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主: p470121

[轉貼] 電動車 – Volvo進化 2019年邁向電動車廠

  [複製鏈接]
 樓主| 發表於 2017-11-1 14:53:25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7年7月6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Volvo進化 2019年邁向電動車廠

經濟日報 編譯葉亭均/綜合外電

富豪汽車(Volvo)5日宣布,2019年起所有推出的新車款都將裝有電動馬達,是全球第一家明確公布全面將純內燃機引擎車款逐步淘汰時間表的傳統汽車公司。

Volvo執行長表示:「這項宣布凸顯我們的純內燃機型汽車將走向終點。公司計劃在2025年前賣出100萬輛電動車,我們將說到做到」。富豪未來將把旗下電動車款分成純電動車、充電式油電混合車,以及配備小引擎、大電池的「中度混合車」。

有「瑞典國寶」之稱的富豪汽車,1999年賣給福特集團,2010年再被中國吉利汽車買下。根據電動車產業動向網站EV Volumes,中國已是全球最大純電動車市場,去年銷量近26.5萬輛,遠超過歐洲的11萬輛。

除產業趨勢外,北京政府扶植電動車產業,也是促成吉利等車商大力發展電動車的原因。

Volvo表示,2019-21年間將推出五款純電動車,其中三款以Volvo品牌推出,兩款以高性能品牌Polestar推出。另外還將推出一系列汽油與柴油油電混合車與48V動力系統中度混合車,目標是讓2019年銷售的所有新車都是電動車,且2025年所有製造過程都將達「不影響氣候」的水準。

目前全球的純電動車市場規模仍然很小,去年占整體汽車銷售不到1%,但這塊市場正急遽成長。全球純電動車與油電混合車今年第1季銷售比去年同季成長40%至19萬1,700輛。若電動車延續自2013年來的成長力道,那麼至2030年可望見到十輛車中有八輛是電動車。

Volvo自從被吉利買下後就重金投資新車款與廠房,在豪華車市場搶下一席之地。

Volvo 4月宣布2019年將推出旗下首款純電動車款,搭載XC40小型休旅車車用平台,為中國製並出口至全球。

評析
Volvo是全球第一家明確公布全面將純內燃機引擎車款逐步淘汰時間表的傳統汽車公司。

 樓主| 發表於 2017-11-14 13:49:26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7年7月6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龍頭特斯拉 市場地位面臨挑戰

經濟日報 編譯葉亭均/綜合外電

富豪汽車並非第一家加入生產電動車的傳統車商,但如今發下豪語要將旗下所有車系電動化,凸顯電動車龍頭品牌特斯拉(Tesla)占盡優勢的日子恐已屈指可數。

特斯拉去年銷售7.6萬輛車,計劃2020年前生產100萬輛,然而市值已膨脹至580億美元,超越去年賣出1,000萬輛車的通用,主要是創辦人穆斯克的零碳排放願景讓投資人買帳。然而Volvo宣布全車系電動化,代表特斯拉龍頭地位可能不保。

Jaguar已宣布明年推出首款純電動休旅車I-Pace,奧迪的兩款豪華電動車也將在2019年開賣,賓士同年也將以新品牌EQ推出首款電動休旅車。BMW在9月法蘭克福車展預料將宣布暢銷的BMW 3系列也會有電動版。

Union Investment經理人穆德斯說,傳統汽車業者2020年前將推出許多電動車款,續航力可達500公里,「特斯拉將難以保住龍頭地位。汽車大廠即將反擊」。

評析
傳統汽車業者2020年前將推出許多電動車款,續航力可達500公里,特斯拉將難以保住龍頭地位。

 樓主| 發表於 2017-11-14 13:50:10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7年7月6日蘋果日報,供同學參考

高盛看衰「鋼鐵人」:特斯拉股價將腰斬

劉利貞/綜合外電報導

華爾街投行高盛(Goldman Sachs)持續唱衰特斯拉(TESLA),將這家美國電動車大廠股票評級列於「賣出」,並把未來6個月目標股價由原估的190美元下修至180美元,比特斯拉本周一收盤價位(352.62美元)低了49%。

號稱「鋼鐵人」現實世界原型的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周日才在推特(twitter)上宣布,旗下首款平價電動車Model 3將從7月28日開始交車,且未來數月Model 3產能料呈急速拉升,到12月單月產量可望達2萬輛。

外界對Model 3期待已久,如今投產交車無疑是個好消息。但高盛卻給客戶的報告中表示,在2個潛在利空因素下,目前仍將特斯拉列為「賣出」名單上,原因之一是Model 3生產曲線可能落後該公司生產目標,導致今年下半年利潤率不如預期;

原因之二則是現有車款(Model S與Model X)銷售看來正步入高原期,年銷量可能停滯在略低於10萬輛左右的水準上,意味現有車款將喪失銷售增長動能。

此外,高盛預期,特斯拉的資金消耗速度將繼續加劇,可能明年上半年就會需要進行新一輪籌資。據外媒報導,特斯拉為了Model 3投產,今年上半年已2度擴增信貸額度。

特斯拉周一表示,受電池供應短缺影響,第2季Model S與Model X交車量僅約2.2萬輛,比第1季的2.5萬輛銳減12%。這不僅低於市場預期,也增添全年交車量能否達標疑慮,拖累特斯拉股價繼周一重挫2.49%收352.62美元後,周三早盤續跌4.91%至335.32美元。

今年迄本周一止,特斯拉股價累計上漲65%。

評析
高盛預期,特斯拉的資金消耗速度將繼續加劇,可能明年上半年就會需要進行新一輪籌資。

 樓主| 發表於 2017-11-14 13:50:55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7年7月6日工商時報,供同學參考

電動汽車普及化時代就要來了

社論

全球超過40萬人望眼欲穿的特斯拉平價車款Model 3,終於確定7月28日開始交車,首批30位特斯拉粉絲用戶,準備開香檳慶祝了。特斯拉今年來股價飆漲逾60%,市值579億美元,超越通用汽車與BMW,主因是投資人相當看好第一部鎖定大眾市場的平價電動車Model 3將風光上市,造型亮眼、性能優越且配備自動駕駛功能。

2017年7月7日,如果準時完成第一輛Model 3量產出廠,專家提議當天將可以做為「電動汽車革命紀念日」,標誌著電動汽車普及化時代已正式來臨。電動汽車平價且高性能化,將激起市場爆發性成長商機,特斯拉明年銷售目標飆高到50萬台,台灣特斯拉與電動汽車概念族將實質受惠。

Model 3準時交車,令人大感意外與驚喜。7月3日下午,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發出三則推文:一、宣布Model 3已經提早兩周通過所有生產相關的監管要求。二、期待SN1周五(7月7日)能完成,SN1就是第一台離開組裝線的待交車輛成品。三、7月28日就能交車給前30名預訂客戶,緊接著Model 3生產速度將呈指數成長,預計8月生產可達100輛、9月超過1,500輛、12月將超過2萬輛。2018年,目標每周生產1萬輛,全力朝全年50萬輛的目標衝刺。

Model 3是特斯拉第一款針對大眾推出的平價車款,基本款定價只要35,000美元,遠低於Model S的69,500美元。Model 3自發布以來已收到超過40萬輛訂單,平均訂購價格為42,000美元,總額超過160億美元,是全球最受矚目的熱銷科技產品。

電動汽車平價化與普及化的第一主因:歸功於動力電池功能大躍進,成本大幅降低,特斯拉超級工廠(Gigafactory)所生產的2170新型電池,在產能、性能與成本(接近每度電100美元)各方面,均居全球遙遙領先地位。

電動汽車普及化第二因素:特斯拉電動汽車零組件遠較傳統汽車簡化,且已建置專屬全自動化機器人生產線,以便達成2018年生產50萬輛的挑戰目標。這次特斯拉一掃過去交車延遲,被調戲處於「生產地獄」的陰霾,關鍵在於Model 3生產初期僅提供顏色、輪胎尺寸等基本規格給用戶選擇,以簡化產線、加快生產速度。

電動汽車普及化第三因素:Model 3性價比不遜傳統汽車,起步從0加速到60英里只要5.6秒,比其他廠牌的同級車款快約1秒;在續航力上,Model 3充電一次可行駛215英里(346公里),並有快速擴建的充電站網路,電動汽車沒電的疑慮幾近消除。

電動汽車普及化第四因素:電動汽車平價化開始掀起激戰,BMW推出一系列進化版電動車款,競爭目標鎖定Model 3。6月14日,通用汽車宣佈完成了130輛雪佛蘭Bolts全電動自動駕駛汽車的生產,市場反應良好。瑞銀拆解雪佛蘭Bolt後發現,生產成本比原先預期要便宜4,600美元,還有大幅下降空間。2018年起,電動汽車消費者持有成本(TCO)將與傳統汽車打平,這將為汽車市場帶來革命性轉折點,瑞銀上修2025年電動汽車銷量預測約50%至1,420萬輛,占全球汽車銷量的14%。

電動汽車普及化且駕駛自動化的熱潮下,台灣電動車概念股跟著水漲船高。尤其是特斯拉供應鏈相關廠商,其供應鏈製造項目,主要包括減速箱齒輪、電池模組線束、鍛造輪圈、扣件、電池正極材料、充電槍、觸控面板、電源零組件、檢測設備和馬達等。

電動汽車普及化與自駕化是汽車產業的重大革命,是千載難逢的巨大商機,是台灣汽車零組件與汽車電子產業高飛的契機。台灣應該採取更大格局的國際戰略,透過國際策略聯盟,與歐、美、日本汽車大廠合作,針對普及版電動汽車的整車設計、電動馬達系統、電池管理系統、自動駕駛系統等關鍵技術與零組件,協力研發創新與生產供應。憑藉台灣汽車零件製造優良經驗,加上高科技業的智慧車聯網系統優秀開發能力,台灣電動汽車產業生態體系將相當完備,真正成為電動汽車的最佳國際合作夥伴。

評析
電動汽車普及化與自駕化是汽車產業的重大革命,是台灣汽車零組件與汽車電子產業高飛的契機。

 樓主| 發表於 2017-11-14 13:51:46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7年7月6日科技新報,供同學參考

Volvo 兩年後只生產電動車,中國政府是幕後推手

作者 黃 嬿

Volvo 宣布要讓內燃機引擎退場,2019 年生產車款全面配備電動引擎,正式從生產傳統汽車轉向電動車,其實 Volvo 此舉的最大幕後推手是近年積極發展綠能的中國政府,被中資買下的 Volvo 只是配合中國政策布局。

華爾街日報(WSJ)分析指出,中國是全球最大汽車市場,因此中國政策一舉一動對產業變化是牽一髮動全身,隨著中國治理空汙政策逐步兌現,汽車大廠不得不跟著改變策略、加緊跟上,更別說現在 Volvo 的老闆是中國吉利汽車。

現在中國每年電動車銷售量可達 50 萬台,超過美國與其他已開發國家,中國政府上月更新電動車政策,旨在鼓勵生產更大容量電池的電動車,在此政策下生產高品質電動車的廠商將受惠,但不利於在電動車領域發展較晚的企業。

電動車快速成長打破市場對中國抑制生產的謠言。但是中國政府的確要稍微踩煞車,如同過去避免太陽能面板到風力渦輪機生產過剩的現象。政策調整後,現在生產高品質,電池續航力更久的電動車製造商,若沒有達到綠色汽車產量標準所面臨的罰則較輕,且生產高品質電動車可以在中國新能源汽車積分制度上中賺取積分,在市場上賣給其他負積分的廠商,成為一筆收入來源。

中國政府希望政策調整能夠在淘汰低品質產品同時保持生產力道。德國戴姆勒(Daimler)近日表示,將升級與中國合資企業共同使用的設備,以生產更多電動車。福特也表示將在中國生產電動車,計劃在 2025 年前將七成電動車產能移往中國。

福斯(Volkswagen)電動車設計也是以中國市場為核心,目標是在 2025 年前每年賣出 100 萬台電動車,其中六成銷往中國。日本大廠也不放過,本田(Honda)汽車宣布要在 2018 年於中國上市純電動車。

不過新政策對中國最大 SUV 製造商長城汽車而言沒有好處,因為 SUV 賣得太好,因此長城汽車的燃油消耗仍遠高於政府規定的目標,市場認為長城汽車短期內不會發展電動車,而吉利汽車相較同業可獲得較大利益。

中國十三五計畫明訂發展電動車產業,在政策扶植下已成為正在強勢發展的明星級產業,中國訂下 2020 年讓 500 萬輛電動車上路的目標。報導認為,中國政策加上全球汽車大廠的配合,將是推動電動車發展的最大幕後黑手。

評析
Volvo 此舉的最大幕後推手是近年積極發展綠能的中國政府,被中資買下的 Volvo 只是配合中國政策布局。

 樓主| 發表於 2017-11-14 13:52:57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p470121 於 2017-11-14 13:54 編輯

轉貼2017年7月7日蘋果日報,供同學參考

福斯電動車明年導入台灣
續航力達556公里 將降價同柴油車款


【陳慜蔚╱台北報導】

積極搶市
全球各車廠積極強化投入電動車研發領域,陸續訂定電動車推動目標,福斯(Volkswagen)董事會成員尤根史塔克曼(Jurgen Stackmann)昨表示,集團看好台灣地理特性及互聯網發展基礎,發展電動車具一定優勢,將於明年下半年導入首批電動車來台試行。

