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主: p470121

[轉貼] 電動車 – Volvo進化 2019年邁向電動車廠

  [複製鏈接]
 樓主| 發表於 2017-5-6 19:13:18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7年2月23日世界日報,供同學參考

特斯拉市值 直追福特

世界日報 記者和釗宇╱即時報導

特斯拉(Tesla)市值目前已經達到446億元,直追傳統汽車大廠福特(Ford)的499億元。該公司22日公布的財報顯示,業績優於預期,送股價盤後上漲。

特斯拉第四季財報顯示,該公司營收同比大增88.4%,至至22億8000萬元,優於彭博分析師預期的21億3000萬元;調整後每股虧損69分,優於彭博分析師預期的每股虧損1.04元。不過,多家機構分析師給出的預期值差異較大。

令人振奮的消息是,該公司的廉價版電動車Model 3將於今年下半年問世。特斯拉表示,該公司將於7月起小規模生產這款車型,9月將開始大規模量產,預計每周產出5000量。到2018年,周產量將達1萬量。相比之下,大多數分析師此前預計,Model 3最快到明年才可量產。

特斯拉股價22日下跌1.40%,收盤價為273.51元。由於財報亮麗,加上Model 3今年即將問世,讓該公司股價盤後漲近3%。

股價迅猛上漲讓特斯拉只需要再上漲12%,就可以追平福特的市值。雖然特斯拉目前的規模遠遠小於福特,但成長迅猛。今年以來,特斯拉股價已經猛漲30%,而福特只上漲了5%。

一年之前,福特的市值還是特斯拉的兩倍,四年之前更是特斯拉的10倍。但現在,特斯拉的市值已經是汽車大廠飛亞特克萊斯勒(Fiat Chrysler)的兩倍,更是直追福特。

投資者看好的是特斯拉的未來,尤其是該公司將推出首款廉價電動車Model 3。目前,該公司已經收到超過30萬份訂單,這款車售價約為3萬5000元。

評析
一年前,福特的市值還是特斯拉的兩倍,四年前更是特斯拉的10倍。但現在只需再上漲12%,就可以追平福特的市值。

 樓主| 發表於 2017-5-6 19:14:19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7年2月24日工商時報,供同學參考

特斯拉又虧了 新車7月量產

陳穎芃/綜合外電報導

特斯拉周三公布上季(去年12月底止)又陷虧損,並宣稱Model 3將於7月投產,並在年底前擴大產量,企圖激勵投資人信心。特斯拉為了應付Model 3量產所需的龐大支出,也有意透過增資來降低營運風險。

周四開盤特斯拉股價下跌3.6%至263.59美元。

特斯拉上季虧損1.2億美元,雖小於前一年同期的3.2億美元,但與前一季的2,188萬美元獲利相比由盈轉虧。特斯拉為了安撫投資人,強調上季營收年增88%至22.8億美元,且營業支出7億美元低於先前預期的10億美元。

特斯拉上季現金流約在33.9億美元,高於前一季的30億美元,但投資人依舊擔心去年以來特斯拉高價收購太陽能面板供應商SolarCity,又為了Model 3量產計畫投入大筆資金,將使現金流萎縮。

特斯拉執行長穆斯克(Elon Musk)周三宣稱,Model 3自7月投產後,目標在第4季將產量擴大至每周5,000台。穆斯克依舊維持明年特斯拉年產量50萬台的目標,並預期2020年增至100萬台。

因短期內特斯拉仍面臨各種變數,因此該公司周三僅發表今年上半銷售預期,估計上半年Model S及Model X銷售量達4.7萬至5萬台。

穆斯克周三表示,今年特斯拉為預備Model 3量產所投入的資金約在20億至25億美元。他雖認為特斯拉無須為Model 3量產募集額外資金,但坦言未來相關支出確實會讓公司現金流貼近底限。

穆斯克表示:「就風險考量來看,這對特斯拉股東而言不是件好事,因此我們正在研商可行辦法,或許我們會透過增資來降低風險。」

去年1至9月特斯拉透過發行股票募資17億美元,另透過可轉債融資募得17億美元。去年11月特斯拉收購SolarCity以來,公司股價漲幅高達50%。巴克萊銀行分析師強生(Brian Johnson)認為在這波股價漲勢之下,特斯拉今年最多可募得25億美元資金。

特斯拉周三也宣布,財務長韋勒(Jason Wheeler)將在4月辭職轉戰公職,由2015年退休的前財務長艾胡亞(Deepak Ahuja)回鍋接任。

評析
特斯拉為了應付Model 3量產所需的龐大支出,有意透過增資來降低營運風險。

 樓主| 發表於 2017-5-10 19:18:01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p470121 於 2017-5-10 19:19 編輯

轉貼2017年2月24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特斯拉今年上半年交車量 有望超標

經濟日報 編譯黃智勤/綜合外電



電動車大廠特斯拉(Tesla)公布,去年第4季虧損小於預期,且備受期待的Model 3電動車生產計畫如期進行。特斯拉執行長穆斯克離打進大眾市場的目標,又邁進了一步。

特斯拉預估,今年上半年交車量可達5萬輛,Model 3也將於7月投產。特斯拉上季不計特定項目每股虧損69美分,小於分析師原估的1.14美元,營收則成長88%至22.8億美元。

特斯拉證實Model 3將如期投產,也讓投資人更加看好穆斯克的能耐。市場押寶成立僅14年的特斯拉,將擁有足與老牌車廠匹敵的市值。財報公布前特斯拉股價被高估的程度達到新高,這也是特斯拉收購虧損的太陽能板廠SolarCity以來首次公布財報。

巴克萊分析師強森表示:「特斯拉股價近期的漲勢與短期財務狀況關係不大,而是與穆斯克接近超級英雄的地位比較有關。特斯拉已經被市場捧為下一個日產、福特或本田,意味著目前股價早已反映了未來的成長前景。」

穆斯克在股東公開信中承諾,到第4季的某個階段,Model 3每周產量可超過5,000輛,2018年更可能達到每周1萬輛。市場也預期,特斯拉不久後勢必得再籌資因應生產,特斯拉計劃在Model 3正式投產前支出20億美元至25億美元。

評析
特斯拉預估,今年上半年交車量可達5萬輛,Model 3也將於7月投產。

 樓主| 發表於 2017-5-10 19:20:07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p470121 於 2017-5-10 19:21 編輯

轉貼2017年2月24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特斯拉狂燒錢 近期內恐需籌資

經濟日報 記者易起宇╱即時報導

彭博報導,電動車大廠特斯拉因為一直在燒錢,為了量產公司寄予厚望的新款電動房車Model 3,近期內很可能需要對外籌資。

據報導,在7月Model 3推出之前,特斯拉已安排好這段期間的巨額支出計畫。特斯拉從去年第4季起就一直在不斷燒錢,今年上半年預期將花掉高達25億美元現金。

Morningstar汽車分析師惠斯頓表示:「很明顯特斯拉將進行某種籌資。他們可能會想盡快著手。」

在執行長穆斯克的帶領的下,特斯拉這家公司一直很會花錢。穆斯克設定自己的任務是讓汽車產業能夠加速轉型至電動運輸時代。據摩根士丹利估計,特斯拉從2014年起到今年上半年為止,已耗費約100億美元在研發和資本支出上。穆斯克22日表示,雖然籌資對於Model 3的推出並非關鍵,但這可能是個明智之舉。

巴克萊證券汽車分析師強森表示,就算特斯拉想籌資25億美元,他也不會意外,雖然那高出他們模型所預測的15億美元。

惠斯頓預測的數字更高,他預期特斯拉將籌資30億美元,以達成穆斯克的雄心壯志。

評析
特斯拉因為一直在燒錢,為了量產公司寄予厚望的新款電動房車Model 3,近期內很可能需要對外籌資。

 樓主| 發表於 2017-5-10 19:21:38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7年2月24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特斯拉股價強漲...留意兩變數

經濟日報 編譯謝汶均/綜合外電

電動車大廠特斯拉的股價在過去三個月大漲43%,市值也因此超越規模比特斯拉大上好幾倍的日產汽車,但特斯拉是否能達成生產目標、Model 3的利潤較其他車款低等因素,可能衝擊其股價後市。

路透報導,特斯拉去年生產近8.3萬輛的Model S和Model X,較前一年成長64%,而汽車業務的營收也勁揚70%。不過,特斯拉還得再加把勁才能達到明年銷售50萬輛汽車的目標,該公司也預期今年上半年能賣出多達5萬輛汽車,特斯拉執行長穆斯克已沒剩下多少時間能加快生產進程。

特斯拉希望靠預定今年下半年開始量產、主攻大眾市場的Model 3來達成其銷售目標,但基本款Model 3的售價僅為3.5萬美元,在利潤方面遠低於Model S和Model X,且Model 3的生產成本也不低,因此特斯拉很難有揮灑空間。

特斯拉計劃投資25億美元生產Model 3,會讓該公司手中的現金低於10億美元,特斯拉也勢必會出售更多股票來籌措資金,而這些都會衝擊到公司的股價。

評析
特斯拉是否能達成生產目標、Model 3的利潤較其他車款低等因素,可能衝擊其股價後市。

 樓主| 發表於 2017-5-10 19:22:56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p470121 於 2017-5-10 19:27 編輯

轉貼2017年2月24日《先探投資週刊》1923期,供同學參考

特斯拉Model 3新供應鏈解密

【文/馮欣仁】



一談到電動車,相信大多數的人就會直接聯想到特斯拉(Tesla),儘管傳統車廠也積極跨入電動車領域,但卻絲毫不影響特斯拉的領導地位。自從二○一二年特斯拉推出Model S以來,就引發汽車產業與投資界廣大的震撼,酷炫的外型設計與科技感的內裝,吸引眾多人目光,更成為投資市場的新寵兒;特斯拉股價也一路飆漲,最高來到二九一.四二美元。

雖然特斯拉直到去年第三季才正式轉虧為盈,但市場仍對於未來發展寄予高度期待,也吸引國內廠商積極搶進特斯拉供應鏈。倘若成為Tesla概念股就如同智慧型手機的蘋概股一樣,市場自然會賦予較高的本益比。若是獨家供應關鍵零組件的廠商,股價本益比相對上又會比其他特斯拉供應鏈來得高。

去年推出售價只要三.五萬美元的平價版電動車Model 3,引起熱烈預購,訂單突破四○萬台,也讓特斯拉股價從去年十一月十四日低點一七八.一九美元一路飆漲至近期高點二八七.三九美元,再度逼近歷史高點。近期已傳出特斯拉將開始試產Model 3,預計今年七月正式量產,屆時相關供應鏈廠商將配合Model 3量產,開始著手出貨,營運也將增溫。

和大搶下Model 3大單
目前國內特斯拉供應鏈廠商,主要包括減速箱齒輪和大、電池模組線束貿聯KY、鍛造輪圈巧新、扣件世德、電池正極材料康普與美琪瑪、充電槍康舒與健和興、觸控面板群創與TPK-KY、保護元件興勤、電源零組件台達電、電池模組電流控制板高技、電池上下蓋板乙盛KY、檢測設備致茂與馬達廠富田電機。

其中,獨家供應Tesla減速箱齒輪的和大,由於當年Tesla發表的第一款車Roadster,因減速齒輪箱發出異音,造成銷售表現不理想,經和大研發後排除特斯拉困擾許久的異音問題,成為特斯拉的合作好夥伴,自此和大就成為Tesla減速箱齒輪組件獨家供應商。正因為是獨家供應商,也讓和大營運自一二年開始展開逐年成長的態勢,受惠於特斯拉訂單擴增,讓和大一六年營收創下歷史新高,獲利更可望同步創高。和大也因搭上Tesla,股價從一三年的十六.五五元起漲,最高來到一七三.五元,短短三年多,股價大漲九.四八倍,可說是台股近年來的長線飆漲股之代表。

和大除了供應Model S減速箱齒輪之外,也成功奪下Model 3訂單,由於採購規模遠超過特斯拉先前二款車Model S與Model X的採購總和,且採購項目新增差速器,法人估Model 3採購大單對和大業績貢獻至少十億元。為了Model 3龐大訂單,日前和大決議啟動大埔美二期擴建新廠計畫,董事會通過斥資四.二七億元,向同集團的高鋒工業買下緊鄰於大埔美一期廠的土地廠房,並將另外斥資十二億元,採購四條工業四.○的智能化生產線設備,規劃為專門生產特斯拉所需零件的專廠。目前Tesla占和大營收比重近二成,堪稱國內純度相當高的Tesla概念股,加上是獨家供應的角色,因此,享有較高的本益比。

近來Tesla也積極擴大供應商,也讓原本不是Tesla供應鏈的廠商,得以打進Model 3供應鏈,如揚聲器鍛件錩新、車用鏡頭亞光、散熱模組建準、電動車電池高壓連接器崧騰、被動元件電感美磊、導線架順德等,成為特斯拉概念股的新兵。這些新加入特斯拉供應鏈廠商,近期股價也出現大漲走勢,最具代表性的個股如亞光從今年初三○.九元起漲,最高來到五六.二元,短線漲幅達八一%;錩新也從年初的二四.四五元攻上四○.二五元,漲幅達六四%。

【本文未完,全文詳情及圖表請見《先探投資週刊》1923期;訂閱先探投資週刊電子版】

評析
近來Tesla也積極擴大供應商,錩新、亞光、建準、崧騰、美磊、順德等,成為特斯拉概念股的新兵。

 樓主| 發表於 2017-6-3 20:10:18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7年2月24日科技新報,供同學參考

Tesla 顛覆定價模式,保險與維修費用全包

作者 黃 嬿

特斯拉 (Tesla) 正在亞洲進行一場產品定價的創新實驗,即在售價當中包含保險與維修費用,目前特斯拉會與保險公司合作,但也不排除由特斯拉自己提供汽車保險,而一價式的模式未來將適用於全球市場。

特斯拉銷售及服務總裁 Jon McNeill 在第 4 季財報電話會議上表示,現在特斯拉賣出的大部分汽車都含有保險,保險內容考量系統輔助自動駕駛 Autopilot 的安全性之外,並包含汽車的維修。這是特斯拉未來的願景,將為汽車、維修和保險提供單一價格。

現在市場上在討論,若自動駕駛汽車變得更安全,會對現在的保險模式帶來什麼樣的改變。一般的想法是,如果自動駕駛汽車減少碰撞的數量,風險溢價應該會降低。

根據 2015 年美國銀行和美林季度報告指出,無人駕駛汽車可能威脅美國保險公司如辛辛那提金融公司 (Cincinnati Financial)、水星保險集團 (Mercury General),和旅行者集團 (Travelers) 的商業模式。

美國國家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發現,自從 Autopilot 首次安裝以來,特斯拉車輛的碰撞率急劇下降 40%。特斯拉執行長 Elon Musk 表示,如果保險公司沒有適合特斯拉的產品,特斯拉不排除自己提供,但他認為保險公司會依據特斯拉的需求,提出符合特斯拉風險的客製化保險方案。

Techcrunch 分析指出,特斯拉會這麼做,部分原因是他們相信自家產品的生命週期當中,無論是安全記錄或維修費用都有非常大的優勢,此模式可提高支付費用的透明度,對追求整體保障的汽車買家而言是一個值得稱讚的設計。

特斯拉已經與香港 AXA 通用保險公司合作開展「我的 Tesla 保險」 (InsureMyTesla) 計畫,在澳洲則是與 QBE 保險公司合作。

以香港為例,現在上路的「我的 Tesla 保險」內容包括保障車主的掛牆式充電器和在公共充電站充電時引致的意外,所有駕駛者在駕駛 Model S 時均受到保障,新車在最長首 2 年遇上全毀或失竊,會獲得同款新車免折舊賠償,同時因受損而更換零件亦可以享有免折舊賠償。

此外保險內容還包括車窗、側鏡、全景天窗、頭尾燈和擋風玻璃的玻璃保障,在 Model S 維修期間還有 Tesla 暫借服務提供。根據 Tesla 官網資料,以 Model S 70D 3 年計劃為例,平均 1 年保費約 6,714 港元。

特斯拉日前公佈的 2016 年第 4 季財報顯示,第 4 季 Model S、Model X 產量合計來到 24,882 輛,年增 77%,銷售量合計為 22,252 輛,成長 27%,平價車款售價約 3.5 萬美元的 Model 3 開放預售僅 36 小時,訂購量已經高達 276,000 輛,預期今年下半年可如期交貨。

評析
特斯拉未來的願景,將為汽車、維修和保險提供單一價格,而一價式的模式適用於全球市場。

 樓主| 發表於 2017-6-3 20:11:16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p470121 於 2017-6-3 20:12 編輯

轉貼2017年2月25日聯合報,供同學參考

台灣不開門…台版特斯拉 大陸首發

聯合報 記者戴瑞芬

大陸推展電動車不遺餘力,台灣上櫃企業昶洧科技首輛新能源純電動車日前在江西省贛州試車,「台版特斯拉、大陸首發」引發關注。

最近這幾年來,透過投資、併購等方式,台灣企業正加速擴大在大陸布局電動汽車產業。包括長園科技收購深圳沃特瑪電池;台塑與日本三井化學,合資在寧波興建電解液廠;在電池、電機、電控、整車系統等電動汽車關鍵技術領先的立凱電能,也與黑龍江陸方企業合作生產電動客車等。

