28 12:54:28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6月6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特斯拉Model 3 傳爆退訂潮

經濟日報 編譯謝汶均/綜合外電

電動車大廠特斯拉的平民版電動車Model 3自2016年亮相以來,已接到數十萬筆預訂訂單,但分析公司Second Measure 發布報告指出,在4月時,有23%下訂Model 3的客戶已取回1,000美元的訂金,此消息可能導致更多預訂客戶跟進。

在特斯拉舉行年度股東大會前夕,利空消息仍繼續出籠。Model 3數度延遲出貨,而並非所有預訂客戶都願意繼續等待。Model 3預訂戶在挑選車內配備功能並支付額外的2,500美元之前,都能要求將訂金全額取回,完成付款後,通常能在幾周內交車。

當Model 3在4月時再度暫停生產時,當月有8%的美國Model 3預訂戶完成付款,他們下訂的Model 3也隨之進入生產過程,但同時也有23%的Model 3訂金被要求退回,創下退訂率新高。剩下三分之二預訂戶則還未做出決定—他們可能會繼續排隊等待Model 3,或要求將訂金取回。

外國媒體Recode報導,特斯拉發言人表示,Second Measure的報告與特斯拉內部的數據不相符,但不願透露Model 3目前的退訂率。截至上一季,特斯拉的現金部位有超過三分之一來自預訂客戶的訂金,投資人因此非常想要了解Model 3實際的退訂率。

目前特斯拉為Model 3把訂金退給客戶的速度,已經遠超過收到訂金的速度,而今年以來,Model 3的退訂訂單數量已是新進訂單數量的兩倍。

此外,Business Insider也報導,特斯拉在內華達州「超級電池工廠」生產Model 3的零件時,會製造出為數龐大的垃圾;超級電池工廠的廢物可能為特斯拉至少增加1.5億美元的成本。

評析
今年以來,Model 3的退訂訂單數量已是新進訂單數量的兩倍。
 樓主| 發表於 2019-3-1 12:23:29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6月6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特斯拉股東會 穆斯克保住董事長兼執行長寶座

經濟日報 記者林奕榮╱綜合報導

電動車大廠特斯拉周三召開年度股東會,三名董事連任,董事長兼執行長穆斯克的職務也順利保住。

今年的股東大會前,維權投資人已經提議,將投票表決是否撤換三名董事,以及要求穆斯克卸下董事長職位,理由則是公司策略、財務體質問題和董事會缺乏獨立性。

不過,經過投票,這三位董事仍順利連任,穆斯克也將繼續身兼董事長暨執行長。

穆斯克在股東會上表示,6月底前把Model 3產量提高到每周5,000輛的目標「極有可能」達成,目前產線已有每周生產3,500輛的能力。他說:「過去七個月是我最難熬的一段時間,但我想我們將達成目標。」

特斯拉股東會後,盤後股價上漲1%。

評析
特斯拉召開年度股東會,三名董事連任,董事長兼執行長穆斯克的職務也順利保住。
 樓主| 發表於 2019-3-1 12:23:45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6月6日中央社,供同學參考

在福斯汽車城看到電動車的未來

中央社駐柏林特派員林育立/6月6日

「開進購物中心停車場時,請記得按駕駛座旁按鈕,讓車子發出聲音,不然行人不知道後面有車子。」為了一探汽車工業的趨勢,記者到德國福斯的汽車城試駕電動車e-Golf,客服人員在出發前,好心提醒電動車和傳統燃油引擎汽車的差別。

電動車目前只有美國特斯拉(Tesla)一家獨領風騷,難道其他車廠不打算跟進?走一趟福斯總部後會發現,汽車工業轉型的速度可能比一般人想像的都快。

福斯(Volkswagen)是全球最大的汽車製造商,旗下有福斯、奧迪(Audi)、保時捷(Porsche)、SKODA、卡車MAN等12個品牌,去年賣出近1100萬輛車,營業額達8兆台幣,雙雙打破紀錄。想認識德國大車廠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最好的方式就是走一趟位於總部沃佛斯堡(Wolfsburg)的汽車城(Autostadt)。

汽車城成立的構想是讓取車的客戶,順道參觀汽車博物館和品牌展示中心,宣傳企業形象。福斯的德文原意是「國民車」,Polo或Golf的價格一般德國家庭都負擔得起,漫步在汽車城,經常看到年輕夫婦牽著小孩,滿懷期待迎接人生的第一輛車。

歷經近20年發展,占地有28座足球場大的汽車城,如今成為國際知名景點,吸引不少車迷一探究竟,會說中文的導遊有3人,每年接待訪客超過200萬。

對習慣燃油車的駕駛人來說,第一次開電動車,馬上就會發現原來的引擎聲全沒了,寧靜開車竟成了一種享受,而且加速快,可快速變換車道,特別適合在市區開。

e-Golf在歐洲上市已3年,去年的小改款擴充電池容量,續航力從200公里延長到300公里,實用性更佳,在西歐是賣得最好的純電動車。

隨著路邊的充電樁日益普及,電動車在歐洲成長快速。今年5月,德國新掛牌的純電動車有2300輛,比去年同期成長50%。客服人員說,來試車的人買車動機主要是環保,為滿足市場需求,福斯幾個月前才將每天的產量從36輛提高到72輛。

