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主: p470121

[轉貼] 電動車 – Volvo進化 2019年邁向電動車廠

  [複製鏈接]
 樓主| 發表於 2019-12-15 11:49:20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11月7日MoneyDJ新聞,供同學參考

特斯拉3週飆31%!馬斯克:未來所有季度現金流都為正

記者 郭妍希 報導

特斯拉(Tesla Inc.)上週公佈了令人驚喜的獲利結果,激勵股價勁揚,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在財報電話會議上冷靜回應分析師問題,也讓投資人振奮。馬斯克在最近一場訪問中樂觀表示,特斯拉「未來所有季度」(all quarters going forward)都將產出正向的現金流。

MarketWatch、MoneyJournals等外電報導,馬斯克在上週五(11月2日)釋出的Recode Decode Podcast網路節目中表示,他在特斯拉的每週工時又降回至能夠合理應付的80-90小時,Model 3的生產困境已經順利解除。

馬斯克說,特斯拉一直到9月左右,都還經常面臨「這個問題一定要解決、否則死定了」的狀況,但他認為這樣緊急的狀態已經不再出現。

馬斯克指出,對特斯拉來說,週產5千台Model 3如今已變得相當輕鬆,該公司想把產能拉高至週產6千台、甚至7千台,同時繼續控制成本。

馬斯克並表示,未來所有季度,特斯拉都會擁有正向現金流。也就是說,該公司目前並不需要吸引更多外部投資。

馬斯克並透露,他規畫要在幾年內推出一款電動皮卡貨車(pickup truck)。這款皮卡車將深具未來性,就好像科幻電影《銀翼殺手》(Blade Runner)描繪的未來車輛。

特斯拉6日終場小跌0.1%、收341.06美元;股價自10月22日起漲迄今、漲幅已多達31%。

評析
週產5千台Model 3如今已變得相當輕鬆,特斯拉想把產能拉高至週產6千台、甚至7千台,同時繼續控制成本。
線上購物賺取回饋 蝦皮、淘寶、家樂福、Agoda、Booking、Trip、ETmall、PChome眾多購物網站都適用
 樓主| 發表於 2019-12-15 11:49:31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11月7日鉅亨網,供同學參考

特斯拉Q3財報已是頂峰
綠光資本Einhorn持續看空

鉅亨網編譯凌郁涵

知名特斯拉 (TSLA-US) 空軍、綠光資本 (GLRE-US) 總裁 David Einhorn 表示,特斯拉在今年第三季已經來到最高水平,價格較高的 Model 3 銷售量將會在未來逐漸減少。

這位對沖基金經理認為,特斯拉現在正處於盈利高峰期,並維持對該公司的空頭看法。Einhorn 表示:「我們相信特斯拉已經耗盡了大部分高價版 Model 3 客戶的需求,這已經是特斯拉最好的財報結果。特斯拉正在面臨一連串的競爭、監管、人力資源、車輛質量和資本結構問題。」

特斯拉上個月的第三季財報中獲利超越分析師預期,Model 3 出貨量達 56,000 輛,平均售價接近 60,000 美元。自收益以來,特斯拉的股價飆升了 16%,但 Einhorn 並未因此改變想法。

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曾表示,特斯拉將從現在開始盈利並帶來自由現金流。為了實現這一預測,他將不得不依賴市場對於遠程電池和高階版本汽車的強烈需求,該款汽車單價可達 70,000 美元。

而對於先前承諾推出的 35,000 美元 Model 3 版本依然尚未實現。馬斯克曾表示,如果特斯拉在實現更高的生產水平之前推出低價款汽車,那麼公司將「虧錢而死」。

馬斯克在上個月亦曾表示:「在我們製造 35,000 美元的汽車並將其作為毛利率的一部分之前,還有更多的工作要做。」

特斯拉股價在週二 (6 日) 的交易中上漲 1.9%。

除了公司本身內部的挑戰,特斯拉也面臨來自其他競爭者向是奧迪、保時捷、賓士和捷豹等大廠來勢洶洶的電動車產品。此外,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和司法部也已經開始調查馬斯克對 Model 3 產量相關的公開聲明,當局認為這些聲明可能遭到灌水。

評析
綠光資本Einhorn 表示,特斯拉Q3財報已是頂峰 ,價格較高的 Model 3 銷售量將會在未來逐漸減少。
 樓主| 發表於 2019-12-15 11:49:43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11月7日MoneyDJ新聞,供同學參考

鈷價有望反彈?全球最大礦脈偵測出輻射、暫停販售

記者 郭妍希 報導

鈷生產巨擘嘉能可(Glencore Plc)位於剛果共和國的加丹加礦業(Katanga Mining Ltd.),因產出的鈷礦被偵測出少量輻射,將暫停販售。加丹加礦業即將在明(2019)年成為全球最大的鈷礦供應源,鈷價也因市場供給大增而備受壓抑,如今加丹加鈷礦因輻射停售,有望帶動鈷價反彈。

英國金融時報、路透社等外電報導,加丹加礦業6日宣布,旗下產出的鈷礦,被偵測出含有超過出口允許量的鈾,因此決定暫停出口。不過,該公司強調,這批鈷礦不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此次出口暫停事件,會讓加丹加的鈷礦營收認列時點,從今年第四季及明年第1-2季,延遲到明年下半年。

鈷價今年走勢疲弱,就是因為剛果共和國產量大增的關係。Metal Bulletin Ltd.數據顯示,鈷礦一度在今年4月衝上每磅43.7美元的高峰,但上週已滑落至每磅33.5美元,跌幅多達23%。

根據加丹加估計,受到停售影響的鈷礦總共有1,472噸,而今年截至第三季為止,該礦場的鈷產量已達6,500噸,相當於全球25%的供應量。嘉能可是全球最大鈷生產商,加丹加礦場佔其1/4的非洲鈷產能。今年1-9月期間,嘉能可在剛果生產了25,700噸的鈷。

加丹加計畫打造一座離子交換系統、藉此移除鈷中的鈾礦,成本預料將達2500萬美元,要等到明年第二季底才能準備完畢。在這段期間內,該公司會繼續採掘鈷和銅。

鈷主要應用於車用電池,雖然特斯拉(Tesla Inc.)等電動車廠都在努力減少鈷用量,但將之完全移除恐造成安全疑慮。這是因為,鈷在電池中扮演安定元素的角色,能夠讓電池在充電、放電的循環中保持穩定。

