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選擇 進入手機版 | 繼續訪問電腦版
樓主: p470121

[轉貼] 生技;製藥 – 康友-KY 3引擎點火 成長動能強

[複製鏈接]
 樓主| 發表於 2014-10-12 09:28:24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p470121 於 2015-7-4 08:01 編輯

轉貼2014年10月3日工商時報,供同學參考

生達拚轉型 布局海外市場

記者杜蕙蓉/台北報導

生達(1720)啟動學名藥大轉型,總經理范滋庭表示,已積極布局日本、東南亞、大陸及美國等海外地區,搶攻P4困難學名藥市場,預期5~8年內外銷比重能超過5成,營運將力拚一年好過一年。

范滋庭說,生達目標是「Better-than-Generics(比學名藥更好的藥廠)」,目前在一級戰區的美國,預計今年底前已送件申請藥證張數將達5張,除了去年送件的降血脂、帕金森氏症用藥外,僵直性脊椎炎用藥則規畫今年9、10月間送件。

另外,生達在東南亞有150張藥證,大陸市場已送件治療糖尿病、關節輔助等兩項藥證申請,已進入最後審查階段,正排隊等領證,預計今年底取得;該公司規畫今年再送兩張藥證申請,6月已送件血糖用藥申請,B肝用藥則在第3季送件。

至於日本市場,生達採取和日本藥廠策略聯盟合作研發及製造,由日本進行產品包裝及銷售,也與日本藥廠攜手進軍美國市場,去年已送出1張P4藥證申請。

生達去年合併子公司的集團營收首度超過30億元,上半年每股稅後淨利1.13元,前8月營收達21.48億元,年增5.73%。法人預估,生達今年全年營收及獲利有機會優於去年,每股盈餘將挑戰近5年新高。

學名藥廠過去殺價競爭,造成不少重複度高的藥品毛利率已轉為負值,但這幾年隨老藥廠帶動不再加入殺價競爭,甚至各自調整產品線,轉向毛利率較高藥品,逐步走出差異化下,該公司去年毛利率3年來也首度止跌回升,今年上半年毛利率來到44.17%高檔中,年度獲利相對樂觀。
線上購物賺取回饋 蝦皮、淘寶、家樂福、Agoda、Booking、Trip、ETmall、PChome眾多購物網站都適用
發表於 2014-10-12 12:06:53 | 顯示全部樓層
感謝版大熱心分享
發表於 2014-10-13 07:50:04 | 顯示全部樓層
感謝您的分享
 樓主| 發表於 2014-10-13 07:51:38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p470121 於 2015-7-4 08:02 編輯

轉貼2014年10月2日工商時報,供同學參考

從東洋到晟德 林榮錦讓他們天蠶變

杜蕙蓉

改造企業一次成功可以說是僥倖,但如果三、四次都能讓企業起死回生,就一定要功力;尤其是生技這樣高知識障礙的產業,林榮錦一直都是奇蹟的創造者。

從1994年接任瀕臨倒閉的東洋後,竟能讓東洋一路獲利,且從未向股東要過一毛錢,透過盈餘轉增資,讓今天的東洋已經成為一個超過10家子公司的大集團;緊接著1998年他著手整頓晟德,也讓晟德成為浴火重生,目前不僅巳完整架構生技工業銀行模式,腳步也積極拓展至海外藥廠。

林榮錦表示,經營公司最關鍵的是要清楚將公司定位,並找到對的人來掌舵。只要能讓產銷研發財的組織配置適當化,適當化後費用自然會大幅度下跌,公司自然就會有正向現金流可以運轉,而能穩紮穩打走向國際化。

成立於1960年的台灣東洋,是在1968年與日本東洋釀造株式會社技術合作,以傳統學名藥生產和代理為主。

不過,由於定位不清楚及管理不善、使得產品線過於繁雜虧損連連,1994年時,東洋已經是一家累積虧損達4.6億元,每月仍以虧損650萬的速度像滾雪球般的再增加,讓當時的董事長張天德急的倒處尋找外部資金的挹注或承接。

那時,林榮錦、章修綱和蕭英鈞三人成立的東杏藥品生意倒是不錯,他們代理東洋的藥品銷售,是東洋的經銷商,東洋銷售最佳的前幾名藥品幾乎都是由東杏代銷。

雖然事業順利,林榮錦卻認為藥品經銷商是欠缺技術無根的產業,因此,一直著手規劃籌備蓋廠。於是,他向張天德提出自己的看法,想終止和東洋的經銷關係。

張天德以台灣藥廠數量過多,力勸林榮錦不如接手東洋,不僅可以省去建廠花費和藥廠認證法規的時程,且通路的建置也是曠日費時,於是林榮錦等人接受張天德的建議,讓東杏和東洋合併,由林榮錦接手經營。

林榮錦表示,以當時國內製藥業的市場來看,大型醫院處方用藥占市場7成比重 ,但經過他們清點庫存後發現,東洋所生產的200多種藥品,居然有超過 80%是銷售到藥房與小診所,品項太過繁雜。

因此,經營團隊重新定位公司為台灣的原廠藥廠,首先低價出清與企業定位不合的庫存,接著大刀闊斧裁撤藥房的業務單位,重新建立大型醫院的業務部隊,並將生產線由9條縮減到4條,27種藥品包裝減為7種,將產、銷、研、 發、財與公司定位一致的單純化,用最簡單模式經營東洋。