台灣能源產業為什麼千里投奔大陸,不再堅持根留台灣?套句業界的口頭禪,因為「台灣幾乎沒有新能源產業政策,更看不到電動汽車產業發展。」業者還稱,他們不會在台灣上市,要上路除非是台灣進口。

相對大陸政策鼎力扶持電動汽車產業,業者禁不住吐苦水:「台灣沒有張開雙臂擁抱,沒關係;但至少不能推人出去,把門關上。」

電動汽車產業鏈投資需要燒錢,以昶洧為例,當初籌資提出專利作價,卻頻遭打回票,在申請發行海外可轉債(ECB)退件,才決定登陸合資。如今新車上路,業者只能感嘆「誰叫台灣官員不懂造車,提出的要求不盡合理。」

台灣有令人刮目相看的精密製造、汽車電子技術,明明有很好的電動汽車產業鏈和技術實力,卻沒有發展整車製造的產業政策,電動汽車發展更幾乎一片空白,相當令人扼腕。

德國在「工業4.0」浪潮下,明定二○五○年實現所有在售車型均為電動汽車。已是全世界最大汽車市場的大陸,更是迫切加速發展電動汽車。北京剛宣布九月底前出租車會全部更換為電動汽車,砸重金興建充電站就更不在話下。

而台灣新能源汽車數量,還遠遠不及於大陸一個城市的推廣應用。

業界感嘆,台灣政府不但沒有政策,更缺乏眼光。以兩岸新興產業戰略發展相比較,大陸支付寶、微信支付等第三方支付應用遙遙領先,共享經濟風生水起,滴滴甚至合併了UBER,台灣都已經落後一大截了,還不想急起直追,只會關起大門,當井底之蛙。

大陸拚「一帶一路」,積極帶企業「走出去」;台灣吵「一例一休」,只會把企業帶入困境。台灣政策開放的腳步追不上產業技術,只怕很快就會被全球供應鏈邊緣化。

評析
大陸拚「一帶一路」,積極帶企業「走出去」;台灣吵「一例一休」,只會把企業帶入困境。

 樓主| 發表於 2017-6-3 20:12:39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7年3月1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高盛喊賣特斯拉 大砍目標價

經濟日報 編譯鍾詠翔/綜合外電

高盛懷疑美國電動車大廠特斯拉(Tesla)準時交車的能力,對特斯拉的評級下砍至「賣出」,並下調股價目標,分析師也擔憂特斯拉推動的太陽能廠併購案可能會連累公司財務,利空引發特斯拉27日盤中股價最多重挫逾5%。

彭博資訊報導,高盛分析師坦伯瑞諾將特斯拉的評級調降至「賣出」,原本為「中性」,六個月目標價也從190美元下修至185美元。

雖然坦伯瑞諾只砍5美元,但特斯拉上周五股價收盤報257美元,代表股價會暴跌25%以上。利空導致特斯拉27日股價一度重摔5.83%,報每股242.01美元。28日早盤再跌0.3%至245.5美元。

坦伯瑞諾表示,儘管上周特斯拉執行長穆斯克重申平價電動車Model 3會如期交車,但他認為這款新車的生產進度可能延後,對於Model 3車款設計遲遲未定案,令許多供應商心急如焚,因為會達不到產量目標。

坦伯瑞諾研判要到明年第4季,Model 3年產量才可能突破10萬輛,比特斯拉預期慢一年。

外界也憂心,特斯拉收購太陽能發電公司SolarCity可能會拖累公司財務。坦伯瑞諾說,特斯拉併購SolarCity的時機是大家認為特斯拉應集中精力、力拚轉型為大眾電動車製造商的時刻。

特斯拉的銀彈消耗得太快,很可能年底前就需要籌措資金,坦伯瑞諾預料,特斯拉為支應資本支出計畫,將在第3季被迫發行價值17億美元的股票。

特斯拉財務長惠勒將在4月離職,這也不是投資人樂意見到的發展,這是特斯拉輔助駕駛系統Autopilot系統總監及多位產品負責人離任後,又有一位高層決定離開。惠勒加入特斯拉前是Google財務副總裁。

評析
高盛懷疑特斯拉準時交車的能力,也擔憂太陽能廠併購案會連累公司財務,對特斯拉的評級下砍至「賣出」,並下調股價目標。

 樓主| 發表於 2017-6-3 20:13:40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p470121 於 2017-6-3 20:14 編輯

轉貼2017年3月1日MoneyDJ新聞,供同學參考

特斯拉剉勒等?鈷價飆,傳「中國索羅斯」全球狂掃貨

記者 郭妍希 報導

車用鋰電池的關鍵材料–鈷最近報價漲翻天,「中國索羅斯」更是全球狂掃貨,特斯拉(Tesla Inc.)等電動車廠莫不嚴陣以待,積極鞏固貨源。

英國金融時報2月24日報導,來自業界交易人士的消息顯示,包括瑞士專門關注採礦業的創投機構Pala Investments,以及中國最大原物料基金公司之一上海混沌投資(Shanghai Chaos Investment)在內的六家機構,因看好電動車業者的需求,至今已囤積了約6,000公噸的鈷,價值多達2.8億美元,相當於去年全球總產量的17%。(註:混沌投資的控股股東是被稱為「中國索羅斯」的葛衛東。)

根據原物料顧問機構CRU的預測,去年產量跳增41%的油電混合車、電動汽車,對電池的需求日益飢渴,估計今(2017)年鈷的全球需求量會比供給超出900公噸,未來五年間,平均每年需求還將成長20%。

特斯拉位於內華達州的「Gigafactory」超大電池廠,已在一個月前投產,對鈷的需求與日俱增。中國電動車商近幾年雖然主要使用不含鈷的電池,但現在已開始轉變。高盛估計,到了2025年,中國對含鈷電池的使用量有機會拉高近一倍。

鈷幾乎都是在剛果民主共和國開採,自去年11月起,鈷價已經暴漲逾50%、來到每磅21美元,未來可能繼續飆高。鈷價曾在2007年躍升至最高峰50美元,之後在2015年觸底、跌至每磅10美元。

路透社2月14日報導,根據電池用鈷鹽製造商eCobalt Solutions的預估,到了2020年,75%的鋰電池都將含有鈷,因為鈷能增加電動車每一次充電的里程數。

不過,由於98%的鈷都是銅、鎳礦的副產品,因此投資人很難買到純粹的鈷。歐洲一名交易員透露,私募股權基金業者雖然考慮過倫敦金屬交易所(LME)的鈷合約,但流動性卻不足,難以滿足投資機構的龐大需求。因此,許多基金公司決定直接囤積鈷、靜待價格上漲,設定的目標價則是每磅25美元,甚至更多。

據上海證券報,針對近期鈷價的暴漲,華友鈷業、格林美和金川集團等三家國內最大的鈷供應商均表示,“沒貨,不報價。”伴隨鈷價大漲,期貨大佬葛衛東重出江湖,瞄準的正是這種新能源汽車電池原料——鈷。不過,對此混沌投資內部人士已經鄭重否認(見此)。

在剛剛過去的三四個月時間,鈷價已經接近翻了一番。據百川資訊報價,從11月22日的233000元/噸算起,近3個月以來,鈷的交易價格累計漲幅達62%。在海外市場,LME鈷現貨也已持續上漲1年時間。2016年2月2日LME鈷現貨報22300美元/噸,至今已漲至48000美元/噸,累計漲幅達115%。

評析
鈷幾乎都是在剛果開採,自去年11月起,鈷價已經暴漲逾50%、來到每磅21美元,未來可能繼續飆高。

 樓主| 發表於 2017-6-3 20:19:28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7年3月5日MoneyDJ新聞,供同學參考

原油安啦!反對派:電動車威脅是迷思,說法太誇大

記者 郭妍希 報導

電動車技術不斷進步,售價日益降低,不少人預期原油將走上末日。但是反對派人士指出,客車的原油需求,只佔油市總需求的 20%,電動車的威脅言過其實。

投資機構 Semper Augustus Capital 總裁 Nawar Alsaadi 2 日在 OilPrice 發文,市場認為電動車發展將削弱原油需求。電動車進步的兩大動力是創新和政策支持,前者仍持續進行,後者則出現變化。美國方面,川普不信氣候暖化,對綠能興趣缺缺,電動車補助預料會受衝擊。另一力推電動車的大國–中國,則因車廠騙補猖獗,下砍補助。

文章強調,除此之外,不少人忽略客車的原油需求,僅佔總體需求的 20%(下圖),光從這 20% 來推測整體市場,勢必會做出錯誤結論。原油需求同時來自陸海空運輸、工業化、生活水準提高等。Statoil 對未來原油需求看法最為保守、而且極為看好電動車,連該機構都預測,2030 年原油需求將達 1.06 億桶,主因非運輸業需求提高。


(Source:OilPrice)

Statoil 表示,儘管運輸業的原油需求成長放緩,以塑化業為主的非能源業,原油需求將快速增加。估計塑化業的原油需求將從 2015 年的每日 150 萬桶,2040 年增至每日 2,400~2,700 萬桶。

另外,開發中國家興起,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以外的國家,原油需求與日俱增。2015 年為止,OECD 國家的人均石油消費為 13.19 桶,非 OECD 僅有 2.92 桶(下圖),未來非 OECD 有望拉高整體需求。最佳例證是,2000~2015 年 OECD 人均石油消費下滑 2.2 桶,全球原油需求仍從 2000 年的 7,700 萬桶、2015 年增至 9,500 萬桶,主要是非 OPEC 人均需求提高 0.8 桶。


(Source:OilPrice)

Alsaadi 看法和另一派人士差距極大。電動車支持者預測,環保車成本日益降低,會讓油價翻不了身,永無反彈之日。

OilPrice 去年 9 月 26 日報導,電動車逐漸崛起,光是 2015 年電動車電池成本就大減 35%。研調機構估計最快 2020 年代初期,電動車無須補助,價格將和汽油車相近,若真是如此,2023 年每日原油需求將減少 200 萬桶。過去兩年油市最低潮時,原油供給過剩也在 200 萬桶左右,因此倘若原油需求驟減 200 萬桶,將導致油價崩盤,帶來劇烈衝擊。

估計 2040 年,電動車要價可能低到 2.2 萬美元,屆時原油需求每日將暴跌 1,300 萬桶,足以讓油價永遠無法回彈,而且如果電動車持續發展,成為運輸主流,原油市佔會繼續流失。報導稱,上述預測固然相當大膽,但是若是政府堅守氣候變遷承諾,或是發生重大漏油意外或自然災害,原油可能又成眾矢之的,將加速清淨能源發展。

評析
反對派人士指出,客車的原油需求,只佔油市總需求的 20%,電動車的威脅言過其實。

 樓主| 發表於 2017-6-3 20:20:18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p470121 於 2017-6-3 20:21 編輯

轉貼2017年3月6日科技新報,供同學參考

達 20 位核心人才出走,特斯拉緊繃的神經要斷了?

作者 雷鋒網

在緊鑼密鼓的籌備 Model 3 的發售工作時,特斯拉的關鍵人物卻接連選擇出走,讓外界不禁為 Elon Musk 擔心。

前不久特斯拉公布 2016 年財報時,特斯拉首席財務官 Jason Wheeler 離職,不過他從 Google 跳過來才剛剛 15 個月而已。值得注意的是,Wheeler 的離職只是特斯拉高層接連出走大背景下的一個縮影而已。

關於高階主管接連出走原因的猜測很多,比如 Model 3 量產前高強度的工作、任務進展緩慢和 Musk 高壓下的緊張文化等。

「特斯拉看起來像一家斷了弦的公司,Model 3 量產帶來的壓力傳到了公司每一個角落。」市場研究公司 AutoPacific 的分析師 Dave Sullivan 說。

在一份電子郵件中,特斯拉發言人聲明稱,吸引和挽留人才是「我們最重要的資產之一」,公司員工流失率低於科技公司平均水準。

其實對矽谷科技公司來說,長時間的加班和跳槽是家常便飯,特斯拉的招募從來就沒停過。即使這樣,分析師依然認為短期內高層的相繼出走是特斯拉的一顆定時炸彈。

據了解,去年一年,Musk 的大動作很多:不但推出了 Model 3,超級工廠的電池量產工作也開始了,此外還將 SolarCity 收歸門下,這樣一來,特斯拉的員工人數突破 3 萬大關。

與許多公司一樣,特斯拉在剛發布的財報中將吸引和留住熟練技工列為主要風險之一,但今年,風險清單上卻又多了一項:公司需要在「支持自家擴張計劃和提高汽車產能」上做出努力。

風險因素
「無論什麼時候,要想順利完成變革,都必須有穩定的管理層。」瑞銀分析師 Colin Langan 在採訪中說道。「Jason Wheeler 當時被寄予厚望,但現在他卻黯然離開。除了他之外,特斯拉還接連走了 20 多名高層。如果公司的計劃讓員工們感到力不從心,麻煩肯定會隨之而來。」

Wheeler 對自己的出走原因也有解釋,他表示自己希望從事公共政策領域的工作,並稱讚了特斯拉的「一流團隊」。接替 Wheeler 的是特斯拉的前 CFO Deepak Ahuja,之前他曾經領導特斯拉由破產邊緣一路走到 2010 年上市。

彭博社專門盤點特斯拉去年一年的離職高層,發現財務、公關、合規事務、生產、製造、產品和計劃職位都有人出走。最近,特斯拉又失去了人力資源副主席 Mark Lipscomb 和硬體工程主管 Satish Jeyachandran。

領導層不透明
特斯拉是家很「奇怪」的公司,因為除了 Musk 和 CTO J.B. Straubel,其他主管的訊息從來不出現在官網、投資者關係網頁或年報中。

公司發言人表示,在特斯拉的管理團隊中,有四分之三任職時間都超過三年,60% 超過六年,還有 20% 是超級老兵,為公司服役超過十年。此外,在特斯拉誕生 14 年後,依然有 60% 的「原始」高層留在公司中。不過,在彭博社接觸的特斯拉高層中,卻沒人願意證明相關訊息。

本週,高盛集團將特斯拉的評級從「持有」降到「賣出」,因為分析師 David Tamberrino 懷疑特斯拉根本沒能力按計劃發售 Model 3。高盛的報告一出,特斯拉股價應聲下跌 11%,而就在 2 月 14 日,特斯拉股價衝到了最近 19 個月的最高點。彭博社關注的 23 名分析師中,8 人對特斯拉股票評級為「買進」,9 人為「持有」,6 人為「賣出」。

過去一年中,特斯拉股價累計漲幅約為 28%,去年營收更是暴漲 73%,首超 70 億美元。

最近離職員工
今年 1 月特斯拉從蘋果挖來 Chris Lattner 出任 Autopilot 副總裁時,其實有個外界不了解的細節,那就是負責 Autopilot 項目的 Sterling Anderson(可以直接向 Musk 報告)已於去年 12 月離職,並成立了新的自動駕駛公司。

後面的劇情更是有趣,特斯拉直接將 Anderson 告上了法庭,稱其離職後違反了保密協議。不過,Anderson 毫不示弱,稱將積極應對特斯拉毫無根據的指控。

多名特斯拉離職高層都轉投其他汽車公司,包括 Future Mobility、Nio 和 Waymo 等。

儘管以快節奏聞名,特斯拉宏大的願景(包括清潔能源和有吸引力的產品),依然幫他們吸引了許多業內大人物的加盟。45 歲的 Musk 更是自稱「奈米經理」,在公司的汽車工廠有自己的睡袋,此外他還運營大名鼎鼎的 SpaceX。如此努力背後,Musk 在特斯拉可是零薪水。

員工太多成了負擔
截至去年年底,特斯拉員工人數達 1.78 萬人,而剛被收購的 SolarCity 則有 1.22 萬名員工。雖然「蛋糕」越來越大,但特斯拉去年在招聘網站上依然放出超過 2,000 個職位。

去年,特斯拉電動車產量達 8.4 萬輛,到 2018 年更計劃將產能提升至 50 萬輛,2020 年這一數字還將增加。此外,特斯拉還將開設更多超級工廠,推出卡車和大巴士等產品。最近,特斯拉還獲得《消費者報告》的美國年度最佳汽車品牌稱號。

不過,這些成績背後都是工人的汗水。上個月 Fremont 工廠工人就透過公會控訴特斯拉超時加班,每週工作時間達 60~70 小時。面對這樣的情況,Musk 只得選擇提高工人待遇來平息事態。

AutoPacific 的 Sullivan 表示:「如果特斯拉每年都要招超過 2,000 名員工,是否意味著人們都已不堪重負?」

(本文由 雷鋒網 授權轉載)

評析
特斯拉的招募從來就沒停過,短期內高層的相繼出走是特斯拉的一顆定時炸彈。

 樓主| 發表於 2017-6-3 20:21:36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7年3月6日MoneyDJ新聞,供同學參考

