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主: p470121

[轉貼] 電動車 – Volvo進化 2019年邁向電動車廠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7-9-3 08:00:47 | 顯示全部樓層
Tesla Model 3,美金3.5萬元起,平民電動車來臨

折合台幣「百萬出頭」的「平民電動車」特斯拉「Model 3」來了!今天中午的時候,美國特斯拉正式推出自家新一代電動車款Model 3,要價僅3.5萬美元的親民價格,「354公里巡航里程」、「0~100km 5.6秒加速」、「極速209km/h」的性能,正式宣布「平民電動車」世代、已經來臨!
美國時間7月28日晚上七點,也就是台灣時間的中午左右,電動車品牌特斯拉,正式發表了定位為中小型車款的Model 3,這個號稱為「平民電動車」的劃時代產品,售價比起Model S更為便宜,在美國當地售價只需3.5萬美金起,同時也供應Standard、Long Range二種不同車款,而且自從2016年3月開始預訂到現在,全球累積訂單已經高達40萬部。
身為特斯拉執行長的Elon Musk也開著Model 3現身,除了親身進行產品解說,也為首批30部的車主舉行交車儀式!
Model 3共有二款不同車型,入門的「Standard」要價3.5萬美金,可行駛里程為354公里,並有著5.6秒加速破百、極速209km/h的水準!至於進階的「Long Range」車型,車價為4.4萬美金,可以行駛里程達到498公里,性能則有著5.1秒破百、極速223km的亮眼表現!
許多人關心的充電效能問題,Model 3除了有著入門354公里、進階498公里的表現,可以支援快速充電功能,只需一小時就可完全充滿!此外定位為中小型房車的Model 3,車內可以乘坐五名乘客,前後行李箱可以提供400公升起跳的置物空間,中央的觸控整合螢幕尺寸為15吋,可以結合各項顯示及駕駛所需資訊,最後則是Autopilot輔助駕駛功能,一樣也出現在Model 3上。
Model 3問世之後,代表特斯拉現行已經產品佈局在休旅車、中大型房車以及中小型房車的三個級別,算是現今相當主流的市場級距,並可藉著Model 3更快速全面的占領電動車市場。
除了此次首批的30部交車數量,後續的交車日期官方則訂在2017年10月,至於其他市場的話,左駕國家預計於2018年下半部開始交車,至於台灣市場的話,同樣要等2018年下半年後,才會規劃Model 3導入現身。

(賴雲煇 輯 / isCar 提供)
發表於 2017-9-3 08:08:46 | 顯示全部樓層
電動車趨勢已經到來,相關的供應鏈已經成為投資組合必備選股。 不同以往的是,剛加入特斯拉陣營的新面孔,是這一波飆漲的新主流。

「電動車趨勢已經到來,未來這些年的想像空間很大,相關的供應鏈已經成為投資組合必備選股。」一位自營操盤法人清楚直接說明,「當前,特斯拉概念股就是主流。」
這句話絕不誇大,有特斯拉心臟之稱,是特斯拉唯一指定的電池品牌廠──日本松下(Pana-sonic),靠著車用鋰離子電池、電子零件銷售強勁,最近剛公布財報讓人驚豔,合併純益暴增至 487 億日圓,較 2016 年成長 67.1%,股價也來到今年新高的 1,461 日圓。
當紅炸子雞
全球特斯拉概念股都漲翻天
在香港掛牌的光學鏡頭廠舜宇光學,因為搭上特斯拉車載鏡頭的光環,股價一年之內,從 33.95 港元,漲至 106 港元,翻了 3 倍。換算本益比已達 50 倍,但至今各大外資機構仍不斷調高舜宇光學的目標價,衝著就是電動車。
Nvidia(輝達)透過 GPU(圖形處理器)研發的深度學習系統,已經成功研發出自動駕駛系統,且成功地使用在特斯拉的電動車內。結果今年以來,Nvidia 股價一路創新高來到 163 美元,市值向千億美元叩關,本益比高達 46 倍。
現在,只要是躋身為特斯拉供應鏈,就是飆股的保證。法人說,「每一位投資機構都想把 Model 3 給拆解了,就怕漏了哪一檔新加入的供應鏈廠商。」
日盛投顧總經理李秀利指出,台股這一波電動車概念股上漲的內容,和過去有些不太一樣,昔日供應廠商之一和大,因打入特斯拉減速齒輪箱主力供應商,股價一度來到三位數 173.5 元歷史高價,但這一波 Model 3 出產,和大儘管依舊放在特斯拉供應名單當中,股價卻不漲反跌。
同樣的,當初率先供應特斯拉電池管理線束的貿聯─KY,在法人全面看多下,一年之中股價從 131 元上漲至 245 元相對高檔位置。但這一回,股價相對反應平淡。
新夥伴股價翻倍
法人急欲建立部位  紛調高目標價
李秀利分析,最主要的原因是原本已經是特斯拉供應鏈的台廠,在市場的認同之下,已經給予很高的本益比,例如貿聯的本益比已經來到 26 倍,所以想要靠著 Model 3 再拉抬相對不易。反而取代的是才剛剛加入特斯拉陣營的新面孔,在法人建立新一輪的資金挹注下,這一波漲勢來得又急又兇。
例如,新打入特斯拉供應鏈的廠商建準,過去原本生產筆電的散熱裝置,後來轉入到伺服器、家電、工業醫療等風扇,但業績始終不太出色。直到這次成功打入車用產品領域,成為特斯拉、奧迪、寶馬及賓士等供應商,讓相關車用產品的營收佔比拉高至四成左右,才獲得市場認同。
特別是,美系外資直接將建準納入追蹤名單,目標價調升至 58 元,這一動作立刻激勵市場買盤進場。這一年來,建準漲幅達八成,已衝上 55 元新高位置。
同樣的情況發生在亞光身上,當初,因為錯估手機鏡頭的爆發力,10 年下來,亞光和大立光之間的距離愈拉愈開。這一回,亞光靠著車用領域鏡頭,成功打入特斯拉供應鏈,財報有明顯起色,單季每股盈餘從第一季的 0.11 元,暴增至第二季的 0.7 元,這也使讓亞光暌違十餘年,終於在 8 月 18 日,股價重返百元之上。
除了特斯拉 Model 3 在 7 月底正式亮相之外,今年在各政府主導新能源,及各大汽車廠商備戰電動車下,東森電視財經分析師張文赫強調,「電池材料的大缺貨,才是這一波電動車關鍵零組件的主戰場。」
「一部電動車所需要的鋰電池,是智慧型手機的數千倍,這瞬間龐大需求,讓電池材料必備的有色金屬,成為這一波飆漲關鍵。」以中國股市為主的操盤主管王渝銘解釋著,鋰電池關鍵三元素之一鈷,今年以來已經從每公噸 3 萬美元,飆升至 5 萬 5,000 美元之上,漲幅超過八成。可想而知,這一波需求有多急,市場有多缺。
電池材料成主戰場
康普、美琪瑪  電動車最新受益股
台灣電池材料廠美琪瑪董事長嚴隆財說,電動車電池大廠日本松下的產能至少有一半是來自於台灣廠商提供,在這一波電動車強大需求,松下至少來過美琪瑪看廠 3 次以上,就是擔心缺貨問題。
在法人拜訪過一輪電池材料廠後,直言這股缺貨潮至少看到年底,作為台灣唯二兩家的正極電池材料廠商康普、美琪瑪,成為市場上最新的電動車受益股,當然股價也是雙雙改寫新高,挑戰百元大關。
張文赫指出,這一波電動車概念股風潮,除了要尋找新的供應鏈廠商之外,是否為能躋為特斯拉供應鏈的重要夥伴也是關鍵因素之一。例如,原本為小家電廠商的元山,這些年轉型有成,車用散熱電扇正式量產,還打入寶馬 i 系列電動車散熱電扇,可是在股價反映上,市場卻沒太多掌聲,股價始終在十餘元附近低檔徘徊。
直到最近,元山在法說會上公布,車用散熱電扇成功打入特斯拉 Model 3 後,才獲得法人關注眼神。在與另一家散熱系統建準的比價行情下,元山股價三級跳站上 20 元大關,創下多年來的歷史新高。
李秀利說,電動車概念股就和蘋果供應鏈一樣,不是被點名都會上漲。重要的是,零組件是否卡位到重要位置上,像是車用鏡頭、自動駕駛及電池等額外新需求部分,這些在電動車新應用下爆發出來的新商機,才會是這一次新電動車供應鏈的大贏家。
(本文由 財訊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特斯拉
 樓主| 發表於 2017-9-7 14:21:50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7年5月21日工商時報,供同學參考

比亞迪大改革 分拆電池業務

李書良/綜合報導

陸媒報導,中國大陸知名電動車企業比亞迪,決定把旗下的電池業務分拆並獨立經營,這一決定已經在比亞迪內部開始實施。

大陸業內人士指出,這可說是比亞迪發展史上最大的一次改革,不僅打破原有的垂直整合生產經營方式,也是比亞迪會將具有核心技術的動力電池模組,向整個新能源汽車市場供貨。換言之,比亞迪之前的競爭對手車企,今後將成為比亞迪電池的客戶。

經濟觀察報報導,比亞迪要分拆動力電池模組並進行事業部制改革的消息,本月稍早已在市場流傳。之所以有這樣的變化,在於2017年大陸官方對新能源汽車市場補貼政策的變化,導致比亞迪今年首季的新能源汽車銷售量出現顯著下滑。

根據中國乘聯會的最新資料,今年第1季,比亞迪新能源汽車銷量跌至8,719輛,跌幅近50%。與此同時,比亞迪國內動力電池供應量也因為年減63.9%,而下滑至第2位。

報導稱,目前比亞迪在深圳市擁有兩個電池工廠,其中最大的電池工廠可實現年產10億瓦時的電池生產能力,這意味著該電池工廠每年的電池產量,可以滿足2.5萬輛大巴士、60萬台插電式混合動力家用轎車對於動力電池的需求。比亞迪第2家工廠也擁有最多達800萬千瓦時的磷酸鐵鋰電池年產能力。

除了上述兩個建設項目外,比亞迪正在青海省投資建立的新電池工廠,也將形成10GWh的動力電池年生產能力。

報導指出,在比亞迪的分拆計畫實施後,不管是其一直押寶的磷酸鐵鋰,還是後來涉足的三元鋰電池,都將全面面向市場的所有車企供貨。

此前,比亞迪的動力電池只供應自家產品,為進一步開拓市場,比亞迪專屬部件的做法也會被改變,比亞迪將生產其他廠家可以使用和配套的動力電池,這無疑將使比亞迪在動力電池市場找到分享龐大利潤的機會。

評析
比亞迪決定把電池業務分拆並獨立經營,這意味著比亞迪之前的競爭對手車企,今後將成為比亞迪電池的客戶。

 樓主| 發表於 2017-9-7 14:22:40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7年5月23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速霸陸電動車急起直追 擴大支出

經濟日報 編譯任中原/綜合外電

速霸陸汽車(Subaru)正考慮將現有車款改為電動車,計劃於本年度提撥空前的研發投資,把以電為動力的傳動設備裝入現有車款內,而不須設計全新款的電動車。這是該公司首次加入電動車製造行列。

速霸陸本年度(明年3月底止)的研發投資預算為1,340億日圓,比四年前的研發預算增加一倍以上。速霸陸執行長吉永泰之表示,此舉將使速霸陸善用其安全性的信譽,同時也不需要與其他汽車同業結盟。 速霸陸的做法與德國戴姆勒集團迥異。戴姆勒是將本身的電動車科技另行創立EQ次品牌,以提高能見度,來與特斯拉競爭。

但吉永泰之認為單一品牌自有其優勢。他表示,「如果速霸陸的車款原本就具有吸引力,例如XV跨界車;或中國的客戶既喜歡XV,又一定要買電動車,我們便能供應」。

速霸陸將優先研發汽車電動化相關科技,爭取在明年推出充電式油電混合車,並預定於2021年推出全電動車,至於自動駕駛及連網汽車等技術將排在後面。

吉永泰之表示,速霸陸的做法是不需要與其他全電動車業者合作,而需挑選電池及馬達的供應商,這可能需要一年才能決定。他提到的供應商夥伴包括Panasonic與三星電子等。

評析
速霸陸將優先研發汽車電動化相關科技,爭取在明年推出充電式油電混合車,並預定於2021年推出全電動車

 樓主| 發表於 2017-9-7 14:23:26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7年5月23日MoneyDJ新聞,供同學參考

電動車續航力上看1千公里,石油需求2040年前觸頂?

記者 賴宏昌 報導

Thomson Reuters報導,嘉能可(Glencore)董事長Tony Hayward 22日表示,電動車的快速進步意味著石油需求可能會在2040年以前觸頂,深海鑽油、加拿大油砂等高成本原油生產商恐將先被淘汰出局,擁有生產成本優勢的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相對較不受衝擊。Hayward曾任英國石油公司(BP Plc)執行長。

嘉能可執行長Ivan Glasenberg表示,石油需求可能提前觸頂對嘉能可有利、因為旗下投資組合並沒有太多的原油。Glasenberg指出,如果電動車在2035年拿下90-95%的市占率,全球年度銅需求量可望較目前的2,300萬噸呈現倍增。德國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22日指出,鋰電池技術已經進步到可以讓電動車擁有1千公里的續航力、遠高於目前的200-300公里,德國必須大舉投資以確保產業繼續保有優勢。

戴姆勒(Daimler AG)董事長Deiter Zetsche 22日表示,預估到2022年旗下將有超過10款的純電動轎車系列。戴姆勒旗下全資子公司ACCUMOTIVE 22日在德國卡門茨(Kamenz)為第二座電池工廠舉行奠基儀式、邀請梅克爾出席。這座工廠耗資5億歐元、預計在2018年年中正式營運。

英國金融時報去年8月報導,麥格理集團全球能源策略師Vikas Dwivedi指出,沙烏地阿拉伯對電動車的長期發展存有戒心,這可能就是它為何宣布將讓沙烏地阿拉伯國家石油公司(Saudi Aramco)初次公開發行(IPO)的原因之一。

通用汽車(General Motors)Chevrolet Bolt電動車續航力達238英里(383公里)、建議零售價37,495美元起(註:最多可取得7,500美元的聯邦折抵稅額、扣除後入手價相當於29,995美元)。美聯社報導,IHS Markit汽車業分析師Stephanie Brinley指出,Bolt續航力遠高於美國平均來回通勤距離(40英里),但有時人們回家後可能忘了或沒有足夠時間進行充電,這是電動車主得多加費心的地方。

評析
鋰電池技術已經步到可讓電動車擁有1千公里的續航力、電動車的快速進步意味著石油需求可能會在2040年以前觸頂

 樓主| 發表於 2017-9-7 14:24:17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p470121 於 2017-9-7 14:26 編輯

轉貼2017年5月23日MoneyDJ新聞,供同學參考

風雨欲來!傳統車廠一如Nokia、將被新興業者打趴?

