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選擇 進入手機版 | 繼續訪問電腦版
樓主: p470121

[轉貼] 電動車 – Volvo進化 2019年邁向電動車廠

  [複製鏈接]
 樓主| 發表於 2018-7-28 19:37:34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p470121 於 2018-7-28 19:39 編輯

轉貼2017年12月7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分析師獻策 特斯拉合體SpaceX

經濟日報 編譯黃智勤/綜合外電

分析師表示,在其他公司的激烈競爭、未來的金融挑戰,以及分享專業知識與業務等因素的考量下,科技大亨穆斯克旗下的電動車大廠特斯拉(Tesla)與太空探索公司(SpaceX)未來有可能合而為一。

摩根士丹利分析師喬納斯(Adam Jonas)指出,若特斯拉與SpaceX更緊密結合,將有助於特斯拉抵禦競爭、取得資金,兩家公司也能共享資源和資訊、在新事業上攜手合作。

目前,合體計畫也許言之過早,但SpaceX和特斯拉過去即曾攜手合作過,在技術上也有重疊的地方。喬納斯指出,策略性的結盟、共享技術甚或合併,都是讓兩家公司更緊密結合的方法。

喬納斯指出,特斯拉有必要與SpaceX進一步整合的理由在於,特斯拉將愈來愈難以獨立公司存續。比方說,特斯拉將面臨來自大型車商與科技巨頭的嚴峻競爭,手握重金的科技巨頭無疑有著更優越的籌資能力、人才與企業模式。

特斯拉已有強烈的資金需求,看空特斯拉的Bernstein分析師薩克納吉(Toni Sacconaghi)預期,特斯拉光是今年就會燒掉47億美元資金,用於擴產Model 3與投資其他事業。

喬納斯指出,特斯拉不太可能被其他公司買下,原因是該公司事業的高資本密集程度,以及其他政治與經濟因素可能阻礙外國投資。

評析
若特斯拉與SpaceX更緊密結合,將有助於抵禦競爭、取得資金,也能共享資源和資訊、在新事業上攜手合作。

線上購物賺取回饋 蝦皮、淘寶、家樂福、Agoda、Booking、Trip、ETmall、PChome眾多購物網站都適用
 樓主| 發表於 2018-7-28 19:37:52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7年12月7日科技新報,供同學參考

Ford 豪賭電動車市場,2025 年前在中國推出 15 款電動車

作者 linli

2017 年 12 月 5 日美國汽車廠商 Ford 宣布了該公司史上最大規模的電動車發展計畫,目標是爭奪潛力巨大的中國電動車市場。Ford 汽車董事長 Bill Ford 在上海宣布,2025 年前將推出 15 款電動車或插電式混合動力車。

Bill Ford 對 Ford 汽車在中國市場的電動車發展計畫信心十足,他表示關注電動車市場的發展趨勢,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在中國這市場占據主導地位。中國不僅是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也是最大的電動車市場,Ford 在中國市場取得的進展只是剛開始,面對電動車的市場潛力,Ford 有機會拓展該地區的業務,為客戶、合作夥伴創造更多價值。

Ford 在中國市場的戰略轉型也是由於業績壓力,過去 6 年 Ford 中國一直保持高速成長,但 2017 年以來由於新車銷售不理想,Ford 在 2017 年 1 月到 10 月的銷量比 2016 年同期下跌 5%。

Ford 新車布局的調整已向電動車轉移,但傳統的燃油汽車仍是該公司的核心業務,到 2025 年 Ford 將推出 35 款燃油汽車,同期電動車新品為 15 款,其中主要是面向中國市場。15 款電動車新品分屬於 Ford 和 Lincoln 兩個品牌,由於中國監管部門的要求,Ford 將與中國的合作夥伴眾泰汽車成立合資公司,共同推出電動車新品。

對中國電動車市場野心勃勃的傳統汽車廠商並非 Ford 一家,GM、Volkswagen、Daimler 等汽車廠商都已宣布大規模的電動車發展計畫。中國汽車監管部門規定,2018 年所有在中國市場銷售乘用車的廠商必須開設電動車產品線,否定將被禁止銷售燃油汽車。同時政府還給予電動車製造商大量補貼。

IHS Markit 中國汽車市場分析師 James Chao 認為,中國政府大力扶持電動車並限制燃油汽車市場,龐大的市場需求和監管壓力讓中國電動車市場擁有一個好的開始。

另外還需要關注的是中國不僅是最大的電動車市場,還布局電動車產業鏈,幾乎涉及所有零組件。中國公司在全球收購大量與電動車製造相關的礦產,主要是用於製造電動機的稀有金屬礦產。

德國汽車廠商 Volkswagen 的計畫更激進,該公司將投資 120 億美元,2020 到 2025 年間推出 25 款電動車,2020 年前會有 15 款電動車上市。Daimler 集團也在 2017 年廣州車展透露大規模電動車投資計畫,同時還將投資動力電池製造領域。GM 則已把大部分電動車研發工作遷到中國。

Ford 中國董事長羅禮祥接受採訪時表示,由於汽車廠商大規模生產電動車的計畫推動,中國電動車零組件供應鏈也在迅速發展,一旦零組件能大規模量產,電動車的價格就會顯著下降,就會看到銷量持續攀升。

評析
Ford 新車布局的調整已向電動車轉移,到 2025 年 Ford 將推出15 款電動車新品
 樓主| 發表於 2018-7-28 19:38:10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7年12月7日科技新報,供同學參考

Toyota 會長不看好,直言電動車時代還不會來

作者 黃 彥鈞

豐田汽車(Toyota)會長內山田竹志在 12 月 4 日接受日本經濟新聞網專訪,認為還不是電動車稱霸世界的時候,未來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內山田竹志是社長豐田章男的左右手,更曾經負責第一代油電動力混合車 Prius 的開發,有著「混合動力先生」的美名。在主流風向一片認為電動車將是汽車工業的未來,特斯拉等電動車大廠的聲望如日中天之際,他以自身研發豐田替代能源汽車的經驗,大膽的挑戰這種觀點。他認為在成本和技術的考量之下,短期內不會是電動車的時代,油電混合車和插電式油電混合車才是下一代汽車的主流。