訂單應接不暇,SK Innovation 電動車電池產能擬倍增

記者 郭妍希 報導

電動車前景可期,南韓電池廠 SK Innovation(以下簡稱 SKI)周一宣布董事會已經通過提案,將擴增電動車電池產能兩倍,藉以符合市場需求成長。

據韓國先驅報報導,SKI 將加蓋兩條產線,年產能合計達 2 GWh(十億瓦小時),比現有產能 1.9 GWh 還多出一些。SKI 已選定在首爾南方 150 公里處設置新廠,預計明年上半年可以完工,並在年底投產。

SKI 為增加營收動能,從 2008 年起就積極開發電動車市場。報導指出,SKI 於 2015 年就曾擴充電動車電池產能兩倍,但現在早已不敷使用。

SKI 重要大客戶包含起亞汽車與中國國營北京汽車集團(Beijing Automotive Group)等。據 SK Innovation 表示,現在訂單已經排到 7 年後,反映市場需求之強勁。

國際能源總署(IEA)去年 11 月曾預測,全球電動車數量將從 2015 年的一百多萬台倍數成長,2040 年將來到 1.5 億輛,若是如此,電池需求勢必大幅增加。

評析
SKI 於 2015 年就曾擴充電動車電池產能兩倍,但現在早已不敷使用。

 樓主| 發表於 2017-6-3 20:22:27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7年3月6日MoneyDJ新聞,供同學參考

特斯拉坦承Model 3 Beta版原型還沒影!股價2週挫15%

記者 郭妍希 報導

美國豪華電動車大廠特斯拉(Tesla Inc.)的平價電動車「Model 3」預購超夯、預定今(2017)年下半年量產,但公司股價在之前兩個多月內飆漲60%後,最近兩週卻一口氣回跌15%,啟人疑竇。有人仔細挖掘特斯拉向美國證管會(SEC)呈交的最新10-K報告,發現該公司已在內文悄悄坦承,Model 3 Beta版的原型車,至今尚無蹤影。

嘉實XQ全球贏家系統報價顯示,特斯拉股價一路從去(2016)年12月初的180美元一路飆升至2月14日的盤中高(287.39美元),期間漲幅接近60%。然而,之後股價就從2月14日的盤中高反轉之下,至2月27日盤中低點(242.01美元)為止,共計慘跌了15.8%。

美國權威汽車雜誌《Car and Driver》記者Anton Wahlman 2日報導(見此),特斯拉在3月1日發布的10-K報告中表示,已在測試Model 3的設計和製程時開發出多種版本,可作為Model 3 Beta版原型車的候選選項;在董事會選定要用哪一款作為Beta版的原型車之後,特斯拉下一階段的工作里程碑就能順利達陣。

Wahlman認為,這意味著特斯拉在該份公告涵蓋的期間內(截至2016年12月31日為止),仍舊還未完成Model 3 Beta版的原型車。不過,這份文件是在2017年3月1日發布,這或許也代表至3月初為止,董事會還未對要用哪款原型車拍板定案。

特斯拉在公告中還說,Model 3 Alpha版原型車已經順利完成。不過,該公司卻並未標明Alpha版、Beta版究竟有何不同。也許特斯拉在去年3月31日首度對外公開的Model 3是Alpha版?現在看來有這個可能,因為2月中業界又有消息傳出,特斯拉已開始打造下一階段的Model 3原型車,這批原型車似乎就是所謂的Beta版。

這對生產計畫的意義是甚麼呢?理論上,特斯拉的確可以把正常車廠會認定是測試用的原型車,當作是正式車款來發表,如此一來,特斯拉就可順利達成原定的生產時程目標。不要以為不可能,因為在2012年6月發表的Model S以及2015年9月發布的Model X就是這樣的作品,特斯拉之後又分別花了至少3個月,才開出正常的產能。

也就是說,無論多麼不成熟,特斯拉的確有機會讓Model 3在今年7月正式交貨、對外宣布達陣。不過,大家可別搞混了,因為這並不代表Model 3已能開始對大眾販售。

一般而言,正常車廠得花兩年的時間進行試產,才能正式發售新車,但特斯拉從開發出Beta原型車到正式投產,竟只花了3-6個月的時間。誠然,特斯拉在發售Model S、X之後,的確成熟許多,Model 3的設計沒那麼複雜,也能縮短研發時間,但任何事情都有極限,特斯拉能否達標,還得看下半年。

高盛甫於上週一(2月27日)調降特斯拉的投資評等、從「中立」降至「賣出」,理由包括Model 3的發布可能遭到延後等。CNN、MarketWatch報導,高盛分析師David Tamberrino指出,Model 3受到執行力等問題拖累,估計可能延後發布,而特斯拉燒錢速度愈來愈快,也會使股價一路被壓抑至年底。

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已經在最新財報電話會議上坦承,該公司得在第4季結束前再次募資。

評析
特斯拉已在內文悄悄坦承,Model 3 Beta版的原型車,至今尚無蹤影。

 樓主| 發表於 2017-6-3 20:23:07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7年3月6日MoneyDJ新聞,供同學參考

中國覬覦鋰電池、日韓怕怕!十年內剩10家業者存活?

記者 郭妍希 報導

中國對電池市場虎視眈眈,成長最快的電池廠「寧德時代新能源科技股份」(簡稱寧德時代或CATL)已誓言要在2020年底前,使電池產量超越特斯拉(Tesla)、Panasonic合資的「Gigafactory」超大電池廠。專家擔憂,十年前太陽能電池產業遭陸廠以低價鯨吞蠶食的現象,恐再次上演。

英國金融時報5日報導,北京已在上週呼籲企業在2020年底前將車用電池產能拉高一倍,還鼓勵業者前往海外投資。高盛預估,鋰電池將是未來10年的關鍵技術,估計到了2025年市場總值上看400億美元、且主要會由中國主導。

寧德時代行銷主任Neil Yang預測,雖然超越日本、南韓業者並非易事,但預估未來10年內,全球只會剩下10家鋰電池製造商,其中60%的市場會由前三大業者拿下。他也透露寧德時代要將觸角探至全球的野心,聲稱該公司希望跟特斯拉合作,也一直在跟通用汽車(GM)接洽,而福斯(Volkswagen)、BMW則已都是他們的客戶。

寧德時代預計要在2020年將鋰電池總產能拉升至50 GWh,而中國整體的鋰電池產能則合計會達121 GWh。相較之下,特斯拉則希望在明(2018)年將鋰電池產能拉升至35 GWh。每1個GWh的電力,可供應40,000輛電動車、每部行駛100公里所需。中國已在2013年超越南韓成為全世界最大的鋰電池供應國。

除了擴大供給外,中國也努力刺激需求,官方估計2020年在大陸全國上路的電動車,將上看500萬輛、遠高於目前的100萬輛。在2016年,中國共計賣出507,000輛電動車與插電式油電混合車,等於在12個月內成長50%。

這不禁讓人想起10年前太陽能產業遭中國盯上的命運。顧問機構麥肯錫(McKinsey)前亞洲部董事長Gordon Orr直指,中國在10年前透過低價搶市、將太陽能電池售價往下砍殺70%,同樣的命運看來也會在電池產業重演。電動車約有半數成本都花在電池,這能讓電動車變得更有競爭力,但其他亞洲、美國和歐洲電池業者的市佔恐怕會嚴重流失。

不過,Bernstein證券認為,想要增加電動車每次充電能行駛的里程數,電池的能量密度(Energy density)是關鍵,目前這項技術中國仍然落後南韓。在這個市場,技術最先進的分別是LG Chem、Samsung SDI、SK Innovation以及Panasonic,大陸業者的技術還落後數年之久。

美國、南韓去(2016)年7月宣布在韓部署「薩德」(THAAD)反導彈系統之後,中國就開始積極抵制南韓,車用電池大廠LG Chem、三星SDI (Samsung SDI)首當其衝。中國工信部(MIIT)最新公布的第五批新能源汽車推薦目錄中,將內建LG Chem、三星SDI電池的電動車全部剔除。也就是說,所有內建韓系電池的新能源車,都已不再符合北京政府的推薦標準。

Maeil Business News Korea、Business Korea等外電1月2日報導,在工信部最新列出的493款新能源車推薦名單當中,沒有一款內建LG Chem、三星SDI的車用電池。

韓國同意美國佈署薩德飛彈防禦系統之後,頻遭中國報復,之前韓國電動車電池商遭到鎖定,被踢出中國補助名單之外。近來北京又出新招,據傳中國電動車商可能要求電池供應商砍價35~40%,韓商更難獲利。

巴倫(Barronˋs)1月18日報導,摩根士丹利(大摩)分析師Shawn Kim報告稱,中國高工產業研究院宣稱,部分中國電動車商要求電池業者,今年電池價格下砍35~40%。大摩中國分析師Jack Lu認為,中國電池商大砍價格之後,仍有可觀獲利,此一方案可望繼續推動,如此一來,或許會壓縮三星SDI毛利。

中國處處設限,電池大砍價,北京又打算把合格電池廠的生產門檻一口氣增至8GWh,韓商生存空間大受打壓。

評析
高盛預估,鋰電池將是未來10年的關鍵技術,到2025年市場總值上看400億美元、且主要會由中國主導。

 樓主| 發表於 2017-6-3 20:23:58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7年3月7日蘋果日報,供同學參考

JAGUAR電動車來台 迎戰特斯拉
BMW賓士積極導入 頂級車市很來電

【陳慜蔚╱台北報導】

最新車款
隨電動車大廠特斯拉(TESLA)1月下旬開始在台交車,各品牌今年陸續有電動車導入計劃,JAGUAR LAND ROVER(JLR)台灣總代理九和汽車昨也宣布,將爭取JAGUAR首款純電動跑車型休旅車I-PACE與原廠上市規劃同步,最快年底導入台灣。

去年才在洛杉磯車展發表的概念車,I-PACE為JAGUAR首款純電動跨界跑車型性能休旅車,宣告全新產品陣線正式加入,成為家族成員。

九和拼年底前引進
雖然目前原廠對於I-PACE價格及實際上市時程細節都仍未定,不過隨九和汽車去年正式劃歸亞太營運總部旗下,在原廠資源更積極投入下,加上國內純電動車市場逐步興起,也使九和汽車導入意願更為濃厚,目標年底前導入國內市場。

除將加速導入電動車款,隨各項策略逐步落實,九和汽車總經理陳貽彬看好,雙品牌去年在台銷量達900台後,今年將成長至1500台,2020年底前達成在台年銷4000台目標。

事實上,隨大勢所趨,除JAGUAR純電動車可望於今年底導入台灣,BMW總代理汎德早於2014年即開始引進i3,今年品牌也將更積極設置充電站,強化充電站密度。

國內豪華進口車龍頭品牌M-Benz目前也積極規劃導入電動車,台灣賓士日前宣布,同樣將爭取於年底前導入SMART電動車款在台上市。至於TESLA特斯拉台灣繼Model S開始交車後,今日將發表全新Model X電動休旅車。

進口車品牌陸續投入電動車市場,年底可望再掀起一波高潮,國產車市場主戰場則仍集中於一般車款。不過,農曆年後可看出戰況猛烈,各品牌無不祭出更殺的定價或保固方案。

Super Elantra配6安
三陽(2206)旗下南陽總代理韓國現代(HYUNDAI)汽車,昨也發表品牌年度戰略車款Super Elantra,為宣示搶攻國內市場決心,在原廠全力支持下,全車系標配6具安全氣囊,按各車型價格自64萬9000元起,總經理魏國志宣示,年底前銷量至少5000台。

魏國志表示,現代Elantra在全球發表以來,連續6年進入全球10大暢銷車,更是最快突破1000萬台累計銷售紀錄的車款,此次新車上市,特別導入歐規高安全等級,無論車體結構與安全配備,都是最高防護。

三陽暨南陽董事長張宏嘉昨也親自站台,由於三陽今年將董監改選,對市場傳出大股東恐不再支持續任董座,張宏嘉昨表示,從出任董事長開始,一直都是把自己當作專業經理人。

張宏嘉也澄清,自己從未說過「只做一任」,也從未與目前公司最大股東、副董事長吳清源討論過董監改選相關議題。

JAGUAR I-PACE Concept小檔案
●車款意涵:品牌首款純電動跨界跑車型性能休旅車,已於2016年洛杉磯車展首發
●上市時程:最快今年底上市,台灣總代理九和汽車積極爭取與全球同步於年底導入國內
●價格:未定
●電池系統:36顆模組化電池整合而成,容量90kWh,續航力逾500公里
●時速0~60英里(約96.6公里)所需時間:4秒
●馬力╱扭力:400匹╱71.4kgm
資料來源:業者
 樓主| 發表於 2017-6-3 20:24:58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7年3月7日MoneyDJ新聞,供同學參考

不會爆炸!鋰電池之父發明全固態電池,充電只需數分

記者 郭妍希 報導

行動裝置日新月異,而容量大、充電又快速的電池,成為人們追逐的目標,但三星電子求好心切,反而引發Note 7連環爆事件,讓人餘悸猶存。

鋰電池之父John Goodenough (見圖)雖已高齡94歲,卻寶刀未老,他最近帶領德州大學(University of Texas)奧斯汀分校團隊,打造出「全固態」(all-solid-state)鋰電池,不但更加安全,容量還是三倍大,而且只要數分鐘就可充電完畢,不必再像從前那樣等待數小時。

Apple Insider、CNET、CleanTechnica等多家外電6日報導,Goodenough採用全新技術打造的鋰電池可適用幾乎所有裝置,包括iPhone、MacBook Pro、車用電池或是類似特斯拉「Powerwall」家用電力儲存系統等,都可使用這種電池。

Goodenough表示,想讓電動車進一步普及,電池的成本、安全性、能量密度(Energy density)、充放電速率以及循環壽命(cycle life)至關重要,而他的團隊應該已經解決當今電池的諸多問題。

Goodenough團隊開發的最新技術,使用了玻璃製的電解質(不是以往的液體),可解決電池充電過快時激發「金屬鬚晶」(metal whiskers),導致正負兩極相互接觸、繼而起火爆炸的問題。

玻璃電解質是以鋰、鈉或鉀製成,可大幅增加電池的能量密度,據研究人員估算,即使充放電超過1,200次,電池續航力也幾乎不受影響。不僅如此,即使環境急凍到零下20度C,新款電池依舊能正常運作。

研發團隊指出,玻璃電解質可簡化電池製造流程,採用的材料也都對環境友善,能輕鬆回收再利用,另外更能降低稀土金屬的使用量。不過,德州大學科技商業化辦公室目前還在跟多家電池大廠洽談授權事宜,因此短期內恐怕還無法上市。

評析
鋰電池之父發明全固態電池,不但更加安全,容量還是三倍大,而且只要數分鐘就可充電完畢

 樓主| 發表於 2017-6-3 20:25:47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7年3月10日工商時報,供同學參考

原料變貴 對沖基金搶買鈷礦 電池商冷汗直流

陳穎芃/綜合外電報導

金融時報報導,電動車市場起飛,使車用電池主要原料鈷礦需求暴增,再加上近日由對沖基金組成的財團買下大量鈷礦,令不少電池製造商擔心鈷礦價格加速飆漲。

據內情人士透露,由瑞士Pala投資公司及上海混沌投資等多家對沖基金組成的財團,近日一口氣買下6,000萬公噸鈷礦,總價高達2.8億美元。這批鈷礦相當於去年全球產量的17%,令鋰鈷電池製造商相當緊張。

過去中國電動車使用的鋰電池大多沒有鈷成分,但近年逐漸跟隨歐美趨勢改用鋰鈷電池。高盛預期,中國電池製造商的鈷礦需求將在2025年前增加1倍。此外,美國電動車製造商特斯拉(Tesla)也開始自行生產車用電池,使得鈷礦後市備受看好。

商品顧問公司CRU統計,去年全球油電混合車及電動車產量成長41%,使車用電池供應商擴大採購鈷礦。該公司預期今年全球鈷礦需求將較市場供應量多出900公噸,且未來5年內市場需求將以每年20%的速度持續擴大。

回顧2015年鈷礦價格一度跌至每磅10美元低點,隨後電動車市場起飛推動價格不斷回升。由於全球鈷礦產地集中在剛果共合國,因此在產量有限的情況下,去年11月以來鈷礦價格漲幅已超過50%。

礦業公司嘉能可(Glencore)執行長格拉森伯格(Ivan Glasenberg)在2月底表示,未來鈷礦需求會更大,而外界也認為特斯拉在內華達州的超級電池廠投產後將助長鈷礦需求。全球鈷礦產量有三分之一來自嘉能可,因此只要鈷礦價格上漲1美元,就能為嘉能可創造5,500萬美元獲利。

CRU分析師史賓瑟(Edward Spencer)表示:「電池製造商擔心原料變貴,紛紛補足庫存,同時又有對沖基金炒作,勢必推動鈷礦價格上漲。」

評析
近日由對沖基金組成的財團買下大量鈷礦,令不少電池製造商擔心鈷礦價格加速飆漲。

 樓主| 發表於 2017-6-3 20:26:44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7年3月10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穆斯克豪語 百日解澳洲電荒

經濟日報 編譯任中原/綜合外電

誰能在100天內解決澳洲南部的嚴重缺電話題?特斯拉(Tesla)執行長穆斯克自告奮勇,而且「不成不要錢」;作法是裝設一套售價2,500萬美元、貯存能力為10萬度的大型電池系統。澳洲政府表示可能會考慮支持特斯拉推出的這種電池。

南澳地區缺電嚴重,曾經使產業實施燈火管制兩周之久;澳洲並擔心由於電力供給吃緊,可能在全國各地發生停電。

整個故事是澳洲Atlassian軟體公司創辦人卡龍-布魯克斯在社群媒體上表示,如果特斯拉能提供電池來解決南澳的缺電問題,他願意聯繫融資並爭取政府支持。

穆斯克隨即推文答覆說,「特斯拉將取得電池系統,從簽約起100個天內完工,不成不要錢。你覺得我夠不夠認真?」他提出的電池報價是每度電250美元。

卡龍-布魯克回覆,「一言為定。給我七天時間來搞定政府及融資」。結果他整天都被電話淹沒,「支持者電話如潮水般湧到。有人喊『讚』,也有公司問『我能買電嗎?能捐錢嗎?』。

由於澳洲愈來愈依賴太陽能及風電,因此四處尋求協助以確保供電,而利用電池儲電也是政府的選項之一。

特斯拉最近才在南加州完成一套8萬度級的電池場,僅耗時90天,成本1億美元;本周已在澳洲推出「電力牆2號」系統。電池貯存系統有助於防止電價飆漲,避免停電,並提升整個電網的可靠度。

環境與能源部長費登堡表示,「政府準備透過澳洲再生能源署及清潔能源金融公司,與認真支持能源儲存的企業合作」。

清潔能源金融公司執行長亞提斯發表電郵聲明指出,「我們正在與多家大型電池供應商討論可能的電力貯存方法,包括南澳在內。如果特斯拉有興趣,我們可以跟他們談」。

評析
特斯拉最近在南加州完成一套8萬度級的電池場,僅耗時90天,成本1億美元

 樓主| 發表於 2017-6-3 20:27:38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p470121 於 2017-6-3 20:28 編輯

轉貼2017年3月10日《萬寶週刊》1219期,供同學參考

漲最兇的原物料是誰?

