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主: p470121

[轉貼] 生技;醫材;耗材 – 太醫 前5月每股賺1.82元

[複製鏈接]
 樓主| 發表於 2016-12-17 17:40:40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6年3月12日經濟日報 ,供同學參考

明基醫去年獲利 大增五成

經濟日報 記者高行/台北報導



明基友達集團旗下醫材公司明基醫(4116)昨(11)日公布去年財報,受惠搶攻大陸等新興市場有成,手術房耗材及設備出貨暢旺,全年稅後純益1.18億元,年增51.25%;每股稅後純益3.06元,締造史上最佳紀錄。

今年隨產品搶進加護病房高端市場,法人預期明基醫營運有望優於去年,站穩成長軌道。

明基醫去年營收9.37億元,年減7.66%,稅後純益1.18億元,年增51.25%,主要受惠旗下產品組合改善,高端部位增加,營收儘管衰退,但稅後純益大幅增加,EPS也首度突破3元,創歷史新高。

明碁醫去年第4季出現1,010萬元虧損,主要是認列員工認股差額4,190萬元,加上上櫃承銷費用也在該季認列,導致當季帳面虧損,但本業仍處獲利狀態,若扣除上列費用,全年EPS在4元以上。

明基醫主攻耗材和手術房設備二大類醫材,展望今年營運,旗下針輸液套產品,由於國內醫療院所今年全面改用免針產品,預期將受惠此替換潮,出貨成長看俏。明基醫股價昨收69.5元,下跌0.3元。

針對手術用手套、傷口引流等耗材,公司表示,基於高度掌握研發技術及臨床需求,將積極擴充產品功能品項,擴大銷售至腫瘤科及癌症病房,並以國內市場為基礎,擴展至大陸及全球新興市場。

在手術燈、手術檯、超音波及IT整合設備業務方面,過去集中在一般手術房使用,今年將搶攻急診及加護病房市場,由設備和系統整合方案著手,加速相關產品線擴張及市占提升,並透過策略合作或併購模式,快速打通通路及擴大產業結盟。另和以色列公司合資,明基醫占八成股權的明基口腔,主攻3D植牙業務,今年成長力道看俏。

公司明基醫旗下手術房設備產品則銷售逾240家國內醫療院所,市占率達八成,並打進大陸上千家中、大型醫院,在印度和中南美新興市場也享高市占。

評析
今年隨產品搶進加護病房高端市場,明基醫營運有望優於去年

 樓主| 發表於 2016-12-17 17:42:07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6年4月6日財訊快報,供同學參考

搶攻分散式照護商機,明基醫與經濟部、北市聯醫推「送愛到宅」計畫

【財訊快報/王宜弘報導】

    明基醫(4116)推全觸控平板超音波掃描儀UP200,搶攻分散式醫療照護趨勢。週三(6日)該公司宣布與經濟部、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合推「送愛到宅-行動超音波加值診療服務計畫」;該公司指出,UP200目前已獲多家大型醫院採用。

    明基醫表示,此計畫突破傳統超音波只能在定點進行檢查的使用限制,以「數位化全觸控平板式彩色超音波掃描儀UP200」,讓醫護人員得以到宅進行檢查與診斷等服務。

    UP200重量僅2.3公斤,方便隨身攜帶,且可隨時聯網傳輸資料,有助於減少長者或病患奔波於醫院診間,此計畫將由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仁愛、和平、中興、陽明、林中昆園區及運動選手健康管理中心之種子醫師執行,推廣國內「到宅醫療服務」。

    明基醫表示,人類平均壽命增加,高齡失能、失智的人口也逐漸增加,照護議題令人關切,目前英、美推動的醫院到宅(Hospital At Home)、日本行之多年的在宅醫療,都是以「家」為中心的照護體系服務。因此,明基醫整合集團內佳世達(2352)的顯示影像科技與手機研發經驗,成為全台灣首家進入高門檻超音波研發製造的公司。

    明基醫董事長陳其宏指出,醫療照護需求隨著社會高齡化,已從醫院與機構,轉移到以居家和社區照護為主。健康照護產業由集中走向分散式照護的發展樣態下,結合資通訊技術,發展電子化、行動化的健康照護醫療產品,將是未來產業發展的重點。

    明基醫表示,在此次產、官、學的合作計畫下,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配合的種子醫師將透過明基醫的行動超音波到府進行診斷服務,將醫療照護服務帶進病人家中,讓行動不便、重度失能或失智的病患,能夠在自己住慣的地方,得到最適切的醫療照護。

    明基醫指出,UP200不插電可連續使用逾2小時,突破以往病患有需求一定得至醫療院所的模式,方便醫護人員隨時隨地進行診斷與檢察,讓超音波技術從中大型醫院走出來,進入小型診所、救護車、居家照護、緊急醫療等,目前已獲多所大型醫院採用。

評析
醫療照護需求隨著社會高齡化,已從醫院與機構,轉移到以居家和社區照護為主。

 樓主| 發表於 2017-3-14 21:24:10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6年4月6日蘋果日報,供同學參考

醫材廠力拓中國通路 太醫、F-合富今年2位數成長

【江俞庭╱台北報導】

醫材廠F-合富(4745)、太醫(4126)在陸拓展通路有斬獲,今年營運拼2位數成長!F-合富與醫院簽訂之臨床檢驗層峰計劃,今年目標增加3家客戶契約;太醫今年也在中國增加3個代理商客戶,跨入福建、四川、山東省,並切入美國市場。

F-合富去年營收年增3%至32.74億元,稅後純益3.46億元,每股純益6.04元,其中認列訴訟賠償金高達1.05億元,每股貢獻1.84元,惟去年第4季單季毛利率僅23.35%,低於去年初的36%。

F-合富董事長王瓊芝坦言,去年因中國反貪腐政策,使醫院高層簽約決策速度相當慢,導致去年毛利率低於預期,不過未來兩年既有客戶到期合約不多,目標一年維持增加3家層峰客戶為目標,應可維持10%成長。

今年成長性較高則為眼科業務─合璽上海原廠次代,王瓊芝說,今年上半年將完成中國區20個省級區域代理商鋪設,首季已簽約4個省分,正在洽談湖北、貴州,今年銷售拚80台,預估估到2020年合璽佔F-合富營收比重將從現在的16%提升至36%。此外,旗下合璽已獲得櫃買中心同意,預計今年底於北京新三板掛牌。

太醫產能接近滿載
太醫為醫療耗材大廠,以銷售自有品牌「PAHSCO」為主,國內市占率約20%,揮別產線缺工陰霾,去年稅後純益3.51億元,每股純益5.32元,創下歷史新高水準,自結今年前2月稅前盈餘7831萬元,年增53%。

太醫今年接單暢旺,目前產能接近滿載,苗栗銅鑼新廠今年將落成,屆時遷廠將影響產能,新廠產能預計明年首季開出,法人估今年可較去年成長雙位數,明年新廠產能開出,成長更大。

評析
太醫今年接單暢旺,今年可較去年成長雙位數,明年新廠產能開出,成長更大。

 樓主| 發表於 2017-3-14 21:25:04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p470121 於 2017-3-14 21:26 編輯

轉貼2016年4月11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太醫訂單透明度 看到Q2

經濟日報 記者高行/台北報導

醫療管材廠太醫今年開局氣勢強,首季營收4.52億元,年增24.35%,特別是3月營收締造1.86億元的歷史新高紀錄,公司表示,現階段產能已接近滿載,客戶拉貨動能強勁,訂單透明度已看到第2季。

太醫首季營收4.52億元,年增24.35%,除2月受年假因素影響外,1月和3月營收都處在高檔態勢,尤其3月營收創歷史新高,年增達44.5%,展現強勁營運動能。公司表示,主要受惠去年庫存調整的主力日本客戶首季重啟拉貨,促使銷量較去年成長逾六成;另台灣和歐洲市場表現也相當強勁,訂單成長分別都在三成以上。

占營收比重8.5%的北美市場,客戶去年底將傷口引流產品銷售從加拿大擴大到美國,今年成長力道也將轉強。至於新興中南美洲市場方面,將持續培養經銷商爭取標案,太醫表示,由於品質不輸國際大廠,加上擁有價格優勢,對後續市場開拓相當樂觀。

成長最為迅速的大陸市場方面,目前占太醫營收比重約13%,由於客戶去年底提前拉貨,1月訂單意外衰退兩成,但3月起重啟出貨動能,公司看好後續潛力,指大陸醫材成長速度較全球整體產業成長速度快,年成長幅度達12~15%,今年特別新增福建、四川及山東等區域代理商,加速市場滲透。

太醫現階段產能利用率已接近滿載,在手訂單已看到第2季,再加上密閉式抽痰管等高階管材出貨比重增加,由於該類產品毛利高,有助獲利點火,整體營運將穩在高檔。太醫為因應後續成長,積極進行擴產計畫,預計第3季將舊廠設備移至新廠,最快2017年第1季投產,屆時產能將提升二倍,除現有管材外,也將生產新研發的第三類醫材。

法人預期,太醫受惠主力日本市場回溫,歐洲、美洲及大陸等新興市場成長強勁,今年營收將呈現雙位數成長。

評析
現階段產能已接近滿載,客戶拉貨動能強勁,訂單透明度已看到第2季。

 樓主| 發表於 2017-3-14 21:29:45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6年5月9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太醫攻美中 站穩成長軌道

經濟日報 記者高行/台北報導

醫療管材廠太平洋醫材受惠日本及歐洲出貨飆升,4月營收年增21.7%,累計前四月營收年增23.7%,繳出亮麗成績單。公司表示,現階段訂單能見度看到6月,在主力市場日本、歐洲回穩後,將致力搶攻大陸及美國市場,深化通路和銷售布局,力拚全年站穩成長軌道。

太醫為國內老牌醫材廠,採自有品牌和代工雙軌策略,產品以密閉式抽痰管及傷口引流類管類、袋類及呼吸類產品為主,去年營收和稅後純益均創下歷史新高,今年展現強勁氣勢,前四月營收6.01億元,年增23.7%,締造歷史新猷。

公司指出,主要受惠日本及歐洲市場的強勁帶動,以占營收比重25%的日本來說,首季密閉式抽痰管等管材出貨成長六成;另占營收比重9.5%的歐洲則成長四成五,其中以德國客戶拉貨最為強勁,成長達八成。

公司表示,日本及歐洲市場成長強勁,主要因去年因工廠缺工出貨不及,加上日本客戶受併購影響訂單急凍,導致基期變低,而年初產能及客戶拉貨動能雙雙復原,促使成長率大幅拉高。而下半年在基期墊高後,動輒四到六成的高成長雖不復見,將轉為穩健格局。

占營收比重13%的大陸市場方面,首季表現不如預期,營收年減1%,主要因管材產品認證陸續到期,加上去年當地客戶為因應認證問題提前拉貨,導致出貨減弱;不過,隨下半年產品認證持續更新,出貨有望漸入佳境。

在日本及歐洲市場回穩後,太醫將聚焦開發大陸及美國市場。去年公司在大陸四川、山東及福建設置一級經銷商擴展通路,今年除對原有經銷強化教育訓練外,也將新增湖北、湖南及重慶的銷售據點,擴大市場覆蓋率。

太醫也認為目前占營收比重僅6%的美國市場大有可為,旗下高單價傷口引流產品在去年第4季首度打進當地市場,今年首季表現不俗,成長達雙位數,未來將持續深耕。

展望後續營運,太醫表示,今年以來訂單動能強勁,產能利用率已達滿載,整體訂單透明度看到6月;不過,由於去年上半年基期較低,促使前四月營收年增衝到20%以上。

評析
今年以來訂單動能強勁,產能利用率已達滿載,整體訂單透明度看到6月

 樓主| 發表於 2017-3-14 21:30:57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6年5月13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太醫出貨暢旺 上月盈餘倍增

經濟日報 記者高行/台北報導

醫療管材廠龍頭太醫(4126)昨(12)日公布4月稅前盈餘4,510.7萬元,年增102.6%,主要受惠日本及歐洲出貨等主要市場發貨飆升。公司表示,後續將搶攻大陸及美國市場,深化通路和銷售布局。

太醫4月獲利狂飆,主要受惠日本及歐洲市場的強勁帶動,以占營收比重25%的日本來說,首季密閉式抽痰管等管材出貨成長六成;另占營收比重9.5%的歐洲則成長45%,其中以德國客戶拉貨最為強勁,成長達八成。

去年基期較低,也促使首季成長大幅拉高。太醫表示,去年因工廠缺工出貨不及,加上日本客戶受併購影響訂單急凍,導致基期變低,年初以來,產能及客戶拉貨動能雙雙復原,累計前四月營收6.01億元,年增23.6%;稅前盈餘1.7億元,年增65%。

繼日本及歐洲市場回穩後,太醫聚焦開發大陸及美國市場,公司今年在大陸計畫新增湖北、湖南及重慶的銷售據點,進一步擴大市場覆蓋。同時也將持續搶攻高單價傷口引流產品在美國的市占。

展望後續營運,太醫表示,年初來訂單動能強勁,產能利用率已達滿載,整體訂單透明度看到今年6月;不過,由於去年上半年基期較低,促使前四月營收年增衝到20%以上,而下半年在基期墊高條件下,營收將回歸10%內的穩健成長。

評析
年初來訂單動能強勁,產能利用率已達滿載,整體訂單透明度看到今年6月

 樓主| 發表於 2017-3-14 21:31:53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6年5月18日MoneyDJ新聞,供同學參考

太醫Q2營收年增估仍有兩位數,下半年則放緩

記者 劉莞青 報導

太醫(4126)第一季因去年同期工廠缺工造成基期較低,營收成長24.4%,單季每股盈餘1.57元,獲利大幅成長52%。展望上半年,因去年同期基期低,法人預期,太醫第二季營收獲利成長幅度均佳;而今年下半年因去年同期缺工問題已解決,且第三季屬淡季,預期太醫業績成長幅度將放緩。

拋棄式醫療廠商太平洋醫材整體營收自有品牌PHASCO與代工比例約各佔一半,在成熟市場如日本、歐美以代工為主,新興市場與亞洲則以自有品牌為主,產品項目繁多,明星商品為密閉式抽痰管,在德國與日本均享有高市佔率。

