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主: p470121

[轉貼] 電動車 – Volvo進化 2019年邁向電動車廠

  [複製鏈接]
 樓主| 發表於 2017-9-7 14:22:40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7年5月23日經濟日報,供同學參考

速霸陸電動車急起直追 擴大支出

經濟日報 編譯任中原/綜合外電

速霸陸汽車(Subaru)正考慮將現有車款改為電動車,計劃於本年度提撥空前的研發投資,把以電為動力的傳動設備裝入現有車款內,而不須設計全新款的電動車。這是該公司首次加入電動車製造行列。

速霸陸本年度(明年3月底止)的研發投資預算為1,340億日圓,比四年前的研發預算增加一倍以上。速霸陸執行長吉永泰之表示,此舉將使速霸陸善用其安全性的信譽,同時也不需要與其他汽車同業結盟。 速霸陸的做法與德國戴姆勒集團迥異。戴姆勒是將本身的電動車科技另行創立EQ次品牌,以提高能見度,來與特斯拉競爭。

但吉永泰之認為單一品牌自有其優勢。他表示,「如果速霸陸的車款原本就具有吸引力,例如XV跨界車;或中國的客戶既喜歡XV,又一定要買電動車,我們便能供應」。

速霸陸將優先研發汽車電動化相關科技,爭取在明年推出充電式油電混合車,並預定於2021年推出全電動車,至於自動駕駛及連網汽車等技術將排在後面。

吉永泰之表示,速霸陸的做法是不需要與其他全電動車業者合作,而需挑選電池及馬達的供應商,這可能需要一年才能決定。他提到的供應商夥伴包括Panasonic與三星電子等。

評析
速霸陸將優先研發汽車電動化相關科技,爭取在明年推出充電式油電混合車,並預定於2021年推出全電動車

線上購物賺取回饋 蝦皮、淘寶、家樂福、Agoda、Booking、Trip、ETmall、PChome眾多購物網站都適用
 樓主| 發表於 2017-9-7 14:23:26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7年5月23日MoneyDJ新聞,供同學參考

電動車續航力上看1千公里,石油需求2040年前觸頂?

記者 賴宏昌 報導

Thomson Reuters報導,嘉能可(Glencore)董事長Tony Hayward 22日表示,電動車的快速進步意味著石油需求可能會在2040年以前觸頂,深海鑽油、加拿大油砂等高成本原油生產商恐將先被淘汰出局,擁有生產成本優勢的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相對較不受衝擊。Hayward曾任英國石油公司(BP Plc)執行長。

嘉能可執行長Ivan Glasenberg表示,石油需求可能提前觸頂對嘉能可有利、因為旗下投資組合並沒有太多的原油。Glasenberg指出,如果電動車在2035年拿下90-95%的市占率,全球年度銅需求量可望較目前的2,300萬噸呈現倍增。德國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22日指出,鋰電池技術已經進步到可以讓電動車擁有1千公里的續航力、遠高於目前的200-300公里,德國必須大舉投資以確保產業繼續保有優勢。

戴姆勒(Daimler AG)董事長Deiter Zetsche 22日表示,預估到2022年旗下將有超過10款的純電動轎車系列。戴姆勒旗下全資子公司ACCUMOTIVE 22日在德國卡門茨(Kamenz)為第二座電池工廠舉行奠基儀式、邀請梅克爾出席。這座工廠耗資5億歐元、預計在2018年年中正式營運。

英國金融時報去年8月報導,麥格理集團全球能源策略師Vikas Dwivedi指出,沙烏地阿拉伯對電動車的長期發展存有戒心,這可能就是它為何宣布將讓沙烏地阿拉伯國家石油公司(Saudi Aramco)初次公開發行(IPO)的原因之一。

通用汽車(General Motors)Chevrolet Bolt電動車續航力達238英里(383公里)、建議零售價37,495美元起(註:最多可取得7,500美元的聯邦折抵稅額、扣除後入手價相當於29,995美元)。美聯社報導,IHS Markit汽車業分析師Stephanie Brinley指出,Bolt續航力遠高於美國平均來回通勤距離(40英里),但有時人們回家後可能忘了或沒有足夠時間進行充電,這是電動車主得多加費心的地方。

評析
鋰電池技術已經步到可讓電動車擁有1千公里的續航力、電動車的快速進步意味著石油需求可能會在2040年以前觸頂

 樓主| 發表於 2017-9-7 14:24:17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p470121 於 2017-9-7 14:26 編輯

轉貼2017年5月23日MoneyDJ新聞,供同學參考

風雨欲來!傳統車廠一如Nokia、將被新興業者打趴?

記者 陳苓 報導

如今汽車業就像當年諾基亞(Nokia),將被新興敵手擊潰?矽谷創投天王安德森(Marc Andreessen)預言,軟體將成車廠的主要利潤來源,傳統車廠若不跟上,會遭淘汰。從福特汽車(Ford Motor)無預警撤換執行長,似乎也可嗅出此一趨勢。

CNBC、英國電訊報、金融時報報導,福特人事大地震,22日原執行長Mark Fields突然遭到撤換,由該公司智慧車和無人車部門主管海克特(Jim Hackett)接手。Fields擔任執行長的三年期間,福特股價慘跌1/3,主因投資人擔憂該公司失去方向,過晚投入自駕車和電動車行列。

Fields是車業劇變的首位重量級犧牲者,傳統車業面臨巨大壓力,必須在低迷市場中創造利潤,還得砸錢研發自駕車、共享汽車、電動車等。但是改找海克特走馬上任,也引發質疑,儘管他曾帶領辦公室家具商Steelcase起死回生,但是他加入福特只有一年時間,而且在此之前從未在車業工作。

福特急就章、高層大換血。事發前幾天,創投大老安德森受訪才說,美國電動車廠特斯拉(Tesla)或許會像當年的蘋果一樣,打趴原有業者。安德森強調,沒有車廠會說情況將如此發展,他們都自認擅長生產汽車,軟體只是汽車零件。但是安德森認為,未來主要的價值會來自軟體,整體汽車經驗將取決於軟體。

安德森表示,以往諾基亞、黑莓等手機製造商以為,軟體只是硬體的附加物。現在車廠都不想成為下一個諾基亞,高層花很多時間造訪矽谷,了解情況。他認為,硬體製造商若不生產軟體,將無法獲取產品的多數利潤。如今車內軟體遠多於10年、20年前,再過10年,贏家將是研發最出色軟體的汽車業者。

安德森曾預言「軟體正在吞噬全世界」,享譽國際。福特汽車22日股價上漲2.12%收在11.10美元。特斯拉下跌0.15%收在310.35美元。

MoneyDJ新聞16日報導,Fields 2014年年中上任以來,福特汽車股價下跌將近40%。為降低中型卡車需求疲軟所帶來的衝擊,福特汽車公司5月4日宣布將暫時解雇美國俄亥俄州組裝廠130名工人。福特已連續4個季度盈餘呈現下滑。

評析
軟體將成車廠的主要利潤來源,傳統車廠若不跟上,會遭淘汰。

 樓主| 發表於 2017-9-7 14:26:40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7年5月23日科技新報,供同學參考

