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7234|回復: 1

[轉貼] 價比量誘人? -陳冲 轉貼字工商時報20130806社論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3-8-7 10:22:40 | 顯示全部樓層
嘗試解讀主政者重價不重量心態:
因為只有價(市值),才是經濟成長領先指標的內涵;只有價,才是廣大選民對施政有感的指標
.....
理想與實際,還是有差距啊!
 樓主| 發表於 2013-8-7 09:00:1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價比量誘人? 轉貼字工商時報20130806社論
陳冲

 日前在一場經濟論壇討論短期振興措施的分組座談中,至少有二位與談人提到安倍三箭振奮日本人心,也提振日本股市。在望治心切的氛圍中,期待振興措施展現的魄力,倒是人之常情,至於是否有效?有無後遺症?都不是當下就能產生答案。但有一點應該是很明顯的,就是日本股市的表現。
 自本年初至7月24日日本股市上漲41.8%,傲視全球,唯一能與之相提並論的是巴基斯坦的喀拉蚩交易所(KSE),上漲40.6%,而且如依美元計價,由於日圓貶值,故日本僅上漲22%,反而是KSE指數上升35%,似乎成為本年世界股市表現最佳的市場。
 巴基斯坦有無採取任何激勵措施?除了一年半前宣布購股不問資金來源的大赦措施外,答案是沒有。換句話說,三至四成的漲幅,代價是租稅的流失及防制洗錢的破功。另一方面,KSE上市的569支股票,經常有交易的不過60支,所以KSE的流動性是嚴重低落。如果振興措施只是抬高指數,但鮮少交易又會侵蝕稅政與法治的基礎,恐不是正統的交易所所期待。
 股票交易所存在的目的為何?17世紀初期,為買賣殖民政策所成立之東印度公司股票,經紀商在荷蘭Amstel河的橋上代客交易,是公認舉世第一個交易市場;1698年倫敦的經紀商在Jonathan咖啡館懸示股票及商品價格並進行買賣,此為倫敦證交所的前身;1792年紐約24家經紀商在華爾街的梧桐樹下簽訂Buttonwood協議,為紐約證交所奠定基礎。
 由上述史實可以看出交易所的目的是提供機會將持有的股票售出,尤其是前述紐約的協議,其實只有兩條文,一是限制經紀商只能相互交易,另一則是規定佣金標準為0.25%。這兩項規定得以執行並壯大為世界最大交易所,其實倚靠的是集中的交易能量。
 回到交易所存在的目的,眾說固然紛云,容我將其簡化為兩點:首先是提供次級市場的功能「撮合交易」,其次是在資訊對稱,蒐尋成本合理的條件下提供「價格發現」功能。所以金融資產是將來要賣得掉,現在才會有人買;沒有活絡的次級市場,就沒有人敢去IPO,這意謂流動性是交易所存在最重要的理由,能促成流動性的是price finding,並不是price rising。
 長期以來,許多黨政人士都將關注點聚焦於指數變化,往往漲喜跌憂,也不能諒解我對於「量重於價」的說法。本人在金管會任內,演講提到的紅酒指數或無基之彈,常被解讀為對推升指數有所貢獻;2011年媒體所創造出的陳冲防線,也與指數有關。其實本人發言或規畫,都著眼於量的擴充(至少也是價量並重),記得去年媒體曾刊載本人所說:交易的形成是因為眾人對價格看法的分歧。換言之,愈多人參與,就有愈多不同的意見,也就能促成更多的交易機會。
 過去每逢指數較大跌幅,總有不少政府基金護盤、 公股銀行進場、乃至國安基金啟動的呼聲,其實這都是違反市場運作的不正確期待。市場要的是對交易友善的法制環境,資訊的透明對稱,以及買賣的效率安全;市場的目的在成交,不能交易的價格就無意義。「有行無市」一辭就是社會經驗長期累積所賦予的負面評價,否則如喀拉蚩交易所只是指數上漲、流動性卻嚴重不足,絕不是我們所要的市場。隨指數上下而心情起伏,更不是為政的正常心理。


台股現在的量能真的不足 量還是主要的關鍵點吧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申請入學

本版積分規則

手機版|正通股民學校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Template by Comsenz Inc.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X3.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