林榮錦表示,傳統企業主的創業模式,通常以自有資金為先,接著再跟親朋好友籌錢,等商業運轉初上軌道後,錢差不多也燒光了,於是就跟銀行融資。而銀行借錢通常先看營收數字,這時候,就很容易發生企業的「兩套帳」現象。

以製藥業為例,多增加銷售品項,也意味著營收數字會漂亮,但相對地,庫存種類會大量增加,因此,表面上看到資產的高營收和高生產力,其實很可能成為負擔與負債。

而很多學名藥廠為了要融資,也只能用這種多種類的藥品品項來「美化帳面」,這是當時很多學名藥廠的窘境。

不過,林榮錦卻不願意這樣,他一口氣打銷庫存,以廉價出清的方式拿回現金,並大量裁減虧損品項的生產線,聚焦有通路優勢的藥品市場。結果的短短8個月,東洋的現金流就轉正,一年後公司就開始轉虧為盈。
 樓主| 發表於 2014-10-13 07:52:58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p470121 於 2015-7-4 08:03 編輯

轉貼2014年10月3日工商時報,供同學參考

拚學名藥品牌化 林榮錦讓東洋天蠶變

杜蕙蓉

1994年接手東洋,儘管很快就讓東洋起死回生,但林榮錦卻有感於學名藥的紅海市場,如果不發展自己的特色,終究會再落入殺價競爭的輪迴。於是,他力倡學名藥品牌化政策,1996年起,他開始將業務、研發到製造都加入行銷概念,並開始投入資金導入長期的研發,積極朝向困難學名藥方向發展。

林榮錦改變學名藥的劑型及給藥途徑,例如從注射變口服、短效變長效,這種新劑型新藥也讓東洋脫離複製原廠藥模式,創造東洋新的營運契機。

1997年,東洋與台微體簽署合作協議。台微體的創辦人洪基隆是以微脂體技術聞名,他們成功開發出全球第三個由微脂體包覆的技術Lipo-Doxa,此技術平台後來開發的卵巢癌、乳癌抗癌藥物,是奠定東洋而後走向專業癌症藥的最大利基,也是讓東洋而後業績長紅,從1998-2005年,每年都以25%-30%的速度成長的最大動能。

而且因為這個微脂體包覆技術,讓東洋的生產製程不斷創新,目前東洋(4105)與國際大藥廠嬌生合作生產重量級抗癌藥品Doxil/C aelyx即源自於此技術平台。

領軍東洋,讓東洋從一家面臨倒閉的公司,擴展到一個擁有癌症、心血管與重症抗感染藥物、新藥、蛋白質相似藥和佈局大陸事業體的生技製藥集團。

這個豐碩的成果,讓林榮錦在2010年6月在北醫創校5 0周年慶上,獲頒名譽醫學博士學位,與醫學界極負盛名的伍焜玉、 吳元煌、阮仲洲同享榮耀,他是其中唯一不是醫學系的學生卻 因長期專注於發展生技製藥產業,並將「Made in Taiwan」藥品打進國際市場而備受矚目。

不過,這位有6次整頓生技製藥公司成功的經營者,其實對藥學系並不感興趣,還差點休學,且是勉強才畢業。……

從小家境並不好的林榮錦,大學聯考時,並沒有依照母親的期許考取醫科,而是唸了第二志願的藥學,當時由於家裡籌不出學費, 註冊當天,原本他是要去學校辦休學,結果學校告知有貸款,才讓他 5年內都是以貸款模式完成學業。

有趣的是,林榮錦的藥學系也唸的十分痛苦,在校成績很濫,是因為老師同情才畢得了業;不過,雖然在藥學系吊車尾,在商學領域他卻是個大天才。

有一天,宿舍同學在看經濟學,他一時興起借來看一下,居然一個晚上就把書看完,而後他就以自修方式看完鮑爾一的會計學、麥克波特的行銷學,這樣土法煉鋼的模式,也讓他練出了十八般武藝。

畢業後,林榮錦在必治妥當業務員,負擔家計,賺錢供兩個妹妹唸書。那時台灣的醫藥生態環境不佳,很多業務員為了爭取生意,吃喝嫖賭,陪醫生至到北投玩樂時,是把所有的啤酒都在浴缸裡,大家再跳下去喝。

林榮錦不想過這種糜爛的生活,因而轉行去創業,結果投入一種撕不破的名片行業卻告失敗。而讓他體悟「競爭如果不是建立在知識的基礎上,那麼終歸會被淘汰!」於是,他又回到製藥業,這一次的重返,讓他從此和生技產業結下了不解之緣。
 樓主| 發表於 2014-10-13 07:54:13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p470121 於 2015-7-4 08:04 編輯

轉貼2014年10月8日工商時報,供同學參考

從東洋、晟德 看林榮錦如何讓其天蠶變

杜蕙蓉

林榮錦在重回製藥產業後,更加堅信專業的重要性,這是他後來整頓公司都會給予關鍵性定位,並尋找生命周期長的產品,讓公司很快就會有正向現金流的最大原因。

林榮錦認為,在國際製藥市場競爭愈來愈激烈下,台灣藥廠要生存,必須找到最有特色及高障礙產品,以便利用生命周期夠長的產品來創造足夠久且大的現金流,及利用政策優惠養分,壯大競爭力。

