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主: p470121

[轉貼] 電動車 – Volvo進化 2019年邁向電動車廠

  [複製鏈接]
 樓主| 發表於 2020-6-14 19:11:01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9年2月1日工商時報,供同學參考

穆斯克:特斯拉今年每季都要獲利

工商時報 鄭勝得/綜合外電報導

電動車大廠特斯拉(Tesla)30日盤後公布去年第四季(至2018年12月底止)業績,該公司連續兩季呈報獲利,執行長穆斯克(Elon Musk)更加碼承諾,今年將實現每季獲利的目標。但穆斯克長期戰友、財務長艾胡亞(Deepak Ahuja)恐怕無緣見證這番場景,因為他於財報發表會後意外宣布退休,該職將由財務副總裁科克宏(Zach Kirkhorn)接任。

穆斯克表示,艾胡亞未來幾個月仍將擔任財務長,之後才會將此職位交接給科克宏。事實上,這是艾胡亞第二次宣布退休,他於2015年首次退休,2017年3月時則宣布重回特斯拉,當時該公司正面臨高層出走潮與Model 3生產難關的雙重打擊。

特斯拉指出,去年第四季營收年增5.9%至72.3億美元,淨利則為1.4億美元,此為該公司首次連二季獲利。雖然特斯拉成功由虧轉盈,但該季獲利不如上季的3.115億美元。在排除特定項目後,每股盈餘為1.93美元,不如市場預估的2.20美元。分析師表示,若特斯拉去年最大挑戰是平價電動車款Model 3帶來的「生產地獄」,那今年最大難關將是如何保持獲利。

由於美國政府逐步縮減對於電動車的補貼措施,特斯拉為了提升需求而調降車輛售價,導致獲利更加困難。

穆斯克表示,為了維持公司獲利,特斯拉今年必須賣出36~40萬輛電動車,雖然此預估符合外界預期,但此數據比起去年全年的24.5萬輛高出不少。

但投資人與分析師對於穆斯克「今年每季獲利」的目標抱持懷疑態度,主因在於該公司現金流水平過低。穆斯克去年甚至指出,由於Model 3電動車生產速度過慢,導致Tesla差點破產。

特斯拉則回應,該公司去年第四季現金流從上季的30億美元攀升至37億美元,足以支付今年3月到期的相關債務。

評析
由於美國政府逐步縮減對於電動車的補貼措施,特斯拉為了提升需求而調降車輛售價,導致獲利更加困難。
線上購物賺取回饋 蝦皮、淘寶、家樂福、Agoda、Booking、Trip、ETmall、PChome眾多購物網站都適用
 樓主| 發表於 2020-6-14 19:11:18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9年2月1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特斯拉財務長退休 股價挫

經濟日報 編譯葉亭均/綜合外電

電動車大廠特斯拉(Tesla)上季出現連續第二季的獲利,執行長馬斯克還承諾今年每季都要獲利,但坦承關鍵在於削減成本讓Model 3降價。此外,財務長將退休的消息令市場擔憂特斯拉主管離職潮,拖累股價1月31日早盤重挫4%。

特斯拉去年第4季獲利1.4億美元,但剔除特定項目後每股盈餘1.93美元,低於市場預估。上季營收成長5.9%至72.3億美元。

馬斯克還宣布56歲的財務長阿胡加(Deepak Ahuja)幾個月後將二度退休,由34歲的財務副總裁科克宏(Zach Kirkhorn)接任。特斯拉財務團隊過去一年來的高流動率讓投資人焦慮不已,更擔心無資深老將可約束馬斯克行為。

馬斯克對獲利前景表達信心,表示「就算全球經濟衰退,仍預期今年交車量將比去年高50%左右」。特斯拉計劃今年大幅增產,目標交車量為36萬至40萬輛。

評析
特斯拉財務團隊過去一年來的高流動率讓投資人焦慮不已,更擔心無資深老將可約束馬斯克行為。
 樓主| 發表於 2020-6-14 19:11:36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9年2月1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Model 3銷售表現 決定特斯拉2019成敗

經濟日報 記者林奕榮╱綜合外電

特斯拉第4季財報不如預期,路透熱點透視(Breakingviews )專欄作家Antony Currie認為,在執行長馬斯克帶領下,第4季獲利達1.39億美元,但這是因為削減成本而來,且獲利不到第3季的一半;Model 3的銷售狀況,將決定特斯拉今年的成敗。

特斯拉挑戰之一,是成長趨緩。儘管特斯拉全力促銷,希望客戶在12月底7,500美元全額抵稅優惠減半前購車,但第4季營收僅較前一季成長3.3%。其後,特斯拉也全面調降所有車款的售價。

這個狀況,可能代表美國市場對大眾車款Model 3的需求正在消退。雖然特斯拉開始銷售3.5萬美元車款時可能讓需求再度上升,但這個價格水準比目前車款的平均售價低了41%,必須極為暢銷才能彌補營收。此外,BMW、通用等競爭對手正大舉投資,試圖趕上與特斯拉之間的差距。

與此同時,汽車銷售的成本,增加速度比總銷售額還快。特斯拉正在削減支出,包括去年最後三個月減少近2億美元資本支出;本月初馬斯克表示,可能裁撤7%的人力。

截至去年底,特斯拉可動用的現金約為37億美元,但其中四分之一可能必須支付3月到期的可轉換債券,但問題在於是否足夠。銷售放緩和車價降低,可能代表特斯的自由現金流減少;此外,馬斯克或許得投入更多資金,用於Model Y和電動聯結卡車的研發。

另外,削減成本過頭可能對特斯拉造成傷害。目前已有許多車主在社群媒體抱怨軟體瑕疵、烤漆不佳等狀況,還有寒冷天候影響電池續航力等問題。

如果Model 3的海外銷售理想,在歐洲、中國市場大量交車,特斯拉有望度過難關;如果少了Model 3熱銷提振,馬斯克將苦於展現特斯拉的存續實力。

評析
如果Model 3的海外銷售理想,在歐洲、中國市場大量交車,特斯拉有望度過難關
 樓主| 發表於 2020-6-14 19:12:32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9年2月1日蘋果日報,供同學參考