去年上半年太醫因銅鑼廠缺工影響,是以今年太醫第一季營收4.52億元,年增24.4%,稅後獲利1.03億,每股盈餘1.57元,獲利大幅成長52%。展望第二季,法人預期太醫營收仍因基期低故年增上看15-20%,至於下半年,法人亦預期,因太醫去年缺工問題下半年已解決業績恢復水準,基期較高,第三季也將因進入淡季成長放緩。

產能部分,太醫產能已達九成滿載,銅鑼科學園區新廠也將在今年落成,目前新廠規畫先採用自動倉儲設備彌補現有四廠不足之處,但生產線因醫療器材在驗證上費時較長,世界各地所需驗證時間不一,太醫估計,新廠產線要待到2018年通過各地認證後,產能才能完整開出。

太醫表示銅鑼新廠會使現在貢獻18億的產能成長兩倍以上達43億,惟今年落成後,太醫亦估計自第三季起,因應新廠落成啟用,加上遷廠所需,每月估計會多出600萬左右費用。

太醫今年中國已新增四個代理商,銷售市場跨入福建、四川、山東、湖北武漢等地,由於中國醫材成長速度較全球整體產業成長速度快,每年成長幅度為12-15%,太醫也看好中國市場今年的成長動能。

在美洲市場部分,北美加拿大客戶自去年第四季開始切入美國市場,太醫也跟著受惠;至於拉美地區,太醫冀望持續透過教育經銷商,由經銷商爭取標案,考量與國際大廠相比太醫在價格上較有優勢,成長看好。

展望後續,太醫今年在陸續切入中國新省分,以及拓展拉丁美洲市場等多方帶動下,法人預期全年成長幅度上看10-12%;至於獲利部分,法人也預估太醫因持續優化產品組合,全年毛利率應能維持在接近第一季毛利率39%的水準,今年獲利每股盈餘有望上看5.5元。以法人預期每股盈餘5.5元估計,太醫昨(17)日收盤價109元,本益比為19倍,而太醫過去三年本益比歷史區間為10-22倍。

評析
第2季有望延續首季的高成長力道,營收年增上看15~20%。

 樓主| 發表於 2017-3-14 21:32:51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6年5月24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外資點將太醫 股價逆市暴衝

經濟日報 記者高行╱即時報導

以日本為主力市場的醫材廠太醫(4126)獲日系外資青睞,看好公司日本及大陸成長前景,提高今年及明年的營收與獲利預估,日標價由80元一口氣調高至135元。太醫上半年成長力道強,首季營收年增24.4%,預期第2季年增率有15~20%實力,而公司表示,下半年由於去年同期基期墊高,成長力道將放緩。

日系外資最新報告今日出爐,受日本及大陸市場帶動,太醫成長性佳,今年和明年營收成長調幅分別為16%及23%;獲利調幅32%及44%,投資評等為「買進」,目標價由80元調高至135元。太醫股價聞訊大漲,以112.5元作收,上漲7.5元。

太醫去年上半年因銅鑼廠缺工影響,導致營收和獲利基期較低,而今年年初以來恢復正常運作,產能利用率滿載,加上主力日本市場恢復拉貨力道,首季營運呈現高成長格局,營收4.52億元,年增24.4%;稅後純益1.03億,年增52%;每股稅後純益1.57元。法人預估,第2季有望延續首季的高成長力道,營收年增上看15~20%。

不過,公司表示,去年下半年缺工問題解決,業績恢復水準,基期較高,第3季也將因進入淡季成長放緩,預期下半年原先高成長步調放緩,轉為穩健成長。法人預期,由於主要日本市場動能恢復,下半年公司在對岸及中南美市場布局持續發酵,全年營收成長站穩雙位數,毛利率也因產品組合優化,上看近四成水準,EPS上看5.5元。

評析
由於日本市場動能恢復,下半年在對岸及中南美布局持續發酵,全年營收成長站穩雙位數。

 樓主| 發表於 2017-3-14 21:33:58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6年6月1日工商時報,供同學參考

明基醫今年營運 拚重返成長

袁顥庭/台北報導



生技族群近日股價走勢強勁,明基友達集團旗下醫材廠明基醫(4116)股價也展開反彈行情,昨日攻抵漲停、收在54.8元。明基醫今年在大陸投資設廠,隨著生產在地化,期望今年營運重返成長軌道。

明基醫主力產品為手術房設備、占比約52%,另有醫用耗材包括手術用手套、免針輸液套等,占比約37%,其它如超音波、數位牙科整合服務等,占比約11%。過去明基醫手術房設備產品以一般手術房使用,今年將搶攻急診和加護病房市場,並且從設備和系統整合方案著手,加速產品線擴張以及市占提升。

另一方面則是希望透過策略聯盟或是併購的方式,加速打通通路和擴大經營產業。至於像是手套、免針輸液等耗材,明基醫掌握了相關技術和臨床需求,未來將持續擴充產品品項。並且以台灣市場為基礎,拓展到大陸以及新興市場。

明基醫目前外銷比重大約70%,其中又以大陸為主要市場,整體營收比重超過50%。今年度受到大陸政策轉向鼓勵採用國產品,以及大陸醫療市場標案調整的影響,今年本業表現較弱。明基醫因應大陸政策變化,部分生產基地轉移至大陸,未來手術檯、手術燈將採大陸、台灣兩地製造的方式。

今年初明基醫宣布與東星華美醫療科技(常州)有限公司,共同設立合資公司,合資夥伴為東星華美,新成立的合資公司名稱暫定為三豐東星醫療器材,新公司資本額約人民幣3,000萬元,其中明基醫持股比率約4成。公司擬分次匯款人民幣1,200萬元,首期人民幣400萬元。

明基醫第1季營運表現下滑,上季營收約2.17億元,年減5.65%,毛利率略增至35.92%,營業利益約1,114萬元,稅前淨利1,312萬元,稅後淨利935萬元,每股盈餘0.23元。

評析
明基醫今年在大陸投資設廠,隨著生產在地化,今年營運重返成長軌道。

 樓主| 發表於 2017-3-14 21:35:21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p470121 於 2017-3-14 21:36 編輯

轉貼2016年6月8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明基醫布局對岸 前景俏

經濟日報 記者高行/台北報導

明基醫(4116)昨(7)日舉行股東會通過去年盈餘分配案,每股發放現金股利1.5元。明基醫在股東會中發布未來營運展望,將持續集團高科技專業應用到醫療產業,並以明基醫院作為臨床平台,研發多元並具差異化的產品與服務,拓展全球通路。

明基醫去年營收9.38億元,稅後純益1.18億元,每股稅後純益(EPS)3.06元,締造歷史新高,昨日股東會通過去盈餘分配案,每股將發放現金股利1.5元,按照昨日收盤價計算,現金殖利率2.5%。

明基醫董事長許棠隆也在股東會上發布營運展望,他指出,高齡化趨勢與新興國家帶動手術房設備的強勁需求,醫用耗材也是臨床上不可或缺的長期需求,公司持續參與國際醫療展會開發新興市場通路,與新開發的和現有的代理商針對產品規格和商業模式進行更緊密合作。

明基醫今年首季營收2.17億元,年減5.5%;稅後純益0.1億元,年減20.7%,EPS 0.23元。營收和稅後純益雙雙衰退,主要因大陸啟動「中國製造2025」,導致以台灣為生產基地的手術燈、手術檯等設備標案受阻;不過,公司攜手東星華美醫療在常州設廠,正申請官方許可,預計最慢明年第1季投產,屆時將恢復成長動能。

對岸市場占明基醫手術設備營收約50%,在占比20%的印度市場方面,由於正複製大陸市場模式,處在起飛階段,今年出貨續暢旺,產品也將由先前的野戰醫院滲透到一般醫院,今年成長看俏,營收貢獻將逐季墊高。

評析
明基醫以明基醫院作為臨床平台,研發多元並具差異化的產品與服務,拓展全球通路。
 樓主| 發表於 2017-4-19 19:31:47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6年6月13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明基醫打世界盃 富爸爸挺

經濟日報 記者高行/台北報導



明基友達集團旗下醫材「小金雞」明基醫去年風光上櫃,業績也呈跳躍性成長,為追求下一波成長力道,董事長陳其宏今年將加速併購及策略聯盟腳步,將國內擁有利基的醫材廠納入他所擘畫的產業聯盟平台,以明基友達集團的雄厚資源,帶領台灣醫材打世界盃。

明基醫為明基友達集團成員,有「富爸爸」作靠山,成立伊始就藉積極併購策略擴張版圖,包括2012年入主從事手術設備製造的三豐,隔年再併購免針輸液等耗材大廠怡安,在集團資源挹注下,順利在全球市場開疆闢土,不但站穩國內手術燈、手術檯等設備龍頭,在對岸二甲醫院市占衝到二成,三甲醫院更高達三成,今年版圖將擴張至印度、中東等市場。

主導明基醫營運策略的陳其宏表示,去年成功上櫃後進入新里程碑,未來將持續加速併購及策略聯盟腳步,擴張事業版圖,他透露,目前正和多家國內未上市以及上櫃的醫材公司密集接觸,雙方理念也逐步磨合成共識,已有口袋名單,不排除近期就會有好消息。

對明基醫來說,併購更像是產業聯盟的概念,集結國內醫材界的隱形冠軍打團體戰。陳其宏強調,台灣很多優秀公司受限於資金、人才資源,無法做大做強,而公司所擁有的集團資源則可協助他們打全球品牌及通路,促使國內醫材業從單打獨鬥升級至聯合艦隊,航向日不落的全球市場。

陳其宏儘管未透露未來娶親的具體標的,策略上則是和明基醫本身經營相近為優先考慮。目前公司以手術房設備、醫療耗材及超音波為產品鐵三角,從事相關領域的公司將先行納入,之後再延伸到其他產品領域。

對於醫材產業下一波成長趨勢,陳其宏相中智慧醫院的潛力,關鍵技術為高端軟硬體整合及物聯網,包括即時影像和資訊傳輸、各種檢驗和監測設備的串聯、智能手術室及電子病歷,甚至住院病患娛樂系統,全球潛在商機龐大。

明基醫已在智慧醫院的整合性方案積極布局,上半年搶進對岸知名醫療院所。展現具體成果。陳其宏表示,除有集團技術和品牌為後盾,集團位在南京的明基醫院可說是各項先進技術的展示中心,再加上公司本身掌握醫療通路,未來智慧醫院業務有望倍數成長。

評析
未來將持續加速併購及策略聯盟腳步,擴張事業版圖,和明基醫本身經營相近為優先考慮。

 樓主| 發表於 2017-4-19 19:32:51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6年6月13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陳其宏談中國製造 要借力使力

經濟日報 記者高行/台北報導

大陸官方去年5月提出「中國製造2025」的戰略目標,預計至2025年從製造大國躋身製造強國,對產業高階產品實施進口替代,歷經一年時間,該項戰略效應已悄然發酵,不少非陸製醫療設備及耗材在當地標案受阻,台灣在陸布局廠商可得審慎因應。

明基醫去年業績創新高,但今年首季成長受限,主要因旗下手術燈、手術檯等主力產品皆為台灣製造,而大陸公立醫療院所已對非陸製產品啟動投標限制,導致明基醫產品投標受阻,業績因此大受影響。

明基醫董事長陳其宏指出,「中國製造2025」的進口替代效應已在年初發酵,預期未來將持續加劇,對在國內製造,將產品外銷到大陸的廠商而言,處境將愈趨艱難。他特別強調,目前大陸官方對「中國製造」的定義僅限產品需在當地組裝,未來將對大陸製關鍵零組件的比例做進一步規範。

為因應「中國製造2025」帶來衝擊,明基醫已攜手當地東興華美醫療在常州設廠,將產線由台灣拉到對岸,預計明年第1季前投產,屆時將轉換為大陸國產品,成功拿下政府標案的機率大增。

不僅是明基醫,國內人工關節龍頭聯合骨科也計畫赴對岸設廠,其主要考量也是因應大陸國產化的趨勢。而在此波大陸國產化趨勢下受益最多的,可算是在陸發展的醫材代理和通路商,如台商合富醫療就把握機會,與國際醫材品牌合作設廠製造,不但延伸到研發製造領域,更有利業務版圖擴大。


評析
為因應「中國製造2025」帶來衝擊,明基醫已攜手當地東興華美醫療在常州設廠

 樓主| 發表於 2017-4-19 19:34:03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6年6月13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太醫明年產能翻倍

經濟日報 記者高行/台北報導

管材類醫材龍頭太醫(4126)旗下銅鑼新廠年底完成,初期先使用廠內自動倉儲設備提高供貨效率,明年隨產品認證陸續完成,產線全線投產後產能放大一倍,將帶動公司年營收翻倍,公司新研發的利基產品,也預計明年由新廠生產,在產能倍增及新產品加持下,後續成長看俏。

太醫在2015年獲准進駐銅鑼科學園區並籌建新廠,預計年底完工啟用,公司表示,新廠區最先啟用自動倉儲,新產線則需經各國法規單位申請認證,初期以國內內銷為主,低法規限制的中東及拉美市場預計明年陸續投產,而德國、北美、日本等較高法規門檻市場,在查廠認證後,在2018年前出貨。

太醫銅鑼新廠產能能為現有產能二倍,法人估計,公司目前產能滿載年營收可達20億元,新產能上線後滿載,年營收可衝到逾40億元,帶動營收翻倍。據了解,太醫2005及2009年分別擴增產能,歷次擴建產能都加倍,近十年公司營收成長3.1倍,年複合成長率11.8%。

太醫首季受惠產能率用率滿載,營收4.52億元,年增24.4%,稅後純益1.04億元,年增52.8%,每股稅後純益(EPS)1.57元。

評析
太醫銅鑼新廠產能能為現有產能二倍,新產能上線後滿載,年營收可衝到逾40億元,帶動營收翻倍。

 樓主| 發表於 2017-4-19 19:35:18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p470121 於 2017-4-19 19:36 編輯