不過,打開e-Golf的引擎蓋一看,就會發現福斯只是在原來引擎的位置改放體積小很多的馬達,外觀和Golf幾乎沒有差別。

e-Golf是舊瓶裝新酒,嚴格來說只是過渡性產品。福斯真正目標是在2025年前推出80種電動車款,成為電動車的領導者。

根據福斯去年底啟動的「電動車路徑圖」(Roadmap E),今年底,奧迪第一款純電動休旅車e-tron就要上市。明年起,保時捷第一款純電動跑車,及福斯全新設計的電動車車系I.D.也將陸續上市。從與Golf價格相當的平價轎車、休旅車、廂型小巴士到高級轎車一應俱全。

未來5年,福斯位於各國的120座工廠當中,有16座將轉型生產電動車。電動車的心臟是電池,福斯到目前為止,已向南韓的LG化學、三星SDI和中國的寧德時代等電池芯大廠下了200億歐元(台幣7000億元)訂單,準備全力衝刺。

「福斯這座航空母艦要轉向了。」福斯3月在年度記者會上,用這句話來形容集團的全面轉型。

汽車城的主展館,上個月更新推出e-Golf的剖面展出,讓訪客看清楚馬達和電池這兩個電動車主要零件結構。一旁的解說詳細說明電動車的動力和充電、工人的訓練、報廢後的回收,並介紹未來生產電動車所使用的模組化平台。

特斯拉是電動車的先驅,但福斯最大的優勢是規模,而且野心勃勃準備搶占電動車市場。走訪汽車城後不免推測,未來電動車普及的最大功臣可能不是特斯拉,而是福斯。

評析
特斯拉是電動車的先驅,但福斯最大的優勢是規模,而且野心勃勃準備搶占電動車市場。
 樓主| 發表於 2019-3-1 12:24:24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6月6日中央社,供同學參考

向特斯拉下戰帖 德國汽車工業的逆襲

中央社駐柏林特派員林育立

面臨美國特斯拉(Tesla)電動車創新風靡全球、撼動多年來汽車霸主之位的挑戰,實事求是的德國人,將如何讓他們傳統的巨人從跌倒之處站起、轉型、取回民眾信任?
  
穿過柏林國立歌劇院旁的廣場,靠近一棟用厚重石塊砌成的新古典風格建築,馬上就能看到德國汽車工業協會(Verband der Automobilindustrie, VDA)的金字招牌。這一帶是德國首都的精華地段,走進這棟百年歷史的建築,華麗的深色大理石地板令人屏息。

德國車穩重高貴的形象,相當程度影響世人對德國的觀感。不過,德國的汽車工業,近年來也因排放問題面臨轉型的壓力,因此,我與幾位外國記者很早就想來拜訪這個知名的利益團體。

初次見面,VDA協會主席魏斯曼(Matthias Wissmann,已於3月卸任)的開場白,逗得我們噗哧一笑:「我剛剛才騎腳踏車來赴約。」

魏斯曼(Matthias Wissmann)
現年68歲,出身執政的基督教民主聯盟(CDU),1990年代當過交通部長。執掌VDA超過10年,已於今年3月卸任。他不僅對外代表德國600多家汽車相關業者的利益,還身兼世界汽車工業國際協會(OICA)的會長,對德國汽車工業的動態暸若指掌。(德國汽車工業協會提供)

除了足球,最令人尊敬的就是汽車
汽車是德國的經濟命脈。這個人口8300萬的國家,貿易順差居世界首位,很大一部分要感謝汽車工業。

德國製造的汽車有3/4出口到海外,去年汽車與汽車零組件的出口金額達新台幣10兆元——最具代表性的福斯集團(Volkswagen)旗下12個品牌,去年總共賣了1074萬輛車,連續2年超越豐田(Toyota)蟬聯全球最大車廠的寶座。

「在歐洲,每2台車有1台是德國車。賓士(Mercedes-Benz)、奧迪(Audi)、BMW、保時捷(Porsche)、勞斯萊斯(Rolls-Royce),你們都聽過這些德國品牌吧,在高級車市占率有7成,」魏斯曼指著簡報上的數字,毫不掩飾德國汽車工業的競爭力,「我經常到亞洲和中南美出差,除了足球,德國在海外最受人尊敬的就是汽車。」

魏斯曼現年68歲,出身執政的基督教民主聯盟(CDU),1990年代當過交通部長。執掌VDA超過10年,他不僅對外代表德國600多家汽車相關業者的利益,還身兼世界汽車工業國際協會(OICA)的會長,對汽車工業的動態暸若指掌。

「德國之光」淪為「德國之恥」
不過,向來自豪的德國汽車工業,近來卻因柴油引擎醜聞陷入史無前例的危機,與銷售量形成強烈對比。柴油車在歐洲國家相對普遍,醜聞爆發前,德國新掛牌的小客車有將近一半是柴油車,全球最大的汽車零組件供應商博世(Bosch)即以柴油科技聞名。