特斯拉努力省錢 加州大本營將裁員逾千人

劉利貞/綜合外電報導

美國電動車大廠特斯拉(TESLA)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1月18日發信向員工表示,計劃在全球裁減7%人力,而彭博最新報導披露,特斯拉將在加州大本營裁員超過1000人。

根據特斯拉本周提交加州政府的文件,特斯拉將在費利蒙市(Fremont)的組裝工廠裁員802人、在萊斯羅普市(Lathrop)的設施裁員137人,並在位於帕羅奥圖市(Palo Alto)的總部裁員78人。

費利蒙市為特斯拉目前唯一1座組裝廠所在地,據特斯拉表示,該廠預計裁減的人員職位大多是銷售顧問、生產助理和產線管理人員等。

馬斯克上月宣布將進行裁員時聲稱,此次裁員舉措是有必要的,因為特斯拉的產品對大部份消費者來說依然太昂貴。這是特斯拉7個月內第2波裁員行動,2018年7月特斯拉才宣布要裁減7%人力。

在周三的財報說明會上,馬斯克也示意,特斯拉將聚焦於削減支出,致力向市場推出價位更低的Model 3版本新車。他說:「我們必須堅持不懈地固守成本,才能打造出平價汽車而不致於破產。這是我們裁員的目的,我們必須全力以赴,因為這是生產出平價汽車的唯一辦法。」

加州政府要求企業準備裁員50人(或)以上,須先行申報。特斯拉的銷售和服務中心遍布加州各處,本周所提交的申報文件人數,仍未涵蓋在當地全部裁員人數。

另外,特斯拉海外首座生產基地、上海超級工廠(Shanghai Gigafactory)於1月7日舉行動土典禮,馬斯克親赴上海出席,並在事後獲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接見。馬斯克當時也在推特(twitter)上提到,上海廠旨在為消費者打造可供負擔的Model 3和Model Y汽車。

評析
特斯拉將聚焦於削減支出,致力向市場推出價位更低的Model 3版本新車。
 樓主| 發表於 2020-6-14 19:12:51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9年2月1日信傳媒,供同學參考

震驚華爾街!
特斯拉面臨四大挑戰 財務長拋下馬斯克閃辭

邱立玲

儘管特斯拉去年第四季連續第二季獲利,執行長馬斯克設定今年每一季都賺錢的目標,但是這家美國電動汽車大廠的財務長卻無預警閃辭,嚇傻華爾街一堆人!

接下來,美國聯邦抵稅優惠將結束後Model 3售價勢必反彈至新高,要如何提振電動車下降的需求,以及降低美國生產成本,這些都是特斯拉今年要面臨的巨大挑戰。

分析師和投資人也不樂觀,他們認為,特斯拉去年最大挑戰如果是平價電動車款Model 3帶來的「生產地獄」,那今年最大的挑戰將是如何保持獲利。特斯拉1月31日收漲0.6%至307.02美元,今年來股價大致持平。

30日盤後特斯拉公布,2018年第4季每股盈餘為1.93美元,雖低於分析師預期的2.20 美元,但遠優於2017年同期的每股虧損3.04 美元。第四季營收72.3億美元,比上年同期的32.9億美元暴增1.2倍,並超過市場預期的70.8億美元。

特斯拉今年將遭遇多重逆風
儘管2018年全年還是虧了10億美元,但馬斯克說:「去年絕對是特斯拉歷史上最具挑戰性的一年,也是最成功的一年。」並設定今年每季都獲利的目標。

馬斯克並預計加州超級工廠的Model 3每周產量預計將在今年年底達到7000 輛。除非中國上海工廠遭遇意外挑戰,否則特斯拉的目標是在2019年第4季至2020年第2季之間,Model 3車款年產量將超過50萬輛。」

然而,展望今年,特斯拉說,業績將遭遇多重逆風襲擊,包括中國零件進口關稅提高、旗下車款降價2000美元,以抵抗聯邦免稅政策到期的衝擊等。

目前,特斯拉處於關鍵時刻,卻在發布季報時傳來財務長Deepak Ahuja 退休的消息,這位老將離職後,將由財務副總 Zach Kirkhorn接任財務長。

財務長在關鍵時刻出走,震驚華爾街
特斯拉財務長Ahuja在關鍵時刻出走,震驚華爾街投資人。《富比士》雜誌報導,股市分析師Jim Collins指出,去年9月特斯拉的首席會計師僅僅在到職一個月後求去,當時分析師就對特斯拉的財務狀況感到疑慮。

如今,被華爾街認定為財務界老手的Ahuja,在特斯拉面臨公司營運的重要決策點上離開,更是啟人疑竇。

Ahuja的出走,也更讓外界放大檢視當前特斯拉的四大挑戰:抵稅優惠即將結束、降低成本、提高平價車款Model 3產量,以及債務危機。

特斯拉今年面臨四大挑戰
第一、需求下降:馬斯克表示,為了維持公司獲利,特斯拉今年必須賣出36~40萬輛電動車,該數字雖符合市場預期,但是比起2018年全年的24.5萬輛高出47%以上。

只是在目前電動車需求下降的情況下,應該很難達到該銷售目標。路透專欄作家Antony Currie認為,美國市場為目前特斯拉主要獲利來源,平價車款Model 3的需求正在減弱,而這將是馬斯克面臨的重大挑戰。

高盛近期也說特斯拉正面臨需求下降的問題。高盛稱:「裁員和獲利縮水的消息曾打擊特斯拉股價大跌 13%,如果是別家公司祭出裁員以削減成本的措施,一定會受華爾街青睞,然而,對特斯拉來說,這只是提醒華爾街一個事實:特斯拉車的需求恐怕正在減少。」

第二、美國補貼逐步退場:由於美國政府逐步縮減對於電動車的補貼措施,特斯拉為了提升需求而調降車輛售價,導致獲利更加困難。今年美國聯邦電動汽車的7500美元稅收抵免優惠將逐步退場,未來稅收抵免補助額將每兩季減半,並在明年初以前結束。

根據路透報導,汽車情報網站Edmunds分析師Jessica Caldwell 表示,聯邦抵稅補助結束後,一輛特斯拉的售價將來到歷史新高。面對這樣的困境,她認為2019年特斯拉很難再做出具有創造力的前瞻性策略。