轉貼2016年6月16日財訊快報,供同學參考

太醫新廠明年初量產,內部亦進入全方位整合階段,邁入新一波高成長期

【財訊快報/王宜弘報導】

    太醫(4126)訂單動能強勁,銅鑼新廠10月初可望取得使用執照,公司預計,配合國內GMP(優良製造標準)執照的申請取得,明年初有機會進入量產階段,供應成長動能。預估今年該公司營收將逾19億元,明年即可一舉突破20億元大關。

    此外,太醫目前正積極進行研發、生產製造與管理等流程的全方位整合。該公司內部預計,整合完畢之後,將可進一步拉開與同業的競爭差距,未來十年業績仍將逐年刷新紀錄。

    太醫以管材類醫療耗材為營業主力,其中,主力密閉式抽痰管首季占比高達3成,主要出貨日、德,占該公司出貨比重約4成,日、德市佔均逾5成。而今年至今成長最大的除了密閉式抽痰管之外,還有傷口引流類產品,因去年同期缺工,基期較低,成長逾5成。

    由於業績動能強勁,太醫目前苗栗銅鑼廠房產能不敷需求,因此在銅鑼科學園區擴建新廠,以因應下一階段成長動能。太醫執行副總李家茂表示,舊廠目前產能利用率約達9成,受限產能,今年業績到頂也僅約19億餘元,年增率約逾17%。而新廠第一期產能規劃即有40億元,在10月初使用執照拿到之後,預計3個月申請GMP執照,明年初即可量產。

    而新廠初期的量產將以已取得GMP執照的國內市場為主,約占20%比例,東南亞在國內GMP執照取得之後的一個月內可取得自由銷售證,並加入量產行列,至於歐、美、日申請期會比較長,預計再過一年,亦即2018年可在新廠生產,此一部份約有10-20%的比例。

    該公司近十年來,業績從5億餘元一路增長,到去年16.22億元,成長逾2倍,幾乎逐年刷新紀錄。其中歷經兩次擴產,這次第三次擴產,有別於前兩次自市場募資,這次均以自有資金因應,避免股本膨脹,稀釋EPS。在經濟規模擴張之下,加上競爭力強勁,太醫近十年的毛利率也從2005年的24.72%,一路提升到去年的36.93%,首季更高達39.95%。

    太醫認為,在產業佈局與全方位整合發酵之下,該公司競爭力將持續提升,業績成長可期,4成左右的高毛利率水準也可以維繫,同時營業費用也控制在12%左右,獲利前景看好。

評析
太醫在產業佈局與全方位整合發酵之下,公司競爭力將持續提升,業績成長可期

 樓主| 發表於 2017-4-19 19:44:23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6年6月20日MoneyDJ新聞,供同學參考

中國、美洲加持,太醫今年營收成長上看10~15%

記者 劉莞青 報導

因去年(2015)上半年銅鑼廠缺工、低基期效應下,太醫(4126)5月營收1.66億、年增逾57%,且前5月營收年增亦逾29%;惟在去年下半年太醫營收表現恢復正常的影響下,法人預期太醫下半年營收成長幅度將放緩,但全年營收仍會在中國新增代理商跨入新省分與美洲市場表現佳的帶動下,年增有望上看10~15%。

拋棄式醫療廠商太醫的整體營收為自有品牌PHASCO與代工比例約各佔一半,在成熟市場如日本、歐美以代工為主,新興市場與亞洲則以自有品牌為主,產品項目繁多;太醫明星商品為密閉式抽痰管,在德國與日本均享有五成以上的市佔率。

太醫5月營收1.66億,年增逾57%,主因仍為去年上半年的低基期效應,不過,今年5月營收亦較今年上半年平均表現更佳、僅次於3月的1.86億元。太醫1至5月合併營收7.66億元,年增近3成,自結稅前獲利2.14億元,年增高達78.53%。展望後續,法人預期太醫6月營收仍有望因低基期效應,年增幅表現亮眼,但法人亦認為,隨去年下半年缺工因素解除,第三季基期轉高後,今年下半年營收成長幅度將放緩。

太醫目前產能已近乎滿載,銅科新廠也會在今年第三季落成,但醫材驗證費時較長,各市場所需通過驗證時間不一,太醫估計新廠產能最快明年應可最先開始供應內銷需求,待通過各地認證後,完整產能貢獻估計要到2018年。太醫表示,新廠最大產能可貢獻營收43億元,不過,因今年新廠落成加上遷廠影響,太醫自第三季起,每月估會多出3~4百萬左右的費用。

太醫今年中國已新增四個代理商,銷售市場跨入福建、四川、山東、湖北武漢等地,由於中國醫材成長速度較全球整體產業成長速度快,每年成長幅度達12~15%,太醫也持續看好中國市場帶來的成長動能。在美洲市場部分,去年第四季起太醫傷口引流商品前進美國市場,成長將可期;而拉美市場,太醫則會持續與經銷商合作,由經銷商在當地爭取標案,且因太醫商品與國際大廠相比在價格上具優勢,成長亦看好。

展望後續,在陸續切入中國新省分,以及拓展拉美市場等多方帶動下,法人預期太醫今年營收成長幅度上看10~15%;至於獲利部分,法人也預估,太醫因持續優化產品組合,全年毛利率應能維持在接近第一季的逾39%水準,全年EPS有望上看5.8元。

評析
隨去年下半年缺工因素解除,第三季基期轉高後,今年下半年營收成長幅度將放緩。

 樓主| 發表於 2017-4-21 19:35:54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p470121 於 2017-4-21 19:37 編輯

轉貼2016年6月24日《萬寶週刊》1182期,供同學參考

太醫新廠擴產 2017 Q1可量產

【撰文/陳怡婷】

國內醫療耗材龍頭太平洋醫材(4126),由創辦人暨現任董事長鍾仁一手創立,今年正式邁入第39年,董事長鍾仁笑著說,還好董事會通過,讓他還有事情做(續任)。

從100萬到6.6億元
回想起1977年創立之初,股本僅100萬元,目前已成長到6.6億元,公司規模增加660倍,而營收也從最初的數百萬元,到了去年的16.22億元,幾乎是逐年刷新自己的紀錄。其中更歷經2次擴產,這次是第3次擴產,有別於前2次自市場募資,這次以自有資金因應,避免股本膨脹,稀釋EPS。

太醫以自有品牌和代工策略雙軌並行,銷售區域上,2015年日本、台灣、中國、其他亞洲、其他歐洲、北美、中東、德國與拉丁美洲營收比重分別為21%、19%、12%、13%、9%、9%、6%、7%及4%;產品別上,醫療耗材、醫療設備及其他營收比重分別為90.4%、8.5%及 1.1%。產品競爭對手為金百利克拉克、邦特(4107)等,代工客戶部分則包括covident、carefusion 等廠商,對董事長鍾仁來說,這近40年的奮鬥並不輕鬆。

共同創辦人曾想要將太醫賣給國外大廠,鍾董事長並不願意。「如果真的要我離開現在的位置,那就所有的東西都兩清,不要什麼資產負債或股價價值評估,我要實拿現金3億元!」鍾仁說道。

以經營者的觀點來看,鍾董事長說,要退休隨時都可以,但他並不想賣公司,他還想為太醫繼續打拼!過去,他規劃公司經營以「10年」為一個階段,從2010年起的10年,要轉型為最具創新能量的醫療耗材公司。

「即使與國際大廠相比,太醫的規模僅是幾百人的小公司,但是如果他眉頭一皺,全公司都緊張,但如果公司賣了,那他眉頭一皺,大概只有老婆會緊張吧?」他笑著說,對於未來他仍有相當大的期許。

鍾仁回想當初,一開始他在民航局上班,當時前總統蔣中正有一部專用的救護車,平時由空軍總部(松山機場)保管,車上的救護器材中,缺一個「氣胸引流瓶」,但當時台灣並未製造,僅有德國生產。但是,這個氣胸引流瓶的報價竟然要上萬元!一個看起來像是幾百塊的玻璃瓶的報價讓他相當震驚,也讓他萌生在醫材領域創業的契機。

草創之初,太醫落腳在台北市公館溫州街附近,取名為太平洋儀器,後來才搬到天母,最後落腳在北投。一開始鍾仁找了2位朋友一起創業,募集5個股東,從最基本的醫材-消毒袋開始。

棉球起家 切入醫療耗材市場
他勤跑醫院,發現「棉球」商機無限,當時外科手術用的棉球耗量相當大,但都需要手工一個一個做出來,製程簡單卻費人力、沒效率。他靈機一動,化妝棉可以用機器製作,棉球應當也可以,於是就和幾個股東湊錢買機器。棉球機械化生產後,醫院向他購買還可以省下一半的成本,在這樣的創新模式下,太醫半年就賺超過一個股本,當年度不僅還清負債還有盈餘。這個契機造就了太醫爾後站穩腳步的基礎。

爾後太醫陸續開發棉棒、消毒瓶、紗布等產品,由於過去這些進階的醫療器材都必須進口,價昂、成本高,在太醫開始以平價供應這些耗材後,當時前幾大醫院幾乎都成為太醫的主要客戶。

太醫明星商品:密閉式抽痰管毛利高達50%
由於剛開始切入耗材前幾年完全沒有競爭對手,太醫業績幾乎是以倍數快速成長。但由於基礎醫療耗材進入門檻低,市場上開始出現競爭者,鍾仁心想,太醫必須轉型往更高階的醫材發展,因此切入塑膠類醫材,1985年因客戶數越來越多,銅鑼廠應運而生,當時投資新廠花了5000萬元,新廠完工後約2年,太醫繼續開拓新產品領域,建銅鑼二廠,切入設備領域,開始做「醫療氣體管路設備」

而此時國內醫療耗材市場逐漸呈現飽和,鍾仁開始思考應該要轉型做外銷市場才是長久之計,發展自有品牌「PAHSCO」行銷全球外,公司亦代工全球各大知名品牌產品,如美國的Beacon、Ogsi、HillRom及德國的Kreuzer,目前品牌及代工比重分別為:自有品牌(51%)、代工品牌(49%),平均毛利率約4~5成以上。

2015年醫療耗材占太醫營收比重90%,產品線大致可區分為管類,袋類、瓶類、傷口引流管、呼吸治療產品、密閉式抽痰管及其他7大類,共計有超過1000款產品。

「太醫做客戶想要的,做別人做不到的。」鍾仁說,太醫不做me too產品,要就要最新、最好的。

靠著不斷研發創新,太醫目前的產品品項已經超過1000種,還不斷在推陳出新,其中密閉式抽痰管為太醫明星商品,法人推估毛利率達50%左右,2015年營收占比達25%。

執行副總李家茂回憶起剛進太醫之時,正逢太醫準備上櫃,太醫在高雄專做外銷耗材用的廠發生火災,造成公司重大損失。這場意外,讓太醫外銷生產線全部暫停,正在準備的上櫃事宜也因暫緩,一場無名火打亂計畫。不過,這把火燒出傷痕也燒出業績,2001年鍾仁延攬了現在的執行副總李家茂進入經營團隊,雖然在那之後不到半年就遭遇火災事件,但從此以後太醫也進入另一個里程碑。

SARS疫情延燒出太醫的明星商品
2003年的SARS疫情,防疫相關的醫療耗材需求遽升,對於太醫更是一個相當大的轉捩點,公司明星產品「密閉式抽痰管」在當時異軍突起。

李家茂回憶,當時公司根本沒有想到要賺錢,只要醫院有緊急需求,立刻先送到醫院應急再說,也從此和醫院建立了革命般的信任感,疫情結束後也和醫院建立良好的關係,密閉式抽痰管從此成為大醫院向太醫必購商品。

李家茂笑著說,太醫每次擴廠前股價都很低,翻開太醫的股價歷史來看,從去年12月31日收盤價75.7元,截至今日(6月22日)收盤價118元,股價一路攀升,主要也是由於業績動能強勁拉抬,太醫目前苗栗銅鑼廠房產能不敷需求,因此在銅鑼科學園區擴建新廠,以因應下一階段成長動能。

【完整內容請見《萬寶週刊》1182期】

 樓主| 發表於 2017-4-21 19:37:53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6年6月25日聯合報,供同學參考

結盟扭轉劣勢 醫材業應攜手打世界盃

聯合報 陳其宏(明基醫董事長)

全球醫材市場商機龐大,國內不少廠商靠單打獨鬥,在海外闖出一片天。但是由於規模小,資通訊科技整合資源有限,特別是國際掀起「大吃小」的併購浪潮及紅色供應鏈崛起,國內廠商往往無力做大做強。為扭轉劣勢,台灣醫材業界應盡速形成產業聯盟,引入平台資源優勢互補,攜手打世界盃。

根據國際機構預估,全球醫材市場2015年上看3,570億美元(約新台幣1.16兆元),未來每年維持3~5%的穩健成長,特別是大陸、印度等新興市場成長力道可觀,年均複合成長率逾雙位數。

不過,面對全球龐大商機,國內廠商恐「看得見、吃不著」,主因在於台灣醫材廠商受限於規模,又缺乏國際通路及品牌,儘管「小而美」,但與營收規模動輒數十億元甚至百億元的國際對手相較,居於劣勢,對未來發展不利。

再者,大陸官方力推的「中國製造2025」效應,年初在對岸悄然發酵,不少非陸製的醫療設備及耗材,已在當地公家的標案受阻,目前大陸官方對「中國製造」的定義,僅限產品需在當地組裝,未來將關鍵零組件的大陸製比例做進一步規範。這對在台灣製造,將產品外銷到大陸的廠商而言,處境將會更為艱難,凸顯台灣醫材業應聯合起來打團體戰的急迫性。

事實上,近年國內不少科技大廠積極投入醫材產業,其中不乏擁有資通訊技術及全球品牌的雄厚資源,足以打造國內醫材產業聯盟。由科技大廠挹注中小型廠商品牌、技術和人才等資源,一方面提升產品力和品牌力,也可避免重複投資,將投資規模放大,擁有更強實力在國際市場中競逐。

舉例來說,以光電起家的明基友達集團,就具備完整且充沛的資源,旗下在對岸的明基醫院,擁有完整臨床試驗設施,電子部門也掌握資通訊及光學等關鍵技術,加上品牌力度和完整海外通路,未來都可投入產業聯盟平台,和國內醫材業進行資源共享。

