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主: p470121

[轉貼] 權值股;台積電 – 台積進擊7奈米 力壓英特爾

  [複製鏈接]
 樓主| 發表於 2020-7-18 18:54:41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9年2月18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報廢晶圓衝擊信心 台積電應慎防客戶生二心

經濟日報 記者楊伶雯╱台北報導

台積電(2330)因晶圓十四B廠光阻原料事件調降首季財測,且預估將影響全年每股純益減少0.08元;台經院研究員暨產業顧問劉佩真今(18)日指出,台積電在先進製程表現突出,是維持競爭優勢的一大關鍵,但未來要避免重蹈覆轍,避免讓對手有機可乘,尤其是讓客戶有增加第二代工晶圓廠的想法出現。

台積電指出,發現晶圓十四B廠生產的12/16奈米晶圓有良率異常的現象,經追查後發現來自一家化學原料供應商的一批光阻原料中某特定成分因被處理的方式與過去有異,導致光阻液中產生異質的聚合物,且對所生產的12/16奈米晶圓產生不良影響。

台積電表示,為確保出貨予客戶的晶圓品質,決定報廢的晶圓數量較先前評估的更多,預計這起事件將使第1季營收減少約5.5億美元,毛利率減少2.6個百分點,營業利益率減少3.2個百分點,每股純益減少0.42元;預計全年毛利率減少0.2個百分點,營業利益率減少0.2個百分點,每股純益0.08元。

由於這次受影響的主要是16奈米及12奈米,客戶涵蓋輝達、海思、賽靈思、聯發科等,包括繪圖晶片、手機等應用,產業界擔心,是否因此造成產品上市的延誤,連動衝擊電子業首季營運更加清淡。

劉佩真坦言,這起晶圓報廢事件,台積電受到實質面及信心面的雙重影響;在實質面部分,第1季是產業淡季,加上半導體產業景氣下滑,預估10萬片晶圓雖對大客戶會有些微的影響,但可以在第2季補足,且半導體要明顯復甦預估需到第2季中下旬以後,才會有明顯的單子,台積電在快速補足下,對供應鏈不致有太大的影響。

她分析,主要是在信心層面上的影響,尤其是距上次的病毒事件時間很短,難免引來內部管理是否需要加強的猜測及聯想,但台積電在先進製程上表現突出,去年通吃7奈米訂單,今年的7奈米加強版也是一路領先,三星預計要到下半年才有機會量產,另外,5奈米預計明年量產,接下來2021年則是3奈米。

劉佩真強調,台積電在先進製程上的領先,確保在產業上的競爭優勢,因此要妥善處理,避免讓對手有機可乘,尤其是要避免客戶出現尋求第二晶圓代工廠的想法。

劉佩真認為,未來在先進製程上,與設備及材料供應商的關係要更加緊密的結合,因為先進技術更加的複雜,不光是本身製程能力,設備及材料商的配合也很重要,因此,在內部管理的流程上也要更加嚴謹。

評析
台積電未來要避免重蹈覆轍,避免讓對手有機可乘,尤其是讓客戶有增加第二代工晶圓廠的想法出現。
 樓主| 發表於 2020-7-18 18:55:37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9年2月18日中央社,供同學參考

台積電頻出狀況 老客戶:發條應上緊點

中央社記者張建中新竹18日電

台積電繼去年電腦病毒感染事件後,今年1月又爆發晶圓瑕疵事件,與台積電合作近30年的IC設計業者認為,台積電還是最好的,只是發條確實應該上緊點。

這位不願具名的業者說,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頗具威嚴,過去他領導的台積電,內部上、下無不繃緊神經,強人過後,接班人的威嚴難以相比,只是張忠謀退休還不到一年,便接連爆發兩大事件,台積電的發條確實應該上緊點。

不過,業者表示,電腦病毒感染與晶圓瑕疵事件,並不會影響對台積電的信心,台積電還是最好的。

除了這家台積電老客戶外,法人多認為,晶圓瑕疵事件對台積電今年營運影響有限,全年每股純益將僅減少新台幣0.08元,台積電強大技術領先地位也不會受到影響。

據統計,外資今天不僅並未賣超台積電,還買超台積電6688張,帶動台積電股價不跌反漲,終場收在230元,漲3元,漲幅1.32%。

對於台積電晶圓瑕疵事件各界議論紛紛,除了認為台積電發條鬆了,還有人揣測是因為台積電為降低成本惹的禍,甚至有人猜測與台積電內鬥有關。

不過一名半導體製造廠高階主管說,每片晶圓生產都要用到光阻液,是晶圓廠每天都要用到的材料;不過,光阻液有很多種,不同產品、技術與生產的層次都可能用不同廠家的光阻液。

晶圓製造廠不會貿然更換光阻液供應商,這位主管表示,因為供應商多為國際級大廠,自知責任重大,品管嚴格,加上有多年合作經驗,往往會選擇相信供應商提供的檢測報告,採取例行稽核,不會另外自行檢測。

他說,即便張忠謀在,事件還是會發生。他也不認為事件肇因於台積電為了降低成本,因為台積電並未更換售價便宜的供應商,而是因為供應商一批光阻原料中某特定成分被處理方式與過去有異,造成光阻液中產生異質的聚合物所致。

根據台積電釋出的訊息研判,他認為,可靠度問題是台積電毅然決定報廢所有受影響晶圓的關鍵,且這次出問題的光阻液可能是在前期製程使用,直到晶圓即將出廠檢測才發現有瑕疵,報廢晶圓數量才會逼近10萬片。

他指出,半導體生產相當困難,有許多難以想像的問題,台積電這次遇到光阻液不符規格造成晶圓瑕疵問題,將會對進貨原料更加嚴格控管。半導體廠主管預期,台積電營運成本增加在所難免,交期是否拉長也有待觀察。

台積電晶圓14B廠生產的12奈米及16奈米晶圓今年1月出現良率異常現象,經查是光阻液造成,估計將影響第1季營收減少5.5億美元,並調降第1季營收目標到70億至71億美元,降幅約4%;不過台積電表示,第1季報廢的晶圓將於第2季補足,僅影響全年每股純益減少新台幣0.08元。

評析
與台積電合作近30年的IC設計業者認為,台積電還是最好的,只是發條確實應該上緊點。
 樓主| 發表於 2020-7-18 18:55:58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9年2月18日科技新報,供同學參考

美商賽靈思會是下一個 NVIDIA 嗎?

作者 財訊

想像一下,坐進高級房車裡,想點首歌,不想弄髒觸控螢幕,只要在螢幕前比個 2,汽車自動播放到你最愛的第 2 首歌,音樂流瀉而出。查詢導航資訊,或是調整坐椅位置,全能靠手勢指揮。

財報繳出亮眼成績單
「汽車不只能聽懂你說的話,還能看懂你的肢體語言!」賓士和 IC 設計公司賽靈思在 2019 年 CES 大展上宣布了這個消息,賓士新款高階房車上,將配備賽靈思晶片的人工智慧功能。

在中國,從抖音到愛奇藝,視訊串流的需求愈來愈高。2018 年 10 月 12 日,華為宣布和賽靈思合作,使用這家公司的晶片,只需要過去 55% 到 65% 的網路速率,就能提供相同的影像品質,節省頻寬。華為雲商業運算服務域專案的 FPGA 加速雲端服務首席架構師趙剛表示:和賽靈思合作,「因為其他技術不能滿足我們的需求」。

今年初,當全世界 IC 設計公司業績疲弱不振時,賽靈思交出了一張令人驚豔的成績單。1 月 23 日,賽靈思召開 2019 年會計年度第三季(2018 年 10 月到 12 月)法說會,這一季,賽靈思單季營收首度躍上 8 億美元,營收創歷史新高,較前一年同期大增 34%;淨利也達到 2 億 3,900 萬美元,較前一季提升。

法說會後,賽靈思的股價跟著大漲,從 89 美元上漲到 110 元,2 年內漲幅達 24%!

拋開股價不談,從基本面檢視,賽靈思有機會像 2016 年的 NVIDIA 一樣,開啟一波大成長的機會。

一般人可能不知道,賽靈思和 NVIDIA 一樣,都是台積電的重要策略夥伴。

2017 年 9 月,台積電發出新聞稿宣布,和賽靈思、ARM 等公司,將共同推出採用 CCIX 標準的 7 奈米晶片,這款晶片可以讓全世界的資料中心用更高效、更省電的方式加速運作。

在台積電新聞稿中,賽靈思執行長(當時仍為營運長)就大力感謝台積電的協助,拿出最先進的技術幫助賽靈思。新聞稿還指出,賽靈思和台積電合作生產的新晶片,預計在 2018 完成設計定案。《財訊》在 2016 年時,就已報導這個合作案。

賽靈思和台積電其他大客戶比起來,規模和市值並不是特別突出,為什麼台積電早早拿出 7 奈米和先進封裝技術,全力與這家公司合作?因為,賽靈思極有可能像 NVIDIA 一樣,在 5G、AI(人工智慧)和雲端等大趨勢裡,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賽靈思是全球極少數能生產現場可程式化邏輯閘陣列 IC(FPGA)的公司,他們的晶片只要換上不同軟體,就可以用在不同任務上,效能仍能超越一般 CPU 和 GPU。

市場調查研究公司 Moor Insights & Strategy 創辦人 Patrick Moorhead 表示,「這是未來運算的形式」,有了這種晶片,基因定序的時間可以從幾天縮短到幾分鐘,資料中心可以依據需求,白天要晶片做影像解碼工作,晚上用同一顆晶片做人臉辨識,提高機器的使用率,「這件事意義非凡」他說。

新款 7 奈米晶片高效省電

去年初,賽靈思新執行長維克多(Victor Peng)上任後,還更進一步用半導體最前端的技術「異質整合」,推出全新的 ACAP 架構(Adaptive Compute Acceleration Platform,自行調適運算加速平台),可以把邏輯電路、記憶體、訊號處理器和多個可用程式控制的邏輯單元「包」在一顆 IC 裡,一顆晶片就像是一個小的人工智慧資料處理中心!

在 FPGA 這個領域,過去是賽靈思和 Altera 並立,在 Altera 被英特爾購併後,賽靈思和台積電關係更加緊密。由於英特爾幾乎獨霸資料中心市場,如果賽靈思能在資料中心市場搶下市占率,對台積電將是一大利多。

2019 年,賽靈思的機會在哪裡?《財訊》整理 1 月底賽靈思的法說會內容和新任 CEO 發言,找出 4 大方向。

機會 1》5G 蓄勢待發
這一季法說會裡,大部份分析師都搶著問 5G,因為這一季,由無線通訊產業帶進的營收比去年同期增加 41%。

無線基地台原本就是賽靈思擅長的市場,因為,每個地方頻段不同,設計專用的 IC 成本較高,可程式化調整的 IC,常用來控制基地台無線電。在這場法說會裡,執行長維克多表示,全球各家 5G 設備供應商都和賽靈思有合作關係,他觀察,今年南韓開始投入 5G 建設,「中國還在相對初期」,現在分析師看到 5G 帶進的營收,還只是剛開始,他預期 2020 年,賽靈思靠 5G 業務帶進的營收將持續上漲,由於 5G 通訊更複雜,賽靈思還有機會擴大市場,在行動通訊扮演更重要角色。

機會 2》新 AI 晶片將問市
去年 10 月,賽靈思宣布採用新平台設計的 AI 晶片「Versal」即將問世,這是他們用來挑戰 NVIDIA 的旗艦產品,賽靈思在新聞稿中指出,「這款產品的 AI 推論效能,會比業界頂尖的 GPU 高出 8 倍!」擺明挑戰用 GPU 晶片稱霸 AI 市場的 NVIDIA。

賽靈思總部位於美國矽谷,是 FPGA 技術的全球領導廠商。

賽靈思的晶片採用台積電 7 奈米技術,因此,最近南韓媒體也傳出 NVIDIA 可能轉單由三星代工,AI 晶片競爭態勢正在加劇。「摩爾定律放緩,半導體業已經到了改變的轉折點,」維克多說。

過去半導體用微縮製程降低成本,提高產品價值,但當半導體微縮愈來愈貴,未來半導體產業要進步,就要從設計上改善,把各種不同功能的晶片放進一顆 IC,讓一顆晶片就能更快、更省電的處理複雜問題,像這顆 Versal 晶片,裡面除了 AI 處理器、訊號處理器,還有好幾顆可程式化的邏輯單元,過去要 5、6 顆 IC 處理的工作,這一顆就能解決,他分析,這一顆晶片將在 2019 年下半年正式推出,到時候可能再推動一波營收成長。

他們同時正在設計,由 500 億個電晶體組成的巨型高性能晶片。

機會 3》資料中心和 AI
2018 年初,維克多正式出任賽靈思執行長後接受專訪,表明資料中心是他心目中未來賽靈思業務的主要目標。

中美爭相投資資料中心,給了賽靈思機會,目前華為和百度都在和賽靈思在這個領域合作,提供雲端服務。賽靈思想要攻的市場,是資料中心裡的 AI 加速器,之前,NVIDIA 靠著這塊市場,在 AI 晶片市場快速成長,硬是在資料中心打下一塊江山,而英特爾一直伺機反攻。現在,賽靈思要用新的異質整合晶片、全新的架構,挑戰 NVIDIA 與英特爾的江湖地位。

維克多表示,他們要的不只是把晶片賣進資料中心,更是經營出一個從端到雲,更有效率的 AI 生態系統,他更直指,NVIDIA 在分析資料、訓練電腦 AI 能力上雖然有優勢,但是 NVIDIA 晶片耗電,「要讓完成訓練後的人工智慧,對真實世界的資料快速反應提供服務,這個市場可是非常競爭的。」維克多說。他們的技術耗電量較低,應用在那些無法提供大量電力的終端裝置上,在不連線的狀況下,即時提供 AI 服務,賽靈思有其優勢。

機會 4》自駕車潛力無窮
過去汽車產業為賽靈思帶進的營收不多,但 2019 年開始急起直追,在 2019 年 CES 展上,賽靈思除了公開與賓士的關係,還宣布打進德國重要車用零組件廠 ZF,賽靈思的 ProAI 產品,將被 ZF 用在動力傳動系統、底盤控制上。在中國,賽靈思也和東軟睿馳等公司合作。

今年第三季,汽車和消費性電子為賽靈思帶進的營收,占公司營收 15%,收入數字較去年同期成長 2 成,但汽車市場開發費時,賽靈思才剛跨進市場,要看到汽車帶來的大成長,恐怕還得再等一段時間。

賽靈思的新任 CEO 維克多,也與 NVIDIA 黃仁勳、AMD 蘇姿豐一樣,和台灣有淵源,維克多出生在台北,隨後舉家移民至紐約皇后區,是全球 IC 設計產業裡另1位新冒出頭的華人 CEO。

賽靈思走紅,意味著半導體產業將走上新的轉折點,在 NVIDIA 用 GPU 技術炒熱 AI 晶片市場後,賽靈思要用 FPGA 和異質整合技術,搶食資料中心和 AI 晶片的大餅,未來 AI 晶片的技術之戰會更激烈,賽靈思的風險在於,如果晶片在某項應用的市場夠大,客戶也可能選擇定製專門的晶片取代 FPGA。

半導體異質整合的時代揭開序幕,未來,微縮製程不是增加半導體價值唯一的路,從軟體、IC 設計、生態系經營等手法提高 IC 價值,會愈來愈重要。一場新的混戰即將開始,這也會帶出新的投資機會。

(本文由 財訊 授權轉載)

評析
拋開股價不談,從基本面檢視,賽靈思有機會像 2016 年的 NVIDIA 一樣,開啟一波大成長的機會。
 樓主| 發表於 2020-7-18 18:56:15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9年2月19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台積串連產研 打造先進製程中樞

經濟日報 記者簡永祥/台北報導

台積電為研發中心所需向竹科管理局申請的新土地,緊鄰竹科總部,將成為串連先進製程生產與研發的重要中樞。台積電因應3奈米計畫落腳南科,為順利推動在2022年量產,擴大在台灣的研發能量。

據了解,台積電竹科研發與生產大本營位於晶圓12廠,2002年起陸續建設,迄今邁入15年,現已面臨產能與空間不敷使用的狀況。

台積電考量竹科12廠為發展更先進製程,每年需搬遷數百部機台設備,增加巨額搬移機費用及產能與業績損失,因此向主管機關提出新建竹科超大晶圓廠研發中心,以達節省建廠時間與成本的綜效。

台積電提出申請後,行政院已核定由竹科管理局啟動「新竹科學工業園區(寶山用地)擴建計畫」,將擴增緊臨竹科三期32公頃土地,供應台積電使用,這項計畫將在取得環評核准後開始動工。

評析
台積電因應3奈米計畫落腳南科,為順利推動在2022年量產,擴大在台灣的研發能量。
 樓主| 發表於 2020-7-18 18:57:01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9年2月19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台積竹科設研發中心 卡關

經濟日報 記者翁至威/台北報導



台積電搶攻3奈米製程,預計投資上千億元在新竹科學園區成立研發中心,因而提出用地需求。環保署專案小組昨(18)日初審竹科管理局提出的環境影響說明書,不過,由於交通影響評估、斷層紀錄等問題仍待釐清,決議要求補件後再審。

依據竹科管理局提出的「新竹科學工業園區(寶山用地)擴建計畫」環說書,此次約擴增32公頃用地,主要提供台積電做為研發中心,對於3奈米廠的研發量產將有關鍵性作用。

台積電表示,希望竹科研發中心可以在今年完成環評,明年動工,盡快趕上3奈米廠2022年底量產的時程。

竹科管理局表示,竹科以先進半導體研發測試為主,已有完整半導體產業基礎技術與產業鏈,台積電規劃在竹科廠進行製程研發與先期量產,後續再導入中科、南科廠房進行量產布局。