第三.現金流跟債務問題:馬斯克去年曾表示,由於Model 3電動車生產速度過慢,導致特斯拉差點破產後,特斯拉眼前需要償還3月1日到期的 9.2 億美元債務,再度引起投資人關注特斯拉的現金流問題。

對此,特斯拉1月30日保證說手頭有足夠的現金來支付今年3月到期的債務,去年第四季現金流從上季的30億美元攀升至37億美元,足以支付今年3月到期的相關債務。

第四、降低生產成本:在降低美國生產成本方面,特斯拉宣布2019年計劃將營業費用的成長率壓低在10%以內,該公司1月10日也宣布全球裁減7%的正職員工,這是7個月內第二波裁員行動,公司希望藉此壓低Model 3的成本。然而,降低人力成本對品質管控會有不良影響,網路上已傳出有車主抱怨後車廂設計不良、軟體瑕疵、烤漆不佳、以及電池續航力有瑕疵等消息。

特斯拉剛走過生產地地獄的2018年,2019年將迎來更艱鉅的挑戰,都有賴馬斯克的智慧逐一化解。

評析
當前特斯拉的四大挑戰:抵稅優惠即將結束、降低成本、提高平價車款Model 3產量,以及債務危機。
 樓主| 發表於 2020-6-14 19:13:08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9年2月3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分析師:5個理由 此刻不宜看衰特斯拉

經濟日報 記者湯淑君╱綜合外電

特斯拉(Tesla)是個評價兩極化的公司,一些學者專家頻頻預言這個電動車大廠來日不多,特斯拉卻總是能證明自己後勁十足。

上周特斯拉股價又演出雲霄飛車走勢,先是周三盤後隨盈餘季報發布重挫4%,周四盤初卻又強彈。歷經一周來的震盪起伏,特斯拉股價全周上漲5.1%。但股價波動劇烈,也令投資人對特斯拉的未來半信半疑,憂喜交加。

特斯拉去年負面消息不斷,但這家公司交出的成績卻令投資人刮目相看。特斯拉去年第4季每股盈餘78美分,由前年同季每股虧損4.01美元轉盈。儘管又一位高階主管出走顯示人才留不住的問題,但特斯拉也宣布大舉整頓人事,包括在加州裁員千人,獲投資人正面解讀為提升獲利能力之舉。

MarketWatch股市分析師瑞夫斯(Jeff Reeves)2日發表專欄文章指出,特斯拉這檔股票後市該看好或看壞,見仁見智。依他之見,這是一檔不應短線操作、宜長期布局的個股。瑞夫斯並舉出以下五個理由,說明特斯拉為何「馬力持久」,有本事「一再證明看衰者看走眼」:

1. 基本面尚可
去年第4季財報數字雖未達標,但特斯拉在先前宣布裁員時已預告當季獲利會縮水,並以削減人力成本減輕獲利萎縮的顧慮。再者,特斯拉重申今年Model 3每周產量提高到7,000輛的目標不變,分析師也維持全年營收預測在逼近300億美元的水準,較去年的215億美元提升。

股價波動是常態,特斯拉表現起伏應以平常心看待,畢竟像特斯拉這種成長型公司,在過渡至量產階段的過程中難免跌跌撞撞。但長期成長趨勢亮眼,加上努力提升獲利能力,至少就目前而言,獲利下滑可能是暫時現象。

2. 股票估值無關緊要
一些投資人質疑,即使今年獲利更穩定可靠,也不足以合理化特斯拉500億美元的市值,尤其與市值在伯仲之間的通用汽車(GM)相比,通用年產量可是以數百萬輛計,特斯拉卻僅年產數萬輛,能比嗎?

瑞夫斯指出,高成長股的價值未必能用傳統估價指標衡量出來。例如電子商務巨人亞馬遜本業長年陷入虧損,股價本益比高得驚人,但過去五年來市值成長約四倍,如今超越8,000億美元。這顯示投資人願給潛力股更高的估值,而特斯拉在前景亮麗的電動車市具有領先優勢,又沒有通用那麼沉重的員工退休金包袱,且相對而言較不受貿易戰威脅。

3. 資金也還充裕
最近引起市場議論紛紛的一個問題是:特斯拉股價漲幅是否夠大、足以降低一批9.2億美元可轉換債券將於3月到期的衝擊?

但瑞夫斯指出,特斯拉財力遠比媒體呈現的情況穩固。截至去年底,特斯拉擁有37億美元現金,較9月底的7億美元水位大增,儘管該公司可能運用部分現金投資業務成長與生產,但至少目前並無資金匱乏之虞。

4. 馬斯克仍掌方向盤
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是個爭議性人物,曾在節目訪談中抽大麻、推特推文也惹議,甚至遭證管會裁罰辭去董座且三年內不得回任。但不可諱言,他是特斯拉靈魂人物,且為持有3,380萬股(約占特斯拉發行在外總股數20%)的大股東,並曾承諾他將是「最後一個出脫股票者」,意味將長期領導這家他所創辦的公司,繼續為公司打拚。

從電動車到另類能源,馬斯克懷有長期願景。或許一些華爾街人士沒耐心等他實現願景,但馬斯克既有資源也有意志努力讓它成真。

5. 馬斯克有實力強的友人作後盾
億萬富豪甲骨文(Oracle)創辦人艾里森持有價值10億美元特斯拉股票,馬斯克胞弟Kimbal Musk也是特斯拉大股東。而且,如同亞馬遜創辦人貝佐斯和蘋果創辦人賈伯斯,馬斯克也是個極具魅力的企業領導人,擁有忠誠的支持者長期力挺。這些人顯然願意跳脫短期股價波動、放眼特斯拉長遠的未來。

評析
一些學者專家頻頻預言這個電動車大廠來日不多,特斯拉卻總是能證明自己後勁十足。
 樓主| 發表於 2020-6-14 19:13:27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9年2月3日蘋果日報,供同學參考

電動車主好慘 Model 3門都打不開

吳國仲╱綜合外電報導

極地渦旋(polar vortex)襲擊美國,導致不分品牌電動車的續航力大減,許多美國車主在社群網路及論壇上抱怨。特斯拉(TESLA)車主更慘,因Model 3的特殊開門機制,結冰連門都無法開啟。