國內許多優秀醫材廠受限於資金、人才與資源,無力做大做強,而科技大廠所擁有的集團資源,可協助打全球品牌及通路。由單打獨鬥升級至聯合艦隊,航向日不落的全球市場。(本文由陳其宏口述,記者高行整理)

評析
近年不少科技大廠積極投入醫材產業,其中不乏擁有資通訊技術及全球品牌的雄厚資源,足以打造國內醫材產業聯盟。

 樓主| 發表於 2017-4-21 19:38:49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6年7月4日聯合報,供同學參考

明基醫 衝智慧醫院業務

聯合報 記者高行/台北報導

明基醫(4116)上半年受制大陸啟動「中國製造2025」,導致旗下在台灣製造的手術燈、手術檯等設備標案受阻,集團除加快在陸設廠腳步,最慢明年第1季投產外,也全力衝刺智慧醫院業務,預計該業務將倍數成長。

明基醫主力產品手術燈、手術檯等手術房設備在國內市占穩居一哥,對大陸三甲醫院(國內教學醫院等級)的滲透率也達二成,著眼下一波成長力,董事長陳其宏相中軟、硬體整合的智慧醫院趨勢,正啟動首波布局。

陳其宏觀察,大陸和印度醫療市場跳躍式起飛,智慧醫院為下一波趨勢重心,其中涉及高端軟硬體整合,包括即時影像和資訊傳輸、各種檢驗和監測設備的串聯、智能手術室及電子病歷,市場潛在商機龐大。

明基醫以手術房設備起家,藉由集團資通訊技術支援,去年突破手術燈、手術檯、超音波等產品侷限,著力智慧醫院的整合性方案輸出,上半年展現成果,已搶進對岸知名醫療院所。

陳其宏表示,除有集團技術和品牌為後盾,旗下位在南京的明基醫院可說是各項先進技術的展示中心,再加上公司本身掌握醫療通路,未來該方面的業績有望倍數成長。

明基醫為突破大陸「中國製造2025」對醫院標案限制,已攜手東星華美醫療在常州設廠,正積極取得官方許可,預計最慢明年第1季投產,屆時手術設備業務將恢復成長動能。

評析
大陸和印度醫療市場跳躍式起飛,智慧醫院為下一波趨勢重心,其中涉及高端軟硬體整合,市場潛在商機龐大。

 樓主| 發表於 2017-4-21 19:40:41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6年7月14日財訊快報,供同學參考

產能滿載+H1基期墊高,太醫H2營運動能趨緩,法人保守看待

【財訊快報/王宜弘報導】

    台醫材廠太醫(4126)受限於產能滿載,加上上半年基期墊高,法人評估,下半年營運動能將趨緩,加上2017年新廠折舊開始攤提,投產後亦需時間取得認證,將壓抑短期獲利。太醫股價在5月底見125元高點後一路向下,至今貼息。

    太醫去年EPS5.32元,配發2.5元現金股利。7/5以114.5元進行除息,僅除息當天上漲2元,填息8成,至週四(14日)收盤價102元,除息後短線跌幅12.4%,面臨百元保衛戰。

    該公司上季營收4.52億元,較首季持平,年增27.9%。法人指出,因高毛利產品出貨比重較低,毛利率將下降至38.1%,稅後純益估約逾1億元,季減近3%,EPS逾1.5元。

    展望下半年,因舊廠產能滿載,營收成長動能將受到壓抑,雖新廠第三季起上線,但需備庫存,預計下半年月營收水位約逾1.5億元,成長動能趨緩,新廠效應明年才會陸續浮現。

評析
太醫受限於產能滿載,加上上半年基期墊高,下半年營運動能將趨緩

 樓主| 發表於 2018-4-22 19:03:37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6年7月16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明基醫對岸設廠 加速

經濟日報 記者高行/台北報導



明基醫(4116)上半年受制大陸啟動「中國製造2025」,導致旗下在台灣製造的手術燈、手術檯等設備標案受阻,集團因此決定加快在陸設廠腳步,最慢明年第1季投產,也將全力衝刺智慧醫院業務,預計該業務將有倍數成長。

明基醫主力產品手術燈、手術檯等手術房設備在國內市占穩居一哥,對大陸三甲醫院(國內教學醫院等級)的滲透率也達二成,著眼下一波成長力,董事長陳其宏相中軟、硬體整合的智慧醫院趨勢,正啟動首波布局。

陳其宏觀察,大陸和印度醫療市場跳躍式起飛,智慧醫院為下一波趨勢重心,其中涉及高端軟硬體整合,包括即時影像和資訊傳輸、各種檢驗和監測設備的串聯、智能手術室及電子病歷,甚至住院病患娛樂系統,市場潛在商機龐大。

明基醫以手術房設備起家,藉由集團資通訊技術支援,去年突破手術燈、手術檯、超音波等產品侷限,著力智慧醫院的整合性方案輸出,上半年展現成果,已搶進對岸知名醫療院所。

陳其宏表示,除有集團技術和品牌為後盾,集團旗下位在南京的明基醫院可說是各項先進技術的展示中心,再加上公司本身掌握醫療通路,未來該方面的業績有望倍數成長。明基醫股價昨(15)日收51.2元,上漲0.6元。

明基醫今年首季營收2.17億元,年減5.5%;稅後純益0.1億元,年減20.7%;每股稅後純益(EPS)0.23元;累計前六月營收4.44億元,年減5.3%,營運衰退主因指向大陸啟動「中國製造2025」,導致以台灣為生產基地的手術燈、手術檯等設備標案受阻。

明基醫為突破大陸「中國製造2025」對醫院標案限制,已攜手東星華美醫療在常州設廠,目前正積極取得官方許可,預計最慢明年第1季投產,屆時手術設備業務將恢復成長動能。

評析
明基醫決定加快在陸設廠腳步,也將全力衝刺智慧醫院業務,預計該業務將有倍數成長。
 樓主| 發表於 2018-4-22 19:04:29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6年7月20日MoneyDJ新聞,供同學參考

太醫Q2毛利率微下滑  下半年營收年增放緩

記者 劉莞青 報導

太醫(4126)第二季產品組合中,毛利率較低的幾項耗材出貨比例較前季增加,法人評估將影響太醫第二季毛利率表現較第一季下滑約2~3個百分點,不過由於去年上半年太醫受缺工所累,今年上半年自結稅前獲利2.5億元,年增仍達66.26%;展望下半年,由於去年同期已排除缺工因素基期墊高,法人預期後續雖然太醫訂單成長穩定,但年增幅度料會下滑,但全年營收應有望維持成長10%水準。

拋棄式醫療廠商太平洋醫材整體營收自有品牌PHASCO與代工比例約各佔一半,在成熟市場如日本、歐美以代工為主,新興市場與亞洲則以自有品牌為主,產品項目繁多,明星商品為密閉式抽痰管,在德國與日本均享有五成以上的市佔率。

太醫6月單月營收1.38億,受訂單產品組合低價品項為主影響,較上半年平均水準稍低一些,年增幅度下滑至9.4%。回顧第二季,太醫出貨訂單產品組合中,單價較低、毛利率亦較低的幾項管、袋類耗材出貨比例較前季增加,是以法人評估將影響太醫第二季毛利率表現較前季下滑約2~3個百分點。

不過由於去年上半年太醫受缺工所累營運低迷基期較低,太醫今年上半年營收9.04億元,年增26.11%,自結稅前獲利2.5億元,年增仍達66.26%。

太醫目前產能已近乎滿載,銅科新廠也會在今年第三季落成,但醫材驗證費時較長,各市場所需通過驗證時間不一,太醫估計新廠產能最快明年應最先可開始供給內銷需求,待通過各地認證後,完整產能貢獻估計要到2018年才會開出。太醫表示,新廠可使現在貢獻18億的產能成長兩倍以上,最大產能可貢獻營收約可達43億,惟今年落成後,太醫亦估計自第三季起,每月因應新廠落成啟用,加上遷廠所需,估計會多出3至4百萬左右費用。

展望後續,太醫今年在陸續切入中國新省分,以及拓展拉丁美洲市場等多方帶動下,法人預期全年成長幅度仍可維持上看10%;至於獲利部分,法人也預估太醫因持續優化產品組合,雖每季毛利率會有一些上下,但在下半年走入旺季帶動,各項醫療耗材拉貨平均,全年毛利率應維持在接近第一季毛利率39%水準,法人評估今年太醫每股盈餘有望上看6元。

評析
後續雖然太醫訂單成長穩定,但年增幅度會下滑,全年營收應有望維持成長10%水準。
 樓主| 發表於 2018-4-22 19:04:44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6年7月24日工商時報,供同學參考

無限創意+研究精神
太醫董座鍾仁 打造生技資優生

記者杜蕙蓉/台北報導

從資訊公開到公司治理,太平洋醫材(太醫)已經連續10年拿下公司治理優等生殊榮,且還是前段班;掌舵的董事長鍾仁,用最簡單也最透明的方式來經營公司,在持續創新,不做「me too」產品下,太醫不僅技術領先同業至少5年以上,年年也都是生醫產業中的高獲利公司。

行事低調的鍾仁,有一雙非常靈巧的手和創意無限的腦袋,他凡事好奇,很有研究的精神,也勇於嘗試。

鍾仁出生於大陸貴陽,2歲時由於父親到印尼學校當校長,舉家移民印尼,9歲時全家又跟著父親定居到台灣。他說,當年因為要回台灣,縫紉機不好帶,他就自己拆解到台灣後再重新組裝使用。而且不僅會修理和拆解縫紉機,鍾仁還會做衣服,除了旗袍外,任何衣服都難不倒他。

鍾仁的父親畢業於中國復旦大學,兩岸早年名人汪道淵、馬樹禮都是他的同學,到台灣後他擔任律師,鍾仁考大學填志願時,父親認為鍾仁常常和他進出法院,有基本的法律知識,不必從事此行業,為此,鍾仁選擇政治大學銀行系,畢業後,進了民航局上班,在飛安單位負責總務採購。

當時,老蔣(中正)總統有一部專用的救護車,平時由空軍總部(松山機場)保管,車上的救護器材中,有一個「氣胸引流瓶」,是由德國進口,這個陽春玻璃瓶一個就要台幣上萬元,這讓鍾仁嗅到不少商機。

1977年,國際機場要南遷桃園,他也想藉機轉換跑道,但父親認為以其關係淵源,鍾仁在公家單位前途不可限量,反對他創業,為此,一向與他感情深厚的父親氣到長達7年不來往。

後來是因父親生病開刀,需要氣胸設備,醫院使用的竟然都是太醫生產,父親悸動不已。出院後,他帶著父親去看銅鑼廠,告訴老父,銅鑼廠有一半是他的(鍾仁在太醫的持股約5成),讓老父備覺驕傲。

鍾仁說,太醫創立時是從消毒袋開始,第一桶金則是棉球。當年他勤跑醫院銷售消毒袋,看到一群護士們一起做「棉球」,由於外科手術用的棉球,每天消耗量很大,卻要用手工製作,他覺得很沒有效率,想到女生保養皮膚用的「化妝棉」可以用機器製作,於是他靈機一動就和當時的股東湊錢買機器,生產棉球,從此開啟太醫「起家」的契機。

而後太醫又繼續開發棉棒、消毒瓶、紗布等產品,由於過去這些進階的醫療器材都必須進口,價昂、成本高,太醫以平價供應這些耗材後,一下子就獨占了整個市場。

鍾仁說,太醫一直都以創新為營運模式,1983年由於上游廠商進來瓜分市場,太醫轉而切入塑膠類醫材,跳入另一個高階領域。1985年興建銅鑼廠,1986年眼見國內醫療耗材市場逐漸呈現飽和,太醫也開始跨入外銷市場,並在1987年建置銅鑼二廠,切入「醫療氣體管路設備」。

當然創業的過程也並非一路順遂,2001年,高雄廠發生火災,導致太醫外銷生產線全部暫停,也讓上櫃計畫延後;2003年遇上SARS風暴,太醫開發的明星產品「密閉式抽痰管」卻異軍突起,成為當時醫院最迫切需要的耗材,太醫也一戰成名,不僅從此奠定「密閉式抽痰管」在內、外銷市場的地位,當年也因業績耀眼而順利上櫃。

鍾仁說,創業過程中,往往逆境、危機都是一種歷練和轉機,因為火災、SARS,讓太醫淬鍊得更堅強;而當年銀行借貸不順,因此,他也不向銀行貸款,全部都用自己的實力建廠擴充設備,另外,客戶下單採購也是錢匯進來後才出貨,讓太醫沒有呆帳。

創立40年,儘管還發生過火災,但太醫卻從未出現過虧損,且是年年業績創新高,連續10年拿到公司治理的資優生榮耀,對鍾仁而言,是實至名歸。

評析
在持續創新,不做「me too」產品下,太醫技術領先同業至少5年以上
 樓主| 發表於 2018-4-22 19:05:03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6年8月4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太醫全年EPS 拚賺6元

經濟日報 記者高行/台北報導

太醫(4126)去年受銅鑼廠缺工影響,營運衰退,今年起恢復正常運作,主力日本市場恢復拉貨力道,產能利用率滿載。展望下半年營運,法人預期,受旺季帶動,大陸及中南美新興市場成長強勁,加上公司積極調整產品組合拉升毛利,全年每股稅後純益(EPS)上看6元。

太醫上半年營運呈現高成長格局,前六月營收年增26.11%,自結稅前盈餘2.5億元,年增66.26%,主要因缺工問題解決,產能恢復水準,原先因經銷問題而停滯的日本市場也恢復拉貨動能。不過,第2季由於公司訂單組合中,單價較低、毛利率亦較低的管、袋類耗材出貨比例較前季增加,法人評估,該季毛利率表現較首季的39%下滑2至3個百分點。

展望下半年,法人預估,受惠旺季帶動,加上公司持續優化產品組合,各項醫療耗材拉貨平均,全年毛利率應維持在接近第1季毛利率39%水準;同時,公司也將陸續擴大中國大陸及中南美洲通路,成長動能看俏,帶動全年EPS拚6元水準,較去年5.32元顯著提升。

太醫旗下銅鑼新廠預計第3季落成,公司表示,最快明年供應內銷需求,待通過各地認證後,整體產能估計至2018年開出。

評析
下半年受惠旺季帶動,加上公司持續優化產品組合,全年毛利率應維持在接近第1季毛利率39%水準
 樓主| 發表於 2018-4-22 19:05:55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p470121 於 2018-4-22 19:26 編輯