【撰文/蔡明彰】

電動車大廠特斯拉3月2日發布上季虧損減少的財報,及Model 3下半年量產,利多失靈股價4天下跌逾10%。高盛分析師降評至賣出,理由Model 3如期交貨存在變數,未來還要迎戰豐田、通用電動車。

放空特斯拉
特斯拉股票過去幾年堪稱美股最爭議之一,從30美元就不斷有人放空,被軋大賠空頭仍不死心,現在250美元仍高掛空單。認為股票漲的不合理,放空是一種策略。但除此之外還有更高竿的作法,讓特斯拉電動車成本大增,生產越多Model 3可是賠的越多。有專家估計,特斯拉用每台8萬美元的成本生產Model 3,卻只賣3萬元,再怎麼算都是賠錢生意。

炒鈷
電動車成本一半是鋰電池,這次國際大咖炒家聯手囤積鋰電池重要金屬材料,目的大舉拉高鋰電池成本售價,最能給予特斯拉Model 3量產的重大障礙。大咖出手選在中國政府將電動車電池納入供給側改革,淘汰低效能電池而補貼高效能業者。想要增加電動車每次充電能行駛的里程數,電池能量密度是關鍵,必須添加鈷。

中國索羅斯出手
98%的鈷都是銅、鎳礦副產品,幾乎都在非洲剛果產出,投資人很難買到純粹的鈷。倫敦金屬交易所(LME)的鈷合約流動性太少,難以滿足龐大法人需求,所以大咖直接囤積鈷。來自瑞士採礦創投Pala,及中國最大原物料基金公司上海混沌投資,看好電動車業者的需求(也可能給特斯拉出難題),至今已囤積6000噸鈷,價值2.8億美元(台幣87億元),相當全球去年產量17%。

而值得注意混沌投資的大股東是被稱為「中國索羅斯」的葛衛東。

今年電動車電池全球需求量比供給量超過900噸,未來5年平均每年成長20%。同步增加對鈷的需求,高盛估計到2025年中國對含鈷的高效能電池使用量增加1倍。屆時75%的電動車電池都含有鈷,因為鈷能增加電動車每一次充電的里程數。

炒作一發不可收拾,高端鈦白粉價格也開始大漲,近一年大漲90%,而鈷近一年大漲115%。

【完整內容請見《萬寶週刊》1219期】

評析
國際大咖炒家聯手囤積鋰電池重要金屬材料,目的大舉拉高鋰電池成本售價,最能給予特斯拉Model 3量產的重大障礙。

 樓主| 發表於 2017-6-3 20:29:02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7年3月12日工商時報,供同學參考

與亞洲抗衡 Tesla前高管在歐建鋰電池廠

顏嘉南/綜合外電報導

據英國金融時報報導,2名特斯拉(Tesla)前高階主管打算在北歐打造價值40億美元的鋰電池廠,這將是歐洲首座大型電動車電池廠,擬在電動車需求揚升之際,與主導電池市場的亞洲對手相競爭,而非與特斯拉為敵。

特斯拉前供應鏈主管,現為Northvolt公司創辦人暨執行長卡爾森(Peter Carlsson),計劃讓歐洲首座大型電池廠落腳北歐國家,預計2020年前開始投產,並在2023年前讓年度電力產能達到32十億瓦小時(GWH)。瑞典籍的卡爾森受訪時表示:「如果沒有人在歐洲興建電池廠,我們將完全依賴亞洲供應鏈,而歐洲有機會做到能源獨立。」

日本和韓國企業掌握絕大部分電動車電池市場,而且中國業者的勢力逐漸崛起。特斯拉和Panasonic雖在內華達州建立35GWH的超級電池廠,但其生產的電池只供自用。

特斯拉前高階主管,現為Northvolt營運長切路堤(Paolo Cerruti)表示,亞洲對手缺「結構性優勢」,電池市場的獨大地位主要源自於他們的強項-消費電子領域。

切路堤指出:「生產電池是自動化過程,並不需便宜勞工,而是需技術精良的工程師。能源占成本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歐洲需要做一些努力。」Northvolt正在北歐尋找合適的建廠地點,特別是瑞典,篩選條件包括當地是否能提供潔淨能源,例如水力或風力等。豐富的礦藏資源也是重要考量之一,例如芬蘭等國家。

Northvolt的早期投資人包括國營的瑞典電力公司Vattenfall、瑞典航運巨擘Stena和瑞典能源局。

在特斯拉任職約5年的卡爾森和切路堤強調,他們無意與老東家特斯拉為敵。切路堤表示:「我們絕非要把矛頭對準特斯拉。」

評析
Tesla前高管在歐建鋰電池廠擬在電動車需求揚升之際,與主導電池市場的亞洲對手相競爭

 樓主| 發表於 2017-6-3 20:30:28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7年3月13日聯合新聞網,供同學參考

Tesla內湖直營中心 預計第2季末、第3季初正式啟用

聯合新聞網 記者林和謙/專題報導

台灣特斯拉Tesla上周在國內正式發表SUV車型Model X,今年年底前就可交車,加上年初交車的Model S,未來台灣路上會看到更多的Tesla電動車。面對將持續增加的Tesla車主,台灣Tesla也著手進行各項計劃與充電站建置,其中位於台北市內湖的Tesla直營中心,預計將在今年第二季末或第三季初正式啟用。

Tesla內湖直營中心兼具維修、售後服務並結合產學合作,可做為人才育成中心,進行學生的技術訓練、深植技職教育,為國內培養更多相關人才。台灣Tesla說,目前內湖直營中心的維修與保養等已可為車主服務,其他設施包括辦公室、周邊建置等都在規劃,待第二季末或第三季初,將會全面正式啟用內湖直營中心。

而目前在台北、台中也都有Tesla原廠認證的鈑噴中心,台灣Tesla表示,原廠的據點與維修中心今年都有計畫在台北以外的地區擴建,包括台中、南部等,都在規劃當中,車主與民眾可以放心。

除了維修與售後服務據點,充電站也是很重要的部分,以「便利生活圈」概念來建構的目的充電站,至今已完成100座,遍布北中南、花蓮等地,充電站地點包括百貨商圈、大賣場、商辦、餐廳、學校等地點,今年上半年將在全台50個地點建置200座目的充電站,便利車主。

而充電20分鐘就可讓車子電力達50%的超級充電站,除了目前台北花博公園的六座,台灣Tesla計畫也正逐步在台中、台南、高雄等區域建置,今年預計會有5~6個超級充電站據點將完成,讓車主的長度旅程更便利。

此外,Tesla台灣官網目前也可預購全新Model 3中型電動房車,Model 3可能會在2018年於國內發表,新車交付時間為2018年年中或更晚。而Model X則是今年年底前可交車,甚至更快。

評析
位於台北市內湖的Tesla直營中心,預計將在今年第二季末或第三季初正式啟用。

 樓主| 發表於 2017-6-3 20:31:45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7年3月13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特斯拉BMW催油門 攜手台灣大攻車聯網

經濟日報 記者邱馨儀、黃晶琳/台北報導



車聯網來了。國際知名車廠特斯拉、BMW已攜手台灣電信業者進入車聯網市場。業界估,未來三年內,其他汽車品牌的高檔車將全面啟動智慧車聯網服務,車聯網時代已經來臨。

近年美國、歐洲、大陸及日本都積極發展車聯網應用。根據「全球行動通信系統協會(GSMA)」預估,2018年全球車聯網產值將高達新台幣1.2兆元。看準車聯網商機,國際車廠也陸續宣布與電信業者合作。

今年起,國際車廠攜手電信業者陸續在台灣實現車聯網應用。台灣富豪表示,VOLVO已在歐美發展互聯網,提供車況資訊的聯結,以及進階的應用,亞太地區則計畫在三年內啟動,藉由互聯網系統擴展更多元的服務內容。

BMW已與台灣大合作發展車聯網。BMW台灣總代理汎德汽車表示,目前的合作模式是原廠出廠時每一部車上都配置一張SIM卡,台灣由台灣大提供電信服務,相關費用綁在車價上,前三年免費,三年後,除進階服務需要費用,基本服務仍然免費。除BMW外,智慧電動車大廠特斯拉(Tesla)也已與台灣大哥大攜手。

特斯拉推出豪華純電動房車,搭載17吋觸控螢幕,內建智慧車載系統,包含高畫質倒車系統、查地圖、衛星導航、購物等服務,也可與車主的手機行事曆同步、透過藍牙及免持聽筒打電話,等於一支大型智慧機,背後則內建通訊系統以及SIM卡,確保網路連接的狀態,而傳輸服務則採用台灣大行動網路,車主無須付費。

台灣大去年已經打造Global eSIM(eUICC)及SIM管理平台,同時思科Jasper發展物聯網平台控制中心,並積極搶進國際車廠,已經陸續與特斯拉及BMW等國際車廠合作,近期AT&T及台灣大所屬的Bridge電信聯盟宣布攜手合作,共同拓展車聯網,藉此台灣大可望擴大與全球特斯拉、BWM、通用、VOLVO等22個國際車廠的合作。

評析
國際知名車廠特斯拉、BMW已攜手台灣電信業者進入車聯網市場。

 樓主| 發表於 2017-6-3 20:32:52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7年3月13日MoneyDJ新聞,供同學參考

特斯拉光環太亮!鋰價飆、泡沫現蹤,恐供過於求崩盤

記者 陳苓 報導

特斯拉準備在今年下半發布平價電動車「Model 3」,年初超級電池廠Gigafactory(見圖)先量產備戰,讓電動車電池的必備原料---鋰,價格漲翻天。部分人士擔心,鋰價泡沫吹太大,漲勢可能已經觸頂。

AGmetalminer.com、路透、英國金融時報報導,分析師預測電動車將成主流,推升鋰需求,促使鋰價飛漲。去年以來,鋰的均價大漲60%;若從2014年算起,鋰價更暴衝3倍。中國漲勢更為驚人,電動車電池所需的碳酸鋰(lithium carbonate),價格在九個月之間,從每噸7,000美元、升至2萬美元以上。

鋰價暴衝,引發泡沫憂慮。顧問機構CRU Group主管Paul Robinson說,鋰價的上行空間很小,供給大增會趕上需求成長,情況一如以往的稀土和釩(vanadium)。由於鋰礦儲藏豐富,仍有許多礦藏可供開採,要是大型開採案紛紛啟動,供給不及將變成供給過剩,價格勢必出現修正。

Stormcrow Capital董事長Jon Hykawy警告,毫無疑問地,鋰礦市場相當擁擠,會出現撲殺潮。他說,鋰礦是最新的泡沫產業。

鋰礦到底有多熱?阿根廷是鋰礦大國,該國放寬資本和貨幣限制後,40家外國業者有意到阿根廷採礦,其中一半都鎖定鋰礦。該國政府估計,要是所有開採計畫都順利進行,阿根廷鋰礦產出將達每年16.5萬噸,約佔2021年全球供給的45%。當前全球鋰礦產出僅有18.5萬噸,由此可見供給成長之快。
倘若再加上智利、美國、澳大利亞的新增產出,供給大增可能會導致鋰礦市場崩盤,價格一夕暴跌。

OilPrice、路透社、英國金融時報1月報導,位於美國內華達州的特斯拉超級電池工廠1月4日投產,目標2018年開始,每年生產35GW的鋰電池,相當於目前全球鋰電池廠的產能總和。這也表示,有了特斯拉電池廠之後,2018年起全球鋰電池產能將增加一倍。

外界看好電池生產大增,會壓低電池成本、電動車將變得更便宜,引爆買氣,2016年電動車電池價格已經大跌22%,估計今年還會續降15~20%。電動車需求增加,會促使電池主原料鋰進入多頭牛市,估計電動車用到的鋰含量,約為智慧機的4,800倍,電動車普及,將使得鋰供給吃緊。晨星估計,至2025年為止,鋰的需求將每年成長16%,表現超越過去一世紀的任何原物料。

評析
電動車將成主流,促使鋰價飛漲,去年以來,鋰的均價大漲60%;若從2014年算起,鋰價更暴衝3倍。

 樓主| 發表於 2017-6-3 20:33:53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7年3月13日科技新報,供同學參考

前特斯拉高層籌建動力電池工廠,中美鋰電池大戰開打?

作者 36Kr

近日,特斯拉供應鏈前副總裁 Peter Carlsson 和另一位前特斯拉供應鏈高層 Paolo Cerruti 正式對外公布了他們創辦的汽車動力電池創業公司 North Volt。不久以前,寧德時代新能源(CATL)與國能電動汽車瑞典有限公司就汽車動力電池供應簽署協定的新聞也一度引發關注。可以肯定的是,在汽車產業電氣化的大潮下,動力電池工業將迎來新一輪快速發展。

神祕的 North Volt
據外媒報導,Peter Carlsson 是在 3 月 6 日斯德哥爾摩的一個活動上正式公布新公司的進展。公司計劃在歐洲──可能是瑞典或芬蘭,建造鋰電池工廠。他們有雄心勃勃的目標:使鋰電池成本降到低於 100 美元/kWh。

Carlsson 透過外媒 Breakit 表示,North Volt 目前已在全世界招攬了約 30 人左右鋰電池專家隊伍,工廠建設的第一階段成本需要 10 億美元,公司的早期投資者為瑞典投資公司 VINNOVA 和瑞典國家能源署。

「我們了解有許多投資者對該專案有興趣。我們希望明年該專案進入實質性發展階段時建立充分的信心,我們需要大量資本從無到有建立一個工廠。目前預估它會分為 4 階段,總造價達 400 億克朗。Vinnova 和瑞典能源署是公司早期的支援者。」

400 億克朗大約相當於新台幣 1,424 億元,因此,如果他們可以成功融資,North Volt 未來將成為鋰電池工業不容忽視的一股力量。

知情人士透露,在 2015 年離職前,Carlsson 曾負責特斯拉汽車工廠和超級電池工廠的電池供應鏈管理,一直做到離職前的特斯拉全球採購和供應鏈主管。Cerruti 在特斯拉則負責供應鏈的運作規畫,2016 年 2 月,Cerruti 從特斯拉離職,以 COO 的身分加盟 North Volt。

根據他們的規畫,North Volt 將在未來 2 年內獲得融資和確定廠址,以便在 2019 年開始建設。如生產將從 2020 年開始,並在 2023 年產能完全釋放時達到約 32GWh/年的年產能。

不容小覷的中國軍團
CATL 是依據近年來抓住電動汽車工業徐徐起勢的機會迅速發展壯大的中國動力電池企業。公司在 2016 年達到了產能期相比超過 200% 的增長達到 7.5GWh,超過 LG 化學,穩居全球第三。寧德時代 CEO 黃世霖表示,公司計劃在 2020 年前將電池產能增加 5 倍,達到 50GWh/年。如果該計畫如期實現,CTAL 將超越比亞迪成為僅次於特斯拉─松下聯盟的全球第二大動力電池製造商。

近日,CATL 與國能電動車瑞典有限公司(NEVS)簽署汽車動力電池供應合作協定。NEVS 的前身即紳寶汽車(SAAB)。2017 年 1 月,NEVS 在中國獲批建造電動汽車工廠的資質,該工廠的汽車產能可達 20 萬輛/年,預計 2017 年年底投產。