竹科管理局指出,新竹園區自2010年下半年起,土地出租率已經飽和,現在已無符合條件用地可供廠商新建廠房,因此提出擴建需求。在用電方面,這項計畫需電量約34萬kW(瓩),已獲台電公司同意供電,並要求進駐廠商每年取得用電量20%再生能源,並由定期節水節能輔導計畫追蹤再生能源使用情形。

至於用水部分,該計畫用水量2.5萬CMD(立方公尺/日),已獲得台水公司同意供應,未來將與新竹園區以總量20.5萬CMD統籌調度,也要求進駐廠商營運後製程回收率需達85%,全廠回收率達75%。

不過,環評委員對於環說書表示「失望」,認為計畫區各項條件不好,對於環境影響的分析太過樂觀,應該要提出更具體的對策及分析,尤其位處山坡地,將來衍生問題如何解決,開發單位應該有更清楚說明。

專案小組經閉門會議後決議,請開發單位針對斷層活動歷史紀錄、交通評估、再生水、再生能源長期規劃等問題補件後再審。

評析
台積電希望竹科研發中心可以在今年完成環評,明年動工,盡快趕上3奈米廠2022年底量產的時程。
 樓主| 發表於 2020-7-18 18:57:47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9年2月19日DIGITIMES科技網,供同學參考

三星、台積電8吋產能搶單 二線廠另闢生路受阻

陳玉娟

最新7奈米世代晶圓代工戰況已形成台積電、三星對峙局面,然值得關注的不只是雙雄競局,二線晶圓代工廠全面聚焦成熟與特殊製程領域以求生的競況也將更為劇烈。

全球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2018年淨利飆升至新台幣3,511.31億元,全年業績續寫新高,同時7奈米以下製程進度不僅大幅超前主要對手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更令格芯(GlobalFoundries;GF)、聯電、中芯、世界先進、力晶與華虹等二線廠望塵莫及。

半導體業者表示,二線業者已難與三星、台積電在7奈米以下先進製程拚戰,近期已改變策略以求生,重心全面聚焦現有成熟製程,鞏固客戶關係並強化投資報酬率,不過,隨著台積電、三星回頭積極擴大8吋代工產能,搶食車用電子、物聯網(IoT)等晶片訂單,二線業者所面臨的挑戰愈趨艱鉅。

儘管ASIC礦機晶片大單於2018年第2季中後消退,台積電2018年業績仍寫下新高,營收首度突破兆元大關,EPS也衝上13.55元。值得一提的是,7奈米製程出貨佔台積電2018年第4季晶圓銷售金額已達23%,10奈米製程出貨則佔6%,16/20奈米製程出貨佔21%。總體而言,先進製程(包含28奈米及更先進製程)的營收達到第4季晶圓銷售金額的67%。

台積電搶先進入7奈米製程,更已確立7奈米、5奈米及3奈米EUV製程規劃,在資本密集度與技術難度大幅增加下,已全面拉高競爭門檻,同級戰場上僅銀彈充裕的三星能與其對抗,而10奈米製程延遲至2019年底才登場的英特爾(Intel),代工事業已名存實亡。

半導體業者表示,自2011年進入28奈米世代後,晶圓廠明顯縮減,隨著製程再向下推進,資本、技術與人才要求大增。製程技術已難與三星、台積電相比的二線晶圓代工業者,近年紛啟動轉型策略或調整策略方向。

如全球第二大晶圓代工廠格芯,在不敵台積電投資黑洞後,過去1年來陸續揭露調整計畫,包括更換執行長、啟動裁員計畫及暫停大陸成都12吋晶圓廠一期投資計畫;而最受關注的擱置7奈米以下先進製程研發計畫,以及將新加坡8吋晶圓廠售予世界先進,一連串舉動也使得格芯出售傳言甚囂塵上。

不過,格芯為消弭市場傳言,大動作發布大陸區總裁新上任消息,同時聲明格芯專注12奈米/14奈米FinFET及12FDX/22FDX市場決心,積極爭取RF、嵌入式存儲器和低功耗晶片等客戶。

不過,半導體業者認為,雖然格芯強調與成都政府持續合作,且目前如大陸雲天勵飛與瑞芯微電子已在格芯22FDX技術平台上開發、設計的人工智慧(AI)晶片已成功流片,但近年隨著物聯網應用全面起飛,各種特殊製程崛起,8吋晶圓代工產能已成為搶手標的,格芯近年卻反而一直尋求買家,最後將新加坡8吋廠出售予世界先進。

加上格芯目前12吋成熟製程產能利用率也未如預期,且已宣布轉單台積電7奈米的大客戶超微,7奈米比重逐步擴增,面臨龍頭台積電市佔率將突破6成後,格芯2019年市佔率恐下滑至5%,短期內業務分拆求售傳言恐難歇止,獲利壓力也持續擴增。

而市佔排名約與格芯相仿的聯電,原與台積電並列全球晶圓代工雙雄,由於與IC設計公司合資經營晶圓代工事業的商業模式效益未如預期,以及1997年子公司聯瑞大火與2000年和IBM合作失敗等因素衝擊,營運表現逐年走滑。

聯電2017年確立不再投資12奈米以下先進製程,最新製程為2017年第1季進入量產的14奈米,但佔營收比重僅1%,比重甚低,28奈米約10%,比重最高為40奈米製程,約為23%。

原奮發再起的聯電,2018年風波不斷,6月底時大動作釋出2大重磅消息,除斥資新台幣逾160億元買下與富士通半導體(Fujitsu Semiconductor Limited;FSL)合資的12吋晶圓廠日本三重富士通半導體(MIFS)全部股權外,同時將整合大陸廠和艦、聯芯與從事IC設計服務的聯暻半導體,由和艦申請發行A股,並向上海證券交易所申請上市交易。

聯電希望藉由將三重富士通納入獨資子公司,可全面擴大日本車用電子客戶群,同時可立即增加3.5萬片12吋晶圓月產能及6.4億美元年營收,而和艦A股上市所籌得的資金,則可用來擴充產能,和艦8吋晶圓月產能6.5萬片,原預計半年後,單月可增加約1萬片,將全面推升業績表現。

但始料未及的是,大陸福建晉華在2018年10月底突遭美國商務部以國家安全為由,列為出口管制清單,火燒連環船效應如預期擴大,不僅等美國三大半導體設備廠立即暫停與晉華12吋廠的所有合作項目,關係相當緊密的聯電更是遭受重創。

而正值中美貿易戰敏感時刻,聯電迄仍未能脫身,營運表現也明顯減弱,2018年第4季繳出10年來單季虧損,且2019年第1季因中低階手機需求低於預期及挖礦潮消退,產能利用率、晶圓出貨量將明顯下滑,全年營運表現並不樂觀。

另擁有大基金扶植且有粱孟松助陣的中芯,全面加速14奈米技術發展,日前已宣布14奈米將在2019年第3季正式量產,而12奈米製程開發亦已取得突破。

不過由中芯2018年營運表現來看,全年營收雖達33.6億美元,年增8.3%,達歷史新高,但淨利大幅下幅25.6%,毛利率也減少1.7個百分點,由於景氣反轉、12吋產能利用率下滑,預期2019年首季營收將持續下滑。

當中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中芯主要營收來源來自40/45奈米和55/65奈米,分別佔第4季營收的20.3%和23%,28奈米僅佔營收5.4%,未來14/12奈米製程良率的學習曲線時間並不短,加上台積電南京廠以16奈米為主,2019年月產能可達2萬片,全面就近服務大陸客戶,已成為中芯14/12奈米最大競爭對手。

半導體業者表示,除專注8吋晶圓代工的世界先進外,二線業者都面臨先進製程推進困難、研發成本不斷飆升,及12吋晶圓需求不佳等難題,而今隨著車用電子、物聯網及工業4.0等新應用正進入成長爆發期,持續帶動面板驅動IC、微控制器(MCU)、電源管理IC(PMIC)、金氧半場效電晶體(MOSFET)等需求走揚,全數業者又加重投入8吋晶圓產能擴張力道。

只是原本此應是屬於二線廠求生主戰場,隨著台積電新增8吋廠,三星先前也擴大8吋廠代工,由原本嵌入式快閃記憶體(eFlash)、PMIC、顯示器驅動IC、影像感測器等業務,再為物聯網與指紋辨識晶片客戶提供代工服務。

專注成熟與特殊製程的二線業者接下來不僅得面臨半導體景氣反轉,8吋晶圓代工搶單危機也即將引爆,其中,也包括甫買下GF新加坡8吋廠的世界先進,也將與大股東台積電廝殺搶單。

評析
隨著台積電、三星回頭積極擴大8吋代工產能,二線業者所面臨的挑戰愈趨艱鉅。
 樓主| 發表於 2020-7-18 18:58:32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9年2月20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台積配息10元 分次發放

經濟日報 記者簡永祥/台北報導



台積電昨(19)日董事會通過,2018年度盈餘每股擬配發8元現金股利,與2017年相當,略低於市場原預期的8.5元至9.5元。不過,董事會也決議今年度起盈餘分配採分季發放,第1季每股擬配發現金股利2元,將於今年第4季發放,若股東一路持有台積電股票至年底,每股可領10元現金。

台積電強調,未來將持續採取穩健的股利政策,每年將大約70%的自由現金流量,以現金股利方式分季回饋股東。隨著公司營運成長並產生更高的自由現金流量,台積電期望可維持每季穩定現金股利,且每年現金股利,不會較前一年低。

台積電成為公司法修正後,台灣第一家採取分次配息的上市公司。台積電表示,採用分次配息,主要因應多數機構投資人要求,兼具符合公平性,讓台積電股東可分季領息,提高資金運用的彈性。

台積電表示,相關議案必須經過今年6月股東會同意修正公司章程,授權董事會未來可每季決議分派現金股金後,才能開始實施。未來每季現金股利將於次一季董事會核准後六個月內配發,以此時程推算,今年第2季將核准第1季的每股現金股利2元,預計今年第4季發放。

台積電昨天董事會同時通過去年財報,全年合併營收為1.03兆元,稅後純益3,511.3 億元,同創歷年新高,每股純益13.54元,為歷年次高。

台積電表示,持有台積電股票的股東,將可在今年7月獲得每股8元現金股利,若一路持有,也可在今年第4季獲得每股2元現金股利,總計可領10元現金。

台積電昨天收盤價為229.5元,小跌0.5元,外資小幅賣超644張;ADR早盤小漲0.6%。由於台積電配息方式變更,若單純以去年度盈餘每股配發8元現金股利計算,現金殖利率約3.5%;若加計第4季可領的今年第1季現金股利2元,現金殖利率約4.4%。

另外,台積晶圓14B廠爆發光阻原料不符規格事件,傳出台積有意向供應商索賠40億元。台積對此不予置評。

評析
董事會決議今年度起盈餘分配採分季發放,第1季每股擬配發現金股利2元,將於今年第4季發放
 樓主| 發表於 2020-7-18 18:59:19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9年2月20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台積分季配息 有三大意義

經濟日報 記者盧宏奇、張瀞文、江睿智╱台北報導



台積電將實行股利新制,法人圈對去年度盈餘每股僅配發8元現金股利略感失望,但對分季發放,並讓長期持股股東在今年底能領到10元現金股利正面看待。不過,由於分次配息,法人也提醒可能面臨的大戶或大股東規避健保補充保費課稅,引爆的棄息賣壓頻率隨之大增。

另外,台積電規劃今年將發放每股10元現金股利,其中2元是今年第1季的現金股利,8元是去年現金股利。因今年第1季尚未結束,台積電即「預告」第1季股利金額,外界擔心台積電踩到法規紅線,對此,經濟部商業司長李鎂表示,現金盈餘分配,依規定由董事會決定即可,台積電此舉並無違反《公司法》的問題。

對於台積電最新股利政策,抱持保守態度的法人指出,台積電去年配發8元現金股利,僅與2017年相當,低於先前法說會上公司釋出會增加發放額度的訊息。

此外,在健保補充保費議題上,對散戶及大戶有不同層面影響,法人分析,現行規定股利「單次」給付達2萬元,需要課徵健保補充保費1.91%,如果改為每季領取,金額低於課徵門檻,就可省下成本,相對有利散戶。

但對大戶或大股東來說,因現行規定健保補充保費課稅上限為「單次」1,000萬元,如果未來改為每季配息,只要每次領取股息超過1,000萬元,一年就得多繳三次補充保費,可能會造成棄息賣壓出籠。

樂觀法人認為,台積電是台股史上第一家每年多次配息的指標公司,多次配息優勢會反映在長期股價上。台新投顧指出,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Daniel Kahneman獲獎的展望理論便說明,同樣金額情況下,投資人在獲利頻率較高時,認定的長期價值較高,即一年獲得100元的現金報酬,產生的滿足感低於每半年獲得50元水準,更低於每季獲得25元的現金報酬。

統一投顧董事長黎方國指出,台積電每季派發現金股利,有三大正面意義。首先,這充分展現台積電對本身競爭力與客戶掌握度都很高,對產業能見度與未來獲利能力都胸有成竹。

第二大正面意義,國外退休基金等長期資金偏好能穩定配息或配股的基金。台積電如果按季配息,更能增強長期投資人持股信心。第三大正面意義,在於每季都有配息時,融券出現回補壓力,降低賣壓,有利股價穩定。

評析
由於分次配息,可能面臨的大戶或大股東規避健保補充保費課稅,引爆的棄息賣壓頻率隨之大增。
 樓主| 發表於 2020-7-18 19:00:45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9年2月20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台積發放獎金 每人約領110萬

經濟日報 記者簡永祥╱台北報導

台積電董事會昨(19)日決議,去年度盈餘共提撥逾471.4億元作為員工現金獎金與分紅,以台積電在台灣約4.3萬名員工計算,平均每名員工可領110萬元,再創新高,並且是連續三年突破百萬元大關。

台積電董事會也核准資本預算1,141億434萬元,將用於建置先進製程產能; 轉換邏輯製程產能為特殊製程產能,以及第2季研發資本預算與經常性資本預算。

台積電除了起薪一直是業界指標,員工每年的獎金與分紅,也是外界關注焦點。台積電員工現金獎金和分紅依個別員工績效而不同,但若加計正常薪資,幾乎每名員工都有機會躋身「百萬年薪俱樂部」成員。

截至2018年,台積電已連續五年都賺逾一個股本,2018年營收、獲利同創新高,稅後純益3,511.31億元,每股純益13.54 元。以發給員工的獎金和分紅共471.4 億元計算,占去年總獲利13.4%,等於台積電每賺100元,就分給員工13.4元。

台積電表示,員工分紅僅限台灣員工,隨著台灣產能不斷擴大,員工數增加,每位員工分紅金額因總員工人數成長影響,僅年增約0.3%。此次提撥員工現金獎金約235.7億元,已於每季的季後發放;現金酬勞約235.7億元,將於今年7月發放。

台積電昨天董事會並提名摩西.蓋弗瑞洛夫(Moshe N. Gavrielov)為獨立董事候選人。

評析
台積電去年度盈餘共提撥逾471.4億元作為員工現金獎金與分紅,平均每名員工可領110萬元
 樓主| 發表於 2020-7-18 19:01:02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9年2月20日聯合晚報,供同學參考

股利新政吹號 台積電市值重登6兆

聯合晚報 記者張家瑋/台北報導

晶圓代工龍頭權王台積電(2330)新股利政策出爐,董事會通過去年每股配發8元現金股利,加上第4季再發放2元,今年將配發2次股息,共計10元現金股利,股息殖利率高達4%以上。消息一出獲得法人認同,股價終場帶量上漲5.5元,收在今日最高點234.5元,也攀今年來新高,市值重新站回6兆元大關。

台積電2018年現金股息雖僅8元,不如市場預期的8.5至9.5元,但因公司修改2019年後的配息政策,改採每季配息,規劃在每季獲利公告的次一季決定配息金額,若一路持有,也可在今年第4季獲得每股2元現金股利,總計可領10元現金,以昨日收盤價計算,現金殖利率高達4.37%。

法人表示,台積電維持高配息政策,對目前第一大股東外資法人相當具吸引力,雖然第1季發生光阻原料報廢晶圓事件,預料在第2季即可補足產能,首季短缺之營收將遞延於第2季,全年毛利率減少0.2個百分點,營業利益率減少0.2個百分點,每股純益減少0.08元,對今年整體獲利影響並不大。

而近期受到高階智慧手機處理器訂單銳減、繪圖晶片庫存調整及虛擬貨幣特需求急凍的影響,預期台積電半導體庫存調整約需2季時間,法人預估,上半年台積電營收年增率將轉為負值,下半年第3季在主要大客戶重新歸隊投片,及5G、AI、物聯網應用動能轉強之下,營運開始轉正。

台積電在半導體龍頭地位不易撼動,7奈米通吃全球科技龍頭企業訂單,外資看好台積電中長線成長潛力,近期出具報告給予買進建議,近10日買超達5.3萬張。

由於台積電新股利政策及基本面,雙獲得法人認同,股價挑戰年線反壓,最高來到233.5元,漲幅1.96%,市值一舉突破6兆元,來到6.04兆元波段新高。

評析
台積電維持高配息政策,對目前第一大股東外資法人相當具吸引力
 樓主| 發表於 2020-7-18 19:10:05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9年2月20日中央社,供同學參考