與汽油車相比,柴油車具有省油、低碳排和耐用的優點,特別適合開長途。德國政府為了鼓勵民眾開柴油車,在油價上也有獎勵,每公升「只」課新台幣17元的能源稅,比汽油足足便宜了1/2。

柴油引擎是德國工程師19世紀末的發明,一個多世紀以來,德國車廠也一直享有技術優勢,近幾年還試圖將柴油車打造成環保車,推銷到歐洲以外的市場。

不料,2015年9月,美國環保署揭發福斯為了讓氮氧化物的排放低於標準,暗自在引擎的軟體上動手腳,道路實測的排放值遠比實驗室的數據還高。

蓋不好的機場 vs. 造假的引擎
這件醜聞重傷德國汽車工業的聲譽,福斯至今已付出約新台幣一兆元的罰款,前總裁溫特柯恩(Martin Winterkorn)在美國被起訴,生產柴油零件的博世和賓士車的戴姆勒(Daimler)在德國遭檢調調查,連總理梅克爾也一反過去力挺汽車工業的態度,對福斯欺騙客戶的做法表示憤怒。

「柏林的新機場遲遲沒有完工,柴油引擎發生造假醜聞,哪一件事對德國的傷害比較大?」坐在我身邊的記者,乾脆單刀直入地問。東西德統一後即開始規劃的柏林新機場,原本應該在2012年啟用,目前確定至少延後到2020年,被視為是德國公共工程界的恥辱。

「我聽到這件事也很驚訝,犯錯的公司必須好好反省,欺騙客戶不可原諒,」魏斯曼沒點名是哪幾家公司,可是聲調突然變得不安,壓力全寫在臉上,「德國汽車工業一定會從這件事學到教訓,將來不再隨便遊走在法律的灰色地帶。」

福斯醜聞,重創歐洲消費者對柴油車的信心。受惠於景氣榮景,德國國內的新車銷售量在今年第一季創下佳績,柴油小客車與去年同期相比卻大幅滑落2成,歐洲其他國家的情況也好不到那裡去。

德國汽車工業的驕傲柴油車,如今在車市被視如敝屣,只好被迫降價求售。主要競爭對手豐田乾脆宣布在歐洲停賣柴油車,專攻擅長的油電混合車。

排放醜聞帶來的另一個效應,就是大眾開始重視交通污染問題,視零排放的電動車為未來的交通工具。

民眾赫然發現,柴油車造成全國20幾個城市的氮氧化物濃度經常超標,來自輿論和政府的沉重壓力,迫使福斯、BMW、戴姆勒三大車廠聯合出資2.5億歐元,連同政府補貼共10億歐元(約新台幣360.2億元),透過廣建電動車充電樁、補貼電動計程車、升級老舊柴油公車和改善交通號誌等方式,協助地方政府改善空氣品質。

結果,這個德國汽車工業史上最嚴重的危機,反而成了轉型的契機。

電動車不會是唯一解
「你們記者當中許多人有偏見,以為德國只有燃油汽車領先世界,電動車的發展落伍。事實上,德國只是推出新車的腳步比較慢,」談起汽車工業的最新趨勢,魏斯曼首先坦承,德國在電動車晚了競爭對手一步。

的確,全力打造「新能源車」產業鏈的中國,才是電動車最重要的市場,相應的充電樁基礎建設突飛猛進,今年掛牌的純電動車和油電混合動力車可望超過100萬輛。

此外,來自美國矽谷的特斯拉(Tesla),走在德國、日本、美國各大車廠之前,帶領全球汽車工業走向電動車的革命。特斯拉不僅在電動車獨領風騷,也成功撼動德國車在高級車的霸主地位,頂級的Model S在歐洲的銷售量,去年首度超越賓士的S-Class和BMW 7系列。至於北歐的挪威,今年第一季掛牌的新車有一半是電動車,電動車普及率世界第一。挪威向世人展示交通工具全面電動化的可行性,學界多年來琅琅上口的交通轉型,再也不是紙上談兵。

德國號稱汽車大國,細數全球的電動車專利,德商就占了1/3,可是國產的電動車款還是相當有限,充電樁密度也不如鄰近的荷蘭、法國、瑞士、丹麥等,造成購車者裹足不前。

雖然政府積極推廣,每台補助3000到4000歐元(約新台幣10.8萬到14.4萬元)不等,去年全國只賣出5萬多輛電動車和油電混合動力車,市占率1.6%。

「我們不會將雞蛋全放在一個籃子裡,電動車只是研發的重點之一,」魏斯曼用「技術開放」這個字眼,描述德國汽車工業對未來動力來源的想像。

他強調,不論是傳統的燃油引擎、天然氣、電動車或氫驅動的燃料電池車,每種科技都有優缺點,而且得考慮充電建設的限制。德國汽車工業是全方位的思考,認為每種動力來源將來都有機會,「光電動車不可能解決所有的交通問題,到了2030年,燃油車仍會在世界上多數國家扮演重要角色。」