制衡 Tesla,歐洲也要建超級電池工廠

作者 黃 嬿

特斯拉(Tesla)懷著超級工廠大夢,準備在電池領域一統江湖,歐洲強國也不甘示弱,德國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參加德國戴姆勒汽車(Daimler)斥資 5 億歐元興建的鋰電池工廠的動土典禮,這項歐洲大陸的超級電池工廠計畫,將挑戰 Tesla 在綠色電力領域的領導地位。

彭博報導,德國電池工廠位於柏林南部 130 公里處,突顯主要汽車製造商和電力公司進入儲能的行動,這項技術對推動下一代綠色車輛,以及在需要時儲存風力與太陽能電力上至關重要。報導認為,隨著汽車製造商與電力公司同步發展,電池成本可能會迅速下滑。

彭博分析師認為,電池成本下降與能源密度增加,預計 2030 年就可以看到電動車比燃料汽車更便宜的情況。根據彭博新能源財經(BNEF)數據,全球電池製造產能將在 2021 年翻倍,達到 2.78 億度,現在約 1.03 億度,屆時歐洲市場佔比將從現在的 2.5% 提高一倍。

瑞典、匈牙利和波蘭計劃中的大型工廠,以及戴姆勒在德國的電池組裝廠,預計會為福斯與雷諾等汽車製造商提供需求,屆時鋰離子電池成本將降低 43%,使電動汽車成為主流。

對於公用事業而言,便宜的電池可以降低儲存單元的成本,儲存單元可將變動型再生能源如風能與太陽能的電力傳送至電網。義大利國家電力公司 Enel SpA 將電池與風力發電場配套使用,電網管理人員對電力輸出的預測準度因此提高 30%。

1990 年代初期消費類電子產品如電腦和手機使用的鋰離子電池,已經跨界應用於運輸和電力行業,但礙於成本,鋰電池在電網和汽車上的應用才剛剛開始,電池的興起對於電動汽車的消費者來說最為明顯,大多數主要汽車製造商將充電式電動車訂為未來 10 年的中期計劃。

目前電池業務仍由亞洲電子製造商所主導。根據 BNEF,韓國 LG 和三星 SDI 是頂級供應商,亞洲有望繼續保持領先地位,中國另有 8 個工廠正在興建。

汽車製造商採取行動確保電池供應源,戴姆勒的工廠將是歐洲最大的工廠,供應旗下汽車與梅賽德斯賓士,並與屋頂太陽能安裝商 Vivint Solar 合資生產家庭能源儲存系統。

2017 年 1 月 Tesla 的工廠完成三分之一,完工後每年產能可達 35 千兆瓦,足以支持每年生產 50 萬輛電動車,這將使 Tesla 成為繼 LG 化學之後的第 2 大供應商,特斯拉也在計畫興建更多超級工廠。

戴姆勒的投資規模較小,且尚未披露產能目標。福斯正在與電池廠商討論投資項目,並計劃在德國興建原型組裝廠以開發自己的技術。位於斯德哥爾摩的創業公司 NorthVolt AB 宣布計劃在 2023 年在瑞典設立一家 40 億歐元的電池廠。鋰電池產量大增可望降低所有應用的電池成本,讓家庭和電網的儲存更加實惠。

未來 10 年電動汽車價格可望能與汽油或柴油車競爭,由於電池組是充電電動車中最昂貴的部分,佔總成本的三分之一,預計到 2021 年,鋰離子電池將便宜 43%,從目前的每千瓦 273 美元降至 156 美元。

鋰電池普及是可以預見的事,但問題是儲存對消費者或大型公用事業而言是否有利可圖仍然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即使如此,電動汽車廠商也正在尋找未來,根據 BNEF,2030 年前充電式電動車可能佔新車銷售的五分之一,即 2,100 萬台。梅克爾訪問戴姆勒工廠展現了德國政府計劃 2030 年讓 600 萬輛電動汽車上路的決心。

評析
德國戴姆勒汽車斥資 5 億歐元興建鋰電池工廠,這項超級電池工廠計畫,將挑戰 Tesla 在綠色電力領域的領導地位。

 樓主| 發表於 2017-9-7 14:27:38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7年5月24日工商時報,供同學參考

梅克爾呼籲:德應擴大投資電動車

陳穎芃/綜合外電報導

德國總理梅克爾周一出席戴姆勒(Daimler)德國電池廠動工儀式時呼籲,德國政府及業界都必須擴大投資電動車,尤其是電動車核心的電池技術,以免將來落後產業趨勢。

梅克爾周一於德國東部城鎮卡門茲(Kamenz)的戴姆勒電池廠預定地表示:「我們需要制定長期發展計畫,並鼓勵企業投資未來。德國電動車技術必須盡快趕上市場需求。」

梅克爾在2011年曾訂下目標,要讓德國人在2020年前將100萬台電動車開上路。這些年來包括福斯、BMW及賓士等德國汽車品牌都加緊研發電動車,且德國政府也在去年推出每台電動車4,000歐元的購車補助方案,無奈目前的電池技術仍令多數消費者卻步。

去年德國註冊牌照的電動車及油電混和車總計20萬台,在全國4,580萬台小客車當中只占冰山一角。梅克爾在5月15日無奈表示:「照目前情況來看,我們無法在2020年前達到電動車目標。」

這番話立刻引來輿論壓力,使梅克爾周一再度強調德國發展電動車刻不容緩。她表示新技術往往需要長時間研發,但研發過程中卻容易被對手捷足先登。她以1941年德國科學家楚澤(Konrad Zuse)發明全球第1台電腦為例,呼籲德國應記取教訓,不能再讓其他國家後來居上。

德國汽車業目前採用的車用電池大多來自亞洲,使德國業者急於發展自家電池技術。戴姆勒為此在卡門茲投資5億歐元興建旗下第2座電池廠,預計明年中投產,屆時戴姆勒車用電池產量將增加3倍。

戴姆勒在3月曾表示,2022年前將投資100億歐元(約110億美元)升級電動車技術,並推出超過10台新款電動車。

梅克爾也在上周末表示,德國政府近來已投資3,500萬歐元推動電池研發計畫,而最新技術能讓電動車充電1次後行駛1,000公里,超越目前業界平均的200至300公里。

評析
德國政府及業界都必須擴大投資電動車,尤其是電動車核心的電池技術,以免將來落後產業趨勢。

 樓主| 發表於 2017-9-7 14:28:39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p470121 於 2017-9-7 14:29 編輯

轉貼2017年5月24日聯合新聞網,供同學參考

刺激買氣  Tesla推出超級充電站免費使用新方案

聯合新聞網 記者林和謙/綜合報導

今年年初,為了加速超級充電站的擴充與成本考量,電動汽車品牌Tesla特斯拉宣佈新的營運計劃,就是特斯拉車主享有終生免費使用超級充電站以及額度外將收費的方案。

近期Tesla推出了新的方案:2017年1月15日前訂購4月15日前完成生產的新車的車主,可獲得終生可隨車移轉的無限免費超級充電資格。2017年1月16日後、5月19日前完成訂購車主,可獲得不可移轉的無限免費超級充電資格,若車輛易主,則此資格將隨之取消。而2017年5月20日後完成訂購的車主,搭配車主推薦碼可獲得不可移轉的無限免費超級充電資格,若車輛易主,則此資格也將取消。

