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y 發表於 2013-5-27 23:37
看起來你把三大法人根前十大交易人每天的餘額跟差值做比較
不過我有幾點問題
1.其實我也有觀察到自營商常常在對作!但是我發現到,自營商不像外資一樣,對於套利使用的這麼好.......
2.的確有想過前十大和法人會有重複到的問題,但是應該是指本土法人!後來覺得根本沒價值。
一開始我有同時比較,外資、自營商、投信。
後來發現,後兩者對於大方向,似乎沒有甚麼太大的參考價值。
看它們的未平倉紀錄,就像是散戶....
所以我就把整份資料的重點,幾乎都放在外資上面。
會全部放在外資上,也是因為台灣市場特殊,所以主角是外資...
而外資對於台灣證券的影響也很大。
因此這是我對於此數據整理、還有推論,最大的一個假設原點。
先解釋一下,我這份和A大之前整理的,最大差異在哪。
最大差異點,在於選擇權口數。
A大整理的資料,是直接把 買權、賣權的未平倉口數直接算出來。
一般仿間節目,是直接把 外資買權、賣權的未平倉口數直接算出來。
我的資料,是找交易所公布的外資總表。
外資總表(選擇權+期貨),就是直接把多方、空方給計算出來的未平倉餘額。
而多方方、空方,定義如下:
「多方」係指交易人看多指數之交易或未平倉口數,其型態包括買進期貨、買進選擇權買權、賣出選擇權賣權。「空方」係指交易人看空指數之交易或未平倉口數,其型態包括賣出期貨、賣出選擇權買權、買進選擇權賣權。
然後在這些數據的整理中,我秉持著第二個假設,外資是使用套利來獲利的。
所以同時比較外資在,期貨、選擇權、現貨的買賣狀況。
(選擇權多空,我是直接把總表減去期貨未平倉,其實看一下就大概知道方向,不一定要完整的數字)
接下來就會發現到一些比較驚人的事情。
從去年底到昨天,外資在選擇權、期貨,通常都在對作。
但是有部分時期,外資會去調整這兩邊的部位。最後才調整現貨。
可以觀察一下台股漲跌大概一百點以上的那幾天。
在前幾天前,外資通常會大幅度的調整部位。
比如說期貨本來做空,結果反手做多。
選擇權本來空單一大堆,結果突然減少;或是反手做多。
然後現貨可能還是一直賣。
但是某天等他們部位調整好,就突然放手大買現貨。
這是我最後看到的這些現象。
不過昨晚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就是大賺小賠。
從口數並無法真正的看出很細節的部分。
因為小弟在整理這些資料時候,會發現選擇權有時候大口數,但是金額並不是很大。
一開始為了方便,所以就把未平倉金額,給忽略掉。
但是現在想想,似乎才是真正有價值的地方。
這幾天,我會在找時間,再從新弄一份。
不過我最好奇的是,歷史上某些關鍵大漲大跌的時間點,外資的動作,到底是怎樣??
如果真的好幾天前,就看得出來,那這份資料可以怎樣用?
我想過這問題,因為這真的是超落後指標!但是在發現外資大幅度調節時,就可以用到。
作股票的,就波段性減少持口張數。
作期指當沖的,就可以把這當作參考基準,隨當天指標盡量不要反作。
作選擇權當沖的,嘿嘿,當天就去買在很價外的契約,爆賺!?(我還沒實驗過喔~只是推論)
其實如果Bey大可以幫忙的話,就幫忙看看歷史某些一天大跌兩、三百點的那時候。
看看是否如推論~~~
如果真的是的話,那這份資料的思考邏輯、推論,才真正的有價值。(僅限台灣)
Bey 發表於 2013-5-28 10:34
選擇權我沒有懂很多,有說錯還請指正
我覺得單看選擇權口數價值很低
Bey大
其實就像你舉例的一樣,也可能是這樣的結果。
但是如果是同時買CALL、賣CALL,表是看準價差在這區間中。
跟買CALL、賣PUT,一樣也是看價差在這區間。
只是兩個不同的策略,要付出的錢不同,還有承擔的風險不同。
但是這是單純從選擇權架構來看。(我有注意到,自營商很愛這樣)
如果把期貨一同加入,似乎就不一定是如此。
也因此,昨晚我也想了很久,認為只單純從未平倉口數來分析。
似乎有點太過於草率,因此後續想要用未平倉金額來分析。
依照交易所,所定義的未平倉金額,定義如下:
未平倉契約金額以各期貨契約或選擇權序列當日結算價格,乘以契約乘數再乘以未平倉口數後加總。
所以我接下來打算把總表未平倉金額,扣除掉期貨未平倉金額。
去比較期貨、現貨、選擇權,三個未平倉金額,或許會有一個契機出現。
從未平倉的金額,應該能更加精準看出外資的方向性。
另外為何我不看自營商的......
因為我有注意過自營商的未平倉口數,和未平倉金額。
他們就真的會用像Bey大說的這樣。
可能總共未平倉口數是屬於負的(空方),但是未平倉金額卻是正數(多方)。
這其中必定就是有鬼了啊.......
但是我看外資的紀錄,似乎很少有出現這樣的狀況。
可是也是有個方向,只是我還沒整理細看。
如果只單看期貨的未平倉口數,的確就像是Bey大所提供的資料一樣。
或許等過一陣子,在整理出更詳細的資料,就可以看出更完整的拼圖。
只是目前,還是會先去查一下歷史大跌兩百點以上的時候,外資部位的動向。
因為這方面的評估和蒐集,目前小弟找到的,都沒看過這樣的想法。
所以才會有此推論。
明明Bey大也很懂選擇權,才會舉這兩個例子......
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