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主: p470121

[轉貼] 電動車 – Volvo進化 2019年邁向電動車廠

  [複製鏈接]
 樓主| 發表於 2020-4-18 12:50:56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9年1月14日世界日報,供同學參考

中國汽車銷量去年下降6%  20年來首跌

世界日報 中國新聞組╱香港14日電

連續多年增長後,世界頭號汽車市場的中國車市面臨歷史性銷量滑坡,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公布最新數據,中國汽車銷量去年下降6%至2270萬輛,出現至少20年來首次年度下跌。

貿易摩擦、股市崩盤、貨幣貶值、消費信貸收縮......都讓消費者猶疑。據香港文匯報報導,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表示,汽車製造商面臨的壓力越來越大,汽車銷量下滑可能會加快不合格企業的擠出進程,其中一些可能會在年內退出市場。

上周汽車市場最吸引人的消息,一是全球電動汽車巨頭特斯拉在上海的工廠動工,今年年底前開始生產,另一個是吉利汽車去年銷售不達標,被多間投行下調目標價,股價單日急挫11.3%,錄得4年來最大單日跌幅。

據報導,大肆擴張的車企僅是個別,實際上整個行業已出現滑坡。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汽車類商品零售額自去年5月首次出現同比下降後逐月擴大,到11月同比降幅已達10%,前11月總銷售額同比下降1.6%。據中金公司估算,自2017年3季度開始,乘用車銷售顯露疲態,月度環比開始持續為負。

上汽通用總經理王永清表示,今年車市表現低迷,除購置稅優惠政策退場外,還因為近兩年驅動車市增長的三四線城市房價上漲,對汽車消費產生擠出效應。「房價一高,車市就不好。」

報導說,中金公司首席經濟學家梁紅預計,去年汽車銷售價格平均下跌6%,鑑於銷售仍乏力、庫存高企,未來一段時間汽車價格仍會下降。王永清則認為,如果沒有特殊政策出台,高速增長的風光時代可能不復返。

評析
中國汽車銷量去年下降6%至2270萬輛,出現至少20年來首次年度下跌。
線上購物賺取回饋 蝦皮、淘寶、家樂福、Agoda、Booking、Trip、ETmall、PChome眾多購物網站都適用
 樓主| 發表於 2020-4-18 12:51:14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9年1月15日工商時報,供同學參考

電動車衝刺 福特尬日產

工商時報 陳穎芃/綜合外電報導

今年電動車市場競爭加劇,各家車廠都搶在本周底特律車展發表電動車宣言。福特宣稱有16款電動車正在開發中,並預告明年將有「大驚喜」。日產汽車也預告,今年春天上市的第三代Leaf Plus單次充電行駛里程是第一代的3倍以上。

福特執行長哈克特(Jim Hackett)13日於底特律車展現場表示:「我們先前已宣布對電動車投資龐大經費,目前有16款新車正在研發設計中。未來一年我們將發表大驚喜。」

去年1到9月福特獲利年減27%,導致去年股價下跌39%,因此福特為了扭轉頹勢不得不加速發展電動車。

哈克特表示:「獲利萎縮的原因之一是車款老舊。福特現有車款和同業相比普遍老舊,但我們將成為業界車款最新的車廠。未來旗下75%的車款都將翻新。」

福特先前已宣布2022年前將投資110億美元,推出40款油電混合或全電動車。在擴大投資電動車之餘,未來5年福特也將節省140億美元成本以維持獲利。

當年率先推出全球第一台電池電動車Leaf的日產汽車也不落人後,近日宣布今年春天即將上市的第三代Leaf Plus不僅行駛里程倍增,性能也會增強。

2017年上市的第二代Leaf單次充電可行駛150英里(約241公里),但第三代Leaf Plus拉長至226英里(約364公里),媲美特斯拉Model S、雪佛蘭Bolt EV及現代Kona EV。在加速度方面,Leaf Plus馬力從147增強至217,扭力也從174增強至250。

儘管日產尚未公布Leaf Plus售價,但目前第二代Leaf起價2.9萬美元是市面上最便宜的全電動車之一。

日產北美執行長雷佛特(Denis LeVot)於今年消費電子大展(CES)上預告,2020年前日產將透過旗下兩大品牌推出8款電動車,且未來3、4年日產電動車單次充電行駛里程將拉長至300英里(約483公里)。

評析
福特已宣布加速發展電動車,目前有16款電動車正在開發中,並預告明年將有「大驚喜」。
 樓主| 發表於 2020-4-18 12:51:30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9年1月15日中央社,供同學參考

福斯向川普示好 砸250億在美生產電動車

記者林育立柏林14日專電

美國總統川普一再威脅歐洲汽車工業果真奏效,德國福斯汽車宣布,將在美國興建電動車廠,總投資額8億美元(約新台幣250億元),預計可創造1000個工作機會。

福斯集團(Volkswagen)去年賣出1080萬輛車,比前一年增加0.9個百分點,連續3年蟬聯全球最大車廠。

不過,川普多次揚言對歐洲進口車祭出報復性關稅,施壓德國車廠擴大在美國的投資,讓德國汽車工業相當緊張。

上月初,福斯執行長迪斯(Herbert Diess)在華府會晤川普時,承諾將增加在美國的投資,向川普示好。

市場也盛傳,福斯與美國汽車大廠福特(Ford)明天將底特律汽車展,正式宣布商用車、電動車等領域的結盟計畫。

福斯今天表示,將在美國田納西州的查塔努加(Chattanooga)廠投資8億美元,預計從2022年起生產電動休旅車ID.CROZZ。福斯原本就在查塔努加廠生產房車和休旅車。

迪斯強調,這個投資案是福斯集團北美戰略重要的一環。

福斯計劃在2022年前,在德國、捷克、美國的查塔努加、中國的安亭和佛山等8座工廠建立全新的電動車製造平台MEB,目標是在2025年前,每年的電動車銷售量達到100萬輛,成為全球電動車的領導者。

評析
福斯將在美國興建電動車廠,總投資額8億美元,預計可創造1000個工作機會。
 樓主| 發表於 2020-4-18 12:51:44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9年1月15日蘋果日報,供同學參考

凱迪拉克2021年推電動車 比特斯拉便宜百萬

財經中心/台北報導

特斯拉勁敵出現!通用汽車旗下凱迪拉克總裁史蒂夫-卡萊爾(Steve Carlisle)表示,將於2021年正式銷售一款價格比特斯拉Model X更便宜的電動SUV,估售價5萬美元起(約154.18萬元台幣),較Model X至少10萬美元(308.36萬元台幣)省下一半價錢。