去年8月才牽Model 3的紐澤西審計員派托(Ronak Patel)說,過去幾天大概開了150英里(約公里241公里)。他說:「我最擔心的是,才停一晚續航力就掉20-25英里,開去上班又多耗了5-10英里。」

這是電動車的先天缺陷,特斯拉不是唯一。

彭博新能源財經(BNEF)分析師莫西(Salim Morsy)說,特斯拉用的是Panasonic製造電池,這並非專用,雪佛蘭BOLT和日產LEAF也會發生。

他表示,特斯拉的特殊設計,才是其獨有問題。

為了顧及車體流線,Model 3的開門手把與車門切齊。開啟車門,需要「按壓」手把的一端,拉另一端才能開啟,一旦結冰手把就難以按壓。

波士頓軟體工程師法康(Andrea Falcone),在推特PO她結冰的手把,抱怨:「我無法整天等這輛蠢車」。

加拿大的嚴寒氣候比美國還早,促使許多Model 3車主在網路PO影片,教其他車主「自救」手把結冰的問題。

執行長馬斯克1月25日推文表示,特斯拉正在準備軟體更新,以因應氣侯嚴寒。

評析
執行長馬斯克1月25日推文表示,特斯拉正在準備軟體更新,以因應氣侯嚴寒。
 樓主| 發表於 2020-6-14 19:13:42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9年2月5日鉅亨網,供同學參考

提升電池製造及組裝技術 特斯拉收購Maxwell

鉅亨網編譯張祖仁

特斯拉 (TSLA-US) 週一 (4 日) 表示,計劃以 2.18 億美元收購能源技術公司 Maxwell Technologies (MXWL-US)。

特斯拉將以全部換股方式以每股 4.75 美元的價格收購該公司 4590 萬股股票。這筆交易比 Maxwel 週五每股 3.07 美元的收盤價溢價 55%,並且估值約為 2.18 億美元。

特斯拉在聲明中表示,「我們一直在尋找對業務有意義的潛在收購,並支持特斯拉加速世界轉向永續能源過渡的使命。」

Maxwell 生產超級電容器,這是一種可以存儲並快速提供大量能源的設備。特斯拉 CEO 馬斯克是電動車技術的粉絲。馬斯克過去曾表示,這項科技可能比電池更可能成為電動車技術突破的源泉。馬斯克甚至曾在推特上說過他曾計劃在史丹福大學對此進行研究。

Maxwell 還擁有製造電池組件的流程,該流程的效率明顯優於目前業內常用的組件。

Oppenheimer 分析師 Colin Rusch 在報告中表示,即使與目前市面上最好的電池製造方法相比,這個流程也可以顯著降低電動車的生產成本。

Colin Rusch 在報告中指出,「由於特斯拉致力於降低電動車價格以在能夠保持毛利率的同時擴大其市場普及率,因此電池成本、重量和性能將是關鍵驅動因素。」

Colin Rusch 分析,Maxwell 在製造方面的知識產權「加上其超級電容器技術的應用,似乎可能成為推動特斯拉電池組裝設計和性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特別是在依賴制動再生能源以實現系統經濟性的重型車輛上。」

評析
特斯拉一直在尋找對業務有意義的潛在收購,並支持特斯拉加速世界轉向永續能源過渡的使命。
 樓主| 發表於 2020-6-14 19:14:01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9年2月7日中央社,供同學參考

德研究:全球掛牌電動車首度超過200萬輛

中央社記者林育立柏林7日專電

根據德國汽車業專家的統計,去年全球掛牌的純電動車和油電混合動力車首度超過200萬輛,尤其中國、美國和荷蘭呈現高度成長。

根據德國汽車管理中心(Center of Automotive Management)日前發佈的電動車產業年度報告,中國是世界第一大電動車市場,去年一共賣出120萬輛電動車,較前一年成長62%,而且95%都是國產品牌。

受惠於特斯拉(Tesla)入門車款Model 3上市,排名第二的美國,掛牌數在去年也成長了86%,達36萬輛。

挪威靠開採原油致富,卻也是最積極推動電動車的歐洲國家,除了租稅獎勵,政府還在全國廣設充電樁,讓車主免費停車和充電。

挪威去年一共賣出了7萬3000輛電動車,比德國、英國和法國都多,在歐洲名列第一,等於每兩輛掛牌的新車就有一輛是電動車。

荷蘭也透過各種獎勵方式,鼓勵民眾購買電動車,去年有2萬7000輛掛牌,數量是前一年的3倍。

繼去年的210萬輛後,汽車管理中心的負責人布拉澤爾(Stefan Bratzel)預測,今年全球掛牌的純電動車和油電混合動力車可望達270萬輛。

德國豪華車廠戴姆勒(Daimler)和奧迪(Audi)今年將推出新款的電動車,布拉澤爾因此預測,德國的電動車市場今年將成長33%,達9萬輛。

不過,他強調,從2020年開始,德國和歐盟電動車的掛牌數才會顯著增加。

評析
去年全球掛牌的純電動車和油電混合動力車首度超過200萬輛,尤其中國、美國和荷蘭呈現高度成長。
 樓主| 發表於 2020-6-14 19:14:21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9年2月8日中央社,供同學參考

寧德時代德國電池廠規模 將超越特斯拉

中央社記者林育立柏林7日專電

中國電池大廠寧德時代的主管透露,未來在德國的電池芯廠,規模將比電動車先驅特斯拉(Tesla)還大,以滿足歐洲汽車工業對車用電池的強勁需求。

德國「商報」(Handelsblatt)報導,寧德時代歐洲區總裁曾特葛拉夫(Matthias Zentgraf)日前在波洪(Bochum)舉行的一場電動車論壇表示,寧德時代在德國設廠生產電池芯,初期的產能規劃是14吉瓦時(GWh)。