台積電季季配息創首例 法人:台股正向循環

中央社記者張建中新竹19日電

台積電董事會今天決議未來將每季配發現金股利,成為國內首家決定一年多次配發現金股利的企業。法人認為,這將有利台股形成長期投資的正向循環。

新版公司法去年11月1日上路,其中第228-1條為外界稱為「股王條款」,放寬企業得每季或半年分配現金股利。

台積電董事會今天通過修訂公司章程,呈送股東會核准,授權董事會得每季決議分派現金股利。待股東會通過,董事會規劃未來每季現金股利將於次一季董事會核准後6個月內配發。

台積電董事會規劃第2季核准今年第1季的每股現金股利新台幣2元,並預計於第4季發放。台積電表示,考量投資者比較喜歡每季發放現金股利,且未來自由現金流量可望更高,是台積電決定未來每季配發現金股利的主因。

國內投顧業者認為,這對台股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有利外資、壽險與退休基金的機構投資人,尤其現階段國內金融機構投資持有台積電股權僅3%來看,長期投資台積電等優質台灣企業的比重將提升。

而投資人或法人也可透過多次現金股利配發與除息股價低點,將股息資金再投入買股,投顧業者看好,這將形成長期投資的正向循環。

除了複利效益可提高投資誘因外,分析師王兆立指出,未來每季配發股利的海外基金也不需為了籌措股利資金被迫賣股,有助台積電籌碼穩定度提高。

另外,健保補充保費在股利所得方面,是以單次給付金額為計算基礎,股利多次發放,將可降低單次發放的金額,有利小股東單筆股利所得低於新台幣2萬元的下限門檻,免繳健保補充保費。

台積電未來每季配發現金股利對於大小股東都有利,王兆立說,因現金股利配發前,融券都將被迫強制回補,若融券過高,未來恐面臨多次軋空的壓力,這對空方將有不利影響,對空方勢力可能有壓抑的效果。

評析
這對台股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有利外資、壽險與退休基金的機構投資人,長期投資台積電比重將提升。
 樓主| 發表於 2020-7-18 19:10:22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9年2月20日中央社,供同學參考

台積電今年配息10元 外資目標價上看250元

中央社記者吳家豪台北20日電

晶圓代工廠台積電去年營收與獲利同創歷史新高,今年將共配發新台幣10元現金股利。歐系、美系和亞系外資維持優於大盤、中立、減碼評等,目標價各為250元、199元、195元。

台積電股價今天上漲2.5元開出,盤中最高來到233.5元,漲幅近2%,至上午9時50分成交量超過9000張。

歐系外資發布研究報告指出,台積電今年將共配發10元現金股利,目標每年將70%的自由現金流量以現金股利方式分季回饋股東,持續採取穩健的股利政策;由於晶圓瑕疵事件造成營收遞延,歐系外資已將台積電今年第2季預估成長率從季增2%調高到季增14%,維持「優於大盤」評等和目標價250元,看好台積電將受惠於AMD及Qualcomm等客戶市占攀升,明年仍有5G、資料中心、物聯網、車用電子等題材支撐股價。

美系外資認為,台積電今年將配發10元現金股利,獲市場正向解讀,但台積電目前股價為2019年每股盈餘預估值的18.5倍、股價淨值比為3.4,兩項數字都接近歷史高點,在半導體庫存消化和智慧型手機需求改善前,建議保守看待,重申台積電「中立」評等和目標價199元。

亞系外資表示,台積電爆發因光阻原料不符規格,多數製作中的16奈米與12奈米晶圓良率偏低,已於一月底報廢,並調降今年第1季財測;亞系外資認為對台積電影響不大,後續需關注客戶退貨授權管理、市占下滑等風險,維持「減碼」評等與目標價196元。

 樓主| 發表於 2020-7-18 19:10:37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9年2月20日科技新報,供同學參考

外媒直指格芯將要出售,買家以南韓三星可能性最大

作者 Atkinson

就在出售新加坡 8 吋廠給予世界先進後,還傳出中國成都廠即將停工的消息,全球晶圓代工 2 哥格芯(Globalfoundries)為穩住軍心,找來了行動晶片龍頭高通(Qualcomm)前高層來擔任亞洲及中國區的業務負責人,即便如此,外媒仍傳出目前格芯有可能打包出售的訊息,引起各界矚目。

格芯的前身是 AMD 自己的晶圓製造業務,2009 年 AMD 拆分了半導體設計及晶圓製造業務。在晶圓製造業務方面,與阿布達比投資基金旗下的 ATIC 公司合資,成立了 Globalfoundries 格羅方德(之後改名格芯),負責晶圓製造。只是,之後 AMD 公司不斷出售所持的格芯股份,使得格芯最後已經變成 ATIC 的全資子公司。2015 年格芯收購了 IBM 的晶圓製造業務,目前在美國、德國、新加坡及中國等等地擁有 5 個 8 吋、5 個 12 吋晶圓廠,製程技術涵蓋從 35 微米到 12 奈米之間。

根據 IC Insights 的資料顯示,格芯是全球排名第二的純晶圓代工廠,2017 年營收大概 60 億美元,而第一名的台積電營收規模是 322 億美元。因為與台積電的營收差距達到 5 倍之多,使得在晶圓代工市場上,贏家通吃的效應發酵。在技術越先進的公司越能得到訂單,也越能賺錢投入研發下一代製程技術的情況下,除了台積電以及有記憶體市占率支撐的三星之外,其他晶圓代工公司的日子都不好過,格芯這兩年也虧損與盈利的邊緣掙扎。而 2018 年宣布退出 7奈米及其以下先進製程的研發,就是因為實在沒錢再投資了。

如今,觀察 2019 年格芯的日子恐怕也不好過。因為前不久才出售了位於新加坡、月產能達到 3.5 萬片的 Fab 3E 8 英吋晶圓給予世界先進,就報價 2.4 億美元的價格來說,可以說是廉價出售了。雖然,格芯的執行長 Tom Caulfield 表示,這次的交易是他們整合全球製造業戰略的一部分,未來格芯在新加坡的業務重點會放在明顯差異化的技術上,比如 RF 射頻、嵌入式記憶體及類比晶片等,只是業界人士都指出,格芯其實已經開始吃祖產了。

而就在出售新加坡的 8 吋廠之後,日前格芯位於中國成都、投資金額達 100 億美元的晶圓廠狀況業亮紅燈,除了第一期工程已經在 2018 年宣布已經被取消之外,直接進入第二期的 22FDX 工廠建置,也被爆出出售了生產設備、變相裁員,甚至是全面停工的負面消息,可見格芯目前的營運狀況確實面臨瓶頸。

根據南韓媒體《BusinessKorea》的報導指出,有消息人士透露,格芯將要被 ATIC 打包出售。不過,這也不是第一次傳聞格芯被賣的消息,之前已有市場傳聞,因為阿布達比投資基金早前就透露過調整投資方向,半導體產業不再是重點,所以已經接觸投資銀行尋找買家的消息。對此,《BusinessKorea》進一步報導指出,格芯原本最中意的買家是來自中國,不過在目前中美貿易紛爭的氛圍下,美國幾乎可以確定會出面阻擋。因此,目前最有可能的買家可能落在南韓三星身上。

報導進一步指出,一旦三星真的能收購格芯,之後三星在晶圓代工市場上的市占率就能立即上推至 23% 的比率,雖然仍不及台積電的 60%,但競爭實力已經大大增強;加上三星計劃提高非記憶體業務比重的情況下,購入格芯有機會分散營收主要來自記憶體的風險。只是最終的結果如何,還有待後續觀察。

評析
2018 年宣布退出 7奈米及其以下先進製程的研發,就是因為實在沒錢再投資了。
 樓主| 發表於 2020-7-18 19:10:58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p470121 於 2020-7-18 19:15 編輯

轉貼2019年2月21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台積按季配息 外資看法兩極

經濟日報 記者趙于萱、邱金蘭╱台北報導



台積電調整股利政策為分季配息,瑞士信貸、摩根士丹利、聯昌證券三大外資第一時間發布報告,看法趨向兩極,其中,瑞信認為台積分開派發股利而且調高股息,有利評價提升,但大摩和聯昌提醒,未來台積電資本支出可能下滑,成長性不若以往。

針對台積電改為按季配發股利,金管會昨(20)日表示,證交所了解後並不涉及財務預測問題,按季或按年配息由公司自主決定,但因配息有融券回補問題,須多跟投資人宣導,並注意股務作業。

前外資半導體知名分析師陸行之則在臉書發文表示,台積電股息將發到10元(8元+2元)「Bravo(好極了)」,希望2020年也能維持,並表示台積手上現金加短期投資有220億美元(約每股26.8元),形同用半導體設備「印鈔票」,但最大贏家是外資,不是內資,搞不懂台灣投資人為何不喜歡,反問「有人有答案嗎?」

外資昨日對台積電轉買1.2萬張,激勵股價大漲5.5元,收234.5元,漲幅2.4%,反映有不少買盤肯定。

瑞信證券台灣區研究部主管艾蘭迪表示,台積電此次配發高股利,以目前收盤價和去年獲利估算,股息殖利率約4%,派發率74%,同時台積電設定未來每年有七成的自由現金流量,都會採現金股利方式回饋股東,是可行度高而且令人滿意的展望。以今、明年為例,台積電每股純益(EPS)約有13元到15元,若持平去年度的派發率,長期股利上看11元,是不錯的數字。

摩根士丹利證券半導體產業分析師詹家鴻則認為,台積電去年派發10元股利,只有8元是拿同年獲利來配,低於市場原本預期的8.5元,而且加入2元,股息殖利率僅4%多,不特別具吸引力。更重要是,將來台積電可能為了派發高股利,減少資本支出,是成長上的隱憂。

聯昌證券分析師詹逸群也認為,台積電成長性正在銳減,就今年而言,台積電因為晶圓汙染,EPS恐下滑到12元,年減4.5%,目前評價已經不低。

評析
瑞信認為台積分開派發股利而且調高股息,有利評價提升,但最大贏家是外資,不是內資
 樓主| 發表於 2020-7-18 19:11:20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p470121 於 2020-7-18 19:16 編輯

轉貼2019年2月21日工商時報,供同學參考

季季配息題材夯 外資押寶權值、高股息兩族群

工商時報 簡威瑟、王淑以/台北報導



台積電搶先台股,成為施行一年多次配息的首發者,不僅激勵股價上漲,也讓外資圈遐想空間無限。券商研究部門主管認為,權值王提前鳴響除權息旺季首槍後,權值股與包含大立光、可成、億豐在內的高現金股利兩大族群,料將是國際資金下一波押寶重點。

台股除權息旺季今年在台積電採用新配息制度下,點燃新柴火,外資機構提前動起來,紛紛緊盯研究範圍內、有機會跟進新制的潛力股,以提供客戶建議。

儘管台積電去年度現金股利8元、略低於外資圈預期,但加上今年首季的2元,股東今年總共可領得10元現金股利,摩根士丹利、瑞信證券都對短線股價反應偏正面看待,驅動外資20日大買1.2萬張。

台積電股價亦不負眾望,20日終場收234.5元、上漲2.4%,貢獻加權指數漲點近50點,是台股大漲最大功臣。更重要的是,台積電配息方式改變在台股高價與權值股刮起旋風,鴻海、國泰金、富邦金等大型股,甚至暫無多次配息規畫的大立光,均獲得帶動。

日盛投顧總經理李秀利說,國際資金最希望看見的,當屬權值股採用分次配息制度。由於不少權值股營運穩健,若一年能領多次現金股利、營造頻繁現金流入,追求基金淨值的穩健型法人加碼意願更高,特別是股利政策長期穩定的公司,更易獲得長線資金與退休基金青睞。

同時,2016、2017年每股現金股利皆達10元以上、2017年度不低於前一年度,且外資法人持股超過40%者,則是外資隱藏版高價股多次配息口袋名單,經篩選後有大立光、群聯、信驊、可成、億豐入列。

統一投顧董事長黎方國說明,有辦法季季配息的上市櫃公司,代表技術有競爭力、對客戶訂單掌握度夠、能見度高、財務能力健全。

一般而言,會配出高現金股利的企業,首個要求當然是每股純益要高,通常以位居各次族群龍頭的高價股較具此能耐,因這些個股股價較高,逐季配息較不易造成股價大幅波動,不僅可提升股價穩定度,也能增強法人持續持有、分享公司獲利的信心。

權值股因股本較大,過往每當除權息後,填息之路通常比股本輕盈的中小型股來得辛苦一些,李秀利認為,若改成季季配息,不但單次對指數扣點影響會較輕微,填息機率應也會高一些,對外資或一般投資人都有吸引力。

黎方國進一步提醒,台股中並非所有的上市櫃公司都能夠複製台積電季季配模式,財務波動度太大的公司,可能就不太適合。

評析
有辦法季季配息的上市櫃公司,代表技術有競爭力、對客戶訂單掌握度夠、能見度高、財務能力健全。
 樓主| 發表於 2020-7-18 19:11:34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9年2月21日工商時報,供同學參考

股利改採季配 顧立雄提醒兩問題

工商時報 彭禎伶、呂淑美/台北報導

台積電今年將配發10元現金股利,且未來股利要改採「季配」,金管會主委顧立雄20日對此表示,已要求證交所研究,若每季都配息,是否會發生每季都要融券回補的作業問題,必須加強投資人宣導及個股配息方式註明;第二是每季配息的宣布方式,必須不涉及財測的認定。對此,證交所副總兼發言人陳麗卿指出,交易所配合作業均無問題。

台積電自結去年每股稅後獲利13.54元,原本是依往年水準,配發每股8元的現金股利,但台積電宣布董事會通過新的公司章程,今年除配發去年8元股利,今年第四季還會發第一季的2元現金股利,明年起則採季季配息。

顧立雄表示,股利按季發放合於公司法修正後的規定,但台積電宣布第四季加發2元現金股利的時間點有些敏感,今年的第一季尚未結束,就決定年底的股利政策,金管會即要求證交所研究是否涉及財測。

證交所回報指出,台積電去年賺13.54元,發出8元後,還有5元在手中,宣布加發2元,是公司將去年盈餘加碼分給投資人,在證交所研究後認定台積電此決定「不涉財測」。

但顧立雄也表示,若公司去年每股賺8元,今年已決定發出8元現金股利,第一季未過完又宣布第四季發2元現金股利,就可能涉及財務預測。

同時顧立雄表示,上市櫃公司每次配息都有融券回補問題,現在一年若要配息四次,就會出現四次融券回補,已要求證交所注意相關交易問題,即股務作業繁雜、投資人是否來得及回補,應要提醒投資人哪些股票的股利是「季配」。

以目前上市櫃公司有配股或配息來說,台股一年至少會有二次停止過戶,一次是召開股東常會,另一次是配股配息,未來若上市櫃公司還要召開股東臨會討論重大議案,以及一年配息二至四次,則要再增加一至四次停止過戶。

證交所交易部指出,依規定,上市櫃公司公布停止過戶日前六個營業日要停券四天,並在開始停券當天為融券最後回補日,此外,每次除息都要進行除息參考價調整,這些都需要證交所透過人工作業。

證交所相關人員打趣說,因應一年可多次配息政策,可以想像未來證交所一定是「忙忙忙」,但希望此一新措施上路後,台股成交量能可以因而擴大。

至於市場一般認為融券回補將強化多頭勢力,若更多上市櫃公司股利改季配或半年一配,是否就會有助股價一直有上揚的力道?顧立雄回應:「應不致於」,畢竟要獲利豐厚的公司才有辦法按季配發股利,否則每季只配幾毛錢股利,對投資人對不具有誘因。

評析
獲利豐厚的公司才有辦法按季配發股利,否則每季只配幾毛錢股利,對投資人對不具有誘因。
 樓主| 發表於 2020-7-18 19:11:47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9年2月21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台積電預告股利?
孫又文:是「規劃」 不是「決議」

經濟日報 記者李娟萍╱台北報導

台積電(2330)昨(19)日董事會通過今年股利改採季配息制,規劃今年將發放每股10元現金股利,其中2元是今年第1季的現金股利,8元是去年現金股利。因今年第1季尚未結束,台積電是否算是「預告」第1季股利?引起市場爭議。

對此疑問,台積電處長孫又文指出,台積電董事會通過的議案,是「規劃」今年股利發放方式,並不是「決議」,股利政策仍有待6月股東大會決議。

孫又文指出,且依公司法規定,公司股利發放是以保留盈餘(return earnings)配發,台積電有信心今年第1季可以發放2元,因此,公司「規劃」第1季配股息2元,並在第4季發放。

依照公司法228-1條規定,上市櫃公司經股東會通過修改公司章程後,盈餘分派次數鬆綁為可於每季或每半年進行,台積電是第一家董事會通過要改採季配息的公司,公司將修改公司章程,在6月股東大會通過後,才會開始施行,按台積電的規劃,第一次季配息的時間是在今年的第4季。

評析
台積電董事會通過的議案,是「規劃」今年股利發放方式,並不是「決議」,股利政策仍有待6月股東大會決議。
 樓主| 發表於 2020-7-18 19:11:59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9年2月21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後張忠謀時代 法人憂3因素衝擊台積電獲利

經濟日報 記者楊伶雯╱台北報導

台積電(2330)股利政策大變革,成為台股首家採用分季配息的公司,合計今年股東可以拿到10元現金股利,連日來推升股價上演股利行情,但是法人則是發出預警,擔憂在蘋果iPhone今年出貨預估下滑、比特幣營收歸0、庫存調整等三大因素影響下,今年營收恐無法成長,獲利恐呈現2011年以來首度的下滑。