轉貼2016年8月16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中國製造2025」發威 掀起國內醫材外移潮

經濟日報 記者高行╱台北報導

「中國製造2025」發威 掀起國內醫材外移潮。大陸官方去年針對醫材力推「中國製造2025」,擬打破高階醫材遭國外進口產品壟斷現狀,以「本土(大陸)製造」進行進口替代,這項政策上半年悄然發酵,國內不少醫材大廠已受明顯衝擊,業界預期,未來將加速台灣醫材將製造端移往對岸的腳步。

大陸官方去年啟動「中國製造2025」計畫,戰略定調今年起逐步提高本土自製產品在高階醫材中占比,先期作法為將「國產品」納入公營醫院優先採購清單,對進口品採取技術性阻擋。

此項政策由大陸中央定調,今年起已擴散到對岸各大醫療院所,絕大部分為國營的醫療體系已順應其要求,在採購程序上做出調整,保障「紅色供應鏈」的產品優勢,對國內多家以大陸內需為主力的廠商,造成明顯衝擊。

以人工骨材龍頭聯合骨科為例,首季獲利表現亮眼,但第2季卻急轉直下,業界認為,主要就是受到「中國製造2025」的影響。聯合董事長林延生指出,大陸各大醫療院所目前招標限制為「二家國際龍頭品牌及二家由大陸本土製造的品牌」,而聯合骨科品牌處在中間位置,加上又屬台灣製造,因此被排除在外,「喪失許多競標機會」。

手術房設備龍頭明基醫則是年初就遭受衝擊,上半年稅後純益較去年同期大衰退425.4%,也同樣因大陸醫療院所標案受阻。

對此,明基醫董事長陳其宏表示,大陸官方首部曲為保障本土品牌,接下來預期將進一步要求關鍵零組件在大陸製造的占比,「螺絲愈栓愈緊」。

在因應策略上,面對紅色供應鏈來襲,聯合骨科採取「打不過就加入」的策略,年初和對岸醫材龍頭山東新華集團共組合資公司,初期代理聯合骨科產品,預計2018年在大陸設廠,以「國產品」的姿態在大陸銷售。

明基醫也擬將製造轉移到對岸,去年底攜手對岸公司東星華美醫療在常州設廠,現正積極取得官方許可,預計最慢明年第1季投產。聯合骨科和明基醫都強調,儘管製造端移到大陸,但研發仍留在國內,不至有技術外移的顧慮。

評析
大陸官方首部曲為保障本土品牌,接下來預期將進一步要求關鍵零組件在大陸製造的占比。

 樓主| 發表於 2018-4-22 19:09:32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6年9月12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太醫擴產 攻第三類醫材

經濟日報 記者高行/台北報導

太平洋醫材(太醫)拚產能倍增,旗下苗栗銅鑼新廠預計本月完工,並陸續進行各國產品驗證,預計明年起供應國內市場,待通過驗證後,整體產能將在2018年開出,並進行產品升級,搶攻第三類醫材市場,到時營收有望倍數成長。

太醫為國內老牌醫材廠,主攻密閉式抽痰管、尿袋及傷口引流等管材,占營收比重逾九成,採代工和品牌雙軌並行;其中,密閉式抽痰管產品市占高居全球第二,公司長線看好其自有品牌成長,並緩解產能吃緊狀況,去年初啟動興建銅鑼二廠,即將本月完工。

太醫表示,在新廠啟用後,將進行日本、美國、歐洲等地查廠驗證,因此新廠產能明年先供應內銷,外銷出貨預計後年啟動。法人預估,新廠產能全開,將帶動營收提高一倍,且新廠擬搶攻第三類高階醫材產品,有助毛利率點火。

太醫上半年營收9.04億元,年增26.1%;稅後純益1.94億元,年增68.8%;平均毛利率38.8%,優於去年全年的36.9%,營運成長突出,主要因一方面去年上半年因缺工問題營運觸礁,導致基期偏低;另則受惠自有品牌產品比重提升,高毛利的密閉式抽痰管出貨暢旺,產品組合大幅改善。

特別是公司近年積極布局的中國大陸市場,上半年新增六個省級經銷商,目前經銷網路已覆蓋達29個省市區,營收占比拉升至11%左右,未來成長潛力看俏。

展望下半年營運,在產能滿載及產品組合持續改善下,法人預估將優於上半年,營收預估9.5億元,毛利率維持37~38%,估計下半年每股稅後純益(EPS)3.1元,全年上看6.04元,優於去年。法人指出,太醫新廠在明、後年正式投產,有望帶動營運持續走強,明年在新廠貢獻下,營收及獲利成長都有機會來到雙位數;而後年在產能達到滿載後,營運將展現爆發力道。

評析
在產能滿載及產品組合持續改善下,下半年營運將優於上半年
 樓主| 發表於 2018-4-22 19:09:44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6年9月13日財訊快報,供同學參考

太醫 Q3營運持穩,全年營收估增12%,EPS上看5.5元

【財訊快報/何美如報導】

太醫(4126)受到歐洲、日本及台灣等市場訂單轉弱,營收轉趨平穩,8月營收1.4億元,法人預估,9月有機會小增至1.5億元,第三季每股稅前盈餘約1.6-1.7元。全年營收年成長約12%,每股盈餘(EPS)上看5.5元。

去年上半年營運受到缺工影響的太醫,在員工陸續補齊上線後,業績一路旺到上半年,不過,隨著客戶庫存補足到一定水位,加上去年同期基期較高,近期台灣、日本、歐洲等市場訂單轉弱,7、8月營收分別為1.43、1.4億元,年衰退2.27%、8.8%。

從各市場來看,日本營收前6月年成長62%,但前8月年增率已降至47%;歐洲(德國除外)前6月成長45.35%,但前8月年增率已降至27.05%;歐洲前6月成長17%,但前8月年增率已降至4.7%;台灣前6月成長6.42%%,但前8月年增率已降至2.37%。

7-8月稅前淨利約7千萬元,以股本6.6億元計算,每股稅前盈餘約1.06元,法人預估,9月營運應可優於8月,第三季每股稅前盈餘約1.6-1.7元。

太醫表示,目前訂單能見度約1.5個月,還無法看到年底,但預估應可維持平穩,全年營運表現仍會優於去年,法人預估,全年營收年成長約12%,每股盈餘(EPS)上看5.5元。

評析
太醫目前訂單能見度約1.5個月,還無法看到年底,但預估應可維持平穩,全年營運表現仍會優於去年
 樓主| 發表於 2018-4-22 19:10:11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6年9月22日MoneyDJ新聞,供同學參考

太醫下半年降溫  新廠明年認證期、後年貢獻大

記者 劉莞青 報導

醫療耗材大廠太醫(4126)因去年下半年基期高,導致公司雖維持產能全滿的好表現,但下半年年變動表現將不若上半年亮眼;其中,7、8兩月營收均見個位數年減。展望後續,由於北美客戶年初拉貨較強,下半年需求趨緩,且今年中國跨入新省分效益亦須時間發酵,故下半年整體營運相對較上半年稍有降溫。

整體來看,今年在排除缺工因素與日本大客戶整併告一段落下,全年營收成長仍佳,惟明年因新廠取得各市場認證仍需時間,且真正有貢獻的時間點將會落在明年年底,故後年成長才較顯著。

拋棄式醫療廠商太醫整體營收為自有品牌PHASCO與代工比例約各佔一半,而以各個市場營收佔比來看,去年內銷佔太醫營收約18%、亞洲約50%、美洲14%、歐洲16%、其他地區則約2%。

太醫在成熟市場如日本、歐美以替大廠代工為主、新興市場與亞洲則以自有品牌為主,產品項目繁多。另外,太醫明星商品為密閉式抽痰管,在德國與日本均享有五成以上的市佔率。

太醫因今年上半年無缺工因素且日本大客戶完成整併下,營運動能強,今年前8月合併營收11.88億元,年增16.74%;展望後續,因為去年第三季缺工因素已經排除,使去年下半年基期相對較去年上半年基期高,而太醫7月單月營收為1.44億元、年減2.27%;8月營收1.4億元、年減8.8%,亦可見上述因子的影響性。

回顧今年,太醫銅鑼廠排除了缺工因素,客戶需求亦回歸正常,至8月為止,日本、歐洲分別有逾三成左右的成長;不過,年初北美客戶拉貨力道較強、下半年拉貨力道相對放緩,同時在中國,太醫今年雖持續推動經銷商跨入新省分,但在「中國製造」政策導向下,中國營收今年仍有小幅衰退。

太醫今年因營收成長轉強,上半年毛利率亦較去年同期走揚3個百分點,前8月自結稅前獲利3.21億元、年增26.88%;法人評估太醫今年每股盈餘有望挑戰5.6至5.8元。

至於新廠貢獻,太醫指出今年第四季新廠取得建照後即可啟用,但今年僅會先啟用倉儲,因此,折舊費用影響較小;至於明年,新廠在通過台灣GMP認證後會有部分內銷產能開出,但歐、美兩地認證期較長,需到明年年底方有機會通過認證,而日本認證費時更長,約需一年半,要到後年年中才有貢獻。

在明年獲利展望上,由於新廠開出顯著貢獻時間會落在明年年底,但遷廠與折舊費用致每月成本約增加400萬元左右,是以,法人評估明年太醫獲利表現上相對較有壓力,但預料太醫後年在新廠產能完整開出後,屆時營運表現有望大幅跳升。

評析
由於北美客戶年初拉貨較強,下半年需求趨緩,下半年整體營運相對較上半年稍有降溫。
 樓主| 發表於 2018-4-22 19:10:23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p470121 於 2018-4-22 19:27 編輯

轉貼2016年10月15日工商時報,供同學參考

Q4旺季到 太醫 全年業績拚新高

杜蕙蓉/台北報導

太醫(4126)自結前三季每股稅前盈餘約5.21元,由於第四季為傳統旺季,法人預估單季營收季增率有望達1~2成,全年營收有機會突破18億元,EPS約5.6元,都將同步挑戰歷史新高。

太醫上半年因去年缺工現象改善,生產線人員補齊,帶動營運成長,EPS達2.94元。

法人表示,太醫目前產能雖仍維持滿載,但因去年下半年基期較高,導致今年下半年表現不若上半年亮眼;7、8、9月營收均見個位數年減,自結第三季稅前淨利9,433萬元,較前一季下滑約24.5%,每股稅前盈餘約1.43元,但第四季應有機會急起直追。

以拋棄式耗材為主的太醫,目前自有品牌PHASCO與代工比率約各占營收一半,代工客戶以日本、歐美為主,在新興和亞洲市場則主打自有品牌,明星商品密閉式抽痰管,在德國與日本均有逾五成的市占率。

太醫表示,目前訂單能見度約1.5個月,第四季的傳統旺季中,營運應可維持平穩,預估全年仍可延續二位數的成長力道。由於目前產能利用率已達9成以上,為因應未來需求,已斥資15億元興建銅鑼新廠,該廠月產規模3.6億元,年產值40億,是舊廠的1倍大。

銅鑼新廠預估第四季取得建照後啟用,但初期會先啟用倉儲,並進行半成品製造。最快明年第二季通過台灣GMP認證,開始在國內及東南亞市場銷售,歐、美、日等市場則要在明年底到2017年底陸續通過。

法人認為,太醫未來將展現明顯成長力道,必須要有銅鑼新廠的產能挹注,因此,2018年新廠全面啟用時,該公司營運將大幅跳升。

評析
由於第四季為傳統旺季,單季營收季增率有望達1~2成,全年營收有機會突破18億元

 樓主| 發表於 2018-4-22 19:10:43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p470121 於 2018-4-22 19:21 編輯

轉貼2016年11月3日MoneyDJ新聞,供同學參考

歐美客戶Q4需求續弱  太醫旺季轉淡

記者 劉莞青 報導

第三季雖屬醫療耗材出貨旺季,但太醫(4126)今年上半年因歐美客戶拉貨已多,進行庫存調整影響,單季營收4.2億元、季減7%、年減5%;而在獲利上,太醫本業獲利穩健,但業外受台幣走升產生匯損影響,自結稅前淨利約9,400萬元,較去年同期衰退約四成。展望第四季,由於年底歐美客戶長假多,需求轉弱,又因去年同期太醫仍有訂單遞延效益墊高基期,法人評估第四季太醫營收恐會再有季減、年減幅度恐會較第三季加深。

拋棄式醫療廠商太平洋醫材整體營收自有品牌PHASCO與代工比例約各佔一半,在成熟市場如日本、歐美以代工為主,新興市場與亞洲則以自有品牌為主,產品項目繁多,明星商品為密閉式抽痰管,在德國與日本均享有五成以上的市佔率。

回顧第三季表現,太醫單季合併營收4.2億元,雖傳統上屬醫療耗材出貨旺季,但因歐美客戶上半年拉貨較多,進行庫存調整,而去年同期有出貨遞延單墊高基期,導致太醫第三季營收小幅季減7%、年減約5%。在獲利上,太醫今年毛利率大致可持穩在37%至39%左右,本業獲利穩健,但獲利受匯損影響,第三季自結稅前獲利9,400萬元,較去年同期衰退約四成。

至於第四季展望上,10月因國定假日工作天數減少3日,營收預期將會遜於9月(1.36億元)表現,後續11、12月部分則遇歐美客戶長假,且上半年拉貨已多,需求轉淡,法人評估第四季太醫仍有訂單遞延因素基期仍高,屆時太醫營收年減幅度恐再拉大。

至於新廠貢獻,太醫指出在新廠規劃今年第四季取得建物執照後即可啟用,但今年僅會先啟用倉儲,折舊費用影響亦較小;至於明年,新廠在通過台灣GMP認證後會先有部分內銷產能開出,但歐、美兩地認證期較長,需到明年年底方有機會,而日本認證費時約一年半左右,要到後年年中才有貢獻。在獲利部分,由於新廠開出顯著貢獻時間會落在明年年底,但遷廠與折舊費用每月成本約增加400萬元左右,是以法人評估明年太醫獲利成長相對較有壓力,但預料太醫後年在新廠完整開出後,屆時營運表現有望大幅跳升。