特斯拉在今年初提出的方案,為今年1月15日前訂購Model S和Model X車型的車主,可以享有終生免費使用超級充電站,而1月15日之後訂車的車主,每年可在交車紀念日獲得400 kWh(度)的免費充電額度(約1,600公里),若超過額度則採按度計費方式收費。

現在除了上述的方案,特斯拉再新增兩個無限免費超級充電站使用資格,就是2017年1月15日前訂購4月15日前完成生產的新車的車主,可獲得終生可隨車移轉的無限免費超級充電資格。2017年1月16日後、5月19日前完成訂購車主,可獲得不可移轉的無限免費超級充電資格,若車輛易主,則此資格將隨之取消。而2017年5月20日後完成訂購的車主,搭配車主推薦碼可獲得不可移轉的無限免費超級充電資格,若車輛易主,則此資格也將取消。

Tesla官方表示,我們得知免費無限超級充電服務是車主推薦朋友購買Tesla最佳原因之一,因此我們把此服務帶回我們定期更新的Model S與Model X車主的推薦計畫內;現在起既有車主可以透過分享推薦碼將免費無限超級充電服務提供給最多5個親朋好友,既有的Model S與Model X車主也會獲得免費無限超級充電服務。

Tesla採用這樣的新方式,透過車主分享推薦碼給親朋好友,來擴大特斯拉電動汽車的人氣,且擁有推薦碼還可減免約3萬元台幣的購車款,如此可以刺激買氣、吸引更多潛在的觀望族群來購車,提升品牌銷量與獲利。

評析
為加速超級充電站的擴充與成本考量,特斯拉車主享有終生免費使用超級充電站以及額度外將收費的方案。

 樓主| 發表於 2017-9-14 19:59:10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7年5月24日MoneyDJ新聞,供同學參考

全球新秩序!油市/車市有劇變、25美元油價時代將至

記者 陳苓 報導

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減產會議在即,但是有學者大膽預測,產油國一切努力終將徒勞無功,未來十年自駕電動車興起,將重創原油需求,油價會跌至每桶25美元,改寫全球政經秩序。

CNBC 23日報導,Tony Seba是獨立智庫RethinkX共同創辦人兼史丹福大學教授,他預言自駕車崛起會衝擊原油需求。他說,原油需求估計在2020~2021年觸頂,十年之內,原油需求會從1億桶降至7,000萬桶,原油均衡價格(equilibrium price)大跌至25美元。

Sebe做此預言,主因預期自駕電動車將蔚為風潮。他說,自駕車獲得許可之後,叫車服務、電動車和自動駕駛結合,叫車會比自己買車開車便宜十倍。若是如此,車輛總數將大減、停車需求也暴跌。

要是Sebe預言成真,投資人應出脫原油曝險部位、以及高成本油商、車商、汽車經銷商、停車場等。與此同時,Seba建議買進生產操作系統、電腦平台、電池、地圖軟體等廠商。特斯拉在這方面享有優勢。Global Equities Research資深分析師Trip Chowdhry說,特斯拉是雲端計算公司、機器學習和人工智慧公司、應用軟體公司、能源公司,汽車不過是裝有四顆輪子的筆電。

不只Sebe這麼認為,業界也有人預期未來的油市和車市將徹底改變。

路透社報導,嘉能可(Glencore)董事長Tony Hayward 22日表示,電動車的快速進步意味著石油需求可能會在2040年以前觸頂,深海鑽油、加拿大油砂等高成本原油生產商恐將先被淘汰出局,擁有生產成本優勢的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相對較不受衝擊。Hayward曾任英國石油公司(BP Plc)執行長。

如今汽車業就像當年諾基亞(Nokia),將被新興敵手擊潰?矽谷創投天王安德森(Marc Andreessen)預言,軟體將成車廠的主要利潤來源,傳統車廠若不跟上,會遭淘汰。從福特汽車(Ford Motor)無預警撤換執行長,可嗅出此一趨勢。

CNBC、英國電訊報、金融時報報導,創投大老安德森受訪說,美國電動車廠特斯拉(Tesla)或許會像當年的蘋果一樣,打趴原有業者。安德森表示,以往諾基亞、黑莓等手機製造商以為,軟體只是硬體的附加物。現在車廠都不想成為下一個諾基亞,高層花很多時間造訪矽谷,了解情況。他認為,硬體製造商若不生產軟體,將無法獲取產品的多數利潤。如今車內軟體遠多於10年、20年前,再過10年,贏家將是研發最出色軟體的汽車業者。

評析
未來十年自駕電動車興起,將重創原油需求,油價會跌至每桶25美元,改寫全球政經秩序。

 樓主| 發表於 2017-9-16 13:50:01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7年5月24日科技新報,供同學參考

特斯拉自動駕駛晶片拆解揭祕
運算能力仍不足但留下升級後路

作者 36Kr

一個汽車製造商,不斷挖角晶片設計團隊的人才,組建自動駕駛硬體團隊,還簽署晶片代工合約,是要幹什麼?

2016 年 10 月,特斯拉(Tesla)宣布搭載 Autopilot 2.0 硬體車型開始量產。特斯拉執行長伊隆•馬斯克(Elon Musk)當時宣稱 Autopilot 2.0 的硬體解決方案可以實現全自動駕駛(Fully Autonomous Driving),但一名特斯拉車主對 2.0 硬體暴力拆解,發現可能沒那麼簡單。

特斯拉 Autopilot 2.0 硬體能否勝任全自動駕駛,業界主要質疑在未採用雷射雷達和自動駕駛晶片而運算能力不足。鑑於馬斯克反對雷射雷達,先按下不表,來說說這塊晶片的實力。

眾所周知,特斯拉採用輝達的 Drive PX 2 自動駕駛晶片。去年 CES 上,輝達執行長黃仁勳對台下媒體說,「輝達 Drive PX 2 是全球首款專為自動駕駛汽車設計的 AI 超級電腦,它的運算能力與 150 台 MacBook Pro 相當。」

輝達在 Drive PX 2 平台推出 3 款產品,分別是配備單 GPU 和單鏡頭及雷達匯入通訊埠的 Drive PX2 Autocruise(自動巡航)晶片、配備雙 GPU 及多鏡頭及雷達匯入通訊埠的 Drive PX2 AutoChauffeur(自動私人司機)晶片、配備多個 GPU 及多鏡頭及雷達匯入通訊埠的 Drive PX2 Fully Autonomous Driving(全自動駕駛)晶片。

我們好奇的是,特斯拉用的是哪塊晶片?