台積電首開公司法去年11月修正通過後先例,將分季配發股切,董事會通過去年度每股擬配發8元現金股利之外,規劃在第2季通過今年第1季擬配發2元現金股利,合計股東可以拿到10元現金股切。

法人指出,公司法修正後正式實施,台積電成為新政策上路後首家通過將分季配息的公司,以股利政策來說,長線持有意願將會較高,加上融券回補下作空力道將轉弱,有利於籌碼面的穩定。

但是,目前基本面並沒有變好,法人坦言,張忠謀退休交棒,在雙首長制度下進入後張忠謀時代,新首長對於獲利、股價的表現相當在意,從供應鏈傳出台積電砍價力道加大的消息也可以略看出一二,受到半導體產業景氣不佳的影響,台積電也在進行成本的控管,來維持獲利的表現。

台積電在1月的法說會中釋出對今年半導體景氣保守的看法,預估今年不含記憶體的半導體產業成長1%,較去年的成長8%低,晶圓代工僅持平,較去年成長6%低;台積電預估今年將微幅成長1~3%,創辦人張忠謀在交棒前曾宣示每年以5~10%的成長目標,今年恐將無法達成。

法人坦言,目前看起來,台積電今年的營收恐無法成長,獲利則恐將是2011年以來首度的衰退,分析原因在於,今年蘋果iPhone出貨預估下滑10%,另外,去年比特幣營收占比達4%,但今年恐將沒有這一塊的收入,加上庫存調整的因素,雖然台積電預估今年可微幅成長,但恐怕無法達成。

至於獲利部分,法人指出,今年獲利將衰退,主要是因在28奈米、40奈米今年的表現不如去年,將影響今年毛利率的表現,因此,法人預估,台積電今年恐怕還會再調整一次展望。

評析
台積電今年獲利將衰退,主要是因在28奈米、40奈米今年的表現不如去年,將影響今年毛利率的表現
 樓主| 發表於 2020-7-18 19:12:15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9年2月21日蘋果日報,供同學參考

遠勝台積!三星股價今年飆21% 外資大買逾750億

林文彬/綜合外電報導

在南韓三星電子公司發表下一代智慧手機前夕,投資人似乎已押注三星將獲得成功。數據顯示,2019年以來截至周三三星股價大漲逾21%,幾乎完全收復去年失土。

在三星股價勁揚帶動下,南韓股市KOSPI指數今年來漲逾9%,漲幅在亞洲名列前茅。KOSPI指數昨收漲1.09%,報2229.76點。

彭博彙編數據顯示,外資是三星股票今年最大買家,已淨買超2.76兆韓元(約757.8億元台幣)三星股票,金額居KOSPI成分股企業之冠。三星股票買盤是外資湧入南韓股市的一大功臣,南韓股市今年來總計流入逾41億美元外資,在亞洲國家僅次於中國。

三星並非南韓唯一今年初股價大漲的公司,該公司競爭對手SK海力士(SK hynix)漲勢更兇猛。SK海力士股價今年來截至周三上漲逾25%,反映提高股利5成計劃抵銷上季財報令人失望的利空。

銀河─聯昌證券分析師詹逸群去年10月建議投資人賣出台積電股票,這是台積電股票2年多來首次獲得賣出評等。詹逸群上月表示,棄台積電投三星或成長性更高美國科技股的投資人,可能愈來愈多;台積電股價今年來截至周三漲近4%。

評析
詹逸群表示,棄台積電投三星或成長性更高美國科技股的投資人,可能愈來愈多
 樓主| 發表於 2020-7-18 19:12:36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9年2月22日自由時報,供同學參考

台積電在急什麼?

陳永吉

台積電(2330)本週董事會決議,未來將採季配息方式發放股利,成為台股第一家採季配息的上市櫃公司,這樣的配息方式受到外資歡迎,外資隔天就大買台積電1.2萬張,用行動支持台積電。

可是,台積電宣布的股利政策,是去年的股利每股8元,再加上今年第1季的股利每股2元,但怪的是,若根據台積電的公告,「未來每季現金股利將於次一季董事會核准後6個月內配發」,所以理論上台積電今年第1季的股利,照流程應該是等5月中前公告第1季財報後,接下來召開董事會確定第1季的股利;但台積電卻在第1季還沒結束的此時,就能宣布第1季每股可配2元。

金管會主委顧立雄對台積電採逐季配息說了一段話,「台積電因認為去年賺不只8元,因此保留盈餘部分還可以多配發2元現金股息,沒構成要發布財務預測的要件。若是去年賺的都發光了,再說今年要再配2元,就會涉及財務預測。」

也就是說,台積電光是去年的股利分派,基本上也可以每股發10元,就是8元盈餘分配、2元拿保留盈餘分配,但台積電硬是把2元算成今年首季的,顧立雄說台積電沒有財測問題,但台積電如果照規矩在6月股東會通過修改公司章程後,再舉行臨時董事會通過首季每股可配發2元,不是順理成章嗎?為什麼要趕在此時就先講第1季每股股利2元,如果照台積電自己說的,70%的現金流量拿來配股,如果是透過盈餘發放,那第1季應該每股要賺近3元,難怪會被講成有財務預測的問題。

合理的判斷,台積電這個作為,就是想轉移市場對於其晶圓廠管理的瑕疵,以及內鬥的傳言,從結果論來看,確實如此,外資對於逐季配息政策相當買單,只是台積電已經不像是過去大家認識的台積電,在投資人心中,對於現在的台積電,已經出現許多的問號。

評析
合理的判斷,台積電這個作為,就是想轉移市場對於其晶圓廠管理的瑕疵,以及內鬥的傳言
 樓主| 發表於 2020-7-18 19:12:50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9年2月22日聯合晚報,供同學參考

全球晶圓代工排名洗牌 傳格芯大股東擬賣股三星

聯合晚報 記者張家瑋/台北報導

全球晶圓代工第二大廠格芯(GLOBALFOUNDRIES)開春負面消息不斷,繼先前成都廠傳出生產線停擺、工程師爆離職潮後,南韓媒體再度爆料指大股東阿布達比投資基金旗下的ATIC有意將股份打包出售予三星,此舉一旦成真,全球晶圓代工排名除台積電(2330)世界第一地位仍難撼動外,2至4名將重新洗牌,三星立即超車聯電、一躍成為二哥。

據南韓媒體BusinessKorea報導,近年來阿布達比投資基金逐漸調整投資方向,半導體產業已非投資重點,計畫將旗下ATIC持有格芯股份打包出售,原本屬意中國買家,但因美中貿易戰鋒頭上,半導體交易恐受美國阻礙,因而轉向南韓半導體產業尋找買家,已經接觸投資銀行尋找買家,該報導推測有可能最終買家落在三星。

格芯前身為AMD晶圓製造部門,於2009年AMD分拆半導體設計及晶圓製造業務,並與阿布達比投資基金旗下的ATIC公司合資成立了格羅方德(舊名),雖然這幾年不時傳出格芯將被大股東打包出售傳聞,均未獲證實,但格芯在先進製程上遇上瓶頸卻是不爭事實,二哥與第一的台積電距離越拉越遠。

該傳聞若成真,對台積電影響不大,但對於全球市占率排名第三的聯電恐出現變化,根據拓墣產業研究院及IC Insights研調機構報告顯示,台積電市占率高達56%至60%,格芯約在9%至10%,聯電在8.5%至9%,三星在7%至7.5%。三星吃下格芯後,市占率立即超車聯電成為全球第二大廠。

評析
南韓媒體再度爆料指大股東阿布達比投資基金旗下的ATIC有意將股份打包出售予三星
 樓主| 發表於 2020-7-18 19:13:07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9年2月22日DIGITIMES科技網,供同學參考

眾廠逐鹿MWC戰場 台積電大啖 5G、AI訂單

陳玉娟

5G商用進入倒數計時,全球產業鏈也全面動起來,即將登場的MWC展會將成為各路人馬展現5G實力與進程的舞台。值得注意的是,5G手機戰火將起,台積電已成為供應鏈最大贏家,憑藉製程技術與生態鏈整合領先優勢,已提前卡位5G相關晶片市場商機,穩取華為旗下海思、高通(Qualcomm)、英特爾(Intel)、聯發科、博通等基地台網路系統晶片、手機應用處理器與基頻晶片等客戶。

台積電總裁魏哲家先前亦已預告,智慧型手機、高速運算(HPC)等將是驅動7奈米製程需求持續成長關鍵,未來AI和5G將是產業發展的大趨勢,其中5G應可在2020年看到顯著成長。

被視為推動產業轉型變革重要推手的5G應用,2019年開始進入商轉元年,預計2020年起飛加速,將對行動通訊與物聯網等應用提供更大且速度更快的通訊頻寬,勢將掀起史無前例的產業革命。

即將登場的MWC 2019展會成為全球網通設備、手機、電信業者及供應鏈展現其5G實力和進展的舞台,除了全球電信業者將進一步揭露5G正式商轉時程與現況外,最受關注的就是隨著5G技術更為成熟,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華為、小米、中興與一加等手機大廠將發布最新5G手機產品。

其中陸廠5G手機均採用高通Snapdragon 855晶片,高通也將在MWC展會上展示第二款5G基頻晶片Snapdragon X55,其為整合5G至2G多模數據機的7奈米單晶片,而華為也將發表搭載首款5G基頻晶片Balong 5000新機,此外,聯發科亦會展示5G多模基頻晶片Helio M70等產品。

值得注意的是,眾廠逐鹿5G戰場,供應鏈也全面動起來,其中,台積電已成為最大贏家,除三星外,已囊括來自高通、華為、聯發科、英特爾與博通等5G相關晶片大宗訂單。加上其他相關晶片訂單,儼然已成為5G供應鏈中主要受惠者。

此外,5G所帶動的AI、HPC與物聯網等晶片應用,台積電也拿下多家大廠訂單,包括超微(AMD)、NVIDIA、賽靈思、恩智浦(NXP)、OmniVision與德儀(TI)等,台積電除了搶先進入7奈米製程外,其他包括40/45、28、16/20與10奈米等製程客戶亦相當穩定,完整一條龍生產服務模式,已拉開與競爭對手差距。

台積電目前穩取蘋果下世代A13晶片大單,預計iPhone會在2020年新機導入5G功能,由三星製程與良率不如預期,且再納入三星代工對蘋果並無太大利益下,台積電持續獨拿大單機會甚大,蘋果首款5G新機晶片代工價格拉升與換機潮將是助攻台積電2020~2021年營運升溫主力之一。

台積電支援極紫外光(EUV)微影技術的7奈米加強版(7+)製程將按既定時程最快於3月底正式量產,而全程採用EUV技術的5奈米製程也將在2019年第2季進入風險試產。半導體業者認為,目前三星7奈米EUV仍未見真正量產,而台積電7+即將登場,挾EUV領先量產優勢與客戶高度信任,加上封測與完整服務,勢將橫掃下世代5G、AI等訂單。

評析
台積電憑藉製程技術與生態鏈整合領先優勢,已提前卡位5G相關晶片市場商機
 樓主| 發表於 2020-7-18 19:13:25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9年2月22日科技新報,供同學參考

台積電晶圓瑕疵門,除營收短少 5.5 億美元,還透露些什麼?

作者 數位時代

台積電 1 月中傳出南科 14B 廠晶圓良率異常,因此報廢上萬片晶片,針對此事台積電 15 日聲明指出,因晶圓報廢重做,調降第一季財測。

台積電 2 月 15 日聲明,把矛頭指向某化學原料供應商。「化學原料供應商的一批光阻原料中某特定成分因被處理的方式與過去有異,導致光阻液中產生異質的聚合物。而此異質聚合物對晶圓 14B 廠生產的 12 / 16 奈米晶圓產生了不良影響。」

台積電指出此次事件預計將使第一季營收減少約 5.5 億美元,毛利率減少 2.6 個百分點,營業利益率減少 3.2 個百分點,每股盈餘減少新台幣 0.42 元。第一季報廢的晶圓將於第二季補足。引發業界熱烈討論。

罪魁禍首是光阻原料供應商,但台積電供應鏈管理與進料檢驗也須加強

台積電企業訊息處資深處長孫又文向《數位時代》說明,「台積電現有線上晶圓檢驗(in-line wafer inspection )儀器無法檢測出該異常狀況,而後部分晶圓良率偏離(outlier),追查後發現光阻原料有問題。過程中花了一點時間。」

台積電聲明提到的光阻液(photoresist)是晶圓製造的微影成像(Photolithography)步驟的關鍵化學品。晶圓製程中光阻劑敷塗在晶圓後,接續的曝光(改變光阻劑溶解度)、顯影(去除溶解度較高的光阻劑)、蝕刻(移除未被光阻劑覆蓋的晶圓外膜)、去除光阻劑等步驟都和光阻劑有關,因此光阻液使用是影響製程良率的關鍵因素之一。

晶圓製造商對包括光阻液等化學品進料檢驗(Incoming QC)及供應鏈管理(SQE)都嚴格控管,才能避免晶圓製程被污染,影響製程良率。

供應鏈管理中,從原料的製程、生產設備與生產地點若有任何變動,該原料供應商都要通知使用廠商,在這次提供問題光阻液的廠商並沒有事先告知,在「資訊不透明」的狀況下導致台積電事後追查才發現晶圓良率有異常。

罪魁禍首是該光阻液供應商,據自由時報指出,陶氏化學為問題光阻液的供應商,台積電將求償 40 億元,但台積電並未證實此訊息。卻也顯示台積電的供應鏈管理與進料檢驗都還不夠嚴格,需要加強。

影響一:短期而言就是財務損失
短期而言對台積電就是財務損失。

不過對此半導體分析師陸行之公開在 Facebook 提出疑問,「為什麼台積電被供應商(日本晶圓運輸設備及美國光阻劑化學大廠)陷害,台積電及投資人股東卻要自行認列獲利短少(5.5 億美元營收短少及 3.5 億美元營業利潤短少,其中不包括再投片生產補足的營收及獲利),還要再自掏腰包買原料及承擔折舊費用幫客戶重做?

對於陸行之的質疑,某產業分析師認為「自掏腰包,處理危機速度快,晶圓製程很多道,雖然現在原材料業者願意承認光阻劑的問題,但是真要走到法庭判賠多少?台積電要舉證其他製程沒有瑕疵,要拿自己的參數出來給大家看,且曝光其他材料供應商,因此權衡之下自己掏錢最便宜最快。」因此台積電的處理方式也很有可能回歸檯面下的商業談判,不會直接對簿公堂。

「對 TSMC 客戶而言,自掏腰包重製晶片是負責任的做法,至少讓客戶知道買到的不會是有問題的那批,而且也承諾 Q2 可以趕完給客戶,TSMC 很有可能在承諾的 Q2 底前就完全趕完,這也是競爭力之一。」

影響二:客戶是否會轉單三星?
14 廠晶圓報廢受波及的主要客戶是 Nvidia 的 GPU 產品及 MTK、海思的手機應用處理器(AP)。目前看起來市場這兩類產品存貨水準尚可承受一個月的供應缺口,對產品價格影響有限,有可能影響系統廠延遲出貨,但不嚴重。

「相較之下,高階製程採三星方案對於海思跟 MTK 而言是比較難的一步,首先是海思母公司華為與三星有競爭關係,一旦三星以任何理由,如廠房失火、機台中毒、材料問題等無法交貨,將重挫華為。而 MTK 本身就與三星 AP 有競爭關係,因此選擇對客戶負責任的 TSMC 仍為首選,直接客戶不至於考慮轉單。」某產業分析師指出。

尚待追查的大重點:製程管控方面是否有盲點?