內山田竹志指出,電動車的蓄電池容量必須是混合動力車的 5 倍,但連豐田的插電式油電混合車 Prius PHV 都只有混合動力車的 3 倍,而且面臨嚴重的成本問題。他甚至表示如果電動車快速普及,那包含豐田在內的所有汽車廠都會虧損。目前包括電動車的續航里程、充電時間和電池壽命等技術問題都未獲得有效的解決,因此要大量轉換成電動車不會這麼快。

內山田竹志以豐田的經驗為例,豐田花了 20 年的時間才讓油電混合車占總銷售量的 15%,因此在 2030 年要達到電動車占新車銷量 30% 是不可能的任務。除非各國大力限制汽柴油車的銷售,電動車才有可能達到這麼高的比例,但這樣一來勢必會造成市場的混亂。

內山田竹志認為未來氫氣燃料電池將扮演重要的角色,但也要看加氫站等基礎建設布建的程度,如果基礎建設跟不上就只是空談。他個人預測中國新能源車政策正式實施的 10 年後,也就是 2030 年,電動車的實驗將進入不同階段,加氫站也會部分普及。到時候的主要的車款將是油電混合動力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車,而燃料電池車也將持續發展。

不過內山田竹志雖不看好下一階段由電動車全面勝出,豐田還是會發展電動車相關的技術。豐田將利用燃料電池車無噪音且動力強大的特色,發展巴士和卡車等商用車款。未來汽車產業的發展會真的如這位「混合動力先生」所料,還是只是他老人家護短自家的技術,就等時間來證明了。

評析
內山田竹志雖不看好下一階段由電動車全面勝出,豐田還是會發展電動車相關的技術。
 樓主| 發表於 2018-7-30 20:32:14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7年12月8日工商時報,供同學參考

福特電動車生產擬移至墨國

工商時報 顏嘉南/綜合外電報導

因應集團自駕車的全新布局,福特汽車(Ford)打算將密西根廠的電動車生產業務移至墨西哥,空出的產能將用來組裝公司首款自駕車,然而這項決定可能又會招致美國總統川普的關切。

川普在2016年競選美國總統期間,多次抨擊福特擬在墨西哥設立小型廠房的計畫,福特最終將該計畫束之高閣。

福特的南向計畫取消僅數個月,便宣布未來密西根Flat Rock廠的電動車組裝工作將移至墨西哥,以利該廠生產自駕車。

福特打算將密西根廠當作自駕車研發和生產中心,將對該廠額外投資2億美元,並能增加150個工作機會。

福特的首款自駕車將是油電混合車,每日可運行20個小時。福特全球市場總裁法利(Jim Farley)表示,「外界將看到福特自駕車的根基,公司對現在所做的事相當興奮。」

截至目前,福特並未透露太多有關自駕車的細節,僅表示該車款會有商用化等級的性能和耐久性。

法利透露,其他汽車廠研發的無人車專注於叫車用途,但福特無人車的營運模式將會更多樣化,不僅用來載人還能載貨。

福特在今年稍早宣布與達美樂披薩(Domino's)合作,擬利用無人車送披薩。法利表示,未來幾個月福特還會宣布更多這樣的商業合作計畫。

雖然美國樂見密西根獲得額外的工作機會和投資,但將未來的電動車生產移至墨西哥可能仍會激怒川普。

川普在競選期間多次炮轟福特,也承諾將向福特和其他汽車廠施壓,讓業者將工作機會轉回美國,這是川普為贏得賓州和密西根州等鐵銹帶選票的策略。

福特在川普勝選後取消在墨國設立新廠房的計畫,之後表示林肯(Lincolm)MKC小型休旅車生產工作由肯塔基州路易斯維爾(Louisville)移至墨西哥的計畫亦可能中止。

評析
福特宣布未來密西根Flat Rock廠的電動車組裝工作將移至墨西哥,以利該廠生產自駕車。
 樓主| 發表於 2018-7-30 20:32:25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7年12月9日工商時報,供同學參考

特斯拉電動卡車 再獲大單

工商時報 陳穎芃/綜合外電報導

《華爾街日報》報導,特斯拉電動卡車Semi繼先前獲得沃爾瑪及DHL下單預訂後,近日又獲得啤酒大廠百威英博(AB InBev)預訂40台,日後將協助業者節省燃料成本並降低排碳量。

百威英博美國子公司表示,未來Semi將負責各地區釀酒廠至批發商之間的送貨作業,運送距離約在150至200英里之間,對Semi而言可說是輕而易舉。特斯拉在11月發表Semi時曾表示,Semi單次充電後可行駛500英里。

目前百威英博在美國的送貨車隊共有750輛卡車,分別由多家外部卡車公司所有,且卡車營運也由外部公司管理。等到2019年Semi上市後,百威英博預訂的40台Semi將加入旗下送貨車隊。

百威英博物流策略資深主管森姆布洛特(James Sembrot)表示,目前公司尚未決定是否自行採購或租用這40台Semi,也可能由簽約的卡車管理公司負責採購。

森姆布洛特表示百威英博早在11月特斯拉發表Semi前,就已下單預訂,但他不願透露訂金多寡。

特斯拉在11月發表Semi時曾表示預訂客戶須支付5,000美元訂金,隨後又將訂金調漲至2萬美元。Semi售價約在15萬至20萬美元,而目前市面上新款柴油卡車要價約15萬美元。

儘管電動卡車的電池重量及行駛里程仍是不少潛在客戶擔心的問題,但Semi發表至今已吸引不少大型企業預訂,除了沃爾瑪及DHL之外還包括大型卡車租賃管理公司Ryder System。