東洋的經營,林榮錦就是先從毛利不高的學名藥著手,先針對使用方式研發改良,變成「類新藥」學名藥,此舉不僅有效降低病人接受療程的痛苦 ,產品毛利率也隨之提升,而在這漸進式移動公司定位過程中,不斷累積新藥開發所需核心能力。

2000 年起,林榮錦除了將東洋鎖定以抗癌、心血管與重症抗感染藥物等方向進行新藥的開發及行銷布局,拉高了競爭門檻外,也採取「販賣知識」策略。他們提供疾病類別管理的專業知識,讓藥廠和醫院、醫生等通路間不再只是「關係」而已,凸顯東洋的附加價值,建立競爭優勢。

2001年東洋上櫃,很快就成為生技股的新星,在而年年創造25%左右的營收成長率,更讓它成為本土藥廠的領頭羊。

不過,這個風光林榮錦並不滿足,2005年東洋進行第二階段的大轉型。

林榮錦表示,2005 年他第一次參加國際學術會議,在和國際藥商洽談時,對方只問他:「你們的藥廠有沒有通過國際認證?」

他回答: 「沒有,兩年後再說。」

於是,回國後,林榮錦決定退出一般學名藥市場,全力提升廠房規格,並以藥品要前進國際市場為目標。

林榮錦以威而剛為例指出,原本一顆威而剛藥要300元,專利過期後,一顆藥跌到3元 ,但民眾不會因威而鋼便宜了,就照三餐吃;再如全球銷售最好治療高血壓的利普妥,一年可以銷售120億美元,以利普妥如此龐大的銷售額,它的製造成本可能只要2-3000萬美元,且在那裡生產都可以。因此,生技業若只定位在要生產威而鋼或利普妥,是很難創造利基的。

他認為,如果一個公司做了龐大的投資,但業績沒有起色,醫院虧錢,健保也虧錢,那麼就是市場的結構性已經出了問題,這也是他後來經營的公司都以放眼國際為目標的原因。

為了要讓藥廠符合國際法規,林榮錦一口氣裁撤2/3的生產藥廠,俾以能將生產線可能會交叉污染性降至最低,他們將幾億顆藥轉給其它藥廠代工,導致每年的成本增加5、6000萬元,也讓東洋那時的營運獲利無法像過去的風光,這一切的動作就是希望東洋的藥廠等晉升至國際藥廠的水準。

所報老天不負苦心人,林榮錦低調練兵3年(2005~2008),終於揚眉吐氣。2009 年,台灣東洋中壢廠癌症全品項通過歐盟查廠認證,為全台第一家通過歐盟認證的製藥廠。同年,抗癌藥物-紫衫醇Docetaxel 也正式在歐洲取得第一家學名藥藥證。
 樓主| 發表於 2014-10-13 07:55:05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p470121 於 2015-7-4 08:05 編輯

轉貼2014年10月8日工商時報,供同學參考

林榮錦:未來台灣剩3種藥廠能生存

杜蕙蓉

除了打造專業癌症藥廠,並積極開拓海外市場外,林榮錦很早就體認必須要投入新劑型和蛋白質新藥的開發。他認為,未來台灣只有3種藥廠能生存。

第1種:專業生產學名藥的 藥廠,這個產業需要資本與經濟規模,競爭相當激烈。預計未來,台 灣市場將整合到5~10家藥廠,傳統大學名藥廠由先入者在足夠大的資本下取得經濟規模成本優勢,有大者恆大的趨勢,中小型藥廠 將被整合。

第2種:開發新藥的廠商。這類廠商如果開發藥品成功, 將99%被國際大藥廠併購,而利用國際大廠核心能力整合下而融入世 界市場利益。

第3種:特殊劑型的新藥開發,這是把舊藥改良藥效, 這類藥品有智慧財的保護及藥品經濟學效益的產品,因沒有學名藥藥 價殺戮的缺點,最適合台灣這種中型藥商的發展戰略。

林榮錦認為,蛋白質藥物都是「半新藥」,沒有像化學藥市場的「學名藥」, 只有「相似藥」,蛋白質藥的專利過期後,其他藥廠可以做相似藥。 但因技術、知識及資金的門檻非常高,即使有相似藥出現,藥價也一 樣很高。在美國FDA(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目前正進行認證的新藥 中,有60%以上都是蛋白質藥,即顯示蛋白質藥的研發絕對是國際製 藥產業的大趨勢。 如果國內藥廠不投入,未來子孫在醫療負擔上會很辛苦。

2005年時,現任永昕總經理溫國蘭找上林榮錦,希望東洋能投資永昕的蛋白質工廠,生產生物相似藥。當時,林榮錦雖然有看到蛋白質藥物的趨勢,卻不了解分子生物學和蛋白質新藥領域。於是,他自掏腰包,到南陽街的補習班一口氣上了40堂課。

一開始,他投資永昕1,500萬元,當作進入蛋白質藥物的入門,只是由於持股不高,沒有主導性,而永昕的營運也毫無起色,眼見投永昕的資本快要燒光了。2011年時,永昕的股東們,希望能由林榮錦來經營,因此,林榮錦透過旗下的晟德藥廠加碼投資,拿下主導權後,就開始進行永昕的改造。

由於永昕在2001年創立時,即興建一座500公升的拋棄式製程的反應器,林榮錦乃將永昕定位為生物藥品的開發和生產,除了先幫國際藥廠代工生產生物相似藥外,也投入生物相似藥的開發,希望藉由生產和開發並進方式,讓永昕能結合上游的金樺共王國。