國外一位名為 Kyle Day 的搭載 Autopilot 2.0 硬體 Model S 車主,最近暴力拆解了 Model S 前面板,讓我們有機會一窺特斯拉自動駕駛晶片的真容。

從拆解圖來看,特斯拉的自動駕駛晶片似乎是客製化產品,配備一個 SoC 和一個獨立 GPU,效能介於 Drive PX2 自動巡航晶片和 Drive PX2 自動私人司機晶片之間。

從輝達官網的介紹來看,Drive PX2 自動巡航晶片可實現高速公路的自動駕駛,而 Drive PX2 自動私人司機晶片可實現點對點的自動駕駛;而 Musk 宣稱的全自動駕駛是 Drive PX2 全自動駕駛晶片才可以實現。

輝達 CEO 黃仁勳與馬斯克私交甚篤,但在評論特斯拉自動駕駛晶片時也坦承:「特斯拉汽車上的 NVIDIA Drive PX 2 晶片可以達成 Level 3 的運算量,如果要實現 Level 4~5 自動駕駛,需要兩塊晶片同時執行。」

對特斯拉晶片運算力持懷疑態度的還有車和家 CEO 李想,他先前發微博表示:「特斯拉 AutoPilot 2.0 硬體配合軟體最多能實現嚴格意義的 Level 3,宣傳的 Level 5 沒有任何實現的可能。」

最具說服力的當然還是特斯拉官方的「反悔」──先前召開的杜拜世界大會上,Musk 對 Autopilot 2.0 硬體解決方案的表述有微妙的變化:「(Autopilot 2.0 硬體)足以超越人類駕駛,但如果無法實現(全自動駕駛),特斯拉可以輕鬆的升級電腦。」

看今天的拆解細節圖,可以看到晶片的介面連線並不複雜。或許在設計之初,特斯拉就為升級電腦晶片留了後路?

在搭載 Autopilot 2.0 硬體的車型宣布量產後,馬斯克接受採訪時表示,在晶片選擇上,AMD 和輝達並沒有太大區別,當然特斯拉最終選了輝達。但這番表述似乎表明,特斯拉在晶片選擇上非常靈活。

也就是說,隨著未來晶片製程和效能不斷精進,特斯拉汽車的自動駕駛硬體解決方案很可能再次更新,那麼不妨來猜猜,特斯拉會選哪家晶片?

2016 年 12 月,韓媒 Electronic Times 報導,特斯拉已與三星就晶片代工簽訂了為期 3 年的合約,一位不具名產業人士表示:「這是一個長期合約,至少要持續 3 年時間,來完成相應的設計、原型生產以及量產工作。與特斯拉這樣的公司合作,能大大提高三星在汽車自動駕駛領域的晶片製造能力。」

更早些時候,特斯拉從知名晶片設計公司 AMD 挖來首席晶片架構師 Jim Keller,擔任特斯拉 Autopilot 硬體工程副總裁。在更早的 Jim Keller 在蘋果工作期間,Keller 在蘋果行動平台架構集團擔任主管,負責研發 A4 和 A5 處理器,這些處理器最後用在 iPhone 和 iPad 上。簡而言之,Keller 擁有豐富的晶片設計和研發經驗。除了 Keller,特斯拉對 AMD、蘋果和其他晶片設計公司的晶片設計團隊的挖角也一直沒停過。

一個汽車製造商,不斷挖角晶片設計團隊的人才,組建自動駕駛硬體團隊,還簽署晶片代工合約,除了自研晶片,我們想不出特斯拉還要做什麼。

不過特斯拉車主也不必不滿,馬斯克已公開表態,人們如果希望(買到規格長期不變的汽車),那他們找錯人了,特斯拉汽車每隔 12~18 個月就會有一次大更新。

再說馬斯克不是說了嘛,特斯拉可以輕鬆升級電腦晶片!

(本文由 36Kr 授權轉載)

評析
特斯拉 AutoPilot 2.0 硬體配合軟體最多能實現嚴格意義的 Level 3

 樓主| 發表於 2017-9-18 15:23:55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7年5月25日工商時報,供同學參考

比亞迪董事會秘書李黔:電動車 助中國變汽車強國

楊日興/台北報導

雖然大陸官方逐漸下調電動車補貼幅度,但大陸大廠比亞迪仍對大陸發展電動車的環境看好。比亞迪董事會秘書李黔昨(24)日表示,電動車帶給中國由汽車工業大國轉型為汽車強國的機遇,更是習近平政府十三五規劃中的國家戰略,對於電動車的未來非常樂觀。

智慧化與電動化是當前汽車產業改革的潮流,兩者相輔相成。對於台灣如何加入這場汽車革命的機遇,李黔建議,台灣傳統電子產業技術發達,可以在軟體、工業設計領域著墨,參與這股新汽車浪潮。他也稱,比亞迪目前有幾十輛電動大巴、電動計程車正準備銷售至台灣,相關訂單正在進行。

富邦證券昨舉辦「2017年富邦投資論壇」,邀請比亞迪董事會秘書李黔、貿聯KY總經理鄧劍華、立凱KY董事長張聖時、凱勝綠能副總經理劉弘麟、工研院經理石育賢等專家共同探討全球電動車的市場前景。

李黔在論壇中表示,目前大陸汽車每年銷售約2,700萬輛,早已超過美國成為最大的汽車市場。但由於當地品牌發展較晚,難與國外汽車品牌抗衡。但電動車的到來,使大陸品牌有機會扭轉這個局面,發展出世界級品牌。

此外,與會專家均同意,2020年是判斷電動汽車整體行業的關鍵年度。李黔指出,2020年電動車的市場規模、造車成本、智慧化程度會成產業發展指標,按照大陸官方目前退補幅度,2020年補貼很可能全部取消,考驗電動車在不依靠補貼的情況下,能否於市場中生存。

對於目前電動車中的話題品牌特斯拉(Tesla),李黔認為,比亞迪和特斯拉其實不是競爭關係,而是夥伴關係。目前世界電動車市場仍需發展,需要和同業共同把電動車、新能源汽車市場做大,市場規模大起來後,電動車環保、政府支持的特性會帶動產業進一步爆發,相關供應鏈、零組件企業也會一起受益。

李黔稱,2014年比亞迪製造1.7萬輛電動車,2015年製造5.6萬輛,2016年產量達10萬輛,增速十分快速,今年生產目標為14至16萬輛,對電動車與比亞迪的未來深具信心。

評析
智慧化與電動化是當前汽車產業改革的潮流,台灣電子業可以在軟體、工業設計領域著墨,參與這股新汽車浪潮。

 樓主| 發表於 2017-9-27 18:49:11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7年5月25日工商時報,供同學參考

電動車電池大不同 凱勝:鋰鐵電池適大眾運輸

楊日興/台北報導

作為電動車的心臟,電池同樣隱藏各式玄機。國內電動巴士企業凱勝綠能研發部副總經理劉弘麟指出,目前電動車的主流電池有鋰鐵電池、鋰三元電池等,而鋰鐵電池有安全性高的優點,特別適合大眾運輸工具,是台灣未來發展電動車產業可以努力的方向。

劉弘麟分析,電池有幾個考量面向,依序為安全性、電容量、性能、循環次數以及價格,不同種類的電池各有優缺點。鋰鐵電池安全沒有爆炸疑慮,但電容量卻不及鋰三元電池;而鋰三元電池雖然有先天風險,但能藉由設計彌補這部分的不足。

劉弘麟表示,鋰鐵電池安全的特性很適合大眾運輸等領域,長期發展方向也比較多。

另外,對於特斯拉(Tesla)、Gogoro等多家電動汽機車企業的電池選用鋰三元,劉弘麟認為,鋰三元電池有放電速度快的優點,但仍須依靠設計的方式避免安全疑慮。他也強調,若鋰三元電池解決安全問題,將成為往後電動車電池的主流。