這些客戶主要是看好內建自動駕駛技術的Semi能節省燃料及人力成本。以百威英博為例,旗下送貨車隊及合作快遞業者光是從釀酒廠出貨至批發商,平均每年就要花1.2億美元燃料費用。

評析
特斯拉電動卡車Semi繼先前獲得沃爾瑪及DHL下單預訂後,近日又獲得啤酒大廠百威英博預訂40台
 樓主| 發表於 2018-7-30 20:32:37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7年12月10日工商時報,供同學參考

鈷礦恐短缺 特斯拉少用沒在怕

工商時報 陳穎芃/綜合外電報導

《華爾街日報》報導,近日市場擔心車用電池主要原料鈷礦短缺將使特斯拉(Tesla)成本大增、衝擊獲利前景,但分析師認為鈷礦價格暴漲將吸引更多業者開採,且電動車製造商也開始發展替代原料。

全球鈷礦產量有絕大多數來自政局動盪的剛果共和國,且鈷礦精煉廠又集中在中國大陸,是多年來鈷礦供應量成長受限的主因。近年在特斯拉、福斯及其他車廠爭相投入電動車生產的情況下,用來製造車用電池負極的鈷礦需求瞬間暴漲。

去年夏天以來,鈷礦供應短缺的情形日益顯著,已讓價格暴增3倍至每磅30美元左右,連帶使握有鈷礦開採權的礦業公司股價翻倍。以加拿大的Cobalt27 Capital為例,今年以來該公司股價漲幅高達162%。

材料研究機構CRU International顧問赫佩爾(George Heppel)預測鈷礦供應短缺的情形將在2021年達到頂點。他表示:「與其擔心鈷礦價格飆高,電動車製造商更擔心供應短缺」。但赫佩爾認為眼前鈷礦供應短缺不代表特斯拉將步入絕境,因為當年稀土金屬也曾經歷類似的短缺時期。

掌握稀土金屬礦源的大陸在2010年一度限制稀土金屬出口,導致價格暴漲10倍。

當時包括Molycorp、Rare Element Resources及Quest Rare Mineral等稀土金屬開發商股價也水漲船高,但後來業者被高價吸引紛紛擴大產能,使鈷礦價格及公司股價再度下滑。

目前市面上主流電動車款所承擔的鈷原料成本已超過每台車800美元,相當於鋁原料及塑膠原料的成本。在成本飆高的情況下,赫佩爾認為業者不會坐以待斃。以鈷礦的另一大應用市場顏料產業為例,近來已有業者開始尋找替代原料。特斯拉設計的車用電池也有幾款減少使用鈷礦,甚至有些低效能車用電池完全不使用鈷礦。

赫佩爾認為車用電池技術日新月異,日後業者可望透過其他技術來提升不含鈷電池的性能。

評析
特斯拉設計的車用電池也有幾款減少使用鈷礦,甚至有些低效能車用電池完全不使用鈷礦。
 樓主| 發表於 2018-7-30 20:32:53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7年12月11日科技新報,供同學參考

馬斯克親口承認特斯拉自研 AI 晶片
要掌控自動駕駛的絕對主動權

作者 雷鋒網

今年 9 月,CNBC 曝光特斯拉和 AMD 聯合研發自動駕駛用的 AI 晶片,同時援引消息人士爆料,稱兩者研發的 AI 晶片已有樣品,現準備投入測試,同時詳細列舉特斯拉該專案的重要負責人,包括「晶片教父」Jim Keller 及一大批 AMD 晶片老將。

但當事兩家公司一直沒有正面回應合作傳聞,所以這件事一度被圈內人認為是謠傳。

今年神經資訊處理系統大會(Conference and Workshop on Neur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ystems,著名的 NIPS 大會),特斯拉 CEO Elon Musk 與公司人工智慧部門主管 Andrej Karpathy、自動駕駛硬體工程副總裁 Jim Keller 聚在一起,進行了一場爐邊談話,Musk 現場親口承認 Jim Keller 正領導特斯拉開發自己的 AI 晶片,這將大大助力特斯拉打造「世界上最好的 AI 自訂硬體」。

當然,在 Musk 口中,並沒有聽到有關 AMD 的字眼。

據了解,Jim Keller 是 2016 年初加入特斯拉,今年 6 月接替 Chris Lattner 成為特斯拉自動駕駛硬體和軟體負責人。Keller 是出了名的晶片架構師,先後在 AMD 和蘋果任職,他在 AMD 期間,設計出 K7 和 K8 等知名架構,2008 年加入蘋果後,研發出 iPhone 的 A4 和 A5 晶片。

加入特斯拉時,Keller 還從 AMD 帶走一批架構師和高層,據 CNBC 之前報導顯示,特斯拉的 AI 晶片研發計畫已投入超過 50 名研發人員,這動作不可謂不大。

更多自主權
特斯拉在自動駕駛領域雄心勃勃早已人盡皆知,Musk 今年還豪言要在 2019 年推出針對消費者的完全自駕車,要實現這個目標,強大的資料計算能力及 AI 處理能力是重中之重,最後的落點自然是「晶片」,所以特斯拉想擁有強大 AI 晶片的願望就很好理解了。

不過大家都知道的是,之前很長一段時間,特斯拉 Autopilot 採用 Mobileye 的 EyeQ3 晶片,借助其實以視覺為主的輔助駕駛功能;但去年一場特斯拉自動駕駛致死事故葬送了兩家公司的合作前景,特斯拉轉而投向 NVIDIA 的懷抱。深究其中原因,特斯拉和 Mobileye 的分手還是因為 EyeQ3 效能不夠強大,無法滿足特斯拉對進階別自動駕駛功能的要求。目前 Mobileye 的下世代產品 EyeQ4 準備在 2018 年大規模量產,而 EyeQ5 有更為長遠的規畫,量產要等到 2020 年,所以特斯拉並不想等。