2013年6月永昕宣佈斥資3億元興建2000公升反應器產線動工,並在2014年初投產。

林榮錦認為,相對於小分子藥,生物藥品「製程就等於產品」,一 旦確定生產代工基地後,就不能再更換,因而永昕只要與客戶確認長 久合作關係後,也承諾客戶不會再開發相同成分的生物相似藥,以求相互保障。

除了有生產線外,永昕也投入生物藥開發,進度最快的兩個生物相似藥,分別為治療類風溼性 關節炎TuNEX,及白血球低下症的GranNEX,其中TuNEX已進行國內三期臨床試驗中,GranNEX也劃進入IND(人體臨床試驗)。

另外,為了掌握細胞株,俾以能和蛋白質藥物平台整合,林榮錦透過旗下的晟德,斥資一億元創立金樺,專注於細胞株的開發。

林榮錦認為,蛋白質藥必須找到產品生命週期夠長、單位價值夠高的東西。因為 製藥產業最重要的就是管理現金流,投資能否回收,關鍵在產品生命 周期夠不夠長,基本上從萌芽期、成長期到成熟期,都是在虧錢,成熟期之後,才是現金流回收最強的階段,所以一定得把成熟期拉得愈長,獲利才會愈高,這是永昕的策略 。
 樓主| 發表於 2014-10-13 07:56:03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p470121 於 2015-7-4 08:05 編輯

轉貼2014年10月13日工商時報,供同學參考

晟德的褪變 全面搶進新藥開發

杜蕙蓉

從1994年接手東洋,到2014年6月宣佈退任東洋集團董事長,林榮錦擴大東洋集團版圖,最為膾炙人口的是,他把東洋從一家瀕臨倒閉的公司,20年來沒有向股東要過一毛錢,卻能在不斷的利用盈餘轉增資和向銀行貸款下,打造東洋成為一個醫藥王國,旗下並有東洋、東生華、智擎、永昕等陸續上櫃。

無獨有偶的,晟德也是他最棒的傑作,他架構晟德為生技工業行式,讓晟德以小兵立大功模式,成功孕育小雞,且由於股權掌握度高,晟德這幾年更是以「神的速度」,全面搶進新藥開發和生技創投領域,它的潛力甚至超東洋,但這樣一家爆發力高的公司,當年也是在破產邊緣。

成立已逾50年的晟德大藥廠,原本是一個家族公司,16年前由於定位不清楚及管理不善、一度面臨倒閉。1998年林榮錦接手時,晟德累積的虧損達1.3億元, 銀行借款9,000萬,每月利息近80萬。108個銷售品項月營業額780萬,大型醫院佔280萬,診所350萬,其中藥房問題最大,業務員11人,月營收95萬,但應收帳款逾750萬。

林榮錦在清點庫存後發現,晟德生產的100多項藥品,營業額的80%是水劑的產品。因此,他認為應該以晟德的優勢產品出發,於是他重新定位公司為內服液劑,專攻兒科與呼吸道疾病的專業藥廠。

首先他們清理與企業定位不合的庫存,接著大刀闊斧裁撤消費性產 品的藥房業務單位,回歸處方市場,重新建立大型醫院以及開業醫生 的業務部隊,並關閉拆除膠囊、軟膏、錠劑等所有製劑生產線,27種 藥品包裝減為4種,將產、銷、研、發、財與公司定位一致的單純化 ,用最簡單的模式經營晟德,讓晟德成為內服液劑專業藥廠,產品毛利率也隨之提升。

林榮錦認為,在國際製藥市場競爭愈來愈激烈情況下,台灣藥廠要生存, 必須找到最有特色及高障礙的產品,以便利用生命週期夠長的產品來 創造足夠久且大的現金流,及利用政策優惠養分,壯大競爭力。

一開始晟德從學名藥的內服液劑著手,以小兒科及成人上呼吸道的 適應症為主軸針對劑型研發改良,變成「類新藥」不僅提高兒童用藥 醫囑性,並且以原瓶給藥一併排除傳統藥劑磨粉的缺失,而在這漸進 式移動公司定位過程中,不斷累積新藥開發所需核心能力。

由於定位清楚,晟德很快就囊括市場,但是水劑兒童用藥規模小,淡旺季明顯,在2005年時晟德水劑已占據國內65%的市占率,這個佳績林榮錦並不以為嘉,他反而對晟德的未來充滿隱憂,而開始思索晟德的下一步。

林榮錦說,最早時,他曾想以9億元去併購匈牙利藥廠,但覺得戰線太長,且如果只是多增加海外一個生產據點,在經濟效益上並不划算。

接著,他也想過讓 晟德延伸產品線至錠劑、膠囊等藥品領域,但那樣將會進入與同業在藥價競爭的紅海市場裡。

後來,他們也想去大陸設藥廠,但以大陸市場概況分析,那麼晟德可能要 建30~40個藥廠才有競爭力,但那樣也會讓晟德成為只投入資本卻沒有創新能力的製藥廠。

最後,他是採取讓晟德投入精神/神經科慢性疾病藥品開發,來延伸晟德專業的水劑領域,且讓晟德轉型為生技工業銀行。
 樓主| 發表於 2014-10-13 07:57:43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p470121 於 2015-7-4 08:06 編輯