記者 陳苓 報導

如今汽車業就像當年諾基亞(Nokia),將被新興敵手擊潰?矽谷創投天王安德森(Marc Andreessen)預言,軟體將成車廠的主要利潤來源,傳統車廠若不跟上,會遭淘汰。從福特汽車(Ford Motor)無預警撤換執行長,似乎也可嗅出此一趨勢。

CNBC、英國電訊報、金融時報報導,福特人事大地震,22日原執行長Mark Fields突然遭到撤換,由該公司智慧車和無人車部門主管海克特(Jim Hackett)接手。Fields擔任執行長的三年期間,福特股價慘跌1/3,主因投資人擔憂該公司失去方向,過晚投入自駕車和電動車行列。

Fields是車業劇變的首位重量級犧牲者,傳統車業面臨巨大壓力,必須在低迷市場中創造利潤,還得砸錢研發自駕車、共享汽車、電動車等。但是改找海克特走馬上任,也引發質疑,儘管他曾帶領辦公室家具商Steelcase起死回生,但是他加入福特只有一年時間,而且在此之前從未在車業工作。

福特急就章、高層大換血。事發前幾天,創投大老安德森受訪才說,美國電動車廠特斯拉(Tesla)或許會像當年的蘋果一樣,打趴原有業者。安德森強調,沒有車廠會說情況將如此發展,他們都自認擅長生產汽車,軟體只是汽車零件。但是安德森認為,未來主要的價值會來自軟體,整體汽車經驗將取決於軟體。

安德森表示,以往諾基亞、黑莓等手機製造商以為,軟體只是硬體的附加物。現在車廠都不想成為下一個諾基亞,高層花很多時間造訪矽谷,了解情況。他認為,硬體製造商若不生產軟體,將無法獲取產品的多數利潤。如今車內軟體遠多於10年、20年前,再過10年,贏家將是研發最出色軟體的汽車業者。

安德森曾預言「軟體正在吞噬全世界」,享譽國際。福特汽車22日股價上漲2.12%收在11.10美元。特斯拉下跌0.15%收在310.35美元。

MoneyDJ新聞16日報導,Fields 2014年年中上任以來,福特汽車股價下跌將近40%。為降低中型卡車需求疲軟所帶來的衝擊,福特汽車公司5月4日宣布將暫時解雇美國俄亥俄州組裝廠130名工人。福特已連續4個季度盈餘呈現下滑。

評析
軟體將成車廠的主要利潤來源,傳統車廠若不跟上,會遭淘汰。

 樓主| 發表於 2017-9-7 14:26:40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7年5月23日科技新報,供同學參考

制衡 Tesla,歐洲也要建超級電池工廠

作者 黃 嬿

特斯拉(Tesla)懷著超級工廠大夢,準備在電池領域一統江湖,歐洲強國也不甘示弱,德國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參加德國戴姆勒汽車(Daimler)斥資 5 億歐元興建的鋰電池工廠的動土典禮,這項歐洲大陸的超級電池工廠計畫,將挑戰 Tesla 在綠色電力領域的領導地位。

彭博報導,德國電池工廠位於柏林南部 130 公里處,突顯主要汽車製造商和電力公司進入儲能的行動,這項技術對推動下一代綠色車輛,以及在需要時儲存風力與太陽能電力上至關重要。報導認為,隨著汽車製造商與電力公司同步發展,電池成本可能會迅速下滑。

彭博分析師認為,電池成本下降與能源密度增加,預計 2030 年就可以看到電動車比燃料汽車更便宜的情況。根據彭博新能源財經(BNEF)數據,全球電池製造產能將在 2021 年翻倍,達到 2.78 億度,現在約 1.03 億度,屆時歐洲市場佔比將從現在的 2.5% 提高一倍。

瑞典、匈牙利和波蘭計劃中的大型工廠,以及戴姆勒在德國的電池組裝廠,預計會為福斯與雷諾等汽車製造商提供需求,屆時鋰離子電池成本將降低 43%,使電動汽車成為主流。

對於公用事業而言,便宜的電池可以降低儲存單元的成本,儲存單元可將變動型再生能源如風能與太陽能的電力傳送至電網。義大利國家電力公司 Enel SpA 將電池與風力發電場配套使用,電網管理人員對電力輸出的預測準度因此提高 30%。

1990 年代初期消費類電子產品如電腦和手機使用的鋰離子電池,已經跨界應用於運輸和電力行業,但礙於成本,鋰電池在電網和汽車上的應用才剛剛開始,電池的興起對於電動汽車的消費者來說最為明顯,大多數主要汽車製造商將充電式電動車訂為未來 10 年的中期計劃。

目前電池業務仍由亞洲電子製造商所主導。根據 BNEF,韓國 LG 和三星 SDI 是頂級供應商,亞洲有望繼續保持領先地位,中國另有 8 個工廠正在興建。

汽車製造商採取行動確保電池供應源,戴姆勒的工廠將是歐洲最大的工廠,供應旗下汽車與梅賽德斯賓士,並與屋頂太陽能安裝商 Vivint Solar 合資生產家庭能源儲存系統。

2017 年 1 月 Tesla 的工廠完成三分之一,完工後每年產能可達 35 千兆瓦,足以支持每年生產 50 萬輛電動車,這將使 Tesla 成為繼 LG 化學之後的第 2 大供應商,特斯拉也在計畫興建更多超級工廠。

戴姆勒的投資規模較小,且尚未披露產能目標。福斯正在與電池廠商討論投資項目,並計劃在德國興建原型組裝廠以開發自己的技術。位於斯德哥爾摩的創業公司 NorthVolt AB 宣布計劃在 2023 年在瑞典設立一家 40 億歐元的電池廠。鋰電池產量大增可望降低所有應用的電池成本,讓家庭和電網的儲存更加實惠。

未來 10 年電動汽車價格可望能與汽油或柴油車競爭,由於電池組是充電電動車中最昂貴的部分,佔總成本的三分之一,預計到 2021 年,鋰離子電池將便宜 43%,從目前的每千瓦 273 美元降至 156 美元。

鋰電池普及是可以預見的事,但問題是儲存對消費者或大型公用事業而言是否有利可圖仍然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即使如此,電動汽車廠商也正在尋找未來,根據 BNEF,2030 年前充電式電動車可能佔新車銷售的五分之一,即 2,100 萬台。梅克爾訪問戴姆勒工廠展現了德國政府計劃 2030 年讓 600 萬輛電動汽車上路的決心。

評析
德國戴姆勒汽車斥資 5 億歐元興建鋰電池工廠,這項超級電池工廠計畫,將挑戰 Tesla 在綠色電力領域的領導地位。

 樓主| 發表於 2017-9-7 14:27:38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7年5月24日工商時報,供同學參考

梅克爾呼籲:德應擴大投資電動車

陳穎芃/綜合外電報導

德國總理梅克爾周一出席戴姆勒(Daimler)德國電池廠動工儀式時呼籲,德國政府及業界都必須擴大投資電動車,尤其是電動車核心的電池技術,以免將來落後產業趨勢。

梅克爾周一於德國東部城鎮卡門茲(Kamenz)的戴姆勒電池廠預定地表示:「我們需要制定長期發展計畫,並鼓勵企業投資未來。德國電動車技術必須盡快趕上市場需求。」

梅克爾在2011年曾訂下目標,要讓德國人在2020年前將100萬台電動車開上路。這些年來包括福斯、BMW及賓士等德國汽車品牌都加緊研發電動車,且德國政府也在去年推出每台電動車4,000歐元的購車補助方案,無奈目前的電池技術仍令多數消費者卻步。

去年德國註冊牌照的電動車及油電混和車總計20萬台,在全國4,580萬台小客車當中只占冰山一角。梅克爾在5月15日無奈表示:「照目前情況來看,我們無法在2020年前達到電動車目標。」

這番話立刻引來輿論壓力,使梅克爾周一再度強調德國發展電動車刻不容緩。她表示新技術往往需要長時間研發,但研發過程中卻容易被對手捷足先登。她以1941年德國科學家楚澤(Konrad Zuse)發明全球第1台電腦為例,呼籲德國應記取教訓,不能再讓其他國家後來居上。

德國汽車業目前採用的車用電池大多來自亞洲,使德國業者急於發展自家電池技術。戴姆勒為此在卡門茲投資5億歐元興建旗下第2座電池廠,預計明年中投產,屆時戴姆勒車用電池產量將增加3倍。

戴姆勒在3月曾表示,2022年前將投資100億歐元(約110億美元)升級電動車技術,並推出超過10台新款電動車。

梅克爾也在上周末表示,德國政府近來已投資3,500萬歐元推動電池研發計畫,而最新技術能讓電動車充電1次後行駛1,000公里,超越目前業界平均的200至300公里。

評析
德國政府及業界都必須擴大投資電動車,尤其是電動車核心的電池技術,以免將來落後產業趨勢。

 樓主| 發表於 2017-9-7 14:28:39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p470121 於 2017-9-7 14:29 編輯

轉貼2017年5月24日聯合新聞網,供同學參考

刺激買氣  Tesla推出超級充電站免費使用新方案

聯合新聞網 記者林和謙/綜合報導

今年年初,為了加速超級充電站的擴充與成本考量,電動汽車品牌Tesla特斯拉宣佈新的營運計劃,就是特斯拉車主享有終生免費使用超級充電站以及額度外將收費的方案。

近期Tesla推出了新的方案:2017年1月15日前訂購4月15日前完成生產的新車的車主,可獲得終生可隨車移轉的無限免費超級充電資格。2017年1月16日後、5月19日前完成訂購車主,可獲得不可移轉的無限免費超級充電資格,若車輛易主,則此資格將隨之取消。而2017年5月20日後完成訂購的車主,搭配車主推薦碼可獲得不可移轉的無限免費超級充電資格,若車輛易主,則此資格也將取消。

特斯拉在今年初提出的方案,為今年1月15日前訂購Model S和Model X車型的車主,可以享有終生免費使用超級充電站,而1月15日之後訂車的車主,每年可在交車紀念日獲得400 kWh(度)的免費充電額度(約1,600公里),若超過額度則採按度計費方式收費。

現在除了上述的方案,特斯拉再新增兩個無限免費超級充電站使用資格,就是2017年1月15日前訂購4月15日前完成生產的新車的車主,可獲得終生可隨車移轉的無限免費超級充電資格。2017年1月16日後、5月19日前完成訂購車主,可獲得不可移轉的無限免費超級充電資格,若車輛易主,則此資格將隨之取消。而2017年5月20日後完成訂購的車主,搭配車主推薦碼可獲得不可移轉的無限免費超級充電資格,若車輛易主,則此資格也將取消。

Tesla官方表示,我們得知免費無限超級充電服務是車主推薦朋友購買Tesla最佳原因之一,因此我們把此服務帶回我們定期更新的Model S與Model X車主的推薦計畫內;現在起既有車主可以透過分享推薦碼將免費無限超級充電服務提供給最多5個親朋好友,既有的Model S與Model X車主也會獲得免費無限超級充電服務。

Tesla採用這樣的新方式,透過車主分享推薦碼給親朋好友,來擴大特斯拉電動汽車的人氣,且擁有推薦碼還可減免約3萬元台幣的購車款,如此可以刺激買氣、吸引更多潛在的觀望族群來購車,提升品牌銷量與獲利。

評析
為加速超級充電站的擴充與成本考量,特斯拉車主享有終生免費使用超級充電站以及額度外將收費的方案。

 樓主| 發表於 2017-9-14 19:59:10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7年5月24日MoneyDJ新聞,供同學參考

全球新秩序!油市/車市有劇變、25美元油價時代將至

記者 陳苓 報導

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減產會議在即,但是有學者大膽預測,產油國一切努力終將徒勞無功,未來十年自駕電動車興起,將重創原油需求,油價會跌至每桶25美元,改寫全球政經秩序。

CNBC 23日報導,Tony Seba是獨立智庫RethinkX共同創辦人兼史丹福大學教授,他預言自駕車崛起會衝擊原油需求。他說,原油需求估計在2020~2021年觸頂,十年之內,原油需求會從1億桶降至7,000萬桶,原油均衡價格(equilibrium price)大跌至25美元。

Sebe做此預言,主因預期自駕電動車將蔚為風潮。他說,自駕車獲得許可之後,叫車服務、電動車和自動駕駛結合,叫車會比自己買車開車便宜十倍。若是如此,車輛總數將大減、停車需求也暴跌。

要是Sebe預言成真,投資人應出脫原油曝險部位、以及高成本油商、車商、汽車經銷商、停車場等。與此同時,Seba建議買進生產操作系統、電腦平台、電池、地圖軟體等廠商。特斯拉在這方面享有優勢。Global Equities Research資深分析師Trip Chowdhry說,特斯拉是雲端計算公司、機器學習和人工智慧公司、應用軟體公司、能源公司,汽車不過是裝有四顆輪子的筆電。

不只Sebe這麼認為,業界也有人預期未來的油市和車市將徹底改變。

路透社報導,嘉能可(Glencore)董事長Tony Hayward 22日表示,電動車的快速進步意味著石油需求可能會在2040年以前觸頂,深海鑽油、加拿大油砂等高成本原油生產商恐將先被淘汰出局,擁有生產成本優勢的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相對較不受衝擊。Hayward曾任英國石油公司(BP Plc)執行長。

如今汽車業就像當年諾基亞(Nokia),將被新興敵手擊潰?矽谷創投天王安德森(Marc Andreessen)預言,軟體將成車廠的主要利潤來源,傳統車廠若不跟上,會遭淘汰。從福特汽車(Ford Motor)無預警撤換執行長,可嗅出此一趨勢。

CNBC、英國電訊報、金融時報報導,創投大老安德森受訪說,美國電動車廠特斯拉(Tesla)或許會像當年的蘋果一樣,打趴原有業者。安德森表示,以往諾基亞、黑莓等手機製造商以為,軟體只是硬體的附加物。現在車廠都不想成為下一個諾基亞,高層花很多時間造訪矽谷,了解情況。他認為,硬體製造商若不生產軟體,將無法獲取產品的多數利潤。如今車內軟體遠多於10年、20年前,再過10年,贏家將是研發最出色軟體的汽車業者。

評析
未來十年自駕電動車興起,將重創原油需求,油價會跌至每桶25美元,改寫全球政經秩序。

 樓主| 發表於 2017-9-16 13:50:01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7年5月24日科技新報,供同學參考

特斯拉自動駕駛晶片拆解揭祕
運算能力仍不足但留下升級後路

作者 36Kr

一個汽車製造商,不斷挖角晶片設計團隊的人才,組建自動駕駛硬體團隊,還簽署晶片代工合約,是要幹什麼?

2016 年 10 月,特斯拉(Tesla)宣布搭載 Autopilot 2.0 硬體車型開始量產。特斯拉執行長伊隆•馬斯克(Elon Musk)當時宣稱 Autopilot 2.0 的硬體解決方案可以實現全自動駕駛(Fully Autonomous Driving),但一名特斯拉車主對 2.0 硬體暴力拆解,發現可能沒那麼簡單。

特斯拉 Autopilot 2.0 硬體能否勝任全自動駕駛,業界主要質疑在未採用雷射雷達和自動駕駛晶片而運算能力不足。鑑於馬斯克反對雷射雷達,先按下不表,來說說這塊晶片的實力。

眾所周知,特斯拉採用輝達的 Drive PX 2 自動駕駛晶片。去年 CES 上,輝達執行長黃仁勳對台下媒體說,「輝達 Drive PX 2 是全球首款專為自動駕駛汽車設計的 AI 超級電腦,它的運算能力與 150 台 MacBook Pro 相當。」

輝達在 Drive PX 2 平台推出 3 款產品,分別是配備單 GPU 和單鏡頭及雷達匯入通訊埠的 Drive PX2 Autocruise(自動巡航)晶片、配備雙 GPU 及多鏡頭及雷達匯入通訊埠的 Drive PX2 AutoChauffeur(自動私人司機)晶片、配備多個 GPU 及多鏡頭及雷達匯入通訊埠的 Drive PX2 Fully Autonomous Driving(全自動駕駛)晶片。

我們好奇的是,特斯拉用的是哪塊晶片?

國外一位名為 Kyle Day 的搭載 Autopilot 2.0 硬體 Model S 車主,最近暴力拆解了 Model S 前面板,讓我們有機會一窺特斯拉自動駕駛晶片的真容。

從拆解圖來看,特斯拉的自動駕駛晶片似乎是客製化產品,配備一個 SoC 和一個獨立 GPU,效能介於 Drive PX2 自動巡航晶片和 Drive PX2 自動私人司機晶片之間。

從輝達官網的介紹來看,Drive PX2 自動巡航晶片可實現高速公路的自動駕駛,而 Drive PX2 自動私人司機晶片可實現點對點的自動駕駛;而 Musk 宣稱的全自動駕駛是 Drive PX2 全自動駕駛晶片才可以實現。

輝達 CEO 黃仁勳與馬斯克私交甚篤,但在評論特斯拉自動駕駛晶片時也坦承:「特斯拉汽車上的 NVIDIA Drive PX 2 晶片可以達成 Level 3 的運算量,如果要實現 Level 4~5 自動駕駛,需要兩塊晶片同時執行。」

對特斯拉晶片運算力持懷疑態度的還有車和家 CEO 李想,他先前發微博表示:「特斯拉 AutoPilot 2.0 硬體配合軟體最多能實現嚴格意義的 Level 3,宣傳的 Level 5 沒有任何實現的可能。」

最具說服力的當然還是特斯拉官方的「反悔」──先前召開的杜拜世界大會上,Musk 對 Autopilot 2.0 硬體解決方案的表述有微妙的變化:「(Autopilot 2.0 硬體)足以超越人類駕駛,但如果無法實現(全自動駕駛),特斯拉可以輕鬆的升級電腦。」

看今天的拆解細節圖,可以看到晶片的介面連線並不複雜。或許在設計之初,特斯拉就為升級電腦晶片留了後路?