新浪網報導,卡萊爾在底特律舉行的北美國際汽車展前夕的新聞發佈會上表示,該豪華品牌將在2021年現有新車型全面上市後開始生產這款電動SUV。

卡萊爾表示,這款中型豪華SUV的售價將與類似的汽油車型相當,價格在5萬美元左右,高配版價格更高。

凱迪拉克公司表示,整個行業正走向電動化,汽車製造商必須以與汽油車相當的價格銷售電動汽車,否則就無法實現電動車的銷量。

特斯拉正準備推出價格較低的Model Y,後者是一款小型SUV。卡萊爾表示,通用正以特斯拉的汽車為基準,開發自己的電動版本。他承認,特斯拉已做了很多工作來推廣電動汽車,並在消費者心目中獲得了一席之地。

評析
凱迪拉克這款中型豪華SUV的售價將與類似的汽油車型相當,價格在5萬美元左右,高配版價格更高。
 樓主| 發表於 2020-4-18 12:52:13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9年1月15日鉅亨網,供同學參考

特斯拉在3大關鍵領域大幅領先其他汽車製造商

鉅亨網編譯張祖仁

ARK Invest 創辦人兼 CEO Catherine Wood 週一 (14 日) 指出,特斯拉 (TSLA-US) 雖然沒有出席今年的底特律車展,但這家電動車製造商在三個關鍵類別中已居領先地位。

她認為,傳統汽車製造商一直在大規模投資車輛電氣化,但特斯拉在電池技術、人工智慧和數據收集方面處於產業領先地位。

Wood 表示,「我們相信,交通產業正在大規模轉向電動車,而特斯拉領先其他企業好幾步。」她補充指出,其他汽車生產商很難追趕得上,因為電動車直接存在特斯拉的「DNA」中。

Wood 旗下以科技為主的投資基金 2018 年收穫頗豐,並在 2019 年持續這股上升趨勢,她認為特斯拉占有成本優勢,因為它為 Model S、Model X 和 Model 3 車型生產自有的電池。而其他汽車廠商還需要進行垂直整合。

此外,特斯拉使用的電池類型讓它比其他汽車製造商更具優勢。特斯拉車輛使用圓柱形鋰離子電池,一如在消費類電子產品中常見的款式,而非軟包式薄膜鋰離子電池。

Wood 說,「因此,特斯拉的成本曲線就像消費性電子產品一樣快速下降,這遠遠低於軟包式薄膜鋰離子電池。」她說,「從工程的角度來看,他們做出一件令人驚奇、沒有人認為是可能的事情。這讓他們遠遠領先於競爭。」

Wood 表示,她預計其他汽車製造商將轉向 Nvidia (NVDA-US) 尋求解決之道,但她批評該晶片製造商的「設計節奏」。

她說,「除了特斯拉之外,其他業者都會採用 Nvidia,但他們的設計節奏更像是 3-5 年。」「而特斯拉是每一年到兩年就會更新設計,兩者動態完全不同。」

Wood 說,特斯拉還從自有的客戶那裡收集上百億英里的數據,並且每季繼續收集超過 10 億英里的數據。她補充說,谷歌母公司 Alphabet (GOOGL-US) 的 Waymo 排在第二位,擁有的道路數據大約只有 2 億英里。她強調,「這就是驅動自駕車的基礎,而這正是我們發展的方向。」

評析
特斯拉在電池技術、人工智慧和數據收集方面處於產業領先地位,大幅領先其他汽車製造商。
 樓主| 發表於 2020-4-18 12:53:13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9年1月15日MoneyDJ新聞,供同學參考

電動車需求為鎳市提供支撐 只待中美貿易糾紛化解

記者 黃文章 報導



投資專家Matthew Bohlsen在投資網站《InvestorIntel》撰文表示,在中美貿易關係緊張對峙以及大陸經濟放緩的大環境下,鎳價也來到相對的低點;但只要中國以及全球經濟沒有陷入嚴重的衰退,一旦中美之間的貿易爭端能夠獲得解決,鎳價也就將可以迎來復甦。

報導指出,2018上半年全球不鏽鋼生產數據強勁,一度帶動鎳價創下三年新高;但下半年在中美貿易戰以及全球經濟擔憂加重之下,鎳價也轉而回落,最終全年下跌了16%。

但鎳市仍不乏來自基本面的支撐,根據麥肯錫(McKinsey)的研究報告,預估2025年全球電動車產量將會達到3,100萬輛,與此同時,用於電動車電池的高純度鎳的需求也將從2017年的3.3萬噸大增至2025年的57萬噸,增長幅度達到17倍。

全球仍有七成的鎳是用於生產不鏽鋼,是鎳最主要的消費來源,因此不鏽鋼的生產也與鎳價息息相關,不鏽鋼生產則同時會用到高純度鎳以及較低品質的鎳。

世界金屬統計局的最新報告表示,2018年1-11月,中國大陸的不鏽鋼出口量為350萬噸,與上年同期相當,前四大的出口地區包括南韓(17%)、台灣(15%)、越南(12%)與印度(6%),合計佔了大陸不鏽鋼出口的半數比重。

同期,大陸的不鏽鋼進口量也從上年同期的90萬噸幾乎倍增至170萬噸,特別是來自印尼的進口量從上年同期的30萬噸大增至110萬噸,因包括大陸在內的投資令印尼不鏽鋼產能大增的影響,如浙江青山鋼管有限公司就在印尼投產了大型的不鏽鋼廠。

澳洲工業部的報告表示,全球鎳產量的強勁增長將會令鎳價受控,但鎳的需求也存在潛力,特別是受到電動車的帶動,電池部門的需求將快速增長。報告預估鎳價將從2018年平均的每噸13,655美元,略微上漲至2019年的每噸13,950美元,但2020年鎳價預期將再下滑至每噸13,750美元。

另一方面,高盛對未來12個月的鎳價預估則是從每噸18,000美元大幅下調至12,500美元,稱鎳市需求雖然有來自電動車市場的明亮前景,但來自印尼的新增供應也將大幅成長,將對鎳價構成壓力。

聯合國旗下機構國際鎳研究組(International Nickel Study Group, INSG)的數據顯示,2017年全球鎳需求量為218.4萬噸,並預期2018與2019年全球鎳需求量將分別為235萬噸與242.2萬噸,分別將年增7.6%與3%。