NEVS 董事長蔣大龍表示:「CATL 成熟的供給能力以及電池方面的先進技術可以縮短我們產品進入市場的時間,達到了我們對電池在數量與品質方面的需求。最終,CATL 在中國本土的經驗與營運網路將使 NEVS 的中國用戶受益。」

在技術路線上,黃世霖在接受採訪時曾表示:「CATL 基本定了一個技術路線:儲能和大巴將來主要走磷酸鐵鋰的技術路線,主要是因為安全、成本和產品實用性的考慮;客用車領域,純電動、混合動力和輕混會走三元路線。所以未來兩種技術路線的產能比例要看哪一個市場走得快,它的比例自然就會多起來。」

與此同時,之前一直堅持磷酸鐵鋰路線的動力電池巨頭比亞迪在比亞迪秦 100 和唐 100 上將電池從磷酸鐵鋰變成了鎳鈷錳酸鋰,後者也就是三元鋰,意味著堅持多年的比亞迪在乘用車網域正式「倒戈」,在特斯拉實力自證透過優秀的電池組管理技術可以使三元鋰電池達到車規級別的穩定性與安全性後,三元鋰電池的能量密度優勢愈發突顯,在整個動力電池工業,除了特斯拉─松下,三星 SDI 和 LG 化學也公布了下世代圓柱形三元鋰電池的規畫,三元鋰電池正在成為動力電池主流。

與此同時,比亞迪堅持的磷酸鐵鋰的能量密度瓶頸問題也日漸突顯。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反倒認為比亞迪的決策更為明智。汽車之家創始人李想也專門發微博表示,比亞迪此舉結束了電池路線之爭,燐酸鐵鋰屬於大巴,三元鋰電池屬於客用車。

在比亞迪成功布局三元鋰電池後,無論是2016年位列第二的產能,還是雄心勃勃的投產計畫,比亞迪的影響力都不容小覷。

如果我們算上三星 SDI、LG 化學和日本 AESC 等動力電池主流玩家的擴產計畫,未來幾年的電池產業會產能過剩,豈不是得不償失。關於類似的擔憂,我想用寧德時代 CEO 黃世霖的因應來結尾:「現在看各個同行報出來的產能總數,它肯定會過剩,但是我們預計很快會出現『強者恆強』的狀態。隨著工業產能的擴充,很快大家會認識到我們需要品質過關的電池來裝配大巴或者客用車。因此,未來技術能力不夠的產能一定過剩,因為達不到工業要求。但技術能夠達到要求的產品還會供不應求,所以會有一個淘汰過程,所以產能過剩是相對的。」

(本文由 36Kr 授權轉載)

評析
在汽車產業電氣化的大潮下,動力電池工業將迎來新一輪快速發展。

 樓主| 發表於 2017-6-4 18:52:23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7年3月15日MoneyDJ新聞,供同學參考

電池材料炒家當心!剛果產能明年大開 鈷價恐墜回地球

記者 郭妍希 報導

車用鋰電池的關鍵材料──鈷在需求增溫、供給短缺的帶動下,年初迄今報價已狂飆135%,但認為鈷價可能漲到外太空的避險基金和投機客要小心了,因為剛果的礦脈明(2018)年將開出大量產能,屆時供需景況驟變、原本飛龍在天的鈷價恐墜回地球。

英國金融時報14日報導,全球最大鈷生產商嘉能可(Glencore Plc)位於剛果共和國的加丹加(Katanga)礦場,在花費4.3億美元整治機台後,明年就可上線產鈷,預計市場將因此增加最多22,000公噸的供應量。目前鈷的全球年產量約在100,000公噸左右。

高盛分析師指出,加丹加礦場重新上線,將明顯改變供需狀態、終結短缺,預計鈷的供給量到了2019年底,都能充分滿足需求。

鈷是銅和鎳的副產品。原物料價格於2015年底慘崩之際,數個銅礦和鎳礦都被迫縮減產能,而嘉能可也在市況最為嚴峻的時候決定暫時封閉加丹加礦場。巴西礦商Votorantim Metais則跟著在2016年初暫停了鎳、鈷的生產線。

不過,中國預定要在2020年讓500萬輛電動車上路,特斯拉(Tesla Motors)首款平價電動車接單接到手軟,卻讓車用電池的需求水漲船高。根據倫敦原物料顧問機構CRU分析師Edward Spencer的數據,高級鈷的報價已拉高至每磅27美元。

看準這個趨勢,業界開始有消息傳出,括瑞士專門關注採礦業的創投機構Pala Investments,以及中國大型原物料基金上海混沌投資(Shanghai Chaos Investment)在內的六家機構,因看好電動車業者的需求,至今已囤積了約6,000公噸的鈷,價值多達2.8億美元,相當於去年全球總產量的17%。(註:混沌投資的控股股東是被稱為「中國索羅斯」的葛衛東。)

路透社2月14日報導,根據電池用鈷鹽製造商eCobalt Solutions的預估,到了2020年,75%的鋰電池都將含有鈷,因為鈷能增加電動車每一次充電的里程數。

不過,由於98%的鈷都是銅、鎳礦的副產品,因此投資人很難買到純粹的鈷。歐洲一名交易員透露,私募股權基金業者雖然考慮過倫敦金屬交易所(LME)的鈷合約,但流動性卻不足,難以滿足投資機構的龐大需求。因此,許多基金公司決定直接囤積鈷、靜待價格上漲,設定的目標價則是每磅25美元,甚至更多。

評析
剛果的礦脈2018年將開出大量產能,屆時供需景況驟變、原本飛龍在天的鈷價恐墜回地球。

 樓主| 發表於 2017-6-4 18:53:13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7年3月17日工商時報,供同學參考

確保Model 3今年順利上市 特斯拉再募資10億美元

陳穎芃/綜合外電報導

電動車製造商特斯拉(Tesla)周三宣布,為了讓新款電動車Model 3能順利在今年上市,公司必須再募資10億美元以確保手頭現金充裕。

特斯拉周三共發行價值2.5億美元的新股,以及價值7.5億美元的可轉換債券。

目前身為特斯拉最大股東的執行長穆斯克(Elon Musk)表示,周三發行的新股將有10%由他買下。

儘管特斯拉自2010年股票上市以來營收持續成長,但至今只有2季創造獲利,再加上該公司為了研發電動車不斷投入龐大資金,使得負債日漸沉重,只好一再募資籌措資金。

今年2月穆斯克便透露公司需要再次募資。由於特斯拉在明年將有超過20億美元債務到期,況且該公司也預定在明年擴大產量,因此分析師早已預期這回募資金額最高可達25億美元。

特斯拉先前曾多次宣稱,要在明年底前達到年產量50萬台的目標,並在2020年擴大至年產量100萬台。然而,特斯拉去年產量僅8.4萬台,要在短時間內大幅提升產量勢必需要龐大資金支持。

當年靠Model S打響名號的特斯拉近年又推出Model X電動休旅車,但這兩款車的價格皆屬於頂級市場。特斯拉為了讓電動車打入主流市場,與傳統汽車大廠直接競爭,近來全力投入Model 3研發。

定價不到4萬美元的Model 3直接挑戰通用汽車旗下品牌雪佛蘭推出的電動車Bolt。去年特斯拉開放Model 3預購以來,訂單量迅速超過40萬台,無奈生產作業一再延宕。

儘管如此,特斯拉還是野心勃勃,宣稱未來將推出大型電動車及電動卡車等多樣車款。

評析
特斯拉去年產量僅8.4萬台,要在明年底前達到年產量50萬台的目標,勢必需要龐大資金支持。

 樓主| 發表於 2017-6-4 18:54:33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7年3月19日中央社,供同學參考

蘋果電動車新進展? 傳布局行車警示系統

中央社 台北19日電

蘋果還是對電動車不死心?外媒報導,蘋果積極布局行車警示系統技術,警示範圍可覆蓋整個車體,駕駛行車若遇到突發狀況,系統可即時提供資訊提醒駕駛防範。

國外科技網站Patently Apple報導,美國專利商標局(US Patent and Trademark Office)日前公布蘋果數項專利,包括車載狀況警示系統(in-vehicle situational awareness system)以及強化狀況警示的車輛無線系統。

在行車警示部分,報導指出,當駕駛者開車接近警車、或是當有摩托車、卡車從駕駛者行車周遭突然出現等特定駕駛狀況,相關技術專利可即時警示駕駛者,警示範圍可覆蓋整個車體,連結煞車、方向盤和制動元件和其他系統。

在車輛無線系統部分,報導指出,相關系統可內建於車輛中,可從鄰近車輛透過無線通訊取得或傳輸即時行車警示資訊,強化停車感測系統、車道偏移系統和盲點偵測系統的不足之處。

報導指出,蘋果可能採用低功耗藍牙協定(Bluetooth Low Energy protocol)結合全球定位系統(GPS),作為無線傳輸接收行車警示資訊的標準。

蘋果積極布局上述專利,外界解讀蘋果對發展電動車計畫仍有企圖心。

外媒去年9月報導,傳出蘋果代號Titan(Project Titan)、預計在2020年推出電動車的計畫,可能會順延到2021年實現。

蘋果似乎正透過名為Titan的計畫,持續開發電動車產品。但蘋果對此口風非常緊,一點訊息都不肯透露。

外媒先前指出,蘋果已從特斯拉(Tesla)、福特(Ford)、賓士(Mercedes-Benz)、通用(GM)、飛雅特克萊斯勒汽車公司(Fiat Chrysler Automobiles NV)、A123 Systems等,挖角汽車業和電池廠商的工程師好手。

蘋果也從福斯汽車集團(Volkswagen AG)、晶片大廠輝達(Nvidia)、以及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的自主系統實驗室(Autonomous Systems Lab),積極挖角在先進駕駛輔助系統(ADAS)以及自動駕駛系統經驗十足的工程師與主管。

評析
蘋果積極布局行車警示系統技術,駕駛行車若遇到突發狀況,系統可即時提供資訊提醒駕駛防範。

 樓主| 發表於 2017-6-4 18:55:15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7年3月22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東元攜特斯拉 合建充電站

經濟日報 記者張義宮╱台北報導

東元攜手全球電動車大廠特斯拉(Tesla)在台北花博建置六座超級充電站,強調「充電30分鐘,可以讓車跑270公里以上」,有助電動車產業快速開拓市場。

特斯拉今年交付台灣第一批Model S,與東元合作,由東元建置充電站,在台北花博公園設立六座特斯拉車主專用的超級充電站。

東元表示,電機電力事業部擁有輸配電規劃、設計、施工等整合能力及服務,曾與多家大廠合作,在國內外接案建置廠房或數據資訊中心。此次興建的超級充電站,Model S車主可快速輕易滿足長途旅行的需求。

東元指出,電機電力事業部產品和服務項目包括智慧型配電盤、智慧型發電機等,以雲端智慧監控系統,透過行動App隨時掌握用電及保護電驛動態,並透過行動裝置即時傳送異常警訊,加速處理時效性。

東元指出,電力事業部積極發展智能微電網,連結能源管理系統、電池管理與併網系統,配合綠色風力發電、太陽能發電,進行能源儲存與釋放管理,達成截峰填谷模式,降低尖峰時段饋線之衝擊,建立競爭優勢。

【記者邱馨儀/台北報導】特斯拉進軍台灣電動車市場,並積極建置充電站。目前已設立100座目的型充電站、六座超級充電站,以及車主家中的家用充電站。

在三種不同型態的充電站中,僅超級充電站為特斯拉自營,其餘目的型充電站為特斯拉建置完成後,由飯店或是百貨公司負責營運;而家用充電站則由車主自行使用。東元為特斯拉六座超級充電站的執行單位,意即承包廠商。其餘兩種不同模式的充電站則非東元負責。

評析
特斯拉與東元合作,由東元建置充電站,在台北花博公園設立六座特斯拉車主專用的超級充電站。

 樓主| 發表於 2017-6-4 18:55:55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7年3月24日MoneyDJ新聞,供同學參考

Model 3超安全 死亡車禍料減90%?大摩:二手舊車糟了

記者 郭妍希 報導

電動車大廠特斯拉(Tesla Inc.)要價35,000美元的平價車種「Model 3」預計今(2017)年稍晚就能開賣,摩根士丹利(通稱大摩)認為,這款電動車的安全度會是一般車輛的10倍之多,發生死亡車禍的機率有望比其他車種低90%。

MarketWatch、Business Insider等外電報導,大摩分析師Adam Jonas 23日發表研究報告指出,特斯拉為每台車安裝超級電腦後,車子安全性提升至其他車輛兩倍已經不夠看,他相信Model 3的安全度會是其他車輛的十倍之多,這會讓死亡車禍的發生機會降低90%。

Jonas認為,缺少特斯拉駕車輔助科技的二手車價值將因而猛掉,未來甚至會被禁止上路。特斯拉蒐集資料的能力超群,還能將先進的安全輔助技術應用到電動車,還未推出類似科技的傳統車廠,競爭力堪虞。

假如Model 3大獲成功、數百萬輛擁有自駕功能的車輛上路,那麼對行車安全的統計資料應有影響,這會凸顯其科技的優異程度,並迫使主管機關下令要求所有車輛都必須配備類似的系統。

特斯拉23日終場下跌0.09%、收254.78美元;年初迄今已大漲19.23%。

不過,最近有人仔細挖掘特斯拉向美國證管會(SEC)呈交的最新10-K報告,發現該公司已在內文悄悄坦承,Model 3 Beta版的原型車,至今尚無蹤影。

美國權威汽車雜誌《Car and Driver》記者Anton Wahlman 3月2日報導,特斯拉在3月1日發布的10-K報告中表示,已在測試Model 3的設計和製程時開發出多種版本,可作為Model 3 Beta版原型車的候選選項;在董事會選定要用哪一款作為Beta版的原型車之後,特斯拉下一階段的工作里程碑就能順利達陣。

Wahlman認為,這意味著特斯拉在該份公告涵蓋的期間內(截至2016年12月31日為止),仍舊還未完成Model 3 Beta版的原型車。不過,這份文件是在2017年3月1日發布,這或許也代表至3月初為止,董事會還未對要用哪款原型車拍板定案。

一般而言,正常車廠得花兩年的時間進行試產,才能正式發售新車,但特斯拉從開發出Beta原型車到正式投產,竟只花了3-6個月的時間。誠然,特斯拉在發售Model S、X之後,的確成熟許多,Model 3的設計沒那麼複雜,也能縮短研發時間,但任何事情都有極限,特斯拉能否達標,還得看下半年。

評析
大摩認為,Model 3的安全度會是一般車輛的10倍之多,發生死亡車禍的機率有望比其他車種低90%。

 樓主| 發表於 2017-6-4 18:56:54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7年3月27日工商時報,供同學參考

陸打壓韓電池商 台供應行情看俏

彭暄貽/台北報導

中國對韓薩德報復力道蔓延。先前韓國電動車電池商遭到鎖定,被踢出中國補助名單之外,近來北京又出新招,據傳中國電動車商可能要求電池供應商砍價35~40%,韓商更難獲利;尤其,北京打算把合格電池廠的生產門檻一口氣增至8GWh,韓商生存空間大受打壓。

在工信部最新列出的493款新能源車推薦名單當中,沒有一款內建LG Chem、三星SDI的車用電池,加上北京當局呼籲企業在2020年底前將車用電池產能拉高一倍,還鼓勵業者前往海外投資,台塑、永裕等部分電池材料廠打入中國供應鏈者,營運反倒有機會趁勢放大。

中國對電池市場虎視眈眈,成長最快的電池廠「寧德時代新能源科技股份」(簡稱寧德時代或CATL)已誓言要在2020年底前,使電池產量超越特斯拉(Tesla)、Panasonic合資的「Gigafactory」超大電池廠。北京當局更呼籲企業在2020年底前將車用電池產能拉高一倍,還鼓勵業者前往海外投資。

寧德時代透露要將觸角探至全球的野心,聲稱該公司希望跟特斯拉合作,也一直在跟通用汽車(GM)接洽,而福斯(Volkswagen)、BMW則已都是他們的客戶。高盛預估,鋰電池將是未來10年的關鍵技術,估計到了2025年市場總值上看400億美元、且主要會由中國主導。

分析師指出,除了擴大供給外,中國也努力刺激需求,官方估計2020年在大陸全國上路的電動車,將上看500萬輛、遠高於目前的100萬輛。在2016年,中國共計賣出507,000輛電動車與插電式油電混合車,等於在12個月內成長50%,在兼具產能、市場雙重利多,產業威脅不容小覷。

評析
高盛預估,鋰電池將是未來10年的關鍵技術,2025年市場總值上看400億美元、且主要會由中國主導。

 樓主| 發表於 2017-6-4 18:58:35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p470121 於 2017-6-4 18:59 編輯

轉貼2017年3月27日科技新報,供同學參考

Elon Musk 發 Twitter 公布 Model 3 已接近最終量產版本

作者 雷鋒網

特斯拉 Model 3 發表將近一年,最近特斯拉 CEO Elon Musk 在社群平台 Twitter 上透露了有關 Model 3 的最新動態。

近日,Elon Musk 透過 Twitter 發表接近量產(Release Candidate,RC 版)的 Model 3 動態影片。在 Twitter 上,他表示「很多人把 Model 3 看做下一代特斯拉汽車,就像 iPhone 2 與 iPhone 3 的關係。事實上並不是這樣。」

接著他又在下一條推文上表示,Model 3 是一款比 Model S 體積更小、更經濟實惠的車型,擁有比較短的續航里程、更小的輸出功率及更少功能。而 Model S 搭載了更多先進技術。

Model 3 原型車於今年 2 月開始試產。根據特斯拉的規劃,在 7 月正式量產後,Model 3 將在 9 月進行「大批量生產」,第四季的某個節點將產能提升至 5,000 輛/週。按照這一規劃,2017 年全年交付的 Model 3 至少可以達到 1 萬輛。

Model 3 的入門級車型定價大約為 35,000 美元(約 115 萬元新台幣),續航里程約為 350 公里。Model 3 對特斯拉的意義不言而喻,這是一款面向大眾的平價車型,是特斯拉轉入大規模量產的開始。

在未來幾年,特斯拉能否擺脫連年虧損,Model 3 將有決定性作用。這也是為什麼這一車型在打開中低階電動車市場和提高銷量方面被特斯拉寄予厚望。

根據 Elon Musk 在 Twitter 透露關於 Model 3 的相關消息以及 electrek 網站的訊息來看:

一、Musk 表示,Model 3 與 BMW 3 系、奧迪 A4 的定位一致。第一批 Model 3 將會全部採用後輪驅動,對於全輪驅動/雙電機版本,Musk 的回應是「要明年才有」。

初期採用後輪驅動,是為了簡化生產,跟上產能,而全輪驅動/雙電機版本則要在 Model 3 上市後的 6~9 個月才開始生產和對外發售。

這也表示 Model 3 高性能版本「P」系列(Performance,意為「性能」)大概也會在這一時間點發售。但性能上依然不及 Model S 系列,因為 Model S 擁有更大的電池空間和更先進的技術。Musk 表示,在下一代特斯拉 Roadster 上市前,Model S 將永遠是特斯拉最快的汽車。

二、Model 3 的最大電池組容量為 75kWh,並採用比現售車型更高容量密度的電池。據 Musk 回應,在現有的電池能量密度下,Model 3 的短軸距只能放下 75kWh 的電池組,言外之意是 Model 3 的頂配只有 75D。

Model 3 有可能採用來自 Gigafactory 超級電池工廠生產的全新 2170 電池。


三、Model 3 將採用單一顯螢幕結構(不會有 HUD 抬頭顯示功能),換言之是把儀表板和多媒體訊息都組合在單一顯示螢幕上。Musk 解釋,汽車的自動駕駛程度越高,(就好比)乘坐計程車,還有哪個乘客會去看司機的儀表板?