顧問機構Benchmark Minerals Intelligence分析師Caspar Rawles說,這對還未鞏固好明年鈷礦供應的汽車製造商來說,肯定會帶來疑慮。他直指,許多中國買家因為預期鈷價還會下跌,今年紛紛縮手不買,假如這些業者決定再次出手建立庫存,將對鈷價產生明顯影響。

評析
鈷在電池中扮演安定元素的角色,能夠讓電池在充電、放電的循環中保持穩定。
 樓主| 發表於 2019-12-15 11:49:55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11月7日MoneyDJ新聞,供同學參考

鋰市需求強勁 但產量增長預期將令市場供給過剩

記者 黃文章 報導

普氏能源資訊11月6日報導,阿根廷鋰生產商Livent Corporation執行長格拉夫斯(Paul Graves)表示,鋰市的需求強勁,預期2019年的鋰價還會較今年略高,該公司現有的鋰產量都已經銷售完畢,甚至預計明年第二季投產的中國大陸5,000噸/年的新生產線產量也已經被預訂。該公司明年底以前還會有另外一條生產線投產,屆時該公司在大陸的氫氧化鋰產能將達到20,000噸/年,全球產能將達到30,000噸/年。

10月11日甫上市的Livent Corporation(LTHM.US)11月5日公布,該公司第三季獲利較去年同期的2,550萬美元增加至3,000萬美元,調整後每股盈餘為22美分,符合分析師的預估。該公司對今年的營收預估則是從4.3-4.6億美元,收窄至4.4-4.5億美元。該公司執行長格拉夫斯表示,鋰需求未來幾年仍將增長,公司將持續專注於強化客戶關係,以及增加對新產能以及新技術的投資。

儘管在電動車以及消費電子產品的帶動下,鋰電池的需求持續成長,但生產商的供應增長也相當快速。英國商品研究所(CRU)預估,2018年鋰市將有22,000噸的供給過剩,全球的鋰需求量預估為277,000噸。分析機構Wood Mackenzie則是認為,在短中期鋰市將供給過剩的前提下,鋰價可能會有所回落。

此外,中國大陸取消了一些新能源汽車的補貼,主要希望汽車生產商能夠更專注於技術的提升,而不是仰賴政府的補貼來運營,這也對鋰需求造成衝擊。今年第二季,大陸新能源汽車的銷量為26.5萬輛,雖然較第一季的14.8萬輛增加,但與去年第四季37萬輛的銷量相比則有明顯滑落。今年上半年,大陸新能源汽車的銷量仍年增94%,但分析師稱此低於原先預期。

智利化學礦業公司(Sociedad Quimicay Minera de Chile, SQM)執行長索爾米尼哈克(Patricio de Solminihac)表示,全球鋰需求正以創紀錄的速度增長,主要是被電動車市場的電池需求大增所帶動。SQM資深商業副總裁希門尼斯(Daniel Jimenez)則預估,未來十年全球碳酸鋰的需求將增長60-80萬噸。

澳洲工業部報告表示,傳統上相對較小的鋰市場近年愈發受到關注,因手機等電子消費產品以及電動車對電池的需求將持續帶動鋰的消費增長。全球以碳酸鋰約當量計算的鋰消費量從2012年的14.9萬噸增加至2017年的21.1萬噸,年均增長率為8%;至2027年,鋰消費量將大幅增長達到126.5萬噸,年均增長率將近5成,因預期電動車產業將快速發展的影響。

報告預估,未來十年全球電動車產量將迅速增長,2017年全球電動車產量已經倍增至200萬輛,而至2027年,全球電動車產量預期將會超過4,000萬輛。報告指出,在2007年,鋰電池的消費已經佔整體鋰消費的25%比重;而至2027年,鋰電池的消費將會佔到整體鋰消費的將近90%比重,主要都是源於電動車生產大幅增長的影響。

評析
全球鋰需求正以創紀錄的速度增長,未來十年全球碳酸鋰的需求將增長60-80萬噸。
 樓主| 發表於 2019-12-15 11:50:07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11月8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蘋果自駕車技術 跨步

經濟日報 國際中心/綜合外電

蘋果打造電動自駕車傳出新進展,科技網站Patently Apple報導,蘋果正在研發自動偵測交通行徑技術,可偵測車輛暫停與分析交通號誌變化,提供交通狀況給駕駛人參考。

根據報導,一項專利顯示,蘋果開發的這項技術可偵測行進中前方車輛是否暫停、暫停了多久,也可自動偵測前方車輛暫停的車燈變化等。

不只如此,若輸入交通號誌燈變化的時刻,相關技術可以進一步分析行進中交通狀況。

蘋果布局電動自駕車技術的傳言不斷,MacRumors曾引述天風國際證券分析師郭明錤投資筆記指出,蘋果可能在2023年到2025年期間推出Apple Car,而其配置的先進駕駛輔助系統(ADAS),將具備Level 4甚至Level 5的自駕能力,屆時蘋果可能採用台積電5奈米或是3奈米製程技術的晶片,因應自駕需求。

去年9月曾有消息傳出蘋果預計推出電動車計畫,名為「Project Titan」,不過蘋果對此口風非常緊,一點訊息都不肯透露。

蘋果也深耕車用擴增實境(AR)技術,有報導指出,蘋果正在開發可應用在汽車擋風玻璃的AR技術,讓相關圖解式的透明圖顯示在汽車的擋風玻璃上,能夠即時提供駕駛人相關行車資訊。

評析
蘋果正在研發自動偵測交通行徑技術,可偵測車輛暫停與分析交通號誌變化,提供交通狀況給駕駛人參考。
 樓主| 發表於 2019-12-15 11:50:20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11月8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奧斯頓馬丁執行長:內燃機將死的說法 過於誇大

