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樓主 |
發表於 2018-3-7 15:23:20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p470121 於 2018-3-7 15:24 編輯
轉貼2018年1月12日工商時報,供同學參考
論台灣出口情勢可憂不可喜
工商時報 社論
日前財政部發布海關進出口統計,去年我國出口逾三千億美元,成長13.2%,財政部官員表示這是貿易上豐收的一年,出口的表現振奮人心。然而,我們的生產、外貿真的是豐收,真的有那麼振奮人心嗎?恐怕未必。
我們去年出口成長率是不錯,但這個不錯是建立連續兩年衰退的基礎上,在比較基期偏低下而有13.2%的成長,只能說是差強人意而已,況且去年出口規模還不及2014年的水準。眾所周知,常態下出口原是逐年遞增的時間數列,但去年我們的出口仍不及四年前水準,這個長期下沉的走勢,非僅不是振奮人心的消息,反倒是值得警惕的現象。
是不是振奮人心,我們還可以近十年台灣、韓國出口來比一下,2007年我們出口2,488億美元,韓國3,715億美元,我們是韓國的67%,但去年我們出口3,174億美元,韓國5,739億美元,我們已降至韓國的55%,由此可知十年來我們外貿成長低迷的很,這不是一年、兩年,而是十年,看看這個持續落後的走勢,我們的心哪裡還振奮的起來。
遙想昔日我們出口仍遙遙領先韓國,但如今彼長我消,影響所及,我們GDP的擴張速度也遠不及南韓,以本國貨幣計算的GDP,韓國二十年來成長228%,我們僅成長101%,以美元計算的情況亦然,以此而言,眼下雖出口略有好轉,但長期而言,我們的經濟實力已大不如昔,這個情況實不足喜。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我們去年出口雖大幅成長13.2%,但製造業生產成長率僅約4%,兩者有不小落差,其中電子零組件出口成長高達15.5%,然其生產指數卻僅成長6.1%,兩者差異極為顯著,這又讓人懷疑我們的出口是否真有這麼好,經比對查核,我們有以下四點理由認為去年出口表現並不如表面數據這麼好:
第一、製造業生產指數成長仍緩:出口與生產一體兩面,斷無出口大好而生產平平的道理,除非去年出口多來自庫存,然而去年我們的存貨率並未降低,以此而言,出口的成長與生產的成長理應亦步亦趨。依經濟部公布的1~11月製造業生產指數年增率僅3.97%,與出口大幅成長13.2%,差距太大,製造業生產指數並不支持出口有這麼好的表現。
第二、依台幣計價的出口成長不高:去年依新台幣計價的出口僅成長7.0%,這應該比較接近廠商的感覺,也與製造業生產指數的走勢較為契合。之所以換成美元的出口便出現兩位數成長,這是因為去年新台幣匯率(年平均)升值了6.2%,換言之,去年依美元計價的出口之所以會出現「豐收」、「振奮人心」,全是拜匯率之賜,以此而言,去年出口實在談不上振奮人心,更談不上豐收。
第三、復出口比重逐年攀升:海關統計的出口除了包括一般人理解出口以外,還包括「復出口」,所謂復出口就是指外國產品進到台灣,經簡易加工(未改變本質及形狀,仍屬同一號列產品)又出口的產品,我國自2006年才開始採行復出口。近十年我國復出口規模已由141億美元擴大至258億美元,占我出口比重也由5.6%升至8.1%,復出口快速成長雖可以讓我國出口數字變好看,但是由於僅屬簡易加工,附加價值低,加上產業關聯效果小,其對總體經濟的貢獻極為有限。
第四、景氣燈號欲振乏力:國發會綜合出口、工業生產等九項指標的景氣燈號,在去年11月重返低迷的黃藍燈,顯示景氣動能依舊不足。其中工業生產去年1~11月亮了一顆紅燈、兩顆綠燈、八顆黃藍燈,而出口也亮了七顆綠燈、四顆黃藍燈,這樣的燈號反映我們的出口、生產動能迄今依舊不足。
由此可知,不論從十年、二十年的出口走勢,或從去年一年的外貿表現,我們看到的是台灣生產、出口的困境而非豐收,當我們褪下匯率升值的放大效果,釐清參差其間的復出口,更發現隱藏在出口統計數字底下另一層值得關心的問題,那就是我們偏低的附加價值率,事實上,世貿組織(WTO)七年前已倡議循附加價值來編製貿易統計,政府統計部門應該在這方面多做努力才是。
最後,我們認為政府部門看待、闡釋這些數據應更審慎些才好,用詞遣字固不必因循保守,但也不宜太華麗雕琢,半年來我們看財政部官員形容出口雖迭有創意,卻也屢屢辭溢乎情,語境充滿喜訊。當出口轉緩,謂之「激昂的快板轉為和緩的慢板」、當出口轉好則形容為「艷陽高照」、「各放光彩」、甚至「振奮人心」這樣熱血的辭彙都用上了。平心而論,經濟數據的闡釋是該有溫度,然而除了溫度也應力求準度,否則當決策者沉迷於艷陽高照、振奮人心的語境,極可能錯估情勢而誤下決策,如此對台灣經濟豈是好事?
評析
去年出口成長率13.2%,但這是建立連續兩年衰退的基礎上,況且去年出口規模還不及2014年的水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