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817|回復: 0

抄底的時機到了嗎?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8-11-22 09:28:4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抄底的時機到了嗎?

作者:英國《金融時報》投資編輯約翰奧瑟茲(John Authers) ffice:smarttags" />ffice:smarttags" />2008-11-19 fficeffice" />

在上月全球股市暴跌之際,沃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的最新言論足以安定人心:他宣佈正在買入股票。人稱奧馬哈聖賢的巴菲特稱:一條簡單的原則決定著我的買盤:在別人貪婪時,我恐懼;在別人恐懼時,我貪婪。巴菲特指出:毫無疑問,恐慌正到處蔓延,連有經驗的投資者也不能倖免。

沒有人會對此表示不同意見。但是,顯而易見的極端恐慌情緒,未必說明股市已經觸底。巴菲特在為《紐約時報》撰寫的專欄上也承認這一點,他建議投資者根本不要在入市時機上費神。他的意思是,現在股價很便宜,人們不應承擔等待的風險。

巴菲特寫道:對於股市一個月或一年後會上漲還是下跌,我一無所知。但很可能發生的情形是,遠在市場情緒或經濟好轉之前,市場就已走高了,也許幅度還會相當大。因此,如果你等待知更鳥,春天就將過去了。

然而,有沒有辦法判斷股市是否已經觸底?當然,在恐慌蓋過貪婪到這種地步時,根據基本面來評估股票價值是行不通的。相反,人們只能從歷史得到借鏡。然而,像上月的黑色十月這麼極端的情形在歷史上鮮有先例。全球最受關注的基準指數——標普500指數自去年10月達到歷史最高點後,已下跌了46%。在過去100年裏,只有4個時期的跌幅能夠與之相比,其中兩次出現在上世紀30年代。

在最近一次大跌後的幾周內,標普指數一度反彈20%之多,但其後呈現震盪走勢。全球幾乎所有其他股市走勢相似,跌幅甚至超過美國,反彈幅度也大於美國,之後又都陷入橫盤格局。

沒有人認為,市場有絲毫恢復正常的跡象。股市崩盤後的幾周內,外匯市場上演了歷來最嚴重的崩盤;信貸市場狀況變得更加嚴峻。歷史資料同樣不祥:1929年大崩盤之後,在市場剛開始企穩就買入的投資者,在其後兩年內損失了逾四分之三。

一輩子只有一次的投資機會

但有些人已開始拋下恐慌。波士頓基金管理集團Grantham Mayo Otterloo的創始人、多年來一向奉勸投資者謹慎行事的傑瑞米格蘭瑟姆(Jeremy Grantham)上月末寫道:過去20年是空前的,全球股市受到了高估,尤其是美國股市。現在,終於,它們變便宜了,而且可能變得更便宜。我相信,這可能帶來一輩子只有一次的投資機會(對於從業較久的人來說,或許一輩子能遇上兩次)。

不過,他只是剛開始買入,而且也沒有滿倉。對於真正作長線投資的人來說,現在買入有其道理;但底部或許尚在前方。

當市場像黑色十月如此劇烈震盪時,正如巴菲特所言,重要的是市場走勢所反映的大眾心理。

的確有一些方法可以評估投資者心理。例如,芝加哥期權交易所(CBOE)Vix指數,就根據期權投資者願意支付多大成本對沖標普500指數的下跌風險,來衡量市場的焦慮程度。在以往大熊市期間,這一指數尚未問世。但近年市場波動加劇,該指數迭創新高。在市場情緒變得如此極端時,的確可以認為,股價已變得過於便宜,一旦信心恢復,就會構成不可錯過的好買賣。

再來看實際波動情況,也就是股市單月波動程度,除了198710月以外,標普指數上月的波動幅度大於1929年以來的任何時候。以往,股市波動性在飆升後往往迅速回穩。

投資者懼怕風險

另一個衡量標準是美國國庫券,也就是美國政府借入的短期貸款,眼下它堪稱最安全的投資品種。當國庫券收益率下跌時,投資者願意以更高的價格買入這種安全資產。在近期恐慌情緒最嚴重的時候,美國國庫券收益率達到0.02%,為1940年以來最低,目前也幾乎沒有回升。對資金安全的渴望達到如此極端的程度,或許也預示著市場不會進一步大跌,而是即將掉頭回升。