經濟日報 記者陳律安╱綜合外電

英國豪華跑車製造商奧斯頓馬丁(Aston Martin)執行長帕爾默向CNBC表示,內燃機將死的說法,已被過度誇大。

奧斯頓馬丁順應電動車潮流,2019年將推出純電動車RapidE。旗下超豪華品牌Lagonda也將有電動傳動平台於2021年問世。

今年稍早,世界衛生組織報告指出,全球每年約700萬人死於汙染空氣中懸浮微粒導致的各種心肺疾病。全世界的民意代表,特別是歐洲的議員,如今都在推動降低汽車排廢。

帕爾默指出,汽車製造商還有很多時間研發及販售內燃機引擎。他說:「我不認為內燃機短期內會死去。電動車在某些情況下挺好的,但內燃機,特別是汽油引擎,還有很長的餘命。」

帕爾默還說,政治人物常向車廠提供解決方案,但其實他們更應做的是找出需要解決的問題。他說:「就我所知,政治人物通常不擅長科學。」

帕爾默提到,美國市場現在占奧斯頓馬丁營收約20%,超越英國成為最大單一國家市場。

帕爾默表示,「討厭看到」美國對來自歐洲及英國的進口車輛課稅,但美國總統川普對其貿易保護政策最終走向仍是曖昧不明。

評析
奧斯頓馬丁順應電動車潮流,2019年將推出純電動車RapidE,Lagonda也將有電動傳動平台於2021年問世。
 樓主| 發表於 2019-12-15 11:50:39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11月8日聯合報,供同學參考

新能源車發展 「要靠競爭性政策」

聯合報 大陸新聞中心/綜合報導

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正在上海舉行。11月7日,在博覽會期間舉辦的「全球汽車產業發展趨勢論壇」上,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產業協調司處長吳衛在演講中提到,中國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僅靠支持性、補貼性的政策不夠,還要靠競爭性的政策實現可持續的發展。

澎湃新聞網報導,吳衛在演講中指出,電動化智慧化將加速中國汽車產業走向高品質發展。目前在全球市場中,中國新能源汽車及動力電池企業市場表現突出,在全球前十企業中均占半數及以上席位。按照銷量資料,比亞迪位列新能源車整車企業第一位,北汽新能源是純電動車銷量第一位,寧德時代位列動力電池企業第一位。

「這表現了我國在新能源車方面勇於前進的戰略導向。」不過,吳衛也強調,現在的第一只是暫時的,而且中國企業的優勢並不明顯。

他表示,要實現新能源汽車產業可持續的發展,「僅靠支持性補貼性的政策是不夠的,還要靠競爭性的政策」。

在演講中,吳衛還回顧改革開放40年以來,中國汽車產業發生的變化:

首先是在產量和產業規模上,改革開放初期,中國汽車的產量在全球市場中幾乎可以忽略不計,而到去年中國汽車產量已經占到全球產量的30%。在世界500強企業中,有7席屬於中國的汽車企業,自主品牌中年銷量突破100萬輛的企業達到6家。

其次,在開放程度上,中國汽車產業對外開放不斷擴大,中國市場成為全球車企競爭發力的主戰場,外資車企加速擴大在華生產能力,並在研發體系建設、產業供應鏈培育、衍生業務拓展等領域全面擴展布局。國內企業不斷強化海外布局,設立研發中心,開展併購投資,加快融入國際市場。

「在跨國公司中,通用中國的銷量已經達到全球總量的40%,大眾達到了39%。這些公司在中國市場的變現決定了他們在全球市場的表現,沒有一個國際化的公司不看重在中國的發展。」吳衛說道。

吳衛也表示,中國的汽車產業仍有較大的發展空間,比如在品質上與國際企業仍有一定的差距,在出口能力上也有待提高。

「今年國家降低了汽車進口的關稅,將帶來市場的進一步豐富。而未來中國汽車出口要靠什麼呢?要靠在中國的外資企業進一步推動,不僅要在中國生產產品,還要在中國開發產品,然後銷往全球。」吳衛說。「在全球合作上,中國和外資企業應該更加注重研發端的合作,而不是僅僅是在製造端。」

評析
中國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僅靠支持性、補貼性的政策不夠,還要靠競爭性的政策實現可持續的發展。
 樓主| 發表於 2020-1-11 12:22:19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11月8日科技新報,供同學參考

Hyundai 汽車投資 Grab 電動車將加入租車平台

作者 linli

南韓汽車廠商 Hyundai 汽車向東南亞租車服務平台 Grab 投資 2.5 億美元,雙方將在電動車的推廣和應用上展開合作,2019 年將有 200 台 Hyundai 品牌的電動車進入 Grab 新加坡租車平台。

Grab 是東南亞最大的租車服務平台,南韓汽車廠商 Hyundai 汽車早在 2018 年年初就已經公開表示將對 Grab 進行投資,最終投資金額高達 2.5 億美元,是 Hyundai 最初投資意向金額的 10 倍。 Hyundai 對 Grab 不僅是投資,雙方還將在電動車推廣方面展開合作,共同在東南亞推出電動車租車服務,2019 年將有 200 台 Hyundai 電動車加入 Grab 新加坡租車服務中,未來將進一步擴張。

電動車應用在租車服務中能夠有效地降低營運成本,推廣更環保的出遊方式,未來 Grab 將在馬來西亞、印尼推出電動車車隊。

由於租車服務的興起,汽車廠商的產品銷量受到衝擊,轉而選擇投資租車服務公司,之前日本汽車廠商豐田也選擇了投資 Grab。

Grab 計劃在 2018 年年底之前募集 30 億美元,獲得 Hyundai 的投資後,該公司在 2018 年募集的資金總額已經超過了 27 億美元。

評析
Hyundai 汽車投資南亞租車服務平台 Grab2.5 億美元,雙方將在電動車的推廣和應用上展開合作
 樓主| 發表於 2020-1-11 12:22:52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11月9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穆斯克下台 特斯拉迎來女董座

經濟日報 編譯葉亭均/綜合外電



電動車大廠特斯拉宣布,創辦人穆斯克將卸下擔任長達14年的董事長職務,即日起由鄧霍姆(Robyn Denholm)接任,以履行穆斯克與美國證管會(SEC)為「下市案」達成和解的條件之一。穆斯克仍是特斯拉執行長和董事。特斯拉股價8日早盤漲2%。

