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產證券化
/ ]3 f% R$ w3 n/ O" b 0 b% H# F8 a1 s ?2 u% J( `, z
所謂資產證券化係指「為提高企業、金融機構所持有的資產及債權之流動性為目的,以資產及債權為抵押擔保,設計並發行新型態的證券,公開銷售予一般大眾,以達成募集資金的過程」 。依存於該資產未來所產生之現金流量作為支付證券持有人之報酬來源,而透過這種架構所發行的證券,統稱資產基礎證券(ABS)。 ! L2 ~8 _7 V, R! D
資產證券化商品依資產性質區分,可分為「金融資產證券化」及「不動產證券化」。金融資產證券化商品為固定收益性質商品,標的物為債權性質(如不動產抵押貸款、車貸、信用卡貸款...等),不動產證券化商品則由直接持有不動產所有權,轉變為持有表彰經濟效益之有價證券,是物權的概念。 8 T* L2 c7 L% [" W+ c* V
. L9 V; G3 w8 m/ s& g( b
不動產證券化係將不動產經過特別設計轉變為證券型態,將不動產由缺乏流動性資產轉變為流動性較高之資產,REITs即為一例。REITs全名為Real Estate Investment Trust,中文名稱為不動產投資信託,是指一家擁有不動產,並且從事經營管理不動產投資與開發的信託公司,旗下標的物包含公寓、購物中心、辦公室、飯店和量販賣場等,投資一檔REIT等同於投資旗下一籃子建築物,REITs同時具高配息特性,以美國為例,要被認定是一檔REIT,法令規範之一就是每年必須把所得的90%配發給股東,為避免繳納公司所得稅,REITs經常將所得的100%都以股利的形式發放給股東,因此配息率通常很高。 9 n3 R& ]' d! Q
* h! K2 W, \/ s7 z3 }! Q
REITs起源於美國,自1960年美國國會立法通過不動產投資信託(REITs)法案,主要是為了讓小額投資人有機會也可以對金額龐大、且有固定收入的不動產進行投資。REITs依立法結構分為信託型、公司型兩種,兩種皆可能於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買賣方式與股票雷同,因此,促進不動產的流通性與允許小額投資人參與不動產投資,就成為催生REITs的創始目的。
5 U" ?& v H( x7 A& s0 {: P 8 W1 m9 Y, G! C, i6 a" }
資產證券化的優點如下: # k2 O$ h6 I; A% `" Z: }3 `
- t8 D& o' U! m- f f9 |" ]
: L9 v9 u$ T8 ~5 U6 V# J" n- t 1. 降低融資成本: ! s) i7 ~2 q7 m/ Z1 z
證券化可將企業原先投資在生財資產的資金成本降低,把資產從資產負債表中移除,同時亦移除附著於該資產的風險,此外,亦可把收回的資本投入更具生產力的投資計畫。
5 {" ]4 W3 ?) x H; W2 R9 h
: N3 z0 C4 a1 c+ N0 P# z
9 V* v1 a# U' K7 s% J9 B 2.資產重新包裝與提高流動性:
* H0 j; E# t" t& t+ Z! [7 c$ [1 H 透過SPV將資產的現金流量重新包裝,不但可避開單一資產市場流動性不足的問題,並可開創新的資產處分市場。
) Q3 ?/ q4 v i8 B& {4 u6 r6 T ! Z: \3 N Z, b( Z7 M& m
/ B9 O: `0 h6 R1 v+ E. ~1 H" Z' m
3.增加手續費收入: 2 ?. u2 _+ G, S* @, q( g9 l
在證券化過程中,金融機構負責將類似性質之資產,加以組群化整合後賣出,然後再藉由提供相關後續行政服務,增加手續費收入。 8 _ v9 h5 I5 F8 u5 [+ ~
; T0 o* s2 r! c3 R' [5 T
, X4 d8 g& r, [* o/ ^4.減少遵循法規之成本: # P u$ C+ `& i" J, m7 p) E O
推動資產證券化發行計畫原創者為商業銀行,商業銀行希望消除資產負債表上的放款資產,同時又能保有原來借貸關係所產生的收入;透過發行資產抵押證券的方式,除了擁有較傳統貸放業務不耗費資本的手續費收入來源,亦可使其資本適足率符合法定要求。
5 k- a) S. X8 Q; P4 b
# ~ E$ g2 S( J
, i# R" [/ f6 w' _# @5 fABS與MBS有何不同? + v( I3 f* y: m& x4 c) f* n
8 l, r6 ^( t3 F: R$ ~
廣義的ABS 泛指金融資產證券化的商品,包括不動產抵押貸款證券化債券或其他由信用卡、應收帳款等資產經過證券化之後的商品。
0 O7 K6 O! r# z+ {; S- K3 t 狹義的ABS則是為了區隔MBS與其他金融資產證券化產品。一般而言,與不動產抵押貸款相關之債權證券化商品稱之為MBS(Mortgage Backed Securities;而非不動產抵押貸款債權之證券化商品則稱之為ABS(Asset Backed Securities),即狹義的ABS。
( s* D- }% M3 N9 Q) h" Q
2 p8 X1 i5 ~4 r$ x0 K, y/ w
8 ^6 _5 B0 b- W7 U/ d) A' F何謂CDO、CBO、CLO?