不過供應鏈管理與進料檢驗問題外,台積電製程管控方面還有盲點更值得釐清。

台積電並沒有公布報廢晶圓總量,但《經濟日報》指出,法人以台積電南科 14B 廠先進製程每片賣價 5,500 美元推算,報廢總晶圓量約達 10 萬片,而 10 萬片報廢晶圓總量約等於南科晶圓 14B 廠一個月的總產能(註:孫又文強調,最原初的應變措施僅有良率偏離較多的晶圓全部重做,但後來為了確保晶圓品質僅有些許良率偏離的晶圓也全部重做)。

一名半導體晶圓製程專業人士就指出,「以 10 萬片報廢晶圓量來看,問題不全在光阻液供應商,台積電內控也出了問題。若光阻劑有問題,在進料檢驗時沒有抓到,為什麼在晶圓製造後品管也沒法更早發現,避免讓問題擴大?」

「若台積電的製程管控方面也有盲點那就表示,這並不僅是疏忽進料檢驗(Incoming QC)的小失誤,而是一個系統性失靈(System breakdown)大漏洞。也就是說台積電南科 14B 廠從供應商管理(SQE)、入料檢驗(IQC)到製程管控(IPQC 與 PQC)等層層把關全都『一起失靈』」該人士強調。

孫又文指出:「外界對於台積電製程並不了解,許多看法並非事實。」

(本文由 數位時代 授權轉載)

評析
供應鏈管理與進料檢驗問題外,台積電製程管控方面還有盲點更值得釐清。
 樓主| 發表於 2020-7-18 19:13:39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9年2月22日科技新報,供同學參考

蘋果最快 2020 年捨英特爾 改採自家研發 ARM 架構處理器

作者 Atkinson

根據外媒《Axios》的報導,儘管蘋果公司尚未公開表態,但開發人員和處理器龍頭英特爾(intel)高管已經私下表示,他們預計蘋果最早 2020 年就會放棄英特爾處理器,轉而採用自己的 ARM 架構處理器。而這項報導也呼應了《彭博社》日前的一份報導,其報導指出,首款搭載 ARM 架構處理器的 Mac 電腦可能會在 2020 年問世。

《Axios》的報導表示,蘋果計畫在 2021 年讓開發者開發出一款理論上可以與蘋果所有硬體相容的應用軟體,包括 iPhone 和 Mac,而這個計畫最初於 2018 年 6 月蘋果全球開發者大會上首次亮相。雖然,蘋果沒有對此計畫的正式稱呼。但實際上,該計畫已經在 Mac 上發表了 4 款採用 iOS 系統的新應用,包括了語音備忘錄、新聞、家庭和股票。

根據國外科技媒體《9to5mac》的報導指出,在軟體方面,蘋果的該項計畫這可能是一個平穩的發展,因為蘋果可以同時開發英特爾版本和 ARM 架構處理器版本的 Mac OS。然而,硬體方面的發展就可能會有些困難。因為蘋果需要將硬體轉向使用 ARM 架構的處理器,這可能需要幾年時間;而且,因為仍將有許多用戶使用較老的 Mac 電腦,使得蘋果還需要讓未來版本的 Mac OS 與英特爾處理器相容。

另一方面,對英特爾而言,這樣的情況雖然將意味著失去一個重要客戶。不過,這可能不會對其利潤造成巨大衝擊。因為根據《彭博社》的報導表示,到 2020 年,英特爾累積的 Mac 業務可能會比一些人預期的更多。而且,《Axios》也指出,關鍵問題不在於時間,而在於蘋果能夠多順利的達成這一轉變。對於開發人員來說,這可能需要一段調適的時間,也就是既要支援新舊不同的 Mac 電腦,也要支援新舊不同的 Mac OS,情況可能不如想像中容易,也可能因此延長雙方再合作的時間。

事實上,在 Mac 的 25 年歷史中,蘋果已經做出了幾次重大轉變,從摩托羅拉的處理器,轉向 PowerPC 處理器,然後又轉向英特爾。作業系統方面,也從經典的 Macintosh 作業系統,轉移到基於 Unix 的 Mac OS X 上。而這些過程都不是短時間完成,其最終的結果如何,還有待時間的考驗。

評析
蘋果最早 2020 年就會放棄英特爾處理器,轉而採用自己的 ARM 架構處理器。
 樓主| 發表於 2020-7-18 19:13:56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9年2月22日中央社,供同學參考

南韓闢建半導體金三角 將與中國對抗

中央社記者姜遠珍首爾22日專電

南韓媒體今天報導,應南韓鮮京集團(SK Group)的要求,京畿道龍仁市遠三面的「半導體園區(密集區)」建成後,京畿道南部將躍升為世界最大的半導體製造據點。

「朝鮮日報」報導,新半導體園區將入駐的龍仁市遠三面旁有三星電子公司(Samsung Electronics Co.)17家儲存器工廠。加上鄰近的京畿道利川市SK海力士公司(SK Hynix Inc.)現有的半導體園區,將構成「半導體金三角」。

在這個三角地帶內,不僅有三星電子和SK海力士,還聚集約500家國內外半導體原材料、零配件、設備企業。

報導說,半導體企業人士稱:「按照目前的預想,僅半導體金三角的年產值就可達70至100兆韓元(約新台幣1兆9164億至2兆7377億元),足以與中國半導體崛起對抗的強大韓國製造廠將出現。」

報導說,21日鮮京集團提交投資意向書後,龍仁市和京畿道即表示歡迎。京畿道政府表示:「既然投資人SK集團將龍仁視為新工廠的最佳選址,相信政府會多加考慮來選擇用地。」

如果未來10年鮮京集團對龍仁市投資120兆韓元,不僅將創造1萬7000多個工作機會,加上合作企業的人力需求,整體增加的工作機會預計將超過10萬個。

龍仁市遠三面的房地產價格近兩、三個月已暴漲兩倍有餘,反映對地區經濟發展的期待。據當地房地產仲介商表示,即使想開高價買地,也買不到。

SK海力士公司表示,之所以選擇龍仁市是因為周邊有其他的半導體工廠。以三星電子器興、華城工廠為中心,大量設備、零組件合作企業也聚集於此。

龍仁市還有能讓住在首都圈的研究員上下班方便的優勢。在優秀人才決定競爭力的半導體領域,與首爾的距離是無法忽視的因素。SK海力士表示:「完成政府半導體園區的批准流程後,會立刻執行以數十兆韓元為單位的投資。」

報導說,半導體金三角製造據點有望形成全球史無前例的規模。僅在3個園區工作的半導體人數就達7萬名,此處將成為擁有20餘條生產線的「世界半導體工廠」。一旦形成規模經濟,享受協同效應的將不僅是SK海力士,三星電子也能從中獲益。

三星電子有關人士表示:「不僅是南韓企業,全世界頂級的原材料、零配件、設備企業都將爭相入駐此地,三星與SK集團將營造培養大量優秀合作企業的良好環境。」

報導說,業界認為,半導體金三角將會在很大程度上牽制住中國半導體崛起的威脅。

評析
在這個三角地帶內,不僅有三星電子和SK海力士,還聚集約500家國內外半導體原材料、零配件、設備企業。
 樓主| 發表於 2020-7-18 19:14:38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9年2月23日DIGITIMES科技網,供同學參考

上半年晶圓產能供應無虞 下肥上瘦恐成定局

趙凱期

面對2019年景氣不佳的共識,2017、2018年上肥下瘦的好光景,非常有可能在2019年出現風水輪流轉的現象。

尤其在第1季客戶訂單明顯縮手,表面上是為了去化庫存,檯面下卻是打算刻意營造僧多粥少的氣氛,希望藉由上游產能明顯增加開出,配合晶片同業間的彼此競爭加劇現象,來尋求更優惠的晶片報價水準,短期產業鏈庫存水準仍明顯偏高。

加上2019年上半晶圓代工產能完全供應無虞,面對下游品牌客戶及代工廠將在第2季決定2019年下半新品所有晶片訂單的關鍵時刻,各家晶片供應商必須讓步的態勢,將讓下游客戶的心機擁有很高的達成機率,也讓下肥上瘦的肥皂劇重新上演。

其實全球半導體產業鏈的景氣循環過程非常簡單,只要晶圓代工產能吃緊,在所有人必須仰賴晶圓代工業者鼻息的過程,上肥下瘦的結果就會一步一步跟著上、下游產業鏈都決定囤一些貨的過程中完成。這一點,從2017年、2018年8吋、12吋晶圓代工產能不斷吃緊,而且越來越緊的過程中可以看出。

反之,當晶圓代工產能供應無虞時,因為下游客戶不需擔心拿不到應有晶片產能後,這時買方市場結構將重新出現,尤其在產業鏈庫存水準已相對偏高的關鍵時刻,下游客戶貨出不出去,上游晶片庫存不可能消得完的現象,將讓產業鏈風向一轉,改變成下肥上瘦的現象。

在2019年上半看來產業鏈庫存水準明顯偏高,加上台積電、聯電、世界先進及中芯國際各家晶圓代工廠短期產能利用率沒有近百的能力,預期下肥上瘦的產業結構正逐步成形。這種每2~3年就會出現一次上、下游風水輪流轉的情形,台系IC設計業者早就習以為常,這也是多家台系IC設計大老紛紛對2019年公司營運成長動能提出預警的關鍵因素。

畢竟,在下肥上瘦結構一旦定型後,晶片平均價格的向下滑落動作,勢必會影響各家晶片廠的毛利率及獲利表現,這時,台系IC設計業者多僅能靠高單價、高毛利率的新晶片解決方案嘗試突圍,同時做好降低公司所有成本結構的一切準備,以便好好過冬,靜待下一個春神降臨。

不過,以2019年大概只有車用電子、物聯網(IoT)、智慧語音裝置及5G相關應用需求可望較2018年成長,大量的手機、平板電腦、PC/NB及TV等成熟消費性電子產品需求,均有較2018年再衰退的壓力下,各家晶片供應商要想維持成長格局,除必須仰賴新產品、新客戶、新市場及新應用外,同業間的彼此競爭格局變數也需考量在內。

以全球手機、平板電腦等行動裝置相關晶片市場為例,在5G商機來臨前恐進一步抑制4G行動裝置產品需求後,僧多粥少的壓力最大;反倒是眾人已看衰已久的全球PC/NB市場需求,在外商退出速度及幅度明顯加快下,台系相關晶片廠反而認為2019年營運表現可望持穩上揚,羨煞其他晶片同業。

評析
只要晶圓代工產能吃緊,在所有人必須仰賴晶圓代工業者鼻息的過程,上肥下瘦就會完成。
 樓主| 發表於 2020-7-18 19:16:56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9年2月23日中央社,供同學參考

台積電晶圓瑕疵估損61億元 病毒事件2.35倍

中央社記者張建中新竹22日電

台積電財報出爐,初步估計晶圓14B廠晶圓瑕疵事件造成約新台幣61億元損失,為電腦病毒感染事件損失金額的2.35倍。

據台積電今天出爐的財報資料指出,今年1月19日發現台灣廠區部分晶圓因一批光阻材料問題而受到污染,經調查後立即停用不符規格的材料。

截至今天財報公布為止,台積電初步估計,將於第一季認列相關損失約61億元,為去年8月發生的電腦病毒感染事件損失金額25.96億元的2.35倍,可見這次晶圓瑕疵事件對台積電造成的衝擊遠大於電腦病毒事件。

相關損失將帳列營業成本項下,台積電先前估計,晶圓瑕疵事件將影響毛利率減少2.6個百分點,營業利益率減少3.2個百分點,每股純益減少0.42元。

為因應日益複雜的先進製程技術,台積電已採取行動加強線上晶圓檢測,並對進貨原料更嚴加控管。

評析
為因應日益複雜的先進製程技術,台積電已採取行動加強線上晶圓檢測,並對進貨原料更嚴加控管。
 樓主| 發表於 2020-7-18 19:17:31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9年2月23日科技新報,供同學參考

2020 年蘋果 A 系列處理器台積電獨家代工機率大,將採 5 奈米製程

作者 Atkinson

即便 2018 年推出的 3 款 iPhone 銷售情況不如預期,但是不可否認的,蘋果的 iPhone 還是有很多性能領先之處。其中又以 A 系列處理器的性能,打趴一籮筐非蘋陣營的處理器最為人所津津樂道。

而根據外媒的報導,2019 年蘋果的 A13 處理器在採用了獨家代工供應商台積電的內含 EUV 技術 7 奈米加強版製程之後,2020 年將推出的 A14 處理器,就要到台積電的 5 奈米製程了,而這也正好符合台積電新製程的推出時間規劃。

因為,自從 A9 之後的蘋果 A 系列處理器都是台積電獨家代工,蘋果處理器將使用哪種製程,就跟台積電的製程升級週期密不可分。現階段,雖然三星 7 奈米製程也在量產,不過進度不如台積電,再加上蘋果的去三星化策略,使 2019 到 2020 年的兩年間,蘋果 A 系列處理器仍繼續由台積電獨家代工的可能性很大。

蘋果在 2019 年即將推出的 A13(暫名)處理器,預計製程仍還會停留在 7 奈米的節點上。但是,因為此用的是內含 EUV 技術的 7 奈米加強版製程。因此,雖然在製程沒特別的變化,主要是進行能耗及電晶體密度的優化。根據台積電之前所公布的數據,是 7 奈米加強版製程將能帶來 6% 到 12% 的能耗提升,以及 20% 的電晶體密度提升。

在加強版 7 奈米製程完成量產之後,台積電下一代的先進製程就來到了 5 奈米 EUV 製程,這將台積電第二代採用 EUV 技術的製程。生產處理器的光罩數,將從 7 奈米加強版的 5 層,提升到 14 層之外,根據台積電提供的數據顯示,以 ARM 的 Cortex-A72 核心來測試,5 奈米 EUV 製程將比前一代製程帶來 14.7% 到 17.1% 的速度提升,以及 1.8 到 1.86 倍電晶體密度提升。

事實上,在台積電 2018 年第 4 季的法說會,台積電財務長暨發言人何麗梅就表示,台積電雖然在 2019 年減少了約 10 億美元的資本支出。但是,針對先進製程的投資不會減少,這是為了因應 2019 年量產 7 奈米加強版製程之外,還有包括第 2 季時試產 5 奈米 EUV製程,以及 2020 年上半年 5 奈米 EUV 製程正式量產的需求。而這樣的時間點,則正好在 2020 年上半年趕上蘋果 A14(暫名)處理器的量產時間,這似乎也代表 A14 處理器的訂單,台積電幾乎已經十拿九穩了。

評析
蘋果的去三星化策略,蘋果 A 系列處理器仍繼續由台積電獨家代工的可能性很大。
 樓主| 發表於 2020-7-18 19:17:44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9年2月23日科技新報,供同學參考

2018 年台積電最大市場仍來自美國
中國市場虧損台幣 28.18 億元

作者 Atkinson

根據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所公布的 2018 年財報顯示,2018 年營收首度突破新台幣 1 兆元大關。其中,中國市場業績成長性幅度最大。

不過,雖然台積電南京子公司已經開始量產,不過初期效益不大,再加上中國虛擬貨幣廠商的投片量下滑,使得 2018 年虧損 82.15 億元。如果與松江廠的營收合計,則造成台積電在中國虧損大約 28.18 億元。因此,即便美國地區的營收貢獻與占比皆小幅下滑,但仍為台積電最大市場。

根據財報的揭露,台積電以地區別來分析,2018 年美國地區營收為新台幣 6,328.21 億元,中國市場營收則為 1,757.94 億元,台灣 782.6 億元,歐洲、中東及非洲則是合計 710.68 億元、而日本地區的營收則是來到 581.25 億元。

其中,美國市場營收雖然較 2017 年減少 0.47%,占整體營收比重也降至 61.35%,不過仍是台積電最大市場。至於,中國市場 2018 年對台積電營收貢獻,除占比略增加之外,營收也較 2017 年增加 59.5%,成長幅度是各區最大。

只是,儘管中國市場的年增率大幅提升。但是,隨著台積電南京分公司進入量產,短期經濟規模不大,使得整體南京子公司 2018 年損失 82.15 億元,與中國松江廠的獲利 53.97 億元合計,台積電 2018 年在中國市場仍呈現虧損的狀態,虧損金額約 28.18 億元。

另外,台積電也在財報中列出占合併營收淨額達 10% 以上的大客戶,2018 年該客戶為台積電的營收貢獻了 2,246.9 億元,較 2017 年成長 1.91%。不過,這個大客戶對台積電的營收貢獻占比,自 2017 年的2 3%,微幅下降至 22%。

雖然,台積電以「甲客戶」來稱呼該大客戶。但是,因為台積電在 2018 年僅美國市場營收超過該大客戶的營收貢獻數字。因此,市場人士推測,該大客戶應該就是蘋果。

評析
台積電2018 年營收首度突破新台幣 1 兆元大關,最大市場仍來自美國。
 樓主| 發表於 2020-7-18 19:17:57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9年2月23日中央社,供同學參考

台積電最大客戶去年貢獻營收2246.9億 增1.9%

中央社記者張建中新竹23日電

晶圓代工廠台積電去年營收首度突破新台幣1兆元大關,最大客戶貢獻2246.9億元營收,增加1.9%,但所占比重略降至21.78%。

台積電在財報中以「甲客戶」作為最大客戶的代號,據資料顯示,「甲客戶」去年貢獻台積電2246.9億元營收,年增1.9%,占營收比重自前年的22.55%,略降至21.78%。

因台積電去年僅美國市場營收超過2246.9億元,法人研判,台積電最大客戶「甲客戶」應為美商蘋果(Apple)。

據研調機構顧能(Gartner)估計,蘋果去年iPhone銷量2.09億支,年減2.7%,法人認為,蘋果iPhone晶片採用的製程技術不斷推進,如A12 Bionic處理器便採用7奈米製程,是蘋果貢獻台積電營收持續增加的主因。

美國仍是台積電最大市場,只是去年美國營收略降至6328.21億元,年減0.47%,比重也降至61.35%;中國是台積電去年表現最佳的市場,中國營收達1757.94億元,年增59.5%,比重攀高至17.04%。

評析
台積電去年營收首度突破新台幣1兆元大關,最大客戶貢獻2246.9億元營收,增加1.9%
 樓主| 發表於 2020-7-18 19:18:10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9年2月23日中央社,供同學參考

竹科用水大戶自主節水5% 半導體廠:不影響生產

中央社記者張建中新竹23日電

新竹地區降雨不足,水情燈號轉為綠燈(水情稍緊),竹科管理局通知區內每月用水量達1000噸以上的廠商配合自主節水5%以上。半導體廠表示,配合辦理,生產不受影響。

新竹地區今年降雨情況不佳,包含生醫及新竹園區在內的新竹地區2月15日起水情燈號轉為代表水情稍緊的綠燈,寶山與寶二水庫近日蓄水位持續降低,據水利署統計,寶山水庫有效蓄水率已降至31.87%,寶二水庫更僅有27.08%。

據新竹科學園區旱災因應會議決議,竹科管理局通知每月用水量達1000噸以上的廠商應至少節水5%,並於每週三中午前上網填報水表數字,由管理局統計各廠一週節水資料。

竹科管理局指出,節水計算基準是107年8月至108年1月自來水收費單據資料計算的月用水量平均值。

聯電等半導體製造廠一致表示,將配合自主節水5%,目前對生產營運還不會造成影響。

對於每月用水量未達1000噸的廠商,竹科管理局希望廠商也能在不影響生產下,暫停或減量景觀、澆灌、外牆帷幕清洗、消防訓練及游泳池等非生產性用水。

評析
竹科管理局通知區內每月用水量達1000噸以上的廠商配合自主節水5%以上。
 樓主| 發表於 2020-7-18 19:18:24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9年2月24日中央社,供同學參考