日本最大鎳生產商住友金屬礦業公司(5713.JP)鎳銷售以及原材料部門總經理大山正則(Masanori Ohyama)表示,相比於2017年全球鎳市的供給短缺77,000公噸,2018年鎳市的供給缺口預計將擴大至93,000公噸;不過,受到印尼低等級鎳鐵產量增長的影響,預期2019年鎳市的供給缺口將會削減至49,000公噸。

評析
只要全球經濟沒有嚴重衰退,一旦中美之間的貿易爭端能夠獲得解決,鎳價也就將可以迎來復甦。
 樓主| 發表於 2020-4-18 12:53:26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9年1月16日工商時報,供同學參考

新能源車布局升級 恒大入主NEVS

工商時報 譚有勝/綜合報導

恒大造車布局又有大動作,該集團旗下恒大健康15日宣布,以9.3億美元收購國能電動汽車瑞典有限公司(NEVS)的51%股權,並獲得多數董事席位,成功入主這家總部位於瑞典的全球性電動汽車公司,凸顯其在新能源汽車技術布局中將再上一層樓。

恒大健康股價15日收盤跌0.67%,報14.82港元。

大陸新能源汽車市場競爭愈加激烈,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近期正式動工,曾收購美國電動車公司Faraday Future(FF)的恒大集團也在15日又有新一步的動向,引起市場高度關注。

據新浪財經報導,恒大健康宣布,收購NEVS的51%股權。NEVS總部位於瑞典,由瑞典籍華人蔣大龍通過其控制的國家現代能源控股出資創立。2012年9月,NEVS宣佈收購原瑞典薩博汽車(Saab)的核心資產,並完全繼承該公司的智財權與造車技術。

薩博汽車曾是知名高端汽車製造商,因經營不善於2011年12月面臨破產清算,最終被NEVS收購,交易價格為18億瑞典克朗,約為2.56億美元。

自NEVS取得薩博新能源汽車的一系列成果後,NEVS在瑞典已擁有世界頂尖水平的電動車研發中心,擁有超過500人的全球研發團隊和多元化的國際管理團隊,員工超1,800人。該公司所擁有的車聯網、電動車生產技術或是恒大此次收購的主因。

恒大公告指出,NEVS是大陸發改委和工信部核准的新能源汽車生產資質10家企業之一,已有兩款達到量產條件的純電動汽車車型,並擁有瑞典特羅爾海坦以及大陸天津生產基地,且近期正計劃籌建上海生產基地。

恒大此次交易將分兩次支付,第一期的4.3億美元在2019年1月15日已完成支付,餘額在2019年1月31日以前支付。

評析
NEVS所擁有的車聯網、電動車生產技術或是恒大此次收購的主因。
 樓主| 發表於 2020-4-18 12:53:42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9年1月16日自由時報,供同學參考

中美車市失速 車企單打獨鬥out 合縱連橫將全面啟動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

近來美中貿易戰的負面影響,使最大市場中國與美國的車市一片低迷,加上汽車共享服務的興起等,全球汽車市場將備受挑戰。而日趨重要的純電動車與自駕車,將成為各家廠商的開發目標,透過強化擅長領域,並尋求合作的可能。

《日經》報導指出,全球的新車銷量中,美中兩國即佔了一半(中國佔3成、美國佔2成),近來兩國汽車市場的低迷,將對零部件供應等供應鏈産生巨大影響。而消費動向的轉變從「擁有」趨向「使用」,促使汽車共享服務的興起,也將動搖新車市場。

據相關統計,2018至2022年新車市場的年均增速將為2%,較2011至2017年的3.7%幾乎下降一半。相關德國調查也顯示,在世界各地的主要城市,以轎車代步的方式減少,預估到2050年利用共享汽車移動的比例將從2015年的約7%提高至28%左右。

因應上述市場變化,各國開始通過制定環保政策,以推動燃油車轉向電動車。中國從2019年開始實施新能源車積分政策,要求汽車廠商必須生産一定比例新能源汽車。新能源車被視為將切實增長的領域,中國2018年的新能源車銷售量較去年同期大幅增長了6成以上,達125萬輛。

各家車企也開始合作開發電動車與自駕車,透過選擇優勢與集中的策略來推進銷售。本田和通用汽車合作自駕車技術開發。電動車方面,由豐田、馬自達、鈴木和日野汽車等共9家日本車企結盟。

在銷售與合作層面,鈴木專注於開拓其佔據優勢的印度市場,在電動化等新一代技術開發層面,計劃活用與豐田的一系列合作。豐田也將活用鈴木的銷售網路,致力於中國等其他新興國家市場。此外,日産汽車、法國雷諾和三菱汽車聯盟則將分佔優勢市場。三菱汽車致力開拓印度尼西亞等東南亞市場,擅長純電動汽車技術的日産則將深耕中國市場。

評析
各家車企開始合作開發電動車與自駕車,透過選擇優勢與集中的策略來推進銷售。
 樓主| 發表於 2020-4-18 12:53:54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9年1月17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總價都不知道就下訂
保時捷電動跑車接單破360台

經濟日報 記者邱馨儀╱台北報導

台灣保時捷於2018年11月正式啟動『Porsche全新純電跑車Taycan 預購專案』,消費者只需透過線上註冊並支付新台幣88,000元押金,即可優先擁有訂購Porsche Taycan的保留席次,可享率先入主首批到港保時捷純電跑車尊榮名額。

預購活動正式開跑僅短短兩個月時間,旋即引起國內消費者的廣大迴響,吸引不少喜愛熱衷體驗新世代綠能科技的客群與搶先下單預購,台灣保時捷表示截至目前為止已接獲多達360張預購訂單,顯見國內市場對於Porsche全新純電跑車Taycan的殷切期待。

台灣保時捷發表Porsche Cayenne E-Hybrid,為保時捷的電動車時代掀起序幕。台灣保時捷去年11月宣布,Cayenne E-Hybrid純電模式可行駛44公里,而首部電動車Taycan將於2020初進入台灣。保時捷並以8.8萬元的訂金價開放消費者獲得優先購車權。

電動車時代即將來臨,除了特斯拉之外,傳統車廠開始投入電動車市場已成趨勢,其中性能車品牌保時捷更挾著原有的品牌形象投入電動車,純電動車Taycan今年9月發表後,2020年初即將進入台灣市場,在此之前保時捷已開始著手進行充電站的建置規劃,預計15分鐘充滿80%的高壓快充據點將在全省經銷展示中心設立,保時捷的積極投入也使得電動車的實用性進一步獲得車廠的印證。