在搭載 Autopilot 2.0 硬體的車型宣布量產後,馬斯克接受採訪時表示,在晶片選擇上,AMD 和輝達並沒有太大區別,當然特斯拉最終選了輝達。但這番表述似乎表明,特斯拉在晶片選擇上非常靈活。

也就是說,隨著未來晶片製程和效能不斷精進,特斯拉汽車的自動駕駛硬體解決方案很可能再次更新,那麼不妨來猜猜,特斯拉會選哪家晶片?

2016 年 12 月,韓媒 Electronic Times 報導,特斯拉已與三星就晶片代工簽訂了為期 3 年的合約,一位不具名產業人士表示:「這是一個長期合約,至少要持續 3 年時間,來完成相應的設計、原型生產以及量產工作。與特斯拉這樣的公司合作,能大大提高三星在汽車自動駕駛領域的晶片製造能力。」

更早些時候,特斯拉從知名晶片設計公司 AMD 挖來首席晶片架構師 Jim Keller,擔任特斯拉 Autopilot 硬體工程副總裁。在更早的 Jim Keller 在蘋果工作期間,Keller 在蘋果行動平台架構集團擔任主管,負責研發 A4 和 A5 處理器,這些處理器最後用在 iPhone 和 iPad 上。簡而言之,Keller 擁有豐富的晶片設計和研發經驗。除了 Keller,特斯拉對 AMD、蘋果和其他晶片設計公司的晶片設計團隊的挖角也一直沒停過。

一個汽車製造商,不斷挖角晶片設計團隊的人才,組建自動駕駛硬體團隊,還簽署晶片代工合約,除了自研晶片,我們想不出特斯拉還要做什麼。

不過特斯拉車主也不必不滿,馬斯克已公開表態,人們如果希望(買到規格長期不變的汽車),那他們找錯人了,特斯拉汽車每隔 12~18 個月就會有一次大更新。

再說馬斯克不是說了嘛,特斯拉可以輕鬆升級電腦晶片!

(本文由 36Kr 授權轉載)

評析
特斯拉 AutoPilot 2.0 硬體配合軟體最多能實現嚴格意義的 Level 3

 樓主| 發表於 2017-9-18 15:23:55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7年5月25日工商時報,供同學參考

比亞迪董事會秘書李黔:電動車 助中國變汽車強國

楊日興/台北報導

雖然大陸官方逐漸下調電動車補貼幅度,但大陸大廠比亞迪仍對大陸發展電動車的環境看好。比亞迪董事會秘書李黔昨(24)日表示,電動車帶給中國由汽車工業大國轉型為汽車強國的機遇,更是習近平政府十三五規劃中的國家戰略,對於電動車的未來非常樂觀。

智慧化與電動化是當前汽車產業改革的潮流,兩者相輔相成。對於台灣如何加入這場汽車革命的機遇,李黔建議,台灣傳統電子產業技術發達,可以在軟體、工業設計領域著墨,參與這股新汽車浪潮。他也稱,比亞迪目前有幾十輛電動大巴、電動計程車正準備銷售至台灣,相關訂單正在進行。

富邦證券昨舉辦「2017年富邦投資論壇」,邀請比亞迪董事會秘書李黔、貿聯KY總經理鄧劍華、立凱KY董事長張聖時、凱勝綠能副總經理劉弘麟、工研院經理石育賢等專家共同探討全球電動車的市場前景。

李黔在論壇中表示,目前大陸汽車每年銷售約2,700萬輛,早已超過美國成為最大的汽車市場。但由於當地品牌發展較晚,難與國外汽車品牌抗衡。但電動車的到來,使大陸品牌有機會扭轉這個局面,發展出世界級品牌。

此外,與會專家均同意,2020年是判斷電動汽車整體行業的關鍵年度。李黔指出,2020年電動車的市場規模、造車成本、智慧化程度會成產業發展指標,按照大陸官方目前退補幅度,2020年補貼很可能全部取消,考驗電動車在不依靠補貼的情況下,能否於市場中生存。

對於目前電動車中的話題品牌特斯拉(Tesla),李黔認為,比亞迪和特斯拉其實不是競爭關係,而是夥伴關係。目前世界電動車市場仍需發展,需要和同業共同把電動車、新能源汽車市場做大,市場規模大起來後,電動車環保、政府支持的特性會帶動產業進一步爆發,相關供應鏈、零組件企業也會一起受益。

李黔稱,2014年比亞迪製造1.7萬輛電動車,2015年製造5.6萬輛,2016年產量達10萬輛,增速十分快速,今年生產目標為14至16萬輛,對電動車與比亞迪的未來深具信心。

評析
智慧化與電動化是當前汽車產業改革的潮流,台灣電子業可以在軟體、工業設計領域著墨,參與這股新汽車浪潮。

 樓主| 發表於 2017-9-27 18:49:11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7年5月25日工商時報,供同學參考

電動車電池大不同 凱勝:鋰鐵電池適大眾運輸

楊日興/台北報導

作為電動車的心臟,電池同樣隱藏各式玄機。國內電動巴士企業凱勝綠能研發部副總經理劉弘麟指出,目前電動車的主流電池有鋰鐵電池、鋰三元電池等,而鋰鐵電池有安全性高的優點,特別適合大眾運輸工具,是台灣未來發展電動車產業可以努力的方向。

劉弘麟分析,電池有幾個考量面向,依序為安全性、電容量、性能、循環次數以及價格,不同種類的電池各有優缺點。鋰鐵電池安全沒有爆炸疑慮,但電容量卻不及鋰三元電池;而鋰三元電池雖然有先天風險,但能藉由設計彌補這部分的不足。

劉弘麟表示,鋰鐵電池安全的特性很適合大眾運輸等領域,長期發展方向也比較多。

另外,對於特斯拉(Tesla)、Gogoro等多家電動汽機車企業的電池選用鋰三元,劉弘麟認為,鋰三元電池有放電速度快的優點,但仍須依靠設計的方式避免安全疑慮。他也強調,若鋰三元電池解決安全問題,將成為往後電動車電池的主流。

大陸知名電動車車企比亞迪董事會祕書李黔也指出,大眾運輸如電動巴士有著路線固定、站點固定的特點,適合純電動車發展,並預言中國大陸的燃油巴士將在未來幾年被淘汰,可見電動巴士的潛在市場規模極大。

目前全台電動巴士共有247輛,劉弘麟看好明年這個數字可以到400輛以上。他稱,電動車每公里行駛電費只占燃油車油料成本的20%至25%,很多業者已看到節省成本的優點,做好使用電動車的準備。但他也指出,目前電動車的大環境下,業者仍需要靠政府補助,且還要降低故障率等問題。

評析
鋰鐵電池安全沒有爆炸疑慮,鋰三元電池有放電速度快的優點,但仍須依靠設計的方式避免安全疑慮。

 樓主| 發表於 2017-9-27 18:50:01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7年5月25日MoneyDJ新聞,供同學參考

大摩:Waymo市值上看700億美元,高於Uber、特斯拉

記者 賴宏昌 報導

CNNMoney 24日報導,摩根士丹利(大摩)發表報告指出,Alphabet旗下事業體當中最有可能分割出來成為一家獨立企業的就是開發自駕車的Waymo。大摩預期它的潛在市值高達700億美元,高於Uber(680億美元)、特斯拉(Tesla, 510億美元)、通用汽車(GM, 500億美元)、福特(Ford, 435億美元)、飛雅特克萊斯勒(Fiat chrysler, 160億美元)。Alphabet目前整體市值約6,650億美元,這意味著Waymo的貢獻比例超過10%。

大摩預期Waymo營收將有相當大的比例是來自技術授權、預估2022年才有望繳出第一份營益成績單,2030年營益率才有機會升至8%(註:達到Hertz、Avis Budget Group目前的水準)。Waymo日前除了宣布與Lyft(Uber競爭對手)攜手開發自駕車以外,還控告前員工Anthony Levandowski(Otto創辦人)竊取專利技術。

優步(Uber Technologies Inc.)執行長Travis Kalanick於2016年8月透過官網宣布收購員工人數逾90人的科技新創公司Otto。

英國金融時報於2016年5月報導,Otto是由Levandowski、Lior Ron這兩位2016年1月才離開Alphabet的科技先驅以及Don Burnette、Claire Delaunay所共同成立。Levandowski先前所成立的新創公司「510 Systems」於2008年被Alphabet所併購,其技術成為Alphabet無人駕駛車計畫的技術基礎。

Waymo執行長John Krafcik 1月在底特律車展宣布,旗下自駕車所有的感應器硬體都是自行開發。他表示,這不但將大幅降低自駕車的製造成本,軟、硬體皆不假他人之手也意味著準確度將可大幅提升。

Thomson Reuters 1月報導,Mobileye執行長Amnon Shashua在受訪時表示,單靠一家廠商是無法打造出真正的自駕車,技術面的挑戰大到足以跟送人類上月球相提並論。

Alphabet Class A股票24日上漲0.73%、收977.61美元,連續第2個交易日創歷史收盤新高。

5月10日宣布與豐田汽車公司(Toyota)合作的自駕車晶片開發商NVIDIA Corporation 24日上漲1.12%、收138.57美元,創歷史次高收盤紀錄。
 樓主| 發表於 2017-9-27 18:50:44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7年5月26日工商時報,供同學參考

特斯拉加州廠 被爆是血汗工廠

顏嘉南/綜合外電報導

美國電動車大廠特斯拉(Tesla)的加州組裝廠遭踢爆是血汗工廠,據加州非營利組織Worksafe最新調查報告顯示,該廠房的工傷率是汽車產業平均的2倍,事故率亦較產業平均高出逾三分之一。

此外,英國《衛報》亦報導,特斯拉的員工為了達成公司遠大的銷售目標拚命工作,甚至在生產線昏倒,被救護車送走。

Worksafe調查特斯拉內部的工傷資料發現,2015年加州費利蒙(Fremont)組裝廠每100名工人有7.9次重大工傷事件,相較於產業平均的3.9次。重大工傷包括員工得轉換工作或休息停工。

報告指出,特斯拉每100名員工發生8.8起事故,相較於產業平均的6.7次。全美汽車工人聯合會(UAW)委託Worksafe進行調查,最新的汽車產業工傷數據為2015年。

特斯拉生產技師加列斯庫(Jonathan Galescu)向《衛報》表示:「我曾經看過有人昏倒,臉部直接撞擊地面,高層只是把我們派到他附近工作,而他還倒在地上。」

另一名特斯拉的員工說:「和我在同一條生產線的1名同事,他一直工作、一直工作、一直工作,然後就昏倒了。」

特斯拉執行長穆斯克(Elon Musk)近日接受《衛報》專訪,他承認員工「很辛苦、長時間工作,而且工作繁重。」但他強調他「非常關心」員工的健康,並表示工廠的安全紀錄已逐漸改善。

穆斯克表示:「我們是1家虧錢的公司,並不是貪婪的資本家,只想節省工安開支,好賺得更多利潤和紅利。關鍵問題在於我們到底虧了多少錢?我們將如何生存?如何讓公司不破產、員工不會丟掉飯碗?」

曾在UAW任職的漢默(Frank Hammer)表示:「我相信加州每個人都希望特斯拉成功,但提升產量對員工而言就是增加壓力。」

評析
據Worksafe最新調查報告顯示,該廠房的工傷率是汽車產業平均的2倍,事故率亦較產業平均高出逾三分之一。

 樓主| 發表於 2017-10-8 19:02:30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7年5月26日MoneyDJ新聞,供同學參考

百年車業面臨史無前例衝擊,大摩列30檔新主流受惠股

記者 賴宏昌 報導

Business Insider 25日報導,摩根士丹利證券(大摩)發表報告指出,百年汽車產業商業模式正面臨史無前例的科技衝擊。大摩指出,共用、自駕以及電動移動解決許多現有產業模式的缺點,包括低利用率(一天當中用到汽車的時間僅有4%)、消耗有限資源(汽車每年消耗掉將近4千億加侖的燃料、佔美國整體石油需求量的45%)以及公共安全(全球每天平均約有3,500人死於車禍)。

大摩推薦30檔可望受惠於共用、自駕、電動生態系統的個股,包括特斯拉(Tesla)、微軟(Microsoft)、Google(Alphabet)、臉書(Facebook)、Magna、AutoNation、水牛城狂野雞翅(Buffalo Wild Wings)等個股。

CNBC 25日報導,大摩分析師Adam Jonas指出,Magna(「加碼」評等、目標價60美元)在汽車業扮演的角色類似鴻海(2317)現在在智慧型手機產業為蘋果所做的。大摩推薦的個股還包括Visteon(加碼、目標價上看115美元)、Schneider National(加碼、目標價24美元)、XPO Logistics(加碼、目標價60美元)。

大摩指出,新興科技趨勢將可為駕駛人、乘客省下超過6千億小時的時間,迪士尼(Disney)、達美樂披薩(Domino`s Pizza)、Constellation Brands等個股可望因而受惠。

CNNMoney 24日報導,大摩指出,Alphabet旗下事業體當中最有可能分割出來成為一家獨立企業的就是開發自駕車的Waymo。大摩預期它的潛在市值高達700億美元,高於Uber(680億美元)、特斯拉(Tesla, 510億美元)、通用汽車(GM, 500億美元)、福特(Ford, 435億美元)、飛雅特克萊斯勒(Fiat chrysler, 160億美元)。

Alphabet Class A股票25日上漲1.46%、收991.86美元,連續第3個交易日創歷史收盤新高;盤中最高升至995.78美元。

英國媒體《The Courier》去年底報導,來自智慧城市顧問公司UrbanTide的科技專家Simon Tricker表示,數據顯示一天當中汽車有高達95%的時間是處於閒置狀態。

MarketWatch報導,通用汽車(General Motors)總裁Dan Ammann去(2016)年5月31日在接受訪問時表示,未來5年汽車業的變化將會比過去50年還要來得多。他指出,消費者行為的改變(從汽車擁有觀念到共乘)將帶動自動駕駛車與電動車的發展。
 樓主| 發表於 2017-10-8 19:04:39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p470121 於 2017-10-8 19:06 編輯

轉貼2017年5月26日創新拿鐵,供同學參考

一封「自動充電」的E-mail 奠定了特斯拉的霸業
電動車之王值得我們學習的4大成功要素


作者: 廖翊淳

大家印象中的Tesla,多半是創辦人Elon Musk與代表車款——Model S光鮮亮麗的畫面。但其實Tesla最初是由兩位默默無名的工程師所創辦,也發生過財務危機和內部的分歧。本文將帶你瞭解Tesla一路的成長和興衰,以及許多你所不知道的Tesla故事。

本文4大重點:1.要素一:為了解決耗油問題,打造持久耐用的電池。2.要素二:採用直銷模式迅速對市場做出反應。3.要素三:一封「自動充電」的E-mail,讓Tesla取得百萬資金。4. 要素四:一開始先往高端市場發展,打響公司名聲。

1. 要素一:為了解決耗油問題,打造持久耐用的電池
提到「Tesla」許多人腦海所浮現的,莫過於創辦人Elon Musk自信地站在發布會上的畫面。事實上,Tesla最初僅是由默默無名的工程師Martin Eberhard和Marc Tarpenning創辦。