四、特斯拉計劃在 2017 年第四季某個時間節點每週生產 5,000 輛 Model 3 以紓解訂單壓力,預計 2017 年全年將交付至少 10,000 輛 Model 3。

五、Musk 還透過 Twitter 對外透露,Model Y 和下一代 Roadster 車型也將在幾年後推出。他在 Twitter 上還調侃福特汽車:最初 Model 3 命名為 Model E,由於福特已經取得「Model E」的商標,所以特斯拉只好將 Model E 改為 Model 3。

Musk 稱,現在特斯拉的產品線就變成:S3X(原為 SEX,根據特斯拉 Model S、Model 3、Model X 的後一個字母組成)

(本文由 雷鋒網 授權轉載)

評析
Model 3 對特斯拉的意義不言而喻,這是一款面向大眾的平價車型,是特斯拉轉入大規模量產的開始。

 樓主| 發表於 2017-6-4 19: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7年3月29日工商時報,供同學參考

騰訊18億美元 入股特斯拉

吳瑞達/綜合報導

中國大陸知名網站企業騰訊,已斥資約18億美元,入股美國電動車製造業商特斯拉(Tesla)、持股比率達5%,成為特斯拉的第5大股東。

對於此項投資,騰訊昨(28)日表示,特斯拉是全球新科技的拓荒者,包括電動車、輔助駕駛、分享技術、數位化全球資訊、可持續能源世代,以及大容量能源儲存技術等。騰訊並讚揚特斯拉創辦人馬斯克是典型創業家,擁有願景、野心,以及執行力。

華爾街見聞報導,根據美國證交會公告,騰訊最近以配股方式及透過公開市場,買進特斯拉合計約817萬股,買進金額17.77億美元(約合新台幣569億元),持股比率達5%。

特斯拉創辦人馬斯克目前持股比率約21%;富達投資持股14%;Baillie Gifford持股8.2%;T. Rowe Price持股7.3%,分別為前4大股東;騰訊入股後,成為第5大股東。

根據特斯拉3月1日向監管機構提交的資料顯示,該公司去年在中國大陸營收為10.65億美元,而2015年為3.185億美元,2014年為4.77億美元。按照去年營收計算,中國已成為特斯拉第2大市場,僅次於美國。

據路透報導,特斯拉在中國營收暴增的關鍵因素之一,就是中國大陸所實施的新能源汽車優惠政策,讓特斯拉蒙受其利。

在投資特斯拉之前,騰訊也曾大手筆投資海外。去年6月21日,騰訊宣布收購遊戲公司Supercell的84.3%股權,總收購金額高達86億美元。

摩根士丹利最新報告指出,騰訊去年第4季營收,大致符合預期,受到其他收入推動,稅後盈餘123億元人民幣,年成長38%,超出預期。大摩將騰訊目標價由240港元,調高至255港元,維持「買進」評級。

騰訊昨股價上漲1.20港元,漲幅0.53%,收盤價226港元,為港股股王。

評析
中國大陸所實施的新能源汽車優惠政策,讓特斯拉蒙受其利。

 樓主| 發表於 2017-6-4 19:00:51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7年3月29日蘋果日報,供同學參考

有它當靠山 特斯拉在中國如虎添翼

于倩若/綜合外電報導

中國網路巨擘騰訊收購美國電動車大廠特斯拉(TESLA)5%股權,成為第5大股東,應有助於特斯拉拓展中國市場。

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剛剛獲得了1家重量級、關係良好的公司鼎力相助,有助於進一步打入中國汽車市場,這家公司就是騰訊。

據特斯拉披露,騰訊斥資18億美元(543億台幣),收購特斯拉5%股權;馬斯克稱,騰訊不單只是投資人,而且還是顧問。

巴克萊汽車分析師強森(Brian Johnson)在周二報告中寫道:「騰訊持有特斯拉被動股權,不僅是對馬斯克和電動車的前途投下信任票,而且也可能協助拓展中國市場。」

特斯拉在中國市場仍在起步階段,馬斯克歸咎於銷售人員努力不夠,在2014年該公司電動車一推出後,便引發了市場對充電的疑慮。儘管該公司在中國的業績開始取得進展,去年中國營收成長2倍突破10億美元,但是與美國市場相比,銷售量還不到4分之1。

在購入股份後,騰訊成為特斯拉的第5大股東。馬斯克準備今年稍晚量產Model 3車款,同時特斯拉也在物色能夠大量生產電池的「巨型工廠」。

買進特斯拉股份後,騰訊加重了在科技方面的投資,其中包括叫車APP和地圖、無人駕駛汽車的人工智慧科技等,而這些科技正在重塑汽車行業和移動技術的未來。

特斯拉第4大股東T. Rowe Price的基金經理Joseph Fath說:「有了騰訊這位合作夥伴,有助於特斯拉在中國推出Model 3,騰訊在中國與百度、阿里巴巴是3家超級公司,而且它們顯然獲得政府大力支持。」

評析
有了騰訊這位合作夥伴,有助於特斯拉在中國推出Model 3,協助拓展中國市場。

 樓主| 發表於 2017-6-4 19:02:00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7年3月30日中央社,供同學參考

蘋果納入羅伯特博世 電動車企圖心不減

中央社 台北30日電

蘋果公布前200大供應鏈廠商名單,外媒指出,蘋果將羅伯特博世(Robert Bosch GmbH)納入供應商名單,或許透露出蘋果布局電動車的企圖心。

蘋果公布前200大供應鏈廠商名單,蘋果公布大約97%比例的供應鏈廠商採購名單,這些廠商提供包括材料、零組件和最終組裝服務。名單中也公開供應鏈廠商提供蘋果材料、零組件和組裝的製造地點。

根據名單顯示,羅伯特博世(Robert Bosch GmbH)位於德國南部城市羅伊特林根(Reutlingen)的據點,名列蘋果前200大供應商。

值得玩味的是,國外科技媒體網站Appleinsider指出,這個據點主要以研發汽車電子為主,並且製造輪椅等相關行動解決方案。

報導引述不具名博世員工消息指出,當地據點主要以車用和行動可攜式相關方案為主,其中行動可攜式方案除了輪椅外,還包括動態步態訓練輔具等相關。

報導揣測,這個據點可能製造車用零配件和支援車用相關設備,或許可一窺蘋果布局汽車領域的企圖心。

Appleinsider並表示,羅伯特博世的氣壓感測元件打進蘋果iPhone 6S產品。

蘋果似乎正透過名為Titan的計畫,持續開發電動車產品。但蘋果對此口風非常緊,一點訊息都不肯透露。

外媒去年9月報導,傳出蘋果代號Titan(Project Titan)、預計在2020年推出電動車的計畫,可能會順延到2021年實現。

外媒先前指出,蘋果已從特斯拉(Tesla)、福特(Ford)、賓士(Mercedes-Benz)、通用(GM)、飛雅特克萊斯勒汽車公司(Fiat Chrysler AutomobilesNV)、A123 Systems等,挖角汽車業和電池廠商的工程師好手。

蘋果也從福斯汽車集團(Volkswagen AG)、晶片大廠輝達(Nvidia)、以及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的自主系統實驗室(Autonomous Systems Lab),積極挖角在先進駕駛輔助系統(ADAS)以及自動駕駛系統經驗十足的工程師與主管。

評析
蘋果將羅伯特博世(Robert Bosch GmbH)納入供應商名單,透露出蘋果布局電動車的企圖心。

 樓主| 發表於 2017-6-16 19:22:01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7年3月30日蘋果日報,供同學參考

搶攻電動車 鴻海砸44億入股寧德時代新能源

楊喻斐/台北報導

鴻海(2317)砸下人民幣10億元、換算約台幣44億元,投資中國寧德時代新能源科技,擴大長期投資電動車產業,積極建構電動車生態圈,搶攻中國當地電動車市場。

鴻海昨公告由子公司富泰華工業(深圳)斥資人民幣 10 億元(約台幣44億元) ,取得中國寧德時代新能源科技 766 萬 6525 股,持股比例約為1.19%。鴻海表示,此為長期投資。

寧德時代新能源科技母公司成立於1999年、總部位於香港的鋰電池製造商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Amperex Technology Limited,ATL)。ATL由日本TDK旗下企業SAE投資成立,2005年時,ATL被日本TDK全資收購。

ATL主要生產環保電動汽車電池、高階消費電子產品電池,及高壓、大功率儲能電池,ATL在消費類電子領域的主要客戶有蘋果、TDK、亞馬遜、宏達電、中興、華為、酷派及聯想,電動汽車領域的主要客戶有 BMW、宇通、金龍、北汽等。

寧德時代新能源科技則是成立於 2011 年,主要生產電池芯、電池管理系統和動力電池系統,可應用在電動巴士、電動乘用車以及電能儲存領域。該公司具有材料、電池芯、電池系統、電池回收的核心技術,研發生產電動汽車及儲能系統的鋰電池、電動汽車電池模組、電動汽車電池系統、大型電網儲能系統、智慧電網儲能系統、分散式家庭儲能系統及電池管理系統等。

鴻海布局電動車不遺餘力,積極擴大生態圈,合作對象包括特斯拉、騰訊集團、和諧汽車等,投資的模式包括策略聯盟、合資成立公司等等,希望搶攻中國當地電動車市場之外,更放眼全球市場。

評析
寧德時代新能源具有材料、電池芯、電池系統、電池回收的核心技術

 樓主| 發表於 2017-6-16 19:22:49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7年3月30日MoneyDJ新聞,供同學參考

EV商機夯!旭化成增產鋰電池關鍵材料、增產提高3成

記者 蔡承啟 報導

全球知名綜合性化學製造大廠旭化成(Asahi Kasei)30日發布新聞稿宣布,因電動車(EV)、油電混合車(HV)等車用鋰離子電池需求預估將呈現急速增長,故決議擴增鋰離子電池關鍵材料「分隔膜(separator)」產能,計畫投下約150億日圓,在守山製造所(滋賀縣守山市)增設年產能約2億平方公尺(m2)的分隔膜產線,並預計於2019年度上半年商轉。

旭化成指出,待上述增產工程完工後,該公司整體分隔膜年產能將從現行的約6.6億m2提高3成至約8.6億m2。旭化成計畫於2020年結束前整備出年產能達約11億m2的分隔膜生產體制。

日經新聞報導,旭化成為全球分隔膜龍頭廠、全球市佔率達5成,目前於滋賀縣、宮崎縣以及美國和南韓生產分隔膜。

根據日本市調機構富士經濟(Fuji Keizai)預估,2020年全球分隔膜市場規模將增至3,000億日圓、將達2015年的2倍水準,而EV、HV等車用用途是推動分隔膜需求急增的最大功臣,預估2020年車用分隔膜佔整體市場比重將達約45%。

日刊工業新聞報導,為了因應全球各國加強環保規範,汽車業界大力推廣EV。美國特斯拉(Tesla)計畫於2018年將EV年產量提高至50萬台;豐田汽車(Toyota)計畫於2020年結束前整備出EV量產體制;福斯(VW)計畫於2025年賣出100萬台EV。

富士經濟預估,全球EV市場當前將持續呈現緩和增長,不過預估自2020年左右起,EV需求將呈現急速擴大,預估2035年全球EV市場規模將達567萬台、將較2015年飆增近16倍(成長1,567%)。

評析
旭化成為全球分隔膜龍頭廠、全球市佔率達5成,目前於滋賀縣、宮崎縣以及美國和南韓生產分隔膜。

 樓主| 發表於 2017-6-16 19:23:30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7年3月30日MoneyDJ新聞,供同學參考

怕被特斯拉超車!現代汽車急了、將打造電動車平台

記者 陳苓 報導

特斯拉(Tesla)電動車成功引領話題,各大車廠跟紛紛仿效,搶攻此一市場。原本力推燃料電池車的韓國車廠--現代汽車(Hyundai Motor),眼看市場風向轉變,也宣布要研發該公司首款電動車專屬的車用平台(car platform)。

路透社30日報導,車用平台意指外觀不同的汽車共享相通的設計、工程、生產流程,以及主要零件等,能夠壓低研發成本。現代汽車之前力推燃料電池車,如今轉攻電池車,突顯投資人施壓,要求該公司積極進軍新市場。

現代汽車的電動車平台,電池將位於汽車底部,以便容納大容量電池,並讓車內空間最大化。現代-起亞環保車主管Lee Ki-sang說,電動車平台初期投資費用高,但是他們必須替未來做準備。分析師說現代別無選擇,必須追隨特斯拉、通用汽車、Daimler AG旗下的賓士(Mercedes-Benz),打造單獨的電動車平台,才能留在此一市場。

Hi Investment & Securities分析師Ko Tae-bong表示,單獨平台初始時可能會造成虧損,但是現代若不研發長程電動車將落後對手,例如300、500、600公里車款。

電動車大廠特斯拉(Tesla Inc.)要價35,000美元的平價車種「Model 3」預計今(2017)年稍晚就能開賣,摩根士丹利(通稱大摩)認為,這款電動車的安全度會是一般車輛的10倍之多,發生死亡車禍的機率有望比其他車種低90%。

MarketWatch、Business Insider等外電報導,大摩分析師Adam Jonas 23日發表研究報告指出,特斯拉為每台車安裝超級電腦後,車子安全性提升至其他車輛兩倍已經不夠看,他相信Model 3的安全度會是其他車輛的十倍之多,這會讓死亡車禍的發生機會降低90%。

Jonas認為,缺少特斯拉駕車輔助科技的二手車價值將因而猛掉,未來甚至會被禁止上路。特斯拉蒐集資料的能力超群,還能將先進的安全輔助技術應用到電動車,還未推出類似科技的傳統車廠,競爭力堪虞。

評析
原本力推燃料電池車的現代汽車,眼看市場風向轉變,也宣布要研發電動車專屬的車用平台。

 樓主| 發表於 2017-6-16 19:24:14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7年3月31日科技新報,供同學參考

Tesla 8.1 系統更新推出
Autopilot 2.0 車款自動駕駛時速上限提升至 130km/h


作者 Unwire HK

如果大家有留意 Tesla 的消息,應該會知道去年 10 月之後出廠的 Model S 及 Model X 已加入更多更先進的感應器,雖然硬體規格更加先進,但原來實際上功能卻及不上舊車款。

幸好經過數個月時間 Tesla 工程師已積極進行改善,而在 3 月 30 日推出的 8.1 版本系統更新中,新車終於可以用到更多 Autopilot 輔助駕駛功能。

經過 8.1 版本更新後,所有配備 HW2 套件的 Tesla 新電動車將可以使用到更多功能,當中包括有(1)切線警告,在沒有打方向燈切換車道時,方向盤將會發出震動提醒;(2)高速自動駕駛(Autosteer),車輛在行車線上行駛時,HW2 車款可以 80 mph(130 kph)的速度自動駕駛,舊車款最高只得 45mph;(3)自動切換車道,當打方向燈時,車輛會自動切換;(4)召喚(Summon),在沒有司機的情況下,透過車鑰匙或應用程式可以自動停車及開車。

Tesla 8.1 版本系統更新目前已可透過 OTA 進行,除上述幾項與 Autopilot 有關的功能外,其他新功能包括有可以降低 Model X 鷹翼門打開時的預設高度、可以調整前座椅頭枕及導航系統加入評級及營業時間等資訊。值得留意的是 HW2 車款暫時仍沒有自動緊急剎車、自動擋風玻璃刮水及 high beam 車頭燈等,估計最快要等到下次更新時才會加入。
(本文由 Unwire HK 授權轉載)

評析
經過 8.1 版本更新後,所有配備 HW2 套件的 Tesla 新電動車將可以使用到更多功能

 樓主| 發表於 2017-6-16 19:25:04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7年3月31日工商時報,供同學參考

第三次交通革命來臨,台灣要搶食大餅

社論

國父孫中山高瞻遠矚說過:交通為實業之母。3月28日,特斯拉宣告騰訊投資17億美元,取得5%股權,讓特斯拉股價衝向歷史新高。最近,世界強國強力發展電動自駕車共享創新模式,將在2025年掀起第三次城市交通革命。台灣應發揮ICT產業優勢,將自駕車共享增列為前瞻基礎建設,以積極搶食全球新世代汽車業的商機大餅!