轉貼2014年10月11日工商時報,供同學參考

晟德的褪變(2)

杜蕙蓉

今年5月晟德在生技銀行架構成形下,宣布合併子公司玉晟創投,將以1股玉晟創投換發0.522股晟德普通股,這一個合併的動作,除了讓晟德擁有玉晟創投持有的智擎8,169張、永昕 2千張外,尚包括蛋白質藥物/單株抗體開發廠金樺、益生菌株產品開發公司豐華、醫材開發益安生醫、原料藥廠得榮、中草藥的順天堂等, 潛在獲利相當可觀。

會讓晟德從麻雀變鳳凰,起因於2005年時在晟德水劑已占據國內65%的市占率下,林榮錦認為,必須在進行第二階段的調整下,他除了讓晟德持續原來的水劑王國,並將藥品發展領域從兒童用藥延伸至精神科外,也說服股東給他10年時間,獲利不要分紅,讓晟德有充裕的資金水位轉型為生技工業銀行。

接著2009年時,為響應政府政策及加強生醫上下游價值鏈的整合,晟德原本規劃與國發基金共同投資玉晟創投,後來國發基金縮手,改由晟德與遠雄等法人機構合資,晟德持股比例52%。

晟德發言人林秀月表示,當初設計由晟德轉投資玉晟創投,共同尋求具潛力投 資標,主要考量生技醫療產業價值鏈長,屬高風險高回收產業,風險分散下,俾以將部分創投股權分散給晟德外的其他股東。不過,隨著投資標的開始進入開花結果階段,加上雙方資源整合,有助於效益提升,因而決議整併。

林榮錦表示,當初在定位晟德為生技工業銀行時,訂下的目標是10年內,晟德的市值將從原本的12億拉高至100億,現在晟德的市值已約近200億元,顯然已提前達標。

而且由於晟德的生技銀行架構已成形,預計未來10年,每年都會有一家公司IPO,預期到2020年,晟德將是一家市值達500億元的公司。

天生就是個創業家的林榮錦,在今年六月辭任東洋集團董事長,正式主導接掌晟德集團後,晟德正以火速的步調大舉投資,尤其是創藥的開發和大陸佈局。

林榮錦表示,晟德要搶攻的是「黃金療法」,是所謂的新藥開發。以一個成功上市的新藥售價300元分析,創造從發明到藥品上市的黃金療法,約可享受到104元的利潤,也就是擁有專利加臨床數據的發明者可拿到35 %的利益,而65%則由行銷端分享,在目前行銷通路幾乎都由國際大 廠囊括下,台灣不可能走全球行銷,而只能專攻黃金療法。

林榮錦認為,只要掌握黃金療法就是賈伯斯,即使是小,但只要能做到全 球化或地理位置的擴張就有機會。

實際上,短短3個月時,林榮錦已在大陸成立了晟濟和順都。

備受矚目的晟濟生技,是晟德結合長期投資夥伴德福創投基金聯手併購蘇州康聚而成立,蘇州康聚目前已有兩個長效蛋白質新藥開發中,未來康聚和晟德的股權相當,等到2018年時,再視晟濟的        IPO市場而定,如果是在台灣掛牌,晟德結合德福的持股會高一點,但若要在大陸上市,那麼康聚的持股會高一些。

蘇州康聚是基因工程新藥研發的科技型公司。核心團隊曾長期從事 以哺乳細胞表達系統以及大腸桿菌表達系統為技術平台,製備重組藥 用蛋白的研發工作。研發的產品主要針對自身免疫性疾病和惡性腫瘤 的臨床治療。

晟濟第一階段的投資額,晟德和德福基金合計投資3千萬人民幣,晟德先出資2,400萬人民幣 ,第二階段增資規劃在2016年底,就由德福出資較多,讓雙方持股相當;等到2018年,第三階段增資時,預期資本額將達到9千萬人民幣 規模。就規劃內容,那時二個長效蛋白質新藥中一個完成二期臨床 ,將開始進三期臨床;一個則是完成一期臨床。
 樓主| 發表於 2014-10-14 05:42:58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p470121 於 2015-7-4 08:07 編輯

轉貼2014年10月14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免疫抑制劑發功 中化外銷動能將轉強

【經濟日報╱記者黃文奇/台北報導】

中化(1701)明年將與安成藥攜手開發心絞痛用藥,並與集團關係企業中化合成合作「免疫抑制劑」也有機會銷美國,外銷動能將轉強;另外轉投資的蘇州中化,配合大陸新興經濟區開發計畫,近期順利完成搬遷,預期新廠產能將增三倍,動能大增。

中化是國內三大本土學名藥廠之一,早年集團已赴蘇州設立蘇州中化,為首批登陸的製藥廠供應鏈,近年積極調整公司營運,從外銷布局到內部產品結構同步進行。中化昨日股價收20.9元,下跌0.55元。

中化在台有六個廠區,近年中化重新檢視產品線,進行結構調整,讓毛利率持續走揚,去年同期已經來到29.44%,今年則提高至31.58%。展望未來,中化成長動能除了外銷市場,還包括與安成藥合作的心絞痛學名藥。

中化與安成藥合作的產品今年上半年已取得藥證,可望於今年底、明年初正式登美銷售。
發表於 2014-10-14 15:05:20 | 顯示全部樓層
感謝p470121大 生技產業追蹤分享 感恩
 樓主| 發表於 2014-11-1 19:38:53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p470121 於 2015-7-4 08:07 編輯