大陸知名電動車車企比亞迪董事會祕書李黔也指出,大眾運輸如電動巴士有著路線固定、站點固定的特點,適合純電動車發展,並預言中國大陸的燃油巴士將在未來幾年被淘汰,可見電動巴士的潛在市場規模極大。

目前全台電動巴士共有247輛,劉弘麟看好明年這個數字可以到400輛以上。他稱,電動車每公里行駛電費只占燃油車油料成本的20%至25%,很多業者已看到節省成本的優點,做好使用電動車的準備。但他也指出,目前電動車的大環境下,業者仍需要靠政府補助,且還要降低故障率等問題。

評析
鋰鐵電池安全沒有爆炸疑慮,鋰三元電池有放電速度快的優點,但仍須依靠設計的方式避免安全疑慮。

 樓主| 發表於 2017-9-27 18:50:01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7年5月25日MoneyDJ新聞,供同學參考

大摩:Waymo市值上看700億美元,高於Uber、特斯拉

記者 賴宏昌 報導

CNNMoney 24日報導,摩根士丹利(大摩)發表報告指出,Alphabet旗下事業體當中最有可能分割出來成為一家獨立企業的就是開發自駕車的Waymo。大摩預期它的潛在市值高達700億美元,高於Uber(680億美元)、特斯拉(Tesla, 510億美元)、通用汽車(GM, 500億美元)、福特(Ford, 435億美元)、飛雅特克萊斯勒(Fiat chrysler, 160億美元)。Alphabet目前整體市值約6,650億美元,這意味著Waymo的貢獻比例超過10%。

大摩預期Waymo營收將有相當大的比例是來自技術授權、預估2022年才有望繳出第一份營益成績單,2030年營益率才有機會升至8%(註:達到Hertz、Avis Budget Group目前的水準)。Waymo日前除了宣布與Lyft(Uber競爭對手)攜手開發自駕車以外,還控告前員工Anthony Levandowski(Otto創辦人)竊取專利技術。

優步(Uber Technologies Inc.)執行長Travis Kalanick於2016年8月透過官網宣布收購員工人數逾90人的科技新創公司Otto。

英國金融時報於2016年5月報導,Otto是由Levandowski、Lior Ron這兩位2016年1月才離開Alphabet的科技先驅以及Don Burnette、Claire Delaunay所共同成立。Levandowski先前所成立的新創公司「510 Systems」於2008年被Alphabet所併購,其技術成為Alphabet無人駕駛車計畫的技術基礎。

Waymo執行長John Krafcik 1月在底特律車展宣布,旗下自駕車所有的感應器硬體都是自行開發。他表示,這不但將大幅降低自駕車的製造成本,軟、硬體皆不假他人之手也意味著準確度將可大幅提升。

Thomson Reuters 1月報導,Mobileye執行長Amnon Shashua在受訪時表示,單靠一家廠商是無法打造出真正的自駕車,技術面的挑戰大到足以跟送人類上月球相提並論。

Alphabet Class A股票24日上漲0.73%、收977.61美元,連續第2個交易日創歷史收盤新高。

5月10日宣布與豐田汽車公司(Toyota)合作的自駕車晶片開發商NVIDIA Corporation 24日上漲1.12%、收138.57美元,創歷史次高收盤紀錄。
 樓主| 發表於 2017-9-27 18:50:44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7年5月26日工商時報,供同學參考

特斯拉加州廠 被爆是血汗工廠

顏嘉南/綜合外電報導

美國電動車大廠特斯拉(Tesla)的加州組裝廠遭踢爆是血汗工廠,據加州非營利組織Worksafe最新調查報告顯示,該廠房的工傷率是汽車產業平均的2倍,事故率亦較產業平均高出逾三分之一。

此外,英國《衛報》亦報導,特斯拉的員工為了達成公司遠大的銷售目標拚命工作,甚至在生產線昏倒,被救護車送走。

Worksafe調查特斯拉內部的工傷資料發現,2015年加州費利蒙(Fremont)組裝廠每100名工人有7.9次重大工傷事件,相較於產業平均的3.9次。重大工傷包括員工得轉換工作或休息停工。

報告指出,特斯拉每100名員工發生8.8起事故,相較於產業平均的6.7次。全美汽車工人聯合會(UAW)委託Worksafe進行調查,最新的汽車產業工傷數據為2015年。

特斯拉生產技師加列斯庫(Jonathan Galescu)向《衛報》表示:「我曾經看過有人昏倒,臉部直接撞擊地面,高層只是把我們派到他附近工作,而他還倒在地上。」

另一名特斯拉的員工說:「和我在同一條生產線的1名同事,他一直工作、一直工作、一直工作,然後就昏倒了。」

特斯拉執行長穆斯克(Elon Musk)近日接受《衛報》專訪,他承認員工「很辛苦、長時間工作,而且工作繁重。」但他強調他「非常關心」員工的健康,並表示工廠的安全紀錄已逐漸改善。

穆斯克表示:「我們是1家虧錢的公司,並不是貪婪的資本家,只想節省工安開支,好賺得更多利潤和紅利。關鍵問題在於我們到底虧了多少錢?我們將如何生存?如何讓公司不破產、員工不會丟掉飯碗?」

曾在UAW任職的漢默(Frank Hammer)表示:「我相信加州每個人都希望特斯拉成功,但提升產量對員工而言就是增加壓力。」

評析
據Worksafe最新調查報告顯示,該廠房的工傷率是汽車產業平均的2倍,事故率亦較產業平均高出逾三分之一。

 樓主| 發表於 2017-10-8 19:02:30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7年5月26日MoneyDJ新聞,供同學參考

百年車業面臨史無前例衝擊,大摩列30檔新主流受惠股

記者 賴宏昌 報導

Business Insider 25日報導,摩根士丹利證券(大摩)發表報告指出,百年汽車產業商業模式正面臨史無前例的科技衝擊。大摩指出,共用、自駕以及電動移動解決許多現有產業模式的缺點,包括低利用率(一天當中用到汽車的時間僅有4%)、消耗有限資源(汽車每年消耗掉將近4千億加侖的燃料、佔美國整體石油需求量的45%)以及公共安全(全球每天平均約有3,500人死於車禍)。

大摩推薦30檔可望受惠於共用、自駕、電動生態系統的個股,包括特斯拉(Tesla)、微軟(Microsoft)、Google(Alphabet)、臉書(Facebook)、Magna、AutoNation、水牛城狂野雞翅(Buffalo Wild Wings)等個股。

CNBC 25日報導,大摩分析師Adam Jonas指出,Magna(「加碼」評等、目標價60美元)在汽車業扮演的角色類似鴻海(2317)現在在智慧型手機產業為蘋果所做的。大摩推薦的個股還包括Visteon(加碼、目標價上看115美元)、Schneider National(加碼、目標價24美元)、XPO Logistics(加碼、目標價60美元)。

大摩指出,新興科技趨勢將可為駕駛人、乘客省下超過6千億小時的時間,迪士尼(Disney)、達美樂披薩(Domino`s Pizza)、Constellation Brands等個股可望因而受惠。

CNNMoney 24日報導,大摩指出,Alphabet旗下事業體當中最有可能分割出來成為一家獨立企業的就是開發自駕車的Waymo。大摩預期它的潛在市值高達700億美元,高於Uber(680億美元)、特斯拉(Tesla, 510億美元)、通用汽車(GM, 500億美元)、福特(Ford, 435億美元)、飛雅特克萊斯勒(Fiat chrysler, 160億美元)。