魏斯曼也反駁醜聞爆發後許多人的印象,認為引擎技術發展出現瓶頸。

他指出,最新款的柴油小客車,幾乎全都符合歐盟明年9月實施的6d-TEMP排放標準,要通過這項標準,必須通過實車道路排放測試,「可見燃油引擎在耗油、碳排和污染都還有改善空間,」極力為德國汽車工業的強項辯護。

魏斯曼還特意推銷合成燃料的好處——這是德國車廠當前研究的重點,利用再生能源電解水來產氫,直接推動燃料電池,或將氫結合空氣中的二氧化碳生產合成燃料來驅動引擎,優點是零排放,缺點是目前還太貴。

「再生能源的成本未來將持續探底,如果因此拉低合成燃料的成本,引擎將有第二春,」他說。

無論如何,隨著民眾環保意識的抬頭,法規對排放的規定勢必愈來愈嚴苛。不久前,福斯總裁才公開承認,柴油醜聞是轉型的催化劑,讓集團意識到必須徹底改變。由此可見,依賴燃油引擎的汽車工業,正面臨非轉型不可的壓力。

盲人、老人,都能是詹姆士龐德
汽車工業的第二個趨勢是數位化。

5G超高速行動通訊網路的引進,將為汽車開啟全新的可能性。魏斯曼表示,數位化簡單說就是自動駕駛和車聯網(Internet of Vehicle),結合衛星定位、感測器、圖資、路況、雲端等服務和技術,能減少交通事故、塞車和車子走走停停的次數,進而降低碳排和污染。

德國汽車工業很早就佈局自動駕駛。根據科隆經濟研究所(Institut der deutschen Wirtschaft)的統計,博世、福斯、馬牌(Continental)等德國汽車零組件供應商和車廠已經掌握了一半的自動駕駛專利。德國3大車廠奧迪、BMW和戴姆勒,3年前還以28億歐元(約新台幣1008.6億元)的天價,收購了原屬諾基亞的柏林圖資公司HERE,為自動駕駛和車聯網預做準備。

魏斯曼預言,「未來汽車的高下,將取決於導航、上網、自動駕駛、娛樂等車聯網的功能,性能的重要性將會降低。」

自動駕駛有多重要?為何可能是解決都會區交通問題的關鍵?魏斯曼舉例,一位正在為上下班塞車一小時苦惱的中國市長最近對他說:「你們德國汽車工業到了2030年,如果還是無法讓我們的市民在上下班通勤時間睡覺和看書、並解決塞車問題的話,就不用再賣車子給我們了。」

然而,自動駕駛在測試階段就不時傳出車禍,民眾對安全性仍有高度疑慮。對此,魏斯曼表示,將自動駕駛導入交通是漸進的過程,一開始先在封閉的路段比方建築工地試用,接著高速公路的右線將出現無人駕駛的卡車,最後才可能應用在交通高度複雜的大城市。

他預期,「2030年前後,城內將出現一整區只有無人駕駛的交通工具,連85歲的老人和盲人都能搭車去購物。」

斯圖加特(Stuttgart)的賓士博物館,目前已有一座全自動的停車場,車上和停車場裝的感測器能自動引導車子找到車位,按照研發出這套系統的博世的說法:「一如詹姆士龐德,無需自己去找車位」,車主只要將車開到入口,手機指令一下,車子就會自動停好。取車也是靠手機,車子自己開到出口。

戴姆勒與博世還開發出結合手機叫車的無人駕駛計程車,今年下半年將在道路上測試,量產的工廠已在今年2月動土興建,目標是成為全世界最早上路的無人駕駛計程車服務。


交通工具共享風靡歐美,圖為博世在柏林和巴黎推出的電動機車共享服務coup,採用的是台灣製的Gogoro。(coup提供)
兩強聯手,服務做好做滿

在台灣,YouBike的普及率愈來愈高。共享經濟的旋風也刮向歐洲,尤其是年輕世代只租不買,全面預告共享經濟時代的到來。戴姆勒和BMW各自推出的汽車共享服務car2go和DriveNow,用手機就可輕鬆找到附近可用的車輛,按時間收費隨租隨還,在歐美也掀起流行。

人口密集的都會區,原本就無法容納太多的自用車,開車通勤的人經常為尋找停車位而苦惱,除了全力發展公共交通,共享不失為解決噪音、污染和塞車問題的途徑。

為了保住汽車共享的龍頭地位,今年3月,戴姆勒與BMW決定將car2go和DriveNow合併,用戶數一下子增加到400萬人,可租用的汽車數提高到31個城市的2萬輛。如果再搭配叫計程車、找停車位和找充電樁等這2家公司額外提供的手機服務,戴姆勒與BMW宣稱將形成「全方位的行動服務生態系」。

傳統車廠一向以工程師和技術工人為主體,如今吸收軟體和服務業的經驗和人才,跨足汽車共享和無人駕駛計程車這樣建立在高科技的服務業,也根本改變了自我認知和定位。

魏斯曼舉例,一款新車的生命週期是6年、卡車是12年,設計和行銷都需要長期規劃,可是對軟體工程師來說,12個月已經是很長的時間。兩種截然不同的文化相撞,對企業文化是很大的挑戰,「但汽車工業唯有結合製造業和軟體業的優勢,才能走出一條新路。」