轉貼2014年10月17日工商時報,供同學參考

蘇州中化 拚年複合成長20%

記者杜蕙蓉/台北報導



中化集團旗下金雞母蘇州中化斥資5億人民幣興建的新基地昨(16)日落成。蘇州中化總經理王勳煇表示,由於新基地產能擴建3倍,未來除搶攻首仿藥等利基藥品外,也將全力衝刺外銷市場,並以年複合成長20%,2020年營業額達10億、獲利超過1億人民幣為目標。

營運報喜的蘇州中化,日前才取得降血糖用藥伏格列波糖片0.3毫克首仿藥藥證。該藥品蘇州中化在2008年時,已拿到0.2毫克藥證,每年約可貢獻1千多萬人民幣營收,約佔該藥品整體市佔一成左右,是中化重磅級藥品,因此,剛拿下的0.3毫克首仿藥,已被認為是明年重要的成長力來源。

蘇州中化資本額2,250萬美元,是中化百分之百獨資公司。該公司去年營收2.6億人民幣,獲利2,600萬人民幣,今年推估營收3億人民幣,獲利3,000萬人民幣,也規劃回台上市,並由資誠會計師事務所輔導中。

王勳煇表示,因應中國新版CGMP規定及未來成長需求,特別是注射劑廠已全面強制適用,位於滸關的新基地投產後,效益已逐步顯現。新基地最特別的是全數啟動自動化,單一產線人工已由傳統15人縮至3、4人,對於降低成本頗有助益。

王勳煇表示,由於新基地的產能規劃為舊廠的三倍,目前也積極拓展外銷市場,並已和日本最大醫藥通路商日本調劑(Nihon Generic)和Saikyo Pharma兩家公司洽談代工訂單中,預計本月日本厚生省來查廠後,明年代工量就會放大。

另外,除日本市場外,蘇州中化也進軍越南、菲律賓、香港、澳門等市場,而將開拓的市場包括非洲、緬甸等東南亞市場和歐洲市場。

蘇州中化研發所所長李遠福表示,該公司積極強化研發團隊,每年有3~5個新產品上市,現已有包含臨床和製造共15案已送件。

王勳煇表示,蘇州中化新基地生產藥品外,也依照中國商業公司倉庫GSP規範建造了一個標準的物流總倉,並已通過認證,現已有二部控溫的冷凍車等物流車隊,未來不管是代理或自製產品銷售網絡佈局有絕對加分。
 樓主| 發表於 2014-11-5 05:55:15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p470121 於 2015-7-4 08:08 編輯

轉貼2014年10月30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永豐餘晟德 合組醫材聯盟

【經濟日報╱記者黃文奇/台北報導】
永豐餘總裁何壽川、晟德董事長林榮錦再攜手,邀科技部、史丹佛大學合作的「醫療器材產品設計之人才培訓計畫」(STB)人才,共組「STB高階醫材產學合作、育成聯盟」(簡稱STB育成聯盟),催生台灣「小蘋果」公司創新艦隊,三年內要為台灣帶進千億產值。


行政院生技產業策略諮議會議(BTC)昨(29)日閉幕,BTC委員張有德在結論後表示,因應政府扶植高階醫材旗艦公司,STB計畫七年來訓練30餘位高階醫材專家,這些專家已陸續回國投入產業、成立創新公司,另外未加入STB的遺珠,也加入STB育成聯盟,交流、媒合,投入創新醫材開發。

何壽川與林榮錦為國內生技產業早期投資者,因張有德而在高階醫材領域結盟,2012年在開曼、台灣等地共同以約3億元成立益安生醫,開發心血管、手術用等多項侵入性類別的高階醫材。

林榮錦表示,台灣未來不一定需要如台積電、鴻海這樣龐大規模的公司,但卻可以扶植很多「小蘋果」類型的創新公司,用具備爆發力的創新技術突圍,創造台灣獨特的競爭力。


張有德指出,STB育成聯盟規模目前約60人,成員多為醫學工程師、醫師及生醫產業界專家、資金提供者等。STB育成聯盟除了產業交流外,也是一個媒合平台,創業條件具備的人才、技術、資金都有,將協助這些新創公司與國際大廠連線。

發表於 2014-11-5 08:58:42 | 顯示全部樓層
感謝p470121大 用心追蹤 謝謝你
發表於 2014-11-5 19:51:58 | 顯示全部樓層
謝謝大大分享
 樓主| 發表於 2014-11-23 19:20:05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p470121 於 2015-7-4 08:00 編輯

轉貼2014年11月12日工商時報,供同學參考

晟德斥資30億 入股澳優乳業

記者杜蕙蓉/台北報導



晟德集團昨(11)日宣布以30億新台幣入股澳優乳業集團,取得25.84%的主導性股權。澳優不僅是在香港掛牌的上市公司,更擁有全球20%羊奶乳源,旗下的海普凱諾更是中國第一大羊奶品牌;晟德入主國際級企業,不但順利切入大陸廣大市場,也堪稱另一個台灣之光!