轉投 NVIDIA 後,特斯拉 Autopilot 2.0 宣布採用其強大的自動駕駛計算平台 Drive PX2,且因黃仁勳與 Musk 私交甚篤,所以為特斯拉自訂 Drive PX2 時,不但最佳化效能,還給予非常良心的價格。但這依然滿足不了特斯拉對更進階自動駕駛的計算要求,當然,GPU 本身功耗過大也成了最實際的限制。

所以,特斯拉打算自己研製 AI 晶片,為的是不想在自動駕駛這件事受制於人,鋼鐵俠 Elon Musk 還是喜歡把主動權握在自己手中。當然,還有分析認為,馬斯克的眼光不只放在汽車,火箭計畫、能源管理及正在規劃的地下超級高鐵等,AI 晶片也大有用處。

AI 晶片潮
隨著 AI 技術不斷發展火熱,針對 AI 晶片的爭奪也開始了。

最明顯的是手機企業,蘋果和華為都已開始將 AI 處理器置入最新手機產品,小米也推出自家晶片,未來也將朝 AI 處理器方向走。Google 有自己的 TPU,但路線可能不太一樣。

還有更多新創公司也在這個領域施展才華,包括外界一直關注的地平線和 Novumind,前者研發的自動駕駛專屬 AI 晶片盤古即將推出,前不久還獲得英特爾資金加持;後者則專注異構計算,未來其 AI 晶片也可應用在自動駕駛領域。有意思的是,這兩家公司的創始人都出自百度,實力不容小覷。

當然,離特斯拉自研 AI 晶片真正面世還有很長一段時間,且與 NVIDIA 的合作走向如何,特斯拉方面也沒有任何表態,我們只能靜觀其變了。

(本文由 雷鋒網 授權轉載)

評析
特斯拉打算自己研製 AI 晶片,為的是不想在自動駕駛這件事受制於人, Musk還是喜歡把主動權握在自己手中。
 樓主| 發表於 2018-7-30 20:33:55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7年12月12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黨政機關 帶頭使用新能源車

經濟日報 記者林則宏/綜合報導

中共中央辦公廳與國務院辦公廳日前發布「黨政機關公務用車管理辦法」,除規定黨政機關應當配備使用國產汽車,還要求應帶頭使用新能源汽車,按規定逐步擴大新能源汽車配備比率。但公務用車配備新能源轎車的價格,不得超過人民幣18萬元(約新台幣81萬元)。

央視新聞報導,新版「黨政機關公務用車管理辦法」共六章31條,2017年12月5日起施行。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昨公布,今年前11個月,大陸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分別達63.9萬輛和60.9萬輛,年增長49.7%和51.4%。

其中,11月當月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分別為12.2萬輛和11.9萬輛,再創歷史新高。大陸目前已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

2014年起,隨著中央級地方先後推出各種購車補貼政策,大陸新能源汽車銷量出現飛躍式增長,2014年、2015年分別增長3.2倍及3.4倍。

然而,2016年接連傳出有車廠通過「有車無電」、「有牌無車」等方式,騙取政府補貼後,大陸新能源汽車銷量陷入低潮。今年以來,為促進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各地又相繼制訂新的能源汽車補貼目錄。

大陸全國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表示,官方支持新能源汽車行業持續健康發展的意願沒有改變,政策性補貼一直以來都是發展的重要推動力,但從2017年開始,新能源汽車補貼額度下降20%,到2020年之後將不再補貼,這對行業將會帶來一定影響。

如今,大陸要求公務車必須帶頭使用新能源汽車,預估將成為推動大陸新能源汽車發展的新動力。

根據大陸財政部、國家發改委和國家統計局早前的調研數據,2007年以來,全大陸黨政機關及行政事業單位公務用車總量高達200多萬輛,每年公務用車消費支出約人民幣1,500億元至2,000億元。

儘管中共總書記習近平上台後,過去幾年積極推動公務用車制度改革,大陸公務車的規模大幅縮減,但官方明令要求公務用車必須帶頭使用新能源汽車,預估仍將成為帶動大陸新能源汽車需求的重要推力。

評析
大陸要求公務車必須帶頭使用新能源汽車,預估將成為推動大陸新能源汽車發展的新動力。
 樓主| 發表於 2018-8-18 15:15:43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7年12月14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嘉能可增產鈷 供貨電動車

經濟日報 編譯湯淑君/綜合外電



瑞士大宗商品巨人嘉能可(Glencore)準備未來三年提高鈷產量一倍,牢牢掌握這種用於電動車電池的重要金屬,凸顯該公司志在電動車(EV)革命中扮演重要角色。

嘉能可旗下在多倫多掛牌的Katanga礦業公司日前宣布,重啟位於剛果民主共和國的銅礦事業後,預計到2020年每年鈷產量將達到6.3萬公噸,比目前的2.7萬公噸增加一倍多。這將使嘉能可掌握全球約40%的供應量。以目前的市價計算,6.3萬公噸的鈷大約值47億美元。

今年來鈷價漲幅超過120%,反映電動車製造商的需求暴增。同時,投資人也囤積了數千公噸的鈷,希望能搭上行情上漲列車獲利。

嘉能可供應的礦產品從煤到鋅都有,另外還交易約100種原物料,如今隨著行情水漲船高,注意力也轉向鈷。鈷是生產車用電池的要素,但目前供應商只有寥寥數家,且大部分都來自於剛果民主共和國,而嘉能可是少數投資當地的外商之一。

嘉能可執行長葛蘭森伯格12日在投資人簡報會上表示,已和福斯、特斯拉、蘋果以及多家電池製造商洽談簽署供應合約。他說:「許多客戶都想要確定供應無虞。」

福斯等汽車製造商紛紛推動雄心勃勃的電動車和電池生產計畫,因此亟需確定鈷的供貨穩定。

嘉能可2015年關閉位於剛果民主共和國盧阿拉巴省的銅和鈷礦場,以興建新的加工廠。Katanga表示,新廠已完工,且可望在明年第1季開始全能生產。

評析
今年來鈷價漲幅超過120%,反映電動車製造商的需求暴增,嘉能可準備未來三年提高鈷產量一倍。
 樓主| 發表於 2018-8-18 15:15:58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7年12月14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豐田攜Panasonic 開發電池

