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主: p470121

[轉貼] 電動車 – Volvo進化 2019年邁向電動車廠

  [複製鏈接]
 樓主| 發表於 2018-11-9 15:07:36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3月9日聯合報,供同學參考

電動車充電慢、跑不遠 為什麼賣那麼貴?

聯合報 記者李京倫╱綜合報導

雖然汽車業已投資數十億美元研發電動車,但電動車目前市占率極低,未來也撲朔迷離,一些重要的原物料依然短缺,也沒有足夠的充電站,電動車售價仍比許多汽油車高了數千美元。汽車公司正努力克服這些障礙。德國羅蘭貝格管理諮詢公司高級合夥人德勒斯勒向汽車業提供建議,他說:「很多人都在擔心,克服這些障礙究竟要多久,以及他們必須付出多少。」

紐約時報報導,若要電動車像燃油車一樣遍布世界各地,一些前提條件必須發生。

●製造引擎和零件的成本持續降低
當電動車的動力系統價格和燃油車相近時,電動車將成為主流,這一天到來的時間幾乎完全取決於電池的價格。

2011年以來,電池價格已經下跌超過50%。美林證券預計,在2024年前,美國電動車將比燃油車便宜。值得注意的是,就在一年前,美林證券預測的時間點還是2030年。電池價格下跌的一個原因是製造商在擴充產能,供應量不斷增長,價格隨之下降。

以生產豪華車聞名的車商戴姆勒也做起電池生意,投資5億9000萬美元(約台幣173億元)在德國東部的卡門茨市建立電池廠。在2017年5月的動工儀式上,德國總理梅克爾對戴姆勒高階主管和在場的其他名流說:「這是在投資未來,非常重要。」

戴姆勒電池部門的品管主任考佛說:「我們本可以採購電池,但電池是車輛至關重要的一部分。」戴姆勒寧願自己搶食市場大餅,也不願把餅讓給三星和松下之類的供應商。

●電池原料供應 須穩定又實惠
汽車製造商正在爭奪製造電池所需的鈷、鋰、石墨等能源的主導權。車商必須避免資源短缺,因為那會使電動車價格走高,昂貴到無法承受。

製造商必須處理地緣政治的問題。電動車電池的一個重要原料是鋰,根據美國地質調查局的報告,世界四分之三的鋰蘊藏在中國大陸和智利,當需求激增時,大陸可以像沙烏地阿拉伯使用石油一樣,把自然資源當作外交籌碼。

電動車電池重要原料被少數國家掌控的風險,促使鑽探工人來到歐洲最大鋰礦藏區、捷克齊諾維茲地區的山腰。澳洲公司「歐洲金屬控股」正在鑽入岩床,並抽出核心樣品來繪製礦床圖,預計今年完成可行性研究,並在不久之後開始在齊諾維茲地區採礦並予加工。歐洲金屬捷克子公司的經理帕夫里克視察鑽井隊時說:「我們已與一些電池製造商接觸。」

至於鈷,主要來自剛果民主共和國,這是世界上戰亂最頻繁的國家之一,這裡的非法採礦活動被指使用童工。

礦業公司正在尋找問題不大的地方,總部設在加拿大多倫多的第一鈷業公司已經宣布,計畫在安大略省重啟一座銀礦和鈷礦山。執行長梅爾說:「電動車的發展已經到了無法回頭的地步。」

●更多充電站 提升充電速度
即使人們能夠以與燃油車相同甚至更低的價格購買電動車,他們也面臨一個問題: 在哪裡充電。人們可不想花費一整天時間充電。

如果充電站夠密集,而且喝杯咖啡或去趟洗手間就能使電動車充飽電的話,電動車將變得司空見慣,然而現在,開電動車跨國旅行不啻是一場冒險。

美國猶他州立大學的市場行銷教授史塔福德為了開特斯拉電動車Model S,從猶他州洛根市到加州柏克萊市,在行前非常謹慎地規劃了充電站點。

特斯拉的車主可免費使用特斯拉充電站,並可利用等待時間進餐或購物。特斯拉宣稱,只需半小時,充電站提供的電量就足以行駛274公里,但史塔福德說,特斯拉充電站的效率參差不齊。

在內華達州一個充電站,旁邊除了賭場之外一片荒涼;在另一個充電站,充電柱則被非法停放的卡車阻擋。在舊金山灣區,有時充電還需排隊。

不過,像ABB這類新創事業已開始在世界各地建立充電站,充電站正變得越來越常見。2010年,美國只有幾百個充電站,目前約有1萬6000個公共充電站,相比之下,約有11萬2000個加油站。

福斯汽車的廢氣排放醜聞加速了福斯在電動車方面的布局。為了補償受影響的客戶,福斯同意花費20億美元(約台幣587億元)推廣電動車,並建設基礎設施,計畫在2019年年中之前,在全美設置2000多個快速充電柱。

評析
當電動車的動力系統價格和燃油車相近時,電動車將成為主流的時間,幾乎完全取決於電池的價格。
 樓主| 發表於 2018-11-9 15:07:47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3月9日科技新報,供同學參考

迎戰電動車未來,歐洲廣設 350KW 快速充電網路

作者 EnergyTrend

看好電動車市場前景,不少廠商著手研發電動車相關技術,帶動電力基礎設施與鋰離子電池等相關產業發展,目前歐洲也開始布建超高速電動車充電站,讓充電網路能與電動車同步進展,確保未來每輛電動車都有地方可以充電。

歐洲電動車充電網路計畫已頗具規模,如今有 5 個超高速(ultra-fast)充電站正在建設,其中由充電營運服務 Allego、Hubject 與汽車廠商奧迪、BMW、雷諾等公司推出的 Ultra-E 專案已在 2017 年 12 月於德國打造歐洲首個公用快速充電站,並在同月宣布將在德國、比利時與荷蘭陸續建設另外 20 個充電站。

近期 Allego 則釋出更大的充電網路計畫 MEGA-E,未來將在歐洲部署超過 300 個充電站。雷諾集團日前也入資南歐的充電布建計畫 E-VIA FLEX-E,2018 年底開始在義大利、法國與西班牙建立規模界於 150KW 到 350KW 之間的高速充電站。

另一個備受矚目的電動車充電廠商為 IONITY,該公司在 2017 年 11 月由 BMW、戴姆勒、福特及福斯共同成立,並在 12 月與荷蘭殼牌著手建設 20 個充電站,並計劃在 2018 年打造 100 個高速充電站,其希望在 2020 年於歐洲各地建設 400 座容量達 350KW 充電站,為歐洲電動車提供全面支援。

IONITY 成立不久即得到多家廠商支持,該公司在 2017 年 11 月底與殼牌簽訂合作協議,計劃將其超級充電站推廣到歐洲 18 國,包括比利時、法國、英國、荷蘭、奧地利、波蘭、斯洛維尼亞、捷克以及匈牙利等,未來殼牌在歐洲的高速公路加油站將有四分之一會提供高速充電服務。

與工業機器人廠商 ABB 合作的荷蘭新創公司 Fastned 也即將著手部署 350KW 充電站,2017 年 9 月該公司獲得德國政府 410 萬歐元(約 500 萬美元)補貼,希望可在德國建設 25 個快速充電站,日前該公司已在荷蘭阿姆斯特丹高速公路「De Watering 服務區」打造第一座 350KW 充電站,Fastned 也表示他們已經準備好為更多電動車提供充電技術,未來將致力於提供更好的充電效率與充電速度。

如今歐洲已有許多國家訂定禁售燃油車目標,未來 10 到 20 年電動車將是歐洲主流,因此充電網路將如同現在的加油站,充電基礎設備布設將越來越重要,預計未來將有更多廠商投入充電站市場。

(本文由 EnergyTrend 授權轉載)

評析
歐洲開始布建超高速電動車充電站,讓充電網路與電動車同步進展,確保未來每輛電動車都有地方可以充電。
 樓主| 發表於 2018-11-9 15:08:00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3月10日工商時報,供同學參考

中美貿易戰 馬斯克吐怨言

工商時報 李書良/綜合報導

當前中美貿易關係緊繃,美國總統川普昨(9)日宣布對鋼鐵和鋁產品實施高關稅,全球知名電動車特斯拉(Tesla)行政總裁馬斯克(Elon Musk)同日也在Twitter上向川普抱怨中國政府徵收的汽車關稅,並稱上海設廠的計劃進展不順,令他日益感到沮喪。

新浪科技報導,昨日川普在Twitter發表有關對中國貿易問題的推文,表示美方已要求中國制定計劃,削減中美貿易逆差,馬斯克隨即在下面反問稱:「你認為美國和中國應該制定平等的汽車政策嗎?也就是說,相同的進口關稅、所有權限制和其他因素。」

馬斯克抱怨說,中國政府對從美國進口的汽車徵收25%的關稅,而美國卻只對中國汽車徵收2.5%的關稅。他還表示,沒有一家美國公司在中國可以擁有50%的自有工廠股權,但中國汽車公司卻可以擁有美國公司。

馬斯克補充稱:「整體來說,我反對進口關稅,但目前的情況導致事情很複雜。中國目前的規定讓情況很糟糕,(特斯拉)就像穿著鉛做的鞋子參加奧運會的賽跑比賽。」

他並表示,為了滿足中國消費者對特斯拉電動汽車不斷增長的需求,公司前往中國設廠,然而在上海設廠的計劃進展不順,令他日益感到沮喪。

對於馬斯克在推文上的抱怨,川普隨後回應稱:「我們某些情況下會做一些互惠關稅專案,所以,如果中國向我們徵收25%,如果印度向我們徵收75%,我們卻不收稅……,我們也會徵收同樣數字的關稅。這稱作互惠稅、鏡像稅。」

香港信報報導,為了避開中國政府25%的進口關稅,外國汽車生產商透過與中國本地汽車生產商建立的合資企業在中國生產汽車,中國藉此要求外商對利潤進行分成,並有可能共用技術,而馬斯克一直試圖避免這種方式。

2017年,特斯拉在中國的營業收入已達到20億美元,年增長約1倍,這使得中國成為特斯拉的第二大收入來源,僅次於美國。

評析
2017年特斯拉在中國的營業收入已達到20億美元,年增長約1倍,成為特斯拉的第二大收入來源,僅次於美國。
 樓主| 發表於 2018-11-10 14:20:40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3月10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鈷價將飆漲 衝擊電動車

經濟日報 編譯余曉惠/綜合外電



非洲剛果民主共和國(DRC,簡稱民主剛果)總統卡比拉(Joseph Kabila)打破數周來的沉默,表示將簽署會大幅提高金屬出口關稅和開採許可費的礦業法規,這意味作為鈷礦成本將上漲,電池價格可能也跟著變貴,可能不利電動車的普及化。

電動車蔚為風潮讓鈷價在過去兩年翻漲三倍,最近因民主剛果徵收的稅率可能進一步攀高。根據金融時報,倫敦金屬交易所(LME)鈷價9日盤中觸及2008年來最高、每磅40美元,一周以來累計漲逾6%。彭博資訊的報價則顯示,LME鈷現貨價格8日收漲1.2%至每公噸84,020美元。

民主剛果是全球最大的鈷礦出口國,全球逾六成產量出於此,若總統簽署立法,鈷礦的開採許可費漲幅依法將增至10%,是過去的五倍。此外,當地出口銅礦的關稅將從2%調漲為3.5%,另外還會被課50%的超級利得稅。

彭博智庫分析師歐恩說,這將大幅衝擊未來的金屬供應,且勢將墊高生產成本,「成本上漲和獲利被侵蝕的壓力,在加上未來落實政策時的不確定性,或許會讓投資民主剛果礦業的吸引力大打折扣」。

民主剛果國會1月已通過礦業法規,只待總統簽署生效,因此礦商在90天期限內全力遊說。日前嘉能可(Glencore)執行長葛蘭森柏格等多名礦商高層與卡比拉長談六小時,最後還是無法翻案。去年嘉能可在這個非洲中部國家生產約13億美元的鈷。

眼見鈷價狂飆,從特斯拉到福斯,各大車商皆設法簽下鈷礦的長期合約,以確保自家電動車電池供應無虞。一名交易員說,法規生效後,未來電動車電池的供應鏈廠商可能找上成本較低、人工開採的小型業者,但這類僱主通常雇用童工。

評析
眼見鈷價狂飆,從特斯拉到福斯,各大車商皆設法簽下鈷礦的長期合約,以確保自家電動車電池供應無虞。
 樓主| 發表於 2018-11-10 14:20:50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3月10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能源業攻儲電 掀併購潮

經濟日報 編譯湯淑君/綜合外電

彭博資訊報導,儲電對能源業的重要性日增,從今年2月鋰供應與電池等能源儲存相關併購案件數,為乾淨能源交易之冠,可見一斑。

上月乾淨能源領域以美元計金額最大筆的大型併購案當中,能源儲存公司就占兩項。太陽能光電設備商深圳市兆新能源2月11日宣布,將以9,900萬美元收購上海中鋰80%股權一案;總部在印度的用電大戶Windsor Machines公司另在上月5日宣布以160萬美元,買入儲電設備製造商R Cube能源儲存系統公司55%的股權。