汽車與ICT科技的融合革新,是今年一整年最火熱的議題。3月13日,英特爾以153億美元併購以色列駕駛輔助系統公司Mobileye,震驚全球,預期在2024年推出自駕車。28日,軟銀傳出投資滴滴出行60億美元,將與騰訊合作加速發展自駕車與共享服務。麥肯錫預測,自駕車到2025年將創造約2000億美元產值,2020年全球先進駕駛輔助系統(ADAS)市場約200到300億美元。

全球前兩大產業是汽車與ICT產業,兩者的市場規模旗鼓相當,各約有1.5兆美元的硬體營收金額,但是ICT大廠市值卻遙遙領先汽車大廠,顯示ICT科技創新元素的價值遠高於傳統汽車元素。

2012年,五十大汽車廠總市值約只有ICT業者的三分之一(科技業1.9兆美元,汽車業0.7兆美元)。以今年3月28日市值來看,兩者差距更拉大,全球前十大汽車廠總市值約6500億美元,與前十大ICT廠總市值約3.8兆美元,可說天差地遠,甚至低於Apple的7540億美元市值。全球最大汽車廠豐田市值1660億美元,等同於ICT市值第十大的台積電!美國汽車龍頭GM市值532億美元,些微領先科技掛帥Tesla汽車廠的452億美元,未來還有縮小的趨勢!

全球知名研究機構爭相以未來汽車科技為主題,發表精采的論述觀點。總體而言,汽車的智慧性將全面加速運用人工智慧(AI)與各式ICT科技,在安全性將提升ADAS的功能,在服務面將採用大數據分析並優化汽車共享的運作模式等等。

科技網站 TechCrunch提出今年汽車科技七大趨勢:1.汽車業者開始採用交易不可逆的區塊鏈技術來管理供應鏈。2.擴增實境將協助改善行車安全以及汽車設計維修。3.3D列印成為下一個成本救星。4.自動駕駛車開始奔馳於路上。5.機器學習將強化汽車網路安全。6.汽車共享收益模式將指數成長。7.大數據將為汽車業與消費者帶來實質好處。

過去是由引擎來定義汽車,現在進入汽車3.0新世代,由「軟體來定義汽車」,軟體與數位智慧控制系統是汽車的頭腦與靈魂。在汽車3.0新世代自駕車共享情境下,汽車消費文化將發生轉變,傳統買車和駕車觀念將會發生改變,人們在重新思考汽車的用途。美國汽車共享大廠Lyft指出,美國每部汽車使用時間不到4%,其他都是在停車場浪費金錢,平均每輛汽車每年總費用達9,000美元。

雖然自駕車偶而發生車禍事故,美國新任交通部長趙小蘭認為人命關天,近年來美國交通事故激增,而自駕車具有更安全的性能,應該正面看待。美國城市交通已逼近堵到幾乎動彈不得的重症,每年損失數千億美元,迫切需要新世代汽車帶來交通革命,同時帶來新能源的創新服務!

德中美日強國有志一同,聯手添加科技含金量,顛覆性革新汽車產業。未來十年,自駕車分享生態體系將會成熟,「汽車即服務Car as-a-service」可望成為第三次交通革命的全面普及模式,輕鬆享用各種車種,也不用準備昂貴的停車位,將會顛覆現有汽車生態體系。在此機遇之下,台灣如何分食大餅?

台灣ICT產業成長動能趨緩之際,汽車科技革新與第三次城市交通革命迎面撲來,這正是台灣科技跨域整合汽車產業的再成長良機。我們提出下列三點建議:

其一、前瞻基礎建設計畫增列電動自駕車共享環境的建設:細部修正交通法規,成為全球自駕車環境最優的國家,開放國內外自駕車上路測試實驗,並釐清交通事故處置準則。

其二、汽車前瞻科技積極佈局:重點支持自駕車軟硬體前瞻科技的研發創新,包含AI在自駕車的深度應用,要以產品即服務的新思維,創新研發「自駕車as a Service」面向國際的整合式服務平台,

其三、台灣新世代汽車產業鏈再優化:例如台積電承接nVidia AI汽車晶片的代工製造;台灣特斯拉供應鏈的擴廠與技術精進。另外,鴻海集團在汽車電子領域已耕耘多年,群創2007年起深耕頂級車用面板市場,近年來已掌握BMW、保時捷、福特等商機。鴻海更攜手國際大廠一同加速電動自駕車的進展。

評析
台灣應發揮ICT產業優勢,將自駕車共享增列為前瞻基礎建設,以搶食全球新世代汽車業的商機

 樓主| 發表於 2017-6-16 19:25:58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7年4月4日工商時報,供同學參考

特斯拉Q1銷量 飆歷史新高

陳穎芃/綜合外電報導



特斯拉(Tesla)周日公布,今年第1季(3月底止)全球銷售量較去年同期的1.5萬台激增69%,締造公司史上最高單季銷售量,令外界看好特斯拉在今年上半達成全球銷售量5萬台的目標。

在產能大增、銷量雙雙噴出的帶動下,特斯拉今年股價一路飆升,上周五收在278.30美元,年線漲幅高達30%。特斯拉股價周一早盤跳漲至290.5美元,勁揚4.4%,市值一舉來到466.7億美元,超越福特汽車成為美國第2大車廠。

回顧去年第3季特斯拉全球銷售量已達2.4萬台,使該公司締造史上第二次季度獲利。今年第1季特斯拉全球銷售量進一步增至2.5萬台車,其中Model S銷售量年增8%至1.3萬台,Model X休旅車銷售量也達到1.2萬台,與去年同期的2,400台相比增加近4倍。

但標普資本IQ公司調查分析師預期,今年第1季特斯拉可能虧1.3億美元,大於去年第4季1.2億美元虧損。特斯拉預定5月公布Q1財報。

今年第1季特斯拉產量2.5萬台,至於2018年前能否達到年產量50萬台的目標,全看特斯拉即將推出的新款電動車Model 3能否順利在今年7月投產。Model 3是特斯拉為了打入主流市場而研發的平價電動車,售價3.5萬美元起,比Model S便宜一半以上,無奈Model 3自研發至今投產時程一再延宕。

特斯拉為確保公司持續投入龐大資金提高電動車產量,在3月初募資10億美元。該公司目前約有34億美元現金,但債務達86億美元,令投資人頭痛。中國騰訊上周宣布投資18億美元買下特斯拉5%股權後,成特斯拉第5大股東,讓投資人稍鬆口氣。

特斯拉為了鞏固Model 3的市場定位,近日已停售Model S系列中售價6.9萬美元的低階款。特斯拉執行長穆斯克(Elon Musk)近日於推特發文表示:「我發現許多人將Model 3視為特斯拉下一代電動車,但事實不然。」將Model 3形容為體積較小、價格較低、功能較少的Model S。

評析
今年第1季全球銷售量較去年同期的1.5萬台激增69%,締造公司史上最高單季銷售量

 樓主| 發表於 2017-6-16 19:27:00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7年4月4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特斯拉攻陸 有靠山了

經濟日報 編譯任中原

美國電動車大廠特斯拉(Tesla)從中國騰訊集團拿到18億美元資金,能讓特斯拉難看的財報再支撐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也有助擴大生產Model 3車款。

然而,騰訊入資對特斯拉的重要性在於未來展望,而非眼下之需。沒有這筆錢,特斯拉可能無法發展下一波更精密的電動車,從而將在這場全球戰中屈居下風。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就一直歡迎外國車廠前來,條件是須與當地業者合資,共享利潤與科技。今天中國市場多數汽車都是中國自製,但其中大部分都打著外國品牌,包括通用、福特、別克等。這也使中國未能像日本及南韓一樣,在全球市場上打出具有競爭力的自有品牌。

這種態勢可能迅速轉變。騰訊、阿里巴巴及百度等中國當地的科技公司,已與外國競爭者具有相對均等的地位,且正致力於拓展下一代的聯網與新能源汽車。在政府協助下,很可能對未來的汽車做出重要的定義。

中國政府宣布的「2025中國製造」計畫中,十項目標產業就包括新能源汽車,且設定發展目標。政府已支持國內企業的研發、甚至生產,還對外國競爭者設置重大障礙。當地新能源車輛製造廠預料很快就會占有國內80%的市場。

中國業者在車聯網領域也相當進取,相關科技包括車內娛樂、導航、位置資訊分享,最終到自動駕駛。中國政府希望本國企業占有國內車用資訊科技產品的70%、及娛樂模組市場的80%。通用與福斯汽車去年已與百度CarLife簽約,代替蘋果CarPlay與Android Auto車用智慧系統。去年9月奧迪也與中國三大網路公司簽約,在位置資訊分享等技術進行合作。

這些做法都使特斯拉相對易受衝擊。儘管特斯拉的品牌形象優良,去年卻在中國只賣出7,500輛車,且特斯拉還沒有在中國製造的計畫。因此特斯拉要在中國電動車市場維持長期能見度,沒有多少選擇,但若有一家中國政府扶植的公司入股特斯拉,便可能管用。

騰訊已在車聯網領域投入鉅資,當然也希望取得特斯拉的科技。因此特斯拉創辦人穆斯拉會稱騰訊為「顧問」兼投資人,絕非巧合。特斯拉絕對需要騰訊好好的顧,自己也要多多的問,才可望在中國市場有所成就。

(作者Adam Minter是彭博視角專欄作家)

評析
騰訊入資對特斯拉的重要性在於未來展望,沒有這筆錢,特斯拉可能無法發展下一波更精密的電動車

 樓主| 發表於 2017-6-16 19:28:06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p470121 於 2017-7-6 15:18 編輯

轉貼2017年4月4日蘋果日報,供同學參考

自動駕駛品牌Top10 第一名竟然是…

戴孟錚/綜合報導

一般談到自動駕駛,多數人最先想到的便是Google、Uber及特斯拉等知名企業;但近日,一份來自Navigant Research的自動駕駛研究報告,針對擁有自動駕駛的企業進行排名,最終結果跌破眾人眼鏡,第一名是「福特汽車」,通用汽車第2,其他名次則多半由傳統汽車品牌包辦,特斯拉、Uber則跌出前10。第11名以後的排名為,寶獅雪鐵龍集團、特斯拉、豐田、ZF(采埃孚)、本田、Uber、nuTonomy、百度。

據中國科技網站《雷鋒網》報導,這份報告共探討18家公司開發自動駕駛系統的策略和執行情況,透過10項標準進行量化分析,包括:視野、市場策略、合作關係、生產策略、技術能力、銷售能力、量產能力、產品品質和可靠性、產品組合能力以及可持續能力。

此外,在策略(Strategy)和執行(Execution)兩個向度上,將這些公司區分為:領導者(Leader)、競爭者(Contender)、挑戰者(Challenger)和跟隨者(Follower)。

Top 10
1.福特 Ford
2.通用汽車 GM
3.雷諾日產聯盟 Renault-Nissan Alliance
4.戴姆勒 Daimler
5.福斯集團 Volkswagen Group
6.BMW
7.Waymo(Google子公司)
7.富豪集團 Volvo/美安 Autoliv / Zenuity (Volvo與Autoliv的合作品牌)
9.Delphi
10.現代汽車集團 Hyundai Motor Group

評析
針對擁有自動駕駛的企業進行排名,第一名是福特,通用汽車第2

 樓主| 發表於 2017-6-16 19:28:55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7年4月4日聯合報,供同學參考

特斯拉踢鐵板 美猶他州不發經銷商執照

聯合報 記者季晶晶╱即時報導

美聯社報導,電動車廠特斯拉想在美國猶他州強力銷售電動車的努力遭遇障礙,因為該州最高法院支持官員的決定,不發照給特斯拉特許的經銷商。

特斯拉主張,猶他州禁示車廠兼作經銷商的規定不適用於該公司。特斯拉採直銷模式賣車,不和傳統的獨立經銷商合作,特斯拉律師說,這對該公司拓展業務至關重要,而且猶他州法律並未禁止車廠直銷,只禁止車廠擁有直營的經銷店面。

但法官沒提猶他州法律是否禁止車廠直銷或者車廠自行銷售汽車是否重要,而是專注在特斯拉在該州設立的特斯拉猶他公司,指州政府官員駁回這家特斯拉全資設立的公司申請汽車經銷商執照並無不妥。

另據法新社報導,特斯拉3日取代福代成為美國市值第二大車廠。福特目前銷售落後,時機正值外界憂慮美國車市能否持續成長。

美國多家大車廠都公布3月銷售意外下滑,成績不如去年同期,但特斯拉卻在上周末表示,今年前三個月交貨給消費者的數量躍增。在好消息的激勵下,特斯拉3日股價大漲7.3%至298.52美元,推升市值達486.3億美元,高於福特的454.7億美元和通用的逾509億美元,特斯拉因此躍居全美市值第二大車廠。

評析
特斯拉主張,猶他州禁示車廠兼作經銷商的規定不適用於該公司。

 樓主| 發表於 2017-6-16 19:30:24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7年4月5日工商時報,供同學參考

特斯拉超越福特 登美汽車二哥

陳穎芃/綜合外電報導

特斯拉(Tesla)繼上周獲騰訊入股後,周一公布上季銷售量創歷史新高,再次激勵股價飆漲,使特斯拉市值超越福特,成為全美第2大汽車製造商。

周一收盤特斯拉股價上漲7.3%至298.52美元,使公司市值達到487億美元,超越福特的455億美元,僅次全美最大汽車製造商通用的512億美元。

部分人士質疑特斯拉市值狂飆全因市場炒作,畢竟該公司創業至今13年尚未穩定獲利,還背負龐大債務。

特斯拉執行長穆斯克(Elon Musk)周一在推特發文表示:「外界若執著於特斯拉的過往,確實會覺得公司市值過高,但今日特斯拉股價反映的是經風險考量後的未來現金流。」

今年3月美國汽車市場需求低迷,其中福特下滑7.2%,通用也只成長1.6%,反觀特斯拉在低油價衝擊電動車需求的情況下依舊締造佳績。

特斯拉周一公布,上季(3月底止)全球銷售量年增69%至2.5萬台,締造公司史上最高單季銷售量。摩根士丹利汽車產業分析師瓊納斯(Adam Jonas)也看好特斯拉未來利用電動車發展叫車服務,因此將特斯拉目標股價定在305美元。福特則表示公司營運不受股價波動影響,日後也將繼續透過經營及產品來創造價值。

外界如今更加聚焦特斯拉預定今年7月投產的新款電動車Model 3。假設這款售價3.5萬美元的電動車能順利量產並打入主流市場,特斯拉股價勢必更上一層樓。

通用雖在今年1月搶先推出Model 3的競爭產品雪佛蘭Bolt電動車,但3月Bolt銷售量僅3,000台,與Model 3的預購盛況相比買氣冷清許多。

福特執行長菲爾茲(Mark Fields)雖宣稱將在2021年前推出自動駕駛車,但今年全年財測卻不如預期,依舊顯示傳統汽車大廠轉戰電動車市場的過程相當吃力。

評析
外界如今更加聚焦特斯拉預定今年7月投產的新款電動車Model 3。

 樓主| 發表於 2017-6-17 19:20:41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7年4月5日中央社,供同學參考

昶洧首輛電動車開始預訂 200萬有找

中央社記者田裕斌台北2017年4月5日電

昶洧(4529)旗下昶洧控股正式發表首部道路測試電動車Thunder Power Sedan,並在官網開放預訂,售價新台幣199.9萬元,預計明年第3季正式上市。

昶洧表示,Thunder Power Sedan合作夥伴包括專長於汽車動力學研究的義大利Dallara以及負責車身本體開發的德國CSI,外觀則由義大利Zagato設計,誇張的回紋式大嘴格柵是Thunder Power的品牌標識。