經濟日報 編譯林昀嫻/綜合外電

日本豐田汽車和Panasonic宣布強化合作關係,將研議共同開發電動車(EV)電池,並呼籲其他日本車廠加入促進電動車普及行列,組成日本「國家隊」來對抗外國汽車同業。

豐田和Panasonic於13日簽署協議,志在制定電動車電池標準,雙方將開發長方形、而非圓柱狀電池;雙方原有生產插電式混合動力車電池協議。豐田也宣布,預計2030年電動車銷量占到集團汽車總銷量五成。

日經新聞報導,豐田旗下大發汽車及結盟的馬自達,可能簽訂此協議,未來若有本田等車商加入,可能催生出一個開發電動車電池的龐大聯盟。假使有更多相關業者也一同響應,還能研究如何回收舊電池和降低製造電池成本。目前電動車成本有一大部分來自電池生產。

歐美和中國車商大舉投資電動車,相較下,日本在電動車領域進展相對遲緩。近來豐田綠能車發展策略調整,重心不再是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和燃料電池車,如去年便宣布將增純電動車款,計劃2020年初期開賣。

野村研究機構今年上半年資料顯示,Panasonic在電動車電池和插電式混合動力車電池市占率29%。

評析
豐田和Panasonic將共同開發電動車電池,並呼籲其他日本車廠加入促進電動車普及行列。
 樓主| 發表於 2018-8-18 15:16:12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7年12月14日科技新報,供同學參考

鋰金屬電池研究突破?電動車續航里程提高 3 倍

作者 Emmastein

加拿大滑鐵盧大學一項新研究聲稱,以鋰金屬製成負電極的電池已經取得重大突破,將大幅提升鋰電池儲存容量,並提高電動汽車續航里程達 3 倍,從 200 公里到 600 公里。團隊聲稱,這有望在電動車的普及之路推一把。

電動車終有一天會超越燃油車,為了擴大電池的使用壽命和產量,不少公司都在積極改進相關技術,包括特斯拉(Tesla)、東芝、松下(Panasonic)、三星等,於提高電池續航力與容量方面取得重大進步,但也都還沒有哪家公司真正完全超越電池的侷限性:容量與續航力。

不過,由滑鐵盧大學化學工程學教授 Linda Nazar 領導的研究團隊最近在《Joule》期刊發表論文,聲稱他們成功讓使用鋰金屬製成的負電極「大幅提高電池存儲容量 」,進而帶動電動汽車普及。

鋰金屬電池的主要問題是電池內部會形成樹枝狀晶體而導致快速降解,滑鐵盧大學團隊的解決方法是在電解液中添加一種由磷、硫元素組成的化合物,這種化合物與電池中的鋰金屬電極發生反應後,會「自發」塗覆一層極薄的保護層,所以研究人員可以放心的在電池組中使用電荷儲存能力更大的鋰金屬電極,不用擔心降解風險。

這種改進可能讓電動汽車的續航里程範圍增加 3 倍,從 200 公里提升到 600 公里。根據《electrek》報導,團隊宣稱他們已經在原型電池中以 5C 倍率完成 400 次以上循環充放電,且庫倫效率接近 100%。

不過,該團隊在回應《HybridCars.com》時表示,這項研究仍處於早期階段,還沒有經過商業化評估,想進化為成熟技術尚需幾年時間,因為精煉加工程序和材料篩選是必要的,要把鋰金屬電極放在電動車電池裡更需要小心翼翼。該團隊做的鋰金屬電極樣品在實驗室中顯然運行良好,但它會不會變成一個可行的商業產品?我們還不知道。

三星前幾個月在法蘭克福車展上展示了一款新電池組,充電一次可讓電動汽車行駛 600~700 公里,已經超過特斯拉的 Model S 型號,但更多細節就不得而知,三星電池究竟能否在現實中實現,我們也是只能期待。

評析
電動車終有一天會超越燃油車,為了擴大電池的使用壽命和產量,不少公司都在積極改進相關技術
 樓主| 發表於 2018-8-18 15:16:22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7年12月15日MoneyDJ新聞,供同學參考

卡位電動車!阿里巴巴投資小鵬汽車、百度/騰訊也搶進

記者 陳苓 報導

中國電商巨擘的戰火,從零售業打到車市,繼騰訊入股電動車廠特斯拉之後,阿里巴巴不甘示弱,投資了中國電動車新創企業「小鵬汽車」(Xiaopeng Motors Technology),要和對手一別苗頭。

CNBC報導,阿里巴巴15日證實,投資小鵬汽車,但未公布詳細金額。陸媒消息稱,阿里巴巴取得小鵬汽車10%股權。小鵬汽車的投資人還包括小米、鴻海(2317)等。小鵬汽車與中國第一汽車集團的關係企業海馬汽車(Haima Automobile),共同研發電動休旅車,預料2018年開賣。初期測試版本充電一次可跑300公里,並內建自動停車功能。

中國三大科技業者「BAT」--百度、阿里巴巴、騰訊,都加入電動車戰場。阿里巴巴死對頭騰訊砸下17.8億美元,收購5%特斯拉股權,並投資中國電動車新創業者蔚來汽車。百度則投資另一中國新創電動車商威馬汽車(WM Motor)。

阿里巴巴力拼新零售經濟,要去除線上和線下的隔閡,本月推出汽車自動販賣機。用戶能用阿里巴巴的天貓App,從多種汽車品牌中挑選喜愛車款,一次可以試駕三天。汽車自動販賣機將先於上海和南京開張,明年還會增設數十台新的汽車販賣機。

評析
中國三大科技業者「BAT」--百度、阿里巴巴、騰訊,都加入電動車戰場。
 樓主| 發表於 2018-8-18 15:16:32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7年12月17日工商時報,供同學參考