不僅如此,晟德董事長林榮錦還將擔任澳優CEO(執行長),進行旗下澳優海普凱諾(荷蘭)的整併和中長期營運布局,創下本土藥廠兼任海外集團CEO先例。

成立於2003年9月的澳優乳品(中國)。2009年在香港上市之初,主要業務是與以澳洲為基地的乳品企業銷售往中國。2011年澳優以約1,700萬歐元收購荷蘭海普諾凱(Hyproca)51%股權,而拿下海普諾凱1897等品牌、Hyproca羊奶粉和Kabrita有機奶的嬰兒配方至中國地區原有銷售管道,迅速打開中國市場。

林榮錦表示,位於荷蘭的澳優海普凱諾(被收購後更名)擁有全球20%羊奶乳源,但因年年擴建產能,目前還處於虧損狀態。他預計擔任CEO一年,在2015年底以前完成澳優海普諾凱剩下49%股權的完全收購,並安排繼任CEO人選,且進行營運資源整合。

澳優海普凱諾總部位於海倫芬,在荷蘭擁有三家工廠:Lyempf、Lypack和Hyproca Dairy。根據規劃,澳優海普諾將斥資60億台幣自2014年起建置12公頃的新工廠、2條混和生產線和1條包裝線,搭配Lypack既有包裝線,俾以提升年產能符合未來市場需求。

林榮錦表示,澳優海普諾凱自1996~2011年在持續進行垂直整合,從上游乳源收集至下游生產、包裝及銷售通路下,已建構起完整價值鏈,並發展成為荷蘭乳製品業內之前五大公司;其擁有的三座荷蘭廠房,均為中國首批獲准註冊之境外乳品生產企業。

林榮錦表示,澳優在中國有能力多、美納多、海普諾凱1897、佳貝艾特(kabrita)、美優高、歐選、奶福、牛奶客等8大自有品牌。其中市佔居高的海普諾凱1897,每罐售價459人民幣,去年該品牌在大陸的年營收是5千萬人民幣,今年約可成長至1.3億人民幣。

為了搶攻金字搭端市場,林榮錦表示,澳優海普諾凱公司未來將以高利潤之「羊乳及有機嬰兒配方奶粉」品牌為主要經營方向,並輔以代工製造以及貼牌,以確保產能利用率及獲得銷售之通路管道,且具有穩定現金流以支持品牌發展。
 樓主| 發表於 2014-11-26 05:59:38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p470121 於 2015-7-4 08:09 編輯

轉貼2014年11月21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智擎攻新藥 東洋大贏家

【經濟日報╱記者黃文奇/台北報導】

台灣東洋(4105)轉投資的智擎生技旗下新藥MM-398,獲得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的快速審查資格,近期即將送藥證審查。法人指出,東洋持有智擎股權逾2.1萬張,目前價值逾50億元,超越兩個股本,是最大贏家。
東洋大股東、智擎董事長的林榮錦近期表示,泛東洋關係企業投資智擎,迄今獲利約30倍。業界指出,第二贏家則為行政院開發基金(國發基金),目前持有智擎逾1.5萬張股票,帳面價值超過36億元,與東洋相同是智擎少數早期投資人之一。

生醫族群昨(20)日在多項利多加持下,同受法人青睞,櫃買生醫指數昨收160.05點,上漲4.83點,漲幅為3.11%,一洗近日低迷的陰霾;東洋昨日股價收58.2元,上漲3.1元,漲幅達到5.63%,而智擎關係人之一的晟德,昨收98元,上漲5元,漲幅也逾5%。

智擎說,公司授權夥伴美國Merrimack公司開發的喜樹鹼奈米製劑MM-398,已正式取得美國FDA的新藥快速審查資格(Fast Track designation)。所謂快速審查,是美國FDA針對有積極醫療需求的嚴重疾病,加速其新藥的發展進程,而以較短的時間進行法規審查並核發藥證,使患者能獲得較快的治療機會。

智擎指出,旗下的MM-398是對於胰臟癌病人於第一線標準藥物gemcitabine失敗後的治療用藥。

此外,Merrimack近期將送申請藥證,智擎強調,Merrimack在正式提出藥證申請前,已陸續啟動「滾動式提交」,此申請的方式是指,製藥公司可以依照類別將所完成的法規文件,分批次送交美國當局進行先期審驗,可以更加速審查時間。
 樓主| 發表於 2015-4-7 20:09:15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p470121 於 2015-7-4 08:13 編輯

轉貼2014年11月22日工商時報,供同學參考

生達小金雞 生展前3季EPS賺贏去年

記者杜蕙蓉/台北報導

生達(1720)成功養金雞,旗下生展生技(8279)登錄興櫃,前3季EPS達1.22元,超過去年全年獲利。生展董事長陳威仁表示,生展技術核心平台為醱酵製程,現已累積全球39件專利,目標3年內成為台灣藥品級醱酵專業領導廠,5年內成為國際級醱酵原料藥廠。

生展資本額1.71億元,主要經營項目為醱酵原料藥、生化營養保健品、預防醫學之個人化醫療器材及健檢設備代理及銷售。今年前3季營收3.8億元,已超過去年全年的2.75億元。

陳威仁表示,生展透過醱酵技術平台產製的原料藥,Mupirocin已行銷16國,未來全球市占率目標20%~30%,鼻腔專用殺菌抗生素Mupirocin Calcium預計2年後效益顯現。另外,素有軟黃金之稱的冬蟲夏草,已和四川藏寶蟲草生技公司策略聯盟,目前已建構全人工養殖基地,3年後將量產。