特斯拉宣布,55歲的鄧霍姆立即出任董事長,她將在六個月通知期結束後,卸下目前擔任澳洲電信Telstra的財務長兼策略長職務。鄧霍姆2014年即進入特斯拉董事會,是九名董事中「唯二」女性。

鄧霍姆在聲明中表示:「我相信這家公司,我相信它的使命,而我也期盼協助伊隆(穆斯克)與特斯拉團隊實現永續獲利與提升長期股東價值。」

穆斯克在聲明中表示,鄧霍姆在「在科技與汽車產業有豐富經驗,而且她過去四年擔任特斯拉董事期間,在協助我們成為一家具獲利能力的公司方面貢獻卓著」。「隨著我們持續加速永續能源的來臨,我期盼與蘿萍(鄧霍姆)更密切共事。」

儘管47歲的穆斯克仍是特斯拉執行長與董事,但他自2004年4月為公司籌得750萬美元首輪資金以來,一直穩坐董事長大位的時代告終。穆斯克8月在推特聲稱要讓特斯拉以每股420美元下市且資金到位的事件,導致股價劇烈震盪,隨後遭證管會提告證券詐欺,9月雙方達成和解,條件之一即是穆斯克須辭掉董事長職位。

鄧霍姆的資歷豐富,曾在豐田汽車、昇陽電腦與瞻博網絡公司任職,大多是財務相關職位。

特斯拉發言人說,鄧霍姆將獲得一年30萬美元現金聘任費與8,000股票選擇權。

特斯拉過去幾月來處於動盪,因為穆斯克一連串脫序行為令市場擔心起他的治理能力,呼籲對他加強監督。聖塔克拉拉大學研究公司治理的法學教授戴蒙德(Stephen Diamond)說:「雖然鄧霍姆理論上是董事會的獨立成員,但她進入穆斯克團隊已有一段時間,這表明她將無法勝任壓制穆斯克最糟糕本能的工作,而這正是SEC和解協議的重點。」

評析
鄧霍姆的資歷豐富,曾在豐田汽車、昇陽電腦與瞻博網絡公司任職,大多是財務相關職位。
 樓主| 發表於 2020-1-11 12:23:37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11月9日自由時報,供同學參考

特斯拉新董座要注意3件事 包括「搞定馬斯克」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

電動車場特斯拉(Tesla)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因其言行時常不受控而影響特斯拉股價,傷害股東利益,最後促使馬斯克失去董事長職位,並改由前澳洲電信公司(Telstra)財務長的丹候姆(Robyn Denholm)接任。而丹候姆要如何領導特斯拉,《CNN》給出了3大建議。

1.「馴服」馬斯克
《CNN》指出,要讓馬斯克「聽話」可能非常困難,而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和馬斯克的特斯拉下市事件和解協議,便包括要求特斯拉公司及馬斯克「實施強制性控制措施,監督馬斯克與公司相關、以任何格式製作的所有訊息」。丹候姆需要確保,馬斯克確實在某種程度上謹慎行事。

2.顧用「心智成熟的人」管理公司的日常工作
一些投資者和分析師認為,特斯拉早該請一位經驗豐富的高級管理人才,如曾任Google母公司Alphabet執行主席的史密特(Eric Schmidt),和臉書營運長桑德伯格(Sheryl Sandberg),讓公司在提出創意的同時帶來秩序。而馬斯克創辦的太空公司SpaceX營運長紹特韋爾(Gwynne Shotwell)對公司的管理得當,即是最佳證明。

3.設定特斯拉的未來
雖然特斯拉的Model 3很受歡迎,讓馬斯克認為特斯拉未來所有季度將會都產出正現金流,但對於未來,馬斯克並未提供具體細節,而有明確的新車款推出時間表,不僅對潛在客戶和投資者,也對公司本身有幫助。

《CNN》指出,為了讓公司保持在正軌,特斯拉的決策應該基於商業角度而出,不是馬斯克個人所追求的目標,而馬斯克日前才表示,他希望做一輛像電影《銀翼殺手》(Blade Runner)有未來風格的貨車,而且並不在意銷量如何。

《CNN》表示,丹候姆的工作,正包括關心消費者的意願,並和馬斯克一起給特斯拉一個穩定的方向。

評析
丹候姆的工作包括關心消費者的意願,並和馬斯克一起給特斯拉一個穩定的方向。
 樓主| 發表於 2020-1-11 12:23:51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11月9日鉅亨網,供同學參考

槓上特斯拉?
傳福斯將推電動車 售價不到2.3萬美元

鉅亨網編譯許家華

消息人士透露,福斯 (Volkswagen) 計畫推出一款售價不到 2 萬歐元 (約 2.3 萬美元) 的電動車,並改造 3 家工廠以保障德國就業。

先前爆發排氣造假醜聞案的福斯,與其他車廠一樣為了符合嚴苛的排放規定而疲於奔命,上個月福斯執行長 Herbert Diess 還警告,德國汽車產業即將滅亡。

消息人士透露,福斯的電動車計畫「MEB 入門」與產量 20 萬輛的計畫將一併於 11 月 16 日董監事會議上討論,此外福斯也打算討論推出 10 萬輛中型房車「I.D. Aero」。

福斯拒絕回應此消息,但消息人士透露,福斯還打算在該會議上討論與電池製造商 SK Innovation 和福特 (F-US) 深遠的聯盟計畫。

隨著各城市開始封殺柴油車,車廠也被迫思考出路,以保障德國 60 萬個就業機會,其中車廠與其供應商就佔了 43.6 萬個就業機會。

消息人士透露,福斯漢諾威工廠 (Hannover) 預計打造一款電動車「ID Buzz」,該處也是負責生產福斯 T6 Van 的工廠。

為了釋出漢諾威工廠產能以供電動車使用,福斯將與福特合作,將廂型車生產工作將轉至土耳其的福特工廠。

消息指出,德國 Emden、Zwickau 和 Hanover 三地的福斯工廠都將轉成製造電動車。

評析
福斯計畫推出一款售價不到 2 萬歐元 (約 2.3 萬美元) 的電動車,並改造 3 家工廠以保障德國就業。
 樓主| 發表於 2020-1-11 12:24:09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11月9日科技新報,供同學參考

特斯拉與 Waymo:到底誰才是自動駕駛行業的第一種子選手?