搭上電動車熱潮 嘉能可營運前景發光

工商時報 顏嘉南/綜合外電報導

瑞士礦業巨頭嘉能可(Glencore)表示,電動車熱潮將帶動重要原料銅、鈷和鎳的價格大漲,估將成為該公司獲利的主要推手。此外,嘉能可同時打算透過收購和擴大現有礦場產量來提升營運成長。

嘉能可執行長葛拉森伯格(Ivan Glasenberg)周二向投資人表示:「電動車將顛覆全球市場」,並刺激銅、鈷和鎳的需求。

銅、鈷和鎳為生產電動車和鋰電池的重要原料,嘉能可為全球最大鈷礦出口商。據FactSet數據顯示,今年迄今銅價勁揚19%、鈷價翻漲逾1倍,鎳價大漲8.5%。

拜電動車需求所賜,嘉能可預測上述金屬未來幾年的生產將大幅增加。在今年至2020年間,預期銅礦產量將增加25%,鈷礦產量將激增逾1倍,鎳礦產量也將攀升23%。

嘉能可委託倫敦商品研究公司CRU Group進行的研究調查顯示,預期2020年前電動車相關需求,包括網格基礎建設和儲存設備、充電站和電動車自身,將讓銅礦需求量額外增加39萬公噸、鎳將增加8.5萬公噸,鈷也將增加2.4萬公噸。

基於煤礦和金屬市場狀況好轉,嘉能可同日將交易部門的年度獲利預測調高至28億美元,前次預測則是介於26億至28億美元區間。

嘉能可亦指出,在2018年至2020年間,每年平均將投資12億美元,以拓展旗下銅、鋅、鎳和煤礦的產量。嘉能可計劃在2018年重啟澳洲Lady Loretta鋅礦廠的生產工作,2015年商品價格急速下跌,嘉能可凍結該礦場的產能。明年預計恢復20%的產能,之後再提高至32%,目標是在2019年恢復全部產能。 今年迄今嘉能可的股價累計大漲26%,並較2015年翻漲逾5倍,當時商品價格重挫引發股價狂跌。

評析
銅、鈷和鎳為生產電動車和鋰電池的重要原料,嘉能可打算透過收購和擴大產量來提升營運成長。
 樓主| 發表於 2018-8-18 15:16:47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7年12月18日工商時報,供同學參考

搶能源車補貼 大陸民眾擠破頭

工商時報 黃欣/綜合報導

大陸新能源車補貼預料將大幅縮水,近日多地也傳出大陸民眾趕在年底前申請補貼。以北京來說,目前排隊申請人數已逾12萬人,不僅創歷史新高,更已用到後年的額度。

廣州日報日前報導,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董揚透露,由於新能源汽車的發展速度遠超官方預期,造成補貼金額超出預算,因此擬將2019年才實施的補貼下調政策提前一年實施。也就是說,2018年補貼將較現制大幅縮水4成。

中國經濟網報導,隨著補貼政策即將告終,今年購買新能源車的數量快速攀升。全國乘用車市場訊息聯席會的最新數據,今年11月新能源車銷量達到8.07萬輛,較去年同期激增87%。

申請新能源車補貼的數量亦呈現同樣趨勢。據統計,今年北京市新能源指標的第1期申請人數為4.03萬人;最近第6期申請人數達4.17萬人,排隊人數更達12.04萬人。

報導稱,2018年至2020年北京市機動車總增量將控制在30萬輛左右,平均每年約有10萬個有效額度,其中新能源車比例目前約占4成,也就是4萬輛左右

由於補貼是按照申請的時間先後配置,今年北京額度早已用完,等於目前排隊12萬人,甚至需動用到2019年的額度。

儘管官方尚未公布最新的補貼方案,經濟觀察報報導,近日傳出新能源汽車續航里程在150公里以下的主力產品,補貼或將全面取消。由於這類產品的銷量近7成,不僅消費者一片哀嚎,就連汽車製造行業及上下游產業鏈也是戰戰兢兢。

上海交通大學智慧網聯電動汽車創新中心主任殷承良認為,若消息為真,「占了市場7成這麼龐大的量」,不僅會打亂企業的生產節奏,甚至很多生產計畫都要重來,「將會出現災難性變化」,對於官方的新能源汽車發展政策相當不利。

評析
大陸新能源車補貼預料將大幅縮水,近日多地也傳出大陸民眾趕在年底前申請補貼。
 樓主| 發表於 2018-8-18 15:17:21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p470121 於 2018-8-18 15:19 編輯

轉貼2017年12月18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電動車雙雄 來台大搶料

經濟日報 記者邱馨儀/台北報導



歐洲最大電動車廠BMW目標年產30萬輛電動車,對相關零組件需求大增,近期來台找和大幫忙。由於特斯拉(Tesla)日前已來台要求和大等供應鏈增加供料,兩大廠先後來台尋求支援,掀起搶料大戰,和大已「全體總動員」迎接大單,業績進補。

據了解,除了和大,貿聯等特斯拉零組件供應商,由於已在業界取得好口碑,也將成為BMW下波尋合作的對象。隨著特斯拉、BMW陸續來台求援,凸顯台灣在全球電動車零組件已取得關鍵地位。

不過,特斯拉明年第1季開始,單周產量將從目前的5,000台增至10,000台,零組件廠因應特斯拉需求已經全面加班趕工,後續特斯量需求若進一步拉高、業者還必須擴增產能因應。一旦BMW在台灣大舉釋單,業者產能不足的問題將更加嚴重,是否會漲價,受到關注。

對於BMW找上門,和大等相關台廠對此都相當低調,未正面回應。據了解,因應特斯拉、BMW龐大訂單,和大忙得不可開交,並積極拉升產能,以滿足大廠需求。

和大目前主要供應特斯拉減速齒輪箱等關鍵零組件,由於特斯拉採用和大產品效能不錯,成為BMW也來台找和大的主要原因。據了解,和大等相關業者已經過驗證,BMW預計在耶誕節前,釋出對台灣業者採購清單。