這些交易發生在電力需求高、供應量卻偏低之際。再生能源的使用率雖逐漸升高,但風力和太陽能發電有其間歇性,這更凸顯儲電備用的重要。鋰離子電池因為適合用於消費電子裝置和電動車,而常見於各大媒體的報導。

根據彭博新能源財經(BNEF)團隊最新的能源儲存展望報告,去年全球能源儲存部署量達1.2GW(1GW=10億瓦)。目前這個市場仍倚賴政府政策支持,例如美國的紐約州和亞歷桑納州都已在1月宣布能源儲存規定。電池組價格持續下滑,去年平均價格為每度電(千瓦時)209美元,比去年的價位便宜24%。

評析
儲電對能源業的重要性,從今年2月鋰供應與電池等能源儲存相關併購案件數,為乾淨能源交易之冠,可見一斑。
 樓主| 發表於 2018-11-10 14:21:03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3月10日科技新報,供同學參考

想趕上特斯拉,Ionity 公布超快速充電網路設計概念

作者 Nana Ho

隨著電動車越來越受到關注,許多車廠都開始進行充電網路的布局,在 8 日登場的日內瓦車展中,Ionity 也公布了超快速充電網路的設計概念,整體設計看來未來主義色彩相當濃厚。

去年 11 月時,包含 BMW、戴姆勒(Daimler AG)、福特(Ford)、福斯(Volkswagen)、奧迪和保時捷在內等多家汽車集團合資成立了「Ionity」,計畫沿著歐洲主要路線打造超快速充電網路,讓電動車的長途旅行變得更為便利。

近日 Ionity 正式公布了充電站的全新設計概念,並在網站上簡單介紹了設計的內容。

Ionity 表示,為了符合電動車產業(E-Mobility)的形象,充電站的整體將會以開放、光亮及溫暖的空間感進行設計,結構表面也將以簡潔為主,將智慧介面與強大的輕質材料混合,為客戶帶來完整的充電體驗。

同時為了與 LOGO 的保持一致性,充電時能源的流動將會以光線的漸變作呈現,充電站上方好像懸浮著一樣的燈箱也將指引客戶前來,讓客戶在主要路線上可以立即識別,尤其在夜間將會特別引人注目。

Ionity 目前已經在為一些充電站點進行準備,首席營運長 Marcus Groll 表示,這些新的設計展現的是「規劃中的事」(things to come),「這些充電站設計理念對我們的股東、合作夥伴和客戶都是一個明確的訊息,這就是未來會呈現的樣子。」

根據了解,特斯拉的超級充電站目前可提供約 145kW 的功率,而 IONITY 的超高速充電站則將提供 350kW 的功率,但特斯拉目前在歐洲已經擁有超過 350 個充電站點,而目前 IONITY 仍處在剛起步的階段——自去年成立開始,IONITY 已經在 20 個充電站點展開工作,他們預計將在今年打造 100 個站點,並逐漸朝向 2020 年在全歐洲建造 400 個充電站的目標邁進。

Electrek 報導認為,Ionity 對電動車基礎設施的布局,明確顯示出希望趕上特斯拉(Tesla)的企圖心,而在這種競爭之下,雙方將能互相推動、進而擴展充電站網路並提升充電能力,對消費者來說無非是一件喜事。

評析
特斯拉的超級充電站目前可提供約 145kW 的功率,目前在歐洲已經擁有超過 350 個充電站點
 樓主| 發表於 2018-11-10 14:21:42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p470121 於 2018-11-11 09:18 編輯

轉貼2018年3月11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萬鋼:電動車貿易 沒有不平衡

經濟日報 特派記者戴瑞芬、賴錦宏、林庭瑤、李春/北京10日電



美國電動汽車大廠特斯拉CEO穆斯克向美國總統川普告狀,要求解決中美電動汽車貿易不平衡。大陸科技部長萬鋼10日表示,中美科技創新的合作平台並沒有障礙,更歡迎各國的電動汽車都到中國市場來。

萬鋼10日出席全國人大「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記者會,萬鋼表示,沒聽過穆斯克抱怨過,而且中美科技創新合作不會有障礙。

大陸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將擴大新能源汽車領域開放;同時,取消外商投資股比限制。

特斯拉正籌劃在上海建廠,可望受惠,成為第一家突破50:50股比限制,甚至100%獨資的外資車企。

不過,穆斯克8日卻向川普連發五條Twitter,抱怨「美國汽車進口到中國,需繳納25%的進口關稅;而中國汽車出口到美國,只需要繳納2.5%的關稅,整整10倍的差異。」

他還吐苦水「沒有任何一家美國車企在大陸工廠所有權(持股比例)在50%以上,但美國現在有五家100%中資背景的電動車企。」

萬鋼表示,中美電動汽車貿易沒有不平衡;他透露,特斯拉剛上市,就去過特斯拉駕駛過新開發的第一輛電動汽車,穆斯克第一次到中國,就開著特斯拉車到科技部。從2001年開始,科技部實施重大科技專項,對電動汽車的發展,特別是關鍵核心技術,電池、電機、電控技術,都有中美科技合作。萬鋼還說,不只特斯拉,中美在電動汽車的合作十分緊密,科技部和美國能源部有一個聯合研究中心,進行三大關鍵內容合作,包括節能建築、清潔煤利用及電動汽車,包括卡車的高效使用,發揮各自的優勢互補。

走訪雙創基地 盛讚台青
大陸「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熱潮持續兩年多,科技部長萬鋼10日指出,雙創提高大陸創新創業的國際化水準,他特別提到拜訪過兩岸雙創孵化基地「蟻族」,台灣青年打造的眾創空間合作共贏讓他印象深刻。

萬鋼在全國人大科技部專場記者會表示,他走訪許多雙創基地,由台灣青年打造的創業基地「蟻族」,「我去拜訪了蟻王,也看到了蟻族生產的產品,感到非常興奮。」

他強調,「蟻族」眾創空間讓兩岸青年相互交流,實現眾創共贏,得到市場的肯定,打造出成功的創業主體引領眾創趨勢。

萬鋼還分享雙創的小故事,有個外國人質疑,共享單車怎麼是中國的新四大發明呢。萬鋼說,中國本來就是單車大國,共享才是創新。在雙創熱潮下,科技部統計,累計有4,200多家眾創空間、3,000多家科技企業孵化器、400多家企業加速器和150多家國家高新區,形成創新服務的生態網路。

評析
特斯拉正籌劃在上海建廠,可望受惠,成為第一家突破50:50股比限制,甚至100%獨資的外資車企。

 樓主| 發表於 2018-11-10 14:21:56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3月12日工商時報,供同學參考

戴姆勒收購北汽新能源3.93%股份
卡位中國新能源車市場

工商時報 李書良/綜合報導

全球知名車廠戴姆勒(Daimler AG)日前發布公告稱,戴姆勒大中華區投資有限公司完成對中國北汽集團旗下北京新能源汽車3.93%股份的收購,成為北汽新能源的股東之一。

新浪汽車報導,2017年6月,戴姆勒和北汽集團簽署深化合作的架構協定,其中包含戴姆勒擬投資北汽新能源的決議。戴姆勒希望透過與北汽集團及北汽新能源的緊密合作,進一步加深對中國新能源車市場及客戶需求的了解。

戴姆勒股份公司董事會成員、負責大中華區業務的Hubertus Troska說:「電動出行是戴姆勒面向未來的核心戰略之一,中國已成為世界最大的新能源車市場,為此,戴姆勒正在中國市場及全球範圍內積極推動該戰略的不斷深化。」

稍早前,中國吉利汽車宣布收購近10%戴姆勒的股份。2月24日,吉利集團發布公告稱,已經透過旗下海外企業收購戴姆勒9.69%的股份,從而成為其最大的單一股東。

當時,吉利董事長李書福表示,希望與戴姆勒在電動技術上達成合作。然而,戴姆勒首席執行官Dieter Zetsche在內日瓦車展上表示,與吉利的任何產業聯盟,都將取決於目前的中國合作夥伴北汽是否同意。

去年7月,戴姆勒宣布將與北汽投資6.55億歐元在中國建電池廠。今年2月底,北汽和戴姆勒共同宣布,計畫擴大賓士乘用車在中國本土的生產規模,雙方將共同投資逾119億元人民幣,打造生產基地。

市場人士認為,儘管吉利極度垂涎戴姆勒的電動車技術,但戴姆勒似乎不以為然,希望繼續增強與中國合作夥伴北汽的關係,在中國生產電動汽車。

評析
戴姆勒希望透過與北汽集團及北汽新能源的緊密合作,進一步加深對中國新能源車市場及客戶需求的了解。
 樓主| 發表於 2018-11-10 14:22:16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3月12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傳統車廠 攻時髦電動車

經濟日報 編譯林昀嫻/綜合外電

從美國福特到德國保時捷等傳統汽車製造商,計劃投資逾700億美元,效仿電動車大廠特斯拉,推出新一代更時髦的電動車與電池,以擺脫電動車比傳統汽車難賣的困境。

華爾街日報報導,福特1月宣布將斥資110億美元開發更有吸引力的電動車,凸顯大型汽車公司願意推出外型迷人的電動車。

Jaguar、奧迪、保時捷、Volvo和豐田今年也將推出新款的電動車;福斯已承諾到2022年在電動車領域投資400億美元;戴姆勒旗下的賓士也將投資120億美元。

相較傳統汽車,美國民眾購買電動車的興趣缺缺,舉例來說,福特旗下Focus電動車花了六年,才賣出8,700輛。

雖然純電動車和油電混合車的銷售首度跨過20萬輛大關,但也僅占整體汽車銷售市場的逾1%,況且美國民眾還享有購買這類車款的聯邦稅務補貼7,500美元。

原因之一在於,汽車製造商長久以來所推出的電動車外型較為古板,難以吸引消費者,因這些業者認為電動車需求並不高,所開發的一系列電動車通常被譏為「符合環保法規的車款」,目的僅為符合監管機關的要求,而非大量銷售。

評析
從美國到德國等傳統汽車製造商,計劃投資逾700億美元,,推出新一代更時髦的電動車與電池。
 樓主| 發表於 2018-11-10 14:22:29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3月12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特斯拉證實2月一度停產Model 3

經濟日報 記者易起宇╱綜合報導

特斯拉2月下旬一度停產其眾所矚目的首輛量產電動車Model 3,不過該公司表示,包括這回在內的多次停產都在公司的計畫之內,反而有助於生產。

特斯拉昨(11)日證實,公司確實在2月20日至24日間暫停了加州費利蒙組裝廠的Model 3生產,這座工廠目前除了生產Model 3外,也生產Model S轎車和Model X運動休旅車(SUV)。

特斯拉發言人透過聲明稿表示:「我們的Model 3生產計畫包括了多次計畫中的費利蒙和內華達州Gigafactory 1工廠的停產。停產期間將用來改善自動化和進行系統性的障礙排除,以增加生產效率。」

特斯拉目前計劃在3月底前達到周產量2,500輛,6月底前達到5,000輛。據彭博開發的預測工具,Model 3的產量在2月下旬出現下滑,但在3月初已開始回升。

評析
多次停產都在公司的計畫之內,停產期間用來改善自動化和進行系統性的障礙排除,以增加生產效率。
 樓主| 發表於 2018-11-12 15:43:17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3月12日MoneyDJ新聞,供同學參考

鋰生產大國欽點  韓廠將設電池原料廠

記者 陳苓 報導

鋰是電動車電池的必備原料,南美洲智利是全球最大的鋰生產國,該國為了發展下游工業,找來各國競標設立工廠,結果韓廠浦項鋼鐵(POSCO)和Samsung SDI領軍的聯盟雀屏中選,智利政府將保障鋰礦供應,協助得標廠商生產鋰電池原料。

BusinessKorea、Investor、路透社報導,浦項鋼鐵11日宣布,該公司和Samsung SDI率領的聯盟,將斥資575億韓圜(5,402萬美元)在智利港口城市Mejillones設立陰極(Cathode)工廠。陰極是鋰電池的原料,工廠預定2021年下半投產,年產量達3,200噸陰極。

專家認為,此舉可讓浦項鋼鐵和Samsung躍上國際舞台,和海外對手競爭。浦項鋼鐵進軍鋰電池原料動作頻頻,之前卡位中國市場,今年一月和陸廠華友鈷業(Huayou Cobalt)設立合資企業,2020年起將在中國生產4,600噸的陰極。浦項鋼鐵高層表示,該公司電池業務從中國拓展至南美,將成為全球的陰極生產商。

除此之外,對Samsung SDI來說,未來無須擔心陰極供給短缺。該公司總裁Jeon Yeong-hyun指出,鋰電池市場日益擴大,智利的合資企業將可帶來穩定的鋰電池原料供給。

電動車需求水漲船高,估計全球陰極買氣將暴增四倍,從2016年的21萬噸,2021年增至86萬噸。

評析
電動車需求水漲船高,估計全球陰極買氣將暴增四倍,從2016年的21萬噸,2021年增至86萬噸。
 樓主| 發表於 2018-11-12 15:43:27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3月12日MoneyDJ新聞,供同學參考