7 J' m0 o! G3 }
O( g N7 T; K8 P! z& C常作為資產抵押證券發行標的之資產有汽車貸款、房屋貸款與信用卡應收帳款...等,近年來,擔保債務受益證券(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簡稱CDO)成為資產證券化的主流,根據美國債券市場協會資料統計,擔保債務債券餘額自1995至2004年成長了215.67倍,2004年全球CDO發行金額更超過3,000億美元。CDO與傳統證券化業務較不同的是,後者的群組資產多為信用卡帳款、房貸與車貸,而CDO的群組資產多為公司的信用債權,若群組資產組成大多為債券,則稱為CBO(Collateralized Bond Obligation),若組成大部分為銀行貸款則稱CLO(Collateralized Loan Obligation)。
/ S3 I7 ]# ~% R1 i' A% q) [! @3 v 7 b( }" W" X6 O0 ?! ]% z7 `: f( f
何謂次級房貸?為何次級房貸會引發金融風暴? $ ]6 W- l0 j6 P( K% ]) g# e0 }- i
H9 T1 ]' C0 h# Y
所謂次級房貸指的是...銀行針對信用品質較差的購屋者或已有房屋貸款的屋主(台灣俗稱二胎),提供房屋貸款的機會。 . @4 C3 A4 r6 G; O2 ?! J
( L8 p; Q$ l$ U! g/ s/ ~3 g
銀行或放款機構將房屋貸款債權出售後,就可以拿回貸放的資金繼續進行授信業務,而買主(投資銀行)則是將這些債權集中起來進行設計包裝,再賣給投資人(壽險公司、避險基金、銀行...等)。各位可以這樣思考...接觸到購屋者的放款機構,一開始鎖定的是信用品質較好的購屋者,當它將房屋貸款的債權出售後,很輕易的賺到手續費及佣金,並拿回貸放的資金可以繼續尋找購屋者來辦房屋貸款,很好賺是吧?沒錯!風險轉嫁給別人後,週而復始的玩這種金錢遊戲不是可以賺到爆嗎?問題是...優質的購屋者始終有限,因此它們腦筋轉到信用品質較差的購屋者身上,次級房貸于焉誕生,而且貸放金額越滾越大。
- }& H" G! o2 b$ K# c; E- f, L ! c; K: t! j8 ^& p
身處台灣的我們,所能想到的是...房地產出現泡沫後,受傷的範圍應該只侷限在購屋者與放款銀行,為何會有金融風暴這麼嚴重?因為美國的放款銀行將房屋貸款債權出售,而買主大多是投資銀行,投資銀行買入後進行複雜的包裝,就像灌香腸一樣,誰知道香腸裡面包的是什麼?香腸裡面灌的肉可以是後腿肉、五花肉、病死豬肉、魚肉、醬油、調味料甚至防腐劑,同樣的投資銀行包裝時,將品質好的房屋債權跟品質不好的房屋債權混合包裝在一起,甚至夾雜避險基金發行的債券(LBO),這些所謂的CDO,包裝完成後要賣給誰?買主是避險基金、共同基金、壽險公司、銀行、中東的賣油凱子...等,其中不少買主甚至用槓桿操作來買進這些金融商品,因此當房地產價格開始下滑,購屋者繳款能力受到質疑時,次級房貸包裝過的金融商品開始出現價格下跌,買主出現大額虧損後,有人開始停損賣出,基金持有人也開始贖回,這些金融商品價格下跌速度更快,也因此造成買主的虧損更加嚴重,經過雙重槓桿操作的買主,虧損幅度超過5成算是很常見的。 $ C. z6 @0 X w, N6 X7 W- a
+ l0 [3 Q- s4 n9 V2 h- o+ J- W4 t8 _- e以台灣為例,受到次級房貸影響的銀行有新光金、國泰金、富邦金...等,就連一般投資人也有不少人受傷,它們可能是透過其他管道購買海外的避險基金,又或是透過銀行通路,購買結構型商品或相關基金,虧損幅度動輒5、6成則另這些投資人瞠目結舌,所以別以為買債券基金或結構型商品都是保本的投資,投資態度越輕忽的人這次受傷最嚴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