Alphabet Class A股票25日上漲1.46%、收991.86美元,連續第3個交易日創歷史收盤新高;盤中最高升至995.78美元。

英國媒體《The Courier》去年底報導,來自智慧城市顧問公司UrbanTide的科技專家Simon Tricker表示,數據顯示一天當中汽車有高達95%的時間是處於閒置狀態。

MarketWatch報導,通用汽車(General Motors)總裁Dan Ammann去(2016)年5月31日在接受訪問時表示,未來5年汽車業的變化將會比過去50年還要來得多。他指出,消費者行為的改變(從汽車擁有觀念到共乘)將帶動自動駕駛車與電動車的發展。
 樓主| 發表於 2017-10-8 19:04:39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p470121 於 2017-10-8 19:06 編輯

轉貼2017年5月26日創新拿鐵,供同學參考

一封「自動充電」的E-mail 奠定了特斯拉的霸業
電動車之王值得我們學習的4大成功要素


作者: 廖翊淳

大家印象中的Tesla,多半是創辦人Elon Musk與代表車款——Model S光鮮亮麗的畫面。但其實Tesla最初是由兩位默默無名的工程師所創辦,也發生過財務危機和內部的分歧。本文將帶你瞭解Tesla一路的成長和興衰,以及許多你所不知道的Tesla故事。

本文4大重點:1.要素一:為了解決耗油問題,打造持久耐用的電池。2.要素二:採用直銷模式迅速對市場做出反應。3.要素三:一封「自動充電」的E-mail,讓Tesla取得百萬資金。4. 要素四:一開始先往高端市場發展,打響公司名聲。

1. 要素一:為了解決耗油問題,打造持久耐用的電池
提到「Tesla」許多人腦海所浮現的,莫過於創辦人Elon Musk自信地站在發布會上的畫面。事實上,Tesla最初僅是由默默無名的工程師Martin Eberhard和Marc Tarpenning創辦。

2000年底,Eberhard與妻子離婚,當時他最想做的事便是買輛跑車,享受排氣聲浪、馬力速度的快感。不過全球暖化議題,加上中東石油供應國家局勢的不穩定,使Eberhard對高耗油跑車為之怯步。他想,如果能有輛高性能的電動跑車,不需要擔心石油問題,盡情享受跑車快感,該有多好。但當時市場上卻沒有這樣的車款,生產電動汽車的想法油然而生。

或許有人會問,早在90年代,通用汽車便推出電動車 EV-1,但為什麼數年後卻銷聲匿跡?除了無法擴大電動汽車市場購買族群,電池技術亦是一項關鍵。

當年通用汽車採用廉價且笨重的鉛酸蓄電池,不僅車輛行駛的里程數較少,鉛酸蓄電池也面臨技術突破的困境。經過各種電池評估和能源研究後,Martin Eberhard和Marc Tarpenning 隨後發現鋰離子電池,會是一項好的選擇。

雖然兩人解決了電池的問題,但對於汽車製造領域卻相當的陌生。

不過他們發現,許多汽車公司並沒有自行生產「整輛」汽車,汽車公司多半掌握核心技術,然後將這些零組件的製造外包給其他公司,最後再將這些零組件組裝起來,冠上自家的品牌在市場上行銷。這樣的汽車工業的供應鏈網絡生態,使他們只需要打進這些汽車零件製造商網絡之中,掌握電池和內燃機製造等核心技術,不用再花精力去研究零組件的製造,解決兩人起初對於汽車製造的擔憂。

解決這些困難後,他們便開始著手進行公司成立的各種準備。

2. 要素二:採用直銷模式迅速對市場做出反應
2003年中,Eberhard和Tarpenning兩人開始帶著企劃案,尋找創投資金。從他們最初的企劃案內容不難看出Tesla龐大的野心,如上圖所示的執行摘要中,一開頭便承諾:「Tesla將為這世界提供高性能的電動跑車」,並指出公司已經掌握了電動汽車的核心技術;汽車工業網絡型態,也使得Tesla能夠成為一間無工廠的汽車公司。執行摘要中更列舉公司將要生產的電動汽車模型——Tesla Roadster 車款種種傲人特點。

但就在投資者對他們提出一些問題後,Eberhard和Tarpenning也發現之前從來沒有顧慮到的事宜。

首先,他們並沒有掌握經銷商的營運模式。一般消費者都是透過經銷商購買汽車,不過汽車公司除了給經銷商的銷售指南與服務手冊之外,很難對經銷商的其他服務有直接影響。此外若經由經銷商來銷售,經銷商不可能像Tesla一樣花很多時間講解電動車的知識,因為交易的時間越長,對於銷售員和經銷商來說就越不利,因此傳統的經銷商也就無法如Tesla所期望的一般,盡力推動電動車發展的趨勢。

如今Tesla並不像傳統汽車公司透過經銷商銷售,而是堅持採取直銷的營運模式。透過直銷模式,使Tesla能夠快速因應銷售市場的變化,向客戶詳細說明電動車的資訊,提升消費者對電動車的認同。而特拉斯的直銷模式,也被視為公司生命力的關鍵。

其次,他們了解到獲得政府支持的重要性,為了往後的營運順利,勢必要讓共和黨和民主黨認為Tesla有利於實現他們的政策目標。

最重要的一點,他們並沒有足夠的金錢和人力資源來打造全新的車款,必須從已產出的汽車上再進行加工或改造。在選擇現有車款的過程中,由於公司剛創辦時所研發的電池技術並沒有那麼成熟,過重的汽車車款將使電池無法負荷。因此,兩人往輕型車款下手,經過幾番評估,最終決定以英國蓮花跑車Lotus Elise為基礎,並借助Lotus跑車產業的專業,加上公司電池動力研發的系統,展開Tesla第一輛電動車——Tesla Roadster的生產。

3. 要素三:一封「自動充電」的E-mail,讓Tesla取得百萬資金
對最初所發現的問題做了修正,並做足了準備後,Tesla團隊便開始向外尋求投資資金,也在因緣際會之下碰上了Elon Musk。

其實早在Musk就讀賓夕法尼亞大學期間,就想過一種用於電動汽車的「超級電容器」,並完成了相關論文。在因緣際會之下,Musk的一位朋友向他推薦了對電動汽車有較成熟技術的AC Propulsion 公司,Musk也因此對電動賽車留下深刻的印象。

然而,Musk沒能說服 AC Propulsion將他們的電動賽車商品化,不過AC Propulsion的總裁 Tom Gage,向Musk介紹了當時渴望在電動汽車領域發展的Tesla團隊。

在Gage的牽線下,2004年3月31日Eberhard寄了一封說明「自動充電」技術的電子郵件給Elon Musk,向Musk介紹他們研發出的電池技術以及高性能電動汽車生產可行性,希望能爭取Musk對Tesla投資的興趣。當天晚上Musk也很爽快地答應了他們第一次會面的請求,拉起了Musk與Tesla旅程的序幕。