他透露,最遲從2026年開始,產能將擴充到3位數字,遠遠超越特斯拉目前的20吉瓦時。

寧德時代看好歐洲市場,與歐盟最近通過的嚴格汽車碳排標準有關,各大車廠被迫生產更多的電動車以符合規定。

其中,德國車廠BMW已向寧德時代下了40億歐元的訂單,福斯(Volkswagen)也向南韓的樂金化學(LG Chem)、三星(Samsung)和寧德時代下單,訂購總值480億歐元的電池芯。

去年,寧德時代首度超越日本的松下(Panasonic)成為世界第一大電池芯廠商。目前寧德時代的產能已達25吉瓦時,曾特葛拉夫預估到了2020年,總產能可達100吉瓦時。

寧德時代的德國廠位於中部圖林根邦的首府艾福特(Erfurt),預計2021年開始量產,這也是德國第一座電池芯工廠。

評析
寧德時代未來在德國的電池芯廠,規模將比特斯拉還大,以滿足歐洲汽車工業對車用電池的強勁需求。
 樓主| 發表於 2020-6-14 19:14:41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9年2月9日中央社,供同學參考

蘋果轉型 秘密布局電動車等新科技

中央社記者鍾榮峰台北9日電

iPhone銷量不如預期,蘋果稱霸智慧型手機市場風光不再,外傳蘋果積極開發新科技,電動車、通訊模組、混合實境光學、可捲曲螢幕與智慧織布技術等最新科技領域,都有蘋果秘藏絕技。

一.規劃電動車 傳打造機器人系統
蘋果傳正開發機器人系統,整合行動充電系統和小型基地台,相關機器人系統除了可用來搬運電動車,系統內無線充電功能也可以對電動車充電。

外媒報導蘋果正進行代號Titan(Project Titan)的電動車計畫,並從特斯拉(Tesla)、福特(Ford)、賓士(Mercedes-Benz)、通用(GM)、飛雅特克萊斯勒汽車公司(Fiat Chrysler Automobiles NV)、A123 Systems等,挖角汽車業和電池廠商的工程師好手;國外科技網站MacRumors先前也引述天風國際證券分析師郭明錤投資報告預期,蘋果可能在2023年到2025年期間推出Apple Car。

有關電動車傳聞,蘋果不評論,也不表態。

二.強攻半導體 鎖定通訊模組晶片
蘋果似乎積極招攬通訊模組相關人才,計畫開發自己的通訊模組晶片;不過無線通訊模組設計相對複雜,蘋果iPhone內建自身通訊模組晶片的推出時程,預估最快要到2021年才會明朗。

蘋果也傳出徵求具有感測元件特殊應用晶片(ASIC)架構設計能力的專業人員,協助開發新款感測元件的ASIC架構和相關感測系統,未來可以用在蘋果產品。蘋果可能自力開發電源管理晶片(PMIC)。

蘋果早已深耕半導體領域,除了設計應用在iPhone的A系列處理器、以及應用在Apple Watch的S系列處理器,還有應用在AirPods的W系列無線晶片,以及在新款Mac筆電中的T系列處理器等。

三.開發新光學技術 混合實境和自駕車看仔細
蘋果傳提出一套可改善光達(LiDAR)應用的技術方案,可整合光達技術與垂直共振腔面射型雷射(VCSEL)技術,應用在混合實境(mixed reality)、3D感測、動作辨識、機器人和自駕車領域。

外媒先前報導,蘋果深耕自駕車應用光達技術,蘋果研究人員提出一種只透過光達技術就可進行3D偵測的技術,名為VoxelNet,透過複雜的電腦視覺和人工智慧運算來實現。

四.布局可捲曲螢幕 未來iPhone可折疊
蘋果傳積極布局可捲曲螢幕,使用者可以透過捲曲螢幕或是讓螢幕角度傾斜的方式,操作特定的應用功能。例如使用者可以在捲曲螢幕的背後,用手指觸摸滑動,捲曲螢幕前方顯示的內容也可以跟著滑動。

蘋果投入可折疊iPhone的技術,未來iPhone顯示螢幕可彎曲,可能採用液態金屬材質。蘋果設計的可捲曲螢幕可以像紙一樣捲成圓柱中空形狀,也可以摺疊成三角形狀。

相關可撓式顯示螢幕不僅可設計在裝置的側邊,也可具備觸控感測功能,除了顯示資訊,也能進一步產生觸覺按壓的效果,未來應用在其他iOS裝置以及MacBook產品的側邊。

五.深耕智慧織布技術 手套手錶感測血壓心跳
蘋果傳深耕可應用在手套的智慧織布技術,內建電路與壓力感測元件,可讓使用者戴上手套後,透過有線或是無線傳輸方式,與Apple Watch和iPhone等一同操作。內建在手套中的感測元件可以具備血壓感測、呼吸偵測和心跳檢測功能。

蘋果布局可應用在未來Apple Watch錶帶的智慧織品,透過結合電路元件的智慧織布,未來Apple Watch錶帶可以具備感測和控制按鍵等功能。

蘋果更開發具絕緣隔熱且有傳導能力的繩束材質,未來可應用在頭戴式裝置、耳機、家具以及電動椅領域。

評析
天風國際證券分析師郭明錤投資報告預期,蘋果可能在2023年到2025年期間推出Apple Car。
 樓主| 發表於 2020-6-14 19:15:00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9年2月9日蘋果日報,供同學參考

電動車易受氣溫影響 太冷太熱都降低續航力

林宜萱/綜合外電報導

美國公路協會(AAA)證實,氣溫對電動車電池影響顯著,大大影響行車距離。氣溫降至攝氏零下6度時,僅是發動車輛,就消耗12%電力;開啟暖氣後,續航力更減少41%。而氣溫到達攝氏35度時,耗電量也出現改變。

美國上周因極地渦漩發威,多地氣溫嚴寒,許多電動車車主駕駛到半路,因電力耗盡被困雪地或選擇先行棄車。公路協會因此測試五種車型,包含BMW i3s、雪佛蘭Bolt EV、日產Leaf、特斯拉Model S和福斯e-Golf,發現氣溫對電動車的影響,遠比想像中大,各車型的測試結果相差不遠。氣溫攝氏零下6度時,發動一輛充滿電的電動車,立刻損失12%電量;開啟暖氣並駕駛車輛,續航力大減41%,也就是說原本滿電狀態可開238英里的電動車,僅能跑140英里。