為了點出這個趨勢,身為法蘭克福車展的主辦者,魏斯曼去年特地邀請Facebook營運長桑德伯格(Sheryl Sandberg)跟他一起坐在開幕典禮的第一排,為汽車工業和軟體業的親密伙伴關係鋪路。

各價位電動車備戰
去年8月,德國大選的前夕,一名福斯高層在綠黨主辦的汽車工業論壇上,帶著懺悔的口氣說出在場主管的心聲:「我們竟然將高級車的領先地位拱手讓給特斯拉,這樣的錯誤千萬不能再犯。」至少目前為止,在最具未來性的電動車領域,德國的汽車工業確實輸在起跑點。

德國各大車廠正緊鑼密鼓地調整生產線,準備急起直追。今年底,奧迪將推出第一部純電動的休旅車e-tron,從價位、配備和續航力來看,等於向特斯拉的Model S正面宣戰。明年起,戴姆勒、福斯、保時捷、BMW也將陸續推出新款的純電動車,到了2020年,德國車廠將至少有100款電動車。

魏斯曼強調,屆時德國的電動車「各種價位都有」,加上原本在自動駕駛、汽車共享和設計的優勢,幾年內德國車就會讓消費者耳目一新。

「取代特斯拉的地位?」有記者問,他笑而不答,不過,從新車發布的時程來看,汽車工業的轉捩點,可能比多數人的想像還早到來。

評析
在電動車領域,德國的汽車工業確實輸在起跑點,各大車廠正緊鑼密鼓地調整生產線,準備急起直追。
 樓主| 發表於 2019-3-1 12:30:31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6月7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特斯拉Model 3 拚周產5,000輛

經濟日報 編譯林奕榮、謝汶均/綜合外電

電動車大廠特斯拉(Tesla)5日召開年度股東會,董事長兼執行長穆斯克表示,6月底前將Model 3產量提升至每周5,000輛的目標「極有可能」達成,特斯拉也宣布,最近將在上海打造一座工廠。此外,股東也在大會上投票讓穆斯克繼續保有董事長兼執行長的職務。特斯拉5日盤後股價上揚1%。

特斯拉產線目前已有每周生產3,500輛Model 3的能力,穆斯克說:「過去七個月是我最難熬的一段時間,但我想我們將達成目標。」儘管穆斯克5日對Model 3在6月底前的產量預測仍遠低於先前預測的每周1萬輛,卻依然較特斯拉三個月前的產量高了逾一倍,也反映特斯拉的生產營運在最近歷經瓶頸後,已開始恢復運作。

今年的股東大會前,維權投資人提議要投票表決是否撤換三名董事,並要求穆斯克卸下董事長職位,理由是公司策略、財務體質問題,董事會也缺乏獨立性。

不過,經過投票,這三位董事仍順利連任,穆斯克也將繼續身兼董事長暨執行長。

穆斯克在股東大會上說:「在特斯拉,我們是用愛來造車…許多其他公司是靠行銷或財務部門來造車,他們沒有把靈魂放進去。我們並非完美,但我們將我們的心和靈魂注入車中,我們也真心在乎產品。」

穆斯克表示,特斯拉將在上海打造超級工廠(Gigafactory),他們會在下個月公布更多細節。

這座上海工廠和可能會在今年底公布的歐洲工廠都會生產電池和汽車。

穆斯克也再度提及他的預測,認為特斯拉將會在第3季與第4季時擁有正現金流,並達到正向淨收入,即便許多分析師預測,該公司將須要重新回到資本市場籌資。

穆斯克說:「我們不認為需要發行額外的債券或股票。」

評析
特斯拉將會在第3季與第4季時擁有正現金流,並達到正向淨收入
 樓主| 發表於 2019-3-2 11:51:58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6月7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吉利車上月銷量激增61%

經濟日報 記者蔡敏姿/綜合報導

吉利汽車昨(6)日公告,5月汽車總銷量為12.3萬輛,年增約61%。前五個月總銷量為63.8萬輛 ,已達2018年全年銷量目標的40%。新浪網報導,5月總銷量與4月相比減少約4%,因5月是全年傳統銷售淡季之一。受此影響,吉利汽車昨日在港股市場表現欠佳,股價以港幣23.25元收盤,下跌0.1元。

今年前五個月吉利汽車總銷量為63.8萬輛,較去年同期增長44%,並達到集團2018年全年銷量目標158萬輛的40%。吉利集團今年5月出口量也大幅成長七倍,至1,663輛。

今年5月,集團「新帝豪」車型及「遠景」轎車的銷量分別為2.02萬輛及1.14萬輛。該集團運動型多用途車型Geely Boyue(吉利博越)銷量為2.12萬輛 。該集團跨界運動型多用途車型Emgrand GS(帝豪GS)銷量為1.27萬輛。