福斯汽車集團於台灣成立分公司後,今年在台銷量表現亮眼,尤根史塔克曼身為品牌董事並主管銷售、行銷及售後服務,近日展開亞太區各據點視察,昨到訪台灣,進行為期不到24小時的訪問,為集團有史以來因公務來台最高層級,亦顯示對台灣市場高度重視。

此次來台,除分別視察分公司運作及拜訪經銷商,尤根也特別布達董事會經1年半討論,所作成的2025年策略發展計劃,其中,電動車發展事業將成為相當重要的一環。

電動車3技術成熟
尤根指出,集團目前設定發展方向,在電動車下將再分3大區塊,包括電動車發展、互聯網技術以及自動化駕駛,目前3大區塊技術皆趨於成熟,且具備量產能力。

以純電動車為例,過去最被擔心的續航力問題,以目前福斯的技術,已可達到556公里,即使扣除冷氣耗能等其他因素,保守估達400公里,尤根表示,已跟目前傳統汽柴油車款差不多。

近年福斯持續於電動車技術上,強化包括互聯網或自動化駕駛等,尤根指出,透過電動車可省去變速箱及引擎等空間,未來車上的娛樂裝置,相信將有更大的想像空間。

尤根認為,近來各品牌陸續提及電動車發展策略,除續航力問題已克服,尚有幾個水到渠成的主因,包括電動車不再是高價、負擔不起的產品,以福斯未來電動車價格設定為例,「品牌設定將降到與一般柴油車款差不多的價格。」

2025年賣100萬台
此外,目前電動車外觀設計,也幾乎與現有一般車款相同,這些都會吸引車主購買。因此,福斯董事會日前宣布,將達成「2025年後,每年至少賣出100萬台電動車」的目標。

相較瑞典車廠VOLVO同樣宣布,2025年達成年銷百萬台電動車的目標,並於2019年起,新車型不再納入傳統汽柴油車。尤根指出,顯然雙方對電動車市場英雄所見略同。

汽柴油車佔比仍大
不過,尤根強調,福斯身為全球最大汽車品牌集團,雖積極發展電動車,不過目前傳統汽柴油車仍有相當大佔比,市場需求相當高,因此電動車領域發展雖設有目標,但仍須循序漸進,相信其他品牌也有同樣過程,不可能一步到位。

尤根認為,雖電動車為未來發展趨勢,不過發展速度與各國政府態度的關係大,政府若支持,就發展的快,福斯優勢是全球布局完整,將有助於未來維持領導地位。

評析
雖電動車為未來發展趨勢,不過發展速度與各國政府態度的關係大,政府若支持,就發展的快

 樓主| 發表於 2017-11-14 13:54:59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7年7月7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樂視賈躍亭 全心打造電動車

經濟日報 記者林宸誼/綜合報導

樂視網(6)日公告,賈躍亭辭去董事長一職,並退出董事會不再擔任樂視網任何職務;樂視超級汽車昨天也宣布,賈躍亭出任樂視汽車生態全球董事長。顯示賈躍亭將全力打造電動汽車。

騰訊科技報導,樂視網公告指出,賈躍亭辭職案將自公司召開股東大會選舉產生新任董事填補其空缺後生效,在董事會改組前,他將繼續履行董事長職務。公告中也提到,樂視「金主」融創公司董事長孫宏斌等三人將進樂視董事會。

賈躍亭辭去樂視網董事長的消息公告後,樂視超級汽車官方微博立即發布公告表示,即日起賈躍亭將正式出任樂視汽車生態全球董事長職務,全面負責汽車融資、全球化管理團隊搭建、公司治理、產品研發測試及生產保障等方面工作。

賈躍亭雖然辭去樂視網職務,但他依然是樂視網控股股東,持股約26%的第一大股東。樂視網表示,賈躍亭在過去12年中,對樂視傾注全部的心血,在擔任樂視網董事長期間,開創了獨有的樂視生態模式,並帶領樂視網成為科技創新型企業者。未來,樂視非上市體系和汽車體系,依舊將與上市公司體系保持良好的合作關係,支持和推動上市公司發展。

賈躍亭透過公開管道聲明,辭去上市公司CEO等多個重要職務,就是為了全力以赴實現電動車FF91最快量產上市,樂視汽車會按照既定的戰略展開。

賈躍亭的聲明中還承諾:「樂視至今之巨大挑戰,我會承擔全部的責任,會對樂視員工、使用者、客戶和投資者盡責到底。並且向在困境中支持的朋友,堅守夢想的樂視人和離開但曾經同行的樂視人表示感謝。」

近期支持賈躍亭的聲音也開始浮現,新浪科技報導,汽車之家創始人李想的一篇支持文章就力挺賈躍亭。京東集團董事長劉強東昨天也在個人微博上發聲,表示談論樂視或者賈躍亭的成敗還為時尚早。賈躍亭有幾點可以肯定,他有情懷、有夢想、敢冒險、工作努力,作為一個創業者,這些都值得讚揚。

評析
賈躍亭出任樂視汽車生態全球董事長。顯示賈躍亭將全力打造電動汽車。

 樓主| 發表於 2017-11-14 13:57:31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p470121 於 2017-11-14 13:59 編輯

轉貼2017年7月7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特斯拉安全度有雜音 股價崩

經濟日報 編譯葉亭均/綜合外電

電動車大廠特斯拉(Tesla)再傳利空,旗艦車款Model S在最新撞擊測試中未達最高安全首選標準,拖累股價6日盤中重挫3.5%。上季交車量減少及富豪汽車(Volvo)宣告全面邁向電動車等事件,已使特斯拉股價本周來跌逾12%。

特斯拉股價6日早盤重挫逾3%至每股315.55美元,是繼5日大跌7.2%、3日大跌45%後,遭遇賣壓。但今年來特斯拉股價漲幅約七成。

美國高速公路安全保險協會(IIHS)6日公布,在正面偏位小區的撞擊測試中,Model S僅達「可接受」級,比「良好」低一級。這項測試是模擬車輛以40英哩(約時速64公里)的速度,讓駕駛座前側正面撞上路樹或電線桿的情況。這使得特斯拉未能獲得IIHS最安全首選評級(五項撞擊測試都要達良好級)。

IIHS指出Model S主要問題在安全帶拉力不足,「安全帶讓假人軀幹太過前傾,導致假人頭部透過安全氣囊用力撞上方向盤」。 IIHS執行副總裁魯比說:「我們並非說Model S不安全,但二度測試獲得同樣令人失望的結果。」

特斯拉回應說,Model S在IIHS各項撞擊測試中只有一項未取得最高級,但在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所執行的最客觀與精準測試中,Model S與Model X駕駛人受傷機率是有史來最低的。

引發特斯拉這波賣壓的第一個消息是,特斯拉上半年交車量僅4.7萬輛,略低於預期,主因新型電池模組嚴重短缺,引起供貨疑慮。此外,Volvo汽車宣布2019年後全面推出電動車,也挑戰特斯拉的龍頭地位,讓特斯拉面臨更沉重的競爭壓力。另一大利空消息則是高盛5日調降特斯拉六個月目標價,自每股190美元調降至180美元。

評析
特斯拉旗艦車款Model S在最新撞擊測試中未達最高安全首選標準,拖累股價6日盤中重挫3.5%。

 樓主| 發表於 2017-11-14 14:59:33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7年7月7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中產階級 躍電動車最大客群

經濟日報 編譯黃智勤/綜合外電

電動車將成為全球汽車業的下一個要角,全球中產階級對電動車的興趣也益發旺盛。亞太地區消費者對節能、低汙染車輛的需求漸增,以及北美與歐洲消費者對平價電動車的需求,是影響全球市場的兩大因素。

電動車大廠特斯拉執行長穆斯克已宣布,該公司備受各界期待的首款平價量產車Model 3將於7月28日開始交車,計畫在今年底前生產2萬輛。Model 3的價格僅約3.5萬美元,預購訂單目前已超過40萬輛。

國際能源總署(IEA)也在6月發布的2017年全球電動車展望報告中指出,去年全球累計電動車銷量已突破200萬輛。

中國是全球最大電動車市場,也是帶動去年電動車銷量大增的推手,持有四輪電動車、低速兩輪電動車與電動巴士的數量都居全球之冠。印度汽車市場也益發重視開發及生產電動車,以降低汙染與廢氣。印度政府的目標是讓國內電動車銷量在2020年前達到700萬輛。

人口僅500多萬的挪威,電動車市占率則居歐洲之冠。去年在挪威註冊的新車中,29%為電動車。

評析
消費者對節能、低汙染車輛的需求漸增,以及對平價電動車的需求,是影響全球市場的兩大因素。

 樓主| 發表於 2017-11-14 15:00:17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7年7月7日中央社,供同學參考

特斯拉與南澳簽約 將建全球最大鋰電池

中央社陳昱婷雪梨7日綜合外電報導

南澳省與馬斯克旗下的特斯拉簽署具歷史意義的協議,將在100天內打造出堪稱是全世界最大的鋰離子電池。

法新社和澳洲廣播公司新聞網(ABC News)報導,馬斯克在推特上發文承諾要緩解南澳省的能源危機,如果100天無法完成就免費供電。

去年南澳省遭「前所未見」的強烈暴風雨襲擊,電塔因此受損,造成全省大停電,億萬富翁馬斯克(ElonMusk)今年3月提議建立電池場來解決問題。

馬斯克在南澳省省會阿得雷德(Adelaide)告訴記者:「這個系統提供的電力將是地球上任何一個系統的3倍。」

特斯拉(Tesla)已打造出目前全世界最大的電池,去年12月在加州上線運行。馬斯克表示,南澳的電池可產生100百萬瓦,足以提供3萬戶家庭電力。

南澳省省長威勒里爾(Jay Weatherill)表示,將在阿得雷德以北230公里的詹姆士敦(Jamestown)建造電池場,且會與法國再生能源公司Neoen在附近營運的風力發電廠合作。

評析
馬斯克在推特上發文承諾要緩解南澳省的能源危機,如果100天無法完成就免費供電。

 樓主| 發表於 2017-11-14 15:01:13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7年7月7日MoneyDJ新聞,供同學參考

Model 3發售前買氣降?特斯拉電動車加州註冊量大減

記者 郭妍希 報導

特斯拉(Tesla Inc.)平價電動車「Model 3」預定今(2017)年稍晚上市,不少人擔憂,在新車上市前,Model S、Model X可買氣可能受影響。最新調查即顯示,加州的特斯拉電動車註冊量出現大幅滑落的現象。

路透社6日報導,IHS Markit最新統計發現,在特斯拉最大市場加州,其汽車的註冊量在4月年減了24%之多。特斯拉不願對此調查作出回應。

IHS分析師Stephanie Brinley警告,不能以單單一個月的數據來判讀特斯拉的汽車需求,假如特斯拉剛好在4月面臨生產問題,那麼註冊量減少的現象就說得通。不過,她也坦承,2012年就發布的Model S,設計沒有甚麼變動,款式已較舊,或許也是買氣降溫的原因。

Model 3售價為35,000美元,僅Model S的一半。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5月曾引發Model 3恐影響Model S需求的疑慮。他當時對投資人說,部分特斯拉買主誤以為Model 3是Model S的升級版,進而影響到Model S的接單狀況。

特斯拉才剛於7月3日公布,第2季的電動車交貨量僅略高於22,000台,不如前季的25,000台,主要是受到100 kWh電池組產能嚴重短缺的影響。特斯拉說,截至6月初為止,電池組的生產量平均比需求短少了40%。

評析
IHS Markit最新統計發現,在特斯拉最大市場加州,其汽車的註冊量在4月年減了24%之多。

 樓主| 發表於 2017-11-14 15:01:55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7年7月7日聯合晚報,供同學參考

法2040年 停售汽柴油車

聯合晚報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法國環境部長余洛6日宣布,世界第六大經濟體法國將在2040年停售柴油車和汽油車,余洛形容這是「真正的革命」。

余洛6日公布一系列「氣候計畫」,新措施中最令人關注的一項,是要在2040年以前停售內燃機引擎車輛。生產Peugeot、雪鐵龍的PSA集團表示,該集團希望2023年前達到80%車輛為油電車或純電動車的目標,和余洛目標契合。

法國想在2050年前達成碳中和,余洛表示,Vovlo要停產汽油車,是法國2040年停售柴油、汽油車政策的典範。Volvo於5日宣布,2019年起只推出油電車或純電動車。

為鼓勵民眾淘汰老舊汽油車和柴油車,法國將提出「過渡獎勵」,盼民眾購買較環保的新車或二手車。

根據費加洛報(Le Figaro)線上民調,1.6萬名參與調查的民眾中,贊成禁售柴油車和汽油車的比例為51.54%,反對者占48.46%。

部分支持者認為,到了2040年,應該可以發展出更完善的大眾運輸系統,不見得人人都需要擁有自己的車,且屆時潔淨車輛的價格可能更平易近人,這項政策應該可行。

余洛還宣布在2022年以前,達到不再使用煤炭發電的目標;法國目前5%電力來自燃煤電廠。來自核能的電力要在2025年以前從目前的75%減至50%,但並未詳述具體措施。