炎熱天氣也對電量有影響,惟效果沒有寒冷天氣大。在攝氏35度時不開冷氣駕車,續航力下降4%;若開冷氣將車內維持攝氏21度左右,可行距離則減少17%。

寒冷對電動車影響較大,主要是因為暖氣。研究者指出,使用燃料的傳統汽車可以利用廢熱為車廂維持溫度,電動車則全靠電池供給加熱系統。此外,福斯汽車的工程師葛威(Timothy Grewe)說,鋰離子電池的正常溫度約為攝氏21度,過於低溫時,將影響蓄電時的化學反應,導致電量實際並未充飽。

大多數新型電動車都可透過手機應用程式,預先設定暖車時間。專家提醒,可以在電動車接上充電線時,透過充電電源暖車,而不是靠電池加熱;並儘量將電動車停在車庫,有暖氣的車庫更好。電動車對任何耗電配備都很敏感,無論是空調或車燈。

評析
美國公路協會(AAA)證實,氣溫對電動車電池影響顯著,大大影響行車距離。
 樓主| 發表於 2020-6-14 19:15:16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9年2月10日工商時報,供同學參考

印尼電動車市場起跑

工商時報 鄭勝得/綜合外電報導

為了減低對於中國大陸市場的依賴,現代汽車打算砸下鉅資在印尼設立工廠並生產電動車,而印尼政府則計畫制定電動車法規表達歡迎之意。

韓國現代汽車(Hyundai)去年12月時宣布,該公司計畫砸下8.8億美元在印尼興建東南亞首座工廠並生產電動車,目的在於減低對於中國大陸市場的依賴程度。而為了迎接這筆投資案的到來,印尼當局打算於近日推出規範電動車的首部法規,希望提升電動車銷售並促進國內相關產業發展。

由於大陸市場汽車業競爭加劇,加上中韓先前外交關係緊張導致汽車銷售下滑,使得現代汽車開始將擴張眼光轉往印尼。

現代汽車表示,該公司「考慮運用各種方式擴張新市場」,其中當然也包括東南亞在內。現代汽車在東南亞並未成立任何汽車工廠,但在越南設有組合裝配業務。

印尼工業部副部長哈里揚托(Harjanto)指出,現代汽車計畫在印尼建造一座年產量約25萬輛汽車的工廠,其中包括電動車在內。未來在新工廠生產的汽車,其中53%將出口至東南亞與澳洲等地,其餘的47%則用於供應國內市場。

現代汽車自我評估表示,在印尼想打造自家銷售網路是其中一大困難。而現代起亞智庫副總裁李寶城(Lee Bo-sung,音譯)亦指出,日本汽車同業豐田與本田早已稱霸東南亞,使得其他企業難以攻入該市場。

據汽車研究機構LMC Automotive數據顯示,去年1至10月期間,現代僅賣出1,372輛汽車,遠低於豐田同期賣出的463,565輛。

政府研擬首部電動車法規
消息人士指出,雖然印尼政府對於現代汽車投資計畫充滿期待,總統佐科威(Joko Widodo)更於1月14日時與部會首長開會商討電動車首部法規事宜,但各部會對於電動車未來發展卻爭執不下。

部分官員建議,印尼一開始便應卯足全力推動純電動車發展。但也有人認為,在現行充電站不足的考量下,經歷油電混合車的過渡階段在所難免。

印尼海洋事務統籌部長盧胡特(Luhut Pandjaitan)指出,該國政府打算先推動電動機車,最快將於今年上路,而之後再慢慢衍伸至電動公車與私人電動汽車領域,但他並未給予明確進度表。

善用鎳礦資源
印尼政府全力扶植電動車產業,目的在於減低該國對於石化燃料進口的依賴,另一方面亦希望善用國內蘊藏豐富的鎳礦儲藏。

印尼擁有充沛的紅土鎳礦資源,這是電動車鋰電池的主要材料之一,因此吸引許多外國企業前來投資。今年1月初時,印尼位於莫羅瓦利工業園區(IMIP)工廠舉辦動工儀式,未來將大量生產鎳與鈷,投資金額高達7億美元。投資者包括大陸電池回收公司格林美(GEM)與日本阪和興業(Hanwa)等。

盧胡特表示:「此工廠預計花費16個月興建。在明年中前,此工廠便能開始提供製造鋰電池所需原料。」他指出,現代汽車相中IMIP工廠帶來的資源優勢,因此決心在印尼建造他們的電動車生產重鎮。

評析
印尼打算先推動電動機車,最快將於今年上路,而之後再慢慢衍伸至電動公車與私人電動汽車領域
 樓主| 發表於 2020-6-14 19:16:01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9年2月10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Model 3奪美最暢銷豪華車

經濟日報 編譯洪啟原/綜合外電

數據顯示,電動車大廠特斯拉的Model 3去年在全美銷售告捷,超越2003年創立以來至2017年的銷售總和,奪下全美暢銷豪華車冠軍,但仍有許多挑戰需要克服。

汽車雜誌Car and Driver數據顯示,入門售價剛降到4.29萬美元的Model 3,2018年全美銷量衝到14.6萬輛,Lexus的豪華跨界休旅車銷售11.2萬輛位居第二,寶馬(BMW)旗下的BMW 3和BMW 4以約7.6萬輛位居第三。 這讓人意想不到,因為根據購車諮詢網站Edmunds,去年全美電動車銷售僅占汽車總銷售1.12%。

Model 3表現卓越的原因在於豪車市場呈現高度分化,例如賓士和BMW皆推出價格相當、但差異不大的車款。有能力購買4.5萬至6.5萬美元新車的消費者,至少有11種BMW的車款可選擇,也可選擇價位差不多的Model 3。

市調公司J.D. Power資深副總裁貝茲指出,特斯拉將Model 3定位為電動豪華車品牌,可避免與上述他牌豪華車車款直接競爭。

十年前當其他汽車製造商試圖把電動車做得更實用,特斯拉已意識到做出酷炫的電動車很重要。未來特斯拉電動車也會以這個概念為發展基礎,並增添實用性。

不過,特斯拉正面臨法律挑戰,因為傳統汽車經銷商反對汽車公司直接販售汽車給顧客,因此特斯拉不能在部分州交車,顧客必須大老遠去其他州領車。

能否長期保持競爭力也是特斯拉的一大挑戰。奧迪和保時捷預計今年稍晚推出電動車,要與特斯拉較勁。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對此表示,「我們真正要競爭的對象是來自世界各地的大量汽油車,而不是特斯拉以外的電動車」。