此外保時捷有意將純電動車售價設定在特斯拉Model S的售價之下,一場電動車戰爭即將展開。

台灣保時捷看好台灣的電動車市場,主要是特斯拉在台灣有相當不錯的銷售成績,可見台灣對於電動車已有認同,而且保時捷已有相當大的客戶認同,再加上積極建置充電設施,未來電動車的前景看好。

而且目前已有不少消費者積極詢問有關保時捷純電動車的銷售時程,並要求要第一個購買,二個月的時間已有360位消費者在不確知價格的情況下將可以8.8萬元的訂金取得優先購車的權利,這也反應台灣電動車市場的熱度。

評析
台灣保時捷已接獲多達360張預購訂單,顯見國內市場對於Porsche全新純電跑車Taycan的殷切期待。
 樓主| 發表於 2020-4-18 12:54:07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9年1月17日蘋果日報,供同學參考

福斯與福特合作 預計2022年推首款新車

林浩昇 / 綜合外電報導

車壇中兩大汽車巨頭Volkswagen及Ford將攜手的合作案,在去年雙方發出共同聲明之後,於昨(16)北美車展中正式發布未來進一步的結盟細節,這項合作最主要是針對兩家公司的商業用車領域進行整合與策略結盟,但並不包含任何交叉持股協議,並預計在2022年起開始提供雙方一同開發的中型Pick-up貨卡車,以及商用貨車。

另一方面,兩家公司也不排除其他進一步合作的計畫,並簽署了一份合作意向書,未來將針對自動駕駛車、移動服務及電動車的合作逐漸鋪路。Ford的首席執行長Jim Hackett表示:「兩公司合作不僅能提升新車開發及生產效率,還讓我們有機會在其他領域攜手,共創下一個移動時代。

而Volkswagen首席執行長Herbert Diess也表示:「Volkswagen和Ford利用雙方資源優勢,加上集結創新能力及市場互補的地位,將能有效提高兩公司在商用車輛的競爭力。」

就目前而言,Volkswagen和Ford在全球市場都已開拓了相當穩固的商用車銷售市場,Ford的Transit及Ranger、Volkswagen的T系列商旅車及Amarok,都是相當成功的全球戰略車種,去年光是兩公司的商用車,在全球就累積銷售了120萬輛新車。

至於在未來,Ford將首先為兩家公司設計中型卡車,並預計在2022年開始量產,並陸續為歐洲市場設計大型商用廂型車;而Volkswagen則打算主導都會商用車的開發計畫。

評析
這項合作最主要是針對兩家公司的商業用車領域進行整合與策略結盟,但並不包含任何交叉持股協議
 樓主| 發表於 2020-4-18 12:54:21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9年1月18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馬斯克喊停特斯拉消費者轉介優惠 以降低成本

經濟日報 記者陳律安╱綜合外電

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17日推文表示,特斯拉的消費者轉介計畫將於2月1日告終。

這項消費者轉介優惠為,特斯拉車主給朋友一組轉介代碼後,便能享有六個月特斯拉超級充電站的免費充電服務。馬斯克表示,終止轉介是為了降低該計畫的成本,「這會對那些車輛帶來太多成本,特別是Model 3」。

特斯拉近來已推動好幾項撙節措施,以提振利潤與獲利能力。特斯拉上月底調降中國市場的Model 3價格,本周則停止販售最低價版本的Model S房車及Model X休旅車。

特斯拉也正嘗試提高在中國市場的市占率,馬斯克近來也出席上海超級工廠的動土儀式,預定今年下半年開始部分生產。

評析
特斯拉近來已推動好幾項撙節措施,以提振利潤與獲利能力,終止轉介是為了降低該計畫的成本。
 樓主| 發表於 2020-5-30 16:46:43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9年1月18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文在寅總統宣示:南韓要邁向「氫經濟」

經濟日報 記者林聰毅╱綜合外電

韓聯社報導,南韓總統文在寅17日在蔚山的一場集會中宣示,將打造「氫經濟」列為政府的施政目標。

他在會晤包括現代汽車在內的氫氣相關企業領袖時說:「政府有堅定的決心(打造)氫經濟。」

南韓政府在16日甫宣布一項野心勃勃的計畫,要在不到四年的時間使南韓的氫動力汽車增至8萬輛。

現代汽車是全球氫燃料電池電動車(FCEV)的翹楚之一。 韓國目前只有大約2,000輛氫氣氫燃料電池車,但財政部16日表示,力拚在2022年增至8萬輛。

文在寅在蔚山舉行會議說:「有別於會產生溫室氣體和粉塵的碳,氫氣是一種乾淨能源,所產生的副產品只有水。此外,氫氣汽車在行駛時具有淨化粉塵的作用。」 蔚山是位於首爾東南方410公里的工業城,是許多氫氣企業的大本營,包括現代汽車的廠區。

文在寅並宣布,要到2030年前使南韓的氫動力汽車增至180萬輛。他說,為達此目標,政府將開始對燃料電池計程車和卡車提供補貼。

首爾當局還將與當地政府合作,在2022年前將燃料電池電動公車的數量增至2,000輛,並從2021年開始以燃料電池巴士取代全部820輛警用巴士。

根據青瓦台發布的文在寅講稿內容,「一旦氫燃料汽車的數量在2030年前達到政府設定的目標,南韓每年的粉塵將比現在減少約3萬噸(或約10%)」。

文在寅近來不斷強調氫氣做為新能源來源的重要性,而他在17日的宣示,象徵南韓政府首次將邁向氫經濟當成官方目標。

文在寅說:「氫是一種隨處都可找到的無窮盡資源。 目前,最常見的能源是從化石燃料提煉而來,但由太陽、風力和生物能源所產生再生能源,將來會更普及。」

評析
文在寅不斷強調氫氣做為新能源來源的重要性,要在不到四年使南韓的氫動力汽車增至8萬輛。
 樓主| 發表於 2020-5-30 16:47:03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9年1月18日蘋果日報,供同學參考

蘋果減少招聘 傳放棄開發電動車

于倩若╱綜合外電報導

蘋果(Apple)主力產品iPhone買氣不如預期,業績表現走疲,為撙節成本,傳將減少部分部門人員招聘,甚至放棄電動自駕車開發,代號「泰坦」(Titan)的研發計劃恐變沉沒的鐵達尼號(Titanic),產品還沒面世就胎死腹中。