吉利汽車加速電動車步伐,搜狐網報導,前兩天吉利混動車型博瑞GE剛上市,5日又推出一款純電動車型帝豪GS,並且將在6月9日上市,推出產品速度之快在業內是不多見的。

評析
吉利汽車5月汽車總銷量,年增約61%,但與4月相比減少約4%,因5月是全年傳統銷售淡季之一。
 樓主| 發表於 2019-3-2 11:52:10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6月7日科技新報,供同學參考

加速向電動車轉型  德國汽車產業將短少 7.5 萬個工作職缺

作者 linli

美國、日本、歐洲、中國都在加大對電動車產業的投資和政策扶持,推動新興產業的發展必然會面臨淘汰傳統產業的失業問題,由德國工會和汽車產業進行的一項調查結果表明,德國汽車工業轉型發展電動車,將使得發動機、變速箱等領域的 7.5 萬個工作機會面臨消失的風險。

來自美國 Fraunhofer 工業工程研究院的資料表明,德國汽車工業提供了工作數量多達 84 萬個,其中大約有 21 萬個與汽車動力總成的生產製造有關。德國貿易聯合會 IG Metail 有汽車產業的轉型表示擔憂,推動零排量的電動車普及,能夠創造一些電子工程和電池方面的工作職缺,但電動車將大幅降低原有汽車裝配生產線的工作數量,政府和產業監管機構需要製定更多政策來調整整個轉型的過程。減少失業的人數,就必須讓傳統汽車廠商展開大規模的技術培訓,以便讓員工使用全新的生產製造要求,政府需要製定更全面的產業規劃和就業政策。

預計到 2030 年市場上出售的乘用車大約會有 25% 是電動的,15% 是混合動力,其他則是汽油和柴油驅動。如果能夠快速推廣和普及電動車,則可以創造大約 10 萬個職缺。

德國汽車廠商福斯(Volkswagen)的勞工代表 Bernd Osterloh 表示,與燃油汽車相比,電動車的動力總成大約只有 17% 的零組件,這意味著電動車的裝配過程很簡單快速,至少比汽車裝配時間少 30%,在員工數量上,燃油發動機廠員工總數是‭電池工廠的四倍。

BMW 的勞工代表 Peter Cammerer 表示,德國汽車產業需要對於技術的海外輸出更嚴謹,特別是對中國、南韓、日本這些國家提供技術和專利,德國在電池的研究方面處於領先地位,但幾乎沒有拿到任何電池供應的訂單。

評析
德國汽車工業轉型發展電動車,將使得發動機、變速箱等領域的 7.5 萬個工作機會面臨消失的風險。
 樓主| 發表於 2019-3-2 11:55:19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6月7日MoneyDJ新聞,供同學參考

富豪汽車拚2025年銷售量翻倍,五成車款全電動化

記者 陳瑞哲 報導

富豪(Volvo)周四發表2025年大戰略,計畫透過擴大新型態租賃服務與對優步(Uber)等叫車服務業者銷售,將年銷售量翻兩倍、獲利率提高逾四成。

金融時報報導,富豪新策略包含2025年把五成車款全電動化、將五成新車使用在旗下的租賃服務事業「Care By Volvo」,以及三成新車搭載全自動駕駛科技,這部分主要針對叫車服務業者。

富豪採取諸多手段,目的是想把年銷售量從60萬輛推升至120萬輛,並將獲利率從第一季的6.4%提高至約9%,務求追平德國Audi與BMW等一級豪華車廠。

另外,富豪母公司吉利日前曾透露,考慮將富豪IPO(首次公開發行),但前提是富豪估值必須達300億美元,不過有分析師認為這個數字太高了。

評析
富豪計畫透過擴大新型態租賃服務與對Uber等叫車服務業者銷售,將年銷售量翻兩倍、獲利率提高逾四成。
 樓主| 發表於 2019-3-2 11:55:30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6月7日科技新報,供同學參考

年少時曾與死亡車禍擦肩
馬斯克:特斯拉無意發展電動摩托車

作者 Nana Ho

最近電動機車話題在台灣炒得火熱,但或許是因民情不同,國外車廠對這部分市場仍未展現出太多想法,向來以大膽嘗試著稱的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甚至表態,他完全無意打造電動摩托車。

許多人都非常好奇特斯拉未來的發展計畫,身為特斯拉最主要發展方向的領航員,馬斯克近日在股東大會便被問到類似問題,當時發問民眾提到重機大廠哈雷‧戴維森(Harley-Davidson)打算發展電動摩托車業務,並想知道特斯拉未來是否也有考慮加入競爭。

有鑑於馬斯克平日大膽嘗試與奇思妙想的作風,這個回答可能令人有些意外。馬斯克表示,儘管他平常確實喜歡穿機車夾克,但他永遠不打算打造一台摩托車。

馬斯克之所以會有這項決定,並不是因為對摩托車陌生或不感興趣,事實上他向群眾透露,其實在青少年期間,他曾經有過一台越野摩托車(dirt bikes),甚至騎了 8 年之久。這項興趣一直持續到 17 歲那年,當時他在馬路上差點被一輛貨車撞上喪命,自此他便完全拋棄了騎摩托車的想法。

