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993|回復: 1

[轉貼] 藍光是末代光儲技術?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8-5-4 14:12:5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2008年2月19日東芝(Toshiba)宣布不再發展HD DVD後,Blu-ray Disc立即躍升為DVD之後的唯一標準,使BD概念的相關產品開始水漲船高,但未來數年內BD真的能完全接替DVD嗎?答案是不盡然,而且存在極大的障礙,以下以逐項應用的審視方式來驗證此答案。

遊樂器不會全面使用藍光

 

許多人都知道Sony堅持在PlayStation 3(PS3)使用BD-ROM碟機,為的是複製過去以PlayStation 2(PS2)推廣DVD-ROM的成功模式,而今BD戰勝HD DVD,很大程度也來自此一模式的再次奏效。然而其他遊樂器會跟進使用BD-ROM嗎?至少目前為止最暢銷的任天堂(Nintendo)Wii不會跟進,Wii的視訊輸出不具備FHD(Full High-Definition)能耐,使用BD-ROM意義不大。

微軟(Microsoft)Xbox 360呢?Xbox 360與PS3一樣,皆是強力型遊樂訴求,為了持續與PS3競爭有可能會先提供選購、外接的BD-ROM,未來甚至有機會直接預裝出貨,但眼前FHD畫質的遊戲尚未成氣候,Xbox 360並沒有迫切升級的需求。

車用音響、隨身播放機只需CD/DVD

車用音響不僅不需要BD,甚至連DVD都不需要,因為DVD技術層次的SACD及DVD-Audio都沒有普及,因此只需要CD即可,甚至在iPod的強力風潮下,車用CD音響的地位也逐漸受擠壓。

即便從車用影音娛樂的角度來看,也只需要DVD,因為現階段FHD解析度的LCD顯示器最少要15.6吋,但車內很難裝入15.6吋的LCD顯示器,以致難以在車內享受FHD畫質的電影或遊戲。

類似情形也在便當盒大小的隨身DVD播放機,播放機上的LCD顯示器亦在5~7吋範疇,無法展現FHD效果,亦無自DVD升級成BD的需求。

手持式攝影機市場 BD難勝硬碟

手持式攝影機過去採用磁帶,也有些型款改用DVD-R/RW錄製,雖然日立(Hitachi)等業者有推出使用BD-R/RE的手持式錄影機,但手持式攝影機所用的BD-R/RE碟片並非是12cm直徑,而是迷你型的8cm直徑,單面單層容量僅15GB而非25GB,就容量而言無法與現有使用1.8吋微型硬碟的手持式攝影機比拼,手持式攝影機動輒40GB、60GB的容量,持續錄影時間也勝過Mini-BD。

書附光碟逐漸被網路下載取代

過去書籍隨附的是軟碟片,但軟碟僅1.44MB容量實在太小,CD-ROM/CD-R一推出即大量取代軟碟,但之後DVD推出亦未大量取代隨書附贈的CD-ROM/CD-R,甚至許多隨書資料已改成提供網址的網路下載。因此,BD-ROM/BD-R更不可能在書附市場有作為。

個人備份朝外接硬碟、隨身碟發展

過去CD-R的推出,大量取代軟碟與其他高容量軟碟(如zip、LS-120等),一時間成為PC用戶最佳的個人資料備份工具,同時使CD-R/CD-RW空片大興,然之後DVD-R/-RW/+R/+RW燒錄機種出現後,消費者使用DVD空片的量即不如過往CD時代多,過去需要數片CD才能燒錄備份的,現在一片DVD即搞定,燒錄片數減少,碟機價值也就跟著降低。

更重要的是,PC用戶需要全硬碟式(或至少全分割磁區)的大容量備份,以及許多零星小容量的檔案備份,大容量備份DVD片無法滿足,但外接式硬碟可以滿足,零星小容量則是USB隨身碟比DVD片更合適。DVD片受此兩者夾擊,使其在PC資料備份市場的空間遭壓縮,即便升級成BD-R/BD-RE情況也不會改變,因為外接硬碟、USB隨身碟也在強力成長中。

企業備份已遭2次挫敗

企業備份就更不用說,事實上Sony過去曾與惠普(HP)、Plasmon合作發展UDO(Ultra Density Optical)的藍光碟片/碟機技術,但之後Sony退出,另行發展PDD(Professional Disc for DATA),但PDD在2007年3月即宣布終止,自此Sony完全專注於一種藍光技術發展,即BD-R/RE。

退出UDO、停止PDD,是Sony在企業級資料備份上運用藍光技術的2次挫敗,而BD似乎只訴求消費性電子與個人電腦市場,若欲重新用於企業級備份,則恐難與UDO競爭。

不過,即便是UDO專注於企業備份市場,光學儲存在企業級資料備份的地盤上也持續萎縮中,萎縮的原因是硬碟櫃與磁帶櫃的強力成長,以致硬碟、磁帶、光碟三者相比下,光碟成為最慢的備份系統,價格容量比也不具優勢,最後僅剩2點優於磁帶及磁碟,一是實體性的WORM(Write Once Read Many)特性,另一則是長時間的資料保存年限(50年以上)。

然此2點優勢卻難以為光碟櫃系統拓展更大空間,因為多數的資料備份並不需要保存20年以上,且多數用戶均可接受用軟硬體手法控制的WORM機制,不一定非使用儲存媒體層的WORM機制。

藍光將成末代光碟技術?

從以上種種可發現,BD及各式光學儲存媒體正遭受各種其他儲存媒體的威脅,大容量遭受到硬碟、磁帶的威脅,小容量則受到USB隨身碟、網路傳輸的威脅,受到四面夾擊的結果使光碟的價值不斷日減。

同樣的,透過以上的審視可瞭解,BD僅剩2處能有作為,一是電影,另一是遊戲,不是在客廳用PS3玩遊戲、用PS3/BD播放機來看電影,就是在高階PC上玩遊戲、看電影,且需是FHD的遊戲、FHD的電影才能展現其價值,至於數據資料、音樂等BD將難有施展機會,尤其音樂的機會近乎零。

因此,BD若成功普及,最大受益者必然是Sony,Sony既有電影事業(哥倫比亞三星),也有遊戲平台(PS3),還有FHD電視(Bravia)與電腦(VAIO),都能因BD而受益,或說與BD相輔相成。不過主要還是贏在消費性的客廳,小贏在資訊性的書房電腦,至於手持式的市場只對手持式攝影機(Handycam)有幫助,對Sony Ericsson手機、PSP掌上型電玩、Walkman隨身聽、Cyber-shot數位相機等都無幫助。

比較有趣的是,現階段BD-R/RE燒錄器仍貴,眼前只有BD-ROM/BD-Combo有機會普及,但以目前FTTH(Fiber To The Home)服務、P2P(Point-to-Point)應用(俗稱養動物,原因是P2P軟體的名稱多數與動物有關,如Foxy、eMule等)中最頻繁傳遞的,莫過於視訊檔與遊戲片的ISO檔,這等於在削弱BD-ROM/BD-Video的發行市場,但卻可能助長BD-R/RE燒錄器、空片的需求,因為下載完後要燒錄成BD片才方便應用。

如此FTTH、P2P對BD整體而言是短空(減少BD遊戲、影片的發行銷售)、中多(增加BD燒錄機、空片的需求)、長空(一切透過網路傳輸、硬碟運用,光碟就此被架空)。或許結果真的如比爾蓋茲退休前最後一場演說所言:藍光光碟是人類史上最後一次的光學儲存技術演化了!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申請入學

本版積分規則

手機版|正通股民學校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Template by Comsenz Inc.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X3.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