特斯拉全自駕車上路,馬斯克估最快2019年底

記者 陳瑞哲 報導

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周日對自駕車發展發表最新看法,據他表示,全自駕車最快有望在一年半內實現,也就是2019年底左右。

Eelectrek.co報導指出,剛出廠的特斯拉電動車搭載Autopilot 2.0或2.5硬體,理論上應有全自駕能力,只是軟體還沒準備好,目前Autopilot也處在停用狀態。

據特斯拉表示,一旦自駕功能證明比人類駕駛安全,並獲監管機構允許,將透過軟體啟動自駕功能。

馬斯克去年中就曾矢言,特斯拉自動駕駛系統將在2年後達到最高Level 5級別,他還說過特斯拉Autopilot 2.0自駕系統比人類駕駛聰明2-3倍。

CNBC上周五報導指出,目前自駕車測試里程數最多的,是谷歌母公司Alphabet旗下自駕車開發商Waymo ,Waymo也被認為是自駕車產業的領航者,緊追在後的不是特斯拉而是通用汽車。

評析
馬斯克表示,全自駕車最快有望在一年半內實現,也就是2019年底左右。
 樓主| 發表於 2018-11-12 15:43:40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3月13日蘋果日報,供同學參考

Model 3生產又暫停 特斯拉:改善自動化技術

吳國仲/綜合外電報導

美國電動車大廠特斯拉(Tesla)在2月下旬暫時中止Model 3轎車的生產線,為期1個工作周,目的在改善工廠自動化技術及生產瓶頸,未來有助於提升產量。

Tesla周日確認,Model 3在加州費利蒙(Fremont)工廠的產線,生產在2月20日至2月24日暫時中斷,之後已恢復生產。Tesla目前在該廠生產Model S轎車、Model X休旅車及Model 3;電池則產於內華達州雷諾(Reno)東部的超大電池廠「Gigafactory」。

Tesla發言人說:「周期性的停產是在Model 3的生產計劃中,包括費利蒙廠和超大電池廠,用意是改善自動化技術及因應生產瓶頸,以提升產能。」該公司強調,產線重整不但不罕見,而且很平常。

在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的計畫中,Model 3轎車被視為電動車普及化的關鍵,但加速產能的進度比預期長,而且更有挑戰性。特斯拉最新的目標是,在本月底將Model 3產能提升到1周2500輛,6月底加速至1周5000輛。

評析
特斯拉暫時中止Model 3生產線,目的在改善工廠自動化技術及生產瓶頸,未來有助於提升產量。
 樓主| 發表於 2018-11-12 15:43:59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p470121 於 2018-11-16 19:23 編輯

轉貼2018年3月13日科技新報,供同學參考

特斯拉迫使傳統汽車廠商跟進電動車產業  投資總額已超 700 億美元

作者 linli

福特汽車公司花費 6 年的時間才售出了 8,700 台 Focus 電動車,僅僅相當於該公司熱門車況 F 系列燃油動力皮卡 3 天的銷量,美國消費者對於電動車的興趣不大,但消費者的冷淡並沒有阻止福特汽車向電動車市場投入巨資,該公司計劃投入 110 億美元研發更受關注的電動車產品。做為傳統汽車製造商的代表,福特汽車的戰略也表明越來越多大型汽車製造商願意嘗試研發更具競爭力的電動車產品,就像他們在電動車市場的競爭對手特斯拉那樣。

在 2018 年 1 月的北美車展上福特宣布的電動車投資計畫,僅僅是全球汽車製造商投資電動車市場和電池產業的一部分,其他汽車製造商也都有大規模的電動車製造計畫,Jaguar 將在美國市場推出電動SUV、Audi、Porsche、豐田、沃爾沃均有多個品牌的電動車推出。

但美國市場對於電動車反應冷淡,受歡迎的車款絕大部分都是燃油汽車,儘管純電動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在美國市場的交付量首次突破 20 萬台,同時還有 7,500 美元的聯邦稅減免,但電動車的銷量僅占美國乘用車銷售市場的 1%。

電動車在美國市場推廣緩慢的原因,是長期以來傳統汽車製造商推出的電動車都是主流車款的電動版本,這樣的設計很難吸引消費者的關注,同時傳統汽車製造商相信電動車的市場需求低迷,只是為了迎合政府的監管政府而推出電動車,沒有對電動車產品線足夠的重視,這些電動車往往被稱為合規車,主要目的是減少政府的監管而不是追求大規模出售。

福特汽車全球市場總監 Jim Farley 在接受採訪時表示,福特將把該公司最受歡迎、最有標誌性的燃油汽車設計到純電動車款,比如 F 系列皮卡,F-150 完全可以實現純電力驅動,目前電動車市場的選擇並不多,但未來的市場潛力巨大。

在福特的電動車計畫中,2020 年將推出高性能的電動 SUV 定名為 Mach 1,這也是福特汽車經典車款野馬跑車曾經使用的名字。隨著越來越多汽車廠商進入電動車市場,動力電池成本會顯著下降,電動車的價格也會隨之下降,一般比同款的燃油汽車定價高幾千美元。加州和中國等市場都有針對燃油汽車非常嚴格的監控措施,鼓勵汽車廠商推出電動車。

德國汽車製造商 Volkswagen 曾因為規避美國市場嚴格的汽車排量監管措施違規,該公司已經宣布將在 2020 年前向電動車市場投入 400 億美元。Mercedes-Benz 母公司 Daimler AG 則宣布了 120 億美元的電動車投資計畫,通用汽車將會在 2023 年前推出 20 款電動車,但沒有透露具體的投資金額。

美國最大的汽車經銷連鎖機構 Auto Nation 公司 CEO Mike Jackson 表示,預期到 2030 年電動車的銷量將占到美國汽車銷售量的 20%,遠高於當下的 1%,電動車市場展現出了前所未有的潛力,全球前三大乘用車市場都出現了強制汽車廠商推出電動車的政策,包括中國、歐洲、美國的監管機構都在鼓勵電動車產業的發展。

電動車推廣還面臨著充電網路不統一的問題,遠距離行駛仍然需要充電站的支持,但缺乏充電網路使得消費者對於電動車表現出了觀望態度,目前電動車的售價也沒有太多競爭力,汽車廠商希望政府可以給予電動車更多稅費方面的優惠,也抵消售價對於市場需求的衝擊。Peugeot 公司 CEO Carlos Tavares 表示,如果電動車沒有獲得市場的認可,那整個產業和政策制定者都會存在很大的疑問。

電動車的價格可能需要幾年的時間才能接近目前燃油汽車的價格,Fiat Chrysler CEO Sergio Marchionne 曾開玩笑稱,他並不希望客戶選擇 Fiat 500 電動車,因為每售出一台 Fiat 500 電動車該公司就會虧損 1.4 萬美元,目前該公司的電動車業務仍然處於虧損狀態。

評析
福特汽車的戰略表明越來越多大型汽車製造商願意嘗試研發更具競爭力的電動車產品

 樓主| 發表於 2018-11-14 16:03:44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3月13日MoneyDJ新聞,供同學參考

電動車大戰 固態電池成新寵
雷諾/日產擬2025年推新車

記者 陳苓 報導

電動車電池進入次世代大戰,多家車廠爭相研發「固態電池」(solid-state batteries),宣稱此種電池比傳統鋰電池容量更大、充電時間更短、也更安全。雷諾/日產/三菱聯盟表示,目標2025年推出使用固態電池的電動車,搶先卡位新市場。

InvestorIntel報導,固態電池被許多人視為顛覆車市的新科技,2015年電池業者Sakti3表示,即將開發出固態電池,能量密度為當前鋰電池的兩倍、成本只要鋰電池的1/5,而且固態電池不易燃、能使用更久、充電時間更短。新技術潛力無窮,Sakti3隨即被Dyson收購。

金融時報報導,固態電池潛力大,吸引車商爭先恐後湧入,豐田(Toyota)早早投入研發,目標2020年代上半推出固態電池電動車。BMW則預定2026年發布固態電池電動車,該公司表示電池容量將是未來車主挑選電動車的重點。

如今雷諾/日產/三菱聯盟也加入此一陣營,雷諾電動車主管Gilles Normand表示,固態電池在成本、能量密度、熱穩定性(thermal stability)上,都優於當前的鋰電池。儘管仍有許多挑戰,研發已大有進展,估計2030年前推出固態電池電動車,可能的話,將於2025年問世。

評析
雷諾/日產/三菱聯盟表示,2025年推出使用固態電池的電動車,搶先卡位新市場。
 樓主| 發表於 2018-11-14 16:03:57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3月13日MoneyDJ新聞,供同學參考

Panasonic大連車用鋰電池廠量產出貨、供應美/中市場

記者 蔡承啟 報導

Panasonic 13日發布新聞稿宣布,位於中國大連市的車用角形鋰離子電池工廠開始進行量產出貨、並於當日舉行了出貨儀式。該大連工廠開始出貨高輸出高容量且高安全性的角形鋰離子電池至北美和中國市場,之後也將擴增供應對象。

Panasonic指出,近年來隨著環保意識抬頭,提振電動車(EV)、油電混合車(HV)、插電式油電混合車(PHV)等環保車市場逐年擴大,而隨著上述大連工廠開始進行量產出貨,Panasonic車用鋰離子電池事業也建構出覆蓋日本、美國以及中國等全球3大主要市場的生產體制,今後Panasonic將活用這些據點,進一步強化車用電池的全球競爭力、擴大車用電池事業。

Panasonic社長津賀一宏曾於1月9日在美國拉斯維加斯CES會場上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計畫在中國生產特斯拉電動車(EV)用電池,不過具體的時間表尚未敲定。Panasonic是特斯拉車用電池的主要供應商。

時事通信社3月6日報導,Panasonic副社長、車用相關事業負責人伊藤好生(Yoshio Ito)受訪時表示,計畫在中國增產車用電池,考慮利用位於江蘇省的2座工廠(無錫工廠和蘇州工廠)生產搭載於電動車(EV)的車用電池。Panasonic位於江蘇省的工廠目前生產使用於筆電等用途的鋰離子電池,而Panasonic考慮將其產線變更為車用、或是新設車用產線。

評析
Panasonic計畫在中國生產特斯拉電動車(EV)用電池,不過具體的時間表尚未敲定。
 樓主| 發表於 2018-11-14 16:04:11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3月13日MoneyDJ新聞,供同學參考

特斯拉Model 3改用永磁馬達,稀土釹漲聲響起

記者 陳瑞哲 報導

特斯拉長程版Model 3電動車捨棄感應馬達、改採永磁式馬達,預料將導致已經因中國限制出口而供給吃緊的釹金屬,更加供不應求。

全球政府為削減碳排放,紛紛訂出新售車全面電動化時程,這已使得鋰、鈷等關鍵電池材料價格水漲船高,現在隨著Model 3克服產線瓶頸、產出逐漸放大,生產永磁馬達所需的釹也開始受到關注。

據市調機構IMARC統計,目前用在馬達裡頭的釹磁鐵價值超過113億美元,2010-2017年期間複合年成長率達8.5%。(路透社)

顧問公司Roskill資深分析師David Merriman指出,去年全球對釹的需求達31,700噸,供給不足3,300噸,他預測今年需求將進一步攀升至34,200噸,明年更上看38,800噸。

在此同時,車廠已在努力克服釹供給不足的問題,如豐田周一就宣布,成功以其它產量較多、價格較便宜的稀土,開發出釹用量減半的馬達磁鐵,有望應用在未來的電動車上。(日經新聞)

評析
特斯拉長程版Model 3電動車捨棄感應馬達、改採永磁式馬達,將導致供給吃緊的釹金屬,更加供不應求。
 樓主| 發表於 2018-11-16 19:21:42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3月13日中央社,供同學參考

淳紳電動車估達有條件自駕 5月亮相

中央社記者田裕斌台北2018年3月13日電

淳紳(4529)預計與桃園市政府合作開發自動駕駛系統,車輛已經運抵台灣,淳紳表示,5月底將公開展示前期開發成果,預計可達Level 3的程度。

根據美國運輸部採用的SAE(國際汽車工程師協會)自動駕駛分級標準,Level 3屬於「有條件自動駕駛」(Conditional Driving Automation),意即自動駕駛輔助控制期間,駕駛人可暫時免於操作,但是當系統偵測到行車環境需要駕駛人反應時,會立刻解除自動駕駛狀態,讓駕駛人接手後續控制。

淳紳副總經理謝豐吉表示,2年的開發計畫目標要達到自動駕駛Level 4的程度,讓車子在特定規劃的行車環境中,全交由自動駕駛系統控制,目前全球仍未有車廠可以達到Level 5的自動駕駛階段,未來淳紳會有新的專案計畫,向Level 5的自動駕駛科技發展推進。

此外,中國大陸國家發改委2月初在會議中點名優先支持淳紳旗下贛州昶洧興建整車廠,淳紳表示,贛州發改委3月初已經通過昶洧電動車廠的生產申請文件,並呈交國家發改委做最後審批,根據申請內容,贛州昶洧電動車廠的總面積約24公頃,將架設687套生產設備,目標年產量為10萬輛電動車,總投資金額超過新台幣350億元。