研究機構LYNX EQUITY STRATEGIES分析師拉杰庫瑪(KC Rajkumar)和尼薩(Jahanara Nissar)表示,聽到業界傳言,蘋果可能放棄秘密研發的電動自駕車計劃。 他們認為,如果情況屬實,蘋果將少了一個新成長途徑,並代表iPhone銷售疲軟可能已嚴重到必須透過終止研發計劃和裁員等方式,來收緊非核心項目支出的程度。

市場解讀:收緊非核心
美國財經資訊平台彭博引述知情人士的報導,蘋果執行長庫克(Tim Cook)本月稍早發給投資人的信函談到公司最近經營瓶頸,尤其是在中國,隔天在會議上也向員工坦白困境。

在會議中,被問及公司是否會採取凍結招聘等措施,庫克回答他不認為這是解決方案,但坦承有些部門將減少招聘,目前尚未決定是哪些部門,惟蘋果人工智慧團隊等關鍵部門將繼續以強勁速度增聘新員工。他強調,一個部門對蘋果未來的重要性並非以聘僱率來衡量。

庫克也說,縮減招聘不影響德州奧斯丁新設辦公室及洛杉磯地區的擴張計劃。蘋果正在洛杉磯壯大其原創影音內容團隊。

蘋果發言人對傳言不予置評。蘋果過去10年大幅招聘人手,但近年來員工人數增長放緩。在最近一個財年增加約9000人,員工人數達到13.2萬人。而在前一個財年,蘋果大約增加7000人。

評析
蘋果iPhone買氣不如預期,為撙節成本,傳將減少部分部門人員招聘,甚至放棄電動自駕車開發
 樓主| 發表於 2020-5-30 16:47:22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9年1月18日科技新報,供同學參考

矽奈米粒子可助鋰電池一臂之力,電池容量有望增 10 倍

作者 Daisy Chuang

通常智慧型手機的電量會在一天之內用罄、電動車續航里程則平均不到 500 公里,目前電池容量著實不高,但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有望改變這一現狀,該團隊在鋰離子電池陽極添入矽奈米粒子,成功研發出電池容量超過 10 倍的矽-鋰電池。

鋰離子電池是目前電池儲能系統技術龍頭,消費型電子產品、電動車或是儲能系統都可以看到它們的身影,只不過該電池還是存在許多挑戰,像是電解質易燃、容量不高與壽命短等問題,這些都是科學家想逐一突破的課題。

其中矽可說是大幅提升鋰電池容量的陽極好幫手,不管是吸收鋰離子的效果還是在地殼上的含量,都比現在鋰電池採用的石墨陽極還要好,若採用 100% 矽陽極,電池容量理論上可以增加 70%,但事情總是沒有想像中那麼簡單,矽在充電時體積會膨脹 300%,放電時又會縮小恢復正常,只要充電一次矽材料就會不堪負荷碎成粉狀,大幅限制矽含量。

因此現在各國科學將都想要克服這項挑戰,像是先前挪威能源技術研究所將矽奈米粒子與未命名材料相結合,使矽顆粒能承受較大的體積變化,有望將電容量提升最高 5 倍;美國 Sila Nanotechnologies 公司則採用石墨-矽奈米複合材料,運用多孔支架為矽挪出可膨脹與縮小的空間,解決膨脹問題並讓電池容量提高 20%。

顯然這些研究都跟奈米技術有關,將矽製成奈米級的晶體、線狀或管狀或許就可以防止矽材料在充放電時受損。

而此次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也善加利用奈米技術,並想藉此得知目前技術可以把多小的矽材料放入鋰電池陽極中,阿爾伯塔大學化學家 Jillian Buriak 指出,團隊想觀察不同大小的矽奈米粒子在充放電中如何變化。

為了得出答案,團隊以 3、5、8 和 15 nm 四種不同直徑長度的矽奈米粒子進行實驗,將奈米粒子均勻放入高電導石墨烯氣凝膠之中,最後發現最小、約三十億分之一公尺的奈米粒子拔得頭籌,Buriak 對此表示,研究發現,將奈米粒子縮小有助科學家控制矽的膨脹與縮小等應變。

根據團隊在《Chemistry of Materials》發表的研究,在電流密度達每克 400mA 下,新電池經過 500 次充放電之後表現仍良好,比容量達每克 1,100mAh,容量也能維持在 90%。

由於研究初步有成,阿爾伯塔大學下一步則計劃找出更便宜、更快速的矽奈米粒子製造方法,希望可盡快將該技術整合到現在的鋰離子電池製程,或許未來哪一天,電池充電速度與電池重量就能減少 10 倍,電動車續航里程也能增加 10 倍。

評析
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在鋰離子電池陽極添入矽奈米粒子,成功研發出電池容量超過 10 倍的矽-鋰電池。
 樓主| 發表於 2020-5-30 16:47:44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9年1月19日工商時報,供同學參考

特斯拉裁員7% 穆斯克:未來路艱難

工商時報 陳穎芃/綜合外電報導

電動車大廠特斯拉執行長穆斯克(Elon Musk)18日宣布,為了節省更多成本以壓低電動車Model 3的價格,將把正職員工裁員7%,逾三千人將失業。穆斯克坦言未來將「相當艱難」,同時預警第四季(去年12月底止)獲利將不如第三季。

受此消息衝擊,特斯拉18日股價早盤暴跌6.4%,每股325美元。

穆斯克18日發布的內部信件中表示:「我必須確定大家知道所有事實及數據,並了解公司未來之路相當艱難。」他強調除了透過裁員來節省開銷,「沒有其他路可走」。

穆斯克表示:「特斯拉必須做出這些成本節約措施,同時增加Model 3產量,未來幾個月也將進行多項製造工程改良。」

這是特斯拉近7個月來第二度裁員。去年6月特斯拉已裁員6%,這回再裁7%員工。特斯拉並未公布確切裁員人數,但穆斯克在去年10月推文中曾表示員工總數4.5萬人,依此推算這回裁員3,150人。

今年以來特斯拉為了壓低電動車價格、加速電動車普及市場,已不斷節省開銷,促成公司在上周宣布美國所有車款全面降價。這段期間特斯拉除了裁員之外,也宣布終止顧客推薦優惠專案,因為這類優惠「讓電動車成本大增」。