他也準備停止核發新的開採石油、天然氣許可。另外,余洛打算在10年內徹底改善所有隔熱不佳的建築,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余洛在擔任部長前,曾任記者和生態議題的電視節目製作人,也是著名環保運動人士。

評析
為鼓勵民眾淘汰老舊汽油車和柴油車,法國將提出「過渡獎勵」,盼民眾購買較環保的新車或二手車。

 樓主| 發表於 2017-11-14 15:02:36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7年7月8日工商時報,供同學參考

股價跌不停… 特斯拉開進熊市

鄭勝得/綜合外電報導

CNBC報導,電動車大廠特斯拉(Tesla)近幾周股價不斷下探,從6月底的史上新高一路崩跌至周四收盤,跌幅達到20%,正式宣告駛入熊市。由於第2季交車量不如預期、電動車市場競爭更趨激烈,加上旗下汽車安全性遭質疑,都是特斯拉慘遭熊吻的主要利空。

特斯拉周五早盤股價彈升逾2%,來到315.46美元。但周四單日暴跌5.6%後,周線累跌14.6%,較此波高點更已重挫2成。

科技刊物High Tech Strategist的編輯希奇(Fred Hickey)表示:「外界期待平價電動車Model 3可望獲得空前的成功,因此,特斯拉股價被推升至極為離譜的水平,但這樣的股價泡沫無以為繼。」

最近這2天,華爾街多家證券公司紛紛在投資報告裡指出,特斯拉第2季交車量不如他們所預期,這些公司包括高盛、Bernstein、KeyBanc Capital與Cowen等。

高盛分析師田伯里諾(David Tamberrino)表示,特斯拉周一公布第2季交車量約2.2萬台,低於他預估的2.35萬,亦不如華爾街普遍預期的2.42萬台,特斯拉則將原因歸咎於100kwh電池缺貨拖累生產速度。

此外,富豪汽車(Volvo)周三宣布,之後將不再推出內燃引擎汽車,2019年起推出的所有車款都將是電動車或油電混合車,換句話說,富豪也將加入電動車戰場,與特斯拉一較高下。富豪執行長山繆森(Hakan Samuelsson)指出:「這等於宣告純內燃引擎汽車時代的終結。」

而美國公路安全保險協會(IIHS)周四指出,特斯拉旗下電動車「Model S」的撞擊測試表現不如預期,推翻了特斯拉先前所宣稱「Model S是史上最安全的汽車」的說法。

評析
第2季交車量不如預期、電動車市場競爭更趨激烈,加上Model S安全性遭質疑,都是特斯拉慘遭熊吻的主要利空。

 樓主| 發表於 2017-11-14 15:06:36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7年7月10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日產搶市 將推低價電動車款

經濟日報 記者杜宗熹/綜合報導

日經中文網報導,日產(Nissan)汽車社長西川廣人透露,2018年度以後將在大陸推出低價格款的純電動汽車(EV)。日產還計劃與開展資本合作的法國雷諾和三菱汽車共用底盤,將新款電動汽車價格控制在以前的一半,僅150萬日圓左右(約新台幣40.5萬元)。

西川廣人還指出,日產將把生產委託給擁有成本競爭力的大陸當地企業,「想儘快推出」,最快打算在2018年度內開始銷售。這是日本車商首次表明,要在大陸推出低價格款式的純電動汽車。

本田(Honda)也計劃在大陸加速新能源車戰略。除了把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的銷售時間,由2020年提前到2018年之外,還討論引進燃料電池車(FCV)。豐田(Toyota)也明確了數年內在大陸投入純電動汽車的方針。

日前已被陸資收購的瑞典高檔車品牌富豪(VOLVO)也在5日宣布,2019年以後推出的汽車將全部為純電動汽車和混合動力車等電動車輛。以此應對全球日趨嚴格的環保規定和消費者需求的變化。這也讓全球大型車商推進向純電動汽車的進一步邁進。

大陸的北京和上海等大城市,純電動的「A級」小型車,在市區內的短距離移動時很受歡迎。大陸消費者在購買新能源汽車時,可以獲得官方的補貼,讓消費者以較為划算的價格,來享受到目前的新能源汽車。

根據大陸科技部的統計,截止至2016年底為止,大陸的新能源汽車產量已突破50萬輛,而持有量則超過了100萬輛,占全球的新能源汽車總量的50%。

評析
這是日本車商首次表明,要在大陸推出低價格款式的純電動汽車,最快打算在2018年度內開始銷售。

 樓主| 發表於 2017-11-16 13:53:35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7年7月10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陸電動車 外商挺進

經濟日報 記者杜宗熹/綜合報導



大陸官方要求從2018年開始,外商品牌的純電動汽車要在大陸當地生產,各家外資車商紛紛公布在大陸的純電動汽車生產政策。

其中德國福斯、美國通用汽車及日本日產汽車在大陸生產純電動汽車的態度最為積極,全球最大汽車市場的大陸,正在成為中外車商爭奪的電動汽車主戰場。

福斯汽車跟大陸江淮汽車合資的合肥電動汽車組裝工廠在7月初開工興建,該工廠投資總額達人民幣51億元(約新台幣230億元),年產能10萬輛電動汽車,預計2018年完工量產。

日經中文網報導,大陸自2009年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以來,一方面,為了解決日益嚴重的廢氣排放問題,官方加強了對廢氣的限制等環境法規。另一方面,大陸官方正在推廣對環境負荷較小的新能源汽車普及。

全球環保意識抬頭,純電動汽車的需求量將會快速擴大。大陸新規定顯示,各家車廠自2018年起,必須在大陸生產純電動、或插電式混合動力等新能源車。預計到2020年時,新能源汽車的產量要占到該車商全年汽車總產量的12%。

分析認為,在豐厚的補貼等政策的推動下,大陸的純電動汽車市場已經成長為全球最大規模。

近年來,以比亞迪為首的大陸本土車商,正以低價格為武器正在崛起。

預計大陸最早2019年前,會要求汽車廠商必須生產一定數量電動汽車,讓大陸的純電動汽車市場進一步擴大。

在大陸市場的銷量高居各國的榜首福斯,將在大陸加強純電動汽車的戰略,該公司計劃2025年在全球售出100萬輛純電動汽車,其中約六成將面向大陸。

大眾總裁穆勒日前也明確表示,「要把大陸放在第一位」。

與此同時,美國通用汽車(GM)也已在大陸銷售「別克」品牌的插電式混合動力車(PHV)VELITE 5。

而日本車商在大陸的純電動汽車市場上起步較晚,僅有日產(Nissan)以大陸自主品牌啟辰(Venucia)推出了聆風的改良款車型。為了扭轉局勢,本田(Honda)公布了2018年在大陸推出純電動汽車的計畫。

而豐田(Toyota)也表示,正考慮在大陸生產純電動汽車。

評析
全球最大汽車市場的大陸,正在成為中外車商爭奪的電動汽車主戰場。

 樓主| 發表於 2017-11-16 13:55:46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p470121 於 2017-11-16 13:59 編輯

轉貼2017年7月10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特斯拉平價Model 3好拉風 五大亮點曝光搶看

經濟日報 數位部內容中心蔡依庭/綜合報導

第1台Model 3出廠 
美國電動車廠特斯拉(Tesla)上周股價大跌13.38%,似乎驟然澆熄了上半年飆漲的走多態勢。但對特斯拉粉絲來說,這些大概都能先不管,因為第1台Model 3出廠了。

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美東時間8日晚間在twitter上預告,「首台Model 3正在組裝,將進行最後檢驗,照片馬上來」,並於幾小時後貼出首台Model 3照片,附註「第1台Model 3出廠了」,驕傲之情溢於言表。

目前特斯拉有兩款純電動車,即Model S轎車和Model X休旅車,而Model 3是特斯拉15年攻堅計畫的主力車款,希望能憑藉車身更小、售價更親民的優勢,打入主流市場。

規格配備比一比


從去年3月底發表記者會之後,特斯拉的平價電動車Model 3雖仍未正式開賣,卻已讓許多準車主心焚如火。在此之前,外媒也已拿到Model 3各方面的表現資訊。

從外媒《InsideEVs》的報導文件中,可以看到Model 3的加速、續航力、內裝等資訊。Model 3的車長為4.69公尺,車長較Model S短,時速0-60英里(約96公里)、加速度為5.6秒,雖然不及Model S開啟狂暴模式的超快2.3秒,但仍然樂勝許多採用汽油動力的跑車。

電池的續航力部分,Model 3可行駛215英里(約344公里),遜於Model S。Model 3使用Supercharger 超級充電站也必須另外付費,不像Model S為免費充電。車內最多可乘坐5人,Model S最多則可以乘坐5人加2個小孩。前後的行李箱空間,只有Model S的一半不到。

身為特斯拉的平價電動車, Model 3內裝走的是極簡風路線,除了方向盤外,所有的資訊全都集中在中控台的觸碰螢幕上,不過特斯拉打算為 Model 3 推出 HUD 抬頭顯示器,讓資訊顯示在擋風玻璃上。

有多「平價」
Model 3是特斯拉首款面向大眾市場的平價電動車,折扣前訂價約3.5萬美元(約107.1萬元台幣),馬斯克和投資人都對這款新車寄予厚望。

若未採用優惠方案,Model 3從3.5萬美元起跳,若搭配美國聯邦電動車7,500美元的抵減稅額,售價可壓低至2.75萬美元。

哪些台零組件廠 受惠於Model 3出貨
Model 3出貨相關利多可望推動特斯拉台灣供應鏈營運水漲船高,尤其下半年Model 3加入量產後,相關概念股貿聯-KY、乙盛-KY營運更加看俏。台灣的特斯拉供應鏈最知名的是貿聯-KY、乙盛-KY及和大,此外還有台達電、致茂、為升及同致等也均被市場點名,但以前三檔接單比重較高 。

貿聯今年來自Tesla的營收比重可望拉高至15%以上。和大在特斯拉Model 3的市占將從先前估計的五成,攀升到60%至70%,最能受惠於Model 3出貨。鴻海集團旗下模具大廠乙盛目前由墨西哥廠供應貨源,主要供應天窗、電池組件,未來Model 3加入營運行列之後,增加提供地板件等。

何時交車?交車量?



馬斯克表示,平價版電動車Model 3開始投產後,首批30輛新車將於7月28日交車,並預期今年底Model 3產能可達每周5,000輛,2018年倍增至每周1萬輛。

馬斯克還說接下來Model 3生產速度會愈來愈快,8月交車數應可達到100輛,9月超過1,500輛,看起來到了12月每月產量將擴大至2萬輛。

特斯拉在去年3月首度發表Model 3,並在去年春季時表示已有37.3萬人預訂Model 3,每人訂金1,000美元,但此後便不曾更新預購數據。

評析
Model 3是特斯拉首款面向大眾市場的平價電動車,馬斯克和投資人都對這款新車寄予厚望。

 樓主| 發表於 2017-11-16 14:48:26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7年7月10日蘋果日報,供同學參考

港砍優惠 特斯拉銷售掛零

于倩若/綜合外電報導

《華爾街日報》分析香港運輸署數據後指出,香港稅率變化後,美國電動車大廠特斯拉在香港銷售降至零。

報導稱,香港自4月1日起刪減電動車減免稅優惠後,香港4月份沒有特斯拉Model S及Model X新購置車輛登記,5月份僅有5輛私人新購電動車登記。

相比之下,第1季香港有近3700輛特斯拉新購置車輛登記,內含3月份的2939輛,而去年下半年則有1506輛。

彭博3月底曾報導,4月1日起因免稅期過了,在香港1輛特斯拉Model S基本款售價,將從57.05萬港元(約225.80萬元台幣)狂漲至92.6萬港元(接近366.51萬台幣),足足貴了140萬台幣。

香港是特斯拉的主要市場之一,Model S全球銷量有6%由香港貢獻。去年在香港出售的車,有將近7%是特斯拉。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去年曾說香港是電動車的明燈。但為減少塞車,香港4月1日起對私人電動車徵收最高可達115%的新車稅,導致當地電動車售價至少上漲50%。

特斯拉先前表達了抗議,指新政策可能導致香港環保倒退嚕。官方數據顯示,目前香港約有8000輛各廠牌電動車,數量是2010年時的80倍。

評析
香港自4月1日起刪減電動車減免稅優惠後,香港4月份沒有特斯拉Model S及Model X新購置車輛登記

 樓主| 發表於 2017-11-16 14:49:21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7年7月10日MoneyDJ新聞,供同學參考

二代電動車電池問世!韓廠急追、想搶Panasonic市佔

記者 陳苓 報導

目前電動車電池的前三大廠分別是Panasonic、LG Chem、Samsung SDI,今年三家業者相繼推出第二代電池,將引爆新一波市場大戰。

韓媒etnews 7日報導,特斯拉平價電動車「Model 3」將在本月發布,預料全數採用日廠Panasonic的二代圓柱狀電池---「Panasonic 21700」。據稱Panasonic二代電池容量為4,500mA。