生展開發的Mupirocin,已取得11個國家專利,行銷16國,該品項目前包括原廠,全球只有3個原料藥供應商,初估該品項供應全球10%需求。

陳威仁指出,Mupirocin是一種殺菌抗生素,該原料所生產的製劑,在全球有2.28億美元的市場。透過此原料藥醱酵技術平台,又發展出第2個新產品Mupirocin Calcium,為鼻腔專用殺菌抗生素,已取得台灣外銷專用許可執照,目前正積極提供樣品洽商客戶,預計2年內發酵。

保健品方面,生展以原料藥cGMP及食品GMP製造背景,將西藥的速崩、緩釋、發泡等高技術劑型運用在生化營養品,目前生化營養品在市場占有一席之地。

另外,生展在預防醫學的個人化醫療器材獨家代理業務,包括血糖機、血壓機、骨密機、動脈硬度檢測儀、疼痛檢測儀等產品外,也受託國內外各大知名企業保健食品研發、設計處方及代工,產品遍布各大連鎖賣場、連鎖藥妝店及醫療院所。
 樓主| 發表於 2015-4-7 20:18:10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p470121 於 2015-7-4 08:10 編輯

轉貼2014年12月17日工商時報,供同學參考

東洋拚國際化 不排除股權併購

記者杜蕙蓉/台北報導



東洋(4105)新任董事長蕭英鈞昨(16)日表示,為維持合理獲利和加速國際化,未來每年都會有2~3個新品上市,且每年擴充2~3個次要市場國家業務,在特色學名藥將陸續和國際藥廠合作下,不排除透過股權合作方式進行國際策略合作。

營運漸入佳境的東洋,第3季獲利已超過上半年總和,第4季在費用降低、本業獲利穩定和出售1,650張智擎股票業外挹注中,法人預期單季獲利十分出色,全年EPS約落在2至2.5元間。

蕭英鈞表示,在啟動國際化中,首要目標是每年選定2至3個國家進行市場擴充,明年除了先併購越南經銷商夥伴外,也選定進軍韓國、菲律賓,依照當地市場選定利基產品銷售,2016年則規劃進入東歐、南美或中東國家。

第二階段則是強化和國際大廠合作,目前4個特色藥品都以國際市場為目標,抗癌針劑LDIA08(Caelyx)已穩定出貨,但今年營收挹注還不明顯,該藥主要是配合客戶銷售計畫,將爭取更好、更合理的條件,來開拓業績和獲利。

另外東洋開發的微脂體(Liposome)、微脂球的技術、產能與資本投入,都已陸續到位,最近還有如消化道、內分泌癌症等新的品項開發,上週土耳其完成查廠,11月也陸續經過歐洲二次查廠及韓國查廠,加上本就已取得美國FDA和日本厚生省認證,六堵廠預期2015年底也可完成查廠,加速國際接軌。

至於第三階段則鎖定外部成長。蕭英鈞表示說,國際學名藥大廠如Actavis、艾威群等,都是透過併購達到快速成長的目標,東洋不排除併購區域經銷商或引進國際大廠的策略夥伴,且合作模式不設限。

蕭英鈞和東洋前董座林榮錦是北醫同學,當年和章修綱一起合資入主整頓東洋,而後章修綱出脫大部分持股,自創生寶集團和瑞寶基因。而由林榮錦擔任東洋集團董事長也在今年6月股東常會後更動,轉由蕭英鈞接任。

蕭英鈞表示,東洋本來就是國內生技的領導企業,但也有一些問題,經過半年的整頓,已在原有基礎上取得重要成果。他預計,明年在持績控管成本下,將讓東洋獲利恢復合理水準,如果可以不處分智擎股票,也盡量不會調節。
 樓主| 發表於 2015-4-7 20:19:36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p470121 於 2015-7-4 08:14 編輯

轉貼2014年12月18日財訊快報,供同學參考

生達聚焦衝刺西藥,Q4營收看增,全年EPS挑戰2元,創8年新高

【財訊快報/何美如報導】

老牌製劑廠生達(1720)年初已將保健食品切割給子公司生展,聚焦發展西藥事業,衝刺慢性病藥品,前三季營收、獲利同步成長,由於第四季為傳統旺季,營收表現將優於第三季,全年EPS將超過2元,創下近8年來最好成績。

    專注在西藥領域,今年初生達已藉由專業鑑價將保健品事業切割給子公司生展。國內市場以外銷市場為後盾,國內市場毛利率太低、賠錢的藥品就不賣,將資源放在慢性病,包括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等藥品,也讓前三季毛利率達43.81%,高於去年同期的42.69%。


    第四季為傳統旺季,營收表現可望優於第三季,毛利率預料也會維持在高檔,全年毛利率應可優於去年,法人預估,今年營收將小幅成長,超過32億元,獲利成長力道更強,EPS估將超過2元,創下近8年最好成績,甚至有機會挑戰2.2元。


    外銷部分,持續鎖定日本、東南亞、中國及美國市場,發展P4學名藥、505(b)2類新藥及透過藥廠聯盟發展全新藥,在東南亞有150張藥證,中國、日本、美國等藥證都在申請中。公司表示,以生達單獨財報來看,今年外銷的營收占比可能維持在18%,看好美國市場發酵,將帶動外銷比重過半,營運規模進一步跳高。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申請入學

本版積分規則

手機版|正通股民學校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Template by Comsenz Inc.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X3.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