「所以,我們並不打算發展電動摩托車。」

那麼特斯拉未來打算做什麼呢?馬斯克也提供了一些未來的產品動態;為了提升高配版 Model 3 的產能,3.5 萬美元的平價版 Model 3 預計 2019 年初才會上市,而下一個大眾車款 Model Y 則預計明年春天才會正式登場,並於 2020 上半年開始量產。

只是無論特斯拉怎麼看待,考量到亞洲與歐美民情習慣不同,電動摩托車必然還是有市場,雖然這對有騎車習慣的特斯拉粉絲來說,沒有機會騎到特斯拉電動機車令人有些小小失望,但相信對正努力朝此目標發展的機車商來說,少掉一個強力競爭對手會是再好不過的消息。

評析
下一個大眾車款 Model Y 則預計明年春天才會正式登場,並於 2020 上半年開始量產。
 樓主| 發表於 2019-3-2 11:55:56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6月8日工商時報,供同學參考

特斯拉強彈 空頭部隊大虧

工商時報 吳慧珍/綜合外電報導

電動車大廠特斯拉(Tesla)股東會釋出正面訊號,執行長穆斯克在股東力挺下保住職位,周三股價飆漲近10%,創2年多來最大單日漲幅,特斯拉的空頭部隊因此大失血,慘虧超過10億美元。

特斯拉股價周四早盤跳空開高,一度大漲2.5%,來到327.50美元。

美國財經媒體CNBC報導,特斯拉股價周三收漲9.7%,報每股319.50美元,創2015年11月4日以來最大單日漲幅,當時特斯拉股價收高11.17%。照金融科技公司S3 Partners的估算,這使做空特斯拉的投資人1天內就集體損失10.7億美元。

S3預測分析部門主管杜薩尼維斯基(Ihor Dusaniwsky)指出,若從按市值計價損失(mark-to-market losses)來看,特斯拉空頭部隊自2016年迄今,累計虧損將近50億美元。

特斯拉是美股空單最多的個股,也是全球被做空最多的汽車製造商。據S3的資料,特斯拉的空單餘額(short interest)總計達90.3億美元,比空單餘額排名第2的亞馬遜多了16億美元。

S3分析師杜薩尼維斯基還補充提到,做空股票的費率從今年初的1%漲到3.5%的緣故,特斯拉空頭投資人每天為此融資超過100萬美元。

周二特斯拉的年度股東大會上,股東對董事長兼執行長穆斯克投下信任票,否決將CEO與董事長職務分割及董事會改組這兩項提案。

穆斯克在會中並向股東信心喊話,聲稱特斯拉的平價款電動車Model 3,在本月底前「很有可能」達到周產量5,000輛的目標。這家電動車龍頭長期苦於產能無法達標的困擾,燒錢燒得凶也引發外界對其財務體質的疑慮。

特斯拉全球銷售部門主管雷恩(Robin Ren)則在股東會上透露,該公司計畫首度在美國本土以外地區建廠,地點敲定上海。中國政府近日宣布,開放外國電動車製造商在境內設置全資車廠,特斯拉前進中國設廠,可免去負擔進口關稅的麻煩。

評析
特斯拉是美股空單最多的個股,據S3的資料,特斯拉的空單餘額總計達90.3億美元
 樓主| 發表於 2019-3-2 11:56:07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6月8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特斯拉致命事故調查 撞車前已警告駕駛人手握方向盤

經濟日報 記者林奕榮╱綜合報導

今年3月特斯拉電動車撞車致命事故初步報告出爐,證實撞車前幾秒駕駛人的手並未握住方向盤,且衝撞前正在加速。

美國國家運輸安全委員會(NTSB)的報告並未說明肇事原因,但揭露了車輛和駕駛在事故發生時的情況,最終報告將在數月後公布。

NTSB的報告指出,今年3月23日在加州山景市(Mountain View)發生的Model X運動休旅車撞車事故,撞擊時車輛時速約達71英里(約110公里)。此外,特拉的駕駛輔助系統Autopilot,在撞車前15分鐘已警告駕駛把手置於方向盤上。

除了特斯拉,Uber的自駕車也發生致命車禍,引發無人駕駛技術是否已做好上路準備的疑慮。

特斯拉發言人曾在3月表示:「特斯拉的自動駕駛功能無法避免車禍,這是不可能的標準,但可以大幅減少事故發生機率。這項功能確實能讓駕駛、行人和自行車騎士較安全。」

評析
今年3月特斯拉致命事故初步報告出爐,證實撞車前幾秒駕駛人的手並未握住方向盤,且衝撞前正在加速。
 樓主| 發表於 2019-3-2 11:56:22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6月8日科技新報,供同學參考