華為遊說供應鏈登陸 台灣半導體需防排擠效應

中央社記者鍾榮峰台北24日電

華為積極遊說供應鏈轉移中國。整體觀察,台灣半導體產業具有群聚效應,加上人才技術成熟,台灣仍有優勢,不過需留意華為帶動的產線排擠效應,避免台灣產能出現空缺而被取代。

美中貿易談判進入關鍵的決戰點,不具名半導體產業人士向中央社記者透露,中國網通和手機大廠華為(Huawei)從去年第4季開始,積極遊說旗下供應鏈廠商將大部分產能轉移中國,去年12月中旬華為財務長孟晚舟被捕後,華為更加強對供應鏈廠商遊說的力道。

觀察台灣半導體產業供應鏈,產業人士分析,高階晶圓代工集中在新竹和台南,後段專業封裝測試產能聚集中壢、彰化、高雄等地,且封測產線臨近晶圓代工產線。

市場人士指出,產業群聚效應加上台灣半導體人才技術成熟,此外不少台灣廠商已經在中國設立產能據點,多數廠商就近使用當地既有產能,因應華為需求,華為拉攏供應鏈轉移中國的影響程度有限。

從政府角度來看,產業人士指出,台灣政府嚴格限制高階晶圓代工產線到中國轉投資,此外儘管台灣政府對於後段專業封測代工轉投資中國並未限制,不過台灣投審會也可能採取嚴審作業,因此台廠與華為的互動程度,台灣政府的態度也具有一定影響力。

不過華為積極拉攏供應鏈台廠轉移到中國,需觀察是否對台灣既有的產能產生排擠效應,避免台灣既有的高階產能出現空缺、進而被取代的風險。

談到美中貿易戰,產業人士分析,中國補助政策將是談判重點之一,其中中國積極透過補貼政策扶持半導體產業自主,若美國對中國相關補貼政策施以限制壓力,對於台灣半導體產業相對有正面影響。

從華為本身來看,另一位半導體產業人士指出,華為內部對於未來5年的營運目標相當積極、自信心高昂,不僅力拚在2020年手機出貨量和市占率超越韓國三星(Samsung)成為世界第一,內部目標更規劃到2024年集團業績突破3000億美元。華為積極布局5G、人工智慧和車用電子的企圖心也非常強烈。

對於台灣半導體業者來說,如何與華為保持既有合作關係、又不喪失既有的產業優勢,求得兩全其美,需要業者靈活且智慧的因應策略。

評析
整體觀察,台灣半導體產業具有群聚效應,加上人才技術成熟,台灣仍有優勢
 樓主| 發表於 2020-7-18 19:18:59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9年2月25日工商時報,供同學參考

積電7+奈米 3月獨霸量產

工商時報 涂志豪/台北報導



半導體微影技術(lithography)終於迎來全新世代交替,過去10年主導半導體關鍵製程的浸潤式(immersion)微影技術,將在今年開始轉向新一代的極紫外光(EUV)。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將在3月開始啟動支援EUV技術的7+奈米量產計畫,支援EUV的5奈米亦將同步進入試產。

台積電EUV製程進入量產階段,對半導體產業而言是一項重大里程碑,EUV技術可以讓摩爾定律持續走下去,理論上將可推進半導體製程至1奈米。

雖然台積電第一代支援EUV技術的7+奈米,只有少數幾層光罩層會利用EUV完成,但包括海思、輝達(NVIDIA)、超微(AMD)、博通、高通等都將陸續導入7+奈米製程量產。

不過根據業界消息,蘋果今年下半年推出的新一代A13應用處理器,並不會採用台積電支援EUV技術的7+奈米,而是會採用加強版7奈米(7nm Pro)製程量產。業界預期,蘋果正在研發中的A14應用處理器才會是首款採用EUV的晶片,預期明年採用台積電5奈米製程量產。

為了加快EUV製程學習曲線,台積電支援EUV的7+奈米量產之際,預期有一半光罩層會採用EUV技術的5奈米,亦將同步進入風險試產階段。台積電與大同盟(Grand Alliance)夥伴密切合作打造EUV生態系統,包括業界傳出台積電已對EUV設備大廠艾司摩爾(ASML)擴大採購30台設備,晶圓傳載方案廠家登亦成為最主要的EUV光罩盒供應商。

台積電總裁暨執行長魏哲家在日前法人說明會中指出,7+奈米良率推進情況良好,預期第二季後進入量產階段,台積電已經與數家客戶合作,協助其第二代或第三代產品設計導入7+奈米製程。台積電預期價格更好的7+奈米量產後,將可在未來幾年為7奈米世代帶來更大的成長空間。至於5奈米目前研發進度符合預期,今年上半年會有客戶完成晶片設計定案(tape-out),明年上半年將進入量產階段。

台積電7+奈米雖然只有部份光罩層採用EUV技術,但仍可提升電晶體密度約20%,並在同一運作效能下降低功耗約10%。至於5奈米採用EUV光罩層更多,與7奈米相較預期可提升電晶體密度達1.8倍或縮小晶片尺寸約45%,同一功耗下提升運算效能15%,或同一運算效能下降低功耗20%。台積電亦計畫在5奈米世代加入極低臨界電壓(Extremely Low Threshold Voltage,ELTV)技術,協助客戶將運算效能提升至25%。

評析
蘋果正在研發中的A14應用處理器才會是首款採用EUV的晶片,預期明年採用台積電5奈米製程量產。
 樓主| 發表於 2020-7-18 19:19:17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9年2月25日工商時報,供同學參考

新聞分析-EUV技術 為摩爾定律延命

工商時報 文/涂志豪

隨著晶片功能愈趨強大,在半導體製程愈趨複雜的情況下,摩爾定律的推進已經放緩,以台積電、三星、英特爾等三大半導體廠目前採用的浸潤式(immersion)微影及多重曝影(multi-patterning)技術來說,若要維持摩爾定律的製程推進速度,晶片成本會呈現等比級數般飆升。也因此,能夠明顯減少晶片光罩層數的極紫外光(EUV)微影技術,將可為摩爾定律延命。

摩爾定律除了每18~24個月可讓晶片中電晶體數量增倍的技術推進,還包含了經濟層面上的益處。事實上,過去20年因為摩爾定律的推進順利,晶片的單位製造成本可以逐年降低,並造就了個人電腦的普及,以及智慧型手機的人手數機的情況。若半導體市場沒有摩爾定律的存在,晶片的成本難以有效降低,要用1,000美元以下價格買到電腦或手機幾乎是不可能的事。

不過,因為晶片製程的持續推進,電路要再進行微縮的難度愈來愈高,成本的提升速度也愈來愈快。以目前業界普遍量產中的14/16奈米邏輯製程來看,設備的投資是28奈米的數倍,換算下來晶片單位製造成本的降幅已經趨緩,而製程進入10奈米或7奈米後,晶片成本幾乎降不下來。也就是說,摩爾定律推進放緩,蘋果及三星等新款旗艦手機功能又要愈多,增加的晶片用量或功能要愈多,價格自然愈墊愈高。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業界早在10年前就已經在討論在浸潤式微影技術之後,會不會有更好的技術來為摩爾定律延命。如今,隨著台積電7+奈米進入量產,EUV技術正式接棒演出,摩爾定律至少可再延續至3奈米或1奈米世代,雖說先進製程價格仍然居高不下,但長期來看,基於摩爾定律發展的經濟層面益處將可延續下去。

日月光投控營運長吳田玉曾指出,過去半導體業的創新就是摩爾定律,所以大家跟著走,但現在業界覺得摩爾定律的推進變慢了,但以他來看不是變慢,而是業界降低成本(cost down)的本領不夠,導致摩爾定律的時間拉長,但摩爾定律另一個層面代表的經濟定律卻沒有變。

當然,靠EUV就要讓摩爾定律延續下去仍有許多挑戰,除了製程上的微縮,具異質晶片整合優勢的系統級封裝(SiP)技術,也被視為能讓摩爾定律持續下去的重要解決方案。也就是說,未來晶片不會是單一的晶片,而是一個次系統或微系統的概念,異質整合將是半導體產業另一重要發展方向。

評析
未來晶片不會是單一的晶片,而是一個次系統或微系統的概念,異質整合將是半導體產業另一重要發展方向。
 樓主| 發表於 2020-7-18 19:19:32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9年2月25日科技新報,供同學參考

台積電頻出包,組織調整讓螺絲鬆動?

作者 財訊

農曆年前,1 月 29 日,台積電發表重大訊息,表示台積電 14B 廠晶圓,因為供應商提供的原料規格有誤差,導致良率出現問題。這一天,台積電發重訊時表示,此單一事件不至於影響財測。

但 17 天之後,2 月 15 日,台積電再次對同一事件發表重訊,表示第一季營收將因此減少 5.5 億美元(約新台幣 167 億元),營業利益率減少 3.2 個百分點,震驚市場。

為什麼會出這麼大的狀況?
台積電的解釋是,因為一家化學原料供應商提供的光阻原料裡,某一種特定成分處理的方式有了改變,使得光阻液裡產生了異質的聚合物,這種聚合物對台積電晶圓 14B 廠生產的晶圓良率有不良影響。

有人認為是人事鬥爭,但國金證券分析師陸行之 2 月 18 日在 Facebook 評論,「 我不同意這是因為台積電內鬥所以有人放消息,而是事情嚴重到紙包不住火,紙能包住火,就不會爆倉了。」

關鍵一:優良廠商供應原料  台積電未檢測
《財訊》採訪台積電代理發言人、資深處長孫又文,還原事件流程發現,關鍵在於台積電原有的作業流程,存在幾個系統性的漏洞,使得有問題的材料,沒在能及時發現,還造成重大影響。

記者提問,其他廠也生產 16 奈米的產品,為何只有 14B 廠出狀況?

「確實只有 14B 廠受影響,但在 14B 廠,也不是所有 12 和 16 奈米的產品都有問題。」孫又文強調,這個新的異質聚合物,只在特定的製程造成影響。

她也表示,台積電接收這批原料時,台積電「的確沒檢測」,原因不是操作的人不遵守標準流程,而是提供這批原料的廠商,供貨非常多年,供貨初期台積電都檢測他們的產品,但長期下來,沒發現異狀,台積電就改為由廠商自行檢測,「光阻是非常基本的材料」她說,這個光阻已經用了很久,「送來的東西一切符合規格,他也做了檢測,所以我們這邊就沒有檢測。」

關鍵二:機台精密度不足  檢測不出問題物質
「不是因為張忠謀退休才不檢測,是已好一陣子不檢測。」孫又文表示,沒想到,這次光阻液出現的異質聚合物極為微小,連這家原料廠自己也沒檢測到。

問題原料進了工廠後,台積電有發現 14B 廠的良率出現偏離標準的異常現象,「並不是當下就馬上知道是什麼原因」,孫又文分析,「它產生的這個問題,在一般的機器上是看不出來的,能看出來的話,你覺得我們會把 WAFER(晶圓)做完嗎?」

這種光阻液裡的雜質,並不是讓所有製程都出問題,而是只讓 12 和 16 奈米的部分製程良率下降,因此台積電等到好幾批晶圓完成製造,才在 1 月下旬抓到問題源頭,但對營收的傷害已經造成。

台積電一發現問題,就立刻修改流程,過年期間,14B 廠的人員也回廠上班。未來無論如何績優的廠商,台積電都會檢測他送來的原料,並且拉高檢測的標準,孫又文表示,提高檢測的精密度,就可以發現這些干擾生產的雜質,台積電除了會提高內部的檢測精密度,也會要求廠商用更高標準檢測。並且將向廠商求償,但不對外公布細節。

關鍵三:人事頻繁變動  作業流程添變數
一位業界人士觀察,台積新領導團隊上任後,對內部人事大幅調整,他觀察,目前並未發現人事惡鬥的情況,但在總裁魏哲家的強力主導下,許多台積員工被調去做過去不熟悉的工作。

他觀察,魏哲家領導風格十分強勢,以前台積電管理是蘿蔔和棍子都有,現在可能「棍子多一點」,也頻頻往中科、南科調人,許多人接到命令後,幾個星期就到新廠就任新職。

他觀察,台積電對降低成本,近年目標頗有企圖心,為了達到交辦目標,台積電員工必須積極尋找成本更有競爭力的原料,如果作業流程中,有好幾個對原有流程並不熟悉的人,面對繁雜的流程和嚴格的目標要求,不管在前端的物料管控,或是生產線上的應變調整,恐難免出現「螺絲鬆動」的現象。

過去,台積電也曾發生失誤,但都能及早縮小損失,這一次卻沒能做到。連兩次工廠出狀況,組織的改變恐怕是重要原因之一。新經營團隊何時能讓所有人都各就各位,會是台積電未來發展觀察重點。

(本文由 財訊 授權轉載)

評析
這次光阻液出現的異質聚合物極為微小,連這家原料廠自己也沒檢測到。
 樓主| 發表於 2020-7-18 19:22:04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9年2月26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MWC/高通5G超級晶片 帶旺台積

經濟日報 特派記者鐘惠玲/巴塞隆納25日電



手機晶片龍頭高通總裁艾蒙(Cristiano Amon)西班牙時間25日表示,第五代行動通訊(5G)時代已經開啟,而且5G會與人工智慧(AI)結合。他同時宣布,高通將推出全球首款可將處理器與數據機晶片功能合而為一的5G整合晶片。

世界行動通訊大會(MWC)25日在西班牙巴賽隆納登場,高通搶在開幕當天推出一系列產品,相關晶片多在台積電投片。目前手機廠第一波推出的5G手機,包括三星、小米、OPPO等,大都是採用高通的5G晶片,高通表示,最新5G整合晶片將於今年第2季送樣給客戶,規劃明年上半年推出相關商用裝置。

法人認為,高通在5G火力全開,有助增加對台積的投片量,挹注台積電營運。

艾蒙強調,這是個5G與AI結合的時代,有數以百萬計的物件可以連網,從而產生大量的資料,同時也促使在端點部分,可以產生更多新服務。

除了提到5G願景,以及與供應鏈夥伴的良好合作關係,高通也展現市場實績。在處理器方面,高通已於去年12月宣布推出首款支援5G的處理器晶片「驍龍855」,艾蒙指出,「驍龍855」配置其第四代AI引擎,至今已獲得客戶超過30款機種採用。

值得注意的是,在數據機晶片方面,高通兩年多前已領先業界,推出第一代的X50,今年2月中才公布第二代產品X55,不過,在MWC會場,艾蒙進一步宣布將推出第三代的5G集成式晶片。

有別於先前的數據機晶片X50或X55,須另外搭配處理器晶片如驍龍855等才能成為解決方案,高通第三代晶片是將處理器與數據機功能整合為一。對於客戶來說,晶片體積變小,有利於手機設計的便利與彈性,但相關整合晶片開發難度高,目前業界還沒有廠商做到,高通再次展現其技術實力。他表示,高通的晶片,已促使5G手機成功於今年實現商用化,同時,高通推出的省電技術,也讓消費者可攜帶5G裝置使用一整天。

評析
高通在5G火力全開,有助增加對台積的投片量,挹注台積電營運。
 樓主| 發表於 2020-7-18 19:22:41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9年2月28日工商時報,供同學參考

3月台股怎麼買?
匯豐證教戰 5大多空配對交易

工商時報 簡威瑟/台北報導



MSCI明晟季度調整過後,短線激情告一段落,匯豐證券指出,考量台股今年以來表現凌厲,指數已接近10,420點的高點預估值,接下來「該不該買、買什麼」(To buy or not to buy?)疑問急速升溫,因此針對五大熱門族群推出「戰略性配對交易」點子,更提醒旗下客戶同時布局高殖利率股,迎戰台股3月。

台股在MSCI明晟此次季度調整中,權重獲得小幅調高,尾盤如預期爆出280億元大量,惟對指數拉升效應並不明顯,外資分析師解釋,可見隨台股波段漲多,被動式資金進場因應權重調整布局之際,應有部分主動型資金、或是內資趁長假前「下車」,靜待連假過後,再決定下一步。

匯豐證券台股策略分析師陳建名指出,儘管市場對MSCI台灣企業今年獲利年增預期,仍是-1%,未見轉向樂觀跡象,但台股今年來可是一路反彈超過6%,呈基本面與股市走向脫鉤現象,現在更倚仗美國延緩對大陸產品調高關稅,增添樂觀派信心。

不過,隨台股目前位階來到14.5倍本益比,高於過去五年平均的13.1倍,台股上檔空間是否受限,再度引起討論。匯豐證券此時更關注布局標的良莠,向旗下客戶提出五大熱門電子族群的多空交易建議,強調加碼績優股,並趁機減持匯豐研究團隊不看好之標的。

1.晶圓代工:買進台積電、賣出聯電。2.金屬機殼:買進鎧勝-KY、減碼可成。3.3D感測:買進致茂、賣出穩懋。4.PCB:買進健鼎、賣出景碩。5.化合物半導體:買進全新、出脫晶電。

在這五大配對交易想法之外,匯豐證券同步提出,由於台積電才公布明年起將轉為季季配息制度,勢必帶動資金的注意力回流到高殖利率股身上,因而從研究範圍中,依據研究團隊看好後市、現金殖利率高於5%、2019年獲利將成長三大條件,挑選出台泥、亞泥、台化與健鼎等四檔,作為長線資金布局殖利率股的首選。其中,健鼎也是匯豐在PCB族群中最看好者。