評析
由於新廠開出顯著貢獻時間會落在明年年底,明年太醫獲利成長相對較有壓力

 樓主| 發表於 2018-4-22 19:10:57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p470121 於 2018-4-22 19:21 編輯

轉貼2016年11月7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太醫接單旺 新廠本季啟用

經濟日報 記者高行/台北報導

醫療管材大廠太平洋醫材前三季受惠缺工現象改善,主力日本及歐美客戶拉貨力道回穩,自結每股稅前盈餘交出5.21元的好成績,第4季進入出貨旺季,訂單能見度已看到年底,法人預估,單季營收將較上季成長雙位數,全年也有機會挑戰新高。

太醫去年工廠缺工影響產能,加上日本客戶受併購影響訂單急凍,營運表現受衝擊,今年產能及客戶拉貨動能雙雙復原,前三季表現亮眼,累計營收13.24億元,年增14.5%,自結稅前盈餘2.91億元,年增18.3%,每股稅前盈餘達5.21元。

太醫目前產能維持滿載,第4季向來為傳統旺季,公司指出,目前訂單能見度已看到年底。法人預期,隨客戶拉貨動能穩健,預期第4季營收有望較前季成長雙位數,挑戰全年最高峰,全年營收也有機會超過18億元,每股稅後純益(EPS)5.6元,締造歷史新高紀錄。

太醫主攻拋棄式耗材,目前自有品牌PHASCO與代工比率約各占營收一半,代工客戶以日本、歐美為主,在新興和亞洲市場則主打自有品牌,明星商品密閉式抽痰管,在德國與日本均有逾五成的市占率。

就第3季單季表現看,因去年第3季基期墊高,導致表現不如去年同期亮眼,該季營收年減約5%、季減7%;獲利表現上,自結稅前獲利9,433萬元,季減24.5%,每股稅前盈餘約1.43元,主要受匯損影響,本業獲利仍然穩健。法人預期,在旺季加持下,第4季業績將急起直追,全年毛利率將持穩在37%~39%。

鑑於產能趨滿載,並搶攻第3類侵入式高階醫材,太醫位在銅鑼科學園區新廠,規畫第4季取建照後啟用,初期僅先啟用倉儲,折舊費用影響亦較小,明年新廠在通過台灣GMP認證後將開出內銷產能,預計明年底通過歐、美兩地認證,而日本認證需耗時一年半左右,預計2018年中開始貢獻。

評析
第4季進入出貨旺季,訂單能見度已看到年底,單季營收將較上季成長雙位數,全年也有機會挑戰新高。

 樓主| 發表於 2018-4-22 19:11:09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6年11月25日財訊快報,供同學參考

太醫11、12月營收可望轉好,全年每股盈餘估逾5元

【財訊快報/何美如報導】

太醫(4126)下半年營運轉淡,累計前10月稅前純益3.64億元,每股稅前盈餘5.51元。第四季為傳統旺季,雖然10月營收因工作天數減少而下滑,11、12月營收有機會轉強,全年營收仍有機會達17~18億元,年成長5~10%,每股盈餘將超過5元。

去年下半年內外銷訂單一路旺太醫,隨著客戶庫存補足到一定水位,日本、歐洲等市場訂單轉弱,累計今年前10月營收14.43億元,年成長10.55%,稅前純益3.64億元,以股本6.6億元計算,每股稅前盈餘5.51元

太醫目前訂單能見度約1.5個月,10月在工作天數較少等因素影響下,月營收降至1.19億元,年衰退近20%,稅前純益2000萬元,每股稅前盈餘僅0.3元。不過,第四季本是傳統旺季,11、12月營收可望轉好,法人預估,全年營收可望達17~18億元,年成長約5~10%,每股盈餘將超過5元。

新廠部分,預估第四季新廠取得建照後即可啟用,但初期會先啟用倉儲,並進行半成品製造。預計明年第二季通過台灣GMP認證,開始在國內及東南亞市場銷售,歐、美、日本等市場則要在明年底到2017年底陸續通過。

評析
第四季本是傳統旺季,11、12月營收可望轉好,全年營收可望達17~18億元,年成長約5~10%。
 樓主| 發表於 2018-4-22 19:11:20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p470121 於 2018-4-22 19:20 編輯

轉貼2016年12月19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太醫新廠將啟用 擴大攻醫材

經濟日報 記者李珣瑛/新竹報導

竹科生技產業相繼啟航,醫療耗材龍頭太醫(4126)銅鑼園區廠將於本周三(21日)舉行啟用典禮,要搶攻第三類醫材市場。台康生技30日將於新竹生醫園區動土,展開建廠作業,為進軍新藥市場做好準備。

竹科管理局投資組表示,太醫生產的密閉式抽痰管產品,在德國、日本及中南美洲等市場市占率均超過五成,是國內醫療耗材領導大廠。太醫進駐竹科銅鑼園區,投資12.75億元設立新廠,主要生產兩大類產品,包括:無針密閉輸液系統及相關醫療使用的衍生耗材、儀品與設備;以及熱可塑性聚氨酯(TPU)導管及其耗材、儀品與設備。

太醫規劃,新廠啟用後,將展開日本、美國、歐洲等地查廠驗證。新廠產能2017年內銷先行,外銷出貨將於2018年啟動。

法人推估,太醫銅科新廠產能全開後,將帶動營收成長一倍,且新廠將搶攻第三類高階醫材產品,有助於拉升毛利率。

興櫃廠商台康生技,是國內最具規模的大分子蛋白藥品的委託開發與代工製造(CDMO)廠,並積極發展生物相似藥品、及抗體藥物複合體(ADC)創新藥。台康生技的生物相似藥產品,已取得歐、美、日等國製藥大廠認可。

評析
太醫銅科新廠產能全開後,將帶動營收成長一倍,且新廠將搶攻第三類高階醫材產品,有助於拉升毛利率。

 樓主| 發表於 2018-5-18 19:28:30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7年1月3日MoneyDJ新聞,供同學參考

太醫今年新廠先拚認證  全年營收估年增3~5%

記者 劉莞青 報導

太醫(4126)去年下半年在基期墊高與客戶庫存已高、拉貨放緩影響下,營運成長亦走緩,前11月營收15.58億元、年增8.14%,自結稅前獲利3.85億元,年增約6.53%。法人評估太醫去年第四季在12月營收較11月小幅月增帶動下,單季營收約在3.6億元、稅後淨利則約6,500萬元,EPS近1元,全年EPS則約5.15元。展望今年,因太醫新廠仍需一年左右的認證期,今年度營收貢獻不高,且日本、歐洲客戶訂單均在持平水準,在中國與國內成長帶動下,今年營收年增約在3~5%上下。

拋棄式醫療廠商太平洋醫材整體營收自有品牌PHASCO與代工比例約各佔一半,在成熟市場如日本、歐美以代工為主,新興市場與亞洲則以自有品牌為主,產品項目繁多,明星商品為密閉式抽痰管。

回顧太醫去年營運表現,因下半年日本、德國等客戶庫存已高,拉貨放緩,加以前年同期基期已高,太醫營運成長已有放緩,前11月合併營收15.58億元、年增8.14%,前11月自結稅前獲利3.85億元、年增6.53%,前三季稅後淨利2.73億元、年增15%,EPS 4.15元。法人評估太醫去年第四季營收在12月(單月約1.3億元)小幅月增(11月1.15億元)帶動下,單季營收約3.6億元,稅後淨利約在6,500萬元,EPS近1元。

針對目前銅鑼科學園區新廠進度,太醫指出去年12月21日新廠已經落成,目前持續在進行驗收,預計3,4月起就可出貨半成品,但正式全線運作、貢獻營收時間,最快則需待到第二季至第三季國內GMP認證完成後才有機會開始針對國內訂單出貨,後續日本、歐美等市場認證則要待明年以後。據了解,太醫在新廠完整產能開出後,年度理論產能將從目前的18億元,成長至40億元。

展望太醫今年營運,法人評估日本與歐洲客戶去年成長均佳,以太醫今年在手訂單表現相對僅約略持平去年水準,不過因去年陸續布局中國新省分,法人看好今年太醫中國市場成長動能仍佳,國內也續有成長空間,全年營收年增水準約在3~5%。

評析
因太醫新廠仍需一年左右的認證期,今年度營收貢獻不高,在中國與國內成長帶動下,今年營收年增約在3~5%上下。
 樓主| 發表於 2018-5-18 19:28:49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7年1月14日工商時報,供同學參考

太醫 去年每股賺6.27元

杜蕙蓉/台北報導

太醫(4126)在去年第4季業績表現持平中,自結2016年營收營收16.89億元,年成長率4.19%,營業利益4.06億元;稅前利益4.14億,每股稅前盈餘6.27元。

該公司12月表現不佳,營業利益2,529萬元,稅前利益2,951萬元,年減51.17%。

以拋棄式耗材為主的太醫,目前自有品牌PHASCO與代工比例約各占營收一半,代工客戶以日本、歐美為主,在新興和亞洲市場則主打自有品牌,明星商品密閉式抽痰管,在德國與日本均有逾5成的市占率。

法人表示,太醫目前產能雖仍維持滿載,但因2015年下半年基期較高,導致去年下半年表現不若上半年亮眼。

年年都是高獲利模範生的太醫,目前訂單能見度約1.5個月,該公司由於產能利用率已達9成以上,為因應未來需求,已斥資15億元興建苗栗銅鑼新廠,該廠月產規模3.6億元,年產值40億,是舊廠的1倍大。

太醫表示,銅鑼新廠今年可啟用,但初期會先啟用倉儲,並進行半成品製造,最快第2季通過台灣GMP認證,開始在國內及東南亞市場銷售,而歐、美、日等市場,則要在2017年年底底陸續通過廠房認證後才可望正式生產出口,因此,要大幅貢獻營收需待2018年新廠全面啟用時,才可見明顯成長動能。

評析
太醫目前產能雖仍維持滿載,但因2015年下半年基期較高,導致去年下半年表現不若上半年亮眼。
 樓主| 發表於 2018-5-18 19:29:23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7年3月2日MoneyDJ新聞,供同學參考

太醫擬配發現金股利2.5元  Q1營運展望仍保守

記者 劉莞青 報導

太醫(4126)今年一月因稼動率下滑、台幣走升,毛利率承壓,單月自結稅前淨利2,710萬元,年減四成,但法人預估太醫二月在工作天數稍增帶動下,營收有望較去年同期迎來小幅成長,第一季全季營運展望仍偏保守。太醫上週公告去年全年營運成績,在下半年客戶拉貨力道放緩影響下,獲利受到壓縮,稅後淨利近3.33億元、年減約5%,EPS 5.06元,而在股利政策方面,太醫考量新廠資本支出仍多,董事會決議配發現金2.5元,現金配發率僅約5成。

拋棄式醫療廠商太平洋醫材整體營收自有品牌PHASCO與代工比例約各佔一半,以旗下產品別來看,密閉式抽痰館約佔營收29%、管類佔25%、袋類佔11%,傷口引流管9%。在成熟市場如日本、歐美以代工為主,新興市場與亞洲則以自有品牌為主;明星商品密閉式抽痰管在德國與日本均享有五成以上的市佔率。

太醫上週於董事會後公告去年全年營運成績,雖去年下半年遇到客戶拉貨力道放緩,但在上半年產能滿載保護下,全年稅後淨利仍有近3.33億元、年減約5%,EPS 5.06元。太醫董事會已決議通過今年股利配發政策,在考量新廠就位尚有資本支出考量,今年配發現金股利2.5元,現金配發率近5成,以昨(1)日收盤價83.4元計算,隱含現金殖利率約3%。

在今年第一季業績展望上,因農曆春節工作天數減,影響太醫一月營收1.38億元、年減6.47%,自結稅前獲利2,710萬、年減近四成,衰退主因則係稼動率較去年同期下降、且在台幣走升匯率干擾下毛利率亦承壓。法人評估太醫二月營收在工作天數微增帶動下,應可較去年同期1.17億元迎來微幅成長,但法人預期太醫第一季營收展望仍有衰退壓力。

針對目前銅鑼科學園區新廠進度,太醫指出,去年12月21日新廠已經落成,目前持續在進行驗收,預計3,4月起就可出貨半成品,但正式全線運作、貢獻營收時間,最快則需待到第二季至第三季國內GMP認證完成後才有機會開始針對國內訂單出貨,後續日本、歐美等市場認證則要待明年以後。據了解,太醫在新廠完整產能開出後,年度理論產能將從目前的18億元,成長至40億元。

展望太醫今年後續營運,法人評估日本與歐洲客戶去年成長均佳,以太醫今年在手訂單表現相對僅約略持平去年水準,不過因去年陸續布局中國新省分,法人看好今年太醫中國市場成長動能仍佳,國內也續有成長空間,全年營收年增水準約在3~5%。

評析
太醫在新廠完整產能開出後,年度理論產能將從目前的18億元,成長至40億元。
 樓主| 發表於 2018-5-18 19:29:37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7年4月20日MoneyDJ新聞,供同學參考

太醫Q1獲利年減4成;新廠下半年全線投產

記者 劉莞青 報導

太醫(4126)今年第一季因去年德、日客戶積極拉貨墊高基期之故,單季營收約4.25億元、年減約6%,而獲利方面則因新廠前期開辦費用與業外匯損干擾約1,200萬元影響,自結稅前獲利7,536萬元、年減近4成。

展望後續,太醫銅鑼科學園區新廠近期已可開始出貨半成品,惟正式全線運作仍需等到第二季底至第三季完成國內GMP認證後,才會開始針對國內訂單出貨,其餘日本、歐美等市場則需待到明年。

拋棄式醫療廠商太平洋醫材整體營收自有品牌PHASCO與代工比例約各佔一半,以旗下產品別來看,密閉式抽痰館約佔營收29%、管類佔25%、袋類佔11%,傷口引流管9%。在成熟市場如日本、歐美以代工為主,新興市場與亞洲則以自有品牌為主;明星商品密閉式抽痰管在德國與日本均享有五成以上的市佔率。

