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為某大學財務管理上課教材的檔案....提供想初步瞭解財務管理的同學們閱讀!前二章屬於財務管理的導論,後二章則是財務管理與營建工程的導論!下面節錄前二章的內容。
一、財務管理的定義與內容 財務管理之定義,在於如何尋求最具獲利性的投資方案,如何籌措最低成本的資金組合,支援企業活動,創造企業最大的價值,以及如何分配經營利潤,以使股東財富達到最大。其主要內容包括:
(一)資本預算規劃:企業在從事長期投資(如擴充廠房、購買機具)時,評估投資案對公司的效益以及衡量風險與可行性的程序與方法。
(二)長期融資決策:討論企業基於長期發展的願景,如何搭配適當比例的權益(包括發行債券或發行股票)與長期借貸,由外部取得資金,降低本身的資金成本,適時減少自有資金比例,以求提高股東可享有的盈餘。
(三)營運資金管理:如何將日常營運中進行必要的短期資金調度與管理,例如調整各項流動資產的持有比例、進行短期資金周轉等,使公司兼顧流動性與獲利性的平衡。
(四)股利分配政策:決定如何將盈餘適當分配給股東,亦即在「將保留盈餘再投資」與「發放現金股利」兩者之間作適當的取捨,以兼顧公司的股價與未來成長。
二、財務管理 vs. 會計學 對企業經營者而言,財務管理是在尋求最具獲利性的投資方案、最低成本的資金組合以及最高的經營利潤與股東財富。但欲做好上述種種決策,便必須對與決策相關之情況有相當的瞭解。而會計便是用以提供與決策相關之財務資訊的工具,因此財務管理政策的制訂過程中,會計具有相當程度的協助功能,但由於基本定位上的不同,造成財務管理與會計兩者存在如下的差異:
(一)價值判斷:會計重視帳面價值,帳面價值是歷史成本的概念,並非資產的實際價值;財務管理則重視市場價值,故在美國已有市場價值資產負債表的編製,以供財務管理使用。
(二)績效評定:由於會計呈現的是當期的現況總結,因此當期的會計盈餘是最直接反應經營績效的指標;但財務管理更重視現金流量(等於「會計盈餘」加上「折舊費用」,再減除當期「資本支出」),認為財務策略必須依據公司長期的現金流量來考量。
(三)時間價值:會計強調當期結果的忠實揭露;而財務管理則會運用利率與折現的觀念,並對現金流量的風險與流入時機加以考量,使不同的財務策略與方案之間能有統一的比較基準。
(四)機會成本:會計不會考慮機會成本;但財務管理在決策過程中,則時時刻刻設算機會成本,用以評估方案是否具有經濟效益與投資價值。
(五)無形因素:會計主要以數字為基礎,所以在非以貨幣單位表示的經濟行為方面,只有將無形資產(包括商譽、商標權、著作權等)作估計與認列;但財務管理除了重視會計事項所傳達的訊息之外,同時也對於資訊不對稱、代理問題、股東偏好、產品品質等事項會加以探討,由此可看出財務管理的多樣性與其對全盤狀況的掌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