評析
台積電明年起將轉為季季配息制度,勢必帶動資金的注意力回流到高殖利率股身上
 樓主| 發表於 2020-7-18 19:22:57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9年3月2日蘋果日報,供同學參考

晶圓代工走出谷底 3月起營收回溫
台積Q2兩位數成長

蕭文康╱台北報導

手機客戶持續調整庫存、農曆春節工作天數較少,使2月成為晶圓代工業今年的營運谷底,3月起營運可望逐月走強。其中,台積電首季發生光阻原料事件,調降財測4~5%,但遞延出貨的晶片將在下季補回,估貢獻季營收5.5億美元(約169億元台幣),法人因而推估,台積電第2季營收將強勁反彈,季增率上看2位數。

在晶圓代工廠首季營收表現方面,台積電原在元月17日法說時指出,受半導體供應鏈調整庫存,導致產能利用率下滑衝擊,財務長何麗梅預估,第1季營收若以美元兌台幣匯率30.6元計算,合併營收73~74億美元(約2233.8~2264.4億元台幣),較上季衰退21.86~23.15%。

不過,台積電隨後爆出光阻原料出包,導致逾萬片晶圓出現瑕疵而報廢,台積電評估影響,認為此一事件將使第1季營收減少約5.5億美元,毛利率減少2.6個百分點,營業利益率減少3.2個百分點,每股純益減少0.42元。

報廢晶圓第2季補足
但隨第1季報廢的晶圓將於第2季補足,可望轉而貢獻第2季營收約5.5億美元,毛利率增加1.5個百分點,營業利益率增加2.1個百分點,每股純益增加0.34元。

同時,台積電已採取行動,將部分產品自第2季提前投產,並看見部分需求增加,這兩項因素將額外貢獻第1季的營收約2.3億美元(約70.7億元台幣),綜合上述原因,台積電改為預估第1季營收介於70~71億美元(約2154~2185億元台幣),較原預估的73~74億美元,減少4~5%,毛利率將介於41~43%間,營業利益率29~31%。

另外,聯電預估,首季晶圓出貨約較上季下滑6~7%,ASP(平均銷貨價格)下跌1~2%,毛利率約僅5%,產能利用率81~83%。法人據此推估,聯電首季合併營收約較上季下滑7~9%,獲利方面有可能再度發生單季虧損,也就是難擺脫連2季虧損的命運。

聯電首季可能再虧損
世界先進首季因客戶進入庫存調整,公司預期首季營收67~71億元,季減8~13%,毛利率約34.5%~36.5%。世界先進董事長方略有信心指出,目前市場能見度約2個半月,可以看到第1季底。

至於第1季的產品組合部分,應用於電視與平板的驅動晶片,第1季持續增加,0.18微米和先進製程的營收比重提升,大面板驅動晶片對營收貢獻也會提高。

世界特殊製程不悲觀
今年全年營運展望上,方略分析,全球景氣充滿不確定性,經濟成長率也被下修,市場氛圍比半年前保守,對2019年審慎保守看待,但因8吋有很多特殊製程,所以不必太悲觀。

展望第2季,外資法人預期,台積電將受惠於需求逐漸回溫,加上工作天數較首季長,同時又有第1季遞延出貨的晶圓挹注,季增幅度將達2位數,較聯電和世界先進高。

不過,台積電雖首季有光阻原料出包問題,但在公布今年每股可配發10元股息激勵下,股價走高,本周更來到240元的波段高點。聯電及世界先進的第2季營運,也有望在市場需求逐漸回溫下,擺脫首季谷底,重回單季成長軌道,但預期較大的反彈幅度,可能要等到第3季。

評析
台積電首季發生光阻原料事件,調降財測4~5%,但遞延出貨的晶片將在下季補回,估貢獻季營收5.5億美元
 樓主| 發表於 2020-7-18 19:23:16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9年3月4日DIGITIMES科技網,供同學參考

台積電今年面臨3大挑戰  突破關鍵在5G訂單

陳玉娟

台積電2019年恐將面臨3大挑戰,而如何恢復業績增速,AI、5G訂單挹注將是關鍵,其中,動向不明的高通、英特爾5G數據機晶片更會有顯著影響。

儘管對於2019年業績成長動能預測轉趨保守,然台積電仍信心表示2017~2021年營收年複合成長率5~10%目標不變。

台積電自2014年首度拿下蘋果iPhone 6系列所搭載的A8晶片代工訂單後,業績、股價逐年揚升,2018年營收更一舉突破兆元大關,稅後淨利3,511.31億元及每股稅後(EPS)13.54元更創新高。

據了解,iPhone所搭載的A系列晶片代工大單,近年完全是台積電與三星製程技術實力拚鬥戰場,在2013年A7晶片世代前,一直是三星天下,然因三星手機勢力崛起,蘋果持續去三星化,加上三星製程良率不如預期,2014年代工局勢反轉,台積電首度獨拿用於iPhone 6系列的A8晶片大單。

隔年A9晶片雖改由台積電及三星分食後,但接下來 A10、A11及2018年A12晶片代工訂單皆由台積電獨自享用。

而由台積電自接下iPhone晶片訂單後的業績表現,即可顯見蘋果對於台積電的重要性逐年大增。蘋果iPhone系列訂單落袋,售價與銷量逐年成長,成為推升台積電營收、獲利成長動能關鍵。

如2015年9月發布的iPhone 6s系列A9晶片雖與三星分食,但受惠銷售創新高,加上2016年獨拿iPhone 7系列A10晶片大單,2年營收分別衝上8,435億、9,479億元,EPS在2014年突破10元大關後,2015、2016年續創新高,此時蘋果佔台積電營收比重已達17%。

而2017年、2018年台積電持續通吃iPhone大單,2018年營收一舉突破兆元大關,獲利亦達新高,但2017年、2018年蘋果比重已達22%,營收貢獻分別約2,142.28億元、2,246.9億元。

雖然業績逐年創新高,但值得注意的是,台積電2019年正面臨3大挑戰。首先是雖穩取未來2年蘋果A13、A14晶片訂單,但營收貢獻已未見明顯放大,隨著iPhone銷售放緩,高價策略亦將有所修正,難再助力推升台積電業績創高。

另外,蘋果在iPhone獲利難增下,勢將全面加重削減供應鏈報價力道,且三星7奈米EUV以下製程應會在2020年放量,殺價搶單勢在必行,蘋果恐藉由轉單分散策略,迫使台積電調降代工價格,整體而言,來自蘋果的營收挹注恐難再增強。

其次,蘋果近年已躍升成為台積電最大客戶,2017、2018比重達22%,高度仰賴風險提高,蘋果雖不至於全數轉單三星,倘若重現iPhone 6s系列世代與三星分食訂單狀況,營收減損恐達新台幣數百億至千億元,縱使其他客戶訂單加碼也難填補5~10%營收、獲利缺口。

加上中美貿易戰況不明,政經環境變數難以掌控,且智慧型機手機成長動能停滯,不只是蘋果,非蘋業者亦然,而5G、AI及HPC晶片量能目前不大,未能遞補成為業績成長動能主力,台積電已預告2019年營收將難見顯著成長。

最後,近期陸續發生的機台病毒感染及10萬片晶圓報廢損失,曝露出台積電SOP重大漏洞與人員管理螺絲已鬆,2大疏失對台積電都帶來獲利與客戶信任度減損,同時又引發外界對於內鬥、大砍供應鏈報價傳言不斷,隨著製程技術更為精密複雜,台積電若再出包,損失恐不只是數億美元,甚至可能出現掉單危機。

半導體業者表示,蘋果訂單進補對台積電等供應鏈帶來業績大增榮景已在2018年達到頂點,接下來營運欲進入下一成長階段,恢復業績增速,AI、5G訂單將是關鍵。

對台積電而言,5G世代將在2020年來臨,5G相關訂單規模相當龐大,目前在數據機晶片方面,雖已穩取展訊、華為與聯發科訂單,但大客戶高通、英特爾動向不明。

高通依舊有三星手機訂單在後箝制,而英特爾10奈米製程將在年底正式放量,2大廠是否在台積電投片同時也視蘋果5G數據機晶片下單而定,當中台積電若未能續守高通5G數據機晶片訂單,對於未來業績成長將有顯著影響。

評析
蘋果iPhone系列訂單落袋,售價與銷量逐年成長,成為推升台積電營收、獲利成長動能關鍵。
 樓主| 發表於 2020-11-15 12:31:46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9年3月7日工商時報,供同學參考

華為衝量 台積電樂翻

工商時報 蘇嘉維/台北報導



雖因資安問題在各國受到程度不一打壓,華為仍積極衝刺出貨量,根據業內推估,華為旗下IC設計廠海思目前投片量已經在台積電居冠,雖然金額仍輸蘋果,但上半年投片量已經超越蘋果。法人表示,以海思在台積電投片的規模推算,估計已占台積電營收比重的8~9%左右水準。

華為3月底將推出年度旗艦機種P30系列,並在第一季陸續啟動備貨需求,設備業者指出,華為旗下IC設計廠海思開始向台積電加大投片力道,總投片量單月有超過8萬片(8吋加12吋)水準,第一季投片量年增幅上看兩成水準,且第二季又再度追加數千片的投片量,上半年投片量甚至已經超越蘋果,顯示華為大搶市占率的決心。

雖2019年智慧手機市場不被看好,但華為已在內部訂下目標,將大搶市占率,海思已經向晶圓代工合作夥伴提出加大投片量需求,且上半年規劃的投片量已經超越蘋果。

據設備業者指出,由於華為已經訂定2019年手機出貨量要達到2.5~2.6億部水準,因此旗下IC設計廠海思已經向晶圓代工合作夥伴台積電加大晶圓投片量,預估8吋及12吋晶圓投片量已經達到單月8萬片水準,且由於先前台積電光阻劑事件,海思為了補足出貨量,已經向台積電追加第二季訂單,追加訂單達到數千片規模。

不過若以投片晶圓單價來計算,蘋果依舊是台積電的最大客戶。法人解釋,由於海思產品線眾多,舉凡手機晶片、機上盒晶片、電視晶片等都是海思向台積電下單的產品,至於蘋果則以高單價的手機晶片為主,且現在蘋果又主要以當前最先進量產中的7奈米製程為主力,因此論投片金額,蘋果仍是台積電的最大客戶。

據了解,華為將於2019年3月底推出新一代旗艦手機P30/P30 Pro,預計將分別導入6.1吋及6.5吋OLED螢幕。至於華為主攻平價市場的子品牌榮耀近期也傳出將可望推出新機榮耀20,兩者已經開始向供應鏈陸續啟動拉貨需求。

除此之外,隨著台積電即將於2019年第三季起將開始放量生產EUV技術的7+奈米製程,供應鏈預料,海思屆時將可望是獨家採用7+奈米的獨家廠商,蘋果下半年的A13處理器將以加強版7奈米製程進行量產,代表海思在台積電的地位將會越趨重要。

評析
以海思在台積電投片的規模推算,估計已占台積電營收比重的8~9%左右水準。
 樓主| 發表於 2020-11-15 12:32:22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9年3月9日工商時報,供同學參考

台積電2月營收 創22個月新低

工商時報 涂志豪/台北報導



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因12/16奈米晶圓良率意外下降,加上智慧型手機生產鏈仍處於晶片庫存去化階段,8日公告2月合併營收達608.89億元,創下22個月來新低。累計前二個月合併營收達1,389.83億元,也與去年同期的1,443.81億元減少3.7%。

台積電公告2月合併營收達608.89億元,較元月的780.94億元下滑22.0%,與去年同期的646.41億元相較減少5.8%,並為2017年5月以來的22個月新低。

台積電1月底發生Fab 14B廠晶圓受到污染,導致12/16奈米晶圓良率意外下降,台積電已與客戶協商中,預計受影響的晶圓大部分能在第二季補足,日前已宣布調降第一季營收預估至70~71億美元之間。以台積電原先預期的第一季新台幣兌美元匯率約30.6元計算,新台幣營收介於2,142~2,173之間,以1月及2月表現來看,3月營收要達752~783億元之間才算符合預期。

由於台積電因光阻原料影響良率導致報廢的晶圓將於第二季補足,預估貢獻第二季營收約5.5億美元,法人預估,台積電第二季合併營收可望與第一季持平。第三季進入傳統旺季後,包括蘋果新一代A13應用處理器、為高通及海思等代工的7奈米晶圓等開始出貨,營收可望出現明顯成長,並回到去年第三季水準。

其它晶圓代工廠表現部份,聯電同樣受到客戶調整晶片庫存影響,2月合併營收月減11.3%達104.62億元,較去年同期下滑12.2%,並為2016年3月以來的36個月新低。累計前2個月合併營收222.57億元,較去年同期衰退11.3%,可望順利達成第一季業績展望目標。

評析
台積電2月營收雖偏低,符合公司先前針對光阻劑造成晶圓報廢事件的估算,營收表現完全符合預期。
 樓主| 發表於 2020-11-15 12:32:51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9年3月11日工商時報,供同學參考

斥未達標說 外資:台積營收3月回溫

工商時報 簡威瑟/台北報導



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公告2月營收,改寫2017年4月以來新低,前兩個月累計營收與市場預估值相比、約達成62%,市場部分人士擔心台積電財測恐不達標。然外資剖析,台積電2月營收雖偏低,符合公司先前針對光阻劑造成晶圓報廢事件的估算,把這個因素納進來,台積電的營收表現完全符合預期。

2月不只晶圓報廢事件衝擊,也因開工天數少,外資研判,應是台積電今年月營收谷底,3月就將回溫;大和資本證券預料,台積電第二季將透過各式訂單彌補第一季晶圓報廢損失,凱基投顧則認為,華為智慧機零組件積極拉貨,是台積電第二季營收可望令市場驚喜的急單來源。

台積電因先前的晶圓報廢事件,2月時公告預計將使第一季營收減少5.5億美元,毛利率減少2.6個百分點、營業利益率減少3.2個百分點,每股純益則減少0.42元。

大和資本證券分析師徐禕成據此剖析,若把上述晶圓報廢影響數給扣除,台積電今年以來的營收表現,與下修過後的第一季財測對照,並無不達標的風險。

凱基投顧半導體產業分析師江培嘉則指出,美國政府延長加徵關稅期限之後,市場情緒獲得振奮,華為不只銷售狀況比同業更好,為防美國政府突然祭出制裁,現也積極向智慧機零組件供應商提早拉貨,包括應用處理器、驅動晶片組、鏡頭等。

回顧台積電2月中下修財測之際,同時點出「見到需求上升」,凱基認為,需求復甦的部分原因就是華為智慧型手機晶片訂單升溫,同時,海思半導體也將要求台積電將部分高階智慧機處理器的量產時程,由第三季提前到第二季,這些跡象,均將為台積電第二季的7、7奈米+製程業務帶來上檔空間。

評析
華為智慧機零組件積極拉貨,是台積電第二季營收可望令市場驚喜的急單來源。
 樓主| 發表於 2020-11-15 12:33:25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9年3月13日工商時報,供同學參考

台積目標價 又見3字頭

工商時報 簡威瑟/台北報導



花旗環球證券新任台股研究部主管徐振志首部大作出爐,將台積電推測合理股價調升至300元,是2018年10月股災以來首度獲外資喊上「3」字頭,並預言台積電未來五年內將為股東創造100%報酬,料將重新點燃國際資金擁抱台積電熱情。

雙王評等相繼獲調升
自多家外資接連調升大立光評等,將推測合理股價調升到「5」字頭開始,外資圈針對權值股翻多的心態愈來愈濃厚,這股風向現由股王吹向權值王。今年以來外資加碼台積電共7.76萬張,持股率達77.49%。

台積12日在台股上漲2.17%,收235.5元。周二美股早盤,台積ADR續漲逾1%,到39.1美元。

徐振志長期耕耘半導體研究領域,且有豐富業界經驗,研究風格向來穩健、不譁眾取寵,因此,當花旗環球證券針對台積電做出「深度分析(Deep Dive)」,看好台積電未來五年可替股東創造翻倍收益,給予台積電高度評價、列為花旗環球大中華科技股的買進首選時,迅速引起法人討論。

未來五年現金股利豐
歸納徐振志的最新觀點,台積電擁有技術領先優勢,加上強大營運實力,未來五年有機會重現2013~2017年經驗,替股東帶來100%收益,這些收益來源包括:1.每股純益年複合成長率超過一成,換算下來,台積電五年就可多創造出61%以上獲利。2.依據台積電每年股利不少於前一年度的政策,五年下來的現金股利加總可締造超過20%回報。

3.更重要的,是台積電掌握科技新趨勢的營運動能,除了智慧機相關業務仍將貢獻40%的成長力道,新竄起的高效能運算(HPC)、物聯網(IoT),以及車用商機,也都將扮演重要角色。

如此一來,大大有助台積電獲得重新評價(re-rating)機會。相對之下,目前約17倍本益比、3.3倍股價淨值比的位階,依舊便宜,花旗環球認為,投資者將願意以更高的價格,參與台積電的長線成長。

目標價競逐一觸即發
回顧2018年來除了德意志證券頂住股價波動,長時間未調整台積電推測股價估值、維持在302元以外,已有大半年時間沒有大型外資機構對台積電給出300元等級期望值。因此,重量級外資花旗環球此番喊出300元,一場資金與目標價競逐戰一觸即發。

除了花旗環球將台積電地位進一步提高,美林證券甫將推測未來12個月合理股價提高到260元,並認為第一季就是營運谷底。巴黎證券則認為,把時間拉長到5G的長線發展,包括寬頻、應用處理器、系統級晶片(SoC)、射頻(RF)與基地台等,2020年將貢獻台積電營收超越三成水準,重申台積電依舊是巴黎證券在相關領域中的投資首選。