2000年底,Eberhard與妻子離婚,當時他最想做的事便是買輛跑車,享受排氣聲浪、馬力速度的快感。不過全球暖化議題,加上中東石油供應國家局勢的不穩定,使Eberhard對高耗油跑車為之怯步。他想,如果能有輛高性能的電動跑車,不需要擔心石油問題,盡情享受跑車快感,該有多好。但當時市場上卻沒有這樣的車款,生產電動汽車的想法油然而生。

或許有人會問,早在90年代,通用汽車便推出電動車 EV-1,但為什麼數年後卻銷聲匿跡?除了無法擴大電動汽車市場購買族群,電池技術亦是一項關鍵。

當年通用汽車採用廉價且笨重的鉛酸蓄電池,不僅車輛行駛的里程數較少,鉛酸蓄電池也面臨技術突破的困境。經過各種電池評估和能源研究後,Martin Eberhard和Marc Tarpenning 隨後發現鋰離子電池,會是一項好的選擇。

雖然兩人解決了電池的問題,但對於汽車製造領域卻相當的陌生。

不過他們發現,許多汽車公司並沒有自行生產「整輛」汽車,汽車公司多半掌握核心技術,然後將這些零組件的製造外包給其他公司,最後再將這些零組件組裝起來,冠上自家的品牌在市場上行銷。這樣的汽車工業的供應鏈網絡生態,使他們只需要打進這些汽車零件製造商網絡之中,掌握電池和內燃機製造等核心技術,不用再花精力去研究零組件的製造,解決兩人起初對於汽車製造的擔憂。

解決這些困難後,他們便開始著手進行公司成立的各種準備。

2. 要素二:採用直銷模式迅速對市場做出反應
2003年中,Eberhard和Tarpenning兩人開始帶著企劃案,尋找創投資金。從他們最初的企劃案內容不難看出Tesla龐大的野心,如上圖所示的執行摘要中,一開頭便承諾:「Tesla將為這世界提供高性能的電動跑車」,並指出公司已經掌握了電動汽車的核心技術;汽車工業網絡型態,也使得Tesla能夠成為一間無工廠的汽車公司。執行摘要中更列舉公司將要生產的電動汽車模型——Tesla Roadster 車款種種傲人特點。

但就在投資者對他們提出一些問題後,Eberhard和Tarpenning也發現之前從來沒有顧慮到的事宜。

首先,他們並沒有掌握經銷商的營運模式。一般消費者都是透過經銷商購買汽車,不過汽車公司除了給經銷商的銷售指南與服務手冊之外,很難對經銷商的其他服務有直接影響。此外若經由經銷商來銷售,經銷商不可能像Tesla一樣花很多時間講解電動車的知識,因為交易的時間越長,對於銷售員和經銷商來說就越不利,因此傳統的經銷商也就無法如Tesla所期望的一般,盡力推動電動車發展的趨勢。

如今Tesla並不像傳統汽車公司透過經銷商銷售,而是堅持採取直銷的營運模式。透過直銷模式,使Tesla能夠快速因應銷售市場的變化,向客戶詳細說明電動車的資訊,提升消費者對電動車的認同。而特拉斯的直銷模式,也被視為公司生命力的關鍵。

其次,他們了解到獲得政府支持的重要性,為了往後的營運順利,勢必要讓共和黨和民主黨認為Tesla有利於實現他們的政策目標。

最重要的一點,他們並沒有足夠的金錢和人力資源來打造全新的車款,必須從已產出的汽車上再進行加工或改造。在選擇現有車款的過程中,由於公司剛創辦時所研發的電池技術並沒有那麼成熟,過重的汽車車款將使電池無法負荷。因此,兩人往輕型車款下手,經過幾番評估,最終決定以英國蓮花跑車Lotus Elise為基礎,並借助Lotus跑車產業的專業,加上公司電池動力研發的系統,展開Tesla第一輛電動車——Tesla Roadster的生產。

3. 要素三:一封「自動充電」的E-mail,讓Tesla取得百萬資金
對最初所發現的問題做了修正,並做足了準備後,Tesla團隊便開始向外尋求投資資金,也在因緣際會之下碰上了Elon Musk。

其實早在Musk就讀賓夕法尼亞大學期間,就想過一種用於電動汽車的「超級電容器」,並完成了相關論文。在因緣際會之下,Musk的一位朋友向他推薦了對電動汽車有較成熟技術的AC Propulsion 公司,Musk也因此對電動賽車留下深刻的印象。

然而,Musk沒能說服 AC Propulsion將他們的電動賽車商品化,不過AC Propulsion的總裁 Tom Gage,向Musk介紹了當時渴望在電動汽車領域發展的Tesla團隊。

在Gage的牽線下,2004年3月31日Eberhard寄了一封說明「自動充電」技術的電子郵件給Elon Musk,向Musk介紹他們研發出的電池技術以及高性能電動汽車生產可行性,希望能爭取Musk對Tesla投資的興趣。當天晚上Musk也很爽快地答應了他們第一次會面的請求,拉起了Musk與Tesla旅程的序幕。

Eberhard和同樣也是工程師背景的第三號員工Ian Wright,一同前往洛杉磯,準備向當時還忙於SpaceX的Musk,爭取合作的機會。

原本Eberhard以為這次的會談30分鐘內就會結束,沒想到Musk對電動汽車的興趣遠高於他們的預期,會談進行了2個多小時。Musk分享許多對電動汽車的想法,期望Tesla能夠主打高階的電動跑車,並重新改變世人對電動汽車的看法。

2004年4月Tesla成功取得Musk 750萬美元的投資,並由Musk出任公司董事長。而Musk在那次會談中,所表現出對於產品品質的追求,也為日後Tesla的產品策略以及與Eberhard價值觀的不和埋下了伏筆。

4. 要素四:一開始先往高端市場發展,打響公司名聲
由於Musk追求完美的想法讓Roadster 的研發成本不斷提高,而Eberhard則希望能控制成本,以保證一個合理的市場定價。隨著分歧越來越大,Eberhard漸漸發現自己在公司不受尊重,因此最終選擇離開Tesla。

在管理高層和財務狀況逐漸步上軌道後,Tesla在汽車領域大展身手的時刻也將要來臨了,而一開始Tesla便鎖定選擇往高階的市場開始發展。

Tesla一開始就從高端市場出發,目的是為了能夠躲開既有汽車市場激烈競爭。而且電動車的市場規模小,研發成本又高,很難讓人有意願進入競爭,因此Tesla若能夠成功,便能夠先在高端市場上打響自己的名聲。而公司第一輛車款——Roadster,也確實顛覆世人對電動車的傳統認識,並為Tesla品牌在市場打下了基礎。

不過Tesla意會到若要擴大公司規模,提高利潤,勢必要往低端市場發展以擴大市場範圍,以其他同樣生產高階車BMW和賓士為例,他們都有完整的產品系列,滿足各階層消費者需求。

然而,在推出Model X休旅車款以及Model 3低價車款前,大家對Tesla印象就只有Model S,如果不想要四門掀背車款,就不可能成為Tesla的客戶。Tesla意識到這點,開始計劃往低端市場發展。

如今Musk宣稱Tesla已來到發展的第三階段,製造產量大並且物美價廉的車型,進軍大眾市場。雖然引起許多人對他們的質疑,但想改變世界,突破既有的遊戲規則,勢必會經歷非比尋常的困境,這也將繼續挑戰著未來Tesla應對市場發展趨勢的能力。

儘管最初許多人認為,難以突破電動車市場規模和電池技術,Eberhard也完全不了解汽車的製造,但透過對汽車市場的分析和汽車供應鏈的了解,祭出合適的商業策略,使得如今Tesla能夠在市場上佔有一席之地。

因此,了解自己的工作領域,抑或是產業的生態環境,找出在這環境中適合自己的發展方向,最終也能夠闖出一片天。

評析
Tesla若要擴大公司規模,提高利潤,勢必要往低端市場發展以擴大市場範圍,滿足各階層消費者需求。

 樓主| 發表於 2017-10-8 19:07:50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7年5月30日工商時報,供同學參考

高通 推電動車無線充電技術

顏嘉南/綜合外電報導

手機晶片大廠高通(Qualcomm)推出電動車無線充電技術,讓電動車在行駛過程中完成充電,該項技術有助解決現階段電動車最大的挑戰,可望加速電動車普及化。

高通日前對外展示其動態無線充電技術,2輛配備無線接收器的雷諾Kangoo電動車,行駛在高通於法國凡爾賽修建的充電公路上,透過路面下的線纜完成動態無線充電測試,這項技術創新有助加速推動電動車普及。

全球汽車製造商相繼推出更先進的電動車,不僅縮短電池充電時間,也提升行駛里程,然而充電基礎設施不足一直是阻礙電動車起飛的重大挑戰。

分析師預期一旦電動車的價格降至與傳統汽車相當,電動車銷售將快速起飛,這個願景可望在5至10年內實現。屆時電動車的充電需求將急速攀升,促使業者積極開發充電技術。

法國公路管理營運業者Sanef公司主管費雪(Edouard Fischer)說:「電動車可能在未來某個時候走向普及,我們須先做好準備。」

費雪表示,Sanef旗下公路網總長2,000公里,公司在每80公里處設有充電設施後,過去1年來行駛在公路上的電動車激增250%。

固定電動車充電站未來總有不敷使用的時候,架設在路面下的充電系統能避免電動車在路上沒電的窘境。汽車駛離充電公路帶著和開上公路時相同的電力,也能延長電動車的行駛里程。

寶馬(BMW)和戴姆勒已為旗下電動車開發感應充電板,讓電動車進行無線充電。日產在2010年展示其感應充電板原型,電動車停在充電板上便能完成充電。

無線充電技術在車庫內運作無礙,但在公路的難度大增,例如埋設在路面下的感測器的反應時間只有奈秒(nanosecond),汽車在行駛中充電也需要即時付款系統配合。

評析
高通推出電動車無線充電技術,讓電動車在行駛過程中完成充電,該技術有助解決現階段電動車最大的挑戰

 樓主| 發表於 2017-10-8 19:08:50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7年5月30日蘋果日報,供同學參考

蘋果共同創辦人:特斯拉才能改變世界

林文彬/綜合外電報導

蘋果公司共同創辦人沃茲尼克(Steve Wozniak)接受彭博訪問時表示,蘋果可能不是下一個重大科技突破的來源,暗示電動車製造商特斯拉(TESLA) 朝「最正確的方向」邁進,將催生科技界下一個大事。

沃茲尼克說:「他們(特斯拉)把許多精力花在風險很高的事物,例如電動車、自動駕駛車和高效率運輸系統。」

重大突破來自年輕人非大企業
沃茲尼克認為,蘋果等大公司催生下一個重大突破的機率很低,因為這牽涉到的風險很高。他說:「看看Google、facebook、蘋果和微軟等改變世界的公司─特斯拉也包括在內,重大突破通常來自年輕人,而非來自大企業。重大突破來自不了解他們正在做的事風險很高的年輕人,大企業不想承擔風險。」

除了特斯拉,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也協助推動其他運輸計劃,例如Hyperloop高速運輸系統。馬斯克最近成立「無聊公司」(THE BORING COMPANY),該公司的目標是在城市之間挖地道,提供通勤族另一個運輸網。

評析
特斯拉把許多精力花在風險很高的事物,例如電動車、自動駕駛車和高效率運輸系統,將催生科技界下一個大事。

 樓主| 發表於 2017-10-8 19:09:36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7年5月31日MoneyDJ新聞,供同學參考

Panasonic攻車用市場、目標全球前10大

記者 蔡承啟 報導

產經新聞31日報導,Panasonic於30日在東京都舉行的事業方針說明會上宣布,將積極搶攻車用電池、先進駕駛輔助系統(Advanced Driver Assistance Systems;ADAS)等汽車相關事業,目標在2021年度(2021年4月-2022年3月)將該事業營收提高至2.5兆日圓的規模,就汽車零件廠來看、目標是擠進全球前10大。

Panasonic將汽車相關事業定位為成長領域事業,該事業2016年度(2016年4月-2017年3月)營收為1.3兆日圓,2017年度計畫提高至1.6兆日圓、2018年度2兆日圓、2021年度進一步提高至2.5兆日圓。

為了實現上述目標,Panasonic將擴增日益普及的電動車(EV)用電池產能、且將擴大銷售ADAS等產品。

其中,Panasonic和美國EV廠商特斯拉(Tesla)已於今年1月開始共同營運「Gigafactory」超級電池廠,且中國大連電池工廠將在今年度內(2018年3月底前)啟用,另外也將擴增日本國內工廠產能。

評析
Panasonic將擴增日益普及的電動車(EV)用電池產能、且將擴大銷售ADAS等產品。

 樓主| 發表於 2017-10-13 18:34:19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7年6月1日MoneyDJ新聞,供同學參考

遠端軟體升級、Model 3即將問世助攻 特斯拉再登天價

記者 郭妍希 報導

特斯拉(Tesla Inc.)股價飛龍在天,昨晚又再創歷史高,專家認為,遠端軟體升級、平價電動車「Model 3」即將出爐,是推動股價飆升的主因。

CNBC報導,Consumer Edge Research資深分析師James Albertine 31日在接受專訪時指出,特斯拉除了汽車品質高檔外,還繼續透過隔空更新、遠端升級從駕駛人身上賺取營收,在汽車產業獨樹一幟。他樂觀預期,Model 3有望在今年開始出貨,特斯拉也能趁機向大眾宣傳車款的最新進度。

不過,特斯拉已經連續13年並未繳出獲利成績單。對此,據Business Insider、barron`s.com報導,摩根士丹利分析師Adam Jonas 31日透過研究報告直指,特斯拉的股票應該被視為一種買權(call option),也就是一家能夠打亂10兆美元行動市場的企業,而非暴露在1.5兆美元傳統轎車市場的業者。

Jonas表示,投資人開始意識到,特斯拉是一檔或許能在廣大應用市場(例如運輸網路、資料和時間)取得成功、但機率不高的股票,而不是一家很有機會在小範圍應用市場(例如汽車、機械)取得成就的企業。

特斯拉股價在31日上漲1.76%、收341.01美元,創歷史新高紀錄。根據Yahoo Finance資料,特斯拉31日的總市值來到560.14億美元,高於福特汽車(Ford Motor Company)的442.8億美元與通用汽車(General Motors Company)的512.5億美元。

如今汽車業就像當年諾基亞(Nokia),將被新興敵手擊潰?矽谷創投天王安德森(Marc Andreessen)預言,軟體將成車廠的主要利潤來源,傳統車廠若不跟上,會遭淘汰。從福特汽車(Ford Motor)無預警撤換執行長,似乎也可嗅出此一趨勢。

CNBC、英國電訊報、金融時報報導,福特人事大地震,5月22日原執行長Mark Fields突然遭到撤換,由該公司智慧車和無人車部門主管海克特(Jim Hackett)接手。Fields擔任執行長的三年期間,福特股價慘跌1/3,主因投資人擔憂該公司失去方向,過晚投入自駕車和電動車行列。

Fields是車業劇變的首位重量級犧牲者,傳統車業面臨巨大壓力,必須在低迷市場中創造利潤,還得砸錢研發自駕車、共享汽車、電動車等。但是改找海克特走馬上任,也引發質疑,儘管他曾帶領辦公室家具商Steelcase起死回生,但是他加入福特只有一年時間,而且在此之前從未在車業工作。

福特急就章、高層大換血。事發前幾天,創投大老安德森受訪才說,美國電動車廠特斯拉(Tesla)或許會像當年的蘋果一樣,打趴原有業者。安德森強調,沒有車廠會說情況將如此發展,他們都自認擅長生產汽車,軟體只是汽車零件。但是安德森認為,未來主要的價值會來自軟體,整體汽車經驗將取決於軟體。

評析
遠端軟體升級、平價電動車「Model 3」即將出爐,是推動股價飆升的主因。

 樓主| 發表於 2017-10-13 18:35:19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7年6月2日蘋果日報,供同學參考