淳紳表示,贛州昶洧日前又再取得9項專利,並獲得認定為有價無形資產,江西省政府為了鼓勵企業持續自主研發,再撥款人民幣350萬元(約新台幣1640萬元)獎勵金,加速推動電動車發展。

評析
淳紳與桃園市政府合作開發自動駕駛系統,5月底將公開展示前期開發成果,預計可達Level 3的程度。
 樓主| 發表於 2018-11-16 19:21:56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3月14日工商時報,供同學參考

中國最大電池商 控股加拿大鋰礦

工商時報 吳瑞達/綜合報導

大陸最大動力電池製造商寧德時代新能源科技公司(寧德時代),透過一項股權收購案,取得加拿大魁北克的1個鋰礦控股權;目前正積極推動股票上市的寧德時代,希望在2020年,成為全球最大的電池製造商。

英國金融時報報導,根據12日的一項聲明,寧德時代旗下的加拿大時代,收購吉林省吉恩鎳業旗下吉恩國際所持有北美鋰業的3,660萬股票,並以90%以上的持股,成為加拿大魁北克省北美鋰業的控股股東。魁北克省政府擁有北美鋰業5%的股權。

目前,寧德時代正急於保障這項關鍵原材料的供應。在達成這筆交易之際,寧德時代正迅速擴大電動汽車電池產量,目標是到2020年,成為全球最大的電池製造商。

報導指出,2016年收購已破產的北美鋰業的吉林吉恩鎳業表示,它無法再滿足北美鋰業在La Corne鎮的鋰專案的資金需求。

這座鋰礦於1942年發現,曾於20世紀50年代向美國原子能機構提供鋰礦。

企業總部位在福建的寧德時代,是1家動力電池系統供應製造商,成立於2011年12月,目前是大陸動力電池的龍頭。

2017年11月,寧德時代公布在大陸創業板IPO的募股說明書。

證券時報網報導,寧德時代募股說明書顯示,該公司此次發行新股不超過2.17億股,占發行後總股本比例不低於10%,募投項目包括,寧德時代湖西鋰離子動力電池生產基地專案、寧德時代動力及儲能電池研發項目,擬用募集資金投資131.2億元人民幣。

寧德時代還未上市,目前估值已超過1,300億人民幣,市場認為,如果順利上市,寧德時代將成為創業板第1股。

評析
大陸最大動力電池製造商寧德時代,透過一項股權收購案,取得加拿大魁北克的1個鋰礦控股權
 樓主| 發表於 2018-11-16 19:22:09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3月14日中央社,供同學參考

亞馬遜品牌聲譽居冠 蘋果谷歌排名下滑

中央社 倫敦13日綜合外電報導

一項年度品牌聲譽調查顯示,蘋果與Alphabet旗下的谷歌名次下跌,亞馬遜公司連續3年高居第一,電動車製造商特斯拉將旗下車款Roadster送上太空後,排名扶搖直上。

路透社報導,根據哈瑞斯民意調查(Harris Poll)今天發布的年度企業聲譽商數(ReputationQuotient)調查,蘋果(Apple)排名從第5落到第29,谷歌(Google)從第8掉到第28。蘋果近至2016年時,品牌聲譽還創下第2名佳績。

這項調查自1999年起,在每年12月11日至隔年1月12日之間,對2萬5800名美國成人進行「最有曝光率」企業品牌的聲譽調查。

哈瑞斯民意調查執行長格茲瑪(John Gerzema)表示,蘋果和谷歌名次下跌,歸因於兩家公司推出的吸睛產品數量不如過去幾年。

這類產品包括谷歌當年推出的Google文件、Google地圖等免費服務,與蘋果前執行長賈伯斯(Steve Jobs)推出的iPod、iPhone和iPad等產品。

同時,亞馬遜公司(Amazon.com Inc)穩居第一名,除2015年滑落第2外,已霸佔冠軍寶座5年。

格茲瑪將亞馬遜的排名,歸功於他們在消費者生活的涉足範圍日益擴大,併購全食超市公司(Whole Foods),進軍生鮮領域就是一項好例子。

格茲瑪表示,馬斯克(Elon Musk)的特斯拉公司(Tesla)雖然在地球上準時交車成績不甚理想,但以太空探索科技公司(SpaceX)火箭將旗下Roadster車款送上外太空的勢頭,名次仍從第9上攀至第3。

評析
一項年度品牌聲譽調查顯示,亞馬遜公司連續3年高居第一,特斯拉將Roadster送上太空後,排名扶搖直上。
 樓主| 發表於 2018-11-16 19:22:22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3月14日MoneyDJ新聞,供同學參考

陸首批電動車電池步報廢期,政策面力促回收利用管理

記者 新聞中心 報導

上證報報導,大陸2013年新能源汽車開始進入個人消費市場,5年後這些動力電池開始步入報廢期,且由於新能源汽車最近5年複合增長率迅猛,因此,預期自今(2018)年起,動力電池回收利用市場將呈現爆發式增長。業內人士表示,與手機或電腦的鋰電池回收成本極高有所不同,汽車動力電池的回收難度不算大,前景很廣闊。

大陸工信部等七部委於今年2月26日發佈《新能源汽車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管理暫行辦法》,明確動力電池生產企業產品的設計要求、生產要求和回收責任等,旨在加強新能源汽車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管理,規範行業發展。

業內人士指出,目前動力電池在新能源汽車上的使用壽命約5年,因此2013年產銷的動力電池今年起將陸續進入報廢期,未來數年這個市場會爆發式擴容。因此,近半年陸續有產業資本開始涉足此市場,包括格林美、比亞迪、寧德時代、華友鈷業、國軒高科、中航鋰電、駱駝股份、雄韜股份、天奇股份等多家電池生產及相關企業皆在積極佈局動力電池回收利用領域。

據動力電池生產商相關人士指出,在通常情況下,新能源車的動力電池衰減到初始容量的60%至70%左右就要進行替換,但電池本身還有能量可繼續使用,所以動力電池的回收利用市場前景較為廣闊。另據新能源車整車和動力電池製造商表示,動力電池回收利用的製程技術不存在問題,可以說是比較成熟了,廢舊動力電池的主要價值在於電池金屬離子的再次利用。

有關於動力電池回收利用具體操作,據大陸動力電池生產商相關人士表示,目前來看,動力電池梯次利用項目已能夠在其他領域得以利用,但回收拆解方面前景並不明朗。具體來看,不同公司生產出的動力電池標準的不統一,對動力電池的回收利用存在較大影響。

評析
動力電池回收利用的製程技術不存在問題,廢舊動力電池的主要價值在於電池金屬離子的再次利用。
 樓主| 發表於 2018-11-16 19:22:39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3月15日工商時報,供同學參考

福斯電動車隊 拚全球龍頭

工商時報 顏嘉南/綜合外電報導

《華爾街日報》周三報導,全球最大汽車製造商福斯(Volkswagen)計畫在2025年前,在歐洲、中國大陸和美國至少興建16座電動車工廠,其中9座預估在2020年前投產,福斯矢言打造全球最大電動車隊,取代電動車龍頭特斯拉(Tesla)。

其中1座廠房將設在福斯的田納西州查塔努加(Chattanooga)工廠內,有5座將位在大陸,其餘將設在歐洲。福斯目前在歐洲已有3座廠房。福斯發下豪語,擬在2025年前銷售300萬輛電動車。

相較之下,特斯拉2017年賣出102,807輛電動車,大部分為高階的Model S汽車和Model X休旅車。Model 3於去年開始生產,但特斯拉一直未能達到生產目標。特斯拉接到50萬張Model 3訂單,不過產量仍遠遠低於每年25萬輛的目標。

福斯執行長穆勒(Matthias Muller)指出,自2019年起,福斯「幾乎每個月」都會推出新款電動車。

穆勒在年度股東大會表示:「公司計畫用數年的時間打造全球最大電動車隊,橫跨旗下所有品牌和區域。」福斯旗下品牌包括福斯(VW)、奧迪、保持捷、SKODA、賓利和藍寶堅尼等。

福斯的新電動車廠將建在現有廠房內部,並將利用標準化的基本技術來提升規模,以及降低成本。福斯利用相同的手法降低傳統汽車的生產成本。

藉由這項策略,福斯品牌將在2025年前推出50款新電動車和30款新油電混合車,並在2030年前為旗下逾300個車款打造電動車版本。

目前全球電動車需求仍只占新車銷量的一小部分,福斯和其他汽車廠的巨額電動車投資能否起飛,也有待觀察。

然而穆勒表示:「電動車銷售的絕對數字儘管微小,但首款最新e世代電動車問世時,情況至少會有所改變。」

評析
福斯計畫在2025年前,在歐洲、大陸和美國至少興建16座電動車工廠,其中9座預估在2020年前投產
 樓主| 發表於 2018-11-16 19:28:26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3月15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讓特斯拉14日股價大跌4.5%的三個原因

經濟日報 記者易起宇╱綜合報導

特斯拉昨(14)日股價一度大跌5%,收盤跌幅收斂到4.5%,創下逾一個月來最大跌幅,而造成這波震盪的主要原因和各媒體分別爆出的三項消息有關,包括:

繼上周離職的會計長布蘭德瑞茲(Eric Branderiz)之後,特斯拉財務長芮波(Susan Repo)也已跳槽到其他公司。對預計4月初將報告Model 3的生產、出貨狀況的特斯拉而言是項重傷。

CNBC報導,特斯拉生產的零件和車輛的瑕疵率過高,有高達40%的零件需要重新製作或維修,造成特斯拉難以達成生產目標,並影響員工士氣。據內部員工表示,負責品管的員工經驗不足,部分電池出廠時甚至帶有潛在嚴重缺陷。特斯拉則澄清,CNBC報導指的重製和其車輛品質無關,「專家」所稱的重製並非尋常舉動,或者能影響車輛品質,都是混淆訊息,甚至完全錯誤。

華爾街日報報導,福斯汽車正打算在電動車市場上打垮特斯拉,計劃在未來七年內推出30款新款混合動力車和50款全電動車,並加蓋16座新的電動車工廠生產這些車。

評析
CNBC報導指的重製和其車輛品質無關,重製或者能影響車輛品質,都是混淆訊息,甚至完全錯誤。
 樓主| 發表於 2018-11-16 19:28:37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3月15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福斯擴廠 力拚五年內要當電動車龍頭

經濟日報 編譯林昀嫻/綜合外電

德國車商福斯與陸、韓等電池供應商一口氣簽下價值200億歐元(250億美元)的合約,未來五年將密集推出電動車和油電混合車,以及在全球擴增新生產設備,誓言要推出全球最大電動車隊,取代美國電動車大廠特斯拉的地位。

華爾街日報報導,福斯13日表示,到2025年前將在歐洲、中國和美國建造至少16座電動車車廠,其中九座車廠可望於2020年前開始營運。其中一座將設在美國田納西州查塔努加市,五座設於中國,其餘車廠將以福斯在歐洲原有的三座車廠擴增。

藉由上述計畫,福斯企圖在2025年前實現每年銷售300萬輛電動車的目標,遠遠高於特斯拉去年的銷售成績10萬2,807輛。

福斯旗下已擁有奧迪、保時捷、賓利和藍寶堅尼等廠牌,福斯執行長穆勒13日更發出豪語,2019年起「幾乎每個月」都會推出一款新電動車。以車款來算,福斯旗下廠牌到2025年將分別推出50款電動車和30款油電混合車;到2030年電動車系列將逾300款。

此外,福斯也分別和南韓與中國電池商簽訂價值200億歐元(250億美元)的協議,包括三星SDI、樂金(LG)化學和中國新能源科技公司等業者,將對福斯在歐洲和中國的生產供應電池,以確保未來幾年大舉推出電動車的電池供應無虞。

福斯之後也將簽訂對北美的供應協議。整體而言,福斯計劃購買約500億歐元的電池,宣稱這是汽車業最大手筆的電池購買計畫,遠高於特斯拉去年大多向Panasonic採購的175億美元。

不過即使敲定電池供應無虞,福斯也尚未完全解決電動車的電力供應問題,因仍難以確保用於電動車關鍵零件的鈷原料供應。福斯表示正設法減少電動車對鈷的需求。

評析
福斯企圖在2025年前實現每年銷售300萬輛電動車的目標,遠遠高於特斯拉去年的銷售成績10萬2,807輛。
 樓主| 發表於 2018-11-16 19:28:52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3月15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陸挺「獨角獸企業」 寧德時代閃電上市

經濟日報 記者林則宏/綜合報導

繼鴻海集團大陸子公司富士康工業互聯網股份有限公司(FII)之後,全球最大電動車電池製造商「寧德時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預估將成為陸股「閃電上市」第二股,顯示中國大陸資本市場正在積極給予「獨角獸企業」強力的支持。

鴻海集團去年3月29日發布公告,子公司富泰華工業(深圳)有限公司以人民幣逾10億元,取得寧德時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股權約766.65萬股,持股占比約1.19%。

寧德時代在排隊僅四個月後,於3月12日晚間更新公司招股說明書。《新京報》指出,在大陸首次公開發行(IPO)必須先將招股說明書進行預披露,說明企業開始「排隊」,一般所稱IPO排隊要一、兩年就是指這個過程。