還有一個衡量方法是比較評級水準最高的債券(即AAA債券)與質素稍遜的債券之間的收益率,它同樣顯示投資者對安全的渴望是上世紀30年代以來最強烈的。

一個流行的模型是比較股票與債券的收益率。儘管學術界指出該模型存在缺陷,但該模型的核心概念確實與常識相符。當債券收益率像現在這樣很低時,那就可能意味著,為了獲得更高的回報,增加對股票的投資是合理的。

因此,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合理的結論:近幾周來恐慌已壓倒貪婪,已經到了超出理性的地步。有朝一日市場回穩,會為大反彈創造機會。但這也可能只是熊市反彈。最近,標普指數先是反彈20%,接著又失去一半回升幅度。這不足為奇。1929年後的熊市就曾數度反彈20%甚至更多。

從長期估值看股價吸引力

如果股價仍偏高,市場就無法維持在一個底部上,因此,長期估值方法被證明是透視熊市頂部和底部的有效指標。上世紀30年代,投資理論家本傑明格雷厄姆(Benjamin Graham)提出,應觀察週期市盈率,即股價與前10年每股平均盈利的比率,藉此控制利潤週期的效應,因為在一個利潤週期中,當利潤處於谷底時,按年計算的週期市盈率往往較高,當利潤處於高位時,該比率就較低。

耶魯大學的羅伯特席勒(Robert Shiller)重提上述衡量方法。席勒因著有《非理性繁榮》(Irrational Exuberance)一書而聲名大噪。2000年網路泡沫破裂前不久,席勒就在該書中警告,股價被嚴重高估。近年席勒的名聲更響,他編制的指數預示了另一場泡沫即將破裂,那就是美國的房地產泡沫。1929年和2000年,席勒的市盈率倍數分別達到極端最高值,股市都處於頂峰,也都很快迎來熊市。198710月,該指數于較低的水準見頂,這是一個重要的信號,預示那年市場暴跌的影響不會很大。此外,該指數的低位與市場在長期內的底部相吻合。而且,在長期內,該指數呈現出回歸均值的趨勢。

值得注意的是,週期市盈率表明,目前股價比長期均值略為便宜,這是1991年以來的首次。這意味著,那些能夠為了得到回報而等待多年的人應當開始將錢投入股市。

在此基礎上,可以看非常長期的趨勢。這有許多種方法,但格蘭瑟姆的簡單模型認為,從長期看,股價將以通脹率加2%的幅度上漲。這就產生了一條向上的趨勢線,股價最終會回到這條線上。以此來看,曾被大幅高估的股價近期已回歸合理價值。與週期市盈率一樣,該模型也顯示,自1991年以來,股市一直被高估。

這再一次振奮人心,但與此同時必須伴以警告:市場往往超調,在長期過於昂貴之後,它可能會變得過於廉價。因此,這兩項衡量標準不排除這樣的可能,即股價在觸底前還會進一步大幅下跌,即使它們目前的定價已經相當合理。

另一個多年來一直預示著股市頂部和底部的衡量標準被稱作q。它指的是公司股票市值與公司淨值(資產負債表上的權益價值)之間的比率。公司市值又會逐漸趨向這一標準。根據q比率,在被高估逾10年後,股價如今似乎再一次處於合理價值。

這一等式中的決定性關鍵因素與未來有關。這場衰退將有多嚴重?通常,市場底部與衰退密切相關,如果經濟已經見底,幾個月後即將出現更大範圍的好轉,市場通常會開始復蘇。

因此,對那些認為本輪衰退將在明年前幾個月結束的人而言,現在似乎確實有買入股票的理由,因為股價已隱含計入一次長期、嚴重的衰退。巴克萊資本(Barclays Capital)的蒂姆邦德(Tim Bond)表示,股市可能面臨一代人的買入機會。根據巴克萊從信貸息差得出的經濟預測模型,市場預計美國明年實際國內生產總值降幅將高達15%。相比之下,在大蕭條時期,GDP平均每年收縮14.1%,其中最糟糕的1932年萎縮了23%