作者 雷鋒網

自動駕駛大潮襲來之後,業界競爭可一刻都沒停歇。各家公司中,起步最早的 Waymo 和擁有主角光環的特斯拉是絕對的種子選手,雙方都在爭奪自動駕駛業的「聖杯」──Level 5 全自動駕駛。

脫胎於 Google 登月計畫的 Waymo 10 年前就率先起步,眼下 Waymo 的自動駕駛計程車已在鳳凰城郊區收費營運,而擁有數十萬輛「準」自駕車的特斯拉則不缺數據,藉助領先的整車 OTA 功能,未來伊隆.馬斯克(Elon Musk)動動手指就能讓用戶坐上全自駕車。

最近,一向說話大膽的馬斯克又立了一個「flag」,他再次信誓旦旦稱特斯拉將在 2019 年實現全自動駕駛。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對自動駕駛的承諾不能太當真,特斯拉跳票簡直是家常便飯(不久前特斯拉還從官網撤下「全自動駕駛」系統的相關描述)。

馬斯克接受 Recode 採訪時表示:「雖然聽起來有些過於自信,但我想不到哪家廠商能在自動駕駛超過特斯拉。」

很快地,Waymo 就和特斯拉較起勁,前者第一個拿下加州全自駕車測試執照,方向盤後不再需要安全司機了。

接下來,我們就對 Waymo 和特斯拉這兩大種子選手的實力進行一番比較。

Waymo
要比歷史,Waymo 肯定更勝一籌。

Waymo 在自動駕駛領域已深耕 10 年,今年 Waymo 自駕計程車服務也正式在鳳凰城上線,至於各種里程碑式的成績,Waymo 更是冠絕全球。

今年 7 月,Waymo 宣布未來會集中力道將自駕計程車服務推向更多城市,同時切入個人市場,並在物流領域發力,同時成為城市公共交通方案的「最佳拍檔」,而在這四大方向中,Waymo 的自駕卡車其實已風生水起。

據了解,十年以來,Waymo 累積超過 1,000 萬英里的自動駕駛測試里程,腳步遍布全美 25 個城市,跨越多種地形和氣候環境。

除此之外,Waymo 還有強大的模擬器,能在虛擬世界訓練自動駕駛系統,挑戰各種複雜的情況。據了解,Waymo 的模擬器每天就能累積 1,000 萬英里的測試里程,測試總里程超過 70 億英里。

當然,Waymo 工作並非十全十美,測試車還是不夠果斷,而這種優柔寡斷的「性格」是車輛換道時的大忌。除此之外,Waymo 還專注於優化車輛的路徑規劃功能,以便幫助乘客更高效的通勤。

不久前,Waymo 成為加州 60 家拿下自動駕駛測試牌照公司中第一個撤除安全駕駛員的公司,而加州今年 4 月才剛在政策端放寬標準。

拿到這張重要執照後,Waymo 在加州多座城市的 35 輛測試車可以更進一步了。

不過加州車管所主管 Jean Shiomoto 還是先給 Waymo 打了一劑預防針,他表示:「加州努力多年才達成此里程碑,在自動駕駛技術發展的過程中我們依然會將大眾安全牢記於心,如果哪家廠商違反規則,我們會立即收回執照。」

特斯拉
特斯拉初版 Autopilot 誕生於 2014 年,當時特斯拉使用的還是 Mobileye 提供的系統,2 年後才換用自行研發的產品。

Autopilot 確實是同類產品中的翹楚,但現在更適合高速和其他有限的場景,且司機雙手必須緊握方向盤。前不久,Autopilot 升級到 V9,新功能上線讓車輛能自行上下高速公路。未來,特斯拉可能還會透過新版增強「召喚」功能。

2016 年10 月,特斯拉電動車的自動駕駛套件進入「Hardware 2.0」時代,這套系統是自行研發,包括 8 顆監測鏡頭及超音波感測器和 GPS 等設備。

馬斯克當時就宣稱,Hardware 2.0 已支援全自動駕駛,未來只需軟體升級包和更強大的電腦就行;之後,特斯拉還放出不少駕駛員的測試影片。

除此之外,特斯拉還大讚 Autopilot 的強大,聲稱在該模式下,每 334 萬英里才會發生一起事故。如果關掉 Autopilot,這數據會迅速縮水到 192 萬英里。

與 Waymo 不同,特斯拉並不會定期公布 Autopilot 模式下車輛的累積行駛里程。不過,有報導稱 Autopilot 的半自動駕駛累積里程今年 6 月時已突破 12 億英里,而在「影子模式」(該模式 Autopilot 不控制車輛,但會採集數據),累積里程更高達 16 億英里。

2016 年時,Musk 就曾定下 60 億英里的測試紅線,突破這關卡後,特斯拉的自動駕駛技術可能就會「破繭成蝶」。

與其他製造商不同,特斯拉並不使用自動駕駛感測器三大法寶之首的光學雷達。本週馬斯克對此再次解釋,他認為「這星球上的生物都靠視覺來導航,圖像辨識搭配神經網路和監視鏡頭就夠了,有了監視鏡頭你就能像超人一樣開車了。」

今年 8 月,馬斯克還分享了麻省理工研究員 Lex Freeman 的圖表,顯示搭載 Hardware 2.0 的特斯拉車輛超過 20 萬台。

如果特斯拉的自駕計程車服務最終結出碩果,馬斯克一夜之間就能擁有一支無比強大的車隊,這是靠外購車輛改裝的 Waymo 無法匹敵的。

(本文由 雷鋒網 授權轉載)

評析
自動駕駛大潮襲來之後,業界競爭可一刻都沒停歇,起步最早的 Waymo 和特斯拉是絕對的種子選手
 樓主| 發表於 2020-1-11 12:24:23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11月9日科技新報,供同學參考

不讓亞洲專美於前  歐洲電池製造業料成長 20 倍

作者 EnergyTrend

隨著再生能源與電動車崛起,電池重要性與日俱增,各國都想要在電池市場分一杯羹,Wood Mackenzie 報告便指出,到了 2025 年,歐洲電池製造業預估將成長 20 倍,電池製造量有望年增 90GWh。