與此同時,外傳韓廠LG Chem和Samsung SDI的二代圓柱電池預定今年底量產,電池容量略高於Panasonic。報導稱,LG Chem新電池電力在4,700~4900mA之間,Samsung SDI則為4,500mA。

二代電池性能較一代大為提升,倘若電動車原本需要1千組一代電池才能應付所需,到了二代電池只需700組就足夠。消息指出,新崛起的電動車廠Lucid Motors和Faraday Future將採二代電池,正與LG Chem和Samsung SDI商討供應事宜。另外,歐洲大型車廠也考慮不再分散訂單,韓廠有望搶下更多訂單。

評析
歐洲大型車廠考慮不再分散訂單,韓廠有望搶下更多訂單。

 樓主| 發表於 2017-11-16 14:50:06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7年7月11日工商時報,供同學參考

特斯拉首台Model 3 開進CEO車庫

陳穎芃/綜合外電報導

CNBC新聞網站報導,特斯拉(Tesla)預定7月28日交車的第一台Model 3將開進執行長穆斯克(Elon Musk)自家車庫,成為公司董事送給他的46歲生日禮物。但論及Model 3市場前景,分析師認為特斯拉面臨製造困難及對手競爭等4大威脅。

特斯拉先前宣布電池缺貨導致第2季電動車出貨量不如預期,嚴重打擊投資人信心,使公司股價上周跌幅多達13.3%。周一早盤小跌0.27%,每股312.37美元。

穆斯克為了激勵股價,上周六特地在推特發表2張Model 3照片。他在上周二已宣布首批30台Model 3將在7月28日交車,屆時將舉辦盛大慶祝活動。

然而,分析師對Model 3的量產進度感到擔憂。穆斯克日前表示,Model 3月產量將在8月達到100台,9月突破1,500台,並在12月前達到2萬台目標。然而,這與穆斯克最初宣稱的周產量1萬台相比反而進度落後。

今日美國報報導特斯拉正面臨4大威脅,其一就是製造困難。汽車情報網站Edmunds.com分析師寇德威爾(Jessica Caldwell)表示,特斯拉第2季出貨量不如預期突顯製造瓶頸,反觀其他主流車廠擁有長年製造經驗,有可能後來居上。

特斯拉面臨的第2大威脅是來自其他車廠的豪華車品牌。儘管目前Model S及Model X是電動車市場唯二高價豪華車款,但福斯旗下保時捷及奧迪兩大豪華車品牌都將推出電動車。

通用旗下品牌雪佛蘭推出的平價長程電動車Bolt則是特斯拉面對的第3大威脅。Bolt售價經減稅優惠後約在3萬美元,與Model 3的2.8萬美元相差不大,但Bolt充電一次的行駛距離超越Model 3。

研究機構CFRA Research分析師李維(Efraim Levy)表示,Model 3預購量雖達到40萬台,但長期需求能否持續擴大,將是特斯拉面臨的第4大威脅。巴克萊銀行分析師強生(Brian Johnson)表示,Model S及Model X近日需求成長已進入停滯期。

評析
特斯拉正面臨4大威脅,就是製造困難,其他車廠的豪華車品牌,通用的Bolt,Model 3長期需求能否持續擴大。

 樓主| 發表於 2017-11-16 14:58:41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7年7月11日工商時報,供同學參考

汽柴油車絕跡?專家:言之過早

鍾志恆/綜合外電報導

CNN報導,瑞典車商富豪(Volvo)上周三宣布,2019年後將不再生產柴汽油為動力的汽車。但專家認為面世逾1世紀的內燃機,未來幾十年內仍是重要汽車動力來源,電動車難以完全取代其地位。

Kelley Blue Book分析師琳德蘭特(Rebecca Lindland)說,很難找到比燃燒汽柴油的內燃機更適合充當汽車動力來源的技術,因此汽車業將完全放棄使用內燃機的想法根本是誇張說法。

專家認為汽車業大力研發電動車的原因,包括各國廢氣排放的環保規定愈來愈嚴格,車商乃至矽谷科技業巨擘爭相研發無人駕駛自動車,促使汽車設計需要更大電力來源供自動車的電腦運作之用。

電動車無法完全取代汽油車的最重要原因是獲利能力。儘管特斯拉的股價遠高於通用和福特等傳統車商,但其迄今尚未出現年度獲利。

傳統車商每年賣出數百萬輛計汽柴油車而獲利數十億美元,但目前仍未有一家純賣電動車而獲利的車商。儘管外界認為從特斯拉到克萊斯勒等要推出純電動車,在產量大增下讓生產過程和鋰離子電池等關鍵零件的成本將持續下降,但在採購同樣重要的最新電腦晶片成本卻無法快速跟進下降。

汽油車因新技和新材料而讓其能源應用更有效率和環保,因此沒人預期汽油車引擎會被立法限制使用。專家認為內燃機不但不會短期內被取代,反而效能會愈來愈好。

Volvo沒有完全放棄使用汽油引擎,其計畫未來生產油電車。更重要是,Volvo每年全球只賣出約50萬輛車,放棄純汽油車主張在國際車市上的影響力相當有限。

評析
電動車無法完全取代汽油車的最重要原因是獲利能力。

 樓主| 發表於 2017-11-16 14:59:29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7年7月11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彭博預言 電動車23年後成主流

經濟日報 編譯任中原/綜合外電

電動車多快能成為全球汽車市場主流?據彭博資訊(BNEF)的最新研究預測,到2040年時電動車將占有美國輕型新車市場的54%,超過傳統汽車。

傳統派仍認為未來多年內電動車仍將只占車市的一小部分,主因價格偏高。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預估2040年時,電動車在美國新車市場僅占有10%左右,美國能源資訊局也有類似預測。

去年純電動轎車的新車銷售量不到全球汽車銷售量的1%,但BNEF預測到2025-30年間即便沒有補貼,電動車價也能與汽/柴油車競爭,屆時銷售量將迅速增加。

特斯拉與福斯都計劃在2025年之前將純電動車年產量提高到100萬輛以上,富豪汽車也宣布2019年起所有新車款都具有電動性能。

電動車市占率可望躍進,主要是靠電池價格下降。2010年迄今鋰電池組平均成本已大幅跌逾三分之二,平均每度電的價格降到約300美元;彭博並預估到2030時將降到每度僅73美元,主因特斯拉等業者興建超大型電池廠,及電池外殼設計與化學成分持續改良。

不過專家指出,上述預測未必保證能夠達成;風險包括各國政府可能會縮小獎勵措施,電池業者也可能因為材料短缺或生產問題使成本難以下降,且一旦發生電池起火等意外也可能打擊電動車的進展。

另外消費者仍擔心電動車的行駛里程有限,充電設施也是另一項潛在障礙。

評析
電動車市占率可望躍進,主要是靠電池價格下降,充電設施是另一項潛在障礙。

 樓主| 發表於 2017-11-16 15:00:12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7年7月12日工商時報,供同學參考

不追求高速、續航力 低速新能源車 成新藍海

楊日興/江蘇昆山報導

時下全球積極發展新能源車,包括特斯拉等電動車廠知名度已絲毫不遜傳統大廠。但在各家電動車輛力求突破最高速、續航愈來愈久的情況下,有業內人士指出,許多地區低速新能源車已有規模,但資源尚未整合,加上大陸交通市場特性,就此切入有望尋得新能源車行業中的新藍海。

大陸車輛設計大廠青島宙慶董事長官俊博昨(11)日在昆博會新能源車主題論壇中指出,就大陸交通環境來說,已形成省城際靠飛機、高鐵,市內靠捷運,點與點區域用公車、汽車甚至共享汽車移動,未來可望形成立體多層次交通模式。

官俊博認為,因應未來交通環境的改變,新能源車並不一定要追求最高速、最久續航。此外,當前低速新能源車在許多地區已有一定市場規模,在官方加強監督控制下,許多安全規範更嚴格,但也成為有經驗的車廠、供應商的切入點。

前經濟部部長、電電公會最高顧問尹啟銘也表示,當前部分電動車品牌聲稱熱賣全球,但光一個中國大陸,各省分的地形涵蓋高原至平地,氣候亦冷熱兩極,複雜多變,希望從哈爾濱開電動車到廣州是不符實際的。

尹啟銘指出,針對區域因地制宜發展新能源車才是關鍵,而低速新能源車能解決許多區域內的交通問題。他呼籲業界要按部就班發展,不要想著一步登天,馬上就衝向最高速。

此外,在世界各國車廠大力研發之下,高速新能源車已經顯露紅海跡象。官俊博稱,其實如Nissan、雷諾、三菱等車廠早掌握許多高速新能源車的技術,目前因為大陸市場對新能源車尚有國補政策,故一直不進入,倘若日後取消補助,將有一番激烈競爭。

整車技術企業聯華聚能總經理林漢卿表示,發展低速新能源車並非將高速車規格降級,兩者是不同思維的產品。聯華聚能也推出低速車專用、符合安全性的解決方案。

評析
針對區域因地制宜發展新能源車才是關鍵,而低速新能源車能解決許多區域內的交通問題。

 樓主| 發表於 2017-11-16 15:00:59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7年7月12日中央社,供同學參考

IEA:電動車榮景 非石油需求末路

中央社 伊斯坦堡11日綜合外電報導

國際能源總署(IEA)主管今天表示,未來幾年電動車的使用勢必將成長,但這不代表石油需求的終結。

IEA執行董事比羅爾(Fatih Birol)接受法新社專訪指出,電動車是從很小的基礎開始成長,而船舶、飛機和卡車仍然需要石油。

過去幾週來,外界大幅聚焦在電動車變革的潛力。法國表示,將在2040年以前停止銷售汽柴油車輛,富豪汽車公司(Volvo Cars)也計劃自2019年起逐步停止推出傳統只以汽油為動力的車輛,改推電動車或混合動力車等新車款。

比羅爾說:「現在很多人談論電動車,正是因為電動車的銷售攀升。去年我們看到電動車銷售締造紀錄。」但即使銷售創新高,目前全球電動車的數量也只有200萬輛,僅占全球汽車數量0.2%。

比羅爾在出席世界石油大會(World PetroleumCongress)之際受訪表示:「(電動車銷售)將成長,但這不會終結石油世紀。」

他說:「石油需求將由卡車帶動,由航空、噴射機、船舶帶動,以及十分重要的石化產業。」「所以在這些領域,石油難以被取代,至少在中短期內。」

評析
石油需求將由卡車帶動,由航空、噴射機、船舶帶動,以及十分重要的石化產業。

 樓主| 發表於 2017-11-18 16:56:01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p470121 於 2017-11-18 16:57 編輯

轉貼2017年7月13日工商時報,供同學參考

法拉第未來棄蓋新廠 專家:電動車前景生變

鍾志恆/綜合外電報導

美國電動車新創公司法拉第未來(Faraday Future)一直以打敗特斯拉(Tesla)為目標,但沒達標前即宣布放棄內華達州投資10億美元蓋新廠計畫。專家認為這可能反映公司運作出狀況和電動車業景氣惡化。

法拉第未來財務長克洛斯(Stefan Krause)周一解釋不蓋新廠是因為經營策略改變。公司將在加州或內華達州尋找現成廠房去生產電動車。

法拉第未來去年11月已暫停內華達州新廠工程,當時表示停工只是「臨時調整」,不影響明年開始生產的計畫。公司已在該工程投入逾1.2億美元。

凱利藍皮書(Kelley Blue Book)發行人布洛爾(Karl Brauer)說,難以置信該公司如此積極投資去達成目標前會突然改變經營方向,事後卻仍深信自己能達標。他認為外界不曉得這是臨時調整抑或其大勢已去。

布洛爾等多位密切觀察電動車產業的專家認為,法拉第未來放棄蓋新廠決定,可能重擊法拉第未來與特斯拉等從事純電動車生產的業者。

因為多家傳統車商不斷推出新電動車款,外界也不確定川普政府未來是否繼續給電動車商電動車買家等減稅優惠。

布洛爾認為未來12個月將可能看到電動車業出現劇烈改變。

Autotrader分析師克雷布斯(Michelle Krebs)說,尚未生產電動車的法拉第未來要達成獲利的願景,連已在銷售電動車的特斯拉都尚未做到。目前特斯拉仍未獲利。她說,目前電動車業者最大共通點,是始終沒有足夠現金去滿足營運與研發等需求。

在法拉第未來宣布停蓋新廠前幾天,其大股東之一中國線上影劇網站樂視老闆賈躍亭,遭上海法院凍結逾1.8億美元資產。法拉第未來強調,賈躍亭的財務問題跟公司停蓋決定無關。

評析
法拉第未來放棄蓋新廠決定,可能重擊法拉第未來與特斯拉等從事純電動車生產的業者。

 樓主| 發表於 2017-11-18 16:57:17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7年7月13日工商時報,供同學參考

特斯拉 搶建百座服務中心

林國賓/綜合外電報導

因應首部平價電動車Model 3上市帶來的超高維修保養需求,美國電動車大廠特斯拉已擬定急擴全球保養服務中心的計畫,未來1年全球將新增100個服務中心,整體維修產能將一舉提高2倍。