然後在即將提交到證監會發行審核委員會審核前,企業會對招股書進行預披露更新。

一位投資界人士稱,在更新公司招股說明書後,往往再一個月左右時間,就會進入「上會」階段,亦即證監會發行審核委員會將開會進行審核。

寧德時代是在2017年11月10日在證監會網站預披露,如果進展順利,寧德時代大約只用了五個月時間就完成所有IPO流程。儘管比FII的創紀錄36天為長,但相較於去年A股IPO平均需費時一年三個月,依然快了許多。

《21世紀經濟報導》指出,寧德時代因「獨角獸效應」而實現IPO排隊速度的加快,早為業內所預期。華泰聯合證券則表示,在獨角獸概念被支持下,不排除監管層在發審流程優化等環節,會給予寧德時代更多支持性政策的可能。

大陸證監會表示,已專門成立關於四新類企業創新型經濟業態的專家委員會,大陸獨角獸企業中,資產10億美元的有100家左右,20億美元的不超過50家,接下來準備分批推進A股上市。

寧德時代2011年在福建寧德成立,其主要業務為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系統與儲能系統的研發、生產和銷售。其2017年營收達人民幣199.97億元,增長34.4%;淨利潤39.72億元,增長31.4%。

更重要的是,寧德時代已於去年超越比亞迪和松下,成為全球動力電池系統銷量冠軍。

其客戶除宇通集團、上汽集團、北汽集團、吉利集團、福汽集團、中車集團、東風集團、長安集團等大陸整車龍頭企業,也已經打入BMW、福斯等國際大廠的供應體系,是大陸少數能為國際汽車品牌提供動力電池解決方案的供應商。

評析
寧德時代已於去年超越比亞迪和松下,成為全球動力電池系統銷量冠軍。
 樓主| 發表於 2018-11-16 19:29:40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3月15日蘋果日報,供同學參考

保時捷首款電動車 2至3年內有望在台上路

吳凌祺/台北報導

台灣保時捷分公司14日在台正式營運,新任總裁在Martin Limpert在受訪時表示,保時捷的量產電動車,將有望在2至3年內、陸續來台上路。

環保潮流高漲,電動車已是全球車壇顯學,身為跑車製造廠的保時捷(Porsche)也不落人後,近日更在日內瓦車展推出一款名為Mission E Cross Turismo的概念車吸引眾人目光。事實上,Mission E Cross Turismo是2015年就推出—Mission E電動四門跑車的衍生版本,原廠已表示2019年Mission E就會正式上市,而Mission E Cross Turismo也將於稍後推出。

Martin Limpert強調保時捷不單只是推出電動車產品,計畫將推廣一種全新的「智慧型移動方式」,因此未來如何串連台灣各城市間便於使用電動車,尚牽涉到各式硬體佈建,以及與不同機構溝通協調;可以肯定的是保時捷認為電動車已是未來趨勢,保時捷除了積極研發、更不會只做一家「跟隨者」,而會用獨到方式、詮釋所謂的智慧移動方式。

接下來最讓人好奇的就是身為消費者,你能接受保時捷出品、沒有內燃機動力的純電動車嗎?若以從前車迷一開始無法接受保時捷製造休旅車(Cayenne)、後來卻造成市場大賣的歷史來看,保時捷電動車說不定會成為未來電動車市場的黑馬。

評析
保時捷的量產電動車,將有望在2至3年內、陸續來台上路。
 樓主| 發表於 2018-11-18 15:11:27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3月15日MoneyDJ新聞,供同學參考

特斯拉中國設廠卡關,馬斯克盼川普解圍

記者 陳瑞哲 報導

中國遲遲不批准特斯拉的上海設廠計畫,難怪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失去耐性,近期在進口鋼鋁加稅議題上甘冒中國之大不諱,罕見與美國總統川普站在同一陣線。

馬斯克本周稍早前痛批中國貿易不對等,造成美國車廠難以打開中國市場。據馬斯克表示,美國進口中國汽車關稅僅2.5%,但中國進口美國汽車關稅卻高達25%,兩者相差十倍。

馬斯克認為美國電動車廠當前在中國所面臨的處境,有如穿鉛鞋參加奧運,規則極為不公,他盼望川普能爭取到公平待遇。

上海政府隨後向路透社證實,特斯拉設廠計畫確實還在審核階段,但雙方交涉過程一直很順利,一旦定案會立即對外宣布。

中國目前積極發展電動車,特斯拉在中國設廠的企圖心一直很強烈,不過馬斯克並不想與當地業者合資,以致計畫卡關。中國目前限制外資股權不能超過50%。

評析
馬斯克本周稍早前痛批中國貿易不對等,造成美國車廠難以打開中國市場。
 樓主| 發表於 2018-11-18 15:11:51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3月15日MoneyDJ新聞,供同學參考

Tesla驚傳良率差  4成零件須重做
公司否認 稱效率改善

記者 郭妍希 報導

特斯拉(Tesla Inc.)週三(3月14日)股價受到市場謠傳汽車良率極差的衝擊重挫,對此該公司鄭重否認,還表示Model S、Model X的生產效率已有大幅改善。

CNBC 14日引述內部員工報導,特斯拉位於加州的Fremont廠,由於製造出來的零組件和汽車失誤比例太高,重做(rework)和維修(repair)的工作已讓人難以負荷。

特斯拉一名現任工程師估計,Fremont廠製造或取得的零組件當中,多達40%需要重做,由於工作人員得耗費許多精力檢查、重做生產線完成的零組件,Model 3的出貨時程也只能被迫往後延。其他員工則指出,特斯拉有時甚至會把有缺陷或受損的零組件,直接從Fremont廠移送至位於加州Lathrop的翻修中心,而不是直接在生產線上修復零件,這是相當不尋常的現象。

特斯拉14日聞訊重挫4.45%、收326.63美元,創2月14日以來收盤低。

對此特斯拉發言人僅表示,該公司的翻修團隊並未「重做」(rework)汽車,員工們或許把重做和翻修(remanufacturing)的定義給混淆了,所謂翻修是指公司把舊的零件重新整理,以待未來用於前來維修的汽車中。認定此事不尋常、或相信這代表汽車品管有問題的「專家」,要不是太糊塗,就是完全搞錯了。特斯拉把關嚴格,每一輛汽車都得經過500多項的檢驗和測試,在最終校準時,需要調整的項目其實都相當微小,僅需數分鐘就可解決。

不過,特斯拉並未揭露其「直通率」(first pass yields, FPY)。所謂直通率,可看出以標準流程製作出的新車,有多少能第一次就通過所有的品管測試。

路透社隨後報導,針對品管問題可能會讓生產目標落空的傳言,特斯拉特地回應時表示,Model S、Model X的生產時間已經顯著縮短,過去員工要輪三班、還得努力增加工時,才能讓這兩款汽車達成年產10萬台的目標,如今則只需輪兩班、還幾乎不需要加班。

路透社、CNET News、MarketWatch報導,特斯拉發言人甫於3月12日透過電子郵件表示,Model 3生產線(包括加州Fremont廠、「Gigafactory 1」超大電池廠)確實曾在2月20-24日暫停,目的是在調整設備、改善自動化程序,如此才能解決生產瓶頸、拉高生產效率。這對試著拉高新品產能的公司來說,是相當正常且普遍的現象。

至於升級生產線的細節為何,特斯拉並未明說,僅表示未來數個月生產線還可能暫停數次。

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去(2017)年7月原本估計,Model 3的月產量大概可在同年12月拉升至2萬台。不過,該公司隨後下修了這個數字,目前僅預估本(3)月底每週可生產2,500台,到了6月底則可週產5,000台。

評析
所謂翻修是指公司把舊的零件重新整理,以待未來用於前來維修的汽車。
 樓主| 發表於 2018-11-18 15:12:19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3月15日MoneyDJ新聞,供同學參考

"雙積分"是蝦米?
欲打造國際級車廠,擦亮中國製造絕招

記者 陳苓 報導

中國發展電動車,之前給予購買電動車的車主高額補貼,不料引發車廠的「騙補」歪風,業者假造銷售數據詐領補助。有鑑於此,北京當局改弦易轍,今年四月起將實施「雙積分制」(dual credits),藉此整併落後業者,培植出國際性的大車廠。

CNBC、南華早報、東方網、新能源報導,中國電動車政策原本採齊頭發展,民眾只要購買電動車,最多就能取得人民幣11萬元補貼,但是此種作法導致騙補猖獗,中國當局去年下砍20%補助,並宣布購車補貼將逐步退場,轉為雙積分制。

Wood Mackenzie分析師Yujiao Lei認為,中國原本推廣所有車廠的電動車,如今開始出現選擇性。2018年補助獨厚高性能的電動車、而非低階車種。此外,雙積分制也有利高性能電動車。

雙積分制究竟是什麼?簡單來說,車廠生產越多汽油車,會消耗更多汽油,「油耗積分」隨之減少。相反地,生產越多續航力強、里程數高的環保車,「新能源積分」越多。車廠每年的油耗負分和新能源正分,必須抵銷歸零。負分車廠可向其他車廠購買多餘的正積分,如果積分未能歸零,就不能出售新車。

舉個例子,2018年至2020年環保車積分比例各為8%、10%、12%。如果車廠2019年賣出200萬輛汽車,達標積分為200萬×10%=20萬分。生產一輛低階電動車可得1積分;如果是性能較好的電動車,續航力達200公里,可得3.2積分。

研究諮詢機構China Policy資深產業分析師Cao Nanxin表示,中國政府逐漸減少補助,協助車廠不再倚靠補貼,能夠自力更生。中國想靠電動車擦亮「中國製造」招牌,從廉價商品生產國,升級成附加價值的產業國。

外國車廠為了取得正積分,紛紛與中國車商成立合資企業,競爭將更為激烈,車市會去蕪存菁。Deloitte的Macro Hecker預測,中國車市過於飽和,車廠過多,未來幾年可能吹起整併風。當局目的是促使中國誕生國際性的大車廠。

雙積分政策2021年正式施行,2018-2010年紀錄但不考核,等到政策生效時一併結算。

評析
車廠每年的油耗負分和新能源正分,必須抵銷歸零,如果積分未能歸零,就不能出售新車。
 樓主| 發表於 2018-11-18 15:12:51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3月15日科技新報,供同學參考

瞄準中國與美國市場,松下大連廠開始量產車用鋰電池

作者 EnergyTrend

松下(Panasonic)日前宣布,中國遼寧省的大連工廠已開始量產車用鋰離子電池,目前將針對中國和北美市場的油電混合車(HV)市場,大量生產角形(prismatic type,又稱方形)鋰離子電池。

松下指出,近年人們開始關注環保議題,帶動電動車、油電混合車與插電式油電混合車等節能車商機,而隨著大連工廠開始量產出貨,松下車用鋰離子電池也將建構出日本、中國、美國世界三大市場生產體制。松下則希望未來能善加利用這些工廠,強化松下車用鋰離子電池競爭力與事業布局。

未來該公司也考慮在大連工廠周邊空地生產插電式油電混合車和電動車等電池。據公司資料,大連工廠電池產量約可供給 20 萬輛電動車,但該工廠未來還想提供其他車型,尚不清楚整體產能與投資規模。

松下 2015 年斥資 4.12 億美元於中國遼寧打造鋰離子電池工廠,第一廠房已在本月投產,而第二廠房最快可於 2018 年內啟用,待第二廠房完工後,大連工廠整體產能有望擴增至 2 倍。

中國將在 2019 年開始要求廠商生產一定比例節能車,為了因應該國政策,車用鋰離子電池產量勢必得增加,而松下也認為這是個良好機會,不僅可響應政策,還能增強松下車用鋰離子電池布局。公司表示,未來將會提供高功率、高儲存容量且高穩定性的角形電池給北美與中國市場,之後還會再增加供應對象,為電動車盡一份心力。

目前松下為世界最大車用鋰離子廠商,市占率約四成,也是特斯拉合作廠商,長期為該公司生產圓柱形鋰離子電池。鋰離子電池封裝形式分為 3 種,為圓柱形、角形與高分子電池,大多車廠都是使用角形電池,特斯拉則在 2008 年開始採用圓柱形電池。

(本文由 EnergyTrend 授權轉載)

評析
松下車用鋰離子電池將建構出日本、中國、美國世界三大市場生產體制。
 樓主| 發表於 2018-11-18 15:13:02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3月15日MoneyDJ新聞,供同學參考

三星怕缺貨,傳學蘋果到剛果礦場搶鈷

記者 陳瑞哲 報導

全球掀起電動車熱潮,讓電池關鍵材料「鈷」奇貨可居。繼蘋果之後,三星為免日後出現斷貨,現在也直接殺到鈷礦的原產地剛果搶貨。

路透社報導,三星目前正與剛果鈷礦公司Somika洽談合約,務求確保生產智慧手機與電動車電池所需的鈷原料貨源無虞。

剛果政局混亂,三星急於確保貨源、避免價格劇烈波動的動機雖然不難理解,但直接與礦商交涉,在過去仍非常少見。福斯與BMW等大型車廠為發展電動車,也都已加入全球搶鈷的行列。

