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CD指標 之定義
本文所介紹之指數平滑異同移動平均線(Moving Average Convergence and Divergence,,MACD)係1979 年由美國的愛培爾(Gerald Appel)及西斯勒(W.Fredrick Hitschler)在『股市交易系統』(Stock Market Trading System)一書中所提出的方法之一,公式的原理在於利用快速與慢速兩條指數平滑移動平均線,算出兩者間的差離值(DIF),再利用差離值與差離值平均值(DEM)的收斂與發散,界定買進與賣出的時機,其公式的計算步驟如下:
Step 1>計算需求指數(Demand Index,DI) DI=(H+L+2C)/4 其中H 為最高價,L 為最低價,C 為收盤價。或可用收盤價代替DI
Step 2>計算指數平滑移動平均線(EMA),包括12 日EMA 及26 日EMA EMA(t)=EMA(t-1)+α×(DI(t)-EMA(t-1)) α=2/(1+移動平均天數) 其中t 表示當日,t-1 表示前一日 α表示平滑常數,例如12 日EMA 的α值=2/(1+12)=2/13,則EMA(t)=(11/13)×EMA(t-1)+(2/13)×DI(t)
Step 3>計算差離值 DIF=12 日EMA-26 日EMA 12 日EMA(t)=(11/13) ×EMA(t-1)+(2/13)×DI(t) 26 日EMA(t)=(25/27) ×EMA(t-1)+(2/27)×DI(t)
Step 4>計算差離值平均值DEM(即一般所謂的MACD 值) 平均值DEM(t)=DEM(t-1)+α×(DIF(t)-DEM(t-1)) 上式中,平滑常數取9 日平滑移動平均,故α=2/(1+9)
Step 5>得出MACD 技術分析圖如下:
MACD指標 之研判原則
MACD指標 乃是取用移動平均線具有指出行情之方向性,短期間不易變更,同時又透過加權平均之方式,及短天期(EMA12)及長天期(EMA26)兩者間之乖離程度,以期能更迅速察覺行情之轉向與變化,由於其指標公式的計算過程複雜,故其可能衍生出之型態與關係,較一般技術指標更為完備及全面,其基本買賣原則如下:
(一) 當Dif 向上交叉MACD 值(即DEM 值)時則買進,向下交叉則賣出: 由於MACD 值為僅為Dif 加權後與前日DEM 值合計之結果,故其敏感度明顯較Dif 值為遲鈍,是故當Dif 向上交叉DEM 值即表示行情已有漸趨向上之慣性,意味多頭可能展開。
(二) 當Dif 向上交叉零軸時則買進,向下交叉則賣出: 當Dif 由負翻正時,意指短天期均線(EMA12)向上黃金交叉長天期均線(EMA26),根據均線基本法則,此時應買進作多。
(三) 當Dif 或MACD 值出現牛背離時多單出場(持股賣出),熊背離時空單出場(融券回補): 牛背離意指行情之價格走勢創下新高,然技術指標值並未同步創下新高,此種現象之成因往往來自於行情經歷相當時間之上漲後,漲勢之力道已然放盡,導致向上穿越之力道不足,因而無法到達指標續創新高之漲幅滿足點,但就另一角度而言,亦可能是因為指標參數之選取天期過長,導致指標對於行情漲幅滿足點之設定過高,是故容易出現背離,就操作而言,背離往往意味著原始趨勢的修正,不必然代表趨勢的反轉,因此操作上以賣出原始持股為主,而不再反向操作(例如賣出持股但不放空)。
(四) 當D-F 柱狀體為負值,縮腳時買進,伸長時賣出;當D-F 柱狀體為正值,伸長時買進,縮腳時賣出: 就同一組MACD 指標各指標值而言,D-F 對於行情之研判最為敏銳,主因來自於其為移動平均,加權後成為EMA,透過EMA交叉,計算Dif 值並再平滑化成為DEM 值,再取Dif 及DEM 值之乖離=D-F 柱狀體,是故經歷多次之平滑加權,以致對於行情之轉折研判最為敏感。
MACD 應用之限制
如同前文所述,MACD 之計算公式為長短天期之加權均值乖離平滑所得,故儘管在行情研判上較之一般均線法則迅速,然仍舊不脫均線指標之落後性質,故在運用上時,需注意以下幾點:
(一) 操作之時間架構: 由於金融市場為價格及時間之雙因子函數,為建構相對有效之觀察依據,一般常以月、週、日、小時等時間架構分別紀錄價格之單位時間變化,是故即便在長線之空頭架構中,勢必仍將出現級數大小不同之反彈修正,在日線多頭之架構中,亦可存在以小時為單位之回檔,如此環環相扣,往復不息。故操作時務須先 為多空做出定調,操作上寧可放棄回檔放空之機會,而僅操作轉強買進之訊號。
(二) 量能潮之輔助: 由於MACD 為單純價格衍生之技術指標,故指標之變化均以價格之變化為依歸,因而忽略了價格於關鍵支撐點位之成交量變化,歸類於趨勢型指標之MACD,操作上更容易面臨關鍵價位是否為假跌破或穿越之抉擇,是故倘若能輔助量能變化之判斷,則對於行情之掌握研判將相對更為明確。
(三) 操作者之心理建設: 由於MACD 為一趨勢型指標,是故於盤勢進入盤整時,往往流於追高殺低之窘境,然就趨勢型交易系統而言,其績效決勝之關鍵往往在於(1)判定趨勢形成時之進場快慢,及(2)面臨盤整時無效進出訊號之規避,然此兩者間亦存在相當程度之矛盾,是故如何於其中取得平衡,則有賴於交易者本身之交易邏輯之不斷演譯。
(四) 與威廉指標的搭配:
從目前多個論文內容指出,MACD單獨使用時,在指數、類股指數、個股身上,都無法獲得良好績效,不過若將MACD搭配威廉指標使用時,可獲得良好績效。
結論
技術分析者試圖以幾何之線性系統預測隨機之金融市場價格,以求從中求取最大可能之獲利。然須知所有技術指標均由量價引導而出,故量價才是其關鍵所在,技術分析目的僅在於提供一相對容易辨識之型態,以供交易者判斷當下之多空定調,進而決定己身之交易策略而已。技術指標翻多,不必然對應著後續的漲 勢,僅僅反映了當下走勢對多方有利而已。 MACD 提供一相對穩定之趨勢追蹤型系統,優點在於能夠掌握波段行情之大部分走勢,缺點在於盤整時容易陷入追高殺低之迷思,交易者若能掌握該指標之特性予以微調,相信必能在交易技巧上有所精進。
建議的技術分析學習流程:
第一步: 認識技術分析的第一步...道氏理論 ==> 認識移動平均線...葛蘭碧八大法則 ==> 認識K線 ==> K線應用...單一K線
第二步: K線應用--組合K線(上) ==> K線應用--組合K線(下) ==> 初階型態學(上) + 初階型態學(下)
第三步:選擇以下技術指標教學文章其中之一"精讀",然後再補充 缺口理論 + 價格濾網與時間濾網 的技術分析知識!
切記!技術指標先找一個學到"精",千萬別『未學會跑就想飛』!而且上述的教學文章,最好能多看幾遍,你跟我都不是"天才",上述的技術分析知識,很多都是大師們耗費一生心血所鑽研出來的,不可能看一次就能了然於胸且運用自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