評析
花旗環球證券看好台積電未來五年可替股東創造翻倍收益,給予台積電高度評價
 樓主| 發表於 2020-11-15 12:33:39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9年3月19日工商時報,供同學參考

華為攻自家晶片 肥了台積

工商時報 涂志豪/台北報導

大陸系統大廠華為近期面臨美國官方的處處掣肘,因此決定加快自有晶片的研發及量產。其中,華為智慧型手機去年下半年採用旗下IC設計廠海思(Hisilicon)Kirin應用處理器(AP)的自給率不到4成,但今年下半年預期會拉高自給率至6成,華為因此大幅追加下半年對台積電的7奈米投片量達5.0~5.5萬片。不過,華為此舉等於減少對其他手機晶片採購,聯發科恐怕是首當其衝。

華為去年智慧型手機年度出貨量超越蘋果並突破2億支,今年又將推出四鏡頭、折疊機等新機種搶攻市占,全年出貨量計畫挑戰2.5億支。雖然華為手機無法賣到美國,但因美中貿易戰關係,仍然面臨美國可能祭出制裁的壓力,也因此,華為今年主要策略就是盡全力提升晶片自主研發能力及自給率,降低對美國半導體廠的依賴程度。

採用旗下海思Kirin晶片
華為去年下半年量產採用台積電7奈米的Kirin 980(Hi3680)應用處理器,除了應用在Honor Magic 2/View 20機種,還包括Mate 20全系列手機及Mate X折疊手機等,但項目代號為Dubai及Jakarta的中低階手機仍然採用高通或聯發科平台。然而根據設備業界消息,華為下半年將推出採用極紫外光(EUV)微影技術的台積電7+奈米的升級版Kirin 985(Hi3690),除了應用在新一代P30系列手機,也決定加快中低階手機導入海思Kirin平台的速度。

下半年自給率上看逾6成
業界人士透露,華為下半年項目代號為Seine及Seattle的中低階手機,亦會開始導入Kirin平台。據了解,華為智慧型手機中採用自家海思Kirin平台的比重,去年下半年大約不到4成,但今年上半年已經提升至45%,下半年中低階手機陸續導入後,比重可望提升至60%以上。

華為的智慧型手機出貨量持續拉高,並且採用自家設計的Kirin平台,說明了未來採用高通及聯發科的手機平台的比重會開始降低。法人指出,華為智慧型手機全球出貨量已超過蘋果、緊追三星,在5G數據機及應用處理器的進度更是成功彎道超車國際大廠,華為提高自給率的動作,對想盡辦法要提高今年手機晶片出貨量的聯發科而言恐不是件好事。

為了提高自有Kirin平台滲透率,設備業界傳出,華為將大舉提高下半年對台積電7奈米的投片量,預估第三季起每月增加8,000片左右7奈米訂單,下半年預估會增加5.0~5.5萬片,相較於蘋果今年7奈米應用處理器投片量仍然持續下修,海思可望成為台積電7奈米最大客戶。

評析
為了提高自有Kirin平台滲透率,華為將大舉提高下半年對台積電7奈米的投片量
 樓主| 發表於 2020-11-15 12:34:14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9年3月19日工商時報,供同學參考

華為晶片自用到外賣 台鏈助築夢

工商時報 涂志豪/新聞分析



近幾年來國際系統大廠爭相自行開發自用晶片,對IC設計業者的負面影響愈來愈大。系統廠能夠在不到5年時間內,以最快速度建立自己的IC設計團隊,主要還是得利於台灣完整的半導體代工供應鏈予以最佳技術及產能支援。

大陸系統大廠華為今年持續擴大先進製程投片,晶片推出速度及廣度已讓傳統IC設計業者難以匹敵,但對於台積電、日月光投控等業者來說卻是利大於弊,並且讓今年營運表現有機會優於去年。

根據IC Insights的調查,2017年全球前10大無晶圓廠設計公司(fabless)排名中,蘋果已躍居第五大廠,華為旗下IC設計廠海思亦躍居第七大廠。蘋果當年與台積電建立良好合作關係,開始自行開發應用處理器,近幾年來亦自行設計出客製化的音訊晶片及電源管理IC,蘋果今年還打算自行生產面板驅動IC及射頻IC,在IC設計領域上的成長令人刮目相看。

華為這幾年也追隨蘋果策略,自行開發應用在自家產品中的客製化晶片。隨著華為各類產品出貨量持續放大,晶片需求大幅成長,自行開發晶片的能力愈強大,今年第一季總投片量還超過蘋果,以金額來看已是台積電第二大客戶。

華為開發自有晶片動作可以如此成功,除了自有產品線的需求強勁外,另一關鍵原因在於其善用台灣半導體生產鏈優勢。華為晶片需要先進製程支援,台積電是其最重要合作夥伴,而且能夠提供足夠的產能。華為近幾年在系統級封裝(SiP)需求大增,日月光投控提供了很好的技術及產能支援,京元電亦提供了完整的測試平台。

雖然華為目前仍需求對外採購數量龐大的各類型晶片,但在美中貿易戰的影響下,華為短期內會減少對美國晶片廠採購,轉向對台灣、日本、韓國等地下單,但中長期來看,華為將會透過海思持續開發需要的晶片,目標自然是要達到7成以上的晶片自給率。

華為目前9成晶片都自用,但未來一旦開放外賣,首當其衝的還是傳統IC設計業者。台灣IC設計廠近幾年的成長速度已經放緩,與其持續降價爭取系統廠訂單,還不如好好想想該如何因應系統廠自行開發晶片的影響,才不會在這波風潮下敗下陣來。

評析
隨著華為各類產品出貨量持續放大,自行開發晶片的能力愈強大,以金額來看已是台積電第二大客戶。
 樓主| 發表於 2020-11-15 12:34:48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9年3月19日工商時報,供同學參考

集邦科技最新報告 台積 全球市占48.1%

工商時報 蘇嘉維/台北報導



集邦科技(TrendForce)旗下拓墣產業研究院(TRI)最新報告統計指出,晶圓代工大廠台積電(2330)即便第一季營收年衰退約17.8%至70.28億美元,但全球市佔率仍達到48.1%,排名依舊是全球第一,其次分別為三星及格芯(Globalfoundries)。

TRI表示,市占率第一的台積電雖在第一季受到光阻液事件導致晶圓報廢、重要智慧型手機客戶銷售不如預期以及加密貨幣熱潮消退等影響,但依舊穩居晶圓代工產業的龍頭寶座。三星於2017年上半年將晶圓代工業務切割獨立後,雖因為自家系統半導體(System LSI)的挹注,市占率排名第二。

展望2019年,全球晶圓代工產業總產值將逼近七百億美元大關。TRI表示,2019年第一季影響市場需求的雜音不斷,除了受到傳統淡季影響外,消費性產品需求疲軟、庫存水位偏高、車市需求下滑、英特爾CPU缺貨以及中國經濟成長降速等等因素。尤其美中貿易衝突更為全球市場埋下極大的不確定性,若全球政經情勢在上半年無法明顯好轉。TRI指出,綜合上述原因,對於2019年全球晶圓代工產業的看法將轉趨保守,甚至不排除會見到總產值出現罕見的負成長。

評析
台積電即便第一季營收年衰退約17.8%至70.28億美元,但全球市佔率仍達到48.1%,依舊是全球第一
 樓主| 發表於 2020-11-15 12:36:18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9年3月19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外資狂敲 台積、大立光強漲

經濟日報 記者趙于萱/台北報導



台股昨(18)由蘋概三王台積電、大立光和鴻海領軍攻高,其中,台積電、大立光本周都將出席美林論壇,股價提前表態,增添論壇的利多想像。外資預估,台積電、大立光都將釋出偏多展望,尤以大立光第2季營收可望大增二到四成,最受矚目。

外資論壇向來有帶動台股氣氛的感染力,在美林論壇登場前夕,美林證券為首的外資昨天擴大買超台積電,單日狂敲近1.5萬張,激勵權王收高上漲近1%、收241元;大立光昨天也漲30元、收4,670元,加上買盤簇擁多家將出席的權值股,更添市場期待。

美林證券看好半導體景氣及手機多鏡頭趨勢,日前同步上調台積電、大立光目標價至260元、5,000元,估兩家公司今年營運皆在第1季落底,第2、3季隨著旺季到來逐步墊高。以第2季來說,美林預期台積電營收將較首季成長13%,大立光跳增38%,皆釋出樂觀看法。

花旗、滙豐、瑞信、大和、野村等外資也都提出台積電、大立光營運自第2季起成長的觀點,包括給予台積電300元目標價的花旗,預估台積電下季營收季增率約7.7%,瑞信估為13.9%,且兩家都預測毛利率同時由第1季的41%提高到44%至45%;大立光則有大和、野村等,預估成長率三成起跳,最高毛利率上探69.7%。

美林指出,台積電第2季起受惠非蘋機種拉貨及晶圓庫存消化重啟動能,將逐漸擺脫弱勢,至下半年湧現電子新品與高效運算(HPC)訂單,還會展現更高幅度的成長。預估今年7奈米將貢獻台積電四分之一的營收,使全年獲利向上。

瑞信證券台灣區研究部主管艾蘭迪認為,台積電因晶圓汙染事件,部分晶圓將在下季補出貨,反映下一季動能優於預期,因此在汙染議題後,將下季成長率由2%提高到14%。不過他也提到,仍須關注汙染事件處理及景氣復甦進度。

評析
在美林論壇登場前夕,美林證券為首的外資昨天擴大買超台積電,單日狂敲近1.5萬張
 樓主| 發表於 2020-11-15 12:36:41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9年3月19日聯合晚報,供同學參考

陸若增對美半導體採購 台廠影響恐更大

聯合晚報 記者張家瑋╱台北報導

美國半導體業者告知川普政府,勿將美國半導體列入要求中國擴大購買美國商品和服務的任何協議內。國內半導體業者認為,貿易戰不開打,維持現狀對台灣半導體產業發展最為有利,若未來中國增加對美半導體採購數量,迫使美商業者不得不前往中國設廠,台灣半導體業者恐面臨台灣法規限制與訂單兩難局面。

美中貿易談判如火如荼進行中,先前傳出中國提議未來六年內購買300億美元美國晶片,對美半導體採購金額增加一倍,由於中國半導體產業正要起步發展,仍仰賴歐美半導體關鍵技術,對美國加大採購力道,其實本就是中國所需之部分。

美國半導體業者擔心,中國增加對美採購,反而將迫使美國晶片製造商在中國開設新工廠,進而使中國握有更多控制權。國內半導體業者認為,這樣發展趨勢可能性非常高,先前美方對華為一系列動作後,華為去年底就釋出期望供應鏈成員前往中國設廠,就是明顯一例。

國內半導體測試業者指出,以華為為例,一家公司在國內供應鏈就涵蓋上、中、下游,包括:晶圓代工台積電、封裝日月光、測試的精測、矽智財創意、IC設計的聯發科、瑞昱、聚積、鏡頭CIS的尚立等影響層面廣泛,台灣對中國出口比重高達四成左右,半導體產業占台灣GDP達15%以上,若美中貿易戰真的開打,最受傷恐是台灣而不非美中雙方。

維持現狀的商業模式對台灣半導體發展最為有利,國際IDM大廠持續對台灣半導體釋出委外訂單,中國客戶端在出貨順暢,持續增加對台灣採購數量。

業者擔心,中國增加對美半導體採購,美國半導體前往中國設廠,屆時國內半導體業者恐面臨去與不去中國問題,台灣投審會法規緊箍咒與中國市場訂單兩難局面。

評析
中國增加對美採購,反而將迫使美國晶片製造商在中國開設新工廠,進而使中國握有更多控制權。
 樓主| 發表於 2020-11-15 12:37:15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9年3月20日工商時報,供同學參考

台積帶頭彈性配息掀跟風

工商時報 王淑以、簡威瑟、蔡惠芳/台北報導



台積電宣告採季季配息制度後,登高一呼效果顯現,已有興富發、尚凡等五家企業表態跟進。法人直指,彈性多次配息是國際潮流,不只有助長線機構法人穩定持股信心,連持股時間較短的一般投資人也可望受惠,台股「現金股利淹腳目」時代,正式進入新篇章。

台股近期正逢董事會召開旺季,去年度股利政策接連出台,市場不只關心現金殖利率高低,同步瞄準有多少公司改變配息制度。繼台積電早早宣布今年起採多次配息外,興富發、尚凡等也陸續宣告採「季季配」模式。另外,採半年配的公司有長華電材、長科二家,而有線電視業者大豐電也決定從明年度開始轉為半年配,合計六家公司股利均拍板將採「一年多配」的新制度。

其中,台積電、尚凡、長華電材及長科今年全年現金股利上看10元以上,股價較低的興富發及大豐電按19日收盤價計算,107年現金殖利率則分別達7.16%及6.87%,也頗具吸引力。

凱基投顧台股策略分析師張明祥指出,觀察S&P 500指數中的500大企業,有82%的企業採單季配息、2%企業採辦年度配發,顯見一年發多次股息,已是國際資本市場顯學。

台股優質大企業一旦轉採類似模式,至少有四大好處:一、減少一次性配息後及處分股票誘因,增加股價穩定性。二、提升外資、壽險與退休基金等機構投資人的獲利穩定度,這些法人將更有意願增持多次配發股利的優質企業。三、現金股利配發前,融券必須強制回補,彈性多次配發將進一步壓抑空方勢力。四、現金股利改多次發放,因減損金額比一次性發放低,每次填息的機會較高。

美系外資科技產業分析師說,在國際資金心目中,最適合半年配的企業,並非獲利突然暴走的公司,最青睞的是獲利穩定、長期沒出現過大波動的優質企業,這類的企業若能一年發2~4次現金股利,吸引力更高。進一步分析,有些企業淡旺季較明顯,淡季時可能發不出漂亮股利,也不適合採用季季配,可能可採半年配形式配息,增強國際資金持股意願。

台新投顧副總黃文清說,高現金殖利率、每年能多次提供穩定現金股利的公司,可說攻守兼備,隨台股指數反彈至年線附近,若遇震盪,將發揮「退可守」優勢;積極面來看,考量美國聯準會(Fed)停止升息,熱錢積極在新興市場搜尋標的,這類企業同時是外資分配資金的「進可攻」選項之一。

評析
有些企業淡旺季較明顯,不適合採用季季配,可能可採半年配形式配息,增強國際資金持股意願。
 樓主| 發表於 2020-11-15 12:37:52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9年3月26日工商時報,供同學參考

設備業:台積下半年會很旺

工商時報 涂志豪



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2330)上半年營運表現不盡理想,但3月下旬已感受到客戶訂單慢慢回升。據設備業者消息,台積電第二季12吋廠及8吋廠的實際投片量約較第一季增加逾1成,先進製程訂單回升亦較預期快,預期8吋廠產能利用率將回到滿載,12吋廠中以7奈米及12奈米需求最為強勁,加上支援極紫外光(EUV)7+奈米進入量產投片,整體來看,下半年業績表現「會很旺」。

預告景氣一季比一季好
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今年擔任台灣半導體協會(TSIA)新任理事長,上周提及今年半導體產業變數雖多,包括經濟成長趨緩及美中貿易紛爭等,但在扣除記憶體來看,半導體市場第二季轉好,且今年將一季比一季好,景氣很快可恢復,主要就是受惠於5G及人工智慧(AI)新應用出現。

今年以來半導體市場需求疲弱,的確導致台積電產能利用率下滑,但農曆年後美中貿易紛爭趨於和緩,終端需求也見到復甦。去年第三季就開始調整庫存的Android智慧型手機陣營,庫存去化已近尾聲,新款手機所需晶片訂單開始湧現,只剩下蘋果iPhone仍在去化庫存。整體來看,半導體生產鏈的庫存問題將在第二季末回到正常季節性水準。

Q2投片量估季增逾10%
台積電第一季投片情況處於低檔,主要是因為蘋果iPhone供應鏈大幅減少晶圓需求,但因部份受到光阻液事件影響而重新投片的晶圓會在第二季出貨,加上Android陣營手機晶片需求在3月回溫,如華為及高通均增加晶圓投片量,法人預期台積電第二季晶圓出貨維持平穩,合併營收有機會與第一季持平。

台積電第二季投片量已見回升,除了華為、高通、聯發科等增加應用在新款Android智慧型手機的7奈米或12奈米晶圓投片,在英特爾中央處理器(CPU)供貨增加下,包括伺服器、桌上型及筆記型電腦等相關晶片需求回溫。設備業者推估,台積電第二季8吋廠及12吋廠的產能利用率均優於第一季,投片量預估季增逾10%幅度,且先進製程投片明顯增加,代表第三季合併營收會出現明顯成長。

Q3將是今年投片高峰
至於第三季會是台積電今年晶圓投片高峰,包括蘋果新一代加強版7奈米A13應用處理器投片量會快速拉升,且華為為了衝刺智慧型手機出貨及提升自有晶片滲透率,手機相關晶片投片量亦明顯增加。至於高通、聯發科、賽靈思、超微、輝達等大客戶的12奈米及更先進製程投片亦會進入旺季。

法人推估,台積電上半年營收約140億美元左右,下半年營收可望上看200億美元,上下半年營收比重約是四比六,代表下半年業績成長動能強勁,7奈米會是帶動下半年營收大幅成長的主要動能。

評析
台積電上下半年營收比重約是四比六,7奈米會是帶動下半年營收大幅成長的主要動能。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申請入學

本版積分規則

手機版|正通股民學校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Template by Comsenz Inc.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X3.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