評析
特斯拉將Model 3定位為電動豪華車品牌,可避免與上述他牌豪華車車款直接競爭。
 樓主| 發表於 2020-6-14 19:16:14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9年2月10日蘋果日報,供同學參考

電動車勢頭已展開 中長期成長性看好

陳俐妏/台北報導

Marklines統計,去年11月全球電動乘用車銷量22.03萬輛,年增63%,其中,中國市場銷量繼續走強,年增59%至13.56萬輛,同比增長59%,全球新能源車總銷量年成長更達68%達8.47萬輛,在2018年景氣及車市緩步下滑之際,電動車成長趨勢完全不受影響,今年在各大廠全力加入電動車市場下,電動車勢頭已展開,相關產業中長期成長性續看好。

日盛全球智能車基金經理人馮紹榮表示,電動車成長動能持續,今年1月14日美國底特律車展開幕,電動車成為車展上討論頭號話題。 今年電動車市場競爭加劇,各家車廠都搶在特律車展發表電動車宣言,福特宣稱有16款電動車正在開發中,通用汽車旗下的品牌凱迪拉克也公佈了新電動車架構的計劃,日產(Nissan)和Infiniti仍然計劃推出其電動汽車概念車。

日產於今年消費電子大展(CES)上預告,2020年前日產將透過旗下兩大品牌推出8款電動車,且未來3、4年日產電動車單次充電行駛里程將拉長至300英里,約483公里。

馮紹榮指出,隨著電動車的快速發展,ADAS晶片成長亦隨之加速,ADAS系統核心是演算法和晶片。IC Insights分析也顯示,全球車用IC市場在2014年成長11.5%,到了2015年下滑2.5%,隨後在2016年則以10.6%的成長率開始反彈,2017年至2021年的複合年成長率為12.5%,預計到2021年將達到436億美元,車用電子長期成長趨勢不變。

評析
今年在各大廠全力加入電動車市場下,電動車勢頭已展開,相關產業中長期成長性續看好。
 樓主| 發表於 2020-6-14 19:16:32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9年2月10日自由時報,供同學參考

德媒:電動汽車的未來將由中國說了算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

電動汽車這個行業的未來,將由中國說了算,德媒指出,羅蘭貝格國際管理諮詢公司在1項研究中表明,2018年上半年售出的電動汽車有一半是被中國顧客買走的,同時,在過去12個月裡,中國擴建充電基礎設施的力度超過其他任何1個國家,羅蘭貝格諮詢公司資深合伙人沃爾夫岡‧伯恩哈特進一步指出,在電動汽車領域,中國已經從生產線發展成為全球標準的行業實驗室,中國如今既是全世界最大電動汽車銷售市場,同時也是最大的生產基地。

《新浪》報導,據德國《法蘭克福評論報》報導,法國戰略局表示,中國正決定著汽車行業更長遠的未來,它在1項報告中聲稱,在過去10年裡,中國從無到有建立起電動汽車行業,而它可能很快使國際汽車市場重新洗牌。

法國戰略局專家貝朗熱蕾‧梅斯基認為,中國政府重視電動汽車技術,最主要的原因是為了減少對石油的依賴,並與西方汽車行業競爭。

報導指出,中國人知道,他們很難克服在常規內燃機方面的技術落後狀態,因此,他們把更多精力投入到未來的電動汽車中,他們為此制定了精確的生產目標、發放補貼,與西方公司建立合資企業。

羅蘭貝格諮詢公司的專家得出結論說,在為龐大的公路網安裝充電基礎設施方面, 中國在1年內把每百公里的充電站數量從2.5增加到5.7個,而德國每百公里只有4.5個充電站,美國更只有0.3個,這也影響了駕駛者購買電動汽車的意願,在中國有3分之2的受訪者認為可以轉向電動汽車,但在西歐,其比例卻不到3分之1。

中國如何快速推動電動汽車的發展,可以從電池與車載電腦2個領域來看,在電池領域方面,中國寧德時代去年市場佔有率達23.7%,超過日本市場領頭羊松下公司;在車載電腦方面,一系列中國初創企業都目標明確計劃在短短幾年內成為主要的國際供應商。

評析
中國如今既是全世界最大電動汽車銷售市場,同時也是最大的生產基地。
 樓主| 發表於 2020-6-14 19:16:47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9年2月10日自由時報,供同學參考

寧德時代放話:德國電池廠產能將在2026年超越特斯拉!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

中國電池大廠寧德時代(CATL) 歐洲區總裁曾特葛拉夫(Matthias Zentgraf)表示,寧德時代將在德國設廠生產電池,並稱該工廠最遲在2026年開始,產能將擴充到3位數字,其規模將遠遠超電動車先驅特斯拉(Tesla)的超級電池工廠(Gigafactory)。

綜合外媒報導,寧德時代將在德國艾爾福特(Erfurt)設立電池工廠,預計將於2021年投產。曾特葛拉夫日前在波洪(Bochum)電動車論壇表示,該德國電池廠初期規劃產能為14 GWh,預估在2026年開始,產能將擴充到3位數字。意味著寧德時代德國電池廠生產規模將比特斯拉的Gigafactory更大,後者目前生產的電池總容量為20 GWh。

寧德時代於去年已超越日本松下(Panasonic),成為全球第1大電池廠商。目前寧德時代的產能已達25 GWh,曾特葛拉夫預估,寧德時代總產能在2020年將可達到100 GWh。

評析
寧德時代德國電池廠最遲在2026年開始,產能將擴充到3位數,其規模將遠超特斯拉的超級電池工廠。
 樓主| 發表於 2020-6-14 19:17:02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9年2月11日工商時報,供同學參考