全球鈷礦的供應,有三分之二來自剛果。鈷2016年的報價每噸只有2萬美元出頭,現已暴漲至每噸8萬美元,反映市場搶貨的激烈程度。

Investingnews報導,Somika總裁Chetan Chug確認三星議約消息屬實,目前雙方還在喬的階段。Chug指出通常只談一年約,最長談兩年,以確保最好的價格。

評析
繼蘋果之後,三星為免日後出現斷貨,現在也直接殺到鈷礦的原產地剛果搶貨。
 樓主| 發表於 2018-11-18 15:19:00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3月15日MoneyDJ新聞,供同學參考

陸廠格林美飆8%!
搶鈷大戰報捷、吃下龍頭礦商1/3產能

記者 陳苓 報導

中國卡位電動車再下一城!陸電池材料廠格林美(GEM、002340.SZ)和全球最大鈷生產商嘉能可(Glencore),簽訂5萬噸鈷的供給合約,吃下了嘉能可1/3的鈷產出。

路透社、金融時報報導,格林美14日晚間宣布,與嘉能可簽訂三年合約,2018~2020年嘉能可將出售5.28萬噸氫氧化鈷(cobalt hydroxide)給格林美。5.28萬噸的鈷數量極多,相當於去年全球總產出的一半,也大約是嘉能可未來三年產出的1/3。

鈷是生產鋰電池的關鍵原料,中國搶先卡位,顯示該國意圖打破西方獨霸局面,掌握電動車市。全球80%的精煉鈷來自中國,格林美又取得大批鈷礦供應,將在電池界搶下主導地位。

中國電動車電池快速竄起,格林美是中國電動車電池廠寧德時代(CATL)的原料供應商之一。寧德時代本週宣布,該公司取得福斯和BMW大單,躍居全球電池一哥。

BMO Capital Markets估計,電動車電池約需10公斤鈷,用量是iPhone電池的1千倍。各界看好電動車買氣起飛,鈷價隨之一飛衝天,從2016年一月份的每磅將近10美元,最近升至每磅39美元,創2008年七月以來新高。

評析
陸電池材料廠格林美和嘉能可(Glencore),簽訂5萬噸鈷的供給合約,吃下了嘉能可1/3的鈷產出。
 樓主| 發表於 2018-11-18 15:19:11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3月15日MoneyDJ新聞,供同學參考

鈷價續漲+鈷資源緊缺,陸企掀擴產併購潮

記者 新聞中心 報導

上證報報導,隨著鈷價的持續上漲,大陸華友鈷業日前宣佈,擬投資建設年產15萬噸鋰電動力三元前驅體新材料專案;格林美昨(14)日發佈自海外搶購鈷資源的訊息。據券商研究員表示,由於鈷礦資源掌握在少數巨頭手中,普遍的惜售現象,導致市場供應持續吃緊,貿易商很難從市場上補到貨,出貨意願不強,導致價格持續推高。但另一方面,不論是3C還是動力電池,下游買方的意願也不強烈。

而價格的僵持,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巨頭產業鏈延伸的步伐。大陸目前最大的鈷產品供應商華友鈷業(603799.SH)日前宣佈,披露擬投資建設年產15萬噸鋰電動力三元前驅體新材料專案,計畫投資63.7億元,預計建成投產之後,可實現年均營業收入125億元(人民幣,下同),年均利潤總額11.8億元。

該券商研究員認為,站在華友的角度,這就是產業鏈的正常延伸,由於掌控了上游的資源,做下游的前驅體有成本優勢,但是對下游公司而言,這就是一種警示,沒有材料資源,隨時可能被卡住脖子;儘管市場對華友鈷業向下游延伸早有預期,但如此巨大的投資體量,仍會構成衝擊。

該人士進一步分析,目前情況是誰有鈷礦誰就強勢,同時,鈷礦價格不可能一直維持在高檔,因此,對於華友這種巨頭來說,就是趁機擴大自身在產業鏈優勢,並透過產業鏈的延伸強化此一優勢。

除此之外,忙擴產的還有廢金屬回收巨頭格林美,公告顯示,格林美及下屬公司與嘉能可就動力電池原料粗制氫氧化鈷中間品的採購和雙方中長期合作等事宜簽訂戰略採購協議,2018、2019、2020年擬分別採購1.38萬、1.8萬、2.1萬噸,相當於格林美將大幅擴產,3年翻倍。

該券商研究員指出,盡可能地向上游靠攏,成為整個行業的共識。一是找礦,主要指海外,大陸國內鈷礦資源基本上集中在金川一家;另外一條路則是收購鈷礦加工企業。目前華友鈷業、寒銳鈷業,幾乎都是早期在海外佈局的公司,洛陽鉬業於2016年完成對剛果(金)銅鈷企業TFM56%權益的併購,2017年再獲TFM另24%股權獨家購買權。此外,銀禧科技、新海宜等多家公司也都透過各種管道介入海外鈷礦。

但是暴利能持續多久呢?華友鈷業昨日晚間回覆監管層問詢函時表示,如果鈷、鋰等金屬價格繼續上漲,或維持在相對較高的價位,有可能導致下游廠商選擇或開發成本更低的潛在技術路線。

評析
隨著鈷價的持續上漲,大陸華友鈷業日前宣佈,擬投資建設年產15萬噸鋰電動力三元前驅體新材料專案
 樓主| 發表於 2018-11-18 15:19:21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3月15日MoneyDJ新聞,供同學參考

剛果傳周五宣告鈷為戰略金屬,礦稅將暴漲五倍

記者 陳瑞哲 報導

剛果總統傳本周五將宣告鈷、鈳鉭鐵礦(Coltan)等兩種電動車電池材料為戰略資源,目的是藉此提高權利金,但這也讓礦商怨聲載道。

路透社報導,新礦法生效後,礦商付給政府上述兩種金屬的礦稅,將從2%調升至10%,等於是暴漲五倍。包含嘉能可、Randgold與洛陽欒川鉬業(China Molybdenum)等礦商,對剛果即將頒佈的新礦法同聲反對。

剛果總理顧問Jean Nkunza表示,這些金屬的未來需求將節節上升,權利金也會持續調漲不停。他透露鋰與鍺也會一併列入戰略資源。剛果除了是全球最大鈷礦產地外,其銅礦也是非洲第一。

金融時報報導,中國已與嘉能可簽下長約,嘉能可同意未來三年將供應逾5萬噸的鈷礦,這約略是去年全球產出的一半,或占嘉能可2018-2020年期間預估產能的三分之一,顯示中國稱霸電動車產業鏈的企圖心。

評析
剛果新礦法生效後,礦商付給政府上述兩種金屬的礦稅,將從2%調升至10%,等於是暴漲五倍。

 樓主| 發表於 2018-11-23 20:08:27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3月15日蘋果日報,供同學參考

特斯拉Model 3難產 員工爆料:瑕疵零件多

吳國仲/綜合外電報導

《CNBC》引述多名現任與前員工爆料,Tesla(特斯拉)生產瑕疵零件的比率太高,必須整新或修理,導致電動車生產效率的延宕。

消息來源指,無法在生產線上修復的瑕疵零件,甚至要移到別的工廠整新,否則就要報廢。但特斯拉官方否認這項消息。

Model 3作為特斯拉首款量產的電動車,被執行長馬斯克寄予厚望,卻一直難以達成生產目標;去年中曾喊出每月2萬輛,但最新預測是每周2500輛,6月底拉高至每周5000輛。

有員工透露,特斯拉的加州費利蒙工廠,出產或接收的零件估有4成有瑕疵,一般都是廠內維修,有時還要拉到50英里外的廠區整新。加上重新出廠仍需要檢核,導致Model 3的生產進度落後。

特斯拉官方駁斥這項消息,表示不會「重製」電動車零件,這些員工混淆了整新與重製的差異。該公司強調,特斯拉每輛車出廠都要接受超過500次的嚴格品質檢測。

除此之外,特斯拉最近高層頻傳異動,任職5年的財務副總裁Susan Repo已跳槽別家公司,會計長Eric Branderiz也因個人原因離職,加深了外界疑慮。儘管科技業人才流動頻繁,但專家說,擁有築夢能力的馬斯克(Elon Mask),下一步得證明經營公司的本事。

評析
特斯拉生產瑕疵零件的比率太高,必須整新或修理,導致電動車生產效率的延宕。
 樓主| 發表於 2018-11-23 20:08:38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3月15日聯合新聞網,供同學參考

看好中國市場前景 純電MINI也加入中國製造

聯合新聞網 記者黃俐嘉/綜合報導

電動車是目前全世界的趨勢,車廠除了研發與推出全新電動車款外,也開始對市場布局有所考量,而中國市場對於所有車廠而言,是全球成長最快速的地方。

BMW官方日前宣布,為了要增進未來BMW集團的電動車銷量(也就是BMW i與純電MINI),加上中國市場對於電動車的需求也日漸增加,因此將與中國長城汽車合資,將在當地共同打造純電MINI。另外,原先做為製造純電MINI的英國牛津Cowley工廠,也將同步進行生產。

BMW同時也與長城汽車共同簽訂合作意向書(Letter of Intent),但包括生產基地與具體投資項目等合作細節,則尚待討論。

BMW去年在中國共售出超過56萬輛,比在美國與德國的銷售總和還多;此外,中國也是MINI的第四大市場,2017年MINI在中國也售出超過3.5輛,由此可見,BMW會選擇在中國生產純電板MINI,是有其原因的。

除了長城汽車,BMW與華晨汽車集團所共同設立的華晨寶馬(BMW Brilliance Automotive, BBA),除了有著穩固的經營基礎,在中國還有兩座生產工廠,其中一部專門製造引擎,同時也能生產電動車專用的電池。

此外,中國因為擁有龐大的市場,與低生產成本的優勢,讓其似乎成為各汽車大廠合作的夥伴,包括吉利汽車入股Volvo、Mercedes-Benz,就連新世代的Ford Focus也為了降低生產成本,而選擇在中國製造。如今又多了純電版MINI,讓中國不僅成為是世界最大的消費市場,也是名副其實的世界工廠。

評析
BMW將與中國長城汽車合資,在當地共同打造純電MINI。
 樓主| 發表於 2018-11-23 20:09:15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3月16日科技新報,供同學參考

福斯汽車全面進軍電動車市場,目標 5 年內成全球第一

作者 linli

隨著越來越多傳統汽車廠商進入電動車市場,電動車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德國汽車製造商福斯(Volkswagen)加入挑戰電動車製造商特斯拉公司的行列,該公司表示,在未來 5 年內將推出大量純電動車和混合動力車,在全球投資建設全新電動車製造生產線,力爭成為電動車市場的領先者。

德國福斯是全球最大的汽車製造商,2017 年汽車銷量達 1,070 萬台,為了全面進軍電動車市場,福斯的投資比其他競爭對手更激進。2018 年 3 月 14 日福斯表示,2025 年前將在歐洲、中國和美國投資建造至少 16 個電動車製造商,其中大約有 9 個能在 2020 年前量產。大約有 5 個電動車工廠將位於中國,一個位於福斯美國田納西州的工廠,其餘則部署在歐洲已營運的汽車製造廠。

福斯的目標是在 2025 年將電動車銷量提升到每年 300 萬台。相較之下,電動車製造商特斯拉 2017 年共賣出 102,807 台電動車,其中主要是 Model S 和 Model X 兩款車型,這兩款車的售價較高,某程度上無法真實反映目前電動車市場的需求,定價更低、更受歡迎的 Model 3 由於產能不足,無法滿足市場需求,對特斯拉的電動車銷量造成了巨大的影響。但特斯拉一直投入更多資源來提升 Model 3 產能,目前這款產品已收到約 50 萬台訂單,但距離每年產出 25 萬台的目標還有很大差距。

福斯 CEO 馬蒂亞斯•繆勒(Matthias Müller)表示,該公司旗下 VW、奧迪(Audi)、保時捷(Porsche)、Skoda、賓利(Bentley)和林寶基尼(Lamborghini)等十幾個汽車品牌都會推出電動車,自 2019 年開始幾乎每個月都會有新款電動車推出,希望在未來幾年成為全球最大的電動車製造商,但電動車的銷量對整個產業而言還非常小。

各國政府的政策鼓勵下,各大汽車製造商紛紛投入電動車業務,但電動車的市場需求仍然很小。隨著越來越多大型汽車製造商加入,電動車市場有望進入高速發展期。

福斯已在電動車相關業務有所投入,動力電池方面投資接近 50 億歐元,與三星 SDI、LG 化學等電池供應商建立了合作關係。

傳統汽車廠商進軍電動車市場給特斯拉帶來的壓力顯而易見,雖然特斯拉在電動車的技術方面保有優勢,但福斯在全球擁有 100 多家製造廠商和銷售體系,全新的電動車製造工廠可能會基於現有的汽車生產線升級或改造,能有效降低電動車的製造成本,這也是福斯降低製造成本的常規策略,採用更多標準化的技術來提升產能的規模。

該公司在 2012 年開始在中階家用轎車產品使用標準化技術製造,大約可覆蓋 40% 產品;採用這戰略,福斯計劃在 2025 推出 50 款全新的純電動車和 30 款全新的混合動力車,2030 年前推出 300 多款車型的電動版。