川普退《巴黎協定》 特斯拉CEO辭顧問團

國際中心/綜合外電報導

美國總統川普於美東時間1日下午3點在白宮召開記者會,宣布退出《巴黎協定》。電動車製造商特斯拉(TESLA)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隨後在推特宣布將請辭2個白宮顧問團的職務。

馬斯克在推文中寫道,「我要離開總統顧問團,全球暖化是真的。退出《巴黎協定》對美國或全球都不利。」馬斯克表示,身為顧問團成員,他已經「竭盡所能」的透過白宮人士或直接與川普對話,敦促川普維持歐巴馬政府為履行協定而推出一系列氣候與能源法案。馬斯克此舉恐將加深該科技公司和川普政權的分裂,兩者在移民等其他政策上早已相左。

通用電氣(General Electric)、谷歌(Google)、亞馬遜(Amazon)等科技公司及高盛(Goldman Sachs)銀行執行長也都透過推特譴責川普。

《巴黎氣候協定》於2015年12月達成。在該協議下,近200個國家尋求限制二氧化碳排放及化石能源燃燒,以對抗全球暖化。當時,美國歐巴馬政府為履行協定而推出一系列氣候與能源法案,但已在今年3月底被川普下令廢除。

美媒稱,川普宣佈退出《巴黎氣候協定》,向世界發出一個訊號,即美國處理事務時不會優先考慮全球氣候暖化問題帶來的威脅。此舉將對歐巴馬政府的重要政治遺產造成重大打擊,歐巴馬一直把氣候變化問題視作核心事務,把協定的達成看作其任內重大成就。

評析
馬斯克在推文中寫道,「我要離開總統顧問團,全球暖化是真的。退出《巴黎協定》對美國或全球都不利。」

 樓主| 發表於 2017-10-13 18:36:05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7年6月3日工商時報,供同學參考

搶救銷量 現代明年推長程電動車

鄭勝得/綜合外電報導

金融時報報導,南韓現代汽車(Hyundai)宣布明年將推出首款長程電動車,希望藉此進軍美國、中國與歐洲等市場,以挽救銷售每下愈況的困境。

現代汽車環保科技部門資深主管崔宇珠(譯音)周三表示,現代將於明年推出一款長程電動車。媒體報導,該車單次充電可行駛390公里,續航能力超過特斯拉Model S與通用Bolt車款。但分析師認為,這款長程電動車不太可能為現代帶來太大改變,因為身為全球第5大汽車製造商的現代,在環保汽車科技的領域上遠落後國內外的競爭對手。

韓國產業經貿研究院(KIET)研究員李漢國(譯音)表示:「現代推出這款電動車的象徵意義居多,表示他們很認真地跟隨未來趨勢,尤其是新上任的南韓政府又大力推動電動車以解決空污問題。」

現代是南韓最大汽車製造商,目前汽車銷售業績下滑,周四公布的5月銷售額較去年同期衰退14%。事實上,現代過去曾推出Ioniq中程電動車,但消費者對長程電動車的需求卻日益增加,不過現代否認Ioniq缺乏競爭力。韓國投資證券公司(Korea Investment & Securities)分析師金正宇表示:「現代在電動車領域已落後對手許多,它必須在特斯拉明年增產Model 3與中國加強環保車政策前儘快趕上。」

評析
南韓現代汽車明年將推出首款長程電動車,希望藉此進軍美國、中國與歐洲等市場

 樓主| 發表於 2017-10-13 18:36:57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7年6月3日MoneyDJ新聞,供同學參考

特斯拉Model 3上路測試、影片放上網,將如期投產?

記者 郭妍希 報導

特斯拉(Tesla Inc.)要價35,000美元的平價電動車「Model 3」距離量產只剩不到兩個月,上路測試的蹤跡已被不少網友拍到、放上網路。

Electrek 2日報導,特斯拉被人發現在加州Fremont廠旁的測試場試駕一款紅色Model 3。從影片中可以看到,Model 3可以在行進時快速靜止,而起步加速也相當快(在0分30秒處和1分15秒處)。

除此之外,網友Northern California Dashcam也在特斯拉總部Palo Alto附近的公路上,幸運拍攝到一輛測試中的白色Model 3。

特斯拉最近確認,Model 3基本款只要5.6秒就可從靜止加速到時速60英里,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更說,其他內建雙引擎、加大電池的款式速度會更快。

Model 3目前還在測試階段,特斯拉最近重申,該款汽車將按照原定計畫於7月投產,短期內就能送貨。話雖如此,產能是否如期拉高、還是關鍵,特斯拉若想在今(2017)年遞交80,000輛Model 3,執行力必須臻於完美才行。

特斯拉股價飛龍在天,5月31日又再創歷史高、收盤來到341.01美元,專家認為,遠端軟體升級、平價電動車「Model 3」即將出爐,是推動股價飆升的主因。

CNBC報導,Consumer Edge Research資深分析師James Albertine 5月31日在接受專訪時指出,特斯拉除了汽車品質高檔外,還繼續透過隔空更新、遠端升級從駕駛人身上賺取營收,在汽車產業獨樹一幟。他樂觀預期,Model 3有望在今年開始出貨,特斯拉也能趁機向大眾宣傳車款的最新進度。

不過,特斯拉已經連續13年並未繳出獲利成績單。對此,據Business Insider、barron`s.com報導,摩根士丹利分析師Adam Jonas 31日透過研究報告直指,特斯拉的股票應該被視為一種買權(call option),也就是一家能夠打亂10兆美元行動市場的企業,而非暴露在1.5兆美元傳統轎車市場的業者。

Jonas表示,投資人開始意識到,特斯拉是一檔或許能在廣大應用市場(例如運輸網路、資料和時間)取得成功、但機率不高的股票,而不是一家很有機會在小範圍應用市場(例如汽車、機械)取得成就的企業。

評析
Model 3可以在行進時快速靜止,而起步加速也相當快(在0分30秒處和1分15秒處)。

 樓主| 發表於 2017-10-13 18:37:41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7年6月4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豐田攻電動車 與特斯拉分手

經濟日報 編譯葉亭均/綜合外電

日本豐田汽車3日表示,去年底已出清所有特斯拉(Tesla)持股,代表豐田與這家美國電動車大廠的合作關係正式畫下句點。消息人士說,豐田的決定凸顯這家日本龍頭車廠認為沒必要再與特斯拉合作開發電動車,因為豐田正加強自行開發的力道。

兩家車廠是在2010年5月宣布結盟,當時豐田以約5,000萬美元買進特斯拉3.15%的股票,特斯拉則為豐田電動版RAV4跨界休旅車生產零件。

豐田發言人酒井良說,公司2014年已賣掉部分特斯拉持股,到去年底則全部出清,這是公司定期檢討投資的一環。但他不願透露出清持股的收益結果。

特斯拉股價去年大漲逾50%。根據豐田最近期揭露的持股報告,豐田去年3月持有特斯拉230萬股,當時的市價為531億日圓(4.8億美元)。

豐田與特斯拉在結盟兩年後共同開發出RAV4電動休旅車,這款車在加州與其他市場銷售約2,500輛,此後兩家大廠減少合作。這款電動版休旅車目前已停賣。

酒井良說:「我們與特斯拉的開發合作關係已結束一段時間,既然未來沒有新的發展,我們決定該是賣掉剩下持股的時候了。」

豐田去年11月宣布新成立電動車部門,而且由社長豐田章男直接領導,凸顯要在純電動車相關領域急起直追的承諾。

曾推出Corolla與Prius油電混合車的豐田,向來押注燃料電池技術作為未來環保車的策略。豐田曾經推出排氣管只會排放水的氫燃料電池車Mirai(未來)。然而加氫站數量不足,是阻礙燃料電池邁向主流的一大難關。

評析
豐田認為沒必要再與特斯拉合作開發電動車,因為豐田正加強自行開發的力道。

 樓主| 發表於 2017-10-13 18:39:02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7年6月4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丹麥砍補貼 電動車買氣減60%

經濟日報 編譯林奕榮/綜合外電



丹麥是再生能源先驅國家,但歐盟各國第1季電動車銷售年比平均成長30%之際,丹麥卻銳減60.5%,主要是政府宣布將逐步取消稅負優惠,顯示如果沒有特定的補貼,電動車的吸引力仍不足。

彭博資訊報導,2015年丹麥消費者共購買5,298輛電動車,銷售量比人口為丹麥10倍多的義大利高出逾一倍。然而,丹麥第1季銷售驟降,反映出電動車熱賣除了環保意識,也與政府政策有關。

丹麥對傳統燃油引擎車輛課徵180%進口稅,但電動車無須繳交;2015年秋季,政府宣布因預算吃緊和市場公平考量,將逐步取消這項優惠。

電動車大廠特斯拉全力遊說反對這項決定,執行長穆斯克警告,取消進口稅優惠將衝擊電動車銷量。丹麥電動車聯盟執行長佛雷德表示,新稅制「完全扼殺電動車市場」。

丹麥政府原本計劃自2016年開始逐步取消電動車進口稅優惠,2020年時電動車的稅制將與化石燃料引擎汽車相同。然而,當局已注意到電動車銷售重挫,今年4月18日決定改變計畫,將把取消補貼的時程延後。

評析
丹麥第1季銷售驟降,反映出電動車熱賣除了環保意識,也與政府政策有關。

 樓主| 發表於 2017-10-13 18:39:55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7年6月5日MoneyDJ新聞,供同學參考

歐洲掀電動車風潮,南韓三大電池廠搶進

記者 陳瑞哲 報導

歐洲電動車(EV)市場成長速度居全球之冠,包含LG Chem、三星SDI與SK Innovation等三大南韓電池廠聞風而至,先後均在歐洲設立電池工廠,希望搶佔地利之便來擴大市佔率。

產業消息指出,韓國化工大廠LG Chem位在波蘭西南弗羅茨瓦夫市(Wroclaw)的EV電池廠已經動工,預計明年底可以完工,該工廠佔地達五個足球場,預估投資額達四千億韓圜(3.56億美元)。(pulsenews.co)

LG Chem的歐洲電池廠採一條龍設計,可生產電池芯(battery cells)、電池模組(modules),以及數個模組合成的電池組,年產能足以供應至少十萬輛電動車所需電池。

SK Innovation近期也已宣布歐洲設廠計畫,目的是就近服務德國大客戶戴姆勒。三星SDI動作比前兩者都快,其位在匈牙利的EV電池廠五月底已經完工。

評析
歐洲電動車市場成長速度居全球之冠,南韓三大電池廠均在歐洲設立電池工廠,希望擴大市佔率。

 樓主| 發表於 2017-10-13 18:40:35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7年6月6日科技新報,供同學參考

自駕車索賠率反更高?特斯拉車主面臨保費上漲

作者 黃敬哲

據最新的保險研究報告,美國保險業者 AAA 正醞釀提高 Tesla Model S 及 Model X  車型的保費,而且漲幅可能高達 30%。其他大型保險公司雖然沒有直接表明會跟進,但也正重新考慮保費的評估方式。

據保險公司的研究報告指出,過去一直低估了擁有自駕系統車輛的索賠率,甚至索賠成本還要超過其他同級車。AAA 的首席精算師表示,不僅是自身的研究,公司已透過來源 HLDI (Highway Loss Data Institute)所提供之數據,確認原先預估異常。透過第三方研究顯示,這樣的異常並非僅侷限於局部區域,而是更大範圍的現象,所以令 AAA 下定決心提高保險費率。

其他大型保險公司,包括 State Farm 和 Geico,還並未明確表示其特斯拉(Tesla)車主是否也會相應提高費率,但他們也強調,索賠數據的確是計算保費的主要因素。根據 HLDI 在 2014 至 2016 年所建立數據模型,將索賠的頻率以及嚴重程度,與平均值進行比較後發現,特斯拉車型的索賠率及成本居然遠高於同級的豪華 SUV。

HLDI 發言人 Russ Rader 指出,特斯拉不僅事故率沒有比較低,而且維修成本還非常高。不過特斯拉也對此進行反駁,認為此研究是有問題的,因為特斯拉 S 及 X 是高性能跑車,若與 Volvo XC70 等車型比較並不合理。特斯拉強調,正與領先的保險公司合作,從而降低保險價格,而不是更高。未來保險公司將會是透過個人駕駛習慣以訂定保費,而自動駕駛系統將有助於幫駕駛人降低費率。

雖然特斯拉至今仍未能營利,且損失高於華爾街預期,甚至在此報告對特斯拉不利的情況下,其股價在近日仍然大漲 2%,市場估值已高於福特與通用,可謂是深得市場信心。不過也有例外,豐田汽車近期也偷偷透露,已出清手上的特斯拉持股,可能將宣告雙方合作的結束。

評析
特斯拉正與領先的保險公司合作,從而降低保險價格,而不是更高。

 樓主| 發表於 2017-10-13 18:41:26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7年6月6日科技新報,供同學參考

對抗空氣污染,印度政府:2030 年後只賣電動車

作者 Nana Ho

在川普總統發出豪語,宣布美國將退出「巴黎氣候協定」的同時,印度能源部門卻宣布,為了對抗日益嚴重的空氣污染,預計在 2030 年後印度將只賣電動車。

CNNMoney 報導,做為開發中國家之一,印度的經濟以驚人速度成長中,但在產業與交通持續發展的情況下,嚴重的空氣污染也隨之而來,根據研究估計,空污每年約造成印度 120 萬人因喪命,甚至有醫師如此形容,「在首都新德里呼吸,就像是每天抽 10 根菸」。

不僅是空氣污染,蓬勃發展的經濟也讓印度成為全球第三大石油進口國,每年在石油上花費將近 1,500 億美元(約台幣 4.5 兆元),電動車發展將能使石油需求大幅下降,因此印度政府宣布,在 2030 年後,在印度銷售的每輛汽車都必須仰賴電力,而非石油。

為了達到目標,印度開始推行「全國電動車計畫」(National Electric Mobility Mission Plan),希望至 2020 年時,電動車和混合動力車的年銷量能達到 600-700 萬輛,能源部長 Piyush Goyal 表示,在電動車市場起步階段,政府會透過經費補助來協助成長,但在那之後,車商就得仰賴市場需求去推動產能上升。

對於電動車大廠特斯拉(Tesla)來說,這當然是非常好的消息,儘管特斯拉還並未進入印度市場,但馬斯克(Elon Musk)也隨即在新聞出現後發布了一條推特,稱讚印度政府對於太陽能、電動車等環保能源產業的支持。

在馬斯克發文後,印度當地最大的電動車商馬璽達(Mahindra)執行長也在推特表示,歡迎特斯拉這個強力的競爭對手盡快加入,「馬斯克你該來了,你不會希望把整個市場都拱手讓給馬璽達吧?人多才熱鬧,也會更加環保。」

為了改善空污情況,印度政府一直有在嘗試相關措施,在 2016 年 1 月時,新德里政府就宣布,男子開車必須「做一休一」,允許開車的日數以車牌尾數的奇偶來決定,單身婦女則每日都允許被開車。

這項規定對減少空污取得了很大成功,但一但市場轉向純電動車,對於環境將會造成更正面的影響,根據世界經濟論壇報導指出,在採取這項計畫後,至 2030 年前,印度將有望將碳排放量減少 37%。

評析
印度能源部門宣布,為了對抗日益嚴重的空氣污染,預計在 2030年後印度將只賣電動車。

 樓主| 發表於 2017-10-30 15:56:53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7年6月7日聯合報,供同學參考

廣州發展電動車 2020產值千億

聯合報 記者賴錦宏/綜合報導

廣州市發改委日前發佈「廣州市新能源汽車發展工作方案(2017-2020年)(徵求意見稿)」,提出2020年新能源汽車總產值超千億的目標,同時全面推進公交電動化。業內指出,若該工作方案實施,將對電動汽車產業形成巨大的推動力。

據環球網,按照徵求意見稿,力爭到2020年底,年營業收入超百億元的整車企業2~3家,全市新能源汽車整車年生產能力達到30萬輛以上,其中,新能源汽車專線年產能達20萬輛,實現總產值超1000億元。建設世界級“新能源+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創新集聚區。