Eberhard和同樣也是工程師背景的第三號員工Ian Wright,一同前往洛杉磯,準備向當時還忙於SpaceX的Musk,爭取合作的機會。

原本Eberhard以為這次的會談30分鐘內就會結束,沒想到Musk對電動汽車的興趣遠高於他們的預期,會談進行了2個多小時。Musk分享許多對電動汽車的想法,期望Tesla能夠主打高階的電動跑車,並重新改變世人對電動汽車的看法。

2004年4月Tesla成功取得Musk 750萬美元的投資,並由Musk出任公司董事長。而Musk在那次會談中,所表現出對於產品品質的追求,也為日後Tesla的產品策略以及與Eberhard價值觀的不和埋下了伏筆。

4. 要素四:一開始先往高端市場發展,打響公司名聲
由於Musk追求完美的想法讓Roadster 的研發成本不斷提高,而Eberhard則希望能控制成本,以保證一個合理的市場定價。隨著分歧越來越大,Eberhard漸漸發現自己在公司不受尊重,因此最終選擇離開Tesla。

在管理高層和財務狀況逐漸步上軌道後,Tesla在汽車領域大展身手的時刻也將要來臨了,而一開始Tesla便鎖定選擇往高階的市場開始發展。

Tesla一開始就從高端市場出發,目的是為了能夠躲開既有汽車市場激烈競爭。而且電動車的市場規模小,研發成本又高,很難讓人有意願進入競爭,因此Tesla若能夠成功,便能夠先在高端市場上打響自己的名聲。而公司第一輛車款——Roadster,也確實顛覆世人對電動車的傳統認識,並為Tesla品牌在市場打下了基礎。

不過Tesla意會到若要擴大公司規模,提高利潤,勢必要往低端市場發展以擴大市場範圍,以其他同樣生產高階車BMW和賓士為例,他們都有完整的產品系列,滿足各階層消費者需求。

然而,在推出Model X休旅車款以及Model 3低價車款前,大家對Tesla印象就只有Model S,如果不想要四門掀背車款,就不可能成為Tesla的客戶。Tesla意識到這點,開始計劃往低端市場發展。

如今Musk宣稱Tesla已來到發展的第三階段,製造產量大並且物美價廉的車型,進軍大眾市場。雖然引起許多人對他們的質疑,但想改變世界,突破既有的遊戲規則,勢必會經歷非比尋常的困境,這也將繼續挑戰著未來Tesla應對市場發展趨勢的能力。

儘管最初許多人認為,難以突破電動車市場規模和電池技術,Eberhard也完全不了解汽車的製造,但透過對汽車市場的分析和汽車供應鏈的了解,祭出合適的商業策略,使得如今Tesla能夠在市場上佔有一席之地。

因此,了解自己的工作領域,抑或是產業的生態環境,找出在這環境中適合自己的發展方向,最終也能夠闖出一片天。

評析
Tesla若要擴大公司規模,提高利潤,勢必要往低端市場發展以擴大市場範圍,滿足各階層消費者需求。

 樓主| 發表於 2017-10-8 19:07:50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7年5月30日工商時報,供同學參考

高通 推電動車無線充電技術

顏嘉南/綜合外電報導

手機晶片大廠高通(Qualcomm)推出電動車無線充電技術,讓電動車在行駛過程中完成充電,該項技術有助解決現階段電動車最大的挑戰,可望加速電動車普及化。

高通日前對外展示其動態無線充電技術,2輛配備無線接收器的雷諾Kangoo電動車,行駛在高通於法國凡爾賽修建的充電公路上,透過路面下的線纜完成動態無線充電測試,這項技術創新有助加速推動電動車普及。

全球汽車製造商相繼推出更先進的電動車,不僅縮短電池充電時間,也提升行駛里程,然而充電基礎設施不足一直是阻礙電動車起飛的重大挑戰。

分析師預期一旦電動車的價格降至與傳統汽車相當,電動車銷售將快速起飛,這個願景可望在5至10年內實現。屆時電動車的充電需求將急速攀升,促使業者積極開發充電技術。

法國公路管理營運業者Sanef公司主管費雪(Edouard Fischer)說:「電動車可能在未來某個時候走向普及,我們須先做好準備。」

費雪表示,Sanef旗下公路網總長2,000公里,公司在每80公里處設有充電設施後,過去1年來行駛在公路上的電動車激增250%。

固定電動車充電站未來總有不敷使用的時候,架設在路面下的充電系統能避免電動車在路上沒電的窘境。汽車駛離充電公路帶著和開上公路時相同的電力,也能延長電動車的行駛里程。

寶馬(BMW)和戴姆勒已為旗下電動車開發感應充電板,讓電動車進行無線充電。日產在2010年展示其感應充電板原型,電動車停在充電板上便能完成充電。

無線充電技術在車庫內運作無礙,但在公路的難度大增,例如埋設在路面下的感測器的反應時間只有奈秒(nanosecond),汽車在行駛中充電也需要即時付款系統配合。

評析
高通推出電動車無線充電技術,讓電動車在行駛過程中完成充電,該技術有助解決現階段電動車最大的挑戰

 樓主| 發表於 2017-10-8 19:08:50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7年5月30日蘋果日報,供同學參考

蘋果共同創辦人:特斯拉才能改變世界

林文彬/綜合外電報導

蘋果公司共同創辦人沃茲尼克(Steve Wozniak)接受彭博訪問時表示,蘋果可能不是下一個重大科技突破的來源,暗示電動車製造商特斯拉(TESLA) 朝「最正確的方向」邁進,將催生科技界下一個大事。

沃茲尼克說:「他們(特斯拉)把許多精力花在風險很高的事物,例如電動車、自動駕駛車和高效率運輸系統。」

重大突破來自年輕人非大企業
沃茲尼克認為,蘋果等大公司催生下一個重大突破的機率很低,因為這牽涉到的風險很高。他說:「看看Google、facebook、蘋果和微軟等改變世界的公司─特斯拉也包括在內,重大突破通常來自年輕人,而非來自大企業。重大突破來自不了解他們正在做的事風險很高的年輕人,大企業不想承擔風險。」

除了特斯拉,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也協助推動其他運輸計劃,例如Hyperloop高速運輸系統。馬斯克最近成立「無聊公司」(THE BORING COMPANY),該公司的目標是在城市之間挖地道,提供通勤族另一個運輸網。

評析
特斯拉把許多精力花在風險很高的事物,例如電動車、自動駕駛車和高效率運輸系統,將催生科技界下一個大事。

 樓主| 發表於 2017-10-8 19:09:36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7年5月31日MoneyDJ新聞,供同學參考

Panasonic攻車用市場、目標全球前10大

記者 蔡承啟 報導

產經新聞31日報導,Panasonic於30日在東京都舉行的事業方針說明會上宣布,將積極搶攻車用電池、先進駕駛輔助系統(Advanced Driver Assistance Systems;ADAS)等汽車相關事業,目標在2021年度(2021年4月-2022年3月)將該事業營收提高至2.5兆日圓的規模,就汽車零件廠來看、目標是擠進全球前10大。

Panasonic將汽車相關事業定位為成長領域事業,該事業2016年度(2016年4月-2017年3月)營收為1.3兆日圓,2017年度計畫提高至1.6兆日圓、2018年度2兆日圓、2021年度進一步提高至2.5兆日圓。