定價3.5萬美元的Model 3上周已正式投產,預計將為特斯拉帶來數十萬名新顧客,特斯拉創辦人穆斯克(Elon Musk)估計公司年產能將從去年的8.4萬輛,暴衝至明年的50萬輛。

銷量激增,搭配新車上市可能出現的機械問題,代表特斯拉目前全球僅約150個保養服務中心的網路勢必難以應付。

特斯拉營運高層表示,特斯拉規畫將現有維修產能擴增2倍,總共將增加100個保養服務中心、350輛行動服務專車與1,400名維修技師。

服務中心部分,新設的點主要將設在Model 3預購最熱的地區,行動服務專車車隊則會從現有的30輛,一舉增加逾10倍,提供車主到府或上班地點的保養服務。

特斯拉正面臨公司成立迄今14年以來最關鍵的時刻,因為它計畫從一家豪華車廠打入至主流品牌,Model 3則是達成此一目標的利器。

Model 3第一批共30輛車預定7月底前交車,穆斯克同時定下今年12月Model 3月產能將拉高至2萬輛的目標。

與銷售門市一樣,保養服務中心皆由特斯拉直營,其營運模式也有別於傳統車商,穆斯克多年前就透露,由於電動車不需要像傳統汽油引擎車需要換機油或其他保養,因此特斯拉的保養服務中心並不以獲利為目的。

不過,汽車維修保養市場商機龐大,根據美國汽車經銷商協會的資料,美國汽車經銷商去年在維修保養與零件銷售的獲利高達1,100億美元。

不管是在服務中心或行動維修車隊進行服務,特斯拉對於非保固的項目維修皆收取相同的費率。特斯拉對Model S與Model X提供4年5萬英里的汽車保固,電池則是8年不限里程的保固。

評析
因應Model 3上市帶來的超高維修保養需求,特斯拉未來1年全球將新增100個服務中心,整體維修產能將一舉提高2倍。

 樓主| 發表於 2017-11-18 16:58:25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7年7月14日工商時報,供同學參考

電動車未來難題 政府補貼與污染

鄭勝得/綜合外電報導

隨著特斯拉(Tesla)上周宣布Model 3正式投產,加上富豪汽車(Volvo)指出2019年起推出的車款都將是電動車或油電混合車,市場對於電動車發展的疑慮似乎消除許多,但華爾街日報引述專家說法指出,電動車未來仍須面對兩大難題:政府補貼與污染問題。

報導指出,電動車目前各方面進步許多,外觀變得更時尚、價格降低、更符合消費者需求,技術也不斷創新,使得電動車電池成本從2010年每千瓦小時1,000美元下降至去年的273美元。

但即便如此,電動車銷售仍須依賴政府補貼。為了推廣電動車與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美國聯邦政府提供買家每人7,500美元的補助,但僅限於車商的前20萬名客戶,而各州亦提供額外稅負優惠。一旦取消這些補助措施,電動車的銷售業績便會大受影響。

美國喬治亞州政府在取消5,000美元的補助後,該地電動車業績因此暴跌8成。

而混合動力車除了受到補貼影響外,油價漲跌也會影響其銷量。汽車情報網站Edmunds.com指出,從2005年至2010年,混合動力車部分買主享有3,500美元的補助,混合動力車在這幾年裡業績蒸蒸日上,雖然2013年政府補助已結束,但銷量仍達到48.7萬台,佔整體汽車銷量的3.1%,當時油價為每加侖3.51美元。但該年石油供應過剩,使得油價暴跌至每加侖2.36美元,連帶使得混合動力車市佔率縮水至僅2.1%。

此外,電動車通常必須於夜晚時充電,經濟學家齊文(Joshua Graff Zivin)、 柯勤(Matthew Kotchen)與曼蘇爾(Erin Mansur)2014年於《經濟行為與組織期刊》裡發文指出,夜晚電力大多來自於燃煤發電。他們預估,在美國中西部地區,電動車每英里電力需求所產生的二氧化碳勝過其他汽車,亦超過混合動力車。

評析
電動車未來仍須面對兩大難題:政府補貼與污染問題。

發表於 2017-11-19 16:22:05 | 顯示全部樓層
電動車還是一條很長遠的路
 樓主| 發表於 2017-11-20 14:05:11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7年7月14日蘋果日報,供同學參考

中港買家砸35億 吃下「日本特斯拉」

于倩若/綜合外電報導

據彭博報導,中國力爭在電動汽車市場佔主導地位的努力又有新進展,買下了被稱為「日本特斯拉」的日本電動汽車初創企業GLM。

GLM高階跑車投入生產需要更多資金,但國內投資者未能籌措到資金,不過,尋找投資人的旅程已在本周結束。

總部在香港的投資公司奧立仕控股(O Luxe),同意以128億日圓(34.58億元台幣)購買該公司。奧立仕控股將透過向股東配售股份來籌集本次交易資金,中國電視機生產商TCL便是其股東之一。

GLM創辦人兼執行長小間裕康在交易宣布後於京都總部接受採訪時說,在新母公司的支持下,GLM將從全球獲得研發資金。「電動汽車正在迎頭趕上,中國是領頭羊,但日本的技術未來5年將保持優勢,我們希望從這個市場分得一杯羹。」

中國政府向新能源汽車市場提供補貼,同時中國企業正在大舉收購像GLM這樣的海外電池和電動汽車製造商,以加強其技術。

奧立仕控股在向香港交易所提交的文件中表示,此次收購為公司帶來機會,得以進軍迅速成長的電動車行業。

小間裕康表示,GLM計劃在2019年下半年開始生產其G4超豪華電動跑車,銷售目標為1000輛,價格可能在4000萬日圓(1080.64萬台幣)。

他還說,公司還計劃推出電動小型巴士和7人座家用車,調整G4的動力系統和其他重要的電氣元件。

評析
中國企業正在大舉收購像GLM這樣的海外電池和電動汽車製造商,以加強其技術。

 樓主| 發表於 2017-11-20 14:05:51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7年7月17日科技新報,供同學參考

馬斯克看好電動車市場,Tesla 將在美國建 3 座超級工廠

作者 linli

電動車製造商特斯拉(Tesla)和伊隆•馬斯克(Elon Musk)在過去幾個月中都多次提及了投資建造超級工廠的計畫,新製造工廠的選址將在年底公開,據悉 Tesla 將建造 5 座超級工廠,其中美國將有 2 到 3 座全新的超級工廠。

特斯拉將在海外建造超級工廠的消息已經傳了幾個月的時間了,在美國本土的超級工廠建造計畫則一直沒有進展。該公司 CEO 馬斯克確認將有 2 到 3 座超級工廠選址在美國本土。

2017 年 6 月特斯拉公司在股東大會上確認有 3 座超級工廠選址已經啟動,這些工廠包括了電動車和電池生產線。

據之前媒體曝光的消息顯示,特斯拉至少將在海外市場建造兩座超級工廠,分別位於歐洲和中國,特斯拉已經與中國上海市政府簽訂合作協議,共同建造電動車製造工廠。

在美國州長協議的會議上,馬斯克公開表示,將會有 2 到 3 座超級工廠選址在美國本土,他面對所有州長表態,也是希望政府部門提供工廠建造和電動車生產方便的優惠政策,顯然許多州長都對 Tesla 超級工廠非常感興趣。

特斯拉在內華達州的超級工廠給該州帶來超過 50 億美元投資,創造了一萬個工作職缺,馬斯克表示,吸引 Tesla 把超級工廠建造在內華達州的因素很多,包括稅收方面的優惠。

馬斯克希望政府部門能在立法上更進步,讓新技術更快商業化。之前他曾多次公開表示內華達州政府有前瞻性,在超級工廠的建造過程中展現了前所未有的效率。

Tesla 未來的超級工廠將把電動車製造和電池的生產放在同一座工廠,有效提升電動車的產能,而不是像現在這樣電池和電動車分開製造,再運往組裝工廠。

評析
Tesla 未來的超級工廠將把電動車製造和電池的生產放在同一座工廠,有效提升電動車的產能

 樓主| 發表於 2017-11-20 14:08:24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p470121 於 2017-11-20 14:09 編輯

轉貼2017年7月18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OPEC:電動車威脅油市

經濟日報 編譯任中原/綜合外電





國際大型石油公司及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已開始認真地把電動車視為長期威脅。彭博新能源財經(BNEF)預估,2040年時每天汽車對石油的需求量將比現在減少800萬桶,相當於伊朗與伊拉克的總產量。

OPEC去年預測,2040年時全球只有4,600萬輛電動車,但如今已將數字上修到2.66億輛,全球市占率也上修到12%。OPEC對柴油車的預測數量,也比一年前減少一半。OPEC的最新報告指出,2018年亞洲石油需求將因為電動車興起而備受壓抑。

電動車日益受歡迎,將使未來數十年間全球石油需求面臨停滯的風險,也使碳基燃料業的營收展望備受質疑。BNEF先進運輸首席分析師指出,電動車上路將對汽車業、石油公司、電力業及其他產業帶來重大影響;「目前各界對於如何因應仍意見分歧,但觀念很快就會改變」。

分析師指出,由於各大汽車公司推出數十款電動車,因此銷量將迅速增加。預估2025年時,全球主要汽車業者的電動車總銷售量將達600萬輛,2030年提高到800萬輛。

由於中國上季經濟成長率優於市場預期,但OPEC減產的成效又可能打折扣,國際油市17日盤中多空交戰,布侖特原油小跌0.1%至每桶48.88美元,紐約原油小跌0.2%至每桶46.43美元。

國際能源總署預估,到2030年時,全球將有5,800萬輛電動車行駛,比原先預估的2,300萬輛增加一倍多。

埃克森美孚(ExxonMobil)預估,2040年時全球約有1億輛電動車,高於原先預估的6,500萬輛。英國石油(BP)也預測2035年時將有1億輛,比一年前的預測增加40%。挪威石油公司預估2030年時電動車將占新車銷售量的30%。

BNEF預測到2040年時,電動車新車銷售量將超過汽/柴油新車,屆時全球將有5.3億輛電動車在路上行駛,占全球汽車總量的三分之一。

評析
電動車上路將對汽車業、石油公司、電力業及其他產業帶來重大影響

 樓主| 發表於 2017-11-20 14:10:30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7年7月18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十年內 電動車躍車市成長主力

經濟日報 編譯任中原/綜合外電



彭博新能源財經(BNEF)預測,到2040年時全球電動車新車銷售量將超越汽/柴油新車銷量。彭博Gadfly專欄作家丹寧(Liam Denning)指出,這對投資人有重大意義:用不著十年,全球所有新車銷售的增加量都將來自電動車。

BNEF預估,2026年時全球汽車銷售量將增加167萬輛,電動車銷售量將增加206萬輛。屆時電動車年銷售量僅略高於1,000萬輛,傳統汽車銷量仍達8,700萬輛。但丹寧認為,從投資的角度來看,成長數量比總銷量更重要。

歷史經驗一再證明,能源體系的改變一向緩慢,「邊際量」變化卻非常快,且邊際量變化對企業與金融市場都非常重要。例如過去兩年來,全球燃煤需求雖僅比2014年的頂峰小幅下降,但已有多家煤礦公司破產。

在汽車業,2026年傳統汽車銷量雖將達8,700萬輛,但市場持續萎縮,投資人自然會聚焦電動車業,這也是為何富豪汽車從2019年起所有新車都將配備電動馬達。

丹寧說,若企業忽視「邊際量」變化,仍不動如山,終將自掘墳墓。企業向新業務轉型固然辛苦,但非不可能,例如臉書把業務焦點從個人電腦轉向智慧手機。

目前電動車價格偏貴、行車里程受限,且充電設施不足,但有低汙染、好保養及加速快等優點。丹寧說,若電動車改進速度持續超越傳統車,汽車業主管就須注意,成功的科技往往成為整個產業的轉折點。金融便利及信心能吸引資金注入,從而造就電動車的成功。

評析
若電動車改進速度持續超越傳統車,汽車業主管就須注意,成功的科技往往成為整個產業的轉折點。

 樓主| 發表於 2017-11-20 14:11:47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7年7月18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穆斯克說股價太高? 特斯拉應聲重挫3%

經濟日報 記者葉亭均╱綜合外電報導

電動車大廠特斯拉(Tesla)股價今年來大漲近50%,然而時常直言不諱的執行長穆斯克居然坦白表示,他認為股價漲太高了。消息經美國媒體報導後,特斯拉股價早盤應聲重挫超過3%。

CNBC網站報導,穆斯克15日參加全國州長協會夏季會議時向內華達州周長桑多瓦(Brian Sandova)表示:「我已多次記錄,股價比我們應該值有的水準還要高,以我們今日的狀況來看,這是很確定的。」

穆斯克更指出,特斯拉股價反映投資人「太過樂觀」,而他一直試圖使市場預期降溫,但他發現實在太困難了,因為市場太過狂熱。

投資人17日開始聽從穆斯克的建議,特斯拉股價17日早盤交易大跌約3%,報每股316美元。

事實上,特斯拉今年股價早已不是一路飆漲,而且前段時間更歷經大跌20%的空頭走勢。特斯拉股價在6月底漲至每股383.45美元創下新高,接下來至7月6日收盤大跌20%,主因市場對電動車的銷售數字與生產進度有疑慮,且擔心特斯拉面臨激烈競爭。