如果工作方案順利實施,到2020年底,全市新能源汽車保有量累計達20萬輛左右,其中,公交、出租、環衛等公共服務領域推廣應用新能源汽車約3萬輛,私人和租賃等領域約17萬輛。

今年新增公交車擬全部使用純電動車。徵求意見稿提出全面推進公交電動化。從2017年起,新增及更新的公交車100%推廣使用純電動汽車,至2020年底全面實現公交電動化。

充電難是困擾新能源車發展的瓶頸之一。為了破解這一難題,徵求意見稿還提出,到2018年底,力爭各類充電樁(機)保有量達7萬個,基本滿足全市新能源汽車需求。到2020年,全市各類充電樁(機)保有量達10萬個。

報導稱,對於在廣州市推廣應用符合要求的新能源汽車,除繼續給予車輛購置地方財政補貼,還將完善、優化新能源汽車辦證、上牌流程,繼續對新能源汽車上牌直接發放綠色環保標誌。

在共享汽車方面,徵求意見稿提出,選擇南沙、番禺、黃埔等有條件的區開展新能源汽車共享試點工作,在條件允許的區域,在停車、充電、公務出行等方面予以支持,進一步完善公眾出行體系。

評析
廣州市提出2020年新能源汽車總產值超千億的目標,同時全面推進公交電動化,將對電動汽車產業形成巨大的推動力。

 樓主| 發表於 2017-10-30 15:57:44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7年6月8日工商時報,供同學參考

特斯拉Model 3 預購排到明年底

林國賓/綜合外電報導

美國電動車大廠特斯拉(Tesla)的平價新車款Model 3訂單總量已直逼50萬輛!特斯拉創辦人執行長穆斯克(Elon Musk)周二在年度股東會上表示,如果現在才下訂,很可能要排到明年底才可交車,暗示Model 3的總預購量已直逼50萬大關。

由於市場看好Model 3大幅提升營運表現,特斯拉股價近幾個月狂飆迭創歷史新高,市值並超車傳統底特律車廠通用汽車與福特。特斯拉周二收盤報352.85美元,大漲逾1.5%,周三早盤上漲1.88%,每股359.50美元。

Model 3是特斯拉進軍大眾市場的首款電動車,亦是公司營運展現爆炸力的主力產品,但量產時程一延再延。穆斯克周二指出,Model 3將按照計畫於下個月正式投產,今年底前每周產能為5,000輛,2018年周產能再拉高至1萬輛。

特斯拉1年多前開放Model 3預購,短短幾天內就吸引30萬名顧客付1,000美元下訂,但之後特斯拉就未再公布預購數據。

穆斯克周二雖然也未透露相關數據,僅表示「預購總量每周都在增加,如果消費者有想要入主的話,現在趕快上網預訂,因為交車順位只會變長不會變短,我猜現在下訂應該要等到明年底才拿得到車。」

穆斯克預估的交車時間比特斯拉官網預估還要久,官網預估現在下訂,交車時間約落在「2018年中或更晚」。按照穆斯克的說法與特斯拉的產能目標,推估Model 3的預購累計訂單量已逼近50萬輛。

但為了量產Model 3,特斯拉成本大增,連帶使得虧損擴大,特斯拉今年稍早還發動新一輪募資增資逾10億美元。

特斯拉上個月宣布將大舉擴增基建,包括零售、交車與服務中心。穆斯克周二表示,為了解決短期服務中心不足的問題,特斯拉將會推出行動服務卡車,另外今年底全球高速充電站將擴增1倍至1萬個,明年則再增加5成到1倍。

評析
Model 3將按照計畫於下個月正式投產,今年底前每周產能為5,000輛,2018年周產能再拉高至1萬輛。

 樓主| 發表於 2017-10-30 15:58:25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7年6月8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IEA:電動車去年激增60%

經濟日報 編譯任中原/綜合外電

國際能源總署(IEA)指出,2016年全球行駛中的充電式及電池式電動車共達200萬輛,比2015年激增60%。目前電動車雖僅占全球輕型車輛的0.2%,但預估未來將迅速增加。

IEA在7日發布的2017年全球電動車展望報告中指出,目前中國是全球最大的電動車市場,占40%以上,數量是美國的兩倍。目前電動車市場之所以擴張,主要是受政策環境影響。

IEA表示,依據10國政府制定的「電動車行動」計畫,到2030年時,全球電動轎車、巴士、卡車及小客車的市占率目標將達30%。這10國包括中、法、德、英及美國等。

印度尚未加入這項計畫,但5月已表示到2030年時將只出售電動車。許多國家及城市都瞄準電動車,以解決空氣汙染問題。

IEA指出,為達成巴黎氣候協定的目標,2040年時全球需要6億輛電動車。英國石油公司(BP)首席經濟學者戴爾預測,單單是因為消費者覺得擁有電動車很「酷」,到2035年時便將有4.5億輛電動車。

特斯拉今年將推出Model 3。福斯未來幾年內也將推出四款平價電動車,計劃2025年的電動車銷售量能達到逾200萬輛。賓士將在2019至2022年間推出10款新電動車。

評析
IEA指出,2016年全球行駛中的充電式及電池式電動車共達200萬輛,比2015年激增60%。

 樓主| 發表於 2017-10-30 15:59:17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7年6月8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特斯拉喊擴產 要建20新廠

經濟日報 編譯黃智勤/綜合外電

電動車大廠特斯拉(Tesla)執行長穆斯克6日在股東大會上暢談未來的生產計畫,他也預告,特斯拉未來可能打造多達20家新廠,以因應需求。

特斯拉的首款平價量產車Model 3預計將於今夏稍晚步入量產階段、年底開始出貨。穆斯克也在股東大會上談及目前正在開發中的新車款Model Y跨界休旅車。特斯拉目前上市銷售中的產品僅Model S轎車與Model X運動休旅車這兩種豪華車款。

穆斯克表示,Model 3初期僅會提供非常基本的規格給用戶選擇,以免像猶如「汽車版復活節彩蛋」的Model X般,因提供太多規格導致生產延宕。

穆斯克並預言,Model Y在2019年問世時,將成為特斯拉最熱銷的產品。考量到Model 3的預購訂單已超過40萬輛,這番預測可謂相當大膽。穆斯克也預告,Model Y將採用與Model 3不同的底盤。

穆斯克也說,特斯拉已準備好進軍電動卡車,將於今年9月發布測試版車款。穆斯克表示,電動卡車的需求強勁,也將依照客戶的特殊需求設計。

雖然特斯拉第一座超級工廠(Gigafactory)還沒開始完全運作,但穆斯克預告,特斯拉目前正在為另外三座超級工廠進行選址,將在不久後宣布地點,長期目標是在全球蓋10到20座超級工廠。

特斯拉去年收購太陽能板廠SolarCity後,開始在美國薩摩亞島打造以太陽能板與特斯拉儲能電池結合而成的太陽能微電網。穆斯克表示,薩摩亞島已經完全不需要電力網路,而美洲大陸不過是較大的島嶼,一樣能應用這套系統。

評析
特斯拉若想擴大電動車市場規模,就必須透過規模經濟來降低生產成本。

 樓主| 發表於 2017-10-30 16:00:03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p470121 於 2017-10-30 16:01 編輯

轉貼2017年6月8日台灣醒報,供同學參考

車輛產業政策 教宗與川普的掙扎

台灣醒報 記者游清淵╱台北報導

川普宣布退出巴黎協定,棄全球暖化於不顧,特斯拉執行長穆斯克第一時間辭白宮顧問。豐田趁特斯拉股票最高點出脫所有持股。教宗方濟各張開雙臂迎接環保,改換電動車,沒有廢氣且續航力可達500公里。台灣光陽推出限速25公里電動輔助兩輪小車,愛地球的行動,產業政策無所遁形。

川普的美國利益
近日來,引發最大爭議的產業議題,首推全球第二大污染國的美國總統川普宣布拒絕巴黎協定,這個奢華國度川普自己就是代表,經濟學人早在15年前就有報導指出,中國人若要過著美國人一般的奢華生活,需要多出三顆地球。事實上,如果1/10的人類想過川普標準的生活,100顆地球都不夠用。所以川普讓美國退縮放棄全球領導地位不值驚奇。

更多的川普式美國利益,真的就像他競選期間說的「Make America Great Again」,所以退出巴黎協定,美國自然可以大量開採油頁岩、推遲綠能,上次競選在網路上票選最佳總統人選穆斯克的特斯拉可能失去光環,也就有可能喪失挑戰川普下一任的機會。所以也可能是另類逼退穆斯克白宮顧問的方法。

錯愕的歐洲更團結
當下巴黎協定的挫敗,讓德、法以及歐洲各國似乎轉為更加團結。向來不屑英文的法國新總統馬克宏刻意以流暢的英文發表演說,誓言讓地球更偉大。而梵蒂岡教宗方濟各顯然也是在乎地球的,他為了在達成零排放的目標,正好換了一輛OPEL的電動車。不過這輛車卻是美國版雪佛蘭Bolt的孿生兄弟,在歐洲叫做歐寶Ampera-E,如今他或許更應該換一輛純種歐洲電車吧。

持續壯大30年的中國則宣稱願意承擔更大的責任,這在推動一帶一路的中國新願景下,對美國格外顯得諷刺。事實上,美國過去所以曾經偉大,是因為他擔負起全球次序的維護(雖然也被稱為世界警察),如今在川普的認知裡卻是退縮成為我們熟悉的「小確幸」。至於印度,其能源部才打算為了減少空氣汙染做出大膽新嘗試,隨著德國腳步,到2030時年將只賣電動車不再銷售汽油車。

污染嚴重的印度
事實上,印度是全球空氣汙染最嚴重的國家之一,也因為經濟正在蓬勃發展,新的產業使得通勤人數增加,空汙程度當然也緊跟而來,曾有估計顯示印度空汙每年造成約120萬人死亡。印度能源部長戈雅(Piyush Goyal)宣示,將透過補助協助電動車輛產業發展,其「國家電動任務計畫」打算在2020年使電動車和混合動力車年銷量提升至6至700萬輛。

那麼台灣是如何呢?號稱台灣電動車創始者之一的上市公司必翔,就在最近被爆掏空造假。原因是投資體制不健全。警訊有二:一是做假帳,真掏空。從幾年前的葉素菲、樂陞到必翔案,投資人血本無歸。顯示這已經不是個案,而是一個結構性問題。其次是企業研發技術外洩。原本企業最重要的核心價值就是其核心技術能力,唯此方能領先市場,但是保護產業讓正派經營者與善意投資人擁有好的經營與投資環境,這些年來確屢見產業技術被盜與外洩,而司法機關確似無感。

豐田切斷特斯拉
在美國,仍然當紅的特斯拉,就在即將舉行的年度股東大會,股價才創下新高達的347美元,企業市值超過570億美元,超過其他美國汽車製造商。而日本豐田卻釋出他在2010年所收購的特斯拉股票。曾經也擁有特斯拉股票的德國戴姆勒則比豐田更早賺走利潤,可惜少賺相當多。特斯拉近日的股價比去年同期增長62%。

企業與國家的競爭如此,作為國家的台灣又如何呢?我們在新政府上台超過一年的今日,除了讓人感覺突兀的前瞻計畫8800億輕軌以外,又提出了什麼讓人振奮有感的政策呢?

評析
川普宣布退出巴黎協定,棄全球暖化於不顧,教宗方濟各張開雙臂迎接環保,改換電動車。

 樓主| 發表於 2017-10-30 16:01:16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7年6月9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日產擬赴歐建儲電廠 回收再利用電動車電池

經濟日報 編譯湯淑君/綜合外電

路透報導,雷諾-日產聯盟(Renault-Nissan)醞釀在歐洲興建100MW(百萬瓦)的儲電廠,以回收再利用電動車電池,有朝一日甚至可能與公用事業公司競爭。

如同競爭對手特斯拉(Tesla)的能源儲存事業,雷諾-日產的用意也是建立一個二手電池市場,同時促進電動車能源基礎設施的發展。

知情人士透露,雷諾-日產聯盟的這座廠尚未開始興建,但規模可能大到足以供應12萬戶家庭的用電量,或取代天然氣或火力發電廠扮演的角色,協助滿足用電高峰期的需求。

儲電廠本身不發電,而是在供應過剩時把多餘電力儲存起來,然後在需求吃緊時出售。支持者說,這類儲電廠有助於彌補風力與太陽能發電之不足、降低其不可預測性。

消息來源透露,雷諾-日產將與能源儲存公司The Mobility House(TMH)合作這項超級電池計畫,由新的或二手的電動車電池組裝而成。雷諾發言人法里席耶說:「我們正與TMH合作多項計畫,包括一個重大能源儲存計畫,目前仍在研究階段。」

評析
雷諾-日產聯盟醞釀在歐洲興建100MW(百萬瓦)的儲電廠,以回收再利用電動車電池

 樓主| 發表於 2017-10-30 16:02:02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7年6月9日蘋果日報,供同學參考

鈷價今年狂飆70% 想投資沒處買

劉利貞/綜合外電報導

根據國際能源署(IEA),全球電動車總量已於2016年突破200萬輛,光是2016年上路的電動車數量,就比前年增加了60%。《華爾街日報》報導,隨著電動車’浪潮襲來,愈來愈多人看好鈷金屬(Cobalt)需求飆高,想趁著鈷價漲勢起步時趕緊入手相關資產,卻發現想投資但沒處買。

米歇爾(Robert Mitchell)是位基金經理人,每隔幾個月就要特地從位於西岸波特蘭的辦公室,橫跨整個美國到東岸康乃狄克州的1座倉庫去,巡視他所囤積的大量鈷金屬。

他十分有信心電動車將帶動鈷需求大幅增長,但想透過金融市場買進鈷相關投資部位相當不易,所以他選擇持有實體鈷金屬,目前已囤積了超過1000公噸的鈷,以當前市場價位換算,價值至少5600萬美元(約16.9億元台幣)。

米歇爾說:「有大量資金想投資鈷,但實在沒有什麼交易的好方法。」

鈷是製造輪胎、磁鐵和智慧手機的製造原料之一,但如今最強勁的需求來自電動車;根據Benchmark Mineral Intelligence,2016年全球逾半數鈷金屬交易,最終用途是製造充電電池。

鈷、鋰、銅等金屬都是鋰電池的原料,其中鋰已因電動車興起而被封為「白色石油」,鈷也不惶多讓,今年迄本周三為止價格已暴漲逾70%,飆到每公噸5.65萬美元(約170.1萬元台幣)上下,成為倫敦金屬交易所(LME)漲勢最凌厲的商品。

由於迄今這種金屬絕大部分交易仍限於生產者、使用者和少數專業貿易商3方直接往來,所以投資人難以取得可靠的交易資訊。即使LME鈷期貨市場已啟用7年,但實體鈷金屬交易量仍超過期貨市場交易部位,欠缺參與者也使期貨市場價位易於發生劇烈波動。例如,5月4日鈷價1天內下跌逾3000美元(約9萬元台幣),僅僅只因1位賣家未及時回補。

有人像米歇爾一樣選擇買進實體鈷金屬,也有些基金經理人投資了生產鈷的礦商。但鈷是冶煉銅或煉鎳時的副產品,大型生產商通常對其他金屬曝險很高,銅價今年雖漲了1.6%,鎳價卻下跌近12%。

米歇爾從2016年4月開始買進實體鈷,當時價位約每公噸2.4萬美元(約72.3萬元台幣)。目前他的投資組合中約20%是電池原料(鈷或鋰等)生產商股票,其餘全都是實體鈷金屬。他也替其他並未投資他的基金、卻想投資鈷的投資人保存實體鈷。

分析師和交易員透露,隨著鈷價走揚,電池製造商本身也開始買進更多鈷,趁價格進一步上漲前提高庫存。

評析
鈷今年迄本周三為止價格已暴漲逾70%,成為倫敦金屬交易所(LME)漲勢最凌厲的商品。

 樓主| 發表於 2017-10-30 16:02:50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7年6月11日聯合報,供同學參考