昶洧指出,Thunder Power Sedan在歐洲設計組裝的高端電動汽車,全新的車身平台具有125千瓦容量的電池,依照最新的歐洲標準續航里程可達650公里,比特斯拉(Tesla)Model S 100D的594公里還高,並將提供多款動力輸出可供消費者選擇,系統功率最高可達430千瓦。

昶洧董事長沈瑋表示,針對亞洲市場的全新車型將自明年第4季開始量產,組裝場近期完工,座落在江西贛州;沈瑋並與西班牙加泰隆尼亞區商業與知識部長Jordi Baiget簽定協議,正式確定未來的歐洲業務,昶洧將在加泰隆尼亞區開發設立第2座電動車製造廠。

評析
昶洧首部電動車Thunder Power Sedan,售價新台幣199.9萬元,預計明年第3季正式上市。

 樓主| 發表於 2017-6-17 20:14:13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7年4月6日MoneyDJ新聞,供同學參考

特斯拉高價有理!電動車+自駕+共享移動、潛在市場大

記者 陳苓 報導

美國電動車廠特斯拉(Tesla),股價一度飆破300美元,並超越福特汽車,躍居美國第二大車廠。到底特斯拉值不值得此一高價?特斯拉多頭出面力挺,指出特斯拉不只是電動車業者,也是運輸和基礎建設公司,潛在市場極大,300美元合情合理。

MarketWatch、巴倫(Barronˋs)報導,4日特斯拉股價首次突破300美元大關,漲勢之快讓大多頭也吃驚。摩根士丹利(大摩)分析師Adam Jonas等人報告稱,他們訝異於特斯拉近來漲勢,在短短時間內就站上300美元,認為技術因素戰勝基本面。

儘管如此,大摩認為,特斯拉並非配不上此一價碼。報告稱,他們和投資人交談後發現,大家比預期更快了解特斯拉的潛在市場。大摩說,特斯拉潛在市場包括10兆美元的輕型車移動市場、1兆美元的物流市場、2~3兆美元的能源市場。另外,消費者待在車上時間高達6,000億小時,特斯拉能從數兆美元的影音內容傳輸等服務獲利。

大摩指出,上次特斯拉飆高時,是在2014年9月,當時少有投資人以此種角度看待特斯拉,多認為大摩報告衝太快,那個時候特斯拉被視為純電動車廠,有機會觸及電池/能源儲存系統。但是這2.5年來情況已大幅轉變。特斯拉佔據三大重要趨勢的中心位置:電動車、自駕系統、車輛共享。

大摩說,特斯拉的「Tesla Mobility」將在2018年問世,此一隨選服務提供自動化運輸功能,預期特斯拉將在共享移動(shared mobility)革命中,扮演領導角色

需要強調的是,Benzinga報導,Jonas向來看來極為看好特斯拉,2015年年中曾預測特斯股價將站上465美元,被外界稱為「特斯拉啦啦隊」。特斯拉5日股價拉回,下跌2.86%收在295美元。

特斯拉第1季交車量意外跳高,帶動股價一飛衝天,如今已超越福特(Ford Motor Co.),成為全美市值第二大的汽車製造商。

特斯拉4日終場勁揚1.74%、收303.70美元,創歷史收盤新高。MarketWatch報導,根據計算,特斯拉的市值已達495億美元,一口氣超車福特的444億美元。在汽車類股中,特斯拉的市值如今僅次於通用汽車(General Motors Co.)的513億美元。

特斯拉甫於週日(4月2日)宣布,第1季的Model S、Model X交貨量超過了25,000台,創單季歷史高,比去年同期大增了69%之多。這高於分析師原先預估的23,000~24,500台。特斯拉並預估,今(2017)年上半年的汽車交貨量有機會達到47,000~50,000台。

評析
特斯拉不只是電動車業者,也是運輸和基礎建設公司,潛在市場極大,300美元合情合理。

 樓主| 發表於 2017-6-24 18:48:24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7年4月6日科技新報,供同學參考

虧損、小事故不斷、供應鏈緊張,為何仍擋不住特斯拉成為「全美市值最高車商」

作者 雷鋒網

為特斯拉(Tesla)定義很難,電動汽車、Autopilot、Gigafactory、太陽能電池板、可再生能源……一連串的關鍵詞表明它已不僅是一家車企,還是矽谷高科技公司。

全美市值最高
本週,特斯拉以生涯新高的 530 億美元市值超越福特和通用,成為全美市值最高的「汽車企業」(編按:其他不能稱之為汽車企業,因為它產的是「電動車」)。其股價自今年年初以來上漲了近 42%,每股逾 300 美元。

令人訝異的是,該公司第一款汽車產品發表距今還不到 10 年,而通用和福特皆擁有百年汽車製造歷史。

而且,營收表現與市值的反差也非常大。特斯拉整個 2016 年營收 70 億美元,虧損近 6.75 億美元;而通用和福特在 2016 年的營收分別為 1,664 億美元和 1,518 億美元,淨利潤則是 93.4 億美元和 46 億美元。

華爾街日報科技專欄作者 Christopher Mims 在推特上也指出這一點,還收到特斯拉 CEO Elon Musk 的回覆。

Musk 自信表示,股票價格代表的是未來現金流的狀況,是投資者對未來的期待,與公司過去的表現毫不相干。

季交付量創紀錄
事實上,特斯拉於近日公佈了 2017 年首季的電動汽車交付量,接近 25,000 台的成績也創造了新的季度紀錄。這在業內人士看來是特斯拉股價大漲、市值飆高的直接因素。

而 Navigant 的分析師 Sam Abuelsamid 並不這麼認為,他指出,「福特今年 3 月僅在美國就交付了 81,330 台 F-Series 皮卡,這比特斯拉 2016 年整年的全球交付量(76,230 台)還要多,產生的利潤則更不用說」。他還表示,「特斯拉的股價再高,對其電動汽車量產不會有很實際的幫助,(而且)他們還沒有展現出可持續盈利的能力,資金鏈和供應鏈方面目前依然不樂觀。」

針對資金問題,之前,特斯拉官方宣布,將透過出售普通股票與可轉換債券獲得約 12 億美元融資。該融資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以每股 262 美元價格出售 130 萬股普通股票,到手 3.5 億美元;另一部分則是透過銷售預定 2022 年到期的可轉換高級債券,獲得 8.5 億美元。

為了增加投資者信心,在 130 萬股出售的普通股中,Musk 還自掏腰包,以 2,500 萬美元購買了 9.542 萬股。

Model 3 量產在即
另外一種觀點認為,特斯拉市值上揚是因為其新車型 Model 3 將量產,市場對其抱有期待,投資者也選擇相信特斯拉。「今年能影響特斯拉股票價格的唯一因素就是 Model 3」,特斯拉第四大股東普信(T. Rowe Price)的財務經理 Joseph Fath 表示。

眾所周知,特斯拉之前出售的 Model S 和 Model X 從售價上皆屬於豪華車型。接下來的 Model 3 價格則更親民,在獲得政府補貼之前,定價在 35,000 美元,目前已在全球收到超過 40 萬筆訂單。

當然,這一數據也意味著,特斯拉在接下來很長一段時間裡,供應鏈端將承受巨大的壓力。

事實上,特斯拉因為量產能力的欠缺,也形成了跳票傳統。本來應該在 2010 年上市的 Model S 延期到 2011 年中,而 Model X 則整整延了 3 年之久。

但是利多消息在於,特斯拉位於內華達的 Gigafactory 已可量產用於 Model 3 的新型電池,這是 Model 3 非常重要的組件。而其加州 Fremont 工廠也會為 Model 3 的量產開路,之前還暫停了 Model S 與 Model X 的生產,進行 Model 3 的試生產。

此外,據了解,去年 11 月,特斯拉收購了一家德國自動化製造公司 Grohmann Engineering,目的也是為了在生產製造端擁有更強大的能力。要知道,特斯拉的目標是在 2018 年量產 50 萬台電動汽車。

中國市場廣闊
在特斯拉眾多「信任者」中,中國網路巨頭騰訊用入股表達支持,用 17.8 億美元換來特斯拉第五大股東席位。

騰訊方面表示,Musk 是創業者的典範,特斯拉也是電動汽車、無人駕駛、共享車輛、可持續能源生產等新技術的全球先驅,騰訊欲借資本的力量支持新興科技產業的發展。而透過投資特斯拉,騰訊可提升其在美國科技界的知名度,這有利於其國際化。

雷鋒網了解到,針對此次投資,Musk 還發推文表示歡迎:「很高興騰訊能夠成為特斯拉的投資人和顧問。」但同時又指出,「特斯拉 Model 3 來自中國市場的訂單比較少」。此話的言外之意不言而喻。

事實上,2016 年特斯拉在中國的營收突破 10 億美元,較 2015 年增長近 3 倍。按照去年的營收計算,中國已成為特斯拉第二大市場,僅次於美國。且之前特斯拉還經常傳出要在中國建廠的消息。

在中國這個最大的汽車交易市場中,特斯拉未來仍有非常大的潛力。

未來的發展
此外,正如 Musk 所說,公司的市值創新高很大程度上源於投資者對未來的信心。

外媒認為,Elon Musk 是最會講故事的人,他一直在向投資者傳遞的訊息是,特斯拉在改變世界的同時還能帶來巨大利益。無論是電動汽車、自動駕駛還是 Gigafactory,或是可再生能源。而特斯拉的投資者也相信這樣的未來,他們更看重增長而不是短期利益。

事實上,過去 4 年,特斯拉的電動汽車銷量翻了 3 倍,而且還是在通用和福特這樣的車企營收增長的情況下做到的,這也說明特斯拉的電動汽車具備足夠吸引力。但在反對者看來,通用、福特、戴姆勒這樣的車企都在斥巨資布局新能源戰略,積極投入研發電動汽車,同樣具備自動駕駛功能……那未來的特斯拉怎麼與這些車企進行競爭?

「Musk 講述的這個『令人信服』故事中的關鍵是他如何定義特斯拉這家公司,」凱利藍皮書的執行出版人Karl Brauer 表示,「特斯拉建設超級工廠、研發太陽能電池板、將自動駕駛技術應用於量產的 Model S 和 Model X 上,並讓其上路行駛……這些動作無疑領先傳統車企。」

從這點來看,特斯拉未來可以在這些廣泛的業務中賺取可觀的收益,比如出售全自動駕駛電動汽車、太陽能電池板以及(住宅用、商用、工業用)儲能設施等。

而最有意思的分析是,特斯拉股票上漲、市值飆高,一定程度是因為 Elon Musk 的個人魅力,股民將對個人的崇拜轉移到對其公司的信任上。

特斯拉市值最終超越福特和通用,很大程度是因為投資者對特斯拉未來的「信任投票」結果。但 Musk 沒有太多時間沾沾自喜,必須馬不停蹄投入 Model 3 量產,未來還有更廣闊的大眾市場。

而且,特斯拉產品的用戶們對 Musk 還有更多的期待。

(本文由 雷鋒網 授權轉載)
評析
Musk表示,股票價格代表的是未來現金流的狀況,是投資者對未來的期待,與公司過去的表現毫不相干。

 樓主| 發表於 2017-6-24 18:50:09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7年4月7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搶自駕車商機 台灣不缺席

經濟日報 陳清文

今年一整年,自動駕駛技術汽車(自駕車)的新聞題材將會滿天飛舞。天價併購案、巨額投資結盟案與股價飆漲事件,更令人目眩神迷。雖然2025年前後,完美的自駕車才會上路,不盡完美的「準自駕車」已可創造巨大的商機。當前,最大的受益者就是特斯拉及其供應鏈。

3月27日,全球電動自駕車領導廠商特斯拉宣布中國騰訊投資近18億美元,取得5%股權。在這筆巨款挹注下,預期可以加速推出平價車款Model 3,更可讓特斯拉加速精進自駕車功能。

3月是特斯拉風光的月分,股價漲幅達11.3%。尤其是騰訊投資之後,特斯拉股價連續多日飆漲,從3月27日的270美元,狂漲到4月4日的303.7美元,創造歷史新高飛越300美元,市值達494億美元,超越福特452億的市值,已進逼美國龍頭通用汽車的市值513億美元。

在自動駕駛技術的商用上,特斯拉居於全球領先地位。3月29日,特斯拉發表第二代Autopilot(8.1),對自駕系統進行升級,增加多項新功能,支援智慧召喚功能、自動轉向最高時速可達130公里,可稱為「準自駕車」。特斯拉推出了一個「召喚Summon」的測試性新功能,車主可以讓電動車自己從停車位開出來,無需人員操作。第二代Autopilot還增加一鍵變換車道的功能,如果車道具備空出的條件,用戶只要點擊一個按鈕,就能夠自動變道。

今年特斯拉首要的目標,就在於將Model 3打造成為全球首款大量生產的「電動準自駕車」。最近研究報告指出,特斯拉為每台車安裝超級電腦與最新版自駕功能套件後,Model 3的安全性將提升其他車輛的十倍之多,讓死亡車禍的發生機會降低90%。

3月初,英特爾以153億美元收購Mobileye,藉此得到後者的電腦視覺技術,為自駕車提供「鷹眼」,幫助其「看清」周圍環境。英特爾則為自駕車提供「大腦」,用於完成自動駕駛的運算過程。3月底,英特爾CEO接受CNBC採訪時,誇下「2024年讓自駕車上路」的海口。

近日,BMW膽敢喊出2021年推出「第五級」自駕車,搶奪自駕車領導地位的企圖心非常旺盛。全球A咖車廠也使出洪荒之力,強力推進自駕車,讓當前未盡完美的自駕技術,飛馳邁向完美的第五級自駕層級「無需方向盤的自駕車」,駕駛人不必在車內,任何時刻都不需操控車輛。

李開復認為:自駕車遠景無限美好,但過程很坎坷。他認為,在自駕車時代,人們隨時可以叫車服務,不用買車、不需要停車場,自駕車共享變成真正讓使用者滿意的顛覆性新服務,它將成為兆美元等級的巨大商機,自駕車的遠景無限美好。

自駕車發展過程將面臨安全性質疑與法規革新的坎坎坷坷,但是過程中就會有許多機會。例如,自駕車並非只有轎車,特定區域、特定路線、特定環境下,準自駕車就可創造巨大的商機了。例如國家公園景區內提供準自駕車,它們速度慢且路線簡單,不會對人造成傷害。

4月3日,陳菊市長赴法國簽約,引薦自動駕駛小巴來高雄。陳菊指出,配合中央推動前瞻基礎建設計畫,這次引進自駕小巴可與既有交通系統進行整合與互補,並發揮加乘效果。

工研院IEK指出,從準自駕車道邁向完美自駕車的時代已來臨,預估2016年至2020年汽車科技全球市場年均複合成長率(CAGR)達134%,科技業與汽車業者都在爭食這塊大餅,台灣ICT廠商絕對不會缺席。

(作者是工研院產業經濟與趨勢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陳清文)

評析
從準自駕車道邁向完美自駕車的時代已來臨,科技業與汽車業者都在爭食這塊大餅,台灣ICT廠商絕對不會缺席。

 樓主| 發表於 2017-6-24 18:51:22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p470121 於 2017-9-2 12:52 編輯

轉貼2017年4月8日工商時報,供同學參考

特斯拉、法拉利 台中7期較勁

曾麗芳/台中報導

台中7期,已成為國際車廠卡位的超級戰場!國際電動車大廠Tesla(特斯拉)繼台北開設旗艦店後,在台中7期大遠百成立首座快閃店昨(7)日啟動,中市府當場力邀Tesla進駐開設旗艦店。由於Tesla在中部的車主與車迷不少,當地又是Tesla零組件主要供應鏈的故鄉,Tesla正在評估台中旗艦店,據傳地點就屬意7期。

無獨有偶,國際超跑-法拉利今年創廠70周年,台灣獨家代理商-台灣蒙地拿公司繼於台北內湖打造旗艦售服暨展示中心後,再度砸下近3,000萬元重金、在台中7期打造同步全球最高CI規格的「Ferrari法拉利台中展示中心」,昨日正式開幕。

法拉利總經理劉冠甫強調,台中法拉利車主有110人,實力雄厚。因此,Ferrari是以義大利原廠全球規範高標準規格打造台中展示中心,不僅展現Ferrari對中台灣超跑市場的重視,以及深耕台灣超跑市場的積極與決心,同時就近提供中台灣法拉利車主更完整的服務。

Tesla台中大遠百首座快閃店昨日啟動,台中車迷可就近體驗電動車。Tesla台灣、香港及澳門地區區域總監范菁怡表示,Tesla持續擴增充電網絡,目前全台充電座突破150支,台中大遠百已有8支,將與遠東百貨攜手合作,「未來所有遠百都會設置充電站,讓車主邊逛街、邊充電」。

范菁怡強調,這是Tesla在台灣跨出台北以外的第一場正式活動,台中是汽車零組件重鎮,台中天氣好,在台中開電動車是幸福的事,消費者明年3月前就可在台中看到、甚至體驗最新車款,同時提供試駕以服務車迷。

評析
台中是汽車零組件重鎮,台中天氣好,在台中開電動車是幸福的事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申請入學

本版積分規則

手機版|正通股民學校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Template by Comsenz Inc.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X3.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