回顧太醫第一季表現,因去年同期日本、德國客戶拉貨積極墊高基期,今年全季營收約4.25億元、年減6%,而在獲利表現部分,在營收減少與新廠前期開辦費用增加影響下,加以業外亦受匯兌損失約1,200萬元侵蝕,太醫第一季自結稅前獲利約7,536萬元、年減近4成,法人評估太醫稅後獲利約6千萬元,EPS則約近0.9元。

而在銅鑼科學園區新廠進度上,太醫表示去年底新廠已落成,目前已開始進行驗收,第二季起就可出貨半成品,但正式全線運作與貢獻營收時間,最快需待到第二季底至第三季完成國內GMP認證後,即會開始針對國內訂單出貨,但後續日本、歐美等市場認證則要待明年以後。

據了解,太醫在新廠完整產能開出後,年度理論產能將從目前的18億元,成長至40億元。

至於太醫今年後續營運展望,法人預估日本與歐洲客戶去年成長均佳,以太醫今年在手訂單表現來看僅約略持平去年水準,不過因去年陸續布局中國新省分,法人看好今年太醫中國市場成長動能仍佳,國內也續有成長空間,下半年營運有望升溫,全年營收年增水準仍可維持在3~5%。

評析
太醫新廠正式全線運作與貢獻營收時間,最快需待到第二季底至第三季完成國內GMP認證後
 樓主| 發表於 2018-5-18 19:31:37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7年4月24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太醫轉運 兩岸營運將躍進

經濟日報 記者高行/台北報導



醫療管材廠太平洋醫材受去年同期基期墊高及匯損影響,第1季營收、獲利表現雙雙衰退;不過,由於大陸、台灣等亞洲市場拉貨力道轉強,全年營運有望在首季落底,第2季恢復成長力道。

全年營收維持5%~9%正成長格局,明年新廠效益加持,營運有望進入爆發期。太醫主攻拋棄式耗材,自有品牌PHASCO與代工比例約各占營收一半,代工客戶以日本、歐美為主,在新興和亞洲市場則主打自有品牌,出貨占比最大的密閉式抽痰管在日本與德國均逾五成市占,營運長期穩健,去年營收16.9億元,稅後純益3.33億元,每股稅後純益(EPS)5.04元。

太醫首季因去年德、日客戶積極回補庫存,拉高基期,當季營收4.25億元、年減約6%。

獲利方面受新台幣升值及新廠開始攤提折舊等影響,業外認列匯損約1,200萬元,自結稅前盈餘7,536萬元,年減近四成,法人估算稅後純益約6,000萬元,EPS約0.9元,為近五年來低檔。

展望未來營運,法人指出,太醫主力發貨的日本與歐洲客戶去年成長都有不錯表現,在基期水準墊高情況下,以目前在手訂單量能觀察,上述二大市場的營收維穩,預估和去年持平。

今年主要成長動能則來自大陸、台灣等亞洲市場,太醫近年擴大對岸布局,前年在大陸四川、山東及福建設置一級經銷商擴展通路,去年增設湖北、湖南及重慶的銷售據點,市場覆蓋率持續擴大,今年進入收成期,另外國內市場也有成長空間。

太醫旗下銅鑼新廠第1季投產,初期生產半成品,GMP認證預計第3季前通過,將先內銷台灣市場,年底至明年第1季將陸續取得歐美、大陸等地銷售執照,明年下半年全數產能將轉移至新廠。

法人指出,太醫今年成長動能主要來自兩岸,而歐洲及日本市場則持平,第1季營運有望落底,預估第2季營收將穩健增長,下半年持續增溫,全年營收年增水準仍可維持在5%~9%。

評析
由於大陸、台灣等亞洲市場拉貨力道轉強,全年營運有望在首季落底,第2季恢復成長力道。
 樓主| 發表於 2018-5-18 19:32:01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7年4月24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太醫銅鑼廠助攻 產量將翻倍

經濟日報 記者高行/台北報導

太平洋醫材旗下銅鑼新廠首季正式投產,先使用廠內自動倉儲設備提高供貨效率,明年隨產品認證陸續完成,產線全線投產後產能放大一倍,將帶動公司年營收翻倍,公司新研發的第三類高階醫材,也預計明年由新廠生產,在產能倍增及新產品加持下,後續成長看俏。

太醫2015年投資12.75億元進駐銅鑼科學園區籌建新廠,主要生產兩大類產品,包括無針密閉輸液系統及相關醫療使用的衍生耗材、儀品與設備;以及熱可塑性聚氨酯(TPU)導管及其耗材、儀品與設備等。太醫自主研發的第三類醫材預計明年上線,搶攻新利基市場。

太醫銅鑼新廠去年底完工啟用,年初啟用自動倉儲並生產半成品,新產線則需經各國法規單位申請認證,初期以國內內銷為主,低法規限制的中東及拉美市場預計明年陸續投產,而德國、北美、日本等較高法規門檻市場,則在查廠認證後,在2018年前順利出貨。

太醫銅鑼新廠產能為現有產能二倍,法人估計,公司目前產能滿載年營收為20億元,新產能上線後滿載,年營收可衝到逾40億元。

評析
太醫銅鑼新廠首季正式投產,明年隨產品認證陸續完成,產線全線投產後產能放大一倍
 樓主| 發表於 2018-5-18 19:32:14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7年4月28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明基醫砸1億元 成立明基聽力

經濟日報 記者高行╱台北報導

明基醫(4116)28日宣布,將投入1億元成立子公司明基聽力,搶攻銀髮照護醫療市場,初期以助聽器等產品代理和銷售業務為主,預計在兩岸及東南亞布建銷售通路,為明基醫繼齒科植牙業務後,在健康照護事業再下一城。

明基醫董事會昨日決議通過投資1億元成立子公司明基聽力。公司表示,該投資主要眼人口老化所衍生的巨大照護市場潛力,現階段全球聽力減損人口日益增加,助聽器等相關需求為未來趨勢,子公司成立後將以助聽器通路及銷售為主力業務,鎖定兩岸及東南亞市場。

明基聽力預計取得全球龍頭助聽器品牌的代理權,現階段正和國際廠商密切接觸,也由於取得龍頭品牌代理需有一定銷售規模,公司現階段也積極在兩岸和東協各國布建通路,藉銷售優勢取得最好的產品。

明基醫為明基友達集團成員,主攻手術抬、手術燈等手術房設備製造和銷售,近年力拚多角醫材經營,先前成立植牙事業進軍健康照護產業,如今再度搶進聽力事業,對健康照護布局再下一城。明基醫股價28日股價收37.1元,下跌0.05元。

評析
明基醫先前成立植牙事業進軍健康照護產業,如今再度搶進聽力事業,對健康照護布局再下一城。
 樓主| 發表於 2018-8-9 14:15:35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7年6月9日工商時報,供同學參考

數位手術室整合系統  明基醫搶進東歐、東南亞

袁顥庭╱台北報導

明基醫(4116)總經理許棠隆表示,數位手術室整合系統(iQOR)成功進入中國地區指標性醫院,手術房設備於中國及台灣微幅成長,今年目標期望開拓東歐、東南亞等市場通路,並開發新品擴充iQOR系統功能延伸。台中新建廠房工程已於今年初完工驗收,可為公司帶來充足產能提升營運績效。

明基醫2016年合併營收8.76億元,營業毛利3.07億元,毛利率35%,稅後盈餘4,633萬元,每股盈餘1.05元。昨日股東會中通過2016年盈餘分配案,每股將發放現金股利0.7元。

許棠隆表示,數位手術室整合系統成功進入中國地區指標性醫院,手術房設備於中國及台灣微幅成長。但國際市場受貨幣匯率、各國政府政策等因素影響,營收不如預期。今年除與現有代理商更緊密合作外,藉由國際醫療展會群找新的代理商,目標期望開拓東歐、東南亞等通路。研發團隊今年可完成手術燈、檯、吊塔等新產品開發,同時擴充iQOR系統功能延伸,提升整體手術房設備產品廣度與競爭力。

子公司怡安今年將多角化開發輸液類產品之外的關鍵零組件,及精進生產自動化能力,提升整體醫療耗材產品競爭力。而可攜式超音波,目前主要銷售於復健科、疼痛科及心血管外科等,未來將專注於新平板超音波及探頭開發,打入國際市場。

評析
明基醫數位手術室整合系統(iQOR)成功進入中國地區指標性醫院,期望開拓東歐、東南亞等市場通路
 樓主| 發表於 2018-8-9 14:15:50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7年6月12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明基醫攻陸報捷 營運俏

經濟日報 記者高行/台北報導

明基友達集團旗下明基醫(4116)今年完成對岸生產布局,手術房設備產品將重啟出貨動能,相關整合系統也打進當地指標醫療院所,加上台中新建廠房工程年初完工驗收,預計可帶來充足產能,今年營運看俏。

明基醫去年營收8.76億元,年減6.6%;稅後純益4,633.7萬元,年減60.7%,主要受到大陸國產化衝擊,手術設備標案受阻;不過,今年隨明基醫完成當地生產後,有望重啟出貨動能。明基醫股價上周五(9日)收39元,以平盤作收。

明基醫總經理許棠隆表示,數位手術室整合系統(iQOR)已成功打進大陸當地指標性醫院,預期手術房設備在大陸和台灣微幅成長,今年目標期望開拓東歐、東南亞等市場通路,並開發新品擴充iQOR系統功能延伸。

同時,子公司怡安今年將多角化開發輸液類產品之外的關鍵零組件,以及精進生產自動化能力,提升整體醫療耗材產品競爭力;而可攜式超音波,目前主要銷售於復健科、疼痛科及心血管外科等,未來將專注於新平板超音波及探頭開發,打入國際市場;至於口腔部分,除了已經切入大陸市場外,將陸續於東南亞國家展開產品註冊,開拓東南亞通路。

明基醫4月成立子公司明基聽力,初期以助聽器等產品代理和銷售業務為主,預將兩岸及東南亞布建銷售通路,攻銀髮照護醫療市場,為公司繼齒科植牙業務後,在健康照護事業再下一城。

評析
明基醫完成對岸生產布局,手術房設備產品將重啟出貨動能,台中新廠完工驗收,預計可帶來充足產能。
 樓主| 發表於 2018-8-9 14:16:03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7年6月16日MoneyDJ新聞,供同學參考

德/日客戶拉貨仍保守  太醫Q2營收估持平前季

記者 劉莞青 報導

太醫(4126)今年第二季營運上,由於德、日等主要客戶庫存水位均較高,造成拉貨力道放緩,且日本第二大客戶今年面臨整併,今年幾無貢獻,均對太醫營收產生壓力,至今年前5月合併營收約6.8億元、年減約11%。展望今年後續,主要德日兩客戶在經上半年庫存去化後,有機會可以恢復拉貨力道、中國市場亦有跨入新省分,下半年營運看可優於上半年。

拋棄式醫療廠商太平洋醫材整體營收自有品牌PHASCO與代工比例約各佔一半,以旗下產品別來看,密閉式抽痰館約佔營收29%、管類佔25%、袋類佔11%,傷口引流管9%。在成熟市場如日本、歐美以代工為主,新興市場與亞洲則以自有品牌為主;明星商品密閉式抽痰管在德國與日本均享有五成以上的市佔率。

回顧太醫第一季表現,因去年同期日本、德國客戶拉貨積極墊高基期、且台幣強升,亦影響以美元報價客戶表現,是以今年全季營收約4.25億元、年減6%,而在獲利表現部分,在營收減少與新廠前期開辦費用增加、匯率不利因素等影響下,太醫毛利率年減少約7百分點,且業外有匯損約1,200萬元,致太醫第一季稅後獲利約6,492萬元、年減4成,EPS 0.98元。

而在目前第二季表現上,法人指出由於太醫日本第二大客戶正在與其他公司進行整併,今年以來幾無出貨,由於整併仍需時間,法人預計此單一客戶今年度拉貨將銳減,而日本第一大客戶則仍有庫存水位較高問題,是以今年太醫日本市場業績恐有衰退壓力,至今年前5月合併營收6.8億元、年減約11%;但因由於5、6兩月有部分客戶訂單遞延效益,法人預估太醫第二季單季營收水準仍可有接近前季表現。

但在第二季獲利展望上,由於太醫已於第二季起開始認列新廠折舊費用,單月影響金額約在350萬元左右,預期對毛利率將產生壓力,雖第二季稼動率略優於第一季,但單季毛利率仍看有季減少壓力。

展望今年後續,下半年將走入太醫旺季,且去年基期亦較低,在上半年德、日客戶庫存水位去化後,下半年均有機會恢復拉貨力道,中國市場亦有跨入新省分,太醫下半年營運表現預期將可優於上半年。

至於新廠部分,太醫表示今年第四季起新廠將可開始為國內市場出貨,但後續國際市場部分,則仍需等待取得各個市場認證,預計完整認證將到明年下半年,最快明年第四季可有較顯著效益浮現。

評析
德日兩客戶恢復拉貨力道、中國市場亦有跨入新省分,下半年營運看可優於上半年。
 樓主| 發表於 2018-8-9 14:16:17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7年7月10日MoneyDJ新聞,供同學參考

太醫6月營收創新高  但Q2獲利年減壓力仍大

記者 劉莞青 報導

太醫(4126)6月營收1.92億元、年增39%,創下單月營收歷史新高,針對營收創高主因,太醫表示主要是因前兩月陸續有訂單遞延至6月一併出貨,且匯率上台幣呈現走貶,拉抬6月營收向上。展望下半年,因走入醫材旺季、法人看好後續出貨仍看增加,如台幣貶勢持續,營收有望在第四季年增可轉正,全年仍有機迎來高個位數成長;但在獲利上,由於太醫新廠5月開始認列折舊,且台幣仍較去年強勢,太醫毛利率壓力仍高,法人預期太醫第二季獲利仍看衰退、全年衰退壓力亦高。

拋棄式醫療廠商太平洋醫材整體營收自有品牌PHASCO與代工比例約各佔一半,以旗下產品別來看,密閉式抽痰館約佔營收29%、管類佔25%、袋類佔11%,傷口引流管9%。在成熟市場如日本、歐美以代工為主,新興市場與亞洲則以自有品牌為主;明星商品密閉式抽痰管在德國與日本均享有五成以上的市佔率。