特斯拉市值 一度超越寶馬

聯合報 編譯林筠/綜合外電

電動車大廠特斯拉(Tesla)近來漲勢銳不可擋,繼兩個月前連續超越福特和通用之後,九日又一度擠下德國豪華車廠寶馬(BMW),一躍而為全球市值第三大車廠。可惜後來股價由漲轉跌,季軍寶座只坐了一下子就還給BMW。然而兩家公司市值今年初時仍差距三百億美元,特斯拉不到半年就追上,表現可圈可點。

特斯拉九日開高走低,盤中一度大漲百分之一點九,市值超越BMW的六一三億美元。不過盤中傳來Hedgeye風險管理公司的研究報告,建議投資人放空這家電動車廠,特斯拉股價急轉直下,終場大跌百分之三點四,至每股三五七點三二美元,市值又輸給BMW約廿六億美元。

特斯拉執行長穆斯克日前在股東大會上表示,特斯拉最平價的車款Model 3,將於七月開始生產,帶動投資人樂觀情緒。特斯拉股價八日才再創空前新高,而今年來已漲逾七成,遠優於標普五百指數的百分之九左右。特斯拉目前市值約五九○億美元,在全球車廠排名第四,至於第一名則為豐田的一七二○億美元,其次為戴姆勒(Daimler)的七八○億美元。

然而,超越BMW比起超越通用和福特更有代表性意義,BMW的股票價值高於通用和福特,品牌價值、獲利能力和客戶的「含金量」更不在話下。投資人把特斯拉一路追捧到接近BMW的位子,對其信心由此可見一斑。

然而,特斯拉至今並無太多獲利,成立至今除了兩季有賺錢以外,每季都虧損。市場預估穆斯克還得籌措數十億美元資金,才能完成他的雄心壯志。

評析
超越BMW比起超越通用和福特更有代表性意義,BMW的品牌價值、獲利能力和客戶的「含金量」更不在話下。

 樓主| 發表於 2017-10-30 16:03:43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7年6月12日聯合報,供同學參考

前瞻軌道預算 電動車業者籲:補助蓄電

聯合報 記者黃寅╱台北報導

銓敘部前部長朱武獻日前以兩年內電動車時代就會來臨,呼籲總統蔡英文勿將前瞻基礎建設計畫中的4200億元預算用於輕軌,此一建議,在中部產業界發酵。電動車業者陳怡仁指出,上海的停車場已規定百分10的車位必須設充電站,台灣不能在電動車時代來臨下,再錯失這個機會。

朱武獻在臉書寫了公開信給蔡英文,表示前瞻基礎建設計畫是蔡政府最重要的經濟施政,但整個內閣不但沒有蒐集國際產業發展動態資訊交予總統決斷,更沒有審慎評估此番作為所預期的經濟發展效益。

他以兩年前蘋果申請了自己的全固態電池專利,許多知名車廠和學者都在研究全固態電池,甚至技術已有突破,呼籲蔡英文注意固態電池量產上市的時程,且「美國和日本預估皆為2、3年內,這意味著電動車的時代即將來臨」。

陳怡仁說,政府發展太陽能、風能,且有相關補助,但最重要的還有蓄電,因為太陽能和風能都不穩定,必須透過蓄電再輸出;電動機車、汽車之所以費用較高,也是貴在蓄電,但政府對蓄電產業並無補助。

他說,他最近去上海走了一趟,發現大陸推動電動車不遺餘力,看定每一停車場百分之10的停車位須有充電站,反觀台灣的腳步就太慢了。

陳怡仁說,台灣是特斯拉電動車的重要零組件供應鏈,有發展電動車工業的基礎,政府與其花大錢去做一個目前沒有急迫性的輕軌,不如把錢投入電動車產業,或補助蓄電產業,還來的實際,台灣也不能在電動車這一項輸給大陸。

評析
台灣是特斯拉電動車的重要零組件供應鏈,有發展電動車工業的基礎,台灣不能在電動車這一項輸給大陸。

 樓主| 發表於 2017-10-30 16:04:52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7年6月12日中央社,供同學參考

特斯拉開3年可半價賣回 台灣市場釋利多

中央社記者田裕斌台北12日電

特斯拉(Tesla)的創新讓願意嘗新的消費者躍躍欲試,但偏高的車價也是事實,特斯拉今天針對台灣消費者宣布購回保證專案,3年後可以選擇由特斯拉以51%的車價購回。

特斯拉表示,將與星展銀行合作,台灣地區的消費者將能夠在3年專案期滿擁有2種選擇:一、由特斯拉以51%購入車價進行購回;二、保留車輛並繼續完成支付79個月的貸款期。

不過,根據官網公告,不是每台加入專案的model S或model X都能依51%的售價回售給特斯拉,除了必須在3年期滿的1個月內決定是否回售外,如果每年行駛里程超過1.5萬公里,每多1公里就會折價新台幣12元。

網友分析,特斯拉推出購回保證專案,可以安定車主對於二手車價的憂心,且相當於掛保證特斯拉車款開了3年之後,保證還有一半以上的殘值,如果車況好,在二手車通路的實際價值可能更高。

評析
特斯拉今天針對台灣消費者宣布購回保證專案,3年後可以選擇由特斯拉以51%的車價購回。

 樓主| 發表於 2017-10-30 16:06:05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7年6月13日MoneyDJ新聞,供同學參考

未來十年電動車產業的銅需求可望大幅增長

記者 黃文章 報導



《MINING.com》6月12日報導,國際銅業協會(International Copper Association)最新報告表示,電動汽車的產業增長,可望令未來十年該產業的銅需求量大幅增長,預估將從2017年的18.5萬噸九倍增長至2027年的174萬噸,主要因為電動汽車較傳統汽車使用更多銅的影響。報告指出,除了價格昂貴的貴金屬之外,銅的導電性居所有金屬之冠,將會在電動汽車產業中扮演重要角色,並且銅也是100%可以回收的材料。

報告指出,傳統汽車生產每輛約會使用到23公斤的銅,但油電混合電動車(HEV)的銅用量就會接近倍增至40公斤,插電式油電混合電動車(PHEV)的銅用量更將達到60公斤,因其電池較傳統的油電混合電動車更大。至於完全由電池驅動的純電動車(BEV),每輛將會用到83公斤的銅。體積更大的油電混合電動巴士銅用量會達到89公斤,而完全由電池驅動的純電動巴士,每輛將會用到224-369公斤的銅,完全取決於其電池的大小。

除了汽車本身以外,包括充電樁等電動車產業的基礎設施也都會用到銅,每個充電樁將會使用到0.7公斤的銅,而如果是具備快速充電功能的充電樁,其銅用量將會達到8公斤。此外,未來如果獨立能源汽車像是太陽能汽車進入市場的話,汽車市場的銅需求量還會增長得更快,因太陽能汽車的太陽能發電系統同樣依賴相當數量的銅來運作。

政府政策將是推動電動車產業發展的一大助力。2016年,大陸電動車的銷量略高於50萬輛,而北京當局已經制定至2020年將達成年銷量200萬輛的目標。印度政府則是宣布,2030年以後,該國所銷售的汽車都必須是電動車。淡水河谷公司(Vale SA)總裁兼執行長費慕禮(Murilo Ferreira)預估,可能在五年之內,七大工業國所生產的汽車就會有一半是電動車。

美國全球投資者公司(US Global Investors)執行長兼投資長霍姆斯(Frank Holmes)此前表示,全球替代能源的爆發增長將會帶動銅的需求。霍姆斯指出,新的發電技術通常較傳統的發電使用更多的銅,如每百萬瓦的風力發電產能就會用到約3.6公噸的銅。此外,混合動力車以及電動車的銅使用量也較傳統汽車高出兩到三倍;平均每輛汽油車所使用的銅線約為55磅,混合動力車則達到110磅,電動車更是高達165磅。

評析
銅的導電性居所有金屬之冠,將會在電動汽車產業中扮演重要角色,並且銅也是100%可以回收的材料。

 樓主| 發表於 2017-10-30 16:07:09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7年6月13日聯合晚報,供同學參考

瑞銀:電動車很快將獲利

聯合晚報 記者馬瑞璿/台北報導

電動車時代早已來臨,從幾年前風行市場的Tesla、到近期在台灣推出電動機車的Gogoro,環保意識抬頭,意味著電動車勢必成為未來主流,只是,大部分的電動車品牌至今尚未獲利。

不過,瑞銀證券今日捎來喜訊,瑞銀在最新出具的報告中指出,電動車將比預期更快獲利,未來前景可期。

2018成本追平燃料車
瑞銀拆解通用電動車雪佛蘭Bolt後發現,目前的電動車動力系統生產成本比原先預期要便宜4,600美元,且成本存在更大的下降空間。2018年起,電動車消費者持有成本(TCO)將與燃料車齊平,這將為消費市場帶來新的轉折點,瑞銀也上修2025年電動車銷量預測約50%至1,420萬輛,占全球汽車銷量的14%。

瑞銀估算,通用汽車現在只要每賣出一輛Bolt就會虧損7,400美元,主要原因是缺乏規模,由於Bolt和備受期待的Tesla Model 3存在許多共同的地方,因此,瑞銀預估Tesla每賣出一輛基本款Model 3就會虧損2,800美元,但如果平均售價在4.1萬美元,就能做到損益兩平。

電動車時代來臨,瑞銀認為,這對汽車、科技、化工、資本財及更多行業都帶來廣泛影響,就像家電大廠LG雖然是汽車領域的新進入者,在Bolt零組件中占比也高達56%。不過,傳統的一線供應商只能存在於電動車動力總成系統之外,電動車對於科技公司來說也會是一個新機遇,因為,剔除電池以外,Bolt電子含量比燃料車要高出4,000美元左右。

看好通用Bolt潛力
就現在的電動車市場來說,瑞銀認為,Bolt可說是全球首款真正面向大眾市場的電動車,Bolt售價3.7萬美元,單次充電續航里程預計在238英里,超出同等價位競爭對手至少30%。

評析
瑞銀認為,Bolt可說是全球首款真正面向大眾市場的電動車,Bolt售價3.7萬美元,看好通用Bolt潛力

 樓主| 發表於 2017-10-30 16:08:22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7年6月13日MoneyDJ新聞,供同學參考

電動車無線充電不遠了,邊開邊充不怕沒電

記者 陳瑞哲 報導

電動車邊最怕路上沒電,但如果能邊跑邊充電,就不怕沒電的問題,這項殺手級應用聽起來很科幻,但現實世界,可充電公路已進入測試階段,離實際應用應該也不遠了。

將無線充電套件嵌入道路表面上,就成了名符其實的充電道路,美國晶片廠高通近期就在法國測試道路上展示這項技術,稱之為電動車行進間充電(dynamic electric vehicle charging,簡稱DEVC)。

據Economictimes報導,DEVC可對高速行駛之汽車,以最高20kW的功率充電,目前同一條跑道上,DEVC能同時對兩輛電動車進行充電。

歐洲非常重視電動車發展,這項計畫是由歐盟執委會(European Commission)主導,共耗費一千萬美元,來自九個歐盟成員國的25個機構共同參與。報導指出,無線充電電動車預計2017、2018年上市,多數主要車廠正準備制訂全球無線充電標準。

評析
現實世界,可充電公路已進入測試階段,離實際應用應該也不遠了。

 樓主| 發表於 2017-10-30 16:09:54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7年6月14日蘋果日報,供同學參考

庫克證實 蘋果正開發自駕技術

【林文彬╱綜合外電報導】

蘋果(Apple)秘密推動汽車計劃數年後,最近終於透露究竟在打什麼主意。蘋果執行長庫克(Tim Cook)在美國財經媒體彭博昨刊登的專訪中首次公開證實,蘋果正在開發自動駕駛技術。

庫克說:「我們聚焦於自動化系統,我們認為這是很重要的核心技術。我們將此視為所有AI(人工智慧)計劃之母,而且可能是實際上最困難的AI計劃之一。」關於蘋果最終會否生產汽車,他只回答:「我們會看它(自動駕駛技術)把我們帶到哪裡。」

視為AI計劃之母
除了自動駕駛車,庫克也看好電動車的前景。他說:「不用在加油站停車是很棒的體驗。」近月申報文件顯示,4月加州車輛管理局已批准蘋果測試3輛自動駕駛休旅車,實地測試照也在數周後曝光。

受瑞穗證券調降蘋果股票評等和目標價影響,蘋果股價周一收跌2.39%至145.42美元、2個交易日累計跌幅達6.17%。金融分析公司S3 Partners數據顯示,押注蘋果股價下跌的空頭部位近來持續增加,上周五達91億美元(約2750.7億元台幣)、規模高居全球第3,僅次於阿里巴巴和特斯拉,且為近1年來首見突破90億美元。

評析
庫克證實蘋果正在開發自動駕駛系統,並視此為所有AI計劃之母。

 樓主| 發表於 2017-10-30 16:10:47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7年6月14日MoneyDJ新聞,供同學參考

特斯拉賠錢是因...員工人數過多、效率遠遜傳統車廠?

記者 陳苓 報導

外界對電動車商特斯拉(Tesla)的印象,大多是採用機器人大軍生產車輛,人事極為精簡。但是外媒踢爆,其實特斯拉雇員遠多於一般車廠,人事成本太高,難怪燒掉大筆現金還是賺不到錢。

ZeroHedge、Automotive News報導,特斯拉接手以往通用汽車(General Motors)和豐田(Toyota)聯手設立的工廠,打造電動車。1997年通用和豐田工廠在此一工廠,雇用4,844名員工,每年生產357,809輛汽車,平均每個員工每年能製造74輛車。

如今20年過去了,2016年特斯拉聘用6,000~10,000人,每年只能生產83,922輛車,相當於每個員工每年只能製造8~14輛車,只有通用和豐田全盛期的1/7。

Agile Group汽車生產顧問Michael Tracy說,特斯拉雇員太多,無法賺錢。如果想靠製造汽車賺錢,員工人數應該和豐田差不多。

每日郵報4月12日報導,特斯拉員工過多,停車場不敷使用,眾人瘋搶車位。員工上傳Instagram照片可以看到(見此),停車場汽車爆滿,就連車道上也停滿車。而且由於空間不足,每輛汽車緊挨著停放,距離近到連車門都打不開。不只如此,部分員工找不到位子,把車停到分隔島上。特斯拉聘僱6,000名員工,但是停車場只有4,500個車位,導致一位難求。

不過特斯拉員工人數龐大,或許不是在生產線工作,而是要開發自駕軟體。

億萬富翁Ron Baron 13日在接受CNBC電視台「Squawk Box」節目專訪時表示,特斯拉(Tesla)股價明年將上看500-600美元、2020年將挑戰1,000美元。美國億萬富翁Mark Cuban 3月12日表示,全球第一個擁有上兆美元身價的富豪將會是一位人工智慧(AI)領域企業家。

評析
其實特斯拉雇員遠多於一般車廠,人事成本太高,難怪燒掉大筆現金還是賺不到錢。

 樓主| 發表於 2017-10-30 16:13:55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7年6月14日科技新報,供同學參考

特斯拉電力來自燃媒?
馬斯克表示其超級充電站最終將自給自足


作者 36Kr

特斯拉超級充電站的充電體驗沒法黑,120kW 的輸出功率可以在 40 分鐘內將一輛 Model S 90 從 0 充到 80%。如果說有什麼值得詬病的地方,許多以火力發電為主的地區,特斯拉將污染從汽車轉移到發電廠的說法一直不絕於耳。然而特斯拉的超級充電站新政策,可能讓車主再也用不到火力發電產生的電了。

今天有位網友在 Twitter 上 @特斯拉 CEO 伊隆•馬斯克(Elon Musk):「在特斯拉超級充電站身上我看到了火力發電廠的影子,所有你玩的這些概念遊戲背後(動力來源)都是由煤炭燃燒驅動的。」

馬斯克旋即回覆:「所有超級充電站都在進行太陽能屋頂+能源牆的改造,隨著時間推移,幾乎所有超級充電站都將斷開與電力網的連接。」

利用太陽能發電、然後將電儲存在充電站,讓前來充電的特斯拉車主體驗真正的清潔能源,這是特斯拉自 2012 年底發布超級充電站時就提出的藍圖。但彼時特斯拉尚未收購太陽能企業 Soalrcity,太陽能電池板的發電效率和成本都沒有達到大規模部署的臨界點,這成為藍圖遲遲沒有落地的根本原因。最終的結果是,前期超 800 個超級充電樁中只有 6 個鋪設了太陽能屋頂。

去年 11 月,特斯拉完成收購 Solarcity,使兩家企業的溝通成本大大降低。更重要的是,特斯拉相繼發布了新款企業級儲能系統 Powerpack 和能效比得到改進的太陽能屋頂,換句話說,實現當年太陽能驅動超級充電站藍圖的時機開始成熟。

發布太陽能屋頂後不久 Musk 就曾表示,在陽光明媚的地區,新的太陽能屋頂加上新 Powerpack 可以為超級充電站提供電力供應,尤其是全年無雪的地區,將超級充電站連接國家電網完全不必要。

但注意上面的回應,馬斯克的話術變成了隨著時間推移,「幾乎所有」(almost all)超級充電站都將斷開與國家電網的連接。這是否意味著特斯拉太陽能電池板的能效比有突破?