在環保意識與節能減碳世界趨勢下,電動車技術近年來蓬勃發展,其中電池為電動車命脈,亞洲則為主要生產地、全球市場比例已超過 65%,大多集中在中國與南韓。歐盟為了不讓電池技術過於依賴他國,先前已宣布撥款數十億歐元,資助歐盟各大車廠研發車用鋰離子電池與設廠。

因此歐洲電池廠計畫如雨後春筍般冒出,像是特斯拉前員工創辦的瑞典電池公司 Northvolt 就在 10 月宣布預計於波瀾建造電池製造中心,將組裝瑞典 Skellefteå 公司的電池模組,望創造 100 個工作機會,初步產能估為每年 1 萬個電池模組,工廠則預計在 2019 年完工。該公司另一座電池製造廠則處於開發階段,產能預計在 2023 年可達到 32GWh。

德國化學產品巨擘巴斯夫(BASF)10 月也宣布將於芬蘭建立鋰電池陰極材料工廠,且為滿足電動車電池需求,更與俄羅斯礦商 Norilsk Nickel 公司達成鎳和鈷材料供應協議,預計將於 2020 年底開始生產,年產能約可供應 30 萬輛電動車。

Wood Mackenzie 儲能分析師 Mitalee Gupta 指出,目前部分歐洲與亞洲電池供應商正透過設立工廠與製造中心,逐步擴大歐洲電池廠規模。中國鋰離子電池製造商 Farasis Energy 9 月獲得 10 億美元融資後,也傳出計劃在 2021 年前於德國設廠;路透社先前也指出,中國電動車與電池大廠比亞迪也擬於歐洲打造電池生產線。

南韓三大電動車電池製造商也想叩關歐洲市場,LG Chem 已在波蘭建造電動車電池廠,年產能料可滿足 10 萬輛電動車;Samsung SDI 與 SK Innovation 也分別計劃在匈牙利打造電池廠,前者預估年產能可供應 5 萬輛電動車,後者將會提供戴姆勒與賓士電動車電池,預計每年製造量可在 2020 年起達到 7.5GWh。

現在已有不少國家訂定禁售燃油車時程表,基本上未來就是電動車當道,如果無法握有電池開發、生產與製造等技術,可能就無法推出亮眼的電動車與掌控市場。因此歐洲電動車市場在逐年擴大的同時,歐洲各廠也加快步伐努力研發技術與建設電池工廠。

得益於各界研發、電動車與綠能趨勢,之後鋰離子電池成本也會逐年下降,EnergyTrend 研究顯示,2016 年車用鋰電池價格約在每 KWh 400~600 美元,但在 2018 年已下降至每 KWh 250~300 美元,預計 2019 年將進一步跌破 200 美元大關。
(本文由 EnergyTrend 授權轉載)

評析
Wood Mackenzie 報告指出,到了 2025 年,歐洲電池製造業預估將成長 20 倍
 樓主| 發表於 2020-1-11 12:24:36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11月11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歐洲汽車業憂心被英國脫歐拖累 創新恐將落後美中

經濟日報 記者陳律安╱綜合外電

脫歐拖累了歐洲車廠,因為他們需要分神面對相關問題,無法專心應對汽車業面臨的重大科技挑戰。

CNN引述德國車廠高層主管報導,英國脫歐將導致區域落後給亞洲及美洲,因為這阻礙了營運、對合作形成威脅也消耗資源。

福斯資訊長霍夫曼在葡萄牙里斯本的網路高峰會向CNN Business表示:「脫歐的辯論攫取了整個歐洲,這無法加速科技成長,對我們形成干擾。」

歐洲汽車製造商協會指出,歐洲汽車產業每年在創新上投入540億歐元(613億美元)。這讓它成為歐洲在研發領域上的領頭羊。

如今這樣的研發開支蒙塵。英國汽車生產商與經銷商協會指出,英國上半年在新車種及廠房的投資重摔了47%。

整個汽車產業都在加緊研發電動車及自駕車。霍夫曼說:「從科技的角度來看,中國及美國將寫下未來。」

由於英國與歐盟仍未談妥脫歐及未來貿易關係,市場開始擔憂硬脫歐的發生。英國工業集團預期,新的英國及歐盟間的關稅,將耗費歐洲汽車業至少50億歐元。硬脫歐會讓汽車業頭痛,因為海關檢查會拖慢交貨,讓時間抓得剛好的供應鏈出現問題。

另外一個風險就是支持創新的學術研究計畫,也將受到英國脫歐的打擊。歐盟在區域內支持了幾個由產學合作的運輸及汽車研究計畫。

英國商業、能源及產業策略部數據顯示,從2016年英國脫歐公投後,部分歐盟至英國大學的研究資金滑落。

一些汽車業更說,如果脫歐後的條件會抹去獲利,將撤離英國。

評析
脫歐拖累了歐洲車廠,因為他們需要分神面對相關問題,無法專心應對汽車業面臨的重大科技挑戰。
 樓主| 發表於 2020-1-11 12:24:48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11月11日自由時報,供同學參考

如同巴菲特獨一無二!特斯拉大股東:馬斯克不需受成人監管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

電動車廠特斯拉(Tesla)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日前因其言行風波挨告,且為與美國證管會(SEC)達成和解,被迫辭去董座並罰款4000萬美元(約新台幣12億3088萬)。外界認為,馬斯克的失控舉措並不是專業執行長應有的行為,因此呼籲特斯拉應對馬斯克實施「成人監督」;對此,億萬富翁、特斯拉大股東拜倫(Ron Baron)認為,馬斯克不需要「成人監督」。

根據《CNBC》報導,馬斯克日前辭去特斯拉董事長職位,改由前澳洲電信公司(Telstra)財務長丹候姆(Robyn Denholm)接任。有外媒給予丹候姆領導特斯拉的建議,其中一項建議是,丹候姆需要求特斯拉及馬斯克「實施強制性控制措施,監督馬斯克與公司相關、以任何格式製作的所有訊息」等成人監督的做法,以確保馬斯克在某種程度上謹慎行事。