和大董事長沈國榮日前透露,為滿足大客戶訂單需求,和大集團現在是全體總動員,日夜加班趕工,除海運外,部分甚至得空運供貨。

業界認為,BMW這次主動來台尋求和大等業者支援,是台灣汽車零組件與德國大車廠建立密切關係的最佳機會,而且不同於以往單打獨鬥、力拚進入車廠的協力體系,眾多業者有機會一舉躋身於國際大廠的供應商體系,意義重大。

BMW是傳統車廠中,投入電動車腳步最積極的業者,旗下i3車系為歐洲車廠中,少數已能量產的純電動車,BMW另一款i8車種則是油電混合車,但在電動車的效能上受到高度矚目。因應德國政府大力推動電動車,BMW規劃2019年第3季大舉生產新電動車款,初步規劃產能為年產30萬輛,台灣相關業者生產與開發能力受到國際肯定,成為BMW釋單首選。

評析
隨著特斯拉、BMW陸續來台求援,凸顯台灣在全球電動車零組件已取得關鍵地位。

 樓主| 發表於 2018-8-18 15:17:33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7年12月18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電動車熱 台廠商機大

經濟日報 記者邱馨儀/台北報導

台灣是汽車零組件大國,但以往獨缺引擎與變速箱系統,電動車將取代傳統燃油車,台灣獨缺的要角也將被取代,台灣產業出現最佳商機。

電動車與傳統汽車最大的差距在於電動馬達取代引擎,而和大所生產的減速齒輪箱則取代傳統的變速箱。值得慶幸的是,以往台灣汽車供應鏈受限於市場規模,獨缺發動機與變速箱,產業受到電動汽車趨勢衝擊最小,商機也最大。

引擎與變速箱兩項重要零組件占汽車成本超過二成,但台灣汽車市場規模不足,多年來引擎與變速箱都由國外進口,是台灣零組件最缺乏的部分。

業者指出,電動車時代來臨之後,引擎、水箱、油箱、油幫浦、水幫浦都將被新的系統取代,更多馬達業者積極搶進,要生產電動車的關鍵動力電動馬達,未來五年間市場將呈現一片大亂鬥,台灣相關業者有機會搶下新的市場。

和大生產的減速齒輪箱則是用以取代傳統的變速箱,在和大開始供應特斯拉之前,相關的零組件由大陸車廠供應,但無法滿足特斯拉的品質要求而改由和大生產供應,目前也有多家業者有意分食市場,但除了和大之外,Model 3還沒有其他業者成功搶下特斯拉的市場。

評析
電動車與傳統汽車最大的差距在於電動馬達取代引擎,而和大所生產的減速齒輪箱則取代傳統的變速箱。
 樓主| 發表於 2018-8-18 15:17:45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7年12月18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大陸蔚來首款SUV電動車上路
比特斯拉便宜近半

經濟日報 記者任中原╱綜合外電報導

中國電動車製造業者蔚來(NIO)汽車公司推出第一款ES8運動型多用途電動車(SUV),充滿電一次可行駛500公里,售價為44.8萬人民幣(約合67,783美元),比特斯拉Model X(售價83.6萬人民幣)及寶馬X5汽油車( 596,300人民幣)都便宜。

ES8能在4.4秒加速到時速100公里,煞車距離為33.8公尺,配備5具毫米波雷達。ES8可在電池交換站於3分鐘內更換好電池,或由「電力移動」車為ES8充電。

車上配備Mobileye公司的EyeQ4晶片,及NOMI人工智慧系統,能夠調整車內溫度,與駕駛人溝通,並拍攝照片。

蔚來計劃於2020年之前,在全中國設立逾1,100處電池交換站,電池交換站能夠在一天內建好,並提供超過 1,200輛的「電力行動」服務車。另外還將提供免費的道路後援服務。

蔚來汽車創辦人兼董事長李斌表示,「汽車電動化為我們提供了一條新的領先途徑。我們的目標是使充電比加油更便利」。

蔚來除了要與特斯拉在中國市場一決高下外,還須與大陸廠商比亞迪及福斯、通用汽車等業界巨擘競爭。

福斯汽車上月指出,該公司與合資夥伴安徽江淮汽車集團投資逾100億歐元,開發多種新能源車輛;福特與合資夥伴安徽眾泰汽車也將投入50億人民幣發展電動車。

評析
蔚來除了要與特斯拉在中國市場一決高下外,還須與大陸廠商比亞迪及福斯、通用汽車等業界巨擘競爭。
 樓主| 發表於 2018-8-18 15:18:10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7年12月18日中央社,供同學參考

投產電動車用電池芯 德國蓄勢待發

中央社記者林育立柏林17日專電

為了迎接電動車時代的到來,德國汽車工業正考慮在本國生產電池芯,以掌握電動車的核心科技。

由多顆電池芯所組成的電池是電動車的心臟,然而德國礙於投資規模和技術等因素,至今沒有自己的電池芯工廠,而是從日本、韓國、中國等地進口再組裝成電池。

不過,隨著全球汽車工業走向電動車的步伐加快,福斯、BMW、戴姆勒等德國車廠明年起將推出新款的純電動車,電池芯是否自製,在德國再度成為話題。

全球最大汽車零件商博世(Bosch)執行長鄧納爾(Volkmar Denner),近日接受「商務日報」(Handelsblatt)訪問時表示,到了2030年,全球對電池的需求約1000GW(吉瓦),博世到時得累計投資200億歐元(7000億台幣),才能達到200GW的產能和20%的市占率,站穩電池芯的龍頭廠商。

目前博世每年投資4億歐元在電動車相關技術的開發。鄧納爾強調,用現有技術生產電池芯的意義不大,博世正在進行下一代技術、也就是固態電池的研發,預計明年決定是否量產。

德國最大車廠福斯(Volkswagen)也在考慮是否生產電池芯。福斯員工代表會主席歐斯特羅(Bernd Osterloh)日前表示,一輛電動車創造的價值光電池就占了4成,「我們要完全仰賴亞洲的廠商嗎?從工會的角度來看當然不行。」