評析
市場對電動車的銷售數字與生產進度有疑慮,且擔心特斯拉面臨激烈競爭。

 樓主| 發表於 2017-11-23 18:44:55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7年7月22日聯合晚報,供同學參考

特斯拉Model 3平價上路 電動車全球催速

聯合晚報 記者葉憶如/台北報導



全球望眼欲穿的特斯拉平價車款Model 3終於確定7月28日開始交車,訂單已超過40萬輛,特斯拉今年來股價飆漲一度超過60%,市值579億美元。電動車的潛力,無論是電動車業界或股市投資界,都屏息以待。

全球電動車今年銷破200萬輛
富邦證券表示,據IEK的統計與預估,2016年全球電動車銷量達190萬輛以上,其中仍由混合動力車擔當市場主力,預估2017年全球電動車的銷量將順利突破200萬輛,包括美國加州電動車銷量持續成長、中國大陸的自有品牌積極投入、以及日本政府延長兩年環保車減稅措施等等,都是推動市場進一步成長的因素。

去年純電動轎車的新車銷售量不到全球汽車銷售量的1%,但彭博資訊BNEF預測,到2025~30年間即便沒有補貼,電動車價也能與汽柴油車競爭,屆時銷售量將迅速增加。

2040年美電動車市占估過半
特斯拉與福斯都計畫在2025年之前將純電動車年產量提高到100萬輛以上,富豪汽車也宣布2019年起所有新車款都具有電動性能。BNEF最新研究預測,到2040年時電動車將占有美國輕型新車市場的54%,超過傳統汽車。

電動車在目前各大市場的發展中,以中國市場最受關注。富邦證券指出,觀察中國官方對新能源車的政策支持將保持穩定方向、期限保持不變;且為進一步解決霾害,年初中國工信部也宣布將加速發展電動車,目標2020年達到200萬台規模,推估未來幾年中國電動車每年都將維持40%的高成長。

平價車不需稅務優惠也能活
美國方面,雖然聯邦政府有可能對單一車廠補貼設20萬輛上限,部分人士認為對業者帶來嚴峻挑戰。但彭博認為,部分電動車定價較為平價,不需稅務優惠也能存活;另外電池成本更便宜、電動車續航力持續提升,觀察近期全球電池產能擴建完成後,未來電動車的電池成本應可有效降低。

其他地區包括歐洲、印度政府也都積極推動電動車的發展。據歐洲汽車製造商協會ACEA的統計,今年第1季歐洲電動車銷售達4.7萬輛,與全歐車市成長8.4%成績相較,電動車銷售年增率高達30%,這代表歐洲消費者越來越願意接受電動車,也顯示在充電網路的布建完善及續航力的提升後,有助帶動電動車消費。

取代燃油車只是早晚問題
富邦證券表示,綜合來看,電動車產業雖處萌芽的階段,初期還是需要政策上的扶持與獎勵才能順利茁壯,但站在環保與綠能的前瞻思維來看,電動車取代燃油車應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

評析
站在環保與綠能的前瞻思維來看,電動車取代燃油車應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

 樓主| 發表於 2017-11-23 18:46:38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7年7月24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特斯拉Model 3交車 考驗大

經濟日報 編譯鍾詠翔/綜合外電



特斯拉(Tesla)將於28日開始交付首款平價電動車Model 3,成為特斯拉成立以來的最大考驗,因為Model 3的交車量與後續交車時間,將成為這家美國電動車大廠改變高階汽車製造商形象、順利進軍大眾市場的關鍵。

特斯拉執行長穆斯克先前已預告,28日Model 3將開始交車,而首輛Model 3已進入他家車庫。特斯拉計劃,到了2020年包括所有電動車在內的年產量將擴大至100萬輛,而Model 3在整個計畫中扮演重要角色。

穆斯克的長期目標是銷售電動車給仍有疑慮的消費大眾,使這個世界戒絕化石燃料,而Model 3就是他所憑著的最重要利器。

專家則認為,特斯拉面臨的問題仍是要怎麼兼顧品質、又快速提高Model 3的產量,以滿足所有預購車主的需求,有些車主已經排隊等了超過一年。特斯拉今年上半年產量僅增加1%,導致7月初股價面臨賣壓。

在其他電動車銷量依然疲軟的情況下,去年穆斯克發表Model 3最終版本時令人驚喜不已,約40萬人繳了1,000美元訂金預購Model 3,但這些車主最快可能要等到明年底才能拿到車。

目前特斯拉推出的三款電動車並非每款的生產過程都很順利。晨星股票分析師惠斯頓表示,特斯拉滿手訂單,不想跑太快,不會因為品質問題而賠上公司信譽。

評析
特斯拉面臨的問題仍是要怎麼兼顧品質、又快速提高Model 3的產量

 樓主| 發表於 2017-11-23 18:47:34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7年7月24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股神撐腰 陸電動車比亞迪將在美擴產

經濟日報 記者林筠╱台北報導

電動車大廠特斯拉(Tesla)要小心了,「股神」巴菲特支持的中國電動車製造商比亞迪(BYD)即將在美國擴產。

美國總統川普上周宣布「美國製造周」開跑時,比亞迪可能不是他最先想到的品牌。但比亞迪美國公司總裁李柯表示,該公司將在美國市場擴張,在加州蘭開斯特的製造廠將於下月完工。

比亞迪的蘭開斯特工廠有約700名員工,每年可生產1,500輛重型電動車,例如供市政府使用的公車。李柯表示,比亞迪也正在開發新產品線,包括電動清掃車或電動堆高機。

特斯拉2016年賣出7.6萬輛電動車,相較下,比亞迪銷售超過10萬輛。李柯說,比亞特在美國的客群並不限於重視環保的加州,科羅拉多州丹佛市也是大客戶之一。他說,該公司產品正從公車擴大到私人電動車等其他領域,接到的訂單有來自臉書、史丹佛大學以及舊金山加州大學等企業或機構。

李柯表示,起初美國消費者擔心中國企業不會在美國長久發展,因而抗拒購買比亞迪的電動車。不過在比亞迪表明自己是全球最大的電池製造商之一,還能提供12年保固後,消費者的態度已有所改變。

評析
比亞迪將在美國市場擴張,在加州蘭開斯特的製造廠將於下月完工。

 樓主| 發表於 2017-11-23 18:48:39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7年7月26日蘋果日報,供同學參考

豐田開發電動車 充電只要幾分鐘

【林文彬╱綜合外電報導】

日本《中日新聞》昨報導,豐田汽車(TOYOTA)正在開發搭載全新電池的電動車,這種全固態電池能將電動車行駛距離從目前的300至400公里大幅提高,並把充電時間從現行20至30分鐘縮短至數分鐘。

最快2022年販售
報導指出,豐田最快將於2022年開始在日本販售這類新電動車。《中日新聞》未說明消息來源;豐田發言人土井賀代表示,無法對特定產品計劃置評,但豐田打算在2020年代初期讓全固態電池商業化。

隨著電動車日漸流行,豐田正試圖縮小與日產汽車(NISSAN)、特斯拉(TESLA)等電動車領先業者的差距。但量產電動車對品質控管和可靠度的要求高很多,豐田能否超越這些競爭對手,仍有待觀察。

里昂證券(CLSA)汽車分析師里克特(Christopher Richter)說:「實驗台距離生產很遠,現在離2022年還有好幾年,許多事物可能在這段時間改變。」另外,電池成本也是豐田新電動車能否快速普及的關鍵。

豐田去年成立開發暨銷售電動車的新部門,由社長豐田章男直接領導。據傳豐田計劃最快2019年開始在全球最大汽車市場中國量產電動車。

評析
TOYOTA全固態電池,能將電動車行駛距離大幅提高,並把充電時間從現行20至30分鐘縮短至數分鐘。

 樓主| 發表於 2017-11-23 19:01:12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7年7月26日中央社,供同學參考

陸電動車市場 預估2025損益平衡

中央社記者張淑伶上海26日電

看好電動車發展趨勢,有投資機構預測,中國大陸電動車市場的生產車廠將在2025年達到損益平衡,2026年實現5%的利潤率。

瑞銀證券今天對媒體發布有關電動車行業的投資研究報告。

瑞銀中國證券研究及亞太汽車行業研究主管侯延琨表示,中國大陸市場受到政府政策因素影響大,過去幾年官方大力補貼電動車購買,這兩年補貼緊縮。預估補貼緊縮的負面因素會在2020年消化完畢,2021年起應可實現每年銷售量年增45%,生產車廠將在2025年達到損益平衡,2026年實現5%的利潤率。

由於有購車者為了騙取大陸的國家補貼而假意購買電動車。今年3月,大陸官方發布2016年度新能源汽車補貼清算通知,凡是不符合官方規定的電動車配件規格、非個人用戶行駛不到三萬公里等,都被取消或削減補貼。

據經濟觀察報報導,這波刪減補貼涉及資金人民幣5.55億元(約新台幣的24.4億元)。大陸全國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說,官方對新能源車的審核力度超乎預期。

侯延琨說,由於政策引導,國際大廠在中國大陸推出的新車款都和電動車有關。隨著銷量增加和科技進展,電動車生產成本正在降低,並改變全球大宗商品的需求。

瑞銀估計,2025年電動車的電池組成本可降低約37%。電池組成本降低的原因,是在「鎳、錳、鈷」的電池組成元素中,更高比例採用較便宜的鎳。預估2025年的鎳需求將是現在的2511%、鈷需求是現在的1928%,而在傳統汽車中應用較多的白金,需求將下降53%。

電動車普及也將衝擊傳統車業經銷。現有汽車經銷商很大一部分是依靠車主更換容易耗損的零件來獲利,但以電動車中的雪佛蘭(Chevrolet) Bolt為例,零部件只有35個,一般傳統汽車則有約170個,這將促使未來經銷商的經營發生改變。

儘管各車廠加大投入電動車研發和生產,不過,根據瑞銀報告,消費者對純電動車的主要顧慮還是價格和電池相關問題,認為「價格太高」的排名第一,占48%,其他依次為「充電後能跑的里程有限」、「充電站有限」、「電池壽命不夠長」。

評析
中國大陸電動車市場的生產車廠將在2025年達到損益平衡,2026年實現5%的利潤率。

 樓主| 發表於 2017-11-23 19:02:02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7年7月26日科技新報,供同學參考

繼法國之後,英國政府宣布 2040 年禁售汽柴油車

作者 黃 嬿

汽柴油車真的要走入歷史了嗎?繼法國宣布 2040 年禁售汽柴油車後,英國政府為解決空氣污染問題,準備從 30 億英鎊抗空污的資金中提撥 2.55 億英鎊協助委員會加快地方措施,以應對柴油車輛的污染,終極目標也將在 2040 年前禁售汽柴油車。

英國獨立報(The Independent)報導,空氣污染與英國每年約 4 萬人過早死亡有關,運輸也佔溫室氣體排放量的很大一部分。英國政府先前推出的抗空污計畫版本被環保人士反對,認為力道太弱,無法達到歐盟的排放標準,英國最高法院要求 7 月 31 日前英國政府必須制定新的計畫,以降低有害二氧化氮的排放量,而就在法院規定的截止日前,英國政府宣布 2040 年汽柴油車禁令。

英國追隨法國腳步頒布禁售令,顯示向電動車轉型的速度正在加快,BMW 宣布計劃推出 Mini 電動車版,將在英國牛津進行組裝,Volvo 也宣布清潔能源車計畫。

英國政府還將討論柴油車報廢計劃的執行細節。英國環保倡議者認為,這項計畫應包括政府資助且強制性的清潔空氣區,對進入高空氣污染地區的高污染車輛收取費用。對清潔空氣區設立收費制度被視為是最有效打擊二氧化氮污染的政策,而柴油車是排量二氧化氮的禍首。

但是英國政府對此有疑慮,認為這是懲罰柴油車駕駛,畢竟原本認為柴油車的碳排量比汽車少,因此鼓勵消費者購買。英國政府傾向改裝巴士等交通工具,降低排放量,或改變道路佈局,甚至改變速度和重新編排交通號誌等功能,使交通流量更加順暢,減少污染。

英國政府發言人表示,不該責怪柴油車駕駛,為了幫助他們改用清潔車,政府會討論針對性的報廢計劃,支持受本地計畫影響的駕駛。但英國在野黨不滿意這種溫和的作風,呼籲柴油車禁售令應該提前至 2025 年,並提出廢止計劃幫駕駛轉換成更環保的車輛。

印度 2030 年實現全電動車目標
除歐洲國家之外,受嚴重空污困擾的印度動作也非常積極,印度政府計劃 2030 年實現全電動車目標,而印度政府此舉並不只是為了抗空污,還可減少燃料進口費用。印度重工業部和印度國家研究院正在製定促進電動汽車發展政策,主要是朝降低成本提高價格誘因做起,現在印度對混合動力車與電動車提供補貼,初期也會補貼業者度過轉型期,為 2030 年禁售汽柴油車鋪路。

未來 3 年印度將大規模布建充電基礎設施與電池交換計畫,目前只有印度只有電動車廠  Mahindra Electric 在印度提供全電動車,最近 Anand Mahindra 執行長在社群媒體上邀請 Tesla 到印度設置商店,Tesla 將在 2017 年底之前進入印度市場,開放印度消費者訂購 Model 3,明年可能開始展店。

除了電動汽車,混合動力汽車市場處於更好的市場位置,豐田、Volvo 和 BMW 等幾家製造商在印度提供混合動力車或插電式混合動力車。特斯拉和日產也宣布進在印度市場堆出 Model 3和 Leaf。若印度政府的計畫順利進行,印度將成為全球電動車品牌的一級戰場。

評析
印度 2030 年實現全電動車目標,未來 3 年印度將大規模布建充電基礎設施與電池交換計畫

 樓主| 發表於 2017-11-23 19:02:49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7年7月27日聯合報,供同學參考

電動車 將終結汽柴油車?