穆斯克表示:「今年5月起我們必須在所有區域市場推出中價位Model 3,因為我們必須將客群拓展到更多買得起特斯拉的消費者。」目前Model 3起價是4.4萬美元,但穆斯克表示最終目標是將Model 3價格降至3.5萬美元。

在各家傳統汽車大廠夾殺下,特斯拉要持續壓低成本又推動產能成長著實不易。該公司日前公布上季出貨量9.1萬台,低於分析師預期,也讓投資人擔心獲利難以延續。

去年第三季特斯拉信守承諾達到3.1億美元獲利,是創業15年來第三次季度獲利。穆斯克18日表示:「上季高價位Model 3出貨量可望讓公司在困境中幸運創造些許獲利。」但他預警上季獲利將不如前一季。

評析
特斯拉必須做出這些成本節約措施,同時增加Model 3產量,未來幾個月也將進行多項製造工程改良。
 樓主| 發表於 2020-5-30 16:48:40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9年1月19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特斯拉要裁員7% 股價重挫

經濟日報 編譯余曉惠/綜合外電



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18日向員工表示,將裁撤約7%、超過3,000名全職員工,以降低成本、讓公司用更便宜的價格販售Model 3,並警告「前路艱困」。初步數據顯示,特斯拉去年第4季獲利將較第3季下滑,股價在18日早盤應聲重挫約7%。

華爾街日報等梅體報導,馬斯克在給員工的備忘錄中說:「特斯拉需要裁員,以在未來幾周提高Model 3的生產率,進行多處生產工程的改善。」 他表示,為了讓標準版Model 3售價降到3.5萬美元、還能維持正常運作,提高產量和改善設計是關鍵的環節。根據彭博資訊,特斯拉去年約有4.5萬名員工,這波裁員相當於裁撤3,150人。

特斯拉已在去年第3季意外轉盈,並曾預告第4季有望繼續獲利。根據這份備忘錄,未經會計師審核的初步數據顯示,特斯拉去年第4季的一般公認會計原則(GAAP)仍為獲利,但較第3季下滑。上季財報將於2月5日公布。

馬斯克表示,公司「別無選擇」,只能裁員,要讓特斯拉的產品具備成本競爭力,「面臨極為艱難的挑戰」。特斯拉為了盡可能吸引有能力負擔得起自家車款的消費者,從5月開始,必須「至少能在所有市場提供中等續航力版本Model 3」,此外,「要繼續在較低價版本的Model 3上取得進展」。

特斯拉去年6月曾裁員9%,當時特斯拉也處於提高Model 3產量以解決延誤交車的關鍵時期。

馬斯克把價格比起現有車款較平易近人的Model 3視為打入主流市場的產品,但至今售價遲遲無法降到他承諾的3.5萬美元。即使特斯拉1月調降所有車款售價,入門的Model 3售價至少要4.4萬美元。

美國提供電動車買家的7,500美元聯邦抵稅優惠將在今年分階段取消,對次馬斯克在備忘錄中說:「壓低Model 3價格愈來愈有其必要,因為7月1日聯邦抵稅優惠再度減半之後,我們的車款售價會比現在貴上1,875美元,等到了年底,抵稅優惠會完全取消。」

特斯拉股價18日早盤跌6.8%,報323.69美元。

評析
特斯拉需要裁員,以在未來幾周提高Model 3的生產率,進行多處生產工程的改善。
 樓主| 發表於 2020-5-30 16:49:02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9年1月19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特斯拉裁員是壞消息?眾分析師:沒那麼糟

經濟日報 記者湯淑君╱綜合外電

電動車大廠特斯拉(Tesla)宣布裁員,導致該股18日盤初應聲大跌近8%,但多位華爾街師表示,這消息並不像投資人所解讀的那麼負面,裁員對特斯拉而言也意味生產力提升。

Jefferies公司分析師Philippe Houchois在研究報告中寫道:「降低員額也意味生產力提升,依我們之見,這與成長率趨緩相符,但重點是生產力與流量改善的程度。」

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18日宣布,將裁減全職員工7%。若根據去年10月特斯拉總員額約4.5萬人計算,這相當於裁掉約3,150名員工。Jefferies估計,新一波裁員將影響3,200人至3,500人。

Houchois認為,特斯拉裁員「並不令人訝異」。Oppenheimer研究分析師Colin Rusch也在CNBC訪談中表示,這消息「並不是重大意外」,「我們認為,這既是積極的削減成本行動 …也有幾分是為今年力拚Model 3大量交車整軍待發。」

其他四位華爾街分析師,包括Baird的Ben Kallo、Wedbush的Dan Ives、Canaccord Genuity的 Jed Dorsheimer,以及Consumer Edge的Derek Glynn也認為,大致而言,裁減人力對特斯拉是好事。

Kallo說,成本控管是「特斯拉過渡到下一個成長階段」的關鍵。他表示,在特斯拉做此宣布之後,Barid準備趁股價下跌逢低買進。

Ives預期,一年或一年半後,「特斯拉將能變成更強、更賺錢的電動車公司」。

Dorsheimer認為,特斯拉2019年的展望變得更佳。

Glynn說:「繼多年來營運大幅虧損後,管理階層如今聚焦於達成每季獲利目標,這令人鼓舞。」

Rusch說:「我們絕不樂見一家成長型公司像這樣裁員,但我們並不過度擔心。」

不過,另有分析師對特斯拉裁員持負面看法。花旗集團分析師Itay Michaeli就對特斯拉展望存疑,他在研究報告中指出,特斯拉調降第4季財測並宣布裁員,支持「特斯拉(第3季)亮麗財報難以為繼的論點」。

特斯拉股價18日在紐約股市盤初大跌7.8%至320.4美元。

多家分析師給特斯拉更高的目標股價,Jefferies預期該股上看450美元,Oppenheimer認為可漲上418美元,Consumer Edge給的目標股價為350美元,Canaccord Genuity預估可漲抵323美元,Wedbush和Baird更分別把目標價訂估為440美元和465美元。花旗集團則認為會跌到284美元。

摩根士丹利分析師 Adam Jonas在特斯拉宣布裁員後發布報告,仍看好特斯拉未來展望。他寫道:「競爭對手在哪裡?」特斯拉在電動車市場占有競爭優勢,且市場正日益成長。摩根士丹利估計,去年特斯拉在電動車銷售額計占有率達90%,以銷售量計占有率達80%。

