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篇『動能報酬』的學術論文,是Richard Sias所寫,內容剛好適合在這個時期分享給各位,所以今天先來講動能報酬。在講動能報酬前,我們先溫習什麼叫做『動能效應』,Jegadeesh and Titman (1993) 發現,過去3~12個月股價報酬率表現較佳的個股,其未來6~12個月的報酬率將有延續性,如果挑選股市中前3~12個月內報酬率最佳的前10%個股,做成一個投資組合,買進後持有半年甚至一年,該投資組合的報酬率,將明顯的優於指數的表現,這種情況在學界稱之為動能效應(Momentum Effect),利用動能效應的存在,所進行的策略投資,獲得的報酬就稱為動能報酬(Momentum Profit)。(請參考 追高有理 殺低無罪...續航現象(Momentum Effect))
Richard Sias 則是進一步研究動能報酬,希望找出其背後原因,並更強化的應用動能報酬。他這次所針對的市場是美國市場,先找過去半年股價報酬率排行最好的10%與最壞的10%,並進行買績效好的賣績效差的買賣策略。在此我先解釋幾個名詞。
節稅型交易(Tax-lossing selling):在所得稅結算時間點前,機構投資人會偏好賣掉賠錢的股票而作稅負上損失的認列,且避免賣掉賺錢的股票,以免徒增交易所得。這個時間點指的是每年12月底。(台灣雖然證券交易所得免稅,但是股利所得仍在課稅範圍)
窗飾效果(Window Dressing):在每季或(特別是)每年底,機構投資人會避免持有帳面上產生投資虧損的股票,同樣的,會持續保留帳面上賺錢的股票,甚至加碼買進維繫股價,在台灣市場,這種動作俗稱作帳行情,例如投信的作帳行情、集團的作帳行情等。
他的研究結論顯示幾個重點如下:
1. 無論買績效好的賣績效差的買賣策略,持有時間是一個月、二個月還是半年,這種策略所創造出的平均月報酬,都明顯的在每季底特別突出,例如五月份的報酬率就很普通,但是六月份就會高達4%左右,11月很普通,12月就會高達6%左右。也就是月報酬率明顯在6、9、12月這三個月特別高。
2. 若將這個策略分別用在股本大的公司與股本小的公司,發現報酬率並沒有顯著的不同
3. 若將這個策略分別用法人青睞與法人不青睞的公司區別上,被法人所青睞(被買賣的頻率較高)的公司,平均月報酬高達7.86%,而法人不青睞的公司,月報酬率則是4.18%
4. 動能報酬之所以會產生,其原因可歸納為節稅型交易、窗飾效果所造成的影響。
或許你會好奇,美國股市有這種現象,台灣股市也有嗎?台灣有另一篇論文指出,過去六個月表現好的投資組合,未來六個月及一年都有較佳表現,但四年後即有明顯回歸平均現象,另外低股價淨值比的小型股其股價續航力道大於大型成長股。所以答案是肯定的。
今天各位看了這篇文章後,可以開始著手準備投信作帳行情(六月底),相關的個股我在密切留意中,買進的時間點應該會落在端午節過後。
Austin 13/06/2007
以下內容為23/06/2007所補充
一月份為什麼動能報酬為負?各位請當成 Homeword 自行思考,想不出來的請回覆本文,我再回答!
請注意Quarter-ending months (季底月份,包括3月、6月、9月與12月這四個月份)這一項,其動能報酬為3.10%,算是相當不錯了(別覺得少,避險基金就是專門在玩類似的交易策略)。
平均月報酬最高的是12月,其次是6月,第三的是9月,其餘非Quarter-ending months 則表現平平。
再針對法人機構所青睞的個股來分析,其季底月份作帳行情真的對股價有影響嗎?答案為....是!
法人機構青睞的個股,其動能報酬高達7.86%,這個數據真的很恐怖,各位想想,平均月報酬率是7.86%,而一年有四個季底月份,如果一年我只在這四個月份作買賣,用簡單報酬率(不用複利的方式)來算,年報酬等於31.44%,巴菲特不過如此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