評析
福斯計劃在在未來 5 年內將推出大量純電動車和混合動力車,力爭成為電動車市場的領先者。
 樓主| 發表於 2018-11-26 20:08:32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3月16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奧迪砸490億美元 快攻電動車

經濟日報 編譯余曉惠/綜合外電

奧迪(Audi)15日宣布,計劃在接下來五年內投資400億歐元(490億美元),將加速電動車布局,希望藉此找回被寶馬(BMW)、賓士(Mercedes-Benz)奪去的市占率。

奧迪是全球第三大豪華車製造商,正在推動一度被母公司福斯排廢醜聞拖累的擴張計畫。這家總部在德國因哥爾斯塔特(Ingolstadt)的公司,今年預計推出20多款新車,包括公司史上頭一台純電動車。

奧迪這幾年為「E-Tron」電動車計畫投注不少心力,預計今年內,E-Tron電動運動休旅車(SUV)將陸續送到經銷商手上,在德國報價從8萬歐元(約9.88萬美元)起跳,明年再推出E-Tron Sportback轎跑車,四門GT版本最快2020年也會上市。按照奧迪的規劃,今年每三周就會推出一台車,除了電動車以外,還包括改款的A6轎車、全新Q8運動休旅車。

整體而言,奧迪在2025年之前推出的純電動車和油電混合動力車預料加起來將超過20款,屆時要讓電動車的銷量占公司總銷量的三分之一。

奧迪執行長史塔德勒於公司年度記者會上說:「汽車產業正面臨大規模變革,我們希望在這裡頭扮演領導的角色。」奧迪強調,雖然開發新款汽車讓公司面臨「極具挑戰性的2018年」,但這些努力有助於在明年帶來「可長期持續」的獲利和營收成長。

評析
奧迪計劃在接下來五年內投資490億美元,將加速電動車布局,希望藉此找回被寶馬、賓士奪去的市占率。
 樓主| 發表於 2018-11-26 20:09:24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3月16日MoneyDJ新聞,供同學參考

特斯拉瀕生死關頭?
本季需解決生產瓶頸、否則有資金壓力

記者 陳苓 報導



特斯拉燒錢燒太兇,進入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要是特斯拉本季無法解決平價電動車Model 3的生產瓶頸,可能會面臨嚴峻的資金壓力。

華爾街日報報導,Model 3生產不順,每週打造5,000輛新車的目標,已經兩度延遲。四月份特斯拉將宣布本季生產能否達標,此事極為重要,特斯拉需要在六月底前,達到每週生產5,000輛的目標,才能帶來足夠現金流維持營運,不然就得再次籌資。

這話怎麼說?去年特斯拉平均每季燒掉10億美元,2017年底特斯拉的現金水位約為34億美元。如果今年維持相同燒錢速度,年底前現金就會用盡,必須大幅增產電動車換取現金、否則就需再次融資。問題是特斯拉多度延後達標時間,市場信心漸失,股債市籌資可能會面臨壓力。特斯拉空頭高呼,部分大型投資人已經失去耐心,對特斯拉看法不如一年前興奮萬分。

特斯拉財務壓力大,企業破產機率指標--「Z分數」(Z-Score)顯示,特斯拉得分為1.26,為2014年以來季度新低。Z分數低於1.8,代表該公司財務拮据;Z分數為1或低於1,暗示企業可能會在兩年內破產。

嘉實XQ全球贏家報價系統顯示,特斯拉15日下跌0.32%收在325.60美元。Model 3去年量產後問題頻傳,特斯拉股價受到打壓,過去六個月的表現(見圖橘線),明顯遜於那斯達克指數(紫線)。

評析
特斯拉需要在六月底前,達到每週生產5,000輛的目標,才能帶來足夠現金流維持營運,不然就得再次籌資。
 樓主| 發表於 2018-11-28 19:28:08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3月16日MoneyDJ新聞,供同學參考

英國富豪技壓特斯拉,擬蓋全球最大儲電廠

記者 陳瑞哲 報導

Sanjeev Gupta 有真實版「鋼鐵人」之稱的特斯拉創辦人馬斯克(Elon Musk)棋逢敵手了,英國億萬富豪古普塔(Sanjeev Gupta)計畫在南澳蓋鋰電池蓄電系統,規模超過特斯拉的設施,將成為全球第一大。

特斯拉去年為南澳政府設置100MW/129MWh的電池儲能系統,化解了當地限電危機。據南澳省長威勒里爾(Jay Weatherill)周五表示,古普塔計畫中的儲能電池比特斯拉的系統大上一號、達120MW/140MWh,建造過程中可創造100個工作機會。(ABC.com)

威勒里爾表示,許多企業搶著進入南澳,有很多計畫還在洽談中,有望加速南澳達成以再生能源取代石化能源的目標。

古普塔野心不止於此,據The Guardian的報導,古普塔在買下澳洲鋼鐵製造商Whyalla Steelworks後,今年一月又向通用接洽,試圖買下通用位在南澳已經關閉的汽車廠房,計畫將之改建成電動車廠。

評析
英國億萬富豪古普塔計畫在南澳蓋鋰電池蓄電系統,規模超過特斯拉的設施,將成為全球第一大。
 樓主| 發表於 2018-11-28 19:28:20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3月19日MoneyDJ新聞,供同學參考

料兩年後商用
負極材料突破、電動車續航力增30%

記者 陳苓 報導

鋰電池廣泛用於智慧手機和電動車,如今電池科技出現突破,估計未來兩年就有望量產,能讓電池電力提高30~40%。

華爾街日報17日報導,鋰電池的原理是鋰離子在正負極之間穿梭產生電流;鋰電池充飽電時,負極(anode)會像海綿一樣吸飽鋰離子,放電時鋰離子會穿過位於正負極之間的電解液,流向正極。鋰電池的負極由石墨製成,石墨的鋰離子含量雖高,卻遠遠比不上矽,矽的鋰離子含量是石墨的25倍。問題是完全用矽做成的電池負極,目前技術仍不可行,充電一次就會變成粉狀(pulverized),所以鋰電池要提高效能,當前最多只用到10%的矽。

多家新創業者宣稱找到方法解決此一難題,美國業者Sila Nanotechnologies表示,他們用石墨-矽硬殼製成奈米粒子(nanoparticle),此種粒子內部有很多空間可以吸收鋰,避免負極膨脹碎裂,使用此種方法製成的電池,電力可以增加20~40%。

陸廠新能源科技(Amperex)是蘋果iPhone和三星智慧機的電池供應商,該公司表示,鋰矽電池也許未來兩年就能商用,屆時電池容量將大增,預料會先用於穿戴裝置。另一電池廠Enevate也說,自家電池科技能讓電動車里程數提高30%。

評析
鋰矽電池也許未來兩年就能商用,屆時電池容量將大增,預料會先用於穿戴裝置。
 樓主| 發表於 2018-11-28 19:28:32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3月19日科技新報,供同學參考

特斯拉推出 Autopilot 2.0 最新更新,自駕性能、可靠度再度提升

作者 Nana Ho

當談到汽車產業的未來.相信所有人想到的都會是「電動」與「自駕」,但相較起不斷有著進步消息、發展前景看來一片明朗的電動車,自駕車的技術發展似乎就仍處在迷霧之中,不過特斯拉相信隨著它們近期推出的 Autopilot 更新,自駕系統在性能及可靠度上將帶來巨大改進。

雖然這看來似乎又像特斯拉在對自己的 Autopilot 功能自吹自擂,但你也不得不承認,就像是馬斯克其他的業務一般,特斯拉的自駕技術一直都被放在放大鏡下檢視,2016 年 Model S 的兩起事故就曾讓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介入調查,但最終仍沒有找到任何 Autopilot 失效或瑕疵的證據。

近日推出的這項更新(2018.10.4)適用於搭載 Autopilot 2.0 / 2.5 的車輛,為了提升 Autopilot 的相關性能,特斯拉運用了全新、更深度的神經網路來支援電腦視覺技術,雖然就如同特斯拉的建議,Autopilot 系統目前仍專注於高速公路駕駛發展,但它在一般尋常道路的表現仍舊讓許多駕駛感到印象深刻。

這樣的說法或許還是有些籠統,我們不妨來看以下幾個國外特斯拉駕駛拍攝的 Autopilot 影片來實際感受一下。

與高速公路的情況不同,這三支影片都是在沒有車道分隔的路段拍攝(當然,駕駛始終都保持警惕準備隨時控制),我們可在第一支影片看到 Autopilot 能在狹窄橋面平穩行駛,而在第二、三支影片,我們則可看到 Autopilot 在感測車道和面對彎曲路線時保持穩定。

其實早在數個月前,馬斯克便經常提及 Autopilot 未來的更新計畫。去年 12 月時,他就曾經在推特表示,特斯拉迎來了「迄今為止所有消費產品中最先進的 AI 神經網路」,他對 Autopilot 改良版本的早期測試感到興奮,而在數週之前,馬斯克又再次透露,這項更新已進入最後測試階段。

如今 Autopilot 終於推出了近半年來第一個更新版,儘管說明沒有提到任何具體的改進內容,但許多用戶向 Electrek 表示,更新後確實感覺到自駕系統對車道檢測的重大改進,同時開啟 Autosteer 功能後的體驗感也更好了。

評析
特斯拉相信隨著它們近期推出的 Autopilot 更新,自駕系統在性能及可靠度上將帶來巨大改進。
 樓主| 發表於 2018-11-28 19:29:09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3月21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鴻海投資獨角獸 拚在深掛牌

經濟日報 記者尹慧中/台北報導



鴻海集團轉投資動力鋰電池廠寧德時代(CATL)傳將邁向深交所創業板掛牌,鴻海集團身為股東有望同步沾光,其中子公司持股約1.18%,相關帳面投資潛在利益可期。

鴻海旗下子公司富士康工業互聯網將邁向A股上市,昨天大陸市場又傳出,鴻海集團投資的寧德時代申請大陸在深交所創業板掛牌,預計募資人民幣131.2億元(約新台幣608.12億元)、發行股份數量不超過2.17億股,大陸市場估計,有望成為深交所創業板市值最大公司。

業界解讀,儘管鴻海持有寧德不到2%股權,不是單一最大股東,但寧德是新創獨角獸,整體投資具有指標意義,也反映鴻海集團投資後,相關新創布局逐步邁向資本市場發展。

鴻海子公司在去年投資時,寧德時代當時估值約人民幣840億元,隨著增資與邁向深交所創業板掛牌,市場估計,市值有望上看人民幣1,652億元。若順利在深交所上市,也將是鴻海第一家轉投資獨角獸企業掛牌。

大陸證監會公告,寧德時代創業板首次公開發行股票招股說明書顯示,該公司股東之一鴻海子公司富泰華列入其中,並是在去年3月29日取得相關股權,並為前30大股東。

在深交所創業板掛牌後,寧德時代估計,在此次發行將使股本膨脹,鴻海子公司富泰華持股寧德時代的比率將自1.18%,降至1.06%。

CATL為大陸知名電動車相關動力電池研發與製造龍頭廠商,初始大股東是日本TDK集團子公司與北汽合資的普萊德,去年在鴻海集團投資後、CATL營業額首度超越比亞迪,已躍居大陸市場電動車電池產銷龍頭。

業界觀察,鴻海集團在電動車供應鏈布局已完善,串聯包含車用面板、沖壓模具、車用PCB及感應器、鏡頭、車聯網等及CATL為首的電動車核心領域電池與BMS(電池管理系統)應用。

評析
CATL去年營業額首度超越比亞迪,已躍居大陸市場電動車電池產銷龍頭。
 樓主| 發表於 2018-11-28 19:29:39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3月21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寧德時代敢砸錢投資 奠定產業地位

經濟日報 記者杜宗熹╱綜合報導

大陸電動汽車電池製造商寧德時代,正籌備在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外界看好其股價表現,主因中國大陸官方2019年引進「新能源汽車積分」制度,要求車廠在陸生產和進口的車輛中,需有一定比率的「新能源汽車」,寧德時代敢砸大錢投資,成為大陸動力電池最大廠。

寧德時代在大陸名聲大噪,是源於和德國寶馬公司(BMW)的合作。

設立於大陸遼寧省瀋陽市的中德合資車廠華晨寶馬,其首款高階純電動車「之諾1E」的動力電池系統,就是由寧德時代和BMW共同開發,並由寧德時代製造。

此後,寧德成為寶馬在大中華地區唯一的電池供應商,也是大陸首家成功進入國際車廠供應商體系的動力電池企業,又在德國、法國設立研發和銷售中心,能為整個歐洲市場提供快捷的本地化服務。

評析
寧德時代在德國、法國設立研發和銷售中心,能為整個歐洲市場提供快捷的本地化服務。
 樓主| 發表於 2018-12-1 14:03:31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p470121 於 2018-12-1 14:34 編輯

轉貼2018年3月21日蘋果日報,供同學參考

特斯拉從沒賺過錢 要2500人卻來50萬

財經中心/綜合外電報導

電動車廠當紅炸子雞特斯拉(TESLA)雖連年虧損,目前仍看不到獲利曙光,但據統計,特斯拉在專業人士社群LinkedIn的熱門公司排行榜上高居第6,去年收到近50萬份求職履歷,但實際僅開出2500個職缺。