如果最終形勢會比這好那麼一點兒——由於從上世紀30年代汲取了教訓,對本輪衰退的政治反應大為不同——股市或許將開始回暖。不過,法國興業銀行(Societe Generale)駐倫敦的股票分析師、堅定的悲觀主義者亞伯特愛德華茲(Albert Edwards)認為,這是個錯誤。以前,股票在衰退底部反彈不是受預測力推動,而是在利率和債券收益率暴跌之際擴大市盈率。經濟的壞消息是股價的好消息。

他認為,這一次,全球面對的是歷史性的債務過剩。各國大幅降息,卻既沒使股市、也沒使經濟好轉。因此,股票更有可能是與經濟增長掛鈎,而非債券。這進而意味著,股市可能不會在經濟復蘇前反彈。

不管怎樣,要斷定市場即將見底,必要條件是人們相信經濟很快即將反彈。然而,凡事皆有兩面。格蘭瑟姆表示:大泡沫往往氾濫成災。但我們通常不會投資於估計很可能形成的泡沫,而是逐步慢慢投資,希望能有好運。

畢竟,如果股票很有吸引力,而你沒買,機會溜走了,那麼你不僅是看上去像個白癡,你就是個白癡。

下跌期

有史以來最厲害的熊市始自1929年,至少持續至1932年,與大蕭條的時間相符。標準普爾500指數下跌了86%

儘管許多市場學者會認為這是個獨立事件,但股市自1937年起再一次下跌。一年的時間裏,標準普爾指數再遭54.5%的下跌,儘管年底時點位仍高於1932年以來的高點。該指數花了25年時間,才回到1929年峰值水準。

這一先例令人擔憂:在1929-32年熊市的此刻,股市在觸底之前又跌去了75%

最黑暗的日子

如果還需要其他例子,人們總會提及1987年股災的黑色星期一。但這可能是在偷換概念。這是股市歷史上最糟糕的單日表現,但股市其時已充滿泡沫,當時經濟相當強勁,市場很快出現反彈。

本次經濟形勢更加險惡,目前股市整體跌幅更大。因此,與1987年進行對比只是一廂情願的想法。

油價下滑

另一個最常用以比較的時代是1973年開始的熊市。當時恰逢油價飆升,70年代大滯脹週期伊始。標準普爾指數下跌了47.8%

在迄今最壞的情況下,2007-08年度股市跌去了幾乎一樣多的46.9%——而這一過程的速度更快。

數個月前,隨著油價飆升至空前水準(正如它們在1973年一樣,但原因不同),人們開始重提對通脹的擔憂,這是一種非常流行的比較。但目前,由於各國央行宣佈降息,以遏制通貨緊縮恐慌,這種比較看上去有點誇大。

虛假底部?

2000年互聯網泡沫破滅後,標準普爾指數下跌49.1%。這一幕還令人記憶猶新,但其教訓卻值得懷疑。一開始,股價的高估程度超過以往任何時候——但在其回歸正常估價前,人們已停止拋售。

但世通(WorldCom)公司2002年醜聞期間的底部是假的?根據一個理論,反彈僅僅是因為利率的過度下調刺激了信貸泡沫。這意味著,只有當驗證2002年是否是假底部後,最近的大跌才能停止——意指股價必須在上個月低點的基礎上大幅下挫。如果它們跌破這一水準,與上世紀30年代的對比會愈發令人不安。

譯者/岱嵩、陳雲飛

[ 本帖最後由 lend 於 2008-11-22 09:30 編輯 ]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申請入學

本版積分規則

手機版|正通股民學校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Template by Comsenz Inc.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X3.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