在第二季前兩月部分訂單遞延與台幣走貶挹注下,太醫6月營收1.92億元、年增39%,創單月歷史新高,就各市場營收來看,除歐洲德國持續維持正成長外,台灣地區營收成長也已轉正,惟今年日本仍因一客戶進入整併程序,營收仍呈衰退,而中國也仍受匯率因素干擾,營收仍較去年同期減少約7%,是以太醫至今年前6月合併營收8.72億元,仍年減約3%。

展望後續,法人指出下半年屬拋棄式醫材需求旺季,且因去年同期基期已轉低,在歐洲需求仍持穩、後續預期出貨可再走增,如台幣貶勢持續,營收看可再成長,法人預期至第四季太醫營收年增應可轉正,全年營收仍有機會迎來5~8%成長。

在獲利表現上,太醫前5月自結獲利1.13億元、年減約47%,由於太醫5月起開始認列新廠折舊,且在台幣匯率較去年同期強勢,太醫5月毛利率約在30%上下來看,較去年同期減少約8個百分點,法人評估太醫第二季獲利仍會相對去年同期衰退,全年獲利亦難成長。

評析
下半年屬拋棄式醫材需求旺季,且因去年同期基期已轉低,第四季太醫營收年增應可轉正。
 樓主| 發表於 2018-8-9 14:17:21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7年7月12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明基醫搶進助聽器市場

經濟日報 記者高行/台北報導

明基醫(4116)子公司明基聽力與虹韻聽力結盟,看好助聽器市場商機,雙方將先從台灣市場切入並結合其他合作夥伴,未來將觸角伸至中國大陸及東南亞市場。

明基醫董事長陳其宏表示,戰後嬰兒潮產業興起,特別將帶動健康照護商機,根據統計,台灣助聽器市場約有11億元商機、中國大陸為人民幣32億元(約新台幣144億元)、亞洲則上看32億美元(約新台幣976億元)。積極布建銀髮服務商機,如牙科、耗材、手術設備及聽力等市場,同時也希望透過更完整的照護服務回饋給社會。明基醫股價昨收37.75元,上漲0.2元。

明基聽力相中戰後嬰兒潮已跨入65歲門檻,帶動健康照護產業,投資台灣前三大助聽器通路「虹韻聽力中心」,切入助聽器市場,希望突破台灣及中國大陸6~10%低配戴率的瓶頸,降低因聽力退化所導致的失智症及社交障礙,建立更完整的醫療服務業。

明基醫4月下旬投入1億元成立子公司明基聽力,搶攻銀髮照護醫療市場,初期以助聽器等產品代理和銷售業務為主。

評析
明基醫4月下旬投入1億元成立子公司明基聽力,搶攻銀髮照護醫療市場,初期以助聽器等產品代理和銷售業務為主。
 樓主| 發表於 2018-8-10 20:17:42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7年7月18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太醫迎旺季 下半年營收點火

經濟日報 記者高行╱台北報導

醫療管材廠太醫(4126)產品出貨遞延,集中在6月出貨,該月營收創單月歷史新高,展望下半年營運,法人預期,進入出貨旺季、出貨有望持續增加,若台幣貶勢持續,營收有望轉正,帶動全年營收年增5%~8%。

太醫4月及5月營收合計2.55億元,法人原先評估第2季營收很難優於守季4.24億元水準;不過,太醫6月營收開出1.92億元佳績,締造單月歷史新高,也帶動第2季營收達4.47億元,較首季年增5.1%;累計上半年營收8.72億元,年減3%。

太醫表示,6月營收創高,主要因前4月和5月部分訂單遞延至6月一併出貨,且匯率上台幣呈現走貶,拉抬該月營收向上。就第2季來看,歐洲德國持續維持正成長外,台灣地區營收成長也已轉正,而也是出貨主力的日本市場則因大客戶進入整併程序,營收仍呈衰退,另大陸市場也受匯率衝擊,營收下滑。

展望下半年營運,法人分析,太醫下半年進入拋棄式醫材出貨旺季,加上去年同期基期已轉低、後續出貨持續看增,若新台幣貶勢持續,也將帶動營收成長,預計第4季營收年增應可轉正,全年營收仍有機會展現5%~8%成長力道。

不過,獲利表現方面恐不如去年,一方面受匯損影響,加上首季投產的銅鑼新廠每月需攤提提370萬元的折舊,侵蝕毛利率表現。法人評估,太醫第2季獲利仍會相對去年同期衰退,全年獲利亦難成長。太醫自結前6月稅前淨利1.57億元,年減37.2%。

評析
太醫下半年進入拋棄式醫材出貨旺季,加上去年同期基期已轉低、後續出貨持續看增
 樓主| 發表於 2018-8-10 20:17:53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7年7月25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太醫迎旺季 年營收拚增8%

經濟日報 記者高行/台北報導

醫療管材廠太醫(4126)喜迎旺季,下半年營收點火。法人預期,太醫進入出貨旺季,歐洲出貨有望持續增加,若台幣貶勢持續,營收有望轉正,帶動全年營收年增上看8%。

太醫未來營運表現樂觀,法人分析,下半年進入拋棄式醫材出貨旺季,加上去年同期基期已轉低、後續出貨持續看增,若新台幣貶勢持續,也將帶動營收成長,預計第4季營收年增應可轉正,全年營收上看8%成長力道。太醫股價昨(24)日收77.9元,下跌0.1元。

不過,獲利表現方面恐不如去年,一方面受匯損影響,加上首季投產的銅鑼新廠每月需攤提提370萬元的折舊,侵蝕毛利率表現。法人評估,太醫第2季獲利仍會相對去年同期衰退,全年獲利亦難成長。

太醫表示,6月營收創高,主要因前4月和5月部分訂單遞延至6月一併出貨,且匯率上台幣呈現走貶,拉抬該月營收向上。就第2季來看,歐洲德國持續維持正成長外,台灣地區營收成長也已轉正,而也是出貨主力的日本市場則因大客戶進入整併程序,營收仍呈衰退,另大陸市場也受匯率衝擊,營收下滑。太醫自結前6月稅前淨利1.57億元,年減37.2%。

評析
醫進入出貨旺季,歐洲出貨有望持續增加,若台幣貶勢持續,營收有望轉正
 樓主| 發表於 2018-8-10 20:18:04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7年8月16日鉅亨網,供同學參考

挺世大運 明基醫提供選手即時醫療照護

鉅亨網記者楊伶雯 台北

世大運將開賽,明基醫 (4116-TW) 董事長陳其宏今 (16) 日表示,在世大運賽事期間,將提供多台移動式超音波,設置在場館救護站,讓醫護人員進行立即檢查與診斷,即時處理突發性緊急傷病事件,讓台灣運動選手得到最佳醫療照護。

陳其宏指出,明基醫結合集團技術實力推出全台第一 MIT 超音波,可廣泛應用在各科的臨床檢查需求,包括一般內外科、心臟、周邊血管、肌肉骨骼、兒科、胎兒、小型器官 (乳房、睪丸、甲狀腺) 、頸部與婦產科等超音波影像診斷。

另在運動醫學領域,可立即用於早期診斷運動員的軟組織受損 (例如發炎或鈣化),再依據損傷程度進行治療,同時整合高階醫療影像與智慧手持通訊傳輸技術,適用遠距醫療、緊急救護環境、急診室及醫院各科室診察。

他表示,目前已同步獲得美國 FDA 及台灣 TFDA 國際認證,成功銷售國內多家醫療機構,包括台北馬偕醫院、台北榮民總醫院、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中國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中華民國超音波醫學會等。

陳其宏表示,在世大運期間,將提供目前移動式彩色超音波,設置在場館救護站,這台超音波高度整合電腦科技與超音波技術、突破傳統定點式檢查使用限制,重量僅 2.2 公斤易於攜帶診療,高畫質 HDMI 輸出影像到大螢幕、具備無線傳輸功能,方便醫師以即時影像做專業判斷給予準確治療,是賽事場上不可或缺的運動醫學設備。

他強調,未來將持續優化產品功能,支援多指觸控,並加強腹部超音波及血流偵測的影像品質,將醫療服務觸角延伸至東南亞地區,鞏固全台第一國產製造領先地位。

評析
明基醫結合集團技術實力推出全台第一 MIT 超音波,可廣泛應用在各科的臨床檢查需求
 樓主| 發表於 2018-8-10 20:18:20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7年9月8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8月營收/太醫增7%  攻大陸市場

經濟日報 記者高行/台北報導

醫療管材廠太醫(4126)昨(7)日公布8月營收1.5億元,年增7.23%,主要受惠歐洲、日本拉貨力道增強,加上新布局的大陸市場也展現不錯成長動能,展望未來表現,法人評估,下半年營運將持續增溫,年營收年增水準仍可維持在3%至5%。

太醫上半年因日本、德國客戶拉貨積極墊高基期,加上首季匯損侵蝕,營收8.73億元,年減3.7%;稅後純益1.16億元,年減40.1%,雙雙衰退。不過,自6月起,營收已現成長動能,下半年進入出貨旺季,業績表現將大幅超過上半年。太醫股價昨收72.3元,以平盤作收。

太醫銅鑼科學園區新廠也是今年亮點,該廠去年底新廠已落成,第2季起出貨半成品,第3季完成國內GMP認證後啟動國內訂單出貨,後續日本、歐美等市場認證則要待明年後,陸續貢獻營收。據了解,太醫在新廠完整產能開出後,年產值將從目前的18億元大增至40億元。

評析
下半年營運將持續增溫,年營收年增水準仍可維持在3%至5%。
 樓主| 發表於 2018-8-10 20:18:32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p470121 於 2018-8-10 20:21 編輯

轉貼2017年9月15日工商時報,供同學參考

太醫Q3業績回升 全年獲利遇壓

工商時報 杜蕙蓉/台北報導

太醫(4126)自結前8月稅前獲利2.22億元、年減約3成,每股稅前盈餘3.36元,表現不如預期。不過,第3季起受到旺季行情支撐,營運急起直追,只是全年營收雖有維持成長力道,但在認列新廠折舊和匯率影響下,EPS恐難持續過去約5元的水準。

自6月起營收年成長率已呈現正數的太醫,自結8月營收1.5億元,年成長率7.22%,單月營業利益2,372萬元,年減36.76%;稅前利益3,008萬元,年減20.16%。累計前8月營收11.83億元,年減0.42%;營業利益2.22億元,年減29.22%;稅前利益2.22億元,年減30.61%,每股稅前盈餘3.36元。

太醫今年營運相對去年遜色,主要是受匯率波及,其實若不計匯率因素,該公司前8月營收年增仍有6%水準。

太醫營運以拋棄式耗材為主,目前自有品牌PHASCO與代工比率約各占營收一半,代工客戶以日本、歐美為主,在新興和亞洲市場則主打自 有品牌,明星商品密閉式抽痰管,在德國與日本均有逾5成的市占率。

法人表示,太醫今年的訂單仍維持穩健成長趨勢,第3季起也可望有旺季行情支撐,不過,因太醫銅鑼新廠機器設備陸續就位後,5月已開始認列廠房折舊,下半年還要再列機台設備下,預期下半年雖然旺季稼動率看升,但今年毛利率約在30%左右,低於去年的36%。

太醫的銅鑼新廠,近期正在進行國內GMP驗廠,法人預估應該有機會在11月左右開始針對國內客戶出貨,但海外市場的驗廠,則可望陸續於明年上半年完成,而日本則因認證所需時間較長,需到明年下半年才能完成。不過,整體而言,因新銅鑼新廠將加入的產能,將可帶動太醫明年起有較明顯的成長。


評析
全年營收雖有維持成長力道,但在認列新廠折舊和匯率影響下,EPS恐難持續過去約5元的水準。

 樓主| 發表於 2018-8-10 20:18:44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p470121 於 2019-1-26 14:59 編輯

轉貼2017年9月25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太醫走出低潮 雙喜臨門

經濟日報 記者高行/台北報導

醫療管材廠太醫進入下半年出貨旺季,主力歐洲、日本客戶拉貨力道走強,加上新布局的大陸市場也展現不錯成長動能。法人評估,下半年營運將持續增溫,年營收將穩在成長軌道。

太醫上半年因日本、德國客戶拉貨積極墊高基期,加上首季匯損侵蝕,營收8.73億元,年減3.7%;稅後純益1.16億元,年減40.1%,雙雙衰退。

不過,6月單月營收年增暴衝39.2%,展現成長動能,下半年進入出貨旺季,7、8月營收年增分別為11.7%及7.2%,營運表現將大幅超過上半年。

太醫銅鑼科學園區新廠也是今年亮點,該廠去年底新廠已落成,第2季起出貨半成品,第3季完成國內GMP認證後,預計11月啟動國內訂單出貨,後續日本、歐美等市場認證則要待明年後,陸續貢獻營收。據了解,太醫在新廠完整產能開出後,年產值將從目前的18億元大增至40億元。

太醫今年後續營運展望,法人預估,日本與歐洲客戶拉貨穩健,以太醫今年在手訂單表現來看,僅約略持平去年水準;不過,因去年陸續布局中國新省分,法人看好今年大陸市場成長動能仍佳,國內也續有成長空間,下半年營運有望升溫,帶動全年營收成長3%~5%。

獲利表現方面,太醫自結前八月稅前獲利為2.22億元,年減約三成,主要受上半年匯損影響,第3季有旺季行情支撐,產能利用率走升,但法人預期,在太醫銅鑼新廠機器設備陸續就位後,下半年折舊金額也會增加,加上美元疲弱影響,毛利率維持在30%左右,遜於去年36%的表現,獲利相對也仍有衰退壓力,全年每股稅後純益(EPS)3.5~4元。

太醫主攻醫療管材,採自有品牌PHASCO與代工雙軌並進,在日本、歐美以代工為主,新興市場與亞洲則以自有品牌為主,旗下密閉式抽痰管占營收29%、管類占25%、袋類占11%,傷口引流套組9%;其中,明星商品密閉式抽痰管在德國與日本均有五成以上市占表現。

評析
太醫下半年進入出貨旺季,主力歐洲、日本客戶拉貨力道走強,新布局的大陸市場也展現不錯成長動能。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申請入學

本版積分規則

手機版|正通股民學校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Template by Comsenz Inc.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X3.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