不過,想在特斯拉工作不容易,求職者「沒有三兩三」很難獲得青睞。特斯拉創辦人兼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曾表示,如果將其他公司比作正規軍,那麼在特斯拉工作的人就是特種部隊。他說:「如果你選擇在特斯拉工作,你就是選擇了提升自我。」

特斯拉全球招聘副總裁妮可萊(Cindy Nicola)接受《Fast Company》訪問時透露,公司招聘及整個人員審查過程都是沒有固定公式,簡歷篩選過程也不是自動的,每個人的簡歷都由人工審查。

妮可萊說:「我們招聘新人不會墨守成規,但我們一直在尋找卓越人才,那些能夠馬上做事並產生影響的人。」

妮可萊指出,有很多不同類型的思考者很重要,因為公司所做的事情前所未有,而且很多都是在公司內部完成的,所以有很多小眾工作,這就是為什麼要從非傳統領域招募人才的原因。


妮可萊說:「有些人在我們招募他們之前從未做過這樣的工作,但是他們的從業記錄已經證明,他們在來特斯拉之前在任何事情上都有成功的紀錄。


面對競爭如此激烈,求職者如何得到特斯拉的關注呢?妮可萊回答,個人綜合素質很重要,包括技能才幹的多樣性。她說:「這個多樣性不僅是表面上的多樣性,還有認知的多樣性。」


妮可萊呼應馬斯克的特種部隊說表示,與學歷相比,特斯拉更看重求職者的潛力。她說:「如果你是一個自學成才的軟體工程師或者沒有上過頂級大學的人,也不用害怕或者妄自菲薄,我們看重的是潛力,我們尋找的是有勇氣的人。」


妮可萊指出,特斯拉衡量優秀的求職者有3個標準,或者說把人才分類3類:創新型、驅動型和團隊型。尼克拉說,特斯拉尋求的是願意嘗試、測試和學習的人。


妮可萊說:「失敗是可以的,但必須懂得靈活變通。」有些人從未製造過汽車,特斯拉會告訴他們:「我們把你們放在一個工作崗位上,幫助我們設計和製造汽車,你們就是建造者,你們會感到好奇,你們必須解決問題。」


最後,妮可萊還指出,求職者也應該將面試過程當作評估自己是否適合在特斯拉工作的一個機會。她比喻說:「婚姻是雙方的。如果他們不喜歡這份工作,那就會有問題。」她說:「我希望當我們提出『為什麼選擇在特斯拉工作?』時,求職者能夠給出一個好答案。」

特斯拉創立於2003年,但有紀錄以來不曾獲利,2017年大虧22.4億美元(654億元台幣),分析師預估今年還將續虧14.275億美元(417億元台幣)。

評析
特斯拉把人才分類3類:創新型、驅動型和團隊型,特斯拉尋求的是願意嘗試、測試和學習的人。

 樓主| 發表於 2018-12-1 14:35:19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3月21日MoneyDJ新聞,供同學參考

蘋果急起直追,自駕車隊規模一月以來翻近兩倍

記者 陳瑞哲 報導



金融時報導,蘋果在加州的自駕車規模過去兩個月以近兩倍的速度成長,現來到45輛(一月底為27輛),反應蘋果在這方面的研發速度大幅加快。

蘋果自駕車開發代號為「Titan」,採用的是改裝過的Lexus RX450h休旅車,車上裝有光達(LiDAR),雷射感測器與攝影鏡頭。蘋果去年四月取得加州測試執照,當時僅有三輛車註冊。

就加州地區而言,蘋果的自駕車數量甚至多過優步(Uber),以及谷歌母公司Alphabet所屬自駕車開發商Waymo,而僅次於通用的110輛。不過報導也指出,Waymo與其它公司似乎轉換測試場地至其它地區,蘋果車隊變多不一定代表超前。

事實上,研究機構Navigant日前發佈報告指出,蘋果自駕車策略、技術與執行等面向評比,落後幾乎所有在加州地區做測試的其它車廠。不過,報告也認為蘋果具備獨特能力來參與這場自駕車大戰。

評析
蘋果自駕車策略、技術與執行等面向評比,落後幾乎所有在加州地區做測試的其它車廠。
 樓主| 發表於 2018-12-1 14:35:54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3月22日工商時報,供同學參考

Model 3難產 特斯拉股價現熊蹤

工商時報 蕭麗君/綜合外電報導



CNBC報導,特斯拉迄今無法解決Model 3生產瓶頸,加上營運與資金也面臨吃緊狀況,已使該公司股價瀕臨熊市邊緣。

特斯拉股價周二連續第6天下滑,收在310美元,與去年9月締造的389.61美元紀錄高點相比,跌幅接近20%,意味它已朝熊市區域逼近,凸顯投資者對於該公司前景相當悲觀。

不過,週三早盤特斯拉股價反彈3%至320美元之上。

HighTower顧問公司執行董事巴皮斯(Michael Bapis)指出,執行長穆斯克(Elon Musk)帶領的特斯拉正遭遇諸多壓力,外界認為今年對特斯拉是生死存亡的關鍵年。

他還提到,由於多數分析師均看衰特斯拉前景,使現今做空特斯拉的部位已來到高位。

CFRA分析師李維(Efraim Levy)說,特斯拉Model 3設定的產能達陣時間多次跳票,已讓投資者耐心漸失。他提到外界普遍認為特斯拉第1季將無法達成Model 3產能預測。

高盛周一發表報告時,也再度對特斯拉潑冷水,聲稱除了無法完成Model 3產能目標,連Model S和Model X也面臨一樣問題。

先前投資者對於Model 3的狂熱,是推升特拉斯股價去年飆至新高主因。這款電動車對特斯拉而言是一大里程碑,意味它從高檔電動車製造商轉型成為平價電動車業者。

不過Model 3擴產過程始終不順,讓特斯拉遭遇空前危機。該公司最早設立在2017年達成每周生產5千輛Model 3的目標,但生產瓶頸未能突破,讓達陣時間多次向後推延。

特斯拉日前發布上季財報,表示將致力達成今年首季周產2,500輛與第2季周產5千輛目標。

然而產能瓶頸也讓外界對穆斯克能力感到懷疑。特斯拉股東周三將針對給予穆斯克26億美元股票選擇權計畫進行投票,投資顧問公司Glass Lewis與機構股東服務公司已呼籲股東投反對票。

評析
特斯拉無法解決Model 3生產瓶頸,加上營運與資金也面臨吃緊,使做空特斯拉的部位已來到高位。
 樓主| 發表於 2018-12-1 14:36:12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3月22日聯合晚報,供同學參考

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 最多可拿1.46兆元報酬

聯合晚報 編譯范振光╱綜合報導

電動車廠特斯拉股東21日通過執行長馬斯克未來10年的報酬方案,如果馬斯克讓市值從目前500多億美元衝上6500億美元,將可獲得超過500億美元(台幣1.46兆元)的天文數字。

根據這項股權獎勵計畫,按照目前股價計算,馬斯克未來10年可拿到總額26億美元的股權。不過,如果他達到12個里程碑,報酬將大幅增加。

第一個里程碑是特斯拉市值增至1000億美元,馬斯克達標可獲當時流通股總數的1%。接下來11個里程碑以500億美元為單位。

馬斯克也必須讓稅前獲利和營收增加,而且他必須繼續擔任特斯拉執行長、執行董事長或產品長。

假如特斯拉市值飆到6500億美元,將成美國市值第四大公司。特斯拉股票21日上漲1.9%,收在316.53美元,市值535億美元。

持股超過25萬股的加州教師退休基金反對這項計畫,該基金公司治理主管表示,他們認為股東會被稀釋太多,而且擔心計畫會使特斯拉不專注於獲利能力。

不過,至少兩個大型機構股東支持這項計畫,包括持股比例為6.4%的T. Rowe Price。特斯拉董事葛拉西亞斯表示,方案所列里程碑並非不可能的任務,他指出,在2012年的報酬方案激勵下,馬斯克讓特斯拉市值增為原先的17倍。

馬斯克與兄弟凱姆勃(Kimba)都是特斯拉董事會成員,兩人均未參與21日的投票。馬斯克目前持有20%特斯拉股份。

富比士最近估計,46歲的馬斯克資產約210億美元,名列全球百大富豪榜。他也擁有私人太空公司SpaceX。

隨著美股飆漲和經濟情況的改善,美國前幾大企業執行長的薪酬有機會刷新歷史紀錄。

華爾街日報蒐集的數據指出,全美大企業的133個執行長的薪酬中位數在2017年攀抵1160萬美元,創下歷史新高。這些大企業執行長2016年的薪酬中位數為1120萬美元。

評析
如果馬斯克讓市值從目前500多億美元衝上6500億美元,將可獲得超過500億美元的天文數字。
 樓主| 發表於 2018-12-1 14:36:22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3月22日MoneyDJ新聞,供同學參考

電動車安全全球技術法規獲通過 由中美等主導制定

記者 新聞中心 報導

新華網報導,據大陸工信部獲悉,在近日召開的聯合國世界車輛協調論壇(WP29)第174次會議上,由中國大陸、美國、歐盟和日本共同帶頭制定的電動汽車安全全球技術法規(EVS-GTR)經《1998年協定書》締約方投票表決,獲得全票通過。

大陸工信部有關負責人表示,「電動汽車安全全球技術法規」主要圍繞整車及動力蓄電池的安全性能提出技術要求,同時規定了電動汽車滿足安全性能要求的試驗方法,以保障電動汽車在各種使用環境下以及發生正面碰撞、側面碰撞等事故時能夠最大限度地保護乘員安全。

法規制定工作自2012年啟動,在中國、美國、歐盟和日本共同主導下成立了專門的法規起草工作小組,聯合全球近50個國家和地區開展了大量技術研究、試驗驗證和溝通協調工作。中國組織來自汽研中心、一汽、北汽、比亞迪、寧德時代、中電十八所等專家,主導了其中3個研究小組的工作,對電動汽車整車防水、動力電池熱擴散和商用車安全等方面的問題進行了系統研究。

該負責人指出,該法規是全球汽車技術法規體系中第一個專門針對電動汽車的安全技術法規,也是中國大陸參與聯合國世界車輛協調論壇工作中,第一個以主要帶頭國身份全程主導並深度參與完成制定的全球技術法規,這標誌著中國已開始從汽車標準法規的「跟隨者」朝向「主導者」轉變,在國際標準法規工作中的主導權和話語權不斷提升。

該負責人表示,今後中國大陸還將繼續深度參與新能源汽車、智慧網聯汽車等法規制定工作,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推動中國標準走向世界,以標準法規引領汽車產業創新發展。

評析
由中國大陸、美國、歐盟和日本共同帶頭制定的電動汽車安全全球技術法規,獲得全票通過。
 樓主| 發表於 2018-12-1 14:37:10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3月23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七年後…電動車比燃油車便宜

經濟日報 編譯任中原/綜合外電



彭博資訊推估,電動車價格可能在七年後就比燃油汽車更便宜,但條件是鋰離子電池的成本持續下降,而現在由於鋰─矽電池技術已經進入試製階段,使這個目標更有希望達成。

彭博新能源財經團隊的報告顯示,一些電動車款的價格最快將在2020年時就和傳統內燃機引擎車款差不多,2024年甚至會更便宜,但電池組價格必須進一步下滑。

彭博新能源財經團隊推估,到2030年時,鋰離子儲電電池的價格從2017年的每度電208美元,下降到僅70美元,將使電動車的總製造成本下降約五分之二,加快電動車的普及。

令人振奮的消息是,電池研發及製造業者指出,未來電池材料將發生重大改變,使電池的電力貯存能量即將以兩位數字的比率提升,電動車與家用電池的售價在未來五到十年內將大幅下降。

專家指出,鋰離子電池是靠鋰離子在陽極與陰間流動而產生電流;電池充滿電時陽極將會吸光鋰離子,放電時鋰離子便通過電解質流向陰極。

一般鋰電池的陽極是石墨。科學家雖知道矽能夠吸納的鋰離子數是石墨的25倍,但純矽陽極吸入大量鋰離子後本身將會「粉碎」。

現有鋰電池是在陽極中可以加入少量的矽料,小幅提高容電量,專家估計矽含量約10%,例如特斯拉Modle S的電池含矽量為6%。

一些新創企業正利用奈米科技研發陽極矽含量過半的鋰電池,且即將量產;多家全球最大的電池製造業者、電動車公司及消費性電子產品公司正在測試這種「鋰矽電池」。

例如,加州Sila奈米科技公司使用石墨─矽製成奈米粒子,內部有很多空間可以吸收鋰,並防止陽極膨脹碎裂,製成的電池電力貯存能量可提高20-40%,其他新創企業也提出類似的技術,專家預估未來兩年內將能達成商業化目標。

寶馬汽車(BMW)計劃2023年將Sila的鋰矽電池科技用於電動車上,預估一次充電的貯電量將能增加10%到15%。

評析
電動車價格可能在七年後就比燃油汽車更便宜,但條件是鋰離子電池的成本持續下降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申請入學

本版積分規則

手機版|正通股民學校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Template by Comsenz Inc.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X3.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