聯合報 編譯王麗娟/報導

電動車技術成熟,協助英國和法國政府勇於向傳統汽柴油車挑戰。法、英兩國本月相繼宣布擬從二○四○年起全面禁售汽柴油車,成為傳統汽柴油引擎風行百餘年後,率先立法讓它們逐步走入歷史的兩個政府。英法兩國新車銷售占歐盟約三分之一。

華爾街日報報導,數十年來,各國政府一再努力設法減少內燃引擎汙染物的發生,但因欠缺替代選擇,各國遲遲未能直接禁止。然而隨著電動車降價以及一些汽車製造商公開支持電動車,情況將有所轉變。儘管英、法兩國要在廿餘年後才正式禁售汽柴油車,至少已有了時間表。

富豪汽車最近宣布二○一九年開始,新車款不再使用傳統汽柴油引擎,只銷售電動車或油電混合車,美國特斯拉公司也宣布電動車Model 3售價三萬五千美元(台幣一百零六萬元)起跳,競爭力大增,讓汽柴油車飽受壓力。

反內燃引擎的風潮已持續升高一段時日;數十年來,包括英、法在內的一些政府也一再承諾將停用化石燃料交通工具,可惜未能劍及履及。

英法兩國的汽車公司和供應商是數十萬名員工的雇主,這些員工薪水相對較高,且沒有大學文憑也能入列。汽車製造商可能以禁止汽柴油車時機仍未成熟,遊說政府放棄這項行動。代表英國汽車業的遊說團體已表示,禁令可能導致汽車業癱瘓,工作機會消失。

汽柴油車的前途大致將取決於全球兩大車市中國大陸和美國的發展。大陸近年來全力鼓勵電動車發展,還訂定了積極目標,不過,大陸尚未討論停售汽柴油車。儘管政府提供了刺激方案,大陸電動車的市占率目前仍低於百分之一。

美國方面,近幾年因油價偏低,導致電動車吸引力不足,不過製造商仍加緊製造和行銷電動車,做為達到排放標準的努力之一。

挪威是歐洲國家中最積極逐步淘汰汽柴油車的國家,該國去年銷售的客車,有近三分之一是電動車或油電混合車。挪威已訂定二○二五年為目標,屆時只有電動車、氫動力車或插電式油電混合車可以上路。

歐洲其他國家尚未複製挪威成功的故事,二○一六年,僅不到百分之一的新車銷售是電動車或插電式油電車。

評析
汽柴油車的前途大致將取決於全球兩大車市中國大陸和美國的發展。

 樓主| 發表於 2017-11-23 19:03:42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7年7月29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打平收支 特斯拉執行長穆斯克兩考驗

經濟日報 編譯任中原/綜合外電

特斯拉Model 3電動車第一批30輛今日出廠交車,這款平價電動車可望成為全球首款大眾化電動車、為汽車業帶來永久轉型,並使特斯拉財務站穩腳跟。但面對市場及經營面的風險,特斯拉與執行長穆斯克也到了接受現實考驗的關鍵時刻。

Model 3的優勢,在於車主雖支付35,000美元的車價,卻能得到7,500美元的聯邦政府補貼,還能享有「特斯拉」的品牌形象。再者,Model 3訂購量已超過40萬輛,能確保銷售無虞,且初期車主都是自家員工,能即時找出並解決品質問題。

但Model 3的最大挑戰在於能否順利量產。最近連Model S及X車款都出現交車數不足。若Model 3增產緩慢,特斯拉的現金流量將更吃緊,又須對外募資。

其次,Model 3的市場潛力是個問題。Model 3最根本問題,是如何靠賣車賺錢。電動車是各大車廠的賠錢貨,生產電動車完全是因政府強制規定,只有特斯拉把電動車當搖錢樹,虧損及現金枯竭的問題會始終存在。

穆斯克希望靠兩件事避免此宿命。一是壓低成本,憑藉自己的大電池廠提高Model 3電池效率。

二是設法說服車主別只買陽春型,靠其他附件提高Model 3平均售價到42,000美元。但要維持較高的價格,便很難阻擋其他大車廠的競爭。

評析
Model 3的最大挑戰在於能否順利量產,若Model 3增產緩慢,特斯拉的現金流量將更吃緊,又須對外募資。

 樓主| 發表於 2017-11-23 19:37:34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7年7月30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Model 3開始交車 立即面對兩大壓力

經濟日報 記者任中原╱綜合外電報導

特斯拉Model 3出廠之際,電動車市場的競爭態勢正生火待發,立即面對的就是通用汽車及中國廠商的壓力。

通用汽車的雪佛蘭Bolt電動車與Model 3瞄準相同的客層,每輛售價37,400美元;Bolt去年底上市迄今僅賣出7,600輛。

瑞士銀行估計,Bolt每輛的生產成本為28,700美元,但相信Model 3 的成本將較高,因為Model 3擁有更多高級車的特點,例如一整套自駕感應器。以陽春車型每輛35,000美元的售價,特斯拉將很難賺錢。

預料Model 3的實際售價要超過41,000美元才能賺錢,但這並不太難,因為大部分車主都會添加較貴的附件。

今年頭幾個月特斯拉總營收約20%來自中國市場,高於去年同期的10%。中國政府已宣布從明年起,中國車廠所有銷售的車輛中須有8%為零排放車種。

中國愈來愈多汽車公司加入電動車行列,競爭持續升高,而特斯拉在中國尚未站穩腳跟。特斯拉計劃在今年底之前與一家中國業者合資,在北京新建一座車廠。

評析
Model 3開始交車,電動車市場的競爭態勢正生火待發,立即面對的就是通用汽車及中國廠商的壓力。

 樓主| 發表於 2017-11-23 19:38:16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7年7月30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特斯拉執行長穆斯克遠見…迫使同業改變

經濟日報 編譯湯淑君/綜合外電

特斯拉大眾市場電動車款Model 3首批已交車,凸顯這家2003年成立的公司發展一日千里,已徹底改變了汽車工業,迫使其他業者跟著改變。

特斯拉2015年10月初次推出「自動輔助駕駛」(Autopilot)功能,是同層級半自動技術首次應用於商用車,技術雖未臻成熟,卻讓一般民眾初次嚐到自動駕駛滋味,向汽車工業釋出明確訊息:自駕車是大勢所趨。

Autopilot推出後,主要車廠紛紛推出半自駕車或高度自動系統,例如通用(GM)凱迪拉克CT6的「Super Cruise」,賓士S-Class的「Drive Pilot」,日產的「ProPilot」等。

未來,無須手動操控可望成為大多數車輛的標準功能,專家預期,到2020年,自駕車和半自駕車將開始大量上路,特斯拉是領導風潮的先驅。

特斯拉執行長穆斯克致力把電動車帶往大眾市場,也發揮影響力。Model S和X奏捷,激勵特斯拉股價飆漲、市值衝上560億美元,逼得其他車廠也擁抱電動車。富豪(Volvo)已宣布2019年停售汽柴油車。

此外,特斯拉把電動車打造得既酷又炫,激起粉絲熱情的程度堪與蘋果公司相提並論。特斯拉也積極採用車內科技,例如把中央儀表板換成17吋觸控平板,並透過「空中升級」(OTA)進行韌體更新,使其他車廠的技術顯得過時。

評析
特斯拉執行長穆斯克致力把電動車帶往大眾市場,Model S和X奏捷,逼得其他車廠也擁抱電動車。

 樓主| 發表於 2017-11-23 19:39:05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7年7月30日世界日報,供同學參考

特斯拉電動車:一個扣人心弦的汽車故事

世界日報 社論

Tesla(特斯拉)28日創造了歷史,在加州矽谷的佛利蒙(Fremont)車廠,將首批出廠的30輛Model 3新車交給買家,象徵「平價電動車對汽油車的挑戰」走出第一步。Tesla以普及電動車作為目標,但如果細看它的商業模式和汽車市場現勢就會發現,Tesla要達到目標,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不過,最吸引人的是,不少人卻相信,Tesla可以克服困難,終有達成普及電動車目標的一天。

第一,眾所周知,汽車公司生意不容易做;汽車生產商不但投資大,投資期也長。Tesla創辦14年,至今仍年年虧損,投入資金卻極大;汽車製造工序極複雜,零組件多,零件供應商也多,生產線日夜奮戰(Tesla用大量機器人組裝),細節不能出錯,稍有出岔,出廠後也要召回;整盤生意的成本高、風險高,利潤卻少。

這是為什麼自克萊斯勒1925年創辦後,美國再沒有創辦新汽車公司(福特和通用分別創於1903年和1907年),直至21世紀才有Tesla。Tesla這時出現,主要是電池技術突破,可降低電動車成本,每次充電已可駛200多哩,消除人們對電動車續航力有限的不良印象。

第二,汽車公司要獲利,必須生產高價車,法拉利、保時捷和寶馬利潤都在20%以上;此前,Tesla也走高價車策略,Model S售價逾8萬美元,Model X更逾10萬元,這兩款電動車成為Tesla的主要收入來源。

但Tesla現在改走低價路線,Model 3只售3.5萬,是否有利可圖,將成大問題。為了獲利,Tesla必須大量生產,2018年目標是50萬輛,2020年達100萬輛。不過,Tesla去年產量還不到10萬輛,明年怎麼可能一下子增至50萬輛?況且,迄今Tesla只有矽谷佛利蒙一個車廠,這個車廠還要生產Model S和Model X。

第三,更致命的是,消費者對電動車還沒有充分信心和興趣。最近一項美國民調顯示,60%的人說,沒注意到電動車;事實是,電動車市場還未真正興起,市場如要起飛,Tesla和其他電動車公司必須說服消費者,電動車比汽油車更好、更實惠、更值得買。

美國去年共售出1755萬輛汽車,電動車只占1%。Tesla的Model S去年售出2.94萬輛,Model X售出1.71萬輛,成為美國最受歡迎的兩款電動車,兩款電動車去年合計銷量,也超過其他12款其他品牌電動車銷量總和,Tesla領先在美國電動車市場已成事實。

必須注意的,Tesla的競爭對手並不是其他品牌電動車,而是傳統汽油車。Tesla怎麼能將電動車銷量從現在的1%,提高到超過汽油車?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分析師普遍認為,未來數年美國汽車市場不會有大改變,電動車銷量最樂觀估計是,到2025年也只占市場的10%。

第四,Tesla執行長穆斯克(Elon Musk)不可能不知汽車業的困難,也知道高價車才是利潤所在,但為什麼仍要走低價路線,力推3.5萬元的Model 3?穆斯克是理想主義者,他要普及電動車,用電動車取代汽油車,用清潔能源取代污染能源;這種理想和使命,是他得到精英人士支持的原因。Model 3獲37萬5000人預訂,預購者大部分是穆斯克的粉絲。

第五,但華爾街是現實的,著眼的只是公司收入,而不是等待實現的理想。華爾街不少分析師眼中,穆斯克的唐吉訶德式理想主義,是不可行的商業模式;他們認為,Tesla很可能因開支龐大而出現資金危機,最終不得不走上破產之途,或在陷入資金危機前後,穆斯克會將Tesla出售。

第六,穆斯克的支持者卻相信,他可以克服困難,對Tesla的未來抱持希望;這可從半年來Teala股價漲了50%看出,反映投資者對Tesla充滿樂觀憧憬。

在支持者眼中,穆斯克屢創奇蹟,曾克服過資金短缺危機,曾創造出「歷來最佳汽車」的Model S(2013年獲「消費者報導」99分),迅速於兩年內興建全球最大電池廠,迅速在全美廣設充電站。更重要的,支持者相信,穆斯克最終可以說服消費者,電動車比汽油車更好,扭轉消費者對電動車沒有興趣的現狀。

總括來說,「Tesla的故事」最扣人心弦之處,正在穆斯克知道汽車生意難做,卻堅持近似唐吉訶德式的理想;現在我們要看的是,他如何擊敗不相信理想的華爾街分析師,贏得更多消費者熱情擁抱。