為了迎接 Model 3,特斯拉今年 4 月發表了新超級充電站擴建計劃。去年 Model 3 發表會上,特斯拉宣佈到 2017 年全球各地的超級充電樁總數能達 7,000 個,或許是考慮到 Model 3 不斷高漲的市場需求(訂單已經逼近 50 萬輛),4 月公佈的新計劃將這指標修正為 1 萬個。

真正的訊息量蘊含在官方公告的渲染圖中,從圖中可以看到,特斯拉第一次將商店和超級充電站建在一起,同時充電口前所未有達到 80 個左右,作為對比,目前全球最大的特斯拉超級充電站僅有 20 個充電樁。此外,接近一半的充電樁上方都鋪設太陽能電池板,這可能是特斯拉新建超級充電站的參考設計方案。

具體到中國市場,特斯拉將於 2017 年新建超過 380 個超級充電樁,這一數字超過了過去 2 年內新增超級充電樁數量的總和。考慮到 Model 3 從美國東海岸輻射至西海岸,然後是歐洲和亞太地區的交付順序和特斯拉的產能,中國市場新增的超級充電樁完全是為 Model S & X 用戶打造的。

接著來聊聊那位網友提到的問題,如果超級充電站的電力來源是火力發電廠,購買電動汽車有什麼意義?怎麼反駁電動汽車「污染轉移論」?

從兩個角度說明問題,
第一,不是所有國家都是以火力發電為主,例如美國加州的太陽能發電、北部的風力發電已經大規模應用;與此同時,所有燃油車都有尾氣排放,這是一定的。

第二,具體到以火力發電為主的國家呢?來看馬斯克的回應:

把同類化石燃料,比如天然氣,輸送到發電廠發電,會有 60% 的綜合燃燒效率,但如果放在加天然氣的內燃機中,目前為止最高的綜合燃燒效率只有 20%,即使考慮到傳輸過程中電量損耗,電動汽車加發電廠的方案對內燃機直接燃燒也有明顯優勢,這還沒有考慮汽油、柴油、天然氣從石油提煉過程中消耗的能源。另外,風電水電太陽能發電這些可持續能源發電方式對能源的利用率一直在顯著提升,換句話說,他們在總發電量的份額中所佔的比重會越來越大,而內燃機燃燒效率的提升,在很多年前就遇到了瓶頸。
來自中國廈門政府官網的一則名為《純電動汽車與普通汽車的能源轉換效率對比》的公告與 Musk 所說的具體指標有出入,但同樣證實了「電動車更環保」的觀點:

傳統內燃機汽車效率為 38%,又因為汽車在市內行駛中頻繁的停車、低速行駛等,造成內燃機空轉或處在低效率區,其最終效率不過 12%。純電動汽車停車時無機器空轉,95% 以上的電池能量可轉為汽車的動力,即使考慮到原油的發電效率、送配電效率、電池充放電效率,其最終效率也可達到 19%。
這裡還有一個問題,又是儲能系統又是電動汽車,廢舊電池也很污染環境的,這是特斯拉的原罪!然而──

4 月底,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披露,特斯拉聯合創始人兼 CTO JB Straubel 和特斯拉特別項目負責人 Andrew Stevenson 發起成立了新公司 Redwood Materials,用於佈局電池及其他材料的回收和再製造。

JB Straubel 在先前的演講中透露,特斯拉會在超級電池工廠中盡可能 100% 回收電池原材料。這不同於業內將尚未報廢的舊電池應用於儲能系統或是對能效比要求較低的場景進行二次利用方法。 Straubel 對此嗤之以鼻:「電池的二次利用既不具備緊急效益,也沒有很好的利用價值。」

成立了新公司 Redwood Materials 以佈局電池材料回收與再利用領域後,特斯拉也就完成了動力電池從製造、銷售,到回收再製造的產業循環。最後,對 Musk 和對岸市政府都不相信的同學,建議特斯拉電動車、太陽能屋頂和家庭儲能系統能源牆一起買,一勞永逸解決污染源問題,也不枉特斯拉在全球超級充電站親自上陣示範。

(本文由 36Kr 授權轉載)

評析
特斯拉成立了新公司 Redwood Materials 以佈局電池材料回收與再利用領域

 樓主| 發表於 2017-10-30 16:14:49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7年6月14日MoneyDJ新聞,供同學參考

特斯拉2020年挑戰1千美元?

記者 賴宏昌 報導

億萬富翁Ron Baron 13日在接受CNBC電視台「Squawk Box」節目專訪時表示,特斯拉(Tesla)股價明年將上看500-600美元、2020年將挑戰1,000美元。他預期屆時特斯拉年度銷售量將達到100萬台,年營收將達到700億美元、營益上看100億美元。

Baron是Baron Capital創辦人、3.5年前買進160萬股特斯拉股票,均價約208-210美元。他在去(2016)年6月受訪時表示可能會持有特斯拉股票10-20年、預估潛在獲利金額高達60-70億美元。美國億萬富翁Mark Cuban 3月12日表示,全球第一個擁有上兆美元身價的富豪將會是一位人工智慧(AI)領域企業家。蘋果(Apple Inc.)6月13日證實正在開發自駕技術。

Thomson Reuters 3月底報導,騰訊(Tencent Holdings Ltd, 0700.HK)以17.8億美元取得特斯拉(Tesla Inc.)5%股權。騰訊表示是透過公開市場以及參與3月初的增資案取得820萬股股份。這意味著騰訊成為特斯拉第五大股東,排在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富達(Fidelity)、巴美列捷福投資股份有限公司(Baillie Gifford)、T. Rowe Price之後。

MarketWatch 6月13日報導,金融分析公司S3 Partners指出,截至2017年6月9日為止特斯拉、蘋果的空單部位金額分別高達105億美元、91億美元,高居全球第二、第三名。

馬斯克於2015年2月在財報電話會議上表示,如果特斯拉每年能夠維持兩位數的營收成長速度,以20倍的本益比來計算、2025年公司市值就可升至蘋果的市值水準(註:當時達到7千億美元水準)。

馬斯克4月4日推文表示,如果依據過去數據來看、特斯拉股價被嚴重高估,但股票價格代表的是風險調整後的未來現金流量。

Business Insider報導,摩根士丹利證券(大摩)5月發表報告指出,百年汽車產業商業模式正面臨史無前例的科技衝擊。大摩推薦30檔可望受惠於共用、自駕、電動生態系統的個股,當中包括特斯拉。

特斯拉6月13日上漲4.72%、收375.95美元,創歷史收盤新高;市值達620.5億美元、高於通用汽車的526.0億美元。特斯拉今年迄今上漲幅度高達75.93%。

評析
如果特斯拉每年能夠維持兩位數的營收成長速度,2025年公司市值就可升至蘋果的市值水準

 樓主| 發表於 2017-10-30 16:15:48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7年6月16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陸電動車生產門檻 官方擬提高

經濟日報 記者林宸誼╱綜合報導



大陸新建純電動乘用車生產資質(意指生產牌照)發放已有半年未核發新牌照,消息人士透露,官方有意審核已拿到牌照的公司,提高生產資格准入門檻。

澎派新聞報導,傳統大型車企如上汽,新能源車大廠比亞迪等,均早已具有新能源汽車生產牌照,新加入者則需要申請。

目前共有15家新造車企業獲取新建純電動乘用車生產資格證明,分別是北汽新能源、長江汽車、前途汽車、奇瑞新能源、江蘇敏安、萬向集團、江鈴新能源、重慶金康、國能新能源、雲度新能源、知豆、速達、合眾、陸地方舟及江淮大眾。

其中有原傳統動力整車廠八家,零組件廠商三家,低速電動車轉型企業、車輛設計、能源供應商各一家。以互聯網(網路)企業為背景的新造車勢力,暫無人入局。

實際上,拿到新建純電動乘用車生產資格證明,也只是取得暫時性成功。這15家企業還需要通過工信部《乘用車生產企業及產品准入管理規則》和《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及產品准入管理規則》的考核,讓產品列入《車輛生產企業及產品公告》,才能實現車輛銷售、掛牌上路。目前全數過關的僅有北汽新能源。

即使如此,已經過審的15家車企也未必能保證安全落地。新華網援引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產業研究院專家消息表示,已經獲准的純電動乘用車專案中,有幾家存在問題,可能需要重新評估。

此外,生產牌照並非鐵飯碗,純電動乘用車產品有效期為三年,新能源車企將不斷地面臨有關部門對於產品的審核。

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產業研究院特聘專家高珩曾公開表示,儘管政府並未表示總共將批准多少家企業,但從市場容量來看,10到15家新能源車企比較合適。

這15家車企產能規劃來看,合計產能已經達到117萬輛,已經佔據《汽車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中2020年新能源200萬輛市場的58%。同時,它們還將面臨在大陸合資車企和布局新能源的老牌車企的產品夾擊。

評析
生產牌照並非鐵飯碗,純電動乘用車產品有效期為三年,新能源車企將不斷地面臨有關部門對於產品的審核。

 樓主| 發表於 2017-10-30 16:16:30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7年6月16日MoneyDJ新聞,供同學參考

大陸動力電池龍頭廠商寧德時代啟動IPO

記者 新聞中心 報導

上證報報導,大陸寧德時代新能源科技昨(15)日在福建日報刊登上市輔導公告,保薦機構為中信建投,意味著這家新能源電池巨頭正式啟動IPO。今年3月,鴻海集團發佈公告表示,子公司富泰華工業(深圳)以10億元(人民幣,下同)取得寧德時代1.19%的股權。

寧德時代創立於2011年,短短6年時間,已成長為大陸動力電池領域的龍頭老大。寧德市政府官網顯示,去(2016)年度,寧德時代消費類電池市佔率超越三星和LG,躍居世界第一;動力電池超過比亞迪,居大陸全國首位,全球第二,合計供貨量達到6.8GWh。

寧德時代2014年產量為0.273GWH;2015年達2.43GWH,年增近8倍;2016年進一步達6.8GWH,年增約180%,奠定其大陸動力電池老大地位。今(2017)年第一季,寧德時代市場份額達26%,而同期比亞迪的市佔率為17%。

對於近年的高速成長,公司歸因於核心技術的優勢。據公司官網披露,其已與大陸多家主流車企建立合作關係,並成功在全球市場佔據一席之地,成為唯一具備國際競爭力的中國鋰離子動力電池製造商;公司也已成功進入寶馬的供應鏈,華晨寶馬的諾電動車最核心部件動力電池組,即由寧德時代和寶馬共同研發並生產。

寧德時代還擁有相對完善的產業鏈佈局。據瞭解,從材料供應到電池組,再到回收利用,甚至在鋰電設備領域,公司都有涉足;公司目前在全國有三大生產基地,分佈在寧德、青海、溧陽,並有300多家售後服務網點分佈在全國127個城市。

寧德時代此次公開發行股份募資,應是為了繼續擴充產能。公司副董事長黃世霖曾透露,公司目前產能已達到7.5GWH產能,磷酸鐵鋰和三元各占一半,接下來計畫每年翻倍,到2020年底,希望總產能達到50GWH,預計累計總投資超過300億元。今年5月底,在湖北長江產業基金舉行的2017年合夥人大會上,寧德時代高層透露未來將投資60億元至80億元在湖北建廠。

評析
寧德時代已成長為大陸動力電池領域的龍頭老大,去年寧德時代消費類電池市佔率超越三星和LG,躍居世界第一

 樓主| 發表於 2017-10-30 16:17:26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7年6月17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蘋果來襲 特斯拉壓力大

經濟日報 編譯劉雲/綜合外電

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分析師在最新研究報告中警告,特斯拉(Tesla)在自駕車科技享有的領先優勢,將不足以抵擋來自蘋果的正面挑戰。

蘋果執行長庫克13日接受彭博電視訪問時,首度證實蘋果正在研發「全自動系統」,其中一項應用便是自駕車。蘋果多年來對於有關「蘋果汽車」的問題,始終避而不答。

蘋果投入自駕車戰局的規畫,或許能參考Google母公司字母(Alphabet)的前例,可能採用類似字母子公司Waymo軟硬體並進的方式,也可能只專注於軟體開發。

摩根士丹利分析師認為,蘋果最終可能會跨越軟體,進入全車設計,也可能推出第三方服務與內容平台。報告說,這是因為蘋果最成功之處為在市場中垂直整合,控制軟硬體並創造平台。

小摩的報告指出:「特斯拉投資人須做好準備,這個市場將出現人才與資金的激烈競爭。」

評析
蘋果最成功之處為在市場中垂直整合,控制軟硬體並創造平台,特斯拉將不足以抵擋來自蘋果的正面挑戰。

 樓主| 發表於 2017-10-30 16:18:20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7年6月17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彭博資訊專欄/庫克為何透露業務機密?

經濟日報 編譯任中原

歐梵德(Shira Ovide)

許多公司都喜歡保密,蘋果對業務機密更是守口如瓶,因此當蘋果執行長庫克受訪時透露目前正在研發自駕車及其他科技時,特別令人意外。

當然,這不算是天大的秘密,一些媒體一直在報導蘋果對汽車的企圖心,而蘋果若想測試自駕車的原型,也須先向主管機關申請。

但庫克親自透露蘋果目前正在研發的項目,仍屬非比尋常,尤其是他現在透露這些事究竟動機何在?且讓我們對蘋果可能的動機提出兩種猜測。

蘋果了解自己無法獨力打入汽車業,須與其他業者協力打造iCar。若蘋果當真要開發自駕車的軟體與系統,很可能需要與其他單位結盟來讓汽車上路,包括汽車製造廠商、零件業者與主管機關;蘋果內部各產品部門也須協力,以贏得大眾的青睞。要做到這些,蘋果自然需要把自己正在做的事大聲說出來。

蘋果需要在創新領域贏得信譽。庫克最近接受訪問時,坦承蘋果在人工智慧方面尚未贏得充分的信譽,而這正是自駕車的基礎科技,原因就在於蘋果並未談起未來在這方面的計畫。庫克指出,蘋果並未像其他公司那樣「推銷未來」,於是他現在開始大力推銷。

蘋果目前在自駕車這個新興領域算是落後者,但仍能靠科技來建立信譽,也能獲得投資人的支持。蘋果過去12個月來的研發支出已經激增,達到108億美元。

再者,若蘋果也使出像特斯拉那樣的推銷魔法,對股價也是好事。目前特斯拉的預估本益比(以2019年的預估獲利為計算基礎)高達65倍,蘋果則僅13倍。

蘋果究竟要如何取得汽車相關科技,以及如何因此而賺錢,目前還不清楚。

庫克自己說,「我們會走一步,看一步」;這沒問題。外界並不需要蘋果揭露一切,只要提出一些暗示就好。

(作者Shira Ovide是彭博Gadfly專欄作家)

評析
蘋果目前在自駕車這個新興領域算是落後者,但仍能靠科技來建立信譽,也能獲得投資人的支持。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申請入學

本版積分規則

手機版|正通股民學校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Template by Comsenz Inc.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X3.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