Tesla Semi 棋逢對手?戴姆勒將推出電動卡車 eCascadia

作者 黃 敬哲

德國汽車龍頭戴姆勒(Daimler)近日同時發表兩款電動卡車,預計將成為 Tesla Semi 的競爭對手,不過其性能可能只有特斯拉的一半,令市場擔憂。

以賓士品牌聞名的戴姆勒表示,將發表一款名為 Freightliner eCascadia 的全電動大型商用卡車,額定載荷大於 15 噸。還有一款較小的中型卡車 Freightliner eM2 106,載荷約 9~12 噸,以滿足市場未來的需求,預計將會在 2021 年前正式量產,卡車實機已在戴姆勒北美總部進行展示,少部分車輛正陸續交付客戶進行測試。

目前 eCascadia 的設計目的是在主要道路上行駛,續航大約在 250 英里左右(約 400 公里左右),只要 90 分鐘便能充滿 8 分電。而 Freightliner eM2 則為 230 英里,不過主要設計是為了最後一哩,充電更縮短至 1 小時。雖然這可能不是最終的數據,不過距同樣為 8 級卡車的 Tesla Semi 所宣稱的續航距離 500 英里且充電僅需半小時仍有段差距。

戴姆勒承認,會推出電動卡車是迫於特斯拉帶來的壓力,原本做為貨運卡車的龍頭,也開始面臨創新科技的挑戰,尤其 Tesla Semi 的主要開發者 Jerome Guillen 之前也是任職於戴姆勒。不過他們也強調,Tesla Semi 的續航距離跟充電速度根本違反物理定律,目前的電池技術根本無法實現這樣的性能,可能不是事實。

不過也有特斯拉的合作夥伴透露,Tesla Semi 的性能規格是真的,儘管無法提供太多證據,而馬斯克更諷刺戴姆勒,根本不知道什麼叫物理定律。無論如何,這場競爭將會引起市場巨大的衝擊,若特斯拉的宣稱最後成為事實,將可能會令戴姆勒的努力付之東流,尤其馬斯克還宣稱,明年 Tesla Semi 的量產版本性能還會再有突破。

如今戴姆勒已為此建立一個名為 E-Mobility Group 的新部門來負責電動卡車的相關業務,甚至還投入了自駕技術,而其在重卡市場的經營及人脈也遠比特斯拉廣,更何況就算性能真的有所優勝,特斯拉還不知道有沒有多餘產能來生產 Tesla Semi,這可能才是特斯拉面臨的最大障礙,但如果特斯拉真的能夠在 2021 年前成功量產其電動卡車,恐怕市場龍頭也將換人。

評析
戴姆勒會推出電動卡車是迫於特斯拉帶來的壓力,原本做為貨運卡車的龍頭,也開始面臨創新科技的挑戰
 樓主| 發表於 2019-3-2 11:56:44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6月8日科技新報,供同學參考

荷蘭結合太陽光電與特斯拉電池  
打造 100% 綠能電動車充電站

作者 EnergyTrend

對於追求百分之百再生能源的人來說,電動車充電站可能還不是最完美的綠能方案,因為他們不知道電力從何而來、電力是不是來自火力發電廠。近日荷蘭公司結合太陽能板、電動車充電技術與特斯拉電池,讓充電站達成不分日夜 100% 綠能供電。

該計畫是 LomboXnet 與在地合作夥伴推出的「Smart Solar Charging」專案之一,目前荷蘭烏特勒支市已有 20 個充電座與 200 片太陽光電、特斯拉 400kW / 800kWh 儲能系統連接,讓電動車可在日間利用太陽電力補充能量,晚上用特斯拉電池充電。

為展示充電座性能,該計畫也與法國車商雷諾合作,此次出展 20 輛 Zoe 電動車。雷諾 2016 年與LomboXnet、ElaadNL 與烏特勒支市市議會合作,為 Smart Solar Charging 專案盡一分心力,承諾在 2017 年交付 150 輛 Zoe 全電動車,ElaadNL 將負責管理基礎設施和充電座標準,LomboXnet 則是負責安裝充電座。

為推行永續能源系統,Smart Solar Charging 專案已執行十年之久。希望可透過該專案讓在地太陽能利用 V2G(Vehicle-to-Grid)技術供給電動車與電網電力,除了可以打造靈活的電力儲存系統,還可以讓充電座變成虛擬電廠,沒有電動車進站補充電力、或是電費過高時,電池電力就可分配給中央電網。

該計畫在十年內也建造數個充電座與將 6,000 片太陽能板裝在 20 棟建築物。烏特勒支市長 Jan van Zanen 表示,十年前誰會想到太陽能、電力系統和電動車能巧妙且大規模連接。

荷蘭第四大城烏特勒支市發展再生能源不遺餘力,在 2015 年廣邀市民參與城市能源轉型,透過「城市對話」讓上百位民眾討論如何幫助城市達到能源目標。烏特勒支大學近期也看中水面冷卻效果與浮動式太陽能電廠潛力,打算在荷蘭外海打造海面浮動式太陽能電廠,雖然還有海水波浪等挑戰,但仍是不占地的永續能源好選項。

(本文由 EnergyTrend 授權轉載)

評析
荷蘭公司結合太陽能板、電動車充電技術與特斯拉電池,讓充電站達成不分日夜 100% 綠能供電。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申請入學

本版積分規則

手機版|正通股民學校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Template by Comsenz Inc.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X3.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