Jefferies和Oppenheimer也提到,特斯拉在電動車銷售方面遙遙領先其他汽車製造商。

Rusch認為,對手貨仍無法與特斯拉電動車匹敵,這將「延長特斯拉的機會窗口」,但他也指出,「Model 3年產量要放大到50萬輛,仍具挑戰性,需要擴大產能」。

Houchois預期,隨著Model 3價格點逐漸朝3.5萬美元靠近,而「競爭對手多半仍在較高的價格點陷入電動車負利潤的零和遊戲」 ,特斯拉可望繼續穩坐電動車市一哥地位。

評析
特斯拉調降第4季財測並宣布裁員,支持「特斯拉(第3季)亮麗財報難以為繼的論點」。
 樓主| 發表於 2020-5-30 16:49:17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9年1月19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陸補貼近尾聲 全球電動車銷量增幅恐腰斬

經濟日報 編譯黃嘉洵/綜合外電

全球電動車市場去年表現強勁,但隨著市場預料中國的電動車補貼優惠將邁入尾聲,今年銷量成長可能減半至30%。

根據澳洲麥格理銀行,今年全球電動車銷售將成長30%,遠低於去年57%的成長率,因中國正考慮削減電動車補貼。麥格理分析師透納(Matt Turner)說:「中國去年電動車銷售量年增85%突破100萬輛,在全球總銷量占比從前年的48%上揚至53%。但市場擔憂這股強勁的態勢可能無以為繼,因中國預料很快將宣布削減電動車補貼。」

中國2010年推出電動車補貼方案,但業界認為這項優惠可能在2020年逐漸終止,「市場一直預料政府將削減補貼額度,但媒體報導削減的幅度大於市場所料,介於42%至55%。」

透納說,基於中國市場的重要地位,全球其他國家將難以補足這個缺口。麥格理預估,美國電動車市場今年增速勢將趨緩,「我們假設成長率將趨緩至30%,但其中有太多不確定因素。」,歐洲今年的電動車銷售則預料將優於去年,因特斯拉Model 3搶進歐洲市場,加上日本及歐洲車商推出多樣化車款。

透納說:「往年12月電動車銷售通常表現亮眼,2018年也不例外,12月賣出全球電動車銷量達到破紀錄的27.9萬輛,使全年銷售達到200萬輛。」預估今年中國削減補貼將導致電動車銷量成長減速,但風險不大。

評析
隨著市場預料中國的電動車補貼優惠將邁入尾聲,今年銷量成長可能減半至30%。
 樓主| 發表於 2020-5-30 16:49:40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9年1月19日聯合晚報,供同學參考

限排立法!德高速公路將限速

聯合晚報 編譯郭宣含╱綜合報導

德國高速公路以能恣意飆高速聞名,但不限速的日子可能即將邁入歷史。德國政府委員會提出一項未來交通計畫草案,希望降低交通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以符合歐盟的要求。

該委員會提出許多建議以降低交通對環境造成的傷害,包括調高燃料稅、設電動車配額,希望德國能因此達到歐盟設下的排放目標。

許多新聞媒體在18日審視這些提案草稿,這些提案恐在德國引發爭論,德國高速公路部分路段數十年來無速限,駕駛可以盡情踩油門,完全展現車子的性能。

不過,德國若無法降低溫室氣體和有毒氮氧化物的排放量,將面臨歐盟重罰。德國交通的排放量自1990年以來便居高不下,因此成為降低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目標。

德國政府一方面要保護德國重要的汽車產業,但一方面也需要採取行動保護快速惡化的環境。德國汽車業因一系列的排放造假醜聞,近年受到打擊。

委員會草案建議將高速公路限速定為時速130公里、自2023年開始調高燃料稅、廢除柴油車的減稅。

評析
德國政府委員會提出一項未來交通計畫草案,希望降低交通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以符合歐盟的要求。
 樓主| 發表於 2020-5-30 16:50:00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9年1月19日科技新報,供同學參考

中國衝刺氫燃料電池的華麗冒險

作者 財訊

2009 年,受金融海嘯衝擊,有數百年石材工藝歷史的廣東雲浮縣決定轉型;當時,雲浮除了消費用品外,現代工業項目寥寥無幾。地方官員決定剷平一整座山頭,建立一個面積 13.4 百平方公里的工業園區,集中扶植燃料電池科技。政府大力採取補貼政策,相關供應鏈企業紛紛前來設廠,生產數千輛氫燃料電池的客車與小卡車。受開發成功的鼓舞,當地正計畫再剷平鄰近的兩座山頭,成立汽車製造廠和化工廠。

廣東國鴻氫能董事長馬東生說:「我們搬來時,這裡還是荒山,第一印象是這裡怎麼是這類生產的地方,但在中國這是特殊產業。」雲浮園區是中國工業政策的縮影──設計之初透過政府的高額補貼,開發與掌控新興產業;這些關鍵性的產業是「2025 年中國製造」轉向高階製造的樞紐。

國家補貼扶植產業  打造全球電動車霸主地位
美國國際戰略研究中心指出,過去 10 年,中國約耗費 588 億美元(約台幣 1.8 兆元)補貼汽車產業,打造出全球最大的電動車市場與電池霸主地位,超越日本與南韓。中國的太陽能市場也因補貼而擠入全球最大生產者行列,擊敗歐美對手。

現在北京當局也希望燃料電池重演戲碼──透過燃料電池和電動車減碳,降低中國對進口石油的過度依賴。燃料電池汽車要與小型電動車競爭可能不易,因為後者成本不斷下降,且在卡車與大巴等大型車上可扮演要角,也能在船隻與火車上有所發揮。

全球最大電池廠商之一的巴拉德動力系統公司執行長麥克尤恩(Randy MacEwen)說:「中國在太陽能、風力與電動車領域打開了補貼的水龍頭,資金、企業進入這些新市場,結果中國在這三方面一馬當先;我們預期在燃料電池汽車產業也會一樣。」

然而,中國衝刺燃料電池事業,也可能是一場豪賭。在一般電動車電池日益價廉,更易充電與蓄電之際,燃料電池汽車還缺乏競爭力。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就曾對燃料電池和氫能嗤之以鼻,形容它「蠢到無以復加」。