對於馬斯克是否需要受到「成人監督」? 拜倫認為,馬斯克不需要「成人監督」,並認為馬斯克是一名成功人士,就如同巴菲特(Warren Buffett)、貝索斯(Jeff Bezos)等成功人士一樣,獨一無二。

特斯拉股價9日收在350.51美元,跌幅0.25%。

評析
拜倫認為馬斯克是一名成功人士,就如同巴菲特、貝索斯等成功人士一樣,獨一無二。
 樓主| 發表於 2020-1-11 12:25:50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11月12日中央社,供同學參考

蘋果傳提升電池防護 未來iPhone或電動車可應用

中央社記者鍾榮峰台北12日電

蘋果在電池技術傳新進展。外媒報導,蘋果提升電池防護,可保護電池在碰撞、磨損、掉落時繼續使用,有機會應用於下世代iPhone,或是未來的電動車領域。

國外科技網站Patently Apple報導,一項歐洲專利顯示,蘋果深耕電池技術,可提升電池在碰撞、磨損、掉落時的防護,也可因應極端氣候的環境。

報導指出,消費者使用行動裝置越來越頻繁,電池設計需要兼顧輕薄短小、容量和續航力增加,以及耐撞防摔等功能,蘋果在相關電池設計可兼顧這些要求。

報導指出,蘋果相關電池技術可應用在下一世代的iPhone、iPad、MacBook和Apple Watch產品,未來也不排除進一步應用在電動車領域。

蘋果積極深耕電池新技術。外媒先前報導,蘋果布局互動型電池顯示器,在電池內裝環境溫度感測元件,使用者可透過相關設計,掌握電池在各種環境下的溫度變化。

蘋果也持續開發燃料電池系統,不僅可提供電能,透過特殊型介面,更可應用在可攜式運算裝置。蘋果也開發燃料電池狀態系統的電源供應、以及可反覆充電的設計內容。

蘋果也在層狀電池系統技術(laminar battery system)上獲得專利,可提供更多的能源容量,電池容積比可更高,電池續航力可更長,充電速度可更快。

外媒先前報導,蘋果曾與採礦廠商洽談,可能首次直接從礦商採購長期的鈷金屬,以確保電池關鍵原料供應。

評析
蘋果深耕電池技術,可提升電池在碰撞、磨損、掉落時的防護,也可因應極端氣候的環境。
 樓主| 發表於 2020-1-11 12:26:08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11月13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Panasonic聚焦低速自駕電動車
搶進將高速起飛的市場

經濟日報 記者黃淑玲╱綜合外電

下個世代新型態的運輸大趨勢是:移動是為一種運輸「服務」(MaaS),消費者使用車輛提供的運輸服務,而不擁有車輛本身。

日經新聞報導,日本電子大廠Panasonic為參與這個新型運輸大勢,目標在2030年進軍低速、電動自動車輛領域,例如,在人口較少的鄉鎮地區推出運送年長者的電動自動車,在都會區開發自駕低速運輸科技等等。

Panasonic根據為美國電動車大廠特斯拉(Tesla)生產電池的經驗,現在要獨立發展一個平台,做為可載運旅客或貨品車輛的基礎,再結合電動車新創公司,成立團隊來研發製造車體零組件。

日經指出,車輛所有權的觀念改變後,銜接各種不同類型運輸的「無縫出行服務」,預期將快速增長。在Panasonic之前,豐田(Toyota)和軟銀十月初宣布聯手瞄準自駕車運輸服務市場。本田(Honda)和通用汽車(General Motors)也聯手開發自駕科技。

Panasonic著眼的「低速」運輸這個領域,預測會在2030年左右得到「快速」成長。

除運送人員之外,Panasonic認為相關科技也能運用於物流,將貨品由各鄰近的發貨中心送到客戶家中。物流服務已因而被列為Panasonic自動車輛事業發展中程計畫的重要一環,與電池研發並駕齊驅。

去年10月,Panasonic已經開始在福井縣測試小型電動自駕車。今年3月,在京都與京阪巴士合作,測試自動駕駛的高爾夫球車。

顧問公司PwC估計,到2030年之前,在美國、歐盟和中國的MaaS市場可達1.4兆美元。

評析
日本電子大廠Panasonic為參與新型運輸大勢,目標在2030年進軍低速、電動自動車輛領域
 樓主| 發表於 2020-1-11 12:26:22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11月13日自由時報,供同學參考

向特斯拉宣戰! 福斯將生產5000萬輛低價電動車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

福斯汽車(Volkswagen)執行長Herbert Diess向外媒表示,福斯汽車打算大舉進軍電動車市場,將生產5000萬輛電動車,且價格便宜,此番宣告很明顯是劍指全球電動車龍頭特斯拉汽車(Tesla)。

《財星》(Fortune)報導,Diess向美國的汽車新聞週刊Automotive News表示,未來幾年電動車市場前景可期,將會大幅投資,建立專門生產電動車的工廠,並號稱已訂購了「5000萬輛份」的電動車電池。

這項野心勃勃的計畫,說明了福斯汽車已漸漸地從2015年排廢造假事件的陰霾中走出來,在此之前,福斯就已表示將在2022年前生產27款不同車型的電動車。

相較於動輒要價新台幣數百萬的特斯拉電動車,福斯聲稱其入門款的電動車售價將不會高於22700美元(約新台幣70萬元)。

福斯汽車在2017年時銷售了1070萬輛汽車,保持了世界最大車商的地位。除了福斯以外,高級車商奧迪(Audi)及賓士(Benz)也已進入了電動車的市場。

評析
福斯汽車打算大舉進軍電動車市場,將生產5000萬輛價格便宜的電動車
 樓主| 發表於 2020-1-11 12:26:38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11月13日中央社,供同學參考

IEA:新生產投資若不足 石油供應恐吃緊

中央社倫敦13日綜合外電報導

國際能源總署(IEA)今天表示,電動車和較節能技術在2040年前減少運輸對石油需求的程度超乎原先預期,但若對新生產投資不足,全球仍可能面臨供應吃緊的局面。

總部設在巴黎的國際能源總署在2018世界能源展望(World Energy Outlook)報告中說,在2040年前,全球對石油的需求估計不會攀抵顛峰。

國際能源總署的核心目標是在2025年前,將石油需求增長控制在年平均日增約100萬桶,接著在2040年前,以年平均日增25萬桶的較穩定速度成長,到了2040年,全球對石油的需求將達到每日1億630萬桶巔峰。