Model 3開進歐洲 穆斯克赴比利時坐鎮

工商時報 陳怡均/綜合外電報導

電動車大廠特斯拉(Tesla)首批Model 3已運抵歐洲,執行長穆斯克(Elon Musk)特地親赴歐洲坐鎮,監督當地交車情況。保時捷與奧迪等歐洲同業如臨大敵。

繼1月Model 3獲准在歐洲上路後,如今將數千輛Model 3已運抵比利時的澤布呂赫港(Zeebrugge),準備出貨予歐洲買家。

據消息來源指出,特斯拉已將大批新車運送至交車中心。該車廠向澤布呂赫港表達,希望能夠每周接收3,000輛Model 3,不過這是相當龐大的數量。

穆斯克9日親自坐鎮澤布呂赫港,監督現場情況。他在推特表示,接下來會前往位在荷蘭阿姆斯特丹的歐洲總部和蒂爾堡(Tilburg)的廠房,後者為特斯拉出貨Model 3的據點。他在推文說:「期待看見數千輛Model 3在運往歐洲車主的路上。」

穆斯克還擬前往奧斯陸,視察該公司在挪威的服務。以人均為計,挪威是特斯拉最大市場。

Model 3平價電動車正式進軍歐洲,令當地車廠繃緊神經。德國經理人雜誌(Manager Magazine)取得的奧迪高層和消息人士說法顯示,保時捷與奧迪透過還原工程研究Model 3,發現他們自家研發的電動車成本較Model 3高出太多。

保時捷與奧迪正在合力開發新一代電動平台,報告中提及兩車廠工程人員決定改變高階電動車平台(PPE),「因為特斯拉Model 3比他們想像的更好。」

為了撙節開銷,特斯拉在1月宣布裁員。路透引述消息指出,在此波裁員中,位在拉斯維加斯的出貨部門人力遭到大幅精簡,原本230人的團隊減少至僅剩150人,意即短期內特斯拉在美、加的交車速度將明顯減緩。

特斯拉的裁員行動可能引發投資人質疑,預料在電動車抵稅優惠到期後,Model 3在美國的需求將大受影響。特斯拉曾表示,本季將聚焦出貨至中國與歐洲的客戶。離職員工指出:「沒有足夠的出貨量,所以不需要一個團隊。」

評析
特斯拉首批Model 3已運抵歐洲,執行長穆斯克特地親赴歐洲坐鎮,監督當地交車情況。
 樓主| 發表於 2020-6-14 19:17:16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9年2月11日工商時報,供同學參考

寧德時代攜本田 開發純電動汽車電池

工商時報 黃欣/綜合報導

世界最大車用電池企業-寧德時代,日前宣布將與日本車廠本田攜手開發新能源電動車鋰電池,試圖透過積極開拓市場來力挽2018年底業績不振的陰霾。

日經中文網報導,根據協定,雙方將共同開發針對純電動汽車(EV)等的鋰離子電池。寧德時代今後將向本田推出的純電動汽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車(PHV)供應電池。此外,在2027年前,寧德時代將向本田供應56GWh的鋰電池,且為了配合本田的研究開發,寧德時代計畫在2019年上半年在日本栃木縣內建設基地。

事實上,早在2018年5月,市場就傳出本田將和寧德時代共同開發用於純電動汽車主力車型的新型電池,並聯合開發一款電動車,新車預計2020年上半年在中國和其他地區推出。報導稱,根據雙方協定,未來雙方合作開發的電動車也會在中國以及其他全球市場推出。

由於全球純電動車市場不斷擴大,屬於核心零部件的車用鋰電池也愈加重要。再加上電池重量和體積巨大,運輸成本高昂,在地化生產漸成趨勢。事實上,目前本田在中國銷售的多數純電動汽車皆採用寧德時代的電池。

2011年才成立的寧德時代是新興電池企業,其在2018年高歌猛進,一躍成為行業「獨角獸」。2018年6月11日正式在深交所上市,不僅一度刷新IPO最短過會時間紀錄,更創下2009年創業板正式設立以來金額最高的IPO。目前寧德時代市值已高達人民幣(下同)1,700多億,但受到大陸官方大幅縮減電動車補貼的影響,其2018年的利潤並不亮眼。

寧德時代1月底公布的2018年業績預告顯示,2018年公司淨利潤為35.31~37.50億元,較上年同期下降8.94~3.3%。

評析
寧德時代日前宣布將與本田攜手開發新能源電動車鋰電池,試圖力挽2018年底業績不振的陰霾。
 樓主| 發表於 2020-7-11 17:39:44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9年2月11日自由時報,供同學參考

2020年停止補貼 日經:中國車載電池企業恐只剩20家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

《日經中文網》報導,中國政府已提出將於2020年停止補貼電動汽車的方針,預測將掀起一波中國車載電池企業的淘汰浪潮,屆時能活下來的企業,估計只有20家左右。

中國政府近年來大力培育車載電池産業,提供了優惠政策及巨額補貼。像是中國政府提供電池企業建設工廠的費用、另外,只要中企每生産1輛純電動汽車,中國政府就給予人民幣6.16萬補貼(約合新台幣28.19萬)等,如此大餅也讓中國電池企業猶如雨後春筍般紛紛成立,據中國調查公司GGII統計,中國的車載電池企業2017年一度達到135家。

不過隨著近來中國經濟減速,中國政府也開始縮減補貼政策,甚至提出將在2020年停止補貼的方針,意味著中國車載電池企業今後恐將面臨嚴峻的局面。以目前排行全球車載電池的第3的中國廠商比亞迪為例,受惠中國政府補貼政策,讓2015年的淨利潤同比膨脹至6.5倍,在2016年的淨利潤猛增約8成。不過隨著中國政府開始轉為減少補貼的衝擊,也讓公司淨利潤大幅下滑,在2017年下滑2成,2018年預估將減少2-3成,暴露出公司對政府補貼的依賴。

據GGII統計,中國的車載電池企業至2018年,已從2017年的135家減至90家。日本瑞穗銀行國際營業部的主任研究員湯進預測,最終能存活下來的中國的車載電池企業恐將只剩20家左右。

評析
中國將於2020年停止補貼電動車的方針,預測將掀起一波中國車載電池企業的淘汰浪潮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申請入學

本版積分規則

手機版|正通股民學校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Template by Comsenz Inc.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X3.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