為了實現上述目標,Panasonic將擴增日益普及的電動車(EV)用電池產能、且將擴大銷售ADAS等產品。

其中,Panasonic和美國EV廠商特斯拉(Tesla)已於今年1月開始共同營運「Gigafactory」超級電池廠,且中國大連電池工廠將在今年度內(2018年3月底前)啟用,另外也將擴增日本國內工廠產能。

評析
Panasonic將擴增日益普及的電動車(EV)用電池產能、且將擴大銷售ADAS等產品。

 樓主| 發表於 2017-10-13 18:34:19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7年6月1日MoneyDJ新聞,供同學參考

遠端軟體升級、Model 3即將問世助攻 特斯拉再登天價

記者 郭妍希 報導

特斯拉(Tesla Inc.)股價飛龍在天,昨晚又再創歷史高,專家認為,遠端軟體升級、平價電動車「Model 3」即將出爐,是推動股價飆升的主因。

CNBC報導,Consumer Edge Research資深分析師James Albertine 31日在接受專訪時指出,特斯拉除了汽車品質高檔外,還繼續透過隔空更新、遠端升級從駕駛人身上賺取營收,在汽車產業獨樹一幟。他樂觀預期,Model 3有望在今年開始出貨,特斯拉也能趁機向大眾宣傳車款的最新進度。

不過,特斯拉已經連續13年並未繳出獲利成績單。對此,據Business Insider、barron`s.com報導,摩根士丹利分析師Adam Jonas 31日透過研究報告直指,特斯拉的股票應該被視為一種買權(call option),也就是一家能夠打亂10兆美元行動市場的企業,而非暴露在1.5兆美元傳統轎車市場的業者。

Jonas表示,投資人開始意識到,特斯拉是一檔或許能在廣大應用市場(例如運輸網路、資料和時間)取得成功、但機率不高的股票,而不是一家很有機會在小範圍應用市場(例如汽車、機械)取得成就的企業。

特斯拉股價在31日上漲1.76%、收341.01美元,創歷史新高紀錄。根據Yahoo Finance資料,特斯拉31日的總市值來到560.14億美元,高於福特汽車(Ford Motor Company)的442.8億美元與通用汽車(General Motors Company)的512.5億美元。

如今汽車業就像當年諾基亞(Nokia),將被新興敵手擊潰?矽谷創投天王安德森(Marc Andreessen)預言,軟體將成車廠的主要利潤來源,傳統車廠若不跟上,會遭淘汰。從福特汽車(Ford Motor)無預警撤換執行長,似乎也可嗅出此一趨勢。

CNBC、英國電訊報、金融時報報導,福特人事大地震,5月22日原執行長Mark Fields突然遭到撤換,由該公司智慧車和無人車部門主管海克特(Jim Hackett)接手。Fields擔任執行長的三年期間,福特股價慘跌1/3,主因投資人擔憂該公司失去方向,過晚投入自駕車和電動車行列。

Fields是車業劇變的首位重量級犧牲者,傳統車業面臨巨大壓力,必須在低迷市場中創造利潤,還得砸錢研發自駕車、共享汽車、電動車等。但是改找海克特走馬上任,也引發質疑,儘管他曾帶領辦公室家具商Steelcase起死回生,但是他加入福特只有一年時間,而且在此之前從未在車業工作。

福特急就章、高層大換血。事發前幾天,創投大老安德森受訪才說,美國電動車廠特斯拉(Tesla)或許會像當年的蘋果一樣,打趴原有業者。安德森強調,沒有車廠會說情況將如此發展,他們都自認擅長生產汽車,軟體只是汽車零件。但是安德森認為,未來主要的價值會來自軟體,整體汽車經驗將取決於軟體。

評析
遠端軟體升級、平價電動車「Model 3」即將出爐,是推動股價飆升的主因。

 樓主| 發表於 2017-10-13 18:35:19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7年6月2日蘋果日報,供同學參考

川普退《巴黎協定》 特斯拉CEO辭顧問團

國際中心/綜合外電報導

美國總統川普於美東時間1日下午3點在白宮召開記者會,宣布退出《巴黎協定》。電動車製造商特斯拉(TESLA)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隨後在推特宣布將請辭2個白宮顧問團的職務。

馬斯克在推文中寫道,「我要離開總統顧問團,全球暖化是真的。退出《巴黎協定》對美國或全球都不利。」馬斯克表示,身為顧問團成員,他已經「竭盡所能」的透過白宮人士或直接與川普對話,敦促川普維持歐巴馬政府為履行協定而推出一系列氣候與能源法案。馬斯克此舉恐將加深該科技公司和川普政權的分裂,兩者在移民等其他政策上早已相左。

通用電氣(General Electric)、谷歌(Google)、亞馬遜(Amazon)等科技公司及高盛(Goldman Sachs)銀行執行長也都透過推特譴責川普。

《巴黎氣候協定》於2015年12月達成。在該協議下,近200個國家尋求限制二氧化碳排放及化石能源燃燒,以對抗全球暖化。當時,美國歐巴馬政府為履行協定而推出一系列氣候與能源法案,但已在今年3月底被川普下令廢除。

美媒稱,川普宣佈退出《巴黎氣候協定》,向世界發出一個訊號,即美國處理事務時不會優先考慮全球氣候暖化問題帶來的威脅。此舉將對歐巴馬政府的重要政治遺產造成重大打擊,歐巴馬一直把氣候變化問題視作核心事務,把協定的達成看作其任內重大成就。

評析
馬斯克在推文中寫道,「我要離開總統顧問團,全球暖化是真的。退出《巴黎協定》對美國或全球都不利。」

 樓主| 發表於 2017-10-13 18:36:05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2017年6月3日工商時報,供同學參考

搶救銷量 現代明年推長程電動車

鄭勝得/綜合外電報導

金融時報報導,南韓現代汽車(Hyundai)宣布明年將推出首款長程電動車,希望藉此進軍美國、中國與歐洲等市場,以挽救銷售每下愈況的困境。

現代汽車環保科技部門資深主管崔宇珠(譯音)周三表示,現代將於明年推出一款長程電動車。媒體報導,該車單次充電可行駛390公里,續航能力超過特斯拉Model S與通用Bolt車款。但分析師認為,這款長程電動車不太可能為現代帶來太大改變,因為身為全球第5大汽車製造商的現代,在環保汽車科技的領域上遠落後國內外的競爭對手。

韓國產業經貿研究院(KIET)研究員李漢國(譯音)表示:「現代推出這款電動車的象徵意義居多,表示他們很認真地跟隨未來趨勢,尤其是新上任的南韓政府又大力推動電動車以解決空污問題。」

現代是南韓最大汽車製造商,目前汽車銷售業績下滑,周四公布的5月銷售額較去年同期衰退14%。事實上,現代過去曾推出Ioniq中程電動車,但消費者對長程電動車的需求卻日益增加,不過現代否認Ioniq缺乏競爭力。韓國投資證券公司(Korea Investment & Securities)分析師金正宇表示:「現代在電動車領域已落後對手許多,它必須在特斯拉明年增產Model 3與中國加強環保車政策前儘快趕上。」

評析
南韓現代汽車明年將推出首款長程電動車,希望藉此進軍美國、中國與歐洲等市場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申請入學

本版積分規則

手機版|正通股民學校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Template by Comsenz Inc.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X3.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