國際能源總署說:「相較於去年的展望報告,新政策方案已將2040年的石油需求上調超過每日100萬桶,很大程度是因為美國近期成長速度較快和節能政策的改變。」

國際能源總署認為,在2040年前,約有3億輛電動車將上路行駛,與一年前推估無異。不過,國際能源總署如今預測,這些車輛將使全球對石油的需求日減330萬桶,高於上一次在世界能源展望報告估計的250萬桶。

國際能源總署說:「節能措施對於約束石油需求增長更為重要,提高非電動車的節能效果可望使全球2040年的石油需求日減超過900萬桶。」

在2040年前,交通運輸對石油的需求料將從2017年的每日4120萬桶增至4490萬桶;工業和石化需求則將從每日1780萬桶增至2330萬桶。

國際能源總署說,全球石油需求增長將來自以中國和印度為首的開發中國家,至於發達經濟體對石油的需求則估計在2040年前,每年平均日減超過40多萬桶。

就供應端而言,已是全球最大產油國的美國將主導石油產量增長到2025年,每日增產520萬桶。美國目前產量為每日1160萬桶。

國際能源總署希望美國減產石油,讓石油輸出國家組織(OPEC)成員國市占率在2040年前從當前的30%增至45%。

國際能源總署說,無論需求是否攀抵巔峰,都有必要尋求新的供應來源。

評析
電動車和較節能技術在2040年前減少運輸對石油需求的程度超乎原先預期
 樓主| 發表於 2020-1-11 12:27:00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8年11月13日科技新報,供同學參考

特斯拉新董事長到任,登霍爾姆是何許人也?

作者 雷鋒網

美國時間 11 月 13 日,「鋼鐵人」馬斯克正式走下特斯拉董事長之位,繼任者是羅賓‧登霍爾姆(Robyn Denholm),她將成為特斯拉史上首位女性董事長。

馬斯克擔任特斯拉董事長 14 年的時間裡,雖然充滿爭議,但不得不承認他是特斯拉最重要的靈魂人物,可說沒有馬斯克,就沒有今天的特斯拉,馬斯克也已成為特斯拉的標誌之一。馬斯克任內,帶領特斯拉打造出受消費者歡迎的電動車型,引領電動車的發展潮流;帶領特斯拉市值成功超越美國傳統汽車巨頭福特、通用,最近又成功超越 BMW。

對特斯拉如此重要的靈魂人物,為何離開掌舵者之位?繼任者又是什麼來頭?特斯拉未來會怎麼樣?

馬斯克因何卸任董事長?
馬斯克喜歡發推,且什麼都敢發,外界認為是「口無遮攔」,馬斯克卸任也是禍起 Twitter。

時間回到今年 8 月,為了幫特斯拉創造出最佳的執行環境,馬斯克發推稱正考慮以每股 420 美元私有化特斯拉。

消息頓時炸開了鍋,特斯拉部分成員對此極為不滿,投資者也普遍質疑,吃瓜群眾圍觀看熱鬧,最嚴重的是,此舉招來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的調查。

9 月  27 日,SEC 稱起訴馬斯克,指控其涉嫌證券詐欺,因馬斯克在特斯拉私有化事宜有虛假和誤導性陳述,並選擇性捨棄關鍵的事實。特斯拉私有化消息引發市場混亂,傷害了特斯拉投資者的利益。

但僅兩天,9 月 29 日,SEC 和馬斯克便達成和解,馬斯克免於被起訴,但要 45 天內辭去董事長,3 年之內不得再擔任。此外,還需繳 2 千萬美元罰款。

如今 45 天期限已至,馬斯克正式卸任。

新董事長是何許人也?
相比馬斯克,登霍爾姆在汽車圈和科技圈顯得沒沒無聞,但是她的來頭著實也不小。

擔任特斯拉董事長之前,登霍爾姆的最新經歷是澳洲最大電信公司 Telstra 的首席財務長和戰略部門負責人。

她也曾在豐田汽車工作過 7 年,擔任財務主管。隨後她跳槽到 Sun Microsystems 任職近 10 年,可說在汽車業和科技業累積了豐富的經驗,雖然她並不是直接跟技術打交道。

早在 2014 年,登霍爾姆就進入特斯拉董事會,成為獨立董事。此次當選特斯拉新任董事長,「前任」馬斯克也表達了期待:

登霍爾姆擁有科技業和汽車業的廣泛經驗。過去 4 年,她一直擔任特斯拉董事,在幫助我們變成獲利公司的過程有重要貢獻。在繼續加速發展可持續能源的過程中,我期待與登霍爾姆更緊密合作。

此外,業界人士也評價:「十多年職業生涯,不管在哪家公司,登霍爾姆幾乎都在和財務打交道。怎麼賺錢、怎麼花錢、怎麼保證和提高股東價值,登霍爾姆是老手。」

登霍爾姆的上任,能否為特斯拉帶來獲利,是外界最關心的話題。

馬斯克卸任,會對特斯拉產生影響嗎?
有人認為馬斯克卸任董事長,可能代表特斯拉「馬斯克時代」的終結,但事實並非如此。

馬斯克雖然卸任董事長,但他還繼續擔任特斯拉董事和 CEO,在董事會依舊占據中心地位,擁有很大話語權。

德國 NordLB 銀行分析師法蘭克‧施沃普(Frank Schwope)認為新董事長不可能影響馬斯克的行為,因為登霍爾姆屬於馬斯克核心圈,不可能阻撓他的決策。

外媒認為,基於保護特斯拉的「馬斯克基因」和保證中小投資者的利益,登霍爾姆是兼顧這兩方面的最佳董事長人選,而馬斯克依舊是特斯拉的靈魂人物。

(本文由 雷鋒網 授權轉載)

評析
馬斯克還繼續擔任特斯拉董事和 CEO,在董事會依舊占據中心地位,擁有很大話語權。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申請入學

本版積分規則

手機版|正通股民學校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Template by Comsenz Inc.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X3.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