中國補貼機器的力量在深圳一覽無遺。深圳是中國部分科技龍頭的基地,這裡的計程車幾乎都是獲股神巴菲特青睞的比亞迪生產的國產車,公共汽車也全是電動車。

車廠限購國產電池  寧德時代躍登電池龍頭廠
2019 年全球近半數電動車和油電混合車會在中國售出,由於中國政府規定國產車廠商不得向國外廠商購買電池,中國寧德時代新能源科技公司(CATL)已取代樂金化學和國際(Panasonic),躍登全球電池生產商之首。寧德時代也與德國車商 BMW 和戴姆勒簽約,提供後者電池,也計劃在德國設廠。

一如 5 年前的中國電動車產業,中國的燃料電池產業原本也落在日、韓、歐、美之後。豐田 2014 年底推出第一款燃料電池車 Mirai,售價約 6 萬 5,000 英鎊(約台幣 259 萬元),而南韓現代車廠 2019 年也將以類似價格推出 Nexo 燃料電池車。

為急起直追,中國廠商 2018 年開始取得並整合外國科技,5 月比亞迪宣布與美國混合動力公司合作,生產氫能燃料電池客車在檀香山機場使用;11 月,中國最大的柴油機製造商濰柴動力出資 1 億 8,400 萬美元購買巴拉 20% 股權;本月濰柴也付給電池商 Ceres 動力 4,800 萬英鎊,同樣買下 20% 股權。

「中國市場規模之大,Ceres 無法忽視。」Ceres 執行長寇德威(Phil Caldwell)表示,「這些科技我們在歐洲談論很多,中國政府卻實際推動。他們能夠創造市場、創造需求,而且把這些科技的成本價格曲線往下推。」Ceres 計畫對濰柴科技移轉,聯合在山東投資設施。

巴拉德與濰柴的聯合投資目標是在 21 年前,每年至少生產 2,000 枚燃料電池供商業用電動車輛使用──這也是燃料電池問世迄今最大的手筆。巴拉德預期,2020 年時,消費者購買與操作燃料電池巴士的全部費用與一般電動車相同。

催生燃料電池汽車 2018  年斥資近台幣 4,000 億元
英美資源集團鉑金市場開發部門負責人歐顏(Benny Oeyen)參觀雲浮飛馳巴士廠時,站在一輛氫燃料電池客車旁,看著水從車子的排氣管流出,他說:「這是人類解決能源科技挑戰的答案,這項科技如今不再是簡報中的空中樓閣。」

中央連同地方補助,中國 2018 年在氫燃料電池汽車共斥資 850 億人民幣(約台幣 3,800 億元),有「中國電動車之父」稱號的中國科技部前部長萬鋼 2018 年表示,「下一個時代屬於燃料電池科技」時,中國將對電動車的支持推到新高。

業界指出,中國的電動車補助 2020 年前會逐步退場,但燃料電池補助至少會持續到 2025 年。補貼使中國提前 2 年達標──年生產 5,000 輛燃料電池電動車;業者說,中國可以在 2030 年達到 200 萬輛燃料電池汽車的生產目標,屆時可占全球電動車總數的 5%。

在目前的計畫下,燃料電池汽車廠商受到獲利保證,每輛車中央政府補助金達 3 萬美元,前提是至少要跑 2 萬公里、具備起碼的供電標準。車廠也有地方政府補助,數目因地而異。英美資源集團亞太營銷部門負責人孫國江說:「在現有補助之下,燃料電池電動巴士車製造廠從第一天開始就賺錢。」英美資源看好燃料電池起飛會帶動鉑金的需求。

補貼也吸引眾多中國企業插足燃料電池汽車,包括上海汽車集團和旗下客車製造車廠宇通;上汽集團燃料電池研究部門表示,當公司達到一萬輛燃料電池汽車目標時,價格會大幅下降;國營企業已經開始興建加氫站,中國能建集團即在江蘇如皋建立了全國最大的加氫設施。氫價在中國也高度補貼,售價比柴油便宜。

發展燃料電池對中國來說有幾項好處,其一是減低對進口能源及原物料的依賴。鋰電池需要鈷、鋰與鎳等金屬,而大多數燃料電池只需要鉑金,而鉑金供應無虞,當觸媒用每千瓦也只需 0.5~0.6 公克。伯恩斯坦(Bernstein)顧問公司分析師蓋特(Paul Gait)說:「南非布許維(Bushveld)北緣所產鉑金,足供整個燃料電池汽車產業的電力所需。」

中國的氫能或許也可自給自足。氫多半從甲烷等石化燃料中產生,也可用電分解水生產;電解雖非能源有效利用之道,但電若免費,何樂不為?北京過去 10 年對再生能源的投資浪費了很多電力,原因是間歇性的風力與太陽能無法妥善地整合到電網。江蘇南通安思卓科技集團總經理倪海寧說,中國可以不花太大的代價,將部分浪費的能源用來製造氫能。

去除補貼考驗生存  政府負責出錢卻未創造需求
因為無法整合到電力網,估計中國每年浪費的再生能源產能約在 150 兆瓦左右,國際氫能燃料電池協會副祕書長王菊說,它可發動 1,800 萬輛燃料電池客車,「中國不必擔心氫能供應問題」。

儘管如此樂觀,若考慮到投入電動車的資金,燃料電池汽車面對的競爭勢必強烈。根據伯恩斯坦公司估計,21 世紀中期全球電動車市場預料增長 10 倍,達到 5,000 億美元規模,而 2023 年時售價將與汽油引擎汽車相同;這是沒有政府補助的情況。IDTechEx 顧問公司董事哈羅普(Peter Harrop)說:「這對燃料電池車來說益發困難;這不是迎頭趕上的問題,而是要追上一直跑在你前面的東西。中國為防萬一,對每匹賽馬都押注。」

批評者也提出警告:中國急衝燃料電池汽車,可能重蹈電動車的覆轍──政府出錢造成巨量生產,但卻未在需求上著力。目前,中國國內電動車車商已超過 100 家。

沒有補貼能否生存?廣東國鴻氫能董事長馬東生遲疑地說:「依賴補貼去除不易。」他也承認如果整個實驗失敗,「最好的燃料電池汽車只是廢鐵」。但他堅持一旦公司的年產量突破 10 萬輛,燃料電池大客車就能與電動車競爭。他說:「我們的策略從第一天開始就是走出政府補貼、繼續生存;我們的目標:抑低價格、全面商業化生產。」

(本文由 財訊 授權轉載)

評析
過去 10 年,中國約耗費 588 億美元補貼汽車產業,打造出全球最大的電動車市場與電池霸主地位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申請入學

本版積分規則

手機版|正通股民學校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Template by Comsenz Inc.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X3.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