評析
「Tesla的故事」最扣人心弦之處,正在穆斯克知道汽車生意難做,卻堅持近似唐吉訶德式的理想

發表於 2017-11-26 16:13:19 | 顯示全部樓層
電動車類股會是長期標的,市場規模夠大,成長動力充足。 挑選上游類股為優。
 樓主| 發表於 2017-12-1 22:05:44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7年7月30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淳紳新能源車 在台登場

經濟日報 記者戴瑞芬/台北報導

台灣上櫃公司淳紳首台新能源純電動車「Thunder Power」,今年2月在江西省贛州完成公路路測,投入量產,明(31)日將首次回台亮相。

淳紳在7月5日向經濟部提出公司更名獲准,公司原名昶洧,是從事電動車和零件製造的上櫃企業。淳紳最近出量上揚,股價上周五(28日)漲停收34.3元。

這是台灣首台自主研發、品牌行銷的純電動車,淳紳董事長沈瑋明日將與桃園市長鄭文燦在桃園市政府簽署合作備忘錄,借力台灣之光,在桃園發展「台灣新能源汽車城」,打造台灣綠能產業生態鏈,根留台灣人才。

沈瑋指出,「Thunder Power」電動車與江西省的新能源汽車投資中心共同合作,在贛州的汽車製造工廠已擴充生產線量產,配合桃園市發展「台灣新能源汽車城」,也規劃在桃園觀音設廠,生產電動車最重要的電池組。

沈瑋表示,桃園觀音廠區除生產電動車用電池組,也將採CKD(completely-knocked-down)完全散裝再組裝模式,把大陸生產線的部分半組裝雛型車,回台組裝成車;甚至由台灣完全供應新能源車的關鍵零配件設計和製造。

預計每年產能3萬部純電動車,行銷星、港等亞洲和出口澳洲,為台灣創造新台幣百億元產值。
 樓主| 發表於 2017-12-1 22:06:25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7年7月31日聯合報,供同學參考

電動車產量起飛 恐衝擊就業

聯合報 編譯任中原/綜合外電

國際能源總署預估,二○二○年電動車總量將達到二千萬輛,關心氣候變遷與空氣汙染的人士認同電動車發展,但金融時報提出電動車發展可能產生的經濟與政治風險,就是電動車可能衝擊就業。

金融時報指出,電動車發展對關心氣候變遷與空氣汙染的人士而言是大好消息,但包括鋰礦(用於電池)開採安全問題、廢電池可能造成的土壤汙染,以及需要新建更多的電廠因應電動車革命等引發外界憂慮,然而,各界都未注意到一項經濟與政治風險:電動車可能是就業的殺手。

報導指出,汽車業支持美國七百萬個就業機會,歐洲更達一千三百萬個。機器人現在已經侵入裝配廠,而等到電動車產量起飛後,勞工將面臨更大的威脅。

電動車內部與傳統的內燃機汽車大不相同,反而更像是一台裝上輪子的電腦。瑞聯銀行對通用雪佛蘭Bolt款電動車(售價三點七萬美元)進行成本分析後發現,生產成本其實比一般預估低四千六百美元,且隨著成本進一步下降,電動車對汽車業的干擾可能遠比一般預估更快。

分析報告指出,Bolt只有廿四項移動式組件,而福斯Golf則有一四九項,因為電動車馬達比內燃式引擎簡單得多;這表示未來不僅是裝配廠,連零組件製造商的勞工需求也將減少。

修車廠及相關服務業也將受影響。內燃引擎需要更換火星塞和機油,而電動車馬達完全不需要這些「保養品」;目前很難估算全球汽車業相關的勞工到底會受到多大衝擊,但讓汽車技工轉換成電腦維修員肯定不容易。

電動車業興起將創造一些新就業,但也將有許多工人遭到淘汰。德國汽車業研究估計,德國從二○三○年起禁止內燃式引擎出廠後,將有四十二萬以上的勞工受打擊。

金融時報指出,當汽車業面臨如此迅速的轉變時,政府須致力於勞工再訓練,或對受到打擊的勞工給予補償。對這些可能即將失去依靠的勞工,各國政府必須正視且有所因應。

評析
金融時報提出電動車發展可能產生的經濟與政治風險,就是電動車可能衝擊就業。

 樓主| 發表於 2017-12-1 22:07:06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7年7月31日聯合報,供同學參考

Tesla Model 3交車啦!

聯合報 記者林昱丞╱綜合外電報導

全球電動車龍頭Tesla日前在美國加州費利蒙工廠前,舉辦了前30輛的Model 3交車儀式,告訴世人「Model 3正式量產上市」啦!

Model 3被外界視為Tesla的重要一步,Model S與Model X雖然獲得世人的目光,也獲得許多好評,但是高昂的價格,是大部分消費者無法「靠近」的一個重要關鍵,不過35,000美元起跳的Model 3,換算新台幣約百來萬的價格,更符合消費者的預算,僅短短的一年,Model 3已累積了40萬張訂單。

根據外媒報導,Tesla執行長Elon Musk公佈了兩個Model 3的版本,分別是標準版與增程版,售價為35,000美元和44,000美元,在台售價預估會落在130萬至160萬元之間,跟Model S與Model X相比,已大幅降低,價位更為合理,若與其他進口車相比,也十分具有競爭力。

Model 3標準版約可以行駛354公里,0-60英里加速為5.6秒,極速約為208km/h;增程版則為498公里,0-60英里加速為5.1秒,極速約為224km/h,且充電速率也有差別,透過超級充電站,標準版在30分鐘可增加209公里,而相同時間增程版則為274公里。

內裝配備上,走的是極簡風格,中控台上的15吋液晶螢幕是焦點所在,雙曲恆溫空調、衛星導航、WIFI、倒車顯影等配備。

假如想要內裝更高級,可以花5,000美元選配Premium升級套件,12向電動調整座椅付加熱功能、原木飾版、後座雙USB插孔、更高級的音響系統、玻璃車頂、LED霧燈等配備,當乘坐在車內時,擁有更高品質的享受。

外觀上,黑色塗裝是標準配備,若要變化成金屬銀、金屬鐵灰、金屬藍、珍珠白、紅色,則需要加價1,000美元,另外想從18吋輪圈升級為19吋,也必須多花1,500美元,

每輛Model 3都有自動駕駛的硬體裝置,包括8顆鏡頭、前方雷達與12個超音波感測器,加價5,000美元可獲得Autopilot功能,未來可再加3,000美元,得到全自動駕駛功能。Tesla提供4年或80,000公里的保固,標準版的電池則保固8年或16萬公里,增程版為19萬2,000公里。

「我們正竭盡所能加緊腳步生產汽車。」Elon Musk表示,但組裝速度會是整個生產過程中,最慢的部分(因Model 3有10,000個獨特的組件)。

Tesla沒有一個確切的交車表,但未來每個月產量將會增至20,000輛,根據簡單的數學算數,40萬張的訂單,需要約兩年才會消化完,但外媒預估2018年才會大量交車,而台灣預購車主,將會於2018年中後拿到車輛。

評析
Model 3被外界視為Tesla的重要一步,35,000美元起跳的Model 3,更符合消費者的預算

 樓主| 發表於 2017-12-1 22:07:52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7年7月31日MoneyDJ新聞,供同學參考

燃料電池車緩不濟急,豐田擬2019年量產電動車

記者 陳瑞哲 報導

中國擅長以政策引導經濟發展,據日經新聞報導,豐田為符合中國新能源車規定,可能於2019年開始在中國量產電動車。

報導指出,有鑒於美國、中國與其它地區汽車排放規定轉嚴,豐田已要求同集團的汽車零件廠Denso、愛信精機(Aisin Seiki)合力成立子公司,務求加速電動車的開發作業。

就新能源車而言,以氫氣驅動的「燃料電池車」才是豐田首選,然而「燃料電池車」需要廣建加氫站曠日廢時,而中國新能源車最快於2018年上路,迫使豐田退而求其次。

豐年2012年就曾推出RAV4 EV電動休旅車,採用特斯拉製鋰電池,但市場反應不佳,僅賣出2500輛,豐田隨後也宣布停產。在中國政策引導下,豐田第二次做電動車是否會產生不一樣的結果,有待觀察。

吉利汽車旗下的Volvo日前已宣布從2019年起,旗下所有新車都會是純電動或油電混合驅動,象徵純汽油車將走入歷史。

評析
豐田為符合中國新能源車規定,可能於2019年開始在中國量產電動車。

 樓主| 發表於 2017-12-1 22:08:38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7年7月31日MoneyDJ新聞,供同學參考

外媒讚Model 3:本世紀經典款,操控如手術刀精準

記者 陳苓 報導

特斯拉首款平價電動車「Model 3」交車派對登場,第一批拿到新車用戶都是特斯拉員工。該公司也提供新車供外媒試駕,口碑一面倒叫好。

MarketWatch、Fortune、芝加哥論壇報報報導,交車派對28日在加州Fremont舉辦,執行長馬斯克在會場上把30輛新車,交給購車的旗下員工。特斯拉原本主攻豪華車款,Model 3是首款鎖定大眾市場的作品。

試乘Model 3的記者,對於新車讚賞有加。「Motor Trend」直呼Model 3是本世紀最重要的車款,盛讚扭力噴發、操控有如手術刀般精準。「Mashable」表示,駕駛Model 3的經驗棒透了。「The Verge」也說,馬斯克落實承諾,Model 3一如他所說。

Model 3沒有傳統儀表板,改用平面螢幕取代。「Motor Trend」稱需要試乘更久,才能知道單一螢幕能否取代儀錶板。

儘管各方讚美不斷,價格仍是考驗Model 3買氣的一大重點。Model 3起跳價為3.5萬美元,選配項目極多。以電池而言,標準配備的電池充電一次可跑220英里(354公里)。若想換成310英(499公里)的電池,需要加價9,000美元。想搭載輔助駕駛系統「Autopilot」需多付5,000美元。想要改換車體外觀顏色,也須加付1,000美元。

晨星汽車分析師David Whiston說,問題在於Model 3用戶到底願意付多少錢?3.5萬美元只是基本款,平均價大概落在4.2萬美元,若想買足選配約需6萬美元,這不是大眾市場汽車。

美國汽車市價評估機構「Kelley Blue Book」(KBB)估計,美國轎車中間價大概是2.4萬美元。KBB分析師Tim Fleming說,Model 3買家和本田喜美Civic買主不同,Model 3價格和BMW 3系列較為接近。

馬斯克曾說,美國每年賣出1,700萬輛汽車和卡車,其中只有10萬輛是豪華轎車,特斯拉在豪華車的市佔達到1/3,要是在其他部分也能達到此種成績,成效會極為顯著。

美國聯邦政府為了推廣電動車,給予電動車買主每人7,500美元(約台幣23萬)的補助,問題是此一補助即將到期,美國電動市或許有崩盤危機。

Barronˋs Next 5月9日報導,汽車銷售暨資訊網站Edmunds悲觀預測,補助終結將摧毀美國電動車車市。當局規定,車商的前20萬名客戶,可以獲得補助,如今特斯拉(Tesla)已售出將近10萬輛電動車,估計明年優惠就會結束。

評析
儘管各方讚美不斷,價格仍是考驗Model 3買氣的一大重點。

 樓主| 發表於 2017-12-1 22:09:19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7年7月31日MoneyDJ新聞,供同學參考

松下:不能將電池賣給沒安全控管能力的電動車廠商

記者 賴宏昌 報導

日經亞洲評論28日報導,松下(Panasonic)汽車零件部門執行副總伊藤好生(Yoshio Ito)在受訪時表示,車用電池能量密度越來越高、處理的難度也跟著升高,松下不能將電池賣給沒有能力肩負起產品安全控管能力的電動車製造商。他說,從需求的角度來看、電動車電池銷售額要倍增不是件難事,但在考量合格工程師人數、土地、廠房以及主管機關許可執照等因素後松下決定不去追求不切實際的目標。

伊藤指出,松下已經決定將美國電池廠年產能提升至35 GWh、現階段並無進一步擴產的明確規劃。作為特斯拉(Tesla)的獨家電池供應商,松下的任務就是供應足夠的數量給客戶。他還提到,松下計畫開發雷達和聲納技術、聚焦自駕車市場中現有車商忽視的利基需求。

官網資料顯示,2020年特斯拉超級電池工廠(Gigafactory)的年產能將超過2013年全球鋰電池產能的總和。

華爾街日報7月15日報導,加州下議院已通過規模達30億美元的電動車購車退稅折扣法案,後續還得過上議院與州長Jerry Brown這兩關。

負責起草這項法案的舊金山民主黨籍議員Phil Ting表示,加州若想落實氣候變遷目標(2025年讓150萬輛零排放車輛上路)、勢必得想辦法給電動車產業打強心針才行。根據加州空氣資源局的統計,加州已有超過25萬輛零排放汽車(包括電動車)上路、佔美國約半數的比重。

特斯拉平價電動車「Model 3」售價為35,000美元起(不含獎勵計畫)、電池續航力為345公里。特斯拉在6月23日創下歷史收盤新高紀錄(383.45美元)、7月28日以335.07美元坐收。

評析
松下已經決定將美國電池廠年產能提升至35 GWh、現階段並無進一步擴產的明確規劃。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申請入學

本版積分規則

手機版|正通股民學校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Template by Comsenz Inc.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X3.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