歐盟各國官員及汽車和電池業的代表,兩個月前才在布魯塞爾討論歐洲是否該擺脫對亞洲廠商的依賴,自己生產電池芯。

與會的德國經濟暨能源部次長馬赫尼希(Matthias Machnig)會後表示,在電動車產業,電池芯是創造差異化的核心科技,德國得自己生產電池芯,才能保住目前在汽車工業的領先地位。

評析
為了迎接電動車時代的到來,德國汽車工業正考慮在本國生產電池芯,以掌握電動車的核心科技。
 樓主| 發表於 2018-8-18 15:18:24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7年12月18日中央社,供同學參考

樂視賈躍亭宣稱 電動車獲融資10億美元

中央社 台北18日電

陸媒報導,中國大陸樂視集團創辦人賈躍亭日前在美國法拉第未來(Faraday Future)電動車公司內部會議宣布,已成功募集A輪股權融資超過10億美元,並親自出任這家公司的執行長(CEO)。

新華網引述中國證券日報報導,洛杉磯時間13日,賈躍亭在FF內部全員大會宣布,經過與投資人近一個月的談判,FF成功完成了超過10億美元A輪股權融資。同時,他將出任FF全球CEO和首席產品官,並推動FF的管理和組織變革,確保戰略執行和產品落地。

FF融資負責人透露,「恰恰是樂視過去成功的經驗及失敗的教訓打動了投資人。投資人對樂視和賈躍亭本人都長期關注,他們認為樂視的戰略和理念並沒有失敗,甚至將會對FF打造智能互聯網電動汽車和全球化互聯網出行生態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報導說,FF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家擁有多維度超越特斯拉(Tesla)的技術和產品的公司,曾被美國媒體稱為「特斯拉殺手」。兩年前,FF公布一款1000匹馬力的電動車FF91,計劃在2017年生產,宣稱預計可以創造4500個工作機會。

不過澎湃新聞日前才爆料,FF位於加州的FF91高端工廠裡面沒有造車的設備,什麼也沒有,只有一名安全工程師每天上午9時上班。

新華網16日報導,根據中國法院失信被執行人名單信息公布與查詢系統14日披露,賈躍亭因欠下華福證券超過人民幣3億元(約新台幣13.5億元)未償還,被北京市第三中級人民法院列入失信被執行人(俗稱老賴)名單中。這是3天之內的第2次。

報導指出,此外,樂視控股、樂視移動共計4次被列入老賴名單。賈躍亭本人、樂視控股、樂視移動所涉及的總金額近10億元。

賈躍亭被列入老賴名單,近日還上了紐約時報,引發海內外廣泛關注。

賈躍亭到底是否真的成功募集資金,讓FF得以撐下去,是他能否東山再起的機會。但對照先前紀錄,顯然還有待驗證與觀察。

評析
賈躍亭在FF內部全員大會宣布,經過與投資人近一個月的談判,FF成功完成了超過10億美元A輪股權融資。
 樓主| 發表於 2018-8-18 15:18:36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p470121 於 2018-8-19 15:16 編輯

轉貼2017年12月18日科技新報,供同學參考

傳中國將大幅降低電動車補貼,低階電動車受衝擊最大

作者 linli

在過去兩三年期間,中國的電動車及相關產業發展迅猛,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政府給電動車製造商和消費者提供了大量的補貼,但依靠政府的補貼並非產業發展的長久之計,據傳中國政府將在 2018 年開始減少對包括電動車、混合電動車在內的新能源汽車補貼,續航里程不足 150 公里的電動車受衝擊最大,同時原補貼資金種由地方政府提供的有可能直接取消。

市場對於政策的調整早有預期,但補貼在 2018 年減少的幅度之大還是令人感到意外。從目前各大媒體曝光的 2018 年新能源汽車補貼方案草案信息顯示,現金補貼的部分主要有兩個變化,一是對純電動車乘用車、新能源大巴車、新能源貨車等各位車種可獲得補貼的參數標準重新制定,比原要求更為詳細,比如列出了對於新能源汽車在續航里程、電池密度、能耗係數方面各級別的要求,按照補貼向續航里程長、電池密度高的高階新能源電動車傾斜,續航里程不足 150 公里的就無法再獲得補貼,150 公里至 200 公里的補貼下調至 2 萬元人民幣,此次調整後低階電動車受衝擊最大,補貼額下降 40%,相對一些在續航、電池密度等技術參數上達標的產品,則可能獲得更多補貼。

另一方面是逐步取消地方政府補貼,目前中國的新能源汽車補貼主要來自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其中未限制地方政府以高額補貼扶持本地電動車製造商,政策限制地方政府的補貼不得超過中央政府的 50%。在這一政策出爐之前,許多地方政府幾乎以 1:1 的價格給予電動車製造商補貼,高額的補貼導致各地都出現惡意騙補的狀況,補貼成為了電動車製造商最大的利潤來源。此番調整之後,各地方政府的補貼會逐步退出,一些技術實力不足的電動車製造商將面臨嚴峻的挑戰。

目前 2018 年新能源補貼政策還未正式公布,大幅度的扶持政策調整,對於未成熟的中國電動車零組件供應鏈而言,將會帶來巨大的衝擊,零組件的製造生產存在一定的周期性,無法因為政策的調整迅速調整產品線,升級產品線也需要一定的時間和資金,特別是在動力電池製造領域。

雖然中國電池製造商在全球的市占率已經提高到了六成,但主要集中在中低階市場,高密度的動力電池產品主要供應商是日本松下和南韓 LG 化學,中國是全球最大的電動車市場,補貼直接影響產品的需求和供給,全球動力電池市場格局有可能重新洗牌。

評析
中國將在2018年開始減少對新能源汽車補貼,續航里程不足 150 公里的就無法再獲得補貼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申請入學

本版積分規則

手機版|正通股民學校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Template by Comsenz Inc.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X3.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